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 第一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15:35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五千年 第一册

中华五千年 第一册试读:

齐晋鞌之战

鞌之战是公元前589年发生在齐、晋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继齐桓公之后,晋国成了北方诸侯国的盟主。鲁宣公十二年,在著名的邲之战中晋国被楚国打败,导致郑、宋等国叛晋附楚,严重动摇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齐国与楚国建立同盟,并于鲁成公二年春攻打晋的盟国鲁、卫,企图乘机恢复昔日的霸主地位。为了重振霸业,晋国应鲁、卫之请出兵伐齐,鞌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由于晋军将帅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团结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故最终打败齐军,迫使齐国立下了城下之盟。鞌之战,晋国大获全胜,齐侯几乎成为晋国的阶下囚,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削弱,而晋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民溃

春秋战国时的统抬者任意耗费民力,庶民不堪忍受,就一起溃逃。前644年冬,齐国征调各国的庶民筑城,这些人无衣无食,痛苦难忍。于是,一天夜里,有人登高大呼:“齐国有乱!”来服役的人一哄而散,筑城的事只好作罢。梁国的统治者,拚命修筑防御工事。有一次在宫墙外挖壕沟,为了恐吓服役的庶人,以加快进度,扬言“秦将袭我”!役人乘机逃散,在混乱之中,秦国果然灭了梁国。后来沈国、莒国都发生过民溃的事。卫国役使手工业奴隶,使他们不得休息,激起了工匠的反抗斗争,前478年,起义的奴隶们攻入宫内,卫庄公带了两个儿子逃跑,卫都附近的“戎州人”,也闻讯赶来,卫庄公和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被杀。

弭兵之会

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晋、楚争霸,直接受到祸害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宋、郑等中小国家。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与广大臣民一样,也渴望和平,停止战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合晋楚两国,并会同各诸侯召开了盛大的弭兵之会。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议,除齐、秦两大国和滕等属国外,原来晋的属国和楚的属国,现在变成楚晋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它为争霸各国提供了喘息和备战的时机,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除去战祸。但是,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原地区战争减少进入了和平时期,使处社会经济和文化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

瑶姬神女助大禹

治水有功的禹,人们又称他为“大禹”。

有一次,大禹治理洪水,驻在巫山脚下,正领导着人们在那里紧张地施工:有的凿石头,有的砍大树,忙个不停。正忙碌间,猛然刮起了大风。这风真是暴烈无比,吹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动,木石横飞,江浪像山峰一样地矗立起来。大禹虽然也有些神通本领,但是对于这样突然发作起来的大风,还是想不出制止它的办法。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他幸而遇见了瑶姬。

瑶姬是炎帝的女儿,据说又是西王母的女儿。她从小在一个仙人那里学道,学就了一身玄妙的道法,能够随心所欲,变化出各种不同的东西,她因此在天上居于显要的神仙职位。

有一年秋天,她带着她的侍女和侍臣,从东海遨游回来,驾着彩云轻飘飘地到了长江的上游,打从巫山经过。忽然被巫山的景色迷住了:它的峰峦是多么秀丽、挺拔呀!它的林壑又是多么的幽美呀!兼之在山林间还发现一块巨大而平整的崖石,光景好像人工修造的土坛。这真是可以修身养性、长远居住的地方。她不禁从云端降落下来,站在山崖上,仔细观赏巫山的风景,流连徘徊,舍不得马上就离开。

就在这时,大禹无意中遇见了倦游归来、路过巫山的瑶姬。大禹知道她是天上的神女,赶紧向她致敬,求她帮助止住大风。瑶姬哀怜受洪水灾害的人民,敬佩大禹治水的精神,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叫侍女们传授给大禹驱神役鬼的法术。大禹使用了这些法术,马上便止住了狂暴的妖风。瑶姬又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去帮助大禹凿通巫山。这些天上的神人,神通广大,他们或用闪电轰,或拿巨雷劈,不久就将巫山打开了一条孔道。

大禹感念瑶姬的功德,亲自跑上山去向她致谢,谢她帮助治水、派遣神人凿通巫山的恩德。瑶姬逊谢未了,大禹又向她请教今后继续治理洪水的方法。瑶姬便命侍女陵容华拿出一只红玉小箱,打开小箱,取出一卷天书交给大禹,叫大禹按照天书所载去平治洪水。还怕他个人不能成功,又派遣侍臣庚辰、虞余去帮助他。

大禹既得天书的指导,又得神人的帮助,再加上众人的支援,因而他治理洪水,前后经过十三年,足迹走遍全中国,终于得到了成功。

神女瑶姬,因为留恋巫山的美景,并且由于帮助大禹治水,和当地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此她就在巫山留住下来,不再离开。

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目眺望,注视着往来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号称“三峡”的全长七百里的峡谷中的行船,见它们在许多险滩上挣扎,不时被凶涛恶浪吞没了去。她关心船只和旅客的命运,特派遣几百只神鸦,叫它们飞翔在峡谷的上空,担任迎船送船的工作,让这些行船跟随着神鸟的引导,平安地渡过三峡。

她因为长久地站在高崖眺望,不知不觉地,化身为许多峰峦中的一座峰峦了,就是现在的神女峰;陪伴她的侍女们,—个个也都变化做了大大小小的峰峦,就是现在的巫山十二-峰。这些峰峦真是秀丽峭拔呀,至今行船过三峡的人,望见它们,还可以想象女仙们当年超尘绝俗的身影;特别是望见神女峰,谁也会油然感念瑶姬帮助大禹治水、凿通巫峡的业绩。

无支祁

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楚开国人物——鬻熊

鬻熊,荆蛮人,生卒年不详。根据历史考证,鬻熊约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时期,是古代楚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是道家哲学的鼻祖。《左传》僖公十六年云:“鬻熊,祝融十二世孙。”祝融,即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的曾孙,又叫重黎。他“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据《国语?郑语》及《史记?楚世家》记载:商代,殷人称分布在其南部的祝融部落为荆蛮,祝融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和象征。祝融后人分为巳、量、彭、曹、斟等八姓,季连是芈姓的先辈,芈姓即是后来的楚人。楚人世代都隆重祭祀祝融和季连,以示怀念。鬻熊为祝融之后的说法,在《元和姓纂》里也有记载,说:“鬻氏,祝融之后,周文王师鬻熊,受封于楚,著书称《鬻子》,鬻拳其后。”《通志?氏族略》也曰:“鬻氏,芈姓,祝融之后。”

鬻熊事周文王,时在商纣王时期。这一时期,纣王统治下的商朝人心涣散,国政危在旦夕。而处于渭水流域、臣服于商的周族,势力日益强大,其君西伯昌(周文王)广纳贤才,争取各诸侯国的支持。鬻熊投奔周文王之事,在《史记?周本纪》中写道:“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弧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鬻子,即“鬻熊子”的省称。鬻熊就是在这时投于周文王旗下的。关于鬻熊坐镇周文王幕府还有一则轶闻。唐人逢行珪编的《鬻子?序》里说,当时鬻子投奔周文王时已年届九十,文王见他白发苍苍的模样,便笑曰:“老矣!”鬻熊答道:“使臣捕兽逐麇,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当即封鬻熊以“师”的官职,让他坐策国事。

鬻熊带领楚族蛮人投靠西周后,利用商末周初社会动乱、各诸侯国无暇南顾的机遇发展自己,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过程。在与北方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土著氏族的交往和冲突中,他始终努力吸取北方先进文化,同时不断地融合南蛮诸族土著文化,势力逐步扩大,实力逐步增强,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传到鬻熊的曾孙熊绎继位时,熊绎因功被周成王封于荆楚,立都丹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治影响日益显著,从而开创了楚国八百年的基业。熊绎的五代孙熊渠更是一位极有开拓精神的国君,他勇武善射,远交近攻,吞并周边蛮夷小国,逐步占领江汉平原一带的楚蛮之地,为后来楚成王、楚庄王争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楚国曾一度成为春秋时代地域最广、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强大诸侯国,并创造出光辉灿烂具有独特色彩的楚文化。《鬻子》

鬻熊不仅是楚开国人物,也是楚文化的奠基人,这主要体现在他为楚人留下的哲学思想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熊留有《鬻子》十九篇。鬻熊的言论像儒家的《论语》一样,原只是凭口流传下来,后人又据口传的意思整理成当时的文字才得以传世。现存的《鬻子》,最早是唐永徽年间(650 ~ 655)逢行珪所献本,最晚是清末叶德辉(1864~1927)校辑本。叶辑本正文只有十四章,大约一千五百字,其中“道”出现了十五次。

神道设教

商代采用神权思想进行统治。商人信鬼尊神,从其起源即有玄鸟生始祖之说,后来有成汤祷雨于桑林,大戊朝廷生长桑谷之灾异,祖庚彤祭高宗时有雉鸣鼎耳之凶象。由甲骨文记载可知,商代确立了上帝最高神威,上帝可以制断人间包括统治者的万事万物的吉凶生死。统治阶级藉此蒙惑臣民,贯彻自己的统治意志。从而设置庞大的占卜巫术集团,用大量的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又以为自然界和祖先有灵,能体现上帝的旨意,于是穷年累月地举行各种祭祀,用大批的祭牲包括人牲来媚神求福,甚至不惜以人间最珍贵的物质财富包括大批生人随葬,埋入地下,并且进而形成一种观念,商王可代表上帝统治人间,以“我王”、“余一人”、“帝子”自称,由他们向上帝迎来臣民的生命,以上帝和祖神之命令告诫臣民,祖先神灵能配上帝,沟通神人之间的意志,从而构成上帝一祖先一商王三位一体的神道系统。此为奴隶制时代特有的最典型的神道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商代末期,才出现神道思想逐渐动摇的迹象。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于1939年三月发现于河南安阳农村,因腹内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由于当时日本侵略者占据河南,一再勒索和强购文物,村民恐被日寇夺去,乃复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始重新掘出。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造型气势雄伟,纹饰美观庄重,是迄今现有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司母戊鼎是我国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忠孝双全的闵损

闵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其是以忠孝之德被人们所称颂。

闵损为人,沉默少语,所以历史上有关闵损言行的记载相对就比较少。但闵损对于问题一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鲁国要役使民众翻修仓库时,闵损就明确表示:借着原来的用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大翻修呢,这不是劳民伤财吗?孔子对闵损的评价是:别看老实人平时不多讲话,但是一开口,就一定说得很中肯。

闵损“鞭打芦花”的典故,作为“二十四孝”之一,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是人们公认的孝行典范。

原来闵损出世不久,母亲得病亡故,他便成了有父无母的孤儿。父亲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地照料他,盼着他快点长大。可是一个家庭没有女主人怎么行呢?经人说合,他的父亲又娶了个妻子,闵损从此又有了个后娘。

闵损自幼丧母,从未享受过母爱。后娘进家,他拍着小手,乐得直跳,整天喊着:“娘!娘!”那充满稚气的童声,又脆又甜。然而后娘好像不喜欢他,时时瞪着眼睛板着脸,甩着手说:“叫什么?烦死人了!”每当这时,闵损总是立即住口,静静站立,心想:都是我不好,老惹娘生气。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又追着后娘,“娘!娘!”地叫个不停,

一年以后,后娘生了个儿子。闵损见那小家伙白白的、胖胖的,真好玩。他想摸摸或亲亲小弟弟,谁知后娘狠狠地说:“不许碰他,碰他就砍断你的手!”吓得闵损赶忙缩回双手,睁着一对惊惶的眼睛,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一年以后,后娘又生了个儿子。还跟上年一样,后娘严词厉色,不许闵损碰她的心肝宝贝。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眨眼间,闵损和两个弟弟长到十几岁了。闵损渐渐懂事,知道后娘偏心,疼爱她亲生的儿子,对自己则另眼相看。不过他并不忌恨,亲娘后娘都是娘,有后娘给父亲做饭、洗衣、照看弟弟,不也很好吗?他是个重孝道、讲实际的人,每天清晨,必到父母跟前请安;跟母亲说话,必先亲热地叫一声“娘!”;大小事情,他都禀明父母,从不自作主张;对于弟弟,更是事事关心,处处谦让,好吃的给他们吃,好穿的给他们穿,即便和他们捉迷藏、玩游戏,也有意让着他们,不叫他们吃亏。

这是一个明和睦暗不谐的家庭。闵损的父亲忠厚老实,成天在地里干活,对于家事很少过问。闵损本人性格内向,能够忍辱负重,凡事讲究孝悌,从不说三道四。他的两个弟弟童心未去,天真无邪,还不完全明白世理。唯独他的后娘,心地不纯,见识短浅,在三个儿子中间分亲论疏,甚至表现出凶狠的恶性,做出些不尽人情的事情。这使这个家庭潜伏着某种危机,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这年冬天,乌云翻滚,树木凋零,预示着气候将特别寒冷。闵损的后娘缝制了三件棉衣,三个儿子一人一件,穿在身上特别好看。可是不知为什么,闵损穿了棉衣以后,就跟没穿衣服似的,冷风直往身上钻,冻得他浑身发抖,牙齿打战。而他的两个弟弟穿了棉衣,直喊“暖和!暖和!”从没感到冷。他曾试着摸过弟弟的棉衣,里边的棉花软绵绵的,很厚很厚;再摸摸自己的棉衣,发现里边装的不是棉花,好像是别的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呢?他愉着拆开下摆,一看,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原来狠心的后娘给自己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闵损真想放开喉咙,大哭一场。可是他的心肠太好,害怕这事让父亲知道。要是父亲知道了,同后娘吵起来,家丑外扬,那后娘还有什么脸面见人?所以,他强忍眼泪,一声不吭,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冻得受不住了,就拼命干活,推磨、劈柴、担水,通过劳动来御寒。

一天夜里,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天明时分,开门一瞧,嗬!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鸟不敢出巢,猪不敢离圈。闵损的父亲起来,呼唤闵损快套马车,拉一车柴到集市,准能卖个好价钱。闵损冻得直打哆嗦,手脚麻木,别说套马车,就连拴马的绳子也解不开。好不容易解开,又哆嗦着掉在了地上。父亲见闵损怕冷没出息,气不打一处来,朝着儿子就抽了一马鞭。这一马鞭下手太重,撕裂了闵损的棉衣,棉衣里飞出片片芦花。父亲感到莫名其妙,走近闵损一看一摸,方知儿子棉衣里装的全是芦花,又轻又薄。他一把把闶损搂在怀里,老泪纵横,难过地说:“乖儿子,你为什么不早跟爹爹说啊!”

潜伏的危机终于爆发了。闵损的父亲怒气冲天,厉声叫来妻子,指着闵损棉衣里的芦花,斥问这是怎么回事。闵损的后娘愣着,嘴里支支吾吾,一句话也说不上来。闵损的父亲痛恨自己昏了头、瞎了眼,娶了这么个后妻,虐待闵损,凶狠无情。他感到内疚,既对不起前妻,又对不起闵损,当即决定:把她赶出家门。

闵损见父亲要休掉后娘,吓得赶紧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说:“不行啊!她虽说是我的后娘,但毕竟是娘啊!”又说:“爹爹还要为两个弟弟着想啊!后娘在,只有我一个孩子受冻;后娘不在,我与弟弟三个孩子都得受冻啊!”说到痛处,闵损放声大哭,抱着父亲的双腿,声称父亲不答应自己的哀求,自己就一直跪着,永不站起。这时,闵损的两个弟弟也跪在地上,恳求父亲不要休掉他们的母亲。这是一个令人伤心落泪的镜头,闵损父亲看着三个孝顺可爱的儿子,点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把妻子叫到当面,告诫她一定要仁慈宽厚,不分亲疏,做他们共有的好母亲,她还有什么说的呢?又羞又愧,点头应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闵损尊父敬母的孝心和孝行,使后娘深受感动。从此,她完全改变了态度,一视同仁地对待三个儿子,让他们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干同样的活。这一家人真正和睦了,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

闵损后来当了孔子的弟子,品学兼优。孔子曾经夸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闵子骞非常孝顺!他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别人很难对他说三道四的。闵损学有所成,但很清高,耻与达官权贵为伍,拒绝做官。鲁国季孙氏曾想聘他为家臣,他坚决地说:“不干!”

但在《孔子家语?执辔》中有关于闵损为“费宰”的记载,并且就如何“为政”的问题,向孔子提出请教,孔子给他讲了一大通“以德以法”的大道理。据说,闵损在费邑治理得还是相当有成效的,可谓人寿年丰。突然有一天,季氏的家臣阳虎来到闵损的官衙,要他向季氏交纳赋税。闵损说:“身为费宰,我只知道这是鲁国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是私人的邑地呀?”阳虎却说:“鲁定公以弟继兄位,也是不合理的,都是季氏拥戴的结果。如今大权掌握在季氏手里,这费邑难道不是季氏家的吗?”闵损闻听此言,心里很是气愤,设计把阳虎打发走了。闵损认为,自己为费宰,原本是要为鲁国尽力的,没想到却是为私人在卖命,于是愤然辞官。这就是孔子所以评价闵损:“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闵损的忠心是对于国家的,而不是针对于大夫私人的。这一点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闵损看来,大夫执国命是不符合周礼的,所以,辞官不做,体现了一种对现实政治不肯苟合的精神姿态。

后来,闵损怕季孙氏再来纠缠,便北渡汶水(今山东大汶河),到齐国去躲避。行前叮嘱家人说:“若有人再来聘我,你就告诉他我早就渡过汶水了。”公元前487年,闵损去世。

闵损的影响

后世著述中,论“德行”,往往是“颜、闵”同称,论“孝行”,往往是“曾、闵”并论。也许是闵损的孝行更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所以,闵损之孝行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历代统治者为了发扬闵损的忠孝之德,闵子的地位也逐步被提高。从东汉开始,包括闵损在内的孔门弟子,就不断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闵损为“费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赠闵损为“瑯琊公”,不久改为“费公”。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开始成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庙。

复圣颜回

颜回出生于兖州城南颜佃村,自幼家贫,五岁丧父,十岁随母亲流落到曲阜,客居穷人巷。靠母亲给人帮工,母子二人勉强在曲阜生存下来。由于操劳过度,颜母身体极度虚弱,为此,颜回常常暗自流泪。颜母被艰辛的生活磨炼着,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恶劣的家庭经济环境,使颜回从小就产生了为报母恩、立志成才的志向。

一年春天,颜回来到一个场院内,这里松柏挺拔,杏林成荫。只见一排排书生席地而坐,讲坛上有位体态魁梧、仪表威严的老者在讲学,老者旁征博引,贯古通今,声若洪钟,气贯长虹。这个场面把颜回吸引住了,他听入了神,一连数日,像着了魔一样天天到此听讲。后来他才知道这里是杏坛书院,讲学的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

其实,颜回第一次来就被孔子发现了。他在讲坛上细心观察弟子们的举动,见多数弟子都喜欢这个来听课的穷孩子,只有个别弟子流露出厌恶表情。一天,有个富家子弟问颜回交没交学费。颜回被问得张口结舌,富家弟子正准备把颜回赶出杏林,被孔子喝住:“不得无礼!视贤才岂能以衣帽取人?他求智若渴却交不起学费,老夫可免费收下这个弟子。”颜回见孔子如此仁爱大度,感动得热泪盈眶。忙向孔子行罢大礼,说:“弟子定会刻苦读书,不负恩师厚望。”从此之后,颜回白天听讲更加认真,晚上也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学。

有次孔子问颜回:“你总是来这么早,吃得什么饭?”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其实,颜回吃的只是一碗野菜糊糊粥。原来,颜母每天外出帮工前,都先给颜回烧一碗野菜糊糊粥,用瓦罐煨在灶堂热灰里,等颜回下学回来食用。当颜回端出粥时,粥面上已凝固了厚厚一层皮子,颜回风趣地称之为“一张饼,一碗汤”。后来,师徒们都知道颜回家境贫困,称之为“一箪食,一瓢饮”,并称他母子住的穷人巷为“陋巷街”。

颜回生来天资聪颖,学习又肯用功,很快便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的讲授领悟深透,并有自已的独到见解,很受孔子赏识。据记载,有一年的春天,孔子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登上了景山。师徒一行来到山顶后,孔子就对弟子们说,谈谈你们的志向吧。性急的子路豪迈地说:“我愿手执长剑,统帅三军,内平暴乱,外抵来犯之敌,救国民于患难之中。”孔子说:“子路真可谓是一个勇士!”子贡说:“两国结仇,双方马上就要开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够用我的如簧巧舌,向两军陈述对两国的利害关系,让他们停止战争,同时,我还可以让两个国家化敌为友。”孔子点头道:“子贡真是一位雄辩之士!”颜回始终一言不发,孔子鼓励道:“回,也可以谈谈你的志向呀!”颜回说:“我愿意到一个小小的国家去主持政事,劝那里的国王大臣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对百姓也采取道德教化的统治方式。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四方各国都会来效仿,整个天下就会得到安宁,既没有战争,也没有饥饿与贫困。因此,在我所在的国家,既不需要子路的带兵打仗,也用不着子贡的巧言游说。”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非常高兴:“颜回,你简直就是圣人啊!”子路说:“如果将来我们三人果真能够执掌一方,你会跟谁在一起呢?”孔子说:“我最情愿跟着颜回去做一个小礼相。”

孔颜师徒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行舍藏。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下没有识才之君,决不趋炎附势。就颜回日常的表现而言,常常是有若无,实若虚,其实他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他既有治国之大愿,也有治国之卓越才能,在当时也是被一些当权者所称道的。如楚国令尹子西就曾问楚昭王说:“您的辅佐人才中,有像颜回这样的人吗?”楚昭王坦白地讲:“没有。”楚国在当时属于南方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都没有一个能超过颜回的辅佐人才,可见,颜回在当时亦应相当有名气的,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颜回是有一定的治理政事的才能的。

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颜回特别注重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下工夫。时时处处都以“仁”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说颜回,即使在一顿饭的工夫间违背“仁”的现象也都不曾有过,只有颜回才能做到长时间里不违背仁德。

相传有孔子不饮盗泉之水,颜回不舍朝歌之馆的说法。为什么呢?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是因为以盗名泉,孔子认为喝了之后会玷污自己的清白之名;朝歌是殷纣王都城的名称,是殷纣王暴虐无度、施行残暴统治的地方,因此,颜回认为那里是不仁、不德之地,因而忌讳在那里住宿。可见其对仁德的注重程度。有这样一件事情,也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孔子师徒一行在周游列国途中,在陈蔡间曾经绝粮七天。一日,子贡设法买来一点米,颜回就动手淘米做饭。饭煮熟了以后,颜回用一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放在灶台上。突然,子贡和子路看到颜回以最快的速度,抓起一把米饭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他们很不高兴,子贡就去问孔子:“难道说在饥饿面前,最有仁德的人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的人,就不能算作仁德之人了。”子贡说:“那您说颜回是一个不能改变节操的人吗?”孔子说:“当然。”于是,子贡就把看到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心想:“我经常夸赞你的仁德,但你今天却偷饭吃,让我太失望了。”于是把颜回叫到跟前对他说:“我夜里梦见了祖先,你把饭端来,我要先祭祀祖先才能用饭。”颜回急忙说:“这碗饭不能祭祀祖先了。”孔子忙问为什么。颜回说:“您说过,用手抓过的饭不洁净,不能祭祀祖先,这碗饭被我用手抓过了。”“那你为什么用手抓饭呢?”颜回说:“我做熟饭的时候,突然从屋顶上掉下一团灰尘,落进了饭里,我怕老师吃了不好,又觉得米丢了怪可惜,就自己抓起来吃了。”听了这番解释,子贡等人也觉得很释然。

在当时那样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炙手可热的是强权政治、武力争夺,如何能够使国富兵强才是当政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孔子的道德救世的主张,往往被视为迂腐而不被诸侯国君看重。因而导致了孔门师徒周游列国的坎坷不平、险恶重重。在陈、蔡绝粮期间,曾七日不见食粮。如此穷困潦倒,而得不到一个国君的支持,于是有的弟子就对孔子思想能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推行,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发起了牢骚。但颜回却认为,孔子之道不能推行,是各国当政者对孔子之道不理解,并非孔子之道本身存在问题。相反,正是由于孔子思想的广大、深奥,当政者理解不了,所以,孔子之道才不见容于天下。颜回此论,甚得孔子之心,当下感动得孔子笑逐颜开。

颜回天资聪慧,在孔门弟子当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在古代的许多典籍中对于颜回的聪明睿智,都有所记载。有说他有“高妙之才”、“亡忽古今”,也有说他“知微知彰”。有一年,子贡出使卫国,半年多过去了,还没有回来,孔子非常担心,恐怕子贡在外面发生什么不测,总是忧心忡忡。一日,孔子在屋里占卜,结论是一个“鼎”。孔子对弟子们说:“刚刚我占卜过,遇鼎折足,看来子贡是回不来了。”大家都非常担心。只有颜回在一旁掩口而笑,孔子不解:“颜回,你为何偷笑?”颜回说:“我倒觉得子贡现在肯定是在回来的路上了。”众人不解。颜回解释:“老师占卜遇鼎无足,说明子贡不是从陆上来,而是从水上乘船而来,所以,根本无需用足。”几天后,子贡回来了,而且正如颜回所言,他是乘船回来的。

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学习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应“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颜回秉承师训,在求学的过程中,一直是精神贯注,始终没有丝毫懈怠。同时他也能够不断地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的这种好学多问的学习态度,深得孔子赞赏。当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后季康子也问这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在《论语》等典籍中,记载了颜回就道德修养等诸多问题向孔子求教,如:“颜渊问仁”、“颜回问君子”、“颜回问小人”、“颜回问成人之道”、“颜回问朋友之道”等等。颜回善问,孔子善答,在这一问一答当中,颜回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掌握,都得到了提升。后来,颜回成为72贤人中的第一大贤才,被后人尊为“复圣”。

七十二贤之首

历代统治者为了宣扬儒家学说,以为政治服务,在不断推崇孔子的同时,也给予颜回以比较高的地位。从汉代开始,祭祀孔子就以颜回配享。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到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在三国南北朝时期,许多帝王祭祀孔子时,常常以颜回独自配享。以后历代帝王祭祀孔子时,配享的有十哲以及四配十二哲等种种不同,但颜回始终处在配享的第一位。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府以东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之中的古建筑——复圣庙,这里是祭祀颜回的地方,俗称“颜庙”。人们还把颜回居住过的街道称为“陋巷街”,把孔子当年吃过的水井,称为“陋巷井”,并且在井上修建了“陋巷亭”,人们可以在此追思颜回贫贱不移的志向、一心向学的高尚德行与情操。

加在“程婴匿孤”后

戎部外交家驹支

驹支,春秋时代晋国南边姜戎氏部族的首领,史籍称他为“戎子”。驹支活动在鲁襄公时代(公元前572~前542)。其时,姜戎部族和晋国关系密切,成为藩属性质。

据《左传?襄公十三年》载,公元前560年(东周灵王十二年),吴国进攻楚国。当时楚国国丧,吴国想利用这一点,以为楚国全国举哀,失去警惕,不会戒备。谁知楚国军队的统帅早就估计到了这点,布置了三处伏兵。当吴军侵入楚地后,楚国当即给予反击,结果吴军大败,损兵折将,连统帅也被俘虏了。当时吴、晋联盟。《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载,吴国将被楚国战败一事向晋国作了通报。随后,鲁、晋、齐、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国的诸侯或使者一齐会集于吴国的“向”地(今安徽怀远县西),共同谋划吴国伐楚的事。驹支作为姜戎部族的首领,也参加了这次集会。

会议开始,晋国大夫范宣子以盟主国的身份就吴国伐楚一事作了总结。他客观地批评了吴国,说它乘楚国国丧举哀,出兵侵楚,这件事本身是不道德的。他又说,吴国以其强大的兵力、周密的谋划,虽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却又为什么打得大败呢?这恐怕与我们的盟友中暗藏着奸细有关,请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举报。会后,范宣子逮捕了莒国的公子务娄,原因是莒国和楚国曾有使者往来。还打算逮捕驹支。

范宣子亲自叫来驹支谈话。他说:“过来,姜戎氏!以往你的先祖吾离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受秦国逼迫、追逐,无法安生,只得身披蓑衣、头戴草帽逃难。当他投奔到我们晋国,我国先君惠公收留了你的先君。当时,我国田土瘠薄,收益并不丰厚,却同情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得把极为有限的粮食,分出一些给他们吃,才使得你们先祖延续下来。现在,我们晋国国力逐渐衰微,作为盟主,一些诸侯奉侍我们国君就不像以前那么恭顺了。就比如这次吴国和楚国的战争吧,吴国其所以被打败,就是因为泄漏了军事机密。据有人举报,这件事情是由于你们姜戎所造成的。因此,明天早晨的会议,你就不要参加了。如果你硬要去,可以告诉你,你将会被逮住,到时候不要怪我没有跟你打过招呼!”

听了这一番指责,驹支慷慨陈词,据理反驳。他说:“以前,秦国仗着他们人多势众,国力强盛,专想扩充疆土,侵压弱小,驱逐我们各部戎人,使我们先祖流离失所。感谢晋惠公的大恩大德,同情先祖,说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天地育化的子孙,不应弃置虐杀,于是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里是狐狸的巢穴,豺狼嚎叫,一片荒凉。我们各部戎人披荆斩棘,驱赶狐狸豺狼,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对于先君的恩德,我们戎人甘心充当不侵犯、不背叛的臣下。先祖这么一代代教导子孙,直到如今没有三心二意。从前,晋文公和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可是秦国人偷偷地和郑国结盟修好,背叛晋国,放弃戍守的阵地,于是就有了崤地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晋国在前线抵御,戎人在下面积极抗击。秦国的军队丢弃阵地,不再防守,我们戎人接收过来,担当重任。我们戎人和晋国的主从关系,就好比捕捉一匹野鹿,你们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我们各部戎人拖住它的腿,晋国人和我们戎人合作,一起把这匹鹿逮住推倒。我们戎人何以要参加这次盟会?因为很早以来,只要晋国有战争,我们戎人没有哪一次不是积极投入,以跟随主公,就像当年崤地战役一样,哪里敢违拗啊!”

说到这里,驹支激动起来了。他继续说:“现在吴国的军队打了败仗,明明因为自己确有缺陷,以至如此,可是为了包庇诸侯,却把罪责转嫁于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的饮食、衣服与中原人不相同,货币财礼不相往来,说话也互不相通,我们又能做什么坏事呢?不要我们参加盟会,并没有什么值得发愁的。”

驹支说完以后,按照当时外交场合的习俗,吟诵了《诗?小雅?青蝇》一诗而告结束。这首诗的第一章是:

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

飞来飞去的绿头苍蝇,

一身污秽,落在篱笆。

平易近人的堂堂君子,

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

驹支引述《诗经》,目的非常鲜明,它那一大篇申述,已把情况和理由讲透,引诗不过是按外交礼仪的习俗,作画龙点腈的一笔,使之论述更为有力而已。他的结论是:请范宣子“无信谗言”。

果然,范宣子听了,深感自己错怪了好人,主动向驹支赔礼道歉,请他还是参加次日的盟会,显示了自己平易近人、不听谗言的美德。

驹支对范宣子讲的那一通话,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情,表现出了非凡的外交天才。他不但熟悉他的先祖姜戎氏和晋国交往的这一段历史,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也懂得当时诸侯之间的外交习俗,能恰如其分地引述诗句明志,在慷慨辩论之后,劝诫对手不要听信谗言,误伤好人。

驹支不愧是古代少数民族中最早的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春秋时的音乐

中国的音乐起源很早,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到了西周,人们便用青铜来制造编钟(一种乐器),并知道了音律的高低排列。《周礼?大司乐》记载有“十二律”和“五声”。“十二律”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代表着十二个不同标准的高低音,“五声”相当于今天的乐调,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从西周到春秋时代,民间音乐大量发展。统治者委派专职人员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诗经》就是被选择整理而成的民间歌谣集。《诗经》里的歌词变成为春秋时各诸侯国外交使节用的语言。他们在开展外交活动中,常用《诗经》来表达自已的意思,演唱《诗经》的乐曲也成为各国统治者共同欣赏的音乐。当时使用的乐器大约有20多种,如钟、鼓、箫、管等。《诗经》描写当时乐器合奏的盛况说:“钟鼓乐之”,“箫管备齐”。可见已经有较复杂的乐队了。比较贵重的金石乐器,在春秋时期不但大国有,小国也有。郑国培晋悼公送礼,在诸多礼品中,就有“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河南新郑郑伯墓曾出土过编钟,证明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安徽寿县蔡侯墓和山西侯马13号墓等处都曾有春秋编钟出土。

郯子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诸侯割据,方国林立,据称当时共有一千多个国家!在今山东半岛一带,最大的国家首推鲁国。在鲁国周围,更有许多小国,郯国便是这许多小国中的一个。其位置大约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不远的地方。

郯国的国君,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少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这个国君姓什么,叫什么,则无从考证,历史上通常称他为郯子。郯子很小的时候,非常孝顺父母,其孝名远近传播。后来,他的父母年迈,而且都患了眼病,于是便由他继承大位,当上了国君。

郯子当国君后的第一件事,照倒是去朝见鲁国的国君。鲁国当时正值鲁襄公在位。《左传》记载:“襄公七年(前566),春,郯子来朝。”郯子为什么要朝见鲁襄公呢?因为郯国地小人少,鲁国地大人众,郯国需要鲁国的庇护啊!

鲁襄公设宴款待郯子,灯红酒绿,美味佳肴。可是郯子对这些不感兴趣,一心惦记着家中的父母。所以宴会一毕,他就急匆匆赶回家,想方设法治疗父母的眼病。

郯子请了最好的医生,给父母诊治。医生说,这种病关键是要去火,而去火的最佳办法是饮用鹿乳,并用鹿乳洗眼睛。并叮嘱说,时间一定要抓紧,否则老人家有双目失明的可能。

郯子听了医生的话,好生作难。要知道,鹿是野生动物,胆小怕人,极善奔跑,不用说取鹿乳,就是接近它也很困难。这鹿乳从哪儿才能弄到呢?

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病,带着几个侍从,整天钻深山、穿老林,渴望能寻着鹿群,并弄到鹿乳。可是鹿多机灵呀,不等他们靠近,早一溜烟儿、一阵风似地跑得无影无踪。郯子等望鹿兴叹,干瞪眼没办法。一晃过去了好多天,连根鹿毛也没捞着。郯子心像火烧似的,这样下去,父母的双眼非瞎不可啊!

郯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思冥想弄到鹿乳的办法。突然,他眼睛一亮:何不把自己化装成鹿去接近鹿群,随后再相机行事呢?他把这个想法跟侍从们一说,侍从们直摇头,没有一个同意的。他们说:“从古至今,没听说哪个国君装鹿的,再说,那样做多危险呀!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向郯国的民众交待?”郯子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孝顺父母。现在父母有病,非用鹿乳不可,我哪能顾虑许多呀?”侍从们见国君态度坚决,提议说:“那好!装鹿取乳的事,就由我们去做吧。”郯子说:“不!我的父母理应由我供奉,让你们代劳,我心不安。”

于是,郯子开始化装,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并在头上安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远看还真像一头调皮的小鹿。接着,他独自进入深山老林,模仿鹿跑,模仿鹿叫,心里说:“鹿啊!求求你们快来与我为伍吧!不然,我父母的眼睛就治不好啦!”

人装着鹿,不能站立行走,全靠在地上爬,还得跑,还得叫,那滋味可不好受啊!郯子想到孝子的义务和责任,硬是忍着撑着,不敢露出丝毫的破绽。两天下来,他的手烂了,脚胀了,口干舌燥,头晕眼花,浑身像散了架。可是一想到父母的眼病,他咬着牙,还是硬忍着硬撑着。有几次,他确实遇到了鹿群从身边经过,他摇头摆尾,“呦呦”啼叫,迎上前去与它们亲昵。鹿群当初以为他是自己的同类,也想前来与他热乎,可是靠近一看一嗅,发现不大对头,马上四蹄蹬开,飞也似地跑了。郯子急得眼红心跳,恨不得一把抓住一头母鹿,可是哪能呢?

多少天过去了,郯子还是没有弄到鹿乳。这一天,他又早早地进入了深山老林,焦急地等待着鹿群。从早上等到中午,从中午等到傍晚,连鹿群的影子也没有见到。他趴在地上左观右看,突然发现远处有一支箭正瞄着自己。他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猎人把他当成一头小鹿,正欲射箭猎获。利箭在弦,千钧一发,郯子吓出一身冷汗。说时迟,那时快,他赶紧站起身来,迎着利箭大喊:“别射!别射!我是人!”

远处确实正隐伏着一个猎人。他正瞄准着小鹿,准备放箭,谁知“小鹿”却站立起来,对着自己喊话。他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时,郯子已脱下鹿皮,愣愣地立在那里。猎人走上前,没好气地说:“你个大活人.装鹿干什么?找死呀!要不是造化大,早被我射死了!”

郯子抱歉而又恭敬地拱了拱手,向猎人表示谢意。接着,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把装鹿的缘由和苦衷叙说了一遍。猎人这才明白,眼前这个人竟是自己的国君,而且还是个孝子。郯子的孝心和孝行,使猎人很受感动。猎人朗声笑道:“不就是鹿乳嘛,你找我呀!”

郯子听了这话,喜出望外,忙道:“怎么?你有鹿乳?”

猎人告诉郯子说,自己是打猎的,头年猎得头母鹿,那鹿乳多着哪!接着,猎人把郯子带回家,赠送给他满满一桶鹿乳,还说:“以后需要,尽管来取。”

郯子对猎人千恩万谢,携带鹿乳,告别下山。回到家,他把鹿乳分成两半,一半给父母饮用,一半给父母洗眼。几天以后,他父母的眼病果然痊愈,而且眼睛比原先格外清亮。郯子非常高兴,自己的孝心总算有了回报。他几次亲自去向那个猎人表示感谢,猎人憨厚纯朴,说:“用不着谢,你只需把咱郯国治理好就行啦!”

此后,郯子牢记猎人的话,精心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倡孝敬,使小小的郯国变得昌盛富裕。大圣人孔子小时候曾拜郯子为老师,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鲁昭公十七年(前525)秋天,郯子已当了40多年国君了,再次朝鲁,所受礼遇至为隆重。郊子死后,郯国在列国争霸称雄中又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于战国初年被越国所灭。

春秋的建筑技术

春秋时期在建筑技术方面突出的发展是瓦屋的出现。瓦铺盖屋顶的最早文献记录,见于《春秋?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盟于瓦屋”一句。大量的考古材料的发现,证明《春秋》的记载完全可信。陕西扶风召陈出土的瓦,种类很多,有背面或正面带有瓦钉或瓦环的板瓦、简瓦,有背面饰有雷纹、制作精细的小筒瓦。北京琉璃河董家林和河南洛阳王湾都发现有大筒瓦。陕西沣西客省庄还发现了未经烧制的瓦坯。春秋时期建筑技术进步的另一个标志是使用铜质构件。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出土64件使用过的铜质建筑构件。据考证,这些构件系用于版筑承重墙上术质壁柱和壁带的交接节点上,起加固和装饰作用。正因为建筑技术的进步,所以春秋筑城风极盛。各国筑城总计不下70座,仅一个不太大的鲁国,筑城就有19座之多。考古发现属于春秋时期的古城址,有河南洛阳附近的周王城和山西侯马西北汾浍二水交汇处的晋国后期的都城。从这些遗址来看,当时一般均采用平夯和方夯两种夯土方法筑城。平夯是两面夹板,层层平筑,方块夯是分段夯筑。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确实对筑城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加在“楚庄王一鸣惊人”前

三年不说话的息妫

息妫是春秋时陈国的公主。陈国国君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次女妫氏许配给了息国国君,因此称她名为息妫。息妫貌美惊人,犹如天女下凡一般,为世上罕有。这一年,息妫回陈国探望父母,途中经过蔡国,蔡哀侯在宫中设宴款待。席间,蔡哀侯为息妫的美貌所动,以言语挑逗,很不尊重她。息妫大怒,离席而去。息妫的夫君息侯得知其连襟蔡哀侯调戏他的妻子,恼羞成怒,想报此仇。于是息侯便与楚国联合,合兵打败了蔡国。楚兵俘获了蔡哀侯。楚国国君楚文王本是个好色之徒,他在释放蔡哀侯的时候,问他是否见过绝世美女。蔡哀侯为报息侯帮助楚王打败自己之仇,便说:“息妫是天下第一美人。”楚文王感叹地说:“我若能见息妫一面,死也瞑目了!”

从此以后,楚文王心中总是在思念着息妫的美貌,决心将她搞到手。最后,楚文王终于想出了一条诡计。这一天,楚王以巡视拜访为名,带着众多的甲兵来到了息国。息国是一个受楚国奴役、欺凌的小国,息侯闻知楚王驾到,自然不敢怠慢,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亲自安排馆舍,设大宴隆重款待楚王。席间息侯亲自把盏,毕恭毕敬地为楚王祝酒。楚王接过酒杯,脸上露出不怀好意的微笑说:“先前我曾为您的夫人出力,打败了蔡侯。现在我到了这里,您夫人怎么不给我满一杯酒啊?”息侯惧怕楚王的淫威,连忙答应,命宫人请息妫出来为楚王敬酒。不一会儿,息妫轻移莲步,神色庄重地来到宴前拜见楚王。楚王一见,不禁神魂颠倒,真是名不虚传,是平生未曾见过的绝色美人。息妫从容不迫地为楚王斟满一杯酒,递与宫女,转送楚王。然后,不慌不忙地拜辞回宫了。

这一夜,楚王因被息妫的美貌所倾倒,辗转反侧,不能成眠。这更促使他下定了夺取息妫的决心。第二天,楚王也在馆舍中摆下酒宴答谢息侯,暗地里却埋伏下甲兵在四周。息侯不知这是“鸿门宴”,欣然前往。酒刚喝到一半,楚王掷杯拍案而起,大声喝道:“匹夫背义,左右快给我拿下!”伏兵突起,将息侯牢牢地捆绑起来。楚王亲自带人直奔后官,寻找息妫。息妫听到这个惊人的变故,仰头长叹道:“引狼入室,这真是咎由自取啊!”于是就跑入后花园中,攀住井缘,想要投井寻死,以免受辱。正在这时,楚王手下的将领斗丹飞步上前,扯住息妫的衣襟说:“夫人不想保全息侯的生命吗?如果您投井死了,息侯也活不了。为什么夫妇要一起都死呢?”息妫听了这话,长叹一声,默然无语。于是斗丹引着息妫去见楚王。楚王说了一大堆好话,用来安慰息妫。并且向息妫保证,只要息妫答应顺从他,他一定不杀息侯,还可以让息侯之子继承侯位,保留息国的宗庙社稷,不使断绝。于是楚王就在军中立息妫为夫人。因为息妫面容艳丽,如一朵绽开的桃花,又称她为“桃花夫人。”然后,将息妫安置在后车上,载归楚国。楚王将息侯安置在汝水这个地方,只封给他一个极小的领地,让他看守着息国的宗庙。息侯气愤至极又无可奈何,忧郁羞愤成疾而死。

息妫自从被楚文王立为夫人后,荣华有加,富贵无比。楚王对她十分宠幸,言听计从,百般抚慰。但她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又无可奈何,身不由己。在楚宫三年之间,为楚王生下二子,却从来没同楚王说过一句话。楚文王十分奇怪。有一天,楚文王问息妫;“你为什么三年来从不与我说话呢?”息妫两眼含泪,低头不语。楚文王不容,一定要息妫回答这个问题。息妫无奈,只得回答说:“我一个女子而事奉两个丈夫,既然不能为我的前夫守节而死,我又有什么脸面向人说话呢?”说完泪如雨下。楚文王说:“这都是蔡侯的缘故,我应当给夫人您报这个仇,夫人您不必忧虑。”于是楚文王便兴兵攻打蔡国。蔡哀侯脱光了上衣,跑在路旁负荆请罪,并且把蔡国国库中的珍宝全部拿出来献给楚文王,楚文王才率领军队撤回了楚国。

楚文王把罪责推给蔡哀侯,这显然是荒谬的委过于人,开脱自己。胡曾有诗写道:“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胡曾把这罪恶的后果归之于息妫的美貌,这当然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女人具有出众的美貌,这无疑是她天赋的优势,她理应因此而骄傲。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强权霸道的世界里,息妫却因为貌美而招祸,导致了亡国丧夫的悲剧命运。这只能归罪于楚文王这个封建君主的丑恶可耻,归罪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归罪于摧残女子的后妃体制。《周礼》《周礼》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礼》。《周礼》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汉河间献王得到此书时,《冬官?司空》一篇已亡佚,当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周礼》的体例是:每篇都是先列长官,次列副官,再列属官。各官都是先叙官名、爵等、员数,再叙其职掌,形成了一定的记史格式。《周礼》与《尚书》、《春秋》不同,仅记官制,记事范围虽窄,但容纳的单项内容则比较深广。这对后世史家撰述纪传体史书的书志部分,对后世典志体的撰述,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周礼》六官,除《冬官?考工记》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外,其他部分大致综合了从西周到春秋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官制。但也杂采了战国时期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儒家大一统思想等。总的说来《周礼》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也包括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典制制度、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老莱子戏彩娱亲

春秋时期,楚国出了个有名的孝子,其姓其名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的号叫老莱子。老莱子与大圣人孔子是同时代人,著有15篇专门阐述道家奥妙的文章,名气很大。名气归名气,人归人,老莱子在家里可是个老实本分的儿子,恭敬地侍奉父母双亲,要多孝顺有多孝顺。

老莱子一生没有做官,家境贫苦,生活艰难。他与妻子辛勤地种庄稼种蔬菜,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靠劳动汗水勉强维持家人的生计。夜深人静之时,他才坐在灯下读书写作,去思索、探究世界和人生的真谛。

当时,世道衰微,诸侯争霸,战事频仍,灾异屡见。为使父母免遭兵荒马乱之苦,老莱子与妻子陪着老人,逃到蒙山(今山东中部)南麓定居,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那定居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好在他有一颗孝心和一双大手,什么样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他砍来一些芦苇、莎草和蓬蒿,搭了两间小屋,权且避风驱寒;又用木头做成床,用蓍艾织成席,尽量让父母睡得舒服些。最困难的还是缺少吃的,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怎么办呀?老莱子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汉子,抓紧时间到山上砍柴,然后挑到集市去卖,用卖柴的钱买同米面、油盐、酱醋什么的,供父母享用。可是他能砍多少柴、买多少粮啊?所以他让妻子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把米面留着绐父母吃,而他和妻子则经常吃野菜充饥。

老莱子夫妇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庄稼,种上蔬菜,精心作务,精心管理,锄草、施肥、灌水。大地不负有心人,春去秋来,那地里的庄稼、蔬菜成熟了:黄灿灿的谷子,亮晶晶的玉米,愣头愣脑的大白菜……荒凉的山坡上凭空增添了盎然的生机。老莱子全家出动,抓紧收割,再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老莱子已经70岁了。他的父母更是老态龙钟,满脸皱纹,满头白发,行动不怎么便当了。老莱子一腔赤诚,一片孝心,对父母体贴入微,关心备至,只希望二老长命百岁,安度晚年。他认为,儿子在父母跟前永远是个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年老体迈而使父母伤心。为了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和开心,他想方设法引逗老人发笑,唤起老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一次,他在脸上涂满油彩,穿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花衣,像婴儿一样在地上爬,翻跟头,学狗叫,直把父母逗得笑出了眼泪。又一次,他弄来一面大鼓,边敲边唱,活像一个卖唱艺人。唱词都是孩提时代父母教给他的那些传说故事,什么女娲补天呀,大禹治水呀,武王伐对呀,等等。演唱中,他并不完全根据史实,随心所欲,瞎编乱凑,有时还怪腔怪调,穿插进去一些莫名其妙的离奇情节,目的只有一个:让父母听了高兴。还有一次,他挑水进屋,故意跌倒,躺在地上学婴儿啼哭。父母上前搀扶他,他一跃而起,说“我是跟二老耍哪!”父母老脸笑成了一朵花,说:“这孩子,老了老了还这么顽皮。”

老莱子避世躬耕、孝顺双亲的事迹远近传播,天下闻名。大学者孔子也听说了,感叹地说道:“对于父母双亲来说,儿子年迈并不算老;而让父母双亲伤心,才算是真正的老。像老莱子,这才可以说是不失孺子之心啊!”经孔子这么一说,老菜子的卢名更大了,慕名而来拜谒求教者络绎不绝,寂寞的山谷顿时变得不安静了。

一天,蒙山脚下突然来了一队人马,旗帜鲜明,鼓乐喧天,衣着华丽的武士手执刀枪剑戟,高大的御车里端坐着一个头戴金冠、身穿龙袍、腰束玉带的大人物,他们是谁?来到这偏僻的山乡干什么?原来车里坐着的那个大人物竟是楚国的国王,他是专门来聘请老莱子到朝廷当官的。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都想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号令天下,楚王当然也不例外。他听说蒙山有个老莱子,不求荣显,自甘淡泊,满腹经纶,事亲至孝,断定这必是个贤才能人。假如能将这个人聘到朝廷做官,那么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楚王不惜万乘之尊,屈驾来到穷乡僻壤,登门求贤来了。

老莱子正在家中陪父母说笑,不清楚山下发生的事情。当楚王的侍从敲门、通报、说明来意以后,老莱子勉强去见楚王,态度不亢不卑。楚王重申来意,诚恳地聘请老莱子出山辅政,建功立业,许诺他高官厚爵、荣华富贵。可是老莱子对此毫不动心,心中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父母双亲年事已高,自己要整天守在跟前,照料老人,侍奉老人,尽做儿子的孝道。他婉言拒绝了楚王的聘请,表示父母在世之时,自己绝不离开父母半步,恳请楚王体察白己的孝心,另聘高明。楚王见老莱子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强人所难,带着随从而去。

楚王造访老莱子的消息传开,人们对老莱子更加好奇、更加敬重了,蒙山南麓一时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都以探望和结识老莱子为奠大的荣耀。老莱子考虑父母已近百岁,过惯了平静的生活,承受不起过多的纷扰,于是下了个狠心:搬家。他征得父母的同意,把家搬到长江南岸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切重头开始,建屋、垦荒、种庄稼。生活粗安,他仍像从前一样,常在父母面前翻跟头,学狗叫,说唱滑稽有趣的故事。他说:“人生在世,不应有什么奢求。鸟兽身上掉下来的毛织成布就够我穿衣,鸟兽觅食遗落的粮粒就够我吃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重要的是侍奉父母要至诚至孝,不忘养育之恩,克尽孝敬之心。”这就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一个赤诚孝子崇高情怀的流露和铮铮心声的表白。

老莱子晚年的事迹史无记载。不过可以肯定,他一定是在把父母养老送终以后,继续安贫乐道,最终老死山林的。后世有人写诗颂扬他的孝行,说:“古称纯孝老莱子,曾着斑衣效小儿;博得双亲欢喜甚,每多啼笑忘言时。”又说:“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帛书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是指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书的帛书抄写本,分别称之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乙本字体为隶书。甲本不避汉高帝刘邦讳,乙本则避刘邦而又不避汉惠帝和文帝讳。该墓墓主为文帝时人,故而人们认为甲本必定抄于高帝以前(亦有人认为更早),乙本则在甲本以后,但与甲本相隔不远。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书的抄本。帛书甲本文字脱落较多、乙本则基本完整,且相当清晰。乙本上下篇末缀有篇题:“德”和“道”,但不分章次。甲本虽无篇题,但篇次与乙本同。甲本以圆点符号分章,因残缺不全已无法复原。据学者们考证,帛书甲乙本的篇次和章节的顺序,较接近于《老子》的原文,因为韩非的《解老》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武帝时人严遵的《道德指归论》的考证亦是如此。然而,就老子的思想来看,“道”则更为根本。所以,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排列,是后人对《老子》的误解所致。但也有另外的人认为,《道篇》、《德篇》的次序不同,说明《老子》有着不同的传本。而且,甲乙两本之间虽然在篇次、章次的顺序和文字上有较多相同的地方,如就文字方面讲,多用假借字,句末又常用“也”字;但两本文字亦有出入,这说明它们本是源于两种传本,而不是乙本抄自甲本。

p19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

自从有了勤劳智慧的人类以后,大地在人类的主宰和装点下,一天比一天美丽,一天比一天富有生机。

不幸的是,终于有一天,天地间爆发了一场大灾难。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夺天地间的霸主地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火神祝融的计谋略胜一筹。他假装抵挡不住,将共工的人马引到岸上,然后突然放火猛攻。共工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一向目空一切的水神共工遭到这样的惨败,又羞又恼。他发了疯似的横冲直撞,最后竟然一头向不周山碰去。他这一撞没把自己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原来,不周山是矗立在西北方的一根支撑天的柱子。天本来是靠四根擎天柱支撑着的,四根柱子少了一根,西北方的天空顿时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一个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也被震裂了,形成了直一道横一道的大裂缝。洪水从地心里喷涌出来,江河横溢,波浪滔天,大地上汪洋一片。同时,由于山石横飞,撞出火花,山林里到处燃起了熊熊大火。这火让各种恶禽猛兽无法在森林里藏身,它们纷纷跑了出来,到处逃窜,残害人类。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啊!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片混乱和恐怖中,人类简直都无法生存下去了。女娲看到这种情景,痛心极了。她决心把这残破的天地重新修补起来,让她的人类子孙们和平幸福地生存下去。

可用什么材料来补呢?女娲先用泥巴补,可天河的水哗哗地流下来,泥巴一下子全给冲走了。女娲用木头补天,可天上出现闪电时,木头被烧成了灰烬。女娲用石头补天,石头一块块地砌上去,水也不怕,火也不怕,可打雷的时候雷声一震,石头纷纷掉落下来。聪明的女娲最后决定将五彩石子烧成泥浆来补天。

五彩石子埋藏在地下、水中、悬崖峭壁间。因为是宝石,都有鬼神、蛟龙、凶禽守护着。大神女娲带着人们,战胜了鬼神,杀死了凶禽,取来了足够的多五彩石子。女娲让人们砍来了成捆成捆的芦柴。燃起熊熊大火,对五彩石子进行烧炼。大火整整烧了九天九夜,五彩石子被熔成了沸腾的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混合的石浆。女娲让人离得远远的,自己却拿着个长柄勺子,冒着烈焰,舀起石浆,向天空的窟窿里灌去。石浆灌进天的窟窿里,很快就冷却凝固了,天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天补好了,它不但和原来一样美丽、坚固,而且还有五彩石浆冒出的气在天空中飘浮,使蓝蓝的天空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女娲怕补好的天空再坍塌,便杀了一只巨大的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竖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擎天柱。这四根擎天柱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没有崩塌的危险了。

她又把河边的芦苇烧成灰,将喷涌洪水的地缝一一填实,阻住了洪水的源头,滔天的洪水也平息下去了。女娲还奋力杀死了一条在中原一带兴风作浪的水怪黑龙。那些逃窜出来的恶禽猛兽看到这种情形,再也不敢到处作恶,纷纷回到山林里去了。

从此,天地又恢复了平静。可是,由于这一次震动,天从此朝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天上日月星辰都往那个方向下落;而地面则变得西北高耸,东南低沉,因此地上的江河总是向东南方向流去。

大地上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气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周而复始,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恶禽猛兽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变得驯善多了,许多还和人类做了朋友。人类又一次获得了新生,人们世世代代缅怀着仁慈万能的母亲——女娲的功绩。

共工和浮游

古代神话里的水神共工是一个人面蛇身朱发的巨汉,他统治着西北大荒之中的北国风沙之地,常思放怀千里,极目平原,而又每每在现蛮中困顿挫抑。共工在神话里是一个叛逆的神话英雄,他反抗黑帝颛顼,反抗火神祝融,他失败了,可是他的叛逆精神却影响了他的子孙,使得后来西北大荒之中,产生了无数的叛逆英雄。追逐太阳而死的夸父,在神话的系谱上,就是共工的子孙。共工有一个叫做浮游的儿子是淮河的水神,曾经追随共工南征北战,在共工和颛顼的战争中,浮游因为战败而自沉于淮水,死后变成了可怕的厉鬼,经常跑到地上来危害地上的人民。可是这个不怕神电、不怕天地的共工之子,却只怕一件东西,就是地上的红豆,因为他自杀的那天正是冬至,所以后来地上的人类每年到了冬至的时候,就煮红豆粥投到水中去祭浮游,为的是不让他再回到地上来吓人。

后羿射日解民难

自古以来,人们就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可是神话中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曾出现过十个太阳,他们都是天帝和女神羲和的儿子,一起住在东方叫做旸谷的大海里。旸谷里长着一棵高达万丈的扶桑树,这些太阳就像鸟一样栖息在扶桑树枝上。他们每天有一个太阳值班,在扶桑树的顶上终年站着一只玉鸡,每当黑夜应该结束,黎明应该到来的时候,玉鸡就喔喔地叫起来,人间的鸡也跟着叫起来。这时值班的太阳就要出发了,他登上母亲羲和驾着的由六条玉龙拉着的金车,开始在天穹的太阳金车大道上行驶。当太阳偏西时,他就下了金车,自己向西边的禺谷走去,而母亲羲和则驾车返回扶桑,准备明天再送一个儿子值班。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以后,有一个奸诈的天神跑去煽动太阳们,说他们的工作太乏味了,应当自由自在地到天空去玩一玩。于是太阳们偷偷地商量,明天要瞒着母亲出去戏耍一番。

第二天,玉鸡刚刚啼叫,羲和还在准备龙车,10个太阳便一下子一齐跑了出来,谁也不听妈妈的呼唤,径自向天空四散跑去,尽情玩耍。羲和驾着金车追赶他们,但追上了这个,那个又跑了,急得没有办法。

太阳们玩得真开心,可是大地上的人们可遭了殃,大地被10个太阳晒得滚烫,禾苗枯死,万木凋零,各种禽兽也被晒死、烤干。人们真的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好钻进深井和山洞中去躲避这种炎热,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可是人们对那些横行无忌的太阳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只好纷纷向着天空祷告,请求上帝管束一下自己的儿子,救救无辜的人民大众。但人们哪里知道,此时的九重天上却是和风细雨,玉露甘霖,琼浆玉液,仙桃佳肴,仙乐阵阵,舞女飘飘,上帝感受不到太阳的炙烤,听不到人间的祈祷,也就不能去过问这件事。

天神中有一个叫后羿的,他的箭法极好,百发百中,天上无敌;他还有一个正直勇敢、为民请命的性格。他知道了10个太阳给人间带来的苦难后,就去找天帝请命并借来彤弓和素缯。天帝则要后羿见机行事,弄不好就不要回天宫来了。

后羿带着彤弓、素缯来到人间,彤弓是一张红色的宝弓,素缯则是一袋神箭。人们听说后羿来到人间为民除害,纷纷从山洞里、枯井里走出来,欢呼着。后羿看到已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百姓,心中非常难过,更加强了他为民除害的决心。

这时,10个太阳正在狂暴地喷吐着火焰,向人们示威。后羿热血沸腾,双眼射出愤怒的火光,他取下彤弓,抽出一支素缯神箭,拉满了弓,瞄准了最近的一个太阳,而这个太阳好像正要扑下来,用强烈的光刺着后羿的双眼,用灼热的火焰烧焦了后羿的眉睫,但后羿一动不动,“嗖”一枝神箭射上天空,一个太阳迸裂了,摔在地上,原来是一只3条腿的乌鸦,像一座小山一样。人们欢呼着,后羿眼看着太阳们有些慌乱,但还没有退下去的意思,便接着又抽出第二枝神箭,向中间的一个太阳射去,又一只乌鸦跌落下来,其余8个太阳开始向四方逃跑。百姓愤怒地高喊:“不要让他们跑掉!”这时后羿早已忘了自己,他深深地被痛苦的人民情绪感染着。他接着又连续地把神箭一枝枝地射上天空,仓惶的太阳一个个地落下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脸色苍白地逃向天边。从此,这个太阳就按部就班地在天上值班,用他的光和热照耀着大地,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可是由于后羿射死了天帝的儿子而被贬到人间,永远也回不到天堂去了。

帝俊

羲和的丈夫是帝俊。帝俊是宇宙的统治者,日月都是他的儿女。他是万神之父,其子孙颇多发明创造,如后稷发明百谷,叔均发明牛耕,番禹发明造船术,吉光发明造车术,晏龙发明琴瑟,义均发明规矩准绳,尚有子八人发明歌舞。三、他的子孙封国,遍及八荒。如东有中容,司幽、白民、黑齿等国;南有三身,西有西周之国等。如果说黄帝是部落战争频繁时期的上帝,那么帝俊则是和平时期的天皇;黄帝时代笼罩着野蛮的风云,而帝俊则开始了文明的创造。车、舟、牛耕、规矩的发明,不仅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同时这个神话还反映了我国远古民族,对于大团结、大统一的向往和酷爱。华夏与四夷部落,在共同的祖先(帝俊)崇拜的旗帜下,逐渐走到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嫦娥奔月守寂寞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绕着地球一月一周地旋转,它的圆缺变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月亮本身的亮暗轮廓使人们产生许多遐想,从而也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寂寞嫦娥舒广袖,……”就是说月宫里住着一位女神嫦娥。

神话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由于后羿射死了九个太阳,惹怒了天帝,于是天帝把后羿贬到下界,不能回天宫去。后羿无奈,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他们没有到比较繁华的中原地区,生怕讨扰百姓,而是悄悄地隐居在山间。下界的百姓以为后羿回到天上去了,只有每天对后羿歌功颂德,没有去打听后羿的下落。

后羿由于为民除害而受到天帝的贬罚,他心中深感上天的不公平,但由于他是为民除害、解救人类,所以想起来心中是坦然的。他每天骑着马,拿着弓箭去山里打猎,每天用自己的猎物来维持温饱,生活比起天堂来是相当艰苦的,但他又想,人间的百姓不是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清贫反而很愉快。

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对这种寂寞和艰苦忍受不了。她本来在天上是受人尊敬的女神,吃的是玉液琼浆,穿的云锦天衣,而且总有许多仙女陪伴自己游玩戏耍,每天逍遥自在。可是现在,丈夫后羿要每天出去打猎,她要自己动手去把丈夫打回来的猎物剥皮、烧烤,每天只是吃这些东西,很是乏味,而且周围一个伙伴也没有,非常寂寞。时间一久,她开始埋怨丈夫,认为当初嫁给后羿是因为后羿是个英雄,早知有这样的下场,还不如找个平庸的天神好了。

后羿听了妻子的埋怨,很难过,也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妻子,但也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安慰妻子。后来还是嫦娥说话了,她对后羿说:“你回上天去,对天帝说些陪情话,求他让我们回天上去吧!”可是后羿却说:“不,我不能向他低头,我为民除害没有错,我没必要去说陪情话!”“但你也要为将来想想啊,我们都成了凡人,以后会死的,死了就要到地下的阴曹地府,和那些鬼魂在一起,受些窝囊气,那时可怎么过呀?!”嫦娥又对丈夫说。后羿听了,感到嫦娥的话有一定道理,自己也不愿到阴曹地府去受气,但也不愿到天帝那儿去求情,怎么办呢?要想不死,只有去找长生不老药了。

后羿决定去找长生不老药。他知道,在昆仑山不远的地方有个瑶池,那里住着一位大神叫西王母,在当年能够过火山、渡弱水、登上昆仑山的大神就只有西王母一个,所以她有时从昆仑山的不死树上摘下一些果子,拿回来炼些长生不老药。

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到昆仑山的瑶池找到西王母。西王母很敬重后羿这个英雄,也很同情他,就取出仅剩的一点药交给后羿说:“药只剩下这些了,你们夫妇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要是一个人吃了,就可以升天为神了,一定保存好,下一炉药要五百年之后才能炼出来呢!”

后羿拜谢了西王母,回到家里,把药交给嫦娥,自己感到非常劳累,就想明天和嫦娥一起吃药吧!说着就呼呼地睡着了。

可是嫦娥却另有打算,她想,自己原是天上的女神,现在被贬,全是受丈夫连累,自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恢复成女神才是。于是她背着丈夫把一包药全吃了。顿时,嫦娥感到轻飘飘地,不由自主地飘到屋外,抬头看到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向大地洒着皎美的光华。嫦娥在空中飘着,天宫越来越近了,她猛然想起自己背离丈夫去天宫,伙伴们一定会耻笑自己。她后悔了,想回到地上去,但身不由己了,于是她决定不回天宫,返身向月宫飘去,她想月宫里也有琼楼玉宇,一派仙境,到那里是可以安身的。嫦娥来到了月宫,却看到一片冷清,漂亮的玉宇琼楼空空荡荡,没有一点生气,她找遍月宫,只有一只小白兔可以和她作伴。她后悔极了,悔恨自己不该背叛后羿,但有什么用呢?她再也无法离开月宫了,每天只能抱着玉兔,含泪凝望着充满生气的下界,现在已经被茫茫云海所隔断,心中非常忧伤。

再说后羿一觉醒来,发现妻子不见了,又看到仙药也没有了,他马上明白了,心里很难过,他奔到窗口,抬头看见一个人影向月宫飞去,他失望又愤怒,便想用神箭射她,可又一想,既然她受不了苦,就由她去吧。这样,嫦娥就住在月宫里去了,而后羿还是下界的一个平民。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山海经》说,“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形象丑陋,职掌瘟疫、刑罚的怪神。在《墉城集仙录》中,又成为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说她是西华至妙之气(西方金气)所化生,与东华至真之气化生的东王公共理二气。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全属于她管辖。世人得道成仙,要先拜东王公,后谒西王母,然后才能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老君,觐元始天尊。并说《山海经》中所说的那个蓬发虎齿者,乃西王母的使者,西方白虎之神。中国民间传说,每当3000年一次蟠桃成熟时,西王毋要大开蟠桃寿宴,诸仙都来为她上寿。《淮南子》、《搜神记》等又有“拜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的故事,故民间又把西王母当作长生不死的象征。葛洪《枕中书》载,她是盘古真人与太元圣母通气构精而生,又传说她与扶桑大帝(一说即玉皇大帝)结为夫妻,生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七仙女私自下凡嫁给穷人董永,玉帝与王母硬逼她返回了天廷。这个故事在汉代至晋代时即已出现,后越传越广。

仓颉造字鬼神惊

苍颉姓候罔,名颉,陕西陈仓人(现陕西白水县),故称为“苍颉”。相传他是黄帝时代(也有说是伏羲时代)的史官。

苍颉生下来就不同凡响,其长相奇特,有一张宽大的龙脸,竟然长了四只眼睛,眼睛里放出灵光。长大之后,在黄帝手下做事。开始,他的工作是管理牲口、食物的数目。据说黄帝和炎帝对立,经常有战争,因此牲口和食物时有增加、减少。苍颉依靠头脑聪明,拼命死记。后来从腰带上打结得到启示,便以绳打结记数、记事。

有一次黄帝和炎帝谈判,要苍颉把炎帝历次犯境抢劫杀人事实,和掠夺牲口、粮食的数字告诉他,苍颉面对记事房成堆的绳结,根本无法弄清哪是记事的,哪是记数的。因此受到黄帝的责备。苍颉决心要创造一些符号,能分别记录事情和各种物品数目,也可用来传递消息。但他苦思冥想了很久,都没有办法。

有一天,仓颉就走出房子,到野外打猎去了,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那边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捕猎,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很奇怪,他们怎么知道这些?老人对他说,他们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这些猎物踪迹的。受到这件事的启发,仓颉心中豁然开朗:既然每种野兽的蹄印各不相同,那么用不同的符号不就能表示不同的东西了?

于是,他周游四方,跋山涉水,看到什么都要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将他们的特征记下来,风花雪月、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他将这些灵感中美丽动人的地方整理出来,成为最早的象形字。“字”创造多了,光靠脑袋记不住,他就躲到一个无人住的山沟里,挖山洞,再用尖石、树枝之类把造的字刻划在洞壁上。划满了,再打一个山漏。为了不让人打扰,他规定他的妻子送饭时,只准呆在山沟外,没造完字之前对任何人都保密。苍颉就这样在一个个山洞里“纵横布置成奇字,恍惚龟文鸟迹书”的造字,感动了天帝。天帝把满山的石头变成石人、石羊、石猪,对苍颉说“天下没有字,万古长混沌,你不用打山洞了,我让他们给你造一座高楼,能装下你所有的字,你就尽量的造字吧。”但苍颉的妻子一天送饭时听见山沟里好热闹,违反苍颉的规定,悄悄进了山沟,看见无数石人、石马、石羊在驮石头造楼,很是辛苦,不禁喊了声:“歇会儿吧!”话音未落,那些石人、石马、石羊一见生人,全部还原成了石头,再也动不了了。

石楼没造成,苍颉的字没有地方放,就想把已造出来的这些字先教给多亲们。听说苍颉造出字来,天地鬼神都被惊动了。上天降下了雨点似的粟米,鬼却因为害怕人们今后可以用文字来弹劾声讨它,害怕得哭起来。人们习惯了无字的生活,开始都不愿学字,因此苍颉跑遍天下,先教那些好学的人,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到现在,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以及江苏等地据说还可收集到苍颉造字、教字的民间传说故事。据说当年苍颉造的字有三石六斗油菜籽那么多,谁也学不完。孔夫子只学了两石油菜耔那么多的字,就成了圣人,还教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年还剩下一石六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苍颉经西域传播出去,使异国他邦也有了文字。

苍颉誉满天下后,他曾在长安的张宫村设帐教徒(类似现代的识字班),有弟子教千人。回到故乡,又为故乡培养了不少识字的人。黄帝则因此提拔苍颉作史官。因此,在苍颉的故多——白水县的一个村庄还被称作“史官村”。

苍颉墓

苍颉死后,后人在其墓上种柏一棵,这棵柏树枝干四出,据说每年轮流荣枯,称为“转枝柏”,为世所罕见。墓前有后人修建的苍颉庙,在东汉年间就已有相当的规模。历代历朝以至民国年间都曾重修重建。至今有前殿、正殿、后殿、献殿、钟鼓楼等建筑,庙院占地一点二公顷。后殿供奉四只眼睛的苍颉神像,据说神像下有隧道可通到殿后的苍颉墓中。后殿和正殿两旁陈列着历代碑刻,其中有一块为“苍圣鸟迹书碑”,据说是苍颉所造的“鸟迹字”。 东汉年间,后人重修仓颉庙时,立了一块“仓颉庙碑”,现在已移至西安的“碑林”。

孔甲畜龙乱夏朝

夏朝第16任国王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怪僻,担心他继位后不会关心人民,治理不好国家,对于他身后王位继承问题忧虑重重。左思右想,不能把王位传给孔甲,便决定传给自己的弟弟扃。然而他又担心,一旦自己身亡,孔甲一定不会甘心,大臣们也未必遵从自己的遗愿,扃的王位难以继承。思来想去,不如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扃,先让扃做上国王,孔甲和大臣们都无可奈何。于是,他把这件事告知扃,择日举行了禅让大典。这种将王位主动传给自己一家的方式,史称“内禅”,事情过后,由于不降还在世,孔甲和大臣不敢违抗,局势还比较平稳。过了l1年,不降病死,扃的王位已得到巩固。之后,扃病死传位于子廑(又名胤甲),孔甲可就忍耐不下去了,百般图谋,终于在廑死后,把王位弄到手。

孔甲继位时,已近60岁了,秉性仍然没改。认为他得到王位是神的帮助,非常迷信,一心只知祭祀鬼神,不理国家大事。每当祭祀的时候,为了表示虔诚,要供奉许多牛羊酒食,完毕便同大臣饱食痛饮。每当祭祀之日或遇事祈祷,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礼,祭礼连续不断,浪费了大置的财物。他还肆意淫乱,沉湎于酒色。宫中美女成群,经常同这些人一起听乐工的演奏,看舞女的舞蹈,边看边饮酒,左拥右抱,酩酊大醉时,得意忘形,无所不为,令人难以容忍。日久天长,失去了威信,诸侯不服,渐渐不来朝贡,对此他满不在乎,只是陶醉于自己的嗜好中。

孔甲还有一项癖好,就是游猎。一天,到河浜田猎,带领许多武士正在追逐鸟兽时,忽然河里跃起两个从未见过的动物,突凸的眼睛,好像四盏明灯,粗硬的胡须,庞大的身躯,向空中喷着腥雨,张大血口向岸边游来,身后巨浪翻腾,吓得人们纷纷后退。孔甲心里也很惊慌,但有武士护卫,不想躲避,一心想捕获这两个怪物。便问左右:“谁知是什么动物? ”

一个小臣奏道:“此乃是两条龙,一公一雌,这是世上少见的稀有之物。”

孔甲听了大喜,说:“既然是难得之物,那一定是天上赐予我的。你们可设法为我擒来,只要活的,别伤害于它。”于是不管武士死活,让他们到河边捕捉。不多时,两龙窜上岸,武士鼓起勇气拼命向前,团团把两龙围了起来,有靠近者被龙尾一扫而落到河里。围攻多时,尽管伤了许多人,由于人多势众,终于把两龙打伤活捉。

孔甲见龙已被捕获,心中大喜,便说:“我听说黄帝曾经乘坐龙车,舜也有养过龙的事,我很羡幕从前天子乘坐龙车,没想到天帝也赐给我两条龙,我应把这龙养好,为我驾车。你们查访有谁会养龙,我多给他赏赐,让他训养这两条神龙。”

孔甲只顾到养龙乘龙车的事,捉龙死伤的勇士他一概不闻不问,许多武士非常不满。然而这时有个小臣,迎合孔甲的心意,上前献媚地说:“大王,近来听说汉水也出现过一双神龙,这大概也是上帝赐给您的。”孔甲果然喜出望外,吩咐勇士赶快去汉水捕捉。孔甲心想:“把汉水龙擒来,正好两对,才好为我驾车。”

正在这里,有个破落户叫刘累的人,求赏心切,前来朝见。自荐说:“臣曾在豢龙氏那里学得饲养龙的方法。豢龙氏的祖先,在舜的时候为舜养龙,世传养龙秘法,知道龙的性情嗜好,臣请为大王养龙。”

孔甲正苦于无人会养龙,有刘累自荐,自然高兴,便封刘累为御龙氏,给予重赏。实际刘累根本不懂养龙方法,两龙在捕捉时又受重伤,刘累医治不了,过了几天,雄龙渐渐伤好康复,而雌龙伤势日益加重,不过一月便死掉。刘累很怕被迫究罪责,无法交待,想来想去,想出一法,他把死去的龙皮剥去,把龙肉割下,加入香料,精细加工,制作成一鼎香喷喷的肉羹献给孔甲。孔甲品尝觉得味道极好,同平常所食用牛羊、山珍野味比较,别有风味。他很高兴,把刘累叫来,问是什么肉?刘累见事已至此,不得不实说:“因为雌龙伤势过重死去,都说龙肉不比寻常,故为大王做羹献上。”孔甲听到并不动怒,反而夸奖刘累忠心可嘉,可是事情过去,孔甲想到失去了雌龙,那条雄龙也得病怏怏,便大发雷霆,硬要刘累必须去再捉两条龙来。刘累一听大吃一惊,他哪里去捉龙呢?但他只好诺诺退下,回到家里越想越怕,悔恨当初贪图赏赐出风头,惹下这般大祸。同家人商议好,第二天向孔甲告说外出觅龙,便领全家逃跑了事。

过了些日子,孔甲又去黄山(山东省内)田猎,忽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无法行走,只好找个人家暂避。在荒野山地,人烟稀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这家房矮屋小,臣下请孔甲下车进屋。户主听见夏王大驾光临,赶忙出来迎接。孔甲本来住惯了自己宽敞明亮的宫殿,感到这小房子实在难进。可是外面风沙太大,不得已勉强走进了小屋。刚刚坐定,就听到里屋有许多妇女在吵吵嚷嚷,不知何事,便问主人。户主奏称:“臣妾正在分娩,家无多室,使大王不得安宁,请宽赦不敬之罪。”孔甲不得已,只好暂坐休息。不多时,只听“呱呱”叫声,孩子已降生,产妇生下一男孩,众妇人纷纷向主人贺喜。这时不禁有人窃窃私语:“今天国王来到家里,一定给孩子带来福气,大福大贵呀!”“国王是最尊贵的人,这小门小户的孩子哪能担得起,一定有祸。”孔甲听道人们的议论,动了心,心想:“我偏叫这个孩子得福。”便对户主等人说:“你们不必害怕,既然今天我赶上孩子出生,他的福气一定不小。我把他认作义子,领回宫去,还会有什么祸会伤害他呢!”就在风停天朗回城时,不管主人愿意是否,咐吩手下人把孩子带走。主人忍痛叩谢,就这样把孩子带回宫中抚养。过了几年,这孩子长大了,在宫中跑来跑击玩耍。孔甲一处的房门旁窗台上放一把利斧,一日孩子走过,不小心碰到这把斧子,掉下来把孩子劈死。孩子惨死,孔甲不以为然,只是叹息说:“这真是命该如此!”

孔甲只是寻欢作乐,大失民心,国家日益衰落。那时东部的商族日益强大,北部的昆吾,豕韦也逐渐兴盛起来,已对夏构成严重危胁,但孔甲仍执迷不悟。

刘累觅龙多日杳无音讯,孔甲无可奈何,他又下令觅得一个名叫师门的养龙人。这个人懂龙性,是个养龙的高手。师门把那条雄龙的病进行调治,又精心喂养。不久,这条雄龙病情好转,饲料对口,逐渐健壮起来。孔甲见到龙精神抖擞,神采焕发,非常高兴,夸奖了师门,并给予奖励。然而,孔甲经常对人们大讲如何养龙,他本来一无所知,讲起来不免出现一些笑话。师门是个秉性耿直的人,他对孔甲不懂装懂非常反感,常常反驳孔甲,指出他讲的不对地方。终于,惹得孔甲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把师门杀了,将其尸体埋在城外远郊旷野。可是刚杀了人又后悔,认为师门是被自己冤杀。

孔甲一向崇信鬼神,遇到意外的大事小情,都要想到鬼神,认为是鬼神作祟。不久,天降大雨,刮起大风,风停雨止之后,城外山林里又燃烧起来,火势汹汹。孔甲心想这是什么鬼神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埋在荒郊野外的师门,认定是师门的冤魂作祟。他恐怕师门找上门来索命,只得择日乘车到郊外祈祷。来到师门墓前,摆上祭品,叫人念了祈祷文书,便登车回城。可是心里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由于年事已高,坐在车上迷迷糊糊。走在半路上,忽觉师门在车后嘶喊,一会又见师门在车前拦路,师门左右不离车,向他索命。他吓得大叫一声,心脏病暴发,一命呜呼,猝死在车上。

夏朝的天文历法

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需要,促使人们进一步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的变幻和风雨阴阳的交替等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所以天文历法就成为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古书常讲夏历、夏时、夏正,对夏代的历法相当推祟。《伪古文尚书》的《胤征篇》和《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记夏朝中康发生于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描写了人们鸣鼓奔走的惊惶情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纪录。今存的《夏小正》(见于《大戴礼记》),虽然经过后人整理,是春秋战国时代相传授的夏代历书,其中必然包含有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候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代的文字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夏代的文字尚在探索之中,但由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以及殷商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来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文献记录有专职的史职人员汇集成典册,先秦学者经常引证的《夏书》、《夏训》,就是当时还保存着的有关夏代的典册。这表明夏代确有文献记录存在,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夏代的存在和发展为我国4000多年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丁听信谗言屈孝子

经过多年的战争,征服了四周许许多多方国,商朝的势力不断向南、向西、向北发展,扩展了疆土。各地诸侯和方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武丁为庆贺来之不易的盛世,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把祖庙打扫干净,重新修理,装饰一新。用青铜精制而成的各种祭器,摆上各种丰满的祭品,乐队立于阶下,庙堂里站满了前来助祭的诸侯和贡献祭品的周边民族。佳肴喙浓,香烟飘渺,场面庄严肃穆。武丁服饰整洁,毕恭毕敬地走进殿堂,跪倒在地,音乐悠扬而起,祝史颂诵《玄鸟》歌词。正在庄严的祭典之时,突然,不知从哪里飞进一只鸡,落在祭器上,引颈长鸣。武丁等人无不吃惊,他们认为是神灵所示的征兆,是凶是吉?人们心中不安。但祭祀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秩序不能混乱,祭礼只好照旧进行。祭礼完毕,武丁请祖己(与武丁子重名的臣子)分析缘由。祖己劝告武丁,今后办事要注意明察事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暗于事,方可消灾免祸。

事无尽善,人无完人。武丁虽然聪明一世,但也有糊涂一时之事。他的先前王后所生长子祖己,从小贤孝,敬重父母。在他的母后得重病时,亲自煮药侍侯,在母亲病逝后,对父王更是孝顺,深受武丁喜爱,视为自己最好的继蓐人。后来武丁续立一后,生下祖庚。该王后命也不长,武丁又继立第三位王后,也生下一子名叫祖甲。武丁对这位王后非常宠爱,问题就发生这里,宠爱过度,往往偏听偏信。这位王后阴险狠毒,她考虑到武丁春秋已高,盘算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儿子得继王位。她想先头两个王后各生一子,祖己最长,已立为太子,祖己不除掉,孩儿难以继立。于是,她经常向武丁进谗言陷害祖已。

一次,武丁患病卧倒在床,王后只让自生的儿子祖甲在武丁身旁侍候,不准祖己在侧。祖己每次前来探视,王后都给拦挡回去,祖己对父王的病情十分忧虑。时同长了,武丁问道:“祖己怎么不来看我?”王后装着不好说出口的样子,在武丁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太子来是来过,侍女告诉他,王今天病情还较重,他流露出高兴的样子,没有进来就走了。”武丁听了不免有些生气,想到儿子是不是盼父早死,好接继王位?便吩咐人去叫祖己。当祖己听召急忙赶来时,王后在外边拦住说:“你见父王要加些小心,王在病里,性情急燥。刚才我忧虑流了眼泪,王向我发火,说我不知忌讳,这是诅咒王,对病情不吉利。太子当心,不要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以防王动怒。”祖己听了后母嘱咐,信以为真。他因父王患病本来精神不好,饭咽不下,夜不能眠,他不得不勉强打起精神击见父王。武丁见了祖己脸无愁容的样子走了进来,大发雷霆,对祖己说:“你看我病成这个样子,希望我早死啊?”祖己错为自己愁容在脸,惹怒了父王,急忙陪笑脸说;“臣儿怎能有此心?”武丁又看儿子露出笑容,火上浇油,更加动怒,不容分说,泼口大骂:“不孝之子,快给我出去!”祖己不敢停留,只好退出。自此武丁相信了王后的话,记恨在心。

祖己退去还是担忧父王的病,他叫人占卜,卜人说是先后作祟。于是他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了祭祀,恳求母亲保祜父王身体康复。那时祭祀所用的肉叫“胙肉”,胙肉给人吃了可以消灾免难。所以祖已祭完后,把胙肉给父王送去。王后让侍女接过说等热热再吃,就端了出去。武丁见儿子今天的样子,不再有气,祖己毕恭毕敬的站在一旁。过了些时候,侍女把胙肉热好端来。古代帝王所食用前饭菜,不能拿来就吃,必须先让侍从人员先吃一点,试其是否有人投毒,叫作“尝食”。王后接过,先让身边一位侍女吃了一块胙肉。顿时这侍女肚疼难忍,王后装作吃惊的样子。不一会,侍女倒地而死。武丁大惊,王后就此大吵大嚷起来,说什么:“太子为早继位,要害死国王,有如此之狠心,我母子性命也难保。”祖己早已果若木鸡,明知母后陷害自己所为,但有苦难言。这时,武丁从床上奋起,咬牙切齿对祖已说:“自今以后,父子之情已绝,我不忍杀你,你滚吧!”

祖己从父亲那里退了出来,恍恍惚惚走着,不知所向。他痛心地流着冤屈的泪水,走出了宫殿,走出了京城,向野外而去。祖己由太子骤然变成个流浪儿,在旷野之中,餐风露宿。他有时痛苦哀号,喊天叫地。他怀着忧郁的心情,不愿向任何人投靠。就这样他长期在野外游来游去,衣食不周,心情苦闷,面容渐渐憔悴,身体瘦弱,没过几年,就病死在旷野之中。

祖己出走以后,王后一再为自己的儿子祖甲谋取太子之位,武丁虽然有意,但祖甲还有二哥祖庚,也是王后所生,有立位太子资格,一时难以决策。祖庚看到长兄祖己因当了太子被继母所陷害,拿定主意不当太子。老三祖甲人品很好。他看到母亲为自己谋取王位陷害了大哥,如自己不离开,母亲还会陷害二哥,于是他决定只有一走了事。一天,向母亲告别,劝母亲要像亲生子那样慈爱祖庚,自己要出远门,不准备再回来。王后明白了儿子的心意,她向祖甲保证决不再害祖庚,苦苦恳求祖甲不要走。然而,祖甲还是偷偷地逃走了。祖甲走后,对其出走之意耳有所闻。武丁似乎察觉一向孝顺的祖已是不会千出下毒害父的事来,但事已至此,后悔莫及。

后来武丁病逝,祖庚只好继承王位。过了一个时期,祖甲才从外地归来。祖庚在位33年,死后祖甲即位。

人牲人祭之滥用

用人为牺牲祭祀鬼神之野蛮残酷做法,商代最为严重,被用作牺牲者,为战俘或奴隶。其源为原始社会末期屠杀战俘之遗风。进入阶级社会,贵族阶级更用以媚神求福,史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代用仆、羌、臣、妾、奚等奴隶和战俘祭祀祖先甚为频繁,动辄用几人、十人不等,多者30、50、100,最高达500(仆)。据粗略统计,甲骨卜辞记载共用人牲数达1.4万多。考古发掘多处商代遗址,都有用人牲的遗迹,尤其是今河南安阳的商代后期都城段墟,在其王陵区的西北冈,先后发掘人牲祭祀坑,在数万平方米范围内,有成百上千排列有序的坑穴,每坑埋10人、8人不等,有的人体被残,有的则身首异处:一坑全埋人头,一坑则全埋无头人身,惨不忍睹,均为商王室若干次祭祀其祖先所用人牲的遗存。此外,还有用人祭奠、祭社等,亦属于人祭人牲之类。此种恶习充分暴露奴隶社会的本质,两周时代亦未绝迹。

“龙骨”文字的历史

说起甲骨文,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可是我们祖先留给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但说起“龙骨”文字,会不会有人知道呢?其实,“龙骨”文字就是甲骨文的另外一种叫法。

在我国的医学宝库里,有一味能够治疗虚弱和破伤风的药材,叫做“龙骨”,所谓“龙骨”,并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古代的一些动物的化石。很久以来,我国农民就有从地下挖龙骨卖给中药店来赚钱补贴家用的习惯。

清朝光绪年间,河南省安阳西北部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犁田时翻出了不少龟甲、牛骨来,上面刻有各种不同的线条。当时的小屯村是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农民们过的是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生活,更别说读书识字了。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些线条便是文字,只以为挖出来的都是龙骨,把它们都论斤作两地想办法卖了出去。

那时候,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二季都要举办一次庙会,各地的农民都要来赶庙会,同时捎带着卖些农副产品,“龙骨”多少是能卖些钱补贴家用的,贫困的小屯村人就将龟甲、牛骨捣成沫当成“刀尖药”在庙会上卖。买的人还真不少呢。一些中药店听说安阳产龙骨,也纷纷派人前来采购。他们只知赚钱,对龙骨上的刻画可是没有兴趣,于是农民们只有按他们的要求把龙骨上的线条刮干净了。这样的龙骨非常便宜,一斤才几个铜钱。

小屯村有个聪明的农民叫李成,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经常揭不开锅,看见挖龙骨卖能赚钱,便弃农专门挖起龙骨来。他不仅挖出了不少龙骨,还挖到了好多古钱、古镜、青铜器等等。李成本以为除了龙骨外,其他东西用处都不大,但闻讯赶来的古董商们却偏偏用高价买走了那些古钱、古镜、青铜器,特别是上面有文字的,价钱高出好几倍呢。李成脑子一转,索性把刻有线条的龙骨也拿出来给古董商人们看,古董商们也不是立刻就知道那些线条便是文字,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会有价值的,便也用比中药店老板高的价钱买下了李成挖的龟甲和牛骨。

这些被古董商买下的龙骨辗转到了北京、天津等地,开始引起了一些收藏古物的人的注意。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王懿荣对古文字造诣颇深,他偶尔见到“龙骨”一下子就认出上面的刻画是一种古体文字,不惜重金收购了一批“龙骨”。从此这种所谓的“龙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开始竞相搜集。

大量的考证研究之后,人们不再把这种挖掘于商都殷墟的遗物称为“龙骨”了,人们称之为“龟甲文”、“龟版文”、“殷契”、“契文”、“龟刻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贞卜文”等等。后来,又称为“龟甲兽骨文字”,最后约定俗成,大家就叫它们为“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甲骨指乌龟的甲壳,用来刻字的大多是龟腹甲,少数是背甲;骨是牛的肩胛骨,个别有肋骨和其它兽骨。如鹿头骨、牛头骨,还有人头骨等等。

为什么安阳殷墟会有这么多的甲骨?甲骨文记载的又是些什么呢?要了解这些问题,得从商代的占卜说起。

商朝的贵族包括商王都极为迷信,办什么事都要预先占卜。那时候,负责占卜的官叫做巫史,他们的权力可是不小,可以决定一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呢。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决定人家的命运的吧!

这是一个睛朗的日子,商王心血来潮,想去打猎,可这一天适不适合打猎呢?这得取决于巫史占卜的结果。巫史首先找来一些龟甲或牛胛骨,在上面凿上几个小洞,接着把这天的日期、天气和国王想要打猎这件事用商文字刻在上面。最后,巫史生起一盆火,把龟甲或牛胛骨扔进去烧烤,龟甲、牛胛骨在火堆里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火灭了,巫史把龟甲,牛胛骨拿出来一看,嗯,那些预先凿好的小洞旁出现了不少裂纹。巫史仔细地研究起这些裂纹的长短、粗细和走向,国王在一旁也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只有耐心等待。过了一会,巫史庄重地宣布:“今天不适宜外出打猎,国王请回宫。”国王正欲发火,巫史却早已又回到龟甲边,把结果刻在龟甲、牛胛骨上了,国王只有悻悻而回了。

甲骨文记录的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占卜过程,别看它是迷信的产物,它却可以替我们详细了解古人的生活提供第一手材料。人们通过对它的研究,还可以探讨出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呢!

从被人们当作中药看待的“龙骨”到举世闻名的甲骨文,这中间走过了多少迂迥曲折的道路。如今,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都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纷纷认为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发明,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难道不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吗?

甲骨文著录

目前出土的甲骨有15万片之多,它们大部分都刻有文字,部分尚未书写刻画,还有少量写完未刻,专家们已从中整理出单字五千多个,能够确认的字两千个左右。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形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杂,近似于图形,而且异体字较多。我国最大的甲骨文著录是《甲骨文合集》。全书共13分册,1979年出版,共收入近5万片甲骨文,包括80多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甲骨文著录书和分散在国内外甲骨实物的拓片、摄影或摹本。每一时期的甲骨文,按内容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其他等4大项和20个小类。我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是《铁云藏龟》,清末刘鹗(字铁云)编,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本,编者为最早的甲骨收藏者之一,本书是从作者收藏的5000余片甲骨中选出1058片编辑而成的。

昭王伐楚一命丧

长江流域的楚国,又称荆楚,是我国南方强大的地方势力。西周初年,成王将熊绎封于楚,定都丹阳(今湖北枝江),其周围还有巴(四川重庆)、蜀(四川成都)、微、卢、彭、濮等国。周王又在其周围封了一些姬姓小国。那时,楚国对周王臣服,按时贡纳一种叫做“包茅”的植物,周天子祭祀时用它来滤洒。周王自恃强大,总是把他们当作蛮夷,对他们很看不起。但实际上楚国越来越强大,成为周王朝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西周在武王、成王、康王时,40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作“成康之治”。康王死后,其子姬瑕即位,即周昭王。当时八方献贡、万国来朝,昭王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起来。对于一些稍有不服的小国动不动用武,有时还御驾亲征。他接连讨平了26国,更加不可一世,就强迫各国贡纳奇珍异宝。不服从者,或缴纳而他不满意者,动不动就兴师问罪。不久,远方的国家献来两个能歌善舞的女子,一个叫延娟,一个叫延娱,昭王对他们十分宠爱,于是沉缅酒色,渐渐把政务交给周、召二公去办理。有一次大型聚会的时候,楚国熊绎因故没能准时到会,周王就罚他看火堆,使他心中十分窝火。周王为了控制楚国,在其国封了许多姬姓国家。如息(河南息县)、随(湖北随县)、郧(湖北安陆)等。他们自恃周王之后,也看不起楚国。楚国对周天子自然也离心离德,经常借故不按时向周王进贡。昭王哪能容得下楚国如此不敬,便下令对楚国讨伐。

周公、召公听到周王伐楚的消息后,马上进行劝阻。他们说:“楚国路远民贫,所贡不过一点土产,没什么用途。不值得跋山涉水用兵攻打。只给他们捎个信,叫他来认个错就行了。”但是昭王却认为这并不是一点点贡纳的问题,而是涉及周王在邦中的威信问题。他认为虽然用武力制服了南方一些小国,但楚国最大,只有把他制服,才能真正制服南方诸国,才能大显周王威风。于是昭王便带着祭公、辛伯和一些文武大臣,选定吉期,向南进军,征伐楚国。三军将士顶盔挂甲,金鼓震天,戈戟如林、浩浩荡荡地离开镐京南下。因为昭王御驾亲征,所到之处,均恭谨迎送。昭王真是好不威风,好不得意呵!

昭王亲率的征楚大军,跋山涉水来到汉水附近。邻近的小国诸侯赶忙前去朝拜,送上礼品,备好大军所需粮草及各种食用品等。当昭王向他们询问南方的情况时,异口同声地说南方种族复杂,民性强悍,各地都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外族人到此便会陷入他们包围之中。他们惯于登山涉水,熟悉地形,外地人对其作战,容易吃亏。当具体谈到建国时,都说这个国家越来越强大,附近各族均不敢惹他。最近竟目无天子,称起王来。昭王听罢,一面生气,一面嗤笑。气的是小小楚国也敢称王,笑的是楚国君主竟敢擅名尊号与周天子对抗。此次前来,非把他打败、制服不可。

那时汉水一带还十分荒凉,荆棘遍地,荒草丛生。既无道路,又无合适的地方宿营。周军只好在水边砍木扎营,搭起帐蓬。到了夜里,猿啼虎啸狼嗥,野兽出没不绝,还有大量叫北方人惊恐的蟒蛇。有时遇见野兽横冲直撞,军队简直不能立足。此时有人来报:楚子已经认罪,贡品不日送上。昭王见队伍待不下去,只好借梯子下楼,同意了楚子的要求,急忙率军班师回朝。

昭王按理说应就此罢休,但他一贯趾高气扬,总觉这次南征丢了面子,耿耿于怀。过了两年,不听周、召二公的劝谏,更无道理的发起第二次攻征楚战争。

二次出征,找到人带路,不多久便到了汉水之滨。周军渡过以后,昭王令人把船一律凿沉,表示征楚决心。楚王以退为进,再次卑辞厚礼,前去请罪。先送上许多鹿角、象牙、珍珠、玳瑁。又亲至昭王军中磕头认罪,并愿作昭王的前导,到南方去巡狩,以赎前罪。昭王见争回了面子,心中大喜,便带着楚子、随侯等人,一起到云梦泽中去狩猎,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

昭王要班师返回镐了,各诸侯送别的人马也都离去。周军又北行到了汉水之滨,来到一看,到处无人,一片静谧,一只渡船也没有。原来上次昭王令人将所有船只都毁掉后,再也没有船只敢来。回头向楚国要,也来不及。祭公便派人找来一些当地贫民,令他们备船。贫民说船只都叫他们毁了,无船可献。祭公勃然大怒,训斥道:“你们都是周王的臣民,应不讲任何条件为用王效劳。你们不是没有船,是藏起船来故意与周王作对。限你们三天,速速凑集渡江船只。胆敢违命,定斩不赦。”

在昭王及祭公的淫威下,众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好回去准备。过了三天,果然将船只备好开来。昭王、祭公十分高兴,令全体官员、军士马上登船渡江。昭王仰视一轮皓月,俯视滔滔汉水,欣赏着美妙的音乐,听着延娟、延娱娇声细语的劝酒,心中十分高兴。只见装载他们的船只,首尾相连,旌旗闪闪,人影绰绰,声势浩大。正自高兴之时,忽然有人大叫“船漏水了”。话犹未落,各船均发出“漏水”的呼声。船中的人只见船体慢慢散开,裂纹越来越大,昭王乘坐的大船也不例外。不大一会,“哗”地一声,船内涌进大量江水,转眼间船体裂开,所有船只均慢慢下沉。昭王所带的兵士多不会浮水,只有到龙王爷那里报到的份了。在一片呼救声中,昭王和他随身的近臣、祭公等大臣及众多士卒都一个个先后沉入江中,丧身鱼腹了。

原来昭王南征不义,楚地人民痛恨昭王、祭公一行南下时毁了他们的船,回来后又对他们无理训斥,机智地对这伙强权者进行报复。他们把打好的船用胶粘了起来,而不加任何卯榫。船体看来完好,但一入水中,胶化板解,便将昭王一班人活活淹死水中。

昭王南征失败是周王朝走向衰落的开始。从此,各诸侯国频频向周朝中央发难,周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特别是南方各地的控制。楚国力量日趋强大,逐步吞并了周围许多小国,成为南方最大的一个诸侯国。

分封制

周王朝建立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新兴政权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整个王朝推行分封制度。分封,简单的说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由他们在各地建立隶属于王朝的地方政权,协助周王统治整个王朝。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周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组成部分,周王对畿外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于各地诸侯。分封制度在诸侯对于周王的臣属关系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诸侯的军队要捍卫周王室的安全,周王出征,诸侯要率军协助诸侯征讨夷狄获胜,要向周王举行“献俘”仪式,表示胜利的果实属于周王。同时周王对于诸侯有很大的予夺权力。

周穆王西游会王母

周穆王姬满即位时已50多岁,子承父志,他仍然要用各种方式开拓国家的疆土,体现天子的威风。穆王任命君牙为大司徒,伯囧做太仆正,令他们处理好内政,自己亲自主持对外的活动。那时北唐(今山西太原)进贡来一匹名马,日行千里。当时坐骑十分重要,穆王得到这匹马后,十分高兴。又令臣下继续到各处搜寻名马,不久,又得到八匹天下最好的马,取名八骏。他们的名称分别为:赤骥、飞黄、白菜、华骝,骤耳、骗骗、渠黄、盗骊。臣下将这八匹马驯服,驾起车子,穆王坐上以后,车行如飞,登山涉水,如履平地。好马好车再配上个好御手,这个御手叫做造父,是纣臣蜚廉的六世孙。他生来勇力过人,专会驯马,穆王得到此人驯马驾车,到处游历,更是如虎添翼。

穆王即位后,急于要建一番功业,也想到处玩乐一番,于是决定到全国各地巡游。通过巡幸天下,一来可与各地加强联络,加强周王朝的力量和影响,二来可满足自己游乐的愿望。有八骏驾车,群臣保驾,便开始了他的远行。周灭商后,在东方得到好大一片领土,为使王室居于中心,便决计向西发展。他们先打败了犬戎和征服了东方的徐国,接着便开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西征。

穆王出行时,八骏驾着车,造父为御,带着七萃之士(七个武勇过人的武士),装载着许多金银财宝,预备沿途赏赐之用。他们从周都镐京出发,渡过漳水,北向先到了毓山(太行山)。此山自南至北,蜿蜒不断,奇峰险壑,嵯峨雄伟。他们边走边行猎,不但得到一些可口的野味,还意外地发现一条通向西面的山谷,这便是后来人们称作井陉的地方。他们一行人穿过井陉,又依着滹沱河向西北走去,不久到了太原一带,受到犬戎国王的盛情接待。在此稍事休息、整顿以后,又继续西行。西出西隅(山西雁门关),到了河套地方。在临近黄河的燕然山召集附近各国,举行朝会典礼,穆王亲祭河神。这些仪式团结了西方一些小国。又西行,经过一些崇山峻岭,到了青海的积石山。黄河发源于这一带,这里冷气袭人,贵为天子的周穆王来到此地,也要忍受风寒之苦。但他为了开拓疆土,还要再向西走。他们向西又走了一段时间,到达了昆仑山。

昆仑山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山脉之一。不但山势高耸,而且这里还有许多神话传说。据说黄帝、大禹及许多古代帝王都到过这里。此山几乎全是大石块累成的,树木很少,却有着晶莹的冰雪和冰川留下的遗迹,它又好象是一座玉山,附近有一个珠泽,盛产各种美丽的宝石,令人目不暇及,惊异不已。又前行到了舂山,就是现在的葱岭。这里有许多奇花异草,千鸟百兽,穆王到此大开眼界,据传穆王到此还刻字留念。

由舂山又西行,走了三天,到了一个名叫赤乌的地方,穆王一行受到赤乌首领的欢迎。穆王令祭公谋父与他交谈,赤乌首领说当年古公亶父曾把女儿嫁给他们,生下今日的后代。原来赤乌与周族有亲戚关系,这样一来,更显得亲密无间。他们在这里还发现了当地盛产的禾麦,这种作物在西方应属罕见,穆王十分高兴,希望他们种植禾麦,发展生产。令手下人在这里奏起乐,跳起舞。据说赤乌就是今日新疆的和阗,那里不但盛产玉石,还有美丽的蚕丝和丰硕的五谷。

穆王又率队西行,到了黑水(今新疆的叶尔羌河),又西行,远远望见一座高山,就到了久已向往的群玉山。山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玉石,五采缤纷,照得人们眼花缭乱,据说这就是新疆的密尔岱山。穆王为了联络西方各国,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决定再向西行。他们又向两走过出铁的铁山,出麦的腴地,广大的玄池,以及西方少见的绿水。穆王把玄池改为乐池,又向前走去,一直走到他日夜倾幕的西王母国。

西王母长的象人,但有着老虎一样的牙齿,篷头散发,头上戴着特殊的饰物,说起话来如虎啸,震动山岳。她住在高高的山上,山上有个美丽的水池,叫做瑶池。传说这里不但盛产宝玉,还出产一种不死之药,人吃了以后可以长寿延年。穆王来到这个神话般的地方,不以天子自居,而是以远方宾客的身份,让手下人拿着礼物,很礼貌地拜望了西土母。西王母对穆王也以礼相待,她们摆上一些当地的特产欢迎东方来的贵宾,并在瑶池举行了大型的宴会。他们柑互作歌欢庆,快活异常。宴会时互赠礼品,互相演奏各自的乐器和跳起舞来,进行文化交流。周穆王和西王母珍重话别之后,又经过千山万水,才回到镐京。

穆王这次西行往返行程达三万五千里,几乎走遍了我国西部的山山水水,不仅带回了西域各族人民赠送的各种珍贵礼物,更难得的是带回了中亚和西域广大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为后来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穆王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旅行王君”,流芳千古。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周穆王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打算劳师远征犬戎族。他的大臣祭公对此不满,因而向他进谏。祭公的进谏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讲述周代先王的传统经验,以德服人,不轻易动兵;二是讲述先王规定的法制,对荒远地区的民族只要求保持名义上的宗主关系就行了。穆王不听劝告,结果威风扫地,“荒服者王”的制度永远被废弃了。《穆天子传》《穆天子传》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反映了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交往情况和有关地理的著作,为周代史料。《穆天子传》共6卷,用古文写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已不可考。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出土于汲冢。前5卷记周穆王(西周第五代王穆王满)西游故事,皆有月、日可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其中保存有若干古代中西交通史料。最后一卷记周穆王妃盛姬之死及其丧仪,虽不属地理著述,却是难得的古代优美神话,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颇有文学价值。晋郭璞作注,称本书为“周王游行记”,并谓其体例与起注同,故《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将本书列于史部起居注类。清陈逢衡作《穆天子传补正》,对郭注多有订正。

中兴之主杀功臣

公元前828年,厉王病死于彘,太子静已年长,本应立即继位,但周公、召公担心太子突然出面继位,民心不服,再滋生祸端。恰在这时,发生旱灾,人民叫苦连天。周公、召公商议乘此机会扶太子继位。他们通过占卜,向外谎称,“这次大旱是厉王作祟。他已在彘l4年,足以抵消罪过。他要求让太子继位,使周的先王仍能受到祭祀。”此般谎言传到朝野,人民知道,只盼早日解除旱情,以保收成,并无什么反对的动向。这时周公、召公方才把太子静由召公家接到宫中,登基即位,做大周天子,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后,回忆当年情景历历在目,历经艰险,不是召公舍子相保,哪有今天?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国家不可不精心治理。他从他父亲厉王那里吸取了教训,爱护、安抚人民,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希图恢复国力,再振大周雄风,立志做一个中兴的名君。除周公、召公协助处理国政外,又任命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一般贤臣,复修文、武、成、康之政。经过多年的努力,政治较前清明,中原政局稳定,大多数诸侯进贡朝见。接着又西伐西戎,北击猃狁,南征荆蛮,东服徐夷。然后在东都洛邑大会天下诸侯,校阅兵马,宣示武力,琢石鼓10面,记载盛典。这一切为当时的统治者带来一线希望,周室赫然中兴!

宣王经过多年的努力,认为升平盛世到来,就不那么勤政了。一年春天,春官宗伯向宣王请示藉田之事,宣王以年老体弱推辞。原来“藉田”之礼是古代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勤政的一种表示方法。相传天子藉田千亩,诸侯百亩,每年春耕之时,天子按规定时间,亲自率领公卿、诸侯、大夫,带着农具,到南郊藉田上三推或者一拨,就算是天子亲自耕田。礼毕,再征用民力耕种这千亩良田,所产粮食为祭祀宗庙之用,就连这种形式上的事,宣王也不想干了。懒惰积习,只贪图安逸、享乐,甚至连早朝都不想上。中国古代帝王有着一个勤政、亲政的成规,每天早晨五更,天色初明,京城里重要官员要进宫上朝觐见帝王,奏事议政。而宣王这时,往往贪睡迟到,这既有损帝王尊严,又影响朝政。

宣王候朝的事,使王后姜氏心事重重。姜后向来端庄贤淑,经常规劝宣王勤政、爱民,是宣王的贤内助。姜后为谏劝宣王,特换击王后服饰,到王宫中幽禁宫人的永巷待罪。这时姜后身边管事的老妇人来向宣王报告,这妇人叩头奏道:“王后差遣妾前来向大王传达:王后因无才无德,整肃后宫无方,致使君王贪恋酒色,偃朝失礼。此是王后管束宫人不力所致。大王若如此下去,必然贪图安逸喜欢奢侈,这是导致祸患的根源,现在王后在永巷等待君王旨意定罪。”

宣王听完,不觉有几分惭愧。忙吩咐老妇人说:“这是寡人失德,而不是王后的过错,速去请王后回宫,今后寡人注意改正就是了。”在姜后的规劝下,宣王不得不检点些。

一次大祭时住在斋官,周宣王夜间梦见一美女自西冉冉而来,走入太庙之中,大笑三声,大哭三声,然后将太庙神主的灵牌,捆作一束拿走,往东而去(预示周都东迁)。宣王起身追去,忽然惊醒,乃是一场惊梦。宣王召见太史伯阳父,述说梦中所见。伯阳父分析说:“王今有此梦,主有女祸。”伯阳父这么一说,宣王下决心搜杀妖女,以除祸根。他命令大夫杜伯负责查访妖女,但很久没有消息,不禁对杜伯产生不满情绪。

一日朝见,责问杜伯:“命你查妖女之事,如何至今无结果?”杜伯说:“臣查妖女并无踪影,如搜索不休,势盛惊动国人,故此中止。”宣王大怒,对杜伯说:“既然如此,为何不早日明奏?你不听朕命,怠误大事,如此不忠,要你何用?”令武士将杜伯押出斩首示众。

文武百官受到震惊,大夫左儒是杜伯的好友,岂能见死不救?他急忙跪倒在地,向宣王求情,他说:“臣闻尧有九年的水灾,不失为帝;汤有七年之旱,不影响他为主,天变尚且不妨,人妖怎肯信呢?我王若杀杜伯,臣恐百姓得知,将妖言传播日盛。诸侯得知,轻慢朝廷;夷邦得知,必起贼心。乞大王宽恕杜伯,饶他不死。”

宣王看左儒为朋友辩护,指责左儒说,“你为朋友而逆朕命,是重友而轻君!”

左儒解释说:“不然。君是友非,当听君命;友是君非,则当逆君而顺友。杜伯无可杀之罪,无罪而诛,天下人必以为王不明;臣若不谏止,人们必以臣为不忠。我王若杀杜伯,臣请与杜伯同死。”

宣王不同当年,早已把往事忘却,自谓是中兴之主,刚愎自用,再也听不进别人意见,还是把杜伯杀了。左儒回到家中,自刎而死。

宣王由于一时气愤,过于冲动,杀了杜伯,又听到左儒自杀的消息,不免有些懊悔。一连串的事情,使他忧伤,渐渐精神恍惚,得了忧郁症。

公元前782年初秋,病情稍好,想要出郊游猎。卜得吉日,率领公卿武士,来到郊外射猎。那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旷野风光格外迷人。文臣武将为博得宣王欢心,各个精神抖擞,争先恐后追逐野兽,刀枪、弓箭挥舞,毛血横飞,飞禽落地,走兽挣扎。时过半午,猎获许多飞禽走兽,宣王欢心,下令撤回。

宣王体弱,由于劳神,回去的路上坐在车里眯着眼睛,随着车轮颠簸,恍恍惚惚进入梦乡。忽然觉得前面有辆小车迎面而来,他睁开眼睛,看见车上有两个人,再定神细看,是杜伯和左儒。他大吃一惊,转眼之间,再看人车俱无。惊魂未定,又见两人驾车在前,二人气势汹汹,高喊:“无道昏君,还我命来!”只见杜伯张弓搭箭射来,宣王自觉射中自己的心窝,大叫一声,便昏倒在御辇之上。官员、武士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们簇拥宣王赶忙回官,姜后迎来,把宣王抬进官中床上,唤御医诊治,服用几付药也不见好转。宣王觉得不好,召尹吉甫、召虎托孤,二位床前顾命。是夜宣王驾崩,归西天。

周宣王时童谣

周宣王继位后,民间传出了一个童谣:“桑弧箕服,实亡周国”。 这首童谣虽只有短短的两句,却很有名气。一是它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载之于文字的童谣之一。二是关于它,还有着一些神奇而荒诞的传说。据说,在夏朝的末年,褒这个地方的神化为两条龙,降于夏王庭,说:“我是褒的二君。”夏后卜卦,先是卜得杀、去、留,都不吉利,后来再卜,得到“神示”:如果求到龙的唾沫而加以珍藏,就大吉大利。结果夏后照卜卦行事,请得龙涎用柜子收藏起来。经过殷周数百年的时间,宫中没有人敢去动这个柜子。到了周厉王的晚年,忍不住去打开来看了。这下可闯了祸:龙涎破柜而出,流淌到王庭之中,怎么也没法除掉。厉王让宫中的妇女们裸体呼叫鼓噪,龙涎却又化为玄鼋,爬到王宫里去了。宫中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不小心碰到了它,等长到16岁时,未婚而有孕。到周宣王时,生下一个小女孩。姑娘因为害怕,将小女孩丢弃在路边。这时,恰巧有一对无儿无女的卖弓箭的夫妇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觉得可怜,便收养了她。为了远祸,后来又带着小女孩逃到褒这个地方住下来,并取名为褒姒。结果周幽王为了讨她的欢心而烽火戏诸侯,最后被敌人杀死,西周也宣告灭亡。

古蜀国与杜宇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其早期历史有许多神秘的不解之谜。李白在《蜀道难》诗中,开首就惊呼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极言蜀道之难、蜀国历史之悠远的同时,更平白增添了几多神秘气氛。而这些又多与传说中的神秘人物蜀王杜宇联系在一起。

四川古称巴蜀,是上古巴国和蜀国的合称。今成都平原往南至云南、贵州二省北部,往北至今陕西、甘肃二省南部地区,都是古蜀国的疆域。其活动中心,早期在川西北的岷山地区,后期在川西平原。传说中的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古蜀国君主,都是以川西为活动中心的。关于蜀人的族属,一般认为是古代氐羌的一支。但既已长期居此,有的学者就主张,在蜀地之人可称为蜀人,蜀人所属之族均可称为蜀族,蜀族之王均可称为蜀王。无论如何,蜀地先民不属于传统中所说的古代华夏族系。

蜀人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君长是蚕丛、柏灌、鱼凫,他们在蜀地的建设中贡献很大,所以留下了名字。其所历时间当有数百上千年,是蜀民由原始向文明过渡时期的著名君长,大概相当于中原的五帝至夏商时代。传说,蚕丛氏“目纵”,即眼角向上斜,死后以石棺、石椁埋葬,其活动中心大体在今四川茂汶一带及其南北。其所以称为蚕丛,研究者认为是因其发明了养蚕,川西考古中发现的许多原蚕和蚕茧是其证明。柏灌氏的事迹,文献无征,学者多持阙疑的态度。他之所以被后人记忆,当是因其率族人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他的部族大体活动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原灌县)为中心的地区。传说鱼凫氏称王于湔山(今四川彭县北部的茶坪山),此处临水,大约其部民以打鱼为生,故而人们称他为鱼凫。鱼凫,学名鸬鹚,俗称鱼鹰,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许多学者认为,鱼凫氏很可能是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溯江而上,逐步进入这一地区的,与蚕丛氏不是同一部族。

杜宇是在鱼凫之后最著名的一位蜀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传说他是从天上下到人间的。同时有一位从江源(今四川崇庆县一带)地井中生出的女子,名利。杜宇娶利为妻,北南两支族系相结合,在利的帮助下,杜宇自立为蜀王,并认为自己的功德高于诸王,而号称望帝,以郫邑(今四川郫县北)为都城,同时又以瞿上(今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的牧马山)为陪都。

杜宇教民开垦成都平原,耕种收获,从此进入农业社会。他开掘朱提(今云南昭通)的银矿,发展矿冶业;在南中开发林业资源;又在汶山(今松潘草原)开辟牧场,加强传统的畜牧业。以这三种产业结合,使蜀民逐渐富裕起来,蜀国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此时的蜀国疆域,北到位于今陕西汉中的褒斜谷口,西到熊耳、灵关(今青神到宝兴、芦山一线),南到南中(今云南、贵州北部),东边大体以涪江与巴人为界。

蜀国在周围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大,于是杜宇不仅在本国任用贤能,还有意向境外招徕贤人。楚国鳖邑(今贵州遵义)县令开明,与杜宁秘密联络,被楚君发现,决定将其捕捉处死。开明毅然率族人投奔蜀国,杜宇见其贤能,任命为国相。在开明的辅佐下,蜀国国力更盛。

杜宇时期还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玉垒山的开凿。水利是农业丰收的保证,杜宇教民耕种,开始了蜀国的农业生产。但成都平原地势低洼,常闹水灾,使农业产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据古地质学研究,成都平原本为四川白垩纪内海的最后遗迹,在四川盆地西北的邛崃山、九顶山和盆地中的龙泉山之间,本是由江、湔、雒、绵诸水蓄积成的内湖,后来内湖干涸,成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低洼平原。在岷江出山口的都江堰市西南,有一座玉垒山(九顶山),山虽不大,却阻隔着江水东流。每当暖年,冰山雪融,大水骤下,一泻千里,毁坏大量的民宅和农田,造成巨大危害。在一次大洪水之后,杜宇决心治水,在国相开明的规划和率领下,蜀民凿开玉垒山,在沿途筑堤修坝挖沟掏渠。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治水成功,既防止了水患,又保证了下游农田的灌溉,使蜀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传说,由于开明治水之功甚大,受到蜀民的爱戴。年老的杜宇于是效法尧舜,实行禅让,国相开明取代杜宇,成为蜀国国王,开启了历十二世、数百年的开明王朝。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与巴国一起被秦国所并。杜宇禅位后,避居于川西山中,依其山居之本族度过余生。杜宇提倡农耕,蜀民十分怀念他。传说,杜宇死后其魂魄变成了子规鸟(又名杜鹃),每到春二月,就到农田上空“布谷——布谷”地鸣叫,呼唤人们收麦播谷,不误农时。由于呼唤布谷过于劳累,子规鸟啼血而亡,鸟血洒在山间,化成了一丛丛红色的杜鹃花。四川的百姓世代不忘杜字的恩德,奉杜宇为农神,称为“土主”,在各地修建了许多土主庙,四时祭祀。

也有记载说,杜宇并非禅位,而是被开明篡夺了政权,被赶至深山度过余生。他变成子规鸟,还在哭泣其王位的丧失,直至啼血而死。诗人胡曾《成都》诗中称:“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李白诗中也说:“蜀中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一肠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对杜宇的不幸寄于深切的同情。

三星堆遗址

自蚕丛到杜宇的历史记载充满了神话色彩,过去学者多以传说视之,而未曾予以深究。1995年底至1996年底,考古学者在新津、都江堰、温江、郫县、崇州等县市,先后发现五座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其中位于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古城,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士有花边口罐、圈足尊形器等,充分证明了自蚕丛至柏灌历史的真实。而三星堆大批青铜器的出土,则揭开了鱼凫与杜宇时代古蜀历史神秘的面纱。研究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应该是古蜀国鱼凫至杜宇时代的文化遗存。古蜀民族以这些举世罕见、令人惊叹不已的遗物,向世人宣布了他们早就为中华民族文明史谱写了瑰丽夺目的一章。

叔隗纵欲乱国

叔隗是东周时西北少数民族翟国国君的女儿。她生得如花似玉,艳丽动人。翟国人称赞她的美貌是“如珠如玉生光辉”。周襄王时,翟国出兵帮助周天子打败了郑国,周襄王为了表示感谢之意,又正赶上襄王的王后新丧,听说叔隗貌美出众,就派人向翟君求婚。翟国国君就派人把叔隗送到了东周的都城。周襄王大喜,立叔隗为正宫王后。

叔隗在本国时,喜好骑马射箭,翟国国君每次出去打猎的时候,她都要跟随前去,整日与将士们奔驰追逐在原野之上。加上翟国是少数民族,没有中原那么多的礼仪约束,所以,叔隗就养成了任性而为,不受拘束,喜玩好动的性格。现在嫁给了周襄王,虽然贵为王后,但居住在深宫之中,行动不便,束缚太多,宛如笼中的小鸟,很不自在。再说,叔隗正当青春妙龄,情欲正盛,而周襄王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精力衰败,又加上后妃众多,襄王经常在别的宫中过夜,叔隗感到很不满足,寂寞难耐。

一天,叔隗请求周襄王带她出去打猎,让她散散心。周襄王为了哄叔隗高兴,就答应了。命令太史官选择了吉祥的日子,率领着大队人马到北邙山狩猎。周襄王传令:到中午为期限,能射得三十只野兽的,赏车三辆;得二十只的,赏车两辆;得十只的,赏车一辆;十只以下的无赏。结果,到日中时,只有一个人献上的野兽超过了三十只。这人便是周襄王的弟弟姬带,封为甘公,国人称他叫太叔。周襄王大喜,厚赏了姬带。

坐在襄王旁边的叔隗,举目观看姬带,见他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真是一表人才;再加上姬带又射艺出众,得了头功,心中十分爱慕这位年少俊伟的王弟。叔隗便向周襄王请求让自己也亲自去打一围。襄王应允,叔隗便脱下绣袍,露出里边的窄袖短衫,黄金锁子甲,脚步轻捷地跨上战马。这种装束,更显出叔隗的飒爽英姿,英武风采。襄王命侍婢陪骑,又命姬带保驾。这正是叔隗所向往的。叔隗和姬带都要在对方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叔隗连在马背狠抽几鞭,那马飞一般奔驰而去,姬带也纵马前驱,如腾云般赶来。把几名侍婢远远落在后面。正当二马并驾而行之时,叔魄面带微笑夸奖姬带说:“我早就仰慕王子才貌过人,今天才有幸相见!”姬带忙在马上欠身施礼回答说:“我只不过是刚学骑马射箭,不及王后的万分之一!”叔隗面带神秘的笑意吩咐说:“太叔您明天早上到太后宫中问安,我有话和您说。”没等姬带答话,侍女们已骑马赶了上来。叔隗用眼睛向姬带示意,二目含情脉脉,姬带轻轻点头,表示已领会了她的心意。

第二天,姬带入朝中谢周襄王的赏赐,然后到他的母亲惠太后宫中问安。这时,叔隗早已来到了惠太后的房中。姬带、赦隗两人相见,眉来眼去,秋波传情,两人心里都已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意。于是两人推托说有事,起身向太后告辞,一起来到叔隗宫中的密室当中。由于叔隗已事先贿赂了宫中侍卫人员,所以二人可通行无阻,为所欲为。于是二人便在密室中你欢我爱,双双上床,发生了关系。叔隗在姬带身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临别之时眷恋难舍,嘱咐姬带经常来宫中幽会。姬带说怕襄王生疑发觉。叔隗说:“我自会安排好的,你不必多虑!”

从此以后,姬带经常来宫中与叔隗相会,并且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常在叔隗宫中过夜,明目张胆,不避人言。叔隗和姬带又给宫中侍卫、婢女以丰厚的礼物,所以宫中之人反而给他们做耳目。惠太后也有所察觉,但也听之任之,反而吩咐宫人少说闲话,只是瞒着周襄王一个人。一天,姬带在宫中喝醉了酒,按住一个叫小东的婢女求欢。小东惧怕叔隗,脱身跑开。姬带大怒,竟然拔剑追赶,欲杀小东。小东无奈,一直跑到周襄王的别官,向周襄王哭诉了叔隗与姬带的所作所为。周襄王听了怒不可遏,命人抓来宫中侍婢,拷问出了叔隗与姬带通奸的全部情况。于是,周襄王便把叔隗贬入冷宫,封锁了宫门,不许人出入。只在宫墙上挖一个洞穴,用来递送饮食。姬带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就逃到翟国去了。

姬带到了翟国后,谎称宫女诽谤,周王无情无义,把叔隗贬入冷官,把弟弟逐出国外,却掩盖了他与叔隗私通的事实。他请求翟国国君借兵给他去救叔隗。翟君信了他的话,借给姬带五千骑兵。姬带率领翟国兵攻打东周的王城,打败了周襄王的军队。周襄王跑到郑国去避难,姬带进入王城,先到冷宫,放出叔隗。然后假传惠太后的遗命,自立为周王,封叔隗为王后。但又怕国人不服,恐怕发生变故,就与叔隗移到温地居住。新造了许多宫殿,日夜在宫中享乐,不问国内政事。

半年后,周襄王派简师父到晋国求救,晋文公亲率大军来帮助周襄王。先收复王城,迎襄王复位,然后包围姬带所居的温地。姬带见大势已去,连忙携带着叔隗登车逃跑,被晋国大将魏犨追上。魏犨一刀将姬带斩于车上。兵士将叔隗抓住,扭送魏犨面前。魏犨恨恨地说:“这是个淫妇,留着她有什么用?”就命众兵士以乱箭射之。于是叔隗便死于万箭之下。魏犨命人将姬带与叔隗的尸体埋葬在神农涧的旁边。

周襄王

周朝国王。周襄王姬郑,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王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周襄王在三十二年崩,其子顷王壬臣立为王。

鲁桓公醉中丧命

东周庄王年间,齐襄公向周天子求婚,周天子允婚,答应将王姬嫁给襄公,并要鲁桓公主婚。鲁桓公为此决定亲自赴齐,面商此事。没想到这一去齐国,竟送了他的命。

原来鲁桓公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胞妹。这文姜生得神如秋水,面似芙蓉,又举止轻挑,有一股天然的风骚。诸儿大文姜两岁,自幼兄妹在一起玩耍,及至成长,竟也携手并肩,有时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最终文姜即与其兄齐襄公私通。婚后,文姜也不思悔过,每每寻机行欢。

齐襄公听说鲁桓公将来齐,即先派遣使者至鲁,迎接桓公夫妇。大夫申繻谏曰:“‘女有室,男有家’,此乃古人制度,凡礼不可相违,有违则必有乱。按古制,女子出嫁后,如有父母健在,则每年可省亲一次。今夫人父母俱亡,不宜归省,况且,也无以妹探兄的道理。鲁以秉礼为国,岂可行此非礼之事?”但桓公溺爱其妻,不敢阻其一同前去,遂不听申繻的谏劝,与文姜一起前往齐国。

鲁桓公向齐襄公传达了周天子的旨意,将婚事商妥。襄公大喜,设下盛大宴会,款待鲁桓公夫妇。然后,借口说文姜要与过去的嫔妃相见,将其迎入宫中。这襄公也是淫乱之辈,早已造下密室,另设私宴,兄妹饮酒叙情。饮酒中间,四目相视,你贪我爱,不顾天伦,遂成那苟且之事。两下迷恋不舍,文姜遂留宿宫中,日上三竿,尚相抱未起,撇得下鲁桓公在外冷冷清清。

这桓公心中疑虑,遂使人至宫门细细探访,知文姜不干好事,心中恼怒。见了文姜劈面便问:“夜来在官中与谁饮酒?”答曰:“同连妃”。又问:“几时散席?”答:“久别话长,直到粉墙月上,将近半夜矣。”又问:“你兄可曾前来陪饮?”答:“不曾来。”鲁桓公笑而问道:“难道兄妹之情,不来相陪?”答:“饮至中间,曾来相劝一杯,即时便去。”桓公气极,连珠炮似地追问:“你席散后为何不出官?你在何处安身?你为何今日起得这么晚?夜里睡觉谁与你相伴?”那文姜不觉面红耳赤,口中虽是含糊抵赖,哭哭啼啼,心中毕竟有些发虚。鲁桓公身在齐国,无可奈何,心中虽然愤怒,却也敢怒而不敢言,即派人向齐襄公告辞,准备归国。

且说齐襄公自文姜出宫后,放心不下,便遣心腹力士跟随,打听鲁恒公夫妇相见时的情况。力士回复道:“鲁侯与夫人口角,如此如此。”襄公大惊,不一会儿,又见鲁使者前来辞行,知事已败露,于是,襄公恶向胆边生,遂起了谋杀鲁恒公之心。他固请桓公于牛山一行,作为饯行。桓公经不住连逼带请,只得命驾出郊,前去牛山。

是日,牛山大宴,盛陈歌舞,襄公大加殷勤。鲁桓公低头不语。襄公指使诸大夫轮流把盏,又叫宫娥内侍,捧樽跪劝。桓公心中愤郁,也想借酒消愁,一杯又一杯,不觉酩酊大醉,以至于临别时不能成礼。襄公使公子彭生将桓公抱上车,彭生遂与鲁侯同车而归。为什么偏要公子彭生送桓公回城呢?原来其中隐藏着凌厉杀机,襄公早准备在牛山宴会散后,回城的路上结果鲁桓公,彭生力大无穷,又与桓公有一箭之仇,遂被襄公选为杀手。

车离国门还有二里多路时,彭生见鲁侯熟睡,下手时机已到,乃挺臂以拉桓公两肋,可怜懦弱桓公,哪经得起彭生铁一般臂膀的撕拉,双肋硬被生生拉断,大叫一声,血流满车而死。彭生对众人说:“鲁侯醉后中恶,速驰入城,报知公主!”众人虽觉得有些蹊跷,但又谁敢多言!只好眼瞅着由齐人摆布。

齐襄公听说桓公暴死,佯装啼哭,即命人厚硷入棺,使人报鲁迎丧。鲁桓公从人回国后,备言桓公车中被杀之事,群情愤愤。但鲁国君臣惧怕齐国强大,又怕这种暧昧之事张扬出去,有损以秉持礼仪出名的鲁国的形象,只好请齐人杀公子彭生,以向列国解释。齐襄公见鲁人国书,知其没有责己之意,仅要求诛杀彭生,心中大宽,即遣人召彭生入朝。彭生自谓有功,昂然而入。襄公责怪他侍候桓公不力,致使身亡,有罪当斩,喝令左右缚之,斩于市曹。彭生大呼曰:“淫其妹而杀其夫,皆出你无道昏君所为,今日又委罪于我!死而有知,必为妖孽,以取你命!”襄公急忙以双手掩耳,左右皆笑。

杀了彭生,齐襄公又派人护送鲁桓公丧车回国。文姜仍留在齐国不回去。鲁世子姬同迎丧即位,是鲁庄公。庄公按礼居丧,由大夫们主持国政。

到了公主下嫁的日子,鲁大夫颛孙生代国君送公主到齐国完婚。同时,奉国君之命迎文姜回国。文姜心中矛盾,但没有理由不回去。车走到齐鲁交界的齐地禚镇,落脚休息,文姜见这里行馆整洁,环境清静,心想,这个地方不齐不鲁,又齐又鲁,不正适合我这样的人居住吗?于是盼咐从人回报庄公:“来亡人性贪闲适,不乐回宫。要吾回归,除非死后。”便硬住下不走了。庄公听了回报,知道她无脸再见鲁国臣民,也不再勉强她。又命人在近处鲁地一侧的祝丘为她建了新馆,由她自由地在禚镇与祝丘之间往来居停,只一年四时派人馈赠问候。

齐襄公婚后,见公主的美貌不亚于文姜,而高雅、端庄更是文姜所不及,再说作天子的女婿,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所以开始还挺喜欢她。可是公主生性贞静,言动有度,和襄公这种狂淫之徒格格不入。婚后几个月来,陆续听到他们兄妹乱伦的一些秽闻,公主不由不黯然伤神,慨叹自己命运乖舛,嫁了这么个衣冠禽兽,忧郁成疾,不到一年便病逝了。公主一死,齐襄公如释重负,明目张胆地经常打着出猎的幌子派人去祝丘接文姜到禚地幽会。《诗经》中的《载驱》就是讽刺文姜坐着红漆猪皮作围厢的、铺着竹席的车子,带着众多的仆从,赶去会齐侯。

桓公弑兄即位

鲁桓公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又因惠公去世时尚且年幼,由其兄姬息(鲁隐公)即位摄政。当时鲁国宗室有一位公子翚,字羽父,此人一向恣意专行。隐公四年(前719年),宋国联合卫、陈、蔡三国伐郑,也请求鲁国出兵,被隐公拒绝,他却坚持请求,率兵参加了战争。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公子翚出于个人野心,又向隐公提出:为隐公杀掉桓公,而让他出任太宰的官职。隐公说:“因为弟弟年幼,我才代为摄政,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我打算把君位交给他。我已经让人在菟裘(今山东泗水北)修建房屋,准备在那里养老了。”当即回绝了公子翚。这时公子翚又怕桓公即位后知道此事,对自己不利,于是又跑到桓公那里,诬陷隐公想锄掉桓公而久居君位,并请求替桓公杀了隐公。桓公竟信以为真,同意他的请求。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与郑国人作战被俘,被囚禁在郑大夫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主祭的钟巫神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而在鲁国立了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公子翚便乘机使人刺杀了隐公,而立桓公为国君。事后,桓公也没有按国君的规格为隐公举行丧礼。

桓公违礼

桓公在位期间,国内政局比较稳定,国势还能保持强盛,但桓公却有不少违礼的举动。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国的太宰华督杀了宋殇公和司马孔父嘉,另立了宋庄公。为了求得各国支持,便向鲁、齐、陈、郑等国行贿,送给鲁国的是宋灭郜国时得到的重器——郜大鼎。桓公把它放置在鲁国的太庙里。因此鼎乃华督乱国之赂器,置于太庙不合于礼,大夫臧哀伯极力劝阻,说:“作为国君,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监视百官,还怕有所遗漏,所以发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现在消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以此向百官做出坏榜样。百官也跟着如此,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周武王灭商,把九鼎迁到洛邑,义士还有认为不对的,更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但桓公却对臧哀伯的劝谏置若罔闻。

庆父死,鲁难已

鲁桓公和他那个与其兄通奸的妻子文姜,一共生了四个男孩,长子后来立为庄公,庄公以下有三个弟弟,大的叫庆父,二的叫叔牙,最小的叫季友。

鲁庄公的妻子叫哀姜,是一位齐国姑娘,有的史书说就是庄公母亲文姜的侄女。哀姜一直没有生男育女,其娣叔姜(哀姜之妹,作为媵妻与哀姜一同嫁与庄公)生子启方。在这之前,庄公还娶了本国党氏的女儿孟任。当时孟任并不愿意嫁给庄公,庄公答应让她做正夫人,并割破手臂与她盟誓才成了亲。孟任生有儿子名子般。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孟任没有成为正夫人。因此,实际上庄公没有嫡嗣。就庄公本人来讲最喜爱孟任,所以有心立子般为继承人。

鲁庄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庄公四十四岁时,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预感大限来临。他首先找到二弟叔牙,说:“我恐怕为寿无几了,我一旦无常,你看谁可以继体为君?”叔牙毫不迟疑地说:“上一代是父死子继,下一代是兄终弟及,两种办法轮流交替,是我们鲁国的规矩。您的大弟弟庆父健在,他理所当然地继你为君,你有什么为难的?”庄公又召来三弟季友,给他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季友深知庄公心事,就说:“我誓死也立公子般。”庄公说:“无奈庆父和叔牙串通一气,要立庆父为君了。”季友说:“我自有主张。”季友离开内寝就以庄公的名义传令,叫叔牙到大夫鍼家去待命,然后命令鍼季用毒酒药死叔牙,对叔牙说:“喝这杯毒酒,你的家族可以在鲁国永久存在下去,子子孙孙福泽绵长;不喝,不仅你杀身之祸就在眼前,而且你全家老小也将一起被斩草除根。”叔牙一看,到底没较量过季友,阴谋败露,遭了杀身之祸。事已至此,挣扎也无用,接过毒酒一饮而尽,急忙上车往家里奔,结果死在路上,发丧的名义是叔牙得了暴疾。鲁庄公以国君的名义,立其子为后,其家为叔孙氏。

叔牙死后一个月,庄公果然死了,季友支持公子般作了鲁公。但是,季友虽逼杀了叔牙,却没有除掉庆父,留下了祸根。庆父为了自己能做成鲁国的国君,轻而易举地就使人杀掉了公子般。季友听到政变消息,知道眼前的局势是危险的,于是出逃到陈国。庆父恐怕在杀掉公子般之后就粉墨登场,太容易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嘴脸,于是捧出了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八岁儿子启方继统,这就是鲁闵公。

为了稳定局势,庆父挟持着闵公,加强了同齐国的联盟,并以两国国君的名义从陈国请回了季友,似乎从前的混乱局面至此告终。但洞察鲁国内情的人都知道,在平静的后面正预伏着一触即发的危机。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做使臣,回去对齐侯就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清清楚楚看到祸根就在庆父身上。

闵公二年,动乱又发生了。从前,闵公的监护人曾经夺过一位叫卜齮的大夫家中的田产,闵公没有——实际上还不懂得——禁止,卜齮对闵公遂耿耿于怀。有这样怨主,庆父觉得有隙可乘,于是暗地里挑唆卜齮杀害闵公。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施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卜齮遇闵公于路寝的旁门,飞起一剑就削下了半颗头。季友见又发生了宫廷政变,载着闵公的幼弟公子申逃向邾国;庆父也装模做样地跑到莒国去避难,好像这场动乱他全然不知。

鲁国人平定了卜齮之乱,接着就从邾迎回了季友和公子申,并立公子申为鲁公,这就是僖公。僖公即位,声讨杀害闵公的罪人,花了大钱买通莒国执政,坚决要把庆父引渡回来。莒人押解庆父到曲阜近郊的密乡,庆父要求就在当地停下来待命。他还存着一线希望,以为无论如何季友是他亲弟弟,不至于过分绝情。于是他恳请同他感情密切的公子鱼去为他求情。不料季友十分坚决,他说庆父有连弑二君之罪,本人是个大大的野心家,有他在鲁国不可能安宁。公子鱼遭到回绝只好向庆父复命。庆父坐在屋里还傻等着好消息,忽听门外一个男人边走边哭,十分悲痛,他听出是公子鱼的声音,对自己说:“完了,彻底完了!”于是解下腰带自缢身亡。参与庆父之乱的哀姜,也逃到邾国,后被齐国召回而处死。至此,一场几至于倾覆社稷的国难才得以平息。

鲁国三桓

鲁国的政体是在家族宗法组织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宗法贵族政体,统治集团中除了鲁君,还有许多历代鲁君派生出来的姬姓大家族,鲁君左右的卿大夫都是由各大家族的族长担任。这些大家族的族长虽然都是鲁君的下属,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封邑和家族武装,有参与决定国政甚至决定国君废立的权力。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地位衰落,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天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各诸侯国为了应付日益复杂而激烈的战争,不得不加强本国卿大夫的权势,从而使一些卿大夫的势力日益膨胀,逐渐形成了卿大夫凌驾于诸侯之上的局面。鲁国的三桓专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三桓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其祖都是鲁桓公之子,故称三桓。孟孙氏的始祖即桓公之子庆父。僖公即位后,庆父因连弑二君,罪不可恕,自缢而死。鲁国立其子公孙敖为其后。此后世为鲁司空,封邑于成(今山东宁阳北)。其子孙后又分出子服氏、南宫氏等几支。叔孙氏的始祖是桓公之子叔牙。庄公死前,叔牙因欲立庆父为君位继承人,被季友逼迫服毒自尽。死后,季友遵守诺言,立其子公孙兹为其继承人。此后,叔孙氏世为鲁司马,封邑在郈(今山东东平东南)。其别支有叔仲氏,也世为鲁大夫。季孙氏的始祖便是桓公的少子季友。季友因有功于鲁国,僖公时出任执政之卿,并被封在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其后则世为鲁司徒,长期执掌鲁政,是三桓中势力最强大的一家。其分支有公鉏、公甫、季公等氏。

齐襄公之死

公元前六九八年,齐僖公病故,世子姜诸儿主丧即位,是齐襄公。

僖公临终时,召来胞弟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令他礼拜世子诸儿,然后嘱托诸儿道:“我的亲弟弟就这么一点骨血,我平常拿他象你一样地疼爱。我死了之后,你要好好地对待他,服饰礼秩各方面的待遇,要和我在的时候一样啊!”诸儿恭敬地答应下来。诸儿即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无知很好,后来因一件不大的事,削减了他的供奉,感情上也疏远了他,种下了无知的怨恨不满。

襄公十一年,因为同卫国关系紧张,齐襄公就派遣连称和管至父两位大夫领兵驻守葵丘。那是齐国的边境,既危险又艰苦,大夫们都认做苦差事。襄公为了叫两位大夫顺利出师,当时应许他们“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就是说:今年瓜熟时候你们去屯戍,明年瓜熟,一定派员接替你们。二人本不情愿,见国君立下了约言,只好勉强去了。好容易熬到了第二年瓜熟,二人以为可以换防了,天天盼望接替人到来,望眼欲穿。可是襄公早把这档子事忘到了耳前脖子后,尽管有人提醒,襄公也不在意。连、管二人本来对襄公的荒唐淫乱就不满意,如今见襄公对他们两个又是这么轻慢,非常愤怒,下决心搞掉齐襄公出这口恶气。恰好公孙无知到葵丘来巡视领地,三人见面,几句话就触动了心腹事,谈得分外投机。连称告诉无知,他的一个妹妹做襄公的侍妾,很不得意,但她可以打探消息,帮助掌握时机,大事成了就做无知的夫人。

四人密谋已成,齐襄公还蒙在鼓里。十二月,天降了一场中雪,襄公突发奇想,要外出射猎。于是带着侍从,架着鹰犬,一路吆吆喝喝,径奔狩猎场贝丘。到时天色已晚,一抹霞光已从林梢渐渐淡了下去,襄公命军士到远近林莽砍些柴草,准备燃起篝火夜猎。就在襄公单车徘徊在路边的时候,突然从丛林深处窜出一头六尺长短的野猪,直奔襄公的车乘。襄公赶忙挽弓一箭射去,正中野猪的前蹄,野猪疼得怪叫一声,而且把两条前腿拱了起来,用两条后腿像人一般地站立,准备再度反扑。这却把驾车的驭手吓得魂飞魄散,精神恍惚。原来昨夜他梦见了公子彭生被斩的场面,那家伙被割断了咽喉却未立刻断气,也是这么拱着双手站了好一阵才扑倒下去。他觉得这野猪就是那冤死的彭生,不由得大叫一声“彭生老爷饶命!”,就晕了过去。襄公听他这么一叫,也立刻六神无主,当即跌倒在车上。车,就在无人操纵的情况下向前跑了足足半里路,直到挂到一棵歪脖榆树上。

襄公伤了脚、丢了鞋,张张皇皇逃回临淄。进了官门,襄公胆子壮了,一下车,发觉鞋子不见,于是找来小臣费,大发雷霆。小臣费分辩几句,襄公更加怒不可遏,下令打他二十皮鞭,直到血透单衫。这时候,连称、管至父等人的徒众已经赶到了宫门之外,小臣费刚一露面,就被对方捕获。费连忙辩解,说自己刚刚被打了皮鞭,不是襄公的党羽出来抵抗的。人们见他背上的血痕,相信了。小臣费主动要求加入政变者的行列,说他与襄公仇深似海,必欲手刃之于心始甘;政变者们也乐于让他先行,因为他熟悉宫中的路径。不料小臣费是个死心塌地的奴才,他几步奔入宫中,就把外面的严重局势告诉了襄公,襄公吓得像一滩泥颓然坐在床上。恰好侍臣石之纷如和弄臣孟阳在侧,小臣费把孟阳一手按倒床上,用被子连头盖住,告诉他:“篡逆者不会杀掉你,只要你不离开。”然后同石之纷如一道找一件武器冲出门来,便同政变者厮杀到一起。小臣费被杀死在官门旁,石之纷如且战且退死于阶下。

政变者冲进卧室,见有人蒙头卧在床上,以为非襄公无疑,一剑刺进,鲜血奔流,揭开被一看却是个无须的少年,不由得惊呼:“这不像是襄公,不像!”人们继续紧张地搜寻。有人发现门后有两只脚,把门一拉,那人应声倒地,蜷曲着像一条狗。连称一把抓住那人的头髻向上一提,大家见到这正是留着五绺长髯的齐襄公。连称上前一把拖出襄公,提到院里,掷到地下,指着他数骂说:“无道昏君!你连年用兵,黩武殃民,这是不仁;违背父命,疏远无知公子,这是不孝;明目张胆地兄妹宣淫,这是无礼;不顾惜戍卒,到期不轮换,这是无信。仁、孝、礼、信这四大德你都丧失了,还做的什么人!今天,我就要替鲁桓公报仇!”不容分说,挥剑把齐襄公砍作数段,命人用床上被褥把他和孟扬的尸体就地掩埋了。

连、管二人集合成卒,直奔临淄城。无知预先把私人家甲集中了起来,一听到襄公的凶信,便率人打开国门。连称和管至父托言“曾受先君僖公遗命,奉无知公子即位”,硬扶持无知即了君位。无知立连妃为君夫人,连称为上卿,管至父为亚卿。老大臣们对这几个新贵颇不服气,有的称病不出朝,有的勉强排班,“出朝不出力”——持不合作态度,无知也奈何他们不得。过了不到一个月的“君瘾”,无知便被老派大臣刺杀了。

吞并纪国

纪是齐国的东邻,亦是姜姓,与齐同姓。西周夷王时,纪侯曾在夷王面前说齐国的坏话,周夷王烹杀了齐哀公,从此两国结下仇隙。但齐国威逼纪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纪是齐国的东邻,齐国欲向东方发展,独得东部大海的鱼盐之利,必须占领纪国,才能打开东至大海的通路。春秋时期,当齐国逐渐发展强大,威逼攻伐纪国成为齐国的既定方针。齐僖公为了攻伐纪国,竭力地拉拢郑国。公元前712年,齐僖公帮助郑国攻伐郑的邻国许。许庄公奔卫。同样,郑亦是齐国攻伐纪的同盟。公元前707年夏,齐僖公、郑庄公要去纪国朝聘,准备乘机袭击之。齐、郑两个大诸侯国联袂朝见一个小国,其不良用心可知。纪国看透了齐、郑的阴谋,拒绝这次朝聘,使齐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齐僖公死去,齐襄公即位。齐僖公的死,使纪侯又燃起一丝希望,希望能与齐国讲知。于是鲁桓公出面,为齐、纪讲和。然而,齐僖公的死,并没有给纪侯带来和平的希望。齐国也根本不看鲁国面子。齐、鲁发生战争,齐人侵入鲁国疆界。齐襄公继续把灭纪作为国策。 齐国为了灭纪,强行迁走纪国的郱、郚等地的人民,占领了这些城邑。在齐国强大的压力下,纪国也出现了分裂。纪侯的弟弟纪季以他自己的封邑酅邑入于齐。纪国一分为二。纪国的力量大大削弱,内部混乱不堪,史书记载:“纪侯大去其国。”纪侯率领自己的宗族,弃国逃跑,向别处迁徙。纪国之疆土全部归于齐。齐国得到纪国的土地,疆域大大扩展,成为山东半岛上的泱泱大国。

鲁班的鬼斧神工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能人、志士、发明家、创造者。在他们中间有一位深受劳动人民爱戴赞誉、集勤劳与智慧于一身的能工巧匠,他就是鲁班。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交替的时代,姓公输,名般。由于“般”“班”同音,又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叫他鲁班。鲁班生在一个世代工匠之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了多种手艺。他最精通的是木工,难怪在旧社会木工、泥瓦工尊他为祖师爷呢。

鲁班一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发明、制造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上,据说锯子和刨子就是他发明的。

一次鲁班奉命建筑一座宫殿,工期短,误丁工期有杀头之罪。他带领徒弟们起早摸黑伐木料,然而用斧子砍树,又累进度又慢。工期紧迫,鲁班心急如焚。一天,他到山顶去伐木材,在陡峭的岩壁上他手抓住茅草吃力地向上攀登。突然,一阵剧疼,手指被茅草拉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想:看上去蓬松、柔软的茅草怎会如此尖利?他顾不得伤口的疼痛,拿起一根茅草仔细观察、琢磨起来:原来,乍看上去平直、整齐的草叶边缘竟是又密又锋利的细齿排列而成的!鲁班试着用那些小齿在手上又划了一下,又是一道血口子。鲁班想到,如果用铁制成边缘有锋利细齿的铁条用来拉树一定会提高工效。于是锯子就这样产生了。用锯子伐树又省工又省力,就连今天机械化代木场用的电锯,也没离开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在没有发明刨子时,木头劈开后,人们用刀来回地刮使它平滑,这既费力又不易刮平。鲁班根据刀刮斧砍的原理,把一块形如斧而刃如刀的铁片安在一块底面平直的长方形木块中间,两边装上把柄,利用把柄的推、压力把木板表面“刮”光,这就是刨子的雏形。

鲁班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在史籍《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书中记载,木工使用的很多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如钻、曲尺(矩)、墨斗和檃栝等。钻和曲尺(矩)是人们最熟悉的木工工具,没有它们,再巧的木匠也做不出高质量的木制器具。而檃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矫制袤曲之器”,即使弯曲变形的木材得以挺直的工具。鲁班发明的木工工具使当时的木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称为土木工匠的鼻祖。后来还有了“班门弄斧”这样的成语,意思是,在鲁班面前耍斧子,岂不是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在《世本?作篇》中记载,石磨、碾子也是鲁班发明的。磨用石料制成,由两块比较坚硬的扁圆柱形石头组成,这两块石料称作磨扇,它的中心有一相应的圆孔,两扇相合后,上扇可绕下扇短轴转动,从上扇的磨眼中加入米、麦、豆等,用人力或畜力加以转动,就把谷物磨成粉了。碾,是加工粮食的石制器具,碾过的米,质量更好了,可惜的是鲁班发明的碾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了。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楚、越都想争霸。这两个国家,一处长江中游,一居长江下游。楚国顺流而进易,逆流而退难;越国逆流而进难,顺流而退易。越国凭着易退的优势屡次打败楚国。鲁班到楚国后,帮助楚国创造了一种“钩拒”的舟战武器。据《墨子?鲁问篇》中记载,这种武器能“退者钩之,进者拒之”,即想退的船,就有“钩拒”将它钩住,使之无法退;想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阻挡它前进。楚国有了这种武器后,在水战中掌握了主动权,最后击败并灭掉了越国。除“钩拒”外,鲁班还创造了用于攻城的器械“云梯”。这种武器,可自由升降,配有梯阶钩具,攻城士兵可以援梯攀阶而上,攻入城内。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威力。后来在墨子的影响下,鲁班不再制作战争工具,而是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工具的发明创造,为民谋利。

在《墨子?鲁问篇》中还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即鲁班用竹木制作的鹊鸟,能乘风力飞上天空,三天不落;鲁班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没有痕迹,只有相配的钥匙才能打开。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班曾造过一套“机关具备”的木车马,车马上有木制的御者,这辆木马在木御者的驾驭下自动行走;在《礼记?檀弓》中还记载,鲁班发明“机封”——一种用于棺葬的机械。古时下葬的棺木用人力,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倒退,十分吃力。鲁班用杠杆滑轮原理发明“机封”,是一种“机关转动之器”,用巧技代替笨重的人力搬运;在《术异记》中记载,鲁班还刻制过石质九州地图。最能体现鲁班高超技艺和顽强刻苦精神的是他雕刻凤凰的故事。在《列子?新论?知人篇》中记载,鲁班想雕刻一只凤凰,但第一次没有成功,受到一些人的讥讽和挖苦,但他不怕讥笑,更加刻苦地钻研,终于雕出神态逼真,展翅欲飞的凤凰。

凡是木匠都知道:“班母”和“班妻”的来历。“班母”是木匠划线时,固定在案头上的小钩子;“班妻”是木匠推刨时,将木料顶在一端的卡口。

鲁班在家里干活时,他母亲总是他的好帮手。当他用墨斗放线时,母亲就拉着墨线的另一端。有一次,墨线卡在木缝里,母亲灵机一动:如果用一个钩固定墨线的一端,自己不就可以腾出手来,帮他干更多的活吗?母亲将想法告诉鲁班,鲁班很快做好一个钩子,固定在木案的一端,从此母亲就不用帮着拉墨线了。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人们将这个钩称“班母”。

鲁班的妻子云化也是一个出色的工匠,是鲁班得力的助手。鲁班刨木料时总是云化帮着扶木料,这样费时费力。云化开动脑筋,在木案的一端钉上一个坚硬的铁卡,将要刨的木料紧紧地卡在卡口里,这样一来,木料不再移动,云化不再用手去扶,既省力又安全。鲁班很感激聪明的妻子。据《王屑》记载,由于鲁班常年在外,为了工作,常被风吹日晒雨淋,云氏心痛丈夫,就决心为丈夫做一个能拆能装,能遮日避雨的活动房子,她终于发明了伞,让鲁班出门做工时带上,可以遮日避雨。

鲁班的全部发明和制造,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者的勤劳聪明和智慧,也倾注着像鲁班母亲和妻子似的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心血和汗水。

二千多年来,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人们传颂着鲁班带传说性质和神奇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浓缩着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是古代劳动者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化身。

神化鲁班

在行业神中,鲁班的名声最大,影响也最深远,成为木、瓦、石等土木建筑行业的祖师爷。鲁班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一位著名工匠。到唐代时,关于鲁班的传说大量出现并流行于大江南北,增加了许多十分神异的内容,他由一个木工成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几乎无所不能,而且创造出了许多奇迹。“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班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班所造,其不稽古如此”(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比如我国的桥梁杰作赵州桥,在传说中,就是鲁班所造。还有各地的建筑精品,如北京的白塔寺白塔、太原双塔、庐山千佛塔、西安大雁塔,在传说中都归功于鲁班。唐宋以来,行会风行,许多手工业如木作、砖瓦作、石作、竹柳作,都有自己的行会组织。到明、清时,行会转化为行帮,每一行都供奉自己的行业神,于是,木、石、泥瓦行便以鲁班为祖师爷。《鲁班经》载,明初北京的木工已建庙祭祀鲁班,其他地区,比如我的出生地湖南湘潭,“立有鲁班庙,以为祈也”(《嘉庆湘潭县志》)。至今湘潭城中,犹留有鲁班庙的旧址,门墙依旧,特别是门楣上及两侧的砖雕十分生动,但里面已没有鲁班的神像了,而成为一个区文化馆的办公场所。鲁班庙中,供奉鲁班神像的鲁班殿,又称之为祖师殿,在过去凡行会议事,订行规、工价,乃至师傅收徒,都在此举行。每年农历的六月十六日,香港的木工行、泥水行、搭棚行的工人,都要热热闹闹地过“鲁班节”,这一天,全体同仁休业,白天到西环青莲台的鲁班古庙去敬香朝拜,隆重祭祀;夜里则大摆酒席,开怀畅饮,与神同乐。他们认为喝了祖师爷的诞辰酒,不但业务兴旺,而且一年中平安吉祥。

墨翟止楚攻宋

墨子名翟,相传原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他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死于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他可能出身于一般劳动者的家庭,本人曾做过木匠,据说他的技术与当时的名匠鲁班齐名。墨子还做过官,他读过许多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个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学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齐名,直到战国时期,墨子弟子“充满天下”,“不可胜数”,史称“孔墨显学”。墨子的门徒来自社会下层,他们组成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性团体,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们有严格的纪律,违禁者,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子死后,墨家团体的首领称为“巨子”,代代相传。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子的门徒所编,代表墨子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针对孔子提出的在贵族范围内“举贤才”的主张,墨子提出农夫工匠,“有能则举之”的“尚贤”主张。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原来贫贱的“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贤能的就应当举用,原来富贵的人,无贤无能的,就得降为贫贱。墨子认为社会上的人应相爱相助,即所谓“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意思是有力量的人应该帮助别人,有财富的人应该尽力分给他们,有道德的人应该去教育别人,这样才能去掉社会上的祸乱,使得天下太平;墨子主张“非攻”, 要人们修造器械,制止以强欺弱的战争;墨子还有“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墨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就是求天下百姓的公利, 也就是求社会的公利与正义。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但他绝不是只顾在书斋里读书、做学问的学究,而是一位靠身体力行去推行自己的学术主张的实践家。墨子痛恨一切侵略战争,反对强国欺侮弱国的非正义战争,他曾利用他的惊人才智成功地阻止了一场以强凌弱的不义之战。

一次,楚国准备攻打宋国,鲁班特别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在齐国的墨子得知这一消息,便日夜兼程赶往楚国的都城郢都。一到郢都,墨子不顾旅途的劳累,径直去找鲁班。鲁班见到墨子,很客气地问道:“老先生从远方赶来找我,不知有何见教?”墨子气喘吁吁地说:“有人侮辱了我,想拜托你去杀了他。”鲁班一听,很不高兴。墨子忙又说:“我送你千金做报酬,怎么样?”鲁班更不高兴了:“我从来是义不杀人的。”墨子一听,起身向鲁班拜了两拜:“我在北方听说你为楚国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无缘无故去攻打它是不仁的,你明明知道,却不加劝阻,反而造了云梯。你所谓的义是不杀少的人而杀众多的人,这算什么见识呢?”鲁班被说得哑口无言。墨子趁机劝他:“那你就别干了吧。”鲁班说:“我已跟楚王说过了”。墨子请鲁班带他去见楚王。

楚王盛情接待了墨子。墨子说:“有一个人自己有轿车不坐,想偷邻居的破车子;自己有绫缎不穿,想窃偷邻居家的破毡袄;自己有好米饭肉不吃,想偷邻居家的糠糟,这样的人是怎么回事呢?”楚王笑着说:“这个人肯定得了偷窃病了。”墨子说道:“楚国富有,什么都不缺;而宋国贫穷,没有什么;楚国去攻打宋国,不也似得了偷窃病吗?这有什么道理呢?”楚王说:“道理是这样。但公输班已替我把云梯造好了。我不打宋国不行了。”

墨子又去求见鲁班。鲁班和墨子展开攻打宋城的对抗练习。墨子用衣服的带子做城墙,用写字的小木片作武器。鲁班九次变换攻城武器,墨子九次都把他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都用尽了,墨子还有许多守城的办法呢!鲁班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好说:“我知道怎么治你了,但我不说。”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的办法,我也不说。”楚王着急地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把我杀掉,以为这样宋国就守不住了。可是我的弟子三百多人,已拿着我的守城工具,在等着楚国去攻打呢,杀了我也没用。”

楚王终于意识到当时攻打宋国毫无取胜的希望,于是放弃了攻宋的打算。墨子胜利后回去路过宋国,当时还正下雨,他在宋国的城门洞里避雨。宋国守门的人怕楚国攻打宋国,不敢开城门请墨子进去。墨子也没有向宋人表白他的功劳。

止楚攻宋的成功,充分表明墨子绝不是以“义”博取虚名的说教者,而是有胆有识,有求实精神,有应变谋略的实践家!这一次,墨子以其亲身经历实践了他的非攻主张,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既无“显贵”的身份,又无“威赫”的官职,却在混战的诸侯国之间为和平、正义而奔走,这种行义以利天下的伟大牺牲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人类的和平、正义事业而奋斗。《墨子》

墨家的著述今存《墨子》一书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十一个专题,据研究应为墨子当年讲解自己学说的记录,经弟子整理而成。原本应是每个专题各分上、中、下三篇,但今佚失九篇,仅存二十四篇;《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五篇,是墨子的言行记录,亦为其弟子所整理,这些篇目是研究墨子及早期墨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其余各篇有的专讲守城方法与所用器具,说明墨家不但学文,而且钻研战术与军械;有的则是后期墨家的著述,向注重思辨的倾向发展。由于墨家受到孟子的猛烈抨击,古代研习《墨子》者极少,至清代,有学者对《墨子》一书校勘整理,毕沅撰有《墨子注》专书,清后期孙治让的《墨子间诂》一书,很有学术价值。近代以来,学者对墨家学说相当重视,且多采取不同程度的赞扬和肯定,如认为墨子思想代表社会下层,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有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等等,当然也有些学者对墨子持批判的、否定的意见。

墨者集团

墨家弟子徒属为数甚众,组成一个民间的政治团体——墨者集团。集团的成员众多。《吕氏春秋》言墨子门徒“充满天下”,墨家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恐因墨家显赫于战国中后期,有意夸张。但墨子自称有“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淮南子》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吕氏春秋》称孟胜以死殉阳城君时,“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当是事实。可见,墨家的人数自始至终有数百人。墨者集团的首领叫做“巨子”。巨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权派遣弟子任职于各诸侯国,做官的弟子若背弃墨家理论,巨子可随时召之回来。例如墨子曾派耕柱子、高石子、公尚过、曹公子分别去楚、卫、越、宋等国做官。胜绰供职于齐国,随项子牛攻打鲁国,违背“兼爱”、“非攻”,被墨子召回。巨子传承,采用任命制,后一任巨子由前一任巨子指派。例如,田襄子的“巨子”之职,由孟胜任命。

墨者集团有人人遵守的法律:“墨者之法”。墨者之法超越于各诸侯国法律之上。墨者集团内部有初步的分工。分工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扬长避短。例如,行义犹如筑墙,筑墙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行义时,墨家成员“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者集团贯彻实施“兼爱”精神。墨家成员“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出仕的墨家成员有义务缴纳部分薪傣给自己的集体。例如,耕柱子仕楚,一次捐献“十金”,并对墨子说:“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墨者集团的所有成员,生活清苦,劳作不休,崇拜“禹”。他们“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认为“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P81 “齐桓公九合诸侯”删掉,以下面的内容替换

曹沫手剑劫齐侯

长勺之战以后,齐国元气并未大伤。齐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经过几年,发展生产,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也渐渐强大起来。这时的齐桓公一心想当诸侯的霸主。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宋、鲁、陈、蔡、卫、郑、邾诸国,约定在农历三月一日,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

当时,齐桓公的威望还不高。快到了指定的日期,宋桓公御说先到,与齐桓公相见,感谢齐桓公定位的事情。第二天,陈宣公杵臼、邾子克二位诸侯主先后到来;蔡哀侯献舞,也来赴会。四个诸侯主见齐桓公以诚相待,心中也打消了疑虑。还有几个诸侯国,像鲁、卫、曹、郑等国,想要瞧瞧风头,没有来。

这时,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集齐,是不是改日再会盟,怎么样?”管仲说:“古人说:‘三人成众’现在来了四个国家,不能说不多啊!如果改换日期,是不守信用的标志啊!等待他们,他们没有来,是辱王使命。第一次集合诸侯,落了个不守信诺的话柄,辱王使命,将来凭借什么图谋霸业呢?”

三月初一这一天,天气晴朗,五个诸侯国,共同汇聚。齐桓公拱手对诸侯说:“周王朝政权衰微,叛乱频繁。我奉了周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位来匡扶周王朝。今天的事情,必须推举一人为盟主,然后向天下传达天子的政令。”在北杏会议上,各诸侯纷纷议论:想推举齐桓公,但宋国爵位高,想推举宋国,但宋君新立,不敢自尊。正处在两难之间,陈宣公杵臼起来说:“周天子发布纠合诸侯的命令,专门嘱咐齐公,谁敢代替他?应该推举齐公为盟主。”诸侯都说:“不是齐公不能担当这个大任。”齐桓公再三推让,然后顺从了大家的意愿。齐桓公当上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开始了他的霸主生涯。

北杏五国会盟刚刚结束,管仲上台说:“鲁、卫、郑、曹,故意违抗天子命令,不来赴会,不能不征讨他们。”齐桓公举手向四个诸侯君主说:“我国兵车不足,希望各位共同举事!”这时,陈、蔡、邾三个君主齐声附和说:“愿从盟主。”只有宋桓公默不做声。当天晚上,宋桓公回到住处,与谋士们商议,在五更天时候登车离去。

齐桓公听到宋桓公违背会盟之言逃回去,非常愤怒,想派遣军队追杀他。管仲说:“追他不合道义,我们可凭借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他,师出才有名,然而,宋国离齐国远,鲁国邻近齐国,不先让鲁国屈服,凭借什么使宋国屈服呢?”齐桓公说:“征讨鲁国从哪入手呢?”管仲回答说:“济水东北有遂国,它是鲁国的附属国,国家小而弱。如果重兵压境,可不战而胜。攻下了遂国,鲁国必然畏惧。然后派遣使者,责问鲁国为何不参加盟会。再派人通知鲁夫人,鲁夫人与主公有亲戚关系,自然极力怂恿鲁庄公。鲁庄公在内迫于母亲的压力,在外惧怕齐国兵威.一定会承认我们做霸主。鲁国臣服以后,加兵于宋国,宋能不屈服吗?”齐桓公说:“好。”

于是,齐桓公亲自率领军队一举攻下了遂国,把军队开到济水驻扎下。鲁庄公果然害怕,召集群臣商议。公子庆父说:“齐国军队两次到达我国,未得到一点好处,我愿意率领军队迎击它。”群臣中一人出来说:“不可这么干,不可这么干!”鲁庄公一看,是施伯。鲁庄公说:“你说怎么办?”施伯说:“我曾经说过,管仲是天下奇才,现在辅佐桓公,行军作战很有节制;北杏盟会,以奉天子的命令尊王为名,现在责问我国违抗周王命令,理屈在我国。为了当今考虑,不如与齐国修好,订立盟约,齐国可以不用作战而退去。”曹刿说:“我的意见也一样。”

正在议论之间,忽然齐桓公有书信给鲁庄公。鲁庄公拆开信看,大意是说:我和你一块事奉周室,情同兄弟。北杏盟会,你没有参加。请问是怎么回事。

齐桓公也给文姜写了一封信,文姜召来鲁庄公,对他说:“齐国和鲁国,为舅甥关系,两国修好,和平相处,多好啊!”鲁庄公一言不发,只好听从。于是让施伯回信说:“我近来身体不舒服。你以大义责问我,我深知有罪,然你兵临城下,迫使我们订立盟约,我实在认为是耻辱。如果你退兵回齐国,我敢不遵从吗?”齐桓公得到鲁庄公的书信,甚是高兴,传令军队退到柯这个地方。

鲁庄公将要去齐国会见齐桓公,问:“群臣中谁能跟从我呢?”这时将军曹沫请求一块去。庄公说:“你多次被齐国打败,不怕齐国人笑话你吗?”曹沫说:“正因此,所以愿同你一块去,将雪此耻辱。”鲁庄公说:“怎样雪耻呢?”曹沫回答说:“你当你的君,我做我的臣。”鲁庄公说;“我去齐国订立盟约,好像再次失败。如果能够雪耻,我听你的。”于是与曹沫同去,到达柯地。齐桓公修筑土坛等待。鲁庄公先让人向齐桓公谢罪并请求订立盟约。齐桓公派人通知鲁庄公盟会日期。

这天,齐桓公布列雄兵于坛下,甚为壮观威武:文武群臣,各司其职,气象十分森严。齐桓公传令:“鲁庄公如果到来,只允许一君一臣登上土坛.其余人在坛下等候。”

曹沫身穿铠甲,手拿利剑,紧跟着鲁庄公。鲁庄公看到这场面,走起路来都吓得战战兢兢,曹沫却全然一点不害怕,将上台阶时,齐国赞礼的人东郭牙上前说:“今天两国国君会盟,怎能拿着凶器呢?请去掉剑!”曹沫怒目看他,吓得东郭牙倒退几步,不敢近前。鲁庄公君臣登台阶走上土坛。两位君主相见,互相叙说有通好的意思。立香案行礼节。这时,掌管祭祀的齐官隰朋把玉盂准备好,里面盛着血,准备歃血为盟。曹沫突然右手拿着剑,左手握住齐桓公的袖子,愤怒的神态表现出来。管仲急忙用身子遮挡住齐桓公,问曹沫:“你这是为什么?”曹沫说:“鲁国多次受齐国侵略,国家将要灭亡了。你以助弱扶倾作为会盟宗旨,为什么不为鲁国考虑呢?”管仲说:“那么,你有什么要求呢?”曹沫说:“齐国依仗强大欺侮弱小,夺走我汶阳的土地,今日请求归还,我国国君就订盟约。”管仲回头看齐桓公:“主公可答应他!”齐桓公说:“大夫,你别这样。我答应你。”曹沫于是放下剑,代隰朋拿着玉盂而上前,两国君主歃血盟誓完毕。之后,曹沫与齐桓公立暂。齐桓公指天发誓,把所夺鲁国土地,还给鲁国。

会盟事情完了之后,齐国一些大臣,都愤愤不平,想劫持鲁庄公,以报曹沫劫持齐桓公的耻辱。齐桓公说:“我已答应曹洙了。匹夫之间立誓,尚且守信用。何况君子呢!”齐国君臣才不计较这件事。第二天,齐桓公又设宴和鲁庄公欢饮道别。

诸侯国听到齐鲁柯地盟约的事情后,都佩服齐桓公守信义。于是卫国、曹国二国,都派遣使臣谢罪,和齐国订立盟约。齐桓公约定伐宋国之后,再商量订约日期,就再派遣使者到周天子处,告诉周天子宋桓公不遵从天子命令,不来赴会,请天子下令,派军队同去问罪。

齐国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姜姓,吕氏,侯爵。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吕尚(齐太公)的封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齐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

齐桓公称霸诸侯

公元前680年春天,周釐王派单蔑率军队会同齐国征讨宋国。谍报传来,陈国、曹国率领本国军队充当前部先锋。齐桓公让管仲先率领一支部队,前往会同陈、曹二国军队,自己统领大军向商丘进发。

齐桓公率领军队到来国边界时,陈宣公杵臼、曹公射姑先已到达。随后单蔑率兵也赶来。相见后,商量攻打宋国的计划。宁戚回答说:“主公遵奉周天子的命令,纠合诸侯,凭借威力征服,不如凭借仁德征服好。按照我的见解,暂且不要加兵宋国。我虽然没有才能,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去游说宋桓公。”齐桓公听后很高兴,传令军队驻扎在边界上,派宁戚到宋国。

宁戚乘着一辆小车,领着几个人,到达睢阳,要求见宋桓公。宋桓公向戴叔皮打听宁戚是什么人。叔皮说:“我听说宁戚是个放牛的农夫,齐桓公派他游说来了。”宋桓公问:“怎样接待他呢?”叔皮说:“主公让他来,不要用礼对待他,见机行事。如果宁戚说得不恰当,我拉腰间的大带为号令,让武士擒住他拘禁起来,那么,齐桓公的诡计就完了。”宋桓公点头答应,让武士在身边听从命令。

宁戚昂首阔步走到宋桓公面前,向宋桓公长拜。宋桓公端坐位于上一动不动不应答一句话。宁戚向着天长叹一声说:“危险啊,宋国!”宋桓公听宁戚这么一说,惊讶异常,说:“我身为上公,为诸侯的首领,危险从何说起呢?”宁戚说:“宋公与周公相比谁贤能呢?周公在周朝强盛时,天下太平,四方宾服,尚且吐哺握发,招纳天下的贤士。你凭借将要灭亡的国家的余威,处在群雄争夺之时,怠慢宾客,虽然有忠厚的言论,怎么能够传到你的耳际呢?不危险才怪哩!”宋桓公听后惊讶起来,离开座位对宁戚说:“我继位时间不长,没有听到先生你的教诲,先生不要怪罪。”叔皮在旁边,见宋桓公被宁戚说得心动了,连连举带子为号。宋桓公全然不顾,对宁戚说:“你这次来,用什么来教导我?”宁戚说:“周天子失去权力,诸侯如鸟兽散离,君臣不分等级,弑君杀父天天有所闻。齐桓公仁至义尽,不忍看见天下乱下去,接受周王命令,立盟集会。明公你列名参加会议,你却背盟,天子震怒,特派遣军队,率领诸侯,向宋国问罪。明公你既背叛王命,又抗拒天子的征讨,不等交战,我已知胜负了。依我的见解,不如与齐国会盟,不动兵甲,宋国必安如泰山。”宋桓公说:“我一时失计,造成今天的局面。现在齐国兵临城下,怎能和他谈呢?”宁戚说:“齐桓公宽宏大量,不计人过,不念旧恶。像鲁国没有赴会,在柯地会盟,把侵占鲁国的地方全部归还。况且明公也是与会的人,怎有不接纳的理由。”宋桓公心里很高兴,派使者随宁戚到齐军中拜见齐桓公。

宋国使者见了齐桓公,谢罪请求加盟,献上白玉、黄金之类的物品。齐桓公说:“周天子有命令,我哪里敢独断专行。一定麻烦王臣向天子转奏才行。”齐桓公把宋国所献金玉,转交给单蔑,让他转告宋国加盟之事,然后再制定会期,单蔑告辞回周国都,齐国与陈、曹二君主各回各国。

齐桓公率领军队回到齐国以后,管仲上奏说:“周平王东迁以来,诸侯中没有比郑国更强的了,郑国灭掉了东虢并定都那儿,前据嵩山,背靠黄河,左临济水,右有洛水,天然的好地方,有虎牢之险峻,在天下闻名。所以,过去郑庄公依赖它,攻取宋国,吞并了许国,抗拒周天子的军队。现在,郑国又和楚国勾结。楚国,地域广阔,兵强马壮,吞掉了附近一些国家,和周王朝为敌。主公如果要除去周天子的大患称霸诸侯,非除掉楚国不可;若想除掉楚国,一定要先灭掉郑国。”齐桓公说:“我知道郑国处在中原的中心地带,好长时间以来想收拾它,可恨的是没有办法啊!”宁戚进言说:“郑公子突做了多年君主,祭足驱赶了他而让子忽当君主。现在公子突在栎,每天都图谋着袭击郑国,况且祭足已经死了,郑国没有合适的人选当国君。主公可任命一将领到栎去,送公子突到郑国,那么公子突一定会感恩主公,面向北向齐国朝拜称臣呢。”

形势的发展果如宁戚预料的那样,郑公子突当上了郑国国君,称作郑厉公。于是,齐桓公想再次集合诸侯,约定会盟。管仲说:“主公刚刚成就霸业,一定要简便处事。陈、蔡、邾自北杏会盟之后,对齐国忠贞不二。曹国虽然没有来开会,但讨伐宋国时加入了我们的同盟。这四个国家不用费心了。只有宋国、卫国没有参加盟会,主公应当见一见他们。等到各诸侯国齐心,才可举行盟会。”正说着话,忽然有人报告消息:“周王派遣单蔑向诸侯通报宋国派使节问候周王之事,现已到了卫国。”管仲说:“宋国可成功啦。卫国处在往来的中间,主公应当亲自去卫国会见,亲近诸侯。”于是,齐桓公就让宋、卫、郑三国在卫国的鄄地会盟,连同周王使者单蔑共五人,订立盟约。各个诸侯国很是高兴。会上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这才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

公元前679年冬天,齐桓公知道人心大部分已归向自己了,就大会宋、鲁、陈、卫、郑、许各诸侯国,在宋国的幽地,歃血结盟,这次会上,才定齐桓公为盟主。

然而,虽说在鄄地郑国参加了盟会,郑厉公有点不甘心。这时,郑厉公对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在进行着挑战。郑国和宋国结怨已久了,郑厉公复位以后,更是不肯善罢甘休。就在他复位的次年(前679),齐国和邾国帮助宋国讨伐酆国时,郑国却乘机进攻宋国。第二年齐国、宋国、卫国三国联合进攻郑国,由于楚国在这时北上,责问郑厉公离开栎地时为什么不向楚国打招呼,于是楚国兴兵攻打郑国。郑厉公当时迫于齐楚两国夹击,才向楚国谢罪,楚王才不计较。

郑厉公服齐是万不得巳的,他学着父亲郑庄公的作法,拉周天子这面大旗作虎皮。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即位,他与虢公、晋君一起,派天王大臣原庄公到陈国替周惠王迎立后妃,显示出他打算联合西方诸侯而挟天子的意图。郑国虽在幽地盟会上服了齐,却并不去朝见,齐国因此囚禁了郑国的执政大臣詹。这时,齐国在遂国的驻军也被遂人消灭。鲁国见郑国对齐不专一,也反叛了齐国。公元前674年,郑厉公诛杀了王子颓,把周惠王送回王都,抢走了安定王室的功劳。这一连串的大动作大有动摇齐桓公霸业之势,只因不久郑厉公死去,才少掉了这个对手。

先前,鲁庄公母亲文姜,自齐襄公被杀后,日夜悲痛想念,于是得了严重的咳嗽病。临死前,把鲁庄公叫到跟前说:“你应当娶齐国女为妻,使两国和好,我死了也就可以瞑目了。”又说;“齐国刚刚开始称霸,你要谨慎处理好关系。”鲁庄公没办法,尽管有些大臣反对与齐国通婚,但还是遵从了母亲的遗愿。自鲁庄公娶齐女之后,齐国鲁国关系越来越好。

不久,齐桓公又同鲁庄公联合起来攻打徐国,征讨戎国,徐、戎两国都对齐国称臣。

郑厉公死后,郑国大臣尊奉长子捷让其即位,这就是郑文公。郑文公见齐国势力越来越强大,惟恐齐桓公率领军队侵略征伐,派遣使者请求入盟。公元前667年,齐、鲁、宋、陈、郑第二次在宋国的幽地结盟。这年冬天,周惠王派召伯廖到齐国,正式赐命齐桓公为诸侯之长,并命他讨伐卫国。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才算完全确立。

齐桓公不以小恶亡大美

春秋时有个士人叫宁戚,穷困潦倒,无法谋生,希望能得到齐桓公的任用,干是替商贩运货到齐国去,夜宿于城外。齐桓公出城,经过宁戚的货车旁,宁戚敲响牛角唱起来。桓公驻足而听,说:“这不是一般的人。”于是叫人把他带来,给他换上新衣新帽,以礼相待,宁戚纵谈治国方略,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大夫们谏阻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请先派人去卫国了解一下是不是贤人。”齐桓公听后,忙说:“不能这样,如果查访他,知道他有小毛病,我们就会心怀不满。因为一点点的小毛病,而否定他的大德,这是君主失去人才的原因啊!凡是听一个人的话,一定要验证他的话的正确与否。我听了宁戚的话,之所以不再去查访他的为人,是因为他的话符合必然的道理。况且,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作为君主,只要能把握臣下的长处就可以了。对于其他方面的瑕疵,可以不用太过追究。用人之道,和天地之道一样,都需要有包容天下万物的气魄和心境。”最终任用了宁戚。

齐桓公救燕击山戎

葵丘会盟虽然使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认这一套。山戎是北戎的一支,国名叫令支,也称离支。它的西边是燕国,东南边是齐国、鲁国。令支处于三个国家的中心地带,仗恃地险兵强,不称臣,不纳贡,多次进犯中原各国。先前曾经侵略到齐国边界,被郑国打败。到了这时,听说齐桓公图谋霸主地位,于是统领戎国兵马一万多人,侵犯燕国,想断绝燕国通往齐国的道路。燕庄公抵敌不住,赶忙派人抄小路向齐桓公告急。齐桓公向管仲讨教,管仲回答说:“现在这时的祸患,南面有楚国,北面有山戎,西面有狄人,它们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燕国求救,不得不救啊!”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军队救燕国。军队过了济河,鲁庄公迎齐桓公于济河边。齐桓公告诉鲁庄公讨伐山戎的事情。身为盟国的鲁国,也有意跟随齐桓公讨伐。但齐桓公对鲁庄公的好意心领,没有让鲁庄公出兵随从,告别了鲁庄公,齐国军队向燕国开拔。

山戎国国君名叫密卢,蹂躏燕国已经两个多月了,掳掠财物人民,不可胜计。听到齐桓公率领大军到达燕国,赶紧逃回山戎去了。齐桓公军队到了蓟门关,燕庄公出来迎接,感谢齐桓公远道而来解救燕国。管仲说:“山戎得志而去,没有遭到打击,我国如果退兵,山戎军队一定又会来掠夺。不如趁这时候征讨山戎,可以解除一方的祸患。”齐桓公说:“好。”燕庄公请求率领燕国的部队为前锋。齐桓公对燕庄公的意思很理解,说:“燕国军队刚刚经过困苦争斗,我怎能忍心让它再冲锋陷阵呢?你暂且让燕军作为后军,为我制造声势就可以了。”燕庄公说:“离这儿东边十几里地,有个无终国,虽然系北戎种族,但不依附山戎,可以把它联合过来,让它做向导。”齐桓公就用金银财物,让公孙隰朋带上招降。无终国派遣大将虎儿斑,率领二千兵马,前来助战。齐桓公又赏赐虎儿斑兵马,让他做前锋。行了大约二百里路,齐桓公见山路崎岖、险峻,向燕伯询问。燕伯回答说:“这个地方名叫葵兹,是北戎出入的主要地方。”齐桓公和管仲商议,将辎重粮食,分成一半,屯聚在葵兹。让士兵伐木筑土为关隘,留鲍叔牙把守,让他转运粮草。给士兵休息三天,留下疲乏有病的兵士,让精壮士兵日夜兼程前进。

令支王密卢听说齐桓公率领大军来征讨,急召将领速买计议。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