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数字政府发展的新生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9:26:57

点击下载

作者:张建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政务:数字政府发展的新生态

智慧政务:数字政府发展的新生态试读:

前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信息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并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各类社会主体的运作方式和创新模式,驱动信息社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并向深层次发展,信息技术跨界融合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体现出泛在化、移动化、智慧化的新特征。政府机构面临全新网络空间环境,人工智能、语义网络、深度学习、Web 3.0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使政府需要面对虚拟化、社会化、个性化等的全新挑战,对政府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和公共服务进入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将综合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普惠服务、泛在服务、无缝服务等智慧化特征,从而实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智慧政务建设发展范式。智慧政务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政府信息化应用创新交错融合、螺旋式演化、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根据梳理国内外智慧政务及信息生态的研究情况,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了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研究了智慧政务服务范式和数字化政府平台发展模式。基于对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的系统研究,提出智慧政务服务主题的概念、明确服务主题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提出服务主题设置的原则及建议,实现在线服务资源整合的具体实施路径等内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智慧政务的新型服务范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政府平台的思维,深入研究政府部门网站的建设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业协同建设发展的模式,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政府部门网站是在智慧政务背景下,数字政府的重要应用平台。(2)研究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智慧政务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根据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调查研究法和SEM数据分析技术,对来自政府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样本进行分析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生态是对智慧政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变量,并且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智慧政务服务能力、智慧政务影响力同样对智慧政务应用效果具有显著作用。(3)研究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互动关系。智慧政务应用效果是体现建设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通过运用面板VAR模型及Stata数据分析技术,对省际面板数据样本进行分析验证估计,对网络基础设施就绪度、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智慧政务应用效果之间的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信息生态的发展水平对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智慧政务应用效果对信息生态发展水平的长期促进提升作用能够有所体现,但是在短期内的促进作用却相对较弱。(4)研究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系统动力机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程图,对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从系统仿真结果看,通过拟合度对比,该模型仿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其稳定性能够较好地应用于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研究。(5)研究了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进程的评价方法。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评价是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问题,通过利用DPSIR理论模型,分析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因素,从而厘清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协同演化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程度评价模型,采集中国数据、计算评价结果,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智慧政务信息生态整体实现程度逐年稳步提高,并且各指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性。(6)研究了智慧政务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保障等问题。通过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发达国家、中国国家层面及主要城市的智慧政务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力求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能够指导未来智慧政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研究智慧政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制度建设的思路方法、制度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等,为中国智慧政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建设参考。通过系统总结智慧政务发展的问题及挑战,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并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第1章智慧政务:数字政府建设的新探索1.1 智慧政务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新兴信息技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和推陈出新,特别是在移动计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形态的支持下,社交媒体、协同创造、虚拟服务等应用模[1]式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和形式。新兴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渗透已经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政府作为现代社会运行中的重要参与行为主体,势必也将面临新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政府领域的广泛应用正[2,3]深刻改变着政府的运作方式和创新模式。

随着激增的网络用户群体、泛在的网络接入服务、丰富的信息提供形式、多样的在线服务及活跃的网络互动,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社交媒体、协同创造、虚拟服务等应用模式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和形式。政府信息化建设呈现移动性(如泛在互联、移动服务)、社会性(如社交媒体、社会服务)、虚拟性(如虚拟体验、赛博空间)、个性化(如精准服务、推荐服务)、极端数据(如富媒[4]体、大数据)等全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交错融合、螺旋式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5]必然结果。智慧政务(Smart Government)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6]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1.1.1 智慧政务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7]能力,提出智慧政务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务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8,9]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务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务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10]务时代。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让新加坡政府实现智慧政务,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的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11]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

1.1.2 智慧政务受到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政策引导层面,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连续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逐步向智慧化和服务化升级。在建设实践层面,中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12]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务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北京、上海、南京、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率先启动[13]智慧政务的实践探索工作,并且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学术研究层面,各领域的学者也产生激烈的碰撞,有学者认为,从“智慧地球”“智慧国家”到“智慧城市”,再到“智慧政务”,只是概念的炒[14]作,甚至认为仅是相关领域企业开拓市场的策略;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是电子政务转型升级的必由[15]之路,是解决中国电子政务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选择。

1.1.3 智慧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全球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属于传统的数字政府(Digital Government)阶段,由于当时信息技术条件的限制,政府刚刚开始电子化的过程,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式仍以面对面的服务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的概念应运而生,使得政府服务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其提供的服务仍旧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式是基于服务供给的统一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Web 2.0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引起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利用手机、PDA及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和服务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当前所处的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阶段,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式是基于政民互动关系的协作服务。近年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Web 3.0、语义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将变得更加智慧、效率更高、管理更透明,并且呈现出简便、透明、自治、移动、实时、智能和无缝对[16,17]接等特征。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演进过程,如图1-1所示。图1-1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演进过程[1]1.2 智慧政务的起源和发展

1.2.1 智慧政务的基本概念[23]

汪玉凯(2011)提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大量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电子政务,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也提高了政府的整合能力。实体政府可能是部门林立的,但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可以构建一个无缝隙的整体政府,实现在网上的跨部门协同。在虚拟世界无缝对接的网络政府,就是“智慧政府”或者“网上超级政府”。赵玎、陈贵[16]梧(2013)提出智慧政务是面向公民和企业提供无缝对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智慧政务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范式从全[24]能型转向智慧型和服务型。卢时彻(2013)认为智慧政务并非一种全新的政务形式,而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伴随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必然要求传统电子政务向智慧型进行转化和升级。[25]

Mukesh Chulani(2012)通过广泛研究和分析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政府开放合作计划,对政府机构之间的共享信息进行分类,对智慧政务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义,对智慧政务的服务维度进行说明,从而[26]提出智慧政务管理成熟度模型。Howard、Maio(2013)认为智慧政务通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单层级(城市、州或联邦)或跨层级(跨州和地方政府)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创造可持续的公共[27]价值。Gil-Garcia、J.Ramon(2014)认为智慧政务是在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下,用来描述政府的创造性投资及创新性战略,从而实现更加灵活和有弹性的政府治理活动。

由此可见,关于智慧政务这一术语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在政府公共领域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开展创新工作方面,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本书认为,智慧政务体现以用户为中心(Citizen-centric)、惠及所有人(For All)、泛在(Ubiquitous)、无缝(Seamless)、透明的政府(Transparent Government)、回应的政府(Responsive Government)、变革的政府(Transformational Government)和一体化的政府(Integrated Government)理念,是一[28]种较为先进的政府信息化范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之相近的实践概念包括Smart Government、Intelligent Government、Ubiquitous Government及Government 3.0等,尽管这些概念的表述形[29]式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和外延却极为相近。因此,智慧政务不仅强调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强调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征的政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

1.2.2 智慧政务的发展目标

总体来说,以智慧政务为目标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服务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它对政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智慧政务的主要演化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政务将实现各类用户对象细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广大网民对智慧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智慧政务无法准确识别并划分每类用户的真实需求,便无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因此,可以根据用户属性,从所在地域、生命周期、使用语言、行业类别、系统环境、来源渠道、访问频率等多个角度对用户进行细分,挖掘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特征,为不同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奠定基础。

2.智慧政务将实时感知用户需求热点

智慧政务强调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实时感知用户需求是提供精准智能服务的前提。很多时候用户需求带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产生于特定地点和特定群体,实时感知需求热点的变化才能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实时统计分析用户行为特征的动态变化,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发现当前用户关注最多、需求最集中的热点,便于按照需求[30]及时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服务。

3.智慧政务将实现公共服务动态调整

智慧政务要实现快速、持续的动态服务供给,需要对智慧政务现有服务短板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用户在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根据用户类型和具体情况提供专门的个性化、订制化的服务,在感知用户需求、识别服务短板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为公众提供更加主动、智能的服务,实现智慧政务公共服务的动态优化供给[31]。

4.智慧政务将深度应用新兴信息技术

大数据技术为智慧政务实时、全面感知和预测公众所需的各类服务,及时发现需求热点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移动互联网引入基于位置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感知移动用户的需求,有效组织信息和服务,使智慧政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提供不间断的泛在服务成为可能。云计算的应用可以节约智慧政务的建设成本,支撑政府部门政务应用的发展,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建设和运维成本。1.3 智慧政务的实现路径

1.3.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智慧政务用户需求行为

智慧政务运行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建立在用户体验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智慧政务用户需求识别模型,注重对用户群体需求的精确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提高智慧政务的设计、运营及管理水平,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访问日志的挖掘,提炼用户在网站上的访问行为模式,可以给智慧政务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依据。随着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迅速建立,用户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的行为日渐普遍,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日志信息。任何服务器都有访问日志,记录与用户交互的有关信息,包括用户经常访问的页面和路径、页面上的停留时间、浏览时间等,这些信息中隐含用户对特定内容的兴趣度,由于用户访问具有规律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和相对集中性,因此,可[44]以从大量的日志中发现用户使用模式。

智慧政务用户需求精确识别研究将按如下方法开展:首先,通过Web trends获取用户的浏览模式和感兴趣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适当[45]调整内容来方便用户的查询;其次,根据挖掘得到的结果对网站上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明确建设的主体,从而进一步推测网站上需要增加的一些功能和信息资源;最后,通过挖掘得到的频繁访问路径可以适当调整网页之间的链接,突出重点,及时增加和更新用户所需信息。

1.3.2 运用智慧政务公共服务场景导航理论模型

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垄断性的特征,使得政府服务很难真正做到从用户需求出发,而更多时候往往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当用户查询政府网上信息或服务时,常常面临“找到的信息不需要、需要的信息找不到”的问题,这导致用户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近年来持续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通过研究智慧政务公共服务应当涵盖的主要内容,提出智慧政务公共服务场景导航理论模型,将政府业务事项按照场景式服务的理念,设计服务导航。通过场景式服务要素的选择,引导用户实现对服务事项的定位,策划一站式、一体化的服务,设计人性化的场景导航式方案,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1.3.3 重视智慧政务信息安全及用户信息保护机制

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智慧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增长和积累,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与各个领域的结合日益密切。由于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社会主体[46]都时刻面临着信息安全和用户信息泄露的威胁。智慧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用户信息保护政策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拓展和深化智慧政务信息安全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的管理机制研究,提出并深入论证了加强智慧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和用户信息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现实性。进而在这一新的技术环境下,深刻认识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用户信息保护政策对智慧政务的重要意义,并论证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技术环境,提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议和完善管理规范标准的建议。1.4 智慧政务发展变革的影响

在新兴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智慧政务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将扮演[18]更加积极的角色,并显现出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进一步凸显智慧政务特征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智慧政务管理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的问题[19]。从相对封闭的传统电子政务建设,演进到相对开放的智慧政务模式,会受到信息生态发展程度的影响。围绕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需要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成相互协同的信息生态结构,并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推动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不断增强。1.5 本章小结

通过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协同演化进程,对于提升智慧政务应用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智慧政务强调各类行为主体的参与性,这与信息生态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吻合,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智慧政务提供的各种应用功能,将建议实时地反馈到信息生态体系中,也有利于政府部门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不[20,21]断提高智慧政务发展水平。总体来看,智慧政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发现和诠释智慧政务的运行规律,解决智慧政务建设中基础性、开拓性的科学问题,构建智慧政务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以及推进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都具有[22]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书的研究在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将为智慧政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智慧政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1]根据《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等资料整理。第2章智慧政务:数字政府研究的新理论2.1 智慧政务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自2010年以来,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慧政务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广泛重视。“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从概念的来源看,智慧政务与智慧城市一样,具有舶来词中国化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政务是一种先进的、成熟的公共服务范式。因此,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的应用系统,是加强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智慧政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然而,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政府信息化项目投入高、效益低的局面,这使得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相当薄弱。另外,在智慧政务建设中各种庞大的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的存在往往导致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务相关研究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全面的、持续的、动态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工作。从整体上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务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务的研究工作中来,但是仍然缺乏该领域研究动态相关的文献计量与研究综述分析。

2.1.1 文献计量与研究现状

1.文献计量

本研究文献计量数据采集方法是选择CNKI中国知网全部学术期刊(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出版库作为数据源,时间界定为截至2018年12月底之前的所有时间范围,匹配模式为“精确”进行检索。其中,以篇名为“智慧政务”“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检索到文献7134篇。具体情况分析如表2-1所示。表2-1 智慧政务与智慧城市研究文献数据情况 单位:篇注: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归属于该年度、学科、基金、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的文章发表数量。

2.研究现状(1)年度文章数量分析。从2005年开始,智慧政务的相关研究开始有文章发表,但是真正成为研究热点是2011年以后,并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13年的文章发表数量体现出大幅度增长,已经接近1000篇,实现连续两年翻倍,此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体来说,我国智慧政务的相关研究已经发展起来,充分说明智慧政务研究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并且由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智慧政务的相关研究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2)涉及主要学科分析。从文章归属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科来看,关于智慧政务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电信技术、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智慧政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方向,但目前从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类学科视角开展的研究工作占据了主导地位。(3)项目资助来源分析。从文章项目资助来源来看,智慧政务研究受到的资助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部分省市的地方科研基金资助。从资金资助角度可以看出,当前智慧政务研究获得的资助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增长速度较快。(4)主要作者分析。从文章的主要作者来看,智慧政务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文章数量超过20篇,绝大多数作者发表的研究文章数量在10篇以下,这表明我国智慧政务的研究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批较有影响力、持续开展研究的重要作者队伍。当然,这里也要注意到作者分析仅从文章数量进行统计,一些来自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协会的重要作者,虽然其发文数量不多,但是对该研究领域却能够产生较大的导向性作用。(5)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智慧政务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较多的单位主要包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由此可以看出,智慧政务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重点高等院校。此外,存在一些重要的政府主管部门及智库类研究机构,也为智慧政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文章关键词分析。通过对篇名为智慧政务的文章关键词进行统计,主要关键词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公共服务、城市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社会、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顶层设计、物联网技术、城市治理等。由此可以看出,智慧政务的研究主要依靠新兴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

2.1.2 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自2009年以来,智慧政务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智慧政务被认为是数字政府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新境界和长远目标,学术界密切关注智慧政务工作。通过上述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与智慧政务相关的重点研究文献主要从基础概念理论、发展特征趋势、实践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运维绩效评价、行政体制影响等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对智慧政务基础概念理论的研究。郑磊(2012)、汪玉凯(2013)、于施洋(2013)、张少彤(2013)等人对智慧政务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梳理界定,并将其与数字政府、智能政府、泛在政府等相关概念、特征等作了比较分析,从政府业务协同、政府数据开放、政府服务智能等方面对智慧政务行为模式进行了诠释,提出了智慧政务的SMART理论模型,建立了智慧感知、智慧推送、智慧测评、智慧决策等分析框架,阐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思路。

第二类是对智慧政务发展特征趋势的研究。金江军(2011)、吴建新(2011)、秦长江(2012)、赵玎、陈贵梧(2013)、张晶(2013)等人认为,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府将向“智慧政务”转变,探讨了电子政务到移动政务,再到智慧政务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趋势,认为智慧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必然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范式的转变与创新。

第三类是围绕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展开的研究。邬贺铨(2013)、李晓君(2011)、廖桂平(2012)、赵章界(2013)等人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认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智慧政务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提出新型的技术应用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智慧政务公共服务的信息共享、跨部门协同等问题。于施洋、杨道玲(2013)从理念和方法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给政府建设带来的新挑战,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第四类是对国内外智慧政务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王广斌(2013)、徐代鸿(2012)、王舒月(2012)分别对北美、欧洲、新加坡、韩国等智慧政务建设案例的愿景目标、发展规划、关键策略、阶段成果及其主要内容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智慧政务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把电子政府的服务性及智能性放在重要位置的建议。郑磊、袁文蔚(2012)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国内外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做了内容分析,探讨了不同城市之间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异同。

第五类是对智慧城市绩效评价及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研究。王思雪、郑磊(2013)、闫培宁(2012)等人通过对多个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比较,探讨其内容与特征,提出新的评估方法工具,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说明,为未来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原则。此外,孟庆国(2012)、杨勇诚(2012)、徐晓林(2012)、辜胜阻(2013)等人认为智慧政务作为平台的政府、服务的政府、开放的政府,将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互动来塑造政府公共服务的价值。

2.1.3 智慧政务研究开展的维度

1.信息技术维度的研究(1)智慧政务所采用的关键信息技术。现有研究认为,新技术的出现会催生变革,智慧政务建设需要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语义网络、实境网络、Web 3.0等技[32]术工具。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秦学(2013)以智慧政务云平台规划设计为背景,提出智慧政务Web服务的语义模型,研究了分阶段多策略的服务发现方法,分析了智慧政务中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面临的关键问题,并针对SOA和Web服务技术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33]法。Du、Yun Yun & Qin、Xue(2014)认为,语义网络技术是实现智慧政务跨部门合作,以及提供大规模智能搜索服务的有效工[34]具。王克照(2014)研究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智慧政务建设带来的便利和推动作用。(2)智慧政务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功能。现有研究认为智慧政务具有移动性、无缝性、实时性、集成性、泛在性、可视化、透彻感知、需求预测、快速反应、个性化订制、主动服务、场景导航、无障碍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等特征。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王舒月[35](2012)认为智慧政务的服务应当连接及整合多个部门,提供以人为本的、可个性化定制的无缝服务,强调实现移动电子政府,能够在任何地方为公民提供方便的移动服务,认为智慧政务的公共服务在任何时间都可获取,要能够实时回应公民的需求,要充分考虑边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及交流度,提供无障碍服务。徐继华、冯启娜、陈贞[36]汝(2014)认为智慧政务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政府管理者可以实现预测民众的下一步公共服务需求,进而提供更加智能与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3)智慧政务的应用平台及终端渠道。现有研究认为,随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终端的快速普及,以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移动政务App、RSS信息订阅、维基百科、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智慧政务应用平台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这[30]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于施洋、杨道玲(2013)提出政务网站是智慧政务在互联网上的形象代表,智慧政务门户网站能够实时、全面感知和预测公众所需的各类服务和信息,及时发现需求热点,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体验准确定位服务短板,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服务体验,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推送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办事、便民服务。

2.公共管理维度的研究(1)智慧政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方式。现有研究认为,智慧政务建设面临信息垄断、信息超载、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诸多问题的阻碍,需要通过政府数据开放、政府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跨政府部门合作、公共服务外包、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来实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徐晓林、朱国伟(2012)[37][38]、Yu,SUN & Shixi,LIU(2014)认为智慧政务将纠正传统电子政务存在的民主赤字、数字鸿沟、信息超载等问题,不再单纯地依赖公民的信息能力,而通过对弱势群体的需求响应、数字鸿沟的降低、电子易用性的提高、促进文化融合共生等方式推动包容性发展。通过实现跨边界整合与动态协同,使依赖于公民参与、顾客到访等被动响应的、有限制的公共服务向满足不同公民需求的包容性、无边界的泛在服务扩展。(2)智慧政务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范围。现有研究认为,智慧政务有助于解决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区安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商纳税等政府公共服务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意征集、政策制[15,39]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等功能。金江军(2011、2013)提出,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务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40]关静(2013)认为,智慧政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智慧管理上,智慧政务要形成智慧的网络办公平台,智慧政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延伸,智慧政策是智慧政务的必然产物,智慧政务的规划要实现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3.国内外智慧政务研究文献述评

以上关于智慧政务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信息技术维度和公共管理维度两类。所谓信息技术维度,是将智慧政务定位为政府再造的一种信息技术工具,是一种技术化手段。所谓公共管理维度,就是将智慧政务看作政府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扁平式、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提高政府的回应、决策、沟通能力。经过梳理国内外智慧政务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可以对智慧政务的研究进行表2-2所示的分类。表2-2 智慧政务研究的视角和内容

然而,对上述研究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尽管信息技术具有一些优秀的特质和社会意义,但试图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打破智慧政务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当政府公共服务范式在信息技术的作[49]用下发生改变后,将对智慧政务下一步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当信息技术成为智慧政务的基础时,它就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工具性手段,它特有的技术逻辑将不断地通过影响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方式得以发挥,加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能动作用,这种影响会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新生成的结构关系是智慧政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单一、线性的分析范式无法研究智慧政务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提出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这一概念,并且将智慧政务置于动态系统框架下进行分析。

国内外学者围绕智慧政务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界定了智慧政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厘清了智慧政务的发展历程,并对智慧政务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以智慧政务产生的影响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智慧政务的发展将给社会行为主体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再次,研究了智慧政务的管理问题,如信息技术与应用结合问题、发展路径和策略问题等。诸多学者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现有研究对智慧政务的定性研究多、理论分析多,而定量研究少、实证研究少。并且,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智慧政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智慧政务的影响因素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规律的研究不多,在理论上也鲜有突破。

4.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研究对象内容分散,相互缺乏联系。已有研究内容大多局限于从智慧政务发展过程中横向层面的单个问题进行切入,在智慧政务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宏观层面的发展目标、顶层设计,中观[70]层面的实施路径、政策措施,以及微观层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就智慧政务总体而言,不同层面的问题构成了影响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因素合集,而将智慧政务作为一个由众多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并且具有复杂动态行为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见。

其次,研究工具方法单一,定性描述居多。当前对智慧政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特征描述及经验借鉴上,而随着实践工作的开展,智慧政务将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发展范式。因此,随着中国智慧政务建设的不断成熟,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弊端开始凸显,局限于定性的描述,已经不能满足智慧政务发展的理论需求。因此,借助现代理论模型的分析及建立相关的研究体系,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智慧政务的有效工具。

再次,研究限于静态考察,缺乏动态分析。智慧政务是不断演化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由于数据釆集及样本选取困难,现有研究多注重智慧政务某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而大面积选取具有代表性、长期跟踪数据的研究并不多见。单纯的静态研究既片面,又难以解答智慧政务发展的过程特征,忽视了发展过程的机理性联系。

最后,研究范围狭窄,难以聚焦共性问题。单案例研究的局限在于解释问题,并不能确定问题及研究的普适性。例如,学者们多关注于智慧政务建设面临的安全、技术、制度、应用等相对独立的问题,并未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研究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实现[6]协同演化发展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现有对智慧政务的研究在内容的系统性、关联性、动态性与普适性等方面缺少突破,研究工具匮乏且缺少模型验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创新。因此,急需建立理论严谨、可操作的、具有普适性的智慧政务理论研究模型。2.2 智慧政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协同演化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s)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哈肯(Haken)教授,通过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结构耗散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于系统研究科学的重要分支,也被称作“协同学”或“协和学”[76]。该理论主要研究处于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开展物质或能量交换实现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从而最终形成系统在时[77,78]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通过采用数理统计学和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对不同的科学领域开展研究,归纳总结发现各种系统和现象中普遍存在[79,80]的、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客观规律。

对于本研究来说,协同是指各信息生态元素之间的相干能力,表现了信息生态元素在整个智慧政务协同发展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规律。演化是指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元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效应。推动智慧政务不断发展,导致信息生态元素之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演化性。对智慧政务来说,协同演化就是为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政府部门、企业主体、公众用户的相互关系。通过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破除在智慧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实现智慧政务各要素之间的有效运行。因此,协同理论在智慧政务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智慧政务协同发展需要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机制策略。

2.2.2 PVAR理论模型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是西姆斯(Sims)在1980年提出的,认为模型中的全部变量都是内生变量。有学者认为,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的变量,也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加入PVAR模型。总体来看,PVAR模型的适用性较强,具有如下几个

[81]特点:首先,PVAR模型的构建只需要把存在相互关系的变量纳入其中,并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只要包括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绝大部分即符合要求。其次,PVAR模型不需要对参数施加零约束,无论参数估计值是否显著,都会被保留在模型中,并且模型不存在与联立方程模型相关的问题。再次,由于模型中每个方程的右侧都不含当期变量,使得无约束PVAR模型在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然,PVAR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模型中有相当多的参数需要估计,所以,较小的样本容量会导致多数参数的估计量误差较大。

信息生态与智慧政务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更加本源和基础,通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定量研究中国信息生态与智慧政务互动关系的发展现状,从基础层面分析信息生态对智慧政务的贡献,有利于加强信息生态环境建设,为缩小地区智慧政务发展差距创造条件。并且,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的数据存在时间趋势,显示出非平稳的特征,直[82]接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的结果,需要采用面板VAR模型,对智慧政务与信息生态相关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综上所述,对于信息生态发展水平和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的关系,现有学者大多只研究信息生态发展水平到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的单项关系,鲜有文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信息生态发展水平和智慧政务应用效果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利用面板VAR模型,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就绪度、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创新性。

2.2.3 系统动力学模型

1.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创立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理论模型以来,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该理论通过吸收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和应[83,84]用,获得了许多新的发展。通过对系统动力学工具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智慧政务协同发展问题,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涉及多个影响因素,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开展结构化研究,可以将影响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因素进行抽象,从而得到更加全[85,86]面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既是定性问题也是定量问题。通过分析系统动力学的特点、方法及智慧政务作为动态复杂系统的特点,可以看出,系统动力学运用系统分析、综合推理的方法,适用于[87]开展相关的研究。

再次,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研究面临数据不足的问题,由于系统动力学存在多重反馈环,即便在个别数据缺乏的情况下,系统行为模式对参数也不会很敏感,从而化解建模过程中遇到的数据难以[88,89]量化,以及数据不足的困难。

总体来看,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智慧政务管理的研究需要,它不依据数学逻辑的推理而获得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实际观测数据,建立动态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且基于试验开展对系统未来行为的预测,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寻求[90,91]改善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机会和途径。

2.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有关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92]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鄢丹(2006)对典型地区的电子政务绩效与硬件投资、用户数量、经济条件、用户比重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的Vensim软件开展了相关研究。[93]赵生辉(2009)认为,电子政务具有特殊的信息生态环境,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类动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94]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思路。王立华(2011)从分析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及各主体的相互关系入手,通过利用Vensim软件构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魏[95]露婷(2010)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发展动力的组成,并通过系统图刻画电子政务的动态性复杂关联,认为电子政务的动力要素既包括外在动力要素,又包括内在动力要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信息生态要素不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变,系统内部各信息生态要素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作用将会影响未来系统内各信息生态要素的活[96]动。依据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反馈环进行建模分析,系统动力学可以开展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也可以开展[97]系统内各信息生态因素之间的协调。总体来看,系统动力学适用于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展现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动态机制。

3.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路径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将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特有的演化特征。因此,如果将构成元素、行为主体、作用关系考虑在一起,再加入时间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展现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的动态机制,本书要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过程,即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建模过程如图2-1所示。图2-1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建模过程

在研究的初期,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将智慧政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入手,遵从“结构决定行为”这一系统科学原[86,98]理,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构成元素及子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

在研究的中期,对于动态、复杂且非线性关系,需要逻辑判断和数学运算的智慧政务发展机制问题,将依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并构造方程式,采用微分方程的观念建立动[99]态模型,从而处理智慧政务的动态发展演化问题。

在研究的后期,系统动力学将通过开展计算机仿真试验,模拟智[100]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存在的信息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验证智慧政务相关管理策略的科学有效性,为科学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智慧政务优化控制策略的合适工具。

2.2.4 DPSIR分析框架

DPSIR理论模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3年提出,该模型最初应用在环境评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在科学制定资源、人口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01,102]。该模型为解决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问题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思路方法及原则框架,有利于选择相关的信息生态要素指标,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并且保证关键影响因素不被忽略,从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率。DPSIR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驱动力(Drive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五部分内容,强调系统运作及其对内部结构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能揭示系统发展的因果关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103,104][105]灵活性等特点。周骥(2014)基于DPSIR模型对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和内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7个智慧城市相关的指标,按照驱动力、压力、状态、冲击、响应五大维度进行分类,并通过开展一致性检验来论证指标分类的合理性。

对DPSIR理论模型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建立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系统动力学机制分析、提出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策略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进行如下界定:①驱动力是指对智慧政务发展改变的原始推动力,驱动力因素反映系统中推动改变的因素,是导致整个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源。②压力是指驱动力发生作用之后,直接反作用于智慧政务发展的负载因素,并由此产生被研究对象的消极改变,是阻碍系统发展的因素。③状态是指智慧政务所处的状态,状态因素衡量系统内特定时间的水平和状况,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后系统的表现情况,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④影响是指由于前三者的相互作用,对智慧政务行为主体产生的作用。影响反映了状态变化对系统运行和系统结构诸多方面发生的作用,是系统发展所造成的具体结果。⑤响应是指行为主体对智慧政务发展的应对情况,响应是根据系统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适应、改善系统的对策,是对系统发生变化的反馈。

2.2.5 情景分析理论方法

Kahn & Wiener(1967)第一次提出情景(Scenario)的概念[106]。他们认为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许多结果都可能在未来出现;出现这些结果的过程及方式也存在多种可能性,描述这些在未来可能[107,出现的结果,以及达到这一结果的方式便会形成一个情景108]。智慧政务发展策略的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首先需要设定基准情景,在此基础上对智慧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各种合理的假定,或者明确未来智慧政务预期的目标,然后按照智慧政务的发展目标设定政策情景。基准情景与政策情景的差异在于,基准情景中设定的政策变量都存在于政策情景中,经由基准情景的演变,将得[109]到政策情景中的各种参数。因此,根据政策情景设定与智慧政务未来发展变化相关的假设参数或条件,可以通过细致严格的推断来阐述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

对研究对象进行优化与控制是系统动力学方法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也是应用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通过系统动力学认识和解[110]决问题,最终需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策略。策略设计是系统动力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前面的问题界定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都是为策略设计服务的。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策略是否有效,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检验,而需要通过系统动力学计算机[111]模拟的方法开展近似分析。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策略设计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循环多次的精练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开展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结构层策略研究。通过改变智慧政务子系统结构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流径、连线等)来改善系统绩效,能显著改善系统绩效的新结构(流径、连线等)即要探寻的结构层策略。变量结构层策略优化是一种来自系统内部流程的改进,得到的策略称为闭环解,结构层策略及行为一般会与系统结构之间产生互动。通常情况下,连线对应于决策信息,相对较易调整,而[112]流径对应实体的流程,即组织中的业务流程,相对较难调整。

其次,开展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变量参数层策略研究。主要通过寻找关键敏感变量并确定其合适的参数值来提升智慧政务能力,关键敏感变量及其合适或较优的参数值即研究要找寻和设计的策略。相对来讲,变量参数层策略是一种由系统外对系统内的单方面的刺激,得到的变量参数层策略也称开环解,变量参数层策略及行为一般不与系统结构产生互动,也就是对模型的结构基本没有影响[112]。

再次,开展智慧政务信息生态政策情景仿真实验研究。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发展会受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需要开展具体政策的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通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模型的参数及变量初始值,进行环境条件的假设、策略设计和情景分析,可以实现动态模拟和敏感性分析,检验信息生态元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搭建政策模拟的仿真平台,并可以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措施,使智慧政务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有效。

2.2.6 机制与策略研究

机制(Mechanism)的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在主要表示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被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本书关于智慧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