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0:18:18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试读:

前言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腐败持续加剧;外部动荡,战乱频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也在侵蚀着美国的金融体系……贫困、不平等、战争等恶魔似乎磨灭了很多美国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在此时,戴尔·卡耐基的出现彷如一盏明灯,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和深邃思想,为无数深陷于迷茫和困顿之中的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成功方向,激励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出身于美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农家,童年时期曾经饱受奚落和嘲笑,青少年时期非常忧郁、自卑,经常被各种莫名其妙的不安感觉笼罩。但是,被负面情绪层层缠绕的卡耐基却没有就此沉沦,反而在百般煎熬中浴火重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磨炼,最终成长为将自信和乐观带给人们的心理激励大师。

卡耐基一生致力于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深刻剖析了人们的相处之道,提出了一套让人耳目一新的人际关系学;同时,他创立的卡耐基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力图将人际沟通和压力处理等技巧传授给每一位希冀成功者。由此,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种集演讲方法、处世之道、推销管理及智能开发于一体的培训方式,指导着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千百万人改变观念、完善行为,逐步踏上成功之途。

卡耐基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著作,如《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优点》、《积极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语言的突破》等,讲述了大量普通人通过不断奋斗获取成功的真实故事,是20世纪最畅销的成功学著作。这些著作出版之后,不仅成为西方最持久的畅销书之一,而且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卡耐基的诸多著作中,《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是阅读人群最为广泛的。本书把二者结集出版,让你一睹卡耐基的思想精华。

1936年出版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一生实践的精华,详细阐述了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在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打交道;并据此提出了实用易学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人们展开积极的社交活动,重塑自我,影响他人。《人性的弱点》自问世以来70余年间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阐述社交技巧的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它在世界各地已被译成至少36种文字,经久不衰,成为世界出版史上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1948年问世的《人性的优点》,集结了卡耐基最重要的人生经验,记录了数以千计的人克服忧虑等心理问题走向成功的实例。卡耐基认为,忧虑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为每个人都在为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苦恼、忧虑,有些人甚至因此走上不归路。于是,卡耐基便着手撰写了这样一本帮助人类征服忧虑的书。本书一经出版,便在全球掀起了争相捧读的浪潮,被誉为“克服忧虑走向成功的必读书”、“世界励志圣经”。

自从卡耐基的这两本著作问世以来,已经影响了全球三代人的思想,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印度圣雄甘地、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旅馆业大亨希尔顿、迪士尼的创造者华特·迪士尼、麦当劳奠基人雷·克罗克、台湾地区塑料大王王永庆,都深受卡耐基思想的激励,卡耐基本人也因此被看做是美国精神的杰出代表。

这是两本经过岁月检验的书,也是两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卡耐基对人性的洞见让这两本书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出不朽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白领、创业者、企业家,还是热恋情侣、家庭妇女,这两本书都能为你的人生指明方向,让你的思想更成熟,让你的举止更稳重,让你的言行更受欢迎,让你的生活更幸福……现在,就请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人性的弱点

这本书的完成

在20世纪的前35年中,美国出版行业累计出版了20余万种各式各样的书籍,但是,这之中有相当多的书因为内容枯燥无趣而无人问津。“相当多”?不错,我的确是说“相当多”。有一位书局总裁,他管理的书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书局之一。他亲口对我说过,虽然这家书局在出版行业经营了75年,但每出版8本书,就有7本是亏损的。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贸然动笔写作?当书稿完成出版后,为什么要你费心阅读?

这些问题提得很有道理,我会尝试着逐一进行解答。

从1912年起,我开始在纽约举办面向职场和商务人士的系列培训课程。最初的培训仅是传授演讲技巧方面的内容,招收的学员全都是成年人,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实战演练,确保学员在商务谈判或其他众人瞩目的场合中可以沉着冷静地思考,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

寒来暑往,光阴渐逝。在岁月流转中,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即学员们不仅需要学习演讲技巧,更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艺术,以便有效应对谈判场上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

而且我也渐渐觉察到自己同样欠缺这方面的培训。回顾以往,我为自己一直缺乏沟通技巧的事实而无比惊诧。我感到特别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在20年前得到一本阐述理解和沟通理论的书。那是多么难得的宝物啊!

与人交往也许是挡在你面前的最大危机,特别是当你身处商务交际场合中时。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家庭妇女,还是建筑师、工程师,你都会遇到这类让人伤脑筋的麻烦。几年前,我们得到卡耐基基金会的资助,做了一次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一项重要结论,随后卡耐基技术学院发起的跟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即便是在工程技术领域,一个人的收入仅有约15%取决于他掌握的专业技能,而另外约85%则取决于人际协调,也就是他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些年来,每逢培训季我都在费城的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电工程学院纽约分校开班讲学,至少有1500名学员一节不落地上完全部课程。他们为什么会到我的课堂上来?因为他们从多年的经验和现实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工程技术领域,薪资榜上靠前的人,一般都不是专业知识最扎实的人。比如说,企业能用微薄的薪水雇用技工、会计、建筑设计人员,可是只有具备以下才能的人才有希望拿到优厚待遇:专业技能、领导能力、完美的表达能力和鼓舞众人士气的能力。

约翰·D.洛克菲勒在事业巅峰期留下一句名言:“若沟通能力是糖果和咖啡那样能买卖的物品,我情愿花大价钱买下这种能力,比所有物品都要多的价钱。”

芝加哥大学与全美教会学校联盟合作进行过一项调研,旨在研究成年人希望学习的东西。

这项调研用去了2.5万美元的经费和两年的时间。最后,研究者来到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在这座很有代表性的美国城镇做调查访问。研究者访遍了全镇所有的成年人,向他们提出了156个问题,涵盖方方面面的信息,例如:你从事何种职业,如何度过闲暇时间,你的学历、收入、爱好、理想、烦恼以及最喜欢学习的科目,等等。访问结果表明,人们最关注的是健康问题,其次是应当怎样理解别人,应当怎样跟别人愉快交往;怎么做才能影响别人,怎么做才能让别人赞成自己的想法;等等。

有鉴于此,调研者准备在梅里登组织相关培训。研究者费尽心思搜罗这方面的教材,但是一直没有收获。他们特地向一位成人教育界的权威专家请教,专家告诉他们:“没有这样的书。我很清楚成年人需要的是什么,但至今还没有人编撰过相关书籍。”

联系以往的见闻,我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我本人同样在努力搜集以人际关系为题材的实用书籍。

由于这种书籍非常难寻觅,因此我决定自己提笔为我的课程写上一部。现在,这本书呈现在你面前,愿它能赢得你的欢心。

为了撰写这本书,我做足了功课。我查阅了全部相关资料、报纸的专栏、期刊的文章、家庭案例的档案、前代哲学家的著作,还有当代心理学家的论著。另外,我还聘用了一位专业的研究员。他在各种图书馆里泡了一年半,查阅各种我未曾浏览的文献,例如心理学大师们的长篇大作、浩如烟海的期刊杂志和传记文学,据此归纳出从古到今的名流显贵与普通平民的交往特点。我们读烂了尤利乌斯·恺撒等伟人的传记,看遍了托马斯·爱迪生等名家的轶事典故。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两人翻阅了100多本西奥多·罗斯福的传记。我们立下誓言,把全部精力都用于搜集历史上所有实用的为人处世之原则。

我曾面对面访问过很多有为之士,其中不乏举世知名的大人物。像发明家马可尼、爱迪生,政治家富兰克林·D.罗斯福、詹姆斯·法利,商界楷模欧文·D.扬,银幕偶像克拉克·盖博、璧克馥以及探险家马丁·约翰逊等。我竭力想从访谈中领会他们的交际秘诀,并将之破译出来。

综合参考这些文献,我写成了一篇小小的演讲稿,标题拟为《如何赢得朋友与影响他人》。不可否认,最开始时,演讲稿的内容相当贫乏。但没用多长时间,它的内容积累得越来越充实,扩充成用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辞。这么多年以来,我常年四季都在纽约的卡耐基学院为成年人演讲。

每次演讲时,我会极力建议学员们在商务谈判和社交往来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并请他们在课堂上跟其他人一起分享实践的经历和学习的成果。这个活动充满了趣味。那些渴望改变自己的学员们都特别喜欢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后作业。我的课堂成了史无前例的、也是绝无仅有的成人交际关系实验田。

这本书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那样,这本书的充实和完稿,要感谢那片广阔的实验田,特别是许许多多成年人的亲身经历。

几年前,我们制作了很多像明信片一样的小卡片,把一些交际法则印在上面。后来,卡片的尺寸扩大了很多,再后来卡片变成了小册子、系列迷你小册子。随着一次次的印制,我们一次次换成更大的版面,并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15年的日积月累,最终成就了这本书。

收入此书中的理论并不是死板空洞的大道理,它们是有着惊人魔力的金玉良言。我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在此书的指导下成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举个例子:有一位拥有314名雇员的公司老总参加了我的培训课程。一开始他牢骚满腹,动辄就斥责下属,让人觉得他的下属从来都是错的。课程结束时,他的态度已经完成了180度的大转变。如今,你能在他的公司里清楚地感受到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员们不同于往昔的忠诚心。那314个人从老总的“对头”变成了他的朋友。有一回,那位老总在课上发言,他面有得色地说:“在以前,我经过办公楼时没有一个人跟我说句话,职员们全都回避跟我的近距离接触;可是现在,我跟所有人都交上了朋友,门卫都对我直呼姓名。”

这位老总现在赚到了更可观的金钱,得到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都感受到了比以往多很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成千上万的销售人员因为按照这些理论做事取得了销售业绩的重大突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开立了新的银行户头,实现了他们此前曾执著追求而不得的目标。有位行政主管对我说,他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做事,得到了薪资大幅提升的回报。一位在费城燃气公司工作的行政主管,因为好胜心强且缺乏领导能力,在65岁的时候还被上司重重责骂,并面临降职的处罚。参加完培训课程后,他不但没有被降职,还得到升职加薪的奖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回在培训结业派对上听到某对夫妻对我说,由于他们的另一半参加了培训课程,令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了。

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威廉·詹姆斯教授说过:“与我们应当实现的相比,我们的知识仅仅发挥了一半。我们只开发出了一小部分心智和体能。从理论层面上说,人类个体至今尚不能触碰到自己的极限。个体身上蕴藏着各式各样的能量,但他们却习以为常,怠于应用。”

这就是你“习以为常,怠于应用”的能量!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帮你挖掘并发挥这些隐藏的、有待开启的潜在能量,并且希望你从中受益。

约翰·G.希本,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会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

假如你在读完此书的前三章后,应对生活的能力还是如往常一样的话,那么我觉得,对你来说这本书如一堆废纸,完全没保留价值。这就正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言:“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而阅读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让你在现实中践行之。戴尔·卡耐基

如何从这本书里获得最大效益

1.你若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本书,得保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条件比其他一切原则或技巧都更重要。要是你达不到这个条件,那么再列1000条原则也无济于事。若你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那么即使你不看这些建议,也有希望创造精彩。

这个至关紧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你愿意为提升沟通能力而下定的决心。你要不断告诉自己,这个前提条件对你而言意义重大。设想一下,这些警句将如何指导你经营起一个充实、幸福和美满的人生。你还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的影响力、幸福指数还有人生价值,都取决于我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

2.开始读书时,你可以把各个章节整体浏览一遍。也许你很想跳到后面的章节里,但最好别跳跃。若你是为了一时欢愉而读书则另当别论,但你要是为了培养沟通能力而读书,那你还是退回去仔细地品读更好。长期坚持下来,你就会因为这份认真而收获意外之喜。

3.读书的同时,你要不停地思索,对比书上所讲的,思考自己应当怎样做、应当在何种状况下实践书上的建议。

4.读书时,在你手边放一支笔,钢笔、铅笔、粉笔、荧光笔都可以。看到你觉得有用的建议,就在旁边做上标记。要是某条建议是四星级的,那你就在所有句子的下面画上线,或者用荧光笔涂成重点,或者用“※”标记出来。做的标记不仅会让这本书看上去充满趣味,而且可以使你更简便快捷地复习。

5.我结识的一位女性朋友,是某保险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她在这个职位上做了15年,她每月必做的工作是认真阅读公司签下的全部保险合同。15年来,她每天每月每年一直在读着内容重复的合同。这是真人真事,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根据经验,如果不天天读这些合同,她就没法准确记住合同中的全部条款。

我以前用了两年的时间来编写公共演讲题材的书籍,写书过程中,我注意到我必须时常翻阅前面所写的内容。看,我们记忆消退的速度简直快得惊人。

所以,你要是想从这本书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就别梦想着粗略看一遍就能得偿所愿。在读完全书后,你需要每月都拿出几个小时进行巩固复习。我希望你天天都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旁,时时翻阅,不断督促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切记:你只有长期坚持自发地复习和付诸实践,才能把书中的技巧融入到生活中,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习惯。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你没有选择的余地。

6.萧伯纳有句名言:“要是你面面俱到地教导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不可能擅长任何一项技能。”诚如此言。学习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事情,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你若真的想学会书本上的理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之运用到现实中,不要错过任何实践的机会。不然的话,你很容易就把理论扔到天外了。唯有亲身实践过,你才能真的掌握抽象的理论。

当然,你可能会感到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并非易事。我能明白你的想法。我虽然是写这些东西的人,但是我也经常觉得讲道理是一回事,而做到则是另一回事。比如说,在你不太高兴的时候,你很容易出言控诉别人的不是,而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理由。你只想到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却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请提醒自己:你不单在学习虚拟的理论,也在慢慢养成好的行事原则,尝试着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这要求你拿出时间,花上耐心,并坚持用行动说话。

因此,你一定要时不时地温习这本书。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你碰到了难题,就把这本书当成人际交往的指导手册。例如说,哄劝小孩子,劝慰你的另一半,安抚冲动的客户,只要是你碰上了这一类的麻烦,你都可以求教于这本指导手册,特别是你用下划线勾勒出的重点部分。请你试着用本书所讲的理论来处理问题,见证它的神奇作用。

7.请你一定要把践行书中原则的事情当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游戏。如果你的爱人、孩子和同事发现你在日常交际中违反了原则,就给他们一些奖励。

8.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一位在华尔街一家大银行担任总经理的男士,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习惯使用的提升自我的方法。这位男士几乎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已经是美国最著名的金融家。他告诉大家,这要归功于自己对“原则”的坚持。我尽量原封不动地转述他的话:

我记日记的习惯坚持了好多年,我会在日记中记下我一天的言语和行为。家里人绝不会要求我在周六晚上做什么事,因为他们都了解,每周六的晚上是我反思工作和反省自身的固定时间。用过晚餐,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取出日记本,回想本周内发生的所有拜访、讨论和会面。我会向自己提出一堆问题:“当时我犯了什么错误?”“我采取的哪些措施是对的?”“我当怎样改进?”“我应该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起初,我觉得这样的反思使我很难过。我经常被自己所犯的错误吓到。但是,时间长了以后,我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通过持续性的反思,我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好。日积月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已经成了我多年来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作用。

它使我在处事时更具决断力,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更得心应手。可以说,这个习惯是我成功的第一要素。

我们为什么不能见贤思齐,也学着用这样的习惯来督查自己践行书中理论的进度?假如你也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

第一,你会发现自己处在神奇而高效的受教育状态。

第二,你将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在一日千里地进步着。

9.建议你拿出一个记事本,留心记下你在实践理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每一次进步。记录的内容一定要周详清晰,写下涉事人物、时间和结果。这些进步能给予你极大的前进动力。不妨想象一下,多年之后的一个夜晚,你不经意间翻阅到这个记事本,想起当时的情景,那会让你何等快乐!

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那么你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人际关系理论。(2)对书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精读,确保读完第二遍再开始下一章节。(3)边阅读边思考,对着书上的内容细思你应当如何实践相应的理论。(4)为所有重要的观点做好下划线的标记。(5)每个月温习一下这本书。(6)利用一切机会践行书中的理论,把这本书当成你应对生活难题的指导手册。(7)把你的学习历程想象成一场活力无限的游戏,要是朋友们指出你的行事违背了某项原则,你最好奖给他一枚硬币。(8)坚持每个星期做一次自检,反思自身的进步和失误,得到的教训和需要改进的地方。(9)在这本书结尾的留白处,记下你实践书中理论的种种经历。

Part 1 待人的基本技巧

01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1935年5月7日,在纽约城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围捕行动高调地结束了。经过几个星期的排查,警方终于擒获了“双枪”杀手克劳利。克劳利看上去很文气,不好烟酒。他被警察抓到是因为那时他被困在了西区大道其情妇的居处。

当时150名警察和侦探团团围住克劳利所在的顶楼,他们先是把屋顶砸出一个洞,准备用催泪弹摧毁这个“警察克星”的自控力,逼他现身。之后,他们又在附近的房屋上安排了机关枪。一瞬间,枪战突然爆发,“哒哒哒”的机关枪声和手枪声响遍了这处纽约高级住宅区。克劳利隐藏在堆满杂物的椅子后面,跟警察持续对射。这场空前的警匪大战在当时有上万人围观,成为各种报刊的头条爆炸性新闻。

围捕行动结束后,警察局局长E.P.穆罗尼宣布“双枪”可以被视为全纽约最穷凶极恶的罪犯,因为他动辄就开枪行凶。“双枪”克劳利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据说在警方对其藏身的公寓发起进攻前,克劳利正在给“有关部门”写信,那个时候他的伤口流血不止,还在信纸上留下了暗红的血迹。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我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疲乏而善良的心,这是一颗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善心。”

在不久之前,克劳利和女朋友开着车在长岛外围的乡村道路上取乐。一名警察靠近他们,要验看他的驾驶证。

克劳利一句话也没说,忽然就抓起手枪对着警察一通乱射。警察中弹倒下后,奄奄一息。克劳利从车里跑出来,拔出警察的左轮手枪,对着倒在地上的警察又是一枪。如此凶残的杀手,在写信时却说自己“外表下藏着一颗疲乏而善良的心,这是一颗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善心。”

克劳利被判死刑,用电椅施行。在星星监狱的死刑执行室内,他依然不肯承认这是对杀人行为的惩罚。他说:“这是自卫引发的后果。”

我引述这个故事,重点想强调的是:“双枪”克劳利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难道说这名罪犯的想法是个特例?假如你是这样想的,那么听完这句话之后你会有何感想呢?“我为了民众牺牲了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为他们奉上欢乐,引导他们走向幸福,但是到最后,换来的却是对我的肆意攻击和逮捕。”

说这话的人是阿尔·卡彭。没错,正是那个千夫所指、声名狼藉的黑社会头目,制造了芝加哥枪击案的凶手。卡彭非但没有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孽,反倒认为自己是伟大无私的救世主。他甚至谴责民众辜负了他,不领受他的施舍。

达奇·舒尔茨的故事简直是阿尔·卡彭的翻版。他的恶名为全纽约人所鄙弃,最终命丧敌对帮派的追杀,横尸纽瓦克大街。他活着的时候接受过一家报社的采访,彼时他说自己在为民众谋幸福。这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跟路易斯·劳斯互相探讨过。他在过去几年间曾是纽约星星监狱的典狱长。他对我说:“星星监狱在押的囚徒中,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是恶徒。他们跟我们没什么两样,也是人,也爱费尽心思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他们会跟你解释砸坏保险箱的缘由,拿枪杀人的动机。大多数囚徒都会用颠三倒四的言语或是言之凿凿的逻辑,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以证明自己危害社会的举动充满合理性,并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

如果“双枪”克劳利、达奇·舒尔茨,还有那些在深牢大狱里服刑的人都不肯忏悔,那么我们平常见到的普通人应该受到指责吗?

连锁店的创办者约翰·沃纳梅克说:“30年前我就明白了,怒气冲冲地谴责别人是傻瓜才会做的事。让我头疼的事太多了,我可没空去想上帝对待世人算不算公平。”

约翰·沃纳梅克醒悟得很早。至于我呢,我到处碰壁碰了30多年之后才恍然大悟:99%的人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无论他的错误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后果。

批评是最无效的行为,它常常会导致当事人无条件地为自己辩护,他绝不肯承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批评充满危险,它会损伤别人视若生命的自尊和傲气,给批评者招致怨愤。

心理大师B.F.斯金纳做过一项实验证明:比起因为行为不佳而受到惩罚的动物,那些因行为得当而受到奖励的动物,更乐于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并且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他的后续实验证明,人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因此,批评不会帮我们实现期望的改变,反倒会惹来不必要的怨愤。

著名的心理学家汉斯·谢耶的名言是:“人们对赞美的渴望有多强烈,对批评的厌恶就有多强烈。”

因批评而产生的怨愤会削弱家人、朋友和职员的积极性,并且不可能使状态有所改变。

乔治·B.约翰斯顿是俄克拉荷马州伊尼德市人,在一家机电工程公司担任安全督察。他的工作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确保工地上的工人们时刻佩戴安全帽。起初,每当他逮到有工人不遵守制度时,他便严肃地申明条例制度,并要求对方立即戴上安全帽。工人当时会压着火气服从他,但是等他刚离开工地,工人就会再次把安全帽扔掉。

约翰斯顿打算换种方式解决问题。此后,如果再看到有人没戴安全帽,他就会走过去问一下是不是安全帽戴着不合适或者引起不适。接着他会和颜悦色地告诉对方,佩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证他们的安全,只要进了工地就应该一直戴着安全帽。这么一来,工人们全都成了遵规守矩的模范,而且他们对此没有任何抱怨,更没有抵制情绪。

翻阅史书,你会发现证明批评没有益处的事例俯拾皆是。比如,众所周知的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两人之间发生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导致共和党内部出现分裂,还把总统的宝座让给了对手伍德罗·威尔逊。后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表过很多著名的言论,扭转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来快速重温一下当年那段历史: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的总统任期届满,他退出白宫,支持塔夫脱参加总统大选。竞选期间,罗斯福到非洲猎捕狮子。当他返回国内时,却不满地看到一个行事保守的塔夫脱,这令他怒火冲天。然后,他在公开场合抨击塔夫脱,同时为了得到第三次总统提名,他成立了“进步党”,分化了共和党的力量。其影响是,在正式的大选中,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代表的共和党只获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州的支持,创下了共和党从未有过的败绩。

西奥多·罗斯福谴责塔夫脱,但塔夫脱可曾反躬自省?没有。他流着泪告诉大家:“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

另一个案例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揭发的石油丑闻。当时,全美国上下群情激愤,各家报纸入眼皆是批评文章。美国民众认定,那是前所未有的丑闻恶行。事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阿尔伯特·B.福尔被哈丁总统(美国第29任总统)委任为总统内阁的部长,奉命代表政府办理埃尔克山和茶壶敦两地的石油储备租赁权,这两地的石油储备是预备划拨给美国海军的。作为内阁部长的福尔理应进行公开招标,但是他没那么做。他自作主张把这单肥得流油的生意给了他的好友爱德华·L.多希尼。多希尼赠送福尔10万美金以投桃报李,为掩人耳目假称作“贷款”。其后,福尔下令让海军士兵动用武力驱逐那些在艾尔克山钻探石油的公司。被赶走的公司纷纷向法庭递交诉状,遂令这桩丑闻大白于天下。此事遭到全体国民的谴责,引发政坛地震,福尔被问责判刑,哈丁政府因此倒台,共和党险些一蹶不振。

舆论的矛头一致对准了福尔,这可是公共生活中少见的一幕。但福尔何曾有任何忏悔的表示?多年之后,赫伯特·胡佛在发表公开演讲时,隐晦地说哈丁总统乃是死于心病,因为朋友辜负了他。福尔夫人听到这话后变得异常激动,她摇晃着手臂,大哭大叫:“福尔背叛了哈丁?这是污蔑!我先生绝没有负过任何人。就算是堆满黄金的屋子,也不能让他动心。分明是别人负了福尔,陷害福尔,使他遭受无妄之灾!”

你看,人性就是如此。做错的人只会埋怨别人,却不愿反省自身。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因此,他日你若准备谴责某人时,不妨想想阿尔·卡彭、“双枪”克劳利还有阿尔伯特·福尔这些人。有个道理是明白无误的,即:批评犹如信鸽,从哪飞出就会回到哪里。就是说,我们想批评或指责的人,大多会替自己辩白,而辩白到最后会变成对我们的指责;如果对方较温和,可能会像塔夫脱一样声称:“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

1865年4月15日的早晨,亚伯拉罕·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到约翰·威尔克斯·布思的暗杀,之后,他被安置在剧院街对面的一所公寓里。命悬一线的林肯就躺在走廊最里面的一间小屋子里。他那高大的身躯斜躺在短小破旧的床上,床旁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罗莎·博纳尔的《马市》的仿制品,屋里的煤气灯发出暗黄的灯光。

望着濒死的总统,战争部长斯伯顿说:“这里躺着人类史上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领导者。”

盖棺论定,林肯生前与人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我花了10年的时间研究林肯总统的生平经历,又用了3年的时间撰写《林肯传》这本书。我在这件事上投入了全部精力,尽可能详细、全面地剖析林肯的性格和家庭生活。我还专门研究了他和别人的交际往来。他经常批评人吗?是的。林肯青年时期是在印第安纳州的鸽子溪谷度过的,彼时他不仅会批评人,还会写诗、写信讥讽他人。并且为了让大家见识到他的“大作”,他特意把信件放在乡间小道上,其中有一封信使得某些人恨了他一辈子。

即使在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林肯做执业律师的时期,他还会在报刊上公开批评他的对手,但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

1842年的秋天,林肯致信《斯普林菲尔德日报》,不具名地狠狠讥讽了一个叫做詹姆斯·希尔兹的政客。当时,镇里人笑成一片。希尔兹个性敏感又很虚荣,在弄清楚信的作者是谁时,他骑上马冲到林肯的住处,要求和林肯决斗。林肯虽然不想决斗,但依当时的情形,为了顾全名声,他不能拒绝对方。希尔兹要求林肯自选武器。林肯因为手臂长挑选了骑兵用的腰刀,还跟着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人练习刀法。到了约好的决斗日期,林肯和希尔兹找到密西西比河旁边的一块沙地,准备以命相搏。不过,在最后关头,两人的朋友把他们拉开,结束了决斗。

这是林肯生平所遇到的最惊险的时刻,也给他留下了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深刻教训。自那之后,林肯没有写过任何涉及人身攻击的信件,并且再也不嘲讽别人。事实上,他几乎再也没有批评过别人。

美国内战期间,因为前线战争接连受挫,林肯多次更换波多马克军团的统帅,如麦克莱伦、波普、伯恩赛德、霍克、米德等人。半数以上的民众都在谴责将帅无能,林肯的日子也不好过,可他设法压制住激动的情绪,“不能怨恨,只能宽恕”。他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不批评别人,别人便不会批评你。”

如果林肯夫人或贴身随从对南方人发出恶言,林肯就会对他们说:“别批评那些人,易地而处,他们跟我们并无二致。”

如果要推举理由最充分、机会最多的批评者,一定非林肯莫属。我们来看看这则故事:

1863年7月的第1天,葛底斯堡战役开始了。到了第4天,即7月4日,天气变得很差,黑云漫天,雨横风狂。南部邦联的军队在李将军的带领下败逃向南方,当他们逃到波多马克时,一条大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前有无法飞渡的天堑,后有步步紧逼的追兵,李将军和他的部下眼看已经走投无路。林肯意识到这是摧毁南部邦联的武装力量、终止内战的天赐良机。看到胜利曙光的林肯命令米德将军直接攻击敌军残部,不必与参谋磋商。他不仅拍电报下达命令,还专门派人赶到米德将军那里命令他立即展开进攻。

然而米德将军没有执行林肯的命令,他和战事参谋所做的决定与林肯的意愿背道而驰。他找出种种理由搪塞,就是不肯下令立即发起攻击。结果,河水消退,南部邦联的军队抓住了宝贵的时机成功逃脱。

林肯怒不可遏,对着儿子罗伯特大吼:“这是怎么回事?上帝啊,到底是怎么回事!敌人就在我们眼前,在我们的手心里,只要我们攥紧拳头,他们就插翅难逃,可这关头我却指挥不动我的军队。如此大好机会,随便是谁都能击败李将军。如果我能飞到战场上,我肯定会亲手捉住李将军。”

怀着巨大的失望和痛苦情绪,林肯给米德将军写了一封信。要知道,林肯在这个年纪的言行已经变得很保守了,非常有节制。因此,这封信可能是林肯言辞最愤激的流露。亲爱的将军:

我想你并没有认识到李将军所率军队的逃脱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有多大。原本他已是砧板上的鱼肉,生擒他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近期我们在别处的战事都很顺利,若此战成功,则内战胜利指日可待。但是现在说这些已经太迟了,战争铁定要继续下去。上星期一你没能俘获李将军,你又如何保证南渡之后能打败他呢?毕竟你的军队人数已不足当初的三分之一。胜利渺茫不可预期,不过我仍然希望你如今的行动能发挥作用。机遇错过不再来,对此我感到万分沮丧。

想一想,米德将军收到这封信时会有何感想?

但是米德将军始终没有看到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没有寄出此信。这封信是林肯死后,别人从他的文件中翻出的。

我有一个猜想,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事实真相:林肯写完信,望着窗外,对自己说,先放一放,也许我太着急了。米德将军在前线奋力作战,相比之下,坐在白宫里的我过得太舒适了。如果我身处葛底斯堡的壕沟里,或者像米德一样亲身经历了上星期的惨烈战斗,又或者我耳边萦绕着战斗的拼杀声和伤员的呻吟,可能我也不会希望出战。要是我的性格跟米德一样保守,大概我也会犹疑观望。无论如何,事情已成定局。寄出这封信能稍解我的怒气,可是米德也会替自己辩护,还可能指责我。这封信会让双方争执不下,危及这位将军的前途,说不定会逼得他辞职。

因此,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林肯把信放到旁边了。过往的教训让他悟出,激烈的批评和谴责对处理事情没有一丁点儿益处。

西奥多·罗斯福说他在白宫处理国事时,每次碰到为难的事情时,就会靠在办公室的书桌上,抬起头看着墙上的林肯画像,问自己:“假如林肯面临相似的困境,他会怎么做?他将怎样应付这件事?”

在我们想劝说别人做某件事时,先从兜里取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盯着钞票正面的林肯肖像,问自己:“假如林肯碰到这样的事儿,他会怎么处理?”

马克·吐温有时会情绪不佳、好发脾气,那种时候写信的话,就会充满攻击性。某一次,一个人冒犯了他,他就写道:“去死吧!我要看你会落得什么下场!”另一次,他给一位编辑写信,抱怨书稿的校对者试图更正他的拼写和发音,他吩咐编辑:“排版就以我的手稿为准,把校对者的建议堵在他那不开窍的笨脑壳里吧。”

写完这些难听的话,马克·吐温的心情就转好了,但是他的言语暴力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因为他的夫人把信件都悄悄藏好了,没有寄出去。

你愿意促成他人转变,让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吗?我想你会说:是的,我很乐意成人之美。可是,你为何不从改变自己做起?就算是为了你的个人利益考虑,改变自己带给你的好处要远远多于改变他人,并且需要承担的风险要小得多。

青年时期的我一心想闹出点大动静,那时我给文坛泰斗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写过一封傻气十足的信。我从某本期刊上看到了戴维斯的一篇作品,就致信戴维斯请他讲授写作技巧。在那之前,我从别人寄来的信上看到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话,作者在信的脚注处写下了那句话:“权威,然而难以理解。”虽然年轻的我有大把的时间,根本用不着心急,但我却迫切地想让戴维斯记住我。所以,我照着葫芦画瓢,在信的末尾写下:“权威,然而难以理解。”戴维斯不屑作出正式回应。他简简单单地在信的末尾写了一句评语:“你所表现出的轻率比失礼还要严重。”我承认,我做得很差劲,被人训斥是咎由自取。可是出于人的本能,我恨极了所受的责骂。这股怨气在我心里扎了根,直到10年后我得知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去世的消息时也没有消解。虽然我为此感到羞耻,但我得说,我的本能反应依然是恼恨。

假如你想在几十年后带着一腔怨愤告别人世,那就和我一样时不时来点伤人且自伤的批评吧。无论你信或是不信,这条规律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

我们应该明白,人际交往的对象是人,而非逻辑。和我们朝夕相伴的人是感性动物,他们有着成见、自尊心和虚荣心。苛刻的批评令英国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封笔告别创作,而他的同胞诗人托马斯·查特顿更是为此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本杰明·富兰克林早年并非智者,可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很有一套,并凭借此方面的特长被选为美国驻法大使。他有什么成功秘诀呢?富兰克林说:“我不爱议论别人的过错,涉及别人的话题,我只就我所熟悉的优点发表看法。”

傻子才会批评、指责、埋怨他人,现实中大部分傻子也正是这么做的。与之相反,真正富有人格魅力和自制力的人通常会宽待并谅解他人。卡莱尔说过:“伟大的人因其对普通人表露的善意而显得伟大。”

约翰逊博士则说:“上帝也得等到末日降临的那一天,才能发起对人类的审判。”

既如此,你又何苦去指责他人呢?规则一:绝不批评,绝不抱怨,绝不指责。

02 与人相处的大秘诀

世上只存在一种方法,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去做某件事。你有没有用心思考过这个问题?没错,答案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激起他做那件事的欲望。

你应明白,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是的,你可以拿着一支左轮手枪指着别人,逼他交出自己的手表;也可以在员工还没离开你之前用“辞退”的名头唬住他,责令他为你努力工作;还可以使用责罚或者恫吓的手段,迫使小孩子听你的话。但是,这些暴力的方法不可能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让别人认真地去做某件事,唯一的方法是,顺应他的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有言:“在所有我们愿意做的事情的背后,都存在两种动力,一是性的满足,二是想成为大人物的欲望。”

不过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却持另一种观点。他的看法是,人心里最原始、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受到他人的尊重。你必须记住:渴盼受到尊重的欲望。后面的内容将会不断提到这个原则。

你最想拥有什么?说到底,你日思夜想、恋恋不舍的东西其实很少,基本就是这些:

1.健康的身体,安稳的生活;

2.食物;

3.睡眠;

4.金钱以及它能买到的东西;

5.无忧的未来;

6.性的满足;

7.子女的幸福;

8.成就感。

在全部目标之中,有一种是最难实现的。这一目标在人心中从未磨灭,其迫切性绝不低于人们对食物和睡眠的渴求。这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想成为大人物的欲望”,以及杜威口中的“渴盼受到尊重的欲望”。

林肯有一次写信时,开门见山地写道:“他人的肯定是每个人都乐意接受的。”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中最恳切的企盼,便是渴求旁人的赞许。”也许你注意到了,詹姆斯说的不是“需求”“企求”或“盼望”,而是“渴求。”

这既是生而为人的烦恼,亦是人活着的永恒目标。真的可以进入这等精神满足境界的人很少,而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人们就能掌握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可能“在他告别这个世界时,替他料理丧事的员工都忍不住叹息伤感”。

成就感,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小时候的经历就是明证:我的家乡在密苏里州的乡下。当初,爸爸喂养着数头良种猪和一头纯血统的白色奶牛。我们时不时地会把家里的猪和奶牛赶到中西部家畜展览会或比赛上参赛,得了很多一等奖。爸爸用别针把赢来的蓝色绶带别在一幅织锦上。一有人来我们家,爸爸便取出那幅长长的织锦,叫上我一起展开织锦,把那些蓝色绶带展现给大家。

我们的猪不会去关心得到的绶带,但是我爸爸把绶带看得很重。那些蓝色绶带令他享受到极大的成就感。

如果我们的先人没有对成就感的殷切渴望,我们就不可能享受到今天的文明。没有那种渴望,人类不过和其他动物一样懵懂地活着。

就是出于对成就感的渴望,促使一个学识贫乏、生活困窘的杂货店小职员发奋攻读法律方面的书籍。小职员从堆满杂物的水桶下面找到了那些书籍,并且花费了50美分得到它们。后来小职员成了大人物,被人称为林肯先生。

对于成就感的渴望激励着小说家狄更斯,鼓舞他不断创作出传世名篇。这种渴望激励着美国大建筑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鼓舞他用砖瓦筑起崇高声望。这种渴望激励着大富豪洛克菲勒,鼓舞他赚取更多的金钱!对于成就感的渴望同样激励着你的阔气邻居,刺激他修建起超过实际需求的大宅子。

这种渴望也在你心中荡起波澜:最时尚的衣着,最时髦的房车,还有让人羡慕的儿女。

但也正是这种渴望,驱使着少年男女拉帮结派,逞凶生事。前纽约市警察局局长E.P.穆罗尼告诉人们,少年犯大都自以为是,被捕归案时,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被那些媚俗的报刊捧上英雄的位置,跟那些体育文娱界的明星还有政治家一起出风头,却不会因自己将要把牢底坐穿的后果而苦恼。

如果你肯对我说出你追求成就感的方法,我就能据此鉴定你的品行,做事方法影响着你的人品,而这对你来说很重要。举两个例子:约翰·D.洛克菲勒捐了一笔款,在中国北京开设了一家现代化医院,他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虽然他没有亲眼见到病人,也不会见到他们,但他为那里的平民送去了健康和幸福。有一个叫迪林杰的人,靠杀人、抢银行来追求成就感。当他在明尼苏达州与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对峙的时候,他跑到一间农舍的房顶上,大声喊着:“我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是迪林杰,我是迪林杰!”他因自己的通缉犯身份而倍感兴奋。

看,迪林杰和洛克菲勒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他们追求成就感的方法不同。

从古到今,有太多的达官贵人或风云人物为了获得成就感而用尽心机,给世人留下不少笑柄。乔治·华盛顿一度希望被民众尊称为“美国总统阁下”;哥伦布向政府索要过“西印度海军上将”的名衔;凯瑟琳不肯签收未标注“女皇陛下”的信件;林肯夫人在白宫里对着格兰特夫人发出雷鸣般的吼叫,这等失态只因对方还未得到她的邀请就已来到她面前。

1928年,美国很多富豪慷慨解囊,赞助伯德上将探险队远征南极的探险,目的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那儿的某座冰川。维克多·雨果最关心的事情是,将巴黎的名字改为“雨果”。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也曾花费心思为家族谋得一枚盾形勋章,以便提升自己的名望。

有些时候,出于博取旁人同情心和注意力的目的,人们会故意装出各种各样的病态,以得到受人重视的感觉。比如前美国总统麦金莱的夫人,总是想确认自己是“受重视”的。她会要求身为总统的丈夫从繁忙的国事中抽出几个小时陪在她的床边,抱着她,哄着她,直到她入睡。在补牙的时候,她的丈夫也必须亲自陪同。某一次,总统先生和约翰·谢尔曼约好了会面,没法亲自陪同夫人去看牙医,竟惹得夫人掀起一场大风波。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茵哈特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年轻女人,为了“受重视”,她忽然间就病痛缠身。也许是因为她不愿直面某些事情,比如说年龄。她觉得自己陷进了孤独的海洋,生活全无乐趣,一直卧床修养。这一躺就是十年多,她的老母亲整日往返于一楼和三楼之间,为了她的饮食起居而操劳。终于有一天,年老的母亲撑不住了,长睡不起。过了几个星期,病了十年的女儿痊愈了——她离开了床榻,病态全无。

专家们说,人之所以精神失常是因为他在幻觉中追求“受重视”的感觉,通常这样的感觉是无法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的。在美国,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数占全部疾病患者总数的一半。

而精神失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个问题太大了,没人可以回答出来。不过我们确定有些疾病会损伤脑细胞而造成精神失常,比如梅毒。就实际情况来说,大约二分之一的精神疾病的诱因是脑损伤、酒精、毒瘤等身体损伤。剩下的二分之一呢?说来很奇怪,这些病人都没有明显的脑组织损伤。专家对死亡患者的脑细胞进行解剖,通过高倍显微镜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此类病人的脑细胞组织与常人无异。

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失常的症状?

我咨询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脑科专家,这位在著名精神病医院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坦白告诉我,他也没有研究出这类病人的病因。但是,他对我说,很多患者是因为没法在真实世界里得到“受重视”的感觉而精神失常的。他给我讲了一个病例:

我的案头有一位这样的患者,她的婚姻很不幸福,她渴望爱和性的满足,渴望拥有孩子和声望,然而她的丈夫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他对她没有爱意,不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命令她把饭菜送到他在楼上的房间里,伺候他。她既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最后,她的精神发生异常,出现幻觉。她说自己离婚了,重新用起娘家的姓氏。现在她相信自己和一位英国贵族结了婚,让人们管她叫“史密斯爵士夫人”。

至于孩子的问题,她说每天晚上都生下一个孩子。每回我去探视她,她都告诉我:“大夫,昨天晚上我生下一个孩子。”

现实是无情的,碾碎了她的美满梦想。可在奇特又温馨的虚幻世界里,她的梦想有了安放之地,幸福看上去那么真实,她也乐在其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幕悲剧。她的主治医师说:“即便我有能力将她治愈,我也不想那么做。现在的她过着理想中的日子,比起过去神志正常的时候要快乐多了。”

如果说有些人对“受重视”的感觉太过依赖,甚至患上精神疾病,那不妨设想一下,若对他人报以真挚的赞许,我们能造就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

查尔斯·施瓦布是美国第一个被誉为“打工皇帝”的人,他的年薪高达100万美元(那个年代工资不用缴税,高级金领的周薪不过是50美元)。1921年,38岁的施瓦布接受安德鲁·卡耐基的邀请,出任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后来,施瓦布从美国钢铁公司跳槽到伯利恒钢铁公司,把这家经营困境的公司打理成美国最赚钱的一家公司)。

安德鲁·卡耐基为什么肯出100万美元的天价年薪聘任查尔斯·施瓦布?平均一天就要支付给他3000多美元!难道说施瓦布是天才?或者他最了解钢铁制造业?答案是否定的。查尔斯·施瓦布亲口对我说,他的下属中有很多人比他更熟悉这个行业。

施瓦布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突出才能是拿到高薪的唯一理由。我以前跟他探讨过,现在我把他说的话抄录下来。我觉得这等金玉良言应当刻写在铜匾上,高悬在世界上所有的家庭、学校、店铺和办公室里;还应当让每一个孩子都牢牢记住这些话,而不是要他们把时间都用于背诵拉丁语的动词组合或者巴西的年降水量。假如我们能按照他的话去做事做人,那我们的人生必然能赢来重大改变。施瓦布说:“我觉得我随时可以把众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我的宝贵财富。赞许和奖励是激发个体最大潜能的唯一有效方法;与此相反,公司的批评和指责则会打碎职员的理想。我向来不批评人,我认定赞许是激励员工的最大动力,所以我很喜欢夸赞他人,厌恶鸡蛋里挑骨头的行径。如果让我说出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答案便是发自肺腑的真挚的、大方的赞许。”

前面讲述的便是查尔斯·施瓦布的成功秘诀。但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和施瓦布的行为正好相反。要是我们不高兴,就会对职员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是高兴的话,就一句话不说。像那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施瓦布还说:“通过各式各样的交际沟通,我接触到很多成绩卓著的精英人士。据我观察,不管一个人是何等不凡,在对待批评和赞美的态度上,他和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他在得到赞许后会更努力地工作,而且能保持更高的工作效率。”

其实,施瓦布讲的话,就是安德鲁·卡耐基的成功秘诀。不管是当着众人的面还是小范围的交流,卡耐基一直坚持赞美职员的原则。

卡耐基在建造自己的墓冢时,也想着要赞美别人。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此处安息的人,知道怎么跟比他更聪明的人交往。”

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的成功也与真诚的赞美分不开。有一回,洛克菲勒的生意伙伴爱德华·T.贝德福德在南方做了桩失败的交易,令公司的资产蒸发了100万美元。洛克菲勒有理由谴责贝德福德,可是他知道贝德福德做过各种努力,何况已经发生的事没法改变了。于是,他站在积极的立场赞扬了贝德福德。他很满意贝德福德能用尽心思保住六成本金。他说:“对于这样的结果我该知足了,我们不可能次次都稳赚不赔。”

我的剪报册里存着一个小故事,虽然是虚构的情节,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因此我很想把它说给各位听听。

一位农妇忙碌了整整一天后,给男人们准备了一堆干草当做晚餐。男人们很生气,问那农妇是不是精神异常。而农妇回答:“我哪知道你们会在乎这个?20年了,我给你们做了20年的饭,可没人告诉我你们不吃干草。”

数年前,有人针对妻子离家出走的现象做过专门研究。你能想象出调查得到的结论吗?最大的原因是:缺少赞美和认可。我敢说,如果有人调查丈夫离家出走的原因,其结论也是一样的。我们往往把伴侣的付出当成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从不和对方交流自己心底的想法。

课堂上有一个学员说到了他妻子的要求。她跟着几位女教友一起报了个自我提升的培训班。其后,她请丈夫给她列张单子,单子要包括丈夫认为必要的6件事,来帮助她做一个更合格的妻子。这个学员对大家说:

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太让人意外了。老实说,列举6件事来改造她可太简单了。天知道,她能说出1000件事来改造我啊,不过我没让她列单子。我说:“等我考虑一下,明天早晨再告诉你。”

次日清晨,我早早起床,给花店打了个电话,给妻子定了6朵玫瑰花,并要求花店加上一张卡片,写上:“我不知道哪些事情能改造你。我爱着当下的你。”

你知道当我下班回到家时,看到谁在门口等我吗?是的,正是我的爱妻!她的眼中泛着泪光。我很开心,我做了正确的决定。还好我没有直接按她说的控诉她的不足。

就在那个星期天,妻子把她的经历讲给其他人听。女人们听完一个个走过来对我说:“这是我遇到的最温暖的故事。”

于是,我深深了解了赞许的妙处。弗洛伦茨·齐格飞是百老汇歌剧界大名鼎鼎的戏剧家,他凭借自己超凡绝伦的创作让“美国女孩儿星光闪耀”。他像是拥有特殊的魔力,一次次把姿色平庸的“灰姑娘”点化成舞台上光彩照人、楚楚动人的大明星。他深知赞美和自信的神奇作用,所以他温柔而周到地照顾女孩子们,令她们对自己的魅力充满自信。他了解物质的现实,把歌剧歌唱队女孩子的周薪从30美元调至175美元。他还非常有骑士风度,每到新剧首映的晚上,他一定会打电话给主要演员,并为所有参加合唱的女孩送上大束的红色蔷薇。

我曾经赶时髦学人家减肥,一连禁食6天6夜。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到了第6天,感觉是要比第2天舒服点。谁都不会否认这个道理:要是让我们的家人、职员饿上6天,我们免不了会有罪恶感。但是,我们却可以连着6天、6个星期甚至60年都不对他们讲一句真心的赞美,但他们对赞美的渴望却是丝毫不亚于对食物的依赖。

大名鼎鼎的影帝阿尔弗雷德·伦特在出演《重逢维也纳》的男主角时说过:“于我而言,赞美是最重要的滋补品。”

我们会关注家人、朋友和职员的营养问题,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却很少大方地表达对他们的赞许。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烤牛肉、马铃薯,帮助他们增强体质,但总是忘记为他们送上真诚的赞美和祝福——就是常在心底响起的轻音乐,让心灵永不寂寞的美妙旋律。电台主持人保罗·哈维在“故事的背后”栏目里对听众说:“真诚的赞赏能改变人的命运。”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数年前,底特律的一位女教师,请史蒂夫·莫里斯帮助她在教室里搜寻一只走失的老鼠。因为她认为史蒂夫拥有无与伦比的听觉——那是上帝为了弥补他的视觉缺陷而送给他的一份大礼。打出生以来,这是史蒂夫第一次因为与众不同的听觉而受到别人的赞赏。后来,史蒂夫一直把这次受到的赞赏视为自己的重生。因为这次赞赏,他开始潜心开发自己在听觉上的天分,并以“神奇的史蒂夫”的艺名步入乐坛,成为20世纪70年代流行音乐界的一颗明星。

有些人也许想说:“你真会说大话。我也曾对别人说过好听的话,可是没用。有教养的人根本不上这个当。”

没错,有头脑的人都不会被花言巧语迷惑,因为那些话看上去浅薄、虚伪而自私,当然会遭到人们的轻视,现实也一再证明这个道理。但总有人会无条件地渴望“被奉承”,就像那些饿极了的人不会挑剔入口的食物一样。

头顶王冠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如常人一样喜欢“被奉承”。前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公开承认,面对女王他要讨好地奉上各式各样的阿谀奉承。在历代执掌英国国事的政客中,迪斯雷利堪称个中翘楚,他风度翩翩又才思敏捷,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惯用的奉承技法未必同样适合我们。总的来说,阿谀奉承可能带来的益处远不及它造成的损害。打个比方,奉承就像是假币、赝品,要是你把它转送给别人,势必会成为日后的祸根。

可怎么从根本上辨别赞誉和奉承呢?简单说,赞美是真挚的,它源于说话人的本心、没有功利性,因而受到好评;而奉承则是虚伪的,它出于说话人的私心、带有讨好企图,因而遭到批评。

不久前,我在墨西哥城参观查普尔特佩克皇宫,拜谒了墨西哥英雄阿尔瓦罗·奥夫雷贡将军的半身像。我看到塑像下面镌刻着将军留下的警句:“无需惧怕攻击你的敌人,但务必小心防范奉承你的朋友。”

千万不要误会,我并非在劝诱你奉承别人,真的不是。我是在实验一种新式的生活模式。请记住这点:我是在实验一种新式的生活模式。

英国白金汉宫的书房里,张挂着乔治五世的六句格言,其中有一句的内容是:请不要让我奉承别人,同时让我远离浅薄的赞美。诚然,奉承就是浅薄的赞美。我以前看过一句关于奉承的释义,很适合在此处引用:奉承就是替别人说出他心中对自己的看法。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你都不可能描述现时的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