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7:47:22

点击下载

作者:刘青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

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试读:

序言

不知有多少学子希望能够佩戴上北大的校徽,一旦跨进北大便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北大的毕业生们更是对母校饱含热爱之情。爱上北大的理由实在是太多了,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底蕴,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校园,北大的风物,北大的讲座……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学子们魂牵梦绕的圣殿。这里有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严谨缜密的独立思考,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这里有博大精深的学科门类,自由研讨的学术氛围,兼容并包民主科学的境界追求。

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真切体味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北大厚重的历史、坚实的脚步,北大学生丰富的生活、活跃的思想,以及北大的美,北大的精神,在这本小书里都有体现。

巍巍百年,悠悠岁月,北大蹚着历史的长河,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求索不止。道不尽的艰辛沧桑,说不完的硕果辉煌,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学术成果,无不凝聚着北大人艰辛求索的汗水,也滋养了生活于其中的莘莘学子。历史的巨浪中北大奋勇前行。承接北大红楼的传统,在西郊的燕园,学子们求学深究、追求真知的脚步更加坚定。君不见未名湖畔朗朗的书声,五四路上匆匆的步履,白炽灯下孜孜的身影,那是北大人身体力行地回应着来自未来的挑战。

放眼未来,机遇令人欣喜,同时来临的挑战也充满了残酷与考验。百年前,漫漫长夜中苦苦挣扎的时刻,是北大点燃了民主与科学的圣火;百年后,面对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华夏科教兴国的重担,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北大又开始了新的跋涉与探索。

我们曾向北大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北大,你有何感受?”他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

——北大环境优美、学风严谨、人尽其能、各显风流;

——济济多士,萃集一堂,研究学术,砥砺德行;

——思想者的乐园,探索者的圣殿;

——北大将铸定我的生命方式;

——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有了高度的责任感;

——充分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现实的完美结合;

……

爱上北大有很多理由,历史的积淀、今日的辉煌让学子们心驰神往。但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走进北大,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树立起远大理想,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中潜心求索,使自己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为北大和祖国共创世界一流的目标添砖加瓦。

人可以由小到大,由老到衰,但你的思想、你的成果却不会随着年轮的脚步渐渐远去,就像一粒种子播进土地,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总会为世界留下些什么。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努力与我们的母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事业连在一起,即使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不存在,但后辈学人还会记住我们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光荣和梦想。

这才是爱上北大最重要的理由,为了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北大的发展,求索不止,奋斗不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教授2012年8月6日壹百年风华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多少人都是燕园的过客,唯一留下不变的,是这所园子一百余年所保存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让我们翻开一页新篇,共同感受燕园风物的百年风华。斯人斯园

北大之“大”,须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说起,“一塔湖图”承载着深沉于一代代学子心底的浓浓燕园情。

倘若说,图书馆是与先哲畅游精神之旅的圣殿,那么博物馆则不失为格物致知的佳所。从古色古香的西门进入,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即坐落于不远处一处曲径通幽的故园。故园遮蔽了喧嚣,为今园的云卷云舒积淀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历经百年晴雨雪霁的燕园草木,以自身的荣枯静静记录着燕园的时间年轮。

北大至今保存着沙滩红楼时代大师们的精神,他们的风骨和学术传统仍然依稀可寻。从北大也走出了一批引领时代潮流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的天空。北大人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和独有的价值坚守,演绎着一个个人物传奇。北大西门1.北大之“大”

到过北大的人,无论是参观还是学习,都觉得北大很“大”。

北大之“大”在何处呢?占地面积大?教学楼大?不,北大之“大”,大在气势,大在历史,大在精神。

北大之大,大在气势。校内湖光塔影,泉石烟霞,雕梁画栋,真正是一派皇家园林的气势。燕园大部分占地都属于过去的勺园、畅春园和部分圆明园的附园,其中未名湖旁的石舫、临湖轩的前身临风待月楼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之精巧,布局之精心,都非寻常园林可比,在风云跌宕的清朝虽几易其主,却不减风华,至今仍静静地伫立在燕园的一隅,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园子。

这样恢宏的历史气度,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后,气韵犹存。如今站在湖心亭上眺望,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垂柳如丝,堤岸似新,恍然如置身江南。若放目更远处,便是七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小楼和院落,楼间皆有绿茵,衬着灰瓦红柱白粉墙,仿若穿越百年。这七座楼阁各取“德才均备体健全”中一字为名,是为七斋。如此,北大将其恢宏大气与古典庄严相融合,北大之大,正在于斯。

北大之大,大在历史。有人说,翻开北大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北大的风风雨雨无处不折射出中国的命运。1898年6月,27岁的光绪皇帝一纸“明定国是”的诏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作为“废八股、兴西学”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下令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兴起的标志。尽管随后而来的宫廷政变让有开创意义的变法运动夭折在摇篮中,但京师大学堂却作为维新仅存的成果被保留下来,并于1898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开始了“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百年传道授业之程。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担任第一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北大迎来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中国的一片新气象。在蔡先生“兼容并蓄”的指导思想下,当时的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更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西南联大仍继续坚持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每年在校学生保持在3000人左右。待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解散,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随着1949年2月北平的和平解放,北京大学承担起更关键的历史重担。展望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一样和中国的命运相连得如此紧密,风雨共济。

北大之大,大在精神。谢冕先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19世纪末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聚集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生活在北大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的脉搏,与之共同跃动。这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成为北大永恒的灵魂。

任何一个注视北大的人都会对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怦然心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马寅初、冯友兰、俞平伯、李四光、周培源、邓稼先、黄昆、王选……数不胜数的杰出校友从北大走出;北大以“海纳百川”之势,展现“兼容并包”之姿,不断将新的熠熠生辉的名字书写在历史的册页上,再没有哪一个时代和哪一所学校能够同时拥有那么多大师和巨匠。

这里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聚宝福地,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锋战场,学者云集,英才辈出。百余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薪火相传,“民主和科学”早已成为这块圣地上不朽的灵魂,这里是数千年来中国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海纳百川的卧虎藏龙之地。因为“有容”,北大乃“大”。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当你走入燕园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它不仅印在北大文化衫、北大的圆珠笔上,更刻在每个北大人的心上。这句话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初办时名为“京师大学堂”,所收学生以达官子弟为主,被称为“老爷”。部分师生课外吃喝嫖赌、捧旦角、吃花酒、乌烟瘴气,时人诟病颇多。

1917年元月,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决心整顿这种风气。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三条:一是明确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建立起进德会;三是敬爱师长。

1919年3月,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对学校组织和教员队伍进行整改。“兼容并包”即兼容并蓄,无所不包,意指把各个方面都包括容纳进来。

蔡元培先生提出此教育理念,包含两层含义。一为“无论何等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对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自己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蔡先生认为“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他的“兼容并包”既包“新”也包“旧”,既包“唯物”也包“唯心”。因而他用人不分信仰、党派、学术见解。由此,当时的北大各门学问思想蓬勃发展,也得以独立于各政党与社会势力之外。譬如当时北大教授辜鸿铭等人支持复辟,留着长辫上讲堂授课。民国政府苛责北大,蔡先生尽力保护老师和学生,从不妥协于任何势力。

蔡元培校长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容纳各学派,宽待每个人,特别是聘请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北大任教,从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与繁荣。“兼容并包”的前提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重要口号。他认为人生而自由,思想自由更是天赋人权。蔡先生提出思想自由,旨在进行思想解放,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锋,由此促进学术的进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北大改革的指航灯,对北大的风气肃新、学术发展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它使得各种学术思想能够在北大这片沃土孕育滋养,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在北大得以展开思想的翅膀,让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这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让北大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摇篮。

这是蔡元培校长的办学理念,也是北大的精神。

大学之本,正在于此。3.校歌《燕园情》

尽管曾有不少优美的校园民谣在北大校园里传唱,但北大至今没有正式校歌。与此同时,《燕园情》代代传唱,流传至今,几乎与校歌无异。《燕园情》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曲调优美,朗朗上口。“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倾诉着“五四”先哲的毕生诉求;“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抒写着西南联大的颠沛与抗争。舒缓的曲调逐渐昂扬,歌唱今日学子们的求学报国之志。寒雪中的绿色“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无论是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还是和平安定的当下,《燕园情》表达的学子情怀和北大风骨,依旧令人心驰神往。

每一届进入北大的新生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有一周时间参观校园各处,体验校园生活,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或者奥运乒乓球馆学唱《燕园情》。在合唱团团员的带领下,新生们一句一句地学唱《燕园情》,直到最初羞涩不齐的歌声形成整齐深情的旋律。在“一二·九”合唱比赛、校运动会、校庆等重要活动中,《燕园情》被同学们一遍遍吟唱,抒发着对北大的一片深情。《燕园情》就这样,在一代代充满热情、洋溢青春的北大学子间流传下去。燕园情

周保平 词 孟卫东 曲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4.“一塔湖图”

看到“一塔湖图”,你或许会问,写错了吧,是“一塌糊涂”吧?非也非也,此“一塔湖图”非彼“一塌糊涂”。“一塔湖图”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三个著名景点的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大图书馆。这三处常被视为北大的象征,燕园风光之精华,也多半蕴于其中。

多少年来,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释。

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枝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了百年北大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

湖光塔影,可以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

图书馆这座知识的宝库更为这一塔湖图增加了许多知识的魅力。

一塔湖图,是北大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更是每个北大人心中北大精神的图腾。博雅塔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取隋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而成,在通州还有座与此相仿的燃灯古塔。博雅塔有13层,高37米。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据说当时的建筑施工单位因对工期估计不准造成亏损而倒闭,其建造不得不三易其手。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这座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常有游客心生好奇,这塔是用来做什么的?又该从何处登顶?此湖光塔影(吕凤翥 摄)塔有阶梯可登,只是不轻易开放。为何?大家有所不知,博雅塔并非寻常游玩之塔,而是一座水塔。

这道独特风景的存在,既是偶然,又是必然。1921年,未名湖一带成为燕大新校址,燕大校方为了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于1924年7月在现在的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井,此井深164尺,掘成以后水源丰沛,喷水高出地面十多尺,每小时流量达16000加仑。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但水塔建成何样呢?若是平常样式的水塔,定然会煞了未名湖的风景。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节日的博雅塔(杨森 摄)楼。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将其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一时间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后来燕大校方征集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后,最终仿照通州燃灯塔修建了这座塔式水楼。因为燕京大学由三校合并而成,其中之一就是原通州协和大学。

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

博雅塔是一位忠实的守望者,它的坚持正是今日北大精神的灵魂所在。

它是那么安静,只是悄然地伫立着、观察着、思考着,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彰显出北大的淡泊与高洁。

校有博雅,塔有精魂。未名湖

谈及北大之景,你最先会想起什么?想来多数人会答“未名湖”。

如果说博雅塔伫立的是一方圣土,那未名湖则是朝圣者求知的源泉。多少年来,这里吸引了一批批虔诚的贤哲,他们怀着景仰而来,带着神圣的思想火种离去,把北大的精神带往世界的各个角落。未名湖以宽阔的胸襟养育滋润了他们,他们也把未名湖的深邃带给了更多的景仰者,延续着美丽的传说。

如诗如画的未名湖美丽之中有神韵,这诗情画意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未名湖一带在清朝乾隆年间是权臣和淑春园的一部分。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当时园中有一个大湖泊,湖中有一石舫和湖心岛。那也是和利令智昏、狼子野心的罪证之一。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同被殃及。湖心岛之秋(成立 摄)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长后,于1921年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这块宝地。在设计修建燕大校园的过程中,燕大校长对未名湖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并增设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区。很多人都认为“未名”一名取得好,“未名”未名,反而让人记住了它。世人都知它的名,却不知它的意。据说,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但都不未名湖令人满意。有一年中秋之宴,众多教授在湖边聚会,席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各位教授连声称赞。后来侯仁之先生挥毫泼墨,书写下“未名湖”三字刻成石碑,永立未名湖畔。

在今天看来,诗情画意的未名湖,配上钱穆先生命名的“未名”二字,正体现了古来知识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宽容无争。同时,“未名”也为今天未名湖的象征意义涂上了一层饱满风华的色彩,一直被传为佳话,这一切竟像冥冥之中有所注定。图书馆

如果没有未名湖、博雅塔,北大将会怎样?它可能是一个少了大量游客的北大,是少了一处师生休闲之地的北大。若没有了北大图书馆呢?那北大将不再是北大。

北大图书馆新馆坐落于未名湖南岸、旧图书馆东侧,与旧馆、大草坪相连,新馆由主楼、南配楼、北配楼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提供2000个座位,可藏书300万册。整座图书馆采用民族化建筑设计风格,内部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数据存储与检索服务系统、数字通信和音像设备、自动化安全监控等国际先进技术设计和系统。新图书馆落成后,新旧馆相连,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可容纳藏书65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4000多个,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的历史源远流长。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它的存在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高等学府。相比于未名湖、博雅塔等标志性景点,图书馆更能够代表北大的学术精神。图书馆雪景(吕凤翥 摄)

最初北大图书馆是以地安门内马神庙的和嘉公主府梳妆楼为馆舍的;在蔡元培主校时期,图书馆迁入了沙滩红楼一层;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图书馆与燕京大学图书馆合并,馆藏规模扩大了一倍。

如今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旧馆在1974年建成,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李嘉诚捐资的新馆建成,新旧两馆内有回廊连接,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北大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体现着北大不同的面貌。东面对着一排教学楼,是北大学术氛围浓厚的地点,每到上下课,人流熙攘;西面对着静园六院,也就是传说中的情人坡,一年四季,只要是好天气,便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席坐草地,聊天、谈古论今,到了春暖花开时,还会有不少学生拉着风筝在园里奔跑,一派休闲景象;南面对着篮球场、网球场和第一体育馆,这里充满年轻的活力,另一标志性建筑百周年纪念讲堂也坐落在图书馆南面,每晚都上演着各类大型演出和文艺活动;往北,穿过通幽的曲径,便是那美丽而诗意的未名湖。2011年夏季即将毕业的博士、硕士、学士席地而坐,听肖东发老师讲解北大风物图书馆阳光大厅(殷帆 摄)

春天,图书馆被一片绿色包围,生机盎然,恍若穿过那片树林,等待自己的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夏天,图书馆是避暑的好去处,坐在阴凉的窗口,看着满眼绿色,听着叽喳鸟语,学术变成一种惬意;秋天,踏着满地金黄的银杏叶步入图书馆,去迎接收获的季节;冬天,白色的图书馆在层层积雪的掩映下格外动人,像一座巍峨的宝库,等待每一个人的到来。

图书馆是北大学子最常去的地方,或是翻开厚重的旧纸页查阅古籍,或是找一处安静的地方自习,抑或是在多功能厅的电脑前写着学期论文。图书馆给北大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说不完的方便。

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图书馆都默默地伫立在那里,注视着每一个学子。想象一下,在一个明媚的早晨,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在安静的校园中行走,来到图书馆,享受朝阳带来的温暖,该是何等的惬意!5.百周年纪念讲堂

百周年纪念讲堂(通常简称为“百年讲堂”、“大讲堂”)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崛起于燕园,其兴建得到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和校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讲堂自2000年5月起运行,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传承其前身——50年代大饭厅的厚重历史底蕴,遵循“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成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之一。大讲堂(杨森 摄)

作为一所现代化多功能校园剧场,讲堂坐落于燕园中心位置,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物最高处为34.8米,地上主体三层、地下一层,内设拥有2167个座位的观众厅,以及多功能厅、化妆间、排练厅、纪念大厅、四季庭院、会议室、展廊、贵宾接待室、观众休息厅等。讲堂在配合学校重大活动的基础上,每年承接推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讲座、典礼、会议、展览、新闻发布等活动数百场。中央芭蕾舞团、英国传奇剧团TNT、北方昆曲剧院、年轻钢琴家李云迪等很多著名艺术团体或者个人都曾在这里举办过演出活动。

售票时间是上午9:30—13:00,下午15:00—19:30。讲堂活动信息会在讲堂门口的大幅展板上展出,观众也可以登录讲堂官方网站查询。讲堂每年招募志愿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其中。如果电影已经开场,志愿者会为后来的观众打开小手电筒,指引观众到就近的座位就座,服务非常贴心。6.静园美景

静园即静园草坪的简称。静园草坪东西为两排小院落,古典庭院式建筑,西边为一院(数学系)、二院(历史系)、三院(信管系),东边为四院(哲学系和宗教学系)、五院(中文系)、六院(原为俄语系,现为校广播台、《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三、六两院建得较晚,其他四座四合院在民国时期曾为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如今已成为各院系的办公场所,而静园那一大片美丽的草坪,就成了同学们休闲的好去处。

阳光和煦的春日或是天高气爽的秋日,大家围坐在静园草坪,或读书,或谈话,或诵读英语,闲暇时四下环望两侧的精致院落、朱门灰瓦,大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感。四院(哲学系和宗教学系)7.风花雪月“公主楼”

有人说:任何一个北大男生都有一位住在“公主楼”的梦中情人。“公主楼”的称号由来已久,然而版本却有两个,一说指31楼,一说指29楼。

31楼(女生楼),坐西朝东,曾为全校最大的女生楼,住有一千二百多名女生。29楼(女生楼),坐北朝南,前临“民主与科学”塑像。

其实校内尚有其他女生楼,楼内女生漂亮的也有不少,但不知为何从来担不上“公主”名号。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干脆就把31楼和29楼统称为“公主楼”吧。后来有年长的师兄解惑道,其实是因为31楼和29楼住的文科院系女生居多,所以才得来“公主楼”的美誉。“公主楼”前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依依不舍之情人告别场景。最美好的校园爱情大概都是发生在这里,就连楼门外花坛里的两株玉兰,都格外俊俏美丽。清华的男生提起女生,总是喜欢提到北大女生,一提到北大女生,就想起了夏夜“公主楼”前的歌声。据说清华之所以出了那么多校园歌手,就是想练出一副好嗓子好去北大公主楼前献艺识佳人。31楼前

如今,“公主楼”前的歌手时常还会有,至于在楼下用蜡烛摆出心的形状表白,更是“公主楼”前耀眼的风景。8.“民主与科学”塑像

29楼门口的金属塑像,由一个“S”和一个“D”组成。S是代表科学的赛先生(science),D是代表民主的德先生(democracy)。此塑像本来就够抽象,可顶端还有一个金属球,故也由许多老北大戏称之为“民主科学顶个球”。“民主与科学”塑像

此塑像周围风景甚好,有28、29、30、31四座宿舍楼,总能看到用心背单词的女生、忐忑等待楼中女生的男生、如胶似漆的情侣。据说20世纪80年代时,那些有口才的学生们也常在此塑像前演讲。

此外,还有一座有金属球的雕塑,即坐落在未名湖湖心岛西侧的“北京大学”星的纪念雕塑。这个雕塑大有来历,1998年是北大成立一百周年,那一年国际天文协会给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这颗球代表的就是那颗小行星了。9.三角地的传说

一般来讲,三角地是学生们上下课的必经之地。早上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路过此地,行色匆匆。中午、傍晚下课的时候,人流如潮水。这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地方,大致位于大讲堂南边、电教大楼西边、北大书屋东边。其标志是有一个面积极小的三角形花坛。

曾经这里竖立有若干海报牌。举凡学校里的一切讲座预告、学校告示、招生办班信息、演出预告、二手交易信息、寻人征婚、俱乐部“北京大学”星雕塑(吕凤翥 摄)活动通告……总之,一切欲广而告之之张贴物,都会在此地张贴。三角地是北大的信息集散地,每到午饭和晚饭时间,这里人头攒动,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往里瞅,生怕错过什么信息。自行车铃声、人声嘈杂,形成喧闹堵塞的局面。2007年之后,三角地的公告牌全部被取消,校园虽然变得更整洁,可许多北大人却觉得心里仿佛少了点什么。曾经的北大三角地(殷帆 摄)

三角地是北大的“黄金宝地”,位于此地的书店、眼镜店、复印室的生意也总是特别好。三角地东边的一排空地常常被各社团用来摆摊设点,用作招新及宣传场地。校外单位到校内搞活动也在此地摆摊宣传。厂家为推广产品作的免费派送也在此地进行。

三角地还是展现自我的好地方,这里向来是学校风云演义区,有着诸种传说。现在是社团招新、活动宣传的地方,但在三角地悬挂横幅、摆展台是需要向团委提出申请的,通过后才可以,不然燕园保安有可能去拜访你。10.北大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内的鸣鹤园中,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六个部分。另外一些临时展览,多为与兄弟馆的合作展览。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现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这些藏品始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以后陆续汇集了北京大学博物馆和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收藏。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增添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系)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获得的教学标本,国内各文物、考古机构和博物馆调拨、赠送的物品,以及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捐赠的文物。博物馆中安装了先进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防盗与防火报警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为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提供了良好条件。赛克勒博物馆(夏曼 摄)馆内的“金牛山人”化石,距今28万年(谢宁 摄)

该馆于1986年破土奠基,1993年5月开馆,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合作建成。阿瑟·姆·赛克勒博士是美国知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20世纪30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救治抗日将士的工作。70年代,他受中国政府邀请,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咨询。赛克勒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透彻理解中国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他慷慨资助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文物的工作,赞助建造了三座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的赛克勒博物馆和中国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雨来到北京大学考察,特意到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深入考察教学科研情况。他对几位正在修复文物的老师和学生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物考古工作是发掘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努力取得一流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正如当年赛克勒博士建立这所大学博物馆的初衷,北大赛克勒博物馆积极致力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为学习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生提供标本观摩和教学实习条件,积极开展文物、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目前包括陈列馆和档案馆两个部分。早在1909年北大地质系创设之初,即在各学科实习室标本陈列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成立了地质陈列馆。至1917年,馆藏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千余件。

1934年,陈列馆由景山东街北大二院迁至沙滩地质馆,设动力地质、古生物地层、岩矿和古植物四个展室,面积近三百平方米。1955年,北大地质系恢复招生,陈列馆也随之在燕园重建,至1972年展品达三千余件。1991年,新地学楼建成,地质陈列馆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陈列有地质系师生数十年来所采集和有关方面馈赠的珍贵标本,也展出了全系教学、科研的部分成果。

陈列馆是1992年随地质学系一同迁入新地学楼(逸夫二楼)的,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展示内容包括史前生命、矿物、宝石和玉石、岩石、构造、矿床等,荟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九十余年教学标本的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

档案馆是1996年以后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项目,拥有四个标准地学标本存档室、一个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厅、一个信息处理室和四个研究工作室,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地学标本存档和研究设备,以及可供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多媒体演示系统。

在北大地质博物馆内,可以花上一整天来追溯洪荒世界的印迹,细细观赏精品馆藏矿物,目睹一代代古生物研究者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所折服。11.故园影踪

走进北大西门,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拱桥似玉,池塘如碧。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在北大随处皆是:古老的四合院里飘荡着笑语飞扬的年轻声音;竹林里汉白玉的石凳上酣睡着调皮的野猫;更有许多年轻的学生倚着石头朗声读书,等你走近看时,也许会大吃一惊,路旁随意立着的大石头上居然镌刻着乾隆的御诗……这便是北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尽显历史岁月的轮廓。

北大有近十座园林,这些园林多有数百年历史,经岁月起伏、世间沧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时至今日,它们早已与每一个北大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在现代中彰显着古典的魅力。我们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座园林,希望通过解读为读者揭开北大园林的神秘面纱。畅春园

畅春园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其前身是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华园(与今清华大学校内的清华园不同),现在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区,还有教师公寓、北达资源中学、畅春园公园、芙蓉里小区、畅春园食街、硅谷电脑城、海淀体育馆等。

追溯源流,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最晚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为明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所建,比勺园还要早;论地位,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而其他几座都是皇亲的“赐园”,等级规格明显低很多。

与畅春园经常并提的是康熙皇帝。由于园内“酌泉水而甘”,康熙帝对此园甚是喜爱,经常在园内听政。为了听政之便,他还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即其后的雍正皇帝)居住。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

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圣祖康熙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一生最钟爱这座园子,常年居于此处,多时一年中有半年都待在这里。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圣主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里突然“驾崩”,身边只有皇四子胤及其舅父隆科多二人,至今还是解不开的历史谜团。

畅春园有着美丽的园景,有着帝王的青睐,在园林界有着至高的地位。可即使再光辉,也已成为历史。它终究没逃过英法联军的破坏。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焚毁圆明园以后,又对周围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和破坏,畅春园亦在其中。旦夕之间,一代皇家名园被殖民主义强盗焚毁殆尽,让人扼腕痛惜。

1983年以后,在旧址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修路建房。在旧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区和万泉河中学,东南部建成海淀体育馆和畅春园饭店。之后,畅春园遗址的西北部划归北大所有,现有北达资源中学和北大教职工的住宅楼,与蔚秀园、承泽园的教职工住宅区连成一片。坐落在这里的宾馆、食街、电脑城、体育馆多与北大师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昔日名园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鸣鹤园

入北大西门,过小桥,向北折,有一条林荫小道通向燕园的西北方向。曲径通幽,所达之处,绿树成荫,土山重叠,大小湖泊相连。与南部校区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幽静古雅,颇有中国古代园林的流风余韵。这里就是当年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的鸣鹤园的遗址。

鸣鹤园与北大的另一座古园林镜春园原本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赐予宠臣和珅,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嘉庆七年,淑春园被一分为二,东部较小园区赏赐给四公主庄静,名曰“镜春园”;西部较大园区则赏给嘉庆五子绵愉,名曰“鸣鹤园”,俗称“老五爷园”。

全盛时期的鸣鹤园与自得园、自怡园、澄怀园、熙春园相媲美,同谓京西五大邸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鸣鹤园也在劫难逃,园中大部分建筑都遭到破坏,只有几处建筑遗存。民国初年,徐世昌以薄酬四百元向当时的紫禁城小朝廷租下此园。本来园中建筑便已所剩无几;他租下此园后,又把园中幸存的建筑大量拆毁,把拆下来的上好木料运回老家,使鸣鹤园又遭受了一次大的破坏。之后不久,鸣鹤园又转入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他在里面修建了别墅和祠堂。1928年以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陈树藩手中购得此园,成为新建的燕大校园的一部分。鸣鹤园内的汉白玉校景柱(谢宁 摄)

1992年,在赛克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修复了鸣鹤园。修复后的鸣鹤园虽非原来面目,但也别有天地,颇有古园林的昔日气象。尤其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修建,更是为学校修复旧日园林提供了典范。博物馆坐落于鸣鹤园旧址的南部,其结构与风格为中国古典式建筑,庄严宏伟,周围环境优雅恬静,与燕园昔日园林建筑十分和谐。该馆的正前方伫立着石雕日晷,馆前右侧有新建的雅亭,亭前有水池,亭侧有怪石,石上镌刻着“鸣鹤园”三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修复鸣鹤园而亲笔题写的。

虽然风雨之后,这座昔日王公邸园的原有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它充盈的历史使它凝成了独有的气息,成为一种更高的精神象征。朗润园

说起朗润园,不能不提到的便是“朗润四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大师都曾经在朗润园中工作和居住过,这也使得这座园子在每一个北大人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朗润园位于未名湖以北的后湖区,其北面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未名湖畔游人熙熙攘攘,而与之毗邻的朗润园却依然保持着静谧。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年间为乾隆第十七子永璘的赐园。道光末年,春和园转赐给奕訢,才改称朗润园。1898年奕訢去世,朗润园被收回,由内务府管理,用作内阁军机处及诸大臣会议的地方。民国初年,徐世昌以租用为名拆毁鸣鹤园,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于是朗润园被赏给了奕譞的第七子载涛作为私产。载涛便是朗润园合并为校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

究其得名,山水如画,景物怡人,殿宇四周环河,故为“朗润”。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今日朗润园已失当年光彩,但其园林格局尚未有大的变动,部分建筑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经过修整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相较而言,在燕园所辖的几座古园林中,朗润园是目前保存得最好的一个。

朗润园里最美的是水景,夏日雨后积水成池,便有满塘荷花盛开,花朵若有碗口大,香远益清,自成朗润一景。到了寒日,池水枯尽,池底尽是枯叶和杂草,偶尔还有猫咪在奔跑。

近年来,园子里原有的殿宇得到了修缮,西所成为今天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所和东所就是现在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仍是绿瓦红墙、曲桥回廊,十分古朴幽静,依稀可见旧时园内“乐静堂”、“涵碧亭”等古典楼阁的韵味。国家发展研究院(夏曼 摄)燕南园

每个北大学子甫入校门,兴许便听闻过燕南园的种种传说。

20世纪20年代,司徒雷登初任燕京大学校长,在北京西郊明代勺园(明代画家米万钟故园)和清代淑春园旧址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校园——燕园。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是燕园建成初期燕大专门为教师打造的住宅区,占地48亩,按照当时燕大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0号到66号。燕南园(孟时光 摄)

经过了历史风雨的冲刷,这个曾经大师云集的教师住宅早已物是人非。如今,在燕南园那些悄然矗立的小楼门口,还能看到当年挂上的黑底白字的门牌,无言笑对岁月沧桑。

后来人轻易不忍在这静谧的院落大声说话,也许是怕鲁莽的脚步和声音打扰大师们安睡的灵魂。这座园子里曾经居住过燕大、北大各时期最优秀的学者、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可谓“国宝”云集:冰心、吴文藻、雷洁琼、翦伯赞、江泽涵、周培源、马寅初、冯友兰、汤用彤、王力、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李政道……

和这些大师们一起生活的,还有院子里那些可爱的小生命们。吴文藻和冰心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在小小歌唱家(任东昊 摄)院子里种植了许多丁香花,每当花开的时候,冰心总会拿花来捉弄吴文藻;曾经的北大校长周培源入住燕南园的时候,特别爱花,在他的门前总是繁樱如雪,人称“周家花园”……

如今,住在燕南园里的人渐渐少了。很多猫咪已不再是名鸿大儒的宠物,它们是流浪在燕南园里的生灵,默默地坚守着这曾经的美丽家园。每天亦有很多北大学子给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们送去食物,送去爱心。

北大几经修整,拆去了许多老旧的楼房,新建了不少教学楼和宿舍。然而,唯有这座萧索老旧的园子,如今还占据着校园生活区的黄金地带,在图书馆、体育馆等气势恢弘的现代建筑包围下,独守着它的一方天地。12.燕园草木

数百年里里一片芳华不辍的草木,一个世纪的文化精英,从树冠与落花间走过,留下每年都有青春的芳泽。

北京大学校址所在,有着悠久的渊源和复杂的变迁。从明朝米万钟营造勺园开始,四百多年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王公宅邸相沿续继、兴废替立。几百年的雕梁画栋基本荡然,但草木花卉却代复一代年复一年,不惧人事更迭、沧海桑田,顽强地生长繁滋,以循环往复的春华秋实冬枯夏荣,展示着世界上真正的壮观,镌刻着真正活着的历史。昔人对草木趣灵的赞叹已经杳然,而今人与草木的故事还是这座庭园最动人的记忆之一。从燕京大学到如今的北京大学,多少学子曾在心中梦里涵咏过桃李桑槐,多少学者俊才在文中笔底追摹过兰蕙蒹蒲。深受学生爱戴的北京大学前任校长许智宏,主编出版了《燕园草木》一书。这本全面介绍燕园草木花卉的图书,将185种校内常见及特色植物最美好的一瞬呈现于读者面前。北大洛阳校友赠送的牡丹,盛开在编这样一本书是许校长很久以二教楼前(吕凤翥 摄)来的一个心愿,也是他卸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对于出版这本书的初衷,许智宏校长说:“长期以来我们就是技术立国,倡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对自然兴趣的培养。我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段时间住在英国人家里,发现房东老太太自己园子里很多植物,她不仅叫得上名,连拉丁名、属什么科都知道,我想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了解我们周围常见的植物、动物,是一个公民必须知道的常识。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改进,使我们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兴趣。”“春天等着花一朵一朵一棵一棵地开、叶子一点一点地舒展,湖边的山桃烂漫笑东风,水杉的小叶子在夕阳的光线里仿若琉璃;夏天坐在老生科楼前七叶树的树影里就远离了所有尘嚣,风过是静,花落亦是静;秋天看着47楼东边的白蜡慢慢变黄,干燥的翅果如同簪子末梢的银坠,跑到图书馆抢北边对窗的位置,只为一抬头就是一教楼前满树金黄的银杏,灿烂得让周围的一切都霎时间黯然;冬天就是苍松翠柏,临湖轩的早园竹响着萧瑟的声音。”许校长如是说。

燕园历史悠久,从明朝米万钟的勺园算起,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校内有古树五百多株,其中最古老的早在康乾盛世的和府邸内就已经开枝散叶了。加上校园绿化和教育的需要,过去几十年中,又引进了不少植物。据资料所载,燕园内约有九十多科三百多种植物,是北京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园林之一。

植物在北大不仅有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意义,对北大人的生活也有二教楼前的虞美人(吕凤翥 摄)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每年6月荇菜开花对学生们来说,是他们期末考试来临的信号;宿舍楼前核桃树上结出的青色核桃见证校园里同样青涩的爱情;许校长最无法忘怀的是南门内道旁的两排槐树,因为“毕业后,每次回校,基本上都是从南门进的,一见这两排槐树,就觉得像回家了”。

未名湖周围的原生林带是北京市区内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北大的花草树木和别具匠心的北大园林相结合,同时渗透着从明代以来几百年人文历史积淀,值得北大的学生、来北大参观访学者细心观察。冬季挂满果实的金银木(吕凤翥 摄)

因有草木,燕园的历史才有活色;因有花卉,燕园的记忆才有芳香。

说到燕园草木,不能不提银杏。银杏是北大最美的风景之一。

每到秋天,银杏叶都黄得特别灿烂。31楼前与28楼后的银杏尤为好看,使得每一个经过此地的人看着那鲜艳的明黄色都浮想联翩。银杏落叶的时候,一枚枚嵌在灰黑色的地面上非常清晰,常有童心未泯的同学蹲下身来捡树叶。秋天的银杏叶到了晚上,在昏黄的路灯映照下,一树叶子似与灯光呼应,渲染着本已暗下来的夜色。校园的灯似乎更亮,于灯的光晕中耀眼地铺展出锦缎一般的黄,让人心中平添一份光明的感受。有校友曾经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北大的银杏落在地上,成片的、黄灿灿地辉映着上午的秋阳。顺着光线看去,黄得厚重、雍容;逆着光线回望,黄得轻盈、透亮。我觉得,它不同于北方的杨柳秋色中的凋零,黄得无奈而惆怅。银杏的黄,是整体的,同步相约的,灿烂张扬的,给人愉悦、明净的感觉。我不时地顾盼身边的松柏和国槐,它们也都是百年以上树龄,气势遒劲不凡,绿得浓重、沉着,在色彩的对比中又让银杏树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华贵之气……”

以前有朋友在信中透露想看一眼北大的银杏,在北大的同学就挑选31楼前地上硕大干净之树叶约有二十来片,与办公楼后艳红色的爬山虎叶子一并寄去。进入西门,便可以看见这棵北大校园里最古老的银杏树(吕凤翥 摄)

当然,银杏不光好看,亦有他途。孔庆东在《47楼207》一书中就谈到,数十年前,他的同学大河捡了很多银杏果,晒干卖给药店,换回不少零花钱。13.不可不知的北大名师

北大百年,名师荟萃。从京师大学堂时期到红楼时期,从西南联大到海淀燕园,从北大校园里走出的众多校友之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把自身与祖国的振兴、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没有辜负这片圣地赋予他们的风骨和灵气!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名人的脚步与北大前进的轨迹相伴相随。我们谈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气象,终究还要靠北大人来体现。北大人身上的风骨和使命感从何而来?是“煦煦春阳的师教”,那最大的影响,来自北大的先生。严复

如今当我们使用各种快捷方便的工具书时,是否会想到在一百年前,这些由西方引进的各类学术资料和名称其实并无统一的定名。当时编纂各级各类学堂教科书的任务相当艰巨,而许多教科书的内容又取自西方原著,由于编写者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流派歧异,所述名词术语五花八门,这在当时可谓是做学术研究最头痛的事情。正是在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先生的倡导主持下,编成了几何、代数、笔算、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地理、宪法等项,并编辑公布了各学科中外名词对照表。我们今日有如此便捷的学习工具,实是受严复先生惠泽。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于福建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此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腐朽的清政府面临着内外强敌,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西方列强的铁甲长炮的摧毁下危在旦夕。

严复幼时随叔父读书识字,受当时风气影响,15岁时父母将其送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轮船驾驶。这是严复第一次走出自己原先狭小的生活圈子,融入到社会的集体生活中。他的人生道路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学成后他多次在“建威”号、“扬武”号上练船实习,并先后出访了日本、欧洲、英国等多个国家、地区,大大开阔了视野。

1877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普严复先生茨茅斯大学,后转入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在这段时间他对英国社会政治产生了兴趣,为他在后期宣扬西方先进政治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严复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务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