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22:42:5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1年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5分,共50分)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操作的一系列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动态进程。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情绪过程是指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兴奋、沉醉、愉悦或沮丧。意志过程是指人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2.现场实验

答:现场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主动控制或变化某一条件,以考察被试在自然情景中特定的心理现象。现场实验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避免了观察法等待考察现象出现需时过长或难以分辨结果的多因性等缺点;也排除了实验室实验中因人为的实验环境或紧张气氛而影响被试心理表现等缺点。

4.注意分配

答: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分配注意或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5.前提气氛效应

答:前提气氛效应是指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例如,用下列一类习题:如果所有的X都是Y,如果所有的Z都是Y,则所有的X都是Z。让未受过形式逻辑训练的被试对题中的结论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则会有一大部分被试表示赞同。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如“有些”、“所有”、“没有”、“不”)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术语的结论。

6.离差智商

答:离差智商是指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即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年龄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纳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龄的人相比。以某一年龄段内全体人的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以该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求得的个体在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

7.遗传限

答:遗传限是指个体发展受制于遗传的一段阈限,即从下限到上限之间的一段距离。就智商而言,按照遗传限的观点,遗传规定了个体可能表现的最低到最高的IQ分数。这种说法类似于潜能的概念。每个人的潜能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就在于各人的遗传限的大小不同。

8.信度

答: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是信度,有时也称测量的可靠性。其测量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含义是在实得分数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真分数的变异决定的。信度是衡量一个量表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9.投射测验

答:投射测验指测验中所用的刺激多为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墨迹或数字,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反应,由对反应结果的分析来推断其人格。其意义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个人特征无意识的投射到外界事物上,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方法的机理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的外射机制。这类测验主要以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文字联想测验、画人或画树测验为代表。

10.人格障碍

答: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病人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却难以矫正,只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可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发病通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并持续发展到成年,甚至中年。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

A.生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物理学【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产生主要受到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2.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答案】B【解析】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3.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机体变量显然是指(  )。

A.超常儿童

B.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

D.创造性思维【答案】C【解析】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它包括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种:①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题中考查的是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差异,其中,超常和常态儿童为自变量,属于个体自身的特征,因此,机体变量是超常和常态儿童;而创造性思维为因变量。

4.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刺激变量

D.控制变量【答案】B【解析】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指实验设计中实验者确定的作为实验条件的因素或条件。由实验者安排为不同的水平(或处理)。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指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自变量变化的现象和结果,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导致变化的变量。本研究是探讨字号大小的变化能否引起阅读速度的变化,故字号大小为自变量,阅读速度是因变量。

5.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答案】B【解析】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个案研究是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应用于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也是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

6.在标准正态曲线下,正、负三个标准差范围内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是(  )。

A.99.73%

B.99.00%

C.95.46%

D.95.00%【答案】A【解析】排除法,正负2.58个标准差范围内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故正负三个标准差范围内的面积应大于99% 。

7.在纯心理学的意义上,“意识”这个概念强调的是意识的(  )。

A.客观反映性

B.主观能动性

C.言语觉知性

D.社会历史制约性【答案】B【解析】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首先,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其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再次,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的最大特征是其主观能动性。

8.在当前未被意识到,但必要时能够被意识到的经验处于(  )。

A.焦点意识水平

B.下意识水平

C.前意识水平

D.潜意识水平【答案】C【解析】前意识是指我们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此刻你可能未意识到去年的春节,但如果你想回忆的话,就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这时这些记忆便成为你意识中清晰的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大脑里储存着许多资料,在平时没有使用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资料的存,当在使用时,就会对其产生意识。

9.按照艾里克森(E.H.Erikson)的观点,青少年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

A.依恋

B.伙伴交往

C.角色学习

D.自我同一性【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10.叶克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

A.较强

B.中等

C.较弱

D.无规律可循【答案】C【解析】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1.弗罗姆动机强度公式认定主观期望概率为0.5时最强,其理论假定是(  )。

A.效价与期望成反比

B.效价与期望成正比

C.效价与期望无关

D.效价与期望相同【答案】A【解析】弗罗姆用效价、期望和力三者来解释人类的动机作用。他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及其行为由于达成这些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由于效价与主观期望概率成反比,因此,主观期望概率等于0.5是最优的。

12.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感觉补偿【答案】B【解析】①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②感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③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感觉现象。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又称为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④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属于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形式,感觉相互作用是指因一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其他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弗雷斯(Fraisse,1981)总结了有关研究,认为所谓“知觉到的现在”可以持续(  )。

A.3、4秒

B.7、8秒

C.1分钟左右

D.无上限【答案】A【解析】时间知觉是对时间的“直接”反映,依赖于同质刺激的自发组织,即在大约几秒钟的限度内,把一些相继事件知觉为相对来说是同时的。时间知觉的内涵和所谓“心理的现在”、“知觉到的现在”相同。通常,时间知觉包含对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超过了上述限度,我们对持续时间的认知就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只能靠同长时记忆中的体验或钟表和日历所衡量的时间进行比较来加以认知,这是时间估计或时间记忆。弗雷斯认为知觉到的现在可以持续3~5秒。

14.有关系列位置曲线的实验表明,只影响近因而不影响首位效应的因素是(  )。

A.呈现速度

B.单词频率

C.单词关联性

D.回忆前的插入作业【答案】D【解析】首因效应对应的是长时记忆,而回忆前的插入作业只能干扰短时记忆,所以只影响近因而不影响首位效应。

15.实验(Krueger,1929)表明,记忆效率最高的过度学习在(  )。

A.25%左右

B.50%左右

C.75%左右

D.100%左右【答案】B【解析】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超过或者低于150%,记忆效果都将下降。所以,识记时一定要掌握度,防止识记不够熟练,当然也不要超过150%,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16.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

A.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一定时期的放弃

C.不同的环境

D.功能固着【答案】D【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顿悟往往需要对刺激情境或问题进行认知改组,故需要跨越功能固着造的障碍。

17.埃克曼和弗雷森(Ekman & Friesen,1975)有关表情的跨文化研究表明(  )。

A.面部表情通常是天生的

B.面部表情通常是习得的

C.哭泣是习得的

D.手势是天生的【答案】A【解析】这是一个关于表情的研究,关于表情,达尔文曾给出结论,后来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也支持其观点。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18.根据归因理论,若把失败归究于运气不好,其归因方式是(  )。

A.内在可控的

B.外在可控的

C.内在不可控的

D.外在不可控的【答案】D【解析】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韦纳提出了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模式: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为内控的、稳定的归因;任务难度为外控的、稳定的归因;努力为内控的、不稳定的归因;运气为外控的、不稳定的归因。

19.按照卡特尔(R.B.Cattell)的观点,属经验习得的智力是(  )。

A.晶态智力

B.内容智力

C.泛文化智力

D.液态智力【答案】A【解析】卡特尔把人的智力分为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液态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先天的秉赋。它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二十五岁左右)会下降;晶态智力是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它会一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0.鉴定智能不足的智商标准是(  )。

A.<100

B.<70

C.<50

D.<25【答案】B【解析】智商在70分以下者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并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显的特征是智力低下(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或社会适应不良。

21.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看,兴奋型相当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答案】A【解析】巴甫洛夫(1927)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具体划分见下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表

22.研究(Nelson,1973)表明,儿童最初出现的词主要是(  )。

A.父母经常使用的

B.描述自身状态的

C.儿童直接经验的

D.儿童间接获得的【答案】D【解析】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的。

23.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

A.觉醒-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答案】B【解析】Batson的游戏元交际理论运用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他认为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打架行为与真实打架行为是不同的。

24.下列心理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

A.习惯化

B.敏感化

C.明适应

D.自适应【答案】C【解析】明适应亦称“光适应”、“亮适应”,是指从暗处进入明处(特别是强光下)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明适应是一种先天的机制,不需要学习,人类本身就已具有。

25.一种常用于抑郁症,且引起逆行健忘的治疗是(  )。

A.置换疗法

B.精致复述

C.电击疗法

D.整合疗法【答案】C【解析】逆行健忘,又称为逆行性遗忘症,是指发病之前经验记忆的丧失,不能回忆损失之前的一段时间的经历。置换疗法、精致复述和整合疗法均不能引起逆行健忘。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的关系。

答:(1)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①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②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③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2)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这时,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②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相反,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由此激发的力量就小。同时,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如利他的价值观促使个体产生助人的动机,做出助人的决定,并使这种行为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需要是整个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力;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一个人的思想倾向性和整个心理面貌,是言行的总动力。

2.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答:(1)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①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

③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3.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答:(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④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2)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为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4.简述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治疗关系的特征。

答: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关系是一种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关系。治疗者与来访者对许多问题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关系和睦、融洽,达到情感协调的程度,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这种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特性

①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

②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治疗关系是独特的。治疗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的,它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①客观性是指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点,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

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对来访者而言,会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而且治疗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

②主观性是指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由于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没有日常的瓜葛、利害的冲突等,使得治疗者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来访者着想,对来访者负责;又由于这种关系能自觉应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科学原理,使得治疗关系得到发展,使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都能集中注意于治疗中最基本的问题。(3)专业限制

罗杰斯认为每一种咨询情境都有其限制,这些限制对于咨询与治疗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治疗关系的主要限制包括:

①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咨询关系建立在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之上。

②职责的限制: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来访者应负的责任。

③时间的限制:通常治疗或咨询中的一次会谈时间为40分钟至1个小时。治疗者应使来访者明白,治疗是有时限的,这样来访者就会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④其他限制:如来访者对治疗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对治疗对象的限制等等。

5.简述消除偏见的途径。

答: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可能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反过来又会强化偏见,形成恶性循环。减少偏见的途径有很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重建作为偏见基础的刻板印象。下面列举4种减少偏见的途径:(1)社会化

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2)受教育

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越少。有时候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所以通过让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来减少偏见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3)直接接触

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有亲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基于这一假设,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4)自我检控

由于偏见本身也与认知过程有关,所以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偏见时,通过静下心来想、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等减少。在此过程中,内疚感、自我批评、搜寻引发偏见反应的情境线索都有助于偏见的消除或减少。

6.简述领导权变理论。

答: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领导权变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模式:(1)费德勒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绩效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间是否搭配。费德勒认为环境中有三个权变维量影响着领导的效能。①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下属对领导者信任、尊敬的程度;②工作结构: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③职权:领导者在甄选、训练、提拔、调薪、解聘等人事方面影响力、权力的大小。(2)赫尔塞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把焦点放在被领导者身上,认为领导风格的选择应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成熟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越高,执行任务的能力越强,越不需要他人指导;心理成熟度越高,自觉性越高,越不需要外力推动。情境理论采用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来确定领导。(3)乔治·格雷恩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简称LMX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团体中,领导者在与下属相互关系、作用的早期,即开始私下将下属区分为“自已人”与“外人”,从而围绕着领导者形成一个小圈子。圈内人与领导者有特殊的关系,受到领导者的格外重视,得到领导者的特别关注,也拥有较多的特权。(4)罗伯特·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该理论的特点是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并同动机的期望理论相结合。认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或支持,以确保他们的目标可以和团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四种领导行为:①指导式领导;②支持性领导;③参与式领导;④;豪斯假定领导者具有变通性,能根据不同情况而表现出上述各种不同的领导行为。(5)维克多·弗鲁姆和菲力莆·雅顿的参与模型,该模型把领导行为风格与参与决策联系在一起,并在具体的情境条件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及程度。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规范性——它提出了一系列遵从的程序原则,供决策时确定参与的形式与程度,同时又把原则的运用同情境挂钩。

四、综合题(每题40分,共80分)

1.任意设计一个未曾公开发表的有关灾害救助的心理学研究,要求交代清楚设计目的、研究假设、变量确定、研究程序、统计分析思路等内容。

答:设计目的:灾害救助的方式分为很多种,最直接的分类是心理救助和物资救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不同的救助方式对灾后人们的心理健康的恢复的关系。

研究假设:

心理学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方式包括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的干预方式对震后人们心理重建的作用。

研究假设:群体干预中不仅包括咨询师对个人的心理支持,更多的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支持,因此我们假设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的效果是不同的,且群体干预效果好于个体干预。

变量设定:自变量是不同的干预方法,包括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因变量是心理恢复情况,诊断指标包括SCL-90和自我心理评定。

研究程序:被试为震后经过心理干预的个体,根据被试接受的干预方式的不同,将被试分为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两组;采用问卷法,包括SCL-90以及自我评定问卷,评估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回收上来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检验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2.温总理提出了“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这个问题,请从心理学的角度予以解读与建议。

答:(1)对“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的解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是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并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安定富强,人民实现了从温饱生活向小康生活的过渡,在这一阶段,人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断得到实现。人民的需要不断发展,公民尊重需要的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当前国家和政府急需面对的。为实现公民的尊严和幸福,此时,国家和政府需提供一切机会满足人们的高级需要,让人们自我实现需要当中体验幸福和尊严。因而有了温家宝的“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2)建议

为更好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国家和政府应:

①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人们自主创业,让人们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中体验尊严和幸福;

②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增强人民的自信心;

③鼓励杰出人才,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榜样的力量不仅会驱使更多人努力奋斗,还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风尚,让人们追逐榜样的力量去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对榜样的评定就是一种社会认可,会增强人们的荣誉感与自尊心,使人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增强自信,从而实现人们的幸福和尊严。

2012年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西南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辨析(每题10分,共50分)

1.意识与无意识

答:意识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解释: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它指“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人可以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也能觉察到内部状态;②意识是一种高级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

2.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

答: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容量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为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其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信息只有经过短时记忆的加工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进行编码。

3.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答: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根据某个或某些假设为真的论断而得到新的结论。三段论推理、条件推理和线性推理是演绎推理的重要形式。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知识前提到一般知识结论的推断,即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归纳推理与其他思维形式一起在问题解决和学习活动,尤其在概念形成、概念与行为的联结、将感觉和记忆信息结合到知觉中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归纳推理是一个人认知发展和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4.信度与效度

答: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或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有时也称测量的可靠性。信度是衡量一个量表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效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最基本的要求。效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测验越有效。

5.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答:质性研究又称定性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量化研究又称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量的分析,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复杂纷乱的数据中抽取出规律性的信息,使研究者能够深刻地理解、描述、推断和预测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变化,使之成为研究者提出或检验假设、建构理论的依据。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1)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算法,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2)是否具有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比新手在解决相应的问题上要容易得多。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上,以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上有所不同,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3)知识表征的方式

不同的知识表征方式,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结果。(4)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5)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6)动机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7)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8)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的方式一致,这种现象称从众现象。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简要智力的三因素理论。

答: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即成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其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1)成分智力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

①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②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③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2)经验智力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3)情境智力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能力,而就业面试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情境智力,他们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契合,并将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概念扩大了。因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同时,该理论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