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23:08

点击下载

作者:杨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负时光

不负时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负时光作者:杨泳排版:昷一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49580859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独自远行

这是一场独自旅行,但我并不孤单,正如约翰·梅尔所说:不要害怕一个人走,不要害怕享受一个人的感觉。时光漫步——日光之城拉萨题记

这是一场独自旅行。行前,匆匆塞进背包三本书。一本是扎西拉姆·多多的《小蓝本》,想以此记下日光城的美丽与哀愁;一本是《找寻拉萨的前世今生》,想在行走途中探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还有一本是杂志《冬季到拉萨来看庙》,在飞机上翻阅了这本刊物,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憧憬油然而生。高原反应

第一次进藏,不免有些小紧张。

离古城拉萨越近天越蓝,飞经青藏高原时,雪山连绵,天空蓝得像首诗,我坐在舷窗边,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由衷地舍不得那片蓝。

邻座女孩儿去西藏会男朋友,她一脸的轻松茫然,对即将到来的高原反应显然毫无准备,下飞机去取行李时,她问我:“姐姐,我怎么迷迷糊糊的?”中招了!

排队出机场时,气氛陡然变得严肃,有军人逐个查验身份证。买机场大巴票时,要用身份证,上机场大巴,还要看身份证。每当查验身份证时,我都有点小紧张,还夹带着些许刺激,脑海中不断出现各种谍战大片场景。

在机场大巴上,眼睛一直没离开窗外的那片蓝。日光倾城,那是一种清澈透明的蓝,蓝得纯粹、直接、彻底。通向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在天空的映衬下同样湛蓝无比,随手拍张照片给闺蜜发过去,和她分享这令人灵魂出窍的湛蓝。

机场大巴路过布达拉宫时,那种震撼无法诉说,布达拉宫有种摄人心魄的美,让人过目难忘。到客栈后,本想第一时间去布达拉宫看夜景,可老板劝我刚到拉萨还是以休息为主,如果第一天“高反”,之后几天都玩不好。

和老板聊天时,有两男一女来住店,女孩儿到客栈就一阵狂吐,脸色惨白,三个人一阵忙乱后带女孩去医院。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一对在客栈住了半个月的小夫妻,据说这是女的高烧三天后第一次下楼。看来这高原是真的会欺负不常来的人啊!

办理入住手续时,老板说,有个女孩比预定时间多住了一天,所以没有单人房了,老板问我能否跟一个鞍山女孩合住一个标准间,如果我不同意,我住标间,让女孩去住没有卫生间的三人间。我想一个人住,又不忍心让女孩住不带卫生间的房间。且不说拉萨晚上有多冷,如果起夜,一个女孩子得多害怕啊!如果与她合住,之前我们又不认识,诸多不便。

好在见到女孩的第一眼便喜欢。女孩叫Sophia,干净、漂亮、优雅,交谈中得知Sophia曾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我们本科还是校友。相似的经历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与Sophia的“偶遇”成就了我们多年的情谊

房间冷得不敢伸手,我穿着抓绒衣裤直接钻进被窝,盖两床被子,仍觉四处透风。

高原第一晚,服两粒褪黑素助眠。没睡多久便因鼻子不通气而憋醒,以为高原干燥,鼻腔受不了,压根没想到会是缺氧所致。口渴得要命,可杯子里的水冰凉冰凉的,想爬起来烧水,又怕弄醒Sophia。打开手机,才凌晨一点,上网查近几天拉萨酒店,艺龙网站显示我们所住客栈单人房天天有空房。撒谎!Sophia早我来好几天,还没住上单人房!我不禁想起那句笑话,什么是商人,商人就是专门伤害别人的人!

2点多又睡,8点醒。泪倾城

醒来,嘴唇呈紫色,想想昨夜憋得上不来气,早上却能安然无恙地醒来,顿时对生命充满敬畏。

我收拾好行李,找老板换房间,还是没有单人间,果断退房,手机上网订下全季酒店(拉萨江苏路店),酒店新开业,配中央空调。在高原,睡眠非常重要。

搬到全季酒店,简单收拾一下,就拿着地图出门了。河坝林清真寺离酒店不远,这是拉萨最著名的清真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园内建筑大多采用藏族传统形式,圆形拱顶、尖塔。整个寺院就我一个游客,高原的阳光暖融融的,一个回族男子在寺院门口的长椅上睡得正香。寺外有个冬虫夏草交易市场,有很多戴着礼拜帽的回族男子或忙于生意或聚在一起闲聊。

我独自在小巷里穿梭,路过一家家藏式茶馆、藏式服装店,正值午休时间,不时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蹦跳着从身边走过,天蓝得耀眼,带有浓郁宗教色彩与地方特色的建筑让我恍惚,不时有种穿越的错觉。

仓姑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拉萨城最著名的尼姑庵。坐落在小巷深处的仓姑寺清静而神秘。我随藏族群众进入二楼经堂,经堂里有好多阿尼在习经诵经,一位阿尼问我是否有笔,能否帮她写下“照片”两字。阿尼汉语不好,我好不容易弄懂她的话,忙不迭地找出背包里的水性笔,哪想到水性笔也有高原反应,抽开笔管的刹那,墨水“呼”地一下冒出来,滴到阿尼展开的经书上,我手忙脚乱地找纸巾擦拭,边擦边道歉:“对不起。”阿尼们也都过来帮忙,还安慰我:“没关系。”阿尼们汉语都不太好,但彼此的心意却瞬间了然。想在经堂里拍几张阿尼们诵经的照片,得到阿尼们的应允,打开镜头盖的刹那,泪水竟莫名地涌出。窗台上盛开的花朵

出经堂,去转尼姑修行的宅院,楼道里晾晒的衣服、园子里开放的鲜花、带笑切菜的阿尼、阳光下喝水的猫……这些美好幽静而微小,却如烙印般刻在我心里。仓姑寺的一角是阿尼们开的甜茶馆,收入用来贴补寺院的日常开销。茶馆里拼放着几十张长方桌和矮椅子。我进去要了一壶甜茶,坐在藏族群众们中间,前面坐着一个藏族妇女,头发用红绿两色棉线编成辫子盘在头上,带一顶米色大沿帽,腰杆笔直。她高傲的坐姿让我好奇,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妇人,会不会有一张高冷傲娇的脸?当我对着前面的背影发呆时,忽然瞥见旁边座位上有一个小男孩正躲在妈妈的怀里好奇地打量着我。

出仓姑寺没多远就是藏唐寺,一个非常小的寺院,甚至连拉萨地图上都没有它的标志。在拉萨,这样的小寺院很多,没什么名气,却比香火旺盛的大寺院多了一份市井的气息。

邦达仓老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拉萨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贵族宅院,也是西藏古城区保存最完整最大的老宅。据路书介绍,它是热振时期藏军司令擦绒的府邸,后来卖给当时西藏最大的商号邦达家族,“邦达仓”是西藏曾经的一个符号。门廊里的石柱、铁花栏杆、彩绘、回廊……到处是拉萨贵族府邸百年前的痕迹。院子里,有很多人在晒太阳、聊天、喝茶、打盹儿,有汉人,也有藏族群众,神情自在、悠闲。蓦然觉得,这才是拉萨,一个安静、慵懒、被阳光包围的城市。

经过安检,进入八廓街。拉萨有三条转经路,第一条小转,在大昭寺里,围绕大昭寺主殿的廊道;第二条中转,围绕整个大昭寺的街道;第三条大转,是最长的转经路,从大昭寺、小昭寺开始,经过老城区,最后绕布达拉宫一圈。进了八廓街,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层层叠叠的转经队伍。期间,我脖子上一直挂着相机,可我并未贸然对着藏族群众拍照,我不忍心惊扰他们谦卑的虔诚。

在八廓街转经时,见到一个一条腿的男子一步一长头地跪拜,很多藏族群众路过他身边时都打开他背包拉链往里面塞上一元钱,然后再拉好,他默默地接受,默默地感谢,却不停止磕下一个个等身长头。也有人上前直接把钱递给他,他不接也不拒绝。我一直跟在他的后面,见状,帮他把背包上的拉链打开,把钱放进去,再帮他拉上。他看着我,满是感激。趁他休息的工夫,我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阿里的一个小村子,出来已经三年。从阿里到大昭寺,他就这样一条腿翻山越岭,磕了三年长头,这是怎样的虔诚!我泪如泉涌,问他可不可以给他拍张照片,得到他的应允,我举起相机,却被泪水模糊双眼,看不清镜头。面对我决堤的泪水,他有些无措,安慰我:“你别哭啊!”他的安慰让我的泪水愈发汹涌。磕长头的独腿男子

有这样一种说法:“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如果将布达拉宫比喻为西藏的面孔,那么大昭寺就是西藏的灵魂。大昭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寺中主供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买票进大昭寺,正好大堂内有辩经,寺内游客不多,我便待在寺里观看。一直到大昭寺清场时,我才最后一个出来。

到了晚饭时间,便约上Sophia到玛吉阿米共度晚餐。玛吉阿米藏餐厅位于八廓街东南角的黄房子,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约会的地方。传说仓央嘉措曾在玛吉阿米写下很多诗作。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玛吉阿米,遇见在仓姑寺帮我拍照的欧洲女孩。世界很小,让有缘人一再相见。从布达拉宫到哲蚌寺

当晚,我“高反”了。我把所带的治疗高反药都用上了,B6+丹参片+羚羊感冒片,又吃两粒褪黑素助眠,睡两个小时后,被憋醒,全身滚烫,火烧火燎。这一夜,我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昏睡。

早起,烧退了些,赶紧把头洗了,让自己清醒一下。这是到拉萨后第一次洗头。到楼下小吃店要了一碗鸡蛋面,很努力地吃下一个煎蛋和半碗面,才稍感舒服一些。随后,坐公交车去布达拉宫,和Sophia约好10点在布达拉宫正门见。

乘坐公共汽车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出行方式。拉萨的公交车不报站,电子显示屏上只有藏文,好在拉萨人善良,只要张口问,就会有人提示你应在哪站下车。拉萨的公交车司机也很友善,如果有人赶车,司机一定会稍作等待,直到赶车的人上来。

我和Sophia一起请个导游,导游说10月31日前参观布达拉宫一票难求,得起大早排队,用身份证预约门票。布达拉宫共设四道门查验身份证,由于限制游客流量和参观时间,旅游旺季时,布达拉宫内好多地方都看不到。门票10月31日前是200元一张,之后到次年3月31日是100元一张。如果想来拉萨,就选择冬季来吧,不但能避开喧嚣的人潮,还能享受到最优惠的吃住行价格,以及温暖舒适的高原阳光。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震撼人心的画面。“它不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宫殿,整座山就是一座宫殿!”布达拉宫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红宫是与宗教事务有关的宫殿,白宫则为处理政事而设。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神圣的象征,更是整个西藏地区的灵魂。布达拉宫

在布达拉宫山脚通向售票处的路上,遇到乘坐同一班机来拉萨的两位美国人,她俩没上到一半就下来了,因为其中一个人出现了高原反应。在飞机上,高个女子座位在我旁边,我们聊得比较多,看着她满头白发,我心里十分钦佩,不禁赞美她的勇敢,她得意地告诉我,她已经70岁。我再次惊掉下巴!到高原旅游,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危险,据导游说,这个夏天,她遇到一个82岁的老外,在上布达拉宫途中感觉累,想蹲下去休息,结果蹲下后再也没能站起来——因“高反”而猝死。

从布达拉宫下来,和Sophia打车去哲蚌寺。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兴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也是格鲁派寺院中地位最高的六大寺院之一。进寺门,立刻被眼前的壮观景色所震撼,寺院规模宏大,名为寺庙,实则更像一座山城,山体贫瘠、荒芜、寸草不生,就在一片苍茫中,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铺满山坡,天空瓦蓝,远方雪山连绵,无法诉说的苍凉,壮美!

听寺院喇嘛说当天有辩经,Sophia赶着要去辩经堂,而我则边走边拍。这里的天空蓝得有些不真实,阳光刺目,衬映着白色建筑,纯净神圣。我跟在一个藏族家庭后面一个大殿接一个大殿朝拜,这一家人都不会汉语,我们无法交流,只能用眼神传达彼此的善意友好。我拿出一些糖块分给孩子们,给他们拍照,他们都特别感激和配合。老人走不动时,女人们搀扶,上坡上台阶时,由男人们轮流背着,一大家人,无论男女老少,眼神一片纯净。

哲蚌寺不愧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走着走着,我竟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去辩经堂的路,索性东游游西逛逛。途中遇到也独自旅游的湖南人书生。聊天中得知,他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在厦门工作,亲切感由然而生,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仅一墙之隔,我和他也算是邻居一场,余下的路便和书生同行。

辩经结束后,我俩与Sophia会合,三个人一起去寺院里的饺子馆吃饭。我们同几个喇嘛一起坐在露天的长椅上,夕阳西下,天气陡然变冷,四周雪山连绵,宛如置身于绝美的荒原。

夜里的拉萨是另外一番景色。我们在拉萨河看饱了夜景,又打车去仙足岛的“西藏印象”酒吧,跟老板要一壶温热的青稞酒,酒里面加了红枣、白糖和枸杞,有一种甜甜的醪糟味道。边喝边和老板卓玛聊天。卓玛是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人,从家乡出来已经十几年,她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跟母亲生活。母亲再嫁后,她跟外婆、舅舅一家一起生活,她从小就没有家的感觉,也没读过书,刚到拉萨时在歌厅唱歌跳舞,也在商店做过店员。她说,她开酒吧,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生活。她还说,很多人喜欢她的酒吧,特有意思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旅人,在酒吧相遇后发现,竟是多年不见的同学。奇妙的缘分,恰如我与Sophia,与书生,在路上相遇、相惜、相别。

这是一场独自的旅行,但我并不孤单,正如约翰·梅尔所说:不要害怕一个人走,不要害怕享受一个人的感觉。深巷小寺

执念啊执念!

在拉萨,每晚都服药入睡,两个小时左右便醒来。鼻腔粘膜干燥充血,即使在房间的洗手盆里放满了水,床头搭了湿毛巾,仍干燥得受不了。以我切身体会总结,在拉萨,防治鼻腔干燥同预防高反一样重要。

第四天,我乘坐8路公交车去小昭寺,下车不远就是木如寺。

拉萨有新、旧两座木如寺。我去的是始建于五世喇嘛时期的新木如寺,又称“木鹿寺”,是西藏佛教协会的印经院。木如寺面积不大,不像大昭寺、色拉寺那么著名,也没有太多游客前往,却别有味道。

在木如寺拍了好多照片,出寺院后,发现镜头中间有块污渍,不得不删去照片,折回木如寺重拍。好多刹那的美好不再,很多时候,上帝只给了我们擦肩而过的缘分。

出了木如寺就是下密院。下密院是拉萨密法最高学府之一,有拉萨最大的宗喀巴大师像。未到寺院门口,就听到楼上传来有韵律的歌声和咚咚声,站在楼下倾听好久,很沉醉。上楼才知道,寺庙正在修缮,工友们在“打阿嘎”。“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殊的粘土“阿嘎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在“阿嘎”打制过程中,藏族工友且歌且舞,动作协调整齐。

二楼平台有个窄小的楼梯通向大殿,大殿一角有个僧人在诵经,见我过来,便主动邀请我坐下和他一起喝酥油茶。僧人来自四川,15岁在家乡寺庙出家,2002年来到这里,现在28岁,他会讲几句英语,但跟他的汉语一样糟糕。我们边喝酥油茶边费力地聊天,他一再地挽留并让我多喝一杯茶。看得出,僧人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我对每一个虔诚的出家人都充满敬意,我敬佩他们能抛开世间浮华,抛开儿女情长,心无杂念,一辈子守持寺庙。我走时,僧人赠给我一条洁白的哈达。

沿小昭寺路北走不远就是北方三佑寺,北方三佑寺属于格鲁派,是一个小小的尼姑庵,只有两间佛堂,小门里狭长的廊道配着转经筒,我进去时,两个尼姑正在佛堂里低声说话。

继续北走,紧邻的是次巴拉康寺。次巴拉康寺香火极旺,门口有个煨桑炉,空气中有股浓烈的桑烟味道。寺庙只有一个小小的佛堂,供奉着无量寿佛,围绕佛堂的是封闭的转经廊道,人们在这里给自己、亲人和朋友祈求健康。

在小昭寺转经时,遇到一个人自称西藏大学教授,名普布,专绘唐卡,他热情地给我讲解小昭寺历史,还带我重游次巴拉康看他画的唐卡,他指着其中一个特别小的人脸说,整幅画就这里没有画完,他准备20年后再画。那幅唐卡简直太漂亮了,整个唐卡描绘的就是一部西藏宗教史。他和小昭寺及次巴拉康的僧人都很熟,不时地打着招呼。他谈吐得体,普通话说得很好,讲解也在行。那一刻,我以为自己遇到大师了。

从次巴拉康出来,我请他去甜茶馆喝甜茶,这是个地道的藏式茶馆,没有游客,清一色藏族群众。他说他的学生遍布世界,我问他如何交流,他说他跟各国学生学英语,我即刻用英语问他去过哪些国家,老天!他用英语对答如流。他说遇到就是缘分,正好这段时间他不忙,他想给我画个唐卡,再找个大师级的喇嘛开光,他跟我要地址,画完给我寄到家里。莫名地,我心跳加快,开始紧张,用手机上网飞快输入关键字,结果查到西藏大学确实有位教授是叫普布,也确实是唐卡大师。于是我指着网上的信息问普布,是不是他,他答Yes。我很快找到普布照片,分明不是他。再说,他给我看过身份证,我瞥了一眼年龄,他57岁,而网上那个普布不到40。我礼貌地对他说,礼物太厚重,我无法承受。

我飞快地逃离,一个人继续赶路。

对普布,依然心存感恩。在甜茶馆,我给他看我带的拉萨地图,他一一指给我哪个寺院可去,哪个可不去。事实证明,他品味不错。

策门林寺坐落于小巷深处。我去时,寺院正在举行法会,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我庆幸赶上这样的盛会!想进入大殿,过道旁的几个藏族群众向我伸手,我拿出一沓一元钱纸币发给他们。哪里想,伸出的手越来越多,中间只有一条窄道,我想逃都逃不掉。看到那么多伸过来的手,我都要急哭了,我满脸愧疚:“没有零钱了,真对不起!”进大殿,在佛像前,我第一次学藏人的样子换零钱,放进去整票,再拿出同等钱数的一毛一毛纸币。走到来时的门口,仍有伸过来的手,我派发一角纸币,有藏族群众问我:“刚才给的不是一元吗?”

过后,跟色拉寺的阿旺师傅谈起策门林寺经历,阿旺师傅解释说,藏族群众伸手的手势是请、欢迎的意思,而我误以为是伸手要钱,我给了钱后,藏族群众又误以为我在供养,如果是供养,就要一视同仁。出家人不打诳语,我愿意相信阿旺师傅的话,但我也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世界,总有一些黑暗与光亮无法触及。从药王山到色拉寺

来拉萨的第四晚,终于睡了个整觉,彻底适应高原。

去药王山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时,看到好多藏族群众面朝布达拉宫磕等身长头,场景极其震撼。在药王山观景台,遇到一个北京女孩,观景台没多高,她却因高反而气喘吁吁。女孩说,她护照已送尼泊尔领馆签证,正找人拼车去尼泊尔。我离开时,女孩正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微信,举着手机给妈妈看布达拉宫。

路过关帝格萨拉康。关帝格萨拉康俗称关帝庙,建在药王山以北的磨盘山上,庙内同时供奉着格萨尔和关羽,一位是藏人心中的英雄,一位是汉族历史中“忠孝仁义”的化身。拾阶而上,石板路上铺满落叶,两侧是红白二色的高墙,既有西藏地域特色,又有汉族庙宇风格。走进寺庙,院落空空如也,藏式门窗、黄色和红色的房子在冬阳下,有一种朴素寂寥的美。

功德林寺位于布达拉宫西南的帕玛日山下,是拉萨四大“林”之一。功德林寺是达察活佛在拉萨的宫邸,主体建筑高四层,内供宗喀巴镀金铜像、土丹贡布等身像,还珍藏着清朝历代皇帝特赐的奖匾和珍宝。现在,该寺以占卜算卦闻名。

功德林寺在一个窄小的巷弄里。走进功德林寺,院内有很多藏族群众拖儿带女或坐或站排很长的队,不知在等待什么。我随藏族群众上楼朝拜,朝拜完出大门时,见一个藏族妇女和一个小男孩席地而坐,前面有好多零钱,我走过去,给母子俩留下零钱后,顺便给小男孩几块糖,小男孩很开心,对着我相机镜头做出V型手势,笑容天真无邪。

功德林寺北墙角有块巨石,每个藏族群众经过时都用力在上面蹭几下,那面墙被藏族群众磨得黝黑、锃亮。传说,达察活佛曾在此处休息,朝圣途中的藏族群众如果身体不舒服,在此处擦拭后就会神奇般痊愈。我一路上目睹了藏族群众朝圣路上的千辛万苦,真希望这面墙有此功效。

鲁普岩寺在药王山东麓,是拉萨唯一的石窟寺院。相传,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鲁普岩寺为法王松赞干布所建,历经1300多年风雨,宠辱不惊,遗世而独立。

去鲁普岩寺,途经路旁的玛尼堆和经幡时,一个藏族群众正面朝玛尼堆静坐,我悄然走过,迎面遇到几个朝拜归来的藏族群众,他们对我手中的相机大感兴趣,主动要求我给他们拍些照片,他们用嗑嗑绊绊的汉语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在拉萨,遇到很多像他们这样纯朴的藏族群众,让我一次次感动。

从鲁普岩寺出来,穿越布达拉宫广场时,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正在拍经典跳,我眼馋,凑过去求女孩用相机帮我拍一张。我拼命的几跳女孩都没拍下来,跳得我大脑缺氧,那可是在3600多米的高原啊!最后,女孩用手机给我拍了一张,加我为微信好友后,将图片当场传给了我。

午餐在亚宾馆斜对面的冈拉梅朵解决了。冈拉梅朵,藏语意思为雪莲花,一个有诗意的名字。旅游淡季,就餐的人不多,径直上到二楼,只有一个帅哥坐在中间靠窗的位置,我在他后面坐下来。餐厅布置得很有情调,墙上挂满了西藏题材的油画、水彩画作品,楼梯口有个小小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我点了牛肉饼和玉米汤,牛肉饼烤得金黄,牛肉馅鲜美多汁,一口咬下去幸福感爆棚。

饭后打车去色拉寺。在色拉寺门口见到早晨在药王山遇到的北京女孩,她依旧气喘吁吁,她急切地告诉我辩经场该怎么走,叮嘱我得快点,不然辩经就结束了。看色拉寺辩经,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辩经本身,而是那些来看辩经的藏族小孩,每个孩子的鼻子上都涂块黑。阿旺师傅说,那是用大殿里的灯灰涂的,能保孩子平安,尤其对半夜哭闹的孩子特别管用。我拿出糖块分给孩子们,孩子们都很高兴,家长们也都示好,让我给孩子们拍照。

辩经结束后,游人很快散去。我一个人在空寂的色拉寺里闲逛,色拉寺高远苍凉。不时看到穿红袍的僧侣和闲逛的狗,他(它)们神情安静、落寞,孤独如我。喜欢这样的时刻,一个人面对自己,如泰戈尔的诗:“只有到四处流浪,才能走进人生最深的内殿。”返程

凌晨3:30被胃疼醒,就像第一晚被憋醒还以为是鼻子不通气一样,当时并不知道胃疼也是高反的一个症状。我摸索着起身去卫生间,发觉左腿膝盖隐隐作痛,在拉萨这几天,每天都走七八个小时路,滑膜炎犯了。我蓦然感受时间的流逝,再不出发就老了。

5点复睡,8点醒。给三轮车朱师傅打电话,将剩下的红景天、咖啡、茶包和体温计都送给他。异乡人,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对劳动者,我打心眼里敬佩,对底层打工者,心里更多了一份悲悯。龙应台写家书嘱咐留学的儿子:“别总去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比沃尔玛更需要你。”

和Sophia去娜玛瑟德餐厅,这是我在拉萨吃的最后一顿饭。娜玛瑟德是一家尼泊尔餐厅,位于大昭寺附近的拉萨电影院二楼。我俩到时,餐厅还没开业,我们说慕名而来,忙着赶飞机,服务员破例给我们提前点餐。我们要了一份糌粑,一份楠,地道的尼泊尔餐,味道相当正宗。等餐工夫,环顾四周,屋顶悬挂的布帘,墙上的挂画、木雕,都带有鲜明的尼泊尔特色。

和Sophia在拉萨电影院门口告别,她去大昭寺,我回酒店取行李。在机场,透过候机大厅的双层玻璃看窗外,天空依然蓝得要命,是西藏特有的那种蓝,摄人心魄。没等离开,我已经开始怀念。“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拉萨,我一定再来!曾经繁华落尽时——寻访山西古城起意与出发

我对古城、古镇、古村落一直很痴迷。八月份,安妮宝贝在微博上说,她想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趟山西,在地图上规划出路线,用当地公用交通工具,基本看完古老的村镇、石窟、寺庙及其他建筑……她的梦想惊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晋商文化情结。

沈阳—太原,动车全程9个小时。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火车,担心腰间盘突出,特意绑了医用腰带,想到一路背包行,带的东西减了又减,唯独没舍得减书,随身带三本书:《晋商文化之旅》《燕巢与花事》《城之影》。每次旅行。带的书都精挑细选。

邻座是个少妇,来自偏僻农村,一袭镶亮钻的黑色衣裤妖冶媚惑,夸张的长睫毛下是美瞳。混熟了,我问她为什么戴美瞳。“喜欢!”回答简单干脆。我好奇她的长睫毛,更好奇她一头长发里绑着的无数小辫,细看,小辫竟然是粘上去的假发。平日生活中,我与这样的女子从无交集,可同她交流,却没有厌恶之意,甚至有点喜欢她的本真。她邻座的小男孩非常淘气,一路上,她一直陪着孩子疯闹。无意中看到她手机里的素颜照片,一个干净、美好的女子。

旅途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形形色色的世界和人生。

闲着无聊给儿子传发信息,中午时收到回复:“上课时间为上午8:30—12:00,下午1:00—4:30,期间请勿打电话或发短信,谢谢合作!”博洋式幽默,我一个人偷笑好久。庭院深深深几许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号称中国第一儒商旧居,是山西最大的私家宅院。走进庄园,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无法言喻的恢宏和荒凉。

之所以选中常家庄园,一是因其规模之大,“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二是因其别于其他晋商大院的特色,集北方厚重和南方灵秀于一身,融院落与园林于一体。导游说,庄园修复开放的部分仅为原有面积的四分之一,即便如此,常家庄园的面积仍是王家大院的4倍,乔家大院的16倍,这就是为什么常家不叫大院,而叫庄园的原因。

常家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营建宅院,历经200余年,建有宅院80多座,楼房50余幢,房屋3500余间,占地面积300余亩,常家环庄园而建的堡墙长达4公里,共开8个堡门。

跟随导游,依次游览祠堂—杏园—百狮园—主体花园—暇园—可园—贵和堂—客园—进士第一书院。从导游的讲解中,不时感受到常家门庭的显赫及历史底蕴的厚重。

常家祠堂的后面是花园,虽然地处北方干燥缺水,园林内仍然保持了大面积的水体,小桥流水、假山亭榭、湖光树影、曲径轩廊一应俱全。在中国十大私家园林中,常家庄园是唯一入选的北派私家园林。

杏园是常家庄园最早的园林。杏园里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山西有句老话,穿得烂,走得慢,怀里揣着金疙蛋。意思是低调做人,稳健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

常家庄园的最高建筑是观稼阁,站在观稼阁上,俯瞰整个常家庄园,鳞次栉比的屋脊,掩饰不住的苍凉,俯视楼下那一面湖泊,波澜不惊,寒意袭人。彼时,正值附近小学下课,孩子们的欢笑声,与眼前的寂寥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和现在,古老和新生,我仿佛在赴一个时光里已经辜负的旧约,时光慢慢,光阴迟迟,弹指间,墙壁斑驳,物是人非。

逛花园时,导游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要是四五月份时来就好了,满园丁香花开,芳香馥郁。小女生哪知我的心思,丁香花的休眠、季节浸入的薄凉都在助我完成一次苍茫的眷恋。

选中孔祥熙宅院,完全出于对宋氏三姐妹的喜爱,很早就读过宋氏三姐妹的传记,霭龄丈夫孔祥熙是山西人。余秋雨的《抱愧山西》里有段关于孔祥熙家乡太谷的描写:“霭龄坐在一顶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里,孔祥熙则骑着马,但是,使这位新娘大为吃惊的是,在这次艰苦的旅行结束时,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能让金枝玉叶的霭龄感到奢侈的宅院会是什么样子?

孔祥熙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后为孔祥熙购得。宅院坐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如同常家庄园,孔家宅院既有北方民居特点又兼具南方园林特色,整个宅院气势恢宏又不失含蓄内敛,反映出孔祥熙其人的做事风格。蒋介石夫妇曾下榻孔宅,我在参观时,惊讶发现蒋介石夫妇曾住过的房间竟位于不起眼的偏院。导游说,这是孔祥熙出于安全考虑作出的决定,足见孔祥熙心思的缜密。

游览孔祥熙宅院时,整个宅院只有我一个人,问导游孔宅是否一直这样冷清,导游笑说,来这里参观的主要是台湾人,台湾人来山西,一般都会慕名来看孔家宅院。同样的宋氏三姐妹情结啊!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见识了传统的北方民居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乔家六代人的多次增修,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占地约16亩,由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组成。院落构思精巧,平面为“双喜”字形,建筑考究、工艺精湛,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乔家的兴盛得益于严格的家规,乔家家规规定: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一生娶了六个女人,全是续弦。其他子孙,也是情专意坚。

到达乔家大家时,已经午后三点,天气阴冷,游人依然不少,乔家大院全年无淡季,冬天就是游人最少的时候。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三姨太唱戏的地方拍张照片,终因游客太多而放弃。从乔家老宅出来时,一直阴沉的天空应景般飘起了雪花,难言的惆怅。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的静升镇,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目前对外开放的部分主要有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包含民居院落54座,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只有置身于王家大院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堪比皇家紫禁城的恢宏霸气。

整座大院依山就势,层楼叠院,呈“王”字布局。导游讲解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长长的巷弄里,拍着各种构图的照片,庭院深深深几许,寂寞的宅院,远去的辉煌,如同烟花,绚烂过后,一地碎屑凄迷。

在城墙上,依厚重的王家大院远眺绵山,群山静默苍凉,一对小情侣让我帮他们拍照片,女孩儿欢快地摆出各种Pose,受她感染便求他们帮我拍一张,背景拍得东倒西歪。一个人旅行,心灵自由的同时,也有诸多不便,求人拍照,拍全身经常被削去脚,最让人崩溃的是有一次脑门没照全。

王家大院旁边有个仿王家大院的五星级酒店,由一位煤老板兴建,面积达3.5万平方米,而经王家几代人修建的王家大院面积不过2.5万平方米。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的富豪们在短时间内积累数亿元的财富,在世界资本史上都不多见,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原始积累大都经历了100多年的努力,而他们只需十几年甚至几年便可完成。中国大佬们“一夜暴富”的神话举世皆惊。

王家大院的建筑宛如城堡,而我的心,也是一座城,一座冬日里最小的城,封闭寂静,冷冷清清。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一座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有三千多处明清时期的院落,是一百年前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

我有古城情结,有关平遥的介绍让我心荡神摇。

去平遥前做了好多功课,查攻略、看游记、读有关平遥历史的书籍。去过平遥的朋友说,古城不大,逛一个白天足够。可我还是想找个客栈住下来,慢慢逛,在散漫行走中品读古城的味道。

平遥著名景点有古城墙、日升昌、县衙、清虚观、城隍庙、财神庙、明清古街、雷履泰故居、中国商会馆、古民居博览苑、华北第一镖局、文庙、蔚泰厚等,反复推敲后,定下几个必玩景点:1.古城墙,感受“乌龟城”的前世今生;2.日升昌,中国最早的票号;3.明清一条街,中国曾经的华尔街;4.古民居,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

到达平遥时已经傍晚,和一得客栈的老板娘聊天,我俩气味相投,相见恨晚。老板娘说平遥店铺打烊时间一般在晚9点,我看表还不到8点钟,就拿上地图,拎着相机出门了。

天气陡然变冷,空中飘着小雪,我穿着一件薄棉衣,浑身瑟缩,街上行人寥寥,萧索清冷,店铺也纷纷打烊。我只在西大街上转了转,就调头往回走,远远看见客栈悬挂的红灯笼,心里顿生温暖。一得客栈是标准的北方民居,中式房间,暖气烧得很暖和。

第二天一早,导游小任来客栈接我,带我一路串胡同。平遥古城形似“龟”形,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她领我看平遥最窄的巷弄,按门牌号寻找我能感兴趣的特色小店,挺喜欢这个有点婴儿肥的小导游。

我们逛的第一个景点是县衙,这是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讲解中,小任用得最多的词是“残忍”。

在城墙上眺望古城,平遥古朴宁静,与世无争。我一个人走出好远,长长的城墙上形单影只,边走边拍照片,画面中有种抑制不住的落寞和孤寂。“你这一生,不断积聚能量和忧伤,你同时把它们都扔到脑后去,不过,它们却依然装在你身后的背囊中,在某个时候全都跑了出来。”

城墙上有个穿民俗服装的老人。小任说,这位老人拍过好多电视剧,平时没有收入,又不想靠儿女生活,就在城墙上当民俗模特,合照一次5元钱。我已经走出去好远又折回来,给老人20元钱,和老人拍几张合影。认同那句话,善良是天性,更是一种选择。

在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停留的时间最长。我惊叹于票号的“两权”分离,东家不问经营事,三爷(舅爷、姑爷、少爷)不许进票号,不搞家族企业。还有,票号“顶身股”制,“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等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日升昌对票号小伙计的培养及高薪,也让我啧啧称叹。当时,县衙大人一年俸禄不过45两白银,而日升昌的小伙计则是300两!

下午,在西大街闲逛时遇到一个老外。老外是波兰人,见到我时他饥寒交迫,正想找个餐厅吃饭,可他一句汉语不懂,英语也嗑嗑绊绊,他说到处是中餐,但不会点餐。路过“天元奎”客栈,门口招牌上中英双语,我带他进去要了一盘鸡肉面。我现在的英文水平很烂,又遇到个英文同我一样烂的家伙,好在两人都聪明,怎么都能沟通明白。吃饱后,他说他第二天要去北京,可没买到机票,问我能否帮他订张火车票,我陪他去他住的“衙门官舍”。在路上,老外告诉我他看好一条围巾,让我顺路帮他去看看。到了小店,他看中的丝棉围巾标价120元,老板娘直言我买80,老外买110。我软磨硬泡,说尽好话,最后100元成交。小店老板回来,认为老板娘卖便宜了,做出很不高兴的样子。见此,我赶紧拉着老外出门去。一直忘不了在英国读书时老外对我的帮助,有一次我和刘同学在伦敦地铁口东张西望找路,一个穿红大衣的优雅女士见状主动过来给我们指路,一直陪我们走到很远的路口,这段留学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此帮助老外,得到的唯一奖赏是他不止一次地说我pretty,老外不打诳语,我也愿意相信,至少,在他眼里,我是美丽的。

逛夜景,夜色下的平遥美丽、安静,同为古城,完全没有丽江商业化的喧嚣。路遇穿着民俗服饰的打更老人,不时地敲着锣,据说过去还配合着吆喝:“平安无事喽!”“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派岁月静好。平遥一得客栈

要特别记一下一得客栈。

做攻略时,查了不少平遥客栈。客栈文化与酒店文化不同,口碑的好坏更重于旅友的口口相传。我从旅友游记到客栈评价,将可能住的客栈一一记下,整整记了两页,仔细推敲,似乎每家客栈都有无法接受的不足。住过的客栈越来越多,常在蛛丝马迹中,看出我不能忍受的瑕疵。

行前一周,上中国古镇网,在平遥若干个客栈图片中,一眼看中一得客栈,图片并不起眼,但建筑古朴,一种幽静之美跃然而出。打开图片,由客栈介绍看到旅友评论,不觉间,心跳加快,这不正是我寻觅已久的客栈吗?平遥古城一得客栈

给客栈打电话询问价格,接电话的女士语气温婉淡定,想必是传说中的老板娘。在关于一得客栈的文章中,所有旅友都对老板娘不吝赞美之词,这让我心旌摇曳。我喜欢有阅历有味道的女人,不需要有多漂亮,但一定要有内涵有光芒。

一得客栈地处幽静的小巷,见到客栈的那一刻,我惊喜交加,典型的晋商宅院,原始的明清建筑格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考究的垂花门楼,精美的雕刻彩绘,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清雅、素朴之美扑面而来。

老板娘谈吐得体,低调优雅,属于过目不忘的第二眼美女。她说,我订客栈时,是她接的电话,听得出我对客栈的喜欢,也知道我是哪一类客人。一得客栈不接团队,只接散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客人的服务质量。

老板娘说,一得客栈是由富商侯王宾旧居开发而成,此旧居建于清乾隆1736年,由上院、下院、书房院、车马院和花园六个宅院组成。她和老公2000年租下这处老房子,他们特别爱惜,装修客栈时连根钉子都舍不得打。客栈的六个宅院自成巷道,巷道内铺地的石板都是原来的旧物。客栈2002年开业,现在年年维修。我订的单人间,因现在是淡季,正在维修,所以免费给我升级到了标准间。

一得客栈在保持晋商古宅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融入了洗浴、通讯、上网等现代设施。客栈的房间,既有民俗的味道,又不失清雅,白墙黑裙,屋顶四角大红灯笼高高挂,民俗的窗花,雕花的木门,木质的门栓、窗栓、笔筒,带有一得客栈名头的信笺,手工制作的“禁止吸烟”小木牌……无不透露出老板娘细腻的心思,能把细节打理得如此妥帖的女人一定有一颗美丽的心。

老板娘有两个孩子,大的读高一,小的读小学三年级,两个孩子都在太原寄宿。和老板娘聊天中,小儿子打来电话,奶声奶气地汇报一周情况,语文得不了100分,老师说了什么,balabala……老板娘用方言回话,温言软语,一脸母爱的光辉。

在平遥一得客栈住了两个晚上,体会最深的是一得客栈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干净脱俗。碛口古镇

碛口坐落在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碛”字音同“气”字,字义是指因河水长期冲击形成的沙石浅滩等。碛口崛起于清朝中叶,盛于民国初年,据20世纪初的《临县志》记载,碛口自古并没有镇市的名称,自清乾隆年间碛口相邻的两个镇子河水泛滥,两镇商人纷纷移居到现今碛口镇所在地,碛口镇应运而生。从那时起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100多年,碛口镇进入鼎盛时期,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我住的碛口客栈距黄河仅一条马路之隔,对岸即是陕西。客栈依山而建,窑洞式建筑,里外两进院,上下两层,木质门窗没有涂漆,原色原味,古朴质拙。

来之前,朋友一再劝我修改行程,说碛口不值得来回折腾。朋友很难理解我对碛口的向往,在我的字典里,没落和破败不是贬义词,而是时光的痕迹,是镌刻在岁月里的繁华和荣耀。不喜欢一个地方会有很多理由,而喜欢一个地方则不需要任何理由,如同爱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一样,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碛口

碛口第一站是西湾村。西湾村在碛口北一公里的湫水河西岸,有保留完整的晋商宅第,城堡式的古建筑群。村子坐落在石坡上,房屋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层叠叠,两横五纵的七条小巷将全村院落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户户相连。导游说,西湾村是由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300年修建而成。历史上,西湾村曾出过8名进士。

阳光下的晋商宅院寂静美好,历史上的晋商都有浓重的恋家情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一旦经商做官发财,必定在家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示饮水思源,光宗耀祖。晋商宅院不仅仅是晋商财富的象征,更体现了晋商融入骨髓的传统家庭生活理念。

从西湾村出来,去黑龙庙。黑龙庙建在卧虎山上,下方正是湫水入黄河处,站在高处,俯瞰黄河上砂石积成的沙滩,忽然明白碛口名字的由来。在山上拍古镇全景时,好像回到广西的老寨山,拍的不是西湾村,而是兴坪古镇全景。

下山时,石阶上有一条小狗,温顺可爱,给它拍照片,它竟然会拿表情,咧嘴一笑,萌态十足。

沿碛口老街回客栈,老街悠长、古巷幽深,老房子鳞次栉比,驻足在破败得让人心悸的老房子前,想到曾经的流金岁月,心里怅然。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晋商衰落后的贫困与封闭又保留了碛口。如今,繁华已逝,而碛口仍在对往昔的固守中美丽着。

回客栈,临黄河而坐,看水面波澜不兴,然而静水流深。是夜,睡得很沉,全然不顾枕畔黄河的涛声。李家山

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当地干旱,沿途都是枣树。这里秋季最美,野枣成熟,漫山遍野。

车开到半山坡,再沿着蜿蜒的石面路步行而上,当整个村落尽现眼前时,我不由得惊叹起来,一层层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窑洞式的建筑与黄土高坡结合在一起,雄浑、大气,有种抑制不住的苍凉,不同于我以往见过的任何景色。“没见黄河大同碛,就不知它汹涌澎湃的魂韵和咆哮如雷的气魄。没见黄土高原,就不知它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我深以为然。

在李家山,无论是清代建筑,还是土窑洞,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点,破败却依旧美丽的木刻、砖雕、石雕以及精美的匾额,都在静静地诉说着晋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传达着晋商昔日的荣耀与沧桑。一层层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李家山窑洞村是我国“最后的穴居人”的聚集地。在一个窑洞前,我们见到了正在吃面的李大爷。李大爷已经83岁,手脚利落,自己做饭,仍下地干活。他做饭的灶台,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他住的窑洞,陈设之简单仿佛回到三百年前。导游说,李大爷婚后不到一年,老伴便染重病,李大爷照顾她一辈子,直到她过世。想到老人膝下无子,这么大年纪,无人照顾,万一有病有灾可怎么办?想到这些,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导游说,来碛口旅游,最好住两晚,一晚住碛口,一晚住李家山。李家山有不少农家院可住宿,比较有名的三家是:“李建新家”“李银兰家”和“黄河人家”。李建新家开得比较早,院落整洁干净,看得出客栈主人花了不少心思,据说一个日本作家曾在此住了好长时间。李银兰家的明清院落应该有些历史了。我在“黄河人家”待的时间最长,中央电视台曾以李泉生一家人为原型,跟踪拍摄六年,拍成纪录片《黄河人家》。

李家山的清代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老房子难免破烂,却丝毫不影响我的喜欢。就像在接受命运馈赠的同时,也要接受命定的残缺和悲哀一样,我无法自拔地喜欢老房子,喜欢它被时光雕刻的痕迹,喜欢它历尽沧桑后风骨犹存的傲气。又见平遥

时隔半年再去平遥,只为看一场向往已久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

演出前,去一得客栈看老板娘,在客栈偶遇两个法国人,他们想跟我一起去看演出。在从一得客栈到沙瓦剧场的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可他们却说得那么好,我深感惭愧!《又见平遥》背景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家被抄、人被杀。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雇佣232名镖师前往沙俄,拼死也要保回自己在沙俄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七年过去,赵易硕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脉则得以延续。

剧情悲壮,可歌可泣。

情景体验剧,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的舞台,观众可在任意一个地方,可近可远,从不同角度观看演出。第一个场景是“送别”,由于镖途艰险,生死难料,每一次押镖都是一次生离死别。按照习俗,镖师出镖前要进行一场“死浴”,由城中漂亮有福气的女子为镖师拭身,吟唱平遥老曲儿为镖师送行。剧情所表现的柔情、悲情、爱情、亲情……种种情感交织,镖师饱含不舍的呐喊:“保佑我吧!”让我的心揪在一起。

随着镖队的离去,观众进入另一个场景,同治六年的平遥街头,镖局、赵家大院、南门广场……几百年前的生活,就那么突如其来地跃入眼帘。

我茫然无措地站在街头,一个古代女子,戴着薄薄的面纱,好像在剪贴窗花,见我过来,她停下手中的活怔怔地看我,我也怔怔地看她,她问:“我见过你,你来过平遥吧?”声音缥缈,好像来自遥远的另一个世纪,我瞬间恍惚,不知戏里戏外,我忙点头,她幽幽地说:“说句保佑的话吧!他们就平安了!”我一直沉浸在此前的剧情中,为镖师的生死未卜揪心,她的这句话直接戳中我泪点,刹那间,我泪如雨下。她安慰我:“没事儿,你就说吉星高照!”我捂着胸口,好像被噩梦魇住,一句话都说不出,泪水决堤般涌出……

见我这样,她说:“送你一个平安符吧!祝你平安!”我接过平安符,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我特别认真、一字一顿地说:“吉星高照!”我依然沉浸在送别镖师的不舍中,明知这一别便是生死两茫茫,可内心深处依然残存希望,唯愿他们平安!

穿越到古时的平遥街头,在熙攘的人流中,我和一起来剧场的俩老外一次次相遇,老外完全迷惑,每一次相遇都问我一连串问题,诸如镖师出发前,为什么女子要咬他们?镖师保卫的是不是皇帝?我满脸泪水地一次次解答他们的疑问,客串个翻译也这么难!

整场演出一气呵成,好多情节令人动容,观众泪光闪闪。

演出结束,走出剧场很远,再次回望,想到沙瓦剧场的设计理念,为保证平遥古城完整的美感,采取“下沉式”设计,地基下沉六米,让剧场在视觉上低于古城墙,以表达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敬意。

那一刻,对导演王潮歌的敬意油然而生。

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与心灵的对话。平遥梁村

去梁村,是临时起意。

在平遥有大半天空闲时间,本想去西赵村。一得客栈老板建议我改去古城东南6公里处的梁村,比西赵村近,却同样好看。老板给我看他周末骑行梁村时拍的照片,乔家大院般,窑洞式建筑美轮美奂。我立刻动心,背包就走。打上车,司机听说我去梁村,一口价35元,我听不太懂当地话,但能理解司机的意思,平遥司机不诳人。路上,问司机返程如何乘车,司机说,梁村没有公共汽车,也打不到出租车。我试着问他能否回来接我一趟,他痛快地答应。

顺利抵达梁村。由于临时起意,对梁村完全不了解,路上手机上网,知道梁村由五个古堡组成,分别是东和堡、西宁堡、昌泰堡、南乾堡和天顺堡。其中,东和堡年代最久,地势最险,西宁堡两面环水,景色最秀,昌泰堡以四合院为多,较为简陋。在五个古堡中,天顺堡和南乾堡保存最为完整。

司机把车停在梁村古戏台前。看牌子上的古戏台介绍,得知此处位于古源西街区中心,始建于元代,民国初年,由梁村平遥四大乡绅之一冀敏功率村众扩建重修。戏台东西两侧有保存完好的窑洞,窑洞中间的门匾上分别刻有“莫来由”和“怎结果”,意味深长。

古戏台对面的窑洞前坐着一位老爷子,我走过去搭话,问村里是否有导游或者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他摇头,我方才想起梁村这样的古村落早已成为“空心”村落。我问他可否带我去村子里转转,我可以付导游费,没想到,老爷子一口回绝:“不需要。”老爷子淡定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庸俗。人至无求品自高,老爷子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

在古戏台前拍完照片,我问老爷子附近还有什么去处,他说有所小学,里面有个古寺。回来后,上网查,方知那是“积福寺”。梁村小学离古戏台不远,学校已经搬走,古寺正在恢复、修缮中。我去时,几个老爷子正在古寺旁纳凉聊天,得知我从东北来,都很热情,可惜我听不懂当地方言。一个老爷子自告奋勇给我当向导,带我登上古寺旁的钟楼,里面有座清代古钟,造型精美大气,老爷子试着敲响了古钟,钟声响起,声音洪亮,余音绕梁。

在钟楼上时,有一只小鸟恰巧落在飞起的屋檐上,晴空下欢快鸣叫,自由自在,我在按动快门的刹那,心底生出几许柔软。

离开积福寺时,征得老爷子们同意,给他们拍照留念,每个人都腼腆地对着镜头憨笑,民风之纯朴可见一斑,其中两个老爷子建议我去天顺堡,并起身送我走出老远。

当天,烈日炎炎,我背着双肩包,脖子上挎着相机,头上带着防晒大檐帽,脸戴口罩,捂了个严严实实,我的横空出现让当地人充满好奇,无论男女见到我都好奇地问我从哪里来。当得知我一个人千里迢迢从东北来看这些老房子时,村民们无不热情相帮。在梁村不过两个小时,我依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在当地闭塞的环境下,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和质朴。

天顺堡位于南乾堡的南侧,由中国第二大票号蔚泰厚的掌柜毛鸿翰兴建,前后历经100多年。走进天顺堡,两边是青砖砌成的高墙,恢宏神秘,堡内建筑随地形高低错落,由于没有导游,我只能从高低不一的门楼上隐约揣测当年主人的富裕程度。

天顺堡有不少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屋檐上雕梁画栋,木窗镂花,工艺精湛。经过百年沧桑,有的院落已经坍塌,也有的变成了牛棚、羊圈、仓库,即便这样,从堂皇威严的大门、大门内的影壁中,依然可见当年的风采。梁村,除了毛鸿瀚故居,还有冀氏故居、邓旺庆故居、邓氏故居、冀鼎选故居、白氏故居、梁氏旧宅、史氏旧宅,一共132座老院落,深藏过诸多清代巨商。在布局严谨的古堡里,走在逼仄的小巷中,每一栋房屋、每一块砖瓦,都在向我叙述着当年晋商的兴衰。

平遥梁村让我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旅行方式,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念起,万水千山。关于教堂、关于萧红——旧时光里的哈尔滨向着内心的出走

流年不利,压抑、困顿、迷惘,种种痛苦如影随形,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一只被扒了皮的刺猬,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对于某些伤害,我选择了忍耐,并非怯懦,而是一种修为。

忍无可忍时,我选择一场出走。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说:“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现实中遇到的愤怒和肤浅的欲望。”他的书激起我内心的共鸣。出发—旅行—归来,成为我逃离现实的一种方式。沈阳—哈尔滨,不过两个半小时车程,却能将我带离令人厌倦的生活。背包里只有一本书,安妮宝贝的《且以永日》,书名出自《诗经·国风·山有枢》中的“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大意为,姑且以之寻求喜乐,姑且以之消遣时光,这正是我此行想要达到的目的。

极乐寺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是老哈尔滨的龙脉所在。它始建于20世纪初,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近代佛教寺院建筑,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说也奇怪,下出租车,看到极乐寺红墙的刹那,纷扰起伏的心瞬时安宁,一堵红墙将滚滚红尘阻隔在外,桃源与红尘,不过咫尺间。

极乐寺内环境清幽,树木茂密苍翠,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想将这片浓浓绿意留在相机里带走,取景时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拍,相机里的照片都不及实际漂亮。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眼的分辨率大约是5.76亿像素,再好的相机都无法与之相比。可即便人眼有如此高的分辨率,我们还是常常读不懂人心。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我住的酒店就在索菲亚教堂旁边。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有名的建筑物之一。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后重建,于1932年落成。一个人沿着教堂的外墙边走边看,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遗憾的是教堂现已挪作他用,是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教堂广场上有许多鸽子,每当有人经过,鸽群就扑啦啦地飞起,场面壮观。想起网上热炒的梁朝伟鸽子体:“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才叫生活。”

哑然失笑时,见一个小伙子正举着相机对我猛拍,我对着镜头继续保持微笑。另一个男生见状,飞快跑去买袋鸽食回来抓一把放我手上,顿时,呼啦啦飞来一大群鸽子。旅途中总有这样的遇见,微笑、擦肩、再见,却让人相信人与人之间除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简单美好。

哈尔滨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是一条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百年老街,也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沿街有历史建筑20多栋,汇集了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西方各种风格建筑,漫步其中,仿佛徜徉在建筑艺术的长廊。可惜的是很多老建筑被重新粉刷过,清一色的明黄色多了份轻快,却失去了老建筑特有的沉稳和厚重。

华梅西餐厅是哈尔滨著名的老字号西餐厅,于1925年由俄国人楚吉尔曼创建,以经营俄式西餐为主。即使是一个人也点了红菜汤、套面包、俄式沙拉、罐牛肉。无论什么时候,吃总能让人愉悦,难怪有人说,心和胃离得最近,胃饱了,心就不会空。

华梅西餐厅对面是马迭尔(Modern)冷饮厅,在雨后的凉意中,我又吃了一根马迭尔雪糕。马迭尔品牌是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马迭尔”这个名字从清朝到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未改。

教育书店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原名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建筑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壁柱、浮雕、花萼状阳台,格调奔放、富丽堂皇。在书店里稍作停留,书架上的书凡是喜欢的我都有,无论书还是人,我喜欢的都是同一种类型,干净、淡然、温暖。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该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