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导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9:43:22

点击下载

作者:罗佳明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旅游管理导论

旅游管理导论试读:

前言

在历经30年风雨后,我国旅游业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200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16万亿元,旅游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入境旅游人数达1.3亿人次,过夜旅游人数458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08.4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584万;旅游业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6%,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国家统计局依照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2004年首次通过核算表明,旅游业增加值已占我国GDP的4.05%。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有更宏伟的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庞大的产业发展靠人才支撑,宏伟的目标靠人才去实现。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人才摇篮的我国旅游教育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一个涵盖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教育层次,开设近30个旅游相关专业(方向)的较为完善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到2006年,全国举办旅游教育的院校共有1703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76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94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9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万人。

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满足这一发展迅速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的需求,这对今后十年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许多挑战。反思当前的旅游教育,距离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中,突出表现在,旅游人才供给的素质偏低,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数量不足,使旅游教育不能对业态变化做出及时反映;高等旅游教育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不足。究其原因,有教育模式落后、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和师资水平低等诸多因素,但教材建设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教材奠定了旅游人才的基础理论功底,架构了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对引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作者着手改编了1999年底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旅游经济管理概论》,重新定名为《旅游管理导论》,使其能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改革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满足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同类教材相比,该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总体内容框架结构新,系统性强。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对旅游现象和旅游业的认识,旅游系统中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旅游业宏观管理手段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业危机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旅游业微观管理的旅游服务管理,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十部分。同类教材主要是《旅游学概论》或《旅游学导论》,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现象、旅游系统和部分旅游产业部门的介绍,即介绍旅游现象、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旅游产业中的饭店业、旅行社和旅游交通,以及旅游的影响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有少数教材涉及旅游服务,有个别教材涉及旅游业宏观管理中的旅游产业政策,还有的涉及信息化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同类教材总体上缺少旅游业宏观管理部分的内容,尤其是缺少“旅游管理体制和改革”的内容。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可以推进或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旅游管理中的焦点问题。但我们很多高年级的学生甚至不了解旅游管理体制及其作用。所以,本次改编中保留了对旅游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系统阐述,成为该教材的亮点。在教育部学科分类系统中,旅游属于管理学科,如果仅从旅游现象、旅游活动和部分旅游产业部门等方面来构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内容是不够的。这些内容只属于旅游管理的对象,从管理学科视角出发,理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管理方面的内容,才能使教材体系完整,为刚进入旅游领域学习的学生架构起这一学科总体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具备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意识,具有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与知识体系,而不是碎片式地认识旅游管理就是关于旅游饭店、旅行社和交通等部门的管理。使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学生具有战略思维,使从事服务工作的学生有更高的职业素质,使继续深造的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理念新,抓住了旅游管理的关键。旅游管理表面上看包罗万象,涉及部门多,利益相关者多,影响因素复杂。实际上,最为关键的是旅游服务管理和旅游者管理。旅游业属于服务业,从供给的角度来说,旅游产品就是目的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提供的有形和无形服务。充分认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特性,才能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在旅游服务管理中,旅游服务理念最为重要。因为服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旅游服务人员来说,只有把服务理念作为灵魂来指导服务工作,才能提供优质服务。认识服务理念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旅游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使旅游教育和产业需要有机结合。在旅游企业竞争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竞争的今天,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来讲,管理好服务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进一步开拓企业的发展新空间。个别教材虽涉及旅游服务的内容,但只是介绍旅游服务业的概念、性质特点、构成和作用,没有突出旅游服务理念和服务管理的重要性。一切旅游现象的产生都源自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一切旅游管理活动都与旅游者有关。只有把握旅游者的需求、行为、消费和体验的特点和趋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才有实效性和前瞻性。有些旅游管理活动只有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的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如旅游环境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等。所以,该教材系统论述了旅游者需求、行为特征、体验和消费,以及游客管理原理和技巧等内容。而其他同类教材仅阐述了旅游者、旅游行为的产生和旅游客流规律。

第三,内容新,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经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这样的转折,旅游业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强大,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旅游业的认识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从旅游是事业到旅游是产业,再到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认识越来越深入。该教材及时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对旅游业产业功能的新认识。在旅游服务理念部分提出“情感化个性服务是旅游服务的极致”,反映的是国际上旅游研究的一个新动态,即强调“情感”在旅游者选择、旅游者满意和旅游者体验中的重要性。另外,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游客管理原理和技巧、旅游营销理论的发展及趋势,以及我国的旅游产业政策和转型时期产业政策的选择等方面,都反映了旅游研究的新成果。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每一章都按照“学习要点—正文—思考题—案例分析”的模式撰写。“学习要点”对整章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而不是简单罗列章节内容,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有机”把握将要学习的内容。课后的思考题便于学生有重点地巩固每章的学习内容。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体现了高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教材改编的完成不能停止对高质量教材的探索。由于时间和水平的原因,该教材不妥之处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编 者2010年8月第一章旅游管理概述学习要点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包括旅游者活动系统、旅游产业活动系统、旅游支撑系统和旅游影响系统四部分。现代旅游活动已发展为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是产业边界模糊的经济产业,树立大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未来,我国将向旅游强国迈进。

旅游已成为人类社会基本需要之一,是当今社会生活质量的标志,与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自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世界旅游业年均增长7%。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发布的报告,2005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占同期全球GDP的10.6%;旅游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9.4%;旅游就业人口占世界总就业人口的8.3%。尽管有全球性金融危机、地区性恐怖事件和灾难等一系列旅游业危机事件,但也没能阻挡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第一节 旅游及旅游活动一、旅游及其相关概念(一)旅游的定义

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旅游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旅游有数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认识逐渐加深。由于旅游的重要性和综合性,以及研究目的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定义。这些定义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旅游者活动角度出发,比较强调旅游活动的目的、时间、流动、个人审美体验特点等;另一种是从旅游活动整体出发,强调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

1.交往定义

1927年以蒙根、罗特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在其出版的《国家科学词典》中对旅游的定义是:“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2.目的定义

1966年法国学者让·梅特森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育。”

3.时间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是:“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这种在外地的暂时停留不超过1年)。”

4.体验定义

1999年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对旅游的定义是:“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遣属性的短暂经历。”

5.整体定义

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 (W. Hunziker) 和克拉普夫 (K. Krapf) 在他们合著的《普通经济学纲要》中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该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in Tourism,IAST) 正式采用,所以被称为“艾斯特”定义。

以上两种类型的定义各有其合理性。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旅行”和“游览”,本意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是一切旅游现象和关系的中心和引擎。因为旅游首先是作为旅游主体的人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导致了各种需求,旅游者的活动进而产生了旅游供给,即旅游业的活动。所以,从旅游者体验活动的角度定义旅游,有利于深入研究旅游活动的本质和特性,这是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影响等旅游研究领域的基础。但旅游又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活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者往返于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和在目的地逗留期间的访问活动,会引起广泛多样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等。而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之间也会因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旅游的定义不应仅仅是指旅游者的活动,还应包括旅游活动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艾斯特”定义被认为是“较为科学和影响广泛”的定义,其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旅游活动即旅游者往返于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或空间转移)活动以及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另一部分则是指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所谓各种现象,主要是指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有关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政治现象。各种关系主要是指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四者之间各种不同的利益彼此间直接或间接接触,在此过程中引发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艾斯特”定义所界定的旅游,是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整个旅游学研究领域。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等基本特性,更在于它明确指出了旅游是一种由于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综合社会现象,而不仅是一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和研究旅游,揭示旅游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从贵族阶层的享乐活动,发展成大规模的,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大众性活动,体现了多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因而,旅游不仅仅是个人离开居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整体上看,旅游的本质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1)旅游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在远古时期,人类出于生存需要,部落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只是一种旅行而已。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即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剩余产品的增加,产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的扩大,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从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经商旅行。虽然最初的经商旅行是个人出外谋生性的活动,然而,它是一种社会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需要到其他地区了解生产情况,在不同地区间开展产品或商品交换。所以,经商旅行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不同地区间社会经济联系加强的反映。经商旅行本身也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

人类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从前的经商旅行、宗教旅行等有了新的发展,而且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旅行在许多方面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旅游的特点。旅行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它开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而社会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较便利的条件,如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等。虽然这种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为个人的行为,但却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才有能力超越生存的需要,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而消遣性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2)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旅游的发展,使旅游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空间移动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创造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活动空间范围的拓展,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使国际国内旅游业稳定增长,旅游发展成为大众旅游。尤其是城市化进程推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旅游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旅游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人们通过旅游,短期改换一下生活环境,或欣赏山水风光,或体验异域风土人情,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旅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旅游开始成为具有相当意义的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3)旅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旅游的重要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旅游的经济性和文化性上。为满足旅游者的旅行和游览活动而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的服务产品,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旅游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旅游属于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就在于其与客源地的文化差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于对目的地文化的期望。因而目的地所有的旅游服务都应有自己的服务文化特色,文化设施既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又要充满文化性。目的地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展示传播当地的旅游文化。所有这些还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构成了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成为旅游者评价和选择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依据。(三)旅游的特点

从个体的旅游行为来看,旅游还具有以下特点。

1.旅游是一种精神享受型的消费活动

从人类需要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要会经历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次也会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活动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旅游消费成为精神享受产品,美丽的风景、难忘的经历、让人魂牵梦绕的民俗风情等,只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即使是在目的地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因为它的纪念意义,带给旅游者的主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同寻常的感受,或是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炫耀”旅游经历的载体,或是旅游者传递亲情和友情的特别方式。无论怎样,旅游都会带给旅游者极大的精神享受。

从整个社会发展看,旅游需要作为人的总体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满足之后,开始向寻求享受、寻求发展迈进的时候,才会进行的非基本需要性的消费。所以,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型的消费活动。

2.旅游是一种独特而积极的交往活动

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通过交往,从而建立与协调一定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的意义也愈加重要。

交往的方式有很多,如工作交往、日常生活交往等。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交往是不同于其他交往方式的独特交往活动。交往对象的文化多样性、陌生的社会关系、异域背景等这些不同的交往因素,使旅游者可以达到“自我”的境界,从而对旅游活动中的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淳朴、友好、平等的交往方式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宽容。通过旅游轻松了解各地的社会风貌和风俗民情,感受和体验更多地域精神和文化现象,增长见识。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使旅游活动更加愉悦,令旅游者彻底放松身心,为工作和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3.旅游是一种以审美愉悦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旅游活动总是由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组成的,如购物、娱乐表演、观光、户外娱乐(划船、露营、徒步旅行、滑雪运动等)。旅游目的地的休闲活动是旅游者作出行选择和决定时的中心概念,这些活动的娱乐性程度和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资源条件,往往是旅游者能否获得满意体验的决定因素。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居住环境拥挤,加上都市的喧嚣与污染,人们迫切需要每年有一段时间放松一下身心,呼吸新鲜空气,以消除工作的紧张与疲劳。正是鉴于这种情况,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通过法律赋予人们休息的权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年会上正式承认了劳动者享有带薪假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普遍实行一年2—3周带薪假期的制度,加上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为40小时,使劳动者享受休息的权利有了切实的保障。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利用这些休息时间外出旅游和度假成为可能。

在旅游中,人们摆脱了日常事务的羁绊,走向大自然,追新猎奇,领略秀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享受工作之余的乐趣,不仅实现了全身心的放松,有益于消除疲劳和紧张,增强体质,而且通过旅游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新朋友,建立了新友谊,使精神更加充实、饱满和愉悦。所以,旅游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迎合了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而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四)与旅游相关的概念——闲暇、休闲和游憩

1.闲暇和休闲

在古汉语中,“闲暇”一词的含义是:“空闲,暇时”;“平安无事”。一般认为闲暇是一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free time) ,与生活必需时间、工作学习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所并列,即日常所说的空闲时间。但由失业而拥有的大量时间不属于闲暇时间范畴,这是因为人们对闲暇时间的需求是在基本生存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产生的(王晓云,2005)。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休闲”是:“停止工作或学习,处于闲暇轻松状态”和“农田在一定时间内闲置不种,使地力得以恢复”。休闲通常有三种含义:其一指闲暇时间;其二指休闲活动;其三指一种精神状态。

显然,“闲暇”与“休闲”在词义的解释上有相近的地方,都包含着一段空闲的时间。但是,它们并非具有一致的词性。就它们的渊源而言,“休闲”应是个现代词汇。从空闲时间所从事的活动来看,作为现代词汇的“休闲”,应有比“闲暇”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如现代的娱乐活动、现代的户外体育活动等,都是古代没有的。因为休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达而大众化。据预测,发达国家将在2015年进入休闲时代。

在英文词汇中,“闲暇”和“休闲”对应的英文都是“leisure”,其含义就是“空闲”或“空闲时间”。辞典解释是:“空闲时间,闲暇;悠闲,安逸”或“空闲的,业余的;有闲的,不以工作为生的;失业的”。在英语表达中,闲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古代的“leisure”到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其所指的现象已大大丰富,还包括丰富多彩的各类娱乐、庆典活动,“leisure”已远远不能够描述现代的休闲活动,所以在英文文献中往往使用“leisure and recreation”来表示休闲。因为“recreation”这个词是娱乐活动的意思,缺乏时间维度,加上表示空闲时间的“leisure”,就能较准确地表达现代休闲的含义了。

现代社会已将休闲演绎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为人们在职业生活以外个人兴趣的充分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构架的合理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休闲已成为基本的社会需求,休闲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现在的“休闲”是指在人们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2.游憩

游憩 (recreation) 是一个与旅游和休闲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游憩活动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是游憩者在居住地户外(离开住家)进行的不过夜的休闲活动。

为了与旅游和休闲相区别,应从空间和时间上界定游憩的概念。“游憩” (recreation) 的辞典解释是“获得娱乐和消遣的手段;工作后身体和精神的恢复和振作;闲暇时间令人愉快的活动”。其英文解释是“ (form of) play or amusement; refreshment of body and mind; sth.that pleasantly occupies ones time after work is done”。可见,在英文中游憩强调“娱乐活动”、“娱乐场所或设施”,是一个很确定的概念。因而,对游憩空间范围的界定应有利于“娱乐活动”、“娱乐场所或设施”的设计和规划,从而提高游憩活动的质量。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文件《雅典宪章》中,“游憩”与“工作”、“居住”、“交通”一起被列为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该文件中“游憩”所对应的英文就是“recreation”。所以,尤其在城市研究、旅游研究领域里,“recreation”总是被称作“游憩”。游憩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就规定了游憩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从空间来看,就应该是在住家以外的城乡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和建设游憩设施和其他的要素,也有利于游憩活动的设计。从时间上看,很显然,城乡游憩活动以不过夜的频率和规模最大。况且,“不过夜”从时间上就与旅游区别开来了。

综上所述,游憩活动是指游憩者在住家以外的城乡进行的不过夜的休闲活动。

3.旅游与休闲和游憩的区别

从空间和内容上看,旅游活动可分为在异地进行的观光、度假、娱乐和健身等活动,以及在异地进行的公务、商务、会议、展览和文化修学等活动。前者是在工作和学习之外的闲暇时间进行的,属于休闲活动,后者则不是。休闲活动除包括在异地进行的观光、度假、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外,还包括在居住地进行的娱乐、体育、参观游览和影视戏曲等活动。可见,旅游和休闲有个交集,即在异地进行的观光、度假、娱乐和健身等活动。

休闲可以是在家休闲,如看电视、阅读等;也可以是在户外休闲,如散步、购物等。游憩更注重游乐设施的使用和户外活动的参与。

WTO把国际游客分成了两类:一类是“tourists”,一类是“excursionists”。后者是指那些在一国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短途一日游游客。将这种划分原则应用于国内背景时,就能区分“tourism”和“recreation”了。两者的区别在于:旅游者必须在空间上发生一个“旅行”的特征,在时间上发生一个“至少停留一个晚上”的特征时,才会产生“旅游”;而“游憩”则无需这些。因此,游憩往往和游憩者在居住地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一日游等近程出游活动联系在一起。二、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与认识其他现象一样,在中国,对旅游活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和深入的过程,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盛行旅游活动“六要素说”和“三体说”。前者认为:旅游活动主要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后者则提出:“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者的联系与运动产生了旅游活动。”不难看出,“六要素”实际上只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消费的六个环节,而“三体”只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六要素”说和“三体说”实际上都是对旅游活动直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现象总结。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类经历、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地理现象、一种财源、一种商业活动和一种行业。旅游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还有为这两种活动提供支持的支撑系统,以及旅游活动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系统。全面认识旅游活动,要以旅游现象的整体而不是以它的某一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所以,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系统、旅游产业活动系统、旅游支撑系统和旅游影响系统四部分。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就不可能发生旅游行为,继而产生旅游活动,也不可能有旅游产业活动。所以,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紧紧抓住旅游者需求、旅游者行为的特点和变化,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旅游业的多种功能。

旅游产业是旅游活动的供给系统,依赖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旅游产品的销售。虽然旅游产业的范围至今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是很多的,如交通运输业、旅游商品加工业、信息产业、农业等。可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相关行业的协调,需要旅游业内部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素质。

旅游支撑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和社会保障构成。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品质是影响旅游市场兴衰的重要因素,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已成为吸引国际入境旅游者的主要资源。社会保障主要是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如旅游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完善程度、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完善的旅游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正当权益的保证;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会影响目的地的旅游形象,进而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社会保障因素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保障。

现代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多元影响,以及旅游客源地、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活动的促进或限制影响,构成了旅游与经济、旅游与社会文化、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与科学技术发展彼此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这是旅游影响系统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旅游的产生及发展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旅游活动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从古代旅行活动发展而来的。一、古代旅行活动的产生和旅游活动的萌芽

在古代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里,产品没有剩余,人类时刻都受到饥饿和灾难的威胁。所以,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开始的经商旅行,是原始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金属工具的问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较快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产品有了剩余,各部落之间产生了交换剩余产品的需要,并最终导致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不从事生产、专门来往于各地之间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出于贸易的需要,经商旅行随之出现,标志着人类旅行活动的开始。所以,旅行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旅行活动的类型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宗教旅游、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娱乐观光、考察旅游、探险旅游、教育旅游、节庆旅游等旅行活动。罗马帝国时代还出现了特权阶级以寻求享乐为目的的闲暇性旅行,如“矿泉浴”。罗马人在矿泉浴场,不仅沐浴,还观看戏剧表演,举行庆祝会、运动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旅行超越了商务、宗教信仰目的,出现了鉴赏艺术、疗养、徒步行走、观光游览等各种各样目的的旅行,为旅行服务的交通、旅店、饭馆、商贩也不断增加。

在中国的唐代,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很重视交通的畅达。水陆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为人们出行提供了舟楫之便。随着交通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渐渐繁荣:夹岸沿路,皆有店肆;客舍、邸店、车坊等与人们出游相关的业务大量涌现。杜甫在《忆昔》中写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说明当时人们出行已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同时,唐代的旅游景观数量众多、丰富多彩,除了大量自然景观外,唐人还开发营造了许多人文景观,如亭台楼阁、道观佛寺等。园林艺术在唐代达到了相当水准,使园林成了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这些为观光游览活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伴随着旅行的发展,旅行人数不断增加、旅行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非经济目的、非事务性的旅行活动开始出现,以及为旅行服务的设施和商人也大量出现,人类的旅游活动开始萌芽。二、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

古代的旅行活动指19世纪中叶以前,出现在人类文明发源地如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资本主义诞生地欧洲等地的旅行活动。(1)旅行活动以经商旅行为主,类型多样,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旅行类型不同。

古代旅行活动中,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参加人数多、涉足地域广,而且贯穿于整个古代时期。

中国自汉代起,西有“丝绸之路”,东有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的“神舟”商船,国内国际贸易十分发达。公元前3000年时,腓尼基人开始在地中海和爱琴海进行商业旅行和海上贸易。巴比伦文明中,商业色彩也极其浓厚,巴比伦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中叶修建了数千千米长的两条“御道”:一条从帝国首都直抵地中海,沿途设有一百多处驿站;另一条自巴比伦城直到大夏和印度边境,这条路成为以后“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这两条道路的修建,为人们外出旅行提供了交通的便利,商人、游人往来不断。环球航行和新航线的发现等都是与古代的商品贸易直接联系的重大事件。

除了经商旅行外,古代还出现了宗教旅行、以教育为目的的贵族子弟的教育旅行、帝王巡游、士人漫游、以考察为目的的探险旅行、以保健为目的的温泉旅行等不同类型的旅行活动。(2)西方和中亚宗教旅行较为盛行,东方的帝王巡游和文人漫游影响较大。

在中世纪,宗教朝拜的旅行活动很盛行。古埃及曾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大批参观朝拜的人。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宗教旅行就很兴盛,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圣地。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奥林匹亚庆典”的节庆活动最负盛名。其既是宗教集会,又是体育的盛会,体育竞技活动,如赛马、赛车、赛跑、角斗等吸引了大量的参赛者和参观者。这种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阿拉伯帝国时代,伊斯兰教实行朝觐制度,穆斯林到麦加胜地的朝拜,促进了长距离的宗教旅行活动。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巡游的君主,一生喜好巡游,并最终死于巡游途中。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封禅泰山,至东海求仙;又北抵碣石、辽西,再由九原返回,行程达9000千米。此行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壮举。此外,隋炀帝扬州观琼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中国古代的文人漫游以唐朝为盛。在唐朝这个充满朝气的浪漫时代,举国上下,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奢于宴游,以不耽玩为耻。这些人中,漫游热情最高的是文人,尤其盛唐文人,大多都有过漫游的经历,如著名诗人孟浩然、高适、杜甫等,最典型的游者是李白,其一生几乎就是在漫游当中度过的。(3)旅行活动的兴衰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在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时期,旅行活动便趋于发展;反之,则停滞或倒退。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旅行活动的范围、规模、内容和形式。

罗马帝国时代,因政治统一,经济强盛,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全国使用统一的罗马铸币),没有语言障碍(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官方语言),而成为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其疆域空前广大,海陆运输发达,海上贸易繁荣。在全国境内以罗马为中心,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欧洲各国之间的旅行和交流提供了方便。由于道路分段由当地部门管理,并有军队保护,社会治安逐渐好转,外出旅行的人数逐渐增多,沿途出现了许多旅店,除供政府公务人员中途歇息外,后来也开始接待往来的民间旅客。(4)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局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的人士,如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的享乐旅行,而普通民众则没有这种消费能力。因此,消遣旅行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同时,受生产力水平制约,旅行活动范围较小,主要是以国内旅行为主,远距离的洲际旅行较少。三、近代旅游的兴起和旅游业的诞生(一)旅游的兴起

19世纪,在产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火车和轮船,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出旅行的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因消遣目的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1830年伦敦约有10万游客乘蒸汽机船到马盖特旅游;1865年伦敦“水晶宫”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吸引了十几万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游客;1875年,英国铁路运输年旅客周转量已超过6亿人英里;从1840年到1882年,美国旅欧人数由0.8万人增至5.28万人,到1890年,猛增到12.41万人。大规模、远距离、有组织、具有社会意义的旅游活动随之兴起,在19世纪初产生的“旅游”一词也是证明。近代旅游兴起有以下条件。

1.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前提

据麦迪逊教授计算,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公元1000年时,其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1820年时,所占比例翻了一番,上升到25%;到1950年,则进一步上升到57%。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财富的增加,逐渐加入到娱乐、消遣的旅游活动之中。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提高了工资,有了带薪假期。旅游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活动,旅游人数扩大,旅游阶层更加广泛。

2.人们旅游需求的产生是动力

产业革命促使了城市化进程,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原来那种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被单一枯燥的工业劳动所取代。人们工作和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空间狭小,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大大激发和强化了人们的旅游动机,迫切需要通过外出旅游度假,调节身心健康。旅游活动由原来少数特权阶级的享乐行为,发展为社会消费的一种特定需要。

3.技术进步带来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必要条件

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速度慢,运载量小,费用高。产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二)旅游业的诞生

产业革命为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快速交通工具的使用让旅游活动更为轻松,旅馆业的发展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较为舒适的休息场所,一些休闲度假地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吸引了旅游者外出消遣度假。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系列事务。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社会需求的产生。英国人托马斯·库克最先认识到这种社会需要,于1845年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而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

1845年8月4日,库克首次组织350人从莱斯特至利物浦的团体消遣旅游。出于商业经营的目的,他采用了包括住宿在内的全包价形式,全程组织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过程中的交通、食宿安排和游览娱乐活动,创造了包价旅游这种旅游的基本服务方式。为组织包价旅游,库克进行了线路考察,分别向不同的交通运输公司购买车票,预先确定了旅游内容和食宿安排,为旅游者编印了旅游指南。在旅游活动中,他亲自担任了陪同和导游,并在沿途一些地方聘请了地方导游。总之,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1855年,他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的旅游,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出国包价旅游的开端。库克还创造出一种代金券,旅游者持这种代金券可在同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有合同关系的交通运输公司和旅游接待企业中用于支付,并可在指定的银行兑取现金。这种代金券实际上是最早的旅行支票。1872年,库克又首次组织了环球旅游。在当时,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一家专门经营旅游供给业务的资本主义企业,后来他在美洲、非洲、亚洲都设立了分公司。

在库克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国家相继成立了许多类似的组织。1857年和1885年,英国先后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和帐篷俱乐部;1890年,法国和德国成立了观光俱乐部;美国运通公司1850年开始兼营旅行代理业务并于1891年发售旅行支票;1893年,日本设立了专门接待外宾的“嘉宾会”;1918年,德国成立了中欧旅行社。1927年,意大利成立了意大利旅行社;1929年,苏联成立了国际旅行社等。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空前兴盛,作为旅游媒体的旅游业应运而生。四、现代旅游的发展

旅游业虽然产生于19世纪中叶,但囿于条件所限,其发展非常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突破,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迅速发展,使旅游活动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兴起了大众旅游。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产业构成不断复杂化、产业内容不断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辐射性和关联带动性也不断增强。因此,把20世纪60年代后的旅游活动称为现代旅游。(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1)有利的国际政治背景。二战以后,各国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为世界经济和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战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高度重视旅游业。各国政府出于为国家赚取外汇、改善和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为国民增加就业机会以及缩小国内地区之间差距等目的,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和鼓励本国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刺激旅游发展上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2)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战后,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消费水平,是旅游活动的物质保障。(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时间得以缩短,休息时间延长。1965年工人平均劳动时间为每周46小时,80年代降到39小时,2002年法国开始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度。周末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天增加到2天,人们有条件到周边旅游,促进了短途旅游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普遍实行了带薪假期制度,如法国6周,德国30—40天,意大利2周,西班牙30天等。较长的带薪假日推动了中、远程旅游的发展。(4)交通运输工具的巨大发展,使人们出游更加快捷、舒适。二战后,科学技术促进了各种运输工具的现代化,进一步缩短了旅游的时空距离,使旅游活动更加便捷。1964年日本建成了第一条高速铁路,时速超过200千米。目前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铁路时速超过500千米。宽体、大运载量、速度快、航程远的民用客机不断投入使用,海上则出现了万吨级远洋巨轮,发达国家拥有小汽车的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交通工具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旅游方式,空间障碍对旅游活动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小。(5)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20世纪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完善,人类信息化速度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互联网以快捷、方便、费用低廉等优势,使网络使用者呈指数迅猛增长。2006年全球上网人数超过7亿,2005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就超过1亿。网络的使用一方面增强了人们了解世界的兴趣,使人们出游的欲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旅游服务更加方便完善,旅游者可以自己设计旅游线路,满足个性化需求,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服务快捷、即时,更能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07年全国网上预订量同比增长63%,达到25.2亿元,2008年的增长幅度超过60%。网络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了旅游的更大发展。(6)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商务旅游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业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型集团企业的跨国经营、投资活动十分活跃。经济联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商务旅游活动的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区域,商务旅游都占重要地位,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7)快速城市化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战后,全球人口增长进入一个高峰期,1959—1999年的40余年时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净增30亿。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战后大众旅游兴起和规模扩大的基础。同时,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人口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加上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推动了人们回归大自然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活观念变化、消费方式的调整,使旅游逐步生活化和大众化,成为人们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二)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大众性

战后,由于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旅游活动从战前的以中产阶级参与为主发展到工薪阶层能够参与的活动,且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范围越来越广,出现了老年旅游市场、女性市场、青少年旅游市场、奖励旅游市场等。旅游已不再是以往少数富人和权贵们的专有活动,而成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享有的权利,旅游已成为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

2.增长的持续性

二战后,世界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远远高于世界GDP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即使是在经历过战争、恐怖袭击、油价上涨、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年份,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依然不减。在入境旅游方面,从1950年仅0.25亿人次发展到2005年的8.08亿人次,长期保持年均6.5%的增长。据有关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者将突破1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202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6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魅力无限!

3.地域的集中性

现在,人类旅游活动的足迹虽然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甚至到了太空之中,但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有空间差异,旅游业发展进程也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了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不同,旅游者往往流向名气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出现了旅游活动的地域集中性。从全球来看,国际旅游者大部分集中在北美和欧洲,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地区比重较小。从国家来看也有相同的规律。例如,我国的国际旅游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以及旅游资源品位最高的世界遗产地,因此形成了我国的热点旅游城市和热点旅游线路。

4.旅游的季节性

旅游的季节性指旅游客流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变化周期有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和周内变化。尽管人们想尽了办法来消除旅游的季节性,试图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水平,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但最后都只能是削弱旅游的季节性,而不能消除它。季节性成为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特点。

旅游活动季节性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因素中,主要是气候的季节性导致人们出游时间的季节变化。在气候寒冷的冬季,人们出游的数量大大降低。另外,自然旅游资源景色的季节变化也导致了人们出游的季节性。如彩林景观宜在秋季观赏,而赏雪必须在冬季。影响旅游季节性的人文因素主要是假期的集中性。我国的黄金周客流量大,非假期客流量较小,于是形成旅游的季节性。

5.旅游产品多样化

旅游活动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的变化充分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发展上。二战前,因旅游活动兴起的时间不长,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旅游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单一,基本上是观光旅游产品。二战后,人们的旅游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出现了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每一种类型都有很丰富的品种,在观光旅游产品中,除传统的自然观光、人文胜迹观光外,新产生了工农业观光、城市观光、主题公园等。在度假旅游产品中,有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湖滨度假、乡村度假、游轮度假、温泉度假等。专项旅游产品有科技旅游、教育旅游、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医疗保健旅游、节庆旅游、会展旅游等。此外,每一种旅游产品都有满足不同年龄旅游者群体,以及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产品。可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富有新意的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不断丰富拓展旅游活动的内容。第三节 旅游业的产业特征及其功能一、旅游业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

1.作为经济产业的旅游业

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旅游活动过程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活动基础上的,包括旅行、住宿、游览、审美、娱乐和体验等,离开了一定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旅游活动的内容看,任何旅游活动都是消费活动,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尽管对这些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但每次旅游活动过程都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这些要素内容,或者说都是对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的消费。从旅游活动的支撑条件看,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设计生产和旅游营销等,这些环节和过程都是经济活动,都要考虑投入、产出和效益。因此,旅游活动的主体特征是消费活动,包括了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活动,由此决定了旅游活动必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围绕旅游活动所构成的旅游业也必然是一种经济产业。

虽然各国在自己的产业划分标准中未将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单独立项,但在本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将旅游业纳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国家,如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作为一种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存在是客观的。

2.从需求角度定义的旅游业

目前还没有对旅游业的统一定义,但中外学者逐渐在定义所采用的角度方面取得了共识,即“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业的范围加以界定。

英国的C· J· 霍洛韦在界定旅游业的范围时指出,“对旅游的需求是通过各种旅游服务的密集型市场营销工作而得到满足的。这些服务加在一起,便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在这些服务中,有些对旅游者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至关重要,而另一些服务只起外围和辅助的作用。”对旅游业范围的界定问题,大多数学者都认可了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事实。所以,我们定义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向旅游者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产业范围难以明确界定。由于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可根据旅游者消费支出在旅游部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把旅游产业划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三个层次。旅游产业的第一层次是旅游核心部门,指专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主要包括旅游住宿业、旅游景观业、旅游运输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服务机构等五个部分。旅游者消费支出是旅游核心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它们主要围绕旅游者经营,它们所服务的对象也几乎全是国际国内旅游者,旅游者的消费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它们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主体部分。旅游产业的第二层次是旅游依托部门,指向旅游者提供部分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主要有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康乐业、零售业和公共交通运输业等。旅游依托部门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旅游者,同时它们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因而旅游者消费支出仅是它们的部分收入,旅游者消费不能够决定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它们只是旅游产业的依托行业或部门。旅游产业的第三层次是旅游相关部门,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行业和部门,如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其虽然不一定依赖旅游产业而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对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通常,人们把第一层次的旅游核心部门称为“狭义的旅游业”,把三个层次的旅游部门和行业称为“广义的旅游业”,或“大旅游”。

3.“大旅游”概念

实际上,“大旅游”不只是一个产业范围的概念,它本质上是一种发展理念。随着旅游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旅游业的认识也日趋完善,突破了传统旅游业就旅游论旅游的观念,把整个旅游业放在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整体考察,从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健康、迅速发展视角出发对旅游业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在旅游资源观、旅游价值取向、旅游业态和旅游效应等方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