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0:41:44

点击下载

作者:成守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急危重症护理学 / 成守珍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ISBN 978-7-117-26977-3

Ⅰ.①急… Ⅱ.①成… Ⅲ.①急性病-护理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②险症-护理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Ⅳ.①R4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4913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

主  编:成守珍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977-3

策划编辑:梁敬敬

责任编辑:梁敬敬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高明榕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甘秀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成守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艳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关 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牟灵英/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李黎明/河南省人民医院

吴淑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陈玉红/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

陈晓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郝春艳/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胡蓉芳/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桑文凤/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黄双丽/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温韬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谢小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写秘书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数字秘书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成守珍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晓静/河南省人民医院

卫政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新利/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王 楠/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丽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甘秀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白利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成守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艳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朱 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继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关 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牟灵英/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严凌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 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向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丽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锦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黎明/河南省人民医院

杨敏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淑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张 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 凯/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陆 双/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少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玉红/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

陈晓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郑秋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郝春艳/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胡 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胡蓉芳/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贾冠华/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桑文凤/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黄艺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双丽/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黄燕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温韬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谢小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薛卫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线课程秘书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本轮修订增加3个品种,包含我国新兴学科以及护理临床操作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培养目标与需求。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1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 任 委 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前 言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课程。随着急救医学、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也日趋扩大。本课程的任务在于帮助护理专业人员学习急救护理和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急救护理和危重症护理的实践中,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临床急救和重症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专升本”教材之一《急危重症护理学》进行修订。

本教材以专科知识为起点,达到本科教育水平,在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兼顾知识的衔接。根据专升本学生对常用急救技术和监护技术有所了解,但某些相关知识仍欠缺的特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救护能力。篇幅简约精悍且注重实用性,以实用急症、危重症知识和技术作为全书的主线。较于第2版教材,全书在结构编排上,大部分章节增加了问题与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各章节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还适当增加了案例、理论与实践,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还提供了配套同步练习题、PPT课件、在线课程和案例解析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内容上,较第2版有所增加,如在ICU的建设与管理知识基础上增加了ICU患者的护理评估、危重症患者的信息管理内容;神经系统危重症的护理也增加了ICU获得性衰弱、ICU谵妄的相关知识;另外,鉴于重症患者营养的重要性,重症监护章节增加了重症患者营养的监测与护理的相关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获取最新信息,本书介绍了急症、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在常用救护技术与配合章节的编写中增加了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的内容。同时单独安排一个新的章节介绍急危重症护理人文与伦理,这是急症和危重症抢救时需要关注而学生意识较为薄弱的部分。

本教材不仅适用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升本层次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从事急救护理和危重症护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专业参考书。

在本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过程中,得到各参编院校及众多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限于水平,疏漏和不当之处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成守珍2018年9月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院前急救的原则;急诊的工作模式;ICU的模式和人员配备。

熟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急诊和ICU的常见技术。

了解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国内外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史。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问题与思考

结合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阐述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intensiv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实施和特别监护的学科。它既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二、国际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但其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急危重症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前线医院参与救护,设置危重患者救治专用区域,使病死率下降到2%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战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急危重症监护的原始模式。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伴有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患者集中在一处,这便是最早的急危重症监护病房。通过气管切开和肺部人工通气,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这进一步促进了急危重症监护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床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透机等各种监护仪器相继投入临床使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也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1958年,美国巴尔的摩市医院创立了第一个全天候危重症监护病房,并正式命名为ICU(intensive care unit)。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许多大中型医院相继成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同一时期,欧洲的急危重症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成立了创伤及呼吸道重症监护病房。1969年,德国成立了首个心脏病加强治疗病房,并成立了内科危重症学会。

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了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使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ICU成为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它安全、畅通、规范、高效的特点,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地有机结合,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生命救治绿色通道。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在国际红十字会参与下,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在德国召开了医疗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及交流急救经验等。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 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CCRN)的认证。目前,美国持有CCRN 资格证的护士已超过40 000人。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亚洲,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在七八十年代成立了ICU。1993年,日本护理协会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在相关领域培养专科护士。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灾害进入高发期,SARS、禽流感、海啸、地震等一系列大范围的灾难灾害,使得全球范围内对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高度关注,急危重症医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每年一度的美国危重症医学会(SCCM)年会、欧洲危重症医学会(ESICM)年会,都是各国专家探讨急危重症医学的重要平台。三、我国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急危重症医学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心脏手术的发展推动了监护病房建立。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全国第一张ICU病床,并于1984年成立综合ICU独立专科。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分别于1983年、1985年相继成立了ICU。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

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并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在急危重症护理的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或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20世纪80年代,随着急救中心和ICU的建立,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中华护理学会也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培训人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ICU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检查的必备条件,促使ICU建设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危重症医学进了另一个快速发展期。2002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危重症护理学培训班,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危重症医学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管理者和专家深切认识到发展急危重症医学的迫切性。2004年,广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ICU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广东省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指导意见》。随后,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中,急危重症医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后,国家原卫生部正式确定“重症医学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并出台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底,急危重症专科护理进入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广州等地,为我国急危重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在救护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危重症护理学目前正处于由单纯身体疾病向“身体-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还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管理模式不健全、专科培训体制不完善等不足,亟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下,如何提升急危重症护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工作,确保患者身心健康和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理的范畴

问题与思考

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的着手,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范畴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危重病救护、灾难救护、战地救护、中毒急救、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教育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一、急诊、急救

急诊科是医院急、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院前急救、急症入院的各种患者分诊和治疗、对急危重症患者紧急监护救治;承担灾害事故的急救工作和开展急救护理的科研和培训。(一)工作模式

1.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EMSS的首要环节,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院外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病死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急救讲究时效性,“黄金1小时”指伤后开始至伤后1小时以内的时间,“白金10分钟”指紧急事件发生后,无论经过怎样的程序以送到医院急诊科或相关科室抢救时间为起点,到医师进行紧急救治的最初10分钟为止。

院前急救的原则是: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应优先救治。具体为:(1)先排险后施救:

是指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导致的意外事故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救护;如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现场,应先将患者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者与伤病员的安全。(2)先重伤后轻伤:

是指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者。但当大批伤员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应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伤病员。(3)先施救后运送:

是指对垂危重伤病员,先进行现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才可以在医疗严密监护下转运至医院。(4)急救与呼救并重:

是指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救护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外援。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是指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监护伤病员的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除颤、气管插管、面罩-球囊加压通气、心肺复苏术等,以使伤病员安全到达目的地。(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是指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其他差错,确保现场急救措施完善,并正规填写医疗文本,使前后医疗急救有文字依据,并妥善保管,做好交接工作。

2.院内救治

院内救治应做好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普通患者的分诊和诊治,急诊科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如:急诊科患者人多,伤重、病急者多,患者流动性大,秩序乱,紧急、危急情况随时出现;医生少、住院难、地方小;患者患者及家属要求和期望值高,怨气也高;同时急诊科还要担任院前救治的任务等,因此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和护理安全就非常重要。对于抢救仪器、物品和药品必须做到定点、定位、定人管理,每日检查、记录并交接,使用后物归原处,仪器充电备用,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并记录,使各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工作必须建立合理的流程,包括:院前急救、分诊、接诊、检查、处理、抢救、会诊、转诊等环节。急诊室严格执行24小时应诊,要求建立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做到通讯、人员、器械、设备、车辆五落实,急诊出诊10分钟内出车,急诊患者5分钟内得到处置,检验、药房、影像等辅助科室应提供24小时服务,并及时出具相关报告,保证急诊医疗工作及时、安全、便捷、有效。(二)急诊和急救常见的技术

1.现场评估与呼救

现场评估需注意以下环节:环境情况,病情危重程度(意识、气道、呼吸、循环)与原因,呼救人及患者的姓名、电话及地点,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等。

2.现场救护

包括:①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肺复苏、除颤;②初步急救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转运;③基本的急救操作:口咽通气管放置、气管插管、吸氧、吸痰、开放输液通道等。现场救护要点是维持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功能,实施对症救护措施,对于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患者,要掌握松解或去除患者衣、裤、鞋、头盔的护理技巧,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

3.安全转运

对危重患者,应先初步处理病情,稍趋稳定再转运,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位,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颠簸,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加强生命维护。做好抢救、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交接工作。二、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护理是一独特的专业,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其他科室转来的危重患者,对因严重疾病、创伤或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创伤的急性、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监护、治疗及护理,使其度过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期,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一)ICU的模式

ICU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求,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ICU,ICU床位占总床位的2%~8%,发达国家达5%~10%,每天至少保留一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ICU模式主要根据医院的规模及条件决定。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综合性ICU(general ICU)

为医院内的综合性加强集中治疗重症患者的单位,全院内的重症患者都可在ICU内进行治疗和抢救,是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2.部分综合ICU

介于专科ICU与综合ICU之间,即由医院内较大的一级临床科室为基础组成的ICU,如外科、内科、麻醉科ICU等。

3.专科ICU

一般是临床二级科室所设立的ICU,如心内科ICU(cardiac care unit,CCU)、呼吸内科ICU(respiratory care unit,RCU)等,是专门为收治某个专科危重病员而设立的,多属某个专业科室管理。(二)ICU常见设备

1.监测设备

中心监护台、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X线机、超声设备等。

2.治疗设备

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模式肺氧合(ECMO)装备、升温机、降温机、肺部治疗机等。案例1-1某大型化工厂突发爆炸,造成23人受伤,其中重度烧伤3人,轻度烧伤20人,救护人员给予院前急救后,立即将伤员转送至当地医院救治。思考:1.如果你是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当接到120电话后,应多长时间内出车?2.到达现场后,优先救治哪一类伤员?

理论与实践

我国于2009年制定《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用于评估患者是否能收治ICU,其中明确规定了重症医学科患者收治标准: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

4.其他适合在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和治疗的患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成守珍 高明榕)学习小结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首先应该熟知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护理的工作范畴和护士的工作要求,在思想上,具有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总概念,了解急危重症患者的急、重的病情特点,具备“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患者就是与时间赛跑”的理念。急危重症护理的管理要制度化,操作要准确化,培训要标准化,还要遵从循证护理的发展,加强急诊和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为培养急危重症的专科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复习参考题

1.何谓急危重症护理学?

2.何谓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

3.紧急医疗救护服务体系成立是在什么时候?

4.最早的重症监护病房出现在20世纪几十年代?

5.ICU常见监测技术有哪些?

第二章 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

学习目标

掌握 急诊科的布局;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熟悉 急救绿色通道的抢救范围及管理。

了解 急诊科的人员配备要求。第一节 急诊科的建立与发展

医院急诊科(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是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接院前急救任务,还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院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救治。其一切医疗护理过程均以“急”为中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通过迅速的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急诊科属于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配备固定的医师和护士、齐全的急救设备、布局合理的抢救环境、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等。由于急诊科诊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集中反映出一家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和救治水平等综合指标,因此急诊科应合理设置就诊区域、配备完善的急诊硬件设施、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二节 急诊科的配置一、急诊科布局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急救环境和合理的布局是保证急救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急诊科的布局要从应急出发,以方便患者就诊和抢救为原则。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预检分诊室(台)、抢救室、诊疗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等,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一)医疗区

1.预检分诊室(台)

2.抢救室

3.诊疗室

4.洗胃室

5.急诊手术室

6.治疗室和处置室

7.急诊观察室

8.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

9.急诊输液室

10.急诊病房

11.隔离室(二)支持区

包括急诊医技部门、辅助及支持部门等。

1.急诊医技部门

2.辅助及支持部门二、急诊科的人员配备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特别是应具备高级心肺复苏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1.急诊科人员编制组成

医生、护士的人员编制一般根据医院急诊科规模、就诊量、观察床位数、日平均抢救人数以及急诊科教学功能等,按一定比例配备。急诊科人员以急诊医生及急诊护士为主,对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配备固定的急诊医生,且不少于在岗医生的75%,以保证一定的医疗质量。急诊科的护士要有固定的、单独的编制,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

2.急诊护士

应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EICU护士应经过专科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床护比为1∶2.5。急诊护理人员除具备常用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配合医生完成上述操作的能力。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和5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参照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医院护士人力配置规定,根据实际护理工作量、患者危重程度和疾病种类、护士能力等因素测算不同岗位护士数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与患者配置比例≥2.5∶1,急诊观察室护士与患者比≥0.4∶1,急诊抢救室护士与抢救床比≥2∶1。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等对专科护理技能要求较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宜设专科护理岗位,专科护士主要负责本专科疑难危重患者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培训和健康教育、护理研究等工作。专科护士应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本专科5年及以上护理经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行业学会培训并考核合格。

3.其他专科医生

急诊科

4.其他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三、急诊科的设置与运行(一)设置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任务、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药品、医护人员与管理制度等,以保障急诊工作有序开展。(二)位置

急诊科应该位于医院主体建筑群的最前沿和最醒目的位置,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以便于患者迅速到达。急诊科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单元,条件允许者可以完全独立的急救中心大楼。急诊科各部门的平面布局应以减少交叉穿行、减少院内感染和节省时间为原则。急诊科应有独立的进出口,入口道路宽畅,设有救护车专用通道和急救车专用停靠点,并设立无障碍通道,利于平车、担架、轮椅出入。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另外,急诊科还需配备合理布局、设施齐全、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良好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三)标识

急诊科区域设置应以“急”为中心,标识应突出、醒目,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白天有指路标志,夜间有指路灯光标明急诊科及急诊科各区域位置,最好采用灯箱,从远处就能看见,方便找寻。为了减少问询时间,可采用一定的方式指示,如在沿墙或地面贴上颜色路标、悬挂醒目指示牌等。在急诊大厅应有急诊科各个层面的平面图。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要根据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与分区相结合,患者诊治区域可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分流患者。(四)通讯设备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四、急救绿色通道

急救绿色通道(green passage for emergency service)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的诊疗方途径。在我国目前医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能有效地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有效的机制,它充分体现出急救工作的安全、通畅、规范、高效。(一)适应证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急诊患者:

1.各种急危重症患者 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患者;

2.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3.批量患者 如外伤、中毒等。(二)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1.标识统一,专用窗口

急救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包括预检分诊处、抢救室、抢救通道、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化验室等,均应有统一、醒目的标识,采用绿色、红色、黄色等不同的标识和箭头。设置急救绿色通道患者专用窗口。急诊大厅应设立简单明了的急救绿色通道流程图,方便患者及家属快速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

2.规范培训,合理配备

应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和急救设备药品,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3.及时评估,预检分诊

对患者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病情等进行评估,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加强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落实制度,加强合作

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是指第一位接诊医生(首诊医生)对其接诊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医护人员在转移急救绿色通道患者前必须电话通知相应科室人员,途中必须由急诊科首诊医护人员陪同,有能力进行途中抢救,以及在交接时明确交代注意事项和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5.流程优化,分区救治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急救绿色通道”,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中毒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根据《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指导,三级甲等医院逐步推行“三区四级”制度。急诊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五类”,即: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从功能结构上将急诊科分为三大区域: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Ⅰ级和Ⅱ级患者的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Ⅲ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即Ⅳ级患者诊疗区。实施轻重缓急优先就诊顺序,保障急诊患者医疗安全。

6.规范流程,有效诊治

急救绿色通道的流程包括:①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其符合急救绿色通道收治范围时,需立即启动急救绿色通道服务;②在其处方、检查申请单、治疗单、手术通知单、入院通知单等医学文件标识“急救绿色通道”,先抢救再收费;③急救绿色通道体系中每一个责任部门(包括急诊科、各医技检查部门、药剂科,以及挂号与收费等)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7.检查监督,持续改进

定期评价患者在“急救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以便于相关部门根据评价、监管结果进行持续改进。五、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一)仪器设备

包括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光机。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二)急救器械

包括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以及各种基本手术器械。(三)抢救室急救药品

包括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见药物如: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相关链接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1.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2.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3.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

4.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5.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 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

6.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 门球时间是患者进入急诊科到开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平均时间。门球时间达标是指在PCI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门球时间在90分钟内。

7.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死亡患者是指患者从进入急诊抢救室开始72小时内死亡(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

8.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急诊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术后1周内死亡,除外与手术无关的原发疾病引起的死亡。

9.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ROSC超过24小时)。

10.72小时内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因相同或相关疾病)。第三节 急诊科的护理管理要求

问题与思考

简述急诊科的工作特点。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你如何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护士,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患者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进入绿色急救通道实施抢救。急诊科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一、急诊科护理的工作任务与特点

急诊科急救医疗是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枢纽,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监护任务,是抢救急、危、重患者与伤员,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线。(一)急诊科护理的工作任务

1.急诊护理

负责急诊患者预检、分级分诊和快速急诊处理。

2.重症护理

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部分综合医院还承担急诊手术和急诊重症监护任务。

3.抢救护理

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和护理。

4.灾难护理

承担突发事件、灾难事故的急救护理工作任务。

5.护理培训

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宣传、培训工作,定期进行急诊护士岗位技能培训与考核。

6.护理教学

承担急救护理的教学任务,促进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7.护理科研

开展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方面的研究,寻找规律,提高急救工作水平。(二)急诊科护理的特点

1.紧急

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急骤、来势凶险,所以一切护理工作应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观念。

2.繁忙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就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在发生灾难、事故、中毒事件时,要承担批量患者的抢救任务,工作繁忙,要做到忙而不乱,忙而有序。

3.多专科

急诊患者病种复杂,涉及临床多科室,常需各专科人员协作诊疗,要有高效能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协作制度,保证患者的救治工作顺利进行,护士更要掌握多专科护理知识。

4.易感染

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病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传染病的防护与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5.高风险

急诊科涉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酗酒、打架斗殴等患者,护理风险高。要遵守医疗法规并有高度的自控力、应急能力和沟通技巧,防止发生护患冲突。二、急诊科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能熟练的进行急诊分级分诊。

2.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掌握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和患者的急救护理。

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如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等常用仪器和抢救设备的应用。

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三、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流程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流程分为预检→分诊→诊疗三部分(图2-1)。图2-1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一)预检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快速准确的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症患者,是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预检护士对到达急诊科的患者要热情接待,使患者快速检诊、就诊,一般急症患者可按照排序进入各专科候诊,对急危重症患者应根据病情迅速安排进入绿色通道及时就诊;如果有“120”救护车等运输工具送来的急症患者,应主动到急诊科门口接应,引导并将患者搬运到合适的诊室抢救。(二)分诊

1.定义

分诊(triage)指根据患者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专科进行快速初步判断,安排救治及分配专科就诊的过程。分诊的重点是病情分诊和专科分诊,是抢救危重伤患者的重要环节。一般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多专科护理知识的综合素质高的护士负责,分诊时间应在2~5 分钟内完成。

2.收集资料

分诊护士运用知识和经验通过问诊以及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获得急诊就诊患者的客观资料、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主要体征及症状进行快速收集、评估、判断、重点分析,进行分类分科。(1)问诊:

可用适当的问题来判断患者的反应和意识,认真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诉,系统地了解患者现病史、既往史,通过询问患者、家属和知情人,了解发病经过及当前的病情。(2)视诊:

伴随着问诊的过程,分诊护士认真细致地观察患者,包括患者的神态、有无呼吸困难、面容、皮肤黏膜有无发绀或黄染、有无水肿及其特征、步态是否正常等。(3)听诊:

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和仪器去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声音,有无异常杂音或短促呼吸,判断有无气道痉挛、痰液堵塞或气道内异物等。(4)嗅诊:

通过嗅诊可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如患者是否有异样的呼吸气味,如乙醇味、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大蒜味、酮症酸中毒时的烂苹果味等;以及是否有化脓性伤口的气味等其他特殊气味。(5)生命体征测量:

包括意识状态、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必要时测量血氧饱和度)的测量。生命体征的测量对分诊来说十分重要,能通过这些客观的资料,对病情的危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心电监测仪来测量有关的数据,这样有利于节省人力,加快分诊的速度。(6)体格检查:

除以上几个方面,还需做必要的体查。如:通过触诊了解心率、心律及周围血管充盈度;探知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度;触疼痛部位,了解涉及范围及程度,有否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腰痛的患者有无肾区扣击痛等。通过相应的体查明确首诊专科,尽量减少转诊或会诊以免延误救治的时间。

3.分诊常用的公式

常用SOAPIE公式或OLDCART公式。

4.分诊患者的病情分类(1)Ⅰ类:

急危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极不平稳,不紧急救治会危及生命。如心脏呼吸骤停、急性复合创伤、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大出血、休克、昏迷、反复抽搐、持续的危险心律失常、严重的呼吸困难、大面积脑梗死、急性重度中毒、大面积烧伤等,这些患者应安排急诊绿色通道立即就诊急救。(2)Ⅱ类:

急重症,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随时发生变化,需要紧急处理和严密观察。如可疑心肌梗死、哮喘急性发作、酮症酸中毒、高血压危象、外科急腹症、突发剧烈头痛、大面积脑出血、创伤、严重的骨折、高热(体温>40℃)等,这类患者应在10分钟内就诊。(3)Ⅲ类:

亚急症,一般急诊患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如闭合性骨折、小面积烧伤、轻度体表创伤等,这类患者应在30分钟内就诊。在候诊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应在15分钟内再评估一次,并按再评估结果安排就诊。(4)Ⅳ类:

非急症,病情轻,可等候也可到门诊救治。如感冒、轻或中度发热、咽喉痛及皮肤擦伤、荨麻疹、食物过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这类患者可在120分钟内就诊。在候诊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应在30分钟内再评估一次,并按再评估结果安排就诊。

5.分诊患者的病情分级(1)Ⅰ级:

病情濒危者,病情可能随时危急患者生命,需立即将患者送入复苏室或抢救室;(2)Ⅱ级:

病情危重者,病情有进展至生命危险和致残危险,需立即送至抢救室;(3)Ⅲ级:

急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30分钟内至优先诊室或治疗室;(4)Ⅳ级:

非急诊者,4小时内于一般诊室有序就诊。

6.分诊要求(1)急诊分诊护士必须由熟悉业务、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责任心强、服务热情的综合素质高的护士来担任。(2)急诊分诊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3)急诊分诊护士对就诊的患者,安排分科就诊时,做好分诊录入或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接诊时间、初步判断、是否有传染病、过敏史等。(4)若有分诊错误,应按首诊负责制处理,即首诊医师先看再转诊或会诊,护士应承担协调会诊或转科工作。(5)急危重症患者就诊应立即安排绿色通道,要先实施抢救,同时或后补办就诊手续。(6)对大批伤员,患者应进行快速检伤、分类,使用“腕带”识别标志,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7)患有或疑有传染病就诊的患者,应安排到隔离室就诊。(8)对有特殊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气性坏疽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患者的分诊,护士应将患者安排到特殊诊室进行救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对由他人陪送而无钱、无家属、不知道姓名的患者,先分诊处理,同时向保卫部门和医务部报告。神志不清患者,应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将其随身所带的钱物清点清楚并签名上交保卫部保存,等待亲属来后归还。(10)对于多次来院尚未确诊的急症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由首诊医师邀请他科医师会诊,或分诊护士通知急诊科主任邀请其他科医师参加会诊,特殊情况下医务部组织专家全院会诊。

相关链接国内外常用急诊分诊、分级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建立急诊分诊预检系统并不断改进。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包括澳洲分诊量表(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国曼切斯特分诊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ystem,MTS)和美国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上述预检分诊系统均采用5级分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于2012年9月发布施行的WS/T390-2012《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是我国正式推行急诊分级的指导性文件,推行分级管理模式。(三)诊疗

诊疗是将进入急诊科的患者,经评估分诊后,根据不同的病种和病情,给予及时、合理的处置。

1.一般急诊患者

在专科急诊就诊处置,视病情分别将患者转入专科病房、急诊留院观察室或带药离院。

2.危急重症患者

病情危急的患者应开放急救绿色通道,立即进入抢救室紧急抢救,或在急诊手术室施行急诊手术之后进入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进行监护。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医生未到场,护士应先采取必要的紧急救护,如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等,以及紧急给药(如镇静解痉药、降压药、降颅内压药等),以争取抢救时机。

3.传染病患者

疑患传染病患者应将其进行隔离,确诊后及时转入传染科、传染病区或转传染病医院进一步处理,同时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与消毒隔离措施。

4.大批伤病患者

遇有成批急诊患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合理调配急诊医疗资源,保证伤患者得到有效、有序的救治。遇大批伤员或食物中毒患者就诊时,护士除积极参与抢救外,还应进行协调工作,尽快使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和分流。

在急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护士是抢救工作的纽带和骨干,对患者的生死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首先要明确急诊科工作特点与工作流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序,为急诊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四、急诊患者的护理(一)急诊患者的护理

1.一般患者

应向就诊后离院的患者及家属讲解用药目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换药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健康知识。

2.急危重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妥善处置患者,护士沉着、冷静、熟练、准确完成各项急救和治疗措施,合理安排辅助检查,收集各类检查结果,邀请相关专科会诊,护送患者安全转运,并做好抢救记录和执行告知程序,安慰患者及家属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

3.传染病患者

对疑似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强的患者做好接触人群的隔离,同时协助医师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实施隔离及终末消毒措施。

4.批量患者

遇到批量伤员、各类批量中毒患者,护士应进行迅速评估,准确分类,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应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一种手段;关注没有呻吟、反应迟钝的患者,其病情往往较重而易于疏漏;积极协调尽快分流处理患者,维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按需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配医护人员参加抢救。

5.特殊患者

对涉及政治、经济、刑事案件、重大事件或因交通事故、吸毒、自杀、枪杀等涉及法律问题者,应注意在给予相应措施的同时通知医务部、总值班和保卫部;抢救经过和用药记录应属实可靠,完整清晰;无家属陪同的患者应先抢救治疗,同时协同保卫部设法找到其亲属或单位。

6.转运患者

对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辅助检查、急诊住院、转重症医学科及去急诊手术室或转院时,应在病情平稳时进行转运,杜绝一切不安全转运;凡病情危重转运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危险者,应先留院观察急诊治疗或观察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搬运或转院、转诊;转运途中必须有医护人员监护陪送,备常规急救药品和便捷式氧气筒、简易人工呼吸器等,保证患者途中生命安全,将患者病情及特殊处理经过向相关科室医护人员交待,做好交接登记手续并双方签字。

7.急诊患者的记录

在急诊患者的处理中应注意法律问题保护患者和自己,及时做好各项记录。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向医师重复背述,经双重核对后方可用药,抢救时未开书面医嘱或未做记录者,抢救后应及时补开医嘱,准确记录并在6小时内完成。

8.急危重症患者的交接班

对急危重症患者护士应进行书面及床头交接班。交班时应详细交接患者病情、抢救处置和治疗措施、用药护理、各类管道、皮肤护理和其他注意事项,还应交接有关抢救设备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运转是否正常、灵敏度和准确性是否良好。案例2-1李某某,男,62岁,因“胸前区疼痛30分钟伴全身大汗。”由家人搀扶入急诊科就诊。患者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半小时前与家人争吵后始觉心前区不适,口服硝酸甘油片1片无好转,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