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译全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3:02:00

点击下载

作者:李毓秀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弟子规:全译全解

弟子规:全译全解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弟子规:全译全解/(清)李毓秀著;李云哲编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8ISBN 978-7-5142-1861-9Ⅰ.①弟… Ⅱ.①李… ②李… Ⅲ.①古汉语-启蒙读物 ②《弟子规》-译文 ③《弟子规》-注释 Ⅳ.①H194.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85125号            

弟子规:全译全解(清)李毓秀 著 李云哲 编译责任编辑 肖润征产品经理 杨郭君监  制 白 丁出版发行 文化发展出版社(北京市翠微路2号)     (网址:www.wenhuafazhan.com)经  销 各地新华书店印  刷 三河市文通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开  本 700mm×980mm 1/16印  张 19字  数 211千字版 印 次 2017年9月第1版 2017年9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42-1861-9定  价 39.80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总  叙1.孝悌谨信,诸德之本①弟子规,圣人训;②首孝弟,次谨信。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注释】

①规:法度、准则。训:训导。

②弟:通“悌”,敬爱兄长。信:诚实。

③仁:有德行之人。【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圣人的谆谆教诲编写而成。本书提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应予遵行的规范、准则。首先,生而为人,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时要和睦,要有关爱之心,同时亲近有仁德之人,效仿他们的言行。倘若这些事情都做得不错,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研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爱谁呢?一个人,如果连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和睦,他还能与谁和睦呢?对自己最初的来源和出处都可以背叛和遗忘的人,怎么会在学校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职场上成为可以委以重任的得力员工呢?显然,这是不符合人性之常理的。要判断一个人如何,不需要借助什么高深的理论,我们就看他是如何对待父母兄弟的。他怎样对待父母兄弟,他就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的人,聚集在他身边的人以及他所经办的事,也和他的德行和作为一样。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博大的爱心,而选择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比较杰出的人士做朋友,正是为了见贤思齐,使我们成为和优秀人士一样的人。

某餐饮有限公司举办“孝星”活动,公司领导带队驱车前往“孝星”员工老家探望、核实,总行驶里程达2000多公里,最终确定,8名员工成为该餐饮公司的“孝星”。该公司的领导层,显然不是吃饱了撑得慌,或者故意搞事博眼球。在颁奖现场,各部门经理宣读颁奖词,尚未读罢就已泣不成声,有的经理断断续续才把颁奖词读完。大屏幕上播出的探访获奖员工家人的视频录像,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正如该餐饮公司总裁阿鲁在颁奖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言:“孝是百善之首,孝顺父母的员工肯定是好员工,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公司没理由相信他会对公司负责,并认真工作。”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所谓“孝廉”,意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据史书记载,选孝廉始于董仲舒回应汉武帝策问时的奏请。依董仲舒之见,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可能成为贤良之士。让这样的人成为朝廷命官,非庸即贪。

仔细思量,爱父母确为诸德之本。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么他的外表再光鲜亮丽,事业再辉煌,社会地位再显赫,也难掩其“败絮其中”的本质。

古时候的郯子,对父母很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他听乡邻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挤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治病的念头。有一天,郯子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给双亲治病。后来他再去深山老林里挤取母鹿的乳汁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了出来,将他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出山。这个故事就说明,一个人能够孝顺双亲,人品好,更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友谊。

作为今人,每当我们念及自己渐渐长大,从稚嫩的婴孩变成社会上独当一面的成人时,而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精力越来越不济,比我们懂的也越来越少,但我们怎能忘了是父母的养育和扶持,才使得我们有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本领?我们不要以为翅膀硬了,本事大了,能够赚很多金钱财物,就能让父母安度晚年。其实父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份安全感。我们对父母最体贴入微的爱,就是保护好他们年轻时的“强势”,让他们在我们这些孩子面前永远有底气。只要父母尚在,我们无论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孩”。“北漂”小李在京城打拼多年,终于赚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于是甩开膀子加油干,开了家小公司。但起步的时候,业绩平平,发展颇为艰难,只能勉强支撑。正在小李身心俱疲,开始反思自己辞职出来创业的决定是不是错了的时候,小李却迎来了峰回路转的一个大单。一家大公司在经过反复的衡量和深入的考察后,终于拿定主意,向小李抛出了橄榄枝,和他合作共赢。

这次合作,起初的谈判可不那么容易。尽管小李能力不错,出示的业务成绩单也有诸多值得肯定和赞许的地方,但毕竟小打小闹的业务居多,在业界没有有口皆碑的佳绩,何况人看上去也比较年轻,万一扛不住事怎么办?这家大公司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合作始于信赖。眼看谈判进入僵持阶段,气氛尴尬起来,是就此结束谈判,还是进一步证明自己是可信赖和依靠的合作对象?小李正在寻思的当儿,电话响了起来。

掏出手机,小李一看来电人是父亲,立即起身,和在座各位招呼道:“实在不好意思,失陪一下,我得接个重要的电话。”在座各位还在好奇是哪个了不起的人物让他连生意都放下不谈时,听到小李温柔和缓地叫了声“爸爸”。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他口中的那个重要电话原来是他的老父亲打的。

正是因为这个微小的细节,那家大公司决定和小李的公司合作,毅然将大单签给了他。显然,那家大公司并不是感情用事。中国人最懂中国人,这么重视亲情的合作对象,错不了。后来,两家公司的合作可谓一帆风顺。小李也经由这次合作在业界站稳了脚跟,日渐风生水起,财源不断。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我们的生命是他们给的。换句话说,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来源和出处,是父母让我们有了经历人生的机会。父母也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正如前文所举的“北漂”小李的例子中,是小李对待父母的态度给他的生意带来了转机,由此迈向事业的康庄大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还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我们到底会成为怎样的人,是失败还是成功,父母无不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我们总想追求成功,成功不在外面,它始终在家里。如果在家里,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儿子和女儿,又怎么能够在迈向社会的时候,成功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呢?

既然家庭教育于个人的成功如此重要,为人父母在教育儿女的问题上自然轻忽和率性不得。但凡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士,无论是出身显赫还是寒微,无不在幼年时受到了良好的家风和家教的熏陶。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原本资质禀赋一般无二的两个人,长大成人后人生境况却迥然有别呢?在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找原因,正是其所习染的家风、家教不同所致。

有鉴于此,为人父母,也自当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好好地“培育”“浇灌”和“修理”,这和种树是一个道理,等到这棵树长歪了,定型了,再采取措施去“修直”它,为时晚矣。

鉴往古今,我们不妨看看清代位列三公、权倾朝野的曾国藩是如何教子的。按其官职,曾国藩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其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成为光知道提笼架鸟、醉生梦死的“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英文,成为清朝著名外交家;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在古算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何以至此?无他,“爱之以其道”“教子有方”是也。

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初五,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曾纪鸿正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对儿子如此,对女儿亦同样严格,并不另做宠溺。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四日,曾国藩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此即“有余力,则学文”的典范。

又如,我国香港地区巨富李嘉诚,虽身家累亿,亦不曾对儿子放任自流。在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列席董事会,并允许他们就某些问题发表一己之见。通过列席董事会,李泽钜和李泽楷学会了父亲李嘉诚以诚取信于人的生意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段生活为他们日后在事业上的攀登和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知家教和家风对孩子影响巨大,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和品行,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懂得只有养成博大的胸怀,能容众人并与众人和睦相处,并亲近杰出人士,方能在未来成为领袖群伦的英才。这就是“泛爱众,而亲仁”的真谛所在。唯其如此,孩子长大了方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习得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而不用仰人鼻息或依靠父母生活。凭着从小养成的谨慎作风和诚信品格,李泽钜和李泽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各自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都成长为商界出类拔萃的精英。入则孝出则悌2.顺承父母,即为感恩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②父母责,须顺承。【注释】

①呼:呼唤。缓:迟缓、缓慢。

②顺承:顺从地接受。【译文】

父母有事呼唤我们,我们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半天不吱一声;父母有事吩咐我们去做,我们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借故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不要有抵触情绪,要顺从地接受。

生活中,从为人儿女的方面说,我们理应对父母谦恭礼让,与父母勤沟通,还要主动承担家务,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面对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岂能无动于衷?或许有人在父母的关心下生活惯了,总认为那是父母应该做的。或许有人会说,我现在还没有能力感恩,长大再说吧。长大?什么时候才算长大?父母还能等你多少年?其实,感恩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要你理解你的父母,当他们和你说话时你能看着他们而不是老盯着电视,他们关心你时你能答应而不是一味地顶撞,这就是最普通的感恩了。可很多人连这点都做不到。长大,只是意味着父母老了;长大,只是意味着父母安享幸福的时间越来越短了;长大,只是意味着我们更加地不想搭理父母,更加地厌烦父母的唠叨……

我们若真孝敬父母,就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和父母讲道理;我们若真孝敬父母,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的艰辛,尽可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我们若真孝敬父母,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我们若真孝敬父母,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我们若真孝敬父母,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而言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体现在细节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能长大成人,凝聚了父母的很多汗水。在我们尚幼的时候,父母要花很多时间来教我们用勺子、筷子吃饭,系鞋带,梳头发,洗脸,说话,走路。看着我们从1岁、2岁慢慢长到11岁、12岁……而父母则从20岁、25岁慢慢变老。那缕缕白发正是青春的黑发被一点一点地吞噬,大好年华一去不复返的最好见证。

许多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尽职尽责、苦口婆心,完全是为孩子着想,孩子却不领情,也不见孩子有多大长进;孩子自认为已经足够努力,父母却不以为然,絮絮叨叨,让人烦不胜烦。亲子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沟。

父母为什么责骂你?你想过真正的原因吗?很多人面对父母的责骂,可能是这样想的:“我的生活、我的学习、我的成绩,我会对自己负责。爸爸妈妈就只会责骂、唠叨,根本不关心我快不快乐、开不开心,就只在乎成绩,好给他们露脸,他们觉得自己的面子比爱护我的心灵更重要。他们用大声吼叫来掩饰他们的错误,用歪理来遮掩他们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就像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父母有钱有势,能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一样。没有父母不心疼孩子,他们对你的要求,不过是希望你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光明的前途,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不应该对我怒吼、唠叨,他们应该对我循循诱导,像电影里的父母一样关心我、爱我,用真正的道理让我信服!”可是,为人儿女,有多少人又真正关心过自己的父母心情是不是愉快,父母有什么理想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没能实现,在工作中有没有麻烦,亲属关系是否融洽呢?别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仙。

拿出诚意和父母交流,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你也爱他们,学习和工作的事情,你会尽力而为。告诉他们:我会做你们想要的孩子,也希望你们做我想要的父母。态度要温和,像小时候父母哄你开心那样去哄父母,你会发现脾气暴躁的爸爸是会脸红的,絮絮叨叨的妈妈会不好意思。

小凡的父母是一般工薪阶层,为了家,小凡的父母努力工作,特别是老爸,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外出差。而老妈,除了上班还要操持家务,也挺辛苦。小凡比较调皮,上课讲话、爱做小动作,少不了老师告状。学习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父母对小凡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使小凡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其实小凡能体谅父母的苦衷,也懂得他们的心思,但父母说的话因为难以入耳,让小凡甚为苦恼。面对父母的唠叨和责骂,小凡有时候选择沉默,低头做自己的事;忍无可忍的时候则会双倍地回敬父母,可每次话一出口,小凡就又后悔了。

看得出来小凡对父母不满,觉得自己在家像坐牢。有人做过调查,在有10岁以上孩子的现代家庭中,六成父母主要靠打骂教育孩子,有八成的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主动沟通呢?看到最多的理由是,父母一开口就提学习,话不投机、太唠叨、太烦。大概只有两成的孩子觉得父母尊重自己。当批评孩子,孩子顶嘴时,仅有两成家长表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对。

也许父母和子女之间确实有代沟、也许父母确实不了解子女、也许子女对父母无休止的要求和责骂已经非常厌倦,但是,请无论如何不要去怀疑父母的动机。只要相信父母是为了自己着想,他们的责骂也好,错误也好,就都是可以接受或者原谅的。

作为儿女,面对父母的责骂,照《弟子规》的教导,就是“须顺承”,不能一味沉默,但也不要反应过度。一味地忍耐和沉默,情况不会恶化,但也不会变好。反应过度,和父母反面相向,则不仅会刺伤父母也会伤害自己。好好沟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很多时候,父母责骂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家长对孩子总是有着种种期望,而所谓期望,必然是高于现实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底线,并且提前和父母沟通好,就可以减少很多摩擦。

失信于同事和领导,我们会失去信任;失信于朋友,我们会失去友谊……我们爱惜自己在人前的形象,我们珍惜朋友,于是我们总是努力实现对朋友和他人的承诺。但父母呢?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忘记了对他们的承诺?是不是因为我们心底很清楚父母总是会原谅我们,父母不会抛弃我们,所以总是轻易地在父母原谅我们之前,就原谅了自己的失信?因此,不要怪父母总是随时提醒、随时监控、唠唠叨叨,因为是我们自己在他们心中塑造了让他们没信心的形象。不要随便对父母许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做得到的事,就要努力做到。

于父母而言,也应明白:责骂不是万灵药,多倾听、多沟通,才能打破亲子之间的隔膜。听别人说起,有这么一个年轻人,有事要和父母通电话。打父母家的电话,只响了一声他就把电话给挂了,然后再打一遍后通话。问他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他一本正经地答道:“我爸妈都是急性子,只要电话响,他们就会迅速地跑去听电话,正是因为这样,有一次妈妈还不小心摔倒了。从此,我就打两次电话,好让他们有时间准备一下。”听完这个故事后,你就会明白,这些就是爱的细节。

其实感恩父母很简单,可以在爸爸、妈妈生日时,送上自己准备的精致小礼物,并说上一句“爸爸/妈妈,生日快乐,我爱你”,然后拥抱一下他们。也可以找一个大家都空闲的时间,坐在小木凳上,听他们说往事,然后一起笑,一起幸福……“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千千万万子女的心声。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为人子女,则应感恩父母,因为是父母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挺立在天地间。

如果有一天,你的耳旁少了一份唠叨;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上少了一件外套;如果有一天,你的桌上少了一杯热水,你会不习惯吗?也许,父母在的时候,我们会厌倦他们的唠叨,甚至会认为他们是那么碍眼……可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会后悔,后悔他们在世时,没有尽到为人子女应尽的孝心。3.频繁跳槽,伤亲害己①冬则温,夏则凊;②晨则省,昏则定。③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注释】

①冬则温,夏则凊:《二十四孝·扇枕温衾》:“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皆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温其被席。”凊:凉。

②省:问候、探望。

③反:通“返”,回来的意思。【译文】

侍奉父母得用心去侍奉,黄香是汉代的著名孝子,为了让父亲晚上睡得踏实,夏天睡前黄香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睡前黄香会为父亲温暖被窝。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去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要照顾父母睡好觉。外出办事时,应禀告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为自己担忧。居住要有固定的处所,职业要稳定,不能经常变来变去。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离开父母太远。离父母太远,父母有紧迫的需要时,为人儿女不能及时赶回父母的身边予以周到的照顾,岂不遗憾?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外出谋职或者建功立业,也不能到处晃荡和投机,今天在这里,明天又跑到了别处,这样让父母担心不说,关键是扎不下根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工作的经验和人情、人脉的圈子也不会稳定,长此以往,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和收获。

自古忠孝难两全。精忠报国者难以在双亲膝下尽孝,在双亲膝下尽孝者难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北宋大名鼎鼎的黑脸审判官包青天,即包公,名包拯(999—1062年),断案如神,深受北宋民众的爱戴,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公还是个孝子,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情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包公的此等孝心,受到了官吏和民众的交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上仕途,而且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帝制社会,若父母只有一个儿子,按礼法规定,这个儿子是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会跟随异地为官的儿子去异地生活。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帝制时期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父母。史书上没有说明包拯的父母不愿随其去异地的具体原因。也许是因为父母常年有病,难以承受路途的颠簸,因而包拯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拯毅然辞官,居家侍候双亲的行为,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今人的表率。

东汉时的黄香,是史上公认的“孝亲”典型,如果当时的东汉朝廷评选“道德模范”,黄香准当选。小时候,黄香的家境十分困难,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幸好有生性坚强的母亲呵护他,为他遮风挡雨,使他免于饥饿,免于受人欺辱。虽说日子是艰难了些,但由于有母亲的关爱,黄香还算是在正常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不幸的是,长到9岁那年,黄香的母亲病逝,而父亲又多病,非但照顾不了他,还需要他去照顾。

夏天闷热,黄香总是在临睡前用扇子驱赶蚊子,把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扇凉一些,以便父亲早点儿入睡;冬夜寒冷,黄香就先钻进冰沁入骨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了被窝之后,方才服侍父亲睡下。由于实在是太穷了,黄香在冬天连一件棉袄也穿不起,赤贫如此,真是令人唏嘘。为了不让父亲伤心,黄香再冷也从来不说冷,常常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制造一种欢乐气氛,好让父亲宽心些。

在体贴父母方面,不但要照顾父母的身体,而且要让父母保持畅快的心情。黄香的孝行,值得我们效法。环顾我们的周边,像黄香这样的孝顺孩子,也不乏其例。据报载,张阿木是某大学法政学院一名大四学生,虽家境贫寒,但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一直努力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他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将来给家里带来更好的生活。不负所望,在学校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他,终于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可不幸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给家人报喜,却传来了父亲被确诊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噩耗。父母就是张阿木的天,这一噩耗让他感觉天都要“塌”了。

张阿木连夜赶回老家,拎着行李直接去了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一脸倦容的父亲,张阿木顿时哭出声来,泪如泉涌。他想,一向刚毅坚强的父亲,怎么突然就生病躺下了呢?

为了给父亲治病,张阿木四处筹钱,通过微博和微信向社会求助,终于凑齐了10万元为父亲做了一个疗程。张阿木和母亲轮流在医院陪护父亲,做父亲的坚实后盾,院方也建议张阿木的父亲要积极配合治疗。面对学业和亲情,张阿木首先考虑到的是父亲需要我,连夜赶到父亲身边,陪伴和照顾父亲,张阿木的做法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一致称颂。《弟子规》说的“居有常,业无变”,可以和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参照在一起理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的就是不要离开父母太远,以便随时响应父母的需要,万一父母有个三长两短,需要子女照顾,子女可以及时赶回父母的身边照顾。今日社会,交通、通信较古代发达得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外工作的子女不妨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一声亲切的问候即可温暖父母的心,让牵挂的心有所放松,这是最基本的表达孝的方式。想想看,一个人四处晃荡,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固定的职业,跳槽频繁,不是被老板炒鱿鱼,就是干不了多久就自己撂挑子,没有担当,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能让父母放得下心呢?

为什么说频繁跳槽是不利于己,也不利于家庭的呢?虽然跳槽在短时间内也许可以让你的工资得到明显的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你来说,还是对你的家庭来说,其危害都是大过收益的。

危害之一:对人脉圈子的影响。职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谁都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生存。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建立和布局自己的人脉资源?无他,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扎实工作来建立和布局。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深知、从深知到信赖的过程。要达到最终彼此信赖的程度,就需要双方付出时间去浇灌和培植。对频繁跳槽的职场人士来说,跳来跳去,在哪家企业都待不长,在每一家企业都只有短暂历练,自然不可能和同事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尤其是跨区域的跳槽,别说和过去的同事难以联系了,就是自己的朋友圈子也会越来越淡薄。

危害之二:对职业能力的影响。职场人士在职场闯荡的核心本领是个人的专业能力,这是职场人士立足社会的根基。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所学专业;二是从事该专业的时长。职场人士倘若脱离了自己的专长,在陌生的一无所长的领域里谋职,即使是高学历,也不见得赶得上高中生的竞争力。而且跳槽后,企业情况有别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所谓隔行如隔山,过去的经验积累和人脉积累不能与新岗位接续起来,对自己的影响极大,等于从零开始。

危害之三:对职业心态的影响。什么叫职业心态?职业心态就是对职场的基本认识,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基本看法,对职业发展的基本定位。频繁跳槽的职场人士,辞职过程中的无可奈何,重新选择时的彷徨无助,以及应聘新企业的奔波劳累,都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内心深处会滋生出莫名其妙的焦虑,并慢慢地对职场产生恐惧和厌倦。尤其是跨区域跳槽,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危害之四: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对职场人士来说,在一家企业倘若没有个三五年的积累和付出,老板凭什么信任你?同事凭什么来认可你?所谓积累,就是对企业各方面的知悉和掌握;所谓付出,就是你对企业的贡献到底是大还是小。即使一个新换企业的职场老手,也有较高的管理职位,倘若不安下心来,按“一年打基础、两年出业绩、三年上台阶”的步骤,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往下做,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是不可能的。

危害之五:对薪资待遇的影响。职场上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叫“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就一般职场人士来说,不可能今天从这个企业离职,明天就能在另一个企业上班,总得有一个重新择业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没有任何收入。而到了一家新企业,一般都有试用期、考察期,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这个过程中的待遇不可能有多高,这些都是跳槽的直接成本。当然,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职场高手通过跳槽实现了薪资待遇的大幅提升,但对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这只是特例,不值得效法。

危害之六:对个人信誉的影响。职场人的个人信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场,二是朋友圈,三是家庭。频繁跳槽的人,职场上企业对你不会轻易信任,朋友圈会认为你没有定性,而家人则会认为你心浮气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没有责任感,等等。

总之,职场人士对跳槽一定要慎之又慎,不管是职场新兵还是职场老手,不管是普通职员还是企业高管,频繁跳槽都是不可取的。要耐得住性子,扎得下根子,扛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容得下同事,在具备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能力的积淀后,再去考虑跳槽问题。

从企业选人、用人的角度来说,企业为什么不喜欢频繁跳槽的人呢?因为在企业看来,频繁跳槽者的快速涨薪观,不管靠什么都管不住他,“有奶便是娘”,企业怎么能管住他?

企业把用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可预测,第二是可靠,第三是忠诚。可预测的人是可用之人。不可预测的人,千万不能用。“频繁跳槽”的人,是不可预测的,他随时可能跳槽,如果企业急需用人,可以短时间内顶替一下;如果不急需,则最好不用。可靠之人是难能可贵的,可放心大胆使用,可靠之人是可重用之人。“频繁跳槽”的人,是不可靠的。特别是软件和技术开发,使用这种人更不靠谱。你的项目进行到一半,他就停下来和你讲条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知足常乐的人不可能随意跳槽,所以,企业如果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又用什么来保证他不跳槽呢?

忠诚是用人的最高考察标准。一个求职者,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其他困难都不在话下,哪一个企业都有问题,哪一个老板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忠诚是无价的。认定了企业,不比了,不跳槽了,安心下来就在企业干了,这才是忠诚。4.事物虽小,忠廉奉之①事虽小,勿擅为;②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③苟私藏,亲心伤。【注释】

①为:做。

②苟:假如。亏:欠缺,短少。

③亲:父母。【译文】

纵然事情不大,但也不能擅自做主,不向父母禀告就把事情给办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倘若我们为人处世不谨慎,任性而为,就容易出差错,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替自己担心,是不孝之举。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占为己有;倘若私自藏匿,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事情虽小,却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是否忠心。物品虽小,却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是否贪心。一个人不忠不廉,又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赢得公众的认可?犹太人在其会堂里经常传讲的圣训中,也曾讲道:在小事上不忠心的人,不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在小事上不义的人,在大事上也不义。我国的儒家经典《论语》亦记载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父母跟前,于小事上都任性擅为,替他人谋事又如何让人相信他的忠诚可靠呢?由此可见,烦琐而微小的事也当重视,也当于此中锻炼和提升个人的品性。人之忠实可靠,可不是靠相貌或虚言去建立或获取的,它来自踏踏实实的努力,来自见微知著的点滴表现。所以,在小事上我们也不能轻忽和率性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晚上正在他的小屋里睡觉,梦见房间里充满了光明,有人跟他说,要交给他一项任务。这人带他到屋门口的一块大岩石前,让他要用尽全力去推那块大岩石。于是,日复一日,他遵命而行。从日出到日落,每天,他都用肩膀顶着那粗糙的大岩石,用尽全力地推。就这样,过了好多年。每天晚上,他都全身酸痛地回到他的小屋里,觉得又是徒劳无获的一天。他有些气馁,心里滋生了怀疑的念头:“我已经推这块岩石很久了,可它还是纹丝不动啊。”他感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想法使得他更加气馁和沮丧,于是他的头脑里又冒出了这样的念头:“何必在这件事上全力以赴呢?反正已经花时间做了,只需要做做样子,小力一点儿去推就足够了。”

他就想照此而行,但还是决定先向把这个推石的任务交给他的那人禀报,他说:“我已经在你的事上耗费了很长时间的劳力,我全力以赴来做你所要求我做的事。但尽管如此,那块岩石还是纹丝不动,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失败呢?”那人在他的梦里满怀同情地回答说:“我的朋友,当我要求你来服侍我,你答应了。我告诉你,你的任务是尽你的全力去推那岩石,你照此而行了。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期望你会推动那块岩石,你的任务只是推。现在你来到我面前,尽了全力却一无所获。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看看你自己吧,你的双臂健壮而有力,你的背晒成了古铜色,你的手因为长期推压而起了老茧,你的大腿已经变得非常结实。而这一切,让你已经成熟许多,你的能力已经远超当初的你。的确,你没能推动那岩石,但是我要求你的就是你要学会顺从,按照我的命令去推那块岩石,借此淬炼你的信心和智慧。你都已经做到了,我的朋友。”

这个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推岩石这件小之又小的事情上,确是遵命而行的,并没有擅自做主,但他中途起了疑心,懈怠了,开始虚与委蛇,想做样子来应付了事,这显然不合乎他一开始所领受的旨意。本质上,这也是一种“擅自做主”的行为,因为按梦中所见那人的吩咐,是叫他尽管去推那块岩石,那人并没有保证他一定能推动它。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不能从事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每天都可能面对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要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忠心诚恳地对待每件小事,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然将会一事无成。

如果你目前也正从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论是在家庭中从事烦琐的家务,还是在职场中从事着繁杂的工作,或是你在社会中从事义工,只要你忠心,凭着一份公心而做,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无论看得到效果,还是看不到效果,都值得纪念和效法。一个人在小事上忠心,大事才值得托付,也才能经得住考验。

至于戒贪,也是至为重要的。俗话说:“贪一滴,占一点,点点滴滴是深渊;留份白,留份清,清清白白在人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便再好,眼睛不去看它,双手不去碰它,坦坦荡荡地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贪不占,多光明磊落啊。将来走上社会谋职,因为自小就养成了忠心与廉正的品行,父母也放心,也不会让家庭蒙羞受辱。

有这么个关于贪心的笑话,在此分享给大家。话说小刘受了老板的吩咐,出去买订书钉。小刘刚走出公司大门,正要过马路,迎面来了一辆拉客的电瓶三轮车。三轮车司机热情地招呼:“先生,坐车吗?”

小刘正要拒绝,可是他往车厢里不经意地扫了一眼,顿时改变了主意,连忙说:“坐、坐……”

原来,小刘在车厢里发现了一个钱包,鼓鼓囊囊的,里面好像有不少东西,可能是上一位顾客掉下的吧,这个三轮车司机好像还没有发现。“您到哪儿?”三轮车司机见生意来了,忙谦恭地问道。“我……”小刘想起了老板的吩咐,可是坐到马路对面的文具店也说不过去呀,再说距离太近了容易被发现,他想了想说:“到世贸超市。”“5元。”三轮车司机说。“5元?太贵了吧,不都是3元吗?”“先生,你不坐我也没办法,这么远我跑一趟得够本钱。”三轮车司机说道。小刘看了看钱包,狠了狠心说:“好吧!”说完,敏捷地跳上了三轮车,一屁股坐在了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