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1:24:58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积敏,高惺惟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作者:陈积敏,高惺惟排版:清茉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15017457本书由北京东方资治文化传播中心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来的。把“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贯彻落实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赢得优势、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进国内改革开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人文相通、政治互信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动力。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广泛联系,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世界梦”的实现,继而成为有效筑牢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会面临众多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既包括实在的商业风险与经济风险,也包括战略透支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与文明冲突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外交能力、安全能力的一种全方位考验。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中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应当被视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序曲,也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日益迈向成熟大国的“成人礼”。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洲行”)倡议,到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和各成员国一起,共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同时也是贡献者。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作为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投行,将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和多赢;同时,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也必将打造区域互联互通新格局,有望带动亚洲实现新一次经济腾飞。

其次,亚投行正式成立并开业,将有效增加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多渠道动员各种资源特别是私营部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改善亚洲发展中成员国的投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中长期发展潜力,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提振作用。不仅如此,亚投行的成立对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它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演变的趋势,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当前,亚太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路口,只有深化一体化进程,才能开创亚太经济的美好未来。亚太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关乎亚太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推进亚太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服务必须先行,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打通并共同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亚投行以及中国设立并已正式投入运作的“丝路基金”都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建设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以亚投行这个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有利于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加快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开展互联互通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促进亚太、亚欧、亚非等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相融相通、互惠共进的关系。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亚洲互联互通,意味着欧亚、欧非等几个大陆板块在交通、经贸等领域整合加快,市场链结也将更为紧密,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开放。中国与其他各方积极推动亚投行,是在为共同发展振翅,为融合互利打通经络!

基于以上背景,本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研究主题,全面阐述了该战略倡议的提出背景与实施内容,以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与评价。另外,还着重讨论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风险评估与战略应对机制,以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联系。本书希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论述,向广大读者全面展现“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和实施前景。|第一编|理解“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它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由宏大战略设想到具体战略布局的发展过程。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期间所发表的演讲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1]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3]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4]这份文件由三部委统一部署,并充分听取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建议,也吸收了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意见,可以说是内外统筹,集思广益的成果。之所以称之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因为这是一个方向性、框架性、意向性的设计,“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是初步的构想,未来中国还将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协商来共同完善与实践这一构想。

愿景与行动全文共计约8000余字,除前言外,共分为八个部分即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什么、“一带一路”怎么建、中国各地方如何发挥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怎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落实等重大问题。可见,愿景与行动详细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理念、目标任务、机制行动,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系统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为沿线国家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成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总纲与实施蓝图。愿景与行动既覆盖全面,又重点突出,富有战略指导性与现实操作性。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1.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依然突出。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其中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这为各国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世界各国迫切需要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有力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尽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但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也意识到全球相互依赖程度的空前紧密性,在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时代,促和平、谋发展、求合作、享共赢成为各国的普遍利益诉求。国际社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际上,两千余年的古丝绸之路连接着欧洲文明、东亚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桥梁,彰显着合作、友好、包容、互学、互鉴的人类文明精华。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3.互联互通、交融发展的共同利益

从历史上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互联互通是促进亚欧非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有力抓手,也是众多沿线国家急迫的利益诉求。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上表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4.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客观要求

当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要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升沿海开放水平,深化内陆和沿边开放,实施向西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促进中国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部署。

5.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集中体现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注重推动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

6.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导致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萎缩以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引起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形势下,要改变以往过于依赖美、欧、日、韩及东盟市场的被动局面,中国急需完善沿海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共建原则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的同时,也将依据时代特点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5]《联合国宪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规范。我国将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这是“一带一路”共建的政治原则。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古丝绸之路为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参照与历史积累。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范围与领域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而且还欢迎世界各国、国际与地区组织的参与,以便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这是“一带一路”共建的开放原则。

三是坚持和谐包容。“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共同发展繁荣,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如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原则。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一带一路”建设首先着眼于经济上的优势互补。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原则。

五是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赢原则。

三、“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

共建“一带一路”,将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根本目标,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与各方共赢。具体来说,“一带一路”建设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这种东亚活跃、欧洲发达、中间地带潜力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梯度发展模式与强大的优势互补性。从国际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2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30%左右。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6]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普遍匮乏。而中国在这一方面恰恰拥有独特优势,而且秉承互利共赢原则,不干涉合作伙伴国内部事务,因而有条件与有关国家结成开发投资战略伙伴。中国制造业发达,多数工业制成品适合地区国家的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大力扩展商品贸易完全符合“互利共赢”要求。在能源领域,中国与地区多数资源国更是具有资源与市场、投资需求与资金技术之间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对于实现共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从战略走向上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合作方向有三个,分别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方向有两个,分别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是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例如,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需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中巴经济走廊的走向,南起瓜达尔港,北至中国新疆喀什,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管道、通信光缆等在内的贸易走廊,同时它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海上丝绸之路,是贯通南北丝路的关键枢纽。[7]2015年4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相关协议,中方拟向巴方贷款460亿美元,加强巴方的基础设施与港口建设。双方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经济合作布局。[8]在本次访问中,双方签署合作文件50多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金融等多个领域;中巴双边贸易额目前已突破150亿美元,双方力争在3年内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为巴方提供2000个培训名额,并培训1000名汉语教师。建设中的中巴经济走廊涵盖了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农业、金融、旅游、减贫、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有望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样板工程。它不仅会让中巴两国受益,还惠及区域相关国家,将推动中国同南亚乃至亚洲各国发展的有效对接,更能提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它将通过缅甸曼德勒和孟加拉的吉大港和达卡,把中国西南省份云南的首府昆明与印度重要城市加尔各答联系起来,其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 发展。[9]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要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尽早建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达到一个新水平,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使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四、“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一带一路”建设覆盖的范围广、涉及的主体多、包涵的内容丰富,但其合作重点主要体现在“五通”上,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1.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政府间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对接、发挥沿线国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中便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0]这充分显示了加强政策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政策沟通将以高层互访为引领,加强政府间合作,着力推进双多边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对话和协商,深化经济合作,增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本着求同存异理念,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仅如此,政策沟通还可以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软环境、软基础。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鉴于国情不同,各国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相对统一、便捷高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政策,如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运营、市场秩序、税收、信息、物流、双边及多边合作交流平台、各国省际间和市际间以及工业园区间直接对话交流平台;法律制度;外交政策;社会生活政策,包括人员往来便利化、公务员培训、文化教育医疗交流;体制环境,如统一设置办公机构;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政策沟通得到最有效、最优化的安排与配置。

2.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

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各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同时,在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具体说来,设施联通应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设施建设和港口合作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枢纽,港口在“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备战略地位。愿景与行动明确重点布局15个港口建设,提出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了亚欧大陆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亟须升级改造。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为区域各国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基础建设的乘数效应,每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资金,将新增3—8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肩负的使命是促进全球2/3的人口的发展,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11]

二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俄罗斯等能源通道建设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已涌现出不少能源供需板块,而中国在这些板块中居于中心地位,在其周边的东亚、中亚、东南亚已形成若干个次地区的能源合作网络,因此,中国应更多考虑构建亚洲的能源合作机制问题,搭建地区能源合作的平台,提高欧亚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权重,使能源格局的演变更趋平衡和优化。此外,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改善,这将会增加陆路运输的比重,逐渐改变以往途经马六甲海峡与霍尔木兹海峡等较为单一且风险性较高的海路运输格局。欧亚大陆将逐渐建设多条新的能源转运中心,形成海路陆路比肩并进的合理布局。

三是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大幅度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实际上,网络交通是信息通路,是合作的“软件服务”,信息的交流和使用是发展的核心环节。不仅如此,网络的通畅和安全是沿线各国最为担忧的重大问题,各国在网络交通方面的合作具有莫大益处,一则为其他链条的整合提供服务,二则通力合作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3.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充分激发和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因此,中国应与沿线国家在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拓展相互投资领域、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等几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此,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多双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实施。同时,要改善边境口岸通关条件,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以及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此外,各国还需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

二是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各国需进一步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并建立起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与此同时,各国在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等方面要加强沟通和探索,并最终实现投资和贸易的有机结合,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三是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消除投资壁垒,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协调解决工作签证、投资环境、融资需求、优惠政策等问题上积极与相关国家展开磋商。

四是拓展相互投资领域。中国应继续推动与沿线相关国家在农林牧渔业及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水淡化、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等领域合作,同时在能源领域要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并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在新技术领域,中国应与沿线国家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五是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中国需加强与有关国家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推动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另外,中国在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方面与沿线国家展开密切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同时也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六是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在投资贸易中,中国及沿线国家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对于“走出去”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引导,鼓励它们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4.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经贸合作也将形成大量的货币流转,因此,资金融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如此巨量的资金需求,深化金融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将是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应对方略。

一方面,要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设,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进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积极与有关国家共同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5.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百事成;民心相背,万事空”。“一带一路”建设要想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与强大支持,离不开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传统友谊,这也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事实上,欧亚大陆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演进的最大舞台,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人文遗产星罗棋布、浩如烟海,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相辉映。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具体来看,各方应在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科技、公共外交等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教育文化合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需要发挥教育文化合作的重要作用,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同时鼓励沿线各国互办文化年、艺术节、文艺展演等交流活动,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让各国的宝贵文化资源进一步为全世界所熟知。另外,中国与沿线国家可加强体育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二是加强旅游合作。通过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等手段来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传媒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合作。中国应强化与沿线国家在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四是加强科技合作。中国应在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与沿线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在生态、气候、医疗、工程技术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五是加强公共外交。中国需重视并加强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之间政治团体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外交,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同时,中国支持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此外,在民间组织交流方面也需进一步展开务实合作,其重点应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五、“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

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全球各类多边、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在提升分工效率、降低贸易壁垒、减少投资障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意味着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通过现有机制平台,并根据需要搭建新的机制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推动相关重点领域和合作深入开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各类多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蓬勃发展,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1.机制方面

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中国将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或编制双边合作规划,完善双边工作机制,细化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案和路线图。以此为起点,推动共建一批合作示范项目,让双边合作沿着“一带一路”驶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同时,中国一直倡导要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平台方面

中国将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阿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中国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中方还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以便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门平台。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中国各地方的积极参与。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块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沿边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西北、东北地区

首先是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从地理环境看,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周边毗邻8个国家,有17个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拥有连接内地,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的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的安全交通运输网络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出口商品加工基地、物流通道。从资源方面看,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相邻的中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且多数为我国紧缺矿种,资源互补性非常强,而我国的大宗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都是周边国家稀缺的,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也较强。从人文方面看,新疆是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汇点,经过长期的相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境内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跨界而居,双方血缘相亲,语言相通,风俗相近,既有开放发展的强烈政治意愿,又有民族、宗教、文化上相互认同,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不无感慨地谈到:“在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罗马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要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自身的区域性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去。”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新疆要“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立足区位优势,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其次是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例如,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应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方面,西安是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承担着欧亚合作交流的国际重任,将西安打造成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宁夏与青海的独特优势也很明显。宁夏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合作交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人文优势。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区内总人口的近35%,占全国回族人口的20%,回族与阿拉伯国家血脉相亲、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在生活习惯和经贸方面便于沟通和交流。二是产业优势。截至2012年年末,宁夏拥有650多家清真企业,形成工业产值900多亿元。目前正在打造国家级的清真产业园,已经基本建立清真产业优势,是国家清真产业最集中、潜力最大的地区。三是平台优势。截止到2015年5月,宁夏已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阿博览会(原中阿经贸论坛)。中阿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进行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平台,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国家的广泛认同。[12]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藏、新、甘为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十字要冲。青海省尤其是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江河源头地区和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孕育了黑河等众多河流,青海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9种居全国首位,23种居全国前三位,资源储量潜在估值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是今后国家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区之一。同时,青海水电、太阳能、盐湖锂、风能等清洁资源得天独厚、多元丰富,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见的清洁能源基地。青海是古时丝绸之路南线,史称“青海道”,曾盛极一时,很久以来就与中亚国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深厚绵长的人脉情缘和文化纽带。省内的回族、撒拉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中亚国家有较强的共通性,且有长期的经贸往来,这是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青海集民族地区、内陆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特点于一身,在推进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建设中也存在明显制约,同时也体现了丝路建设对于青海的重要性。[13]

再次是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好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的开放窗口。

2.西南地区

主要是发挥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 的重要门户,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建设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以云南为例,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前沿地带有广西、云南、海南、广东,而云南是我国陆地毗邻东盟国家最多的省份,不仅与越、老、缅三国接壤,还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五国(再加泰、柬)相连,是中国连通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在长达4060公里的边界线上,有16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在23个口岸中,有3个航空口岸、2个水路口岸、1个铁路口岸和17个陆路口岸,这些口岸形成了陆、水、空齐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同东南亚、南亚的客货运输和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另外,云南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云南还是南北方向贯通亚洲南北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与东西方向联系亚非欧三大洲、贯通三大洋的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枢纽。[14]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曾形象地指出,云南拥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15]

广西的北部湾沿岸地区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距离较近,具有活跃海上通商、人员往来的有利条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启动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以来,广西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且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59.1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占同期广西进出口总值的五成,比2004年的10亿美元增加了近15倍,连续14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东盟仍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利益纽带日益牢固。另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西经济区域次区域合作取得进展。自2004年以来,广西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截至到2015年5月)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成功举办了九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截至2016年5月),制定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项目;承建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和关丹产业园“双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国—柬埔寨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和投资贸易的重要平台;深度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进与越南“两廊一圈”合作,加快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探索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多种国际合作新模式。此外,国际通道建设也逐步完善。目前,北部湾港拥有泊位2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吞吐能力达2亿吨;开辟了北部湾港至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多条直达航线,开通友谊关电子口岸和防城港电子口岸海运物流服务平台。境内与东盟连线的铁路通道已经初步形成南中北三条通道的雏形,建成开往越南的高速公路,已开通至东盟8国首都和重要城市的航线。广西先后与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印尼贸易部、新加坡贸工部等东盟国家的中央部门签订了会谈纪要,与越南谅山省、广宁省、高平省成立了联合工作委员会,并签订了有关边境磋商、通关便利化、边境旅游管理等合作备忘录,与东盟各国重要商协会、大型企业签订了各类合作协议,建立起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16]

3.沿海和港澳台地区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仅以香港为例。目前,在香港设有区域总部、办事处的海外公司有数千家,非常便于跨国公司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扩展业务。由于已有总部经济的大盘子,集中了很多熟悉国际规则的会计、审计、商业管理、商业法律人才。贸易与物流则是“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而香港依然是内地与其他国家的重要中转站,2014年的年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四。金融更是香港的有利优势。根据卡塔尔金融中心委托英国Z/Yen咨询集团所做的最新研究,香港依然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2015年3月27日下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参加博鳌论坛期间亲自出席分论坛“一带一路:跨国公司的机遇与香港的角色”。他强调,“在一国两制的战略之下,香港有独特的地位,我们保留了自己独立的金融系统,和中国大陆的金融系统是分离开来的,同时,我们也有港币,而且港币在全球是自由流通的,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带一路的政策下,对贸易和人民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香港拥有高效结算的系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17]

4.内陆地区

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郑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战略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

综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统筹做好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为此,愿景与行动中指出,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中国将在既有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通过合作研究、论坛展会、人员培训、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促进沿线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中国将致力于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共同确定一批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的项目,对各方认可、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争取早日开花结果,让当地人民受益。

显而易见,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不仅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开放,还对国际组织、区域合作组织和民间机构开放。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既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有效衔接,又是对新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权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要求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需求。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第二编|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举措,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该战略构想一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既富有历史色彩,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战略倡议,同时也因为它对国际体系、区域整合以及沿线国家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努斯便指出:“‘一带一路’计划将对该地区和全球企业产生重大商业影响,同时将给这片美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几国都存在重大而彼此冲突的利益的地区,带来不可预知的地缘政治影响。”[18]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事业,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将会深刻影响到该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与有效推进。

从整体上看,根据沿线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相关主要国家的利益取向差异,对待“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支持、反对、怀疑。2015年3月2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作的题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演讲中指出,那些属于当前国际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如美国、日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牵制力量。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利益获取者,对既得利益国家造成了威胁。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阶段,中国开放国门,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存在冲突,中国把自己的市场开放给国际资本,实现的是双赢。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接轨”阶段,中国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并且在法律与制度体系方面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变革,这个阶段也不会发生冲突。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走出去”阶段就要与既得利益国家群体发生冲突,无论是在非洲或是拉丁美洲,中国利益的渗透与拓展必将与这些国家发生碰撞,从而令这些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反对力量,或阻碍力量。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低的国家,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期待,也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沿线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数属于低收入国家,还有9个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这需要大量的资本。“一带一路”建设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与发展愿望。

对“一带一路”建设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如韩国、澳大利亚等,他们本身的经济发展要求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吻合度很高,但囿于美国因素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他们的战略同盟与安全保障。另一种是部分国家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到底要做什么和战略意图如何都不清楚,因而抱有怀疑与谨慎的态度。

本部分将主要就“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地区以及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密切的国家、地区的认知与反应作出梳理与分析。

一、中亚国家

中亚地区是现阶段中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就曾预言,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中亚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在这里高度交汇,地缘战略重要性突出。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还发挥着连通东亚和西欧、沟通外高加索和南亚、衔接西亚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走廊”的作用。中亚五国总人口不到7000万,但其面积却相当于欧盟28国的82%,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大国力量和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地区。无论从地缘和安全,还是资源和文化角度考察,中亚地区对中国的“丝路”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明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主张,这也凸显出中亚在这一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目前,中亚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也都先后出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它们实施经济规划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参与多边经济合作进程。从地理角度考虑,中亚国家都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长期以来,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利而受到极大限制。由于远离世界主要交通要道和主要干线,严重缺乏现代化公路和铁路系统的支撑,中亚的交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交通的困境也制约了各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各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是把优先发展交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也为各国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新的途径,因而他们对于这一战略倡议基本表达了支持。

例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14年亚洲开发银行召开的年会上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哈国希望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力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过境中心,促进哈对外贸易、现代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19]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叶弗哥尼·霍认为,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版图最大的国家,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倡议中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2014年11月28日由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州立大学欧亚大陆国际经济研究院院士塔吉巴耶夫·谢里克表示:“这个构想很伟大,对哈萨克斯坦而言意味着重要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哈萨克斯坦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双方除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以及货币流通之外,民心相通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除了在经济领域开展合作之外,中哈两国也应该在社会、人文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我们应对古老丝绸之路有所继承,增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从而对彼此达到更好的理解”。[20]2015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谈中强调,中哈两国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已经取得早期收获,中方对此高度评价。我们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双方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型合作项目,推动能源和金融合作,深化人文合作,继续加强安全合作。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哈方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主张,认为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本地区国家利益。哈萨克斯坦支持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伙伴,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同中方在经贸、产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哈萨克斯坦愿加强同中方在亚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内的合作。[21]

此外,其他一些中亚国家也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愿。塔吉克斯坦经贸部经济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系主任乌马罗夫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应该是一种经济互补的关系,应该聚在一起,更多地互通有无。他表示,经济带的发展首先应该涵盖到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发展互通,以及南亚之间的互通。他对这个项目更多看重经济方面的一些效应,同时还希望塔吉克斯坦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来获得一些更先进的科技技术,获得一个通向世界市场的通道。土库曼斯坦定量经济分析部宏观经济学分析师马拉尔·梅列多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土库曼斯坦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建设通过土库曼斯坦的一些经济走廊、交通走廊,可以把土库曼斯坦的一些产品运送到其他市场。同时,这种交通互连的合作可以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对土库曼斯坦非常有利。尽管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总量也许并不算非常大,但却拥有非常巨大的能源资源,相信这一合作必定可以取得双赢的好结果。[22]

当然,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有着担忧。例如,2013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宣布,拒绝中国在吉境内修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的计划,认为中吉乌铁路无法解决吉尔吉斯斯坦的任何问题,吉需要的是一条连接吉南北地区的路线。这一决定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吉国内反对派担心通过投资建设中吉乌铁路,我国会因此获得通向吉金矿、白银、铝、铜和煤炭资源的路径。[23]可见,充分考虑到中亚国家内部政治的影响,做好政策沟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这一地区国家数量众多,发展阶段各异,与中国的关系也存在一定差别,甚至有些国家与中国还存在领海争端。因而,这一地区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比较分化。虽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对“一带一路”作出正面表态,但东盟国家普遍仍持“审慎中观望”的态度。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不信任感与疑虑感仍然较深,这成为中国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面对的最艰巨挑战。某种程度上,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原先就对华较友善的国家,预料将进一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