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7:27:48

点击下载

作者:张大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试读:

序 言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即将付梓,大宁老友(国医大师张大宁)托我写序,我高兴应允。

盛年修志,这“盛年”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盛年,也是我们中医界的盛年,我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中医,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中医学的发展,亲自参与了中医临床机构的建立,中医高等院校和中医科研机构的建立,并以自己和同道们的中医学术治愈了千千万万的病人,我深感中医药的伟大与精深,深感中医学作为人类的一个伟大宝库,还需要努力挖掘与提高。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从事肾病学的研究,几十年来,在我与全国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肾病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也在以大宁教授为主委的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与完善,也可谓到了中医肾病学的“盛年”。在这一背景下,编纂《中华中医药肾病分会简明史志》虽然“简明”了一点,但总是把过去的主要工作历史性地记录下来,我看很有必要,也算是一种“盛年修志”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医学尤为重视,在多个场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他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谱写新的篇章。”这是总书记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我们做出的最重要、最科学的指示,也是交给我们所有中医药工作者最光荣、最艰巨的任务。我作为老一代中医工作者,衷心地希望全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尤其是肾病学工作者,认真地学好中医学经典、学好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把中医药学的宝库传承下来,发展下去,为中医肾病学的发展,为世界医学宝库做出我们的贡献,为世界人民造福。

谢谢大家!国医大师 张琪

前 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正式成立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记得那是2007年11月的深圳会议上,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总会领导的亲临主持下,我们在原肾病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肾病分会,大家推选我担任主任委员,至今已经做了两届十年的主委。这其中,在总会相关领导、全体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张琪老,以及在全国享有盛名的顾问陈以平、王永钧、邹燕勤、刘宝厚、邵朝娣、王铁良、黄文政、赵玉庸、沈庆法等教授和一大批中青年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努力下,使我们肾病分会的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每次会议的论文水平、参加会议的人数,以及在同行中的影响力等,都在整个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几十个分会中跃居前列。作为主任委员,我深深地感谢各位德高望重的顾问,感谢各位与我默契配合的副主委、常委、正副秘书长、委员,感谢各位“大牌儿”的专家,感谢在全国各地勤勤恳恳工作在肾病医疗防治第一线的各位同仁。同时,我也要感谢为我们打下了良好基础的原肾病专业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同道,包括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老和现在澳大利亚的张天教授、著名的沈庆法教授等老专家,再一次衷心地谢谢他们。

学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它既不同于医院的行政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行会” “协会” , “行会”要突出的是 “行业性” , “协会”要突出的是“协同性” ,而“学会”要突出的是“学术性” ,要突出它在同行、同业中的学术领先、学术引导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宗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人员组成和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组成人员自然以中高年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座谈会、年会等各种学术活动,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来,推广出去,共同提高,推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如果说学会工作的“难点”,系由于它的“松散性”所决定,学会的会员来自于全国不同省市、地区、单位,甚至是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它的联系“枢纽”在于“同一专业”,而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约束,他们工作的积极与否、参会与否,全然来自于学会对他们的吸引力,来自于他是否因为参加学会活动而有所收获,所以学会学术活动水平的高低、学会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否、管理水平的强弱,甚至学会领导个人的凝聚力等,都会成为搞好学会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学会工作的学术水平,让每一个会员都能在学会活动中有所收获,学会的影响才会日益壮大,参加活动的会员才会日益增多,学会才能成为真正的“会员之家”。我想,我们肾病分会近年来不断壮大发展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医学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属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习主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谱写新的篇章。”这是总书记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学所做出的最重要、最科学的指示,也是交给我们所有中医药工作者最光荣、最艰巨的政治使命。

2014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二届国医大师时,曾做过一段中医学整体定位与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把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卫生资源发展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利用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挖掘好,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好,重要的生态资源维护好。”这一段精彩的论述,不仅给悠久的中医药学以科学、完整的定位,而且又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概括。所以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让我代表30位国医大师发言时,我以四个“非常”表达了大家的感想和体会,即“非常科学、非常全面、非常严谨、非常准确地表明了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表明了中医药学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中医药学作为原创医学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内涵,表明了中医药学在我国经济、文化、科教,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和将进一步做出的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我经常想,世界上任何一门医学的根本宗旨与归宿都是“疗效”,当然,这里所讲的“疗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治疗效果,又包括防病、康复、养生、延年益寿等作用。也就是说,一门医学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在这几条中占一条,占一条就能存在,就能发展,中医学正是如此。几千年来,中医学之所以能存在、能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且占据主流的今天,它还能存在、还能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有效”,在于它能防病、能治病、能康复、能养生、能延年益寿,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带有中华传统文化属性的“医学”,而在这个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宝库当中,中医肾病学恰恰是一块精彩夺目的瑰宝。

20世纪80年代,我在认真学习四部经典、古代医著和邹云翔、张琪等老一辈肾病学家实践及论述的基础上,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初步确定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和不同病症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在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全国各地的中医学者们,从古典文献、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方剂药物、预防养生等多个角度,对中医肾病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临床、实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取得了可称之为“惊人”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肾病分类的“临床、病理、证型”的三维立体坐标,使人们对肾病的认识无疑更加深入了一步。尤其是临床实践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剂药物,可以说层出不穷,使得对于肾病治疗方法非常匮乏的现代医学如鱼得水。当今,不少西医肾病科医生大量使用中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在看到中医肾病学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看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挖掘、继承、提高和发展。作为一个年已七十多岁、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多年的老中医,我坚信我们有这么好的领导、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学会、这么好的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我们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很好地传承发展中医,为世界肾病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盛年修志。日前,学会的同仁们提议写一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史志,学会编写小组的同志们花费了很大的气力,翻阅了不少历史档案,走访了很多老专家、老同志,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整理了这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大体反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主要发展史。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缺少不少的历史资料,包括有些专家的资料和学会活动的资料,所以就叫个“简明史志”吧,缺少的资料有待再版时补充,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待再版时再行修正。

谢谢各位老前辈和同仁。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张大宁

一、《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是一部“史志”类资料性工具书,力图收录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自成立以来历届委员会及各省市肾病专业委员会的人员名单、主要成员的简历及主要学会活动的内容梗概。凡例二、参照同类书的通行体例,全书共分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会名单;历次会议概况,学术交流概况,论文题目;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简介三部分。三、编撰过程中遵循“详今略古”“只述不评”的原则,尊重历史,反映现实,力求较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和反映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历史和现状。四、关于委员会的人员介绍,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任职情况、学术思想、主要业绩等。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者,只介绍一次。五、由于各种原因,有关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历届委员的个人情况、会议情况,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等资料不尽完整,虽经多方联系、搜集,仍有诸多缺失,甚或不够准确,有待再版时补充和纠正,敬望同道理解。六、因报送材料繁简不一,在尊重原材料的基础上,只对其体例和文字等进行编排整理。

第一部分 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介

曹和欣

一、第七届委员会人员组成名单

主任委员:张大宁顾问 张 琪 陈以平 王永钧 邹燕勤 刘宝厚 邵朝娣 王铁良 黄文政 赵玉庸 沈庆法 副主任委员 陈洪宇 程小红 何立群 李建民 李 平 李顺民 刘玉宁鲁 盈 聂莉芳 阮诗玮 孙 伟 王小琴 王耀献 许 筠杨洪涛 杨霓芝 叶学锋 于俊生 于淑军 张 宁 张佩青(按姓氏拼音排序)秘 书 长 杨洪涛副秘书长 卢跃卿 张勉之 张 昱(按姓氏拼音排序)常委 巴元明 陈志强 迟继铭 邓 伟 邓跃毅 傅晓骏 关建国韩履祺 韩素萍 何学红 金玉龙 雷根平 李 琦 李 伟李 彧 刘光珍 刘 明 卢跃卿 罗 仁 吕宏生 马红珍米 杰 朴志贤 邱模炎 舒惠荃 孙万森 汤水福 童安荣王暴魁 王 钢 王水华 王耀光 王 怡 王亿平 吴金玉肖相如 燕小霞 余仁欢 占永立 张大宁 张勉之 张胜容 张守琳 张 昱 郑佳新 郑 健(按姓氏拼音排序) 委 员 曹和欣 曹惠芬 曹式丽 车树强 陈邦明 陈 岱 陈 刚陈红军 陈兰云 陈丽霞 陈 敏 陈 权 陈苏宁 陈小永丛日杰 戴晓霞 邓德强 邓棋卫 丁英钧 段光堂 方 洁 方敬爱 付国春 高惠然 高继宁 高 菁 高 智 关明智 郭补林 韩东彦 韩 琳 何永生 何泽云 何志义 胡宝丰 胡家才 胡顺金 黄宝英 黄明非 黄仁发 黄新艳 黄雪霞 吉 勤 简桂花 姜黎平 金劲松 金 艳 金仲达 靳 锋 孔令新 孔 薇 库保庆 乐才文 李保华 李传平 李 锟 李 良 李淑菊 李 松 李 涛 李 望 李 侠 李小会李砚民 李永新 梁晓平 林启展 林为民 林 燕 刘建国刘 可 刘平夫 刘文军 刘新瑞 刘秀萍 刘旭生 刘育军吕 静 马宝梅 马鸿斌 马继伟 马建伟 马金荣 马 进马居里 毛 炜 毛照海 米秀华 牟 珊 牛效清 潘和长彭 文 秦建国 饶家珍 饶向荣 任文英 沈新民 盛梅笑师晶丽 施志琴 史成和 史 健 史 伟 宋纯东 宋立群苏惠娟 苏筠霞 孙成军 檀金川 唐光钰 唐桂军 田 耘童延清 万毅刚 王 丹 王今朝 王立范 王全胜 王绍华王 松 王维英 王月华 魏丹霞 魏连波 魏永吾 魏仲南 吴社泉 吴 巍 武文斌 肖敬辉 谢 华 谢丽萍 熊国良 熊 燕 徐建龙 徐 敏 徐 明 徐旭东 徐艳秋 许庆友 严晓华 晏建立 杨爱成 杨 莉 杨 楠 杨 平 杨巧芳 杨曙东 杨秀炜 杨雪花 姚源璋 叶玉妹 易铁钢 于大君 于健宁 于小勇 余彩华 余素琴 俞东容 翟晓丽 詹继红 张法荣 张国胜 张建伟 张景祖 张丽芬 张琳琪 张敏鸥 张武德 张 曦 张喜奎 张 媛 张振忠 张 翥 张宗礼 赵焕东 赵菁莉 赵维洪 赵贤俊 赵晓山 赵怡蕊 郑清莲 钟 颖 周家俊 周庆华 周文祥 朱 俊 邹新蓉(按姓氏拼音排序)

二、主任委员张大宁简介

张大宁国医大师

张大宁,男,汉族,1944年农历九月十一日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张大宁连续担任中央保健医生,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被中央授予优秀中央保健医生。

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共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肾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天津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天津市科普作协学会会长,《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10余种专业期刊编委会主任、副主任。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第十二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主委,天津南开中学校友会会长,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张大宁作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系统总结了中医经典著作、古代名家著作中的相关经验,以及近现代中医大家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肾病学专著——《实用中医肾病学》,其后又编写了《中医肾病学大辞典》,科学、严谨地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从而使“中医肾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学科。其中,他提出的“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心-肾轴心系统学说”“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等理论,已被中西医学术界所公认。尤其是张大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补肾活血法”理论,经过三十年来中西医多学科的共同研究,现已在一百多种病症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满意效果。为此,经全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政部特别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1年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二级学会——中医补肾活血法学会,这是第一个以“个人提出的治法”命名的医学学会。

张大宁是一位医学界和社会公认的、有着高超临床医术的中医大家,其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临床疗效遥遥处于国内外的领先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几十年来,经其治愈的患者数以万计,不少国家元首政要都慕名来诊,获得满意效果。他医德高尚,严格律己,对待病人,无论是高官政要、亿万富翁,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奉为至亲。门诊看病时,经常从早上八点诊病到半夜,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病人感动万分。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不离病人,有求必应,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个体上、现象上看,是病人求医生;而从整体上、本质上讲,是医生求病人。脱离了病人,医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科研方面,张大宁多年从事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强调“在临床实践有效的基础上,从事基础研究”,作为首席专家,负责国家“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多项课题,其研究成果证实,中医药对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以及肾血管狭窄等,都有良好的效果,从而打破了西医的“不可逆”理论,也为其他脏器硬化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其领衔研究的“肾衰系列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TNF-α对肾间质纤维化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及补肾活血法对TEMT的抑制作用”“补肾活血法在肾间质纤维化上的应用研究”“补肾活血法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先后荣获国家各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及多项发明专利。

他研制的“肾康宁胶囊”“补肾扶正胶囊”“活血化瘀胶囊”“补肾止血胶囊”“肾衰排毒胶囊”“糖肾康胶囊”等20余种成药,疗效显著,驰名国内外。其他如“炭类药”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中药“脱钾”技术在高血钾患者中的应用等,都堪称国内外一流水平。

多年来,张大宁著述颇丰。除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肾病学专著《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外,还出版了《中医补肾活血法研究》《补肾活血法与肾脏疾病》《古今肾病医案精华》《张大宁医学论文集》《中医基础学》《常用中成药》等1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的论文达百余篇,都在中西医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有些著作被国外翻译成外文并在国外出版发行。

作为中国中医肾病学的学术带头人,张大宁曾多次主持国际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包括海峡两岸的一些高级学术会议。并应邀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著名大学讲学、会诊,广受好评,并为不少外国元首、政要会诊,广受赞誉。

1990年8月,张大宁教授作为首位大陆杰出学者应邀赴台讲学,半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台湾大学、荣民总医院、台湾医药学院、阳明医学院等,进行讲学、会诊,广受赞誉,在“宝岛”引起轰动,使两千多万台湾同胞第一次目睹了大陆学者的风采,架起了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多年的学术交流的第一座桥梁,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后又多次赴台讲学、会诊,深受台湾中西医界以及台湾人民的欢迎。

1993年,张大宁用海外捐赠给他个人的巨款,建立了“张大宁传统医学基金会”,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发扬中医肾病事业。

张大宁积极培养接班人,作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和全国名老中医,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接班人,形成完整的学术梯队。

多年来,张大宁多次荣获全国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天津市等各级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十佳医务工作者”,以及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199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与有关方面提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对于这样一件医学界的大事,天津市特别制作了“张大宁星标志雕塑”,陈列于天津科技馆内。中国泌尿科权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为雕塑题词。同时,集邮公司还于1999年8月8日特别发行了印有张大宁左手指纹的“张大宁星”首日封,这也是世界上首枚印有主题人物指纹的首日封。同时,“张大宁星”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2013年1月,由张大宁弟子张勉之博士主编的450万字精装本《张大宁学术思想文集》出版,这是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张大宁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巨著。为配合这部重要专著出版,并庆祝“张大宁星”命名十五周年,由全国政协、天津市政协、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联合主办,天津市政协办公厅、天津市科协、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教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补肾活血法分会、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张大宁星命名十五周年暨《张大宁学术思想文集》出版发行和张大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天津隆重召开,中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天津市等有关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或亲临出席,或来电、来信、题字表示祝贺。中国集邮总公司还为此特别发行了纪念首日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亲自为首日封题字。

张大宁2014年被评选为国家第二届国医大师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安排,应邀在全国十几个省级、市级三甲医院建立“国医大师张大宁工作站”,带徒100余人,并定期讲课、会诊、查房,为培养各省市肾病学科带头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5年,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医大师张大宁临床研究从书》九册500多万字,由张勉之、范玉强和众弟子编著完成。

三、顾问简介

张 琪国医大师

张琪,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中医肾病学大家,全国肾病治疗中心奠基人。200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张琪是黑龙江省四大名医,当代龙江医派的旗帜,是黑龙江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医学术上的一代宗师。张琪教授历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科研究室主任,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技术顾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特聘教授。“张琪名医工作室”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曾当选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第八届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常委、顾问。

张琪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熟读中医经典,秉承祖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教诲,勤学不倦,青年时期投身哈尔滨汉医讲习所,精研中医理论,深入临床实际,勤求古人之训,博采众家之长,开始了悬壶济世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张琪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办诊所,兴教学,抓科研,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赞颂。

1956年,张琪积极参与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并以自己的全部心血为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20世纪60年代开始,即致力于肾病的研究和治疗,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使该所成为多年来,言传身教,或临证诊病,或著书立说,或科研求新,所思所悟,均悉心教诲,使学者得以真传,七十年来不仅桃李遍天下,而且众多弟子在各自领域、各自单位,建树颇多,业绩斐然,已成为国内一支传承发展中医之中坚力量,正是张琪大师以其巨人般的宽阔臂膀,承载着弟子们在中医界的赫赫丰功。

张琪为人儒雅恬憺,性情平和,如水随形,善利万物而不争;淡泊名利,宁静志远,为人谦和而坦荡。常以“不求尽如人意,只愿无愧我心”为座右铭,以诊病救人为第一要务,以海纳百川为立人胸怀,行仁义之事,施治人之法,至今九十有余,耄耋之年,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诊病讲学,谈吐自如,除养生长寿外,实为“仁者寿”之楷模也。陈以平

陈以平,女,1938年7月出生,党员,汉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全国著名的肾病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张琪大师诊疗严谨,功底深厚,首重经典,博及他论,深谙儒家思想精髓,医儒相汇,堪称一代儒医之典范。其为医之道,深怀普治苍生之情,终成造福桑梓之子,处世济贫苦,行医为人民。临证之中,详审病机,辨证精准,遣方用药,切中肯綮,运用多元化思想,针对病机复杂者,善以大方复法,辨证尤以精准,用药更为精良,对内伤疑难杂症,尤对各种肾病,经验宏富,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他思求经旨,博采众方,师古而不泥古,承方而不泥方,在昌明国粹的同时,不忘融汇新知,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七十年之临床经验,不仅用以临床,更大量开展研究,成绩斐然,并制成多种中成药,方便患者,降低负担,成为百姓心中济世活人的苍生大医。《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国医大师临床经典实录·国医大师张琪》等著作均已出版,深受业内外人士广泛赞誉。

张琪为师,非常重视中医学术薪火相传,青蓝为继,承岐伯以《内经》教黄帝、长桑以秘药传扁鹊、公乘阳以禁方授仓公之遗风,传道授业,倾心而为。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名誉主编。

陈以平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她成功地将肾病理诊断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并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及糖尿病肾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在慢性肾病防治的新药开发领域,多有创举,如在国内率先报道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炎蛋白尿,率先开展冬虫夏草与虫草菌丝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首倡蝉花治肾病等,为丰富慢性肾病的治疗手段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以平教授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市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主持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邮编:200032邮箱:cyp_shlh2012@hotmail.com王永钧

王永钧,男,1935年1月出生,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第一~三届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杭州市中医院顾问,教授,博导,主任中医师,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分会学术顾问。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永钧教授是浙江省中医肾病学奠基人。1986年在杭州市中医院创建浙江省首个肾病科。在他的引领下,该院肾科医、教、研并进,不断发展壮大,现成为国家中医肾病75个重点专科的组长单位。

王永钧教授创立了“风湿致肾病”理论,对中医肾病学术影响深远。其认为蛋白质等精微物质从肾泄漏,其轻者缘由肾虚,重者则是风湿扰肾为主的网络病因使然;提出肾风病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病相似,“风湿致肾病”理论可涵盖现代免疫炎症介导的一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相关理论撰文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著名专家讲坛上,并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纳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并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中在全国13家三甲医院进行临床验证。

创新IgA肾病辨证体系并推广。应用中华“象思维”,结合“审病-辨证-治病/证”的临床思维方法,拓展“四诊”视野,用中医传统理论,研究、分析、验证、判断这些现象,将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宏观与微观辨证结合,互参互补,使辨证更加清晰精确,继而证实虚、瘀、风湿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效果,并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gA肾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王永钧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及中医传承攻关计划各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8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厅市级各类奖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1篇,与他人共同发表169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编4部。培养博士8名、硕士21名、学术继承人5名,带教第1~3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5人。师带徒培养:朱彩凤(主任中医师,杭州市中医院),俞东容(主任中医师,杭州市中医院),张敏鸥(副主任中医师,杭州市中医院),陈洪宇(主任中医师,杭州市中医院)。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453号 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邮编:310007邮箱:yc0822@126.com邹燕勤

邹燕勤,女,1933年4月出生,汉族,党员。生物学及中医学双学士,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博士、中医传承博士、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任职于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及南京博大肾科医院,任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教学工作5年。任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第一、二、三批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邹燕勤工作室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江苏省分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江苏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现任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分会顾问,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国家及江苏省第四、五届药品审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医卫组长),文教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卫生厅及中医药管理局科委委员。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均主持工作)、中医系副系主任,锡山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为:立足维护肾气,兼顾五脏,整体调理;注重运行血气,平衡阴阳,燮理三焦;辨证强调虚实,辨清标本缓急,脏腑经络定病处;扶正祛邪为总则,益肾健脾补气为扶正要点,活血清利泄浊为祛邪常法;治法和缓,平补平泻,平淡之法,缓图有奇效;用药轻灵,轻药重投,常用对药,相须相使增疗效;注意摄生保健,药食并用,谨防外感;提倡中医中药多途径综合疗法,提高疗效。工作上,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带教,培养了众多学生,建成了江苏省中医院的肾科梯队,为发展创新打下了基础。在邹氏肾病事业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江苏中医肾病的代表性人物。

20世纪70年代被评为“江苏省中医院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南京中医学院1986年至1994年间科研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教育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三八红旗手”。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

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邹云翔医案选》(第二作者)、《邹云翔学术思想研究选集》(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邹云翔》(第一作者)。《中华中医昆仑·邹云翔卷》(第一作者)、《邹云翔实用肾病学》(主编之一)、《现代中医肾脏病学》(主编之一)、《临床中医内科学》(编委)、《实用中医肾病学》(编委)、《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邹燕勤》(第一作者)、《邹燕勤治疗肾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主编)、《邹燕勤中医肾病临床求真》(主审)、《邹燕勤中医肾病学术经验传承与创新》(主审)、《名儒大医邹云翔文学集》(主编)。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卫生部的课题“慢性肾功能不全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和原理研究”,并于1992年获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金陵杯金奖,江苏省中医院科研重奖。“保肾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新药研究”课题于1996年被列为江苏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担任课题负责人,1998年通过省级鉴定,当年即由江苏省中医院转让厂家,已开发为新药,更名为参乌益肾片(国药准字Z20100051),现已上市,临床疗效佳。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病机变化规律与临床疗效的研究”的第二作者,该课题1991年获江苏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肾炎宁胶囊由江苏省中医院转让厂家,已开发成新药,更名为黄蛭益肾胶囊(国药准字Z20020086)。是“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第二作者,该课题1997年获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四等奖,由中医药大学转让厂家,健肾片的新药研究已完成三期临床。为“邹云翔教授肾炎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的第三作者,该课题1981年获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四等奖。担任“邹云翔教授肾系疾病诊疗、教学、咨询系统”第三作者,该课题1986年获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以主要科研人员参与多项研究,获江苏省科委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

全国师带徒二、三、四、五批学员共7人。第二批带教学生孔薇,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导,任南京市中医院肾内科主任。第三批带教学生2名:曾安平,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西11病区主任;周迎晨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西12病区主任。第四批学生:周恩超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江苏省中医院院办副主任;易岚,主任医师,中医传承博士后,肾内科西12病区组长。第五批学生:朱晓雷主任医师,肾内科东11病区组长,中医传承博士生;仲昱博士,主任医师,肾内科东11病区骨干医师。带教院内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一批:孙伟,肾内科主任,博导;第二批:盛梅笑,肾内科副主任,博导;孔薇,南京市中医院肾内科主任,硕导;第三批:周恩超,肾内科副主任,硕导;许陵冬,肾内科东12病区组长,硕导;叶进,儿科主任医师,博导。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55号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邮编:210029邮箱:13382038280@qq.com刘宝厚

刘宝厚(原名刘宝垕),男,汉族,1931年4月出生,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党员。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牌名医,并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播出相关节目;同年被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06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收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

刘宝厚教授1957年8月毕业于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同年9月在兰州医学院参加工作。1959~1961年在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3年,毕业后回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刘宝厚教授提倡“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强调“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能否提高疗效”的诊疗思维,现已自成体系。擅长诊治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病,各类肾小管间质疾病,复杂性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并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思维及方法治疗肾虚等病症。

刘宝厚教授研究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在1985年南京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会议上被采纳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指导慢性肾炎的诊治起到了良好的效应,此方案于2006年再次组织修订,并发布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刘宝厚教授率先在国内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于肾小球疾病血瘀证的诊断,使其成为简便、实用的客观指标,有关论文在国内被广泛引用。

刘宝厚教授退休之后,潜心致力于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带徒受教,甘为人梯。近10余年,年诊治肾脏病患者5000~6000人次,指导抢救危重病人。先后分别帮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肾病治疗中心、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肾病医疗中心,现已发展为两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并带徒四批,为促进甘肃省肾脏病学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的进步, 肾脏病专科人才的培养,奉献着余生。

其主持或指导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的临床研究”(主持项目)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烈香杜鹃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研究”(参与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自拟处方“抗感片”,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感冒药物,在兰州佛慈药厂批量生产,1978年获甘肃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主持项目)1988年获甘肃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主持项目)198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扶正升压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主持项目)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扶正升压片”已与厂家合作按中药新药六类药开发。

此外,刘宝厚教授主编《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内科诊断与治疗》《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3部著作,参编《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等专著2部,并因此获得如下奖项:专著《内科诊断与治疗》,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甘肃省卫生厅优秀论著一等奖。参编《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199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

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篇,代表作有:《肾脏病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2008,9(3):189];《血液流变学测定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87,3(3):128];《慢性肾炎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中国中医药学报,1987,2(4):211]。以上论文被国内学术界广泛引用40多次,具有很大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58],被国外权威刊物《INDEX MEDICUS》收录。

此外还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第一届编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1~3届副理事长,兰州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邵朝娣

邵朝娣,女,1937年7月出生,汉族,党员。1995~2007年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为湖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湖北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02年5月获湖北知名中医称号,2011年1月获湖北省首届中医名师称号,2013年获武汉市中医大师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第三批及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全国优秀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名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邵朝娣教授认为肾病多虚,阴虚多见。在治疗上,对顽固性水肿,应气、血、水同治,标与本兼顾;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应平衡阴阳,以平为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应固护胃气,通腑泄浊。

邵朝娣教授遵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潜心钻研中医近五十载,为无数肾脏病患者解除或减轻了痛苦,培养、协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3名。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主审肾病专著6部,主编肾病专著1部,副主编肾病专著2部。发表及指导发表学术论文26篇。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4号湖北省中医院邮编:430061铁良

王铁良,男,1940年12月出生,党员,汉族。于2000年8月~2005年7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就职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

曾任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肾病科主任,全国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中医肾病研究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中医首席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内科肾脏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等职。

王铁良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下:①首创“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②采用中西医结合“四联双冲击”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③采用内服与外治灌肠法治疗终末期肾脏病。④用“超声中频电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

王铁良教授五十四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的一线,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肾病专科的建设过程中,1990年他根据中医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向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建议,“中医临床更快更好发展,必须走中医专科专病的道路”。在他的努力下,该院于1990年被批准为首个省级肾病重点学科单位,199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他先后研制出芪莲肾炎丸、蛇草肾炎颗粒、清热利湿水丸和前列胶囊、金草热淋丸、肾毒清洗剂5种中药院内制剂,在该院临床广泛应用。

获得荣誉:黑龙江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导,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卫生厅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获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王铁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局级2项。此外,还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142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一科邮编:150036邮箱:zcj20002002@163.com黄文政

黄文政,男,1941年8月出生,汉族,党员。1983~2007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

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方向博士后导师。

黄文政教授学贯中西,言明要科学地学习,掌握实际的技能,突出中医的特色,要有独立和创新精神,去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为我所用,提倡广涉博览、博采众长。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上,继承了柴彭年教授以柴苓汤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思路,在中医“少阳主枢”“少阳三焦为气化之枢”的理论基础上,确立了“疏利三焦”的学术思想,与肾主藏精泄浊理论、温病透邪存津思想、气机升降理论、虫蚁入络与虫蚁捜剃理论共同构成其学术思想精华。

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五十二载,对肾病及疑难杂症具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中,用和解少阳法、软坚散结法、益气养阴法等治疗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及内科疑难病症,均取得良好疗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名中医”称号。

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并参编了《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下册)》《当代名老中医典型病案集》《当代名老中医养生宝鉴》等多部论著。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并多次获奖,其中“肾炎3号方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因素及肾疏宁作用机理的研究”等5项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邮编:300193邮箱:huangjianxin3777@163.com赵玉庸

赵玉庸(1940— ),男,汉族,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第1~5届委员,第6~7届顾问。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曾任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中西医结合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首届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荣誉称号;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及肾病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内科及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不荣则痛”为虚证疼痛的共同病机学术观点,90年代即在国内提出了慢性肾脏病“肾络瘀阻”病机学说,倡导采用化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创立了“肾络通”(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川芎、蝉蜕、僵蚕、乌梢蛇、地龙、全蝎等)、“慢肾消”(药物组成:黄芪、元参、金银花、土茯苓、当归、地龙、蝉蜕、龟甲等)、“肾毒清”(药物组成:黄芪、焦白术、茯苓、猪苓、水牛角丝、土茯苓、当归、大黄、鬼箭羽等)等系列方剂。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及《内科临床指南》《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赵玉庸》等著作20余部;发表《略论中医痛证病理》《肾络瘀阻病机学说及临床意义》等论文50余篇。

主持多项省厅级科研课题,“慢肾消口服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癸水清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肾络通抗肾脏组织硬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担任第二~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地址: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 河北中医院学院邮编:050091邮箱:zhao3818@126.com沈庆法

沈庆法,男,1943年7月出生,农工民主党党员,汉族。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老中医诊疗所特聘专家,上海曙光医院名医诊疗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特聘专家,所著《中医临床肾脏病学》2007获得科技进步奖学术二等奖。地址:上海市张衡路528号邮编:200023邮箱:shenzhr@msn.com四、第七届委员会人员简介(一)副主任委员简介陈洪宇

陈洪宇,女,1971年11月出生,汉族,党员。医学博士,硕导,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医师,科室主任。2007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2012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会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浙江分会委员、杭州市中医药协会理事等。

曾师从国家知名中西医肾病专家王永钧教授,长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急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擅长慢性肾炎、IgA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学术上遵循“辨证治病”原则,治疗肾病的同时注重脾胃调理、消补兼施。

陈洪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厅课题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奖项6次,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还获得地市级奖励多次。曾获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杭州市五四奖章、杭州市杰出青年等称号。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论文发表40余篇,其中在国家I级期刊发表20余篇,SCI收录论文1篇。主编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2部。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453号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邮编:310007邮箱:hzchenhy@163.com程小红

程小红,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导,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研究所所长、肾病科主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三秦津贴”人才,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程小红博士师承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吴康衡教授、著名肾脏病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谌贻璞教授、北京医科大学邹万忠教授,精通肾脏病理诊断技术,诊疗肾脏疾病重视中医整体辨证与肾脏局部病理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主持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何立群

何立群,男,医学博士,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肾内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和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肾病)、上海市教委肾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在肾科辛勤耕耘三十余载,使肾病科成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1995~1996年在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进行大黄、麻黄等中药和降氮汤、温脾汤等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作用的研究,2006年以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Baylor 医药院进行中医中药对慢性肾衰抗纤维化疗效及机理的研究。

兼任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同行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FDA药品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00—2013),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医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学科组中医一组组长和上海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咨询专家等职。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慢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经验方“四蚕汤”和治疗慢性肾衰的中成药制剂抗纤灵冲剂在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方面已取得明显的临床及实验疗效;首创的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药物复合物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肾病的矢志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首创的从湿热、瘀血和热毒角度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而研制的系列方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针对慢性肾衰竭和大量蛋白尿创制了治疗瘀血、热毒、湿热证的抗纤灵、肾衰竭颗粒、健脾清化方等系列院内制剂和优化临床方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科技部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1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获授权专利5项,申请专利5项。主编著作8部,培养硕士80余名、博士50余名、博士后3名。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第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3项(均第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均第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均第一),上海市医学会三等奖1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三等奖1项(均第一)。成果转化1项(合同金额100万元)。李建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