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23:44:03

点击下载

作者:崔海波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者:崔海波排版:清茉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3-01ISBN:9787802499799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十七八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变化。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和封建制度受到质疑和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20世纪,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中国资产阶级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也开始了推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拉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性内涵

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战斗的,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贵族地主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它具有鲜明的人民革命的性质。那么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人民革命的类型和阶段,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类型和阶段。

列宁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称为人民的革命,即由人民群众广泛、积极参加的革命。在《国家和革命》一书中,他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界定为“民众,大多数人民,呻吟于压迫和剥削之下的社会最‘下层’的人,都曾独立奋起,用自己的要求,同自己的尝试,即按自己方式来建设新社会以代替那正被破坏着的旧社会的尝试,影响了革命的整个行程。像这种革命,便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发生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工人和农民带着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打上了人民群众要求烙印的革命被理解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因都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已经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种“真正人民的”革命,与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起来对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是前进了一步。但是,这种“真正人民的”革命,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人民革命比较起来,不论前者的深度与广度都存在着根本的距离,只有后者才能最终解放全体劳动人民,只有后者才能使民主的幸福实际上为广大人民所享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标志,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否积极地广泛地参与革命,并且,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作用于革命的发展进程。

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前途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确立起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列宁在这方面对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论证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极大的可能性,这是列宁社会主义革命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革命的转变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有利的,特别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这一点表现得更充分。比如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奠定向新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一切必要前提,并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向彻底解放的幸福道路。(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

根据列宁的概括,一般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定是积极地广泛地参加了这次革命。所谓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群众,他认为由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群众广泛参加的革命可以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第三,革命的过程中要有关于农民土地的运动。

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也反映了民主革命的特点。它的革命任务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试图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要推翻其压制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或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可以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产业工人这个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也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是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二)中国的新旧民主革命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孙中山曾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争取民主共和的目标,不断激励着一代代革命志士,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民主革命的狂潮。

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部分。“五四”以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则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在革命的阵线上,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而有无共产党的领导是其根本区别点。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革命的措施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革命的结果,将使工人阶级有可能聚集力量因而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使资本主义获得适当的发展。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中共六大和毛泽东依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参与者,从而得出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结论。而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根据毛泽东划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论点,可以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解为旧式的和新式的两种,其中由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革命,称为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由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革命,称为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还指出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起始时间,目前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但还不能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虽然兴中会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但并非是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并在会员的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但尚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政纲,更不是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统一政治纲领。兴中会没有也不可能担负起统一领导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因此,兴中会的建立不应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端的标志。只有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产生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革命斗争后,才逐渐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具体活动,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下限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之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此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仍尚未彻底完成,这不仅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大陆尚未完全统一,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华南、西南等地负隅顽抗;更由于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村土地制度尚未改革,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这项民主革命基本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非常清醒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形势,正确地确定了建国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即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接受帝国主义在华财产,没收官僚资本,在新解放的广大农村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胜利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1951年以西藏和平解放为标志,除中国台湾及一些沿海岛屿外,整个中国大陆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至1951年3月,全国已有23个省,94.8%的县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普遍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至1952年年底,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国台湾省外,全部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至此完成。

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史的下限是,1952年12月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的基本结束和民主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另外,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中国工人队伍由辛亥革命前的五六十万人增加到五四运动前的200多万人。工人运动也有新发展,其表现是:斗争规模扩大,罢工次数剧增;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的日益突出;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实现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失败后,伴随着封建余孽的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复古尊孔的逆流。为了反击这股逆流,我国知识界一些资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反动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有重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实现新的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曙光”。他们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新青年》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就为中国新的民主革命的转变准备了理论条件。

第四,五四运动是实现新的民主革命转变的标志。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新旧民主革命有什么不同呢?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理论说明。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但革命的性质也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说:“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的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因此革命的性质也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一,领导阶级不同了。这是根本区别。五四运动前,革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时代不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根据列宁和斯大林的基本思想,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支持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在这个时代,殖民地的反帝斗争,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了。五四运动前,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革命前途不同了。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革命导师列宁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应当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在革命胜利后,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就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问题,也就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做出了正确的分析,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这是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必须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只有到遥远的将来,待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联系,因此,是错误的。一种是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企图超越民主革命阶段,一步跨进社会主义,从而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这两种错误认识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惨重的损失。只有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国际视野下的典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美国独立战争

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先进的武器,开始向北美殖民。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些殖民地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比如位于美国北部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较为发达;位于中部的殖民地,半封建的租佃制大量存在;位于南部的殖民地,则实行黑人奴隶制。虽然黑人奴隶在中北部地区也有,但数量相较南方地区要少很多。

英国殖民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方案,按照英国控制的程度,独立战争前夕,北美殖民地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王家殖民地,由英王派来的总督直接统治;第二类是业主殖民地,由殖民地的业主任命总督,再由英王批准;第三类是自治殖民地,总督由殖民地有产者选出,但也要由英王批准。

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是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的。1775年4月18日深夜,马萨诸塞的总督盖奇派遣800名英军到离波士顿约27公里的康科德地方,去搜查民兵所藏的军械,遭遇埋伏在通往康科德公路两侧的波士顿近郊民兵。4月19日拂晓,当英军走近莱克星顿的时候,两军突然开枪。民兵开始阻击英军,英军虽然勉强走到康科德,但发觉民兵的军械已经转移,并且在那里遭到了民兵更加猛烈的进攻。英军当天就撤离康科德,退回波士顿,沿途又不断遭到民兵狙击。在此战役中,英军死伤和被俘约达300人,莱克星顿的枪声被誉为震惊北美十三州的一声春雷,独立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莱克星顿战役胜利的消息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爱国热忱,他们纷纷自备武器,自带口粮,组成民兵队伍,几天之内汇集在波士顿城外的民兵人数就有20000多人。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开幕,此次会议的唯一任务,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有效地进行战争。在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期间,北美殖民地的广大农民、工人、手工业者、黑人、渔民、士兵、资产阶级,甚至连种植场主都非常期待美国的独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托马斯·潘恩这样的政治家。

潘恩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于英国诺福克郡一个贫困的工匠家庭,1750年后曾做过水手、教师和政府税收官,1774年在伦敦幸遇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的推荐下前往北美,先后担任了《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大陆会议外交委员会秘书、宾夕法尼亚议会秘书等职务。积极参加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革命运动,并发表许多政论文章抨击英国殖民主义者对黑人的奴役。其中,1776年1月,他用热情奔放的文笔写了一本题为《常识》的小册子,受到北美殖民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扬。

潘恩通过《常识》广泛地宣传了他的主张,鼓励北美殖民地人民群众脱离英国的殖民束缚,争取独立。由于《常识》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所以此书一经出版人们即争相传诵,在短短3个月内就发行了10多万册。他的这部著作对于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在舆论上起到了很大的动员作用。他在《常识》中强调,国王都是阻碍独立的“民贼”,以国王为首的君主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源泉。君主专制制度完全不是一种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国王一个人的地位高于一切,这完全违反了人的自由平等原则。英国政府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完全是从私利出发的,如果北美人民群众想要从英王那里争取什么让步,实际上只是虚幻的梦想;只有通过武装斗争,宣布独立,才能真正地把13个殖民地的人民团结起来去争取应当享有的权利。

潘恩建议在北美独立以后,应当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主要依据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来批判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度。他认为君主政体是建立在“彻底破坏一切神圣和道德的原则”的基础上的,是靠暴力和欺诈维持的政体,侵犯了人的自然权利,是不人道的,世袭制也是非常不合理的。通常一个国王是通过抽签、选举和篡夺三种方式产生的。如果第一任国王是通过抽签产生的,那么下任国王也只能由抽签产生,而不是世袭;如果第一任国王是由选举产生的,选民选举的仅仅是一个国王,而不是选举一个世袭的王族,如果选举的是一个世袭的王族,那么就把后代的一切权力都抛弃了;如果第一任国王是由篡夺而成为国王的,那么这个国王本身的存在就没有合法的理由,所以根本不能世袭。因此,他强调一切世袭制的政府究其本质,都属于暴政,都是违背人类的自由权利的。他提倡代议制民主共和国,推行普选制。所谓的代议民主制就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选举代表来处理国家事务,通过宪法赋予政府的权力来管理国家,根据法律行使职权,取消了财产资格对选民选举权的限制,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政府不能凌驾于人民,否则人民可以推翻政府收回权力。潘恩认为“永远不年轻,永远不老,不年幼无知,也不老朽昏聩,不躺在摇篮里,也不拄拐杖,不让知识和权力脱节”这样的政府才是一个成熟政府状态。潘恩的这一思想对北美人民反英斗争起了积极的思想解放作用,而且对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政治观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以及美国建国初期,除了产生潘恩这样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还有一位比较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就是托马斯·杰弗逊,他是美国建国初期的杰出政治思想家、国务活动家和美国民主传统的奠基人。1769年被选为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1775年6月作为州代表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并负责起草《独立宣言》,1779年6月当选为弗吉尼亚州州长,1786年出任驻法公使,1789年4月被任命为第一届联邦政府国务卿,1796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800年当选为美国第三届总统,连任两届。在他执政期间,杰弗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篇重要的反抗殖民压迫和封建压迫的历史文献,第一次用宣言形式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旗帜。《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诞生,它在政治上发挥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并成为后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所发表的《人权宣言》范本,此后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

杰弗逊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学说的熏陶,因此他在起草《独立宣言》时心里有三个想法:第一,提出关于统治的学说,即由谁统治美国,为什么由它来统治以及统治的基础是什么。第二,用宣言进行政治宣传,使所有北美人民相信,除建立新国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第三,向各国显示北美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决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宣言列举了英王的种种暴行,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作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享有全权去宣战、媾和、缔结同盟,建立商务关系,并采取其他凡为独立国家所理应采取的行动和事宜。”

美国独立以后,围绕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民主派和联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杰弗逊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反对联邦党企图在美国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他深刻地揭露了君主制的弊端,指出君主政体是最坏的政体,是篡夺而来的,是毫无理性依据的,本质上是一种狼统治羊的政体,实则侵害了人类的天赋人权。君主的权力是君主假借治理国家之名,把全国分为两个阶级,一个阶级是狼,一个阶级是羊。这种政体就是狼吃羊的政体。联邦党认为在美国不宜提倡民主制而只能搞君主制,杰弗逊针对这种观点指出,在美国虽然不宜搞直接民主,但是可以实行代议民主制,建立代议制民主共和国,即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可以委派自己的代表处理公众事务,代议制政府可以在大国履行自己的职责。杰弗逊关于在大国可以实行民主共和国制的主张,对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在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杰弗逊还强调普选权是人民参政的基本前提,认为只有实行普选制,才能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他更强烈反对对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的限制。他在《弗吉尼亚笔记》中指出:“我从来没有看到人民的诚实会随着他们的财富而增长。”杰弗逊还提出了“人民监督”的原则,认为“人民监督”是人民参政行使权力的重要手段,“人民监督”就是指人民对代表有检查权和罢免权,他主张人民在选出代表以后,必须经常监督这些代表,有权随时撤换不称职的代表,这样既可以防止选出的代表变成“豺狼”,又可以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每天都是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可以说,这种人民参政的思想是杰弗逊民主思想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他反对建立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专政,而建立以农民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种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虽然是行不通的,但在美国人民争取政治民主的斗争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长达4个月的激烈争论,与会代表最后达成一致,于9月颁布《联邦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将国家职权分授立法、司法和行政3个部门,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文官政府控制军权等原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联邦宪法》使美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国家,中央政府集中了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的权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保卫国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职能。但是该宪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它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与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等。

在制宪会议过程中,激进派和保守派围绕着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美国真正获得独立,还是与英国政府妥协的问题。代表了大种植园主和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保守派与英国殖民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仅希望英国政府尊重他们的权利,主张与英国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南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激进派主张贸易自由,要求向西部开拓土地,他们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属于受害者,因此他们反英倾向比较坚决,主张北美大陆与英国彻底分离并独立。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坚决主张美国独立,反对保守派的妥协主张。

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大土地所有制,主张实行亲英反法的政策;而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则要求发展小土地所有制,主张实行联法反英的政策。他们在建立什么样的联邦政府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企图建立自己的专制统治,他们排斥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反对人民群众主张建立君主制,反对民主共和制,但仍竭力主张扩大行政权力,限制立法权力,这一派被称为联邦派,主要代表是汉密尔顿。而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拥护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要求实现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反对君主制,主张民主共和制,要求在宪法中体现更多的民主权利,实现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并要求他们的代表在政府机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一派被称为民主派,其主要代表就是杰弗逊。

民主派与联邦派的斗争是独立战争时期激进派与保守派斗争的继续。这两派后来逐步形成了美国的两大政党,一个是以杰弗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即现在的民主党的前身;另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即现在的共和党的前身。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比1777年的《联邦条例》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比《独立宣言》倒退了,在许多方面违背了《独立宣言》的民主原则,黑奴制度没有废除,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反民主的特点。后来在杰弗逊的努力下,美国国会通过的《人权法案》,对《联邦宪法》作了补充。

杰弗逊结合北美反英斗争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理论。经过杰弗逊等人的努力,美国国会通过了保障人权的十条修正案,即《人权法案》,他主张用生命权、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以及追求幸福和抵抗压迫的权利代替法国《人权宣言》中的财产权,这是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发展。

杰弗逊强调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人民革命是防止政府腐化的良药。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国家主权永远属于全体人民。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暴政,即使在共和政体下,时常发生一点暴乱也是一件好事,这如同自然界发生暴风雨一样。

杰弗逊的人民主权思想还表现在他反对贩卖黑奴,认为奴隶制是对人的最神圣的生存与自由权利的侮辱,是一种伤天害理的制度。他认为在美国存在奴隶制是不幸的,他执政期间,对美国南卡莱罗纳州通过中止输入奴隶的提案虽然尚未完成,但杰弗逊坚决反对种族歧视,争取黑人和白人平等的思想和主张对美国社会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人民群众的战争。美国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援,在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国贵族出身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拉斐德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波兰革命志士库昔久斯特,都是远涉重洋自愿加入到美国独立战争中。另外,在战争中广大妇女也发挥很大的作用。男子走上战场,妇女们在后方担负起生产任务,她们耕田织布,用粮食和衣物支撑前线,有不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军运送医药,传递情报,抢救伤员。有的妇女甚至还当上了炮手并立下战功。北美殖民地的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海员等都是这次革命战争中的主力,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黑人在战争中也发挥很大作用,参加到美国革命军中作战的至少有5000人。1778年在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中,平均每营都有54名黑人,每一次重大战役都有黑人参加,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争取美国独立的革命战争,北美的13个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它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北美13州摆脱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因此,作为一次反殖民压迫、反封建压迫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在历史上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美国的独立极大地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战争为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美国独立战争也惊醒了欧洲,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但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二)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前的法国,虽然仍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但自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欧洲大陆上仅次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却在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割据等种种因素的束缚,废除封建制度已成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革命前法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特权阶级和非特权阶级的矛盾上。革命前法国存在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全国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天主教徒和封建贵族构成第一和第二等级,拥有一切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不负担任何赋税义务,是国家的统治阶级。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国家的被统治阶级。尽管资产阶级在财富上远远超过特权等级,但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却还是十分低下的。至于农民和城市平民更是社会的底层。在封建特权阶级的统治下,从事工商业活动被视为卑贱的职业,只有向国王纳税的义务,不应该享有任何权利。革命前法国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在第三等级中,只有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最富有,在政治上最成熟,最能提出和制定反封建的纲领和口号,理应处于领导地位。

路易十六虽然从前任国王那里继承了王位,但他同时也从前任国王那里继承了巨额债务。这些债务大部分都是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在频繁的对外战争中欠下的,更糟的是,法国政府在帮助美国赢得独立的过程中也花费颇多。因此,到了18世纪80年代,法国王室几乎半数的收入都被用来支付战争债务,而另外四分之一则用于法国自身的军备。加之法国特权阶层包括贵族和教士都有免税特权,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负担最终都要转嫁到农民身上。

到178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急需用钱,但当他向法国贵族和教士寻求帮助时却遭到拒绝。他们坚持认为如果国王想要获得他们的帮助,就必须允许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贵族希望能够强迫国王在他们关心的问题上进行改革,要求国王召开三级会议。这是一个代表了法国各个阶层全部人口的会议。第一等级由大约10万个罗马天主教教士组成;第二等级包括大概40万个贵族;第三等级则涵盖了其他剩余人口大约2400万农奴、自耕农以及城市居民。第三等级同其他两个等级的代表名额总和相同。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了三级会议,期望获得征收新税的权力,却引起第三等级的不满,中间阶层痛恨贵族占据了最好的工作和政府职位。第一、第二等级企图控制会议,坚持一个等级只投一票;第三等级的成员却坚持按人数投票。1789年6月17日,经过数个星期毫无结果的争论,第三等级的代表采取了戏剧性的措施,全体退出三级会议并宣布成立国民议会,三天之后,新议会的成员宣誓“法国不制定新宪法,大会绝不解散”。1789年7月14日,由于害怕国王以武力解除国民议会,一群巴黎民众起义包围了巴士底狱(王室监狱和军火库)。当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迅速在法国传播时,各地农民烧毁修道院贵族府邸的暴动越来越多。

由于担心革命会失去控制,国民议会迅速行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改革。1789年8月国民议会发表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宣言宣称:人类是生而自由并且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政府的职责在于保护这些人权。《人权宣言》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特权的要求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1793年,国民公会发现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王后玛丽·安东尼犯了通敌叛国罪,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1793年和1794年,当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及激进的雅各宾派主政议会后,革命的混乱无序达到了顶峰。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律师,罗伯斯庇尔在大革命期间逐渐为人所知。

罗伯斯庇尔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雅各宾派的首领,卢梭思想的拥护者。1758年5月6日,罗伯斯庇尔生于法国北部阿图瓦郡的首府阿腊斯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律师。在他6岁的时候,母亲与世长辞,抛下了4个孩子。3年后,父亲在离开家乡之后杳无音讯,从此,9岁的罗伯斯庇尔便成为家中年纪最大的人。7岁时罗伯斯庇尔在家乡上学,11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得到巴黎路易学校的助学金,到巴黎求学。路易学校是以国王路易十四的名字命名的,是法国著名的学校。这个学校受天主教会控制,严禁传播自由思想,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然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罗伯斯庇尔的兴趣日益超出这些科目的范围,他开始接触和学习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吸取新思想。在大学期间,罗伯斯庇尔深受卢梭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站在第三等级一边。罗伯斯庇尔把卢梭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认为人间的不平等、贫富悬殊等现象是由于人的自然权利遭到了破坏。他常常独自一人打开卢梭的著作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并把卢梭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然而罗伯斯庇尔在卢梭那里根本找不到消除不平等现象的正确答案,因为卢梭是一个小私有者的思想家,小私有者本身是依赖于私有制而存在的。

罗伯斯庇尔参加革命前在法国北部的阿腊斯城当律师,1789年作为第三等级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的三级会议,从此罗伯斯庇尔投身于法国大革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冷静与胆量,雄辩的口才,组织的才能,很快为他赢得了声望。罗伯斯庇尔生活简朴,清白廉洁,虽然是个文雅的人,但在对敌斗争时却具有一副铁石心肠。他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因此具有不计生死危险的无畏精神,当时人们称赞他为一个“不可收买者”。

罗伯斯庇尔坚决拥护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并在实践中发展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1788年他提出三级会议的权力只能属于人民,1789年巴黎起义胜利后,他提出在消灭王权的基础上,确立神圣的、平等的和不可分割的人权。1791年他又进一步阐明,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是他从自由平等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代理人。他曾经在国民会议中反对1719年宪法里关于“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规定,质问“谁授权给你们剥夺人民的权利”?他认为用财产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就把当时法国公民中87%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和贫穷的知识分子排除在选举之外,实际上用财产特权代替了门第特权。所以,在他领导下制定的1793年宪法就取消了“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的区分,明确规定凡满20岁的男子都是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主权属于人民,这是不可动摇和不可转让的,实行普选制等内容。

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使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为贵族利益服务的制度。只有消灭封建专制制度,人民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他在掌握政权之后,首先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接着又通过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10年内分期付款的方法卖给农民,把被地主霸占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烧毁全部地契等。为了消灭财产占有的不平等现象,他主张,废除长子继承制。为防止财产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主张按照财产数额征收累进税。这些积极措施使他逐渐成为雅各宾俱乐部杰出的人物,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袖。立法会议期间,他通过雅各宾俱乐部参与政治斗争。无论是1792年8月10日的起义,还是1793年5月到6月的起义,他都发挥了号召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罗伯斯庇尔主张依法治国,他主张当政府侵害人民的权利时,人民的神圣义务就是起义,人民有权以暴力来反抗统治者的暴力。1793年9月,他建立的雅各宾专政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强烈反对,为了保卫革命的成果,罗伯斯庇尔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并结合当时的形势,决定以革命暴力为武器,实行革命恐怖政策,即对敌人实行恐怖政策。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恐怖也叫作“人民专制制度”。他在革命时期采取的革命恐怖政策是必要的,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人民革命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为犯有恐怖扩大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雅各宾政权的失败。

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特别频繁地使用断头台,从1793年到1794年的漫长恐怖统治里,他们处决了大约4万人,并将30万被怀疑为反革命分子的人关进了监狱。最终这样的政治清洗,使人们对雅各宾派的政权本身失去了信心。1794年7月,国民公会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同盟者,把他们送上了断头台,之后一个名为“督政府”的新机构登上法国历史的舞台。然而“督政府”仍无力解决处于大变革时期法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他们试图在旧制度和激进革命之间寻求解决之道,却常常在两个政策之间徘徊,因此他们的统治不断面临挑战。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督政府的统治走到了尽头。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其中,法国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都对封建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这些思想家中,以卢梭的思想最为激进。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杰出代表,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年幼丧母,父亲是个钟表匠。他早年曾在律师家为徒,从雕刻师学艺,他当过佣人和家庭教师,由于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所以他才深刻了解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他的重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社会契约论》等。他认为在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中,人们生活简朴,彼此平等,不求财富,因此也不亏待别人。而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是因为人的自然权利遭到了破坏,因此,他要求政治平等。卢梭知道要恢复到原始人的简朴生活是不可能的,想要使人生活得愉快美好,那么就要改造社会和政治。他认为不平等起源于财产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要求进行比较平均的分配。这就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法国大革命是人民群众发动的比较充分并广泛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巴黎人民在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10日和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发动的三次武装起义,成为推动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的转折点。由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决定性作用,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企图,迫使资产阶级开始满足人民群众的部分要求,革命斗争继续向前推进。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沿着上升的路线发展的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因此,它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1848年欧洲革命

19世纪中期,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当时的欧洲犹如一堆干柴,任何一点儿火种都会燃起熊熊烈火。1845年至1846年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847年又爆发了全欧洲性的经济危机,这些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848年至1849年,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爆发了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革命席卷欧洲大地,从巴勒摩到巴黎,从柏林再到维也纳,从布拉格一直到布达佩斯,这场革命可以说是继十七八世纪英法革命之后的欧洲第三次革命大风暴。

1848年革命爆发之前,欧洲各国的形势很复杂,但都存在一个共性,即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和斗争尚未完成,并且1848年欧洲革命是工业革命在欧洲胜利进军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无产阶级已经形成,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并成为这次革命的主要动力,这些都决定了这次革命性质、任务、内容等具有不可预测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由于当时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所承担的革命任务也不尽相同。在这场革命中,法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以七月王朝为首的金融资产阶级专政的独占统治,实现民主改革,建立整个资产阶级统治;在德意志,主要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国家的分裂状态,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奥地利革命则是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一系列独立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匈牙利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意大利是要求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东南欧,则主要是反对异族的奴役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尽管这些国家的具体革命任务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因此,1848年欧洲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扫除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势力,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决定了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在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争取民族独立又是东南欧革命的重要内容,所以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1.1848年法国革命(1)巴黎二月革命和临时政府

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建立了七月王朝,大革命时期的自由派贵族奥尔良公爵之子路易·菲利普任国王。七月王朝则代表资产阶级中最富有的金融贵族集团垄断政权,确切地说七月王朝并不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只是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权。实际上掌握政权的是一小部分金融贵族。金融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反对任何民主改革,奉行极端保守的政策,这不仅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七月王朝成了金融贵族“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而“路易·菲力浦是这个公司的经理”。

在七月王朝时期,享有选举权的也只是这个阶层。由于法国宪法规定,只有年缴纳200法郎直接税的人才有选举权,造成中等资产阶级其中包括许多新兴工业家,也享受不到这个权利。这一规定致使3600万居民中只有20人有选举权。在七月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法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农民在政府的沉重赋税及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下,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工人在资本家的榨取下,越来越贫困化。可以说七月王朝的腐朽统治,是造成1848年法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也决定了法国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七月王朝的金融贵族统治,建立共和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推动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劳动人民,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现状不满。这些反对七月王朝的中、小资产阶级由于各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及主张,形成了以下三大派别:第一,王朝反对派,其领袖是巴洛。它从统治阶级中分化,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部分大资产阶级利益。它并不反对君主制,只要求实行一些改革,比如扩大选举权,清洗行政机构,根除贪污腐化现象,建立廉洁政府等;第二,资产阶级共和派。它由一些抱有共和主义思想的资产者,比如作家、律师、军官等组成。它反对君主制,鼓吹共和思想,要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因此,它得到工业资产阶级的拥护;第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它以《改革报》派为核心,代表小作坊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小知识分子阶层的利益,他们不仅要求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还要求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实行普选制。资产阶级共和派在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中比王朝反对派更为坚决,但是它具有两面性。当它遭到金融贵族残酷打击时,特别是当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它就害怕革命,阻止革命的发展,甚至公开反对革命。

当时,对法国革命起到推动作用的,还有比较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布朗。路易·布朗在1840年发表了一部著作《劳动的组织》。他在这本书里阐明:工人的贫困、堕落、犯罪及愚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他认为把劳动组织起来就可以消灭这种现象。他还建议由国家拿出资本,成立“社会工厂”,由国家负责指导和组织生产,在他看来,这样的“社会工厂”普遍成立就可以排挤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就可以实现工人的解放。因此,他把工人解放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国家上面,他提倡阶级合作,把资产阶级国家看成是超阶级的东西。这种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蒙蔽了许多工人,他们天真地相信,在推翻七月王朝之后可以靠资产阶级国家的帮助实现工人的解放。

此外,1845~1846年法国农业歉收和1847年的经济,更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由于大革命时期禁止集会和结社的“夏普利埃法”存在,从1847年起,资产阶级反对派只能在各地以宴会的形式组织群众性的政治集会,要求进行选举改革。在工农大众的斗争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王朝反对派发起了“宴会运动”,以宴会为名,阻止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宣传改革选举制度。1847年7月,在巴黎举行了拥护选举改革的第一次宴会,有一千多人参加,在这次宴会后,法国各地纷纷举行支持选举改革的宴会,这个运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起了发动群众的作用。但是,七月王朝实行高压政策,政府下令禁止宴会活动,使政府与反对派的对立更加明显。

1848年2月22日,资产阶级各反对派决定取消原定于当天举行的宴会和示威游行。路易·菲力浦甚为宽慰地说:“人们不会在冬天闹革命!”但是,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让路易·菲力浦如愿。工人、市民和学生唱着《马赛曲》,不顾禁令走上街头,仍然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中午时刻,示威群众高呼“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冲向基佐住宅,把窗户玻璃打得粉碎。傍晚时分,示威游行者分散到邻近各条街道,开始拆毁马路、推倒公共马车,武器铺也被群众捣毁了。2月23日清晨,革命群众与政府军展开巷战,政府派军警进行镇压,示威转变为武装起义。23日夜晚,成千上万的工人和革命群众高举火把,提出“建立共和”的口号,举行了通宵的全城示威游行。值得高兴的是政府军不仅不执行镇压群众的命令,而且公开支持革命。面对这个形势,路易·菲力浦不得不把基佐免职,命有自由主义声望的莫尔伯爵组织新政府,希望以此阻止革命的发展。基佐下台消息传出后,资产阶级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准备和七月王朝妥协,共同执政。但是,巴黎的无产阶级决心彻底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制度。他们仍坚守堡垒,继续战斗。

到24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群众占领了巴黎所有的兵营和武器库。人民高呼“打倒路易·菲力浦!”“共和国万岁!”的口号,攻占王宫。浩大的革命声势迫使莫尔谢绝组阁。国王路易·菲力浦的半身铜像被推翻,国王的宝座被焚烧,在革命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路易·菲力浦看大势已去,仓惶逃往英国,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场革命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更深刻、更广泛的革命。

正当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在大街上战斗的时候,资产阶级却趁机窃夺了革命成果。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立宪制,他们在人民进攻王宫的同时,召开了立法会议,企图拥立路易·菲力浦的长孙巴黎伯爵为国王。但起义的工人驱散了立法会议,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君主制的阴谋。2月24日晚,法国宣布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由11人组成,其中2人为王朝反对派,5人为资产阶级共和派,2人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工人代表2人即路易·布朗和阿尔伯特。从表面上看,临时政府是由参加革命的各个阶级联合组成的,但实际上,临时政府中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重要的职位都被资产阶级所窃据。主席由杜邦·德·累尔担任,外交部长是拉马丁,司法部长是克列米埃,海军部长是阿拉格,财政部长是加尼埃·巴热斯。参加临时政府的工人代表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附属。巴黎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已落入了资产阶级的手中。

2月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颁布实行普选制,新闻、集会自由,废除对政治犯的死刑等法令,这些法令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在宴会运动期间提出的各种要求。

不久资产阶级转向了反动,他们调转枪口屠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毫不迟疑发动了六月起义,把1848年革命推向了最高峰。(2)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法国在经历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848年4月23日,临时政府举行制宪议会选举,然而在880名议员中,资产阶级共和派就占550名,所谓的工人代表仅有18名。5月4日制宪议会开幕,临时政府宣布解散。10日制宪议会选出5人执行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