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笔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0:00:00

点击下载

作者:晏继银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无影灯下笔谈

无影灯下笔谈试读:

作者简介

晏继银,男,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出生,湖北武汉市人, 1974年8月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大学学历。大学生毕业分配时被留校任教,教学编制,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大外科、泌尿外科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年8月调到广东惠州,在惠州市人民医院创建泌尿外科,并任泌尿外科主任,继续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参加全国和省市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在国家级、省级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论著50余篇,其中有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10篇。获省、市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共五项。

卫生部医学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惠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惠州市儿童伤残鉴定委员会专家库委员,惠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成员。

2007年4月30日荣获惠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晏继银主任医师、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北医大泌尿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院士,中兴惠州医院泌尿外科专家蔡辉勇院长在一起。郭应禄院士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泌尿外科晏继银主任医师、教授,杨伟忠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合影。晏继银主任医师和中山大学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梅骅院长,邬绍文博士、杨伟忠副主任医师合影。晏继银参加全国泌尿、性医学高级研修班,泌尿外科著名专家马永江教授亲笔题词。

序一

2013年12月初接到电话,广东省惠州市人民医院晏继银主任让我给他写一个文字材料,作为他的书稿《无影灯下笔谈》的序言,说明篇幅不限,想到什么说什么,他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当然很高兴,说明他对我很信任,同时也感到有难度,以我的能力和水平,要对这样一位省内、外知名的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做出全面,恰如其分的评述确实不容易,只有认真阅读,竭尽全力,力求不负所望。大约用了25天的时间阅读和思索才开始动笔。

我和晏继银主任是同乡,又是多年同行,他医道高明,声誉卓著,这次他寄来书稿,我们认真的拜读之后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真切感觉到开卷有益。

作为一名医生,晏主任“能文能武”,不仅会开刀,还把专业知识,临床病例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回忆录的形式“一揽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哲理性强,使读者耳目一新,外行能大概看懂其内容,低年资医生或初入门医生更可读懂,甚至对中青年医生也有裨益。书中图册可以看到,他把有重要意义手术标本给保存下来,以备日后研究,他的手术标本柜中有数以万计的有价值的各种形态各异的大结石、肿瘤、结核、畸胎瘤等标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有些稀少疾病的发病率已减少,这些标本恐怖日后再难见到了,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当个好医生和培养好医生,是晏主任一生的追求。本书记录了晏主任从医40余年的经历,字里行间真实地记载了一位大夫的人生历程,一路走来经风冒雨医治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在书中历历在目,如在眼前,真实再现了一位医生的理想,学习,工作,生活逐渐成长的身影。本书介绍他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全部成长史,希望对追求成为好医生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学会常委2013年12月于广州

序二

我很多年以前就认识晏继银主任医师,他精湛的医术,刻苦的学习精神,渊博的知识和对病人关心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当时还是一位年轻医师,我给自己鼓劲,要向他学习。

时间过得真快,我也成为一名成熟的泌尿外科医师。前几天我接到晏继银主任医师的力作一本图册,反映他40年医疗工作中的成就,我认真反复阅读,被他的成就和执着的精神所感动。

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医疗技术,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从事这个专业的人要有准备,不但要在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也要继续学习,而且终身都要学习,特别是在工作中注意总结,参加学术交流。

晏继银医师在工作中就是爱学习,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并获得专家们的好评。从这本图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各个时期的治疗的病例和学习总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他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成功有各种形式,但集中在一起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读完这本图册有很多感受,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感触: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广东省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总编2013年12月25日于广州

序三

该书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了泌尿外科医生晏继银教授的从医经历,同时也是我国泌尿外科、男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我曾在湖北医科大学读研究生时受到过晏教授的教育和帮助,他以仁心仁术为怀,以过硬的手术技能为本的理念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书中晏继银教授不仅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了泌尿外科、男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心得,更是言传身教,叙述了做医生的精髓——医者父母心!该书寓专业知识于一个个鲜活的病例中,对于普通读者来讲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对于医学生及年轻医生来说比专科巨著更容易理解,有些珍贵的手术标本彩色照片,以前很少看见,今后更难看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留下历史印迹和人文积淀。

同时书中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对于医生的医德教育以及探索精神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别具一格的创新写法专业题材。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18日于武昌

作者自序

我一生从事两种职业,一是教师,大学毕业留在湖北医学院本校任教,教学编制临床教师,二是医生,在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做医生工作,一干就是20年。“小小手艺天下游”,在改革开放后,游到南粤惠州,调到惠州继续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一干又是20多年。

弹指一挥间,回首40年所走过的历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病人要住院”,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要病人住院”。经历过时代的变迁,不乏有一些临床经验和感叹!

我是“学院派”,有两级医院工作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忆往昔省级医院大夫好做,看今朝县级医院医生难当。

长期在一线临床工作,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一些东西,其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就是——精神,自打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就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工作兢兢业业和任劳任怨的精神,老黄牛的精神。

唯有识之士说我作为社会的中坚,在专业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亲手带教过的白衣学生及培养扶植的专业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国家级、省、市级医学专家不乏半百余人。治愈的平诊病人和急诊抢救转危为安的重病人数以万计,在诊治疾病的短暂过程中要做到深思熟虑,几乎没有太大闪失,急病人之所急,有时候我比病人还更着急,一个合格的泌尿外科医生不仅要有很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诊疗技术,过硬的手术技能,仁心仁术就是自己的座右铭。

我也没有那种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意愿,只不过是随笔写一些过往的医疗琐事,难免有些杂乱,时间顺序有些颠倒,也没有什么章规。

不指望我的笔谈愚稿能帮助年轻医生深入堂奥,也没有多大存史的价值。只是总结行医的心得与体会,肤浅的临床经验点滴对中青年医生有所裨益吧!

我们的前辈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梅骅教授对本文稿定稿来电给予指导性意见,在回件中还评价道:“读了你传来的几篇电子短文,知道你过去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事,以这样的形式记录下来很有意义。简直就是一个自传式的短篇小说。”谨此,深深感谢梅骅老师的厚爱!同时对苏泽轩教授,高新博士,王行环博士,叶进才副主任医师在繁忙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写热情洋溢的序言和赠词,致以最衷心的感谢!2013年12月于惠州第一章70年代一、医疗站前百草园 深造走进医学院

1970年春,长轩岭人民公社医生又在公社卫生院集训,主要是学习中草药,请来70多岁的长胡子老中医讲课,他身板扎实硬朗,精神抖擞,走路行如风,好象年轻人那样意气风发。

与往日上课方式不同,步行山路去50多里外的大山里采集中草药,20多学徒跟在白发老先生后面,攀山越岭,虽他年迈,爬山我们年轻人还不如他,象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娃似的,跟着到处跑,晚上住在深山老林农户家中的阁楼上睡通铺。他一边教我们如何辩认中草药苗一边挖采,山的阳坡生长什么药,什么功效,山的阴坡生长什么药,什么功效,山岩上生长什么药,有何功效,山沟小溪生长什么药,什么功效,等等,讲话滔滔不绝,如雷灌耳。

我把挖来的许多中草药苗背回来,在医疗站马路对面开垦一块荒地办起百草园,载培中草药苗,按公社主管文教卫的副镇长闵启寿同志的要求搞好百草园工作,自己辛辛苦苦的开荒种地,播种、载培、挑水浇水、施肥,夏初时节,百草园里百十种中草药争屏斗艳,美丽可观。

闵副镇长来我们站检查工作,了解农村合作医疗站的情况,还看了百草园,赞叹道:“不错,不错!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百草园。”晌午烈日当顶,天气较炎热,从10里开外的长轩岭镇政府步行来,他又饿又渴,请他到我家坐坐,我妈妈弄点东西吃,家里太贫穷,妈妈找邻居借了2~3个鸡蛋和一点面条,老闵吃了一碗,这只算是喝茶,不敢留他吃午饭,因为寒舍实在拿不出象样的饭菜,家里只有红薯和小白菜。闵副镇长是工农干部,为人也很随和平易近人,没有干部架子,讲起话来总是笑呵呵的,后来他把我们新农村合作医疗站当先进典型来示范,试图向全公社推广,但是没有人能学会,因为我的精神他们不能复制。

1971年3月初某一天,上午10点钟,只有我一人在医疗站,头戴新草帽身穿白衬衣的两个年轻人,突然走进我们医疗站问道:“请问这是新农村医疗站吗?”“是”,我回答。“晏继银在这里吗?”“我是。”

我以为是来看病,但稍加端详不象是看病的,他说他们是长轩岭公社革委会派来的,经研究决定选送你去省城武汉上大学,他边说边从文件包里拿出两份文件给我。

一份黄陂县教育局革命委员的红头文件,招生办通知,于19771年3月8日到黄陂县教育局革委会招待所集中。

第二份文件:《湖北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入学通知书》。

晏继银同志:请你务必于一九七一年三月十日持本通知书和大队、公社推荐证明材料、自带行李到武昌东湖路湖北医学院新生入学报到处报到。右下角落款是湖北医学院革命委员会(红色印章),一九七一年二月。

他还说,长轩岭公社就是你一人去哦。我还请他俩坐下喝水,他们说要赶路。

我的心脏猛跳,坐立不安,不知说什么好,不是做梦吧!也不知道向送文件人问个细节,当然这俩个办事员是不可能知道细节的。

兴奋的神经使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做梦都没想到的天大喜事,我迫不急待的想回家,恨不得立刻回家告诉母亲,离下班仅仅一个多小时,但好象时间特别漫长,终于到点,兴高采烈背起小药箱奔跑回家,脚还没跨进门声音先进门,十分高兴地喊:“妈妈!……”

我去盖公章时,这个振奋人心的爆炸性新闻被传开。

湖北医学院来招生的徐文思和陈洪烈老师还面试过,问我叫什么名,他俩是负责来接生的,到了黄陂县一看共有30人,其中上湖北医学院的有7人,晏继银、张明元、李义贵、刘先义、胡积军、张定观、芦延芹、还有其他院校的新生,大伙住在县革委会招待所,等侯了两天,县办公室领导突然叫我们都回原地待命,顿时一片哗然,有几个同学开玩笑着说:“红鸡蛋吃了,喜酒也喝了,敲锣打鼓的欢送会也开了,怎么好意思回去?”领导解释说:“不是不让你们上大学!上级部门未来通知,只是暂时回去另听通知。”

大家挑看行李各自返乡,回来后农民们还问怎么回来了?我还幽默地说了一句:“大学毕业了。”

我心情平静地继续在医疗站默默地工作着,每天照样出诊防病治病。一个月后,“通知”果然来了,听说是周总理从越南访问回国后批准的,毛主席非常重视“文革”后期大学招生问题。

我挑着行李又回到县革委员会招待所,七个人被分到孝感分院,湖北医学院在孝感地区卫生学校设立的教育改革试点,开门办学的新举措。二、为了生个香火郎 剖宫产妇台上亡

1972年秋的一个深夜,天高气爽,月光明媚,绵绵小山和田野披上银白色的外衣,经过一天劳作,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不时传来远处山村“汪、汪”的狗叫声,一切显得那麽祥和。

但是,杨店公社卫生院手术室里灯光通明,手术室里气氛十分紧张,一个中年经产孕妇难产,经过1~2小时手术抢救,由于失血性休克,医生无力回天,病人不幸躺在手术台上。

湖北医学院在孝感地区卫生学校开门办学,由湖北医学院临床教师和孝感卫校老师组成的教学、医疗于一体的医教小分队,为了开门教学和防病治病,一部分同学下乡去花园公社,另一部分同学去杨店公社,我们1~2小班同学到孝感杨店卫生院,上午老师带学去门诊或上病房看病人,比如看见1例小儿肺炎,让学生听诊,湿性音和干性音的区别,学生动手开处方,开什么处方打什么针吃什么药,老师予以纠正,下午以小课形式坐回到教室上小儿肺炎的理论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比农学院师生坐在教室里讲“水稻秧和水稗子(baizi)秧的区别”效果好得多,学生们去水稻田间看一看,水稻秧和水稗子秧的鉴别,一目了然。我们七一级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是很高的,动手能力较强。

在设备简陋的偏远农村卫生院里,湖北医学院带教老师汪大夫给一个病人做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次全)手术,而且是针刺麻醉加局部麻醉,几例病人手术顺利,病人康复。

一天晚上,农民抬送一个经产孕妇,妊高症难产,宫缩无力,急病人之所急,普外科老师汪大夫配合妇产科女医师龚老师给难产妇做急救剖宫产手术,术中娩出8斤重的胖男婴后,产妇子宫仍然收缩乏力,龚老师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巨大子宫腔还是大量向外涌血,顿时血压下降至80/60至50/40mmHg,负责测血压的同学告诉主刀龚老师,病人的血压测不到了,龚大夫一边进行手术操作急速切除子宫,一边说,换个人测量一下,我立刻主动测量后以低沉的语气说:龚老师,是那么低!甚至测不到了,血还在继续出个不停。

偏远农村山区卫生院,没有输血的条件,汪老师和龚老师十分紧张,我们3个同学也有点说不出的感叹,也只能干着急,最后产妇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呼之不应,手术室的空气象是凝固了一样,师生们的心情特别悲痛!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的疲劳不算什么,哪有比活生生的产妇死在手术台上更紧张的事情呢?

该产妇是难产才被急送来卫生院,在家里土法接生时已经出了很多很多的血才转来这里,为了救命剖宫产是不得而为之,病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剖宫产,有手术指征才做手术,为了抢救母子两条生命才做剖宫产,可是最后只救了肚子里的儿子生命,母子相隔于阴阳之间。

次日上午10时,听说拖拉机拖来了7~8个农民,他们手拿锄头和扁担,怒气冲天,要找“杀人”医生算账,卫生院把龚老师藏起来了,卫生院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新生儿的家庭是“计划生育”的“超生户”,据说原本已有4个女孩,农村人的旧风俗是怕无子嗣断了香火,一心想再生一个男孩,不料付出了年轻妻子的生命,无法形容的所谓代价,男孩是得到了,可惜孩子没有妈妈,丈夫失去了妻子,家庭悲剧呀!

如果不搞土法接生或者卫生院有输血条件,快速输血,代血浆等,纠正失血性休克,或者尽快做两侧髂内动脉结扎,不致于将产妇撂在手术台上。如果本病人是妊毒症、孕高症、DIC,恐怕也是很难挽救的。三、同年级同学得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

我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暨湖北省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查房时,有一个“特殊”的女病人,她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同年级另一个大班的女同学阿妮,安陆县籍人。

虽然不认识她,因为是同学之间有共同语言,几天就熟悉了,看她主要表现有畏寒、发烧、头痛,鼻腔出血,全身乏力,起初当感冒治疗,后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们都为她难过,为了保护医疗制度,没有让她本人知道患的是“血癌”,她对自己的严重病情还蒙在鼓里。

主治医师是个年逾花甲岁的女教授韩老师,她是搞血液病专业的,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做骨髓穿刺涂片都在她的实验室里,骨髓刮片非常有技巧,很均匀好看,她自己取材制片看片发报告:报告写了一张纸,结论是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们称“血癌”。

韩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很多操作,我现在还会做那些骨髓穿刺、骨髓刮片技术操作。

治疗方面,就应用环磷酰胺,输液,输新鲜全血等等支持疗法。

阿妮同学看见我们同学身穿白大褂查房很是羡慕,她非常期盼自己将来能和我们一样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

3个月之后,看得出她的病情每况愈下,病情十分危重,鼻腔流血不止,面色苍白,神志恍惚,全身衰竭,命在旦夕。她家也来了几个人,因为没有特效疗法,最后应家属要求,不得不让她回到家乡——安陆县。

好不容易读完大学,马上就可以做医生,由于患不治之症断送了年轻的性命,太遗憾太悲惨了!我们同学都深表同情!这是我们同学中第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例。当时还没有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高科技治疗方法。

和任何癌症一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效果不好。

我见过众多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癌症病人,发现青壮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癌症病人比老年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癌症病人生存时间短,就是说青壮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癌症病人发病后3~5个月就病逝,而老年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癌症病人可以延迟较长一段时间,带癌生存可以延长5~8年,甚至10余年。

一般而言,这可能与病人机体新陈代谢有关,青壮年的机体新陈代谢旺盛,癌肿病灶也增殖快,生长快,老年人机体新陈代谢慢,肿瘤生长缓慢,进程也慢。四、阿婆住院医患情 解剖遗体不忍心

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二区,我管理的一个病人是年近七旬的阿婆,住院期间老人家对我们实习医生特别友好,每次带教时让实习生在她身体上训练检查,主要是胸部的视、触、叩、听等检查,因为她胸部有很多别的病人没有的阳性体征,几乎每个实习小组的同学都在老人身上学习过,老人家一是客气,二是配合,她经常说旧社会怎么怎么苦,新社会怎么怎么甜,她小时家里很穷养不活从小就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还说:“你们年轻医生要好好学习,学好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老人家对我们像是自己人一样,查房时她经常拿出一些东西请我们吃,我们当然不会吃。她说如果你们嫌我的手不卫生,你们就自己拿着吃吧。老人说得好:“人不亲,阶级亲,工人和贫下中农一条心嘛!”久而久之,产生友谊,医患关系非常融洽。

然而她的病情日趋加重,胸水逐渐增多,还请呼吸科彭维主任多次查房,多次拍片和阅读胸片,还做胸穿抽胸水检查,是肺结核还是肺肿瘤一时还不能明确诊断。

李老师让我拿上X胸片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会诊,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院放射科教授尚主任不仅在本学院有名气,也是武汉市乃至中南地区的权威。我还不认识他,通过介绍才认识,尚主任身材不高,显得很瘦小精干,为人很和蔼,听说我是附一院派来的,他热情接待,我汇报病史后,他仔细看8张胸片,最后写报告:开头写院外片会诊,做了一些描述,最后写诊断:肺癌。

回到附一院内科后,把诊断报告交给上级医师李老师,他叫我别告诉病人。约3个月后老太太治疗无效病逝。

李大夫与其家属交谈,希望能做尸体解剖,家属很通情达理,二话不说同意鉴字做尸体解剖。

在太平间后面的尸体解剖房里,先举行小小仪式,10多个人在遗体旁默哀3分钟,然后开始解剖,先从头部开始,主刀法医冷峻地横切尸体的头皮发际部,向上翻开头皮并锯开颅骨……动作利索娴熟。

我们学过解剖学,那些都是经过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干尸,并不那么可怕。

此时此刻是刚刚病逝的熟悉的阿婆,在新鲜尸体上任意割切,刀口还在淌鲜血,场面血腥,在鸦雀无声的尸体解剖室里,听到有同学忍受不了在作呕,我脑里胃里也很不适很难受,毛骨悚然,因为面对的是我们的熟人,心里更有说不出的感触,一般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受的,反正找不出什么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当时的情境。甚至有个同学当场晕倒了,我想离开解剖室,但又不能丢掉这一课,第一次看这种新鲜尸体解剖,沉着而严肃的过程,极其详细的把每个脏器都要留下来保存,切开胸腔见:有800ml陈旧性血性积水,全收集到容器里,两肺有癌肿浸润,以左肺为主,与胸壁有粘连,肺门多个淋巴结肿大,还要编号载册一一送病理检查,脑,胸,腹部都掏空了,用石膏模型填入,还要仔细将各层缝合完整,让人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对家属和逝者的尊重。

尸体解剖在医学上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可以查明病人在生前所患疾病及病变发展过程和病逝的原因,对促进医学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医学上一些复杂和疑难的问题,往往可通过尸体解剖澄清和解决。

尸体解剖对临床价值可以概括为“3C”,即:确定诊断(confirming)为1C,澄清疑问(clarifying)为2C,校正错误(correcting)为3C。

据国外报道,即使在条件较好、水平较高级的医院,临床诊断与尸体解剖仍有5%~40%不符合,或8%~12%遗漏了主要诊断。

因此,西方许多国家的医院,已经将病逝病人做尸体解剖定为一项常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还较滞后,目前医学上的部分统计数字,就是从过去的尸体解剖资料中获得的。

在我国,即使在大医院,对病逝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比例还是微乎其微。国内医院病死解剖率太低了,即便是法医所做的尸解率也很低,国外的解剖率较高,因为解剖能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发展。

我认为,医生的医疗行为和尸检应该是同等重要,对每个生老病死的人,要动员家属或者自愿做尸检,只有尸体解剖才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更有利于人口健康。五、老妇发卡掏耳朵 不幸患上破伤风

在湖医附一院(暨湖北省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实习时,我管过3例破伤风病人,不过他们都是康复期,有一次教授专题查破伤风,在破伤风暗房查房。

第一例是个看过花甲的阿婆,身体皮肤表面没有伤口,被诊断为破伤风。

没有伤口怎么会是破伤风?

反复追问破伤风原因时,她说7~8天前用锈的铁发卡掏过耳朵。当时有点痛,甚至有点耳聋,以为是耳屎(耵聍)堵塞了,于是就用发卡掏过耳朵,还出一点血也没在意。这就使得诊断更明确了。

用锈的铁发卡掏过耳朵引起破伤风是较少见的。一般皮肤划破口子不会得破伤风,如果伤口较小较深,藏厌氧菌的条件下才会得破伤风。

教授讲曾治疗过一例受伤后10多年得破伤风的例子,这可有点玄乎,我以为他的说法尚有待商榷。

另一例是新生儿,农村土法接生,出生后第七天患破伤风。

还有一个40多岁农民,脚趾外伤后患破伤风。

我们看到3个破伤风病人,然后教授又讲小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破伤风是常见病,但不算多发病,大都由于外伤致皮肤创口,生锈的铁钉、刀具将破伤风杆菌带入人体,引起破伤风。另外,旧法接生也会导致破伤风。

70年代民间接生婆土法接生十分普遍,破伤风发病率居高不下,潜伏期一般是6~10天,多数是第7天发病,所以也叫“七日风”。偶尔有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就发病的。潜伏期越短的患者,其预后就越差。最短也有24小时发病的。

临床表现为抽搐,抽搐的特征为角弓反张,当看到角弓反张、头脚向后的抽搐时就联想到是破伤风。

抽搐时角弓反张→破伤风,抽搐时口吐白沫→羊角风,抽搐时眯缝眼睛偷偷看人→臆病,抽搐时助产士手→低钙抽搐,抽搐时不省人事→颅脑疾病。

破伤风的病逝率是很高的,治疗一定要及时。破伤风的预防更重要,记得我们基干民兵是一定要打破伤风疫苗针,我曾经注射过一次。

凡是皮肤组织外伤,各种原因的烧伤,除了清创术外,必须在24小时内立即注射破伤风疫苗针,这是外科原则问题,马虎不得。

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破伤风杆菌在伤口的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才是造成破伤风的原因。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前者是引起症状的主要毒素,对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引起肌痉挛;后者则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破伤风的痉挛毒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并附合在血清球蛋白效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的毒素主要结合在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苷脂上,使其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所以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六、开山围湖造田忙 流行出血热病亡

1973年湖北省大冶县人民医院内科病区有40~50张床位,其中一个大病房有10张床位,全部是清一色的中青年发热的病人,而且大多是流行性出血热病。

内科病房有一位金牛公社的柯书记,50岁上下,也是因为发热“疑似出血热”被收入院观察治疗。

住院期间柯书记很乐观,还给我们讲了他领导农民在冬季“农业学大寨”,开垦荒山,围湖造田等故事。

病房里经常有人治疗效果甚差,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难过“少尿、无尿期”关,少部分病人医治无效而病亡。

静脉应用利尿合剂,能量合剂,利多卡因肾囊封闭扩管利尿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能使轻症病人脱离危险,重症病人还是无济于事,病逝之魔笼罩病房,一些病人心理上有较大压力。

作为金牛公社党委书记,但现在又是住院病人,他认为有义务为这些病人开导,做病人的思想工作,给病人读毛主席语录,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身体慢慢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胜“敌人”。他的行为举止真是难能可贵。

自己生重病还要安慰病房的农民病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不愧是农村基层中共党员干部。

很不幸一周后他自己的病情开始恶化,进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无尿期,20多天就病逝了。使病房引发更大震惊与恐慌。当时还没有血液透析(“洗肾”,血液净化)设备,也没有腹膜透析治疗机,急性肾衰竭病死率相当高。

我经历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对其诊治心得体会较深。

1.流行性、流行季节,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及5~7月、有野外作业与鼠类直接或间接史。

2.起病急骤,以发热、早期很象流感,但出血现象、低血压、急性肾功能损害等为本病特征。

3.典型病例有下列五期经过,且常交叉重叠:(1)发热期:发热达39℃或以上,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等“三痛”症状,尤以腰痛为甚。部分病人有呕吐、腹痛、腹泻、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颜面、球结膜、颈部、上胸部均有明显充血,重者呈酒醉貌。球结膜和眼脸有水肿。病程第2~3日即可出现皮肤黏膜淤点,以软腭、咽部、球结膜、腋下多见,重者有内脏腔道出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部分有类白血病样反应,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病程第3~4日即可有血小板减少及蛋白尿。本期约3~7日。(2)低血压期:多于病程第4~6日出现,重者休克。后期尿量开始减少,有大量蛋白尿,红细胞容积增加,出血、凝血时间延长。本期约1~3日。(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8日,出现少尿,无尿。此时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出血症状均见加重,重者发展成尿毒症,出现高血钾、酸中毒等,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而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格控制输液量,“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本期约3~7日。当时多用腹膜透折。(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10~12日。尿量3000~6000ml,最多1万~2万ml,多尿易致失水及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此时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各项化验逐渐恢复正常。本期约数日到数周。(5)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第四周开始恢复,持续1~2月。

本病的病原是野鼠携带的病毒引起,目前已有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治疗: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抓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三关”(少尿关,休克关、出血关),按各期特点进行不同处理。早期血液透折治疗。本病病逝率较高。七、医学院系开大会 书记表扬我发言

1974年6月,即毕业前的1个月,我们小组的被安排到大冶县××小队与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恰好在遇到黄石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起同住一个小队,分到几家农户不同房间打地铺,到是黄石“知青”小学妹关照我们大哥儿多些,10多个男女学生在一个水田插秧,大家谈笑开心,同学们一起煮饭吃,黄石市初中“知青”女生在土灶上做炒菜做饭,我们在灶下烧火,大家也不觉得累,其乐融融。多数情况下是收工后她们做好饭,我们只管吃,甚至还帮我们洗碗,烧洗澡水,洗衣服等等。

有一次晚上专为湖北医学院学生安排在大队部开“忆苦思甜”大会,突然下雨,雨越下越大,电闪雷呜,瓢泼般大雨,伸手不见五指,农村羊肠泥泞田埂无法行走。

面对突然下起倾盆大雨,黄石市“知青”小学妹想到我们没有带雨具去,她们义不容辞地给我们送雨伞斗笠和手电筒,我们几个人喜出望外,甭说,心里有多高兴呀!我20多岁还第一次享受大雨有靓女学生妹给我送伞的美好感觉,人们常说“及时雨”,我们这里则是“及时雨伞”。小学时期历经历许多上学放学时的风风雨雨,每当看见别人家有人送雨具时,自己盼不到有家人送伞,这次破天荒有同学们送雨伞,能不高兴吗?

大家都是“知青”,有共同语言,短短的半个月时间相处,纯洁的友谊其乐无比。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转眼到了返校时间,我们全班同学该返校回武汉了。

黄石市“知青”们对我们依依不舍,她们热泪迎眶目送我们,以羡慕的心情依依惜别,学生时代同学们的纯洁友谊留下美好的记忆。

不难看出她/他们非常羡慕我们回省城,因为黄石“知青”们没有回城的指望。还将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第二年,她们有一部分同学也被抽回武汉市当工人,其中有一个靓女生找到附一院来了,不难看出,她很想很想跟晏炳元同学拍拖,不知怎的后来未见发展下去。也许是她姗姗来迟,更可能是本外科女护小H护士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那时我们刚刚毕业留大学任教的年轻人,在婚恋“市场”上十分“走俏”。男医生也不会挑三拣四,更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不如那花好,大都是一炉“恋”成。不象如今婚恋“市场”上bye, bye!率老高老高。

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前教育,学习、发言、学习园地等场所表决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三个去向,去边疆、去农村、去“三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湖北医学院三千人的教育革命大会上,各大班,各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笫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基础部都有学生和教师代表发言,每人限5~8分钟,我的发言恰好按时讲演完毕,刚刚离开主席台。

最后环节是领导总结,医学院党委书记尤洪涛作总结性重要讲话,东北人讲话的话尾老是带“什么来着”,开口第一句话就问道:“刚才发言的那个同学叫什么名来着?”

我们连队的指导员袁凤英连忙接话作答:“他叫晏继银”。尤洪涛书记继续说,讲得很好嘛!啊!发言很有水平嘛!教育改革是个永恒的课题,你们这个班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是教育改革的“铺路石”,是“上、管、改”的主力军……。

大会散会后,一行3~4个同学从大礼堂走回到学生缩舍楼下时,同班好友朱润庆同学深有感叹地说:“晏继银,你今天放了一颗政治卫星啦!”八、留校学生定科会 同学调包无所谓

1974年6月,在毕业前的一个月里,程序安排是搞政治学习,每个同学还必须发言和表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还举办学习专栏,栏中布满《决心书》。

准备“三去”去农村,去边疆去,去“三线”,党需要去那里就去那里,那里来回那里去,原本是农村来的学生思想工作不难做,和同学们一样,我并没有想很多,早就有回家乡的打算,“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家门口,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回家的打算固原是有,但是同学罗代刚给我介绍的靓女友钟家珍,她是武汉“知青”,表现好被抽到孝感地区印刷厂工作,家住武汉国棉一厂,我曾在罗代刚的女朋友小姚家里见过一面,钟家珍的那俏丽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暑假期间,我在桥口二十四中学何珊秀老师(婶娘)家休息一周,晏朝清的妈妈每餐做好饭,我饭来张口,中午在学生食堂大厅里倍同晏福盛爹爹睡午觉,打开电开关10多个吊扇一起动起来很凉快很凉爽。

可我爽不起来,睡也睡不着,吃饭也不香,坐卧不安,一是等待毕业分配结果,二是等待钟家珍的回信。因为我去信时请她把信寄到二十四中学,我每天下午去校传达室找有无钟家珍写给我的回信,果然等侯到她的来信,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一目十行,她说她姐姐表过态,如果我毕业被留校才可以考虑和我谈(朋友),看来是个推话。但我不会往留校方面去想,思想很单纯,但无论如何我觉得这个暑期格外漫长漫长。

一天上午,我们七一年级毕业典礼大会在东一大阶梯教室举行,全年级毕业生共有5个队,陆军、海军学员各1个连队,我们地方3个连队,同学们都翘首以待,冯教导员的标准普通话宣读毕业生分配名单,阶梯大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不敢咳嗽一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倾听,甚至是一只蚊子飞过会听得很清晰,会场安静的气氛象要凝固一样。

在留校生名册中,教学编制:

包括基础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口腔医院的名单。我们留校生和分配到附一院、附二院和附属口腔医院的学生,因为是教学编制,属学校的教工,户口粮油关系住房都在医学院。

卫生编制:

直接分配到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名单和我们一起工作,卫生编制的同学和留校生的教学编制的同学在同一单位工作,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户口、粮油关系、住房都在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

湖北省卫生厅的名单,武汉市和各地区的名单,由省、市或各地区卫生局再分配,那些同学的去向不得而知了。

当清晰地听见念到我晏继银的名字时,我万分激动,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脏在扑通扑通直跳,感觉心脏在撞击左前胸壁,好象血液往头面部直涌,脸上灼热灼热的。

其实在两天前好友张明元同学私下告诉我,他和我已被留校,我们七一级五队,有学生党支部,张明元同学是支委,黄陂老乡,他说他在学生党支部会上还帮我说话,我半信半疑。会议正式宣布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我们黄陂县七个同学就有六个人留校,当年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是我第一个做梦都没想到的。大学毕业能留校,甭说,留校是最幸运最光荣,这是我第二个做梦都没想到的,班干部××没有留校当场啼哭。

我们留校学生不需要转档案,也不需要搬行李,把学生档案由学生科转到湖北医学院人事科、教学编制办(户口、住房、工资、粮油关系都在医学院行政机关),一切手续不用本人操心,组织部门搞定。必须归还所借图书,否则停办手续。工作之后作为年轻单身教工也不用搬移寝室,多么幸福哦!

当二次分配时,我的名字被划分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据说附属第二院的前身是中南五省中南局医院,其实我们都想去附属第一医院,因为附属第一医院是解放前的湖北省立人民医院,(现在仍然是湖北省人民医院)在那里实习过,环境、老师也都很熟悉,再说技术力量也雄厚很多,与分到更下级医院的同学相比,当然能分在附属第二医院也算是运气不错的。

一天,我们留校教学编制和卫生编制的同学都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人事科报到,次日人事科叫我们去医教处报到。

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人事科和医教处联合召开的会上,热烈欢迎我们七一级14个新来的学生医生,短暂的欢迎会上,无暇顾及桌面上的各种水果,都没去拿着吃,听完领导讲话后,开始分专业,我被分到内科,当然也很高兴,因为最喜欢心血管专业。散会后一行同学都走三楼楼梯下去了,实验班的王证明同学突然说:“你们先走吧,我去一下厕所。”都以为他是真的上厕所了,后来别人告诉我,其实他并不是上什么厕所,而是回去跟领导说,晏继银喜欢外科,我王证明喜欢内科,您把我们俩的名字搞错了,当即领导就改了,被王证明同学“调包”了,还蒙在鼓里,被“调包”了也无所谓,外科就外科吧,也没想那么多。

第二天早上7点半,我去了二楼大内科主任办公室上班报到,医务科干事老陈说:“晏继银,你去四楼大外科党支部办公室门口等我,我到了那里,老陈向这位50多岁张支书(南下干部)介绍:这是分配来的新同学,是到您这报到上班的,我们相互对视了一下,我对支书说,您好!老陈走了,支书又叫副支书兼大外科主任黄克俊教授具体安排我的工作。

我到外科门诊上班,有一天值夜班,恰巧王证明同学也上夜班,我们在急诊科一块吃夜餐,凌晨2点了,我看了6个急诊病人,外伤性骨折,急腹症等,该住院的全数照收住院了,但我要先打电话通知所在科室,了解有无床位或加床。王证明同学看了10多个病人,严重哮喘的,心衰的,农药中毒洗胃的等,他忙得不可开交,我在一边若无其事。他为什么那么忙呢?他半夜三更收病人住院,住院部值班医师不高兴,上级医师可以拒收你这刚来年轻医生的入院证,他/她说没有床位你咱办?因为上级医师哪买刚毕业的下级医生的账?特别是下半夜,于是王大夫忙得不易乐呼,他一个夜晚不能睡觉,我睡了半个夜晚的安稳觉,而且经常是如此。

在大外科里,要轮科上岗每个专业,脑外科、胸外科、烧伤、普外、骨科,泌外,还有教学、门诊、外科总论教研室、农村巡迥医疗等10个单元。九、女友约会在等候 髌骨手术忘脑后

在骨科轮科期间,带我的上级医师陈源义大夫,广东人,为人很友善谦和,平易近人,手术做得很漂亮,还经常运动,很会踢足球。

星期五,他开医嘱让我星期六上午去做23床病人的髌骨开放手术,只用克氏针(那时候还没有髌骨瓜)固定髌骨骨折后,再打石肓托外固定,上级医师指定的任务也不敢违抗,心想手术很快完成,我答应了。

前天已与女朋友钟家珍约会,说定在东湖边见面,她是第一次来医学院,因为她在孝感地区印刷厂工作,搞印刷厂工作很辛苦,逢年过节更要加班加点印刷中央新闻和社论,所以回武汉一次很不容易,我要珍惜这次约会。

在严寒的冬天,风景秀丽的东湖和迷人景色早已断然无存,法国梧桐树上挂着枯萎的几片黄叶,在湖边上站着一个靓丽的姑娘,她身穿“的确凉”格子外套,冒着严寒站在东湖边等候着。

在繁忙之中突然想到恋人还在湖边等候,我看看北京牌手表,哇!不好,已超过九点了,我赶紧连走带跑的到湖边去,将她接到我的学生寝室休息,当时我们留校生还暂住学生寝室,回到宿舍竟然把那台髌骨手术给忘在脑后。

星期一,陈老师并没有严厉的批评我,只是轻声轻气的说道,明天再做23床髌骨手术吧!我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只有手勤腿勤多干活来弥补这次过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讯不发达,不象现在可以用手机联络,那时单位安装电话机都很少,写信较多,我们主要是通过写信“拍拖”,如果打长途电话还得去一公里外的水果湖邮电局。

我听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同学在湖北医学院附一医院外科工作,媒人约定星期六上午八时他去武汉大桥桥头堡见面,那天他查房后正准备赴约,主任突然叫他去做急诊手术,他违约了,那姑娘从八点到十点未见他人影。第二次再定在星期六晚上七点半武昌解放路人民电影院看电影,八点半人还没有来,是因一个大车祸,众多人要抡救,他又走不开。反正一共有三次违约,如果与女孩三次失约,那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气话自然是免不了的:“不谈就不谈呗,何必借故找理由,撒谎还不怕凉牙齿的嘛”,结果就告吹了,那同学非常后愧。要是现在有手机就不会那么惨了,再说,那位漂亮姑娘也太不理解外科医师的工作性质,我的女朋友钟家珍就能体谅我的工作性质。

在教学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是无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的,工作是24小时责任制,住院医师,顾名思义是住在医院做医师,对住院医师要求非常严格,外科主任要求我们住院医师以医师的天职为己任,不能做家庭“妇男”,否则就不宜做外科医师。其实也是,附一、附二医院那几个有成就的科主任和主流医师教授,几乎冇时间做家务事。十、妙龄少女病膏肓 不知患的结核肠

20来岁的妙龄少女,名叫肖艳艳,原本应该像花一样艳丽姑娘,可眼前的艳花像被冰雪袭击后的枯萎。

她因病在家中卧床不起1年之久,去武汉市几家大医院看病无果,其父母不知道女儿患的什么怪病,似乎准备在家中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1974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不到1个月,首轮被安排在外科门诊,做门诊、急诊病人诊疗工作。

肖艳艳全身很衰竭,诊断一时半会还搞不清楚,只有暂时安排收住急诊科观察室2床。

虽然我没有多少临床经验,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结合学习过的书本知识,女孩每日阵发性轻度腹痛,腹泻,每日8~10次水样大便,先腹痛然后就泄,泄后腹痛稍有缓解,周而复始,极度衰弱,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舟状腹,严重脱水,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呈恶病质状态。我考虑是肠道疾病,可能是肠结核、克隆氏病或肠肿瘤等等。

实验室检查,查血生化,血常规等“三大”常规等。查得结果,血常规为严重贫血, HB7.g/L,低钾、低钠、电解质紊乱,血沉110mm/h, (正常值:5~20mm/h),事不宜迟,我立即开了钡剂灌肠拍片检查申请单,也请示外科门诊上级医师李大年主治医师看过,他也同意明日做钡剂灌肠检查。

诊断为肠结核,肺部未见结核病灶。

诊断明确了,该收住院进行治疗,因为急诊科观察室病人最多只能留观3天,床位要周转,暂时诊断不明确的急、危重病人太多,要求医师必须在3天内确诊,该收相关专业科室的病人就收住相关科室住院治疗,急诊观察室不能久留。

病人住院治疗要按地域位置分片对口就医,不是对口医院的病人就一定要转到他所在区域的对口医院,各大医院都规定有按区域分片对口定点医院就医,看病报销专用三联单,不能跨区域看病和报销医药费。

达到出院标准的病人就动员要出院,观察室是不能压床,想赖在床上不走是不许可的,即使是本医院职工的亲戚也不能例外,医院里病人暴满,住院的确很困难。

肖艳艳的工作单位是武汉市青山区,青山区就应当转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刚从学院毕业,在附二医院人生地不熟没有人际关系,根本不可能把肖艳艳安排在我们附属二医院内科住院治疗,再说不是对口定点医院就医,治疗经费也不能报销。农民兄弟、不是单位正式职工、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她在武汉市三医院消化内科期间,我还去看过她几次,她住的是大病房,一个大病房里有18张女病床。经过二个月的抗痨治疗,用链霉素、雷米封一线抗痨药,病情逐渐好转,开始复原和显露她那青春少女的艳丽,出院后继续门诊用药,治疗一年后复查肠结核痊愈。

次年春节,我和女友钟家珍还应邀去她们家作客,肖艳艳全家都视我为她们家的救命恩人,得到盛情招待,肖艳艳是钟家珍的姐夫李忠炽的外甥女,住院期间,艳艳的大舅妈钟家英和二舅李忠诚医师也来医院看望她。

起初,家人以为肖艳艳同时患了妇科结核,因为她生病后的七八个月未来月经,可能患了子宫附件结核,或许影响今后的结婚和生育能力,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几年后,她生儿育女一切很正常,儿女们都读考上大学。十一、老太婆患乳腺癌 女儿也患乳腺癌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暑期,晏家湾村葛幺婆在当地诊断为乳腺癌,她来武昌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找到我家寻求住院帮助。

她本应去汉口协和医院就医,但没有熟人住院十分困难,只有前来武昌我们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由于当时住院床位太紧张,住我家等候了好几天,曾打算去紫阳路武昌造船厂对门的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住院,因为那里太远,也不一定能住上院,我只有安排在我们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东区住院,我爱人钟家珍热情接待葛么婆,还往医院送饭送水,小钟在繁忙中还照顾她,她深有感叹地说:“还是小钟好,对人热忱!”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裘大夫主刀做乳腺癌根治手术,手术很成功。60

但是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再加上没有坚持局部Co(钴60)或者γ射线区域性辐照和全身化疗。不料术后不到两年发现有远处转移。

本病例有明确的家族史,幺婆的妈妈曾经患乳腺癌,我清楚的记得20世纪50年代7月份的武汉天气非常炎热,一个傍晚,骨瘦如材的老太太睡在躺椅上露天乘凉,左胸部肿痛流脓流血不止,胸口的衬衣没法扣上,只得敞开前胸,右手用微弱的握扇之力驱赶不走那可恶的苍蝇,无数绿苍蝇穿梭样飞到脓疮上吸血和产卵,饱受疾病疼痛折磨,真是苦不堪言。全村挑古井水的人路过她们家门口时无不看到这一惨状。

那时就听说老太婆患的乳腺癌,而且到了晚期,胸部癌脓症溃烂流血水,当时农村医疗条件极差,经济条件更差,没法上医院,只有在寒舍十分痛苦地度过临终期。农村危重病人都是那样。

5%~10%的乳腺癌是有家族性的。如果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1.5~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

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由此可以证明,乳腺癌遗传是很有可能的,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乳腺癌患者女性家庭中有外祖母或母亲、姐妹等患乳腺癌,这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一种部位特异性遗传类型,要提醒患有乳腺增生或乳腺纤维瘤的患者,应该警觉并积极治疗,乳腺癌高危家族中有患基因突变的可能。

很多癌症可能有遗传基因,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卵巢癌也与遗传基因和家族因素有关,20%~25%卵巢癌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有癌症病人。

预防患乳腺癌,自我扪查乳房,手平触检查有无肿块或小硬节,由于是体表器官组织,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早期发能现的,我们湖北医60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有4例中年护士患乳腺癌,根治术加Co(钴60)γ射线区域性辐照和全身化疗,术后30多年身体健康,照常上班,若无其事。

如果人到中年,更要定期做健康保健体检,可以做到早防早治,所以定期体检是至关重要的,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十二、早期肾结核病变 权威治疗前列腺

某男,50岁,武汉市重型机床厂二装配车间的一位工人,是我爱人钟家珍的同事,他尿频、尿急、尿痛1年余,去看过几家大医院,效果不佳,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我这个年轻医师看看。

接诊后翻阅病历,看到多次尿常规中,WBC+++,脓球++。前列腺液常规:WBC++,脓球+,按慢性前列腺炎和尿道炎治疗的用药记录。

我立刻建议做KUB、IVP检查,病人认为反正是公费医疗,也不用自己出一分钱,勉强同意接受做了该项检查。

第二天,我看KUB, IVP片,造影剂显示双肾功能正常,右侧输尿管下段呈现较明显的“串珠”样改变,中上段轻微疆直和扩张,不认真是看不出来的,我当时兴奋极了,立即断定,应该是输尿管结核(TB),也是较早期肾结核,再查血沉:80mm/h(男性正常值0~10mm/h)。

立刻按结核治疗,用抗痨药:5%glucosie 500ml+Rimifon 0.3 iv drip qd, Streptomycin 1.0g im qd等。

经过两周治疗后,膀胱刺激征明显减轻,1个月后基本无临床症状,尿常规RBC、WBC也减少。他很是高兴,十分称道。

他的病情好转后,才告诉我的爱人钟家珍,说道,武汉市协和医院的权威教授××主任把他的病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不但无效反而加重,是您家晏大夫看得准,按尿路TB,治疗对路,很快康复。

由于是较早期TB,经过我给予的正规系统治疗一年后,保守治疗基本痊愈,不必手术治疗。

我当时是个住院医师,虽然没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但只要钻研业务,认真读片是能够发现问题的。不是说权威教授误诊,而是因为他们太繁忙,一个上午要看几十个病号,难免对极个别病人有一时疏忽。我也有不少疏忽的时候,为什么大医院专家教授看病要限号?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及时发现早期肾结核是泌尿科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临床工作中及时早期诊断早期尿路结核是有经验的,除了尿频、尿急、尿痛、脓血尿等症状和化验单外,只要自己认真仔细读片,不能只看放射科医生的报告,报告是给病人看的,专科医生应该自己看片子,如果发现肾盏虫蛀状,输尿管呈“串珠”样或者僵硬变直,膀胱形态的变异,已按普通感染治疗无效时,必须考虑结核。十三、坐位检查急腹症 胃穿孔者被漏诊

20世纪70年代末,湖北省××附属第二医院的医务人员编制不够,上级主管部门也开始松动调入相关的高级技术人才。

医院外科调进了几个医师,本院职工都说那几个调来的医师人技术水平充其量也只能算医院二三流的,医疗技术水平远比在校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同年级医师差2~3个档次。比如一位医生在外科门诊上班,有一天下午,一个中年男病人因突发腹痛而就诊,医生与病人面对面坐着,医生右手随便按压病人的上腹部,边按压上腹部边问这里痛吗?指压下腹部这个地方疼吗?说是胃痛,没关系,开了点胃痛药后放病人回家去了。

直到晚上,腹痛难以忍受,他又来医院看急诊,急诊科值夜班的医师检查,胸腹联合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医生按急腹症,上消化道穿孔收外一区,并连夜做手术,证实是十二指肠球部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做了胃大部切除术。

上消化道穿孔被漏诊,病人家属意见很大,将外科门诊的那位医师投诉到医务科,医务科通知外科门诊部负责医生去医务科开会,次日,外科门诊负责医生传达会议精神,当事医师检讨是少不了的,从此,他就精神不振,背了点思想包袱。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感觉很不好意思。

作为一个高年资的大夫对这个病人漏诊是太不应该,看病太马虎,对病人不负责任,对诊治不细心,粗心大意。

应该让病人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膝屈曲,仔细检查,腹肌是否柔软,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如果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听诊肠呜音活跃,或有无气过水音,再做胸腹联合透视和查血常规,很容易检查出来的病。首诊医生犯的是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也是原则上的错误,有的医师认为:那怕是把病人当急性阑尾炎收住院也比放回家好,错在院内比错在院外好。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是个责任心问题,并不是技术水平问题,通常称为责任事故。说俗一点是疏忽大意了。如果换句话说,可能是当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有文献资料显示:不典型的胃、十二指肠穿孔误诊率高达25%。

我坐门诊看病是一点都不会疏忽的,人命关天的事,每天面对的是病人的性命,弦总是绷得紧紧的。

我有深刻的体会,外科医师不能做家庭“妇男”,把毕生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中去,才能成为有建树的医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