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8:38:59

点击下载

作者:时寒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

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作者:时寒冰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9-01ISBN:9787111394730本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从头至尾读完本书,通过欧债危机这条线,我不只是感慨于货币背后博弈的惊心动魄,更多的则是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像此类把沧桑的历史感和拳拳的爱国情融为一体的著作实为少见。至今欧债危机之迷雾仍计无可出,相信暖之新作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学家 周洛华

这是人类经济、金融史上的一次空前大危机,也是强者斗智斗勇的大博弈。

欧债危机是当今影响乃至主导世界格局、趋势的带血的主线。每一个人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欧债危机:对欧出口商因为欧元的贬值损失惨重,股票市场因为欧债危机的恶化“跌跌不休”,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人们看到了欧债危机的开头,却看不到它的尽头。看懂欧债危机,不再是一种附加,而是一种必需。

欧债危机既与次贷危机密切相关,也将催生新的危机,日本和中国都在其列。未来的危机,无论何时降临,都会与两个字相关:债务!然后,再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的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本书将从全球货币大博弈的高度纵横古今,俯视当前的欧债危机,为读者讲述全新的利益角逐,找到整个趋势的真相,并为中国的决策者、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普通老百姓,就政策走向、货币保值、投资增值等方面给出重要、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议。字暖之,20世纪70年代生人。工商管理博士、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曾任《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首席评论员等职,2012年起专职做趋势研究。2011年起,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裁班授课教师。十多年来,他潜心做趋势研究,建立“利益分析法”体系,对经济趋势有着惊人准确的判断。其博客访问量在经济学人中排名全国之首。他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一直为民生呼吁,提出了许多推动民生改善的可行性建议。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累计资助贵州、河南等地200多名贫困孩子读书,向云南旱区农民和旱区小学捐建水窖,向河南艾滋村小学捐建多媒体图书馆等。

两本著作《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2011年,含中国台湾繁体字版)和《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2009年),对趋势的预言一一应验,分别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经济类图书之一。

2010年12月,被中国网民公推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获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2012年1月,获得中国《出版人》“年度作者”大奖。云中谁寄锦书来序暖之新著《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我打开电脑突然读到暖之发来的电子邮件时,从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我已经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邮件中,他告诉我新书付梓在即,嘱我为之作序,并在附件中捎来他新书的简本样稿。

我打开附件,匆匆浏览一遍,心中不免又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感动和欢快。我感叹人生机缘的起伏和世事沧桑的巨变,最近的世界似乎总是处于不断演化的金融危机之中,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洪流中,你我都试图去理解这个潮流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却都在还来不及弄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带着疑惑和遗憾,匆匆被潮流卷走。

预测未来走势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任务,但是为了尽可能地推迟甚至防止下一次发生相同原因的危机,我们至少应该尝试着从当前的危机中汲取教训。从美国开始继而引发世界恐慌的次贷危机,到今天仍肆虐全球的欧债危机,无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已成大势,在全球各个角落里激起震荡。我们身处其中,如同一个孤立的旅行者在荒漠中遇到沙尘暴一般,在慌乱的窒息中,挣扎着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却只能模糊看到眼前一英尺的事物,同时又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走向陌生的方向。

认识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只有了解了它的历史,分析它的现在,才有可能预知它的未来。我相信暖之正是凭借这种科学的精神,加上对浩如烟海般资料的辛勤搜集,以及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最终换来了这本新书的面世,为广大读者展示了欧债危机背后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预测了这场危机的两种发展趋势。

从暖之的分析中,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当前的欧债危机在主体、成因、发展过程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方面和此前的次贷危机有着根本的不同,如今美国的力量仍然在全球首屈一指,无论是局部的战争还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前后,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身影,欧债危机也不会例外。本书的开始便从美国的核心利益入手,深刻剖析了欧债危机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美国对欧洲的打压,其原因正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霸权遭受到新兴欧元的挑战。暖之随后以近几年家喻户晓的战争和危机为例,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在暖之的分析中,金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地位被纸币取代以后,谁掌握了发行世界通用纸币的权力,谁就无形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就能在无形之中把对手置于死地。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地位最稳固、影响最广泛的货币是美元,而不是英镑、欧元、日元等呢?在这场货币之战中,欧元是如何产生、发展,最后又陷入重重危机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欧洲自身铁板一块,又怎能无法抵御外界的侵袭呢?欧债危机将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的企业家和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暖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用详尽的笔墨对欧洲内部的矛盾进行了层层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从法国孤独的抗争到欧盟三大巨头英法德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分分合合,再加上一众小国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欧洲内部总是有着太多让人纠结又让人说不清楚的疙疙瘩瘩。欧元成立前经历了难产之痛,成立后又面临“抚养”之困,并且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在欧元自家门口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恐慌,使这个贵族少年一直没有得到温馨的呵护,一直处在动荡的环境中无法长大。另外,高福利、人口老龄化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摆在欧洲面前,躲不开、绕不过,鼓励生育、移民等政策又遇到巨大的阻力,当一个事物内部矛盾重重,而外部又有虎视眈眈的强敌时,它的衰亡也许仅仅是时间问题。

本书对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说明。在暖之看来,虽然不见硝烟与战火,但货币战争的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人类历史上历次成王败寇的大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货币大战中,有着先天优势的中国却与货币霸权有缘无分、擦肩而过,美国纵横捭阖、各个击破,用尽手段最终确保了世界货币霸主地位。

我对货币史的问题一直很有兴趣,却无多研究,所以我很乐于读到暖之对这些问题的详细分析,我感觉这些分析有助于我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欧债危机。

在我看来,生产力永远都是核心问题,享有国际货币主导权的基础是拥有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建立一个健康而稳定的货币发行体系的根本手段就在于保护、鼓励并促进先进生产力。我们只有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才能未雨绸缪地防范并化解各种潜在的金融风险。

其实,早在1996年,也就是欧元创立的前三年,欧洲某大型投资银行曾经对各国加入欧元的前景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对希腊的结论是“没有机会加入”,对意大利的结论是“除非修改规则否则没有机会”,对葡萄牙的结论是“基本没有希望”,对西班牙的结论是“几乎不可能”,对其他各国的评价则是积极正面的,为什么人们早就认识到问题却不采取行动,以至于16年以后这四个被某些媒体戏称为“欧猪四国”(四个国家名称首字母的缩写可以排列成英语中“猪”一词)的国内经济问题演变成为困扰欧元区乃至全世界的大麻烦?请读者们到暖之的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和能够坚持正确判断需要两种不同的能力,明知是错误而危险的事情,却对其迁延将就甚至是掩盖粉饰,那就会在体系内积蓄更大规模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欧债危机的前因后果确实对我们今后面对攻坚克难的改革难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对于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等问题,我们早已经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也一定要有坚持正确判断的勇气。

无论您是否赞成暖之新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您都会被他作品中饱含着的爱国热情和青春激昂所感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其他许多朋友总是乐于读到暖之的书并且都十分敬重他的根本原因。

暖之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极力追求完美的人。我总感觉为他写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不能带手机和笔记本,而是应该带着佩剑和书童,然后耐心等一个满月无云的夜晚,趁着江上粼粼大潮,纵一苇扁舟,喝上三两好酒,把兴致和情绪都调整到“悲歌痛哭终无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的最佳状态,就着敞亮的月光和冷灰残烛把给暖之的序言一笔呵成。

许多朋友得知我与暖之相识,都很好奇地向我打听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猜想暖之的读者可能也有这样的好奇。在我看来,暖之有着令人羡慕的才华和令人惊异的敏锐,“十岁裁诗走马成”是对他少年老成的真实写照,“酒酣胸胆尚开张”则是对他豪杰气概的恰当比喻。他对国家民族命运有着发自肺腑的关切和忧虑。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不是一个我应该在这个和平盛世中遇到的人,而是应该穿越回去,在南下的蒙古铁骑声隐约可闻的浔阳江畔的渡口,他北上投军,我南下投亲,我和他命运交错相遇,说起国事一阵唏嘘,“叹襄阳城下,玉碎珠残”,然后挥泪洒别。或者我们应该就着欧债危机的主题,向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穿越,土耳其苏丹率大军已开始围城,他站在那尊露出秀美的双脚俯视港湾的海伦雕像下送我上了去热那亚的最后一趟快船,一场海上的意外风暴使我的船耽搁了行程,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听到了君士坦丁堡沦陷的消息。我无法预测欧元的命运,但是我想如果欧元区解体的话,对欧洲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和创伤恐怕不亚于君士坦丁堡的沦陷。—这一幕幕的场景是穿越,还是轮回?是序曲,还是尾声?是史诗,还是挽歌?

从头至尾读完本书,通过欧债危机这条线,我不只是感慨于货币背后博弈的惊心动魄,更多的则是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像此类把沧桑的历史感和拳拳的爱国情融为一体的著作实为少见。至今欧债危机之迷雾仍计无可出,相信暖之新作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周洛华金融学副教授

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一个恐怖的魔咒随之展开。

危机不再仅限于希腊,希腊只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序幕的开启者;危机也不再仅限于欧洲,全球都在这场愈演愈烈、四处蔓延的危机中战栗。

全世界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感到欧债危机带来的恐怖气氛,似乎每一个人都触摸到了那种隐藏其内的死亡般阴郁的颜色。

人们看到欧债危机的开头,却看不到它的尽头。或许,这才是最令人不安和担忧的。

恐怖的欧债危机,以其前所未有的杀伤力,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也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压:对欧出口商因为欧元的贬值损失惨重,股票市场因为欧债危机的恶化跌跌不休,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

欧债危机的影响力,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忽略。看懂欧债危机,不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附加,而是一种必需。

无论是关心经济的还是不关心经济的,都不得不关注欧债危机的发展,因为它已经顽强地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欧债危机作为当今影响乃至主导世界格局、趋势的带血的主线,它既不是开始—向前追溯与次贷危机密切相关,也不是结束—还将有新的危机延续它的杀伤力,日本抑或中国都在其列。

在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今天,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关心并认清欧债危机的真相,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对于决策者,认清欧债危机可以更好地未雨绸缪,做好全方位的预防、应对;对于投资者,认清这一点,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对于企业家,认清欧债真相,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风险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决策者,对欧债危机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根本。这一带有悲剧色彩的现状,也涵盖欧洲,包括欧洲的领导人。

一些人以为看到了真相,却可能连皮毛都没有触及,一些人以为找到了解决方案,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很多对策是南辕北辙,一步步把自己仅存的一点机会也无情地葬送掉。

在欧债危机的处理上,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败笔:有人因为无知而留下败笔,有人看到败笔故意不去修正,有人故意引导他人完成一个又一个败笔……这背后的推动力都是共同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根源。

要看透欧债危机,我们既需要从历史渊源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本,也需要从现实中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才能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是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债务危机就像希腊神话中吞食活人和牲口的恶魔九头蛇海德拉。英雄赫拉克勒斯要杀死它,但海德拉的每个蛇头在被砍下后,都能在原处迅速长出两个新的蛇头。赫拉克勒斯后来请侄子协助:砍掉蛇头后立即把它埋在土里,并马上用火烧蛇的伤口,新蛇头再也长不出来,赫拉克勒斯最终杀死了这个生命力可怕的蛇怪。

英雄赫拉克勒斯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采取了针对性的对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时至今日,欧洲人仍没有找到化解危机的方案,眼睁睁地看着危机一次次恶化。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埋葬人们信心和机会的坟墓。

任何一场危机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殊死博弈、被谎言遮掩的冷酷的利益掠夺和输送,以及更高层次、更复杂的目标之下形形色色的诉求。表面上虽不动声色、平静如水,暗地里却刀光剑影、风诡云谲、阴风习习。

这是人类经济、金融史上的一次空前大危机,也是强者的一次斗智斗勇的大博弈。

在这场陷阱密布、惊心动魄的大棋局中,错一步即有可能彻底被动,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欧债危机作为一面照妖镜,不仅照出了人性的贪婪、可耻、阴狠,也照出了制度的弊端、规则的缺陷。

认清真相是困难的,而看清大棋局更难。

现在,我们首先必须找到真相,欧债危机的源头在哪里?它因何爆发?它又将延续到何处?它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会危及中国吗?中国应该汲取哪些教训?除了风险,这场危机会带来机会吗?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是的,这些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正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

我们应该认识到,欧债危机不仅仅在影响着当下的世界,也在展望着未来,展望着未来的棋局。我们不仅要关心欧债危机,还要关心正在酝酿中的与我们更攸关、距离我们更近的危机。

未来的危机,这个恐怖的魔咒无论何时降临,都会与两个字相关:债务!然后,再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的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研究欧债危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通过对欧债危机的认识,我们能更快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早修正。这无论对于治国者、企业经营者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洞悉欧债危机的真相,就会发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自身存在的危机隐患。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反省自身,查找不足,纠正错误,走出自身局限,以大智慧、大勇气迎接挑战,把握机会。

假如做好了这一点,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又何尝不是醒目的启示和宝贵的机会呢?

本书的目的,就是全方位剖析欧债危机,找到真相,并找到与之相随的风险与机会,这样我们无论是规避风险还是把握机会都会变得主动。

本书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欧债危机,预测其未来趋势。第1~5章,从外部因素,即强权下货币博弈的角度来分析欧债危机的渊源。第6~12章,从欧洲内部因素来分析欧债危机发生的内在必然性。其中第12章是讲欧债危机的破解、应对之策。第13章分析欧债危机的结局。第14章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15章,是对中国(包括中国的决策者、企业和个人)应对欧债危机提出的具体建议。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于书中论述不当、不够严谨或错误之处,恳请亲爱的读者朋友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及时更正。

非常感谢我的好友周洛华先生在百忙之中通读全稿,提出宝贵建议,并为本书作序;非常感谢挚友刘广元、黄锋夫妇为本书提出许多宝贵建议;非常感谢秦维辉先生给予的很多照顾和好友周红权、王剑锋、王洋、刘东波、王增新、朱长征、严建国、张智军、王阳给予的诸多帮助,使我能够安心研究和写作;非常感谢好友刘建新先生和我的学生郑龙冠为本书所做的校对;非常感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听我授课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其间深入的交流不断激励我做更细致的研究,使我有了更多的积累;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编辑颜诚若女士和华章团队,她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还有许多一直默默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我永远铭记于心,永怀感恩之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研究专著,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向这些智者致敬并深表感谢!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妻子、陈随有大哥、弟弟、妹妹以及女儿给予我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直默默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博友们。无论何时,他们的关心总是给我带来阳光般的清新和温暖,他们永远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永远激励着我,以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

谨以本书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饱经沧桑和苦难的土地,以及始终如一支持、鼓励我的亲爱的博友们!

■ 凡是触碰美国最核心利益的国家,不是遭到军事打击,就是遭到严厉制裁;不是发生动荡,就是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这种规律一再被验证,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 自从欧元问世,针对欧洲或围绕欧洲发生的战争、动荡、金融危机一直连绵不断。当欧洲和欧元一起在战栗中呻吟,美元已经王者归来。这一点正是对美国最有利的结果。

■ 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坐上霸主地位,就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长久维持其霸主地位。

■ 债务是带血的主线。如果弄清了债务主线在未来趋势中的作用,就等于借助了一双洞悉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慧眼。

■ 美国与欧洲在债务问题上赛跑:谁的债务危机推迟爆发,资金就会逃向谁,对谁就越有利,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势能力是远胜于其军事打击能力的。因此,欧债危机的爆发,其实有其必然性。

■ 在英镑成为全球霸主之前,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纸币曾经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机会,但被中国白白丧失。之所以反思这段历史,是因为有些错误中国现在还存在,而有些策略欧美现在还在坚持,只是方法上变通了一些而已。

■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金融的独立性显然是不被容忍的,这就意味着,强势纸币只有在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地方才能诞生—这个条件被绝大多数金融学家所忽视。

欧债危机犹如密布的乌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着中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投资:决策者发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余地变小了;贸易商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房产商发现房子不好卖了;就业者发现工作岗位减少了,竞争更激烈了,而投资者则因为股票不断下跌蒙受损失……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挥之不去的阴影,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因它而战栗不止。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真相是什么?它的杀伤力为何如此巨大?这场危机的最终结局将怎样?我们该如何应对?对于我们来说,这场危机除了巨大的风险以外,有没有可以把握的机会……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从头慢慢剖析。

我们首先从外部因素来分析欧债危机,对这场危机的必然性,以及欧债危机之后与中国相关危机的必然性,有清晰的认识。

在研究美国战略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美国绝不能容忍他人触碰自己最核心的利益,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底线。凡试图触碰者,美国必重拳回击,甚至不惜置其于死地。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则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好的切入点,找到那条决定趋势的主线—这条主线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过去,产生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了然于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超级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更体现在金融方面—后者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前者。因此,研究欧债危机,就要先从美国的核心利益这条主线入手。那么,美国的最核心利益是什么呢?

对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而言,其位居第一的核心利益基本都是确1保领土完整,而对于美国,这一点则退居其次。

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美国是一个边界地缘非常简单和纯粹的国家,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周边只有加拿大、墨西哥两个邻国,2算上与阿拉斯加隔着白令海峡相望的俄罗斯,也才三个邻国,而且,美国与这三个邻国之间都没有领土纠纷。

第二,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即使从历史来看,也从来没有哪个帝国像美国这样,对世界产生着如此大的控制力。其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实力,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这种高度,可谓登峰造极。

美国所拥有的这种强势地位,从表面上看,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造就的,实际上则是与美元霸权互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坐上霸主地位,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长久维持其霸主地位。

正是美元霸权带来的对世界财富的操纵,才使得美国有足够的财3力发展军事力量,大搞科技创新,而其优良的制度体系又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合适的人坐在合适的位置上,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到刀刃上。美国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相比的。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美元。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单纯是为了国防需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侵略美国),也不是为了开拓疆土(美国没有侵略他国领土的野心,这一点有别于俄国等以往帝国的做法),美国保持强大军事实力的最根本目标之一便是为了确保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不受到任何威胁。只要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就确保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操纵能力,就确保了美国高效率地把这种操纵权转化成力量的先机。

由此可知,欧元在1999年1月4日正式挂牌交易,同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开始对南联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是1992 ~ 2003 年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编辑注)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导致欧元一路下滑,2000年10月26日,欧元兑美元创出0.822 5的历史低点。货币要保持强势,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而美国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给世界发出了最醒目的提醒:欧元的周边环境并不稳定。

美国对其核心利益的强力维护,透过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两场战争更容易看明白。这两场战争即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或第二次海湾战争),两场战争的结果截然不同。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打击,重创伊拉克军队,迫使伊拉克不得不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从科威特撤军。如果美国趁势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美国并没有这样做。

伊拉克战争就完全不同了。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此役不仅将萨达姆政权的军事力量摧毁殆尽,而且连萨达姆本人也被抓捕并绞死。

二者的区别之处在哪里?

海湾战争的起因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伊拉克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还债!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拉克负债累累:战前还拥有外汇4储备370亿美元,战后就变成了负债700多亿美元的债务国。伊拉克想通过吞并科威特,不仅把对科威特的欠债一笔勾销,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偿还自己所欠其他国家的债务。

伊拉克战争则是由于伊拉克直接触犯了美国绝对不能容忍触碰的最核心利益美元所致。

200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内阁会议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由一批经济学家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放弃美元,改用欧元或其他货币进行结算和外贸的可能性。该委员会随后向政府递交了可行性报告。9月25日晚,萨达姆总统召开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一决定。9月26日,伊拉克财政部长希克马特·易卜拉欣·阿扎维宣布,伊拉克将停止一切使用美元结算的交易行为,改用欧元或其他货币。希克马特·易卜拉欣·阿扎维在声明中说,伊拉克之所以决定放弃美元,是因为美元已经成为美国赖以主宰地区和国际政治与经济事务的一个支柱。声明呼吁世界其他国家也采取这一做法,以抗击美国在国际政5治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伊拉克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警觉和愤怒,因为这是第一次有国家如此明确地要挑战美元的地位,这直接触及美国最核心的利益。

美国与海湾国家在1974年达成“石油只用美元”结算的协议,不仅用石油取代黄金变成美元的新“锚”,确保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不受威胁,而且获取了石油的定价权,从而形成了现行的“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美国进而以此为契机,从货币与能源两大领域入手,重塑并且牢牢掌控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伊拉克要挑战的,恰恰是美国操纵世界以确保自身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基石。

由于伊拉克的声明并没有透露伊拉克何时正式实施这一决定,而且欧元羽翼未丰,因此,美国并没有立即动武。

看到伊拉克做出如此大的动作竟然风平浪静,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便宣布了更明确的计划。2001年,委内瑞拉计划改用欧元作为石油结算,并用欧元作为储备。2002年4月12日,委内瑞拉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政变,查韦斯被废黜。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噩运与幸运之神同时落到查韦斯头上,命大的查韦斯两天后重新回到总统的位置上,查韦斯指责美国是这场政变的“黑手”。这场政变也让查韦斯变聪明了,此后,虽然他喊得很凶,但直到2005年,委内瑞拉央行美元和6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持有比重还是高达95%。

局势到2003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3年1月,萨达姆向全世界呼吁:所有石油需求国在向海湾国家买油时,不要再用美元,用欧元或者用其他货币都可以。此时的欧元已经走出刚问世后衰弱的阴影,羽翼逐渐丰满,对美元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萨达姆的倡导无疑是在断绝美国的后路。两个月后,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美国而言,萨达姆倡导用欧元取代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2003年6月,伊拉克的石油销售重新以美元计价。

因此,很多战略分析家在分析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认为美国意在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这个结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从美国的核心利益角度分析,其目的是通过战争,阻止欧元的扩张,确保美元的地位不被削弱。此役之后,美元才可以更大胆、更快地步入贬值轨道,稀释美国快速增加的债务负担(在此特指实际债务负担)。

事实上,凡是触碰美国最核心利益的国家,不是遭到军事打击,就是遭到严厉制裁;不是发生动荡,就是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

当这种规律一再被验证,我们还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巧合吗?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自从欧元问世,针对欧洲或围绕欧洲发生的战争、动荡、金融危机一直连绵不断。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波黑战争,1996~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权,再到随时可能展开的针对叙利亚、伊朗的军事打击,美国的对手逐个被改换政权;动荡: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逐渐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一直到叙利亚,至今没有停息;金融危机:从冰岛危机到迪拜危机,再到欧洲债务危机,逐渐深化和蔓延,不仅成为让欧洲惶恐不安的魔咒,也成为全球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欧洲和欧元一起在战栗中呻吟,美元已经王者归来。这一点正是对美国最为有利的结果。

在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攀升、饱受债务压力的情况下,欧洲的债务危机越早爆发、越恶化,越有利于美国将全球的注意力转移开,促使资金回流美国,从而为美国带来亟须的资金,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债务是带血的主线。如果弄清了债务主线在未来趋势中的作用,就等于借助了一双洞悉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慧眼。因为债务危机,7任何博弈的底线都在下移。这就是债务危机的特点。

具体到欧美债务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与欧洲在债务问题上赛跑:谁的债务危机推迟爆发,资金就会逃向谁,对谁就越有利,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势能力是远胜于其军事打击能力的。

因此,欧债危机的爆发,其实有其必然性。2008年,笔者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本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已出版。)一书中写道:

美国次贷危机,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蝴蝶,对着欧洲,拼命地煽动着翅膀,即使这次危机逃过,下次危机不久后还会到来。欧盟,能够一直抗衡下去吗?2000年,欧洲议会制定了“里斯本议程”,确定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体”。这一目标,何尝不是亮出了美欧决战的日期?

2010年,恰好是欧债危机全面恶化之时,这场危机必然到来。8

欧元的问世至少在五个方面对美国的最核心利益构成了威胁。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一大原因是结算货币——定价权的削弱。结算货币是指世界上认可度高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都是结算货币。但是,日元、英镑在与美元的博弈中都已败北,对美元构不成任何威胁。欧元的问世,则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强势地位,因为欧元是一个集合体,依托的基础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强国,它们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方面互补,从而形成不可忽视的竞争力。由于欧元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美元的结算货币选择,故而它势必会削弱美元的传统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结算货币的地位与定价权的掌控程度是相伴的,如果美元的结算货币地位被削弱,这同时意味着,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定价权被削弱,如果定价权被削弱,美国将不能再自由地操纵大宗商品等价格的走势。

定价权是如此重要。郎咸平教授指出:别人称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制造,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制造以外的产业链其他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都在人家手里,到最后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原材料的定价权由别人掌控,出口销售价格也由别人掌控,这个制造环节,放在中国还要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工。我9们辛辛苦苦创造出的利润,就这样被别人吸光了。

欧洲一些国家走到一起,推出欧元的目的就是为了抱团取火,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伴随着欧元的问世,欧洲的态度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让美国不安。

早在2002年6月,俄罗斯与德国,就开始研究用欧元作为俄罗斯向德国出口石油的结算货币。媒体做了以下报道:

德方认为这可能是石油贸易的一场革命,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的石油交易几乎全都用美元结算。俄方对此的考虑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性。双方的政治家和银行家打算在一个或几个交易所为俄罗斯的石油创建用欧元结算的期货交易,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对德国来说,一方面有利于使进口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OPEC 的依赖。在过去的几年,德国每年进口的石油已达1.05亿吨,从俄罗斯进口的量约占进口总量的30%。对俄罗斯来说用欧元结算10可以提高其石油收入的稳定性。

俄罗斯与德国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发了其他相关国家的跟进。比如,伊拉克、伊朗等国,纷纷选择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也正是因为俄罗斯的带头大哥作用,提醒美国进一步加强对海湾石油的控制权,以更好地操纵油价,而这一点正是美国能够在经济上有效打击俄罗斯的利器!

美国强化石油控制权主要是通过对海湾国家政权的巨大影响力来实现的。如果伊拉克战争让海湾国家臣服美国的话,那么阿拉伯之春则使海湾国家彻底对美国言听计从。

从伊拉克战争开始,环绕欧洲的战争、动荡、危机不断,这延缓、阻碍了欧元的扩张步伐,时至今日,欧元对美元结算货币地位的挑战,仍然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二大原因是铸币税。所谓铸币税,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或利润,通常是指所发行货币的成本与货币面值之差。比如,发行一张100美元的现钞,印制成本只需要2美分,其余的99.98美元即为铸币税,也就是说,货币发行主体只需要花费2美分印制好一张100美元面值的现钞,就可以换取价值100美元的商品。在电子货币时代,连印制纸币的成本都省下来了。

铸币税是一种庞大的收益。美国平均每年能获得约250亿美元的11铸币税收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累计收益在2万亿美元左右。

美国获取的收益并不仅限于此。在美国之外做“体外循环”的这部分美元,其基础货币量是美国通过国外购买或投资输出的,这部分美元虽然是美国的负债,但由于经济交易、结算和支付所需,其他国家一直并不行使对它的要求权,所以这部分美元相当于给美国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贷款额就是在美国之外做“体外循环”的美元基础货币量。2003年,美元在国外流通的基础货币总量约为4 319亿美元,美国当年由此节约的利息支出达到216亿美元(利率设定为5%)。此项好处得到了美国官方的认可,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曾认为,在国外流通的3 000多亿美元就像是提供给美国政府的一笔无息贷款,美国每年因此可以节约150亿~200亿美元的费用。因此,为了满足全世界对美元现钞的需要,美国建立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法兰克福、伦敦、苏黎世,再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全12球美钞配送中心。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三大原因是通货膨胀税。如果货币发行主体出于弥补财政赤字、金融救助等原因不断增发纸币,就会降低人们手中所持货币的购买力,这相当于悄悄对货币持有人征收了一种隐性税收,所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税”。美元的强势地位意味着,美国可以对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是对储备货币的最大价值回报,通货膨胀税的基础是货币的全部现货。换言之,美联储可以创造美元而没有任何价值支持,因为美联储有发行美元的权利。

假定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目标是2%,每个公民除了缴纳联邦税和各州税以外,美联储有权对其公民所持有的每1美元征收2%的持币税,这和强盗没什么两样。假定美国流通领域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9.8万亿美元,2%的通货膨胀意味着美联储每年可以凭空发行1 960亿美元,既没有任何真金白银的支持,也不需要创造商品、服务等任何经济价值。

美联储可以按照其愿望发行更多的美元,没有人可以拒绝这种权利的诱惑—毫不奇怪,美联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了高通胀政策。假定从长远来看,年GDP的增长率应该等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任何超过GDP的货币供给都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就是说,美联13储的高通胀政策和造假钱没有什么不同。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四大原因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对美国而言,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储备的美元越多,美国收益越大。但是,欧元问世后,美国近乎独享(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所占比例非常小,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收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在欧元问世后不久的2002年第一季度,欧元就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储备外汇(欧元问世以前,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原有欧元参14与国的货币占到19%)。

1995~2001年,美元比重从59.02%升至72.69%,而后在2001年后逐步降至62.48%,欧元则从8.54%大幅升至26.99%,日元从6.78%降至3.41%,英镑从2.12%升至4.74%,瑞士法郎一直在0.2%左右徘徊,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则从4.78%降至2.21%。其次,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1~2008年,美元比重逐步下降,欧元比重缓慢上升,英镑比重显著上升,日元比重明显下降。一些研究者断言:“欧元取代美元,英镑取代日元,是一15个长期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基本处于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成为最直接的被掠夺者。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万亿美元。其中,大约2/3是美元。我们知道,美元自2001年进入此轮贬值周期,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这就意味着,中国白白替美国交了大量通货膨胀税。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如表1-1所示。

2011年5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撰文指出: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收益可观,年收益率在3%左右,管理水平在各个主权财富基金中居领先位置。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汇率损失,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损失极为惊人。将每年外汇储备增量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测算换汇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汇率水平测算汇率成本,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达2 711亿美元。如果未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到6.0以下,那么2003年以来增加外汇储备的汇率损失将攀升到5 786亿美元。

张岸元指出,这一损失肯定无法通过外汇对外投资收益弥补,除了中央银行,不会有任何一家商业性机构干这种赔本买卖。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测算,但即便做更加翔实的分析,也不会颠覆“汇率损失巨大”的结论。

张岸元测算的是外汇储备的汇率损失,如果加上美国超发货币稀释掉的实际购买力,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将更加惊人。

与中国的损失对应的就是美国的收益。当欧元也成为储备货币时,它必然从美国手中切分一份蛋糕,当前,欧元份额从8.54%大幅升至26.99%,蚕食掉的基本上是美元的份额,这对美国来说,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五大原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债券资源的争夺,及对债务的自由稀释便利。

债券资源的争夺为何如此重要呢?

不妨用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中国老百姓生产的产品,以100美元的标价卖给了美国,美国印100美元钞票给中国,美国获取了99.98美元的铸币税。而后,美国再把中国这100美元借走,继续购买中国的商品,或者在美国国内做投资,获取远远高于其所付利息的收益。同时,美国通过增发货币,把欠中国这100美元的购买力给稀释掉,假如稀释50%,就意味着,美国偿还50美元外加利息就行了。

通过这种游戏,美国的经济对中国构成了一种掠夺性的平衡——美国以转移中国人财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经济发展的平衡。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的就是美国的消费,其私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超过70%。假如美国人消费动力下降,美国经济的增速就会下降,要维持这种动力,就要靠举债。因此,美国属于债务依赖性国家。

问题在于,欧洲也在逐渐变成债务依赖性国家。由于老龄化、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导致创造的财富无法维持高福利,需要向外举债维持这种日益危险且日益艰难的恐怖平衡。

1999年1月,随着欧洲货币区的启动,欧洲政府债券市场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债券市场。截至2005年6月,欧元区政府债券市场几乎是美国政府债券市场的两倍—3.4万亿欧元16对1.8万亿欧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美国、七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这十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的规模占全球的45%,超过美国的份额(32%),这无疑是对17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

美元与欧元争相举债,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二者的资产负债表呈现恐怖性增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从2007年6月的8 993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3月的2.9万亿美元,而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12年3月则达到3.96万亿美元,总规模比美联储多出1/3,而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才2.3万亿欧元。

因此,美国与欧元国抢夺“举债”资源,从本质上看,是要维持一种恐怖的平衡,这种平衡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则是由全世界承担的。美元、欧元作为世界上位居前两位的两大货币,存在着不共戴天的竞争关系。这意味着,美国必然“帮助”欧洲引爆危机,通过把欧洲置于危机的旋涡,削弱欧元的影响力,强化美元的地位。美国的战略思路就是:在不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情况下,让对手做得比自己更18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债务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面临着庞大的债务负担,这种负担随时可能演变成债务危机,欧洲与美国,谁的债务危机先引爆,谁就首先面临着资金抽逃问题,另一方就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不仅能够遮掩或者让危机爆发的时间延后,而且可以通过吸引庞大的资金来填补流动性缺口,促使经济复苏,减少甚至消除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

因此,笔者特别强调,美国与欧洲其实是在债务危机的起跑线上竞争,谁跑赢对方,谁就能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一点本身就决定了债务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残酷性。

为了更好地阐述美欧对决的必然性,也为了更清楚地洞悉欧债危机及未来债务危机的趋势,我们有必要追溯欧洲财富的累积、美元打垮英镑、欧元问世等源头,透过其间的血腥博弈,更好地洞悉大棋局、把握未来的大趋势。此外,对这些历史的深刻的、多角度的反思,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宝贵的借鉴价值,而对个人,则如同打开了一扇透视世界、把握未来机遇的窗户。

任何一国的货币,若它能够独霸全球,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子,一定有其必然性。

在英镑成为全球霸主之前,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纸币曾经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可谓唾手可得,但中国白白丧失了这一机会,而此后欧洲的崛起、英镑率先成为世界货币,也与中国丢掉的机会密切相关。之所以反思这段历史,是因为有些错误中国现在仍然存在,而有些策略欧美现在还在坚持,只是方法上变通了一些而已。

中国货币成为全球霸主的机会,从宋代开始就已逐步具备,一直延续到清初。

中国在宋朝已经是世界上位居第一的强国。北宋时期,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北宋时中国人均GDP为2 280美元,当时,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经过第一次工19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 250美元。

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仅仅经济增量增长还不够,按照伦20敦学派的观点,还必须具备“将财富转化为力量的能力”。

培养上述这种能力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首先,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有对海洋资源的控制、利用能力,以及利用海洋实现最佳资源配置,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从历史来看,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现在的美国,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强国,无不与其对海洋资源的强大控制和利用能力有关。

现在仍然如此。美国政治地理学家索尔·伯纳德·科恩指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进口国与出口国,八国集团成员(G8)都是海洋辖区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中国没有成为海洋辖区国家中的一员(像当初麦金德、斯皮尔克曼以及理查德·尼克松所预测的那样),尽管它在过去的25年里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国家。对大陆导向的中国人来说,山脉和草地而非21海洋,才富有对精神灵魂上的神秘吸引力。

中国在宋代的造船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的记载,与宋通商贸易的有50多个国家。当时,中国的船只不但以其制作坚实而著称,更重要的是,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22指南针”。

中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1405年7月(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时,已经到了让世界只能仰视的地步:郑和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为151.18米,宽2361.6米,可容纳千人。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距离、24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据研究者估计,郑和下西洋促进的贸易往来,为明朝政府带来的25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26十几倍。

然而,明朝不仅没有利用这种海洋优势为中华民族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取更大利益,而且反而实行海禁这种近乎“自宫”的政策,导致海外贸易萎缩,令人扼腕叹息!

有关这一历史的研究,海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的海上扩张,尤其是1403年郑和主持的海上扩张活动,在1434 年戛然而止。先前的扩张和后来的收缩无疑与中国同大陆西北部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的关系相关,也与明朝迁都相关。明朝迁都到靠近边境的北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人卷土重来的威胁。1411年,大运河重新开通,主要用于从长江流域的生产和人口中心,向遥远的北京和边境供应大米,由此减少了对沿海海上商路、航海商人和海军的依赖。南方海上利益集团与北方大陆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冲突越来越有利于靠后者的方式解决。与此同时,沿海的日本和中国海盗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反而加强了内陆利益集团的势力,导致了当局对海上商业活动的进一步限制。直到1567年,迫于南方尤其是福27建有关利益集团的要求,这些限制才被放弃。

随后,清军入关,清朝政府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措施。清初,政府出于对海上抗清力量的封锁与防范,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官民私自出海,违禁者处死,并要求在海边“或筑土坝,或竖木栅,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后来更是强行迁徙沿海居民进入内地。康熙年间又28“迁海岛及海滨居民于内地五十里”,将房屋全部焚毁。

自此,中国占据海洋强权地位的机会完全丧失。

除了海洋因素,世界强国得以建立并长久维持的另一必备要素是货币的扩张能力。

早在15世纪,葡萄牙就因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打通了与东方的贸易通道,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无论是葡萄牙还是后来的西班牙、荷兰,都没有能够维持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随后的英国却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源就在于:英国借助强权实现了货币的扩张,并将货币转化为力量,进一步强化并深化了其霸权地位,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翻阅了大量史学、金融学著作后,笔者认为,纸币扩张,让本国货币尤其纸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是走向超级强国的强大基础。

中国曾经有许多很好的机会,但都丧失了。

早在宋代,政府铸造的铜钱就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诸国流去。在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蕃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人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由于铜钱大量流往国外,导致宋朝出现钱荒。此后,“禁铜之令一再申明,而铜币之外流则无从遏止”。

原因是当时与宋朝贸易的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流通少,制造的钱币也很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始铸造钱币,加之当时这些国家的物价低于宋朝,而货币总是向货币流通量少、物价低廉的地方流动。宋代铸钱量与日俱增。宋太宗至道年间铸钱80万贯,宋真宗咸平二年增至125万贯,景德末年183万贯,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506万贯。铜钱铸造成倍增长,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由于外国对铜钱的热爱过于强烈,以至于宋朝的铜钱走私活动非29常猖獗。

这实际上给宋朝货币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起源于唐宪宗时代的飞钱的纸币,在宋朝已经开始正式发行,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发行的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称为“楮币”。

然而,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更不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因为在当时,金属货币本身所代表的价值与其自身固有的价值非常接近,甚至有时金属货币所含金属的价值高于它所代表的价值,以至于民间有动力私自把铜钱融化成铜。

因此,纸币要获取人们的信任,首先必须保证其币值的稳定。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却没有能够像后来的英镑、美元那样流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确保币值稳定的制度保障,货币贬值过快,还没有得到世界认可即已经在本国被抛弃!

南宋政府之所以推行纸币,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是,打算通过这种做法去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这个错误想法一旦付诸实践、变成了现实,南宋君臣们便日益堕入纸币的深渊,蒙受了灭顶之灾。

楮币开始印制发行时是300万贯,稍后即增至600万贯、700万贯,到宋理宗时,猛增65倍,达到6.5亿贯。由于发行量猛增,币值狂跌,楮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楮贱如粪土”,物价成为脱缰30之马。到南宋以后,楮币泛滥成灾,物价上涨了170倍。

假如宋朝政府在发行纸币以后,能够确保纸币的币值基本稳定,那么楮币比后来的英镑更容易成为世界货币。但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金融的独立性显然是不被容忍的,这就意味着,强势纸币只有在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地方才能诞生——这个条件被绝大多数金融学家所忽视。

纸币在明朝时得到发展,却由于同样的原因被人们唾弃。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这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贯行于明朝270多年。大明宝钞以桑皮纸印制,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100贯,大明宝钞已不能通行,“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31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

明朝以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丘浚(与海瑞一起被誉为“海南双壁”)为代表的官吏,一直对纸币进行非常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印发纸币的成本不过三五钱,却当千钱使用,违背了商品买卖“必物与币两相当值”。丘浚认为,纸币是人君“设为阴谋潜夺之术,以无用32之物而致有用之物,以为私利”,其实说的就是铸币税。

这种认识为纸币在中国古代王朝的衰落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使中国重回银本位制。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远远超过它对中国自身历史进程的影响!此后英镑崛起也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

明代以前,缴纳赋税要折算成实物,而一条鞭法施行后,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一律折成银两缴纳。一条鞭法上启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的一件大事。赋役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33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国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基本上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没有从货币层面去看它。

一条鞭法不仅确立了中国的货币财政制度,同时,也正式承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它标志着纸币制度在中国的失败和银本位制度的确立,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从此直线上升——世界格局因此而发生改变。

这一结论是国外学者首先得出的。

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大,一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领先地位,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二是一条鞭法的税制演变成完全用白银缴纳。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因此,柏林和吉拉尔德兹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的)。”这种说法并非耸人听闻……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哥伦布以及在他之后直到亚当斯密的许多欧洲人都清楚这一点。34

世界有多少白银蜂拥到中国?

法国学者皮埃尔肖尼(Pierre Chaunu)认为,在新大陆发现后的很长时间内,产额占全球总额80%的美洲白银,约有1/3强,由美洲经太平洋运往菲律宾,并经大西洋运往欧洲,再转运至亚洲,而其中大部分最后流入中国。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则认为,1527~1821年,自美洲银矿采炼得来的白银,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国。3536在1500~1800年的30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估计超过了7万吨。

日本的白银产量同样大量涌入中国。从16世纪初开始,日本积极开发金银矿,到16世纪末,其白银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4。37其中的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中国。注释

1. 对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撰文指出:“什么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个人理解,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4662.htm,2010-12-7。

2. 阿拉斯加原本属于俄国,1867年3月29日,俄国同意以每英亩2美分,总价720万美元(含手续费20万美元)成交,合约生效日期是1867年10月18日。1959年,美国将阿拉斯加升格为美国的第49个州(隔年又将夏威夷升格为第50个州)。讽刺的是,当时觉得吃亏的是美国民众,他们嘲笑做成这笔史上最大面积土地交易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William Seward)干了一件蠢事,称这种行为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