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6:03: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I.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竖三民”

2.埃德加·斯诺

3.北岩报团

4.新闻把关人

5.新闻线索

6.辅题

7.同题组合

8.社论

9.实况广播

10.电视专访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每年约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起初,公共自行车项目给武汉带来了美誉,但后来市民“吐槽”不断。武汉网友“管得宽”2013年4月初发帖,描述了他的租车经历:从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个站点,都无车可租或无法还车,甚至遭到工作人员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为何租自行车?”不少网友跟帖感慨“对公共自行车彻底失望”。2014年3月和4月,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的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10辆自行车,但都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

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真题及详解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及详解I.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竖三民”

答:“竖三民”是指革命报人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这三份报纸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为同一人创办主持,风格和基调协同,故称“竖三民”。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在上海诞生,于右任担任社长,该报以主要篇幅揭露清廷出卖路权、矿权,斥之“以傀儡自待”;并大揭官场黑幕,抨击官僚腐败。1909年10月3日,《民吁日报》在上海创刊,报名有两个含义: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眼,仍要呼喊。同年11月19日被清廷查封。《民立报》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问世,将矛头直指清廷,斥之为“倒行逆施之政府。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民立报》也是重要舆论阵地。“二次革命”失败后,《民立报》于1913年9月4日被迫停刊。

 

2.埃德加·斯诺

答: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1928年秋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发表不少新闻作品。1933年至1935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和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积极支持爱国的学生运动。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引起极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访华。

3.北岩报团

答:北岩报团是英国第一个现代报团,形成于1908年,由哈姆斯沃思创办。因为北岩拥有多种报刊,并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故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哈姆斯沃思创办《回答》杂志后,又创办了《每日邮报》、《每日镜报》,购买了《观察家报》(1905),控制了《泰晤士报》(1908),以及多种地方报刊,开创了富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的事业,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并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他的弟弟H·哈姆斯沃思(1914年受封罗瑟米尔勋爵),继承了该报团的大部分报刊,但《泰晤士报》转让给了阿斯特家族,随后《每日镜报》于1931年分离出去。以后该报团称“罗瑟米尔报团”或联合报业公司。

4.新闻把关人

答:“新闻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新闻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新闻选择把关人理论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存在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5.新闻线索

答: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6.辅题

答:辅题是新闻标题的组成结构之一。新闻标题由主题和辅题组成,其中辅题的作用在于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的任务,它包括引题和副题。如果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辅题就可以省去。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都是主题的辅助,辅题的字号要小于主题。

7.同题组合

答:同题组合报道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将多条不同状态的相关报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版块式的信息提供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进行全景式的展示,是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同题组合报道结构形态通常为“动态消息+背景报道+关联报道+趋势报道+主持人穿插分析”,人们又称其为“包裹式”新闻。组合报道是由多个相辅相成的新闻单元组成,以一种整体优势诉诸观众,使重要新闻的空间得以纵向的和横向的拓展。

8.社论

答: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在广播、电视中称之为“本台评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发出号召,提出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辨明是非,指导实践。

9.实况广播

答:实况广播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站为加强报道的效果将某一正在进行中的社会活动的现场实况(声音或景象),结合播音员的讲解通过广播或电视传送给广大听众或观众。

10.电视专访

答:电视专访是电视记者(或新闻主持人)对有关的新闻人物和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或有关部门进行的专题访问报道的一种节目形式。它以可视的语言交流传播信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电视专访又可以分为人物专访和专题访问两类。如《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答:(1)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一致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印象,并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2)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过程实事求是,印象陈述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这三个环节决不允许出任何差错,不然就不会有真实的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其理由是:

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

②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③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要求。(3)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①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新闻报道中每一项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

②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

③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发现和准确选择新闻事实,并且迅速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新闻采访的任务包括:(1)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或主要新闻事实

记者从事新闻采访,首先要下苦功的就是深入了解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新闻事实和基本内容。及时的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原因。(2)精心捕捉生动情节和典型细节

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关于事物新变动进程中的具体情形,竭力掌握典型的事例、生动的情节和精心捕捉典型的细节。采写通讯、特写以及现场新闻、视觉新闻等,总是离不开生动的情节。记者要注重在掌握生动情节的同时,深入地挖掘典型的细节,用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3)简要了解全面情况

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面上的情况,概括性材料,事物的概况,采访对象的概貌以及有关的数据等。尤其是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更需要重视了解全面情况。记者一定要认真核实,对于其中的统计数据甚至要亲自进行计算换算。(4)广泛收集有关背景材料

记者在采访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包括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收集背景材料,既要靠在采访中向有关采访对象了解、请教;又要靠充分利用有关的书面材料,尤其要重视有关著述、史志等;记者平时要注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和知识积累。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答:(1)新闻报道策划是报社的采编人员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与报纸策划一样,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个持续运行方案的过程。(2)构成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①可供传播的客体

新闻是对新近变动的客观事实的传播,没有变动的事实,便没有新闻报道。因此被传播者所意识到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变动,构成了策划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依据,“可供传播的客体”就是指这种为报道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

②读者的获知需求

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读者的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读者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报纸读者的获知需求为依据,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要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

③实现传播的条件

新闻传播活动是依赖一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每一次新闻报道,除了上述两个条件,还要具备其他外部与内部条件。

a.外部条件主要指该新闻报道为有关法律和政策所允许、为报纸主管者所允许、为社会道德观念及文化环境所允许等。

b.内部条件指报社具备采集该新闻信息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具备必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水平等。新闻报道策划应充分考虑这些实现传播的条件,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

答:(1)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报道。(2)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

①立体信息传播

a.采用同期声,与画面解说一体,承载了画面、解说无法传达的有效信息和价值,从而使电视新闻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b.电视新闻中的解说可以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与现实。

c.在电视新闻中,字幕与图像、声音、特技等组成了一种共时间、共空间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传播手段,提高了单元时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②直观形象思维

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形象生动,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

③现场纪实再现

它的共时空效应展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独特魅力。第一现场连线直播,屏幕经常出现双视窗、多视窗、飞字幕的方式,多渠道、多符号的传递现场的最新动态。

④观众多层次参与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它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环境。所以家庭式的传播对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⑤表现多元素综合

它综合了广播、电视、影响传播符号的所有的媒介的符号,就是这种多元符号,围绕着主体信息的综合性的优势开发。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文字、报纸、图示、图表、电视拥有的多种信息符号,它不是不同媒体符号的简单相加,而是围绕着主体信息的多种要素的多逻辑、多线索的集成。

⑥报道多工种配合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1)黄远生个人简介

①黄远生原名黄基,1885年1月15日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北京编辑《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等特约撰稿,经常在《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处发表文章。与刘少少、徐彬彬在当时被称为“民初三大记者”。

②方汉奇先生称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名记者”,宁树藩先生视之为“首批以新闻闻名于世的记者中最负盛名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2)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①通讯

黄远生的通讯极具特色,深受欢迎,更慢慢变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至是一种新闻体裁的名称。此文体始于1912年初的《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故称“远生通讯”,是指比消息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物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黄远生的通讯有以下几个特点:

a.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笔锋犀利,言辞充满正义志气,针砭时弊。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官僚政客腐败痛加斥责。

b.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曾高中进士后留学日本,有过在前清为官的经历,人脉甚广,从而使他利于周旋于各界政要之间,并且熟悉民初政治,因此有利于他获得重要价值的新闻。

c.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黄远生善于捕捉各种细节,描绘十分生动吸引。

d.语言通俗生动。他白描式刻画、极具现场感的文字,广受读者追捧,而且深受欢迎。

②新闻思想和见解

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黄远生报道的大多是政治上的人和事,强调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必须要有尊重事实的作风与新闻道德。他主张新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新闻真实性当作金科玉律。他还反对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前就乱下结论。这些新闻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看来,都是非常正确和有价值的。

b.“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一,“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

第二,“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第三,“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第四,“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黄远生这些新闻从业思想和“四能说”的提出在中国新闻采写理论上是一项超越前人的重大发展,对后人影响深远。

c.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

黄远生提倡新闻写作要做到“诚实无欺”,要“归纳”、要“具证”,这就需要注重事实,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以材料和事主对证,使报道准确。他写新闻通讯的材料,大都是亲自采访获得的,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之前,他决不妄加言论,而且一旦发现先前报道的事实或发表的意见有误,以便及时更正。(3)黄远生对后世新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

①黄远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为近代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新闻思想,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报道,不仅仅为是为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更能通过他的报道启发民众。

②黄远生更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他针砭时弊,讽刺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旧官僚的腐败,是人民的喉舌。黄远生在这古与今、旧与新、中与西转折的焦点时刻,以其奔放的激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填补了时代的一个空白。是中国文艺启蒙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答:中国新闻媒介要不辱使命,完成以正确舆论服务于改革大局的任务,就必须了解新时期变革环境下舆论特征和舆论引导的实质,坚持正确的原则,树立明确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注重舆论引导的实效。

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信息是意见构建的基础,正确的意见首先依赖于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这就要求媒介提供信息要准确、充分,使公众能全面地认识事物,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由此产生出的情绪化、躁动化。(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新闻媒介在宣传解释政策、报道政策贯彻执行时,要尤其注重有关信息的过滤、整理和解析,特别是对政策信息意义解释要充分、深入,帮助不同利益群体正确把握政策,明确自己的处境和利弊得失,采取适当的决策和行动。

要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明确地方、局部利益和全国、全局利益的关系,明确群体、团体利益和人民全体利益的关系.明确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异中求同,在分化中求取共同利益,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心理需求,为其建立适当的利益表达渠道。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群体整合。(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维系发展有赖于一个多数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作为是非判断标准,即需要一个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上就要注意协助树立并弘扬这种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的正气。媒介在日常报道和评论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鲜明、坚定,维护、宣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如对于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的褒奖,对于贪污腐化、堕落行为的指斥等。(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要善于发现问题,促进政府解决问题,维护公众切身利益,并疏导群众中的负面情绪,为改革造就稳定、向上的舆论环境。

强调舆论引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导向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媒介引导只有深入地、牢牢地植根于反映民意,了解民众需求基础,才有可能收到实效。成熟的舆论有赖于良好的舆论环境,好的舆论环境又需要成熟的媒介提供正确的引导,中国新闻媒介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任重而道远。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每年约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起初,公共自行车项目给武汉带来了美誉,但后来市民“吐槽”不断。武汉网友“管得宽”2013年4月初发帖,描述了他的租车经历:从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个站点,都无车可租或无法还车,甚至遭到工作人员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为何租自行车?”。不少网友跟帖感慨,“对公共自行车彻底失望”。2014年3月和4月,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的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10辆自行车,但都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

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1.根据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

答:(1)近日,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已处于停摆状态。曾经火爆的便民设施如今“为民添堵”是为何?记者为此走访了武汉市城管委和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外包运营公司——鑫飞达集团。(2)近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外包运营公司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称,“企业每年亏损近两千万元,公共自行车系统面临瘫痪。”但是武汉市城管委工作人员向记者表明,运营公司盈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公共自行车运营财务状况到底如何?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

答:公共自行车系统陷瘫痪(主题)

运营监管双失灵(辅题)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答:政府转变职能不等于“甩手掌柜”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上马以及运营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尝试。按照武汉市政府最初的决策逻辑,在这一公益项目上坚持“政府引导+民企运作”,就是力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花小钱办大事,既能节省财政投入,又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没有问题,但项目运行四年后的“瘫痪”结果却表明,在看似正确的方向下,尤其要注重项目的选择以及前期调研、决策的科学性。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瘫痪”还体现了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监管职能的缺失。比如不清楚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未能在出现问题后及时终止合同等。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转变职能就是放手不管,让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自己放手去干,不应予以过多干涉。事实上,诸多实践表明,这种片面性看法既不符合中央规定和顶层制度设计,也会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瘫痪”的事例再次表明,在推动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削弱监管职责,反而要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对违反规则的市场行为,政府要勇于和善于拿起监管之手予以惩处和纠偏。

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13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Ⅰ.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常识》

2.史沫特莱

3.新生事件

4.内部新闻自由

5.第一代导语

6.组合式报道

7.新闻图示

8.论证

9.广播新闻专稿

10.广播的传播符号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2.什么是“用眼睛采访”?

3.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4.简述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

2.联系新闻传播实际分析新闻媒介社会控制的主要渠道。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8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条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两分)。

山西省大同县距离大同市20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申请到“小康县”的头衔,是大同市东部六个县中唯一的小康县,其他五个县都是贫困县。

据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介绍,其实,大同县与周边几个县经济条件不相上下,县里18万人口中,有近6万是贫困人口。北部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

大同县委党校前校长梁斌龙介绍,获得小康县的称号后,大同县每次寻求帮助,“小康”的帽子都会把门关上。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损严重,他去省委党校申请修缮资金,得到的回答却是“小康县哪会缺这么点钱?”

王汉斌说,他任大同县开发办主任时,申请项目、申请资金处处碰壁。“只要是小康县,就没有政策扶持。小康县甚至没有扶贫办,连和省市扶贫办对接的单位都没有。”

大同县面貌“简陋”,由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构成主框架。大街两边是三四层的楼房,后面是成片平房。对比大同县,相邻的灵丘县城显得更“发达”。商业街上,有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当地有人把灵丘县称作“小香港”。

大同县戴着“地主”的帽子,灵丘县则一直是“贫农”。1985年,灵丘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多灾贫困县。1991年1月,灵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灵丘被国务院核定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得到了“输血式”扶助,享受专项扶贫资金、各部门的资金倾斜和定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惠等等,还会得到中央对口扶贫。

这个时期的大同县,刚刚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与扶贫政策无缘,小康县的各项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县”帽子,大同县很多人觉得是当时的领导为了政绩“瞎胡闹”。

据梁斌龙回忆,大同县约在1996年成为小康县。那年大同县地方财政收入3738万元,支出6590万元,收不抵支。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小康县是典型,成为小康是一种荣誉和面子。

梁斌龙回忆,按统计数字,在一些主要指标上,当时的大同县确实达到了小康标准。但小康县的16个标准中,有一些是大同县是不符的,而当时的统计数据都迎合了小康。

1996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无力完成GDP指标任务的大同县只能把市里设在其境内的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事实上那些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儿关系。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贫困县能得到更多帮扶,“贫困”的名头业因此成为被争夺的“香饽饽”。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34.8亿元,其中投向贫困县1457.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71.3%,县均1.36亿元。

这种背景下,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的王汉斌算了一笔账,贫困县每年在保障房一项上的支持资金为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这些外来注入资金相当于一个县的有一个财政收入。此外,中央各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适当倾斜。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部门,对于贫困地区都有资金投入。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一定优惠,贫困县还能得到大量贴息贷款。

记者采访中,大同当地有官员称,因为怕被摘掉贫困的帽子,在经济统计数字上,一些县会刻意“藏富”。

在灵丘县,记者问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该县统计数字是否真实,他没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个别地区的例子。他说,在某市矿区,一个煤矿大县一年产值百亿,但从来不敢报那么多,只报几个亿,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1年的调整中,灵丘依然是扶贫开发重点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贫困片区。

王汉斌介绍,从2003年起,历任大同县领导就不断向省里跑。大同县的努力得到了汇报。2011年底,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大同县是山西省唯一以非国家级贫困县身份入列的县。

戴上贫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贫困县“一县一业”的要求,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2013年1月18日,大同县举办黄花产业推介会,要力争把黄花产业做大做强。

1月21日,王汉斌接到了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个处长的电话,工信部要派人到大同县接洽扶贫事宜。资金、项目,开始注入这个“新晋”的贫困县。真题及详解2013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及详解Ⅰ.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常识》

答:《常识》是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1737—1809)于1776年1月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而发表的政论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他竭力主张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认为谈论和平是“荒唐透顶的说法”,“应该用武器这个最后的手段来解决争议”。《常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在舆论上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常识》是促使美国从不列颠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出版物,该书的出版深刻揭露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使得很多人最终下定决心与英国决裂,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2.史沫特莱

答: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美国人,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於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五卷公布了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史沫特莱可能是苏联派到中国的间谍。

3.新生事件

答:新生事件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以《新生》周刊为阵地的抗日运动。1934年2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4.内部新闻自由

答:内部新闻自由又称为报道权、编辑权,各国的名称不一。它指的是:在私人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老板之间,在政府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总编辑和编辑部应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内部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延展和深化,是媒体组织内部的权利分化的必然结果,是新闻专业人员为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对其职业信仰坚守的产物。内部新闻自由是现行的新闻体制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斗争与妥协的表现形式。内部新闻自由是随着媒体组织内部编辑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内部新闻自由最早发生在日本。1919年,日本报业职工首先提出争取编辑权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确切的概念,是由德国首先提出的。

5.第一代导语

答:第一代导语是一种新闻写作的专用术语。导语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适应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导语产生初期,囊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即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于一身。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大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新闻界称其为“第一代导语”。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6.组合式报道

答:组合式报道是指集中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的一组稿件。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组合式报道为同一事件或问题做出多样式的报道,可以同时有消息,专稿,评论,访谈,资料等。

7.新闻图示

答:新闻图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常用的一种视觉新闻形式,是以图、表为主要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以及对新闻事实中比较抽象的数字、内容,或者难以用文字描述、难以用新闻照片表现的事物进行形象化展示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但不具有标记性。新闻图示按照是否具有独立报道新闻的功能,可以分为插图新闻图表和图表新闻两大类。新闻图示能够有效地传达事物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过滤掉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新闻图示可以传达比其它视觉新闻更多的有效信息。新闻图示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

8.论证

答: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是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论证的原则有四点:①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基础,论点是对论据的合理判断、解释与延伸;论点统率论据,论据为论点服务。②虚与实的统一。虚是指理论、政策、思想、观点;实是指实践、业务事实、材料。③破与立的统一。破是指反驳与批判错误观点;立是指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④严肃与生动的统一。应注意主题的严肃性与手法的生动性的有机结合,议论与抒情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9.广播新闻专稿

答:广播新闻专稿是指在新闻广播中运用的、除广播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报道体裁和形式的总称。广播新闻专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播专稿:广播通讯、广播速写、广播特写、广播调查报告、听众来信来访、广播新闻专稿。②录音专稿:广播讲话、录音访问、实况广播、录音剪辑。广播新闻专稿具有以下基本属性:注重内容的深度,注重突出“为什么”“如何”这两个新闻要素,表现功能多样性,表现手段综合性。

10.广播的传播符号

答:广播的传播符号是指广播声音。广播的传播符号按不同的特性,被划分为三个类别:①语言。主要有独立表意、解说、补充、抒情议论、连接、交流的作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化、口语话、防止歧义、简介明确、形象和适量。②音响。广播中除音乐和解说以外的声音,分为客观音响和主观音响,音响能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③音乐。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组织起来,并通过演唱或者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作用是作为电台及栏目的标志,节目之间的间隔,揭示和深化节目或栏目的思想、主题,抒情渲染、刻画人物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答:新闻选择是新闻把关人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关人根据新闻的品质对新闻加以比较、评价的过程。但是把关过程并非随心所欲,须受到新闻媒介内外多种因素的约束与影响,是按照已被内化为自己信念的标准和若干具有约束力的法规进行的。这些依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媒介而异,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般说,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有:(1)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一般指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2)社会主导价值观。新闻传播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传播体制,支配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导价值观也在根本上支配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心理和日常行为。也有人认为,主导价值观往往同时表现为宣传价值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是:与党的中心工作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3)媒介编辑方针。所谓编辑方针,是指媒介在处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时所遵循的指导方针。它规范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就稿件选择的具体要求、文字的格调、处理方法、评论的态度、版面形式等,确立了一整套准则。它塑造了媒介的形象和个性。(4)新闻政策法规。新闻政策法规指的是强制性地限定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党纪和政令。

2.什么是“用眼睛采访”?

答:(1)新闻记者用眼睛采访是指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主要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展状态的耳闻目睹,对有关人物、场面、情景、氛围的目击,以及对采访对象及其所在环境的察看。通讯、特写以及现场新闻、视觉新闻中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事实材料,往往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记者善于用眼睛采访,可以获得独家事实材料,捕捉到独家的细节。(2)“用眼睛采访”具有以下优势:①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性;②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与可读性;③可以用目击的事实进行富有说服力的批评或揭露;④现场观察有时甚至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3)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注意观察的主要内容有:①观察事物变动的态势;②观察新闻事件现场的情景和气氛;③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④观察人物;⑤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⑥用眼睛调查数据。

3.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答:新闻编辑工作是指新闻记者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加工、编排、校对等的一种新闻业务活动。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特性:(1)统筹决策——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不同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有不同的聚焦点,他们不仅要求报纸供应的信息有相应的时效,更需要有超越网络媒体的深度,而报纸提供的是过滤了的信息,这一点也增强了报纸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然而无论是深度还是可信度,都不是报纸这一媒体自然生成的,它要由编辑对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编排,向读者传递并得到读者认可,才能确立。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审视形势、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精心设计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整体形象,确立报纸的风格。新闻报道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辑需要认真策划新闻报道的全过程,组织报道力量,从高于记者的观察视角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具体指导,帮助记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值得报道的题材,发现更好的报道角度,写出优质新闻稿。(2)再次创作——新闻素材的再创造性二次加工

新闻编辑与记者处于新闻稿件生产的不同阶段,记者面对的是生动、丰富的事实,感性认识较强,但容易受局部观察影响,写出的稿件生动形象但常常缺少精心提炼。而编辑面对的是已经成为文字的新闻稿,又处于全局位置,有利于对稿件作冷静分析,报道原则与政策把握相对较为准确,有利于发现记者未意识到的问题或新闻事实潜在的价值。而且编辑面对的不是单件新闻事实,而是众多的稿件,有利于好中选优,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新闻编辑对记者、通讯员或社会来稿的处理,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修改类技术性工作,而是根据报纸的整体编辑方针和一定时期的报道要求,在保证原稿意图的前提下,对来稿所反映的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开掘,重新组合素材,改进表现形式,提高稿件质量,增强信息传递效果。这是富有再创造意义的二次加工。(3)发表见解——新闻事实的价值体现

对新闻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同的新闻事实客观上必然有不同的意义,新闻编辑处理稿件过程中也必然对新闻事实的内涵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导读者和影响读者。表现不同见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包括来稿采用与否,发表评论,制作标题,版面位置安排,字号、字体的采用,以及线、框、底纹、色彩的运用等。(4)最终把关——媒体质量实质上取决于编辑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