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寒热即良医——潘远根教授解说中医治病诀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4:06:55

点击下载

作者:潘远根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悟透寒热即良医——潘远根教授解说中医治病诀要

悟透寒热即良医——潘远根教授解说中医治病诀要试读:

前言

古人说“大道至简”,最精辟、最伟大的学问,往往有一个最简明的内核,简明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即“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门学问显得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貌似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

中医学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寒热”,升华一下就是“阴阳”。也就是说,中医学这个“大道”的“至简”能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个关于“寒热”的大道!关于“阴阳”的大道!就是一门研究人体寒热阴阳的大学问。

首先要警告的是,别把中医学的阴阳和端公巫婆的阴阳看作一个概念。中医学的阴阳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养生和治疗的大学问,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别把它当作方法甚至迷信来看。

寒热好理解,那是病人的感受,病人知道自己怕冷还是怕热,上火还是脚冷,能感觉到自身内在环境的状态。没有怕冷发热的感觉,就是寒热协调,中医学称为“平人”,没病的人。

相对来说,阴阳就难理解一些。阴阳从哪里看呢?在生病的时候从人体寒热的变化来认识。病人感受的是寒热,他不能感受阴阳,但正是病人的寒热反映出他体内阴阳的状态,阴阳是医生对病人寒热的定性,是对病人寒热状态的本质认识。

寒热阴阳贯穿在整个中医学里,成为中医学的骨架。阴阳阐明的是人体各种正常生命活动和异常变化。五脏六腑、肌肉筋骨、经脉气血、精神精气等的正常活动,就是人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协调和谐;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异常状态就是阴阳失和,阴虚阳虚、阴虚阳亢、阴盛阳虚、阴阳格拒等就是疾病。诊断这些疾病首要的就是辨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在于纠正阴阳的偏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恢复阴阳和谐为目标;用药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寒热药性不同的药物配伍,组成寒热适当的方剂来纠正失调了的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对疾病,进而治疗方针、药物性能的归纳和提炼。寒热是现象,反映的是人体阴阳这个本质。辨不清寒热,就不能准确地判别阴阳,认识疾病的本质和根本属性,在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治疗中,便很难把握治疗的正确方向。

如何才能悟透寒热,进而判别阴阳盛衰的状态,这就是中医看病的学问、本事,就是中医学博大精深之所在。所以,《灵枢·病传》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把阴阳弄明白了,博大深奥的中医学就明白了大半。清代名医江笔花更明确地说:“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

中医学几千年来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就在寒热阴阳这个根本学问上。本书除了从理论上解读中医学的寒热阴阳外,还以大量的临床病例,解读如何悟透寒热来治疗疾病。

现将本书内容作如下说明:

本书所采用的病案均来自我门诊治疗的原始记录(2011年以来的所有门诊病历,均在诊病即时记录于电脑,实时保存,可随时调阅),成书交稿时隐蔽病人名字,无一例杜撰;

本书病案的所有处方,均是病人就诊时的原始处方,采用时除对处方药名按出版要求进行规范外,药物组成和分量不作任何改动,无一方在写书时修改;

本书重点只放在如何辨别病证的寒热,剖析辨证的难点疑点,方剂的组合、药物的配伍不是本书解析的重点,留作读者自悟;

本书案例中凡有辨证疑难处均会详细解说,如脉数如何辨虚寒,发热如何辨阴寒,口舌生疮如何辨寒热等,这是本书辨证的亮点;

本书病案几乎全是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除了个别小儿病证的急诊外,极少发热性急性疾病的案例,这是目下中医门诊的特征,我无可奈何;

本书病案多属温阳扶正,很少滋阴清热案,辨证就是如此,我也无可奈何,并非我不爱滋阴清热的治法。

撰写本书期间,研究生张叔琦协助整理,特此致谢。潘远根于白竹水乡上篇 寒热导悟这个理论一说,好像中医治病特简单,弄清个寒热就可以了。确实有它简单的地方,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把超出正常的那些寒和热纠正过来调整过来就是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医学。问题是,为什么真正手到病除的良医又不多呢?原因在这个辨别寒热又是很深奥的学问。根据什么判定一个病属寒属热,一般情况下或许不难,但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判别属寒属热,那就需要精深的学问和详细的诊察,更不用说还得在几百味中药中,选定那么几味十几味来组成一个有效的方子。第一章 中医能治重病

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医治疗慢性病,西医治疗急病重病。其实,中医用得切当,很多重病也可以治疗,效果甚至很好。

先看一个膀胱肿瘤的治疗。

2011年老爷子92岁时发现膀胱肿瘤和结石梗阻,微创取石后历经尿血、虚衰、尿失禁、再尿血等艰危过程,完全用中药治疗,至今身体状态良好。

整个治疗过程大体如下:

老爷子病前身体状态良好,因生活习惯和子女不同步,日常生活常自炊自饮,不依赖子女。2011年时出现尿血尿梗阻,CT发现膀胱内结石和占位性病变。为解决排尿问题,6月7日做微创手术取石,术前B超可见膀胱内有菜花样占位病变,膀胱肿瘤显而易见。手术清除结石,小便可解,但血尿存在。自此开始,不再参用任何西医治疗。中医处方用:黄芪20g,白术10g,洋参10g,三七10g,附子6g,白茅根12g,鱼腥草24g,鸡内金10g,生甘草10g。同时服云南白药,意在扶正解毒止血。但直到9月17日仍然尿血,病情转差,吃饭很少,浑身无力,走路乏力,很少下床。改用红参50g,高压锅煮15分钟,分4次服。服后精神转好,体力稍增。

9月23日:小便基本上不红,出血问题大体上已经解决,精神好转,但仍然体力不支,嘱再用两次红参。其后病情继续好转,体力增加,能够走走路,散散步,精神大为好转。

10月16日:小便已清,但解出很难,尿痛,且增加小便不禁,时刻欲解,乃至夜湿衣被。之后又出现脸、脚均浮肿较重,小便时痛得厉害。用方(红参10g,附子30g,干姜10g,黄芪20g,益智15g,半枝莲30g,甘草10g,全蝎10g,桂枝6g,大黄10g,枳实10g)后肿消了,精神精力好转,唯小便仍痛且失禁,去医院就诊,没有医生敢做任何处置。

2012年1月3日:上方去全蝎,益智加到20g。服后尿痛减轻,能走能活动,只是体力不如前,面色淡黄,欠血色,小便不能控制,只能用尿不湿。改用丸剂:红参50g,附子100g,黄芪200g,白术100g,当归100g,阿胶100g,熟地黄100g,川芎80g,干姜100g,桂枝80g,细辛15g,水蛭30g,土鳖虫50g,麻黄50g。蜜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到2月份浮肿、尿痛均消失,精神精力大好,能走一二公里路,唯小便失禁仍未改观。改用处方:黄芪180g,红参30g,附子30g,桑螵蛸15g。一次煎煮,3~4次服完。3月26日:白天的小便可以控制在3~4次。7月15日:白天是没有问题了,晚上还不能完全脱离尿不湿。

9月4日补记:体质恢复得很好,走几公里路没问题,白天没事,晚上如果能在12点前小便一次,则不必再用尿不湿。老爷子自己认为已经没问题了,不需要再服药。

2013年5月13日:感觉有时小便不是很通畅,有点卡的感觉,继续用丸剂。

2015年2月16日:最近小便有血,酱红色,其他没有什么不舒服。第一次处方(黄芪50g,红参15g,麻黄6g,附子18g,白术30g,当归15g,川芎15g,干姜10g,桂枝10g,茯苓40g,萆薢30g,细辛4g,黄连3g,水蛭10g,甘草10g)未见明显疗效,改处方:黄芪80g,红参20g,附子10g,服后小便渐次转清。

8月20日:最近小便又呈酱红色,有时有渣块堵塞,解出不太困难,体力食欲尚可,能爬山,走几公里路不困难。用方:炙黄芪100g,红参20g,附子15g,甘草15g。服后小便转清。

很明显的膀胱肿瘤,完全没有手术时机,耄耋高龄,也不宜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病情严重显而易见。微创取石是解决不能排尿的急迫问题。术后出现几次大的危机,都用中药缓解。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历次处方全录出,意在说明,即便西医学认为丧失治疗时机的肿瘤,中医学也有临床治愈的可能。

第一次危机在术后血尿和体质急剧转差,几次活血止血、扶正利尿、抗癌解毒均没有疗效,以致病情不断恶化。转机是在红参50g,大剂量服用后,病情几乎是迅速得到缓解。

第二次危机是小便完全失禁,成天得用尿不湿,并且伴发浮肿。用大剂量温补肾阳方,浮肿消退,但尿失禁未见好转。改用温阳益气丸剂连续服用月余,体质得到很好改善,只尿失禁仍未改观。再改用大剂量温阳益气方,和丸剂间服,至3月份,这次长达半年的小便完全失禁逐步完全治愈,至今都毫无问题。

第三次危机是血尿,发作两次。2015年2~4月份小便血色,数用温阳活血止血法,效不显,最后以黄芪100g,红参20g,附子10g收功。8月份又见小便酱红色,几次处方未见良效,仍用上方,附子加到15g,服后小便转清。

老爷子现在体质相当不错,自谓几年来身体感觉很好,连感冒都没有患过。每天只要天气好,就出门散步,和朋友聊天,偶尔还爬爬山。2016年已经平安庆贺了97岁生日。

本案纯用中医,开始的治疗思路是温阳益气活血止血,并加上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但收效甚微,病情一步步加重,待到极其危重时,试用大剂量红参煎服,这才体现出人参的回天之力。其后的浮肿收效于大剂量的温阳补气,而尿失禁的治愈,更是大剂量的黄芪、人参、附子立功,2015年初以来的两次血尿,最后收官,也是依赖黄芪、人参、附子。

几年以来,未曾复查肿瘤的状态,估计肿瘤不会消失,但它的危害一直被有效地控制着。整个治疗过程纯用中药,没有搀杂任何西医疗法。一次次的危机均用中药成功地转危为安,这个案例是不是肿瘤的成功治疗?纯用温阳扶正,控制肿瘤危害,使病人的带瘤生活同样也很精彩,能说中医不能治疗重病吗?

肿瘤至今仍是人们谈虎色变的话题,治疗除了手术、放疗、化疗,基本上没有人们认可的其他疗法,中医控制肿瘤的作用因而也一直没有得到公认。

这里再多说一句人参、附子的作用。人参在扶危救困中,一直被古人看成救命的上品。尽管现代多半是人工培植,但它的基本作用并未改变,只是在力量的强弱方面有差异。所以,病证确实属于元气虚弱,正气不足时,人参扶持元气的作用绝对是不错的。

附子的作用被许多人忽略,因为药性中的“有毒”二字,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用,怕中毒,反倒把附子温阳气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人体阳气就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生命力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阳气的旺盛程度。很多病证之所以发生,其实很可能就是生命力不强,阳气不够旺盛的原因。把阳气扶持到旺,让生命力增加到强,正能量够了,病邪自然会被抑制或消失。附子的那点毒性其实很容易解决,完全用不着畏怯。

再说一个肺癌手术后的治疗。

58岁的何先生肺癌手术后医生叮嘱,1个月后再做放疗、化疗,以杀灭剩余癌细胞防复发转移。术后1个月病人直接就诊中医,服中药后再复查,医生告知,没有癌细胞存在了。

2012年9月13日初诊:右上肺鳞癌手术后1个月。西医嘱术后1个月再做抗肿瘤治疗,以防转移复发。病人不肯再接受那极难忍受的放化疗,转而就诊于中医。何先生还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胆结石、胆囊炎、双肾囊肿、前列腺增生等问题。现在伤口还有点痛,有点出气不赢。脉浮细缓,舌淡紫,苔薄白。处方:黄芪40g,红参15g,炙麻黄10g,附子6g,当归15g,红花6g,熟地黄15g,川芎10g,白芍15g,茯苓12g,白术20g,杏仁10g,白芥子10g。

9月20日:上方服后身上起疹子发痒。继上方加减:黄芪50g,红参15g,炙麻黄10g,附子10g,当归15g,田七10g,红花6g,熟地黄15g,川芎10g,白芍15g,白术20g,杏仁10g,茯苓15g,黄连5g,白芥子10g。

10月29日:服药1个月,现在有点干咳,胸部不痛,早几天晚上2~3时心慌怔忡,闷得厉害。改月华丸加减:黄芪50g,洋参15g,炙麻黄10g,淫羊藿10g,细辛2g,田七15g,红花6g,麦冬15g,熟地黄15g,黄连5g,茯苓30g,白术30g,石斛20g,杏仁12g,干姜6g,瓜蒌子15g,川贝母5g,芦根20g,炙甘草10g。

11月22日:还有点咳嗽,干咳,右腰部发胀,脉浮缓,舌淡紫,苔薄白。

上方加减:黄芪50g,洋参15g,熟附子6g,干姜6g,细辛2g,田七15g,红花6g,麦冬15g,熟地黄15g,黄连5g,杏仁12g,五味子6g,瓜蒌子15g,川贝母5g,炙甘草10g。

12月24日:病情稳定,微咳,舌脉如前。

继上方:黄芪60g,洋参15g,炙麻黄10g,淫羊藿10g,干姜6g,细辛2g,田七15g,红花6g,熟地黄15g,熟附子8g,黄连4g,白术30g,石斛20g,杏仁12g,瓜蒌子15g,川贝母5g,芦根20g,炙甘草10g。

2013年3月4日:一切情况都好,还有点咳嗽,舌脉如前。

上方加减:黄芪30g,洋参15g,炙麻黄10g,附子8g,黄芩6g,田七15g,红花6g,熟地黄15g,白术30g,石斛20g,瓜蒌子15g,炙甘草10g。

3月8日:很高兴地来告之,在原手术医院做了复查,一切均属良好,未再见到残余肿瘤的迹象,西医认为不要再用抗肿瘤治疗了,未处方任何药物。

本例病人是肺癌手术后,病人情绪一直很好,并且相信中医药有办法进行术后的后续治疗。在就诊中医时已经是术后1个月,是西医认为可以进行放疗、化疗来杀灭残余癌细胞的时机。病人不愿意承受放疗、化疗的痛苦,转而找我来给予中医治疗。

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从证候上看,是一个以阳虚为主的病证,经过癌细胞的侵蚀和大手术的损伤,加上还患有多种慢性病,显然更是元阳不足,组方是在四物汤养血的基础上,用大剂量的黄芪、人参、附子培植元阳,温壮阳气,意思就是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扶植正能量,让人的生命力、正能量去制服癌细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上没用通常认为的“抗癌”中药,我的基本思路是,只要生命力的强势凸显,它就有能耐制约癌细胞,常用的“抗癌”中药,多属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大量使用阻碍人体正气的恢复。治疗结果,经复查,未见体内的癌细胞存在,西医认为无须再作放疗、化疗去消灭残存癌细胞和防止转移的治疗。

癌症是“谈癌色变”的重病,一直是医学的难题,在历代中医那里也大多记载在“绝症”的范围里,治疗很难,但也不是绝对没有生机。

有人说癌症1/3是吓死的,1/3是治死的(过度治疗),另外1/3才是癌症致死的。如果精神心理垮掉了,这部分病人治疗效果绝对极差,因为由精神心理所支配的生命功能就可能很快崩溃,不可能由生命体系的本身能量来配合治疗,单靠药物的作用挽救不了生命,这是吓死的症结。中医很早就在《黄帝内经》强调了药物治疗的“度”和生命体系对疾病的制约:“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说的“毒”实际上是指药力的强弱。用药物治病,只要治疗到七成八成九成就行了,不要再过度用药,那样会损伤人的正气。剩下那几成不用药,不等于不管,而是强调用饮食来调养。中医一再关注的是正气是否被伤到,那没再继续攻伐的病气,就得由食养把正气扶植起来,由人体的正气把剩余那几成病气压制下来、消灭掉。

那么,正气是什么?关键问题是它无影无形,没有任何生化指标来确认它,所以就被人忽视忽略,不知道它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这个正气实际上包括几个方面,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自然是第一位的,体质因素,即人体的正能量是第二位的,处于第三位的就是食养的问题,增强人体的正气、正能量。有人总是嘲笑中医把生命的问题和自然、社会混起来说,如“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其实这是强调心,特别是精神心理对生命的主导作用。试想一下,当有强敌来侵犯,如果这个国家的“君主”,国家的首脑首先乱了,没有抵抗的心理和精神,这个国家肯定很快垮掉。面对癌症,人的精神首脑首先垮掉,整个生命系统也就混乱不堪了,抵御、抗击、制约病气的能量就无从发挥,因为没有指挥机构了。人体内环境面对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把这个观念用到对癌症的治疗,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了解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激发鼓动病人的抗病信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去扶植人体的正气,增强正能量,才能让人体生命力强势起来,这才具有抑制、制约、制服癌细胞的能力。如果第一位的工作失败,病人的精神扶不起来,没有信心,药物治疗基本上就发挥不了药效。

流行在一些中医的认识中,认为中医治疗癌症,是与癌症在体内“和平共处”,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是一厢情愿。癌细胞它才不会接受“和平”的方案共处于人体内,它就是要致人于死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的治疗就是用极为强势的力量,以压倒的优势来压制癌细胞的生长,不让它产生危害机体的机会。这在我的观念里,就是扶植起强大的正能量,让人体的阳气旺盛,气血充盈,生命机能就有足够的能力压制癌细胞的泛滥。其实,现代很多研究都已经说明,在正常人的体内,本就有癌前细胞的存在,为什么没演化成癌症?人体的正气、正能量压制着它呢。有资料说,对很多并非死于癌症的尸检还发现,相当一部分人体内甚至就存在癌瘤,但它们并不是这些死亡的杀手。原因恐怕只有一个:生前的这些人有效地压制了癌瘤的危害。

因此,中医治疗癌症通过温阳益气,补养气血,强化人体正能量(正气),肯定有可能让生命体有能力压制癌细胞的危害。第二章 从寒热错判阴阳说起

我说“悟透”寒热就是良医,是说把病情的寒热属性弄清楚了,才能针对性地立法处方配药,才容易治愈疾病。

先把寒热和阴阳这两个概念说一下。寒热是病人的感受,阴阳是医生的认识。正常人对寒热没有特别感觉,但在生病的情况下,人会感觉出寒热变化,或发热,或怕冷,这个寒热就是病的症状了,是人体内环境出了问题。从这个内环境寒热变化的状态,医生能悟出阴阳的盛虚所在,然后确定如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使阴阳归于平秘,治愈疾病。

如何悟透病人的寒热,正确判别疾病的阴阳虚实,这是临床中医的真本事。没悟透寒热,错判阴阳,就可能导致疾病长时间不能痊愈。

下面几个例子就是没悟透寒热,错辨了阴阳,使病情迁延不愈。1 口腔反复溃疡辨寒热

73岁的黄老太太苦于舌痛口痛,满口疱疹溃疡,晚上舌干发木,足冷,多处治疗未效。服一个处方后就“大部分溃疡已愈”,再服药7剂,“口里已经没有溃疡了”。

2011年8月15日初诊:舌痛口腔痛,舌体红,晚上舌干发木,舌边、牙龈、口腔,满口均有大小不等的疱疹、溃疡。口不干,食欲不好,大小便尚可,双足冷。起病已月余,多方治疗未愈。病人自己说是“阴虚火旺”。脉弦,舌红而光、润,根部微有苔。潜阳丹加减:附子6g,砂仁15g,龟甲10g,甘草10g,白术10g,干姜10g,肉桂1g,熟地黄15g,当归12g,黄芪24g,黄连3g,青蒿10g。

9月1日:大部分溃疡已愈,口里还有点痛,只有少许疱疹了;舌麻好转,但仍然不能吃辣味;感觉脚不如以前那样怕冷,有力些了;吃饭口味好些。上方加减:附子6g,砂仁15g,龟甲10g,甘草10g,白术10g,干姜10g,肉桂1g,熟地黄15g,当归12g,黄芪24g,黄连3g,青蒿10g。六神丸含服。

9月8日:口里已经没有溃疡了,口唇还有几个小疱疹没有痊愈,稍微有点痛。仍宗上方加减:附子6g,砂仁15g,龟甲10g,白术10g,干姜10g,肉桂1g,熟地黄15g,当归12g,黄芪24g,黄连3g,五味子6g,青蒿10g,炙甘草10g。

这个病例从局部病症上看,多以为是阴虚火旺引起,病人自己也说是“阴虚火旺”。但前面的医生用过滋阴降火各方治疗,总是未见疗效,治疗应当转换思路。阴虚必有阴虚的虚热表现,如五心烦热,手足应当不冷。而这个病人双足在炎夏时节还觉得发冷,显然难以阴虚来论,而应当完全相反,属阴盛阳虚。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上浮,搏结于口舌之间,引起口舌生疮。他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不效,要在病情并无热毒需要清解,也非阴虚需要滋养。用这样的道理解释给病人,老太太始觉醒悟。遂以潜阳丹为法,一派温热药物去温养在下之阳气,少佐以黄连、龟甲来潜降虚阳,并无一毫顾及溃疡的“感染”与否。病情遂在温阳药力的作用下逐渐痊愈。

本例舌象要注意,舌红少苔,状似阴虚,但不干而润,并非津亏液枯,舌红应当是浮阳搏结口腔引起,不能以阴虚火炎为判。

口腔溃疡中医学称为口舌生疮或口疮,很常见的病,不是大病,却很麻烦、讨厌。有的是单独发病,有的是其他病的伴发症。治疗并不难,但若治不得法,常常此起彼伏,迁延时日,乃至历数年反复不愈,成为一个不大的疑难杂症。病人常常自己说“上火”了,有的通常会弄点寒凉的药食来自疗。看医生时,很多医生也按上火、热毒来清热解毒。对于确实因火热毒邪引起的口疮,治疗效果一般很好。但问题也在这里,这病是不是就是热毒火毒呢?临床我所治疗的很多口疮,却绝不可用清热解毒法治疗。能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的类型就不说了,单说必须温阳治疗的一类病证。

经年累月反复不愈的口疮病人,除了确属阴虚火旺的以外,很多病人都有寒湿寒气寒毒的存在,有的阳虚畏寒,有的手足冰凉,往往可见阴寒内盛的反映。阴寒盛于下,必然的反应就是格阳逼阳,不与阳气协和,虚阳不能内潜,就会浮于上、浮于外。这种上浮的浮阳,不能担任正常阳气的功能,便成为干扰生命活动的因素了。扰动神明就失眠,扰动咽喉就咽痒咳嗽,扰乱口腔就发口腔溃疡。这类病人如果去清热解毒,寒凉药物或可缓解几天,但它滋助了阴寒,多半会很快复发,导致迁延不愈。

临床治疗这类病人,首先必须辨清寒热,有肢体畏寒的症状时,就肯定不是热毒或阴虚火旺了。没有肢体畏冷的症状,寒热不明时,必须仔细体验脉象,观察舌象。脉不细数,基本上应该排除阴虚火旺;举凡脉沉、缓、滑,大多是阴寒的征象。舌如不是形瘦色红、干,也不能归于阴虚。这类病人通常都是舌质浅淡,或胖润,舌边有齿痕。这种舌象,无论如何不能说是阴虚,只能是阳虚阴寒内盛。这个特征有时会是识别口疮病里寒偏重的关键。我在治疗时,如果症状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时,只要是这般舌象,就会认定内环境是寒盛,治疗就可放胆温阳散寒,扶正潜阳,治疗几乎绝少失手。一般服药一周即不再新发,继续治疗一两次,常常就大体治愈,短期不再复发。

治疗误区在于,很多人认为溃疡就是感染,感染就是热毒,骨子里认为是细菌作祟,就得解毒杀菌,解毒杀菌就要用清热解毒药方了。这是西医思维的影响,已经偏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轨道。2 双手颤抖发热抽筋辨寒热

79岁的姜老太太发病20多天,双手颤抖,发热抽筋,辨清寒热后治疗应手取效。

2013年3月21日初诊:双手发抖20来天,阵阵发热,从脚发热起向上走到背上,晚上下半晚发热,发热的时候就抽筋,头闷,头部筋脉跳痛,脑中嗡嗡叫。脉沉细缓,舌极浅淡,胖嫩,苔薄白。潜阳丹加减:黄芪20g,附子10g,砂仁20g,龟甲10g,干姜10g,细辛3g,炒白术12g,归尾10g,黄连3g,枳实10g,地骨皮15g,银柴胡10g,川芎10g,甘草10g。

3月28日复诊:手已经不抖了,发热减少,脑中还有点响,有窜动感,隐痛。上方加减:黄芪30g,附子10g,川芎30g,干姜10g,细辛3g,炒白术12g,吴茱萸5g,白芍30g,当归尾10g,黄连3g,枳实10g,防风15g,银柴胡10g,甘草10g。

这个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主要是手颤抖、发热、抽筋,是个很难受的状态,相信这段时间肯定经过其他医生治疗。没有治好的原因大概在辨寒热阴阳的地方出了差错。如果单从症状来辨证的话,可能是这样的结果:双手发抖可以认作血虚不润筋脉,以致筋脉拘挛;阵阵发热,下半晚发热,自然不属于实热;一发热就抽筋,头部筋脉跳痛,这也差不多符合阴虚血虚的表现。那么似乎应当滋阴养血,润养筋脉。未效的治疗很可能就是这个思路。但如果结合舌脉来看,这个病情就会是另外一个说法了。脉沉细而缓,不是阴虚发热的脉象;而舌质颜色极度浅淡,舌体胖嫩,绝对不是阴虚血虚发热的舌象,相反,这是阳虚阴寒、寒浊内盛的征象。循着这个思路再看发热的症状,晚上的发热只出现在下半晚。关键就在这里了。人体阴阳的升降,子时一阳生,就是半夜子时以后,阳气应该上升,可是它太虚了,上升遇上了阻碍,拼命挣扎着上升,就出现了发热。这是典型的阳虚发热。也不要认为只有阴虚血虚才会颤动拘挛,阳虚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血液运行,筋脉也同样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润养。阳已经虚了,勉强在推动气血运行,再遇上寒浊阻滞,虚阳又得挣扎着去对付寒浊,于是就发起热来,气血便无法去润养筋脉,抽筋即随着出现。所以,我在考虑这个病的治疗时,着眼点就是温养阳气,增强推动力,而不是着力于补养阴血。这个病在辨清了寒热阴阳以后,治疗就予以重点温阳,再辅以透发虚热的药,7剂服完,颤抖抽筋的症状就消失了。复诊根据同样的思路,处方稍作调整,再服7剂,病人没有再次就诊,应该是痊愈了。

这个病辨证看起来比较难,关键是要仔细综合揣摩病人的情况。舌是人体血液运行最丰富的器官,最能反映内环境的寒热阴阳状态,从这里获得的信息应当最容易反映病的本质。3 数十年皮肤瘙痒辨寒热

56岁的舒先生几十年反复发作皮肤瘙痒,辨为阳虚,用温阳散寒法治疗,效果奇好。

2011年4月11日初诊:周身发疹,痒,搔抓后起水泡,感染,热时重,冷时轻。年轻时即患本病,已历时数十年。发现糖尿病5年。大便时结,口不苦。脉沉细迟,舌淡胖,两边白腻苔。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附子10g,细辛3g,干姜10g,白芥子10g,白术18g,滑石10g,丹皮10g,洋参10g,甘草10g。4月25复诊:周身皮疹瘙痒绝大部分已停止,唯腿部尚觉痒,大便转好。守前方加黄芪,巩固疗效。

本例病人几十年来病发不断,发作就是一身疹子,全身发痒。几十年来肯定光顾过很多医生,治疗少效,多半是把思维局限在寻常概念中,这个病的寒热辨别要撇开教科书的束缚才行。在中医看来,痒都是风引起来的,有个特殊的病名,叫皮肤生风,是皮肤缺乏津液精血的滋润导致。按照中医教科书的辨证论治,引起这个风的原因,有邪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阴虚生风等,唯独没有阳虚生风、内寒生风。好像这个风证就没有寒证似的,其实这个病人的情况就属于寒证。

这里重点说说阳虚生风的问题。这个观点我已撰专门论文发表,刊载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篇即是。

病人的寒热感觉并不明显,但从舌脉来看,脉沉细而迟,显然不是有热的征象,应该是阳虚内寒;舌质淡白不红,舌体胖大,两边白腻苔,这更不是血虚血燥血热的反映,主要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阳虚里寒,内环境的阳虚,导致寒浊凝积。阳本来就不足,又被寒凝阻滞,不能畅通到肌表皮肤。老祖宗在《黄帝内经》里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这个卫气也就是阳气,是主管人体防卫工作的部分,中医学称为阳气的卫外功能。它可以温暖和充盛在皮肤肌肉,一旦阳气不足,阳虚而卫气不充,皮肤肌肉的温暖和充盛得不到保障,叫皮肤分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风行于皮肤,引起阳虚寒凝而生风,瘙痒的问题就会发生。

阳虚的原因是在里的寒湿寒浊太多,这些东西属阴,通常就称为阴盛阳虚。这个病人的风就是寒凝所导致。显然,这样的病情用清热、滋阴、润燥、养血的方法治疗,没有触及到病的本质,疗效肯定不会很好。前面的医生就肯定用过这些治法,收效不好,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反复发作。我治疗的着眼点并不把消风止痒放在第一位,而是首先着力于温养扶助人体的阳气。用方实际上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合方加减而成,意在温阳以化除内环境的寒湿冷凝,恢复卫阳的温养作用。卫阳恢复温养分肉的功能,皮肤瘙痒的毛病就随之消失。

这里涉及阳虚是否也能生风的问题。中医教科书没有阳虚生风的理论,临床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凡见到病人有阳虚阴寒的表现,通常都会首先考虑温阳消风,并且疗效相当不错。所以,临床辨清病证最重要,不可被教科书局限辨证思路。4 几十年全身多处抽筋辨寒热

75岁的何老太太病很怪,几十年浑身到处都抽筋,再加上还有高血压,几乎没人敢去温养她的阳气,导致病情长期不愈。换个思路就柳暗花明了。

2014年11月3日初诊:诉几十年老毛病,求医无数,已经丧失信心,经朋友介绍慕名求治。浑身到处都有抽筋,从小就患这毛病,白天好些,晚上抽2~3次;手脚冰凉,天凉后感觉双腿沉重;高血压头晕很厉害,吃药维持在140/80mmHg上下。脉沉细缓,右微涩,舌极浅淡,胖,润,舌边齿痕深,苔少。处方:炙黄芪30g,红参10g,麻黄5g,附子10g,干姜10g,细辛3g,桂枝15g,炒白术30g,当归30g,阿胶10g,白芍20g,川芎20g,黄连3g,吴茱萸6g,枳实10g,甘草10g。

11月10日:服药后头几天就完全不抽筋了,第4剂后又有点抽,程度较前减轻。处方:黄芪30g,红参10g,麻黄5g,附子10g,干姜10g,细辛3g,桂枝15g,炒白术20g,当归20g,地骨皮15g,熟地黄15g,白芍20g,川芎20g,桃仁12g,黄连4g,吴茱萸6g,枳实10g,甘草10g。

11月17日:感觉好,抽筋减少,程度减轻,头晕,血压170/80mmHg。处方:黄芪30g,红参10g,炙麻黄6g,附子12g,干姜10g,细辛3g,桂枝15g,炒白术20g,当归20g,地骨皮15g,熟地黄15g,白芍30g,川芎20g,桃仁12g,黄连4g,吴茱萸6g,磁石30g。

11月24日:今天早晨又有点抽筋,抽得不厉害,仅局限于腿。血压降低到不高的水平。处方:炙黄芪40g,红参10g,附子15g,干姜10g,细辛3g,桂枝15g,苍术30g,当归20g,熟地黄15g,白芍30g,川芎20g,黄柏10g,桃仁12g,黄连4g,吴茱萸6g,磁石30g。

这个病看起来肯定很棘手,75岁的老太太,从小就患这毛病,几十年来四处求医,但凡治疗筋脉拘挛的经方时方经验方,估计都曾经用过,从哪里入手可能就是难点。如果从寒热去解读老太太的病,或许就可以悟出治疗的方向。

从症状上看,老太太的寒湿比较明显,手脚冰凉,天气转凉就感觉双腿沉重,而脉象沉细而缓,微涩,舌象色极浅淡,胖而润,齿痕深。很明显的阴寒内盛,阳虚运化失常。阴盛阳虚引起的筋脉拘挛在上面的病案里已经说到了,得用温阳散寒化浊的治法。阳虚为什么也可以引起抽筋拘挛?这个抽筋,或叫筋脉拘挛,中医把它归属于风证,风盛则动,不自主地抽动、动、挛急,都叫作风。这和上面的阳虚生风是一个道理。

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老太太血压高,还可以温阳益气吗?

高血压中医治疗解说

高血压现在是很常见的症状,人们通常把血压的“高”和肝火的“上炎”、肝阳的“上亢”等同起来,以为只有这些亢逆的势头才会把血压“顶”上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固然可以引起血压升高,但虚证寒证未必不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的升高通常是机体内环境出现了偏差,生命体用升高血压的方式给出预警。内环境的失调可能是热是实,也可能是寒是虚,要依凭病人的证来判别。千万不要把血压的这个“高”和“火上逆”、“阳上亢”画等号,动不动就是镇肝潜阳、寒凉降火。当人体内环境是阴寒内盛、寒浊久凝的状态时,势必是阴盛阳虚,虚阳为盛阴所格拒,不能安于下而被逼上浮,形成阴盛阳浮的格局,很多人的高血压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格局下的高血压我们还必须用镇肝降逆、寒凉降火的治法吗?我们得按中医的理论辨清楚那个证,根据辨证的结果再论那个治法方药。

所以,何老太太虽然有高血压,我仍然用温阳散寒,益气通脉的方药治疗。服药后就抑制了抽搐,4剂后又有点抽,但程度显著减轻,说明治法已经对路,治疗继续。三诊时血压有点升高,可能是老太太因为中药治疗疗效好,停服了降压药。处方加点磁石用于潜降,四诊时血压便不再升高。抽筋也得到了大面积控制,偶尔有点抽,也只是局限于腿部了。后未再见来诊,说明麻烦已经基本解决。

再说一句多余的话,高血压得辨证,温阳益气同样能够治疗,别以为温阳益气就把血压顶上去了。何老太太的疗效就说明这个道理。5 私处疼痛几十年辨寒热

81岁的吴老太太病情局限于私处,初看起来辨证似乎无从着手,悟透她的内环境寒热后,知道寒凝不散会引起奇怪的病,服药7剂就说“几十年的病现在治好了”。

2014年11月12日初诊:小便处痛几十年。小便时感觉尿道口痛,小腹和会阴处痛,酸胀,没有什么诱因,一般下午痛,上午不痛。经常有较严重泛酸呃气。诉患病几十年,多处求医未愈,已经没有什么信心,有时甚至觉得病发起来太痛苦,不想活了。脉细弦,沉按无力,舌极浅淡,后部苔薄白。处方:炙黄芪50g,红参20g,麻黄3g,附子10g,砂仁5g,干姜10g,细辛3g,桂枝10g,白芍20g,炒白术30g,当归15g,黄连4g,吴茱萸6g,枳实10g,炙甘草10g,熊胆粉0.5g。

11月19日:病人非常高兴,说几十年的病现在治好了。私处痛好转,小肚子不痛了,只是仍然泛酸较重,不打嗝了。上方加减:炙黄芪50g,红参20g,麻黄4g,砂仁5g,干姜15g,细辛3g,紫苏子15g,桂枝10g,白芍20g,炒白术30g,当归15g,黄连4g,吴茱萸6g,枳实10g,炙甘草10g,牡蛎30g。

11月26日:上方服至第三剂药开始胃酸很厉害,口里清水往外冒,不痛,要喝很多热开水才好点,下午到晚上重些。处乌梅丸加减:乌梅20g,细辛3g,肉桂6g,白人参10g,附子6g,花椒10g,黄柏10g,吴茱萸6g,泽泻15g,滑石10g,甘草6g。

这个病人的病情很奇怪,几十年很多地方的医生都看过了,就是没有疗效,病情又让病人十分痛苦,不想去治疗了。就诊时说,活到81岁也够了,真的不想活了,太痛苦。病情为什么得不到控制?我不愿评判其他医生的对错,但没有悟透这个病人的寒热则是肯定的。首先,辨证不能只关注痛的那一点。如果只是注意痛的那一个地方,会如何辨证?是感染,还是瘀血痰浊阻滞?对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我并没有过多去询问私处痛的具体情况,而是在辨别病的本质在哪里。病人没有诉说感觉上的寒热症状,从舌脉看,脉细弦,但沉按则无力,舌质颜色极为浅淡,说明病情不属于阴虚,而是寒浊内凝,阴盛阳虚。从发病的时间看,上午不痛,下午才痛。上午是阳气本该旺盛的时段,阳气虽然虚了,但不至于虚到衰弱的程度,所以在它主政的时段还能控制局面,疼痛就没有发生;下午阳气处于下降趋势,力量越来越弱,控制不了局面,疼痛便发作了。病情归结起来就是,寒凝于内,阳气不足,仍然是个阴盛阳虚的病情。治疗的重点就是大力温散寒凝,并不特别着眼于止痛,寒凝散开,阳气温运恢复,或者就可以消除疼痛。7剂药后复诊,病人非常高兴,几十年的困扰就这么解除了。之后的复诊已经不再诉说私处痛的问题,说明至少在治疗期间困扰已经不复存在。另外泛酸的问题,服用两次处方后未再复诊,应当是控制住了。

这个病人的困扰,在治疗的时候如果过多把关注点放在痛的问题上,可能就会只考虑如何活血化瘀止痛,行气涤痰止痛,清热解毒止痛,这可能是长期治疗没有效果的原因。是不是没有悟透病的寒热呢?

从这几个病案看,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人体只要是生了病,或者从症状,或者从体征上,就会表现出病人内环境的寒热变化。这个寒热实际上就是病人生病的基础。改变这个寒热状态,让它恢复到人体寒热的正常水平,没有了基础,那个病就获得了治愈的希望。当然,关键是,你得把那个寒热辨清楚。因为这个寒热反映的就是人体阴阳的变化。

慢慢地往下看,我们会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要费很大劲就能理解,别以为中医会有那么难懂。第三章 从中医和西医的差别说中医治病

前面的病案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中医能够治病!其实,千百年来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个事实。但近百年来人们却怀疑起来了,甚至说中医根本不能治病。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医治病的原理,不知道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究竟是怎么看病的?我们从中医和西医不同的地方看中医如何治病。我认为中西医学的区别至今人们并没有弄清楚,没有抓住根本。自从西医引入我国100多年以来,中医没有把精力放在发掘自身特点上和西医对比,而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以西医的体系来论证中医,期望用西医的体系来说明中医,譬如西医注重于消灭引起疾病的病原体,中医就着力研究中药有哪些可以抗菌,有哪些可以消灭癌细胞。

我从另一个途径悟出了中医治病的理念,就是我的4个重要发现。

★我的发现之一:中医和西医的不同,不在形式,不在方法,而在两种医学不同的内涵。从这里着眼才能理解中医如何治病。

最简单的地方或许就最能说明问题。我们先从感染性疾病简单对比两种医学的不同(表3-1)。表3-1 从感染性疾病对比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

★我的发现之二:中医治病根本就不是着眼于杀灭病原体,她只着力于治理生命内环境,消除病原体生存繁殖所必需的条件。失去了生存环境,病原体只有死路一条,也就绝对丧失了繁殖致病的可能。

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

西医认为感染性疾病是病原微生物侵犯了人体,人体被感染而生病,治疗就是针对引起感染的病原,用不同的药物消灭不同的微生物,致病的微生物被清除,身体功能恢复,疾病治愈。

中医学认为外界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人体,干扰了人体内环境,发生或寒或热的改变(畏寒或发热是致病微生物繁殖条件,人体成为这些微生物的培养基),治疗针对内环境的寒热采用散寒或清热的方法整治内环境(清除微生物繁殖的培养基,使它们丧失生存条件而不能继续繁殖致病),内环境寒热恢复正常,人感觉到清爽,身体功能恢复,疾病治愈。

西医是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发展起来的医学,能清楚地了解到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形态和习性,始终着眼于是什么东西让人体发病,研制消灭这些东西的武器(药物),关注这些东西被消灭了没有,被清除了没有。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没有条件看到那些病原微生物,她在意的是患病后生命活动环境的异常和变化,这种变化和异常就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反映的是生命内环境的状态。这些状态以寒热为主线,本质即是阴阳的虚实盛衰。从内环境的寒热认识阴阳的盛虚,回过来调整(治疗)阴阳的偏颇,消除人体异常的寒热。治疗的结果是看寒热平了没有,阴阳调了没有,内环境清爽了,疾病还能不愈吗?!

——这就是中医和西医内涵的不同!这才是两种医学的根本区别!

从前面我治疗的病例就可看出,之所以那么难治的病能够应手取效,是我在治疗中没有着意于那些病的表面现象,而是去探究引起那些病的内环境状态,着力去调整、恢复内环境的寒热协调和阴阳平衡。

★我的发现之三:高度信赖生命本身的能力,不要把治疗的期望全部押在药物的作用上,而要千方百计扶植人体正能量,让人体强势的生命力自己去对付疾病。

前面的治疗案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膀胱肿瘤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几次重大危机,显然都是肿瘤细胞惹的祸。如果就病论病,应当用药去杀灭那些细胞,才可能转危为安。但事实上我的治疗完全没有去用“抗癌药”,而只用大剂量的黄芪、人参、附子,用意就是大力扶植人体正能量,让生命力强势起来。然后,压制肿瘤的任务就交给了生命力自身。结果很理想:人体正能量就有那么强势,就那么压制了肿瘤细胞的猖獗。

口腔溃疡的那个病例我在做什么呢?看到溃疡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修复那个溃疡面,还要预防再发生。但别人直接的清热解毒都没有效,还是长年累月地此起彼伏。为什么生命力没有顾及到这里呢?辨证发现,因为内环境阴寒太重,虚阳上浮,生命没有足够的正能量压制这些骚乱。我的治疗并不用药去消这个炎、解这个毒,只是用药温阳散寒,阳复寒散就帮助生命强势了它的正能量,生命力自己就利索地解决了这个骚乱。

前面其他病例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后面还有大量的实践在证明这个问题。譬如后面的帕金森病,那是世界难题,我就用大剂黄芪、人参、附子这些药为主,用意就在扶植病人的生命力、强势他的正能量,病情就获得了很大改善。虽然还没有期望治好它,但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生活得舒爽些,这还不是很肯定的疗效吗。

我们现代的知识领域,满脑子都是细胞、组织,正能量在哪些细胞里面呢?它是如何掌控这个生命体的呢?你不知道,现代科学也不知道。但中医懂得如何去调整它、增强它,这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应当如何评价呢?

我的意思只是:充分信赖生命力!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全部了解它的秘密,但中医知道:它有自己的能量和能力,药物能帮它,但不能代替它。

★我的发现之四:治疗疾病首先应当弄清内环境的寒热,悟透人体阴阳的盛衰变化,着眼寒热的辨证处方,就是恢复阴阳平秘的不二法门。所以我说“悟透寒热即良医”。

说中医的理论很深奥,是说要精通中医很难,从理论到临床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也更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待到中医理论在脑子里扎下了根,又有了丰富的临证积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但我认为,任何学术都有个纲领的问题,提起了那个纲领,才有可能挈住那个整体。中医的纲就是阴阳,反映在病证的症状和体征上就是寒热。悟透了寒热就悟透了阴阳,治疗就是以如何调平阴阳为目标了。

说“悟透寒热即良医”是说辨寒热识阴阳是关键,任何疾病都有寒热属性,从大处看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都是在内环境寒热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医治病用的中药,其实就只有寒(含凉性)热(含温性)两大药性,治疗疾病的根本点就在以寒制热,以热制寒,内环境寒热不偏,阴阳就平秘了。阴阳平秘就是痊愈,就是康复。

全书重点也就在这个地方。

★我曾说,如果我的这些观点能早100年被阐明,在那中西医学的论争中,中医或者不至于弄到要被取缔的地步。

★我再说,如果我的这些观点能被当今中医界容纳接受,将可能使中医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改变中医现状。第四章 寒热阴阳是中医纲领

中医讲治疗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辨证”,称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任何疾病都离不开这四对范围,病不在表就在里,不是寒证就是热证,不是虚证就是实证。这三对又归属于阴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病,另外的属阴病,所以,又说阴阳是总纲。阴阳由寒热反映出来,寒热阴阳其实就是中医辨病的总纲领、大原则。

从前面说的几个医案中,我重点是在说治疗一个病,无论轻病重病,还是疑难病证,总要先辨清寒热,才能悟透阴阳,再去调理阴阳来治疗。《黄帝内经》把诊断的最高境界称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病的大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病的最高境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和调,就是疾病治愈了,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总以阴阳为诊病治病的关键,所以,清代名医江笔花说:“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而要辨别阴阳,在临床上便要从病人的寒热悟起。1 最需要理解的是“阴阳”

★阴阳是中医认识生命的医学理论,别先入为主,把它看成“方法论”,甚至“伪科学”。

说到阴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出阴入阳”的端公巫婆,迷信中的“阳世阴间”。中医以“阴阳”作为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被看成故弄玄虚,甚至“伪科学”。

是不是玄虚,得看阴阳的内涵。如张三李四是人名,父母叫,他们是子女;儿女叫,他们是父母;平辈叫,他们是兄弟朋友。他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内涵也发生变化。阴阳也是这样,端公巫婆用就是迷信,方士用是说风水,道家用就是养生哲学,医家用就是医学理论,身份内涵也在变。物理学电极的阴极、阳极,化学中离子的阴离子、阳离子,现代医学的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没见谁说那是哲学、是迷信。不能因为别人用了阴阳,我们中医也用,这阴阳就变成了哲学,变成了迷信,变成了“伪科学”,就不是生命科学的理论了。

★阴阳描述的是生命活动,平衡是正常,盛衰是疾病。

阴阳在中医这里是病理生理的医学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们是人体能源能量的名称。说某人“阳气旺”,是说那人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体魄强健,不畏寒冷,很少生病,说的是一种健康状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某人伤了元气,必定是那人有气无力,畏寒怕冷,病怏怏的样子,这就指的是那人元阳不足,阳气虚弱。所以,阳是人生命力的概括,是正能量。另一方面,为这个正能量提供能源保障的就是阴,人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脉肌肉,筋骨皮毛统统都是阴的方面,直接转化能量的是气血,其他脏腑组织主要是储藏能源。《黄帝内经》把这叫做“阳化气,阴成形”,能量活动方面的是阳,丰润体魄方面的属阴。这是正常状态下的阴阳,或者说是生理方面的阴阳,是古代认识和解读自然和生命的名词。

正常状态时,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阴阳协调平衡,没有表达正常阴阳值的数据,人们不会感受到这个“阴阳”,也没有畏冷发热的感觉,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一个道理。生病了才会对寒热有切身体验。

病理状态下,畏冷发热就是阴阳的变化。虽然也叫阴阳,但是在说病,在内涵上有些不同。热属阳,但热得过度,譬如邪热炽盛的高热,目赤头昏的肝阳上亢,心烦气躁的阴虚火旺,这就不是阳气了,中医学称为阳邪、热邪、火邪。这是治病时要经常用到的病理名称。阴的方面,正常的脏腑组织属阴,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东西也称为阴,如感觉太冷称为阴寒、寒气,体液聚集在肌肉关节称为寒湿,太胖称为痰湿内聚。与寒有关的病理现象通常够归属于阴,像寒湿、寒浊、水湿、痰饮,这些称为阴邪,积聚多了就是阴盛。

关键的一点是“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盛”,虚是阴和阳的虚亏,是能源能量的不足,实虽然又称为阳盛、阳亢,也称为阴寒、阴盛,但那是病邪的猖盛,而不是能源能量的过多。2 阴阳要从寒热悟出

阴阳协调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没有怕冷怕热,不会对阴阳有特别感觉。生病出现阴阳虚实盛衰的变化后,这个阴阳的虚实盛衰也不是病人的症状,而是医生对病人症状综合分析后的判定。要辨别病人的阴阳虚实盛衰状态,要根据病人所反映的寒热症状和体征来分析。

★病人的寒热感觉,反映的是人体阴阳的变化。

病人的寒热要从症状和体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

一是病人的冷热感觉,是症状。如病人发热,体温升高,大汗,口渴,这就是“热”的症状;病人感到畏寒怕冷,手足冰凉,或背冷腹冷,或腹泻清稀,或关节冷痛,或感寒就发病,这差不多都是“寒”的症状。热属阳,寒属阴。发热属于阳热或阳邪亢盛的病证,畏寒怕冷属于阴盛或阴寒内盛的病证。

二是病人所反映的体征,中医主要从舌脉来辨别,称为舌象和脉象。通常有寒热症状的病人,舌象和脉象都会有相应的反映。如果病人寒热感觉不是很明显的话,就更需要仔细分辨他的舌和脉了。切脉的事暂时不多说,因为这要看医生的经验,而且还有很多例外。舌象很直观,没学中医也可看清。如果是热,那么舌质颜色会比正常红,舌苔厚,颜色会发黄,热得很厉害时会显得干;如果是阴虚引起虚火虚热的话,舌质多半偏瘦小,舌红,少苔,较干。如果是寒,舌质颜色就会很淡,甚至暗紫,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滑腻,苔薄白。这样的舌头不管病人有没有寒的感觉,都可以判断病人体内绝对是阴寒很重,根据不同病证,可以称为阴寒、寒湿、寒气、寒浊等。这都属于阴寒内盛,内环境是寒邪统治为主了。《黄帝内经》把这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高热就是阳病,寒冷就是阴病。

★寒热盛衰的现象,反映阴阳的虚实。

从寒热来领悟阴阳,主要是认识阴阳是否正常,是偏盛还是偏虚。一般来说,在生病的情况下,阴阳总是或偏盛或偏虚的。

阴和阳有个显著的特征,健康状态下,阴和阳一般是平衡的、协调的,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任何一方的强势,都会伤害到另一方,引起对方的虚亏,甚至衰弱。

发高热属于阳邪亢盛,通常伴随大汗出,口渴,结果是伤阴,是“热盛阴伤”。阳邪太强势,势必会损伤阴液,口渴多饮是阴伤的反映,这称为“引水自救”。这多半是急诊,阳邪是实邪,治疗的侧重点是清除高热,不必太纠缠在阴伤的问题上,热清后阴液很容易恢复。

阴邪主要指积聚在人体的寒气、水湿、寒湿等“寒邪”,阳气旺盛时这些东西不容易积聚,被阳气温化掉了。不能温化掉,积聚多了就形成“阴盛”,阴盛必然伴随“阳虚”。那些“寒邪”之所以积聚不能化散,一是寒湿影响太大,如吃多了生冷食物,喝多了冷饮,长时间处于水湿环境,暑热季节长时间处于冷空气环境等,这些寒气、寒食、寒饮超过了阳气化散的能力,就聚积在体内,积留多了就成为寒湿寒气,达到“阴盛”或“阴寒内盛”的程度。这时的阳气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就形成“阴盛阳虚”。二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年高体弱,大病久病后,小孩子体弱多病,生命力不强,阳气虚弱,即便不是很强势的阴邪进入人体,也会阻碍阳气“温化”的能力,导致寒邪稽留不散。这时阳虚引起的阴寒,就称为“阳虚阴盛”。

热有虚热实热的分别,上面说的是实热,还有一种热称为“虚热”或“虚火”。虚热是阴虚引起的低热、烦热,又称为“阴虚内热”,重一些的称为“虚火内燔”,引起损伤如口舌生疮称为“虚火上炎”,出现目赤头昏时称为“阴虚阳亢”。这些热的特点是病人自己感觉体内发热,手足心热(加上心里烦热称为“五心烦热”),体表并没有发热,或者仅仅有点低热。这种热是阴虚引起来的,要从滋养阴液的角度考虑治疗。同时要注意,这时病人并没有肢冷畏寒等寒性的症状体征,如果还伴有内寒,恐怕就不是阴虚而是阴盛阳虚了。阴虚和阴盛治疗完全不同。

寒也有虚寒实寒。“实寒”的名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一般不用,受寒感冒称为“表寒”,吃多寒凉饮食引起腹痛腹泻是“里寒”、“寒伤脾胃”。“虚寒”的虚是阳气虚,寒是阴邪盛,在下面一节再说。

★寒热夹杂,寒热真假,多反映阴阳格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