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 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1:14:2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晓妍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万物互联 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

万物互联 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试读:

前言

要说写这本书的原由,应该是早有“预谋”下的临时起意。所谓早有“预谋”,是我高中时代就有的人生设想:这一生要写2本书,但是具体要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并没有规划。所以今年提笔写《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这本书算是在朋友撺掇下的临时起意。

那么为什么这种临时起意能够付诸于行动,我想主要原因是,作为在物联网产业存活最久的媒体人,看着在所谓最前沿科技的指引下,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产业,以及那些在这种变迁下时刻进行着生死进退抉择的企业人,有不吐不快之感。

2011年,我创办了《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此后的5年间,我们的团队对近6000家物联网相关企业进行了跟踪交流,并对其中的1000多家进行了深度访谈及报道,算是物联网产业短短7年发展史的最完整、最直接的见证者。

因此,在大家开始认定下一个时代是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将带来行行业业的变革、将影响接下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产业发展、将走进千家万户、将连接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物联网产业先行者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如果没有他们勇敢的尝试,物联网产业或许依然停留在概念中;如果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或许依然不清晰。所以,未来,不管他们是成为先烈,还是成为先驱,作为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过度的度化者,一个产业的开山鼻祖,无论在何时,他们走过的弯路、跨过的鸿沟、取得的突破、获得的赞许,对物联网产业,乃至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

最终,2016年3月,我在团队的协助下,选取了包含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企业、应用服务企业,以及技术支撑企业,和最后一轮兴起的互联网企业等在内的近50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再次走访,并以访谈随笔的方式,对其从物联网概念在中国兴起的2009年,到2015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述,并将其中的36篇整编后撰成此书。

此书共分六章。第1章,首先通过物联网产业中顶级专家的视角,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将带来的改变,以及产业各界该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改变;然后通过在各个应用行业中,物联网服务运营企业的发展实践,来展现各行各业对物联网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其发展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第2章,通过对物联网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之一的传感器领域的代表企业,在物联网概念兴起后的发展路径的描述,来展现传感器与物联网两者之间,在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第3章,集中描写了各个层级的云计算企业,在物联网兴起后的进退取舍,通过它们的兴衰与发展,展现物联网留下的烙印。

第4章,描写了一批物联网概念下的真正创新者——智能硬件企业,在过去几年的欣喜和困惑,以及它们诠释物联网的方式。

第5章,对物联网前一个时代的领导者——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物联网初期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它们对于物联网的看法与态度的变化,进行了描述。

第6章,着重描写了大数据技术服务及应用服务企业,在过去几年中的布局、探索和发展,及运营状况。

本书希望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历史时期内,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及企业创始人或管理者、相关专家的心路历程的客观写实的阐述,将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变革瞬间的企业百态,做一个慢动作呈现,希望读者能够记住这段,物联网产业不可或缺、不可取代、不可磨灭的历史。

最后,感谢在成书过程中,给予了我诸多建议和支持的邬贺铨院士、西南民族大学的王鹏老师、师兄黄炎博士、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王威老师和广州机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几位同仁们,尤其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恭竟平老师,以及那些劳力费心的同事圣小燕、刘贝贝和张瑜等。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为物联网产业铺路奠基的先行者们!  第一章物联网,重新定义社会生态1 院士的忠告

邬贺铨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1943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原武汉邮电学院。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兼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理事长、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总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国标委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组长,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

记得当时采访邬贺铨很是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是在南京一场物联网论坛期间完成的。在采访开始前,他还说,不应该让他上杂志封面,应该让那些明星,像刘德华来上。我们都笑,告诉我们要讲物联网和云计算,不是讲娱乐。邬院士更来劲了,说“:你让刘德华讲物联网啊,不是更有看点了吗?”在场的人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曾为大唐电信副总裁的邬贺铨不仅学术精湛,对行销术也颇有见解。邬贺铨

这句玩笑在今天看来,或许成了一个预言:音乐界的“半壁江山”汪峰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耳机;《爸爸去哪儿》中的“村长”李锐创办了一个做智能儿童手表的公司;还有任泉、李冰冰等影视明星创办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也投了不少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项目,但在当时,物联网这个词和他们是完全绝缘的。任泉与李冰冰、黄晓明等联合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

作为院士,对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理解与把控,无论何时,都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我在今天重新翻看2011年对邬贺铨的访谈时,就更加深信不疑了,因为他当年的很多言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几乎全都得到了验证。

2011年9月,我创办《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时,离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提出“建立全国物联网中心”的历史时刻,已有两年之距。当时业界普遍探讨的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记得那一年,我去参加无锡物联网博览会,乘出租车时,的姐知道我是去参加物联网展会,还问了我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物联网,谁买单?!”当时我就被镇住了。

所以,后面我对邬贺铨院士做采访时,心心念念要问的就是“物联网产业的掘金点”。而邬贺铨对这个话题似乎并不“中意”,因为他觉得这个话题本身就太过“急功近利”,所以一开始就批判了当时的“物联网产业不正之风”:把物联网当房地产来做。不过随后,还是通过多角度分析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为从业者提出了诸多忠告。

从技术路线阐释物联网四层架构

邬贺铨说,从技术路线上来讲,物联网有四层架构。其中最底层是感知层,所谓感知,就像我们人,踩到脚了,或者扎到手指了,或者撞到头了,你能感觉到疼,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末梢神经,它能够采集到被踩了、被扎了、被撞了这些信息,然后通过我们的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大脑会分析疼还是不疼,疼的程度等,你的知觉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人是自身就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想去感知一下水、土壤、大气、植物、动物,乃至矿物质等,怎么办呢?这就有了传感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用来感知不同的物质,也用来感知同一物质的不同属性,比如水,我们有感知它温度的传感器;有感知它矿物质含量的传感器;有感知它浑浊度的传感器;还有感知它流动速度的传感器等。目前已经商用的传感器种类达3万多种,但是依然在很多领域是空白的,比如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未来就像我们人的末梢神经一样,会被放置在各种物质中,来采集各种物质的状态和属性,以便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物质的需求。物联网产业链主要环节

感知层上面就是传输层。说到传输,其实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互联网。但是物联网的传输和互联网的传输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本质上区别不大,都是所有的IP地址;都能通过同一种协议将其站点的信息上传到网页上,供大家查看。那么,既然如此,是不是互联网就可以取代物联网而存在了呢?当然不是,否则就不会有物联网一说了。互联网时代只有人在联网,假设每个人有一个IP地址,那么全球60亿人(1999年时全球共计60亿人口),60亿个IP地址就够了,但是现在且不说IPv4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地址,即便真的有了,未来要联网的物体是人的几十倍,这些地址也一定是不够的。与此同时,互联网经过最初的混战,统一认定TCP/IP协议,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每个人都是18位数,格式都一样,这样才不会造成混乱。如果现在要物品也联网,且不说各种终端设备的通信协议千差万别,并不一定遵循TCP/IP协议,那么单联网这一段就会遇到极大的问题,所以,现在通信领域都在研究IPv6。IPv6如果投入使用,那么能够分配的IP地址就会更多,开玩笑说就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有一个IP地址。不过IPv6并非针对物联网来设计的,对于低功耗传感器而言,IPv6还是太过复杂,或者说IPv6帧结构中很多字节并非必须,因此基于IPv6的简化,出现了低功耗个域网协议(6LowPan)。目前物联网的协议还未形成共识,原来有Zigbee协议、RFID协议,以及各种传感器的协议等。当然,2015年年底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据说可以实现这一诉求。窄带蜂窝物联网

再往上就到了数据处理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人类的大脑。前面所说的被踩了、被扎了,你能感觉到不是因为你的脚或手自己判断的,而是由末梢神经将它感知到的一些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果。再不然,就像互联网,你在网站上搜索一个东西,和这个东西相关的内容就会出现在网页上,不是网页自己把它推给你的,而是网页把你搜索的信息发送到一个运算平台,并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把你想要的信息从数据库中调用出来,再发送给网页,网页把它们显示出来,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到了物联网时代,因为我们采集的信息更多,需要反馈的信息也更多,所以对这个数据运算平台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就出现了大数据技术,它就是数据处理层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前面讲的精准就是要靠它来实现的,比如,明明我是左脚被踩了,它却算成右脚就不对了;明明我是现在被踩的,它却过了5分钟才把疼的信息反馈给我,这就是问题了,所以数据处理层,一定要精准和灵敏。

最后就是应用服务层。这一层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对最简单,但是从应用层面来讲就是最复杂的了。怎么理解呢?还以脚被踩了为例:现在被踩了以后,大脑给我们的反馈有疼,或者不疼,或者疼的程度,以及出血了,还是未出血,然后会给我们下一系列的指示,比如,是否要去医院,查询怎么去医院;是否要联系家人、朋友等。这一系列的指示就相当于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比如空气污染,感知层把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平台,平台计算出某个地方是污染源,然后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提供解决方案。甚至,未来物联网可能会比人更智能,比如监测到污染源后,如果该源点也是联网的,数据处理平台甚至可以直接关闭该源点的一些设备,制止其继续排污。当然,想要达到这么智能化的程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业环保物联网

应用层面,物联网即服务

谈及应用层,邬贺铨当时的原话就是“物联网即服务”,更是以真实案例来说明,比如在煤矿行业,因为矿难频发,所以希望借助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安全保障。2010年以前,在矿井中广布瓦斯传感器,算是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了,但是应用效果并不好,一是传感器的精度有限,使得它的准确性也有限;二是当时传感器成本过高,致使它无法广泛应用。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矿山情况复杂,即使检测出了瓦斯,也不能及时预警,致使矿工来不及逃生,所以矿难还是会发生。也就是说,即便是否能检测出瓦斯的问题解决了,依然不能真正地避免矿难发生。

后来,山西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经过深入而系统的探索,研究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前端,在煤矿通风口安装监测通风量的传感设备,包括记录通风设备的用电量,这样就可以实时的监控通风量。另外监测挖掘进度、甚至产煤量等情况,以便判决通风量是否足够对应;后台,有一个实时数据分析系统,当前端反馈过来的任何一项数据不符合安全指数时,系统就判断会出危险,并立即发出预警,因为,含瓦斯的矿山的瓦斯产出量是与挖煤的深度和速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挖得越深、越快,出的瓦斯就越多,但是如果通风量够大,瓦斯也就会被冲淡,这样一方面通过设备端的互联互通,减少瓦斯爆炸的概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前预警,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矿难发生。其实这就是一个物联网的应用案例。

当然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可以服务于更多的行业,比如家居、交通 、医疗、农业、制造业,以及环保等。不过很多物联网的应用都是锦上添花,在现在这个阶段不是一个好现象。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还是要多注重雪中送炭的应用。

比如在家居中,一是家庭保健,对老人和小孩的看护,以及对其健康状况的监测等;二是家居安保,就是能够保证住所安全。矿山物联网

在交通上,主要是路况优化。一是道路优化,比如哪些地方的道路需要修整;哪些地方出现了交通拥堵,需要调配;哪些公交车线路设计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应该单行;哪个时段应该怎么收费;哪些地方需要设停车场等。二是交通流量的优化,比如哪些地方应该绕行;哪些加油站需要排队等待;哪些地方应该引导车辆不通行等。三是行人和车主的信息咨询,比如某个地方的路况如何;该选择怎样的出行方式更方便等。老人们在体验陪伴机器人智能交通

在医疗卫生行业,物联网将给移动医疗或者说院外的健康管理带来较大的改变,比如有人在手机里嵌入陀螺仪,可以监测到携带者是弯腰,还是摔跤,摔跤后如果没有爬起来,这些信息连同位置信息便会发送到医院,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及时得到救助,这对老年人的及时救护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小发明。未来类似这样的设备还会有很多,比如在可穿戴设备中带有可以测脉搏、体温、血压等的传感装置,或者摄像头,就可以随时了解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生理变化、病理变化等。当通过人体携带的智能终端发现了人体的异常变化时,可以通知该人到医院就诊,或者建议吃什么药等,这样,就为医疗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在农业领域,在食品溯源层面上,RFID标签已经有了很多应用,但是还需要探索如何使用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来优化食品溯源。第二个重要应用在于大田管理,比如在一块田地里安装上传感器,就可以了解到什么时候需要施肥,施什么肥?什么地方需要浇水,浇多少水?这些都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解决,从而因地制宜地管理田地。布满传感器的蔬菜大棚跌倒报警器

除此之外,农产品市场的状况跟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农产品有季节性,哪个季节是播种季;哪个季节是收获季,都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由于信息滞后,发现去年大葱贵,大家今年都种葱,结果今年葱的价格大跌,最后遭殃的是农民。因此,如何能够使用物联网去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并发布动态信息,及时地将农产品市场的状况反馈给农民,让不同的地区可以合理计划种植和养殖,对保持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稳定极其重要。

在制造业领域,以前也有在生产线上使用传感器,但不是完整的物联网。使用物联网手段以后,比如在服装店安装监控设备,通过采集各种款式的服装购买者的信息,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和年龄段顾客的偏好,然后再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服装生产企业,该企业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就可以决定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多生产一些;什么样的可以少生产一些,以及目前的设计需要做怎样的改良等。当然,这只是物联网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一个方面。总之,物联网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优化上,比如生产流程监控、仓储管理、市场跟踪等方面。

另外,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对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等领域也会大有裨益。同时,这些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可以互联互通。比如在智能家居环境下可以运行移动医疗;智能电网在用户端也离不开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同样可以和智能电网的某些环节相互支持。所有行业原本都是在相互支持、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之下运行的,只是原本的支持、需要、配合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物联网的出现,使它们之间的交互变得主动、自觉,从而更加高效、便捷。

传感器水平低,算法软件缺失,是物联网发展路障

当时物联网概念在中国其实也才提出2年,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外界依然觉得雷声大,雨点小,发展太慢。对此,邬贺铨直言“各阶层都太急功近利,想把物联网当房地产炒,当然会受挫。”不过,同时,他也表示物联网之所以推广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传感器虽然都价格不菲,但水平却不是很高,致使用这些传感器搭建出来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其使用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所以建议企业,不要太过利欲熏心,眼睛都盯在立马能赚钱的系统集成化项目上,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开发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如何把普通传感器做到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这才是当物联网的大时代真正到来时,一家企业还依然可以在这个舞台上逐鹿的资本。

另外,智能分析决策的软件,就是算法也非常重要。比如现在各个地方政府都争建智慧城市,一个城市要安装上万甚至几十万个摄像头。摄像头多了,采集的内容自然就多,海量的视频内容靠人眼是看不过来的,这就涉及如何从成千上万的摄像头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现在的智慧城市还仅限于广布摄像头,然后把拍摄下来的内容都存储起来,等事发后才去调用,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一,必须要极大的存储空间;第二,有用没用的信息都被当宝贝似的存起来了,最后发现存了一堆垃圾;第三,查找信息时,需要把每个存储文件都打开看一遍,造成巨大的时间、人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浪费。智能算法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在存储的时候要有选择性,要去捕捉有用的信息进行存储,比如一个仓库,没人出现,或者没有异常情况发生时,摄像信息就可以不用存储;有人出现,或者有异常情况发生时,才选择存储。但是如何实现呢?这就需要有一个信息分析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筛选哪些需要存储,哪些不需要存储,对存储起来的信息还要加上标签,以便于搜索。同时,还能将当时的数据和历史数据关联起来,实现智能分析。对这种信息甄选软件的需求,不仅在视频监控领域有,在其他很多领域也都有,但是目前这还是产业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另外,还有对大量传感器信息的处理,其相关技术是需要整个物联网产业关注的,也是潜藏着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

给从业者的忠告:切勿急功近利

记得当时邬贺铨话语间透露最多的,是希望从业者、媒体、包括科研团队、政府等不要急功近利。“从业者要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培育的产业,因为它是自然规律带来的发展趋势,不像房地产,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发展高潮。”他同时指出,物联网产业的成熟需要几个变量同时达到标准:

第一,能够采集数据的点足够多。也就是说,前端要有足够多的传感器。

第二,所有数据之间能够对话,这就要求通信协议的统一。不然这个说英语,那个说汉语,另外一个说俄语,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数据处理技术,也就是算法要足够强大。不然就会出现把水的指标反馈成大气的;把天然气的指标反馈成石油的,或者昨天的数据,今天才算出来等,这样就无法实现精准与及时。

第四,各种人为机构之间要能够数据开放,从而实现互联互通,比如前面讲到的空气污染的监测。如果某个污染源不让监测,或者监测数据不对外开放,那么我们就很难去判断它是不是污染源,或者很难对其采取措施。

所以希望大家对物联网的追随不要热炒,要理性。物联网产业规模是巨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不是取决于公司的规模;也不是取决于公司的性质,而是取决于谁能抓住用户,所以在从业的过程中还是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有些企业比较强大,就做平台,拿别人的应用来运行;有些企业比较弱,就做应用,然后在别人的平台上运行,但是最终,能够吸引用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做平台的不能得意忘形;做软件的也不要气馁。只要有特点、服务好,就都可以抓住用户,比如苹果的应用软件有上百万个,但是大众能够记住的并不多,然而,还是出现了“愤怒的小鸟”这样的佼佼者,因为它有特点。与其说苹果的iPhone和iPad使“愤怒的小鸟”走红,不如说“愤怒的小鸟”让苹果更具吸引力,所以不管是从事物联网的哪个环节,一定要有特色。愤怒的小鸟2 磨砺6年,终成社会新生态引擎

黄灼

机智云创始人兼CEO 。TMT多次创业者,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本科和伦敦商学院的EMBA学位。1996年在美国留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全美第三大的数码打印机公司Lexmark进行网络化的打印技术研究;1999年在美国纽约参与创立Internation,Inc.,是全球第一家网上打印服务公司,先后接受HP、Draper Fisher和Goldman Sachs的投资,公司规模过千人,年营业额过亿美元。2006年哥伦比亚/伦敦商学院EMBA毕业后在纽约创立“Zoomino语义搜索引擎公司”,主要致力于新一代的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纽约时报等大型网站提供站内搜索技术。2008年回国创业,加入初创团队——杰升科技,出任CEO,带领团队成功将“机智云”打造为物联网领军品牌企业。

荣获《快公司》2015创新人物100奖;艾瑞传媒,2015全球移动互联网卓越成就奖,年度新锐人物奖;当选黑马会导师“;泛珠三角地区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

采访机智云CEO黄灼是在他们广州总部。一个小小的园区里有三幢不高的办公楼,机智云占据着其中一幢的两层。前台装饰得像机场的候机大厅,用英文写着“出发”“到达”的字样。前台两侧是产品展示和演示区,包括冰箱、抽油烟机、空调、净水器,以及台灯等各种智能产品,大概有百十来样。机智云的前台——候机厅的样子

黄灼的办公室在整个下层右后方的一隅,里面放了一套沙发、一张办公桌,就基本没有多余的空间了,不过在办公桌旁边还铺设了一个高尔夫练习毯。我当时问黄灼:“平时练习高尔夫吗?”他说是国外一个合作伙伴的产品,能够在室内模拟运动场景,通过运动传感器来计算出挥杆的角度和抛物线,并表示机智云是一个将物联网的方法标准化,然后服务于各种应用的平台,所以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都会有。针对机智云的交流便就此展开了。机智云CEO黄灼

先触云后接物,从离散到聚焦

机智云,全球领先的智能硬件自助开发(PaaS)及云服务(SssS)平台,英文GizWits,顾名思义Giz(mo)设备Wits智慧,是广州杰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升科技)推出的高度自助化物联网开发平台,或者说智能硬件开发平台。不过公司已于2016年4月正式更名为“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智云)”,实现了品牌与公司名称的融合,同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

先说更名前的机智云——杰升科技,由黄灼2005年在美国纽约创立(美国注册名为“Xtreme Programming Group”)。作为中国较早一批留学美国并完成计算机专业学习、服务于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部门,以及成功创立全美最大的云打印服务公司的互联网早期从业人员,黄灼比较早地接触到亚马逊的EC2云存储技术,同时发现很多美国企业,都对弹性云计算技术有需求。恰巧,黄灼的中学同学,机智云现任CTO刘琰从IBM离职。两人便合计着组建一个团队,专门从事弹性云计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服务于美国的科技企业。

随着口口相传带来的业务不断扩大,中国市场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于是黄灼带着美国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将机智云转入国内运营,所有业务都是围绕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而开展,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搜索引擎等。在此期间,黄灼和他的团队逐渐感觉到,太过离散的,或者说项目型的业务很难让一家企业在某个领域达到领先的状态。

时至2010年,机智云受到苹果MF(i Made For iPhone/iPad/iPod) 计划负责团队的邀请,授权机智云以软件开发商的名义成为苹果认证MFi成员,为MFi智能硬件产品提供App解决方案及技术支持。全球第一款登陆苹果官方商店的iPhone遥控玩具汽车的软件部分就是机智云开发的、正是这个过程,让黄灼发现把云计算和实物结合起来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并意识到原来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力。“那时候还没有智能硬件这种说法,包括在苹果生态里面,”黄灼说,“我们也没敢想自己是在做物联网,只是说怎样把手机、互联网和硬件结合起来。”黄灼和他的团队潜意识里觉得,这个方向是一片蓝海,虽然自己只有小十几个人的团队,但是顿感“几年的技术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机智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用云技术改变传统硬件”这个领域中,开始了一次全面转型。

在2011~2012年期间,由于当时的产业环境,机智云主要提供的业务是软硬结合的App开发服务,支持的蓝牙设备比较多,比如基于蓝牙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等,不过那时候还不叫手环,叫计步器,还有血压计、玩具,以及一些音频设备等。

2013年,机智云正式推出提供一站式物联网开发和运维服务的“机智云1.0”,成为国内第一个专注于智能硬件的云平台。当时,主要是给国内外的大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从定制化到自助化,破茧成蝶

在过去几年中,能载入中国物联网史册的年份,一个是2009年,另一个就是2014年。2009年被称为物联网概念的元年。2014年,因为传感器、无线连接方式和云计算的飞跃发展,以及物联网的入口——智能硬件的爆发,让物联网从概念走向落地,从空中走向地面。其实以前我曾经质疑过云计算三层架构中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的作用,不过在这一年之后,我便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2014年9月19日,“机智云2.0”在北京发布。与1.0的最大不同在于,机智云从一个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云平台,转变成一个提供自助化服务的云平台。也就是说,硬件开发者们,可以使用机智云平台提供的技术工具,自助式地搭建智能硬件产品。对于机智云来讲,2010年只是方向上的改变,业务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地变化,而2014年却是本质上的飞跃,机智云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平台了。此后自助化便成为机智云的一大特色。

在那次发布会上,机智云同时还发布了集全球第一块包含了:集成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传感器和Wi-Fi模块的嵌入式开发板、开源的App/微信设备端,以及可开发的云端等的完整物联网开源开发套件GoKit1.0,并首次提出“为智能硬件而生”的口号,启动了致力于物联网技术普及的开源计划。机智云创始团队(从左到右):总经理黄锡雄、CEO 黄灼、CTO 刘琰机智云2011年支持的智能血压计

但这已经不是机智云的第一次开源技术了,此前8月,机智云已经在蓝牙亚洲大会上发布了BLE 4.0 开源SDK,并且在大会结束一周后,国际蓝牙协会(简称SIG)经过评估,决议将机智云开源的这款BLE SDK作为官方推荐软件资源,推向全球的BLE设备开发商。鉴于SIG较少与外界沟通,这其实是它第一次推荐第三方的蓝牙技术。中国研发团队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标准的补充以及更进一步的制定,也是“中国技术”话语权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这不仅对机智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同时也为机智云平台化的步伐增加了信心,巩固了基础。

也是在这一年,机智云决定引入资本来迅速扩大规模,并获得了经纬中国的投资。黄灼在交流中说,他觉得自己找对了第一个投资人。“当时找我们的有互联网公司,也有芯片原厂,但是最终我们接受了经纬中国的投资。经纬中国是一个对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运营有着深刻理解的投资机构。他们会将互联网时代的运营经验跟我们分享,我们也逐渐成为一家用互联网思维运营物联网平台的公司。”

或许这也是机智云能够从众多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原因吧。因为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公司依然在提供项目型,或者说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不能算作真正的物联网企业。这其实也是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机智云提供的自助开发平台,帮助来自不同厂家的智能硬件都可以快速接入互联网,为硬件设备在云端提供了实现更多功能和服务的基础,并在硬件数据的挖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5年9月19日,机智云发布了智能硬件自助开发(PaaS)和云服务(SssS)平台“机智云3.0”。它在原有“机智云2.0”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功能,包括定向远程升级、规则引擎、消息推送、设备自动化操作、设备联动、企业API、用户自定义统计分析、2G/3G产品支持和多种数据输出接口等,并提出了“硬件生态圈”的理念。同时对外公布,截至2015年9月,不到一年时间,机智云平台上的开发者就超过了一万人,自主对接项目达到了九千多个,支持的设备有330多万台,每天上下行的指令超过两万条。2016年3月,机智云平台上的开发者已达数万人,项目达2万多个,支持的设备超过400万台。据统计,在机智云的平台上,一个产品从提交想法,到开发出原型,平均时间仅需11天。机智云CEO黄灼在“机智云2.0”发布会上“虽然说还不能给客户一个可以量产的产品,但是至少它可以帮客户走过最艰难的研发阶段,能够帮客户完成从0到1,甚至是0到0.1的过程,大大缩短其研发周期和减少成本投入,比如先判定项目的可行性,再把它给目标消费者演示,或给投资人演示等,这样在短短11天就可以实现把想法变成产品,”黄灼说,“物联网定义下的产品形态颇多,怎能仅靠一家公司的力量去解决如此多的可能性?我们只能尽量把自己的产品做成标准化,或者说把众多硬件产品在智能化过程中共性的部分做成标准化,然后提供可以二次开发的工具,让开发者既可以满足智能硬件共性的需求,又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需求实现差异化开发。”

下一站,从平台到生态圈

商业模式得到验证后,就会呈现几何级增长。经过2014年、2015年两年的快速发展,机智云在物联网云服务领域的地位可谓大局已定。说到企业愿景,黄灼表示,“首先还是成为物联网领域中云计算平台的主要贡献者。”不过机智云也会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物联网演化过程,实时调整发展路径。黄灼认为,硬件企业从不联网到联网,甚至一直到整个商业模式的改变都有着不同的进化阶段。企业“物联网化”进阶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具备了基础的传感器;第二阶段:可连接阶段,通过各种联网模块将硬件接入互联网;第三阶段:可服务阶段,通过设备数据统计分析,将厂家服务前置;第四阶段:智能化阶段,设备通过自我学习,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第五阶段:供应链优化,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第六阶段: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设备及服务的最优化、差异化。GoKit1.0机智云创始人兼CEO 黄灼在“机智云3.0”发布会上介绍机智云发展历程

在第一个阶段,机智云主要是让设备实现联网功能,“用Wi-Fi、BLE、ZigBee等技术,帮助客户的产品实现联网、通讯的功能。”自2016年起,机智云应该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开始为客户提供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经销商管理等运营方面的服务,包括与企业内部各种办公系统的对接等。“我们要开始把客户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系统,与他们的智能硬件深度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实时的数据引导企业的运营。”这或许也是在2015年“机智云3.0”的发布会上,所提到的“生态圈”概念的一部分。定稿前,机智云又发来信息说,他们的云服务不再局限于完全2C的设备智能化,而是已经拓展到企业级设备管理的领域。“其实未来我们希望,基于机智云的平台打造一个物联网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底层是我们提供的各种标准化模块;再上一层是方案开发者,他们可以基于机智云的标准化模块,开发出各种智能硬件解决方案,比如智能水杯、智能冰箱、智能保险柜等,以及与企业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开发完以后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方案展示在我们的平台上,也可以出售给硬件厂商。”黄灼描述着他的设想。

虽然按照机智云的理解,商业模式的变革会发生在物联网的第六个阶段,但是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了苗头。“我们有一个做电动牙刷的客户,原来就是卖牙刷,赚牙刷头的利润。后来他到我们,问能不能把这个电动牙刷做成智能化的,可以采集刷牙人的数据,然后他们跟从事牙齿相关的医疗或者保健机构进行合作,为它们提供数据服务,从而让这些医疗或者保健机构为用户提供健康服务,因而使牙刷变成一个消费者与牙医交互的入口,这样他们的牙刷就可以免费试用了。”

同时,机智云的平台上推出了一个叫“GSMS”的分销系统。“把用户的使用行为变成积分,用户可以使用这些积分,在机智云为客户提供的商城里置换一些服务或者产品,”黄灼说,“这已经是机智云的成熟产品,就像那家做牙刷的企业,把用户的使用行为变成一种价值,用户可以免费试用一些产品,获得一些服务。”机智云企业设备资产云管理 HIVEGDMS“在商用领域,也已经有类似的商业模式革新案例。我们有个客户是做工业缝纫机的,一年服务几万家的制衣作坊。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个款式的工业缝纫机,所以这个缝纫机厂商觉得如果拿到缝纫机工作的数据,就可以让这些制衣厂形成一种协同效益,比如说根据缝纫机采集回来的数据,他发现某个制衣厂的产能不足,同时另外一个制衣厂的产能过剩,他就可以帮助这两家制衣厂进行产能分配,这样使产能不足的工厂,可以按时完成订单;产能过剩的工厂,则闲置的生产力也得到了利用。这种可以说是供应链的重新调整,在原来非数字化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有了实现的基础和可能。”

机智云的自我定位是物联网产业的催化剂,核心是帮助传统企业,以及一些新创企业,去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价值。而机智云平台上提供的软件模块和硬件开发工具等,是这些价值的释放通道。黄灼笑言,这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只是让设备智能化,但是它引申出来的,可能是整个商业模式的改变。

4年艰难换来用户的简单体验

今天看来,机智云起码获得了阶段性成功:数以万计的稀缺智能硬件开发者,在机智云的平台上,用短暂的11天便能研发出一个智能硬件产品。可以说,机智云为开发者带来了“极致简单的用户体验”。不过用户端有多简单,后台就有多复杂;后台有多复杂,成就它就有多艰难,所以在“用户简单”的背后,是机智云团队攻克的一个又一个艰辛与困难。

比如2010年的转型,黄灼觉得这是对企业的一次巨大挑战,因为当时机智云已经成立了四五年,经营状况一直比较良好,有稳定的利润,但是选择转型后,砍掉了原来的很多高收入业务,把早年公司的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了机智云平台的研发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压力就接踵而至了。广东艾沃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反渗透净水器中科润蓝环保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空气净化器

首先是资金压力。黄灼回忆说,一度公司账上的资金只能再撑两个月,虽然还没有到开不出工资的地步,但是对于团队里每个人,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都很大。“当时我曾问我太太,比起我这样连续创业,你是否觉得我在大企业里面找一个工作更好?会让你更放心?她说,那样你会开心吗?我就说,我可能不会很开心。”“并且那个时候,我们曾经找了很多的投资人,但是太早,我们的故事人家不明白。”不过黄灼说,他自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强,机智云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创业了,以前也遇到过公司倒闭的状况,“算是已经锻炼出来了”。

其次,技术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早期我们平台还不是那么成熟时,提供的技术只能满足客户当时的需求,给一些客户带来的后遗症,到现在我们还要去解决,比如帮他们免费升级,解决一些后续运营的问题等。做硬件与做软件完全不一样,比如一个软件公司只为硬件企业提供App的开发服务,如果遇到问题,花一个晚上把App升级一下。把Bug补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涉及要将软件嵌入到硬件设备中,出现的问题就不只是升级一下这么简单了,还会受制于传感器、通信技术和很多软件的因素。去年行业里就出了一件事,有一个智能家居硬件平台,它的软件因为有一个安全认证过期了,所以设备就没有办法与服务器连接,更没办法更新,从而导致近十万台设备瞬间变成了砖头。曾经融资过亿美元的一家企业,就因为这件事濒临倒闭。而机智云的平台上有数以百万级的设备,跟着我们从1.0升级到2.0,再到3.0,会出现一些问题;还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更多需求要满足,因此我们就要凭借技术经验不断地去解决。此外,我们还不断给客户提供新的技术服务,比如我们现在正帮助ToB的客户解决存量市场的资产管理问题,使用一个很小的低成本智能设备就可以帮助他们将已投放市场的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又比如我们给一些健康穿戴类的客户提供运动算法,可以识别用户在做什么运动,消耗多少热量,以便更有效地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说到这些,黄灼感慨到,“所有做智能硬件的都是一个内心很坚强的团队。因为比起软件来,硬件的开发难太多了,所以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早期选择并一直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

记得首次接触机智云是在2014年,也是通过我们的在线访谈。那一年,在智能硬件开发平台领域,杀出了几匹黑马,其中一个就是机智云。那时候,对机智云的业务以及公司还没有较深的理解,只单纯地认为就是一家用云计算的方式提供嵌入式软件服务的公司,而且业内很多人都说机智云的产品不够稳定,再加上当时有很多类似的企业,所以,黄灼在我们的在线访谈上,虽然讲到机智云已经支持了200万个智能硬件产品,但是我们当发表文章时,并没用很张扬的标题。2016年,随着这次深入的交流,让我看到了机智云扎实的一面。起码敢于说,机智云是目前智能硬件云服务平台里面最具实力的一家公司。黄灼受访视频3 物联网免费商业模式初探

龚耀军

1965年5月出生在宁波。1984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1990年,公派至意大利ISVOR经济发展学院学习宏观经济控制专业。曾任宁波拖拉机厂工程师、宁波汽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宁波金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宁波如升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北京中商交在线有限公司(全国机电行业电子商务中心)首席运行官COO、浙江海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微软技术中心)首席执行官CEO,以及宁波易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运行官COO。2010—2013年,任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现任唐鸿资本CEO。

2012年春节刚过,我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的推荐下,探访了一个叫作国家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简称CAID)的地方。这个所谓的国家级研究院坐落于江苏盐城,说实话当时我是满怀忐忑的心情来到这个研究院的。盐城——从经济上来讲,不算发达;从文化上来讲,底蕴不算深厚;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与高科技相去甚远,所以不仅是我,其他人听到盐城有个这么前沿的研究院也是相当惊讶。

探访盐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2月17日,我到了盐城。CAID坐落于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据着开发区一座标志性建筑中的两层,其中一层用来办公,另外一层是一个物联网应用体验馆。我先被带到了体验馆,进行参观。还未完工的演示馆已经布局了智慧物流、智慧课堂、智能办公、智能家居和公车管理系统的仿真模拟系统。工作人员介绍,以后将有更多的物联网应用在这里展示。CAID大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