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1:39:41

点击下载

作者:(意)蒙台梭利著 艾安妮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试读:

中文版序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医生,她是意大利的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毕业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她先在罗马大学的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主要研究弱智儿童教育。后来,她成为了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过了不久,她又进入罗马大学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学习,第一所“儿童之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开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使世界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以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并加以自己的独特观念,她的教学法影响了整个世界。

英国教育家称赞蒙台梭利是“20世纪内被世界所承认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在讨论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否则就称不上完全”。

在蒙台梭利的努力下,如今,世界各国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她的著作已经被译成了37个国家的文字,被人们广泛传播并应用。如今,已有110多全国家完全或不完全地成立了蒙台梭利学校,还有许多国家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中国,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也受到了家长和幼儿园的青睐。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生命力”,它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它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蒙台梭利还指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孩子发挥“内在潜力”而存在的,所以要使孩子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地发展。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物体或宠物,而应该被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不是承载成年人思想的容器,不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泥块或软蜡,不是用来随意雕刻的木头,也不是花园里的花草或门旁拴着的小狗。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人,教育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受阻碍地成长。

蒙台梭利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提出: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胚胎期”和敏感期,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孩子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精神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儿期开始的。孩子会在出生后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从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这一时期内,成年人应该为孩子提供符合孩子内在需要的环境,把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排除掉。

敏感期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感情。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每样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很强。孩子具有多种敏感期,成年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结合孩子所处的不同敏感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以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0~6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具备了心理活动功能。0~3岁是孩子的“精神胚胎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吸收外界的刺激,但都是无意识地进行吸收。3~6岁的孩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们会慢慢产生记忆,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理解等思维活动。6~12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对平稳。12~18岁是孩子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开始走向成熟。

游戏不能培养孩子准确、求实、严肃、认真的习惯,只有“工作”才能让孩子学会遵守纪律。蒙台梭利把孩子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并认为“工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会在“工作”中追求秩序、要求独立,对成年人给予他们的过多帮助表现出排斥。孩子喜欢“工作”的过程,并享受这一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孩子们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进行,不会感到厌倦。

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儿童教育的模式,帮助人们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最终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并使他们更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需求。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基础上,蒙台梭利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主要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和《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以1907年在罗马创办的第一所“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写的,出版于1909年。这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蒙台梭利成了儿童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在书中论述了对如何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观察,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纪律意识,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体系,还指出了孩子们面临的饮食问题。该书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原则,并向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传授了教育孩子的最佳的方法。《儿童教育手册》是一本操作性的手册,出版于1914年。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蒙台梭利方法时,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并强烈要求她把这些方法总结成一本书,于是便有了《儿童教育手册》的诞生。这本手册中讲述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和技术,并向读者们说明了每一种教具的使用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对待不同的孩子时,所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童年的秘密》出版于1936年,该书主要探索了“幼儿之谜”,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孩子的疑惑。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与自己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时,他们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成年人的压抑使孩子喘不过气,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宽容,让他们自然地发展心理活动。书中对“精神胚胎”下了一个定义,并点明了老师们应负起的责任和正确对待孩子的方法。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心理会畸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指导孩子,但绝对不可以代替孩子去工作。《发现孩子》一书向全天下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揭示了培养孩子、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新方法。该书出版于1948年,作者在书中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她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本能和孩子的根本需求,不要干涉孩子的活动,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她也指出,很多老师和家长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并指出这些做法很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最后一部儿童教育学著作,出版于1949年。该书是由蒙台梭利在印度举办的国际训练班的讲义整理成的。她强调了双手的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智力,独立生活是孩子“自然成长”的基础,孩子在教育中不会得到知识,他们只有亲自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够真正明白这些事情的意义。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集中在“教”上,而是要让孩子在符合自身实际的环境中驾驭环境,并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

为了让中国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掌握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教育方法,我们对上述五本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进行翻译,推出了这套蒙台梭利著作的译本。这套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并运用了大量比喻,生动有趣,希望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和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能够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

译者序

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一个人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受到了太多压抑、束缚或不公平的对待,他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后就会面临很多困扰,而且无法适应成年人的世界。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孩子时时刻刻都受到成年人的干扰,我们制止他们的一切行为,不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企图按照自己的标准“制造”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孩子。我们的心里想着,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的这种“关心”。

成年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常常无意识地给孩子的心灵烙上烙印。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还有很多时候,成年人教育孩子只是出于自己的目的。我们害怕自己的生活被孩子破坏,也害怕自己的东西被孩子毁坏,所以我们总是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他们乱动。蒙台梭利说:“成年人的心是贪婪的,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品都有强烈的保护欲。然而成年人却喜欢用‘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孩子’这个信条为借口,把自己真实的贪婪掩藏起来。”孩子需要通过动手才能发展。他们具有工作的天性,有发挥潜能的欲望,我们却给他们设置了许多的障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生活才能自然地发展,并把内心的秘密展现出来。”孩子正在经历一个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潜在性到实际性的过程。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打开一道通往自由的大门,让他们进入一个可以自由创造和发展的领域。

童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想要帮助童年时期的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童年的秘密》一书揭示了孩子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的秘密。

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只有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孩子心理的发展中存在许多“敏感期”,如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等。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敏感期,并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如果我们对孩子采用了错误的手段,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偏离正轨。孩子心理偏离正轨的表现主要有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和说谎。打骂孩子并不能消除孩子的这些表现,反而会使情况更严重。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孩子成长的奥秘,区分了孩子的工作和成年人的工作之间的差别,通过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我们可以明白孩子的智力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Part 1孩子的世纪

近年来,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健康保障。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悉心照料并接受到了良好教育,这不仅是因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关儿童护理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增长,还因为人们渐渐提高了对这两方面的认识。人们开始对孩子的个性展开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启示。

如今,无论我们研究医学、哲学或是社会学,都离不开对儿童问题的研究,因为一旦离开了,我们的这些研究就很难有所进展。我们都知道,胚胎学对生物学和进化研究有重大的启发,然而与儿童问题对科学产生的启发相比,前者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后者。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研究能够触及人类的所有难题,我们才提出要格外重视对孩子的研究。

如果孩子仅作为一种肉体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精神上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不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如此强大的原动力。人类的发展进程是由孩子的精神决定的,只有孩子的精神才能引导人类向更高级的文明迈进。

瑞典作家艾伦·凯曾预言道:“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纪。”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在他的第一次演讲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如果人们有意识查阅下这些预言和演讲出现的时间,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发表在1900年,也就是20世纪的开端。此时的人们正在对新世纪进行展望,他们把新世纪称为“孩子的世纪”。

19世纪90年代,艾伦·凯和维克多·伊曼纽尔的言论印证了科学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与孩子有关的事情。经过思考,人们才意识到孩子们一直在饱受着各种传染病的威胁。太多的孩子死于传染病,相比之下,成年人的死亡率还不到孩子死亡率的1/10。除了生命受到威胁,孩子还要承受着来自学校的各种责罚。

也许在孩子的世界中,有一些被深深埋藏起来的神秘物体,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揭开心灵的面纱,可是,却没人能够看清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也无从得知,在孩子心中是否有一种能够解决成人世界和社会中某些难题的神秘力量。想要从事儿童研究,就要先发现这些神秘的力量,奠定儿童研究的基础。孩子与心理分析

潜意识是人们在过去很少探索或涉及的领域。如今,心理分析在这一领域打开了一道门。虽然心理分析不能解决人们生活上的问题,但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世界。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过去,人们内心的秘密就像是天涯海角或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石柱,是心理学无法通过意识分析到达的地方;如今,心理分析给了我们了解其他人内心的机会,让我们感到豁然开朗。如果说潜意识是一片汪洋,那么,我们一天无法运用心理分析测量出它的深度和宽度,就一天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心理情况,更无法解释为什么孩子的心理能使我们对人类的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心理分析一开始只是用于治疗精神病人的一种手段,属于医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分析揭示了潜意识能够支配人的行动这一事实,并将这一支配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反应的因素很难被察觉到,对潜意识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发现这些原因,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思想中与我们命运相关的未知世界。但是,这种分析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不能对整个未知世界进行探索。

精神病学者查克特于上个世纪发现了潜意识。他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会将自己的潜意识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那种情形就如同火山爆发时岩浆四溢一样。在当时,潜意识被看作是一种与显意识截然相反的症状。弗洛伊德以此为基础展开了研究,并通过一种复杂的技术找到了发现人类潜意识的方法。然而,偏见使弗洛伊德没有对正常人展开心理分析,他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针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心理测试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的程度不亚于接受一次心灵手术。试想一下,有哪个正常人愿意接受这么痛苦的心理测试呢?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在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得出的,所以,这些理论的产生都基于对精神失常的人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到了潜意识的存在,然而他却将潜意识当作精神病人特有的表现。所以,他的理论并不充分。弗洛伊德所使用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将精神病患者治愈,这也是由于他过于沉溺在传统的思想和经验的积累中,没有对他的那些理论加以完善导致的。事实证明,只靠临床经验和理论进行推理是不够的。童年的秘密

在潜意识的领域中,还有大片领域未被开垦。人们对潜意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想使这一研究更加充实和完善,我们就需要加入其他新的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新理念的加入有助于我们看清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从而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灵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早些发现孩子内心的痛苦,我们就能早些将孩子从悬崖的边缘拉回来。这对我们更深一步地研究人类也是有好处的。

在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最令人惊奇的发现要属“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婴儿时期”。人们在潜意识被唤醒之后意识到,自己所有痛苦都产生于自己的童年时期。我们为这一发现而兴奋,同时也为这一发现而困惑,因为这与人们的普遍看法有着天壤之别。人们从不认为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可事实证明,这些心灵创伤恰恰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些创伤一旦形成,就久久难以愈合。

让孩子内心受到伤害的人不是别人,刚好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最亲近的人,这其中,孩子的妈妈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加严重。成年人不断对孩子施加压力,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分析人的心理时,主要会针对心理的两个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当一个人必须适应某个环境,而这一环境又与他内心的真实意愿相违背时,他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基于本能和外界环境的冲突而产生的。因为人能够在显意识中对那些引发冲突的原因进行思考,所以这种冲突可以得到缓解。我们说,这种冲突的表现属于浅层心理表现。还有一种冲突则相对复杂,这种冲突产生于孩子和成年人之间,很少有人关注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所以这类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最多被当成生病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冲突的表现为深层心理表现。

现在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童年时期发生的事很可能对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影响,甚至使人患病。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患上了某种疾病,他一定很难得到痊愈。这也表明,儿童时期的生活模式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模式。

虽然人类医学已经对身体上的疾病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分支学科,如胎教和婴儿保健等。社会上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但是却没有人从精神的角度考虑疾病产生的原因。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现在的成年人之所以患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外界环境,都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好的事情,然而,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产生心理冲突时,仍然很少有人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

孩子的心理冲突得不到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进行心理分析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有关。心理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让接受分析的人回忆童年时经历过的事情等。然而,孩子还处在童年期,他们没有那么多与童年有关的回忆,所以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类似这样的问话。大多数的心理分析手段都受到类似的限制,所以它们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孩子。

心理分析并非完全不能为孩子提供帮助,但帮助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他们,而不是不停地向他们发问,打探他们心中的隐私。观察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不涉及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技术,也不需要详细地对心理疾病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我们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观察孩子的时候,我们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这样才能发现孩子和成人社会之间存在哪些冲突。

目前为止,人们都没有研究清楚人类的心灵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更没有人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是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冲突进行描述。孩子内心的痛苦被我们忽视太久了,他们稚嫩的心中产生了迷惑,在毫无道理的一次次失败中,孩子们的潜意识中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观察”是一种新的方式,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就需要对他们多观察。孩子从出生时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方式与精神分析相似却不相同,精神分析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而观察则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并以透视孩子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最终达到了解孩子、使人们不再用错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目的。观察能够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因为儿童心理研究的对象是普通人,所以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不但能帮助孩子,还能促进心理分析的发展。只要掌握好如何进行儿童心理研究,防止孩子产生心理冲突,我们就能够预防精神病的发生。Part 2成年人对孩子犯下的罪行

弗洛伊德在形容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时用了一个词——“压抑”,从这个词上我们就能看出真正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

成年人其实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孩子本是与社会隔离开的,当他被身边的成年人,如爸爸、妈妈、老师等人所影响时,他就会在心理上出现一些成年人的特征。这时的孩子成了一种特殊的成年人,他们会出现与成年人相似的行为和举止,同时,他们也脱离了正常的成长发育路线。

成年人肩负着使孩子接受教育和帮助孩子发展的使命。我们一直认为,是我们在守护着我们的孩子,是我们一直在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努力,然而,直到我们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我们才恍然发现,我们其实应该被控告,因为我们一直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应该被控告,因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身为孩子的父母、监护人,或与孩子最亲近的人。此外,这个社会也应该被控告,因为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我想,所有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应得利益的人都应该控告成年人所犯下的错误,并应该坚持这样做。

这一观点的提出令很多人震惊。我们仿佛听到了上帝在质问我们:“我把这些孩子托付给了你们,可你们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面对上帝的质问,我们不禁感到畏惧。但我们是成年人,所以我们出于本能提出抗议,并为自己辩护道:“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已经为他们付出了很多。为了让他们生活得幸福,我们不计回报地付出,为他们贡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难道这些都还不够吗?”

然而,我们在为自己辩护的同时,心里也会产生一丝犹豫。我们成年人虽然想要精心照顾孩子,也确实为孩子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前,好像陷入了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迷宫之中。我们越是努力,就越感到无力。事实上,我们教育孩子时产生的无力感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虽然我们并没有犯下见不得人的弥天大罪,也没有犯下让自己丢脸的低级错误,但我们却在无意之中对孩子犯了错。这一控告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并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人们的心里很矛盾。当人们有意识地犯下错误时,他们会为自己的错感到痛心,而当人们无意之中犯下错误时,他们则会对这份错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其实,在这种无意识犯错的过程中,往往隐藏着能够让人们到达梦想彼岸的力量。我们只要克服这种无意识犯的错误,就能超越自己,梦想成真。

中世纪的骑士常常会进行自我反省,他们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以及应该怎样改正。特别是在准备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战斗前,他们都会跪在祭台前承认自己的罪过。《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类似的例子,比如说,在尼尼微,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所有人都希望跟随约拿,与约拿一同为自己曾犯过的错惭愧;再比如说施洗约翰能将所有人召集到约旦河畔为他们洗礼。

人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控告,并承认自己的过错,这种现象真的很奇怪。在尖锐、持续的控告的提醒下,人们的潜意识渐渐苏醒,人们开始从不自觉向自觉转变,进一步征服自觉。正因如此,人们才能获得文明上的进步。

现在,想要不再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使孩子们不再被冲突和危险的思想所折磨,我们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虽然成年人总是宣称自己为了孩子倾尽所有、竭尽全力。但事实上,我们正被无数的问题所困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跳出现有的圈子,接受变革,这样其他相关的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对他们不甚了解,但又必须了解。我们应该用一种出海寻宝的心情来开发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无论你身在哪个国家,属于哪一种族,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你都应该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够进步。

直到今天,成年人还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孩子,所以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仍存在着许多沟通方面的困难。并不是说,只要成年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些困难就能被解决,真正能够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只有反省。我们成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曾无意识犯下的过错,并准备纠正自己犯下的错,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

人会在看到药物时产生治病的联想,会在关节脱臼时产生让脱臼的部分能尽快复位的希望,这些都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和这些想法的产生一样,我们也会在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后希望马上改正。特别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后,他就再也无法忍受那种无名的痛苦。所以说,反省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曾对孩子投入了太少的关注,我们没有为他们做一些事,这些事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其实,当我们关注他们时,我们就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并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有着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

成年人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会变得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成年人常常忽略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并认为,只要把孩子空无一物的内心填满东西,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在成年人心中,孩子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自行处事的能力,所以自己有必要为孩子做一切事情;成年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并把自己的眼光和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解;成年人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孩子的所有言行都要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

成年人认为是自己创造了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的做法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成年人不改变以上这些对待孩子的方式,纵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孩子也不会健康地成长。Part 3新生命的本能

沃尔夫在发表有关生殖细胞分裂的发现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为了阐述生物中蕴含的一种内在力量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既定目标的,他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拥有两片子叶,两片子叶间藏有胚根、胚芽和胚轴,种子会在落入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中,然后成长为一棵成熟的植物。莱布尼兹和斯帕兰扎尼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人类的成长过程与植物相同。他们认为,受精卵就是一个成比例缩小的人形,虽然这个“人”还不够完美,但是只要他遇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他就能够成长起来。

显微镜的发明为沃尔夫提供了观察生命发展的便利条件。在研究鸟类的胚胎时,沃尔夫发现,胚胎是由单个受精卵细胞发展成的。在显微镜下,受精卵只显现出了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而没有显示出鸟的形状。通过实验,沃尔夫将莱布尼兹和斯帕兰扎尼的生理学观点彻底击碎了。

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基本的生殖细胞中产生出来的。植物的胚胎也属于生殖细胞,人们之前在种子中看到的胚根、子叶、胚芽和胚轴形成的胚就是植物的胚胎。虽然生殖细胞中存在着决定遗传特征的染色体,然而我们却无法看到任何表明它如何分裂的现象。生殖细胞根据既定的生长模式进行分裂,1个分为2个,2个分为4个……直到形成一个中空的球体,这一时期被生物学家称为“桑葚期”。

球体继续向内以折叠的形式发展,最后形成原肠胚,这是一个有着双层细胞壁、口朝外的球体。器官和肌肉会在细胞经历了一系列分裂和变化后渐渐形成,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可是,我们却没有从这一过程中观察到任何设计方案。生殖细胞是在一个秘密的指令下进行分裂的,这个命令除了生殖细胞本身和下达命令的“人”外,再没有其他人可以得知其中的内容。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胚胎都会在发育的开始形成一个在未来会发展成心脏的小囊,这个小囊拥有自己固定的搏动节奏,其节奏比母体快一倍。所有正在形成的组织器官都要从这个小囊中汲取养分,这意味着它必须一刻不停息地进行工作。胚胎的发育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奇迹,因为它能够单凭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使命,并且不让其他人察觉。经过多种转化,这些细胞中的一些变成了软骨,一些变成了神经,还有一些变成了皮肤或其他组织,每一类组织都具备它们特有的功能。不过,我们看不到这些组织是怎样形成的,生命之神把它们隐藏在一个神秘的角落,然后悄悄地让它们成长,直到适当的时候才将由它们形成的新生命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个小生命降临了。和生殖细胞一样,他不仅是一个物质机体,也同样具有自己的心理法则。我们无法在单个细胞中找到他的本能,但我们可以在一个活生生的机体中发现这些本能确实存在。不同的是,受精卵中包含的是整个有机体的遗传因子和未来发展,而新生儿体内包含的则是一种心理本能,这种本能能够让他适应周围的环境。所有生物都具有这方面的本能,无论是哺乳动物或是卵生动物,就连昆虫都不例外。蜜蜂具有适应复杂环境的本能,但当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这种本能则不能被发现。鸟儿在被孵化之前,我们也不能从它们的蛋上看出它们会飞。

每一个新生命都具有特殊的本能,而特殊本能决定了它们的特征,并会对它们以后的生活起指导作用。外界的环境对动物的成长和世界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不但能够决定动物的生存手段,还能刺激动物形成自身特性。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比如说,绵羊生性温顺乖巧,狮子生来凶猛残暴,蚂蚁总是不分日夜地工作,蝉只能发出孤独的低吟。

有的人认为人类是高等动物,所以心理世界也一定比低等动物高级,不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想法过于荒谬了。其实,新生儿和低等动物一样,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但与动物不同的是,孩子不会立即把自己内心的感情表现出来。因为孩子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他们不会受到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的支配。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生活环境。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内在的神秘力量也渐渐显露出来,这种神秘力量的出现与生殖细胞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只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被发现。

所以,我们说孩子是帮助我们探索人类发展之谜的金钥匙。看起来,人类发展不受任何影响和控制,其实,它早已按一种既定的规律发展着。孩子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悉心照顾。我们要保护他们,如同自然之神保护胚胎一般小心谨慎、细致入微。Part 4照看新生儿的方式

人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总是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甚至不管自己正在创造的这个环境是否与大自然越离越远。新生儿刚一出生就要面对一个被人们彻底改造过的环境,这对他们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然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努力。我们没有注意到,新生儿正面临着剧烈的冲突,同时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自己对新生儿的关心已经够多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于新生儿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妈妈们的身上,我们认为妈妈们为了生下孩子受了太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为她们提供最优良的环境,让她们得到最安稳的休息。我们为妈妈们提供了温暖而安静的病房,让她们远离强光和噪音,可是我们又是怎么对待新生儿的呢?

在出生前,新生儿处在一个黑暗而寂静的环境中,四周都是柔软的保护,他们在里面睡得既舒适又安稳,并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出生后,一切都与之前的环境截然不同:突如其来的光线和噪音让他们感到恐惧,娇嫩的肉体每时每刻都被冰冷、坚硬、粗糙的物体碰触着,这更令他们感到不舒服。

人们习惯性认为,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照顾好新生儿。于是我们以自己不懂得护理新生儿,害怕不小心把他们弄伤、弄痛为由,请了一些有经验的人照顾刚出生的孩子。这些人真的能照顾好我们的孩子们吗?我们忽略了一件事,这些人有丰富的经验,有坚实的双手,却缺少足够的细心。如果一名护士只会包扎绷带和敷药,却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移动伤者,她同样会令病人感到疼痛。同理,那些有经验的人虽然能够牢牢地抱住新生儿,可是新生儿需要的不是被紧紧地抱住,而是被温柔地托抱。

没有人在意应该如何对待新生儿。医生会把新生儿放置在保温箱里,任凭他们大哭。人们在听到新生儿的哭声时甚至感到开心,因为他们认为眼泪能够让新生儿的眼睛明亮,抽泣能使新生儿的肺活量增加。

在过去,孩子一出生就被拉直蜷缩的身体,并被襁褓紧紧地包裹起来。事实上,孩子在出生后的一个月之内都不需要穿衣服。随着人们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增加,紧包着新生儿的襁褓已被轻薄的衣物所替换。如果能够让新生儿像画中一样赤裸着,他们会感到更加舒适。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指我们不应该为新生儿保暖,而是应该让外界温度尽量接近胎儿在母体内时感受到的温度。衣服的作用是保持人体内原有的温度,而不能为人提供热量,所以我们为新生儿穿多少衣服都达不到为他们保暖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动物界的妈妈们都会在幼崽出生后用身体为幼崽保温,即使这些幼崽已经长出了绒毛,妈妈们也仍然会这样做。

我想,如果全世界的妈妈听到我说人类对自己的婴儿不够关心,她们一定会想尽办法来说服我,并向我讲述她们为婴儿做过的事,以便让我看到她们对婴儿的爱。我一定会在听到她们的讲述后感到惊讶,因为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照顾孩子的方法。其实,我明白很多国家都在不断改进对待新生儿的方式,并且有些国家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让新生儿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人们把发现了从未发现过的东西和完成了从未完成过的任务称为进步,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方面的确有了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还应该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虽然每一位家长都信誓旦旦地说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时刻提防他们。我们有一种守财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在支配着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我们害怕孩子弄坏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哪怕这件东西并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的心里在想:我一定要看住我的孩子,不能让他弄坏任何东西,不能让他惹麻烦。

其实,我们只要能够了解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到照顾他们的最好方法。我们不应该把对新生儿的照顾局限在避免他们受到外伤上,还要尽可能地让他们产生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心理。很多事实向我们证明,我们都需要接受这方面的学习。

在富裕的家庭,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如华丽的摇篮和漂亮的衣服。这些父母认为,越奢侈的生活越能让孩子幸福。如果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鞭笞孩子也是一种时尚和流行的象征,他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制作一条用金子做把手的鞭子,然后用这根鞭子鞭笞孩子。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优越的物质,而是心理上的幸福。比如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光线适宜、温暖且安静的房间,而不是华丽的衣服。

我们在抱新生儿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不可以太用力。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这一经历等于刚刚从死亡的边缘爬回来。如果他们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这说明他们的止血机能受到了损伤;如果他们表现出呼吸困难,这时我们应该为他们供氧。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怜悯的态度对待新生儿,而是应该怀着崇敬的感情对待他们。

我曾见到一个婴儿在不小心掉入水桶中时眼中流露出极度的恐惧。当他的身体在下沉时,他的眼睛张得很大,胳膊和腿拼命地向上伸。

我们在触摸孩子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祭台前的牧师。牧师的手是纯洁的,他在寂静和黑暗中进行活动,偶尔有光穿过彩色的玻璃,静静地洒在教堂中。牧师在进行每一个动作前都会深思熟虑,并营造出一种神圣和崇高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新生儿所需要的。

对比一下我们照顾妈妈们和照顾新生儿们的不同方式,我们就能清晰地明白我们哪里做得不对。

我们害怕打扰刚刚分娩过的妈妈们,为了让她们在足够安静的环境中休息,我们抱走了她们的孩子,直到孩子需要吃奶时再抱过来。没有人会让一位刚刚分娩结束的妈妈马上穿戴整齐去参加宴会,可是我们却给新生儿穿上漂亮的衣服,然后像打包礼品一样用丝带在他们身上打结,以至于他们没有办法享受安静。等到他们需要吃奶了,我们把他们从摇篮里抱出来,抬到肩上,然后再把他们放到妈妈们的身边。我们在折腾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家伙们,可是我们却不认为我们做的是错的,甚至有些人还把这些行为当成是理所应当。他们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对这些感觉不到痛苦和欢乐的新生儿小心翼翼。

的确,得了重病、不省人事的成年人会需要多一些的身体上的帮助,少一些心理上的关心,然而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新生儿。新生儿不是病人,但他们比病人还要脆弱。

人生之中最艰难的时刻就是出生的时刻。婴儿期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个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内受到了压迫,感受到痛苦,那么我们一生都很难过上幸福的生活。多年来,人们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很多成年人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

我认为,在孩子的身上,一定藏着一些人类成长所必需的要素,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它们,我们就能让未来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如此,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照顾新生儿,就如《约翰福音》的序中有一句话说的:“他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却对他一无所知。”Part 5母性的本能是上天赐予的

哺乳动物能够在哺乳期精心照顾自己的后代,比如说猫妈妈会在生下小猫后,把刚出生的小猫藏到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猫妈妈的警惕性十分高,它不许任何人看见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更不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孩子。直到小猫的身上长满了绒毛,可以走得稳当并能够蹦跳后,猫妈妈才会让小猫到外面活动。

几乎所有动物都会用这样的方式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野外生活的野生动物在这一方面更加谨慎。虽然大多数野生动物都过着群居的生活,然而如果其中一位妈妈马上就要产下宝宝,它一定会躲到一个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地方。等到幼崽出生后,它也不会马上回到自己的群体中,而是带着孩子继续过着和群体隔离的生活。有的动物隔离大约两三个星期就会回到自己的群体中,有些动物则需要隔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隔离期间,妈妈会承担起孩子的全部生活,不但扮演着保姆的角色,还要成为孩子的帮手。妈妈会确保孩子的所在地既安静又安全,远离强光和野兽。虽然动物的幼崽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够站立和行走,但是它们的妈妈还是会在它们身边保护它们、照顾它们。等到这些孩子完全强壮起来,并能够适应新环境后,妈妈们才会把它们带回到家族和群体中。

雌性高等动物如母马、母野牛、母野猪、母狼和母老虎等,它们都具有天生的母性本能,而且这种本能的表现基本相同。它们对后代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照顾令我们感动。

野牛妈妈会在宝宝出生后带着刚出生的宝宝离开野牛群数周。在与野牛群隔离的这段时间里,野牛妈妈对小野牛展示出了母爱的伟大。小野牛感到寒冷时,野牛妈妈会用前腿把小野牛“抱”在怀中,给它取暖;小野牛的身上脏了,野牛妈妈会用舌头温柔地舔遍小野牛的全身,直到小野牛又变得干干净净;小野牛感到饥饿时,为了方便小野牛在自己的身下喝奶,野牛妈妈会抬起一条腿,用剩下的3条腿站立。回到野牛群当中后,野牛妈妈对小野牛的照顾丝毫没有减弱,这种情形在所有雌性的四肢哺乳动物群体中都十分常见。

除了为自己的后代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些动物的妈妈还会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甚至连孩子以后的生活环境都考虑到了。为了给孩子建一个安乐窝,这些妈妈可谓是费尽了苦心。狼妈妈为了寻找到一个适合孩子居住的洞穴,会在生活的范围内寻遍所有幽暗偏僻的地方,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地方,狼妈妈就会亲自在地上掏一个洞出来,或者选择一个半截的树干当窝。为了让孩子一生下来就有一个温暖的家,狼妈妈还会拔下胸口的毛铺在窝里,这样狼宝宝一出世就能感受到安全和温暖。狼宝宝出生后,狼妈妈们的责任就更重了,不但要喂养孩子,还要抵御外来的侵袭。如果有什么动物想要靠近刚出生的小狼,哪怕是不小心走进了狼妈妈的防御范围,狼妈妈都会马上出击。

可是有的时候,动物如此感人的母性本能也会被破坏。在动物界的妈妈中,野猪妈妈是最温柔、最富有爱心的妈妈之一,可是这样温柔的妈妈却会吃掉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被关在笼子中的狮子妈妈也会吃掉刚出生的小狮子。这些现象表明,动物只有在自然的、不受人类干扰和束缚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母性的本能。

哺乳动物具有的母性本能让我们看到,当这些刚出生的小动物需要特殊帮助时,动物界的妈妈们都会为它们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崽从出生到独立生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小的幼崽们刚经历过出生的考验,马上要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在它们的能力苏醒后,它们还必须经过充分的休息。在远离群体的时间内,只有妈妈才是它们唯一可以依靠的。经过这一阶段后,它们还要在妈妈的照顾下成长几个月。

动物界的妈妈们不但关心孩子的身体需求,也关心孩子的本能发展。刚刚出生的小动物在能够独立生活之前,需要待在安静和昏暗的场所,这样它们的本能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妈妈们会把孩子藏起来。当一匹小马驹学会站立,能够识别并跟随妈妈的脚步后,它已经变得像一匹成熟的马了,然而在马妈妈眼中,这些还不够。直到小马真正具备了成年马的所有特征后,马妈妈才会让它外出生活。猫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它不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孩子,除非自己的孩子已经睁开双眼,能够自己行走。

大自然对动物的成长过程极为关注。当动物界的妈妈们正努力向孩子传达着关爱,并为了唤醒孩子的本能而努力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但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表示关心,也对新生儿的心理需求表现出极大的关注。Part 6婴儿是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每个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可以发现一种伴随着他们的肉体出现的神秘的精神。

科学把婴儿看成是一个由器官和组织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由此可见,科学并没有考虑到婴儿的“实体化”。人们对婴儿的产生感到好奇,总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复杂的生物出现在世界上。

成年人应该特别关心新生儿的心理活动。如果人在出生时就具有了心理活动,那么这种心理一定会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对“教育”一词的理解不仅限于“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进行的事”,而是进一步想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进行的事”,我们就可以确信一件事,即我们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对他们实施教育。

我们可以在婴儿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中发现,婴儿是存在心理活动的。即便我们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并不了解,只能用浅显的、基本的概念对这些活动加以解释,我们也必须对如下事实表示认同:婴儿具有本能,这种本能不仅能够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影响他对营养的吸收效果,还能影响到他的心理活动。在动物身上也有这种本能,具体表现为“物种的特性”。

相比于其他动物,婴儿的运动发展较慢。尽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如光、触摸、声音等做出相应反应,但他几乎不具备运动的能力。

看,婴儿是多么惹人疼爱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动,就连说话、站立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他们只会用响亮的哭声吸引周围人的注意,以便能够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婴儿需要时时刻刻被我们照看,这样的情形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了几个月、一年,甚至更久,他们学会了站立、学会了行走,又过了一年左右,他们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把“实体化”看成是能够使婴儿不断成长、学会说话并自我完善的神秘力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婴儿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生理发展过程归为“实体化”的过程。

人类不像动物,一生下来,或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站立、奔跑。在很长的时间内,婴儿都没有能力自主行动。在语言发展方面,婴儿发育得也比较慢。小猫会用“喵喵”的声音和妈妈交流,小羊会用“咩咩”的声音向同伴传达信息,小马会用哀怨的嘶鸣声表达自己的愤怒。相比于动物,人类的婴儿显得特别软弱无力。

动物幼崽在本能的支配下学会行走、学会跳跃,所以它们的成长非常顺利。它们的本能决定了它们以后的行为,也决定了它们的生理器官会具有怎样的功能。在各种活动中,动物的本能被一一表现出来,这些本能具有稳定性,它们不会随着动物身体的成长而改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本能来判断它们的特性。

我们说的“心理特征”是指动物中所有高于身体生长发育本能的高级特征。我们认为,既然我们能在刚刚出生的动物身上找到这些特征,那么也应该能够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找到这些特征。

有一种理论将动物的本能解释为“物种将从古至今一系列的经验积累后得到的结果”。本能是可以被遗传的。人类能够直立行走,能够说话,并总想要为自己的后代做些事情。可是为什么人类的遗传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呢?有观点认为,人类没有心理发展模式,因为人类的心理生活比所有生物都要丰富、都要高级,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一定是天生就有的。这是一种愚蠢的观点。

看到这种明显的矛盾,我们隐约感觉这背后一定有一个真理。动物会把自己的心理统统通过本能表现出来,而人类却能够把心理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让任何人看见。可是,为什么孩子不会被固定的和预定的本能束缚呢?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自由的,并且他们拥有无限的空间供他们行动。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些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说明这个事实。在我们日常使用的东西中,有一些是在流水线上成批生产并加工的。我们只要把这些东西的原材料放进高速运转的机器中,用不了多久,成品就会出现在传送带的另一头。这些东西的大小、形状、颜色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还有一些东西是用手工制造的,这些东西的生产过程很缓慢,并且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我们总是说手工制造的商品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在制造的过程中,制造者投入了很多的心血。比如说,一件手工制品向我们展示了制造者精湛的刺绣技术,而另一件手工制品则向我们展示了制造者独特的艺术眼光。

如果我们利用这种比较对所有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就可以这样描述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动物是造物主用机器成批生产出的生物,它们都具有动物的本能和特性;而人类则是造物主用手精雕细刻出的艺术品,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性。想要制成这样的一件艺术品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成品被制造出来之前,造物者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单纯地复制是不能够使产品具有艺术价值的,他必须对现有的物品进行加工和创新,以便当这一艺术品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能够引起轰动的反响。为了创造出人类,造物者把自己关起来,没日没夜地工作。

在“实体化”的秘密工作下,人的个性渐渐形成。“孩子拥有无尽的潜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我们都相信孩子能够创造奇迹,可是有关“孩子是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

我们经常提到的“肉体”是由“许多受到意志控制的肌肉”组成的一个复合体。如果没有这些“肉体”的存在,人的意志就没有办法得以体现。肌肉是运动的媒体,任何一种生物离开肌肉都无法运动。人类的肌肉组成尤其复杂,所以解剖学家们才会这样说:“如果一个学生想要对肌肉有初步的认识,他就至少要对身体的所有肌肉研究7遍。”

在各种类型肌肉的相互配合下,人类才能从事复杂的活动,并有能力完成这些活动。按照肌肉的运动方式可把肌肉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另一种是被动的。这两种肌肉有时一起工作,有时相互制约。就像抑制力和驱动力会为了保持一件物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而同时作用于这件物体上一样,肌肉也会为了我们能够完成复杂的工作而共同起作用。我们说杂技演员需要较高的平衡性,小提琴演奏家需要对琴弦做出细微动作以便小提琴发出优美的声音,每一个人做每一种动作时都需要调动全身上下的肌肉,这样才能让自己所做的事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孩子体内蕴藏着一种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能量,可是,人们却对人类的本能持怀疑态度。

孩子的精神生活独立于、优先于人类所有的外部活动,并能够激发人类进行外部活动。我们看到新生儿无法站立,看到他们不能平稳自然地行动,于是我们认为他们的肌肉不能为身体提供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一个新生儿在缓慢地移动他的四肢时,他的肌肉也正进行活动,并为他提供力量。婴儿会吸吮、会吞咽,这两个动作也是在肌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婴儿在活动中脱离了本能的束缚,他们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不受本能支配,而是受到意志的支配,这种表现在他们的肌肉发达后更加明显。孩子是人类的一员,他们的发展过程即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他们会在长大后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我们能在一个动物还是幼崽的时候就判断出它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瞪羚的腿能使它轻快地奔跑,大象能迈出沉重而笨拙的脚步,老虎会追逐弱小的动物,兔子会以青草为食。但是我们却不能在人类的婴儿时期看出丝毫和他们未来有关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无法从一个人在婴儿期发出的含糊不清的声音中推断出他以后会说哪一种语言。婴儿期是人类形成个性的时期,婴儿会尽力注意身边的人,聆听并模仿听到的一些声音,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婴儿会先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发出声音,然后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最后才能够说出整个句子。婴儿会一边接触外界环境,一边学会调动自己的意志,并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儿从某种意义上是自己的创造者。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会处于孤弱状态,这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关注,然而,老师和医生们却对婴儿表现出的这一状态并不在意。就好像人们常会忽略一些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样,我们把婴儿的这种状态也看成了一个普遍的、没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而我们却不知道,这种孤弱状态会对孩子的精神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

我们以为婴儿既没有活跃的肌肉,也没有灵敏的感觉和精神。于是,我们把婴儿的成长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婴儿取得的所有进步都与他们自身没有关系。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了孩子的塑造者,认为只有在我们的帮助下,孩子才能够成长起来。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帮助孩子成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要对孩子进行指导,以便他们的情感、智力和意志都能够得到发展。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上帝,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人。我们以为我们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保护孩子、创造孩子,其实我们只是在外部进行着创造工作。我们以为我们是孩子的救世主,其实我们的做法让孩子们感到痛苦。

孩子自己才是决定其个性发展的关键。他们的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量,这股力量会按照孩子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方式对孩子起作用,所以我们成年人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不合时宜的干预,以免阻碍这种力量的正常发挥。而事实上,人们对孩子的干预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这种干预下,孩子的天性没有办法顺利地发展,人类的本性也发生了扭曲。

没有认识到孩子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孩子需要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渐渐完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他们并没有把这种精神生活完全地表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就像被困于地牢中的灵魂,渴望阳光、微风和雨露,渴望以平稳的速度健康成长,可是每当他们想要冲出地牢的时候,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向他们袭来,让他们备受打击。这股力量来自地牢出口看守他们的巨人,这些巨人时刻守在那里,一旦发现他们想要逃脱,就马上把他们打回到地牢里。

也许因为缺乏对“实体化”的认识,所以人们没有对这一现象做过任何准备。在“实体化”的过程中,人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把成长中的婴儿称为一个精神的胚胎,这个胚胎需要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发育,就如同胎儿需要在妈妈的子宫中发育成长一样。精神胚胎需要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因为它需要爱的滋润和保护,需要爱的温暖,需要爱的营养。它需要的不是被伤害,而是被我们接受,被这个环境接受。就是说,只有充满爱的环境才能让精神胚胎感受到安逸和自在。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婴儿的态度,才能真正将婴儿当作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体。

婴儿正在经历着“实体化”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到激励,并能够为了履行这份属于我们的责任而努力。当我们不再把婴儿当成玩具,不再忽略他们的存在,而是用一颗真心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时,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罗马诗人朱维诺尔要求我们“对婴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了。

在一种神秘的力量的作用下,婴儿渐渐完成了“实体化”的过程。这是人类独有的发展过程,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可能有机会经历这一过程。“实体化”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苦的,在这一过程中,一项创造性的成就产生了。我们应该将这一成就编撰成册,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都了解。这个小小的生命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为了每一次新的尝试而努力,并用心地感受外界的环境。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他们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

人类的精神世界与外界环境并非是完全隔绝的,而是会不时地进行一种交流,只不过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这种交流。外界环境对每一个人都起着塑造的作用,婴儿也不例外。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人逐渐变得完美,他们的个性也渐渐融入到了环境之中。

在心灵的指引下,婴儿一天一天地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具有从事复杂活动的动力。然而,为了防止自己心灵的统治权受到剥夺,因为变得懒惰而缺乏活力,他们的心中也仍然保存着警惕性。他们的心灵会不断向他们发号施令,不许他们受到固定的本能支配,以免他们的心灵产生退化,最后陷入一团混乱之中。想要保证心灵在“实体化”的过程中不至于混乱,就要尽可能地增强心灵的活力,这样这份无止境的工作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所以,无论是从胚胎发育成孩子,还是从孩子成长为成年人,所经历的过程都是相似的。人的个性的形成也离不开不懈地努力。

既然如此,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要如何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