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5:14:36

点击下载

作者:罗兴洪 赵霞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传奇

中医传奇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传奇/罗兴洪,赵霞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127-0

Ⅰ.①中… Ⅱ.①罗… ②赵… Ⅲ.①中医学-普及读物 Ⅳ.①R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0567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传奇

主  编:罗兴洪 赵 霞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7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127-0

策划编辑:周玲

责任编辑:周玲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委会著名书法家蒋思昉为本书题字

主 编 罗兴洪 赵 霞

副主编 董盈妹 尤焱南 陶明珠

编 委 尤焱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力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亚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海燕 (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馆)

杨 磊 (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馆)

孙 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杨睿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

邢琼琼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建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

辛 颖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云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陆 远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罗兴洪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罗水祥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周 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陶明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赵 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郭 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黄春祥 (新加坡余仁生医疗综合有限公司/红茂桥&三巴旺诊所)

董盈妹 (南京中医药大学)

谭 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题词百岁将军彭勃中将为本书题词百岁将军彭勃中将为本书题词著名书法家陈华镒为本书题词著名书法家洪谷子为本书题词著名书法家孙金库书作者《中医传奇》诗主编简介

罗兴洪,中药学博士,主任中药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海南医学院兼职教授。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长期从事与健康有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开发包括一、二类新药在内的新药十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10项。被人民卫生出版社聘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编《活到天年的智慧》《中药传说》《名贵中药材识别与应用》《中国药酒精粹》《古今药酒大全》《中医药诗词歌赋谜联集》《三百味常用中药材识别与应用》《图说中药两百味》《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药食本草》《远离养生误区》等学术专著、科普图书3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赵霞,医学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儿童呼吸疾病(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评委,国家自然基金二审专家。

主要从事小儿呼吸、消化疾病与中医体质及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课题7项、江苏省教育厅重大课题1项,参研其他各级课题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9项次。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专著4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主编《中医儿科学难点解析》,Pediatrics in Chinese Medicine,Pediatrics in Chinese Medicine(Electronic version);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第2版)》等。序神农试药尝百草,岐黄对答著华章。扁鹊诊脉三医论,医圣辨证建八纲。悬壶济世施仁术,杏林春暖治虎伤。华佗手术麻沸散,葛洪肘后备急方。大医精诚孙思邈,防治瘟疫橘井香。丹溪宋慈陶弘景,治病救人一碗汤。儿科钱乙论脏腑,本草纲目扫叶庄。起死回生天医星,护佑华夏保健康。

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艾灸、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性在于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此外,中医学更深层的目标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贤人、圣人的境界。

中医学,本身也叫汉族医学,简称汉医,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中国除了有中医学之外,还有藏族医学、苗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等民族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后人编辑成《神农本草经》,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写成《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中医流派出现,极大地补充了中医学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明清以后,随着瘟疫的大范围流行,医学家们有感于用治疗狭义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的不足,经过数代医学家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理论方法,温病学派由此诞生。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又一次的总结,对医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医圣张仲景

中医乃我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的一枝独秀。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争论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西医说西医比中医科学,哪一个脏器有病,哪一个系统有病,一检查就清清楚楚。但中医也有“四诊八纲”和脏腑学说,哪一个脏器、哪一个系统有病,同样都清清楚楚……只是没学过中医的人听不明白而已。就像当年美国的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让尼克松总统去观看了我国的针刺麻醉术,他亲眼目睹了医生仅用一根银针,针刺了几个穴位就进行了拔牙手术。当时,这是一个惊动世界的伟大创举。但当时无论中医如何解释,那些西医学者就是听不懂。伤寒论序脉枕药瓶

很多人因为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就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其实,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当然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就像物理和化学都是科学,但用物理的理论去解释化学,一样解释不清楚。或者说,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宗教,但用佛教的理论去解释基督教,一样解释不清楚,我们不能就因此认为基督教不是宗教。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能重复实践的知识体系。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数千年来都在无数的中医工作者的实践中不断地重复,说明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

其实无论是中西还是西医,都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两个重要科学体系,西医重视局部,由器官至组织,然后到细胞,现在发展到分子,导致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治病时,往往迷失方向。而中医更重视整体观、辨证观,从整体来考虑治病,如头发白,一般不会从头部来考虑诊治,而是从补肾活血来考虑。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有些病用中医比西医更有效,如治腰膝酸软疼痛、胃热出血、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发烧等。校正医书局

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也许就是“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无论是什么医,只要是能治好病、医好人的“医”就是“好医”。其实有很多病,西医不仅治不好,而且还讲不明白,如梅尼埃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官能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只要不明白病因病机的病就冠以“某某综合征”,所以西医也不全是明明白白的。

近些年,有很多关于现代中医不如古代中医的言论,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既有真实性的方面,也有误解的成分。造成古代的个别中医比现代中医更强的原因是:①古代的中医,既学医,也学药,医生除了把脉看病外,他们还要亲自采药、炮制药,这样对药性更加了解,所以看病更有针对性。而现在的中医,一般都不研究中药,有的当了几十年的中医,都不认识中药;②古代的医生,均背诵中医经典,而现在的中医,很少有背诵中医经典的了。到了读硕士博士,因教育体制之故,为了发表论文毕业,不是研究、背诵经典,而是在那里做动物试验,舍本逐末,临床实践的时间也少;③古代名医几乎都练功,而现在的中医学生几乎都不练功,而且缺乏对练功的正确认识;④古代的名医,如扁鹊、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等人,几乎都是修道之人。“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中医,就要寻找生命的客观规律,因此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现在的中医生,在探求事物根本、寻求天人合一方面已逐渐淡薄;⑤古代的中草药大多是野生,基本无污染,而且按传统的方法炮制而成,疗效较现在的要好。明代药碾药罐民国温灸器

然而,现在中医的整体水平还是要高于古代中医的,因为现在有更多的人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并有更多的人用于实践。而古代出现的大医家,都是数百年才出现一位。

中医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产生了许多传奇故事。我们在工作之余,收集整理了这些典型的传奇故事,并编撰成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名家的高尚医德、高超医技和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神奇魅力。

在编撰此书时,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1. 分类科学合理。目前有类似的书籍出版,是按年代、按人物进行分类,这样虽然条理清晰,但类似于考古,不适用于学习掌握。本书按中医传奇故事的性质分类,分成中医基本常识、诊断用药传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七情六欲治病传奇、针灸外治传奇、中医传说故事等七个章节,分类更科学合理。

2. 图文并茂,便于阅读理解。为了向读者生动讲述一个个中医传奇故事,我们配备了相应的图片,以加强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其中很多中医治病的实物图片和中医名家雕塑,既是文物,也是艺术珍品,均值得细细欣赏。清代药罐

3. 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本书中的许多传奇故事,读起来趣味十足,轻松快活,增长读者的见识。同时里面一些治病救人的方法,又可作为借鉴,使用于生活之中,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保健。“以工作为乐、以学习为乐、以助人为乐”一直是我的行为准则,故自号为三乐堂堂主。继承、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的夙愿。近几年,我逐步将我所学、所用、所研究的中医药相关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分类成册,出版发行,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希望读者阅读此书后,能够更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并使用中医药,让中医药为我们的健康服务。然而因受知识面和写作水平所限,其中难免有失偏颇、错误遗漏之处,还望读者海涵和行家斧正。三乐堂堂主兴洪2018年初夏于北京机场第一章 中医基本常识一、中医常用术语和名词的来历(一)岐黄之术

黄帝,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岐伯,是传说中的古代著名医家,黄帝的臣子。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医家称为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岐黄也被视为医家鼻祖。黄帝

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医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引用《黄帝内经》。岐伯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二)青囊之术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又衍义为医术。

据传,“青囊”典故和华佗有关。华佗“精于方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富贵,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上。他还不断总结自己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医学著作。因华佗生前行医游走各地,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和生平所著的诊籍——医案,都装入青色的布袋即青囊之中,可惜那些珍贵的医籍未能得以流传。

据说曹操害了头痛病,请了不少医生医治都不见效,有人推荐了华佗。华佗诊断之后,说:“大王头脑疼痛,是因患了风病。病根在脑袋中,风涎出不来,服汤药没用。我有个治疗的方法: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能除掉病根。”曹操大怒道:“你这不是要杀我吗?”华佗曰:“大王应该听说我为关公治胳膊的事吧,他的胳膊中了毒箭,我为他刮骨疗毒,关公一点儿也不害怕;你这病与关公比不算大,为什么这么多疑呢?”曹操说:“胳膊痛可以刮,脑袋怎么能砍开?你一定与关公有私情,现在想趁这个机会来报复我吧!”便呼左右把华佗拿在狱中。

监狱中有个狱卒姓吴,人们称他为“吴押狱”。他敬重华佗的为人,每天拿酒食给华佗吃。华佗非常感激,告诉他说:“我快死了,遗憾的是我的医术还没有传到世上,而我的两个儿子都不能继承学医。现在你的深情厚意我无可报答;我写一封书信,你可派人送到我家,取来装在“青囊”之中的医书赠给你,这样你就可以继承我的医术了。”吴押狱非常高兴地说:“我如果得了这本书,就不干这个差使了,去医治天下有病之人,使先生的医术、医德继续流传。”华佗当即写了书信交给吴押狱。吴押狱到了金城,拿到了装在“青囊”中的医书,回到狱中,华佗检看后就把书赠给了吴押狱。吴押狱拿回家藏起来。十天之后,华佗死在了狱中。华佗

吴押狱买棺葬了华佗,辞了差役回家,想拿出装在“青囊”中的医书学习,却见他的妻子正在那里焚烧那些医书。吴押狱大吃一惊,连忙抢夺过来,可是全书已被烧毁,只剩得最后一两页。吴押狱非常生气,怒骂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说:“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的医术,又能怎样?最后像华先生一样死在大牢之中,要它何用!”吴押狱唯有连连叹气。因此,华佗的医书没有流传下来,后世所传的一些阉(yā n,切割)鸡、猪的小医术,正是烧剩下的一两页中所记载的。

因华佗的医术典籍都装于青囊之中,所以后世就将青囊指代医术典籍。

其实,青囊是用青黛(大青叶提取物)染布后制作成的青色布袋,以便于携带而远游。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其中“肘后检青囊”的青囊讲的就是医书,但根据诗义,也可以说医术。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青囊(三)“杏林”的来历《三国志》注引中讲:交州刺史吴士燮患恶疾,已昏死了三天,董奉用自制的药物捧起吴士燮的头用水灌下去,不久吴士燮便睁开了眼睛,手足也能动弹了,半日后能起坐,四日后恢复语言能力,一切正常。附近群众慕名前来求医,董奉对贫困患者不取分文,只要求患者痊愈后就地植杏树。重病治好后种杏树五棵,轻病治好后种杏树一棵。几年后,该地已有杏树十万多棵。当时战争连绵,群众缺衣少食,为帮助群众度过艰苦岁月,董奉托人将杏子卖掉,再买来粮食救济周围的穷人。以后人们便称赞这片树林为“董仙杏林”,甚至把医坛统称为“杏林”,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为“誉满杏林”。杏林

董奉为什么让人们种杏树?主要原因是杏仁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是中医古老的、常用的止咳化痰药。而且杏仁与桑叶等配伍,可以防燥去火,杏仁还有润肤养颜的功效。有了杏树,董奉治疗疾病就可以就地取药材了。(四)“堂”的来历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诸如“同仁堂”“济生堂”“长春堂”“四知堂”等。有些药店演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

中医药店为何称“堂”呢?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肖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加了考试并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张仲景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坐堂行医(五)“抓药”的来历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患者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抓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药碾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患者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六)药葫芦作为中药店标志的来历

许多人不明白一些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药的人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葫芦(七)“药锅”称“急销”的来历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形体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罐壶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我国台湾、粤东和闽南地区,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候诊凳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我国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的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吴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也寓意病痛迅速消除,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八)为何将药渣倒在地上

在四川、江苏、河南等地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俗谚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和“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之说。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患者能够尽快痊愈。其实将药渣倒在地上的习俗,与药王孙思邈有关:

相传一天,孙思邈吃过午饭,独自一人游至西关桥头,看见一位老者端着药砂锅往大门外倾倒药渣,孙思邈好奇地走上前去,问老者说:“老先生,您为什么将药渣倒在门口呀?”老者说:“我吃了十几剂汤药了,浑身还是湿痛,四肢老是没力,总是治着不中,我也不吃药了,好了便罢,不好也该死了,所以把药给全倒掉。”

孙思邈听后便慢慢地与老者聊起了家常,说了一会儿很投机,孙思邈就顺着话意问老者:“您是咋得的病?”老者说:“十天前被雨淋着了,浑身困乏,发烧无力。”孙思邈说:“我也是医生,能否给您看看?”老者爽快地说;“中。”孙思邈就为他切脉,接着又蹲在地上拨开药渣,一样一样地查看,然后对老者说:“老先生的病没有好,是因为抓的药不行,我再给您重新开方,吃着中就算了,吃着不中您去山林街找我,我叫孙思邈。”老者按照孙思邈开的方,抓药煎服后,很快就痊愈了。孙思邈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禹州到河南各地,许多人家都把患者服剩下的中药渣倒在门口,盼着有高明的医生看到药渣后,开出好方,使患者早愈。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一些住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吃中药后把药渣倒在小区的路上。

但现在很多人对药渣倒在地上的典故不了解,以为将药渣倒在路中间,人来人往将药渣踩碎踢飞,患者的病就会好;有的地方以为把药渣倒在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让众人脚踩车压药渣子,这样病魔就找不到家,患者的病也就消除了。(九)天医星的来历

叶天士在医林同行称其是“杏林怪才”,民间百姓却管之为“妙手神医”,皇家称其为“医痴”,民间多称其为“天医星”。

有年夏天,江西张真人路过苏州吴中县,重病不起,几近危殆,高热神昏,腹胀如鼓。张道士自己施法救治,终不见效,后又请多个医生调治无效,已经气息奄奄,只好请来叶天士诊治。

叶天士辨证施治,力主下法,开了一剂“白虎承气汤”。服用后便拉下燥屎数枚,张天师死里逃生,服药一剂即转危为安,连续服药几剂病就痊愈了。

张真人万分感激,打算用厚礼答谢叶天士。叶天士悄悄地在其耳旁说:“真人若想厚报我,千万不要送给我财物,只是在某日某时过万年桥时,你与一些人在桥上停留一会儿,就说桥下有天医星,你们从桥上过去,是对天医星的不恭。”真人爽快地答应了。到了二人约定的时间,叶天士的小舟就停在桥下,张真人果然对众人说,“我患病的那天,梦见天神指点我,说我这病非叶天士不能治,他是‘天医星’下凡。现在天医星在桥下,我们从桥上路过,是对天医星的不恭,我们还是改道走吧。”

从此,叶天士为“天医星”的传说,就在苏州、扬州一带传播开来。天医星叶天士二、中医成语典故(一)上医治未病

魏文王曾询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只是我被世人推崇备至。”

魏文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得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患者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患者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患者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其实,比起我大哥和二哥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王大悟。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上医治未病”:以食物味色,聚其精气。食补胜于药补;“中医治欲病”:以药物味性疗之,调其阴阳;“下医治已病”:治疗重症,以毒攻毒救其命也亡其命也。扁鹊(二)卢医国手《史记·扁鹊列传》里说,扁鹊“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扁鹊生于周代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他年轻时曾拜桑君学医,并不断吸收和总结民间医疗经验,从而逐步成为一代名医。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也叫卢医。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