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如何拿捏分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8:04:47

点击下载

作者:小钟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如何拿捏分寸

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如何拿捏分寸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如何拿捏分寸作者:小钟排版:燕子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01-01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 德行,决定你的一生1.品格比智慧更重要

春秋时期,自从晋国失去霸主地位,国势愈加衰落,到了晋定公时,晋国六卿势力强大,渐渐互相争权,根本不把国君放在心目中。自范、中行二氏灭后,止存智、赵、魏、韩四卿。四卿听说齐国发生了田氏弑君专国的内乱,而诸侯各国无人过问,于是私自立议,各自拓占土地,作为自己的封邑。

直到晋出公即位时,国君所属的土地,反而少于四卿的封邑,却也无可奈何。后来,晋出公秘密派出使者向齐国、鲁国求助,请派大军讨伐四卿,以正国君之名。不料齐、鲁反以其谋告于智伯。智伯大怒,联合韩、魏、赵三家,索性把一个有职无权的国君赶出晋国。自此后,晋之大权,尽归于智伯。

智伯以结好卫国的名义,派出使者赠送给卫侯四匹良马和一枚白璧。卫侯热情地款待了使者。他看着膘肥体健,四蹄生风的良马喜不自胜;捧着价值千金,通体透明白如凝脂的宝壁爱不释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见到国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祝贺。

上大夫南文子也来了,他看过良马,又看了宝璧,不仅没有向卫侯致贺,脸上却顿时蒙上了一层忧虑之色。卫侯奇怪地问:“智伯派人送给寡人良马宝璧,举国上下无不欢喜庆贺,而您面带忧虑是怎么回事?”南文子说:“没有功劳受到赏赐,没有力量收到重礼,不可不考虑一下。良马宝璧,这是小国贡奉大国的礼物,而大国却把礼物送给我们弱小的卫国,国君您不觉得奇怪吗?智伯眼下独揽晋国大权,早有吞并赵、魏、韩三家的野心,怎么会向卫国结好呢?”“上大夫的意思是……”卫侯有些明白了。臣以为,智伯定有吞并卫国,壮大自己势力的企图,国君不可不防严。于是,卫侯命令大将屯兵边境,严加戒备。

智伯果然发兵偷袭卫国,他带着大队人马刚至边境,见卫国边防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只好叹了口气说:“卫国有贤人,已料到我的计谋了。”智伯无机可乘,回晋后又生一计。他与长公子颜密谋,假装父子失和,被他驱逐逃亡的样子带着部分军队投奔卫国,以便里应外合。

南文子再次识破这一阴谋,他说:“公子颜贤名远近皆知,智伯又很宠爱他,无缘无故逃亡卫国,其中必然有诈。”他对晋国来的密使说:“卫国可以收留公子颜,但他的车乘若超过5辆,就不许入境。”智伯听说了此事,赞叹道:“南文子真是料兵如神啊。”从此,他打消了偷袭的念头。

南文子识破了智伯的阴谋诡计,不仅靠的是自己的智慧,还有自己高尚的品格,最终使卫国免除了灭顶之灾。任何贪图便宜的诡异都将在事实面前暴光,只有高尚的品质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取胜利。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别人无缘无故送给自己东西时,就要考虑到这件事情的背后的意义,毕竟天上没有掉馅饼的美事,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因此,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优秀的品格。2.品质是成功的基石

魏文侯为宰相的人选感到困惑时,征求宾客李克的意见。“先生曾说过:‘家贫要有贤妻,国乱要有名相’。现在丞相的人选有魏成和翟璜二人,这二人都非常优秀,难分轩轾,究竟要选谁呢?”“俗话说:身分低微的人,不要插手管伟人的事,也不要管别人的家务事。卑职实在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先生不要顾虑那么多,请多多指教。”“不,卑职并不是顾虑太多,只是希望国君好好考虑。至于鉴定人物的原则有以下五项:一、际遇不佳时和谁亲近?二、富裕时候帮助过谁?三、居高位时任用谁?四、在困境中是不是守正不阿?五、贫穷时是不是能去贪念?国君只要依照这五项原则来决定就可以了。”“嗯!有道理,我已经决定好了。”

李克离开王宫,在归途中顺道经过翟璜住处,谈起魏文侯选择宰相的事情,并且重述这段谈话。翟璜问李克:“依阁下看,魏文侯会决定用谁呢?”“恐怕是魏成吧!”“这就奇怪了,我翟璜那一点比魏成差呢?更何况把阁下介绍给魏文侯的人是我啊!”“大人该不是为了自己升官,自组派系而把我推荐给魏文侯的吧?我只不过提供他五个原则,至于决定宰相的人还是魏文侯。依我看来魏成被拔擢为宰相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魏成把十分之九的薪俸施舍别人,自己只留下十分之一。魏成因此获得国君的老师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的支持,而大人所推荐的五个人只不过是魏文侯一般的臣下罢了。”翟璜低下头来向李克道歉,懊悔自己的自大。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很多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了他很高尚的一面了。这些,他周围的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所以培养好的品质对于自己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

人性本善,尤其在困境中仍然能帮助别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所以要在小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不能惟利是图,贪图享乐。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品质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就一定比别人多。3.无求品自高

人生在世,以何而立?林则徐认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这句话写在自己府衙的一副堂联中,规行矩动,身体力行。他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办鸦片时,离京当天,即传示驿站,沿途“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母违。”一路上说到做到,两袖清风;他到达广州次日,即告示百姓:今后“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备买,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发给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由于无欲刚正,使他在腐朽的清朝统治阶层中,出污泥而不染,悉心国事,成了千古颂扬的民族英雄。

所谓欲者,欲念,欲望之谓也。人要生活,要延续,绝对“无欲”其实是很难的。正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要生活就有食欲,要延续则要有性欲。林则徐所说的无欲,当然不是指的这类正当的欲望,而是指的人不可有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贪欲。这类贪欲一生,则欲壑难填,就可能会引出许多祸患。古代有首《不知足》的打油诗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梦一回。

这正是对无穷贪欲的生动描绘。有贪欲的人必然见钱眼开,因物仰俯,贪污受贿,鼠窃狗偷,甚至明抢暗掠,侵占鲸吞。凡可逞欲,都去钻营,甚至使用各种卑劣手段,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如此之人,群众非议唾骂自不待言,违纪犯法恐也在所不免。

无数事实说明:无欲才能刚,刚才能正,正才能硬,自身“铁打钢铸”,“糖衣炮弹”便无所施其伎;即使打将过来,也会象弹钢球那样,将它一个个弹回去。事实上,施放“糖衣炮弹”的“炮手”们,都是专拣“软家伙”为目标的,而这些“软家伙”偏偏多是一打就中,好象这些目标里面有个强大的“吸铁石”,“糖弹”打来时,他们也来了个主动配合,“吸”了进去似的。这也可以说是有欲取之者,有欲予之者,“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吧。然而,如苏轼所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是吾欲者有尽。”贪欲不仅与“物”发生矛盾,更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也为人情事理所不容。结果呢,那也正如古人说的:“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或有人曰:有的贪利忘义之徒不也得了眼前利,至今还优游自在,不曾被绳之以法么?这情形可能是会有的。因为,这里有个数量界限问题,有个量变质变过程。只要是够了“格”的,众目睽睽,法网恢恢,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抛却贪欲,才能心明眼亮,意坚志刚,大义凛然,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刚强铁汉!4.恶小而为之

首先,“小恶”也是“恶”,要认清它的危害。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恶事、坏事、丑事,见不得人的事,都会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危害集体,归根到底,也会危害自己。因为既是恶事,多属利私害人,邪淫逞欲之类,纵是“小恶”,但其“恶”的本质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偷一根针和偷一头牛,前者可能称为“小恶”,后者也许才算“大恶”,但是二者在“偷”这一点上,没什么差异,它们在害人这一点上也是共同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无论作“大恶”,还是为“小恶”,都为人们所不齿,甚至深恶痛绝。而为“小恶”之人似乎不明乎此,他们多以为小事一宗,不致引起大惊小怪,也不致于造成更大的危害。殊不知人眼如镜,一举一动,哪能逃过群众的眼睛,你今天为“小恶”,明天为“小恶”,在损人的同时。你这种“恶”的形象,便日渐其深地种到了人们的心里。当群众以为你卑微渺小,面目可憎时,恐怕你也就很难昂首挺胸地以一个“大写的人”站立人前了。为恶的结果,只能激起受害者和全社会的反对,到头来,为恶者是会自食恶果的。

再者,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是一种变;“喜时玩火,怒时放火”,也是一种变;“空穴来风,堤溃蚁巢”,又是一种变。“小恶”为多了,便可能“由小到大”,对“大恶”也不在乎,于是由量变到质变,以致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前面说的偷鱼贼店月明,就是山为“小怒”而作“大恶”的典型。正因为如此,许多古人都重视防微杜渐,对恶“谨小慎微”。一首《守义》诗说:“许衡方渴时。不食道旁梨,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这位元代的许衡,对不道德的事,哪怕很细小,也不去做的;古代有位名叫乐羊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里,被他妻子批评了一通,指出“拾遗求利”会“污其行”,劝他要励志洁行,不要苟取贪得;三国时的刘备,临终时还嘱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他们都认识到了“由小变大”的可能性,“小恶”会发展到“大恶”,小错误会发展成大错误,到头来;多行不义必自毙。那就要悔之不及了!《国语》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登喻难,崩喻易。人学恶学坏,那是很容易的。要杜恶从善,就要下定决心,点滴做起,小处做起,眼前做起,切实“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堵死一切从恶的缺口!5.善小而不为

刘备临死前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这个遗嘱中,他还提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要求。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后一句话,同样是流传千载的至理名言,对帮助人们立身处世十分重要。

人生在世,总要有个基本的生活态度,起码要自觉做到为善不为恶。对于善与恶的解释,不同的阶级当然有不同的标准。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为人民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有益于人民群众,不是有害于人民群众。好事可以有大小,而做好事的精神不可以有懈怠,尤其对于不为人们注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也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对于小的好事,仍然认真去做。山不拒细壤,固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坚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虽然想做大好事,却对小好事不重视,懒怠去做。《后汉书》中写了一个叫陈蕃的人,就是这类角色。这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不要说做别的好事,他当时独居一处,却搞得窝窝囊囊,连自己住处的环境卫生,也不愿打扫。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的屋里、院里脏得实在不象话,问他为何不去打扫,陈蕃却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大处世应当扫天下,岂能只扫一屋?”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能扫天下?”问得他张口结舌,无话可答。“扫一屋”虽然不足挂齿。然而,薛勤将它与“扫天下”联系起来看,认为不愿扫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扫天下。这见解是很对的。你想,小事都不愿去干,怎么能干出大事?“小善”尚且不去“为”,怎么能“为”大善呢?

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常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上。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愿意在平时一点一滴做好事,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锻炼自己,不断前进,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说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可以由小善而成大善的。6.做一个伪君子

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的面容严肃正经。神态庄严,摆出一副不屑与人为伍的样子,假作高傲的贵人的身份,其作派令人可笑。这往往是一群身份卑微的人,他们打心里认为高贵是一种特权,所以竭力向这个团体靠拢。只要遇到了可以称贵的人,即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贵族血统等等的社会名流,他们便卑躬屈膝,点头哈腰,百般奉承讨好。遇到了与自己同等身份或不及自己的人,他们马上换上另一副面孔,正襟危坐,不苟言谈-巍然不可冒犯的姿态,对尊和卑的严格的划分,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品格卑劣的小人物。

孔子的政治目的是恢复周礼,所以他平时穿衣服时,宽衣,博带,高冠,颇与时俗相异。柳下跖是春秋时的大盗,很瞧不起孔子这种举动,他的哥哥柳下惠位居大臣,是孔子的朋友。孔子如此穿戴一番,前去劝说柳下跖。

然而,特别讨厌孔子的柳下跖,说孔子。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他表示不愿意见孔老二。孔子必求一见。柳下跖只得答应。

孔子讲了柳下跖一大堆好话,说他只要弃恶从善,便可分城裂地,宰制一方。而柳下跖很不以为然。反驳了一通,最后又指着孔子骂道:“今子修文武之遭,尊天下之辨,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音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人,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

其实,孔子与柳下跖不是同时代的人,无由相见。《庄子》无非是反映了人们对孔子的时俗相异、道貌岸然的衣着举止,颇不喜欢。而孔子曲解“直八”的故事,不能不说是圣人的花边“旧闻”。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和诸弟子困于陈、蔡之间。饿得前心贴后心,附近正好有一家饭店,孔子便叫仲由去讨饭,老板说:我写一个宇,你如果认识,饭免费招待。仲由心中窃喜,心想:有万八千的也能对付。老板写了一个“真”字,仲由说:连小孩都认识,一个“真”字罢了。老板闻言大怒,说:明明是个白痴,还说大话,伙计们,乱棒把他打出去。仲由挨了打。回去委屈地向孔子案报,孔子叹道:难怪你挨打,真实太笨了,看我的吧。于是来到饭店,老板还是拿出那个字,孔子说:这不是直八吗?老板果然大惊,说:您老真是名不虚传。于是设宴款待。酒足饭饱之时,仲由悄悄问孔子;老师,明明是个真字,什么时候变成直八了?孔子感慨道:你小毛孩子懂个啥?现在是认不得“真”的时代。你偏偏认“真”,只好活活饿死了。大圣人为了一顿饭便不认“真”了,不付责任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鄙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活在虚假的礼法上,心里却是肮脏阴险的不义之人的。借着高尚、严肃的名份,伪装出关心、爱护、正直、无私,严词说教,不仅严重地刺伤了人类的感情,也伤害了人们应有的尊严。古人提倡风流人生,“宁为真学士,不为假道学”,是指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真风流”,一个人是不能活得太虚伪,太不真实的。真实一点,自然一点,也许这会使你感觉更好呢!

今天,我们倡导追寻一种幽默浪漫(幽漫)的生活方式,幽默浪漫的品性是性格健全的外在显示,心理保健的内在培育是立身处世的灵丹妙药,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加油站;是生存的一种立身谋略,是一把处世利刃,也是心灵修炼的一份涵养,暗含着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生存智慧;是一个民族新鲜活力的保育室,也是社会完美和谐、人性化的催化剂;是中外名家热情讴歌的主题,也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是东方文明超然物外时的极致发挥,也是东方文明入世随俗时的缺憾不足;幽漫,散发青春朝气的字眼,抒发着人生内涵的智慧;幽漫是阳光明媚的清晨,幽漫是夏雨过后的宁静;幽漫是丽人的笑厣,美好、惬意、向往、又远离敌意;幽漫是温香的玉,高洁、名贵、没有丝毫杂质;幽漫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坦荡、磊落、欢乐钟情;幽漫是一份上帝的礼物?慷慨地馈赠每一位无法拒绝的人;

我们倡言追寻幽漫的生活方式,把握幽漫,刨造一个新我,让轻松舒缓、清新高雅的社会空气流动起来,让健康洒脱、充满阳光的心灵树立起来,让你赢得周围的每一位朋友,让我赢得生活中的每一份欢乐。7.一定要忠诚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伐郑,攻破郊围,直抵郑都城下。郑襄公派使向晋求救,坚守半个月,军士死伤甚众。后来楚将攻破城门,郑襄王只得亲至楚军,谢罪请盟。

正当楚庄王班师时,晋国拜荀林父为大将,先觳为副,率军前来救郑。楚庄王派使往晋,请罢战修和。荀林父应允而先觳反对,向楚使骂道:“楚夺我属国,又以修和缓我,即便元帅许和,我也决不肯,务要杀得你们片甲不回!”

楚晋交战,先觳违命,私自出战,进不成进,退不成退,终致丧师辱国,大败而归。晋景公闻报怒气冲冲,喝令将荀林父推出斩首。荀林父叹息道:“我身为三军统帅,兵败而丧帅,死而无怨。请国君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晋国再强大起来……”群臣都低下了头,觉得荀林父有功于晋国,打一次败仗就处死刑,不合情理,便有人为他求情。“败军之帅,罪大当诛。有再多言者,与苟林父同罪!”晋景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这句话出口,谁也不敢再说几句公道话了,大家都怕暴怒中的国君砍自己的脑袋。“主公请赐臣一死,留下晋国统帅!”死一样沉寂的宫殿里响起一个声音,是大夫士会死谏犯君,挺身而出。“你、你好大胆——”晋景公正要下令,一见是他平素喜爱的重臣,内心真舍不得杀掉士会。“荀林父是晋国的栋梁,屡建战功,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样的人杀了,只有敌国高兴啊!”士会不容答话,接着又说,“国君定记得城濮之战吧,晋军大败楚军,缴获无数兵械财物,但先君晋文公仍怀忧虑,他说:‘楚帅得臣善战,只要他活着,晋国便无安宁。’后来,成得臣自杀于归楚途中,晋文公高兴得手舞足蹈。果然,楚国两代一蹶不振。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一个有治军能力的统帅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的作用。”晋景公静静地听着,怒气渐消。他听从了士会的意见,斩了违抗帅令的先觳,恢复了荀林父原职。命六卿治兵练将,为待机复仇做好准备。

真正的忠诚是敢于冒死直谏的精神,没有私心的品质,好好的磨砺自己,去做一个忠诚的人吧——忠于家庭,终于事业,忠于社会的人。如果不能忠于某些目标,那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便不会精力集中;你一向真诚,坚持原则,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真正的忠诚,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根据自己崇高的目标献出全心全意的真诚。8.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欲发兵攻齐,因齐楚结盟而不能如愿。于是,秦王即派张仪赴楚游说,以“离齐楚之党。”张仪入楚,得知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在王左右,言无不从”。于是先以重贿于靳尚,然后去见怀王。张仪说,秦王派我来与贵国交好,可惜大王却与齐国通好,若大王与齐绝交,秦王愿把商于之地600里献给楚国。贪利的楚怀王一听便动了心,他高兴地对张仪说:“秦肯还楚故地,寡人何爱于齐?”此事遭到大臣陈轸的极力反对,已得利的靳尚却为之辩护说:“不绝齐,秦肯与我地乎?”楚怀王遂以相印授张仪,并赐其良马、黄金。之后就与齐断交,同时派使臣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商于之地。张仪回秦都咸阳后,称病不出,等到离间齐楚之目的达到后,便向楚臣道出他的骗局,说献给楚王的土地是6里而不是600里。楚怀王因此而恼羞成怒,于公元前312年派10万大兵攻打秦国,结果兵败将亡,丢失楚地600里,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贪利不得反失利。《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军事作战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也就容易为利所惑。而指挥战争,以谋取利,可以说是广大指挥员所共有的主观愿望。正如《兵经百篇·法篇》所云:“行兵用智,必相其利。”但利与害总是密切相连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因此,辩证地看待利害,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既是每个指挥员必须经常把握的问题,更是决策者选择手段时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把握全局,对每一个军事行动都应兼顾利弊,在利思弊,在害思利,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那些楚怀王式的贪利之徒,见利忘义,必然为利所惑。成为“贪饵之悬鱼。”以利诱之,使其就范,也是重要的政治谋略之一。古往今来,不乏其例。利令智昏,必然乱谋,从而上当受骗。

金钱的万能论在今天似乎广为称道。但是,那些推崇这种观点的人,是否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光为了金钱。过分的注重金钱,最终将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摆正个人对金钱的追求的态度,“金钱不是万能的”,至少金钱不能买到亲情。再者,就是不要利令智昏,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利益和诱惑,才能正身修性。9.不要贪图功利

一个人如不彻底除掉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下面这个故事就讲了这样的道理。警戒世人,多行不义必自毙。

审石擒凶手的故事,是包拯做定远县县令时留下的。某日,包大人微服私访,路经一处山岗时,忽然看见不远处的草丛上方苍蝇乱飞,山风中夹杂了一股恶臭的血腥味,迎面扑了过来,呛得包拯一行喘不过气,他们呕吐了一阵后,包拯令衙吏前去察看。

衙吏看过禀报:草丛里有一具男尸,身体已经腐烂,面目全非。背上压着块大青石板,肩上还搭一马褡裢子,内有木制的“宋记”印戳。包拯断定,死者是个收卖粗大布的商人。他命人找来地保查问,此地根本没有姓宋的贩布商人。于是,包拯又断定,这是一起谋财害命的案子。那么杀人犯又是谁呢?

包拯返回县府后,经过反复推敲,连夜赶写了一则布告,一早便命人贴了出去。布告说:要在大堂之上审石板。此言一出惊四座,许多人围住布告议论纷纷,说包大人怎么做这种稀奇古怪的事呢?但又捺不住好奇心,所以开堂不一会儿人就围得水泄不通了。大堂中央果然放着一块青石板,包大人一睑正色,断然喝道:“大胆石板,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谋财害命!真是目无国法,来呀!给我狠打40大板!”差役果真扬起板子,狠狠地朝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只喊手痛。众人见状,禁不住笑了起来。包拯斥责道:“本县断案,大堂上理应肃静,你们竟敢喧哗公堂!该当何罪?”

责打石板,本是件可笑之事,没想到包大人却动了怒。众人不敢再造次,一齐跪下口称:“知罪,望大人息怒。”包拯一拍惊堂木,言道:“既知罪就好,那你们是愿打还是愿罚?愿打,每人打40大板;愿罚,每人举保画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违者严惩!”众人纷纷言称愿罚。心想:包大人今儿反常,找不到凶犯,倒让我们献孝布来了!

三天之内,近街远集的粗大布一购而空。衙吏们一边收布一边核对布头上的印记,发现不少的粗大布上,都印有宋记的戳子,与死者的印戳一模一样。后经查问,此布是某布庄的。包拯忙命人将布庄老板抓来。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顿时吓瘫了,面如土灰的老板,只得供认:死者宋某从外地收购粗大布,盖上印戳后寄存他那里,他谋财害命,于匆忙中忘了毁掉马褡裢子了。

身外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最大的、最永久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双手以及我们的健康。拥有这些财富,我们就拥有一切。不要像上面的那个老板一样,为了一点的小利,就害人性命,最后也一无所有。10.做人要以和为贵

西汉初,匈奴国在首领冒顿的领导下,力量越来越强大,经常对中原边疆掳掠抢劫。他们能骑善射,出没无常,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汉高祖亲率大军到西北平乱,却几乎丧身于边陲。边境警报频传,可急坏了高祖。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都愁眉相对,惟有一向不苟言笑的刘敬上奏道:“臣认为制服匈奴,不能单凭武力。如今有一个办法,不仅能使冒顿伏首称臣,而且能使他们世世代代都老老实实。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好似雪中送炭,龙颜顿时一振:“快快讲来,但说无妨。”“为了国泰民安,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公主嫁给冒顿,实行政治联姻。这样匈奴就与我们结成了亲戚,公主成了王后,冒顿成了您的女婿。自古以来,哪有女婿攻打岳丈的道理?他们就不便再在边界惹事生非。皇上不费一兵一卒,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高祖一听,不太乐意,心想:凭我汉室之尊,把堂堂公主如此下嫁,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脸面何在?刘敬又进——步劝说;“宫女三千,您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漂亮的收为义女,再以公主身份嫁给冒顿。”汉高祖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把“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陪送一批金银财宝及随从人员。冒顿也以能娶到汉室的公主为妻而倍感荣幸,并且从此以后,历代匈奴首领单于都以能娶汉室的公主为荣。尽管和亲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根本办法,以此换来的和平也不是长久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仍不失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与边境驻重兵防守相对比而言,这算是软的一手,它以汉室公主的个人幸福,换回了整个民族的暂时安宁,这可以说是失小获大。

昭君出塞有许多无奈,一曲曲悲歌记叙了多少伤感,然而她的出塞带来了两个民族的和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厮杀。我们也该学学这种做法,以和为贵。使我们团结了一切力量为我所用,就为我们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11.要敢于承担责任

明将钱藻在密云(今北京密云)驻守时,地方官府交来一桩案子。原来是两名驻守京城(今北京)的军士外出公干时,结伙在路上抢劫财物,被密云衙吏擒获。解到官府,那两名军士自恃是京城守军,地方上奈何不得他们,便口出狂言,目无官府。官府难以治服他们,便解到地方驻军长官钱藻处,请他代为审理此案。一经审问,那两名军士也不把作为地方驻军长官的钱藻放在眼里,照样刁蛮不讲理,并口出威胁之言。钱藻手下人都十分生气,吵着要揍他俩。钱藻一摆手制止了他们。钱藻明白,这两名军士的长官也是自己的上司,若这俩军士不能招供认罪,上司怪罪下来,于自己也不好。想了一想,他生出一条计来。

他看那甲军士性情火爆,使命手下人将甲军士押出军门外数丈处,让他看着自己审讯乙军士。钱藻装出温和的样子跟乙军士闲话起来。乙军士见这长官变了态度,且问些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因此也平静下来回答。每当乙军士说一段,钱藻就在纸上写一阵子。那甲军士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过了一会儿,钱藻让人押走乙军士,传来甲军士,晃着手中的纸说:“看,乙军士都招供了,这事是你的主谋,还不快快认罪!”甲军士一听就火了,大跳大叫着说:“胡扯!这事都是他的主意,他怎么能赖我?”钱藻笑了笑:“他说了,这事是你先出主意抢劫的。”甲军士更火了,一跳老高,叫着:“他放屁!我俩出来公干,不小心把盘缠丢了,难回京都。他说:‘人家偷咱的,咱不会抢人家的吗?咱手中有家伙,哪个不害怕!’于是领我躲在路边上,抢了那个商人。”钱藻一一记下来,又问了些细节,让甲军士画了押,押了出去。

他又把乙军士传来,说:“甲军士都招了,主谋是你。”乙军士是个奸诈人,起初还不相信,听钱藻念出细节之后,也火了,说:“主意是我出的不假,但动手的是他。”于是把经过也讲了一遍。钱藻记下之后,也让乙军士画丁押。

这样,钱藻两边巧施离间计,让两个军士互相攀咬,终于审出了案子真情,把那两军士分别治罪,并呈报给两军士的长官。那长官看有军士供状,也就不好说什么。

成功的人总是将过错归于自己,失败的人总是将责任推给别人。责任与权利是互相对应的,光追求权利而推卸责任是行不通的。承担责任需要勇气,承担责任需要信心,承担责任更需要道义。12.做人要有骨气

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075—1135年)即位后,国力渐强,一面玩弄与北宋和睦相处的友好邦交关系,一面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伺机攻宋。

公元1125年,天会三年十月,完颜晟正式下诏伐宋。金兵以完颜呆兼都元帅,兵分两路侵略中原。一路由宗翰兼左副元帅,自西京入太原;另一路由宗望为南京路都统,自南京攻燕山。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政治上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欲的误国皇帝。他重用奸相蔡京,排挤贤能,敲剥民财,大兴“花石纲”,激起了宋江、方腊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但北宋王朝已在义军的打击下风雨飘摇,败乱不堪了。徽宗担心义军东山再起,企图借助金国兵力威胁农民起义。然而,正是“联金”的政策,才助长了金太宗完颜晟入侵中原的野心。

金军宗翰进攻太原,遭受到张孝纯等人的顽强抵抗,一时无力向南推进。东路金兵在宗望统帅下,轻易地占领燕京,相继攻下邢州、相州。汴京城内,徽宗皇帝歌舞饮宴,既不派兵救援太原,又不关心黄河的防务。当金兵大军逼近黄河时,北岸的宋军不战而逃,放火烧毁桥梁,弃甲焚营,使金兵从容地用小船渡过黄河。宗望叹息说:“宋军若有1000兵马抵抗,金军纵然插翅,也难飞越黄河啊!”

然而,金兵渡过黄河的消息,却把宋徽宗惊吓得气塞昏迷过去。侍臣灌药急救,他苏醒后便索要纸笔,下诏传位太子赵桓,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准备逃跑。钦宗皇帝即位,朝廷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大敌当前,李纲以文臣而兼领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急速组织京师防守,一次又一次击退了金军的攻击。

宗望兵围汴京久攻不下,随时都有被宋朝四方勤王军队包围聚歼的危险,一时进退两难。金太宗闻报,密遣信使授计宗望玩弄议和骗局。宗望得到金太宗的密诏大喜,将议和信射入汴京城内。宋钦宗果然派出使者去金营议和,送给金军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各万头,缎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山川土地,还派康王赵构、丞相张邦昌出使金营作人质,并尊大金皇帝为伯父。甚至为了讨好金军,罢免了坚守汴京的李纲相位。宗望终以全师退军,满载而归。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二月,金太宗经过整顿军队,撕毁合约,进兵南侵。八月,任宗翰、宗望为左。右副元帅,仍分东西网路南下攻宋。太原城被围八个多月,终因弹尽粮绝失陷,知府张孝纯被俘降金。宗翰、宗望合兵攻下中山,十一月兵临汴京城卜。宋朝廷乱成一团,钦宗只好派使到金营求和。宗望故伎重演,对宋使说:“我们不想灭宋,只要赵佶亲自来商议割地议和,我们就退兵。”十一月末,堂堂大宋天子钦宗赵桓,居然屈膝跪在完颜示翰、完颜宗望脚下,呈一亡降表云,“既烦汗马之劳,敢缓牵羊之请”一上皇负罪以播迁,微臣捐躯而听命。真是懦弱无耻到了极点。十二月初,金营放回钦宗,派使入城检视府库,将92个内藏库中积攒了170余年的金银财宝全部查封。

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又要钦宗至金营。钦宗去后被拘留,随即派大员24人去汴京掳掠,除金银财帛,又掠走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祭器等不计其数,掳走百工、技艺、嫔妃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后妃亲王贵族3000余人。宋徽宗、钦宗站立于木笼囚车之内,押解向茫茫大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

金太宗利用北宋皇帝的昏庸无能,软弱可欺,在孤军深入的情势下以缓兵之计赢得了时间,终于灭亡了北宋。

一个人的尊严高于一切,没有自尊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骨气的人生活在世上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树立威严,只有让自己的脑袋变得富有,才能让别人尊重。第二章 心态,决定你的命运1.遭遇挫折不可怕,只要心不被打倒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曾同师学习兵法。庞涓入世心切,早早下山去了魏国,被拜为军师,指挥魏军东征西杀,屡建奇功,魏王十分倚重他。但是,庞涓心里总是有点不安,他知道,自己走后,孙膑又跟师傅学了三年,又听说孙膑还有祖传的兵法(其祖孙武的《兵法》十三篇),若他有一天下山来,便会成为自己的劲敌。思谋良久,庞涓忽生一计。第二天,他入宫去见魏王,大吹了一通孙膑的才能,并自愿修书召他来为魏国出力。魏王大喜,忙命使者持书带重金前去相聘。

孙膑见师兄不忘旧好,果然欣然而来,想助师兄成就大业。到魏后,魏王忙把孙膑请进宫面谈,果然见其才学不凡,想委以重任,便与庞涓商议。庞涓假意高兴,但又说师弟刚来,没有半点功劳,不如等有功时再封,以服众心。魏王见他说得有理,只好依此而行。

庞涓第一步阴谋得逞后,便加紧第二步措施,模仿孙膑笔迹写了一封情报信,让人带到齐国,而命边防将士把他扣住,给孙膑扣上了一顶通敌的帽子。魏王大怒,欲斩孙膑,庞涓百般求情,最后孙膑被除以膑刑(砍去膝盖骨),并在脸上刺了“私通外国”四字。庞涓见孙膑已成废人,便假意同情,精心护理,孙膑感到过意不去。庞涓求他传示兵法,孙膑慨然应允。庞涓给他木简,要他缮写。孙膑写了不到十分之一时,一名叫诚儿的仆人看不下去,将实情告诉了他。孙膑大吃一惊:“原来庞涓如此无情无义,怎么能传给他《兵法》?”他又想,“如果不写,他一定会发怒,我命在旦夕。”孙膑左思右想,欲求一条生路。他忽然记起老师临行前给他的一个锦囊,赶紧打开看看,只见上面写着“诈风魔”。孙膑自言自语说:“原来如此!”

晚饭时,下人送饭来,孙膑突然扑倒在地。众人救起,只见他口吐白沫,半日方醒。一睁开眼便大哭大闹,将所写的竹书全部投入炉火中,等庞涓赶到,所写之书已尽数化为灰烬。孙膑在庞涓面前仍疯疯癫癫,言语失常。庞涓认为他有诈,命人拖入猪圈。孙膑便与猪争食,又拣起猪粪吃。庞涓命人端来酒饭,孙膑摔在地上,又去抢猪食吃。庞涓长叹一声:“看来是真疯了。”此后,孙膑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以猪圈为家。日久天长,人们都说他真疯了,庞涓也放松了警惕。后来,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得以逃离魏国,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道战役中大败魏军,杀死庞涓,报了大仇。

尽管孙膑遭此戕害,蒙受奇耻大辱,却大难不死,并不坠鸿鹄之志,立誓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韬略,寻找时机与“同窗好友”较量,报一箭之仇。同齐使接触,一番畅谈,齐使知孙膑乃难得之奇才,遂秘密用车将孙膑载到齐国,从此,孙膑摆脱厄运,开始施展才华。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孙膑自己的信赖的朋友背叛,遭受精神上的打击;膝盖被挖掉,遭受身体上的重创。尽管孙膑遭此戕害,蒙受奇耻大辱,却大难不死,并不坠鸿鹄之志,立誓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韬略,报一箭之仇。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2.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和控制好自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的人终日追求金钱和名利,一生为此所累;有的人不为欲望左右,荣辱不惊,安之若素,淡泊名利。但这需要不断地陶冶和修炼,更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用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那么你活得会很轻松。

山东省嘉祥县阿城铺有一座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武城故址。

武城人黔娄,是曾子的弟子,先曾子死去,曾子带着弟子们前往武城吊唁。黔娄妻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她把客人一一让进灵堂,守候在黔娄灵前。黔娄的尸体停放在门板上,枕着土坯,盖着一个破麻布单子,弃头露足。曾子说:“斜着盖,就可以把他的整个尸体盖严了。”黔娄妻说:“斜着盖虽然盖严尸体还有余,倒不如正正当当盖不严好。他活着时,为人正而不斜,死了把麻布盖斜了,并非他自己的意思,是我们强加给他的,如何使得?”曾子哭着说:“黔娄已经死了,应该封他个什么谥号呢?”黔娄妻子不假思索地说:“以‘康乐’为谥号。”曾子感到奇怪,问道:“黔娄在世时,食不饱腹,衣不暖体,死后连个能盖住全身的单子也没有。活着时,虽然整日能看到酒肉,但是吃不到,死后也无法用酒肉祭祀,怎么能称为‘康乐’呢?”

黔娄妻慷慨陈词:“他活着的时候,国君曾经想让他做官,把相国的重要职位交给他,他以种种理由推辞掉了,这应该说他是有余贵的;国君曾经恩赐粮食3000钟给他,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这应该说他是有余富的。他一贯吃粗饭,喝淡茶,但是甘心情愿;他的职位虽然低下,却安心满足。他从不为自己的贫穷和职位低下而感到悲观、伤心,也从不为富有和尊贵而感到满足和高兴。他想求仁就得到了仁,想求义就得到了义。因此,我认为他的谥号应该为‘康乐’。”曾子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感叹道:“惟斯人也,斯有斯妇!”

黔娄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妻子同样也是。这种人生观,连曾子也发出了斯人斯妇的感叹。3.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宋代温江人尹瞻,才思过人,以智慧闻名。他在本州任通判时,出巡州里,在江心遇到一棵大树。这棵树长得好生奇怪,自水底生出来,正立在江心,迎着湍急的河水竖着。尹瞻叫人停住船,在树边观察,问船工这树是怎么长在江心中的?船家回答,某年山洪暴发,卷下一棵大树来,正好江心有一大坑,树就立在那里了。越长越大,成了江中一祸害,不少夜间行船的哪想到江心会有大树,撞在树上,不知一年要毁多少条船。尹瞻听罢,忙问:“那为何不除掉它?”船家回答:“除掉谈何容易]从水面上锯去,解决不了撞船问题。下水去锯,人怎可长时间在水中呢?”尹瞻听罢,沉思良久,说:“我有办法了,请你下水去量一下这树在水下有多少。”船家应命跳下水去,上来报告说有1.2丈。尹瞻记下,回州衙去了。

第二天,他让工匠们做了一只无底大木桶,桶粗1丈,高1.5丈,让工匠们带木桶去除掉那棵江心大树。众船家久为江心树所苦,今听说尹通判来为大家除害,都自愿跟来帮忙。来到江边,尹瞻令几个船家把工匠们载到树边,从水面上锯下树头。然后把木桶套在树干周围,打入江心泥中一尺。而后,让人用工具从木桶中往外舀水。不一会儿,木桶中的水就舀没了。尹瞻让工匠们下到桶底,从容地贴着江底锯下那段树干,排除了这个撞船的祸根。

善于在不利的大环境中制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是尹瞻这一奇点子的出发点。正是这样,才能转逆为顺,扭转整个时局。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何在逆境中营造生存空间?如何在困境得到新生?在你不能改变整个环境的时候,你只有让自己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才能在逆境中保存实力,进而能脱离逆境,转逆为顺。4.心病还须心药医

清初,太原有个女子叫粉莲,因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气得了病。李小牛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就去请傅山先生(思想家、书画家,精通医学)。傅山说:“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我手头药味不全,你去捡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用温火煎,水煎少了,再添上继续煎。啥时候煮软了,你来拿药。千万注意,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李小牛捡了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但是添了七七四十九次水,石头还没软。妻子坐起来问:“是不是煎法不对?”小牛说:“傅山先生就是让这样煎的。”妻子说:“要不,我看着火,你去问问。”说着下了炕。小牛去问傅山先生:“已经煎了两天了,药引怎么一点也不见软?”傅山反问:“现在谁替你看火?”“我妻子看着呢。”“她病已好啦。此病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没明没黑地煮石头,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运谷。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病已好了。”小牛回家一看,妻子病果然好了。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杯弓蛇影”的典故,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生动事例,充分说明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中心理疗法可谓千奇百怪,举不胜数。有很多的病人不是身体有病而是心理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解铃还需系铃人。5.学会控制你的情绪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该喜则喜,当怒则怒,这是正常人情感的自然表现。

然而,感情这玩意儿,也要有个“调节器”,才能使它不致过盛过溢,适可而止。如果失去了调节,一毫之拂即勃然大怒,一事之违便忿然骤发,也可能酿出毛病来。比如: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城下,指名辱骂,甚至画着漫画,污辱曹咎。这下子,惹得曹咎怒从心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真是:冲冠将军不知计,一怒失却众貔貅。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无独有偶。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也出个曹咎式的将军,此人是以色列一九〇装甲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他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三次进攻均被埃军击退,便恼羞成怒,不计利害,要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以决雌雄。埃军第二步兵师师长阿布·萨德见状,故意示弱诱敌。亚古里不知是计,冲进埃军预设伏击地域。狼奔尔突,只20分钟,便全被埃军包了饺子。这种感情用事,因怒致败的例子多不胜举。《三国演义》上的关云长兵败身死后,刘备、张飞怒不可遏。向东吴大兴问罪之师。结果呢,未曾出师,张飞为造白袍,怒责部下,于是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仰,御驾亲征。却为报仇心切,失于策划,又被东吴火烧连营,落了个惨败而归。刘备悲愤愧悔,愠怒交加,以致到了白帝城便一命呜呼。无数事实说明,人不可感情用事,尤不可好怒轻动,如果理智控制不了感情,任性驱遣,那就没有不跌跤的,轻者致己之疾病,亵已之成信,重者取人之贱恶,招人之仇憾,甚至酿成祸端。所以,《孙子兵法·火攻篇》中特别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因一时愤怒,就兴师打仗。他进一步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就是说:符合国家利益才行动,否则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欢乐,怨恨可以重新喜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了不能复活。所以,用兵作战一定要慎之又慎,这是国家的安全,军队的保存所必须做到的。上面说的是打仗,实际上,待人接物,办公处事,其情一致,其理相通,何尝不要对感情用事慎之而又戒之呢!

纵观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三国时期,魏蜀对持五丈原,诸葛亮为求速战速胜,大用激将法,骂城未已,又派人送妇女首饰、衣物给敌帅司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战,但司马谋懿老谋深算,不为所激。他审时度势,看准了诸葛亮劳师伐远,粮草不足,宜速不宜久的弱点,便忍辱坚壁,使诸葛亮的激将法始终不能得逞。毛泽东同志指挥作战时,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是反对与敌人怄气硬碰。古人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看作伟人大将之风范,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他想得更远些,看得更深砦,胸怀更大些,不与庸人一般见识。所以,便能忍人所不能忍,喜人之所怒。不被感情肆意支配而理智处事。比如,为国者就不计私怨,图远者就不发近怒,盖包容四海,吞吐宇内之势所必然焉!

发挥理智作用,克服感情用事,要时时自警自策,处处用大局大利制约小我私利。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这样,他为了抑制自己爱发怒的毛病,就在自己书房的墙上挂起写有“制怒”的匾额,时刻提醒自己,不使因怒坏事。在电影《林则徐》中便有这样一个镜头:当林则徐审问洋人颠地对获悉:粤海监督豫坤竟和洋人内外勾结,破坏禁烟,顿时大怒,把手中的茶杯摔了个粉碎。正当此时,他抬头看到了写着“制怒”的匾额,立即冷静下来,第二天,豫坤到府,他照常接待,不露声色,使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门炮台的银两。林则俆挂在墙上的匾额,对他是帮了大忙的。我想,把它借了来,挂在我们的心中,或找了来,置于座右,也来一个遇“怒”则“制”,同样是会大获裨益的。

此外,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爱发怒的人,多是性情比较急躁的人。所以,克服感情用事,尤其是要做到“制怒”,就一定得克服急躁情绪。据说从前有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判官,最恨不孝的犯人,判罪也特别重。一天,有两个人捆了一个嘴里塞了东西的年轻人来见判宫?说这是个不孝之子,因为他打骂亲娘,才把他捆住并塞了嘴巴。判官一听是个不孝之子,立时冒起怒火,吩咐衙役重打他50大板。这时,一位老太婆进来哭诉道:刚才两个强盗把我儿子捆走了……原来,判官打的正是她的儿子。由于性情爱怒,打了好人,跑了坏人,造成了错案冤案。你看,性子急就爱发怒,发了怒就坏了事。看起来,要制“怒”,还得先从“制急”入手,不急了,也就不大易怒了。今天想不通,睡一觉,明天再想,也许就不会动起肝火来。

遇到叫人生气的事发怒,虽然不好,无益,但总还是可以使人理解;“将军一怒为红颜”,虽然错误,也勉强算有个缘由。而有的人发怒却不然,他们发得叫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毫无道理,甚至是本该怒己的,他却怒向别人,向别人瞪起了眼睛。有那么一位青年工人,平时吊儿郎当,生产马马虎虎,到了年终评奖时,大家不评他。这时,他不是责怪自己,决心悔改,却同领导和群众大发雷霆,说什么明年还要多背几次“铺板”。更有甚者,“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为芝麻绿豆小事,怒得不亦乐乎,甚至吵吵闹闹,大打出手,直至伤人害命,违法犯罪。这就更是小不忍则招大祸。有个寓言说:一个豚鱼游到桥下,脑袋撞到桥柱上,它不怪自己不看路,却发了怒,气得鼓起肚子,漂上水面。结果被老鹰抓走而进了鹰腹。它就怒得叫人莫名其妙,很不值得。苏东坡借这条鱼议论说:“尝悼世之人有妄怒以招悔”者,“不知罪己”,却“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不该发怒而发怒,自己倒霉,何苦呢?

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绝对不该发怒,任何情况下都要象一尊木雕泥塑笑眯眯的观士音呢?那也不然,正当的怒,义愤填鹰的怒,应当说,是一种可贵的感情;刘基说;“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这都是怒到了点子上。然而,即使正义的、正当的“怒”,同样要服从理智的安排,而依然不能以感情代替理智。单靠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匹夫见辱,拔刀而起,挺身而斗”,结果呢?可能是吃了更大的亏;“骂贼而死”,不如想点办法克敌制胜。6.做人要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意即得荣受宠和受侮遭辱都不感到惊异。这里的“宠”,生发开去,也可理解为得志的时候;“辱”,则可理解为落魄的时候。

有一种人,一当得荣受宠,便得意忘形。在《晏子春秋》中,有一故事;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他坐着马车外出,经过闹市。马夫的妻予立在路旁家门口,看见自己的丈夫高高地坐在驷马大车上,神气活现地挥着马鞭,洋洋得意地吆喝着。等马夫回到家里,妻子打起了包袱,要同他离婚。马夫慌了,忙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虽然身长不到6尺,乃是一国堂堂宰相,名闻诸侯。今天我看他坐在马车上,低头沉思,态度谦虚;而你呢,虽然身长8尺,不过一个马夫,看你赶年时那副神气和派头!我不愿跟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过日子。挣马夫听了很惭愧,以后每次赶车,都十分检点自己的言行。

晏子身为宰相,实属“大宠”,然却谦虚谨慎,宠而不惊,车夫只是“小宠”,却不知轻重,当然要被他妻子责怪!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倘不送礼,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李白偏偏一文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交了头卷。杨国忠一看卷头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便将李白推出考场。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足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识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勃然大怒:“枉有你们这班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为我分忧。这书认不得,如何发落番使?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傣禄;六月无人认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来:有人推荐李白,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说:“番国要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玄宗一听,急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吓得一个个目瞪口呆。无奈,玄宗转向李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我面答番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宫中。

第二天,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甲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捧砚侍立。骄横的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着晚在一旁。

李白这才舒了一口气,写了一封陈述利害的诏书,番使听了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李白受辱不惊,最后得以雪耻。后来,李白还受宠一时,但是,他却主动向玄宗上书,要求离去。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剐:》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表达了他平生蔑视权贵的思想。

这里,以画家刘海粟的对联做为本篇的结尾:宠辱不惊,看庭前花落花开,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7.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心胸,又叫器量,人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注重心性的调养。小人悲戚戚,君子坦荡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可谓是修养的至高境界。往往一个强者的倒下,不是死在敌人的手中,而是败于自己不能战胜自己。尤其是心胸狭窄之人,更需警戒。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比较开阔的眼界,不能心平气和地看问题,他就会陷入某种心结,而这种内心的小心眼,会促使一个人至于欲火攻心。所以,古人才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劝喻。的确,心胸的狭窄,往往会导人于促狭昏暗之中,摆脱不了某种其实并无所谓的事物的纠缠。这样会使你整天消耗在无益的小事情上,郁郁而不可终日。其实,反过来,为他人想一想,为他物想一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他物,便是什么事也不会干忧你了。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年少时做过郡小吏,后与韩非一同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西入秦,初为吕不韦的舍人,后任为郎中,说秦王政,拜为客卿,秦王并天下,以李斯为丞相,李斯在帮助秦王政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入秦不久,就曾指出秦国当时已经有条件“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秦国为了强国,曾任用了很多非本国的能人,秦国内部的本土贵族集团,曾屡屡掀起逐客浪潮,他们心胸狭窄,过分看重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利害。恰巧,在秦王政十年,韩国为了使秦消耗国力,不能对韩国用兵,遣使劝秦大兴水利。当此事被发觉后,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劝谏。

过去穆公访求贤才,西边从戎族那里选拔了由余,东面从楚国的宛县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请来了丕豹的公孙支。这五个人,不出生在泰国,可是穆公重用他们,因而吞并了十几个小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百姓因此兴旺富足,国家因此繁荣富强,百姓都乐意为国出力,各国都对秦国亲善归服,战胜了楚魏的军队,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使得国家至今还保持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川一带,向西并吞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汉中,拿下了广大夷族地区,控制着楚国的鄢、郢,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而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罢黜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限制豪门贵族,蚕食各国疆土,帮助泰国完成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着客人的功劳。从这些事例看来,客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当时四位君主拒绝客籍人不肯接纳,疏远人才不肯任用,那就使国家不会收到富足的效果,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弄来了昆山的宝玉,有了随侯珠、和氏壁,悬挂着如明月的珍珠,佩带着太阿宝剑。乘着名叫纤离的骏马,竖立着作翠懈作装饰的彩旗,安放着鳄鱼皮蒙的大鼓。这几件宝物,秦国一种也不能出产,可是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土生土长的才以能用,那么,夜光的珍珠不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的器具不该做玩赏的东西,郑卫两国的美女不该住满后宫,骏马良驹不该关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