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0:49: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雪,梁馨元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成为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时代的主题和任务。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偏离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普及学校素质教育,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升级丛书”图书,分为《怎样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观念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形象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成功素质教育》10册,本套书详述了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即他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外在素质即学生的能力、行为和成就等方面的培养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美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所谓审美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素质应当作为在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美育来实施。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种通过升华人们的感性来引导人们的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德育是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智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和训练,使人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知”的开发与教育。体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促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情绪,侧重的是人与身体的关系。劳技教育主要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社会就业的关系。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们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技素质不能代替审美素质一样,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教育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1)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一般来说,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五爱”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2)美育能以美益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美育能够促进智育,有助于开发智力。美的诱惑力是无穷的,美育可籍此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智育的效果。只要们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不仅音乐、美术、体育、文学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其他学科也可以给学生以美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在审美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美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掌握、探究更多的知识,并感到乐在其中。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充分挖掘大脑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促进科学创造与发明。(3)美育能以美健身,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人的身心健康主要是通过体质培养和训练来实现的。体育是重在人的“身”的锻炼,美育是重在人的“心”的调节。通过美育活动,可以使人增强自调节能力,始终处于一种心情愉快、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同时,规范的体育训练,在强身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人的肢体行为协调美观,增强求胜的信心。美育可以把健康的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之中,把人体的生理、心理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贯穿于一切体育训练活动中,使人健美。(4)美育能以美促劳,提高人的劳技素质

美育具有自由性,学生都乐意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劳动本身的审美属性,从而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清除轻视劳动和鄙视劳动的思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世界,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美育还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审美价值,在分享参加劳动的喜悦中,劳技教育达到了科学和艺术结合境界,充满着创造的智慧和欣喜,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树立了热爱创造美的劳动的情感。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美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们要深刻理解美育在人才培养以及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把美育付诸行动,贯穿始终,就一定能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美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育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学校美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德育、体育、智育、劳育等相辅并行的一种系统而规范的教育。无论美育的规范性、功能性、高效性都是学校美育优于其他美育的显著特点。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美育教育。

家庭美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最初的老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都给子女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子女模仿的对象首先就是父母。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包含着美育。家庭美育是父母要做表率,谈吐文雅,敬老爱幼,家庭和睦,待客有礼貌等等。总之,家庭美育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美育

儿童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第二个父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的第二个模仿对象。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美的播种者。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思想之美,心灵之美,性格之美,气质风格之美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而言,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说明了教师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师时刻都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美的化身,不但要有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光明磊落的行为,以及沉着冷静、耐心等品质,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理解、尊重和爱,而且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到学生当中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娱乐、观赏艺术对象以及艺术作品等鉴赏活动,不但能对学生产生纯化心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总之,学校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美育活动,不但对学校美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素质教育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又被称之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和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选取,对丑的否定、摈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美育之所以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美育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教育形态,人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再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过程,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如康德所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内在的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情感上真正感受到美,人们才能对某项事物心悦诚服,或者对从事某项工作感到愉快。

美育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很多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因此,美育的一项社会功能就在于培养人,在于塑造美的心灵。

实施包括美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工程。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异常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情操,有的人甚至就此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其实,现行素质教育的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这些内容非常注重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陶冶情操的篇章,如《爱莲说》、《陋室铭》所表达的洁身自好、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与宠辱不惊的豁达情怀,等等,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功能,既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们应该好好利用素质教育的优势,在教材中挖掘美,在教育中体现美,真正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做好。

加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一是要培养青少年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以及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这就需要们引导青少年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二是要培养青少年对美的鉴赏力。

美育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具有鉴别美丑的能力,使青少年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从而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三是要培养青少年对美的创造力。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的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们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接受美的教育,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更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

4.美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中,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

美学的产生的历史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孔丘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于诗和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教他们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篇。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在那时,美育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乐》也都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曾设有专门的画学。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诗是为歌颂领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侣封建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艺,其中音乐是适应教会做礼拜和赞美上帝的。在封建社会里,美育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了美育的领域。在小学中设立了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把艺术用作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随之变成了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

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也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

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社会主义美育的主要原则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革命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美育的内容须富有生活气息;并渗透到学校全部生活中;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焕发高尚的情感,使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作品,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既要使学生钻研艺术内容,加深理解;又要使他们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掌握表现的技能、技巧;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要使全体学生都学点绘画、唱歌和其他艺术,有一般的艺术修养;也要适应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的不同,因材施教。

5.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美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有了这种机能,人就能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单纯的自然存在,走向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审美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教育最具吸引人的趣味性,最具贴近心灵深处的感性。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学习鉴赏自然和生活美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1)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早在1908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就提出了美育问题,多么有远见。他后来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教育”,并规划过一幅实施全民美育的蓝图,它的重大意义,今天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审美教育对当今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

艺术活动中,学生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这时,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而这正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的迸发和释放提供了最佳时机。同时,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减轻左半脑的负担,刺激右半脑的发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通过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全面思维能力,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的高素质思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实现对思维的解放,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易于启发自觉性,所以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活动又是通过审美感性通向德育理性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美育辅助了德育的实施,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起了催化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可见,美育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可以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是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

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身心的协调发展,使大学生变得聪明、文明和高雅,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作为审美的工具,使大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加强修养;电影、电视最富群众性,是群众中影响最大的宣传工具、教育工具,它起着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认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情操、举止、行为、人格和道德,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3)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综合物,一个无意识思维原始的、无理性方面与有意识思维逻辑的、有理性认知的综合体”。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是否会有创造行为,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动力系统,而这一动力系统是由情感、需要、兴趣、动机等精神力量类的非理性因素提供的。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带来教育上的积极效果,是因为审美是诉诸人的情感、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领域的,能够激活传统教育中学生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资源:非理性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舒展和机敏的良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教育作用于学生的过程,就是解放学生情感的过程,解放无意识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的过程,从而减轻对深层次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同时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带来积极的教育,而且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非理性因素被激活,事实上也就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条件。

黑格尔说:“艺术又好像处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求,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教育通过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达到自实现。

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考试与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与体育等素质类公共课有较大区别,选修艺术课程学生的数量、师生及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也与其他公共课有较大不同。目前笔者所在的省一些普通高校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与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为学习了艺术,自然接受了美育,这是片面的看法。现在的高校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系统开设美学课程。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审美素质教育与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素质,美育与人文素质培养、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紧密结合,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

高校审美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普通高校管理水平,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审美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高校的审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2)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以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审美教育课程改革,是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普通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审美课程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提高学校师资水平

加强普通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普通高校师资水平,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审美实践于一体的双面材料,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审美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正确的审美观,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为重要。

6.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美育是指受教育者在系统地接触和欣赏各种类型美的事物,学会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相对其它有不可代替的功能与作用,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美辅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能促进人的理想形成,能激发爱国热情、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美育是在以个人爱好的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它具有更高程度的个体自发性和更积极的主动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会认识美的个性。美育能激发每个人的个性,并帮助完善与发展。美育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称之为感情陶冶工作。教育人总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美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像《刘胡兰》、《董存瑞》、《李四光》、《甲午海战》、《创业》等,对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形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以它的人物美、思想美、行为美、精神美、事业美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从而增强了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理想水平。

以美益智,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国外科学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已证明人的左右两部大脑的功能是不同的,只有把左右两个半脑的功能全部开发出来,智力开发才算全面。目前,中小学课程只有很少的几门课程涉及右半脑所辖直觉思维,擅长于创造和右脑半球的特殊功能却被人忽视,而美育正是开发人的右脑,美育有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开发。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提高智育效果。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欣赏,又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主动获得有深刻哲理的思想,获得表达和创造的技巧,获得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实践操作力,促进学生智能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目的。

以美健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人们的审美追求,决定着对形体美、动作美的需求,这是学生主动发展提高体育活动的动机、持久性的源泉,美育能促进体育的发展。

体育是健与美的结合,它可以使人体魄强健、精神愉悦,还可以锻炼意志,增强毅力。而体育活动中,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中的武术、花样滑冰、游泳、跳水、艺术体操、团体体操等处处蕴含力量的美、体型美、动态美、造型美,处处渗透着美育因素,也正是这些美育因素驱动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以美育人,培养创新性人才

未来的社会需要创新性人才,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是面向全体,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养的普及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构成科学的创新的动力。美育和创新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审美的感情实质就是对创造的追求。”而从对创造力有重大影响的“动机因素、智力因素、个性因素”三大因素来看,无一不与审美修养有关。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丰富的美感修养,可以强化人们探求未知的动机,富有创造性右脑半球的幻想、联想、直觉悟性在于得到文学艺术长期熏陶,爱美天性、高尚情操、敏锐感觉、兴趣爱好、保护童真、丰富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均需要用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重视美育,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

7.如何推进学校美育素质教育

各教学要素形成了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总的说来,这种运行机制,以素质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欣赏技能,经分类编班进行美术专修教学,争取纵向进展,同时课余辅导从面上承接,满足学生猎奇涉广的要求,实现横向迁移,突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教师学以致用,教有专长,研有方向,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双向的最好体现。以现有的运行机制为照系“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美术教学运行机制具有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把握学生的有效发展区,便于因材施教

学生现有素质和所期待将形成的素质之间的区域是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区。是学生的现实水平向理想目标发展的动态区域。分类教学法避免了“一刀切”的认识误区,能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师所期待、学生能接受的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对学生最佳发展方向的引导,还不够全面,而课活动课给予了适当的补充,从知识面上满足要求。这样,在不放弃基本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发展各自优势,便于教师因材施教,确切有效地把握了有效发展区,促进“合格加特长”目标的实现。

承认素质相对稳定性,促进素质的态发展

学生已形成的素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所形成的兴趣爱好也是相对静止的,而且这种相对稳定的倾向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分类教学法承认了这种需要,从而进行教研,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指导,强化了这种需要的满足。从绝对意义上说,需要到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定教育对象的素质随着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承认学生内部需要的差异性并分别分层次地给予满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素质的提高。

兼顾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情感意志的培养

兼顾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使其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美术课具体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所形成的素质属于质料范畴,其水平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多寡和熟练程度有关,美术教学中意志和情趣的培养主要表现于能力、毅力、情操等,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通过能力训练、感情培养和意志磨练等渠道来培养。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相互包涵,互为渗透。分类教学法走出以往美术课教学只注重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意志培养的局限。通过欣赏课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美育情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使其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其过程的思维突破、技巧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情感,磨练了意志。

强调教师从群体主体教育效能的局面出发

强调教师从群体主体教育效能的局面出发,充分发挥个体主体的教育优势。分类教学法不仅保留和发展了现有教研中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互相协调等教学常规。而且通过选任专修课教师,使教师“学以致用”,避免“学非所用”的消耗现象,使他们的特长所学专业有用武之地,能较轻松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教研一体化,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进步,达到“学教并用、教育专项、研有方向”的目标,从而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形成特色。对学校说亦可实现对美术师资的充分且有效的利用。

提高美术教学的时效性,使教学改革更贴切教育现实

美术科的分类的教学法在不增加美术授课时间和不增设新课和的前提下进行的,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的美育审美感官,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美术形式,在大纲所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美术课的这种机制改革避免打乱学校的总体所带来的混乱现象,而且不增加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反而使他们更得心应手。提高了在旧体制中试行新机的可行性,使教学改革更切教育现实,遵循教育改革的循序渐进原则。

坚持素质教育的人才观,通过策略培养人才

美术课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基础教学发现兴趣,通过专修课教学培养特长,辅以课外活动辅导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实施的是“合格加特长”的培养策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坚定“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学生某一方面冒尖带动和谐发展。

美术教育“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的初步设想,是们基于实践的思考,是致力于形成学科特色、寻找素质教育实施突破口的建议。

8.学校推进美育素质教育的方法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可见,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今天,薄弱的学校美育工作应该花大力气,通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夯实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来发现学生美的闪光,激励学生美的创造。几年来,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在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构建美育工作网络,强化美育意识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美育意识,强化教师的美育意识,因为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只有全体教师,特别是艺科教师明确肩上的责任,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为艺术教育贡献力量。构建学校美育工作网络,让艺术教育落实到实处意识的强化,网络的构建,保证了学校美育工作朝着健康、发展、有特色的道路前进。

加大美育软硬件投入,优化美育环境

美育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而美育工作的软硬件投入是基础。有一个良好的美育工作环境,才能充分激发师生由感受美到创造美的欲望,从而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塑造完整的人格。

抓硬件建设,夯实美育基础。重视美育的硬件建设,以保证学生艺术教育的开展。画板、写生台、素描模型、球、圈、带、棒、练功房、写生画室等硬件设施,这些为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校园文化,营造美的氛围。美的教育不仅要靠课堂、靠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通过文化景点、绿化、美化、香化来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几年来。

抓软件建设,落实美育教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注重教学常规。在教学工作中,搞好常规教学是前提,它是保证教学要求的行之有效的规范要求。因此,们坚持工作的落实,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实施教学,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注重普及和学科渗透,提高美育效能

美育教育坚持了学科渗透和大面积的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十分强调全体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以提高美育效能。通过艺术教育及活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程。

全体教师都应成为美育工作者,所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美的创造欲望,从而发现美,创造美。学校艺术教研室每周均要对部分教师、部分学科的美育渗透工作督导和检查,每月举行一次学科美育渗透的教研专题会议,研究美育渗透的方式和方法,鼓励教师主讲学科美育渗透教研课,每期评选优质学科美育渗透课,并与教师基本功过关和年度考核挂钩。

9.学生在美育教育中的情商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被视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各种学科改革、课程改革也是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所开展的。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样也是围绕着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因此,美术教育已从过去单纯的技能教学转变为全面重视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艺术教育。

什么是素质,素质本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但其又涉及到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的概念,从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和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所指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上具体的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广义概念指人在先天与后天作用下所形成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无论何种解释其内涵中都包括着对人未来发展具有影响的部分,其中与人的情感有关的情商是人的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它对人的后天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的教育没有重视学生的情商,美术教育也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求,而美术教育恰恰在学生的情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自身的优势。

美育中学生的情商因素

人们在客观事物对其是否符合自己主观需要作出反映的时候,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些不同的反映受到人的情商因素的影响,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不同态度的主观体验。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对作品不同的体验和主观反映,是学生获得心灵陶冶和学习动力的基础。“情商,被称作是人的一种心灵力量,人的一种为人的涵养,也被视做人的性格的因素。”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品质,培养自我激励的心灵动力,它是以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能否满足其需要为中介。而美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美术教育是最能容易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艺术教育。

学生在美术教育的陶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行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

在美术教育教学及美术活动中,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情商因素包括:学生对自然环境及艺术氛围的心理倾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艺术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处世能力,这些情商因素始终影响着学生个人素质的形成。

美育中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

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人的物质需要,还有人的精神需要,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艺术,也因为有了艺术生活才变得美丽,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重要手段,是陶冶学生情操,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是美术教育适应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满足学生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服务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1)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

重视情商培养,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内在性”特征“内化”的教育。人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人的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有动力作用,美术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需要,最能容易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因此,美术教育如果脱离儿童心理需要也就是缺泛情商的美术教育,富有情商的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将先天的基础实现后天的成就的内因动力,能培养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如一幅环保内容的绘画,能让一些学生产生某种激情和冲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某种欲望和责任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富有情商的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德育手段,它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去谋求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神笔马良”、“达芬奇画蛋”等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成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2)体现“发展性”特征的教育

重视情商培养的美术教育,是体现学生的素质“发展性”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质,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素质,都是可变的。”后天因素在人的素质形成中,人的情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注意学生的情商培养,能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获取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机;美术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帮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观察、积极想象、积极表现,从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尊重素质“差异性”特征的教育

美术教育中重视学生情商培养,是尊重学生素质“差异性”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异上,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差异上,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学生在表现相同主题和相同内容的作品时,在形象、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商培养,就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情商水平,尊重学生,因人施教是前提,承认差异,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快乐,便于学生的真情流露,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效应性

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效应性。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没有情商的美术教育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没有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也是不健全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所创造的良好的艺术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认知过程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的手段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情商,是为了发挥情商的介质作用,也是为了使美术教育更富有魅力,使之成为学生产生自我需要和内部动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所以体验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关系的中介。培养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性和表现欲,提高学生在体验中正确认识和调控自己心理情绪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他人情感,获得和谐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指导学生正确协调人际关系,帮助其提高处世能力和水平。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情商的基本途径由以下几方面:(1)在美术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

美术表现是学生使用各种形式、各种材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表达自已的情感和体验,美术作品是个人情感与客观事物的介质反映。写生、临摹都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和体验,所采用的夸张或写实都是与学生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表现欲有关,而学生的表现欲受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程度、技能水平、心理需要和环境氛围的制约和影响。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能动作用,它具有鲜明的心理指向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点燃审美激情,激发表现欲,培养表现能力,就要抓住学生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情商的能动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2)在美术欣赏中陶冶情感

欣赏是学生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并从中获取对客体的情感体验。欣赏的客体包括大自然及大自然中人类创造的文明成就、各种艺术作品、周围环境中人的气质和品质等。在欣赏过程中,感情丰富的人对欣赏客体的感受面比较宽,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客体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兴趣爱好、个人心理品质等。

让学生学会欣赏,帮助学生欣赏是美术教师的任务。让学生去亲近自然,并从中获得愉悦,在欣赏大自然中陶冶情操,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和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去欣赏人类的创造成就,帮助学生获取欣赏经验。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民居、桥梁的时候,先让学生收信有关民居、桥梁的图片、照片、介绍、故事等,让学生查资料深入了解其中自己喜欢的一至二个民居和桥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相互介绍,并做成一个小册页,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分类布置专题展览,这样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长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培养了能力。(3)在生活交流中培养情感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获得了情感体验。如在封面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为自己的日记本起个书名,从里到外设计一套封面,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

通过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交流中获得情感交流和体验,在苏教版三年级的“设计汗衫”教学中,让学生回忆父母最喜欢的汗衫,讲自己对父母穿上他们喜欢的汗衫有什么感觉,再为自己父母设计一件汗衫,最后写上设计的介绍,并把自己设计的汗衫给自己的父母看,由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设计打分评价。有位学生的介绍是这样写的:“妈妈,这是我为您设计的汗衫,它是红颜色的,您穿上一定会很漂亮,汗衫是用吸汗、透风的料子做的,您穿上一定很舒服,希望您能喜欢,并请你打分。”同时,母亲也写上了评价,并打出了98分。当然成绩并不重要,而这种情感的交流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在集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在相互合作中体验人际关系,培养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适当的角色地位,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探究、解决学习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集中的问题,共同承担集体义务;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劳动,共同分享集体成果。

在手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受材料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个人完成作业任务有一定困难。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收集材料,根据各人所长自愿分工,协作完成,教师给予总分由学生民主分配,并注明得分原因,各小组还有代表介绍作品构思、制作过程、发生的故事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看到学生不同的态度、处事方法、为人作风等,如有的小组成员各不相让,争当主角;有的小组排挤大家不喜欢的人;有的小组平均分配成绩,互不得罪,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5)在多种评价中认识自己。

以往的评价是学生作业教师打分,教师尤如判官,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改变评分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评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展评、父母帮评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听到多方评价的声音,以便学生在交流中更加了解自己,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情商培养是美术贯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行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和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自己的每一个目标的“成功教育”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手段。美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美术教育需要情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情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教育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10.素质教育下的学生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不能靠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美术实践和美术体验中去,并以此来感受、认知、理解美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然后转化为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美术教学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兴趣基础上,在方向上加以引导,使之不断学习,积累必要的美术知识。

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作用(1)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的一种能力,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一特点在美术教育中尤为突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认知别人创作的精髓,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实践自己的想法,是美术教育的主线。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作用。(2)美术教育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和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想象实践的过程,学习美的鉴赏方法,激发视听灵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美术素养,完善人格。(3)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

美育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只靠教师引导学生由认知走向创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美术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美术教育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在美术课受到的教育少之又少,就很难达到与其它知识和技能结合的体验了。为了加强学生认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和对比认知。在技能课、设计课和欣赏课上,教师用较深入的课前体察和课上引导,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观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如此,在教科书及各种教学挂图中,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像来阐明内容。美丽的图像能给学生带来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1)注重教育理念创新

注重教育理念创新,在肯定共性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个性化教育是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美术课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师应把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及表现,适当地指导学生的绘画技巧,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当然创造力的激发不但需要好的主体,更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同学们出了一个“不是主题的主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具体表现手法不限,绘画、手工制作等都可以。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提问,教师则从旁指导。课后,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学生的作品,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得到释放。(2)运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逐步深入课堂,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在教学中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术教学应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为这一宗旨服务。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教学要直观、生动,美术教案的撰写也应体现这一学科特点。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大量图片,用电脑制作教案即可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3)互联网教学手段

利于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信息技术改变了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多媒体撰写和管理教案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七年级下《绿洲》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是以超现实主义绘画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为丰富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了“超现实主义”的含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介绍及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丰富了教案内容,还建立了一个“学习资料库”便于以后查找和学生课后知识的拓展,另外,还能通过网络开阔教师的知识空间,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因美术学科属于小学科,在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名,势单力薄,现在大多数学校将音、体、美“三小门”简单地划在一起教研,美术教师难以分享集体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形式,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从他人的教学经验中得到启示,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上论坛,同行之间也能用电子邮件相互交流,以此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使教案更趋丰富、充实。

11.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对于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变落后,而要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美术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和特点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

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试教育本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学校教育活动。问题出在,当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走向其反面,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自然,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时候,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1)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3)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得依靠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比系科设置改革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培养的转变,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受到普遍的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虽然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但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少使人们看到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能。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自实现、自认同的意识和愿望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普遍增强。过去那种对人才进行工具化理解的观念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质疑。

以进行单纯的知识学习,甚至以应试训练为手段,以实现逐级“攀登”的功利性“成材”教育,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受教育者自实现的要求和人格养成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体制,就亟需转变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随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地被社会认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不再是一个难题。21世纪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12.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呼唤新型人才,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格健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新的水平。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体现为人力资源的差距。著名的未来学者奈斯比特也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们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希望,也是新型人才立足时代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中专职业学生在竞争日渐激烈中救生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整个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然而由于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中专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已成为中职教育的最大难题。如何把素质低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正是各学校探讨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除了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努力抓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外,美术教育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要误以为美术课就等于画画,这就把美术课的范围大大缩小,更不能局部地看问题,把美术课从美育的大目的大方向上引入歧途。们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并不是单纯为培养画家和兴趣,而是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的是学生人格健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全面素质提高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人格的健全及创造力。

人格的健全

心理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部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方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要素。现在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温室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受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不服管、易冲动、玩“个性”是他们比较突出心理特点。美术创作活动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建立自信心及养成健康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控制好情绪及冲动行为,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化解不良情绪。

美术有直接提供事物视觉形象的特点,是视觉空间里展现美好事物的形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艺术作品欣赏分析,通过由浅入深的安排各种创作练习,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分析、思考。如何将造型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地巧妙地组合、编织,达到最有效的美感体会,取得较理想的艺术效果。通过这些创作活动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美好向上的种子。

学生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作品,们可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故此美术是学生表现内心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懂得美。同时也可造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使之与社会、科学、自然等方面紧密联系。从而具有一种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的能力。反映到自身的行为中体现出一种较高尚的审美观,从而达到人生艺术化及美化人生。

创造力的培养

在这方面美术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在21世纪,国际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们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爆炸、知识淘汰和更新的速度不再百年十年而是日计,电脑技术数月依次更新淘汰。因此只有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能够在掌握基本工具知识和专业知识发展规律外,还能够不断提出新创意、新方案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救得生存。

美术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即是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又是智慧和才能的体现,同时也是运动操作技能活动,要求脑、眼、手等多种感官协调并用,这也显示出美术对开发学生智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的特殊优势。“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在一次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他们最熟悉的昆虫,结果令人大开眼界,什么四条腿的蜘蛛,两只翅膀的蜻蜓等等。在生活中,学生虽然是每天都可见到各种物体,但真正要反映表现生活时,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还停留在无意识状态中。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生活中苹果从树下掉了下来这一普遍现象中得到的启示。色彩斑斓的幻想,稀奇古怪的念头常常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诱发他们去体验,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直觉。

美的欣赏也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给你一颗露珠让你想象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星让你想象祖国、黄河。在欣赏诱导下,学生展开思想,创造想象和再创造想象。然后学生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抽象思维的形象变成可视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视世界,这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操作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实践基础,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设计能力便落空。例如在烹饪拼盘中,你已想好了内容但没有实践操作基础,即使你有最好的方案也会落空。操作能力是指按一定的工艺程序选择处理配置各种材料,创造新的艺术与物质成果的能力。操作是对手和脑的协调训练,特别是对形象思维的训练,这与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的进化促成大脑的进化过程是一致的。操作能力在绘画、排版、手工等项目的学习中被训练得最为充分系统。

以上叙述美术教育通过对具象、意象的、抽象的各类艺术作品的赏析和对艺术作品的形体、空间、色彩的布局分析和领悟,再经过独自观察、练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现代审美观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艺术和形式美的敏锐感觉。同时也获得了对创作元素的结构方式的综合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将对学生今后生活中其它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13.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现代化教育日新月异改革中的今天,现代科学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在古希腊时期是美育的重要学科,而国美育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就是在注重“数理化”的时期,美术课也是增进学生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课程。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1)美术教育是小学阶段学生早期的智力开发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早期的智力开发,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更好地去认知和理解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激发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美术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使他们能够自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充分发展他们的爱心、好奇心和幽默感,让他们更富于情感的表现,为完整的人格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美术教育是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中,发展创造性应该在儿童的绘画中占重要的地位。孩子用简单的儿童画来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所看、所想、所思和感兴趣的东西,图画成了孩子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与它人沟通没有国界的“第二语言”了,同时图画是施展学生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简单途径。教学实践说明,想象活动与儿童语言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图画能“打开画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尽情地流淌内心世界的艺术语言。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必不可少,有如植物对阳光、空气水分不可少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儿童需在理解和认知的事物越多,理解周围自然界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越多,从中形成了他们想要了解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

努力启发学生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要他们将自己看到的事物,对自己感受最深刻事物以图画的形式毫无修饰地表达出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孩子们的图画技能也得到有效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3)美术教育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启发学生提高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儿童通过观察大自然,表现自己的生活,设计制作各种美的作品,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求异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美术课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贯穿于美术课的整个过程中。美术的特点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通过具体的、有情趣的、生动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在德育方面的展示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因此,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般说来有: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人社会能力和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也就是打好素质基础的基础,提高学生素质是们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1)美术教学立足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课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作为美术课是否能成为素质教育途径的标准。中小学美术课是艺术教育课程,是一门文化课程,是提高全体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的课程,这一基本的课程性质是由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所规定的。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应该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现今仍有许多人,把美术教育的成功标准定在学生获多少比赛奖,定在考上美术专业学校的人数的多少上,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少数苗子身上,不厌其烦地训练,而忽略了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教育,是为了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启迪儿童的心智,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爱心的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文化修养的一门课程,美术教效果的优劣,决不仅仅局限于获奖多少,而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美术课堂上,使学生们都能得到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德育素质的提高和锻炼的课,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美术课,才能达到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目的。

评价一个学校和一个美术教师的工作,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当然,这不是说教师不应重视课外小组的活动,不重视比赛。(2)树立全面的美术教育观念

体现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坚持破除“绘画为中心”的旧教育模式,如果为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为目的,加强工艺美术和美术欣赏的力度,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文化休养为教学目的。历来国的美术教学模式都是以绘画为中心,把美术与绘画等同,只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这是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十分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譬如工艺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美化环境的意识与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比如封面设计,标志,桌案小摆设的制做设计、布贴画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学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另外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重视欣赏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仅仅将美术教育看成技艺教育,学生欣赏与评价作品的能力,就不利于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增长各方面知识,提高评价判断力。所以,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知识。(3)改进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改进。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程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有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精神才能感染学生的心灵。美术教师进教室之前应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排除与本课无关的情感干扰,满怀激情地和自信的进入教室。特别是常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更要有敬业精神,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时,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运用良好的教学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信号,教学语言是授业解惑的主渠道,美术教学语言更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具有形象性和艺术性。理想的美术语言是清晰、流畅、准确、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语言,它是美术教师的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艺术修养的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课既是审美教育过程,也是美术智能训练过程。学生必须眼、脑、手协调动作,才能真正掌握美术的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美术技能的学习不同于劳动工具使用的训练,他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更需要美术知识的引导,从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个性的描绘与制作,才会有成效。别一方面美术知识的学习,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赖于美术技能的提高,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开来的。所以在美术课堂的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用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美术实践上。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辅导。美术教师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功底,大部分体现在教学辅导上面。在图案设计、工艺制作、命题画创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以肯定、鼓励他们的成绩,不断启示他们的创造思维,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形态特点,一定要创新,一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考验其意志力的好机会。创造力越强、越肯动脑,心灵也就越巧。总之,美术教学不同于数理学科的教学,美术课不仅有知识问题,还得训练技能,特别是还有个性与创造性问题,这是艺术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儿童观察能力,使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兴趣是观察的动力,罗丹早就说过:“对于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儿童碰到的不是怎样画,而是怎样看的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给画日记的方法所在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但是儿童创作搜集素材的一条途径,也是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培养儿童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现代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必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等进行美术教学,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美术课是形象性的教学,美术造型多依赖具体的形与物,因此,用投影仪、示范,省时省力,又可显示出色彩。不过现代化的教具,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在美术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美术活动。在美术课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在欣赏与创作活动中提供音乐旋律,对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教学把握中,要掌握住节奏和程度,不能每节课都放音乐,这是十分不恰当的;其次,音乐的选择也有一这的要求,听觉效果过强的音乐,往往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协调的音乐,会干扰孩子们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课的教法改革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也不是模式化的。美术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

21世纪发展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具有这种素质和能力是各个学科教育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现代美术学科教育的目标要脱离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全而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结合,在考虑到本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学习技能训练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应为素质教育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14.美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新世纪,只有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们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们迫切需要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审美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显得非常重要。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乐学”,即以学习为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的学习轻松的多、有效的多。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致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们应以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这说明“乐学”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学生“乐学”,才能使学生变负担为一种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艺术对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本身似乎与“乐学”先天地结合在一起,们应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因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接受和具体的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们应从学生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的“尖子生”。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前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以点带面,因势利导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将德育渗透到美术教育中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要学会做人。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其他各项再好也没有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们应将德育渗透到美育中去。

美育可以辅助德育,美的教育在更深层次上,对于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将发生持久和牢固的作用。有时,潜移默化的教育,比一般的说教具有更深更强的说服力。们应利用美术课堂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美术课应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使一些课题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注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们在传播美术文化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思维求异求新能力。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性思维能力,使其通过联想、类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才能和潜质。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树立创造意识,尝试创造。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范围、基本能力,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课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创造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完善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

课程的评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们要注重美术学习的“过程”大于美术学习的“结果”。让每个学生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体验。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大胆创新。一个学生,作业也许有独创性,但由于技能不熟练,未能表达出好的效果。们在讲评作业时,应看中其独创性,应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充分的肯定,千万不可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即使作业并不理想,也要找出其闪光点,予以鼓励。

而且,教师不能以“成人化”、“专业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业,更不能以“像不像”作为衡量美术作业的标准。美术作业评价时,要尽量体现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等特征。另外,除了教师要学会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会自评价。这样才使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形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系统。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由于美术教育本身内涵的丰富性,使得美术教师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

15.素质教育与学生音乐教育现状

在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视。然而音乐教育在们国家学校教育中历来不受重视这是人们所公认的。虽然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课在新课程的理论上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但真正实践于学校教学活动中却是很不乐观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以下这两个方面:

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们现今掌握教育主导权的这部分人,大部分是在国受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要他们改变培养他们成长的这一套教学模式谈何容易。改变了虽然是一种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所受教育模式的一种否定。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结果的教育,而不是国孔孟之道以培养真善美为目的以因材施教为手段的传统教育,可见应试教育并不是国的传统教育。

国家的教育要进步,就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和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说明了他们对教育的前瞻性,也说明了他们要让中国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教育的步伐,甚至超过其他国家。很多领导者都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靠教育,中国人都很聪明,从小生长在外国的中国人,基本上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完全不逊色于外国的孩子们。以色列那么小的一个国家却是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的摇篮,拥有六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在人口十四亿多的中国,却那么缺少创新型人才呢?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们落后的教育制度吧?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是实施了,而且实施了好几年了,但大部分教育者还是行素地实行那一套应试教育的手段,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强调智育的单一教育,旧的教育方式就是只重智而不重其他方面发展,这种教育结果很危险。

现在们国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娇生惯养,自私脆弱的心理特征显而易见。重智育的教育观将会使这些孩子道德观念低下,体能柔弱,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审美观。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有位学者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们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那些智力很高却道德低下的人的话,宁可整个国家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文盲。”

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被忽视

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树立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重新明确了美育是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会议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上看,属于美育范畴的课程主要是音乐课和美术课。这两门课程和体育课被视为中小学教育中的“小三门”而不被重视,甚至教学时间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大部分领导和老师都会片面地认为一个学生只要语数等所谓的“主课”成绩好,那么这个学生肯定就是好学生。但却看到在很多老师们眼里所谓的好学生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恶劣行为,如:骄傲自大、自私自利、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尊重、破坏公共财物、小偷小摸等现象。这是应试教育下学生丧失了基本道德常识和判断能力的结果。认为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很好,但问题是怎么样落实这种资源,怎么样利用这些资源,觉得目前研究的还很不够。就音乐教材来说,内容非常丰富,针对性也非常强,想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教的很好,学校有重视有鼓励,教师就肯定会有动力。但现今发现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随着学校或者说是教育部门对音乐课的淡漠而逐渐降温。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是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音乐文化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美育中的音乐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门如果没有一种强硬的措施,音乐课是不可能会得到学校的重视。当们听到别人说音乐课只是副课,无关紧要的时候,内心感到愤愤不平。

音乐课既然是素质教育中的必修课,们就必须一视同仁,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是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一样就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是部分发展的教育。音乐课对中小学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益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和合作精神,塑造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健康人格;对特殊儿童教育如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等有特殊的作用;培养学生乐观、自信、阔达的生活态度。经美国专家的调查:从小接受音乐学习的学生的犯罪率明显低于未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而且前者的智商基本上都要高于后者。

音乐教育是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的有效途径,从演唱、演奏、舞蹈、欣赏、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一个人在倾听音乐时,他也在认识自己,而且首先认识到,他作为人,是美好的;他降临人世也就是为了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课得不到重视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因素所影响:首先,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盲目拜金主义的思潮高涨,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致富、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在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也会片面地认为赚钱是最重要的,跟学习音乐没有任何关系,有些学生甚至对所有的学习都没兴趣,从而盲目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其次,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是否升学和音乐课学习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老师为了语数等所谓的“主课”成绩的提高而不顾及其他课程以及学生的感受,从而导致副课受冷落以及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最后,家庭的影响也是重大的,现在也有一小部分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在学生学习之余,还让学生学习音乐演奏和演唱。但毕竟还是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的家长比较多,他们不清楚怎样发展孩子的能力,更不知道什么叫全面发展,仅仅以一张考试成绩单上语数分数的高低就是他们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凭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淡化评价的甄选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而且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首乐曲都会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和体会。对如何落实音乐课教学工作,体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真正让们的学生全面发展,认为应该把音乐纳入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将音乐成绩计入升学考试总成绩中,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就开始实行。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才会真正重视,音乐课的教学才会真正落实,们知道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全面发展才是培养学生的真正目的。希望们的学生能在学校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让他们通过在学校音乐课上接受教育后变得更完美,通过音乐课培养他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内涵,真正成为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人才。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的主要目的,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教育无小事,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不断完善,更需要不断创新。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课教学工作若真正的得到重视,深信素质教育这朵鲜花将会开得更加温馨灿烂。

16.素质教育与音乐审美教学的联系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一。学校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和协调能力等。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课作为中学一门基础学科,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及创造的工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音乐教学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并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开发。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其它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单纯传授音乐知识,更主要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1)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提高

音乐是能使人产生回忆的艺术,音乐的旋律随着乐曲进程而不断变化,结束之后使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和思考。音乐教育中,不论是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能发挥重大作用。音乐的理解由感知和记忆组成,旋律处于不断产生之中,需要感受正在产生的东西,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东西,因此,音乐学习和活动,处处要依靠记忆。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使人终身难忘。音乐教育以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们的记忆宝库。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记忆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是器乐曲还是歌曲,学生在学会了之后,就是对旋律及其内容进行了心智加工,产生了记忆,这都是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旋律越美,越令人产生深刻记忆,难以忘怀。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一首优美的歌曲经过传唱,不少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旋律,而且很快记住了歌词,这其实是音乐旋律所产生的记忆作用。又如,不少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学生学唱英语歌曲,很快就让学生记住了英语单词和句子,这是符合心理学理论的。通过咏唱发出优美的旋律和声音,经过听觉进一步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有研究者还创造了“歌唱英语”学习方法,这都说明了音乐的记忆功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利用音乐作为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工具,通过歌曲演唱、乐曲演奏、曲目欣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果。(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中学音乐教材中,选取了不少中外名曲,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美好的东西,欣赏美好的东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课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活实践证明,音乐能改变人们的情绪,靡靡之音使人消沉,昂扬之曲催人奋进。当我们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音乐时,就可以感到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忘记了一切烦恼。音乐可以给人以安慰,给人带来好的心情。诚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失眠者倾听舒缓的小夜曲,可提前一至二小时入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