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3:49:34

点击下载

作者:向平才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贝多芬

贝多芬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我们在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

人物简介

、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祖籍荷兰。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二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地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就在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时,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可是贝多芬的生活和创作之路非常曲折与不幸,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20000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他终生未婚。

成就与贡献

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他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其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管弦乐几十首。

其中《哀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利欧》,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

地位与影响

1792年贝多芬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这里离法国边境不远,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的9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弗德利欧》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最后一位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童年时代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贝多芬

出身音乐世家

1770年12月,正是北半球的寒冬季节,音乐史上有名的圣地、享有音乐家摇篮美誉的德国波恩也是冰天雪地,一派寒冬景象。

古城波恩,位于莱茵河中游两岸,北距科隆市21英里,扼莱茵河上游山地和下游平原的咽喉,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为战略要地。

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波恩设立兵营,把这里作为古罗马要塞。因此,“波恩”意为“兵营”。13世纪至18世纪,这里作为科隆选帝侯国,即有权选举帝王的侯国首府长达500年之久。

18世纪的波恩虽然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地方,但它却是科隆大主教马克西米利安·费里德里希的首府所在地。与其他的欧洲城市相比,波恩的建筑独具特色,街道鳞次栉比,别有一番风味。

黑夜悄悄地降临这座小城,黑蓝色的天空,明净如洗,北风凛冽,皎洁的月光映照在川流不息的莱茵河里。星星眨着眼睛,俯视人间的悲欢离合。

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了,然而生活在莱茵街波恩巷的贝多芬家却灯火通明。一位面色苍白的少妇正躺在小阁楼里的一张床上精疲力竭地喘息着,淌满汗水的面颊上浮现出极为痛苦的神情。

4个小时过去了,她孕育的那个小生命还是迟迟不肯来到人世,还是恋恋不舍地留在母亲温暖的腹中。

床前,一位白发苍苍的接生婆正急得不知所措,团团乱转,她不停地唠叨着:“呀!玛戈琳纳,你的羊水已经破了这么久了,你要加油啊!”“唉,我可怜的孩子,怎么屋里就你自己呀?你丈夫到哪里去了?怎么还不回来?”

玛戈琳纳使劲地摇着头,一双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她咬着嘴唇,断断续续地回答说:“唉!他可能喝酒去了!”“什么?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自己的妻子在为他生孩子,他居然跑去喝酒,简直太过分啦!”接生婆生气地说。“唔!他上班养家也很辛苦,他就这么一点爱好,我也不好管……”玛戈琳纳小声地解释着,此时的她非常虚弱。“哼!我看你是对他太仁慈、太宽容了,换作是我,定要他好看。”接生婆和玛戈琳纳扯着闲话,等生产的阵痛再次来临时,她又紧握着玛戈琳纳的手鼓励着说:“用力,用力!”

玛戈琳纳的丈夫约翰·凡·贝多芬,是一位远近驰名的高音歌手,后来当上了俸禄非常优厚的宫廷乐师。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家庭教师,为波恩城里的一些富家子弟教授唱歌和钢琴。后来,他和一位正在寡居的年轻妇女玛戈琳纳·玛格达蕾娜·克维利希结了婚。

自从结婚以后,约翰经常彻夜不归,泡在酒馆里酗酒。玛戈琳纳总是在自己盈盈泪水中,在寂寞的等待中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像许多妇女那样,她信命,谁让自己嫁给了这样一个嗜酒如命的男人呢?

此时,在一家通宵营业的简陋小酒馆里,宫廷乐师约翰·凡·贝多芬双眼迷离,舌头打着结,向老板伸出手,比画着:“再……再来一瓶,先记在我的账上。”

约翰一边说着,一边抢过了老板拿过来的一瓶酒,咬开瓶塞,仰头喝了一口后,就又跌跌撞撞地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作为一个丈夫,作为就要当父亲的人,约翰还喝得烂醉如泥,这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经过一阵又一阵的剧烈疼痛,玛戈琳纳又熬过了艰难的一个小时。最后也是最强的一次阵痛来了,不久,一个婴儿强有力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黑夜,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孩子很健壮,放开嗓门哭叫,似乎在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男孩,玛戈琳纳,你有儿子了!”老接生婆高兴地说。“儿子,我生了一个儿子!上帝保佑!”玛戈琳纳一边呢喃着,一边露出一丝微笑,然后转过头去对老接生婆说:“多谢您帮忙,威廉太太!”“别客气,大家都是邻居,我不帮你谁来帮你呢?是不是。”接生婆威廉太太一边说着,一边动作熟练地把新生婴儿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又用一块洁白的大毛巾包裹好,抱到了玛戈琳纳的面前。

威廉太太高兴地说:“你安心休息吧,孩子我来照顾。”

玛戈琳纳疲倦地点了点头,闭上了双眼。

迎着初升的朝阳,教堂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天来临了。约翰·凡·贝多芬昏沉沉、醉醺醺地推开沉重的木门,然后左摇右晃地登上了楼梯,走了几步,几乎要摔了下去,幸好及时扶住了墙壁,才勉强站稳了身体。最后他几乎是爬着进了阁楼。

光线昏暗的阁楼迫使约翰找来了油灯,他借着昏黄的灯光,准备到床上睡觉,却突然发现一个酣睡的婴儿正躺在摇篮里。“天哪!玛戈琳纳你生啦!”也顾不上妻子正在睡觉,约翰禁不住欢畅地大喊了起来。

被丈夫惊醒了的妻子睁开了迷离的双眼,望着约翰幸福的样子,以前的怨愤一下子都跑到九霄云外了。她充满柔情地说:“是的,亲爱的,快看看你的儿子吧!”“哈!宝贝,你又给我生了个儿子!”约翰疯狂地跳了起来,震得地板“咚咚”直响。

原来,在这个儿子出世之前,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却不幸夭折了。以前约翰可不是这个样子,他还非常有自制力,非常顾家,每天一下班就回到家里照顾自己的孩子。可是自从孩子夭折,他好像一下子变了一个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酒鬼。

这个孩子的出生,可以说是弥补了夫妻两人心里一直以来的缺憾。这个时候,那个婴儿却大哭起来,原来约翰的大喊大叫把他也给吵醒了,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听到的最大声音了。

看到儿子在大声哭泣,约翰不禁伸手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了起来,一边轻轻地用手拍着,一边坐在床边与妻子说着话。

沉浸在为人父母喜悦之中的约翰夫妻不禁端详起儿子的小模样来。只见他们的儿子生得结结实实的,高高的额头闪着智慧的光泽,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两只灰蓝色的大眼睛里闪着非凡的光彩。他们简直太高兴了,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儿子简直就是天使。

后来约翰越看越感到惊讶,他禁不住对妻子神秘地说:“这孩子相貌不凡,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约翰一边预言着儿子的未来,一边双手抓着妻子的双肩说:“玛戈琳纳,我向你发誓,从现在开始,我决不再去喝酒了,我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又来了,亲爱的,这样的动听的话语我已经听了上百次了。”玛戈琳纳苦笑着说道。“不,玛戈琳纳,这次不同,你看,我已经做了父亲了,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玛戈琳纳,你相信我,好吗?”

听着丈夫这近乎恳求的话语,玛戈琳纳感动地点了点头,可是却在心中默默祈祷自己的丈夫这回能真的改了酗酒的恶习。

第二天,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样开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选帝侯的宫殿里乐团在举行演奏会,剧院里、贵族的沙龙里回荡着歌声,这是一座音乐空气十分浓重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人们,在圣诞节前夕,则各自为着生计奔波劳碌着。

早晨的耀眼的阳光照在这座白雪皑皑的波恩城,也照在了这座刚刚诞生了新的生命的小阁楼,并为它带来了融融暖意。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约翰夫妻的谈话,约翰连忙打开了门,进来的是他的父亲,宫廷乐队的指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这位乐队指挥身材不算太高,但体格健壮,有着一双充满生机的眼睛,在莱茵街乃至波恩城都十分受人尊敬。

听说自己得了个大胖孙子,一大早,老贝多芬便兴冲冲地来到了儿子的家。“约翰,小家伙在哪儿?让爷爷好好看看。”老贝多芬一进门就急切地说道。

约翰把父亲领到了摇篮旁,老贝多芬终于看见了躺在里面的孙子。只见他红润的小指头在微微地颤动着,小嘴在慢慢地蠕动着。说实话,看到小贝多芬的时候,爷爷是有点失望的。他心里在想,这个黑黑的小家伙,就是自己的小孙子吗?他能不能继承自己的音乐事业呢?

不过,玛戈琳纳一下子就看出自己公公的意思了,她明白这是有点嫌自己的儿子长得难看。于是,她立即在一边说:“黑是黑了点,可是眼睛却是大得很呢!”“是吗?”望着睡梦中的小孙子,老贝多芬不禁喜形于色,久久地望着这个婴儿,舍不得离开摇篮边。“哈哈,瞧瞧我的孙子高高的额头,就知道他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准能超过爷爷和爸爸!”老贝多芬轻声而又肯定地唠叨着。他这会儿兴奋地舞动双臂,这股劲儿比指挥了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更让他激动。

这时,小贝多芬醒来了,他眨着明亮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老贝多芬一下子就看到了他明亮的眼睛:“这是我们贝多芬家的后代,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乐手。”

孩子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孩子的祖父路德维希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高兴地对儿子约翰说:“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

为孙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没有想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居然会征服欧洲,征服世界,进入了世界大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不过,对于自己的生日,具体是1770年12月的哪一天,连贝多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据说他受洗的日子是17日,按德国天主教的习俗,婴儿落地后,在24小时内应接受洗礼,那么,贝多芬该是12月16日出生的了。这点误差当然算不了什么,但另一误差却曾引起了贝多芬的不安。

曾有一段时期,贝多芬的出生年被说成1772年,这样他无端地就小了两岁,弄得贝多芬自己也迷惑起来,伤心地对人说:“不幸的是我活到现在还不知道我究竟有多大年龄。”

后来知道,这点混乱竟是他父亲一手造成的。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给贝多芬伪造了一个年龄,让他“缩小”了两岁。

贝多芬的祖父原为比利时人,也有人认为是荷兰人,他大概在20岁时就来到了波恩,此后就定居下来。他做过宫廷乐团的歌手,晚年当了乐团的乐长。为人豪爽,有个性,他算是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后来在这里出了3个有名的人物,即音乐出版商辛姆洛克,伦敦音乐干事沙罗门,另一个就是闻名全球的贝多芬了。

约翰的妻子叫玛戈琳纳·玛格达蕾娜·克维利希,据说是出身名门,在和约翰结婚之前,她是一位宫廷室内乐手的妻子。亡夫丧子之后,便嫁给了约翰,成为贝多芬家族的一员,也成了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母亲。

贝多芬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路德维希·玛利尔,可是出生几天便夭折了。贝多芬一家长期过着清贫的日子,他的母亲在1787年,也就是贝多芬17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终年只有40岁。这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他一生都在为母亲的不幸和早逝感到痛心。

欧洲音乐史上,不少大音乐家的诞生,与他们的家世都有着密切关系,典型的如巴赫,其家族曾出现过几十位优秀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家世,虽然不如巴赫那样显赫,但从他祖父算起,也称得上是音乐世家了。他祖父是一位优秀的低音歌手,尽管他在贝多芬3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形象长期以来一直留在贝多芬的记忆中。

贝多芬刚一出世,祖父便怀着激动而慈爱的心情来到他身边。他把贝多芬的降临看作是上帝的恩赐,并满怀憧憬地预言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的。”

随后,贝多芬的祖父欣然接受了自己儿媳的建议,成为小贝多芬的教父。依照德国天主教的习俗,婴儿出生后,一定要在24小时内到教堂去做洗礼。于是,贝多芬一家人穿戴整齐。来到了莱茵河畔的圣·雷吉乌斯教堂。

这一天,在圣·雷吉乌斯教堂的登记簿上,教士登记了这个孩子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也是他祖父的名字,老贝多芬之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音乐事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短暂的幸福时光

时光荏苒,半年过去了。波恩终于熬过了漫长的严冬,生机盎然的春天再次降临到人间。然而,约翰一家并不是由于春天的来到唤醒了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由于小贝多芬的出世。

正如约翰对妻子所发誓的那样,在贝多芬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再也没有踏进这座小城里的任何一家酒馆。约翰做了父亲之后,确实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非常神圣的家庭义务。而正是这种天经地义的责任感的存在,使他摆脱了以往的不良嗜好,从酒精的麻醉之中清醒过来。

贝多芬家中的收入低于支出,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这里还必须坦白地加一句,即贝多芬父亲的收入还不够他自己一人用的。

弗雷特烈克登位的时候,宫廷的乐师中有两个贝多芬,49岁的老路德维希和21岁的约翰,他们都是歌手,虽然老路德维希是宫廷中歌唱队的主管,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他仍担任了歌手这一个职位。

但是,父亲在贝多芬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却与祖父不同,没有慈爱,有的只是粗暴与残酷。很难估量这样一位粗犷而暴戾的音乐家父亲给贝多芬的心灵造成过多少伤害,但无论如何,贝多芬与音乐的结缘,却是这位音乐家父亲一手操办的。

约翰·贝多芬注重从小培养儿子的乐感,他常常为玛戈琳纳搞到演出的座票,专门让妻子抱着小贝多芬一起到剧院里观看演出。

每一次演出,玛戈琳纳都坐在最前排,仔细倾听丈夫动人的演唱,她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丈夫感到自豪。约翰唱得非常棒。此时此刻,在玛戈琳纳眼里,只有约翰一个人,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每当约翰唱完之后,剧场里就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依偎在玛戈琳纳怀中的小贝多芬,有时似乎陶醉在父亲美妙的演出之中,动情时甚至手舞足蹈,好像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也产生了艺术的共鸣。

约翰的悔改,使家庭气氛又恢复了宁静与和谐。小贝多芬祖母的生日又来临了,家人一早就起来忙碌开了。

依照往年习惯,在傍晚当教堂的钟声敲响之后,贝多芬家的阁楼立刻热闹起来。家人手持各种乐器,纷纷从各个房间里走了出来。

尽管这样热闹的家庭聚会,小贝多芬只参与过很少几次,但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就这样,小贝多芬在充满着艺术魅力的家庭气氛之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一天清晨,细心的玛戈琳纳忽然觉得小贝多芬有些不大对头。他总是在床上扭来扭去,一双小手不停地在头上、脸上抓挠着。

玛戈琳纳忙拉开窗帘,不禁惊叫起来。原来小贝多芬不知什么时候起了许多痘疮,脸上、脖子上都是,有的已经溃烂红肿了。

万分焦急的玛戈琳纳推醒了熟睡中的约翰,夫妻俩以最快的速度把小贝多芬送进了医院。医生说小贝多芬得的是一种叫作脓疱疮的传染病。凭着自身的抵抗力,小贝多芬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遗憾的是,在小贝多芬胖胖的脸蛋上留下了许多小坑。

小贝多芬时常跟祖父到宫廷中去,以至于许多年之后,留在他的记忆中的祖父的影像,是身上披着红色的大髦,威风十足,大模大样地到宫殿里去的那副模样,在小贝多芬的眼里,他的爷爷真是很棒!

毕竟是音乐世家,也许还有些遗传基因,刚刚牙牙学语的贝多芬就喜欢听琴。每当老祖父弹奏钢琴,他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听,成了老贝多芬的小“知音”。“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祖父一样,成为一个音乐家。”年幼的小贝多芬总是这么想。

幼童时代的贝多芬最初是很愉快的,在宫廷中音乐包围了他,当他需要音乐上指导的时候,仁慈而耐心的音乐家会供给他所需要的一切。但是他的家境是贫困和凄苦的,并没有因老路德维希的地位而稍有改进。当贝多芬五六岁的时候,全家从克莱逊先生处搬到莱恩街倍钩·费斯恰的家里去了。

贝多芬有时还有机会吻一下当时国王套有花边硬袖的手,那是他3岁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特殊的荣耀。这时,贝多芬像其他在宫廷里的乐师一样,一定要穿丝织衣裤,腰旁挂剑,头上戴一顶三角形的帽子。

那时,这孩子的心中当然没有什么反感或者叛逆的思想,但日后却变得非常逆反和固执,幼年时他能够接受一切事情,等他自己有了思想以后就发生了疑问。

在他的家庭里,他知道每一个家人都认为神是不可侵犯或侮辱的,他以为假使能够看看天主教徒礼服的里面,就可以知道天主教徒也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而已。在街上走的时候,再也不会使路人对他们多投一眼了。

随着1773年圣诞节的临近,一场新雪使整个波恩城披上了银装。整个波恩城里少了春、夏、秋的明媚、温暖和喧闹,充满空旷与空寂。

平安夜里,爷爷领着小孙子出去散步。祖孙两个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爷爷头戴一顶羊皮帽,身穿灰黑色大衣,脚踏黑色皮鞋。这身打扮一下子让老贝多芬年轻了10多岁。而小贝多芬的红色羊绒衣裤,使他宛如下凡的小天使一般。

格外兴奋的老贝多芬还为孙子买了一棵漂亮的圣诞树,准备同他一起痛痛快快地过一个圣诞节。抬着圣诞树,祖孙两人回到了波恩巷的家中。“约翰,今天晚上,就让路德维希睡我那儿吧!”他对儿子说。

约翰立刻点点头,同意了老人的要求。“明儿一早起来,我就送他回来。”老人又补充道。说罢,他领着小贝多芬回到自己家中。老贝多芬住在波恩巷20号倍钩·费斯恰家小阁楼斜对面的一幢房子里面。回到自己家里之后,老贝多芬欣喜地抱起了孙子,用力地亲了一下他的面颊。“喜欢住在爷爷这儿吗?小家伙!”“太棒啦,爷爷!”小贝多芬用力地点了点头。

祖父两人来到了圣诞树前,将一个个悬挂在树上的小蜡烛点燃了。刹那间,烛光闪烁如天上的星光,小房间里一片光明。“爷爷,真好看!”小贝多芬高兴地在地上跑来跑去。

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也许是购置节日用品的忙碌使他困倦,也许是今天与小孙子走得太累了,这时,老贝多芬四肢酸痛,头发晕。“小伙子,我累坏了,你自己玩一会儿吧!”“好的,爷爷。”正在玩着小木马的小贝多芬听话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小贝多芬也玩累了,他从地板上站起来,脱下衣服,躺在了爷爷的身旁睡着了。

熟睡的老人嘴角上露出了一抹微笑,或许他正在做一个辉煌灿烂的梦。在梦中,他的宝贝孙子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大音乐家。作为乐队的指挥,小贝多芬优雅地挥动着自己的双臂,美妙流畅的乐曲就从他指尖流淌出来。每曲终了,台下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老人笑了,心里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之感。这种幸福让老人热泪纵横。

夜空开始发亮了。在东方,人们看见一道亮光,这亮光在白雪的映照下,格外耀眼。晨光给波恩城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城内的每一个面孔都浮现出笑容。

约翰睁开双眼,伸了个懒腰。“玛戈琳纳,儿子回来了吗?一会儿,我要带他去参加一个音乐会。”“还没有呢!也许昨夜玩得晚,让他和爷爷再睡一会儿吧!”在厨房里忙碌着的玛戈琳纳回答。

可是他们夫妻左等右等,小贝多芬还是没有回来,都快11点了,夫妻俩开始着急了。“走,我们去看看。”约翰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妻子的手就往外走。

一进父亲的卧室,夫妻俩立刻就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只见大床上,老贝多芬安详地仰卧着,一动也不动,走近跟前一看,他原来早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小贝多芬呢,头枕在爷爷放在胸前的那双手上,依然呼呼地大睡着。

老贝多芬的突然辞世,给正在过圣诞节的贝多芬一家人笼罩上了一种忧伤的阴影。老贝多芬终年61岁,他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家里能出一位非凡的音乐家。这种期盼,在老贝多芬生命的最后岁月中越来越强烈了。“爷爷、爷爷……”小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祖父,可是无论他怎样呼唤,爷爷永远地走了。直至许多年后,爷爷的形象一直保留在贝多芬的记忆之中。爷爷的逝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的命运。

小贝多芬当时还不大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给他买吃的,给他弹琴,像往日那样疼爱他了。直至许多年以后,他提起祖父还是充满了崇敬,身边始终保留着他的一张照片。

虽然这时贝多芬才只有3岁,所能记忆的不过是如那张永远挂在会客厅的油画。他的家属在命名的那一天,特别用月桂树的花圈来装饰它,而作为孙子的贝多芬也感到非常的骄傲。

同时贝多芬也因为他没有出息的父亲而感到羞耻,穷困简直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祖父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约翰那点微薄的薪金,尽管贝多芬的母亲拼命节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约翰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30多岁的人,没有本事却能喝酒,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有时他也想改变一下家庭经济的窘困,除了当宫廷乐师之外,去兼任家庭音乐教师来贴补家用。因为他的任性与酗酒,主顾们往往不敢用他。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家族的延续。按理说,他成为一个音乐家并非意外之事,但成为一个盖世绝伦的音乐家,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奇迹的出现,除了贝多芬的家庭,他的奋斗及天赋,还要归功于他生长的环境。

在当时,波恩是莱茵地带的一个小城镇,人口不到10000人。由此看去,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城。但它也有不平常之处,倒不是因为这小城还有什么未经人发现的奥秘,而在于它是科隆大主教、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费里德里希的首府所在地,因而具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这意义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还体现在艺术上。政治和军事的中心招致大批达官贵人的云集,这又导致风靡社会的贵族生活方式。

构成上流社会贵族生活方式的,除了吃喝玩乐,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艺术。而这艺术当中,又以音乐最受贵族们的青睐。为此,各路王侯们争相聘请乐师,建立自己的乐队,而经常性的音乐会和各种演出活动也就成为贵族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了。

不管是真心爱好也罢,附庸风雅也罢,音乐人才却由此而集中,音乐艺术也因此而发达。波恩这个小城便成了各路乐坛好手施展才华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新一代音乐天才滋生的温床。

贝多芬就出生在空气中常常飘荡着乐音,生活中常常洋溢着乐感的氛围里,他无时不感觉到音乐的存在,无时不受到音乐的熏陶。

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加上那不算太差的家世,人们有理由期望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中大有作为,而贝多芬也的确没有白白浪费这笔“无形资产”。

从家境来看,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的。玛戈琳纳从厨师的女儿变成歌手的妻子,其结合并不是十分愉快的,在她第二次结婚以后,她的父亲就过世了,这对她打击很大,她发觉自己做了一个外表美观而持家无用的歌手妻子,约翰从酒馆回来以后,袋里常常是空空的。

玛戈琳纳既要维持这一个小小的家庭,又要应付地主和杂货店的账单。她的责任是重大的,最使她感到重荷的要算是生孩子,她自1769年至1781年间共生了6个孩子,然而只有3个活下来了。

莱茵河旁的那条小街,是贝多芬幼年五六岁时所消磨时光的地方。孩子不断增加,使贝多芬的家境陷入困难的境况,而他父亲饮酒的程度一日深似一日,约翰请求宫廷中增加他的薪金和地位以应付巨大的开支,但一切都是徒然的。

约翰成了不可救药的酒鬼,他那点音乐才华被一杯又一杯的烈性酒给淹没掉了。不仅如此,酗酒常导致他行为失控,因而屡遭旁人白眼,连他那宫廷乐师的位置都朝不保夕。

对此,约翰并非没有省悟,他甚至还下过痛改前非的决心。然而,那嗜酒如命的恶习毁了他,使他永远找不到自尊,永远不敢抬起头来正视自己的前途、命运。他自暴自弃,对生活、家庭和事业都感到绝望。

约翰的妻子再巧于计划,仅仅能够给她的儿子有衬衫和裤子穿,有肉酱和马铃薯吃,以维持他们的健康和成长,这些头发蓬松的孩子性情是好的,他们的母亲终日就为了这群孩子忙碌着。

贝多芬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他的母亲经历了这许多的磨折以后变得衰弱起来,他使自己坚强起来,但又显得有点固执。有时他强迫母亲告诉他关于祖父的事,在他心中祖父是多么值得歌颂。

儿子们都非常信任母亲,在她的头脑中所想的都是切合实际的人生哲学,她需要好好地活下去,这些美德使贝多芬更亲近他的母亲,因为这些正是他父亲所失去的。

约翰的个性是愈来愈坏了,爱说“漂亮话”,情愿整日流浪在外面而不喜欢守在家中,晚上总是很迟归家,大声地说着话,得意扬扬地高声欢呼。但是最后约翰夫人终于征服了她的丈夫,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使他不能再狂饮了。

他的三个儿子是很善良的,偶尔见他在外面多喝了一杯,他们就劝他平安地回家去,他也从不反对,他并不是生性喜欢饮酒,不过是找寻快乐而已。

约翰教他的长子学小提琴和钢琴,所教的也正是他从父亲处得到的,两个小儿子有一相同之点,就是音乐的前途都无甚希望,但是贝多芬却不同了,这孩子很自然地处理着他的五线谱。他的亲友们就会联想到最近发现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

贝多芬的出生给约翰带来一线希望。这希望是一个新的生命使他看到生活的欢乐和光明,从而改过自新,昂首做人,而同时也诱发出他的野心:把这孩子培养成举世无双的音乐家,而自己则可以享受伟大音乐家之父的无上荣光。这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啊!

约翰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中:伟大音乐家的父亲,这感觉太奇妙了。从产生这一念头的那一天起,约翰就在时时刻刻地等待,等待有一天把儿子领到钢琴面前,去实现他造就一代天才的伟大梦想。

残酷的音乐教育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倒不是小贝多芬流露出多少对音乐的爱好,多半是做父亲的等得不耐烦了。

贝多芬4岁那年,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名为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源源而来。他要把贝多芬当成“摇钱树”。

接着,约翰把孩子抱到了钢琴前的一个小凳上,满有信心地给他讲起了黑白琴键。孩子倒也听得挺高兴。可是当约翰讲完,让孩子把键名一一复述出来时,孩子却瞪大了眼无言以对。结果贝多芬被信奉“棍棒底下出天才”的父亲痛打了一顿,并被勒令在床上反省。这就是贝多芬音乐人生的起步,他的第一堂音乐课。

很难想象这一顿痛打在贝多芬那稚嫩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是挫伤?屈辱?恐惧?还是仇恨?不管怎样,从那一天起,贝多芬就注定要伴音乐度过一生,无论他是否喜爱,是否具有天赋,是否能在日后成为光宗耀祖的音乐大师。父亲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

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叱。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多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啊!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

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满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的跑了出去,像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来。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而父亲自有他的道理。当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疼爱而出面干涉时,他说:“玛戈琳纳,请你不要干涉你所不懂的事。如果想让孩子成才,就得早下手管。我不愿意让我走过的弯路再在他身上重演。如果我当初有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管教,我决不会像今天这个样!我父亲作为教师是太慈悲太宽厚了。人必须要有铁一般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我这样做是对待他这种犟孩子的正当方法。”

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

这话听起来很不错。但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对象只是个4岁的孩子,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者不是教师,而是父亲,谁又不从中品味出几分苦涩,甚至是残酷呢?艺术本当给人带来温馨,可对于幼小的贝多芬来说,它竟显得如此冷峻。

有时甚至邻居们也看不下去,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约翰烦了,就会变得蛮不讲理,他经常对人说:“你们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样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

一个孩子,坐在莱茵河边,对着缓缓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一生中他能够忍耐着寂寞、孤独,也许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础。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

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又一个迷人的夏天,天是那样的蓝,阳光是那样的炽热,升腾的热气包围了整个莱茵城。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每当黄昏时分,母亲干完了家务,都要领着小贝多芬走下阁楼,母亲挺着隆起的腹部,牵着小贝多芬的手,沿着河岸散步。

一次,贝多芬抬起头天真地问妈妈:“妈妈,我们干吗总是这样走呀?”“乖儿子,不这样经常散步,肚子里的小弟弟就不会顺当地生出来呀!”母亲回答道。

1774年4月7日,贝多芬的弟弟卡尔·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个弟弟,贝多芬感到家里热闹多了。“妈妈,爸爸还没有回家吗?”小贝多芬问正在暗淡灯光下补袜子的母亲。“还没有呢,大概一会儿就回来了。”玛戈琳纳停了停手中的活儿,抬起头来笑呵呵地回答她的儿子。

尽管母亲满脸笑容,但是贝多芬并未因此就高兴起来,还是拉长了脸,咧着嘴大哭了起来,一副很沮丧的样子。“宝贝,赶快睡觉吧!”“不,我不想睡觉,我要等爸爸回来。”

小贝多芬那圆圆的大眼睛里流露出一副不安和恐惧的神色来,目不转睛地瞪着那个大木门。“妈妈,爸爸要我在今晚上做好音乐教本的练习。我到现在还没做好呢!爸爸回来一定又会拿皮鞭来打我的。所以,我不敢去睡觉!”“不要担心,好孩子,我会替你讲明白的,快去睡吧!”

虽然小贝多芬当时只有5岁,却经常遭到父亲的鞭打,父亲总是非常严厉地逼迫他苦练钢琴。

其实,就在贝多芬睁大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环视面前的世界之时,一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非凡音乐神童莫扎特。这位比贝多芬仅仅大14岁的神童,5岁就能作曲,6岁时便以其出色的钢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皇亲国戚们目瞪口呆。此时,这位天之骄子正在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带领下,巡回演出,不仅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而且还赚得了可观的钞票。

在约翰心中,贝多芬的未来就应该像莫扎特那样。他希望儿子来继承家族的事业与荣誉,更期盼儿子能一举成名,改变家里较为困窘的处境。

为了让儿子能成为名扬四海的音乐大师,约翰还真是费了不少心血。早在儿子蹒跚学步时,约翰经常把他抱在膝头,让他用纤细的小手指在钢琴上学弹一些简单的旋律。不久之后,在约翰的督促下,小贝多芬又开始天天学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父亲望子成龙,这可累坏了小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亲走半个波恩城,到父亲的酒友家里去,因为这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调很准的钢琴。

小贝多芬继承了他祖父与父亲两代的音乐血统,非常喜欢音乐。他父亲有时在家里弹着钢琴,唱着歌的时候,此时不管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来飞奔过去听父亲弹琴和唱歌。

父亲唱完以后,每当要把钢琴盖子盖上时,小贝多芬总是按住他父亲的手说:“爸爸,接着唱下去吧!”“宝贝,你喜欢吗?”“是呀,我喜欢,实在喜欢!”

约翰把小贝多芬抱起来,放在膝盖上,一只手按着琴键,一面把同一曲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听。尽管小贝多芬还只是5岁的孩子,可是表现出一副认真的神情。“孩子,以后我就把钢琴和声乐等,通通教给你好不好?”“好极了!”

可是自从小贝多芬开始学习钢琴起,只要是约翰在家的时候,他就连一分钟的空儿也没有了。“你在干什么?还不赶快去练习!”在贝多芬的家里,经常传出约翰的大叫声。

有时小贝多芬实在累得受不了,稍微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情来时,约翰就朝他吼道:“怎么了?你看你这副脸色!是不是又想吃皮鞭啊,它可一直在这等着呢!”

只要稍微弹错了一点,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时候,约翰就毫不宽容地举起鞭子来,痛打儿子一顿。

每天的练习,并不是一个钟头或两个钟头而已,有时甚至持续一整夜。尽管贝多芬十分喜欢音乐,可还是忍受不了他父亲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有时就哭着反抗起来。“我不想弹钢琴了!”“什么?”

这时,约翰马上怒气冲天,举起皮鞭子抽了过去。

玛戈琳纳看见了,总是跑过去劝慰。“孩子,你不是想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吗?既然这样,就得忍耐,不管怎样辛苦,还是应该好好练习的。”

经他妈妈一番柔声细气的安慰,小贝多芬往往一边哭,一边点头,又坐到钢琴旁边去继续练习。

和同时代地位相当的其他男孩相比,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这要归功于约翰的努力。同时,历史应当原谅约翰的某些短处,因为不管怎么说,当潜藏在儿子身上的天资一显露,他便早早觉察到了,他竭尽自己的全力,严格地向小贝多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贝多芬,约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儿子选购了一架钢琴。当这部昂贵高级的乐器被人抬进家里的时候,玛戈琳纳和儿子小贝多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的确,在当时,波恩城里能够买得起钢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数的。然而,为了儿子的未来,约翰几乎是倾家荡产买下了这架钢琴,这对一个俸禄一般的宫廷歌手来说,实属不易。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小贝多芬好像懂事了许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约翰的指导下,苦练琴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残酷的练琴,没有使贝多芬对音乐产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实属幸运。这也许是贝多芬的个性独特之处。

1776年10月1日,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约翰·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这一年,贝多芬上学了。他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功课,什么音乐、拉丁文、数学,他都非常喜欢。尤其是音乐课,勤奋的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才华,引发了音乐老师的好奇与偏爱。

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曲谱,他不仅能弹得流畅自如,而且还能弹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童年的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显得欢乐不足而沉重有余。这种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养成了他早熟,爱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还很喜欢妈妈。妈妈的温柔与呵护是小贝多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因父亲苛刻教育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贝多芬拥有了不多的欢乐。玛戈琳纳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

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务的劳累让她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有了小贝多芬的陪伴,玛戈琳纳才意识到生活并非对她太过残酷,可以说,儿子的成长与进步是玛戈琳纳的唯一慰藉。

小贝多芬也常常和妈妈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一天傍晚,母子俩手牵着手,漫步在莱茵河畔。小贝多芬指着其中的一艘船问:“妈妈,那艘船要开到哪里去?”“唉,妈妈也不知道它要去哪儿。如果有一天小贝多芬也能够登上那样的大船,到远方的城市里去开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那远方的都市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玛戈琳纳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发起了感慨。

看着妈妈这么出神,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兴奋起来,他大声问:“妈妈,那里一定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吧?”“是啊,那里不仅有许多音乐家,而且有许多漂亮的音乐厅。”

从此,小贝多芬便立下了去维也纳闯荡的远大志向。

一天,约翰对小贝多芬说:“孩子,听我说,选帝侯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我在剧里演一个重要角色,你这个星期要是好好练琴,你妈就带你坐马车去听我演唱,我给你们要几个好位子。”

孩子听到这些话,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他的兴奋情绪实在无法掩饰。去选帝侯宫廷听戏!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小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其实,约翰听了妻子的劝说,决定对儿子采取另一套管教办法。既然打骂使小贝多芬恐惧,那何不采取奖赏的办法试一试呢,孩子也许希望练琴。

小贝多芬第一次看见父亲在这样辉煌的舞台上唱歌,他看着父亲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心里感到非常的骄傲。

这天晚上,小贝多芬上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喝彩声。睡着以后,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穿号衣的人,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释放出来,似乎内心所有的热情都喷涌出来。

童年的贝多芬,尽管有些忧郁,但他那纯真、顽皮的天性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孩子离不开自然,大自然也正因为有了孩子的融入,才显得不那么寂寥。大自然的美,使小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一种纯洁的洗礼。

小贝多芬觉得自然界的鸟叫虫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都是一篇优美的乐章,也就因为这每天短短的与自然的接触、交融,熏陶了他的情趣,润泽了他的心情,使他愿意继续弹奏钢琴,并且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将自然界的声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拜师学艺

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

教育遭受危机

1778年3月初,光秃秃的树木虽然还在寒风中抖动。但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们,能看到春天正悄悄地向人间走来。

这年贝多芬8岁,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约翰和亲友们计划一个策略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当地报纸登出了约翰的儿子贝多芬和学生姆勒·阿佛唐克要开一个合奏会。报上如此地登载着:8岁神童合奏会一个8岁的贝多芬将给各位先生、太太们带来无穷的快乐,他将演奏不同的风琴协奏曲和三重奏。它将带给整个宫廷以极大的荣耀。地点:科隆音乐学校大厅票价:每人一金币

这次演奏还算成功,打这以后,贝多芬便无可选择地背起音乐这副沉重的十字架。在父亲的威逼下,他无休止地练琴,直至神经麻木,双手的运动根本不受大脑的控制。

在这样的盲目训练下,贝多芬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不能跟邻居的孩子们一块嬉戏,不能到乡间野外去尽情玩耍。只能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在那枯燥的音符里,他既听不出生活的喜悦,也看不到灿烂的前景。这时的音乐,就像一块石头,在翻来覆去地磨砺着他那颗幼嫩的心。

而父亲呢?他那个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一定要把这孩子培养成天才音乐家,然后带他云游四方,享誉天下。这信念使他更严厉、更苛刻地对待儿子的音乐课程,一不如意,便拳脚相加。这时的他,已不是父亲,不是教师,而成了暴君。

终于有一天,儿子不堪这折磨,对他哭喊道:“我再不愿弹钢琴了。我将来就愿意当个面包师好不好!”

这一声哭喊真非同小可,约翰感到震惊,感到愤怒,而后心里忽然冒出一些恐惧。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孩子出毛病了?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这孩子的前程吗?

这时候,约翰隐隐约约地感到了某种不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导这孩子了。孩子母亲的感觉和意见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确不再适合做孩子的音乐教师。

于是,他便静下心来与妻子商议,该给孩子寻一个好老师了。在波恩,这实在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从此,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出现了转机,这时候,他才七八岁。

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不过贝多芬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很不适合,他先后进入牛加萨和谬司脱秀拉的公立学校,后来又上过钦洛锡尼拉丁文学校,他在这里学习了足够的拉丁文以供日后之用,但没有学习拼法和数学,所以他终生对这门功课不能了解。

在歌剧中贝多芬也能用法文,写得也很像样,他对意大利文也因歌剧上的需要而很熟悉。一切他所学的,常依自己的意思去做,同学替他取了一个绰号叫“黑炭儿”,因为他有一头蓬松的黑发和一张黑脸,他自己也默认了这个绰号。

约翰注意他孩子的进步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的快,虽然管教得极严格,但是仍没有到圆润的地步而可以演出,他的教材有指法和理论,使十指活动起来宛如一个润滑的机械,他的手指仍不能听指挥而徘徊在最初的地步上,这样下去只会浪费时间。

这时,约翰的朋友费斯恰对贝多芬说:“音乐也是一种工作,与别的手艺一样先要有一个详细的讲解。你还没有达到自己写谱的时候,先将钢琴及小提琴都练熟,同谱上奏得完全正确了,你做到这一个地步以后,才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但这是日后之事。”从此以后,约翰就按费斯恰的方法教他拉小提琴。贝多芬应该能拉得很好,可是他没有按常规去练,他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对于一种乐器比如钢琴有特别的敏感,在他没有用到以前就能知道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天才”的灵感,但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但没有发现这“火花”的约翰失去了他的耐心,反而大骂费斯恰的方法。约翰对这个小孩有些不懂了,以后应当怎样教导他?最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送他到宫廷里去奏乐。

年幼而傲慢的贝多芬所知很少,他不过是一个刚开始学习的小学徒而已,当他学得了技艺以后,竟依照自己的志愿而开始创作起来,他能把握每一种乐器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有所领悟,他的父亲并没有发现自己儿子“天才”的萌芽,反而为此感到了极大的失望,认为自己的希望是完完全全地幻灭和烟消云散了。

这种不明智的表现,使贝多芬精神上受着很大的打击,他不能憎恨自己的工作,因为音乐在他看来无论受到何种压迫,仍旧是音乐。有时他恨他的父亲,上课对他简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极不愿接受父亲这种师资不足的谴责。他想反抗,但是他酗酒的父亲却严厉地驳斥这个意念。

可怜的小贝多芬从来不敢正面反抗,只能在暗中对这个不公正而且不受他尊敬的老师表示蔑视。这时的贝多芬对每一个刺心的字眼都是无能为力的,不公正是他所遭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也是不能忘却的。

约翰给贝多芬请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的朋友,宫廷老管风琴师海恩瑞希·范·丹·伊登。

老伊登是个慈祥、善良的人。当贝多芬的父亲向他说出自己的愿望时,老人深情地说道:“我的好孩子,我觉得过错在你身上。我现在73岁了,但是我所想到和知道的,就是一个钢琴家总是要一个钢琴家来当老师。你不是钢琴家,我的孩子。你所会的那些,大概你儿子也早已经会了,你却怪他无聊,不用功。你把他带到我这里来,我愿意教教他。如果我能够在入坟墓之前,对宝贵的路易斯尽一点力量,那也算我的福气。”

老人的话多少打动了贝多芬父亲的铁石心肠,他似乎看到了一道圣光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第二天,他就领着儿子去拜见老人。此时的贝多芬,还没有从对抗的情绪中扭转过来,对父亲、对钢琴、对音乐,都充满了敌意。他很不情愿地随父亲迈进了老伊登供职的大教堂。

教堂里庄严肃穆,壁画上圣母怀抱婴儿,静静地坐着。一缕阳光从天窗射入,使室内显得温暖而和煦。贝多芬感到自己郁积在心里的紧张和焦虑被这圣洁的氛围慢慢地化解了。

忽然间,一个轻微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汇成一种共鸣,随着时间延续,又化为一首古老的圣歌。

贝多芬愣住了,这乐音不像是人间的声响,而像是来自遥远的上苍。他猛然一阵顿悟:这才是音乐。原来音乐竟然如此美妙,如此动人。他学了这几年的琴,怎么居然毫无察觉呢?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之后,贝多芬低声问道:“爸爸,这是谁作的音乐?”

父亲指了指一架管风琴旁边的一位白发老人,说:“去认识一下你的老师吧,孩子。”这正是老音乐家伊登。

从此,小贝多芬开始拜伊登老人为师,跟他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这一年是1778年。

但老伊登毕竟是到了垂暮之年,对于充满了生命力和好奇心的贝多芬而言,他所传授的知识似乎显得灰暗、刻板了些。

而贝多芬初入音乐殿堂,对各种音响、各式乐器几乎都是一见钟情,他怎么能够满足于只听一种声音在他耳边絮叨呢?何况,老人只愿意教他弹钢琴,而不让他尝试一下他着迷已久的管风琴。要知道,他不到7岁的时候,就在科伦举行过钢琴演奏会。

于是,小贝多芬有了许多苦衷。好在老伊登既宽容,又精力不济,除了上课之外,对贝多芬的兴趣、爱好并不多管。

这样,贝多芬就有了机会多方求师,先后跟威尔巴德·柯赫及神父汉斯门等人学管风琴,跟弗朗兹·乔治·洛凡提尼学小、中提琴。

还有脱比亚斯·弗烈德里西·匹爱费尔,他是小贝多芬父亲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一位男高音,而且能弹钢琴和吹双簧管,他开始教导贝多芬,还是在一天半夜。

俗语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随着时光的一天天滑过,约翰又捡起了那令人厌恶的酒瓶子,并且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往日对妻儿的温情也跑到九霄之外了。尽管如此,约翰还是并没有忘记父亲的职责,认真教育下一代,把儿子培养成才。

这一天,小贝多芬整整弹奏了一下午的琴,虽然父亲并没有在身旁严厉监管,他也没有放松自己。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喜欢音乐,这可能与遗传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确害怕自己的父亲。

虽然他推想爸爸一定正在酒馆里举杯畅饮,但却搞不清楚他会在什么时候闯回来。倘若在他走进家门的时候,竟然没有听见家里传来琴声,那贝多芬肯定就会被暴打一顿。因此,小贝多芬一会儿也不敢偷懒,一双小手不停地弹呀弹,直至晚餐时才停下来。

已经是午夜时分了,波恩城也慢慢地睡着了。在昏暗的街道上,约翰和他的酒友匹爱费尔先生并肩走着,他们脚步踉跄,互相搀扶依靠着才能往前走。约翰把匹爱费尔请回家,是请他来教授贝多芬钢琴课的。

波恩巷20号的小阁楼,在皎洁月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安静。

约翰和匹爱费尔先生磕磕绊绊地爬上了楼,他们没有去约翰的房间,而是来到了小贝多芬的房门前。“喂,客人来了,快点开门。”

这天晚上,约翰虽然依旧喝得醉醺醺的,但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没有完全糊涂,而且显得非常兴奋。“路德维希,你睡啦?”约翰卷着舌头,含糊不清地一边往前走,一边喊着,径直闯进了儿子的房间。“你今天还没有练琴呢!快起来!”在匹爱费尔先生点燃蜡烛的同时,约翰已经来到床前,掀开了被子,将儿子一把拉了起来。

可怜的小贝多芬,在父亲的强逼下,站到了那张小板凳上。由于觉得委屈,小贝多芬还在抽泣着,顾不上整理好衣服。

匹爱费尔先生抱起小贝多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从今天开始,你将有一位新老师,匹爱费尔先生。快向老师问好,说‘匹爱费尔先生’好。”

从这天晚上起,小贝多芬又多了一位老师。

匹爱费尔老师的生活方式,正和他父亲约翰一样。大致每天总得喝到夜里十一二点之时,才和约翰从酒馆回来。他们把睡得香甜的小贝多芬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去弹琴。

这时,小贝多芬已经9岁了。以前父亲要他整夜弹钢琴,他经常吵着哭着,大发脾气。现在,他的脾气已经好得多了。而且匹爱费尔的本领的确比爸爸高明几倍,而且也愿意认真地教他。所以,这时,他倒觉得比从前快乐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匹爱费尔不会像父亲那样拿鞭子打他。“路德维希对音乐实在是有天分,小小年纪,钢琴弹得如此出色,这实属罕见。”匹爱费尔有时忍不住夸奖。

小贝多芬听到如此夸奖,有些自负地说:“老师还不知道吧,早在一年前,我就参加过科隆的音乐会呢!并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那是由于你那时年龄尚小,大家才会另眼看待你。真正的天才,是靠刻苦地训练得来的。所以,你必须废寝忘食不可。同时,钢琴、小提琴等样样都要学,歌也要唱得好,甚至作曲也要学好。”匹爱费尔说。

小贝多芬听了这番话,低头深思起来。在小贝多芬看来,成为一个音乐家,无非是好让妈妈过得好一些。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弹钢琴。

匹爱费尔先生在音乐方面的天分的确出众。然而还不到一年,他就离开了波恩,又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

小贝多芬没忘记过这个流浪的老师,后来当匹爱费尔先生风烛残年,身陷困境时,小贝多芬得知后,多次送钱、送物,来报答他的教导之恩。

找到合适的老师

那时候在波恩还没有什么音乐专科学校,多半是请私人先生来教,像我们中国过去拜师一样。约翰几年来已把自己的本事全部教完了,再也没什么值得贝多芬学的了。他只好请比他本领高的乐师或是贝多芬祖父的朋友来教,这些人往往教不了多久,就感到力所不及,因为贝多芬特别聪明,进步太快。约翰只好另请高明。

在这一段时期,这些老师走马灯似的在贝多芬身边转来转去,每个老师都认为贝多芬很有天才,可是人人都觉得力不从心。

就连贝多芬的父亲都看得出来,这些人都不足以把已经显露出过人才华的贝多芬培养成音乐天才。更何况,这些老师中最有作为的洛凡提尼又英年早逝。能让自己的心血和儿子的才能就此付诸东流吗?

直至有一天,小贝多芬遇到了一位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这就是涅伏,他不仅教贝多芬弹奏的技巧,还教他如何做人的道理。贝多芬终生感激这位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涅伏是格罗斯曼·赫尔默恩协会乐队的指挥。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在指挥歌剧方面来说,不论在莱比锡还是在德勒斯登,人人都知道他是位指挥好手。

不只这些,他还会作曲。他早已出版了24支奏鸣曲、歌曲及颂歌等好多作品。

1781年年底的一天,贝多芬由父亲带领,拜见了这位年轻的音乐大师。从此,他的音乐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小贝多芬一到,涅伏就要他坐到钢琴旁边去,要他弹奏巴哈的钢琴曲。小贝多芬用他非常有力的手指,专注地非常熟练地弹了一曲。“不错,不错。”涅伏一边点头,一边止不住地夸奖。“难得!难得!真是难得!这样高的天分,实在令人惊讶!现在,再挑一首即兴弹一弹。”

涅伏这么一说,小贝多芬弹得更有劲了。“好了,你是天才!如果努力,你会是第二个莫扎特!”

这时约翰再三恳求他收下贝多芬这个学生,涅伏虽然自己每天都很忙,但是看到贝多芬这样的天才,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约翰的请求:“好吧!从明天起让他到我这里来上课吧!”

涅伏给贝多芬上的第一堂课,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就因为这一堂课,才第一次有人真正看到了贝多芬那尚未尽情发挥的音乐天才,真可谓“慧眼识英雄”。

当这堂音乐课结束,贝多芬离去后,涅伏就兴奋而又不无“妒意”地对妻子说:“他是个天才,就和以前世界上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天才一样。”

随后,涅伏又对贝多芬父亲的愚昧及其以往老师的浅薄表示愤慨。他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把贝多芬调教成音乐大师。为此,涅伏为贝多芬准备了系统的音乐理论课程。

不过,涅伏可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尽管小贝多芬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但是,如果发现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要严厉地训斥一番。

在小贝多芬学习通奏低音、钢琴演奏的同时,涅伏开始将乐理知识排入了贝多芬的课程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音乐是通过声音塑造的形象,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音乐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在音乐面前,文字可以说只是一种可怜而贫乏的工具,它是出于人们相互理解和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可音乐呢,仅仅几个音节,几个短短的声响,就能使人们震惊、感伤、舒畅、激动。人类内心里每一种微妙的情感,它都能生动地展现、表达出来。

涅伏先生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小贝多芬从未听过的。他开始被涅伏先生那渊博的学识、亲切的谈吐和闪光的人格力量所倾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涅伏先生成了贝多芬最盼望见到的人。

另外,贝多芬也十分高兴,因为经常到老师这儿,他就可以少受一点父亲的管束了。他每天按时到涅伏老师家里上课,师生之间处得十分融洽。

涅伏挺喜欢这个倔强又有些忧郁的小孩,从心里产生了一种怜爱。他对贝多芬说:“孩子,我要教你钢琴、提琴,还有风琴。唔,关于作曲,你也要学!”涅伏同约翰的教法显然不一样,他先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逐步由浅入深。教弹奏方法也讲乐曲的内容,休息时还给他讲关于音乐家的故事等。贝多芬此时才眼界大开,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他在涅伏老师的教导下,演奏技艺飞速地长进。一天,师生两个聊了起来,涅伏问贝多芬:“路德维希,你学音乐是为了什么?”“当音乐家,当有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很对,可是当有名的音乐家又是为了什么呢?”涅伏把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贝多芬想了一想说:“爸爸经常告诉我的是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可以挣得很多的钱。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可究竟为了什么,嗯!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对这个既简单又十分复杂的问题,10岁的贝多芬确实难以说清楚。“孩子,”涅伏郑重起来,一脸严肃的神情,“你要时刻记住,要用音乐弘扬人类的美德,战胜邪恶。对遭受不幸的人们给予同情、温暖,使他们得到安慰。千万不能为了金钱、名利,让音乐成为权势者的奴仆,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小贝多芬听懂了,这次谈话在他的心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这个观念影响支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傲然屹立,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正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就得益于这位良师很大的影响,是涅伏老师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从这以后,小贝多芬和涅伏变成了忘年交,并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因为涅伏不仅是在培养一个音乐家,更没有忘记他是在培养一个人。

在授课过程中,师生间既以诚相待,却也时常发生冲突。对于贝多芬,涅伏一方面看到了他超人的才能和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能洞悉他性格中的种种弱点甚至缺陷。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这个暴躁而又高傲,并且性格上多少有些分裂症状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顶天立地的人物。

为了这一目的,涅伏的教育方式有扬有抑,夸奖和批评双管齐下。尤其是对贝多芬作品中那些粗浅和庸俗的东西,从不姑息迁就。而让贝多芬那颗孤傲的心接受别人意见又谈何容易?于是师徒之间也不断产生摩擦、争执甚至于敌视。

贝多芬就曾向友人抱怨涅伏对他的一些初试之作给予了过分尖锐的批评。但当他冷静下来,就能感受到老师那颗真诚而炽热的心。

他曾这样感谢老师说:“由于得到您一直不断的关怀和指导,才能让我得之于上帝的音乐不断提升,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那其中一定有您的功劳。”贝多芬虽然说得非常含蓄,但是感恩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时光就在弹奏琴弦的指尖上慢慢流过,贝多芬已经跟随涅伏先生学习了半年有余。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一天,涅伏先生走到小贝多芬的面前,语重心长地讲道:“孩子,你的琴弹得不错,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的吗?”“老师,当然是巴赫了。”小贝多芬想也没想,便脱口道。“我想,你现在要学着抛开这些别人谱写的乐曲,用你自己的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涅伏先生说。“用自己的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贝多芬有些不解地问老师。“对,你应该拿起笔来作曲,就像海顿那样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涅伏专注地望着贝多芬的眼睛。

就这样,在涅伏先生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了创作生涯。第一次,贝多芬把自己谱写的乐曲交给了涅伏先生。

涅伏先生接过来说道:“孩子,现在你就来弹一弹你的作品吧!”

在涅伏先生的鼓励下,贝多芬开始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表演得十分投入。

听完了乐曲,涅伏先生点了点头说:“孩子,你真的很有天赋,但你如果想成为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作曲家,你就不该这样写。”“为什么?”小贝多芬一脸迷茫。“一个真正的作曲家,应该是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人。用自己的笔,在乐谱上点燃人类的热情。如果一个作曲家留给后人的全部都是哀伤的音符,那么未来还能够有什么希望?你说是吗?”涅伏先生严肃地说。

经过涅伏先生的指点,贝多芬觉得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深深明白了:一个真正的作曲大师不应被个人微不足道的命运所左右,而要有不向风吹雨打和饥寒交迫的生活低头的气魄,要学会去忍受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艰辛,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忍的意志去开启蕴含着伟大奥妙的音乐宝库之门。

恍然大悟的贝多芬咬了咬嘴唇,用有点颤抖的手一把抓过自己创作的乐谱。

看见他的举动,涅伏先生惊讶地问:“孩子,你想做什么?”

贝多芬三下五除二地将那乐谱撕得粉碎,将碎片抛入了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中。

贝多芬望了一眼炉中的火,对涅伏先生说:“这曲子空洞无物,太过灰暗,没能给人以勇气,更不能点燃人们对生活的希望,我一定要重谱曲子。”

师生情谊深厚

小贝多芬是幸运的,遇到了涅伏先生。对于他来说,涅伏先生不仅是他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一颗福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贝多芬得到了良好的引导,并且极大地发挥自身蕴藏的潜能。

1783年,贝多芬的处女作在涅伏的大力推荐之下出版了。这是根据德雷斯勒的一首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首作品部分显露了少年贝多芬在钢琴技巧方面达到的程度。

在涅伏的指点和关照下,贝多芬的事业有了很好的起步。

1782年当贝多芬仅12岁时,就以管风琴独奏家的身份代替了涅伏的职务。第二年,音乐出版家格茨出版了他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是贝多芬第一首发行的作品。当地一家音乐杂志介绍贝多芬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个12岁的孩子,是以前所提到的男高音的儿子,很有天才,前途无量。他的钢琴演奏得十分完美而有威力,即席演奏时弹得很简洁,他演奏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中绝大部分,这是涅伏先生教给他的。涅伏先生根据他具备的其他条件,目前正在教他作曲。为了使这位年轻的天才能够去旅行,他应得到补助金。假如他的进步就像开始时那样迅速,毫无疑问,他将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评价已相当难得,相当不错了。其间,涅伏的作用同样受到了关注和好评。

不久,当地又一家杂志预告贝多芬的一些重要作品要出版,它们是3首题献给“仁慈的国王马克西米利安·费里德里希”的钢琴奏鸣曲。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贝多芬在涅伏的引导下,正朝着伟大音乐家的目标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正当贝多芬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家境却一天不如一天。

在卡尔和约翰之后,母亲玛戈琳纳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小生命都夭折了。这使得母亲在精神和身体上遭到了双重打击,她病倒了。

作为家中的长子,那繁重的家务理所应当地落到了他的肩头。他每天都忙于做饭、洗衣,照顾两个顽皮的小弟弟。这从早到晚的忙碌,让他根本就没有精力再去练琴。

一天傍晚,父亲又去泡酒馆了,弟弟们去楼下玩耍,家里只有母亲和贝多芬两个人。“好孩子,辛苦你了,你为什么天天都待在家里,不去学琴呢?”“妈妈,我以后不再学琴了,我想好了。我明天就去找涅伏先生,跟他告别。”

听了儿子的回答,玛戈琳纳的心都碎了,一时间,五脏六腑俱痛,泪水潸然而下。

第二天,贝多芬脸色苍白,红肿着眼睛跑到涅伏先生的家里。

涅伏老师非常惊讶:“怎么了?你身体不好吗?你的脸色为什么这么苍白?”

涅伏先生这一问,贝多芬尽管一再咬紧嘴唇,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的小天才这样难过?”你说说看。涅伏先生把贝多芬抱在怀里。

于是,贝多芬一面不停地抽泣,一面断断续续地细说原委。

涅伏先生了解他家里的情形之后,就出去替他四处奔走。在先生的努力之下,贝多芬当上了宫廷礼拜堂的风琴手,年薪是150个金币。

贝多芬咬着嘴唇,含笑仰视着恩师,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兴奋地说道:“太感谢您了,先生!”

他把第一次得到的薪金拿回家里时,约翰接过钱十分兴奋,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总算向音乐家迈出了第一步,我为你高兴。你应该感谢我从小对你的培养。”

望着酒气逼人的父亲,贝多芬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很无聊。他爱母亲,他愿意让母亲分享他的喜悦。他来到母亲身边,母亲慈爱地望着他,什么也没说。但他很满足,母亲这慈爱的目光包含了他需要的一切。他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波恩巷里的人们开始发现了一位身材短小粗壮,面孔黝黑的少年。每天他腋下总是夹着一顶折叠式礼帽,身着墨绿色燕尾服,外罩白绸马甲,下穿绿色短裤,白色长筒袜,足蹬带黑色活结儿的鞋,腰系银色佩带,上面挂着一把稍微嫌长的佩剑,匆匆忙忙地离开广场附近那又脏又乱的小巷,满怀梦想与希冀而又略带腼腆地从卫兵身边走过,踏入那座豪华的宫殿之中。

贝多芬步入华丽的大厅。大厅里,12架冠状吊灯照得人眼花缭乱,身着盛装的上流贵族们正等候着音乐会的开场。

经验是最好的导师。在装饰着哥白林珍贵双面挂毯的宫廷教堂里,贝多芬是管风琴师。在闪耀着蓝绿金光的剧院里,他又变成了键琴师。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接触到了巴黎、维也纳、曼海姆等各个流派作曲家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在这个思维活跃的少年的心田里撒下了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后来终于开出了一朵朵瑰丽的艺术之花。

这样,贝多芬就有了相当于他父亲月薪半数的收入。这笔收入,对于这个陷入困窘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自从有了涅伏这位老师,贝多芬身上那天才的音乐细胞都渐渐地觉醒、活动起来。而涅伏赐予贝多芬的也不仅仅是作曲与演奏的技巧,更珍贵的,是对贝多芬音乐天分的由衷赏识,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呵护这位少年天才的成长。

这一年,他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约翰知道后说一个朋友要看看,拿走了。不知他通过什么路子,竟把这乐曲送到了选帝侯那里。选帝侯对这个13岁少年的作品很感兴趣。无形中扩大了贝多芬的知名度,这件事也激发了贝多芬作曲的兴趣。在波恩,人们都知道这位神童贝多芬。涅伏老师对他的弟子更加着意教导,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不过,在他们师生之间,还发生了一段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佳话。

在1784年的一份年薪表中,我们看到涅伏的薪俸从400金币减至200金币,而贝多芬则突然间拿到了150金币。在当时,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乐师跟大名鼎鼎的老师的薪金只有这么点差额,是很令人奇怪的,也足以使老师感到难堪。

的确,涅伏得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恼火,他为自己如此被人看轻而愤怒,也为学生突然而来的荣誉而产生妒忌,最后,竟然怀疑是学生背后捣鬼,才有了眼前这令人尴尬的局面。

于是,他把一腔怒火一起发泄在贝多芬身上。事后知道,原来是因为名字上的小小差错,闻名全国的涅伏被当成了另一位不知名的、平庸的乐师。从而有人打报告拟免去他管风琴师的职位,由已经崭露头角的贝多芬代理,这报告得到了选帝侯的批准。

事情弄清楚后,选帝侯提议恢复涅伏乐团管风琴师的职位。那么贝多芬呢?有人主张撤销任命,并付给他一笔小费作为安慰。

这时的涅伏却在沉思了片刻后,以坚定的口气说道:“君王殿下恕罪。在这件事尚未决定之前,我决定放弃我半数的年薪。那孩子是我的学生,一个出众的人才,可以说是天才。我对他可以下拜,当然是说思想上。我有责任关心他的一切。”

这番话令选帝侯十分感动,他深深地佩服涅伏的音乐才能,这样也就深深地知道涅伏所说“天才”二字的分量,他当即宣布对贝多芬的任命不变,并在合适的时候,恢复涅伏400金币的年薪。

这段佳话或许经过后人的渲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乐意追随并由衷感激的老师,会如此大度、如此高尚,会把一个人的天才看得比金钱乃至于自己都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也有理由替贝多芬庆幸,庆幸他找到了这样一位明眼、无私而又有音乐才华的引路人。跟涅伏学艺这段经历,是贝多芬“从师记”里最精彩的篇章。

就在贝多芬在皇宫里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的时候,皇帝却死了。墨克雪密林·法朗兹皇子于1784年12月的圣诞前夕在波恩的法洛林教堂披上了礼服,受洗礼而登位了。

新皇帝法朗兹是一个不拘礼仪的人,他仁慈而脾气良好,28岁的时候去了波恩。虽然他非常喜欢参加私人的谈话会,但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面前露面。

法朗兹虽然对皇帝这个职位的责任漠不关心,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社交能手,很熟练地替他安排一切。虽然他在维也纳没有学会多少政治权谋,但却学得了足够的艺术和学识,因此他的波恩之行就像是另一世界吹来了一阵革新之风,拂过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城镇,使波恩从此以后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城市之一。

最重要的是,法朗兹将维也纳生动的音乐介绍到这里来,他能唱声调圆润的歌曲,并且还能拉中提琴,他没有将自己的天才完全表现出来,但做了一件极有贡献于艺坛之事,就是收集了一切关于音乐的书籍,创办了一个图书馆。假使他每年的收入不能维持一个第一流歌剧团,他就会每季演出一次谢肉祭,这是一种接受捐助的宗教活动,但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就这样,波恩被音乐浸融了,许多被作曲家所遗忘的短歌剧都演奏起来,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是多么急切!

皇帝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调查宫廷中每一个乐师的才能和情况,男中音约翰·贝多芬的自述这样被记录在册:“我的声音非常持久,服务的时间很长,虽然家境困苦,但举止正直。”

调查者对于副风琴师是如此记录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年13岁,生于蓬城,服务期两年,他在乐队指挥缺席时他代替了这职司,很有才干,也是最年轻的指挥,他有着美好幽静的举止,虽然他很穷。

贝多芬在风琴或钢琴独奏中很少有过失误,他发觉自己的能力远超过于现在所担任的工作,他不能再“委曲”自己的才能,他拯救自己才能的办法是修改原来的曲谱。

涅伏告诉人们:“在这一年的圣诞节礼拜中,这敢为的小孩所贡献的不是弗迪南·海勒的‘以里米亚的悲哀’,取而代之的却是从他幼小的手指中流露出来绝美的旋律,他弹得太精确和润滑了。”

事后海勒因为这件事专门去见皇帝,抗议贝多芬对自己作品进行了修改。后来替贝多芬所写的传记中如此说:“皇帝很宽大地斥责了贝多芬,不准他以后再玩这类小技巧了。”

贝多芬的创作天才此时已显露出来,他的同伴都很同意他这样做。后来,英国驻宫廷公使格里山纳去世后,贝多芬为他作了一首葬礼诗歌,因为他是贝多芬家里的良友,宫廷乐队指挥露其雪简直被它所迷惑了。

对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大提琴家茂勒评价说:“对于他创作的新奇性,所有人都表示极大的惊异,经过了数次的演奏以后,他的声誉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喝彩。”

勇敢生活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当上了家庭教师

临近复活节的一天,贝多芬在礼拜堂弹完风琴,正要走出来的时候,被一个青年给叫住了。

那个青年,很斯文,头戴一顶大学的制帽。“你好,贝多芬先生。”那青年很亲热地向贝多芬打招呼说,“抱歉,很冒昧地打扰你,有件事想同你商量,我是波昂大学的学生,名字叫佛朗士·格哈德·威多拉。”“是什么事情呢?威多拉先生。”“有一户人家,想请你去做钢琴家庭教师。不知道您可不可以答应?威多拉对着这个比他还小5岁的小伙子说完话,还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贝多芬因为家境艰难,小学没有毕业便中途退学,专门学习弹琴。所以,他非常羡慕那些能上大学的骄子。现在居然有一个大学里读书的青年,这样礼貌地拜访他,他心里自然骄傲不已。“好,我随时可以去教钢琴。”“谢谢。能得到您的允许,实在非常感谢,请你去教钢琴的那家,姓拜赖宁,也就是已经辞世的顾问官的家。请问你什么时候能去呢?”“后天去吧!”小贝多芬想了一下说。“那后天1点钟的时候,我到府上来接你,好吧?”威多拉用探问的口气问。“好吧,那到时候再见。”“从现在起,我们交个朋友吧!”“我很高兴,威多拉兄。”

由于贝多芬有了固定而丰厚的收入,使得这个破败、冷清的家庭又恢复了生气。每当夜晚来临之时,欢笑声、优美的琴声和优雅的歌声又能飞出小阁楼,给左邻右舍带来欢乐。

父亲约翰也一反平日里颓丧的迷糊状,在酒馆里逢人就滔滔不绝地吹嘘一番,说他的儿子如何有出息,能挣150金币。儿子能取得如此成功,那都是出自他的谆谆教诲,所谓“虎父无犬子”嘛。

感恩节的前一天,贝多芬第一次领了自己的年薪150金币。在排练完奇马罗萨的歌剧《伯爵的诡秘》之后,这位神采飞扬的少年带着自己的收入急奔回家。“妈妈,我回来了。”贝多芬人还没有进屋,声音早已先到了。

望着桌上的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币,贝多芬一家兴奋不已。病中的玛戈琳纳从床上挣扎起来,望着心爱的儿子,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也许她自己也不清楚是喜还是悲。

在感恩节这天,贝多芬一家团坐在一起,欢度一个最快乐的感恩节日。感恩之夜越来越深了,小阁楼上的欢乐气氛却越来越浓。望着从来没这样开心过的父母,贝多芬第一次感到了他的未来,他家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过完感恩节的第二天,威多拉按照约定的时间,接贝多芬去担任家庭教师。拜赖宁家拥有一座很漂亮的住宅。

贝多芬自从担任了宫廷的风琴手以来,因为经常在宫廷里进进出出,所以身上穿的,已经不是他祖父的旧衣服了。他上身穿一件蓝色的上衣,下面是绿色的裤子,脚上穿一双打着黑色蝴蝶结的皮鞋,外面披一件锦绣的披肩。头发梳得很整齐。一顶漂亮的帽子,夹在左胳肢窝下。

这一天,贝多芬就穿着这套漂亮服装,和威多拉一起从家里出来,来到了拜赖宁家。拜赖宁全家人都到会客室里来欢迎贝多芬这个少年音乐家。

这一家的女主人名叫希莱奈·冯·拜赖宁,是个贤淑、聪慧和机敏的少妇,她的人品为人们异口同声地赞赏。1777年,当她27岁时不幸失去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宫廷顾问,在一次宫廷失火中丢掉了生命,从此留下了4个年幼的孤儿和冯·拜赖宁女士。

从此,拜赖宁女士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培养子女们的成长上,为此,她从来不会感到孤独。

拜赖宁女士有3个儿子:大儿子克利斯托夫、第二个儿子斯德旺、幼子劳伦滋,都很活泼可爱,而且很有教养。此外,大女儿爱兰诺拉·白莉奇蒂,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小姐,性情温婉,很像母亲。不但容貌可人,而且性情随和,是一个沉默而纯洁的少女。

坐在高背靠椅上的拜赖宁夫人酷爱音乐,曾经在剧院里听乐队演奏过贝多芬的四重奏。她觉得贝多芬的曲子听起来令人难忘,风格清新,旋律流畅、优美,只是偶尔也流露出许多忧郁和悲伤。但是精通音乐的夫人听得出来,这一定是位具有崇高的纯洁心灵的人。

夫人正想着,只见贝多芬走到她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立刻打断了自己的思路,欠起身子还了一礼。“啊,孩子,你就是贝多芬吧?”她问道。“是的,太太,我就是。”贝多芬有些尴尬,苍白瘦削的脸上泛起了两片红晕。“欢迎你来这里,我想,爱兰诺拉会喜欢你的,她是我的女儿,她一直想拜一位真正天才的音乐家为师。如果你能够把演奏技艺和作曲知识传授给她,那么你所给予她和我们这个家庭的,就远比金钱更为可贵。我们一家会永远感谢你、记住你的。”

拜赖宁夫人充满诚意的一番话,使贝多芬既感到温暖又觉得亲切动人。他站起身来,对夫人说:“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夫人,您就放心好了!”“好的,现在,就让爱兰诺拉来见见这位新老师吧!”说着,夫人高兴地站起身,推开了通往侧室的房门。“爱兰诺拉,快出来见见你的老师。”话音刚落,只见一张美丽的小脸展现在贝多芬的眼帘中。而此时的爱兰诺拉见到了贝多芬也不禁吃了一惊。她那双秀美的明眸首先看到的是老师那蓝如湖水的眼睛。这眼睛里不仅溢满了机敏和智慧,而且燃烧着一股奇异的野性和威力。

难以抵挡主人公的盛情邀请,贝多芬被爱兰诺拉请进了餐厅。面对着这洁白考究的桌布、精制的餐具,看着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美味佳肴,贝多芬想起了自家吃饭的情景,两个弟弟吵闹着爬到桌子上面,急着抢夺盘子里不多的几块面包。

看到贝多芬坐在那里发愣、很拘谨的样子。善解人意的爱兰诺拉热情地为他叉菜,还为他挨个介绍菜名及烹制方法。

用完餐后,贝多芬和爱兰诺拉来到客厅。

贝多芬要爱兰诺拉弹一支曲子,爱兰诺拉落落大方地弹了一支曲子,而且还自我感觉弹得很不错。

可出乎意料的是,贝多芬只是冷冷地摇了摇头说:“小姐,依我看,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我们必须从头开始。”“什么?”爱兰诺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的,”贝多芬直言不讳地回答道,“不过,你不要灰心,只要肯努力,肯定能行。”

贝多芬开始教爱兰诺拉练习指法。

教完以后,应爱兰诺拉一家人的邀请,贝多芬开始为他们演奏巴赫的一首曲子。贝多芬弹得十分投入,在跳跃的指尖下,琴键发出了和谐美妙的声响。

爱兰诺拉和在场的人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琴声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到处流淌着浓郁的花香。玫瑰正在悄然绽放,马蹄莲正在含苞垂露。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远处,羊儿在低头吃草。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生动!

弹奏结束后,贝多芬向主人们告辞。爱兰诺拉牵着老师的手,一直把老师送到了大门外。分别时,她一再请求老师明天要早些来。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贝多芬在拜赖宁夫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贝多芬除了教比他小两岁的爱兰诺拉弹钢琴,还教拜赖宁夫人的小儿子音乐。

这位17岁的老师非常任性,脾气又不好,跟他的男学生时常为点小事吵架。总是他的女学生出来袒护他,说弟弟不对。吵了,好了,谁都不介意,像一家人一样。

尤其是他同爱兰诺拉之间似乎有点相当温柔的情感。他没有姐姐、妹妹,就把爱兰诺拉当成妹妹,往往友谊中有了爱情的因素,也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贝多芬与拜赖宁一家的成员结成了要好的伙伴,也可以说他现在成了家庭里的一员了。特别是爱兰诺拉小姐,她既把贝多芬当作老师,又把他看成是自己最亲密的好朋友,因为贝多芬仅仅比她大两岁。

自从贝多芬应聘来到这儿以后,每天都按时来到琴房。一坐到琴旁,就立即给爱兰诺拉上课。他讲课一丝不苟,对待小姐的错误认真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决不因为与小姐亲如一家人而有任何客气的态度。当然,该表扬的时候也要表扬,贝多芬的态度极其真诚。

在贝多芬和爱兰诺拉的共同努力之下,才一个多月的时间,爱兰诺拉就能够自如地弹奏巴赫、莫扎特的曲子了。她以惊人的速度,在贝多芬引导的音乐之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着。

尽管贝多芬是音乐天才,可是,在其他艺术方面,却可以说没有丝毫素养。只是在与拜赖宁夫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他才开始注意起文学这种东西来。“钢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你喜欢哪一样?”拜赖宁夫人问贝多芬。“钢琴。”

拜赖宁夫人向贝多芬建议道:“你可以用歌德新诗来谱曲。”

德国的诗圣歌德,从此成为了贝多芬努力的目标。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竟会有和歌德当面交谈的机会。

春末夏初的波恩,简直美极了。可是,就在这美好的、生机勃勃的时节,贝多芬的家中却弥漫着一种暗淡忧伤的气息。

尽管贝多芬把每月赚到的薪水都如数交给母亲,可是仍不够用。母亲的病,经过一再治疗,仍不见好转。

父亲的酒瘾越来越大,每天晚上通宵达旦地泡在酒吧里。他不好意思向儿子张口拿钱换酒喝,却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直到无法再找到东西变卖时,失去了理智的父亲竟把那架心爱的钢琴也换作了买酒钱。

当贝多芬发现钢琴已经不见了的时候,他抱着母亲痛哭不已。

当他遭受这种打击的时候,拜赖宁夫人和爱兰诺拉给了他无限的温情和力量。

除了拜赖宁一家之外,贝多芬还与介绍他来的那位医学院的学生威多拉结成了友谊,此人心地善良,珍视友情。后来威多拉同爱兰诺拉结婚。他们夫妇同贝多芬的友谊持续了整个一生。

维也纳拜见大师

正是在贝多芬面临着严峻生活考验的时候,他最尊敬的涅伏先生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涅伏先生不遗余力地帮助贝多芬。他获知这个青年为金钱问题所困扰,马上从自己的账上给他划去津贴。

除了这种无私的慷慨资助之外,涅伏先生还不放过任何机会夸奖贝多芬早熟的才华。

这时贝多芬17岁了,已经成长为一个健壮的青年,他粗矮健壮,一头浓密的黑发,宽广的前额,一双细小深陷的眼睛,扁而且平的鼻子,使人联想起一头雄狮的造型。他成熟了,在波恩已经有了名气。

涅伏老师对他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不能再继续教你啦!我想你应该到维也纳去拜莫扎特为师,经他指点,你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莫扎特早已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他听涅伏老师让他去找莫扎特,真是高兴万分。他回去同几个朋友商量,大家一致支持他去维也纳。出国留学的前景激励着贝多芬攀上音乐的最高峰,他决心要到维也纳!到那个音乐人的首都!

可是真要准备去维也纳,贝多芬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自己现在没有任何积蓄,而且一家人还都等着他的那点薪水呢!

还好这时贝多芬的老师涅伏又出来帮忙了,他以自己的身份找到了选帝侯并对他说,如果把17岁的音乐神童送到维也纳,在多名大师指导下进修深造,那么王爷的唱诗班将会得到全部好处。选帝侯王爷被他说动了,答应考虑考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虑,终于传来了正式消息:王爷准许贝多芬秋季前往奥地利京城求学,并负担他的旅费。小伙子高兴得坐不住了,跑去把这个喜讯告诉他的恩人。

拜赖宁太太祝贺道:“这下子,你付出的辛劳,你花费的功夫都得到补偿了。”“多亏我的恩师涅伏先生支持,他光是推荐信就给我写了一大堆。他向我保证,说我一定可以见到莫扎特。啊,莫扎特,伟大的莫扎特,那是多么让人神往的事情啊!”

这以后,贝多芬就只想着动身的事了。虽然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拖住他。秋季很快到了,贝多芬一头钻进了驿车,向着梦中的地方飞去。

18世纪末,维也纳是由一系列蔓延在多瑙河畔上的行政区、乡村和郊区组成的,这些地带群集在有城墙和有城门的城堡四周,它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之上,被人视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各种文化各流派的影响在这里交会,有利于艺术的发展。

音乐在这里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就连普通百姓也乐于参加节庆欢乐活动和大众音乐会,而有钱人家则以包下一支完整的乐队,至少也以雇几个乐师为荣。当圣艾蒂安纳大教堂的高塔出现在遥远的天际时,贝多芬觉得自己的心狂跳起来。

这座美丽的音乐之都,现在完全呈现在贝多芬的眼前,雄伟的宫殿,绿树掩映着教堂的尖顶,音乐厅、剧院不断传出管弦之声,空气中都流淌着音乐的旋律。贝多芬一踏进这座城市,就被它强烈地吸引住了。他感到亲切,感到新鲜。

这么多美好东西,贝多芬的两眼都看不过来。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并且听从拜赖宁太太的忠告,买了一些衣服,以充实衣柜,然后动身去拜访莫扎特。

他没有听从旅店老板雇一辆马车的劝告,问清了莫扎特住所的地址之后,迈开两条腿便朝着维也纳近郊走去。

这个波恩的小伙子,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施特凡大教堂附近舒勒街上莫扎特的住宅。贝多芬几次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要过分激动,但是一种要见名人的紧张情绪,还是使他有点胆怯。

中午时分,仆人把贝多芬领进了莫扎特的客厅。就在贝多芬默默地坐到莫扎特客厅角落里的沙发时,他心跳得非常厉害,马上就要见到心目中的伟大音乐家,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何拥有如此伟大的音乐天才。

片刻,隔壁传来了脚步声,紧接着门开了,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出现在客厅里。“客人在哪儿?”来的这个中年人大声问。

贝多芬连忙起身走到他的面前说:“我在这儿!我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从波恩来的。”贝多芬一面回答,一面递上了选帝侯的那封推荐信。

中年人看罢信,他朝贝多芬点了点头说:“我就是莫扎特,这么说,你是到我这里来深造的?”

贝多芬这才知道,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要见到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他到底是站到莫扎特面前了,在豪华而又充满艺术气氛的大厅里,莫扎特微笑着站在自己面前,贝多芬平静下来了,心想这名人也不难见啊!“是的,先生,我倾慕您已经很久了。我从波恩来,是专门来向您求教的。”贝多芬非常恭敬地说。

莫扎特的微笑消失了,冷冷地说:“哪些老师教过你?学过哪种乐器?”

贝多芬谦恭地一一答复,心中有点不安。

两个人聊了几句话之后,莫扎特指了指一旁的钢琴,对贝多芬说:“来吧,随便弹一首曲子让我听一听,好吗?”

机会终于到来了,贝多芬苦练半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听了莫扎特的建议,他信心十足地坐到了琴凳上,开始弹奏起《大调钢琴奏鸣曲》。

不曾想,刚刚弹了10多个小节,就被莫扎特摆手打断了。“小伙子,弹一首即兴曲吧!”莫扎特大声说。

即兴曲是贝多芬最拿手的,当他弹完即兴曲的时候,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奔放出来。所以,他所作的即兴曲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使每一个听到的人都非常感动。

一曲奏完,贝多芬不安地垂下双手,一面观察莫扎特的脸色,一面等待着这位大师的评价。莫扎特睁开双眼,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他从扶手椅上欠起身子,皱了皱眉头。“小伙子,听得出来,你的演奏很熟练,节奏也把握得不错。但是,你的琴声太咄咄逼人了,里面缺少柔和的美感,更缺乏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魅力。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我们无论演奏谁的作品,光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心和热烈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做到使这曲子悠扬动听,富于感情,这必须依靠头脑里的灵感。”

贝多芬认真地听着大师的这番话,感到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莫扎特发完一通议论后,突然善意地拍了拍贝多芬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我看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什么时候回波恩,请代我向选帝侯大人问好。”

听了大师的话后,贝多芬真是觉得五雷轰顶。为了促成这次会见,涅伏先生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口舌,难道这一切就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局吗?贝多芬十分不甘心。“那,先生,我可以再见您一次吗?我想,光凭一支曲子说明不了什么。”贝多芬恳求地说。

莫扎特想了想,也觉得这样轻易地放走远道而来的小伙子似乎有些不妥,于是又说:“这样吧,明天下午3点钟,你再来一次吧!”

第二天还不到中午,贝多芬就来到了莫扎特住宅附近。终于,他熬到了3点。此时的贝多芬早已把个人的成败置于脑后了。“先生,您能不能给我一个主题,让我试一试,也许这次会弹得比前一天要好一些。”

莫扎特思索了一会儿,给他出了一个难度很大的主题。贝多芬走到客厅一角,坐到钢琴前面,轻松自如地弹奏起来。开始时莫扎特还同其他客人谈话,慢慢地被贝多芬创作的乐曲震惊了,他的脸上重新显现了微笑,大厅内鸦雀无声,贝多芬获得了成功。

这时,莫扎特又把10个指头按在琴键上说:“好吧,弹得不错,小伙子,现在再考一考你的听力和记忆!我现在就弹一段旋律,然后你再给我弹一遍,好吗?”“好的,先生。”贝多芬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莫扎特那一双灵活的手,开始在琴键上跳起舞来,贝多芬站在琴旁全身心投入地听着。

莫扎特演奏完了,从琴凳上站起身来,拍了拍贝多芬的肩膀说:“小伙子,现在该轮到你了!”

贝多芬坐到了琴凳上。刚开始,他紧张得心里好像有几个吊桶一般七上八下的。可是当他的手一触到琴键上,就把紧张抛到九霄云外了。

一曲终了,贝多芬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而莫扎特则非常欣喜,大声地说:“棒极了,小伙子,我决定收你为弟子了。”“谢谢您,莫扎特先生。”贝多芬心满意足,因为大音乐家莫扎特肯定了他的天分。

莫扎特指着贝多芬对客人们说:“诸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会扬名于音乐界。”

就这样,贝多芬成了莫扎特的学生。

挑起家庭重担

贝多芬以自己的天赋和学识受到莫扎特这位享誉欧洲的音乐大师的器重,他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在艺术上得以深造的好机会。

夜色之中的音乐之城,早已沉沉入梦。回到小旅店,已经是午夜时分了。贝多芬没有丝毫睡意,他点燃油灯,展开信纸,把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尽快地告诉了爱兰诺拉。

为了能在维也纳继续深造,更好地跟莫扎特学习下去。贝多芬在求学的间隙,便去一位贵族家中担任专门为舞会伴奏的乐师。由于贝多芬出色的演奏技巧,很快就成了这家人的座上客,并获得了一份使他生活下去的报酬。

一天下午,贝多芬像往常一样,如约来到了恩师家里求教。一走进琴房,他就看见大师手拿鹅毛笔,聚精会神地谱曲。贝多芬不忍心打搅他,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了,当莫扎特抬起头来时,发现了贝多芬:“亲爱的小伙子,你什么时候到的?”“先生,来了有时候了。”贝多芬连忙站起身来回答。“你来得正是时候!”莫扎特微笑着走到学生的面前。“怎么样,你试着把这段咏叹调给我补全吧!”说着,递给他写了一半的谱纸。“先生,我……”贝多芬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我怎么能行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