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0:36:35

点击下载

作者:潘华信,严世芸,徐燕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严苍山学术经验集/潘华信,严世芸,徐燕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

ISBN 978-7-117-25009-2

Ⅰ.①严… Ⅱ.①潘…②严…③徐… Ⅲ.①严苍山(1898-1968)-生平事迹②中医内科-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K826.2②R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5013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主  编:潘华信 严世芸 徐 燕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8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009-2策划编辑:崔长存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流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编委会

总 主 编 严世芸

常务秘书 徐 燕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其 王羲明 邓跃毅 朱生樑

     孙增坤 严世芸 李其忠 何立群

     陈丽云 胡鸿毅 袁灿兴 徐 燕

     蒋梅先 韩 政 潘华信

主编简介

潘华信:1958—1966年师从严苍山先生,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曾服务于卢湾区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负责人,也在卢湾区中医协作组工作。1979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1980—1997年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指导研究生班。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聘教授。撰有《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评校柳选四家医案》《唐宋医方钩沉》,医学散文集《灵兰剔藓》,医学论文集《管蠡集》《叶天士医案大全》。为《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大辞典》副主编。

严世芸,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先父海上名医严苍山的医训。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又师从中医泰斗张伯臾、裘沛然等多名海派中医名家。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现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客座教授,英国伦敦都市大学荣誉博士,《辞海》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卫生部高等医药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优秀教材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及上海市教育楷模提名奖。主编《张伯臾医案》等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近50篇,承担各类各级课题30多项。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徐燕: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曙光医院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承基地总基地秘书长,丁氏内科传人严苍山临床传承研究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严世芸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严世芸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师承全国名中医——严世芸。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经典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身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专家库成员。先后获得了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获得专利项目2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包括 SCI论文)。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严苍山先生的生平传略开始,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精心选取严苍山先生各科有效医案与膏方以及苍山先生早年临床诊治的医案录存集,次序方剂篇(选用方及自创方),再设医话医论,又结合了代表性论著、纪念文章、诗书艺术等有关内容。本书首次重现了严苍山早期医案勘本,加以整理、修正,注疏,点明要旨。

本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海派中医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插图

严苍山先生严苍山处方样本四人合作书画作品(严苍山、潘天寿、王个簃、唐云)苍山先生为四人合作作品的题字严苍山书法作品。今人林刚在精英文化栏目上(2007年8月23日)有如下介绍:旧时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4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近代擅书法之名医有范文甫、谢利恒、丁甘仁、恽铁樵、王仲奇、肖龙友、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陈道隆等。他们的书法皆臻上境,留下的方笺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珍藏严苍山先生故居外景严苍山先生故居宁海寻根前排左起第三:严力、严世芸;后排左起第六:徐燕、潘华敏、潘华信其余为当地政府领导及亲朋好友潘华敏追怀恩师严苍山所刻“此心光明”印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传承研究基地部分成员合影第一排左起:严骅、潘华信、严世芸、潘华敏、严力第二排左起:姚洁敏、王欢、马杰、杨爱东、付德玉、陈丽云、徐燕、马文欢、胡蓉等总 序

鸦片战争以后,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设立租界,列强割据,华洋杂居,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和文化侵蚀的一种政治权利形态,但也冲破了封建传统文化羁绊,促进了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使上海很快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远东商贸中心,以及城市人口85%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移民城市,是公认的世界四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发展形成的人文特点及对医药需求的增长,给中医医疗和中药实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中医流派、地方医派的贤才和中医学子纷至沓来,汇集沪上,成为人文荟萃之乡,名医辐辏之地。在上海城市环境和文化土壤的催化下,孕育和造就了海派中医,出现了学术思想交融,学术观点争鸣,中医西医汇通、医疗技艺交流,中医医院与中医学校林立的生动局面,形成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鼎新而变,领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色,为我国中医的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泽周(字甘仁)先生,顺潮流而动,于19世纪80年代来沪寻求发展。丁家三世从医,先生承家业,学医于江苏武进孟河镇,初学于纡塘马绍成,继则师承一代宗师马培之,并时与族兄丁溪松问学。学成之后,始悬壶于孟河,后客寓苏州,再东迁沪渎,设诊于上海仁济善堂,问道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名家,过往甚密,撷取各家之长,轩岐之学得以交融升华,造诣日深,医道大昌,一时煊赫,名噪海上。

丁甘仁先生孜孜矻矻,追学不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深得同道赞誉。其重理论而崇临床,精专博学,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尊经典,博众长,融时论,援古证今,别开生面;破“寒”“温”对峙格局,倡《伤寒》《温病》统一法门;杂病证治,主以《伤寒》《金匮》方论,兼采各家,首重脾胃调治;外感热病证治,宗《伤寒》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攻补相宜,肺胃同解;重痰湿致病,擅用化解痰湿诸法;崇尚和缓归醇,常变有度的临床风格,用药重辨证,贵轻灵;不囿临床分科,内、外、妇、儿、喉各科兼长,堪称典范。此外,先生虽繁忙诊务,却着意立说,著作颇丰,有《医经辑要》《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证治概要》《丁氏家传珍方》《丁甘仁医案》等多种著作刊行,皆脍炙人口之作,深得同道青睐。先生乐善好施,孙中山先生曾以总统名义赠予“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其大医精诚,可见一斑。

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而且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先驱者。1913年,先生会同夏应堂、谢观诸同道在全国医药联会上提议筹款集资兴办中医学校。经反复与当局请愿,成功立案,于1916年8月23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家经由政府正式注册的中医学校。学校请谢利恒任校长,汇集一大批医理精深、学问渊博、临床高超的中医名家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就课程体系、教材、教师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医近代学校教育的先河,使中医人才培养走出了单纯家传师承的狭小天地,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洋洋千言的办学“宣言书”中,详述了创办中医学校的目的,计其大要有四:“国粹之可虞也”;“生命之攸系也”;“气质之不同也”;“利权之外溢也”。发出了“唯有争胜,奋起振奋”“竞争乃出,优胜劣败”的呐喊,表达出了“昌明医学,保存国粹,中体西用”“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之学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种子”的办学宗旨,并立“精诚勤笃”校训。凡此,抒发了丁甘仁先生及其同道面对欧风美雨,中医危亡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和忧虑,以及与之抗争的决心和韬略,其心系国粹的中医情结,由此可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办学凡32年,共30届,869名毕业生。1926年先生谢世后,由次子丁仲英、长孙丁济万,以及夏应堂主持学校工作,并于1932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学校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陈存仁、张伯臾、沈仲理、裘沛然、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等等当代名医,皆师出丁甘仁门下,承丁氏之学,蔚然有“丁派”之誉,是海派中医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在丁氏内科流派诸多弟子之中,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二任院长者;有成为国家卫生部顾问者;有成为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员者;而成为上海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上海市及全国诸多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的资深教授、主任者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弟子更是名噪港台、海外,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医学术方面,他们砥砺潜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体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常善变,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在各自的临床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学术风格和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内涵,深刻影响着上海乃至海内外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为高等中医教育、各级中医院的建立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中医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其功莫大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重启了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并与高等中医药教育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对地方医学流派的继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在市政府、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组织领导下,领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对上海中医学术流派——海派中医的发掘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各学术流派的基地建设,其集流派学术特色研究总结、流派团队培养、流派优势病种特色门诊的设立、流派相关文献的集成等等为一体,促进海派中医各学术流派学术经验特色的弘扬和发展。丁氏内科流派在先后二期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市政府的重点支持,并通过论证,根据是否具备研究条件的实际情况,遴选了丁氏内科流派内六个分基地建设项目(黄文东、严苍山、张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以及六个学术思想研究项目(丁甘仁、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裘沛然)。尽管遴选过程中,不乏存在遗憾之处,有些较有影响的丁氏内科流派的医家因找不到传人或缺乏可查考资料而未能立项研究,如许半龙、王一仁等,殊深痛惜。然而,就当前研究项目而言,大致已能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特点及其发展的基本面,尚属幸事。

在近六年的研究中,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均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寻根访踪;焚膏继晷,爬罗剔抉、穷搜冥索,搜集遗秘,补苴罅漏,集腋成裘;刻苦研究,译慎不拘,刮垢磨光,去粗存精,全面总结,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凡此,其有耗于呕心沥血,无累于名利得失,专心致志,几经寒暑,编著成以。其中,旧居家貌、传承谱系、先贤年谱、医案医话、医论学说、经验特色、文献影像,一应俱全,于继承与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功不可没。

200余万言,计12分册的煌煌著作——《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将付剞劂,面市问世。该书是首部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医学全貌,又切合实用而富有研究价值的集成性著作,为今后深入研究、总结、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奠定了基础。于此,心存感激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创导,上海市政府、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鼎力支持,也深切感动于丁氏内科流派研究团队全体同道的不懈努力,成就该书的铸成。纵然我们付出了艰辛,但深知遗阙错谬之处尚属难免,祈同道仁人点拨赐教,以臻完善。严世芸二〇一七年八月代 序

苍山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8个年头了,白云苍狗,天上人间。

我侍苍师侧前后10年,在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地烙印在脑,特别是一些生活琐事,夜深人静之际,会重现眼前,仿佛先生没有离去。苍师待我恩重如山,情同父子,今天回首前尘的哀痛与悔疚,言语是无法表述的。

今年清明,我随世芸兄等踏上寻根之旅,来到先生的故乡——群山拥簇着的浙江宁海,荷县政府的盛情关照,短短两天,我们寻觅和重蹈着先生成长的足迹,在县政府的档案馆中获得了先生当年不少的珍贵史料,又安排我们参观了柔石、潘天寿、严苍山的故居,与已经白发苍苍的柔石女儿,握手相聚,唏嘘话旧。更凭吊了先生景仰的方孝孺的跃龙山上的读书处。

今日宁海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了,但时尚景观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掩映着非凡的历史光焰,这在方氏读书旧址就体现了出来。当我们的车在跃龙路上转入一十字路口时,一段高高的黄色古旧的围墙便映入眼帘,后边是松柏环绕的小丘峰,山不高却名跃龙。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左侧是磬钟隐约的宏伟庙宇,右侧就是先生常说起的方孝孺读书处了,明代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并称方为正学先生。旷地上矗立着一座石坊,近人补额曰“乾坤正气”四字,再上数级,有古朴的粉墙园洞门,入内是幽深的厅堂旧屋了,修葺整饰,人迹稀少,寂静而肃穆。我坐在厅前天井的石条上,思绪飘渺起来:100年前,先生与潘天寿、赵平复(柔石)同窗于今正学小学,知己联袂常来此地瞻仰先贤,可能也是坐在我今天休息的石条上,先生吟成七律一首《题方正学先生读书处》:“瞻仰芳型有荩臣,模糊碑碣字痕存。贞心直与山河壮,正气重开天地昏。叶落疏林标血色,风鸣古柏凛忠魂。燕王宫殿今何在?不及三椽书舍尊。”想当年先生等登临兴怀时,虽山径凄迷,而模糊碑碣仍在,经百年岁月的洗磨,今日故物荡然了,当年少年意气、激扬文字的前辈们,亦早已长眠地下,天地悠悠而人生苦短,只有他们报国的赤诚长留在后人的心怀之中。

历史的余绪,让我把方孝孺、柔石、潘天寿、严苍山引联成一种宁海的独特精神,它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台州式的硬气”。宁海古属台州,四位都是台州“硬气”的楷式,彪炳千秋。赵、潘、严三人自幼情同手足,一生风雨同舟,柔石早岁避难来沪,潘天寿解放后途经上海,都下榻在苍师太仓路寓所;即使“文革”中潘被隔离,先生身系囹圄,狱中犹牵挂老友,赋诗抚慰:“旭日高悬日影遁,还君清白勿扰心。”他们的精神、友情,在我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范成大的诗句:“死生契阔心如铁,风雨飘摇鬓欲丝。”感人而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此次寻根之旅,我们又专程祭扫了苍师和师母的墓地,山径仄隘,地旷天高,简窄的墓头,杂树生花,群蜂萦绕,对着碑上苍师和师母的名字,思绪让我回到了数十年前的一些往事。

记得那是195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初次来到苍师太仓路寓所。穿过后门黝黯的厨房,由月英姐引路,登上小木梯,来到右侧亭子间。中间一圆桌,置放着稿纸、复印纸和原子笔,四周陈设简单而整洁,墙角搁几上斜放一张镜柜,内一女青年白衬衣深色背带长裙,阳光璀璨,天真隽秀,在我视线移动时,沉稳缓慢的步声自上而下,苍师微笑着跨进房间。我的任务是抄录他的文稿,由于一手孙过庭的草书,合着章草,常人不易辨识,在我则略能认字,且好书法,所以我的入门,苍师颇高兴的。我一行一行抄,他不离去,看着我写,寂静而显得沉闷。约一小时,门外又传来轻轻脚步声,师母来了,慈祥而白皙,手里端着两小碟饼干和果品,低声细语:“华信,放一放,吃点点心。”并为苍师和我的茶杯里加了开水。这是我初见师母的记忆,温馨而亲切,让人终生不忘。

又20世纪60年代初,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我常常挨批,说我不关心政治,“只专不红”,“谈吃论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等,心中委屈,一度情绪低落。对学生素来严格要求的苍师,却从未苛责,对我往往抚慰有加。一天下班后,他要我一起回家吃饭,进客厅,师母已饭菜端正在桌。由于家中子女佣人多,苍师又好浅斟细酌,故大桌旁另放一小圆桌,几碟精致菜肴,融合在亲情笑语边,一人独饮。这天例外,苍师关照小圆桌上加一副碗筷,让我与他对饮、对吃。师母不安了,时时过来看我菜是否吃完,记得很清楚,她又夹着一只红烧蛋放在我碗里。苍师话不多,只是鼓励我用功读书,正如后来遗诗告诫所说:“还希医学多努力,青出于蓝胜于蓝。”在我与华敏弟能得“青出于蓝”已不易,遑论“胜于蓝”了。

在料峭的春寒中,面对着恩师的墓碑,两件小事突然涌上心头,献上两株白色的菊花,我不禁哽咽了起来,语不成声。后来座谈会上,有人问我感触,我答:苍师对我们,恩重如山,情同父子,就这八个字了。唯在我言,碌碌不力,蹉跎了岁月,辜负了厚望,愧对师门,这是我面对苍师故土要说的一句由衷的心里话。

宁海的灵山秀水孕育了柔石、潘天寿、严苍山三位时代精英的成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苍师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功绩和名望被隐没不彰,客观地说,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是抹杀不了的。苍师继承了汉唐以还的医学理论和学术经验,立足时代,总结和阐发出不少新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如1929年,上海脑膜炎猖獗,当时西医束手,死者枕藉,苍师主治于四明医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疫痉”说,订立新方应治,挽回了不少生命。据当时典籍记载:“凡患脑膜炎者,竞送四明医院,沪埠一隅,奉为脑膜炎之唯一救星。”苍师的学术贡献,于此可见一斑。又温病论治方面,他提出“三护” (护脑、护津、护肠)说,防患于未然,打破了叶桂卫、气、营、血先后分期说的鸿沟。杂病治疗中,据阳腑宣通的原则,创“寒结旁流”说,发前人未发,用三物备急丸。培补脾阴方面,立辛芳悦脾法,补充了缪希雍、叶桂、吴澄等未尽之旨。20世纪20年代,苍师深感汪昂《汤头歌诀》的选方不足,增补了不少古方、验方,到了50年代,第二次又加以增补,共增入方剂213方,并详加注释,直到“文革”前夕方始蒇功,为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宁海严苍山故居的修葺,相对柔石、潘天寿故居言,是滞后了。近悉县政府已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目前正积极展开动迁和收集故物。感人的是,数十位宁海当地退休的老人,已自发地动作在先,在旧居的一间厢房,开辟了严苍山医学纪念馆,生平、履历、医著、书画等相关资料收集得颇为周全,照片、图片的放大复印件悬挂在陈列室的四周,可贵的是所有一切都是自费亲为,他们的共同心声是:苍师的名字,与柔石、潘天寿一样,是宁海人的骄傲。当得知我们要去参观故居时,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来厅前热情欢迎,茶水、果品摆满在厅堂的长桌上。古人说:大道不孤。医学也是大道,所以“天下为公”,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爱和呵护,苍师医学根植于民的精神,在此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医学基地,在世芸兄的主持下,徐燕主任恪尽职守,多年以来组织大家做了大量工作,俾苍师学验得以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本书的付梓当是一个小结和新的开端,作为苍师弟子的我深感欣佩。猥蒙不弃,嘱为弁言,自日前宁海归来,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下来,不计工拙,遂成此文,想以此代序,也不知有当高明不?潘华信2017年8月前 言

严苍山先生(1898—1968)是近代上海杰出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其家学渊源,幼受庭训,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四届毕业生,师承丁甘仁先生,以医疗为职业近50年。1927年联合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为民国中医老三校之一,在21年的办学时间里,有23届906名莘莘学子得到培养,为我国的中医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后继人才。

苍山先生治学严谨、医术高超,救死扶伤,活人无数,享有“活菩萨”之称。学术方面,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根叶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破前人之说,对汗、清、下治温三大法则有独到的用法;同时根据温病的变化规律,提出温病的“三护”法则,防病于未然。汗法、清法、下法,苍山先生归结为治温病的三大基本方法,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提出之“三护”即护脑、护津与护肠。并首创“疫痉”病名(流行性脑膜炎),对温病治疗自创有效方剂10余首,有透邪清热,或平肝息风、或育阴柔肝等法,都是临床学验总结的自己体会,在本书中得以详尽体现。在内伤杂病方面,重视并发挥“丁派”脾胃调治,提出辛甘悦脾、甘润柔养之法,轻清灵动,对病后土惫,以及重病中鼓舞中土、振奋元气,作出了独特的发挥和贡献。留有多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如《疫痉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1956年12月修改注释和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纂的《汤头歌诀正续集》,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中医书籍,印数达80万册。1965年根据当时临床实际,又编辑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等。

丁氏内科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分册从医家的生平传略开始,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精心选取严苍山先生各科有效医案与膏方以及苍山先生早年临床诊治的医案录存集,次序方剂篇(选用方及自创方),再设医话医论,又结合了代表性论著、纪念文章、诗书艺术等有关内容。本书首次重现了严苍山早期医案勘本,加以整理、修正,注疏,点明要旨。这是苍山先生早年临床学验的总结,弥足珍贵。

苍山先生擅诗文,精书法,能绘画,为当时沪上医界八大才子之一。本书首次收入其早期诗词作品《五丝斋诗稿》中部分诗词及其后期诗词作品,诗文并茂。希冀多角度真实反映苍山先生全貌。

本书所辑,限于资料与编者水平,未能详备,有待今后的补充和提高,而苍山先生的珍贵学验在继承和发扬丁氏流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书应能得到充分体现。徐燕2017年8月上篇 生平史略一、严苍山生平史略(一)简介

严苍山(1898—1968),名云,浙江宁海人。家学渊源,幼受庭训,从祖父志韶学习中医。稍长从严志韶公读岐黄书,聪颖强记,祖、父辈俱寄以厚望,令只身僦居深山古庙间,静心诵习《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经典。夙兴夜寐,朝夕不辍,凡三载后返里,由此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获亲炙于丁甘仁先生,博览群书,通达大雅,与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诸公为同窗知己。3年毕业后,于1926年任上海四明医院(今曙光医院前身)中医师,次年(1927年)和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等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1930年,于上海法租界蒲柏路(今太仓路)其寓所设“严苍山家庭医药顾问社”。20年代末,主持上海四明医院医务,开展急性热病中医住院治疗。抗日战争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医疗工作。曾受左翼作家柔石延请为鲁迅治病。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聘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后因故未赴职。组织卢湾区第二联合诊所,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当选为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严氏熟谙《内经》《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典医学文献,擅治急症、重症,于急性外感温热病尤所专长,所创疫痉(脑膜炎)“三护一防”(护脑、护津、护肠、早防)防治法,颇具疗效。对内伤杂病以调理为主,常用北沙参,时有“严北沙”之称。自拟新方治疗慢性肝病、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有独到之处。严氏深邃于词章,尤精书画。诗文医作不少,惜后大抵散佚。今存有《疫痉治疗集》《汤头歌诀续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等医著。遗有《严苍山先生医案》稿。卢湾区卫生局收集整理其事迹及遗作,出版有《苍山劫》一书。1964年严苍山在上海市卢湾区联合医疗机构的工作证,当时他在济南路街道地段医院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发给严苍山的医生临时开业证(1950年10月)1963年所拍的全家大部分成员照严苍山70岁与部分学生留影,1966年5月1日劳动节严苍山先生与学生合影(二)治学观点

严氏主张业医者须兼取百家,革故鼎新。严氏认为中医学术数千年来之所以延绵勿替,而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已大抵消亡,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重视治学,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未来的命运,或繁荣、振兴,或衰落、式微,全在于斯。严氏为此一再强调须兼取百家,推陈致新。严氏认为兼取百家,即是要求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是仅仅按照清代沿袭下来的医学模式,把学术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如《内经》《难经》《伤寒》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基础,学习这些著作须终身寝馈其中,如孙思邈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因为经典中许多奥义,往往要经过反复沉潜涵泳,加以实践,方能彻悟。举例来说,《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一段话初学者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体会到不少下利病的症结是由于宿垢未除,这是运用常用法如消导、健脾、温涩等无效的原因。肠腑以通为贵,故宜承气法以铲除病根。后世名家许叔微、孙一奎等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严氏认为如果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无异于把珍贵的财宝随手抛弃,十分可惜。严氏认为魏晋以来,中医学有很大发展,特别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近医界有一种庸俗化、简单化的认识,把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桎梏在金元明清诸子间,置宋前医学精华于不顾,这是黄钟毁弃,令人生憾。严氏经常告诫说,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金元以还诸子学术,以及后世大量所谓“秘方”,大抵亦渊源于此。唐以前数以百计的方书皆亡佚不传,所幸不少精华由《千金》《外台》保存了下来,《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融化了这些精华,又加以铺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四部医学巨著,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的大体梗概,与金元后诸子学术相较,则有整体与局部、浩瀚汪洋与涓涓细流之别。严氏强调治学上是不能舍本逐末的。当然,严氏认为金元后诸名家亦有卓著成就,如刘完素主火,李东垣重脾胃,张子和主祛邪,朱丹溪主滋阴降火,张景岳、赵献可主温补,叶、薛、吴、王阐发温证论治,吴师机主外治法,王清任主瘀血,唐宗海主血证等等,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医学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的宝库。先师主张兼通百家,即包括融通这些学术精神,问题在于:①学习金元后诸家,不可陷于门户之见而一味盲从,须沉得下,跳得出,能根据实际病情随我所用。②须注意诸家除主要成就外,还有不少学术特点,如丹溪除滋阴降火外,杂病论治亦多发挥;子和除攻邪外,食养更为擅长。因此,切忌简单化地评估名家学术经验。(三)敢于创新

严氏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医学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他学富思深,在中医临床数十年中,擅长诊治重症、急症,对疑难病证常能出奇制胜。在杂病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与羚羊同用,肉桂与黄柏共伍等,制方细心大胆,灵活奇特。他认为疾病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也应随机变化,不嫌“杂”“乱”,但必须“杂”而有法,“乱”中有序,故每奏效独捷。严氏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严氏在治疗温病方面,既有丰富经验,又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根叶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破前人之说,对汗、清、下治温三大法则有独到的用法;同时根据温病的变化规律,提出温病的“三护”法则,防病于未然。汗法、清法、下法,严氏归结为治温病的三大基本方法,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三护”即为护脑、护津与护肠。治温以“三护”为主,犹如兵家之先发制敌,不使内邪有入传之机,确为严氏卓有成效之创见。对于前人叶天士创卫、气、营、血的温病学说,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言,严氏固颇为折服,然他又不囿于陈说,结合他多年来在治疗瘟疫急重病症的经验,提出了“在卫须顾清气,在气应兼凉血,杜其传变为上工”,突破了叶天士的陈式,发展了温病的治疗大法。由此可见严氏敢于创新之一斑。在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上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猖獗,死者枕藉,西医束手无策。严氏在四明医院工作,对该病的中医机理证治展开积极研究。由于此病以发热和角弓反张为特点,属古“痉”病范畴,又病变多见沿门阖户相互传染,即称疫病,故严医师首称为“疫痉”,正其病名。他制订了许多新方,有透邪清热为主,或以平肝息风、育阴柔肝等等,都是按“疫痉”病情实际变化制订的,疗效卓著,挽回了许多危重病例,名声大振。严氏自1924年起从事中医工作,积有近50年的临床经验,为医学宝库作出了不可多得的一份贡献。1928年编著《疫痉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1956年12月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修改注释和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纂的《汤头歌诀正续集》,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中医书籍,印数达80万册。1965年根据当时临床实际,又编辑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为此,他埋头写作常常工作至深夜,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四)热心公益

严氏虽身居上海,但始终关心桑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在抗战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的医疗工作。1932年,宁海流行痢疾,严氏知道后,便自费购置一批“十滴水”及自制的“痢疾散”捐赠宁海乡民。在抗日战争前,他又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任理事长。通过“宁海旅沪同乡会”,组织护贫济急捐款活动,救济家乡灾民;为来沪同乡介绍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一批在沪失业的宁海籍难民无法生存,便组织、联系木船协助回乡;并帮助将亡故同乡的棺木运回故里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使他和广大中医工作者获得了新生,他深感中医犹如枯木逢春,中医学从此将发扬光大。上海一解放,他就参加了普种牛痘工作,造福百姓。1953年,他又主动放弃私人开业,组织联合诊所,并积极参加社会群防群治活动,1958年至1959年麻疹流行期间,他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上门替对象儿童点雷击散,许多三层暗阁有他的足迹。他医德高尚,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凡病家有请出诊,他总是每请必到,许多重笃病人,已为他人弃治,经他殚思竭虑,精心治疗而转危为安的屡见不鲜。他经常告诫学生:“天下无不可治之疾,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医生的责任没有尽到。”(五)品性耿介

严氏一生为人正直,在旧社会他同情民主进步人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如革命烈士柔右(赵平复)与严氏是少年密友。1928年5月柔石因宁海中学进行大搜捕,只身来沪避难,即在严氏家暂住。在暂住的2个多月里,柔石完成了20多万字《旧时代之死》一书。柔石与严氏曾一起前往景云里23号拜访了鲁迅先生,以后柔石还经常为逃避国民党抓捕而住严氏家中,与鲁迅先生接触。1931年初,柔石不幸被捕,严氏得知后,曾想通过关系营救,未成。后得知柔石牺牲的消息后,严氏深感悲痛,说:柔石是很有骨气的青年人。解放后,严氏把冒险保存柔石的唯一遗像捐献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现保存在宁海柔石纪念馆内。严氏生前曾有一首深情回忆柔石的诗词:“创作初看三姐妹,青年文艺有金声。突然被逮牺牲后,解放方传烈士名。”王育和(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王嘉祥的哥哥)是解放前宁海中学校长,宁海中学当时是进步学校,严氏的第二个儿子严世菁和一些同学蒋通洲、华宣圭、龚以初、钱之达等受王育和的影响,到上海后均参加了进步组织。经王育和介绍,他们中一些人有时还住在严氏家中。又如夏贞淑是原上海国强小学教师,解放前参加进步组织,在1948年国民党大搜捕时,严氏为掩护夏贞淑,让她住在自己家中躲避。解放前夕,夏贞淑、严世菁为迎接解放,把十几捆红绿标语纸藏在严氏家中的阁楼上。1929年旧社会卫生部抹煞几千年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竟提出了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①中医一次登记为限,以后不再登记;②取缔中医学校之设置;③取缔中医书籍报刊之出版。妄图以此来废止中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情激愤,严师与中医同道奋起抗争,群情激昂,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公开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六)擅文精艺

严氏作为一代名医,禀性儒雅,又擅诗文,精书法,能绘画,20世纪40年代被推为沪上医界八大才子之一。严氏认为医者涉猎宜广,最好通些琴、棋、书、画,可以提高修养,从中获得悟性,对做学问大有帮助。青年时期曾跟随清代翰林章一山先生,在诗、书方面深受其熏陶。与医界同道秦伯末、章次公、程门雪等常赋诗联句,相互赠送唱和。书法精研孙过庭的《书谱》,一向为医界所称道。这与章一山老师的培育是分不开的。他还擅长画花卉,与著名艺术家王个簃、唐云、应野平等过从甚密。与中国画坛泰斗、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情同手足,他每来上海,必到严家下榻,常常长夜叙话,终生酬为知己。“文革”初期(1968年春),潘天寿在浙江美院被审查时,严苍山悬念不释,写下了《阿寿二首》以寄心志。其中一首云:“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此诗既反映了与老友的诚挚情谊,又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的坦荡胸怀。诗文之外,严苍山医师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精深,他的书法在飘逸中见沉着,婀娜中显刚健,无论寻常药方小字,或悬肘擘窠榜书,皆能隽永洒脱,别具韵致。他幼年时曾用功临摹《芥子园画谱》,于梅、兰、竹、菊颇具功力,平时作画不多,然兴至下笔,清劲傲岸,神趣过人,毫不逊色于专家笔墨,常得到潘天寿、王个簃、唐云等名家的好评,这对于一个从事医学专业的人来说,是何等难能可贵啊!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造诣精深的名医,在“文革”中被非法隔离审查,备受折磨,于1968年4月14日含恨逝世,终年70岁。1978年8月19日,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和上海市中医学院联合召开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严苍山先生与名画家潘天寿、文学家柔石同乡,且极友善,时相往来。又与海上名诗人叶楚伧、高吹万等结为诗社,名云“沧社”,长吟低唱,以寄其志。先生生前著有《五丝斋诗稿》,记载其创作诗篇。兹录《五丝斋诗稿》中部分诗词及其后期诗词作品如次。采莲曲(三首)(一)合婚已知时,今年一十五。鸳鸯自往还,不识莲心苦。池塘莲正开,喜把瓜舟弄。(二)不向深处摇,恐惊鸳鸯梦。妖姣谁家子,打桨下莲塘。(三)笑语风传处,莲花似六郎。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注:采莲曲:《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南朝梁武帝及简文帝的《江南弄》中皆有《采莲曲》。此诗仿效其体。

六郎:唐武则天宠臣张昌宗,排行第六,貌美。杨再思云:“人言六郎似莲华,非也,正谓莲华似六郎耳。” (见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后把六郎代称美男子或莲花。将发门前马嘶急,娇女袂犹把。晓露湿征鞍,寒月盖四野。哭徐抚九先生名场空征逐,薤露忽经宿。伤哉徐孺子,枉奠生刍束。

注:薤露:古辞《薤露》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按《薤露》歌为古时丧歌。

徐孺子:东汉时徐稺,字孺子。家贫,躬耕而食。朝廷多次征聘,不仕。陈蕃为太守,不接宴客,惟稺来,特为之设一榻,去则悬之。

生刍:新割的青草。《后汉书·徐稺传》:“(郭)林宗有母忧,稺往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后称吊丧礼物为生刍。引申指生死交情。战城南时中秋,岁甲子。吴越一家相仇视。怒马驱兵海上来,炮声震天天欲圮。人民魂魄飞,相觑面如土。纷纷转徙他乡居,瑙珠玉帛弃无数。母寻子,子寻父,悲惨呼号泪如雨。太平谁识流难苦,始知军人之祸猛于虎。

注:《乐府诗集·汉铙歌》之《战城南》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以后诗人如唐代李白等多有《战城南》诗。苍山先生此诗不但取其题意,亦效其体,质朴而多巧思。曹颖甫对此诗批语:“神韵灼得。”

1924年(甲子)9月,盘踞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为夺取浙江的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的上海发动争战。两军在嘉定黄渡、太仓、浏河一带相持。后因盘踞福建的直系军阀孙传芳率兵入浙,卢永祥兵败下台。是为江浙战争。秋思(二首)(一)潦尽天高鸿雁飞,蚕丛多梗信音稀。西风日夜黄花瘦,不为莼鲈更忆归。(二)秋来庾信又天涯,江上西风苦忆家。昨夜梦归三径冷,篱前篱后惜黄花。

注:蚕丛:相传为蜀王祖先,教人蚕桑,又喻指蜀地。唐代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又《送友人入蜀》:“且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莼鲈:《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以喻思乡之情。

庾信: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赋、骈文。早年作品绮丽,晚年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感伤遭遇。萧瑟苍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三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后因指隐居所住田园。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留别一首呈拙师(曹颖甫)并示伯未、天授、缉夫、瘦秋诸子来时芳草长,江雁忽成群。等是他乡客,那堪又别君。东门三曲叠,南浦一帆云。水间亭边路,音书盼夕曛。

自注:东门、南浦,乃离别典故。予住上海小西门,归时须出小东门,至南市十六铺下船不谋而合,巧甚。

三曲叠: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代王维《送元二使西安》诗为主要歌词,引申抒写离别情绪。因全曲三段,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归雁翼翼归雁,鼓翥南飞。不忍回首,羽瘦神饥。悠悠白云,翳翳斜晖,欣及旧巢,故侣依依。噰噰和鸣,胡不早归?

注:噰噰:鸟声和鸣。《文选》宋玉《九辩》“雁噰噰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王逸注:“雌雄和乐,群戏行也。”

魏武帝曹操有《碣石篇》四章,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其《冬十月》曰:“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雁过南飞。”曹颖甫对此诗按曰:“有魏武笔法。”客中值乱,将归宁海得许,感事赋此以报湖海风云值乱时,十年世事不胜悲。绝交论似嵇中散,秋兴诗成杜拾遗。鸟食何劳拣肥瘦,蜗争谁与辨雄雌。奚如归隐柴桑里,秋满南山菊满篱。

注:嵇中散:三国魏嵇康,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有《与山巨源绝交书》。《文心雕龙·书记》:“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

杜拾遗: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杜甫在乱离中写《秋兴诗》八首。

蜗争:蜗角之争。《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

柴桑里: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晋诗人陶潜(渊明)家乡。拟古(二首)(一)辞家春忽至,桃李发华滋。北山听百舌,南山听子规。人生常羁旅,感此多忧思。俯首还入房,梦在故乡驰,相逢无一语,挥泪两凄其。觉来长太息,此心谁当知?(二)灼灼园中花,垂垂春堤柳,草木自敷荣,触拔楼中妇。良人临别时,不谓待当久,玄鸟知春节,将雏自成乐,欢会常苦短,使妾幽房守,怜比小儿女,依依但呼母。儿女俱不念,安恋此升斗?夜来魂梦多,常在君左右,寄君白玉环,区区君知否?

注:百舌:鸟名,即乌鸫。身黑嘴黄。善鸣,其声多变化,故称百舌。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赤叶枫林百舌鸣。”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玄鸟:燕子。《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诗十九首》:“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曹颖甫对此诗按曰:“两诗胎息渊隽在纳兰、茗柯之间。”

纳兰:纳兰性德。清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著《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其词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茗柯:清嘉庆时进士、翰林院编修张惠言,著《茗柯词》。为常州词派始人。论词强调比兴,为词颇沉着,而意旨隐晦。秋夜负手独徘徊,寒蛩咽露冷。月明风正高,梧叶落人影。夏日小斋不耐焰炎侵,且坐深堂抱膝吟。杨柳阴中眠稚犊,芭蕉窗外息幽禽。月明萤火光偏淡,草绿蛙衣色更深。羡煞山翁常鼓腹,高卧门外不关心。秋日吊方正学先生山径凄凉芜草深,向南啼鸟不成音。夕阳枫叶丹如许,似见先生报国心。

注:方正学: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明代浙江宁海人。人称正学先生,宋濂弟子。惠帝时任侍讲学。燕王(成祖)兵入京师,拒不为成祖起草登基诏书,慷慨就义,灭十族。著有《逊志斋集》。题方正学先生读书处瞻仰芳型有荩臣,模糊碑碣字痕存。贞心直与山河壮,正气重开天地昏。叶落疏林标血色,风鸣古柏凛忠魂。燕王宫殿今何在?不及三椽书舍尊。

注:荩臣:忠臣。《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朱熹《诗集传》:“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已也。”

燕王: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四年攻破京师,夺取帝位。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苍山先生与方氏同乡,对其十分敬仰,所作诗感情尤深。曹家达夫子只有诗文医事通,若言世务似痴聋。江阴沦陷殉城死,回忆同居似梦中。

注:蒋维乔《曹颖甫先生传》云:“八一三变作,即返里,久无音耗。数月之后,其婿来沪,则言颖甫已骂贼死矣。先是,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则刳其腹。呜呼!烈矣!”农民十叹(解放前)大旱大旱望云霓,云霓偏不现。田禾已枯槁,性命农民贱。贫富财主谷盈仓,贫人数米炊。如何同一口,贫富太悬殊。借租今年难得过,借租暂时渡。明年还要贫,生活真无路。逼租逼租如欠粮,帐房日夜嚷。无钱又无谷,一命付悬梁。抽壮丁农村抽壮丁,中夜来掩捕。生产哭无人,日后如何过。风雨昨夜风雨大,屋倒田禾没。阖家号饥寒,伤心口念佛。脱力黄春夏正农忙,偏生病发黄。偶到田间去,明日便倒床。贫家女家贫生女贱,富家欲作妾。虽贫骨头硬,情愿生意歇。富家狗今年称大有,十吃九不足。一旦逢灾荒,富家狗鼓腹。农妇产后未三朝,田间须操作。两腿渗恶露,不虞子宫落。农民八乐(解放后)土地改革千年封建苦,田地忽归公。何来回天手,韶山毛泽东。世界观有衣大家穿,有饭大家吃。懂得世界观,心中甜如蜜。学习本来是文盲,今日知学习。阶级与服务,时事都晓得。拖拉机铁牛威力大,瞬息耕百亩。即使日夜耕,铁牛亦不瘦。电气化电气放光明,工业百废兴。农村城市化,白土变黄金。儿女家中衣食足,穿红与着绿。日夜工来做,夜把书来读。破除迷信封建多迷信,何来极乐国。建设新社会,人民就是福。家庭父母应敬重,夫妻尚感情。人人有工做,自无意见生。严苍山未是草1968.2.28

前咏农民乐,意犹未尽,续咏四首。水库防灾筑库大无比,拦洪与蓄水,发电兼养鱼,其利无可数。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政府是棋手,通盘来筹划,全国皆富有。五宝农林牧副渔,农业之五宝,件件皆富馀,全赖领导好。绿化城乡植树多,环境碧碧绿,悦目与赏心,空气自然足。春回檐头闻雀躁,草本欲回青,惟有人生老,川流不转程。歌颂伟大的祖国大庆油田石油如血液,血少人无力,田大源自丰,富强孰与敌。原子能爆炸原子能,世界皆震惊,若非共产党,梦想不能成。断手再植断手能再植,世界创奇迹,医师陈中伟,六院功第一。七十感怀古稀似我真虚度,愧对人民无寸功,今日方知生命在,更应努力学愚公。忏悔人生如一梦,哀乐梦中寻。乐至春花发,哀时秋雨淋。未能多积德,故有自悔心。旭日高空照,真假无遁形。斗室抒怀元旦 调寄减字木兰花

今天元旦,落在其中真何奈,遥念家庭,人倦焦心不胜情;

问心有愧,雾消当辨真与伪,否极泰来,且自安心莫乱猜。忆旧同学少年尽白头,逐年凋谢几人留。但希留者多愉快,颐养性天莫他求。阿寿二首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沪杭两地互关心,我触灵魂三次惊。社会潮流无法避,境迁时过自安心。

[附注:指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教授]

[附注:当时,潘天寿画家遭迫害,后病死,1973年9月5日召开大会昭雪]赠应野萍世交旅沪弟兄称,书画闻名实可钦。儿女成群都继起,羡君享福又安宁。竹溪二首其一故乡风物本宜人,不欲回来自有因。满目森林枯绿尽,只馀老竹一枝春。其二如君应忆少年时,浪漫生涯不自知。今日方知贫是福,歧途未入便稀奇。

[附注:老同学董竹溪]怀念徐定澜两代世交情尚殷,晚年遭遇不同型。难忘早岁济眉急,古道照人益可亲。怀念章以吴暌违数载未通音,雷厉风行各受惊。破旧立新应改变,劝君健饭莫忧心。赠章以保大姐宁海山陬地瘠穷,文风闭塞不开通。侈谈革命离家中,不愧当时一女雄。赠章以铨辟佛学佛唯心不足论,人亡焉得有灵魂。早年我亦多迷信,解放以来远鬼神。其二劝君信佛幻成空,祖国建成岂佛功。应识人民真力量,须知何去又何从。哭黄小痴绕角相交质罕奇,每谈学问友兼师。侨居海上常往来,困苦情形唯我知。钱之达外家兄弟尔年轻,医学知名在北京。五载之前同返里,此时快乐未忘情。华宣圭你父壮年悲早世,遗孤头角已峥嵘。老人恋旧常怀念,此后还希音信通。怀念汪成孚我遭不幸你疑猜,你在病中我不陪。春日暖和应得健,我归买醉待君来。赠汪恒孚诙谐成性口含杯,谈笑风生合座欢。交到忘年人已少,佩君诚挚照肺肝。赠范新孚祖国眼科有特长,世家秘法贮良方。愿君此道多努力,培养传人大发扬。赠亲家魏曙峰姻联秦晋亦前缘,姑嫂双重美事传。门弟书香教育好,增辉蓬荜赖根源。其二亲母丧期事早知,未曾慰问致鱼书。今去闻要金针拨,急于进行莫再迟。纪念人物章太史一山祖孙三代分三朝,思想三人各一窑。百载以来今大变,吾公若在把头摇。吾宁清代功名大,君主灭亡不及时。书法素称成巨擘,提携后进我称师。丁甘仁夫子当年名望噪春申,着手能教治若神。办学兴医思想健,热忱培育接班人。中西团结今提倡,新旧合参要认真。灿烂医花开祖国,岂容忽视负师恩。谢利恒校长皇皇伟著大辞典,翊赞医林有巨功。长髯慈容人敬爱,至今吾道有遗风。薛文元、付雍言、许半龙三人年岁有差别,嗣读都教命不长。医界口碑称厚道,雷同命运实伤悲。(薛文元子瘫废,孙长成颇挺拔而夭。付雍言有二子,均学医不寿先后卒。有一女茹素信佛,亦中年悲郁而死。许半龙纳侧室,生三女一子,半龙没后,子不寿,一女外养,二女与侧室失踪。三人皆吾友,半龙同学,尤称知己,伯道无儿感伤曷已)王一仁吾来学校便相知,编辑诊疗与教书。学问同门君独健,奈何得病便成痴。曹家达夫子饮水思源吾发轫,适逢机会是原由。师恩未答内心疚,欲访后裔待报酬。其二只有诗文医事通,若言世务似痴聋。江阴沦陷殉城死,回忆同居似梦中。柔石(赵平复)创作初看三姐妹,青年文艺有金声。突然被逮牺牲后,解放方传烈士名。许半龙五友西门办学时,酒楼买醉与讽诗。自从君去骑黄鹤,地覆天翻你不知。

注:吾与王一仁、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五人创办中国医学院于小西门黄家阙路,时一九二七年事也。常同在九亩地马上候饮酒。君于抗战时一九四一年谢世。与门人共勉赠岑生冠华我有同门数十人,唯君古道最相亲。儿孙绕膝年都老,争取时间度此生。赠叶信诚景芸芳夫妻忆昔西门办学时,二人初次得相知。继成配偶创家业,白首到今当唱随。勉潘华信、华敏兄弟(三月十四作)随我同门有二难,擅长艺事不平凡。还希医学多研究,青出于蓝胜于蓝。赠诗一首怀念顾兆奎、张友琴、谢瑜、顾琇、郑衡若、徐亦仁、潘凤石、王天籁、李国兴、俞明洁、施东安等诸同门。先后同门数十人,深情有似一家亲。愧无实学迈先进,徒有虚名误后生。医学宝藏同发掘,中西团结见精神。发扬光大毋旁贷,惜我心余力不能。著书汪著汤头成续集,一时讽涌重医林。因为年久还须续,初稿完成未杀青。其二自惭少壮多荒废,腹俭如何可著书。只有晚年经验富,正编医案尽消磨。遗怀留饭仅三月,赢来百首诗,虽难得佳句,聊以解愁思。偶感恰似老僧学闭关,一无所事素三餐。弥陀不念吟诗句,烦恼排除心自闲。遗兴(实有160余首)我于文艺事,荒废已多时,受得数月苦,赢来百首诗,虽难得好句,聊以解愁思,诗德存敦厚,还须善措词。其他溯平生、如大梦方醒、无端留馆多月、论家庭、白发齐眉、儿孙绕膝、偏多苦难消磨、还赖慈航终有渡;叹今世、似名驹过隙、忽已行年七旬、问事业、赤手成家、医药知名、遍游山川胜境、只留蓬岛未曾游。消渴年令虽老未龙钟,不怕西风似劲松。虽有相如消渴病,还能畅饮两三钟。想家一平日家庭观念重,忽遭厄运两离开,梦魂颠倒成痴想,含笑归来也过年。二别后家庭真累念,情形变化令人愁,一人受累全家苦,未识还须几日拖。三一人作事一身当,骨肉牵连暗自伤,圆满家庭今已破,心中未免太凄怆。四我爱家庭如爱命,家庭不见命如丧,何时归去今难定,热泪滂沱欲断肠。五平时待我太优异,一失自由更感伤,营养全无形肉脱,再延惟恐寿难长。六老妻体弱原多病,勉强支持为一家,自我遭殃愁苦甚,亦防形萎瘦如柴。七家庭如水好,鱼在水中游,我已成涸鲋,早晚命自休。八一生劳碌为家庭,为我家庭亦受惊,但愿雾消红日出,依然团聚乐余生。九赤手空拳到沪滨,艰难辛苦为家庭,方期年老多欢乐,不料连年反受惊。三月十九日十白鸽成群飞上天,东南西北任高低,笼中孤雁长声泪,失却自由昧是非。?及重逢愈觉亲,依然绕膝有儿孙,繁荣社会多欢乐,思想还须日日新。

注:原稿缺一字,唯加问号,兹从原稿。怀念老妻结发夫妻五十年,同甘共苦两相怜,夙兴夜寐多辛苦,忆女思儿总挂牵,社会潮流今异昔,家庭习惯要争先,惊鸿归去伤残肠,不复飞鸣欲向天。

注:去年阴阳二历均留在文献馆度岁,百无聊赖赠诗自遗。赠倩妹姨妹依予四十年,辛劳俭约列堪怜,衣裳不断裁和补,祸福同尝苦与甜。卧室常因床榻少,费神代带子孙眠,吾侪迟暮多寻乐,世外已无佛与仙。赠胞侄世英一我家儿辈称兄长,早岁归公乐最先,处世和平如你好,一生安逸过年年。二侄孙次弟均成长,再过十年老福多,若我倘无烦恼事,岂非世上活弥陀。想念儿女婿媳寄世庄夫妻 三月十二一往事伤心不必谈,而今又在过难关,心中坦白知无鬼,激底澄清此一番。二否极倍加思骨肉,忧心万一害儿孙,今知长寿真非福,不若庸庸过一生。三去岁南归医疾病,心中有事不安宁,形神未复须回去,还须调养莫看轻。赠寄萍夫妻一平生往事费猜思,细想有知与不知,蜚语流言何处起,无风有浪已多时。二目前似觉较辛劳,建设应该付尔曹,再过十年儿女大,退休养老乐陶陶。寄世菁夫妻一我家昆季你英雄,见远识高胜乃兄,夫妇唱随儿女长,将来后福乐无穷。二你因我事定担心,政策条条已载明,我属人民矛盾事,雾消云散月重明。赠伟泽夫妻千古澄江争胜地,我今快婿有乘龙,夫妻相爱吾心慰,二女成人乐正浓。赠耀堃夫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