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心理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3:33:34

点击下载

作者:石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心理课

清华心理课试读:

作者简介

石楠,“简约乐享生活”倡导者,“绿色时尚达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北京某传媒集团任职。有多年的图书策划及编辑经验。代表作品按主题分类成书主要有《三天读懂心理学》《图解心理学》《学会假装的艺术》《客厅养鱼一本就Go!》等,在中青年读者群中影响颇大,深受读者喜爱。

内容提要

这本《清华心理课》所探讨的问题涉及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既启发人们更多关注内在的自我、积极思维,从而由内而外地调整自己,又在具体操作上为读者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让人们在自主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探索,不致迷失方向,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真正拥有清华大学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般的气魄。本书还有许多关于清华名人大师的相关故事,可以开拓视野。前 言

清华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而清华大学与中国心理学又渊源很深,因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见证了中国心理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当年,创校之初,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1922年,清华学子张耀翔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并在他的号召下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成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开山鼻祖之一,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有悠久历史的清华大学,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大师,他们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明的见识,一百多年来一直受人们追捧;他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变幻莫测的大时局。面对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竭尽全力,正印证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校训。他们于苦难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于困境中,自立自强。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只有从历代大师们的身上寻找答案。当下的社会环境,需要从这些前辈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从他们的言行和经历中为现代人解答心理上的困惑,让读者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幸福美满的人生。

这本《清华心理课》,从自我角度出发,在帮助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在积极改善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工作与人际的关系等。比如“思考,是发现的开始”“做最好的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的心态,造就幸福人生”等,都是旨在从内在调整自己。本书还从人生境界、名利得失等方面全方位地解读清华优秀大师们在取得成就时所必备的内涵素养,比如“淡泊的人生禁得住诱惑”“学会舍,才能有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章节,告诉人们要取得成功,得修炼这些心理素质。本书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清华心理课的精髓。

心理课就如魔法课一般,虽然没有阅读玄幻小说那般精彩的剧情,但是它能使一个原本无精打采、生活迷茫、困顿无助的人,变成一个精神抖擞、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充满正能量的人!通过对清华心理课的认真研读,结合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会逐渐改善自己的心境和外在环境。另外,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扰。面对生存竞争、职场压力、感情陷阱、人际矛盾等一系列棘手的现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如同绷紧的一根弹簧,早已失去了生命的弹性……这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人类生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蔓延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上。由于青少年心理课知识并不健全,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导致心理失常,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有些甚至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心理健康很重要。研究发现,对生命缺乏有意义的探索,是导致人心理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生命缺乏重要信仰和价值认同感,也是人产生心理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探索心理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华公开课系列中,心理课占据一席之地,可见大众对心理学的探究热情非同一般。这本《清华心理课》,所探讨的问题渗透到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既启发人们更多关注内在的自我,积极思维,从而由内而外调整自己,又在具体操作上为读者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让人们在自主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探索,不致迷失方向,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真正拥有清华大学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般的气魄。本书还有许多关于清华名人大师的相关故事,可以开阔视野。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清华心理学的精髓,并通过翔实的案例,从思维、人格建立、健康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心理对人的广泛影响,并帮助人们塑造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生。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从清华大学众多师生冲破各种障碍和限制中汲取力量,从而排除心理上的困惑,获得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第一章思考,是发现的开始你是否成熟到,已经认识你自己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人生发展、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樊富珉

从校园走向社会,看起来一步之遥,但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成熟,却不在于一个人在社会待了多久,他的年龄有多大,他的学历有多高,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就像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全身,需要借助镜子照见我们的外表一样,认识自己也并非那么容易。比如,我们总喜欢和别人据理力争,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对于我们提出的建议,也觉得比别人要好,比别人要切中要点;而别人对我们的建议,却觉得别人时常不理解我们,变得难以接受。此时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恰到好处:“当局者迷”。

我们若想真正认识自己,则需要拥有一个成熟的心智。而你是否成熟到,已经认识了自己?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在《大学生心理公开课》上说道:“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人生发展、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心智的不成熟,则会导致一系列的悲剧事件,使得原本美好、珍贵的生命受到不成熟心智的侵扰,使得生命走向低迷。

有一项调查指出,心智不成熟有六大表现:第一,缺乏耐心,不能抵抗眼前的欲望;第二,不自律,或者自律性较差;第三,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用理智掌控情绪;第四,没有归零的心态,有较强的惰性,不愿学习,自以为是;第五,判断事物凭直觉,缺乏事实依据;第六,做事缺乏信念和原则,受周围人的影响很大。这些不成熟的心智行为,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长远发展。我们能否意识到,自己是否处在一个还不太完善的心智中,饱受自己不成熟的折磨?

樊富珉教授在她的网易公开课中,讲到这样一个事例,事例里的主人公,至今她想起来都痛心。那是一名考上清华的男孩,在考上清华之前,他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从小在学校都是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面对如此多同样优秀的人,加上父母对他的期望,他给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压力——希望进入班级前三名。他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整日把自己关在教室中勤奋苦读,开始时考试成绩是班级第七名。他想,如果再努力一点儿,或许就会考到前三。可最后的结果是,他越努力,成绩反而下滑了,因为同班级的同学比他进步得更快。在一次德智评估中,同学给他的打分十分低,因为他平时既不参加活动,也没有参与班级管理,很多同学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自然会打低分。而这对他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长期的痛苦、压抑,最终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悲剧便这样发生了,痛心之余,樊富珉教授指出,如果对自我的评价有着太多的负面信息,则会导致一个人丧失了热爱自己的理由。而清华大学精仪系的一位学生写道:“上大学之后,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有一个说法叫作‘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出类拔萃、优秀的个体,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没有那么突出了。这种问题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原来在这万人挑一的学校里,发现身边的人都有着同样辉煌的过去,成绩相对下降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抗拒……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之所以不适应相对平庸化的现实,就是由于我们是在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人成长的核心所在。在你心中,有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你,但真正的你在现实中表现得已经很自信,很受同学的欢迎,而你意识不到这样的自己;在你心中,也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你,觉得自己样样比别人优秀,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则是一个很自以为是的人,常常和别人过不去,甚至不合群。所以,对自身的认知如果不足,则会导致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发生。

既然认识自己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自己呢?这里提供几个小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学会自我观察,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包括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可以拿出一张纸,记下自己的身高、体重、性格、外貌,有几个好朋友等。在各种情绪体验之中剖析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外而内地了解自己。

第二,留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评价过于浮夸,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但对于一些中肯的评价,我们要重视,这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对于别人不好的评价,我们也要虚心接受,以便多角度地认识自己。

第三,把自己融入社会中去比较,而不是局限在某个范围中。自我的观察和他人的评价,难免都带有主观色彩,我们可以和同龄人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但要注意的是,要通过社会全方位地查看自身,而不是比较成就得失。

第四,通过参加活动认识自己。实践了才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参加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比如,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唱歌很好,甚至比歌唱家还要好,时常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但通过参加唱歌比赛,我们或许会认识到,原来自己和歌唱家相差十万八千里。

第五,学会反省自身。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人,才会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更能认清自己,从而不断地进步。经常反省自身,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通过这五个方法,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慢慢缓和自己的心绪,多观照自己、查看自己,这样会使你的行为变得成熟有力。

心理小贴士

认识自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表现。心智成熟的人,不仅对自己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还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控自理能力,灵活地掌控自己。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需要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因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由于思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故需要多种学科的配合研究。——清华大学留美学生,世界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思维不仅对推动技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个人层面来说,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清华大学著名学者钱学森不仅看重思维,甚至想组建一个部门研究思维,可见思维对于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特殊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思维?

根据科学定义,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又分很多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对应的人生不尽相同。但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思维,只有健康的、积极的思维,才能使人收获成功,取得成就。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就曾提出创建思维科学部门的建议。他强调思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重要性,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事实证明,有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对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揭示其中的奥妙。思维作为科学如此,它对个人的发展来说,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华大学医学系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大一时学的是工业工程,在一次课上讲到了他的转系原因:“我觉得以后当医生,自己的作用会大一些。两个专业,要求思维方式很不一样,最终对这个社会所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工程是搞规划设计,而作为一个医生,面对的是每个群体、每个个人治病救人。但无论他们的思维怎样的不同,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这个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

思维发生了变化,对整个人生的发展来说,也将产生变化。因为不同思维方式下,造就的性格与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有什么样的思维,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同的思维对人的影响更不相同。

思维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对一个人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在于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很多人觉得外界的环境对我们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总是向外去寻求,向外去化解。然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然后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如何看待人生,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完全伸展开来,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思维之墙中,在这堵思维之墙中,只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才能使我们变得更为进取、乐观和充满正能量,受到大家欢迎。

有一位日本青年,生活得穷困潦倒,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了无生趣,尽是悲苦。于是决定实行自我了断。晚上回家的时候,他路过一家鱼摊,看见秋刀鱼卖得很便宜,就顺便买了几条,准备作为临行前的最后一餐。回到家里,他肚子饿了,便烤了一条秋刀鱼,觉得很美味。于是再接着烤了一条……就这样,他把买来的所有秋刀鱼都吃光了,心情不觉间变得十分舒畅。在拿起安眠药准备吞下的那一刻,他下不去手了,决定乐观地活下去。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有些不好意思,说实在不忍辜负秋刀鱼的美味啊。

生命的大门在一念之间向他敞开,这是思维转变的结果。消极的思维,使人深陷在愁苦、忧郁的泥沼里不能自拔。只有转换了思维,才能变不愉快为愉快,变消极为积极。积极的思想可以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而消极的思想则会如我们想的那样,一路消极下去,最后导致失败。

环境、心理、感情、精神时刻影响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挑战都是相同的。虽然有了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我们事事成功,但积极的思维肯定会改善我们的生活。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积极思维特征:他们普遍都有很强的自信心,乐于接受挑战,喜欢从挑战中获得乐趣。很少在人前抱怨、发牢骚,他们通常非常执意于自己的决策,不习惯只听命于人。他们做事很有条理,能从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整理出一套逻辑的构架。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最终会迈向成功。

相反的思维方式,则常常陷入被动的困难中,只会使我们的人生朝着相反的方向滑去。有一条定律叫精神磁性定律:在你需求或渴望的引力作用下,你会将你一直最想得到的东西吸引到你的身边。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思维的传播。

打个比方,如果将两个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石子扔进池塘,大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会把小石子的涟漪淹没。人的思维也是一样,思维越广,越深入,越前进,思想就越有力,就更容易战胜弱的思想。所以心理学中常常会用到自我暗示的方法,目的就是要将积极的思维加强与巩固,积聚更多的正能量。

既然积极思维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那我们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培养这种思维,杜绝消极思维方式。有些人在晚上的时候,消极思维会尤为加重。有一种方法,当消极的想法来临时,不妨关掉电灯,这样身体和大脑里面的磁性就会自动减弱,头脑里的憎恶、怨恨和纠结成一团乱麻的大脑意识,便在无形之中阻断了。消极思维进行得越多,精力就被消耗得越多,直到耗尽。

记住,只有积极的思维才能带给你和周围的人能量,消极的思维只会让人空耗生命,最后走向失败。用积极的思想和语言不断提升思维方式,才能将自己的生命提升到一个高度。

心理小贴士

积极的思维,可以积聚更多的正能量,从而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心态、情感、行为、执行力、决策力等。所以不断修缮思维,是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你应该学会满足和庆幸,丢了100元你该庆幸还好不是丢了1000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 吴维库

当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比如工作、学习、身体健康等。许多在温室中长大的人,遇到一点儿小风小浪便容易受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特别是被人误解,便觉得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觉得很委屈、很受伤。而那些真正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却无一不是内心强大者。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样子,相反他表面可能是平和的、淡定的。内心强大者,让人一看便觉着有一股气定神闲的力量。内心强大者,气场也强,哪怕环境对他们再不利,他们也能够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

刘恩赫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1980年和2008年遭遇了两次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靠着打零工、做小生意养家糊口,收入微薄。母亲则需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他还有一个姐姐,家庭负担非常沉重。但是,恩赫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从小就很听话,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并且在重点高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就这样,他一步步朝着清华迈进。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他,虽然他攻读的是理科,但是他的文采非常好,喜欢写诗。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在小本子上写东西,他说这样会让他心情平静下来。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抱怨时,恩赫回答道:“生命中很多东西不可兼得,生活条件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贫困不是他选择放弃或者自暴自弃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贫困,让他从小就知道一定要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父母提供他上学的机会,环境促使他拥有了比同龄人更加强大而独立的内心世界。他把“有志者事竟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心中的理想,到最后终于实现了。

清华大学有诸多学子跟刘恩赫一样,从小就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进入清华,更是响应了清华精神,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彰显着一股强大的精神信念。而将这种信念灌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对祖国建设起重要的支柱性作用。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一般本身具备远大的抱负,并且为了心中的抱负总是乐意去实践。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力,不轻易受到外界环境好坏的影响,并且通常内心拥有一种清静的气质。也许他们会因为对未来抱有热切的期望,而经常高歌猛进,但他们绝不是盲目地乐观,反而他们的人生目的会了然于心,不会摇摆不定。刘恩赫正如这些强者一样,具备了这种种强者的特征。

其实,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代表着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其内心的不断壮大中形成的。怎样对待这个世界,怎样认识人生,其实在内心强大者心中早有定数。他们的生存经验,直接指导了后面的人生体验。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论语》有云:“贤哉回也,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赞叹颜回,即便身处陋巷,吃着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任何人若处在这样的境遇中,心里的忧愁、烦恼都不会消失,可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志向,依旧乐在其中。这便是真正的内心强大者。在颜回的内心世界中,有着他的价值体系,所以即便外界再怎么残酷,对他也构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依然能够安然处在那样的境地,乐在其中。一个人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可见其内心之强大,人格之完善。这样的人,他拥有真正的力量。

而所有的精神贵族,则正是内心强大之人。他们既不受外界物质的限制,也不受外界其他人物的控制。他们是真正成熟而富有的人,懂得进退之道,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也知道自己的优势,任何时候都不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之中,即便有那样的时刻,也会一个转身,从绝境中从容走出。

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内心强大的人,对待人生不持观望态度,他们都是率先的行动者。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着重眼下的每一步路,脚踏实地,不会被生活裹挟着走。而内心不那么强大的人,常常对生活妥协,不能忍受生活中的艰辛以致迷失了自我。他们的自我价值最终也不能实现,只能被生活裹挟着前行。内心强大者会告诉自己:“要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直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需要给别人看的,父母要求的,社会要求的,老师要求的,这些都不一定是你内心所能感受到的。而真正自己想要的,实践起来你才能感觉得到。”所以做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吧,选择不分对错,强大的内心会让你感受到更真实的自己。

前一阵一些著名影星的隐私照被黑客窃取,美国影星詹妮弗•劳伦斯被卷入其中,当她接受媒体访问时,回应道:“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可以道歉的。”这场事故明显错不在她,而是那些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黑客分子对这些明星实施了暴行。内心强大之人,都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会在自己受到歪曲时勇敢说不!他们不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因为这不属于他们管辖的范畴,也不受别人的影响和控制,这便是他们的非同寻常之处。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伤害,都会遭遇不公。然而,人生中没有绝对的公正,所谓的公正都是相对而言的。当年轻人褪去稚嫩的外衣,开始面对社会的时候,往往不能接受所谓的“不公正对待”,因此常常变得心浮气躁,甚至对前途感到悲观绝望。这是所有年轻人面临成长的一个过程。成长刚开始时十分艰难,但一旦开始成长,内心开始沉淀,一颗心便会慢慢强大起来。

心理小贴士

世界对我们再残酷,再不公平,这只能成为我们变得更为强大的理由。接受这种种“狂风暴雨”的袭击,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成长。慢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

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前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

浮躁的世界,急躁的心,大千世界之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声音。你深陷在各种忙碌之中,却无法得知为什么非得做这件事不可,是不是不这么做就不行。你听命于上司、长辈,觉得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就是觉得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好像一切都要窒息。

那是因为,你没能倾听自己的声音。你走得太急躁,却没有察觉。凡事都过早点了头,顺从了别人的决定。

就连学习这件事,许多人也没能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而学。《论语》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是为了自己而去学习,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这样反了过来,最后受到伤害的反倒是自己。著名教育家,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即将赴美的青年留学生说:“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

用急躁的心去读书、做研究,那么终究是为人之学,被外力所牵制,马不停蹄被驱赶着走。只有让自己慢下来,静下心,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是个沉静、寡言、慎言的人,叶公超用“慢、稳、刚”来形容他。但他的慢不是傲慢,也不是缓慢,更不是怠慢。他的慢,是从容不迫,是张弛有度。

1914年,他获得美国东部吴士脱工业学院学士学位,七年之后再次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一度受聘为纽约大学讲师。梅贻琦看到美国波澜壮阔的工业文明后,理性声音告诉他,中国若想追赶上,急功近利是不行的,中国的国情只能一步步提速。在教育上,唯有办好大学才能巩固根本,为现代化打下基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慢”还表现为,即便兵戎相见,军队开进了清华园,也休想扰乱他的方寸。当时学生运动高涨,政府对学生运动警惕性非常高,于是下令搜查清华园,但告诫军队不能动粗。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对军队有敌意,做出了许多过激举动,导致事态严重升级。眼看矛盾加剧,当晚又有军队荷枪实弹进入清华园,引起了师生的极大恐慌。清华马上召开校务会议,大家都心急如焚,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唯独梅贻琦一言不发。最后,大家只等着他表态。梅贻琦还是没有表态。每一秒钟,都度日如年。叶公超忍不住了,急切地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方案而不说话?”面对大家焦急的目光,梅贻琦从容地说道:“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一方面,他让人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另一方面想办法搬救兵。没过多久,部队果然从清华园撤兵了。

无论外界如何胁迫,内心也不要慌乱,保持自己的节奏,宁肯慢一点儿也不要紧。等到自己思考清楚了,再做决定也不迟。最忌讳的莫过于受到外界干扰,还没想清楚就做出了决定,到最后发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外界胁迫着走,只有少数人能冲破这层阻碍,让自己凝神倾听来自心底的声音。

演员陈坤凭借不同的表演风格,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男明星。他除了热衷表演外,还热衷于许多公益活动。他策划的“行走的力量”,在于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正面的东西不是花钱就买得到的,比如行走,慢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快乐和坚强。

他所倡导的理念,正如他对表演的理解一样。演技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渐入佳境。有一次记者采访,问他对不同角色塑造的看法,他说:“我想把自己的角色范围拉宽。我现在的创作状态比较好。从电影学院出来,我演了11年的戏,要说到塑造人物,是从最近这几年开始的。以前并不是说我不想,真的是我的演技、表演功底、解读人物的深度都不够,包括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都还是别扭的,整个人很僵硬地生活,怎么去塑造角色?过去就是本色演出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表达自己最忠实的看法,就没法过一个真实的人生。在这个绝大多数人都追寻着真善美的世界里,真实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砝码。如果一味地隐藏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乃至压抑最真实的自己,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影响心理健康。

许多人不愿意慢下来,对自身和外界做一番思考,宁肯被现实中的种种诱惑追赶着跑,也没法让自己停下来。即便已经开始感到体力不支,感到累心,也没法从其中脱出身来,让自己慢下来。

看看现在一些很小的孩子,过早地被放在了“起跑线”上,周末被送到补习班,这样那样的补习,数学、英语、作文样样不落下,钢琴、小提琴、舞蹈、武术……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们练就百般武艺。为了抢到好的教育资源,从小学就开始让孩子进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结果孩子们自然吃不消,过重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

无论是谁,身处在社会中,都不要被外界乱了方寸,只有慢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才会发现,快乐与幸福,成功与喜欢,离自己多么近。

心理小贴士

我们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果总是按着别人的步调,就会事事被牵着走,无法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以及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只有让自己慢下来,凡事不要急躁,方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独立思考,与灵魂进行对话

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独立、深刻的思考,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将来在研究和工作中也难以有真正的创见,更难以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前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当你思考很久之后得出一个想法,并欣喜若狂地把它告诉身边的人,没想到这个人还没听你把话说完,就轻蔑地说出:“这是不可能的事。”然后又说了一通“理论”,告诉你该怎么做。你被对方的各种“理论”弄晕,还佩服他讲得头头是道,于是你的意志也跟着动摇,变得摇摆不定。这个时候,先不要急于否定自己,不妨先静心思考一下,问问自己,内心是否真的如对方所说的那样,想朝着这个方向走。

我们对待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关乎自己人生的大事,一定要理智。如果盲目听从,不加以鉴别,甚至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内心一点儿碰撞也没有的情况下,还选择随意对待,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待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在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问题,与自己多进行自我的问话和灵魂的沟通,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项功课。

在清华大学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顾秉林校长给毕业生们的毕业赠言是:“独立思考、善于作为。”他说:“清华传统的深处,始终蕴含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情况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去决定。比如毕业时面临的选择,是读研,还是工作?是出国,还是留下?是到企业,还是去政府?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独立深刻的思考,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将来在研究和工作中也难以有真正的创见,更难以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异思迁,只会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

顾秉林校长此番话,正是建立在他早年的一些特殊经历上。当时他入学才九个月,“文革”开始,他和同窗的书本被扔到了垃圾箱。但他相信,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他和一些同学半夜打着手电筒,偷偷把垃圾箱里的书捡回来读。学校不能待了,便回家自学,不管怎样,功课不能落下。如果当时他没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话,恐怕早已被时代的洪流湮没。

每一次的独立思考,都意味着内心深处灵魂的自我对话。在人群中,遇事不经大脑思考,则很容易被人群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自我。只有独立思考,才能领悟到人生的最高智慧,理清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不至于在人生路上漫无目的地徘徊。

实际上,许多真正有创造性的意见,也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的。能独立思考的人,从不迷信权威。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在于发明者充分动用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校友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19世纪时,一批德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考察地理,勘探中国的矿产资源、地质情况。当时,他们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没有发现冰川的痕迹。于是这成为中国地质学界公认的定论。

然而,杰出科学家、著名北大地质学教授李四光并不认可这一结论,因为他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想法,李四光继续不动声色地考察,经过一次次翻山越岭的实地研究,李四光越来越对自己的结论充满信心,他自信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在一次地质学会会议上,他胸有成竹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会上,到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只是轻蔑一笑,言下之意是不可能。

观点遭到了否定,李四光决定用行动和证据来说服大众。于是他便开始了寻找冰川遗迹之旅。十年之间,他四处考察,实地研究,终于在庐山发现了有大量冰川遗迹,并论证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可划为三次冰期。直到这时,国内外许多权威地质学家,才信服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事实。

没有谁的言论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不可推翻。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一定是质量大的先落地。可是后来有人做实验,证实了这句话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因为不同质的两个物体,比如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让它们从几十米的高空落地,则它们几乎会在同一时间内落地。可见,人有时候不能迷信权威,觉得有权威的人所说的话、做的事百分之百就是准的、对的,这其实是错误的。

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没有谁的人生可以随意被复制,每一个人的未来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只有那些经历过自我灵魂对话与拷问的人,才可以最终掌控自己的人生,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眼下的社会,许多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别人说考公务员好,于是就去考公务员,却没有想过对于一名公务员来说其真正职责和意义;别人说留学好,于是一股脑儿地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却没有想过自己适不适合出国的道路;别人说考研好,于是省下所有时间去复习占座,为考试做准备,而忽略了问自己到底对学问有没有真正的热情。

曾有位大学生,高考考了一个很好的分数,本来想去邻省一所重点大学读书,却因为家里更喜欢北上广的高校,硬是让他报考这三个地方的大学。结果他虽然被录取了,但被调剂到一个十分冷僻的专业,使他整个大学丧失了对学习的动力,变得十分抑郁。

还有一位大学生,临近毕业,家里准备让她进入令人羡慕的电视台工作。但她深知自己的专长不适合待在电视台,便和家里进行了长久的沟通,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选择了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最终她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开阔视野,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以,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缺失了这个能力,个人很难获得新的进步,超越心智的成熟。

心理小贴士

独立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沟通,让自己不迷信和盲从,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以及真正的道路在哪里。这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基本态度。管理好自己,从容面对人生

他(陈省身)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90多岁了还孜孜不倦地做研究。他(陈省身)对数学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是开拓性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杨振宁

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人的欲望、思想、行动,方方面面都在互相影响,受着各种各样的牵扯和制约。有时候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让自己陷入一团乱麻之中。管不住自己的人,终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烦恼。那些步履轻盈、从容面对一切问题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欲望、思想、行动,各方面协调到刚刚好。

管理好自己,能够为人生释放一种极大的正能量,而不会让自己陷在无谓的琐事或者消沉的状态之中。即便有所偏离,也总能及时从错乱的步调中将自己调整过来,并重新投入学习与工作,变得比以前更加从容。

出生在云南昆明的王希林,17岁时便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联大机械系的一名学生。他师从严谨认真的刘仙洲教授。刘仙洲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比如他规定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作业和考卷超过规定期限他一律不收。王希林本人更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

有一次考试,王希林违反了刘仙洲的规定,本来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但是当时考试主要依赖计算尺,准确性有限,想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得借助笔算才行。才思敏捷的王希林,很快就完成了计算任务,却疏忽了老师的要求,马上交了卷。可想而知,刘仙洲并不宽恕他学生的这种疏忽,并且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惩罚——判卷时毫不留情地给了王希林零分。

王希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犹如一股清醒剂,刺激着他的大脑。这个零分让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个零分,让他充分感受到,工程上必须保证“零缺陷”,从此他立志从事科学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分毫不差。

正如他给自己订下的目标一样,从此以后,王希林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学业有成后,他投身到祖国航空航天的事业之中,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期间他做了大量艰辛而细致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疏漏,上千张图纸他都一一审校。王希林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只有能管理好自己的人,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对自身要求不严的话,很容易腐化和堕落。王希林正是在“零失误”的追求下,走出了他的卓越人生。他能从“零分”的沮丧中,化悲痛为力量,并以此为警示,将航天事业做到“零失误”。航天事业和其他事业不同,这事关人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处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也总深陷在这样那样的境遇之中,等到我们过多透支自己,耽误了行程时,才会幡然醒悟,这时我们多半已经让自己躺在堕落的深渊里了。如果想从中抽出身来,会变得更加不容易。只有及时省察自身,一旦发现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就要马上纠正自己,让自己走在一条不偏不倚的大道上,这样才能轻松从容地走向最后的目的地。

能管理好自己的人,会让自己明白正要去做一件什么事,思考该如何去做这件事。然后知道做这件事需要什么,缺乏什么。最后让这件事变得有条理,思路清晰并付诸实践。

在人才济济的清华,有一对“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并列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不仅如此,马冬晗还是精仪系历史上首任学生会女主席,马冬昕则是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能取得这些成绩,许多人在惊叹的同时,不禁要问她们是怎样做到的。

看看她们的学习计划表就知道了。在计划表上,她们用笔密密麻麻地写着周一至周日各个时间段的学习生活安排:“预习代数”“复习大物”“完成作业”等,她们对自己实施了周密的管理。最终,她们因管得住自己,从而脱颖而出。

管住自己并不是一时能养成的习惯,据了解,马冬晗和马冬昕从小就爱记日记,并且从未间断过,即便出行在车上也始终坚持不懈。初中时,两人还相约每天背一篇美文,这个习惯也一直保留着。长此以往,她们自然就能够轻松地管住自己了。

严格要求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之上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管理好自己,就是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这些缺点,克服自己的惰性,最后做到自己掌握自己。清华大学的这对“姐妹花”,从小便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时刻对自己实施着管制。这个好习惯让她们获益匪浅。

管好自己,就是要让自己不受其他事所影响,做事有始有终,不会被其他的事打断、终止所做的事。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忆他老师陈省身的时候,说道:“他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90多岁了还孜孜不倦地做研究。他对数学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是开拓性的。”到了90多岁还在勤奋地做着研究,可见老先生的自律性之高。一切事物都无法磨灭他对学问的追求,他用“高龄”向广大青年学子做着最好的示范。

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书,因为身上没有钱,他只好自己写篇文章,用所得的稿酬来买那部书。于是他用很快的速度写了一篇文章,寄去发表。没想到文章很快就被刊登了,他拿了10块钱买到了自己想买的书。但是事后,吴晗却深有歉意,觉得写得比较仓促,对不起读者。为此他第二年又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进一步润饰和修缮,让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更为完善。

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则很有可能对已发表的文章置之不理。文章不练达,到头来最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声誉。所以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进行恰当管理,就很容易让自己成为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只有管住自己,才不至于将来后悔,做些无所谓的事情。这些无所谓的事情不仅虚掷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甚至损害了健康和身体,让人得不偿失。管住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淡定和从容。

心理小贴士

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绝对是一个优秀的人。多少人具备着非同一般的才华,却败在了缺乏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上。只有管理好自己的人,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坚定地走向未来。抛开偏见,走自己的路

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丹青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哪怕有一群人对你说,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你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番。你可以把他们的建议作为一种意见,但是参不参考,最后如何定夺,你得自己亲自去检验。《海鸥乔纳森》的作者理查德·巴赫,他的父母要求他毕业后走一条常人都走的道路——找一份稳定而有荣耀的工作,这样才有好的人生。他们十分反对理查德·巴赫从事文学写作。但理查德·巴赫内心有一种声音,让他抛开种种偏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结果,他成功了。就像他的《海鸥乔纳森》中写的这只不同凡响的海鸥,冲出了层层阻碍,终于练就了飞上高空的本领——它到达了所有海鸥没有到达过的天空一样,理查德·巴赫取得了异于常人的成功,他的这本书曾荣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38周之久,首次打破《飘》以来的所有销售纪录。这一成功,源于他把偏见抛在脑后,义无反顾地选择走自己的路。

他在《海鸥乔纳森》中描写了乔纳森面对的偏见:“‘……因为他不计后果,不负责任’,严肃的声音继续数落,‘还冒犯了海鸥全族的尊严与传统……’”“‘谁是你的兄弟!’海鸥们异口同声说道,他们都板起面孔不再听他讲,一起抛弃了他。”但是这些偏见,并没有动摇乔纳森追求自己的梦想,反而使他更坚强,对高空更渴望。

可见,卓越的人,总是在追求的路上,及时抛开对他的一切偏见,让他勇往直前。

他曾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但是没过多久,因为严格的入学制度,他招不到一个学生,失望之后,他选择辞职离开。尽管他的道路和人生,曾遭受了许多人的不解和批评。

1980年,他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曾在赣南和苏北当了八年知青的他,也在乡办企业画过几百个骨灰盒。偶尔被当作“御用”人才借调到县上作画,画那些宣传教条的作品,绘画材料费统统报销。事实上,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体制之外。

当年,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切实贯彻“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那年,他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两年后,他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及饱览油画原作的渴望,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由于当时全国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颁发学位证书,所以他至今没有学位,只有小学毕业证和研究生毕业证。但是,正如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有没有文凭,是不是博士,对于一个真正有艺术造诣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说:“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他对能独立思考的人才的求贤若渴。

他便是,当代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

在这个浮躁却又瞬息万变的社会,机遇很多,失败也有很多。总有些过来人喜欢充当“导师”,告诉你一些“人生经验”,以及人生的许多捷径。当你把想法告诉他们时,他们不免要告诉你许多他认为“对”的事,觉得你的想法不合实际,过于理想化。甚至当你去做一件事时,迎面会碰到他们各种奇异的眼光。

各式各样的偏见,会令人充满了种种疑惑。到底该不该听他们的意见呢?他们的意见正确吗?我是不是在一意孤行?

其实心中的这种疑惑,很多人都会遇见。不管偏见如何之多,别人怎么说,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想法,以及你预备走怎样一条道路。对于一个与自己有冲突的意见,你既不能盲目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你可以接受它,但必须是在经过你深思熟虑之后,确定这个意见正符合你的内心之路。你可以不接受它,但也必须是在经过你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它和你的内心之路有冲突。所以,对于你要走的路,最终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要做的,就是要抛开那些对你的偏见。

人的偏见何其之多,往往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国不久,某个早上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真是悠闲,有钱又懂得享受。”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道:“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这些人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过日子。”

一个人之所以抱有偏见,往往就在于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过去所得的知识、经验在做判断。但是这种知识和经验,都是属于个人的,无法完全复制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都采信别人的偏见,我们也会变得像个风向标一样,风往哪刮,我们就往哪倒,没有自己的主见,更不用说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例如,我们常听说“生意人都很狡猾”“犹太人都很吝啬”“法国人都很浪漫”,等等,然后我们立马就会对这样的描述产生刻板印象,并用这个印象去解释一切的现象,评断周遭的人、事,但事实上并不都如此。

只有你对了,整个世界才会跟着对。你错了,任你怎么解释,整个世界还是觉得你是错的。所以,别管别人怎么说,去做自己心中觉得对的那件事,做出来了,你便对了。

心理小贴士

我们行走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偏见。然而,真正能了解我们内心感受的,只有我们自己。抛开偏见,并不意味着一意孤行,而是在保留别人的意见下,找寻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章做最好的自己做好自己,才能赢得认同

努力在我,评价由人。——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校友 华罗庚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很希望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好感。但真正要赢得大家的认同,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容易之处在于,你只要做好了自己便好了。困难之处在于,你要做好你自己,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同。

对于每个人来说,自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有人喜欢你,那是他在你身上,照见了他喜欢的特质。但这跟你无关,你只有淡然面对,做好自己;有人讨厌你,那是他在你身上,投射到他排斥的自己。这也跟你无关,你只要坦然面对,做好自己;有人欣赏你,那是他透过你,碰见了内在的自己。这也跟你无关,你只要欣然面对,继续做最好的自己;有人伤害你,那是他无法活出爱和表达爱,其实他缺少爱,从而唤醒你内在的慈悲。这更与你无关,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或者离开、爱或者怨恨,其实这都只是遇见了自己的影子。珍惜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这说明,不管外界怎么看你,怎样待你,其实都与你本身无关。哪怕一时命运对你开玩笑,也不能消极对待自己。只有坚持做好了自己,才会有人发现你。

华罗庚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但没多久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但华罗庚并没有放弃对数学一如既往的喜爱。1926年,年轻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熊庆来敏锐地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分,不顾清华园十分讲究学历的传统,将华罗庚安排在数学系图书馆任助理员。此后,华罗庚并没有辜负熊庆来的知遇之恩,他潜心钻研,取得了一项项研究硕果。正是因为华罗庚一心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对数学保持一贯的研究热情,才会赢得熊庆来主任的青睐,并得到培养。

对于研究学问,他这样说:“我们以往有许多评价太急,在国外造成不好的印象。在国内我就不知道有‘华不等式’‘华方程’‘华算子’‘华定理’等,出来之后才知道那指的是什么。好的工作,人家是不会抹杀的,与其自己这样说,倒不如10年、20年后由人家说去。”

这表明,华罗庚一贯的态度,就是要先做好自己。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能坚持自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觉得应该让别人去评说,自己做好了,就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同。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做好自己,就是在面对现实中的人和事时,做到不偏不倚,摆正自己的态度,看清自己的方向,懂得自己所处的位置,尽到自己所应尽的责任,让自己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壮大。

当然,做好自己并不是意味着关起门来打造自己,只顾自己不顾外界,这是自私者的做法。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己与整个世界都是紧密联系的。做真正的自己,意味着把这种联系发掘出来,让自己真正融入整个世界中,然后努力让自己“发光”,哪怕暂时只能发出一点儿“光”。只有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会感觉到这束“光”,才会意识到你的价值和存在。

有一位农夫看见小草长满了院子,便想,如果没有小草,他的院子一定很漂亮,便准备把院子里的小草全部清理干净。

眼看着同伴们一棵棵被拔掉,有一棵长在花盆旁的小草在心中打定了主意,觉得不能让农夫这样夺走了大家的生命。当农夫离自己越来越近,终于伸开手要拔自己的时候,小草用尽全力,对农夫喊道:“住手!”农夫找了半天,才找出声音发出的地方,原来就在自己的脚边,来自正准备伸手拔走的那棵小草身上。

农夫问它有什么要说的,小草便鼓起勇气,说道:“也许你觉得我们妨碍了你的院子,但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也是很有用的。下雨时,我们的根紧紧抓住泥土,防止泥土被冲掉;出太阳时,阳光洒在我们身上,避免太阳暴晒泥土,让水分蒸发,这样院子里的花儿们才开得那样娇艳;当温度过高时,我们的存在让整个院子的温度都降了下来;夏天,蟋蟀藏进我们之中,蛐蛐也乐意在我们之中放声歌唱……就连您的几个孩子,也总喜欢在我们身上打滚翻腾。如果把我们都除掉了,很难想象您的院子会变得多么无趣和荒凉。”

想到小草为院子所做的一切,农夫点点头表示赞同,终于放弃了准备拔除小草的想法,对小草表示歉意。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正如这小草一般,不仅不起眼,还让一些强者瞧不起,甚至被认为碍手碍脚,面临着被“清理”的危险。而真正能使年轻人立稳脚跟的法宝就是,努力做好自己,不要怕被看低,也不要怕被嘲笑,让那些强者看到你的价值和能力。

有些年轻人看到一些优秀的人物,由于从心底很佩服,于是就想模仿他们。我们在刚开始学习阶段,适当的模仿是很必要的,但如果事事模仿,时时模仿,则实际上丧失了自己,也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在《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一书中,作者写道:“不要拼命地去做别人,做得再好,也只是某某第二。”所以我们要争取做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让别人从心底里觉得,我们是值得交往、值得称赞的人。

还有些年轻人,总想让别人承认自己、肯定自己。于是对别人唯唯诺诺,表现得很自卑。越是这样,越是不容易获得肯定。因为只有当你自己变得精彩了,才会让别人对你竖起大拇指,赢得别人的认同。

心理小贴士

不对别人唯唯诺诺,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保持自己的本色,并追逐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努力让自己“发光”。你的世界精彩了,自然会吸引世人的驻足。改变不了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假如说,人是有品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翻译家、文学家、清华大学研究院校友 杨绛

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明明你很努力、很勤奋地在工作、学习,觉得自己表现都很好,但就是得不到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你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偏见和各种势利的眼光。

于是你失望了,开始抱怨、懈怠和没完没了的抨击——满怀愤怒地抨击这个社会。但是愤怒完之后,地球照样在转,世界依旧在忙碌。不仅这个世界一点儿也没发生变化,连你自己,除了增加了一点儿变得愤怒的表情外,也一样什么都没改变。所以,不如静下来思考一下,要改变世界,改变别人的眼光,不如从自己开始。

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32年9月,王力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后返国,受聘为清华中文系专任讲师。一开始,年富力盛的他不乐意写学术论文论著,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些抒发性情的文章和翻译法国文艺作品上。受到法国文艺熏陶的他,喜欢纪德、乔治·桑、左拉、莫洛亚以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等人的作品。就这样过了两年,按照清华大学的惯例,专任讲师只要任职两年,便可以升为教授。但是让王力不解的是,他两年期满却没有升任教授。

当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是朱自清,论学历和才识,王力当然觉得不服气,自然要讨个说法。他找到朱自清,可朱自清只是笑而不语。这让王力心里觉得憋气,但回过头一想,自己讲授的是语言学,可是却翻译了一大堆的文学作品,这才幡然醒悟,朱自清是觉得他太“不务正业”了。从此以后,王力一改之前的“行径”,集中精力研究汉语语法,写出了不少精彩论文,终于在任教的第四年升任了教授的职位。

你或许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但还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是检查一下,你是否走错了方向?真的是别人对你势利吗?还是对你的成绩不认可的原因,在于自己身上出了问题?你还要问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否符合你所处的位置?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自己身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把抱怨怪在了别人身上。就像当初王力教授那样,不是系主任朱自清针对他,而是确确实实他把精力放错了方向。

当你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上败下阵来的时候,从自身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说,世界上的每样事物,摊开在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心境。就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