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3:55: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学

3德育原则

4《大学》中的“三纲领”

5苏格拉底教学法

6反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学记》中的教育原则有哪些?

2请简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3请简述《国防教育法》的相关立法执行情况。

4请简述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三、分析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材料: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老师终于给了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进入这个班级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老师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课堂提问应该如何把握的正确方向。

2材料: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建构师生关系。

3材料:李南是一位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上岗之前,他踌躇满志,想象着老师的那些活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是那样的简单。而且作为物理教师,自己就教学生掌握应该学到的物理知识,不用操心思想工作之类,可省去许多麻烦。总之对于自己这个大学的高材生来说,要驾驭教师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上岗两个月后,李南没有了往日的潇洒,他沮丧到了极点。走进教室,他发现学生比想象中的差多了,有的简直不像学生,对老师没有礼貌,时不时抓住机会向他挑衅。且不说教学内容他们不想听,即使讲轶闻趣事,有些学生也在另搞一套。课堂上还经常出现相骂打架的事情,真叫李南烦不胜烦。

李南并不认为是他自己无能,而是学生太差。他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这难见成效的工作上,还不如早点改行。他想辞职去做生意,但是仔细想想,就此离开教育工作,他多少又心不甘。但如果继续干下去,出路又何在?

问题:(1)李南这名新教师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并加以分析。(8分)(2)请向李南提出在教学和课堂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法。(12分)

4请论述中小学教学的原则。

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2最近发展区

3学习动机

4宫廷教育

5班级授课制

6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1分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简述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

3简述蔡元培五育教育。

4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三、论述题

1方仲永5岁能作诗,十二三岁不如以前,二十岁和众人一样,用教育相关理论评论。

2一位教师用一条活鱼来引导《鱼》一课,播放关于解剖鱼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鱼的知识,该教师用了什么教学原则,该如何运用该原则?

3如何看待教师“错一罚十,漏一补十”的做法,运用相关记忆规律分析此做法。

4一群学生在围观蚂蚁,一位教师怒问:你们在干什么?学生答:我们在听蚂蚁唱歌。教师大声斥责: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用现代学生观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答:学在官府是指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的一种历史现象。这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其表现有两个方面:①官师合一,由国家职官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司徒、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②政教合一,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宫廷;③“礼不下庶人”,即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学在官府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学术水平以及物质生产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学在官府也是社会生产分工的一种表现,劳力与劳心的分离也使得一般的庶族和平民阶层不可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直到春秋时代,这种教育垄断才被打破,出现学在四夷的局面。

2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关于儿童发展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它表现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强调教育活动应该建立在第二种水平上,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揭示的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在尽最大努力能够达到的区域内学习。

3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②奥苏伯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③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④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

4宫廷教育

答:宫廷教育是一种旨在满足世俗的封建主需要的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之一,是与教会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宫廷教育以封建统治者聘请学者在宫廷中开设宫廷学校为教学的主要机构,培养对象是贵族子弟,主要是为了培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官吏和封建庄园的管理者。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宫廷教育的教育内容为“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以此来使学生掌握宗教、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5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指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出于资产阶级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求,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其基本确定下来,之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缺点是: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②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③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④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因此,班级授课制仍需要不断改进,并与其他的教学辅助形式相结合,以发挥教学形式的整体功能。

6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简答题

1分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此处文化为中义的文化。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具有特殊性。(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制约作用:第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第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第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b.积极影响:

第一,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它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它对课程的影响更深刻地反映在课程的结构变化上,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这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尤其是传递文化的手段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控制者;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第二,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除此以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a.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b.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a.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体。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文化发展得以丰富。

2简述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

答:(1)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科举即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为朝廷选拔人才,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种选官制度。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施行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都会分期举行,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宋代“重文轻武”,所以对科举考试也很重视。直到明朝,才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八股文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废除科举,至此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宣告灭亡。(2)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积极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②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明清的张居正、林则徐等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选拔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③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庭资历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改善了吏治状况。唐宋明清各个朝代,凡国事隆盛、吏治比较清明的时期,都是科举考试制度与官吏队伍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时期。

④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而学校主要为培养应试士子而设立,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在当时有其积极作用。如北宋时期就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州县学;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公元1102—1106年蔡京增加太学名额,实行毕业授官。(3)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消极影响

①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②考试形式

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反而强化了人们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

③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

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的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④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人们为了通过考试,采取种种手段串通考官;考官或受贿赂,或屈服于权势的压力,考前就有了录取的名单,因而科举制也并非完全以学识才能取人。然而出身寒门的广大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希望达到做官的目的,这就诱使广大知识分子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走科举之路。通过科举制,统治阶级欺骗和笼络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使其思不出儒经,终身沉浸于科场,将聪明才智消耗殆尽而别无他求。

⑤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生徒离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冲击作用。

3简述蔡元培五育教育。

答:(1)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国教育发展正处于紧要关头,不仅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蔡元培明白教育是关系国家根本的重要问题,于是提出“国民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在1912年2月发表的《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对“完美人格”作了充分阐释,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这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蔡元培五育教育的内容

①军国民主义教育

他所提倡的军国民主义教育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产物。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有强大自身的力量,才能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维持国内的稳定状态。在现有条件下,它从某个方面可以被理解为体育。体育应当顺应人体生长规律,尽量开展多种运动项目,这不仅能够使人心理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培养人的道德水平、智力水平和审美水平。

②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强兵的手段。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足,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所以,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有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其可以被理解为智育。让儿童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智力的发展。

③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德育。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虽然他崇尚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但是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否认。他认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谓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谓仁”。可见,蔡元培所主张的德育内容已经较为全面地表达出来了。

④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指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哲学教育。由于蔡元培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所以他把世界分为了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他主张人应当对现象世界采取超然的态度,而对实体世界抱有积极进取的态度,“至提出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墨守孔学的旧习”。蔡元培反对以孔学旧习来认识和了解世界。

⑤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所关注的美育并不仅仅局限在音乐、美术、文学等,而是有更广泛的范围,指的是普遍存在的美。这种美超越时间和空间,并且处于不断发展中。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在具体条件下提出,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现状有很大借鉴意义。

4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答:(1)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