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病的中药治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9:42: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秀芬,郑瑶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床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临床常见病的中药治疗试读:

前言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诊病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祖国医学书籍浩如烟海,欲在短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参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本书编写以方便、实用、有效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分析病情为特点,供临床医师方便查阅。

本书按系统分别介绍了消化、循环、神经、呼吸、妇科、泌尿、血液、五官、儿科、代谢及内分泌、外科、骨科、结缔组织等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对每种病分别做了概述,阐述了其病因、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精选了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对每种中成药都详细介绍了其主要成分、功能及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同时精选了最新的医学文献刊载的中药良方,供临床各科医师诊断治疗时参考应用。本书对医学院校的实习医师也是一本很好的临床参考书。河北省人民医院 王秀芬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肠功能紊乱

【概述】

胃肠功能紊乱属于祖国医学的“呕吐”、“梅核气”、“腹痛”的范畴,又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生物化学和病理解剖学方面无器质性疾病的改变。多由于个体性格内向、抑郁焦虑、再多次受到复杂的生活事件困扰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病,以反复发作性呕吐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饮食停滞、风寒犯胃、脾胃虚寒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较长,呈持续性或有反复发作。主要是胃肠道的有关症状,如咽喉部受压或阻塞感、神经性呕吐、嗳气、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征等,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2. 辅助检查

各项检查可以无异常发现,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主要根据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特点,特别是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症状可因精神治疗如暗示疗法而暂时消退。【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六味安消胺囊【主要成分】土木香、大黄、山柰、寒水石、诃子、碱花。【功能及适应证】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适应于消化不良、便秘、痛经,伴有胃消胀满、食欲缺乏、饭后饱胀、胃灼热、呃逆、泛酸、腹胀、腹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6粒,每日2~3次。推荐剂量如下:中老年体质虚弱者、病情轻者,每次2~3粒,每日2~3次;青壮年体质强壮者、病情较重者,每次4~6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妇女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②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③儿童用量酌减,并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过敏体质者慎用。⑤长期连续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2. 胃肠灵胶囊【主要成分】白芨、海螵蛸、白芍、党参、干姜、胡椒、砂仁、山楂、甘草。【功能及适应证】温中祛寒,健脾止泻。适应于中焦虚寒,寒湿内盛,脘腹冷痛,大便稀溏或泄泻。常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饮食。胃肠实热、便秘者忌服。【现代进展】

1. 调脾和肠汤

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8g,甘草3g,柴胡10g,白芍药30g,炒枳壳10g,淮小麦30g,山药40g,干姜10g,木香10g,黄连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便秘者去木香、黄连加川厚朴花10g、生大黄5g(后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共治疗90例患者,治愈42例,好转3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3.33%。

2. 通腑汤

大黄10g(后下),莱菔子30g,半夏20g,枳实20g,厚朴20g,木香15g,陈皮15g,川芎10g,三七10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阑尾切除术后者加牡丹皮、桃仁、薏苡仁、冬瓜子;胆囊、胆道手术后加延胡索、郁金、茵陈、金钱草;肠粘连松解术后加桃仁、红花、延胡索、郁金、三棱、莪术、五灵脂;肾、输尿管、前列腺手术后加石苇、滑石、金钱草;子宫全切、卵巢手术后加小茴香、当归、桃仁、五灵脂;腹胀轻、口干、小便黄少,特别是舌质干红、苔薄者加芒硝、麦门冬、玄参;脾胃虚寒者加人参、白术、附片、干姜。治疗结果:共治疗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30例,显效64例,有效5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76%。

3. 加味黄芪人参汤

黄芪20g,苍术10g,神曲10g,五味子5g,升麻6g,陈皮10g,白术10g,当归10g,麦门冬15g,黄柏8g,炙甘草10g,郁金10g,三七15g,丹参15g。大便秘结加大黄;大便溏泄、苔白厚加厚朴、法半夏;腹痛加延胡索、白芍药;头痛加葛根、杭菊花;失眠加合欢花、炒枣仁。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治疗创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63例,治疗结果:治愈40例,好转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二、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嘈杂”的范畴,是指胃体(包括胃大弯和胃小弯)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这种病多由腹壁的紧张度发生变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松弛、腹压减低所引起。多见于体型瘦长的人。胸部经常受压也容易患胃下垂。多由于饮食所伤、心理、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发病,以胃脘隐痛、纳呆、嘈杂为主症,临床辨证分为胃热型、胃寒型、胃虚型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消瘦、乏力、食欲减少,上腹部饱胀感,站立和运动时疼痛加剧,平卧位时减轻。碱性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2. 体征

患者体重多有减轻。

3. 辅助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小弯弧线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和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可确诊。【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补中益气丸【主要成分】人参、黄芪、陈皮、当归、升麻、甘草、柴胡、白术。【功能及适应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应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常用于治疗胃下垂、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注意事项】①本品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②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③高血压患者慎服。④宜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亦可在进食同时服用。⑤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⑥服药2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⑦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⑧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服用。⑨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⑩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功能及适应证】健脾益气。适应于治疗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2~3次。【注意事项】①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②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③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疗效。④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⑤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⑥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⑦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⑧服药2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⑩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现代进展】

1. 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黄芩3g,干姜10g,党参30g,枳壳20g,炙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胃痛明显者加游山散(草果、延胡索、没药、五灵脂);吞酸嘈杂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灼热者加黄连至10g。治疗结果:共治疗82例患者,痊愈74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68%。

2. 升胃汤太子参15g,麦芽15g,黄芪10g,山药10g,桔梗10g,枳壳10g,麦门冬10g,白芍药10g,柴胡10g,茯苓1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78例中痊愈16例,显效32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0%。

3. 自拟方黄芪30~60g,党参15~30g,枳壳15~45g,升麻4~6g,柴胡6g,甘草6g,五味子6g,陈皮10g,当归10g,茯苓12g,白术12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兼有便秘加火麻仁20g;腹痛甚加延胡索10g;泛酸加海螵蛸10g、象贝母10g;呕恶加姜半夏12g、苏叶10g;腹泻加补骨脂12g、石榴皮15g。配合使用西药用苯丙酸诺龙。治疗结果:共治疗62例患者,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胃下垂恢复正常41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下垂由中度转为轻度、由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20例;无效:主症及胃下垂无明显改善1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20例,2个疗程治愈21例,总有效率98.4%。(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秦晓军 曹志坤)

三、胃炎

【概述】

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痛”、“胃脘痛”的范畴。是指任何疾病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临床上按起病缓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急性胃炎又分为单纯性、化脓性、糜烂性、腐蚀性四种。慢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胃炎的病因包括应激、药物、吸烟、酒精、饮食过热过冷及粗糙的食物、严重感染、颅内高压、免疫因素、缺血、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心理创伤等。以轻度胃痛和上腹部不适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胃热阴虚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包括上腹饱胀、无规律性疼痛、嗳气、泛酸、呕吐等。急性胃炎可以有胃黏膜糜烂、胃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粪。

2. 体征

上腹和脐周有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3. 辅助检查

确诊主要是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查有无幽门螺旋杆菌。【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养胃舒颗粒【主要成分】党参、陈皮、黄精(蒸)、山药、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功能及适应证】滋阴养胃。适应于治疗胃脘灼热,隐隐作痛。适应于慢性胃炎。【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1~2袋,每日2次。【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②湿热胃痛及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③糖尿病患者、儿童及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服用本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应该停止服用,并去医院就诊。⑤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⑦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⑧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三九胃泰颗粒【主要成分】三叉苦、九里香、白芍、生地黄、木香等。【功能及适应证】清热止痛,理气健胃。适应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注意事项】①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炸、过酸食物,以及酒类等刺激性食品。②15天为1个疗程,初显疗效以后不宜立即停药,建议再服3~4个疗程以巩固疗效。③胃寒患者慎用。【现代进展】

1. 三合平胃汤

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高良姜10g,香附10g,厚朴10g,陈皮10g,生甘草10g,蒲公英15g,苍术15g。饮食停滞胃脘而饱胀、食欲缺乏者加神曲、鸡内金;积滞阻结肠胃见腹胀便秘者加大黄、莱菔子;肝气郁结而脘胁胀痛者加柴胡、川楝子;肝胃郁热见胃痛灼热者去高良姜,加黄连、吴茱萸;淤血阻滞而胃脘刺痛者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湿邪困脾见舌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胃脘隐痛者加大百合用量,酌加香橼、玉竹,减去檀香;脾胃虚寒见便溏者加黄芪、干姜;阳气虚弱而形寒肢冷者加熟附子、肉桂;肝经郁火见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胃气上逆而呃逆、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有感染者加蒲公英、连翘。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也可制成散剂,每次服用6g,每日3次。

2. 胃炎汤

党参24g,白术15g,苍术12g,黄芪30g,丹参18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2g,砂仁15g,香附9g,鸡内金9g,蒲公英24g,甘草6g。恶寒喜暖重者加肉桂、高良姜、吴茱萸;恶心呕吐重者加藿香、佩兰;泛酸重者加瓦楞子;腹部胀满甚者加厚朴、大腹皮;胃脘疼痛重者加延胡索。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6例,显效68例,有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83%。

3. 和胃降逆汤枳壳12g,降香10g,白芍药20g,延胡索20g,香附10g,甘松10g,合欢皮15g,川楝子15g,旋复花10g,五灵脂10g,甘草5g。上腹痛加佛手;腹胀加煨木香、莱菔子、厚朴、炒麦芽;泛酸加乌贼骨、瓦楞子;恶心欲呕加法半夏、佩兰。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经过30天(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果:治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9%。(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秦晓军 曹志坤)

四、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是指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者而言。病因尚不完全明了,比较明确的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以及胃酸分泌过多等,此外还有暴饮暴食、高度紧张、遗传因素等。多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和饮食失节导致胃黏膜受损,以上腹部疼痛、吐酸、嘈杂、呕血、黑便等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气犯胃、饮食停滞、脾胃虚寒、肝胃郁热、淤血停滞。【临床特点】

1. 症状(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发病季节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服消炎药物诱发。(3)发作时上腹痛呈规律性。严重者可发生出血和穿孔。

2. 体征

胃区可有压痛。

3. 辅助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可见典型龛影。纤维胃镜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底部充满灰黄色或白色渗物,周围黏膜充血肿胀。做活检可区别良恶性溃疡。还能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有意义。

诊断:根据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规律性疼痛,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用纤维胃镜检查并做活检。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常用中成药治疗】

1. 溃疡灵胶囊【主要成分】黄芪、三七、海螵蛸、浙贝母、白芨、延胡索(醋制)、儿茶、百合、甘草等。【功能及适应证】益气化淤,解郁止痛。适应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5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①忌食生冷、辛辣食物。②本品为成人治疗脾胃消化不良症所用药。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厌食症,可以减量服用,每次1~2粒,每日3次。不能吞咽胶囊者,可将该药品去胶囊壳冲服。③厌食症状在1周内未改善,并出现呕吐、腹痛症状者应及时向医师咨询。④按照用法用量服用。⑤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⑦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⑧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平溃散【主要成分】白术、甘草、海螵蛸、厚朴、黄柏。【功能及适应证】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适应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现代进展】

1. 自拟平溃汤

丹参15g,生三七15g(冲服),白芨15g,蒲公英15g,乌药15g,香附15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药2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基础方加党参15g、炒白术15g、高良姜15g、炮姜10g;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舌苔薄白,脉弦。基础方加炒柴胡10g、枳壳15g、佛手15g;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数。基础方去桂枝,加炒柴胡10g、黄芩15g、郁金20g(冲服);胃阴不足型:症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口干口渴、食少、大便干燥、舌质红少津、脉细数。基础方去桂枝,加玉竹15g、麦门冬15g、石斛15g;淤血阻络型:症见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基础方加延胡索15g、炒蒲黄15g、炒五灵脂15g。此外,兼见湿阻者加苍术12g、厚朴15g、草豆蔻15g;兼食滞者加神曲20g、麦芽15g;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20g;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大黄炭10g、炒金银花15g。治疗结果:本组62例,治愈43例,显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6%。治疗天数最短20天,最长90天,平均40天,经2个疗程以内治愈者为多。

2. 四逆散加味

枳实15g,柴胡15g,白芍药20g,炙甘草10g,厚朴9g,党参15g,佛手12g,郁金12g,木香9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若脾胃虚寒型加高良姜10g、吴茱萸10g、黄芪10g、焦三仙10g、炒莱菔子10g、鸡内金10g;肝胃郁热型加栀子6g、知母10g、玄参10g;食滞型加焦三仙、炒莱菔子、鸡内金各10g;血淤型加蒲黄10g、五灵脂10g、乌贼骨10g、焦栀子10g、地榆炭10g。治疗结果:治疗43例,除2例无效外,显效3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5.3%。

3. 中西医结合方

黄芪18g,白芍药18g,桂枝12g,炙甘草6g,大枣6枚(去核),生姜3片,6剂。用时将6剂同煎,煎2次,每次加水1500ml,取汁500ml,将两煎药液对起分4次早晚服,每次服加生蜂蜜30g,搅匀服下。西药疗法:选用呋喃唑酮片,总量0.1g×27片。服法:第1天每4小时服0.2g,共服4次;第2、3天早、中、晚各服0.2g;第4天早晚各服0.2g;第5天早饭后即0.2g;第6天早饭后即服0.1g。西药服完后次日开始服中药。中西药治疗共8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本组60例,显效4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五、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范畴,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胃、食管、十二指肠或胰腺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原因很多,常见于食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肝硬化、门脉高压、肝静脉阻塞、胆道出血及胰腺疾病。还可见于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多由于久病劳倦、平素肝气偏旺、又过食辛辣、酒类或食物粗糙等为诱因,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混有食物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胃中郁热、肝火犯胃等。【临床特点】

1. 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粪。幽门以上出血者可伴有呕血,呕血必伴有黑便,但黑便不一定有呕血。呕血多为咖啡渣样棕褐色,如果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吐,为暗红色或鲜红色,有时有血块。

2. 体征出血量大时可以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

3. 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多首选,可明确病变的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2)大便潜血试验阳性。(3)血常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也随着出血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止后2~3小时可恢复正常。(4)肾功能测定:可有氮质血症。

诊断除有消化道出血外,应注意出血量的估计及出血的病因。并注意与咯血鉴别。【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胃康灵胶囊【主要成分】白芍、白芨、甘草、延胡索、海螵蛸、三七。【功能及适应证】柔肝和胃,散淤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适应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出血等。【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赛胃安胶囊【主要成分】石膏、冰片。【功能及适应证】清热凉血,止血收敛,促进肉芽新生,使溃疡面愈合。适应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食管炎,口腔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口腔、食管炎患者去胶囊壳含吞药末。【注意事项】①服药期间忌服碱性药物。②本品应空腹服用,使该药接触溃疡面机会比较多,愈合更快。③症状消失以后,应服药3~4周,使溃疡面全部愈合,以免复发。【现代进展】

1. 大黄地榆汤

大黄炭10g,地榆炭10g,白芨10g,白术10g,炮姜炭10g,仙鹤草15g,阿胶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服药期间不禁食,先流食,大便隐性潜血转阴后改为半流食或软食,出血量大者予以补液或输血。

2. 宁络止血汤

仙鹤草20g,当归10g,白芍药30g,蒲黄9g(包),三七粉2g(冲),山茱萸12g,生地黄10g,清半夏10g,黄连6g,生龙骨20g,甘草6g,赤石脂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如心慌、气短明显加入西洋参、五味子;腹痛明显加入延胡索。配合西药巴曲酶、甲氰米呱等。治疗结果:治疗68例患者中治愈39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2. 6%。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3. 温阳健脾汤

炙黄芪12g,炒白术12g,茯苓10g,吴茱萸9g,炮姜炭6,藕节炭15g,熟地黄15g,白芍药15g,炙甘草6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身12g、阿胶9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g;泛酸者加乌贼骨15g;脘腹作胀或疼痛加枳壳9g、广木香9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g、姜竹茹6g。共治疗363例脾胃虚寒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结果:痊愈283例,好转41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达89.26%。(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六、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泄泻”范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情轻重不等,多有活动期与缓解期,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免疫机制异常,使结肠黏膜T细胞功能降低而致病,并和遗传因素有关,感染、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有一定的影响。多由于饮食不节、心理社会压力过大、外感寒湿暑热、素体脾肾虚弱而诱发,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脾虚肝旺、脾胃虚寒、湿热下注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病程漫长,病程轻重不一,腹痛腹泻反复发作,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重症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所致症状。

2. 体征

左下腹轻度压痛。

3. 辅助检查(1)结肠镜检查;①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常有糜烂或溃疡,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②黏膜粗糙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③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2)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3)钡剂灌肠所见:①黏膜皱襞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②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确定属于非特异性病变者,才能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谷参肠安胶囊【主要成分】茯苓、甘草等。【功能及适应证】健脾和中,保护及促进肠黏膜修复,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适应于肠道溃疡、急慢性肠炎,以及食欲缺乏、消化吸收不良、食后腹胀、慢性腹泻等;促进创伤及手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重建。【用法用量】口服,饭前服用,每次2~4粒,每日3次(创伤及手术后用量可加倍)。每个疗程2周,可以连服1~2个疗程,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勿将胶囊内药物倒出服用。

2. 固肠止泻丸【主要成分】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等。【功能及适应证】调和肝脾、涩肠止痛。适应于肝脾不和所致的泻痢腹痛。常用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g,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现代进展】

1. 止泻汤

炒白术12g,煨木香12g,炒薏苡仁30g,炒山药30g,茯苓20g,黑山楂20g,车前子20g(包),猪苓15g,甘草6g,灶心土120g。兼有发热、恶心、头痛、脉浮者,上方加藿香、桔梗、紫苏各10g;大便次数较多者,加煨肉豆蔻、炒诃子各12g;泻前腹痛,泻后痛减者,上方加白芍药12g、防风10g;兼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者,加熟附子、炮姜各9g;若兼有五更泻,肢冷畏寒,舌淡,脉沉细,加补骨脂12g、熟附子10g;便血者加杜仲炭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外用药:吴茱萸15g,五倍子15g,炮姜10g,白术10g,研成细末,每次取药粉5g,用酒或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31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

2. 辨证施治方

白头翁汤加减组成灌肠Ⅰ号方,处方:白头翁20g,黄柏12g,败酱草20g,炙黄芪30g,防风9g,炒白芍药24g,丹参12g,红花6g,桃仁6g,地榆炭9g,没药9g,炙甘草6g。脾肾两虚型:熟附子理中汤加减组成灌肠Ⅱ号方,处方:党参9g,熟附子3g,干姜3g,炙甘草6g,炙黄芪30g,补骨脂9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30g,没药9g,丹参24g,红花3g,炒白芍药24g,焦山楂、神曲各24g等。缓解期以理中汤加减为基础方,辨证加减,处方:炮姜6g,人参6g,白术9g,炙甘草6g,生黄芪30g,白花蛇舌草30g,补骨脂9g,当归9g,丹参24g,红花3g,炒白芍药12g。治疗组灌肠Ⅰ、Ⅱ号方均水煎,浓缩至100~200ml,冷却至38℃左右后保留灌肠。一般在每晚临睡前,先排空大便后进行,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后再继续,共5个疗程。然后用基础方结合临床辨证加减后,煎服中药3个月。治疗结果:治疗组50例中痊愈3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3. 内服加灌肠方

内服治疗:香参清肠颗粒加减,苦参6g,木香6g,白术10g,白芍药15g,茯苓15g,白蔹10g等。血便加白头翁10g、紫草15g、仙鹤草15g;热重于湿加黄连2g、黄芩10g;湿重于热加苍术10g、厚朴10g。湿热证:用连脂清肠汤加减,白术10g,白芍药15g,黄连2g,补骨脂10g,薏苡仁30g,仙鹤草15g等。脾气虚明显加黄芪15g、太子参15g益气健脾;大便脓血、黏液较多,湿热之象显著加黄芩10g、马齿苋15g清肠化湿。脾虚夹湿用参苓白术丸加减,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30g,山药15g,砂仁3g,桔梗5g。脾阳不足,形寒肢冷、腹痛肠鸣加炮姜5g、吴茱萸3g,温中散寒;大便滑泻加诃子10g、石榴皮10g,收敛止泻;大便夹有黏液、里急后重加苦参5g、藿香10g、丹参15g,清肠化湿,活血化淤。气滞血淤证用少腹逐淤汤合芍药汤加减,药用赤芍15g,白芍药15g,蒲黄10g,五灵脂6g,黄连2g,木香6g等。腹满痞胀甚者加枳实10g、厚朴10g,行气宽中;大便夹有脓血加苦参5g、地榆10g;晨泻加肉桂3g以温肾。灌肠治疗:方用地榆30g,白芨10g,石菖蒲20g,血便较多加云南白药2g。每晚1次,保留灌肠。治疗结果:痊愈30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七、习惯性便秘

【概述】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以排出。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做出判断。便秘的分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按粪块积累的部位可分为结肠和直肠便秘。习惯性便秘是由于长期便秘而滥用泻药,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泻药的依赖性,属功能性便秘。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然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多由于肠胃燥热、心情郁闷、气血不足而导致大肠功能紊乱。临床辨证分型为肠胃积热、肺脾气虚、血虚津少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长期有便秘的临床表现,如大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困难,依赖泻药才能排便。

2. 辅助检查

经直肠指检、直肠镜、结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其他器质性便秘。

应注意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常用中成药治疗】

1. 麻仁软胶囊【主要成分】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功能及适应证】润肠通便。能够促进排便和提高排便的次数,软化肠道内容物。适应于治疗肠燥便秘。【用法用量】口服,平时每次1~2粒,每日1次;急用时每次2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②年老体弱者不宜服用。③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④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有慢性病史者、小儿及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⑤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⑦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⑧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⑨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复方芦荟胶囊【主要成分】芦荟、青黛、朱砂、琥珀。【功能及适应证】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适应于习惯性便秘、大便燥结,或因大便数日不通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粒,每日1~2次。【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辨证分型方

治疗组分为5型:①肺气郁闭型38例,证见便秘,胸膈满闷,咳嗽,吐痰,喘憋,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治则:宣降肺气,润肠通便,基本方:紫苑15g,枇杷叶12g,桑白皮15g,栝楼仁20g,炒杏仁10g,枳壳10g,炒苏子12g,桔梗12g,甘草3g。②中气亏虚、脾胃升降失调型88例,症见大便不畅,临厕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伴头晕倦怠,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则:健脾益气,基本方:党参30g,黄芪45g,炒白术30g,陈皮15g,升麻3g,当归12g,砂仁10g,薏苡仁15g,甘草3g。③津血亏虚型92例,症见形体消瘦,肌肤粗糙,大便干燥,口干,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脉细弱。治则: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基本方:当归12g,熟地黄30g,白芍药15g,麦门冬20g,玄参15g,何首乌15g,柏子仁10g,郁李仁10g,枳壳12g,甘草3g。④脾肾两虚型16例,证见恶寒肢冷,大便秘结,头晕,心悸,肢体水肿,小便短涩,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滑,脉沉迟。治则:温阳健脾,散结润肠通便,基本方:肉苁蓉15g,巴戟天10g,桂枝9g,白术10g,猪苓12g,杭芍12g,甘草3g,桑葚子15g,何首乌30g。⑤胃肠积热型6例,证见便秘,脘腹胀满疼痛,口臭,口舌生疮,舌苔黄燥,脉洪大。治则:通腑泄热,基本方:枳实10g,大黄9g,厚朴10g,生地黄15g,火麻仁12g,当归15g,甘草6g。以上各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基础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

2. 自拟方

肉苁蓉12g,火麻仁12g,当归6g,杏仁6g(后下),黄芪12g,大黄6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党参9g,何首乌12g,麦门冬12g,陈皮3g,枳壳6g,炙甘草6g,大枣5枚,白蜜2匙。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气虚无力,排便努挣者:改用炙黄芪20g;气机淤滞加木香6g、枳实6g;气虚下陷,肛门坠胀,加人参6g、升麻6g、柴胡6g;脾虚纳食不佳者,加生白术12g;胃肠积热,加地榆6g。共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60例,治疗结果:治愈3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3. 宣肺通便汤加减

炙枇杷叶30g,紫菀10g,炙桑白皮10g,川贝母10g,茯苓30g,炒冬瓜子30g,火麻子30g,生薏苡仁30g,桔梗l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口干口渴加玉竹30g、天冬15g;憋胀明显加香附15g、砂仁15g;痰多痞满,舌苔厚腻则加陈皮10g、半夏10g;食欲缺乏加白豆蔻5g;咳嗽感冒发热,则加鱼腥草30g。共治疗100例慢性习惯性便秘患者,治疗结果:临床治愈55例,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八、慢性腹泻

【概述】

慢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病变主要在脾胃以及大小肠,临床分型多为食滞肠胃、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结合病因分: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反流入胃造成的腹泻;肠源性腹泻,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菌群失调,食物中毒及某些腹泻药;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腹泻;功能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中,最常见的为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等。【临床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

1. 症状

腹泻常伴有血。大便次数多而便量较少。少数患者大便成型而仅表面带血。如果炎症范围广泛,可血便混合。大多数患者左下腹或下腹痛,排便前加重,当直肠受累时可见里急后重。病情严重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不适。

2. 体征

炎症的结肠部位有压痛,严重者肛门指诊可见血染指套,伴心动过速,病久可有营养不良慢性失血表现如面色苍白,肌肉萎缩。

3. 辅助检查(1)结肠镜: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水肿、充血,或有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糜烂、溃疡。慢性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假息肉、桥形黏膜等。(2)病理:局部病理检查可见固有膜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增生,腺体排列紊乱。黏液分泌减少。(3)实验室检查:血细胞沉降率及血浆蛋白降低。

肠道易激综合征

1. 症状

多数患者表现便秘与腹泻交替,腹泻一般日少于5次,经常腹胀腹痛,当排便排气后胀痛缓解,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且症状的变化和情绪有相关性,无发热。晨起或餐后便意紧迫,便后不爽感觉,黏液便。

2. 体征

腹部结肠区广泛压痛,直肠指诊检查括约肌张力增强。

3. 辅助检查(1)X线钡剂灌肠:结肠易激惹。(2)大便潜血试验:阴性。(3)纤维肠镜:组织学、黏膜均正常。(4)实验室:血细胞沉降率正常。

吸收不良综合征

1. 症状

多数患者以腹泻为主诉,腹泻日3~4次,粪量多,不成型,色淡有油脂样光泽或泡沫,恶臭,有时为水样泻。或有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等。

2. 体征

腹泻日久可有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下肢水肿等。

3. 辅助检查

粪苏丹Ⅲ染色镜检:>10滴/HP。

粪脂定量:>6g/24小时。【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脾可欣颗粒【主要成分】白扁豆、山药、白术、牛黄、鸡内金。【功能及适应证】健脾益气,消食止泻。适应于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气臭、含有未消化物,面色不华,乳食少进,腹痛,腹胀,睡眠不宁等。【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或冲入奶粉内服用,1岁以下每次1g,1~3岁每次4g,4~7岁每次8g,每日2次。【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食品。

2. 胃舒乐颗粒【主要成分】黄芪、白芍、丹参、延胡椒、白芨、炮姜、肉桂、砂仁、五倍子、甘草。【功能及适应证】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止痛生肌。适应于脾胃虚弱及肝脾不和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伴有脘腹疼痛、腹胀喜温、泛酸嗳气。【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4g,每日3次。【注意事项】①忌食生冷、辛辣食物。②本品为成人治疗脾胃消化不良症所用药。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厌食症,可以减量服用。③厌食症状在服药1周内未改善,并出现呕吐、腹痛症状者应及时向医师咨询。④按照用法用量服用。⑤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⑦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⑧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现代进展】

1. 益气利湿汤

太子参20g,黄芪30g,柴胡12g,升麻8g,当归15g,鸡内金15g,山药20g,扁豆15g,五味子15g,木通10g,猪苓15g。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补骨脂、干姜、豆蔻霜,即四神丸改汤剂;检出真菌者配合白头翁30g、黄连20g、黄柏20g、苦参20g,煎150~200ml汤液,加入锡类散2支,保留灌肠,每晚1次;伴有腹胀者加陈皮12g、小茴香15g;粪检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15g、麦芽、谷芽各20g、山楂12g。共治疗慢性腹泻患者129例,治疗结果:其中脾胃虚弱者67例,治愈47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有效率95.5%;脾肾阳虚者42例,治愈24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有效率83.3%;肝脾不调者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0.0%。

2. 七味白术散加味

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茯苓10g,木香6g,藿香6g,炙甘草3g,石榴皮8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6g、肉桂2g;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苍术、白芍药各8g;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神曲6g、山楂8g。本方为2岁以上小儿用量,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共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5例,治疗结果:痊愈25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

3. 自拟方

红参2~6g,白术、茯苓、山药各8~10g,补骨脂、益智仁各6~8g,莲子肉、薏苡仁各8~10g,陈皮、炮姜各3~6g,肉桂2~3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内服。腹痛者加木香3g;久泻不止加诃子10g、肉豆蔻6~8g;呕吐加姜竹茹8g;食欲缺乏加鸡内金、山楂各10g。共治疗慢性腹泻43例,治疗结果:治愈3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九、慢性病毒性肝炎

【概述】

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范畴,多由于饮食不洁、心理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力下降而被感染,以胁痛、纳呆、口苦为主证,临床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淤血停滞、肝胆湿热、肝阴虚等。可由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临床以乙型肝炎最多见。【临床特点】

1. 症状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毫无症状或有轻微不适,直至严重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轻度疲乏、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不适等。

2. 体征

肝区有叩击痛。

3. 辅助检查

可表现为轻度肝功能损害直至各项生化指标的明显异常。【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肝达康胶囊【主要成分】鳖甲、地龙、柴胡、枳实、砂仁、党参、茯苓、当归、白芍、茵陈、五味子。【功能及适应证】疏肝健脾,化淤通络。适应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脏纤维化)具肝郁脾兼血淤者。【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8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以连续服3个疗程。【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忌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护肝片【主要成分】柴胡、茵陈、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绿豆。【功能及适应证】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适应于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丹参贯众汤

丹参30g,贯众20g,黄芪20g,虎杖20g,桑寄生15g,山楂15g,茯苓15g,郁金10g,柴胡10g,当归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热重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有黄疸者加菌陈、金钱草;黄疸久不退者加炙穿山甲、路路通;肝区疼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七末(冲);谷丙转氨酶增高明显者加五味子、垂盆草;白蛋白偏低或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鸡血藤、黄芪;有腹水者加厚朴、车前子;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有呕吐者加半夏、砂仁(后下);有发热者加葛根;有出血倾向者加仙鹤草;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有肾虚表现者加淫羊藿。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治疗结果:临床治愈57例,好转5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2%。

2. 健脾活血方

太子参15g,茯苓10g,五爪龙15g,白术10g,丹参20g,赤芍20g,三七10g,红花10g,珍珠草20g,楮实子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共治疗54例患者,治疗结果: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区疼痛,乏力,食欲缺乏,黄疸,肝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SB均明显降低,效果优于干扰素对照组。

3. 清肝解毒汤

柴胡10g,栀子10g,黄芩12g,川楝子12g,郁金12g,川黄连6g,蚤休18g,山豆根24g,丹参30g,白茅根30g,虎杖30g,土茯苓30g,赤芍30g,当归15g,垂盆草15g,生牡蛎60g(先煎)。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儿童用药剂量酌减。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恶心欲吐者加藿香、白豆蔻各10g;脾虚便溏者加党参15g、炒白术30g;腹胀者加枳壳、厚朴各10g;肝脾肿大者加桃仁10g、醋鳖甲30g、海浮石15g。共治疗青少年乙型肝炎120例,治疗结果:痊愈15例,好转10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7%。

十、肝硬化

【概述】

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的“鼓胀”、“胁痛”、“黄疸”等范畴,多由于情志郁结、饮酒过多、感染虫毒、黄疸、积聚等伤及肝脾发为本病。临床辨证多为肝郁脾虚、气滞血淤、寒湿困脾、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发作引起的。病理学上可见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的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生成与纤维隔形成,最终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硬化。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因以肝炎病毒性肝硬化最多,其次是酒精性肝硬化不断地增加,遗传因素的易患性以及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情况下易被感染肝炎病毒。【临床特点】

1. 症状

有病毒性肝炎病史,或有酒精中毒、严重营养不良、长期肝脏淤血、血吸虫等慢性肝病史。肝硬化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代偿期症状轻微,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肝脏轻度肿大。失代偿期消瘦乏力,皮肤干枯,面色幽暗无光泽,食欲缺乏、不规则低热、舌质绛红光剥、夜盲及水肿等。同时出现消化道症状,厌油腻、黄疸、厌食。

2. 体征

出现蜘蛛痣、肝掌。门脉高压表现为脾大、食管静脉曲张、腹水。

3. 辅助检查

肝功能减退,某些肝功能化验呈阳性结果;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降低、乃至全血细胞减少;食管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有食管静脉曲张,可伴有胃底静脉曲张;B超示肝脏有密集或较密的大小不等、弥漫分布的光点、光带或光团。脾脏增大;CT检查:肝脏体积缩小,严重者,肝表面轮廓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影。也可见全肝叶或局灶减低密度;肝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假小叶形成。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利肝隆颗粒【主要成分】郁金、茵陈、板蓝根、黄芪、当归、五味子、甘草。【功能及适应证】疏肝解郁,清热解毒。适应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有较好的效果。【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小儿酌减。【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服。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宝光利肝隆冲剂【主要成分】茵陈、郁金、当归、刺五加等。【功能及适应证】舒肝解郁,清热解毒。适应于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10~20g,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自拟方

生黄芪40~80g,当归15g,炒白术15g,猪苓20g,茯苓20g,赤芍15g,白芍药15g,丹参20g,泽兰20g,炙鳖甲10g,炙鸡内金15g,茵陈15g,车前子15g(包),厚朴10g,大腹皮15g,制香附10g。湿热明显,伴有黄疸者去黄芪,以茵陈为君药,加藿香、蒲公英、紫河车、白茅根清利湿热解毒,待湿热除去后,再用黄芪;肝肾阴虚者加北沙参、生地黄、麦门冬、枸杞子滋阴生津;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干姜、桂枝温阳利水;肝大、脾大者加生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齿鼻出血者加白茅根、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蛋白倒置者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肝区疼痛加醋柴胡、郁金、木瓜柔肝止痛;无腹水者方中去茵陈、车前子。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 鳖甲煎加减丸

鳖甲240g,黄芪240g,射干30g,黄芩30g,柴胡60g,干姜30g,大黄30g,白芍药50g,桂枝30g,葶苈子10g,石苇30g(去毛),厚朴30g,牡丹皮50g,瞿麦20g,半夏10g,人参10g,土鳖虫50g(熬),炙阿胶30g,炙蜂房40g,桃仁20g,当归60g,茯苓60g,丹参60g。上药各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粒重6g,1日3次,每次1丸,与汤药同服或温开水送下。并注意按病情进退增减剂量,随证选用汤剂:湿热壅盛型(水起急,腹胀甚,溲黄少,便干结,口苦目黄,胸闷纳呆,舌苔腻,脉弦,转氨酶、黄疸指数明显升高),每日配用垂盆草20g,佩兰12g,厚朴9g,虎杖12g,茵陈20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2g,板蓝根30g,车前子30g(包);脾肾阳虚型(水起缓,病程长,消瘦疲惫,腹胀便溏,下肢水肿,午后为甚,舌淡,苔少,脉沉细弱,肝功检查絮浊度失常,白蛋白、球蛋白倒置者),每日配用益智仁10g,淫羊藿12g,白术15g,薏苡仁30g,扁豆30g,陈皮15g,厚朴9g;肝肾阴虚型(头晕目眩,口苦心烦,脘腹灼热,舌暗红光亮如漆,脉沉细数,肝功能损害严重者),每日配用枸杞子15g,石斛12g,牡丹皮10g,栀子6g,麦门冬12g,天花粉12g,天麻10g,沙苑子12g;齿衄者酌加白茅根30g,藕节30g,仙鹤草30g;酒精性肝硬化者酌加葛根15g,何首乌15g,黄精15g;胆汁性肝硬化者酌加柴胡10g,茵陈20g,金钱草9g。治疗结果:本组30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临床治愈及好转共25例,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23例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者17例纠正,19例HBsAg阳性者6例转阴。

3. 辨证施治方

湿热病毒型症见身目微黄,腹部渐胀,按之柔软,脐心突起,右胁下胀疼,食欲缺乏,小便黄少,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稍数。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方药:茵陈30g,栀子12g,大黄6g,板蓝根30g,白术15g,茯苓18g,猪苓12g,泽泻12g,大腹皮12g,重楼12g,半枝莲12g,白花蛇舌草12g,柴胡12g,白芍药12g,枳实12g,厚朴12g,丹参30g,灵芝12g,鳖甲12g,甘草3g。湿热温毒内陷心营,症见神昏、吐血、便血、急用安宫牛黄丸吞服,以清热凉开透窍,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清热凉血止血。气滞血淤型症见腹大坚满,面色黯黑,腹壁有蜘蛛痣,皮肤甲错,肝脾肿大,质硬,右胁刺痛,腹壁静脉曲张,食欲缺乏乏力,小便黄少,舌质紫暗,边有淤点,脉弦涩。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淤。方药:鳖甲18g,穿山甲10g,青皮12g,陈皮12g,赤芍15g,当归12g,红花12g,枳壳12g,丹参31g,香附12g,鸡内金12g,郁金12g,牡蛎12g,牵牛子8g,水蛭3g,人参10g,黄芪30g,甘草3g。水湿困脾型症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水肿,脘腹膨胀,小便不利,舌质暗体胖大,苔黄腻,脉弦缓。治法:健脾利水,逐水消胀。方药:苍术12g,陈皮12g,厚朴12g,白术12g,茯苓皮30g,猪苓12g,泽泻12g,大腹皮12g,大戟4g,芫花4g,甘遂3g,大枣10g,白茅根30g,人参10g,黄芪3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3例,占46%;显效12例,占24%;有效9例,占18%;无效6例,占12%;总有效率88%。(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十一、胰腺炎

【概述】

祖国医学认为胰腺炎与“胃脘痛”、“结胸”有相关性,多由于暴饮暴食、肥甘醇酒或抑郁焦虑,肝气犯胃。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黄疸为常见症状。临床辨证分型为食滞胃脘、脾胃实热、肝胆湿热。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急性者表现为上腹部剧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血清和尿淀粉酶活力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休克。慢性者是指胰腺的复发性和持续性的炎性病变。【临床特点】

1. 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按病理变化分为水肿型胰腺炎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种。前者症状较轻,自限性经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起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常伴有休克及多种并发症。

2. 体征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腹压痛显著,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也可出现腹膜炎和胸膜炎,黄疸。

3. 辅助检查

血尿淀粉酶增高。多有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左移。腹部B超或CT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不清。【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胃痛宁片【主要成分】蒲公英、龙胆粉、甘草、小茴香。【功能及适应证】清热燥湿,理气和胃,制酸止痛。适应于治疗湿热互结所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伴有胃脘痉痛、胃酸过多、脘闷嗳气、泛酸嘈杂、食欲缺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2~3次。【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②湿热胃痛证及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③糖尿病患者、儿童及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④服用本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应该停服。⑤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⑦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⑧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气滞胃痛颗粒【主要成分】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功能及适应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应于肝郁气滞,胸脾胀满,胃脘疼痛。【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注意事项】①忌气怒,忌食辛辣食物。②孕妇慎用。③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按照用法用量服用。⑤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者,应停服并去医院就诊。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⑦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⑧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⑨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现代进展】

1. 辨证加减方

肝郁气滞型62例:证见脘腹及左胁疼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方药:生大黄15g,川楝子15g,柴胡15g,黄芩10g,牡丹皮15g,川芎15g,延胡索10g,枳壳15g,白芍药20g,甘草6g。脾胃实热型(腑实证)37例:症见脘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身热尿赤,大便闭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沉实。治宜通腑泄热兼活血逐淤。方药:生大黄20g,柴胡15g,黄芩10g,厚朴10g,红藤30g,牡丹皮10g,黄连10g,白芍药20g,莱菔子15g,红花10g,川芎15g,甘草6g。湿热壅盛型14例:证见脘胁满痛拒按,痛如刀割,身热口渴,尿黄便闭,无矢气,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或滑数。治宜攻下逐淤兼凉血解毒。方药:生大黄20g,芒硝10g(冲服),柴胡15g,牡丹皮10g,红藤30g,黄芩15g,黄连10g,赤芍20g,枳壳15g,茵陈30g,红花10g,甘草6g。给药方式为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及直肠保留灌肠。西医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胰酶的药物,解痉镇痛,改善微循环,支持治疗,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结果:113例患者中,治愈9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95.6%。治疗时间最长92天,最短16天,平均29天。

2. 清胰汤加减

大黄10g(后下),白芍药10g,柴胡10g,芒硝10g(冲服),黄芩10g,胡黄连10g,木香10g,延胡索10g。脾胃实热型(17例)主证:脘腹满痛拒按、痞塞不通、大便燥结、口干、舌苔黄厚腻或燥、脉滑数。治则:通里泻下。处方: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大黄15~30g(后下),芒硝6~15g(冲服),厚朴10~15g,枳壳6~15g,金银花30g,柴胡15g,黄芩、胡黄连、白芍药、木香、延胡索各10g;肝胆湿热型(28例)主证:脘胁疼痛,发热,黄疸,身重倦怠,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则:清肝胆、利湿热。处方: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生大黄(后下)、柴胡、白芍药、龙胆草各15g,黄芩、胡黄连、木香、延胡索、栀子各10g,芒硝12g(冲服),茵陈30g,木通6g。用药方法:每日1剂,冷水煎。共煎2次取汁400ml,无恶心、呕吐者分2次温服,有恶心呕吐者则采用直肠给药:每次100ml,每日3~4次,直肠保留30分钟。对于重症者同时配合西药治疗。治疗结果: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3. 自拟胰安合剂

胰安合剂2号,脾胃实热型,以清热解毒为主,选用栀子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木香15g,胡黄连15g,虎杖15g,连翘15g,延胡索15g,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10g;肝胆湿热型,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选用胰安合剂3号:龙胆草15g,木香15g,延胡索15g,白芍药24g,茵陈30g,金钱草30g,连翘15g,栀子15g,大黄(后下)15g。用时根据临床辨证加减。以上中药每日2剂,水煎后从胃管注入,1日3~4次,5~10日为1疗程。胃管注入中药前肌注胃复安10mg,防止呕吐并加强胃的排空能力。禁食3~14天,常规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亦便于中药注入和肠内营养支持。早期应用胰腺分泌功能及胰酶活性抑制剂,如甲氰咪胍、654-2、及善宁或施他宁等。抗感染治疗:选用环丙沙星、甲硝唑等能通过血胰屏障且对肠杆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抗感染治疗时间要长,一般抗感染3周,防止后期感染。本组69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率92.75%。(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十二、胆石症

【概述】

胆石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范畴,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突发的胆绞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气滞血淤等。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种类和成分不完全相同。病因可能与胆汁淤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胆固醇代谢失调有关。【临床特点】

1. 症状

取决于结石是否引起胆道感染,胆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与程度。通常胆囊内结石及肝管内结石嵌于胆囊颈部时引起急性胆囊炎,发生胆绞痛。其他部位的结石也多有胆绞痛症状。但绞痛大都在饱餐或高脂肪饮食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后发作。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胛或右肩部。痛时常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

2. 体征

胆囊区压痛。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黄疸、高热、头晕头痛、血压下降。

3. 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B型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影时可确诊。十二指肠引流取胆囊胆汁检查,如发现胆固醇结晶则有助于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胆石利通片【主要成分】硝石(制)、白矾、郁金、三棱、猪胆膏、金钱草、陈皮、乳香(制)、没药(制)、大黄、甘草。【功能及适应证】理气解郁,化淤散结,利胆排石。适应于气滞型胆石病,伴有右上腹胀满疼痛、胃脘痞满、厌食油腻。【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胆道狭窄、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忌用。

2. 清热利胆颗粒【主要成分】金钱草、紫花地丁。【功能及适应证】清热利湿,消炎利胆。适应于胆囊炎、胆结石伴有胆囊炎。【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三汤治石方

疏肝通腑溶石汤:金钱草20g,茵陈20g,柴胡15g,枳实15g,川芎15g,香附15g,大黄9g,白芍药12g,延胡索12g,牡蛎15g,昆布15g,丹参15g。排石汤:金钱草30g,茵陈30g,柴胡15g,枳实15g,川芎15g,香附15g,大黄9g,厚朴15g,芒硝15g,芍药12g,延胡索12g。化石散: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5g,川贝母15g,柴胡20g,郁金20g,威灵仙15g,茵陈15g,丹参15g。根据症型选一方。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 清肝利胆排石汤

茵陈30g,酸泡根30g,金钱草30g,虎杖15g,鸡内金15g,延胡索12g,郁金10g,柴胡12g,大黄10g。气滞血淤型加川楝子、香附、姜黄各10g;肝胆湿热型加龙胆草6g、栀子10g、黄柏10g;肝郁脾虚型加茯苓15g、炒白术12g、砂仁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7日为1个疗程,间歇5~7天,再开始第2个疗程。间歇期间口服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延胡索1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5g)以扶正排石,6周后判断疗效,对照组口服曲匹布通每日1片,1日3次,6周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果:治疗组100例中治愈52例,有效3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50例中治愈8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50%。

3. 自拟芍草四金汤

生白芍药60g,炙甘草15g,鸡内金15g,醋郁金15g,醋延胡索15g,海金沙20g,金钱草30g,川楝子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忌生冷、油腻、饱餐。辨证属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属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热毒盛者加蒲公英;伴黄疸者加茵陈、虎杖;伴便秘者加生大黄;脘腹胀痛甚者加乌药、木香。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 7%。本组服药最多者26剂,最少者5剂。(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十三、胆道蛔虫病

【概述】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虫证”、“胁痛”、“黄疸”、“积聚”的范畴,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湿化热,阻滞肝胆气机而发病,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气滞血淤、肝郁脾虚、胆道阻滞等。胆道蛔虫病是肠道内蛔虫钻入胆道惹起的症状,此病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蛔虫是肠道内寄生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下段内,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肠功能紊乱、饥饿、高热、胃酸降低和驱虫不当时,喜爱钻孔习性的蛔虫,可上达胃十二指肠内,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临床特点】

1. 症状

为阵发性剑突下顶部绞痛,发病时病人辗转不安,呻吟痛苦,痛止时又平息如常;常表现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常有驱蛔虫史或呕蛔虫史,合并胆道感染时,会出现畏寒、高热和黄疸。

2. 体征

检查可见胆囊和肝脏肿大并惧压痛。

3. 辅助检查

粪便中查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迹,是蛔虫钻入胆道的佐证,B型超声检查、X线静脉胆管造影和ERCP协助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舒胆片【主要成分】茵陈、栀子、大黄、芒硝、虎杖、郁金、木香、厚朴、枳壳。【功能及适应证】清热化湿,利胆排石,行气止痛。适应于肝胆湿热,黄疸胁痛,发热口苦,尿赤便燥。常用于胆囊炎、胆道感染、胆石症。【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孕妇忌服。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茴三硫片【主要成分】小茴香等。【功能及适应证】疏肝利胆。适应于胆囊炎、胆结石及消化不良,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①偶有发生荨麻疹样红斑。②胆道完全梗阻者禁用。③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④甲状腺功能有亢进者慎用。【现代进展】

1. 乌梅汤(1)单纯型:相当于中医胆蛔气痛型。①乌梅15g,黄连9g,黄柏9g,川椒6g,细辛3g,加水500ml煎成200ml,每天1剂,分2次口服,儿童用量酌减;亦可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等。②陈醋50~100ml,加入花椒少许加热,沸腾后去掉花椒顿服,儿童用量酌减。③西医对症处理。(2)炎症型:相当于中医胆蛔湿热型,有右上腹腹肌紧张压痛、体温与血象升高、发冷发热等炎症表现,在单纯型治疗基础上,有黄疸者乌梅汤加茵陈30g、金钱草5g、木香10g。行禁食补液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结果:60例治愈51例,好转3例,手术治愈6例,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37天。随访18个月至7年,无复发。

2. 辨证加减方

单纯性胆道蛔虫症:症见上脘钻心绞痛,汗出肢冷,恶心呕吐或吐蛔,腹痛喜按,痛后如常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30g,槟榔15g,使君子10g,白芍药20g,延胡索10g,黄芩10g,茵陈30g,金钱草30g,生大黄15g(后下)。热型:胆道蛔虫合并感染症,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胃脘胀痛拒按,口苦咽干,可有黄疸,便结尿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栀子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5g,牡丹皮10g,龙胆草10g,郁金15g,川楝子10g,槟榔30g,乌梅30g,金钱草30g,生大黄15g(后下);蛔隐型:胆道蛔虫症后遗死蛔症,症见胃脘胀闷钝痛,进食后加重,伴有低热、恶心、纳呆,舌质黯或有淤斑,苔白,脉沉弦。自拟方:柴胡15g,郁金15g,川楝子15g,枳壳10g,桃仁10g,红花10g,乌梅30g,茵陈30g,金钱草30g,生大黄15g(后下)。以上中药水煎,每日1次,早晚分2次温服,7剂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50例蛔滞型共治愈47例,好转3例;10例蛔热型治愈8例,好转2例;18例蛔隐型随访1月内治愈1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3. 金茵乌梅汤

金钱草20g,茵陈15g,乌梅15g,川椒15g,地龙10g,细辛3g,干姜6g,制附片6g(先煎),肉桂6g,黄连9g。兼体虚者加红参10g;腹胀甚者加厚朴15g、柴胡10g;呕吐不止者加姜汁、半夏;湿重者加藿香1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共治疗32例胆道蛔虫病患者,治疗结果:服完1个疗程(5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31例,其中仅有1例右季肋下胀而不适,2个疗程后复查肝胆B超,仍然有残存断裂虫体片。治愈率为96.5%。(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十四、胆囊炎

【概述】

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范畴,多由于饮食不节,湿热蕴结于肝胆而发病,以胁肋胀痛、恶心、口苦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湿热蕴蒸、脾虚血亏、淤血停滞等。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80%是在胆囊结石基础上继发感染引起的,其他的因素还有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蛔虫堵塞等。慢性胆囊炎多是由于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此外,由于胆汁排出不畅可形成细小的胆固醇结石继发感染,胰液反流刺激胆囊形成炎症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急性胆囊炎有较典型的发病过程,常起病在进食油脂后,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通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并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加重时还会有畏寒和发热。

2. 体检

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莫非(Murphy)氏征阳性,有时右上腹可触及包块,感染加重时,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慢性胆囊炎上述症状常不典型,也会有消化道症状和右上腹及肩部放射疼痛。

3. 辅助检查

胆囊B型超声检查、CT检查可协助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鸡骨草胶囊【主要成分】鸡骨草、茵陈、栀子、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白芍、枸杞子、大枣。【功能及适应证】疏肝利胆,清热解毒。适应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服用本品忌酒及辛辣、肥甘滋腻之品。

2. 消火利胆片【主要成分】穿心莲、溪黄草、苦木等。【功能及适应证】清热解毒,祛湿利胆。适应于胆囊炎、胆道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自拟方

大黄10~30g(后下),柴胡9~12g,炒枳壳7~15g,赤芍10~30g,白芍药10~25g,生甘草6~9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广郁金10~25g,虎杖15~25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脾胃气虚、食欲缺乏者加党参30g、炒白术30g、陈皮10g;伴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g、鸡内金30g、海金沙30g(包);发热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5g;伴呕吐者加制半夏15g、茯苓25g、生姜片20g;大便干燥,便难者,取基本方药1剂浓煎500ml,对入芒硝15g,保留灌肠。同时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除13例伴有胆结石的患者,好转后要求自动出院外,其余47例均临床治愈。随访10例均正常,1~2年未复发,有效率100%,临床治愈率83.3%。

2. 自拟清胆汤

柴胡12g,陈皮12g,茯苓12g,半夏12g,白芍药12g,延胡索12g,枳壳12g,金银花10g,郁金10g,木香10g,黄芩10g,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发热者加青蒿;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有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有胆道蛔虫者加乌梅、川椒;胆绞痛者针刺双大横穴。共治疗11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结果:近期治愈86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

3. 舒胆汤

金银花15g,蒲公英30g,玉米须30g,柴胡10g,茵陈15g,白芍药10g,木香10g,香附10g,甘草6g。发热甚者金银花量增至30g,蒲公英量增至50g;湿热黄疸者玉米须量增至50g,茵陈量增至30g;气虚者加党参、白术;疼痛甚者加乌药、郁金;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姜竹茹;食欲缺乏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伴胆囊结石者加海金沙、鸡内金。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共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治疗结果:治愈(自觉症状消失,B超检查正常)10例,显效(自觉症状消失,B超检查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36例,有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B超检查有改善)12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B超检查无改善)2例,有效率96%。(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冯社芬)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

【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的范畴,多由于劳累过度、反复感受外邪、导致水汽凌心而发病,以体循环静脉淤血为主证,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阳虚水泛、淤血水阻、水汽凌心、阳气虚脱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当心脏失去代偿能力后,心室舒张期末的容量超过一定限度,心室的排血阻力增加,心脏收缩无力,静脉回流,心脏的血流不能充分排出,因此心排血量减少,动脉系统内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内淤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惊悸”、“怔忡”、“喘证”的范畴,多由于心肺肾虚,水饮射肺,肺失肃降,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以突发的急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焦虑不安,高度发绀,咳吐粉红色泡沫状痰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阳气虚脱、水汽凌心等。急性心力衰竭也称急性肺水肿,是由于心脏的急性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和急性肺淤血综合征。【临床特点】

慢性心力衰竭(1)症状

水肿、发绀、尿少或夜尿增多,右上腹胀痛,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乏,食欲缺乏、恶心、呕吐。(2)体征

肝大伴有肝区压痛,日久可发生心源性肝硬化或继发轻度黄疸。伴有三尖瓣关闭不全时肝脏可有扩张性搏动。颈静脉有明显的怒张。手背、舌底、眼底静脉也可以怒张,肝颈静脉回流阳性、双下肢水肿。(3)辅助检查

X线胸片:右心衰多继发于左心衰,心脏增大的程度较单纯的左心衰显著。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

诊断以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做出。

急性心力衰竭(1)症状

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突发急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焦虑不安,高度发绀,咳吐粉红色泡沫状痰,甚者可从鼻口涌出。(2)体征

听诊两肺满布湿音和哮鸣音,心脏听诊有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和交替脉,引起肺动脉高压出现P2亢进,心率增快。(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肺纹理增强肺野模糊不清,急性肺水肿时可见由肺门向周围扩延呈蝶形的大块阴影。【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芪参胶囊【主要成分】黄芪、丹参、人参、三七、水蛭等。【功能及适应证】益气活血,化淤止痛。适应于气虚血淤者,伴有胸部刺痛、隐痛、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倦怠乏力、汗出。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每次5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服用。个别患者服药初期可见头胀头昏,继续服用或减量症状可消失。

2. 宁心宝胶囊【主要成分】虫草头孢菌粉。【功能及适应证】提高心律,改善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适应于多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难治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3. 冠心静胶囊【主要成分】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玉竹、三七、人参、苏合香、冰片。【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意气通脉。适应于气虚血淤所致胸痹,胸痛、心悸气短。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4. 诺迪康胶囊【主要成分】圣地红景天。【功能及适应证】益气活血,通脉止痛。适应于气虚血淤所致胸痹,表现为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现代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保元汤加味

黄芪30g,肉桂5g,炙甘草10g,党参、丹参各20g。若淤血征明显者加川芎、桃仁、红花;咳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杏仁;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包)、防己、泽兰;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胸闷甚者加栝楼、薤白;痰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每日1剂,浓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配合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结果:共治疗3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4%。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2. 真武汤加味

熟附片9~12g(先煎30分钟),茯苓15~30g,炒白术15g,白芍药10g,生姜10~15g,车前子15~30g(包),黄芪15~30g,泽泻15g。四肢欠温者加干姜、肉桂;发绀明显者加丹参、川芎;咳、喘重者加炒苏子、葶苈子;心慌重者加生龙骨、灵磁石。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治疗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结果:显效46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3. 强心温阳益气汤

熟附子(先下)、白术、麦门冬、五味子各10~15g,人参5~10g(另服),黄芪、茯苓各15~30g,肉桂3~10g,丹参、当归、葶苈子各10~20g,麦门冬15~20g,麻黄4~6g,炙葶苈子10g,生姜大枣引。若尿量极少者,加木通、泽泻;口唇发绀甚,两颧暗红有淤血表现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兼挟外邪、痰浊化热者,加半夏、杏仁、黄芩;气虚加大人参、黄芪用量;阳虚明显加大熟附子、肉桂用量;阴虚明显加大生地黄、麦门冬用量;肾虚明显加仙灵脾、肉苁蓉;喘促、咳嗽明显加大葶苈子、桑白皮用量;胸闷甚加薤白、枳实;眠差加枣仁、黄柏、合欢皮;食欲缺乏加砂仁、白豆蔻、焦三仙等。煎服法:先煎熟附子30分钟(人参另煎服),然后将预先浸泡30分钟的上药纳入,共煎30~40分钟,倒出头煎后再煎30分钟,混合后,分2次早晚温服。所有患者还要接受利尿剂、ACEI、洋地黄药物。共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治疗结果:心功能改善Ⅰ级11例,Ⅱ级5例,总有效率80%。

二、风心病

【概述】

本病属中医的“喘证”、“水肿”、“惊悸”、“怔忡”等的范畴,以心悸、喘息、咯血、二尖瓣面容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心血淤阻、气血亏虚、心肾阳虚等。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瓣膜损害,炎症在心脏瓣膜上留下瘢痕,致使瓣膜功能受损,狭窄或关闭不全,瓣膜受损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最为常见,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心脏瓣膜的狭窄和关闭不全,都会影响正常心排出量,使累及到的心室和心房扩大,最后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而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大量粉红泡沫状痰或咯血、心悸,二尖瓣重度狭窄时常有“二尖瓣面容”双颧绀红。【临床特点】

1. 症状

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可伴有关节疼痛等。

2. 体征

心脏听诊在有关瓣膜区可闻及舒张期或收缩期相应的心脏杂音。重度二尖瓣狭窄时出现二尖瓣面容。

3. 辅助检查

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造影可以确诊。【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玉屏风口服液【主要成分】黄芪、白术、防风等。【功能及适应证】卫外固表。适应于治表虚不固,自汗恶风,小儿体虚多汗症,面色苍白及易感风邪之证,风寒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体虚所致的反复感冒、缠绵不愈,过敏性鼻炎、肾炎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心通口服液【主要成分】黄芪、党参、麦门冬、何首乌、淫羊藿、野葛、当归、丹参、皂角刺、枳实等。【功能及适应证】益气养阴,化痰通络。适应于胸痹气虚,痰淤交阻证,心悸、心痛、胸闷气短,心烦乏力。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服后泛酸者,可于饭后服用。【现代进展】

1. 自拟消颤汤

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5g,防风12g,羌活12g,杭菊花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14天为1疗程。所治病人除有严重心衰时应用抗心衰药物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结果:显效13例(转复窦性心律)占72%;有效3例(颤动减轻,心律控制在60~90次/分钟)占16.1%;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8%。

2. 君心康汤

红参5g(蒸兑),麦门冬12g,桂枝10g,猪苓10g,炙甘草6g,白术10g,丹参15g,甘松6g,五加皮15g。每日1剂,按常规煎取300ml,分2次温服,2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治疗结果:临床缓解1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9%。房颤纠正率23.5%,室早纠正率66.7%。并发症中,尤以对食欲缺乏、水肿、咳嗽的改善较为明显。

3. 自拟扶阳蠲湿汤

熟附子、生姜、当归、桂枝、薏苡仁各10~20g,黄芪、鸡血藤、益母草、桑寄生各15~30g,人参、防己、五加皮、白术、茯苓各6~12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内服。阴虚加生熟地黄、玉竹、女贞子;痰热加栝楼、枳实、葶苈子;心律不齐,心悸,怔忡,加苦参、龙牡、紫石英;咳嗽痰喘加栝楼、厚朴、杏仁;外感酌加麻黄、苏叶、连翘。治疗结果:全组病历最少服药14剂,最多60剂,平均27.5剂。显效21例,好转8例,无效1例。(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三、心律失常

【概述】

本病属中医的“惊悸”、“怔忡”等病症范畴,多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或因于久病体虚导致本病的发生,以心悸、易惊、疲倦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阳不足、阴虚火旺、淤血阻络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各种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率、被动性异位心率、主动性异位心率,和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的干扰及房室分离、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阻滞及室内阻滞、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的预激综合征。临床上按解剖生理分为窦性、房性、结性、室性心律失常四大类。窦性心动过缓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当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时可有头昏或晕厥。【临床特点】

1. 症状

多无症状或有头昏,心悸等。

2. 体征

心脏听诊可见心率缓慢或心率快速或节律不整。

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显示。

窦性心动过缓(1)心率每分钟在60次以下。(2)P-R间期≥0.12秒。(3)P波呈窦性。

窦性心动过速(1)心率每分钟大于100次。(2)P波为窦性。(3)P-R间期≥0.12秒。

窦性心律不齐(1)呼吸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每分钟内的心率增快或减慢和呼吸频率相等,非呼吸性的心率的加快和减慢与呼吸没有关系。(2)P-P间距相差>0.16秒。(3)P波为窦性。【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灵芝糖浆【主要成分】灵芝。【功能及适应证】养心安身,健脾和胃。适应于心悸失眠,食欲缺乏。常用于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冠心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三七、丹参、降香。【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理气止痛。适应于气滞血淤型冠心病所致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用法用量】舌下含服,每次10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现代进展】

1. 自拟温阳复脉汤

熟附子10g(先煎),淫羊藿10g,炙麻黄10g,细辛3g,桂枝10g,红花10g,黄芪25g,丹参20g,当归12g,麦门冬15g,炙甘草10g。本组经2个疗程治疗,对频发室早疗效观察,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9%。对缓慢性心率失常疗效观察,其中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13例,显效13例;窦性心动过缓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显效4例,有效1例;并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显效2例,有效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有效1例,无效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效1例;心房纤颤3例,显效2例,有效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有效2例,无效1例,诊断未明确4例,显效2例,有效2例。

2. 自拟复律灵

黄芪30g,白参15g,茯神15g,丹参15g,当归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15g,桂枝10g,柏子仁10g,黄连10g,苦参10g,琥珀粉3g(冲服),三七末5g(冲服)。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气虚者白参易红参15g;心神不宁加远志10g、生龙骨15g、牡蛎15g;心阴不足加麦门冬15g、五味子15g;痰湿内阻加陈皮15g、白术15g、法半夏15g;气血淤阻加桃仁10g、红花15g、生地黄15g;心阳虚衰加白参15g、炮熟附子10g、龙骨25g、牡蛎25g。治疗结果:76例中,痊愈44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05%。

3. 自拟方

熟附子6g,红参10g,红花10g,炙甘草10g,麻黄5g,桂枝5g,五味子5g,三七5g,丹参15g,麦门冬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若兼胸闷,气短加栝楼10g、枳壳10g;失眠加夜交藤30g、酸枣仁15g;眩晕加天麻10g、菊花15g;水肿加茯苓15g、益母草30g。共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治疗结果: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房室传导阻滞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窦缓者显效1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0%。(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为胸阳痹阻、心血淤阻、痰浊阻滞、脾肾两虚、阳虚欲脱等型。是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由于缺血的部位、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心率失常5种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多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焦虑紧张应激以及A型行为个性、膏粱厚味引起的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体重、高脂血)症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特点】

1. 症状

平时多无症状,或有劳累后心慌气短。当并发心绞痛发作时可有胸骨后压迫性疼痛、发闷、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或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持续时间3~5分钟,服用扩冠状血管药物可缓解。合并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同心绞痛样的疼痛持续不缓解。

2. 体征

叩诊可见心界扩大,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律不齐。

3. 辅助检查(1)动态心电图实验: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冠心静胶囊【主要成分】丹参、赤勺、川芎、红花、玉竹、三七、人参、苏合香、冰片。【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意气通脉。适应于治疗气虚血淤引起的胸痹、气短、心悸。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心脑康胶囊【主要成分】丹参、赤勺、制何首乌、葛根、川芎、红花、泽泻、牛膝、地龙、郁金、远志等。【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通窍止痛。适应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服藜芦;服药期间不宜饮酒和食用辛辣之品。出血症忌用。【现代进展】

1. 益气活血化痰汤

太子参15g,赤芍15g,栝楼15g,麦门冬20g,丹参20g,山楂20g,枳壳10g,川芎10g,远志10g,甘草4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胸闷加薤白12g;心前区刺痛加延胡索15g;水肿明显加五加皮15g、车前子30g(包);心悸加龙骨30g(先煎)、五味子10g、炒枣仁24g;心动过速加黄连6g;淤血明显加红花10g、水蛭6g、三七粉3g(冲);高血压、高脂血加草决明20g、何首乌15g、泽泻12g。同时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结果:共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症状改善的有效率92%。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78%。

2. 益气活血化淤法

鹿茸10g,人参20g(另煎),牡丹皮12g,赤茯苓12g,半夏12g,薤白10g,何首乌10g,红花10g,三七10g。水煎,每日1剂,分子午卯酉4次服。治疗结果:心绞痛疗效:显效3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86.7%。心电图疗效:显效20例,好转22例,无改变18例,有效率70%。

3. 益气活血汤

生黄芪30g,丹参30g,太子参30g,葛根30g,栝楼30g,川芎15g,降香9g,桂枝6g,路路通10g,赤芍10g,薤白10g,郁金20g,延胡索2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阴虚加生地黄、麦门冬;阳虚加桂枝;痰浊内阻加石菖蒲、薤白、茯苓;高血压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有效率91.52%。心电图疗效:显效24例,好转29例,无改变6例,有效率89.83%。(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概述】

精神上应激或工作紧张、压力大时难以适应而惊恐恼怒即可导致发病,属于中医的“惊悸”、“怔忡”、“不寐”范畴。以心惊神摇、不能自主、自觉心中惕踢,稍劳即发,甚则心痛阵作,临床辨证分型为心神不宁、心血亏虚、阴虚火旺、心阳虚弱、水汽凌心、淤血阻络。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精神神经症的一种类型。病因尚不清楚,临床可见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憋闷,乏力,多汗,失眠等症状,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性格、遗传等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临床特点】

1. 症状

主诉较多而且多变,一般都是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证据,症状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以心血管的症状为主,伴有其他神经症的症状,如头痛、失眠、头昏、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或过度呼吸、眩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发病急,终止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自行终止,发作时神志清楚,发作后乃心悸不安。

2. 体征

症状发作时,听诊心率稍快但多不超过100次/分钟,心律规整,心音增强,可有短促收缩期杂音或早搏,血压轻度升高。

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律不齐。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心脏B超、心脏运动试验等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常用中成药治疗】

1. 乌灵胶囊【主要成分】乌灵菌粉。【功能及适应证】补肾健脑,养心安神。适应于心肾不交所致的神经衰弱,伴有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茶叶。

2. 参茯胶囊【主要成分】全中华鳖粉、人参、生地黄、茯苓。【功能及适应证】益气养阴,健脾滋肾。适应于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所致的食少倦怠,心烦失眠,健忘头晕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3粒,每日2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烟酒。【现代进展】

1. 越鞠丸

香附12g,川芎8g,苍术12g,神曲10g,栀子10g。伴气短懒言加太子参20g;胸痛胸闷加木香6g、枳壳10g;抑郁焦虑加郁金9g、合欢皮15g;失眠多梦加夜交藤15g;手足凉加桂枝9g;咽干口苦加黄连6g;头昏耳鸣加枸杞子12g、山茱萸10g;多汗加牡蛎30g、麻黄根12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治疗结果: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13%。

2. 舒心汤

人参10g,当归10g,五味子10g,白芍药10g,白术10g,茯神10g,远志10g,郁金12g,石菖蒲12g,炙甘草6g。脾虚食欲缺乏加茯苓30g、山楂10g、麦芽15g;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各10g;肝气郁结加柴胡、枳壳各10g;乏力倦怠加黄芪15~30g;痰浊中阻加陈皮、半夏各10g;焦虑失眠加柏子仁10g;胸闷不舒加丹参20g、檀香10g、栝楼10g;心血淤阻加赤芍30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共治疗36例,治疗结果:痊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治愈率72%,总有效率91.17%。36例中治疗最长1个月,最短1周。

3. 滋阴益气活血通络法

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黄20g,桂枝15g,苦参15g,甘松15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丹参20g,路路通15g,枳实20g,磁石30g,合欢皮30g,知母15g。胸闷、胸痛明显者加栝楼30g、薤白10g;肾阴不足而见腰痛神疲者加女贞子30g、旱莲草30g;合并更年期综合征而见烦躁易怒、胁肋胀满者加柴胡15g、厚朴15g;燥热汗出者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浮小麦10g;淤滞明显而见舌质紫黯或有淤斑者加三棱15g、莪术15g;饮食停滞而见食欲不佳者加谷芽10g、麦芽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痊愈78例,好转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王秀芬 李 军 马金莹 张素君)

六、高血压

【概述】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内伤虚损有关,以持续的高血压状态、头痛、头晕、乏力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痰浊中阻等。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95%以上的病人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脑、肾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引发病人病情加重。目前认为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失调以及各种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有关,影响了大脑皮质下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导致了血管舒缩中枢兴奋灶的形成,从而持续性的作用与小动脉发生痉挛使血压升高。【临床特点】

1. 症状

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紧张或劳累后加重,或有视力模糊,鼻出血。

2. 体征

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变化比较大。夏季血压较低,冬季较高。夜间血压较低,清晨活动后血压迅速上升,形成清晨血压高峰。听诊检查时可见主动脉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喀叭音、收缩期杂音。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协会1999年公布的标准为依据。当收缩压≥ 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则称为高血压。

3. 辅助检查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血压的变化规律。【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牛黄降压丸【主要成分】牛黄、羚羊角、珍珠、水牛角浓缩粉、白芍、决明子、川芎、黄芩、郁金、冰片、甘松、薄荷等。【功能及适应证】清心化痰,镇静降压。适应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痰水壅盛的高血压。【用法用量】口服,水丸每次10~20丸,每日1次。【注意事项】腹泻者忌服。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复方罗布麻片【主要成分】罗布麻、野菊花、防己。【功能及适应证】清肝解郁,降低血压。适应于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维持量为:每日2片,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中西药结合方

钩藤9g,夏枯草10g,黄芩12g,牛膝15g,五味子9g,枸杞子12g,夜交藤10g,丹参12g,赤芍9g,白芍药9g,茯苓12g,生石决明20g,远志9g,炒枣仁15g,甘草6g。根据中医辨证原则,肝肾阴虚型重用生地黄、枸杞子等;气滞血淤型重用丹参或赤白芍药;心悸气促者加丹参;面部、两下肢水肿者加白术、防己;脘腹痞胀、恶心、呕吐者,加清半夏、陈皮、扁豆、生姜、炙鸡内金;阴盛火旺较重者加黄柏、知母;大便秘结者加当归、大黄;头痛头晕重者加玄参、车前子;咳嗽痰多者加金银花、鱼腥草;肢寒便秘者加干姜、炒白术;心律失常甚者着重加炙甘草或阿胶;胸闷胸痛显著者加全栝楼、薤白;心烦躁动、忧愁多梦、失眠、多虚者重用夜交藤或加用朱砂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待症状控制后,改为2天1剂或3天1剂,治疗30~60天。

2. 中西医结合方

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5g,怀牛膝12g,桑寄生12g,菟丝子12g,茯苓、泽泻各9g。偏阳气虚加熟附子、肉桂、黄芪;偏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龟板;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夜尿多加桑螵蛸;下肢水肿加益母草、车前子;兼血淤加丹参、泽兰;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服药达疗效后,可改为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同时口服硝苯地平10~20mg,每日3次。西药组:口服或含化硝苯地平10~20mg,每日3次,控制症状或血压后,酌情服用维持量10mg,每日3次或每日2~3次。结果:两组54例病人治疗30天后,中西药结合组起效时间平均10天,西药组起效时间平均14天,中西药结合组总有效率97.23%,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83.33%,两者疗效对比,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3. 天麻钩藤饮加味

天麻10g,钩藤12g,石决明30g(先煎),白芍药15g,黄芩10g,怀牛膝15g,夜交藤25g,菊花12g,益母草20g,桑寄生15g。阴伤较重者加玄参、生地黄、龟板、生牡蛎,头痛较甚者加代赭石、生石膏。水煎服,每天1剂,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风阳上扰证48例,显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概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的“惊悸”、“怔忡”等范畴,多与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淤血阻络等有关。临床辨证分型为心血不足、心阳不足,淤血阻络等。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而引起搏动功能和冲动传出障碍,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多种病因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或退行性变,冠心病等均可造成本病。临床上持续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原发性房颤,青年常患有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发病隐匿,病程缓慢,常表现有黑蒙、昏厥、意识短暂丧失、乏力、记忆力下降、胸闷等。窦房结的功能衰竭应排除药物、神经或代谢紊乱等诱发因素,表现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房停搏等。

2. 体征

听诊:可见心率缓慢,心率低于50次/分钟。

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见持续而缓慢的窦性心动过缓,且并非由于药物引起;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血塞通片【主要成分】三七总皂甙。【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脉经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适应于脑络淤阻,中风偏瘫,心脉淤阻,胸痹心痛。常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0~100mg,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忌烟酒,孕妇慎服。

2. 通心络胶囊【主要成分】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功能及适应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轻度、中度患者服用每次2粒,每日3次;重度患者每次4粒,每日3次,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改善后,可每次2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服药后胃部不适者改为饭后服,个别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胃部不适或胃痛。出血性患者,孕妇、经期妇女、阴虚火旺型中风患者禁用。【现代进展】

1. 温阳复脉汤

熟附子9g(先煎),红人参9g(另煎),五味子9g,炙甘草9g,川芎9g,炙黄芪24g,桂枝12g,干姜6~9g,麦门冬15g,生地黄15g,丹参15g,仙灵脾15g。胸闷者加全栝楼15g、枳壳9g;心悸、失眠明显者加酸枣仁15g、远志9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头晕较重或血压增高者加天麻9g、枸杞子12g;淤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各9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30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本组46例,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平均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以上,窦性心率每分钟大于60次)27例;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改善,平均心率每分钟增加5~9次)15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平均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以下)4例,总有效率91.3%。其中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31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11例,显效7例,有效4例;快慢综合征4例均无效。

2. 阳和汤

麻黄15g,鹿角胶10g,熟地黄20g,肉桂10g,熟附子20g,干姜10g,红参10g(另煎),炙甘草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2~3个疗程。心悸、自汗、活动后加重,加黄芪25g、党参15g;四肢厥冷、脉微、阴寒较甚,加细辛3g、淫羊藿15g;心悸失眠、面色少华,加当归15g、夜交藤20g、炒枣仁15g;心悸不宁、舌红少津加生地黄15g、黄精15g、五味子15g;胸部闷痛、舌苔腻者,加栝楼、枳实各15g;胸部刺痛、舌有淤点加丹参、川芎各15g、三七粉5g(冲服);面浮肢肿者加车前子、泽泻、茯苓皮各15g;水肿较难消退加益母草20g、泽兰15g、王不留行25g,以化淤利水;水肿伴喘咳加葶苈子、厚朴、杏仁各15g。19例病窦综合征经治疗后,治疗结果: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

3. 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制川乌10g,川椒10g,干姜10g,熟附子12g,赤石脂20g。心悸易发者加淮小麦、琥珀、龙骨、牡蛎;口干渴喜饮,多汗,舌红,脉细数加生地黄、麦门冬、柏子仁、阿胶;畏寒肢冷,脉沉缓加桂枝、巴戟天;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脉弱加党参、黄芪、当归;胸闷痛加全栝楼、郁金、香附;胸部剧痛如刺,舌边有淤斑或舌质紫暗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胸脘闷胀,咽梗泛恶,舌苔黄腻,脉滑加竹沥、半夏、石菖蒲。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果:12例显效(窦性心率升至每分钟60次以上,症状消失,心电图有不同程度好转);6例有效(窦性心率升至每分钟50次以上,症状减轻,心电图无明显好转);2例无效(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无变化,同治疗前),总有效率为90%。(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八、低血压

【概述】

属中医的“心悸”、“眩晕”范畴,以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当成年人收缩压<12.0kPa舒张压<8.0kPa时,称为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体质较弱者,多数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见疲倦,头痛,头晕,心悸或心前区不适等。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男性,有站立时逐渐发生虚弱感,头晕,眼花,腿软,眩晕乃至晕厥,数年后易发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症状,如肢体强硬、粗大震颤、共济失调等。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有明确病因,多见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引起的血压下降。另外,降压药与镇静药使用不当,也可见低血压。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原发性低血压和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查体无阳性体征。【临床特点】

1. 症状

无自觉症状或有头痛,头晕,心悸,眼花,心前区不适等。

2. 体征

收缩压<12.0kPa,舒张压<8.0kPa。

3. 辅助检查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血压的变化规律。【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生脉注射液【主要成分】红参、麦门冬、五味子。【功能及适应证】益气养阴,复脉固脱。适应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脑血管病以及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2. 灵芝胶囊【主要成分】灵芝浸膏。【功能及适应证】宁心安神,健脾和胃。适应于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复方生压汤

党参20g,麦门冬15g,黄芪30g,黄精15g,白术15g,山药15g,当归15g,生地黄20g,补骨脂5g,炙甘草10g,麻黄4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治疗结果: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

2. 四君升陷汤加减

生黄芪2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知母10g,桔梗10g,升麻10g,柴胡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阳虚加仙灵脾、炙熟附子、黄精、肉桂;阴虚加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气虚减党参加人参;血虚加熟地黄、阿胶;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头痛眩晕加菊花、钩藤;心悸加珍珠母、柏子仁;精神委靡加远志、石菖蒲;心火上炙加黄连、栀子。15天为1疗程,服药1~4个疗程,有效率98.4%。

3. 自拟方

人参9g,黄芪30g,黄精30g,当归12g,炙甘草12g,熟附子9g,枸杞子18g,熟地黄18g,白术15g,木香9g,陈皮9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脾胃虚弱明显加砂仁12g、茯苓12g;肝肾阴虚明显加龟板胶9g(冲)、麦门冬12g、五味子9g;脾肾阳虚明显加鹿角霜9g(冲);心脾两虚明显加山茱萸12g、柏子仁15g。治疗结果:共治疗中老年人单纯性低血压29例,痊愈2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1%。(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张素君)

九、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祖国医学的“惊悸”、“怔忡”范畴,多由于心理、社会压力应激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而患病,以心慌气短、乏力疲倦为主证,临床辨证分型为心气不足、心神不宁、心阳虚弱、心阴不足、阴虚火旺等。是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实质性病变和以间质为主的间质性病变。典型改变以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及充血为主,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以儿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多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史,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经血流直接侵犯心肌所致的溶解细胞的作用,第二阶段是免疫机制产生的心肌损伤。【临床特点】

1. 症状

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半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心脏受累表现常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

2. 体征

可见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低钝,久病可见心脏扩大。

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有明显改变,如:偶发及频发期前收缩以外的异位节律,窦房阻滞,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各种束枝阻滞,标准Ⅲ导联外的S-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实验阳性等。

血心肌酶增高、病毒中和抗体阳性。【常用中成药治疗】

1. 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丹参。【功能及适应证】通脉养心,活血化淤,适应于胸闷、心绞痛。【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①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下列药物混合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硫酸萘替米星(尼泰欣)等注射液。生物碱盐类,如盐酸罂粟碱、利血平、盐酸络贝林(盐酸山梗菜碱)、硫酸阿托品、硫酸麻黄碱、硝酸士的宁等注射液。人工合成的含氮杂环类有机盐类化合物,如盐酸雷尼替丁、盐酸硫胺(维生素B)、盐酸吡多辛(维生素B)、盐酸16氯丙嗪(冬眠灵)、盐酸异丙嗪(非那根)、乳酸环丙沙星、心得安等注射液。其他,如蛋白质和重金属盐类。②本品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所以,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③偶见过敏反应。对本类药物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慎用。

2. 补心气口服液【主要成分】黄芪、麦门冬等。【功能及适应证】补益心气,理气止痛。适应于心悸乏力,头晕气短等心气虚损型胸痹心痛。【用法用量】饭后服用,每次4粒,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孕妇忌服。【现代进展】

1. 分期治疗方初期(2周以内):症见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或腹痛,泄泻,心悸,气短,胸闷,舌尖红,苔薄黄,脉疾数或结代。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30g,黄连10g,苦参10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30g,栝楼15g,麦门冬10g,生黄芪15g。热邪重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0g、栀子10g;咽喉红肿痛甚者加牛蒡子、射干各10g;咳嗽痰多者加川贝母10g;心悸甚者加炙甘草15g、炒枣仁15g;泄泻者加白术15g、薏苡仁15g;痄腮肿痛者加夏枯草15g。

中后期:症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胸痛,自汗或盗汗,舌质嫩红,或有淤点,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结代。药用生黄芪30g,太子参15g,苦参10g,丹参30g,当归10g,麦门冬10g,生地黄15g,酸枣仁30g,赤芍10g,栝楼10g,板蓝根30g,炙甘草10g。胸闷痰多者加半夏10g;自汗甚者加龙骨、牡蛎各20g;胸痛甚者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薤白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36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7%。

2. 三参通脉饮

党参30g,丹参30g,北沙参30g,生龙骨30g,茯苓10g,白术30g,柏子仁15g,酸枣仁24g,甘松9g,炙甘草9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4周为1疗程。邪热留滞,低热,咽痛,口干苦,苔黄腻,加金银花、连翘、川黄连、苦参;痰浊阻络,胸脘胀满,纳呆,口中黏腻,大便不实,苔白腻,加法半夏、川贝母、厚朴、郁金;心气虚甚,动则气短,精神疲乏,自汗,舌质淡胖,加黄芪、白参或红参;心阴虚甚,五心烦热,口干,不寐,舌质红胖嫩,加天冬、麦门冬、玉竹。治疗结果:共治疗52例患者,治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8%。24例ST段异常者,16例恢复正常;15例房性期前收缩,13例恢复正常;37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恢复正常。

3. 升阳益心汤

人参12g,莲子12g,半夏12g,五味子12g,甘草12g,肉苁蓉15g,栝楼15g,黄连15g,虎杖15g,连翘15g,枸杞子15g,柏子仁15g,大青叶18g,黄芪20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并配合以西药ATP、肌苷、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共治疗38例患者。治疗结果:治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李 军 马金莹 许丽霞 冯社芬)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一、眩晕

【概述】

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等。是一种主观感觉,可由多个系统病变引起。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真性眩晕又叫做旋转性眩晕,患者自感周围景物向一个方向旋转或自身旋转。耳性眩晕又叫做周围性眩晕,一般是指前庭神经颅外段的病变所致。脑性眩晕又叫做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连同其神经核、大脑、小脑等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的病因如动脉硬化、颈椎外伤后瘢痕挛缩导致脊神经受压,椎动脉反射性痉挛晚期椎间盘纤维环钙化骨性融合为脊柱强直,不可逆转,致残率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蜕变、椎体间轻度滑移,均可导致椎间孔狭小,压迫椎动脉和神经根而眩晕。【临床特点】

1. 周围性眩晕(1)梅尼埃病:又叫做膜迷路积水。眩晕反复发作,伴恶心、呕吐、耳鸣、出汗、面色苍白、腹痛、腹泻,若病情不能控制则发展为耳聋。眩晕发作时,睁眼时自感周围环境或房子旋转,闭眼时则感觉自身在转动,睁眼可使症状加重,因症状较重病人不能走路和站立故常闭目静卧,急性发作时可伴有节律眼球震颤,属非炎症性内耳病变。(2)迷路炎:常由中耳炎直接破坏骨壁引起,个别由于炎症扩散引起,检查可见鼓膜穿孔,严重者可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听力丧失,除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外,全身症状较重。(3)迷路卒中: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外,无听力丧失及耳鸣,多见于老年人迷路动脉病变所致。(4)晕动病:内耳迷路受机械刺激所致,眩晕的发作常由于乘船、乘车等引起。(5)听神经瘤:除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外,病变侧角膜反射的损害,较早出现。

2. 中枢性眩晕(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呈摆动性、旋转性、地面移动、站立不稳,常伴共济失调等。(2)多发性硬化症:眩晕、恶心、呕吐等外,多见眼震,少见耳聋耳鸣,锥体束症多见。

3. 躯体疾病所致眩晕: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华佗再造丸【药物组成】川芎、吴茱萸、冰片。【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行气止痛,化痰通络。适应于淤血或痰湿痹阻经络之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清。【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8g,每日2~3次。重症每次8~16g或遵医嘱。常用量,每次8g(48~50粒),早晚各1次,连服10天,停药1天,30天为1疗程,可以连服3个疗程。预防量与维持量1次4g,早晚各服1次。【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如有燥热感,可用白菊花蜜糖水送服,或减半服用,必要时可暂时停服1~2天。

2. 脑立清丸【主要成分】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神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功能及适应证】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应于治疗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粒,每日2次。【注意事项】①孕妇忌服。②体弱虚寒者不宜服,其表现为气短乏力、倦怠食少、面色苍白、大便稀溏。③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⑤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⑦请将此药品放到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⑧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应咨询医师和药师。【现代进展】

1. 参芪通脉汤

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丹参30g,川芎20g,葛根20g,水蛭3g,地龙6g,桔梗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若自汗出者,加浮小麦30g、防风12g;脘闷、腹胀、纳呆者,加白豆蔻9g、砂仁6g、木香6g;泄泻、便溏者,加薏苡仁30g、泽泻15g、炒扁豆15g;怔忡、不寐者,加珍珠母30g、远志10g、酸枣仁15g。共治疗气虚血淤型老年性眩晕53例,痊愈2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68%。

2. 抑眩汤

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竹茹、银杏叶各10g,甘草6g,白茅根、葛根各30g,仙鹤草、天麻各15g,蜈蚣(冲服)2条。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眩晕较重,呕吐频发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各10g以镇逆止吐;若脘闷不适,舌苔厚腻,加白豆蔻9g、砂仁6g芳香化湿;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加黄连、黄芩各6g清热泻火;耳鸣重听,加郁金、石菖蒲各10g以化痰开窍;失眠者加远志10g、炒枣仁、夜交藤、珍珠母各30g镇静安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共治疗眩晕32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

3. 自拟方

杜仲30g,仙茅30g,仙灵脾30g,葛根30g,天麻20g,茯苓20g,白术15g,桑寄生20g,法半夏1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伴有头目胀痛、耳鸣等肝阳上亢表现者,加生石决明30g、钩藤15g;伴有形寒肢冷、健忘恍惚、智力减退等肾精不足表现者加熟地黄30g、茱萸肉15g、菟丝子15g;伴有胸腹满闷、恶心欲呕等痰浊壅盛表现者加制南星10g、白豆蔻10g;伴舌质紫暗,淤血明显者加赤芍10g、地龙10g。同时静滴葛根素注射液500mg,每日1次。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60例,痊愈80例,显效5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二、偏头痛

【概述】

偏头痛是指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发作性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引起的头痛。发作时可有偏盲、视幻觉等脑功能短暂障碍先兆,或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45%~55%的病人有家族史。一般认为,由于某种原因使5-羟色胺含量增高,导致颅内动脉收缩,相应的脑细胞功能障碍。继之血5-羟色胺代谢增强排泄增多,颅外动脉扩张而头痛发作,部分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使血管壁痛觉阈值降低及血管壁发生无菌性炎症而加剧头痛。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所在,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于头,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致气血逆乱,淤阻经络,脑失所养,头痛发作。临床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虚血亏、淤血阻络、脾虚痰蒙。【临床特点】

1. 症状

发作性头痛,常为一侧性、双侧或者全头的搏动性疼痛或肿痛,多不超过24小时,有的也可长达数日。情绪激动、疲劳、月经来潮均可诱发,临床症状为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便意、面色苍白等,呕吐过后常常想睡,醒后症状消失。眼型者:头痛发作之前常有发作性黑蒙、闪辉暗点等先兆,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普通型者:只见上述症状。椎基底动脉型者:以耳鸣、眩晕、够音及吞咽障碍、咽部异物感等为先兆。眼肌麻痹型:发作时伴有眼肌麻痹。偏瘫型:发作时伴有肢体一过性偏瘫,或有家族遗传史。

2. 辅助检查

脑阻抗血流图:头痛期呈现高血容量,头痛前期呈现低血容量。【常用中成药治疗】

1. 镇脑宁胶囊【主要成分】川芎、藁本、细辛、天麻、水牛角、丹参等。【功能及适应证】熄风通络。适应于内伤头痛,动脉硬化,或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头晕耳鸣等。常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神经性头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阴虚阳亢者慎用。忌食辛辣食品,戒烟酒。

2. 正天丸【主要成分】川芎、当归、红花、细辛、防风、独活、附子等。【功能及适应证】舒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适应于治疗外感风邪、淤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颈椎病性头痛、经前头痛。【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每次6g,每日2~3次,15天为1疗程。【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酒。孕妇忌服。【现代进展】

1. 通络消痛汤

川芎20g,当归15g,细辛3g,蜈蚣3g,白芷10g,防风8g,丹参15g,薄荷5g,白芍药15g,黄芪15g,三七3g,炙甘草10g。前额头痛者加白芷至20g;后枕头痛者加羌活10g;巅顶头痛者加藁本10g;单侧头痛者加柴胡10g;部位不固定者加白僵蚕15g、天麻10g;头晕者加天麻10g、枸杞子15g;眼眶胀痛者加菊花10g、蔓荆子10g;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0g;心悸者加远志10g、珍珠母15g(先煎);耳鸣者加菊花10g、灵磁石15g(先煎)。服药期间戒烟酒,忌食辛辣、肥腻食物。共治疗96例偏头痛患者,治愈46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5%。

2. 镇偏汤

川芎30g,当归、全蝎、白芍药各15g,细辛3g,木瓜20g,桃仁、红花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气血不足者加黄芪30g、何首乌20g,生地黄、党参各15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g、钩藤15g、野菊花20g;肝气淤滞者加柴胡10g、香附15g;肝肾不足者加川断、枸杞子、牛膝各10g、吴茱萸15g;前额痛加白芷12g;后枕痛加藁本10g;巅顶痛者加细辛5g;太阳穴痛加柴胡12g;阴虚明显见五心烦热、口干者加北沙参30g、石斛10g;妇女经期头痛当归量宜大于川芎(当归25g、川芎15g);每因风寒外感而发者加荆芥、防风各10g。共治疗顽固性头痛50例,3个疗程(45天)后,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3. 自拟方

地龙15g,丹参30g,防风12g,天麻10g,川芎12g,当归20g,黄芪30g,白术10g,菊花15g,熟地黄20g,酸枣仁30g,合欢皮10g,远志6g,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偏左侧或右侧痛加柴胡12g、黄芩12g;后枕部痛加羌活10g、藁本10g;前额痛加白芷10g、葛根10g;巅顶痛加吴茱萸5g。服药期间忌烟、酒、茶及其他刺激性食物。结果:临床治愈33例(服药1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19例(服药1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4例(服药1个疗程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92.86%。(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曹志坤)

三、失眠症

【概述】

失眠症属于祖国医学“不寐”的范畴,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甜,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寐。多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郁而化火,扰动心神,或膏粱厚味,蕴成痰热,上扰心神,或心虚胆怯,心神不安,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失眠、头晕、心悸、健忘、心神不安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是指长时间、持续性睡眠的质和量让人不满意的状态,其原因有:环境的、心理的、生理的、精神疾病、药物、饮食及因工作倒班睡眠节律的改变等。【临床特点】1. 难以入睡、早醒、睡眠浅表。2. 睡眠感缺乏。3. 失眠每周发生3次,且持续1个月以上伴有社会功能损害、苦恼、精神活动效率低下。【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脑心舒口服液【主要成分】蜜环菌浓缩液、蜂王浆。【功能及适应证】滋补强壮,镇静安神。适应于治疗身体虚弱,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目眩晕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酒。

2. 乌灵胶囊【主要成分】乌灵菌粉。【功能与适应证】补肾健脑,养心安神。适应于心肾不交所致的神经衰弱,伴有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茶叶。【现代进展】

1. 归脾汤加减

白术30g,茯苓神30g,黄芪30g,龙眼肉30g,酸枣仁30g,党参15g,木香15g,甘草8g,当归3g,远志3g,生姜5片,大枣1枚。若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9g、柏子仁15g养心安神,或加夜交藤、龙骨、牡蛎各15g镇心安神;若偏心血虚,头晕心悸,面色无华,加熟地黄、白芍药、阿胶各15g以养心血;若脾失健运,气虚痰阻,见脘痞纳呆,便溏,苔滑腻,去当归,加白扁豆12g、薏苡仁15g、制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厚朴9g以健脾理气化痰。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2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5例,2个疗程治愈4例,3个疗程治愈3例;好转15例,其中2个疗程好转10例,3个疗程好转5例;未愈3例,均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为90%。

2. 解郁安神汤

柴胡10g,白芍药1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玄参10g,生地黄10g,麦门冬15g,五味子15g,浮小麦15g,知母8g,川芎8g,柏子仁8g,酸枣仁8g,生龙骨2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若兼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可加郁金、香附疏解肝郁;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黄、阿胶养心血;如见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加半夏、陈皮、厚朴以健脾理气化湿。共治疗48例患者,治疗结果:治愈30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1%。

3. 逍遥丸

当归10g,柴胡10g,远志10g,白芍药15g,茯苓神15g,白术15g,夜交藤15g,柏子仁20g,酸枣仁30g,珍珠母30g,甘草5g。临床根据病症适当加减,若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丹参、莲子心;血虚较甚加生地黄、龙眼肉;脾虚较甚加太子参。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法遵“日午夜卧服”,一煎午睡前服,二煎晚间睡前服。晚餐后禁饮茶及咖啡。共治疗40例患者,治疗结果: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0%。(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曹志坤)

四、坐骨神经痛

【概述】

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多由于素体虚弱,营卫不固,风寒湿邪流注肌肉关节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临床辨证分型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是指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产生的疼痛,统称为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症状,可因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系指由于坐骨神经本身的病变所引起,寒冷潮湿多为诱因;继发性即继发于其他疾病所影响之后,坐骨神经受到相应病变影响而发病,有根性和干性之分,根性病变位于坐骨神经的椎管内部分,常见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外伤等;干性病变位于坐骨神经干的椎管外,常见的有髋、骶髂关节的炎症,盆腔疾患如炎症、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等以及坐骨神经炎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多有受寒或外伤史,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性疼痛,当神经根受压时,喷嚏、咳嗽等动作均可引起疼痛加重,患者常常采取保护性姿势(如侧弯着腰等)以减轻疼痛。

2. 体征

有坐骨神经分布区域轻重不一的压痛点,感觉、运动障碍如患肢拇趾背屈力弱,跟腱反射消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

根据临床病史,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腰椎CT和磁共振可明确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祖师麻片【主要成分】祖师麻浸膏。【功能及适应证】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适应于治疗风湿痹症。适应于治疗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注意事项】有胃病的患者可以饭后服用,并且配合健胃药品使用。

2.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主要成分】天麻、杜仲(盐制)、制首乌、附子(制)、羌活、当归、生地黄、玄参、川牛膝。【功能及适应证】散风活血,舒筋止痛。适应于中风引起的筋脉挚痛、肢体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头痛头昏。【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3粒,每日2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活络定痛饮

白芍药15g,秦艽15g,姜黄15g,海桐皮15g,怀牛膝15g,络石藤15g,地龙30g,桑寄生30g,木瓜10g,川芎10g,甘草10g,鸡血藤25g,防己25g,制川乌6g。腰痛甚者加杜仲、独活各15g;下肢痛甚加鬼箭羽、没药各10g;如风热痛加黄连15g、忍冬藤25g。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药渣熏洗局部,每日2次。治疗结果:治疗组47例,治愈41例,好转6例,全部有效。

2. 益肾除痹汤

桑寄生15g,牛膝15g,茯苓15g,当归12g,独活12g,知母12g,苍术12g,黄芪25g,乳香9g,小茴香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内服。下肢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木瓜、鸡血藤;痛剧者加威灵仙、细辛、延胡索;夜尿多者加淫羊藿、狗脊;气滞血淤者加桃仁、红花、没药;寒湿甚者加细辛、熟附子;骨质增生者加狗脊、补骨脂、木瓜;椎间盘突出者加三七、泽兰、全虫。共治疗56例患者,治疗结果:经1~2疗程治疗,治愈33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治愈率58.9%,总有效率92.9%。

3.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制川乌12g,熟附子12g,麻黄6g,细辛6g,桂枝10g,干姜10g,川牛膝12g,蜈蚣1条,乳香10g,没药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内服。10天为1疗程,间隔3天续服下1疗程。若气虚重者加黄芪30g;血虚重者加当归10g;肾虚者加杜仲12g;麻木不仁者加鸡血藤30g;重着沉困者加防己10g、薏苡仁30g;湿热明显者去制川乌、熟附子、干姜,加忍冬藤30g、薏苡仁30g、防己10g。共治疗240例患者,治疗结果:痊愈141例,占58.8%,好转85例,占35.4%,无效14例,占5.8%,总有效率为94.2%。治愈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者90天。(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曹志坤)

五、多发性神经炎

【概述】

多发性神经炎也叫做周围神经炎、末梢神经炎。主要病理演变是轴索的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及神经细胞的变性。其病因复杂,常见的有服用某些药物,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B族缺乏、酒精中毒、CO中毒、糖尿病以及感染所引起的如带状疱疹、流感、菌痢等。病变或单纯侵犯运动神经纤维或感觉神经纤维,常对称发病,下肢多较重。个别病例表现为单侧以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分布,初期感觉过敏,以后随病情发展可有感觉减退或消失,由于肌张力减退、肌萎缩而运动异常。如果自主神经异常则手足多汗、潮红、皮肤变薄、角化过度等。常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从远端开始。病情恢复则从近端开始,属于祖国医学的“痿证”、“痹证”范畴,多由于感受湿邪、湿热,耗伤津液,内因劳倦体虚,气血阴精亏损,涉及肺、脾、胃、肝、肾。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脾胃虚寒、湿热侵袭、气血不足等。【临床特点】

1. 症状

多见继发于感染、中毒、内分泌病、结缔组织病等。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可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自主神经和瘫痪症状。

2. 体征

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膝反射大多减弱,个别亢进。

3. 辅助检查

肌电图可有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变慢等下运动神经元变性损害征。

临床根据曾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中毒等病史,结合肌电图和特征性的对称性、肢体末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可做出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主要成分】葛根素等。【功能及适应证】通脉活络。适应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用法用量】静脉滴注,1次0.5g(250ml),每日1次,缓慢滴注3小时,10天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慎用,个别病例出现皮肤瘙痒、头痛头昏、皮疹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偶见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2. 骨康胶囊【主要成分】补骨脂、续断、三七。【功能及适应证】消肿止痛,舒筋通络,补肾壮骨。适应于治疗骨折。【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孕妇禁用。【现代进展】

1. 祝氏消痿汤

川芎10g,肉桂6g,薏苡仁30g,伸筋草10g,生白芍药10g,杜衡(马蹄香)2g,人参(高丽参)8g,金雀根10g,白术15g,鸡血藤20g,枫荷梨15g,鹿茸7g,黄精10g。疼痛甚者加红花、桃仁;自汗者加红枣、浮小麦;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淫羊藿。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内服,药渣再加水2 000ml、天仙子15g,水煎取汁1 500ml外用,熏洗患肢,每日2次。治疗结果:共治疗36例患者,治愈22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2. 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30~60g,赤芍、丹参、薏苡仁、忍冬藤各15g,当归、桃仁、牡丹皮、地龙、僵蚕各10g,川芎、红花各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偏热者加知母、丝瓜络各10g;偏寒者加桂枝10g、细辛5g;夹湿者加苍术、防己各10g;纳呆者加鸡内金10g、炒麦芽15g;气血虚弱明显者酌加党参15g、白术10g、熟地黄15g、枸杞子10g、杜仲10g。治疗结果:8例经1~3个疗程治疗后基本全部痊愈,即肢端麻木或疼痛消失,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恢复,活动自如。只有2例年龄较大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尚有时感觉肢端麻木。

3. 马钱子散

马钱子(生)300g,牛膝、甘草、麻黄、僵蚕、苍术、全蝎、乳香、没药各36g。将牛膝、甘草、麻黄、苍术、全蝎、僵蚕用沙锅炒成黄色(避免炒得过度),粉碎过罗。将乳香、没药用盖房子瓦炒至基本不起泡为止(不要炒焦,以免影响药效),研末。马钱子用凉水浸泡,春夏10~15天,3天换水1次,秋冬15~20天,5天换水1次,以泡透为度。泡透后剥去皮,劈开心(皮心有毒,要深埋,以免中毒),再用凉水洗2~3次,切成细条晒干。用香油炸至起小泡呈黄褐色为度,急速捞出,防止过老,立即研末过罗(防止时间过长还性)。最后把诸药混匀,即成马钱子散。强壮者每次1.89~2.84g,最多不超过3.15g;年老体弱者每次1.57~1.89g,儿童0.63~1.26g。每晚临睡前用30~60ml黄酒冲服,白开水亦可。共治疗25例患者,18例痊愈,5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2%。(田悦萍 秦晓军 李 军 马金莹 曹志坤)

六、重症肌无力

【概述】

重症肌无力属于祖国医学的“痿证”范畴,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无力软弱,久之则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多由于感受湿邪、湿热,耗伤津液,内因劳倦体虚,气血阴精亏损,涉及肺、脾、胃、肝、肾。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胃虚寒、湿热侵袭等。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发生在神经肌肉的接头处。本病与胸腺病变有关,重症肌无力患者切除胸腺后,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缓解。病的早期,休息可使症状减轻。晚期,休息也不能缓解。晨轻暮重是本病的特点。临床上多先侵犯眼肌,表现眼睑下垂,以后可逐渐累及的肌肉有吞咽肌、颈肌、面肌、上下肢的肌肉,终至腹肌、肋间肌受累而呼吸困难危及生命。【临床特点】

1. 症状

大多起病缓慢,个别急性发病,横纹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晚重晨轻,患肌多次活动后症状加重,疲乏无力,休息后减轻,临床以眼外肌最先受累较多,其次是咀嚼肌、吞咽肌,当累及呼吸肌时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个别累及四肢肌肉。

2. 辅助检查

新斯的明等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可使症状改善,免疫球蛋白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测定呈现增高,胸腺检查或见肥大。【常用中成药治疗】

1. 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功能及适应证】健脾益气。适应于治疗体虚乏力。食少便溏。【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2~3次。【注意事项】①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②服用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芝、皂荚及其制剂。③不宜喝茶和吃胡萝卜以免影响药效。④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⑤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⑥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⑦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⑧服药2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2. 八珍冲剂【主要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功能及适应证】气血双补。适应于治疗各种气血两虚所致的贫血、免疫功能低下与失衡的病人;具有升白细胞及抗辐射损伤功能,常用于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前后的辅助治疗以及妇女的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普通患者:每次3.5g,每日2次,疗程2周。肿瘤患者:建议每次7g,每日3次,疗程2周,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自拟方

山药10g,当归15g,麦门冬10g。气虚明显加黄芪30g;肝阴虚加枸杞子20g;肺热加藿香6g、知母15g;肝热加菊花10g;清热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半夏12g,甘草10g。配合西药泼尼松及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对照组只用西药。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1.8%(包括痊愈和基本痊愈),对照组临床治愈率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 自拟强力水丸

熟地黄30g,龟板20g,枸杞子20g,黄精30g,穿山甲20g,黄芪60g,白芍药30g,粉碎制成水丸装瓶备用。患者口服上药每日3次,每次5~10g,小儿酌减,3个月为1疗程,同时嘱患者保持思想乐观,预防感冒,勿疲劳,禁用氨基甙类、磺胺类等药物。连续用药3个疗程。治疗结果:临床痊愈48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6例,临床有效率为94%。

3.参龟培元冲剂

人参30g,黄芪30g,白术10g,龟板20g,何首乌15g,山茱萸25g,穿山甲3g,陈皮6g。复视、斜视者加枸杞子30g、白芍药15g,以补肾柔肝;痰湿内停,舌苔白腻厚重者去龟板、山茱萸,加丝瓜络12g、路路通12g,以化湿通络;四肢无力者加狗脊15g、杜仲12g,以补肾强筋;双目凝视者加石菖蒲12g、天麻12g,以通窍明目;吞咽困难者加紫河车20g、鹿角胶15g,以大补气血。每袋6g,成人每次服12g,每日3次;儿童每次服6g,每日3次。共治疗128例,临床痊愈50例,显效34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9%。(许丽霞 苏江宁 秦晓军 曹志坤 田悦萍)七、癫  痫【概述】

癫痫属于祖国医学的“痫证”,发作时,精神恍惚,甚者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做羊叫声。多由于先天因素,突受惊恐,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痰浊内阻,气机逆乱,风阳内动。临床辨证分型为肝风痰浊、肝肾阴虚、痰热内阻、脾虚胃弱等。是一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其病理改变是脑灰质神经元群的过度异常放电。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清,继发性病因包括感染、血管病、肿瘤、脑外伤、中毒等。癫痫发作常以疲劳、感染、突然停服药、便秘、过敏等为诱因。精神运动性发作多由间脑、额、颞皮质病变引起。视觉性发作多由对侧枕叶病变引起,局灶运动性发作多由对侧中央前回病变引起。【临床特点】

1. 症状

抽搐突然发作,意识障碍,精神、感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发作间歇时无任何不适。(1)全身性发作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临床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全身性强直、阵挛、伴有意识丧失、呼吸暂停和尿失禁,一次发作数分钟不等,有的患者发作前有征兆,发作过后对当时情况无记忆,如果一次发作意识尚未清楚又出现大发作或连续全身抽搐不止者叫做发作连续状态。小发作:失神发作,出现突发突止的意识障碍,或静止不动、或双目凝视,事后无记忆,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或数十秒,如果持续数小时乃至数日者,称为小发作连续状态。(2)部分性发作运动性发作:发作时临床可见局部阵挛性抽搐,时间短暂,无意识障碍,如果间歇性持续性发作数小时、数日、数周者,叫做局限性发作连续状态。如果阵挛性抽搐从局部扩散到同侧远端肢体或半身者,叫做杰克逊癫痫,当扩散到全身而致大发作时或可能有意识障碍。感觉性发作:多以口角、嘴、舌、肢端的发作性针刺感、触电感、麻木感,有时也可有疼痛、温热、感觉缺失感。自主神经发作:以儿童或青少年多见,可见恶心、呕吐、出汗、寒战、潮红、发热、心悸和瞳孔异常等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伴有眩晕、疼痛麻木等感觉症状和恐惧等精神症状,头部痛者称为头痛性癫痫,腹部痛者称为腹痛型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临床表现自动症和精神错乱,前者大概为机械性地继续发作之前的动作,或者是一些无意识动作,或为错觉、幻觉的反应动作。(3)癫痫发作常以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惊恐、感染、来月经等情况为诱发因素。(4)24小时动态脑电图可见到癫痫波(尖波、慢波、棘波或棘慢波综合等)。(5)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积极寻找病因排除原发性癫痫。

2. 辅助检查

头颅核磁共振、脑电图、脑磁图可帮助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脑立清胶囊【主要成分】磁石、冰片、牛膝、珍珠母、神曲、薄荷脑、代赭石、半夏(制)、猪胆汁。【功能及适应证】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应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及高血压等症。【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注意事项】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2. 全天麻胶囊【主要成分】野生天麻。【功能及适应证】平肝,潜阳,散风止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6粒,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自拟五虫散加味

全蝎、僵蚕、蜈蚣、地鳖虫、蝉蜕、大黄、黄连、炒黄芩、天竺黄、川贝母、郁金、石菖蒲、丹参、玄明粉、西洋参、胆南星、竹茹等,上药共研成末,混匀,每次6g(12岁以下患者每次3g),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视病情服3~4个疗程,到完全控制1年以上无大发作时停用,汤剂视患者近期是否发作或有无大发作而稍有变更。对于病情稳定,近期无发作者,用温胆汤加味(川连6g,陈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3g,炒枣仁15g,柏子仁12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川芎15g,胆南星10g,石菖蒲15g,郁金15g,丹参15g,青礞石30g,炒黄芩12g,浙贝母12g);对近期有小发作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西洋参30g,全蝎6g,僵蚕12g,天竺黄12g,大黄4g,葛根30g,蔓荆子15g,并将石菖蒲加量至30g;对近期有大发作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生铁落60g、炙远志6g、茯神15g、地鳖虫15g等。以上汤剂剂量均为12岁以上成人剂量,儿童剂量酌减。治疗效果:本组15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2. 抑痫散

天麻90g,全虫90g,丹参90g,当归90g,硼砂30g,明矾45g,制香附90g,木香90g,郁金90g,上药中除硼砂、明矾外都要烘干,然后与硼砂、明矾共为细末,混合均匀。上药共为细末,每次8g,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共统计有效病例40例,其中显效22例,占55%;好转10例,占25%;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80%。

3. 涤痰通关饮

地龙15g,白芷8g,桔梗、甘草、浙贝母、僵蚕各6g。抽搐频繁者,加全蝎、蜈蚣各6g,以熄风止痉;痰涎壅盛者,加白金丸(郁金、明矾)祛痰解郁;纳呆、腹胀者,加神曲、莱菔子各8g,以消食导滞。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共治疗小儿癫痫23例,治愈19例,好转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3%。(田悦萍 李 军 马金莹 秦晓军 曹志坤)八、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是建立在临床表现基础上的,属于祖国医学的“癫狂”范畴,多由于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要因素,或有悲喜交加或有惊恐恼怒。临床辨证分型为痰气郁结、痰火上扰、心脾两虚等。症状复杂多样,涉及所有的精神功能。分为附加症状和基础症状,基础症状表现以情感、思维、内在驱动力为主,可见自我矛盾、孤僻、思维涣散、思维中断、思维控制、思维剥夺等。附加症状表现为幻觉、妄想等,正常的思维和混乱的思维并存,并常可迅速转换。病人常急迫地讲话或沉默、焦虑恐惧。精神分裂症患者,幻想不理智的工作生活,超越了健康人所限定的界限。【临床特点】

1. 症状标准

具备下述症状中二项以上,并且不是继发于智能、意识障碍及情感低落或高涨。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有规定。(1)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2)持续1个月以上的反复出现语言性幻听,假性幻听,评论性、命令性、争论性幻听,或者思维化声。(3)逻辑倒错,联想散漫,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4)妄想心境、妄想知觉、或毫无关联的两个或多个妄想、或自相矛盾的妄想内容、离奇荒谬、不需核实即可肯定病理性。(5)与以往相比,现在明显懒散、孤僻、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6)可见控制体验,或被动体验,或思维被播散体验、或被洞悉感。(7)插入思维,或思维中断,或被撤走,或强制思维。(8)怪异愚蠢行为或紧张症状群。

2. 严重程度标准

自制力丧失或不完整,有下述情况一项以上者。(1)社会功能受损明显。(2)无法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3)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3. 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的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单纯型另有规定。

4. 排除标准(1)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及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2)如果临床症状既符合精神分裂症同时也符合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持续时间要长于情感性精神障碍2周以上。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1.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第6项症状标准,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2. 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3. 从无明显的阳性精神病症状。4. 症状明显缓解后半年以上,无复发迹象及并发症。【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眩晕宁片【主要成分】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制)、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甘草。【功能及适应证】健脾利湿,滋肾平肝。适应于治疗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晕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3~4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十味龙胆花颗粒【主要成分】龙胆花、列香杜鹃、甘草、川贝母、藏木香等。【功能及适应证】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应于治疗痰热雍肺所致的咳嗽、喘鸣、痰黄,或兼有发热、流涕、咽痛、口渴、尿黄、便秘。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3g,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中西医对照方

对照组:氯氮平100~400mg,分2次服,每日中晚各口服1次,睡眠差者,适当加用安定类药物治疗。治疗组:中医辨证分型,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配合小量西药氯氮平每天50~150mg,分2次口服。痰火内扰型8例,治宜豁痰泻火,宁心安神。方药:生石膏50g,竹茹9g,礞石30g,黄芩9g,栀子12g,陈皮12g,枳实10g,大黄9g,炒酸枣仁30g。阴虚火旺型3例,治宜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药:生地黄15g,麦门冬12g,玄参15g,黄连6g,竹叶9g,灯心草9g,茯神12g,酸枣仁15g,炙甘草10g。气滞血淤型5例,治宜理气解郁,活血化淤。方药: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2g,赤芍药10g,生地黄15g,柴胡15g,郁金12g,枳壳10g,川牛膝15g,远志10g,酸枣仁18g。阳虚亏损型6例,治宜补肾壮阳,佐以益气。方药:巴戟天12g,仙茅9g,龟板18g,淫羊藿15g,黄芪15g,党参15g,熟附子9g,干姜9g,肉桂6g,炙甘草10g。痰湿内阻型2例,治宜化湿醒脾,涤痰开窍。方药:半夏10g,陈皮10g,胆南星6g,石菖蒲10g,郁金12g,天竺黄6g,茯苓15g,苍术10g。结果:治疗组24例,痊愈15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24例,痊愈11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275.0%。两组总有效率经χ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泻火定狂汤

黄芩、黄连、黄柏各9g,当归、龙胆草、大黄、知母各6g,芦荟、生地黄各5g,生石膏、代赭石各12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同时给予利培酮每天3mg口服。共治疗30例患者,显效2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3. 自拟方

半夏15g,陈皮20g,茯苓20g,胆南星9g,石菖蒲30g,炒枣仁20g,远志20g,郁金15g,丹参30g,赭石15g,竹茹2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10剂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以后,64例患者中痊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5%。其中狂躁症50例中痊愈16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癫症10例中痊愈4例,显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0%。癫狂合并4例中痊愈2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秦晓军)九、痴呆【概述】

痴呆属于祖国医学的“痿证”范畴,多由于脾胃虚寒,肝肾亏虚,日久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而萎缩导致痴呆,以神思恍惚、不能胜任日常生活能力为主症。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髓海失养、痰热阻滞上扰心神等。是指持续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又称慢性脑综合征。其病因为颅内、代谢、血管、中毒、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变形性疾病等。临床可见智能缓慢减退,伴有人格障碍但无意识障碍。【临床特点】

1. 症状(1)慢性起病,记忆力减退。(2)严重时可见虚构、思维缓慢,社会功能受损。(3)注意力逐渐受损,可见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4)语言障碍如:命名不能、言语重复等,病重者可见缄默。

2. 体征

体格检查:很重要,明确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3. 辅助检查

血清钙、磷,肝肾、甲状腺等有助于诊断明确。

诊断首先要了解病史,智能情况、社会功能的受损情况。【常用中成药治疗】

1. 月见草油软胶囊【主要成分】含γ-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功能及适应证】抑制血栓形成,适应于高脂血症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烟、酒。

2. 血栓心脉宁【主要成分】川芎、丹参、毛冬青、麝香、牛黄、水蛭、蟾酥、冰片、槐米花、人参茎叶皂甙。【功能及适应证】益气化淤,通经活络。适应于各类中风头晕,头胀,肢体麻木,运动失灵,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记忆力障碍,胸痹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糖尿病,高脂血症。【用法用量】饭后服用,每次4粒,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食品,戒烟、戒酒。孕妇忌服。【现代进展】

1. 通脉益智汤

远志10g,党参10g,茯苓15g,石菖蒲15g,全蝎3g,法半夏10g,天麻10g,三七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兼痰湿者,加陈皮、枳实、胆南星;肝肾虚者,加肉苁蓉、杜仲、熟地黄;脾虚者,加黄芪、白术、山药;心悸失眠者,加麦门冬、酸枣仁、夜交藤;肝经有热者,加夏枯草、栀子;血淤者,加桃仁、红花。共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18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89%。

2. 益智醒脑汤

石菖蒲30g,丹参30g,红花30g,益智仁30g,黄精30g,菟丝子30g,益母草30g,山茱萸15g,覆盆子15g,龟板15g,远志15g,酸枣仁15g,党参15g,丁香15g,沙参15g,枸杞子15g,五味子10g,桃仁粉30g(冲服)。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治疗老年痴呆病人50例,显效25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本组服药最多者50剂,最少者30剂。

3. 补肾活血汤

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15g,何首乌20g,枸杞子20g,巴戟天20g,肉苁蓉20g,石菖蒲15g,远志10g,水蛭3g(分2次冲服),蒲黄15g,紫河车20g,太子参20g,陈皮10g。髓海不足加猪脊髓20g、桑寄生15g、金毛狗脊15g;肝肾亏损者加鸡血藤30g、夜交藤30g、桑葚子15g、地骨皮10g;脾肾两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大枣10枚;心肝火旺者加磁石30g(先煎)、黄连5g、栀子5g、玄参15g;痰浊阻窍者加半夏12g、胆南星12g、象贝15g、白术15g;气滞血淤者加桃仁10g、红花10g、麝香1g(冲服)、郁金12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治疗血管性痴呆病人40例,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秦晓军)十、脑出血【概述】

脑出血属于祖国医学的“卒中”范畴,多由于风、火、痰三者相互影响,同时为患,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肝阳暴张,痰火内扰,肝风内生,风火相煽,神志恍惚发为卒中。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湿内阻、蒙蔽清窍、脾虚湿胜、淤血阻络等。是指由于脑血管的原因引起脑内自发性出血,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病情演变迅速,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发展到高峰,头痛剧烈,随即呕吐多伴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临床特点】

1. 症状

多有原发性高血压史,遇劳累过度、心情紧张、兴奋增强等情况时突然发病,发病急,发展快,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根据出血量的多少、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偏瘫、吞咽困难、昏迷等。

2. 体检

神经系统检查可见相应的锥体束征及肢体定位体征。

3. 辅助检查头颅CT、MRI可以确诊。【常用中成药治疗】

1. 云南白药胶囊【主要成分】略(保密方)。【功能及适应证】化淤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适应于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吐血,咯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肿毒。常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用量】口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次3粒,每日2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八珍冲剂【主要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功能及适应证】气血双补。适应于治疗气血两虚所致的贫血、免疫功能低下与失衡的病人;具有升白细胞和抗辐射损伤功能。【用法用量】温开水冲服。普通患者每次3.5g,每日2次,疗程2周。中重度患者建议每次3.5g,每日3次,疗程2周。【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凉血逐淤汤

生大黄15g(后下),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15g,桃仁10g。浓煎取汁50ml,后加入冰片0.25g,直肠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21天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果: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恶化8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为70.0%,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2. 地黄饮子

熟地黄15g,肉苁蓉12g,巴戟天12g,山茱萸12g,赤芍12g,远志6g,地龙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黄芪10g,决明子15g,竹茹15g。气虚甚加红参16g、黄芪30g;血虚甚加当归12g、鸡血藤30g;阴虚甚加旱莲草10g、女贞子16g;血淤加丹参20g、三七末3g;少寐加夜交藤30g、合欢皮15g;心悸加枣仁、柏子仁各15g;痰多加胆南星10g;肝阳偏亢加天麻15g、钩藤30g(后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给予针刺以及西医常规治疗。共治疗53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3. 自拟方

生大黄15g,郁金15g,牡丹皮15g,玄参15g,丹参20g,当归20g,地龙10g,天麻10g,生地黄10g,钩藤10g,黄芪30g,水牛角30g,水蛭3g,三七10g。将水蛭3g、三七10g粉碎成细末,分2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痰多加竹沥、石菖蒲、胆南星;大便燥结冲服番泻叶;躁动不安加服安宫牛黄丸。共治疗66例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果:基本治愈30例,显效3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8%。(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秦晓军)十一、脑梗死【概述】

脑梗死属于祖国医学的“卒中”范畴,多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心脾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过度导致气血闭阻,或气逆风动,痰热上扰,蒙蔽清窍而发病。临床辨证分型为经脉空虚风邪入中、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等。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栓塞性脑梗死。【临床特点】

1. 症状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通常在夜间睡眠、休息等安静状态下血流缓慢时发病,症状可进展数小时甚至数日达高峰,常见的有: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眩晕、昏迷等。

2. 体征

共济失调,四肢瘫痪,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3. 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常用中成药治疗】

1. 银杏天宝【主要成分】银杏叶。【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益气固阳。适应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慢性脑梗死,脑外伤所致的血管性痴呆、记忆力减退、中枢性面瘫、失语、偏瘫、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脂血症,以及末梢循环障碍、手足麻痹冰冷、四肢酸痛。眼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耳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障碍、耳迷路障碍。【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

2. 丹芪偏瘫胶囊【主要成分】黄芪、丹参、川芎、远志、石菖蒲、人工牛黄等。【功能及适应证】益气活血。适应于治疗气虚血淤型缺血性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蜗斜、语言蹇涩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4周为1疗程。【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滋阴平肝汤

生地黄30g,玄参30g,白芍药15g,龟板15g(先煎),龙骨15g,牡蛎15g,天冬15g,续断15g,桑寄生15g,全蝎、三七粉(冲服)、白附子各6g,川牛膝20g,天麻10g,西洋参5g(冲服),白花蛇2条。脑梗死者加全蝎6g、红花10g;血压高者加钩藤30g(后下);语言不利或失语者加石菖蒲、郁金各10g。辅以针刺治疗。共治疗36例患者,治疗结果:治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2. 护脑通络汤

当归20g,黄芪30g,茯苓30g,丹参30g,鸡血藤30g,石菖蒲10g,白附子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0g,胆南星15g,栝楼15g,莶草15g,天麻15g,全蝎粉3g(冲服)。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并隔日进行光量子治疗,疗程为10天。共治疗90例患者,治疗结果:基本治愈10例,显效33例,有效4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28%。

3. 建瓴汤加味

怀牛膝30g,生赭石24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地黄18g,天冬15g,钩藤15g,白芍药12g,天麻12g,菊花12g,玄参12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应用1疗程后:轻型19例,治愈14例,好转5例;中型8例,治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重型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许丽霞 苏江宁 范会革 杨 军 田悦萍 秦晓军)十二、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属祖国医学的“痿证”范畴,多由于正气不足,感受湿热毒邪,高热不退,肺热津伤,或久处湿地、冒雨涉水、过食肥甘等引起湿热侵袭,或脾肾具虚致髓海空虚,病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筋脉失养,出现震颤、强直、行动徐缓等临床症状。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肾不足、脾胃虚寒、湿热内蕴、肺热津伤等。是一种原发性慢性退行性神经疾病,也称做震颤麻痹。其定义是:病理学上表现为黑质和蓝斑核变性,残存神经细胞内出现Lewy小体;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姿势反射障碍四大症状;另外,在无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疾病的初中期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良好。【临床特点】1. 必须至少存在下列二项主要症状(其中一定要具备①或②):①静止性震颤。②运动迟缓。③齿轮样(或血管样)肌强直。④姿势反射障碍。2. 排除脑外伤,脑肿瘤,病毒感染,脑血管瘤,或其他已知神经系统疾病和已知药物、化学毒品所引起。3. 病人没有下列(阳性)体征:明显的核上性眼肌麻痹。①小脑征和核性发音障碍。②直立性低血压。③锥体束征。④肌萎缩。4. 左旋多巴制剂有效。5. 病人的初发症状、体征或病程中有两侧不对称性。6. 诊断:明确诊断须具备上述1~5条,加病理诊断;似明确诊断须具备上述1~5条;可能的诊断须具备上述1~4条。【常用中成药治疗】

1.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水蛭、地龙。【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通经活络。适应于淤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常用于急性期脑梗死见上述表现者。【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日6ml,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缓慢滴入。【注意事项】①有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者禁用。②孕妇禁用。③无淤血症者禁用。④有出血倾向者禁用。⑤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 脑得生片【主要成分】三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去核)。【功能及适应证】活血化淤,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适应于治疗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中风及后遗症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二陈汤加大定风珠加减

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5g,白芍药15g,生地黄20g,麦门冬10g,龟板10g,阿胶10g(烊化),火麻仁12g,苍术15g,全蝎10g,水蛭3g(研末冲服),川芎6g,党参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分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10例中,6例症状明显减轻,手颤停止或能自我控制,走路步履平稳,唇颤消失;4例症状也有所减轻,但改善不甚明显。

2. 自拟方

当归30g,丹参15g,枸杞子15g,黄精18g,厚朴10g,天麻10g,何首乌18g,石楠叶15g,杜仲30g,山药15g,僵蚕15g,龟板18g,磁石9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气虚者加黄芪30g、白芍药30g、炙甘草15g;血虚者加阿胶15g;舌质紫暗、面色晦暗等血淤者加红花6g、桃仁6g、赤芍9g、水蛭3g;肢体拘急明显者加白芍药12g、木瓜15g;肢体僵硬失灵者加蜈蚣2条(去头足)、鸡血藤15g;震颤明显者,酌加地龙9g、全蝎6g;神情呆滞明显者,加石菖蒲15g、郁金15g;急躁易怒者加玫瑰花15g、合欢皮12g;便秘、口干、多汗等内热症状明显者,酌加知母15g、黄柏15g、石斛12g;脘闷纳呆者酌加陈皮12g、谷芽12g、麦芽12g。配合小剂量西药美多巴、安坦或金刚烷胺治疗。共治疗120例患者,治疗结果:显效20例,有效78例,无效22例,有效率81.67%。

3. 自拟方

熟地黄10g,枸杞子12g,桑寄生20g,天麻15g,钩藤15g,僵蚕9g,地龙12g,川芎12g,莪术9g,白芍药20g,生南星15g,蜈蚣1.5g,全蝎1.5g等。震颤明显者,加珍珠母;强直明显者,加木瓜、葛根;因血虚生风而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者,加生地黄、当归、鸡血藤等;因阴虚而见腰膝酸软者,加龟板、山茱萸;因痰热内生而症见震颤不已、便秘者,加竹茹、枳实、生大黄;睡眠不佳、多梦者,加炙甘草、淮小麦、五味子;症见食欲缺乏口淡、口流痰涎者,加用党参、白术等;多思多虑者,加合欢皮、郁金;健忘、神情呆滞者,加石菖蒲、远志。配合使用美多巴、息宁、安坦等西药。共治疗患者40例,治疗结果:根据Webster评分,治疗组显效率为97.5%,UPDRS评分,治疗组显效率为75.0%,而单纯西药组则分别为56.3%和6.3%。(李 军 马金莹 田悦萍 秦晓军 曹志坤)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气管炎【概述】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咳嗽”范畴,以咳嗽、咳痰、气喘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临床分为风寒束肺、风热袭肺、燥热伤肺等型。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病情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

1. 症状

最常见的原因是吸烟、感染、吸入有害气体、寒冷、过敏等。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临床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种。按病情进展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

2. 体征

肺部可闻及呼吸音粗糙,喘息型肺部可闻哮鸣音,合并感染时肺部可出现湿音。

3. 辅助检查

X线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诊断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时,可做出诊断。治疗主要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为主。【常用中成药治疗】

1. 消咳喘糖浆【主要成分】满山红。【功能及适应证】止咳化痰,平喘。适应于寒痰咳嗽。现代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小儿酌减。【注意事项】本品有少许沉淀,服前振摇。

2. 蛇胆陈皮液【主要成分】蛇胆、陈皮等。【功能及适应证】顺气化痰,祛风健胃,清肝明目,止血消肿。适应于风寒咳嗽、痰多胸闷、气促、目暗、眼痒赤涩,风寒感冒引起的痰多、咳之不尽、食积气滞、疝气疼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戒烟、戒酒。【现代进展】

1. 桔芩清肺丸生姜、红糖、竹沥膏、鱼腥草、胡桃仁各120g,五味子、百合各100g,杏仁、川贝母、桔梗各60g,百部、黄芩各30g。炮制方法:取百合、百部、杏仁、胡桃仁、黄芩、川贝母、鱼腥草、五味子烘干去杂,粉碎成细末,生姜捣碎取汁,红糖、竹沥膏加热熔化,与诸药混合,制成丸剂,每丸10g。每次10~20g,1天3次。阴虚咳嗽加黄精、沙参;阳虚咳嗽加半夏、肉桂;痰黏黄稠者加青礞石、胆南星;痰白清稀者加葶苈子、半夏;气虚者加人参、山药;肾虚者加蛤蚧、冬虫夏草。治疗结果:共治疗慢性气管炎36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

2. 温化寒痰汤

制半夏10g,杏仁9g,紫菀10g,款冬花10g,陈皮9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舌红苔黄,大便干燥者依据寒热虚实而酌用枳实、杜仲、黄芪、党参、当归、沙参、麦门冬及鳖甲;自汗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痰稀薄量多或黏白量多泡沫,风寒诱发者为表寒里饮证,加用桂枝、防风、白芷、细辛;痰饮郁而化热、烦躁而喘,脉浮者,加石膏、栝楼、桑白皮;唇暗舌紫给以丹参、红花。配合西药抗感染、祛痰解痉治疗。治疗结果:共治疗39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患者,显效34例,治愈率87.20%,总有效率92.30%。

3. 补阳还五汤化裁

炙黄芪15g,葶苈子15g(包),当归尾12g,丹参12g,赤芍12g,陈皮12g,地龙12g,白术9g,桃仁9g,半夏9g,茯苓9g,肉桂6g,炙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伴寒喘者加麻黄10g;伴热喘者加桑白皮15g、黄芩10g。同时服用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3次。治疗结果:中药组共治疗7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显效19例,好转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73%。(王秀芬 李 雷 赵玉哲 宁殿宾 秦晓军 曹志坤)二、阻塞性肺气肿【概述】

肺气肿属于祖国医学的“喘症”范畴,多由于外邪侵袭、痰浊壅盛、肺肾虚弱所致,临床上以咳嗽、痰多、喘息为主要症状。临床辨证分为风寒束肺型、风热犯肺型、肺肾虚弱型。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病理表现主要为肺过度膨胀、失去弹性。表面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泡,称为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可造成气胸。由于肺泡及毛细血管大量丧失,弥散面积减少,产生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最终可以导致呼吸功能衰竭。【临床特点】

1. 症状

多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史。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2. 体征

桶状胸,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过清音,肝肺浊音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肺部可有湿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