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0:25:14

点击下载

作者:(日)平井信义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

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作者:(日)平井信义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9-04-01ISBN:9787515824703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孩子的干劲来自好奇心☆孩子因好奇心而有干劲

说起“干劲”一词,不知道各位宝爸宝妈的脑海里会有怎样的印象,自己家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你感觉到他(她)很有干劲呢?“干劲”,也可以被称为“热情”“气力”,如果把人格分为“知”“情”“意”三类的话,“干劲”则属于“意”的范畴,所以也可称其为“意志力”。这样一来,没有“干劲”的人则被形容为“无气力”。近年来很多孩子被贴上了“三无主义”或“五无主义”的标签。

所谓“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将其列举为“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有的说法则是“无感动,无抵抗,无批判,无定见,无思想”,还有人加上了“无能力,无学力,无教养,无节操”。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十二无主义”的年轻人。

可以说以上列举的词语都与“干劲”一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在考虑孩子的问题之前,各位爸爸妈妈其实最先思考的应该是自身的“干劲”问题,因为孩子的教育本质上是一件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的事情。

那么,“干劲”或者说“热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活动呢?笔者与十名同事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长达五六年的研究工作,从研究结果来看,这背后最深层的心理活动就是“好奇”。心理学上的“好奇心”是指“人类作为一种无法停止活动的存在,自发地寻找刺激或信息,寻求适度紧张或困难的一种心理”。内在的好奇心往往会通过各种形式外化,放到孩子身上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淘气(探索活动)”,另一种则是智力活动。☆好奇心从“淘气”开始

一岁的宝宝身上就已经有“好奇”这一表现,因此可以说“好奇心”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好奇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诸如爬来爬去一类的通过身体的移动而呈现出来的“淘气”行为。对于婴儿来说,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陌生而新奇的,都是初生的他们从未见过的,对于这些事物的试探也随之开始。

比如说,面对废纸篓,孩子就会想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抱着这样的好奇便开始行动:拿起纸篓,将里面的东西统统倒出来,随后开始将认为可以吃的东西塞进嘴里。此时正是孩子通过嘴巴进行探索的时期,而纸篓中的东西大多都是吃不了的。明白这一点后,孩子便会选择放手,留下一地的狼藉,再去寻找新的感兴趣的对象。

而作为妈妈,看到被孩子搞得乱七八糟的一地垃圾,通常会觉得十分头大。如果此时妈妈告诉孩子这样子的“淘气”是“不好”的,就等于将孩子好奇心的萌芽扼杀了。同样,如果孩子将不干净的东西放进嘴里时,妈妈告诉孩子“脏脏”的话,孩子便有可能停止用嘴巴探索事物的活动。所以,当我们看见孩子在倒腾废纸篓的时候,只需要在一旁安静观察。孩子只要发现里面没有能吃的东西时,便会自行离开,而妈妈只需要稍微收拾一下就行了。

当妈妈“吭哧吭哧”地将散落一地的垃圾装回废纸篓中时,孩子如果感到有趣,便会来到妈妈跟前,学着妈妈的样子收拾起垃圾。但是此时孩子头脑中并没有“自己正在收拾垃圾”这一意识,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模仿这一动作。

有的孩子还会对抽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探出包装盒的一张纸巾抽出来后,下一张纸巾就会跟着探出头来,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极其有趣,于是孩子会一张接一张地抽,直到将包装盒里的抽纸抽空。我的孙子就曾在一两个月内抽空了五十包抽纸。我们通常会把抽出的纸巾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需要擦鼻涕的时候就从里面拿,所以也并没有浪费纸张。

像这样的“淘气”行为往往会持续一到两个月,一旦孩子对淘气的对象有了正确的认识,便会停止淘气行为,我将其称为“毕业”。孩子需要依靠自己“完成学业”,所以到“毕业”之前,家长只需要耐心等待,用“不可以”来阻止孩子是完全没必要的。

如果一直斥责孩子,孩子便会开始慢慢收敛起自己的“淘气”,变得老实本分,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慢慢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孩子的“干劲”。一想到这,我便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孩子的“淘气”而进行斥责,为了让他成长为一个充满干劲、活力满满的人,就让他做一个“小淘气”也未尝不可。第一章以“感性”培育孩子的干劲“淘气”与“好奇心”密不可分☆“淘气”是孩子在“做研究”

孩子满一岁后就可以自己走路了,一到此时,孩子就能从厨房洗碗台下面的橱柜里找出锅碗瓢盆进行玩耍,有时还会钻到橱柜里面玩耍。小家伙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做研究”:锅碗瓢盆的大小如何?都是怎样的构造?自己是否能够钻进橱柜?这些问题都在“研究”中一一知晓。

孩子有时还喜欢用手指给纸隔窗戳一个小洞,接着用手把洞开大,这其实是孩子在研究隔窗纸的性质。总之,孩子的手所能够到的隔窗纸无不千疮百孔,纸隔墙也“深受其害”。我曾去过一个朋友家,他家纸隔墙上被孩子捅的洞已经可以钻过去一个成年人了,我这位朋友非常赞同我的观点,支持孩子发挥自己的好奇心。

第一,“淘气”是孩子探知欲的表露,这绝对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孩子绝不是诚心想让大人感到头大。第二,这样的淘气行为往往在一两个月后就能“结业”,并不会伴随其一生。☆“淘气”与“教养的关系”

读完上文,有的妈妈可能要发问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不用教孩子规矩了呢?对此我想说: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淘气行为的“结业”。

然而,有的妈妈对这样的回答会感到难以接受,有些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往往都是太拘泥于“规矩”一事,有的妈妈还会质问:“难道就不应该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吗?”对此我的回答是:“淘气”并不是坏事,树立起“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故意做坏事”(性本善说)的观念十分重要。但是,孩子的“淘气”有时确实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比如损坏家里的东西,那么在此时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教育。可家长们感到困扰的点又因人而异。

比如,孩子弄翻垃圾桶,有的妈妈会因为垃圾到处都是而感到烦躁,有的妈妈则会觉得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的妈妈则觉得把垃圾搞得满地都是简直不堪入目,非常丢面子。一旦遇上这样的妈妈,孩子则常会因制造一地垃圾而被大骂一顿。

我家的客厅就曾饱受孙子的“摧残”,其中一次是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当时他正在玩积木,不知怎么的就扔出了一块拳头大的积木,被积木砸中的隔墙凹了下去,他见此随即走向隔墙,在凹下去的部分用手指抠出一个洞,一发现这个洞的后面竟然是空的,他便挥动手指把洞开得更大了。

当时,我便走到他身边轻声告诉他:“爷爷待会儿要补上这个洞真的很辛苦哦!”也就是直接告诉他这件事给大人造成了困扰。结果就是,自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这样调皮过了。这是因为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给爷爷添麻烦。这样的基础就是爷孙两人在平日里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我经常陪着孙子玩耍,孙子每天“爷爷,爷爷”地缠着我。我从来不训斥孩子,提倡不批评教育也将近四十年了,这一部分在后文会进行详述。

还有一次是他三岁两个月大的时候,我一回到家就发现隔窗和隔墙上都用红色魔法笔画上了巨大的“×”,我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傍晚孩子他妈刚给他讲了《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偷打算去有钱人家里实施偷窃,于是提前在门口留下了“×”状的记号,有一位智者发现这一点后便在每家门口都画了同样的记号,小偷被众多的记号弄昏了头,最后只得作罢。如此便知,孙子的意图要不就是为防止小偷进家里,要不就是想要变成故事里的智者。

然而,红叉画得再大点就比较麻烦了,要是孩子跑到别人家门口去画红叉就更伤脑筋了。因此,见到孙子后我便告诉他:“爷爷要把这些红叉弄干净可得花不少的钱呀。”感受到我的为难后,孙子再也没有这样调皮过了。破掉的隔墙和红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一阵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到接下来还会有孙辈们降生,这些小家伙们一定也会各种淘气,把这些物件一一换新的话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此外,还考虑到这些东西以后也可以成为教育大人们的“教材”。以后来了客人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我孙子的杰作”。客人们一定会不解:这是什么作品?我便可以说这杰作就是孩子的“淘气”,“丢面子”之类的想法已完全不会存在。☆以“感性”培育孩子的干劲

仔细观察孩子的“淘气”行为,便能发现其中孕育着创造力的萌芽。有些爸爸妈妈会为此而感动,因为这些感动而感动的爸爸妈妈本身富有“感性”。如果是不喜欢让孩子给自己“找麻烦”的父母,每逢孩子淘气则一定会“严加管教”,这样的父母就无法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的感性对于孩子情感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富有“感性”的父母会为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孩子的“淘气”行为感动,这也就是说这样的父母能够对孩子的“淘气”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淘气”行为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也往往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的内容在1990年四月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受到强烈呼声要求得到实施的《托儿所保育方针》中都得以强调。这两份文件都要求幼教人员将曾经的指导型幼儿教育转变为以孩子自身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幼儿教育要重视孩子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热情,也就是“干劲”。自发性的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创造力的萌芽也能得到保护。让孩子成为主动并充满活力的人☆让孩子变得主动又能干

当孩子的“自发性”成长得到外界的助力时,孩子才会干劲十足,充满热情。幼儿的“自发性”是指孩子自己想出游戏的玩法(自主思考)、自己判断怎么玩会更有趣(自主决定),同时不依靠他人去进行游戏(自主实现)的能力。

拥有以上能力的孩子一旦被给予“你怎么玩都可以”的自由,其成长到三岁以上便会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十足的活力。他能一个人或者邀请朋友一起顺利展开游戏,不会表现得心不在焉、优柔寡断,也不会遇事就向老师请示“我这样做可不可以”。

在实施幼教人员指导型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或托儿所里成长起来的小朋友在被给予“自由”时,往往会表现得优柔寡断、心神不定,遇事则问“我可以这样做吗”,没有幼教人员的指示就无法做出自主行动。

因此,想要为孩子挑选一个重视孩子“自发性”的幼儿园,必须看该园是否重视孩子的自主游戏能力。有些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会对孩子发号施令,统一对孩子实施管教,这样的幼儿园也是需要回避的。这一类幼儿园不仅没有充分贯彻《幼儿园教育要领》和《托儿所保育方针》,还会对孩子的干劲造成打击。☆自由与放任的区别

孩子的“干劲”会随着“自发性”的发展而提高。要提高孩子的“自发性”,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自由”。然而在日本能够正确理解“自由”的人并不多,其表现便是将“给孩子自由”与“放任孩子”混淆的人并不在少数。著名的教育学家也指出,“二战”后的放任教育教坏了孩子。

我主张给孩子“自由”,但我认为放任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给孩子“自由”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发性”,但放任孩子,则会让孩子变得毫无规矩。所以“给孩子自由”和“放任孩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二者其实是相反的。

那么,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放任孩子”是指父母让孩子随着自己性子做事的教育态度,放弃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这也会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形成自我中心主义。

与此相对,“给孩子自由”是指密切关注孩子的一切活动,不随便插嘴、插手的教育态度,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孩子的责任心是否得以养成进行观察。

关注孩子的活动时,不少父母常常怕这怕那,觉得孩子做错了、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显得不成熟,因此,下意识地插嘴插手,而且,这些父母认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对孩子的正常管教。

特别是有不少父母甚至认为插手是慈爱的表现,事实上,这会造成“过度保护”。这种“过度保护”问题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因此而造成的孩子“自发性”发展延滞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这份“慈爱”反而害了孩子。

密切关注着孩子,不随便插嘴插手,我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交付”。我提议:把一切都交付到孩子自己手中吧!

对此,很多父母回应:“这么说,只要做到放手就对了,是吧?”“放手”其实与前文所说的“放任”无异,都是不可取的。而“交付”则是指让孩子肩负起“责任”。孩子做事虽然显得笨手笨脚,但他总是自己在做,虽然时常会遭遇失败,但孩子总在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这种经验的积累,孩子的“自发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力荐“无言之道”

经常有孩子读小学的父母向我倾诉孩子缺乏干劲的困扰。对于这样的父母,我通常劝他们学会对孩子进行“交付”,并向他们力荐“无言之道”。

在孩子学习时,不对孩子发出“给我好好学习”“给我好好完成作业”一类的带有命令口吻的指令,其实就是在践行“无言之道”。

践行“无言之道”并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不闻不问,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愉快的对话交流,也需要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只是要求父母避免一切命令的口吻。因此在初涉“无言之道”时,面对还是小学生的孩子,不妨这样跟他说:“今天开始妈妈不会再对你说‘给我怎样、给我怎样’了,如果妈妈再说‘给我怎样’的时候,你可以提醒妈妈‘你又说啦’,好不好?”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在父母发号施令时为其指出来:“你又说啦!”这时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道歉,说一句“对不起”。这一句道歉对于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在为赢得自己的信任而做出努力。

可是有的父母表现得极为傲慢,在孩子为自己指出错误时怒上心头,对孩子进行数落:“你要是做得足够好,妈妈才不会说你呢!”这便是本末倒置了。这样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经常对孩子发号施令,才导致了孩子干劲的缺失。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错误有充分的认识,便能够坦率地向孩子道歉,而只有父母足够坦率,孩子才能逐渐感受到“责任”的重要,并自发地学习。

但是,父母对此不应该有过急的期待,有时候把事情交给孩子后,孩子并不会主动学习,结果可能是成绩越来越差。但是爸爸妈妈们还是应该沉住气坚持“无言之道”,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地向自主学习转变。同时,也建议爸爸妈妈们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请来对应学科的家庭教师。

换言之,“自发性”的成长是一个可见的过程,“自发性”是深埋在每一个孩子身体中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主动的孩子更擅长结交朋友“无言之道”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学习层面上,还表现在孩子的交友能力上。

缺乏朝气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甚至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一个朋友。然而一旦孩子的“自发性”得到提高,他便会开始主动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去朋友家里玩,享受交友的乐趣。

能够在生活中与朋友开心地玩耍,是判断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在交友方面有障碍,意味着一个人“自发性”的发展不成熟,同时也伴随着“社会性”的发展不成熟。

很多孩子都觉得学校的课程无聊,但是因为可以和朋友玩耍还是会选择去上学。学校的课间时间其实是有它本身的价值的,在这一点上,日本小学的课间时间还是太短了。

我的孙子曾在英国上过一年小学,英国的课间时间之长令我十分吃惊。他在那里结交了密友,回日本后仍对这份友谊津津乐道。几年后,为了再会密友,他还利用暑假时间跟全家一起再去英国。

现今日本存在处处为难归国子女的教育体制。如果不早日一改教师视野的局限和以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教育体制,又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呢?

活得自然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幽默感与创造力来自淘气

21世纪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那么要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资质呢?

首先要有积极性。一个人是否能以充满积极性的姿态和昂扬斗志向前进,与一个人的“热情”,也就是“干劲”有很大关系。“热情”与“自发性”成正相关关系,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发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给孩子自由,具体的做法将在后文详述。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视孩子的“玩笑”。伴随“玩笑”的是“笑声”。“笑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大有裨益的,曾有报道说,某重病患者因欢声笑语而痊愈了。如果父母每天都是乐乐呵呵的,那么家中的气氛就会轻松融洽很多,这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情绪上的稳定。

特别是在与欧美人交往的过程中,玩笑(Joke)是不可或缺的。在欧美,幽默感被认为是领导力的一种。也有人说幽默能够通向“爱”,并与“体谅”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一个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积极主动地与各国人打交道的意识,理解幽默和玩笑的能力,以及对对方的“体谅关心”。

21世纪教育的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是指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想法以及发明新事物的能力。

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仅能自得其乐(尽管在创造的过程中会有痛苦),还能为世界上其他人带来福祉。有创造力的人每一天都充满生气,即使到了老年也是如此。由于“创造力”是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拘泥于旧有的框架是无法真正拥有“创造力”的。

另外,打破旧有的框架是需要“热情”的。因此,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自发性”,给予孩子自由。☆努力型的孩子是这样诞生的“自发性”得以顺利成长的幼儿,就算家长不对其进行命令,他也能自己主动地展开游戏。因此,一两岁的孩子往往显得好动。这时的孩子像前文所说的那样会变着花样淘气,结果往往让家长们感到头大。

但是一想到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是不要将“淘气”当作坏事来训斥孩子。我甚至想要喊出这样的口号:“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调皮吧!”

同时,父母也要善意地告之“有人会因为你的淘气感到困扰”这一事实,这样就能让孩子产生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想法,当孩子判断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麻烦时,即使再想淘气也会学着忍住,这便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这样的能力与父母的斥责之类的外部控制力完全不同。“这样做会被骂,所以不能做”——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在没有旁人管教时,往往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常常放飞自我,给他人带来麻烦,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弄伤。

这种案例在日本近三十年的小学生暑假合宿中就常有发生。在这种合宿中,孩子与大人共同建立起了如下方针:不规定课程、不规定禁止事项、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不能骂孩子。

这就等于是给了孩子全面的“自由”,结果就是很多平日里乖乖听父母和老师话的“好孩子”开始表现得无法无天。这种孩子的状态完全是将平日压抑许久的欲求一并发泄的状态:有的在走路的时候用棒子敲打朋友和大人,有的在房顶上乱跑,令大人手足无措。

也就是说,来参加合宿前的“好孩子”们为了逃避父母和老师的斥责、获取夸奖,平日里都伪装着自己。孩子一旦这样伪装自己,到了青春期以后往往会产生诸多的问题。

具体问题诸如:孩子突然拒绝上学、精神疾病和身心疾病,等等,这给孩子和父母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何为真正的“好孩子”

何为真正的“好孩子”?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经常“淘气”,爱开玩笑,“反抗”父母和老师,与朋友“吵架”,生活状态自然且有活力,这样的孩子便是真正的“好孩子”。这些表现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改变形态,而这往往会令拘泥于固有好孩子形象的父母生气和担心。

说到这里,心态较宽容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所做作为时往往能保持淡定,而信奉管教主义的父母多数会情绪焦躁并训斥孩子。特别是有的时候会着急想要孩子尽早学会规矩,斥骂起孩子便刹不住车,这往往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有两名遭遇相似的大学生,两人都在缺少欢声笑语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各自的父亲都暴躁易怒,从小时候起,即使全家出游也难以感到快乐。其中一位曾考虑过自杀,另一位则因为疑心太重而几乎没有朋友,也常常因细微的动静而神经紧张,为此他们都曾到我这里寻求过帮助。

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比较在意的爸爸妈妈,不妨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找一些相关的书籍阅读。个人比较推荐《请注意一岁宝宝的这种行为》这样针对年龄段一目了然的书籍。(拙著《如何与幼儿好好相处》仅供参考)第二章“好 孩 子 ” 的恼人之处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听家长话的“好孩子”

在我的三个孩子的幼年时代,我曾得到一本写孩子行为方式发展的书《从零岁到六岁》,作者是美国人,名叫格鲁塞。每当我准备斥责孩子之前,我都会翻开书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发现书中说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行为,犯不着骂孩子。

按照格鲁塞的说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左右摇摆的过程,在一个时期孩子会不听话让家长犯难,紧接着便是一个听话的时期,随后又一次进入一个不听话的时期。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自始至终都听家长的话,那么说明这个孩子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这样的孩子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缺乏“热情”,也就是没有“干劲”。这种缺乏干劲的孩子不仅不会给家长添乱,对家长来说还很好管,很多家长认为这样才是“好孩子”。家长必须明白,当一个孩子表现得过分成熟,乖乖听家长的话,表现得守规矩懂道理时,这些往往是孩子缺乏“自发性”和“干劲”的表现。

相反,真正有“热情”和“干劲”的孩子往往会各种淘气,对抗父母,爱开玩笑,与朋友争吵,让父母难以应付。父母常常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迷茫烦恼。可以说,给父母带来迷茫与烦恼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父母之所以会感到迷茫和烦恼,是因为父母缺乏与孩子成长过程相关的知识。如果父母能够补上这一课,那么迷茫和烦恼也就会消失大半了。

比如,在拙著《婴幼儿的成长》中就有介绍两岁至三岁孩子行为特征的内容。两岁至两岁半的孩子

a.情绪与社会性

1.一如既往地静不下来

● 一如既往地好动,不停地游戏,不停地到处跑,很难闲下来,简直是一个天生的活跃分子。

● 刚想他是不是在坐他的小汽车时,他就已经爬到了椅子上面,接着又翻出了儿童书,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让人觉得此时收拾房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总之,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热衷于各种身体活动,只要充分允许孩子的这些活动,孩子就会非常开心。完全没必要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的倾向,父母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孩子其实是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游戏。

相反,有的孩子表现得规规矩矩,也不淘气,只是乖乖坐着,这样的孩子家长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

2.开始得意扬扬,骄傲自满

● 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时,会满脸得意地说:“看!”并期待别人能够夸奖自己。

● 有了新衣、新帽、新鞋时,会忍不住向人炫耀,喜欢被人夸赞。

此时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丰富,换言之,孩子开始有得意自满的情绪了。有的妈妈看到孩子这个样子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变得自大傲慢,其实大可不必,这只是孩子的一个成长阶段。

3.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

● 平时在家里会想到什么说什么。

● 特别喜欢摆弄大人的东西,向大人要点心之类的食物,坚持自己的要求。一旦把东西拿到手就不会轻易松手。

这时,如果父母能好好跟孩子商量,孩子也能勉为其难地接受替换的物品。慢慢地,孩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然,依然会经常“给我!给我!”这样吵着要东西。

4.对自己的所有物视若珍宝

● 爱护自己的玩具,尽管可能会把玩具弄脏,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弄坏玩具。

● 正因为如此,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他人或与他人分享。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时,也紧紧拿着自己的东西不松手。或者喜欢把东西藏起来。尽管孩子偶尔能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但还是会担心地叮嘱:“这是我的东西哦。”

不要觉得孩子这样就是吝啬的表现,这只是孩子所有意识开始出现的一个表现。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

5.在穿衣服之类的小事上磨磨蹭蹭

● 想要自己吃饭穿衣,却总是磨磨蹭蹭。

● 妈妈来帮忙时,孩子却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影响到穿衣服的速度。妈妈发现在这件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后,便忍不住收手并斥责孩子。但此时只要妈妈说“要出门啦!”“要开饭啦!”之类的话,孩子的动作便会立马加快起来。

● 在穿衣服的过程中,跟孩子说:“稍等一下。”只要时间不是太长,孩子一般都会原地等待。

● 命令孩子收拾,孩子老是磨磨蹭蹭不愿意行动,此时与其说“把玩具收起来吧”,不如说“小熊要回家睡觉啦”!这样,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照办。

6.吮手指的频率减少

● 吮手指的频率明显减少。在白天的玩耍时间,孩子不吮手指了。只有在饿了、疲劳、失望、兴奋的情况下才会吮吮手指。

● 但还是会在玩累的时候吮手指、哭鼻子或向爸爸妈妈撒娇。很多孩子还会在晚上入睡后吮手指。

白天吮手指的频率减少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一大特征,因此,如果孩子吮手指的频率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减少的话,就应该注意孩子的活动是否受到了妨碍。妈妈应该检讨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拒绝导致了孩子不敢向自己撒娇。

7.有“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概念

● 特别是在一些日常生活习惯方面,比如说当孩子乖乖地上厕所,穿衣服不再磨磨蹭蹭时,便会受到类似“真是好孩子”这样的夸奖。

● 在遭遇失败或者不听妈妈话、给妈妈添乱时,就会被称为“坏孩子”。

由于“好孩子”与“坏孩子”是父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的评价,所以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是“好”还是“坏”时,应当慎重考虑,避免做出草率的判断。另外,对于“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应在家中进行统一。

8.与父母日渐亲密

● 特别黏妈妈,喜欢跟妈妈有亲密的肢体接触,比如,坐在妈妈的膝头。

此时,坐在妈妈膝头听妈妈讲话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很乐意给妈妈讲自己的所见所闻。

● 碰上麻烦的事情时,更喜欢让妈妈帮忙解决。特别是束手无策或困了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妈妈。

就算此时妈妈正在跟客人甚至是爸爸讲话,孩子还是会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而打断妈妈的谈话,故意给妈妈讲事情。这些现象都表明孩子跟母亲正处于一个高度亲密的关系中。此时,母亲要循循善诱,教孩子学会在别人说话时稍事等待。但是要注意,就算孩子再吵,也不应该表现出不耐烦。

● 与爸爸玩耍的时间增加,没有什么比和爸爸玩耍更开心的了。当爸爸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相信不少爸爸都经历过孩子对自己的邀请:“爸爸陪我玩儿!”辛苦一天的爸爸这个时候陪孩子玩儿一定十分辛苦,但是请各位爸爸不要忘了:此时是建立父子(女)关系的绝佳时期。

爸爸妈妈们应该意识到,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撒娇和玩耍都是属于父母各自的宝贵时间。

9.对兄弟姐妹漠不关心

● 有时会和哥哥姐姐一起玩耍,但是无法很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结果就变成各玩各的,孩子自己也会觉得毫无乐趣。

● 在面对弟弟妹妹(婴儿)时,有时会对婴儿用品(衣服、奶瓶、婴儿床、爽身粉等)感兴趣,时而远观,时而拿在手里玩,但是对婴儿本身不是很感兴趣。

当孩子因为乱碰婴儿用品而被斥责时,会产生诸多反应,例如对婴儿本身产生厌恶,在母亲面前变得更加爱撒娇。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思考一些让孩子正确对待婴儿用品、正确参与婴儿成长过程的方法。

10.时刻留意小伙伴的动态

● 与以往不同,当身边有年龄相仿的孩子时,会更多地留意同龄人的举动。也就是说,开始对小伙伴的事情变得在意。

● 在与小伙伴做游戏时,会时刻留意小伙伴的存在,小伙伴走到哪里孩子也会跟到哪里。

● 不管是认识的孩子还是不认识的孩子,都会陪在其身边,有时还会抱抱对方。

● 度过这个阶段,开始与朋友互相影响。

比如说,小伙伴在玩沙子,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玩沙子。经常会跟在小伙伴的后面屁颠屁颠地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在家里的时候,也会模仿其他小伙伴在一张纸上用蜡笔画画。

● 但是还是会独占自己的所有物,特别是玩具。拒绝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小伙伴,当小伙伴伸手来拿时会用双手阻挡对方。

当小伙伴开始抢夺时,孩子会敲打、掐、咬对方。尽管对自己的东西视若珍宝,不愿外借,但面对小伙伴的玩具还是会伸手抢夺。孩子们此时围绕玩具的抢夺往往会闹得鸡飞狗跳。

当老实温顺的一方抢夺失败后,抢到玩具的孩子也并不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也就是说,就算老实温顺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弄哭了,抢到玩具的一方还是会理所当然地享受自己的“战果”。此时,抢到玩具的孩子的母亲也许会连声道歉并责备自己的孩子,另一个孩子母亲可能会认为对方是坏孩子。无论如何,此时家长们都考虑得太多,等孩子过了这个时期到三岁左右时,便逐渐能学会与小伙伴和谐相处。

11.认生

● 此时的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生。当有人向他打招呼时,孩子往往会啃手指,躲到妈妈的背后,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畏首畏尾”。

● 就算是初次见面的人,一旦稍微亲近起来,还是会愿意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玩具。

● 在被爸爸妈妈催促说“和××说再见”时,会说拜拜。就算在别的地方玩耍,也会隔空说一句“再见”,有的比较积极主动的孩子还会挥着小手说“再见”。

● 一旦与人亲近,也会对这个人所在的地方产生亲近感。

不管是医院还是理发店,只要孩子与里面的人亲近之后,便会不再排斥去那里。如果孩子喜欢一个医生,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孩子便会主动说:“我要去医生那里。”由此可见,孩子内心的情感关系是多么重要。

12.游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孩子独自玩耍的时间往往会比较长,有时甚至持续一个小时。

● 这一类游戏多使用人偶和过家家的道具,具体来说,内容多与家务和育儿相关:给人偶或动物玩偶喂食、让他们小便、熨衣服、洗衣服。

通常女孩子比较喜欢玩这一类游戏,但是给男孩子人偶或者动物玩偶,他们也应该会进行相同的游戏。

● 男孩子大多喜欢玩玩具车。他们经常让玩具车并排跑,特别喜欢让玩具车沿着沙发的外缘跑。随后进一步拓展空间,从一个屋子跑到另一个屋子。

● 会跟着哼歌,随着节奏手舞足蹈,但是此时还无法唱准音调。

如此一来,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都在游戏中得以体现了。观察孩子过家家的过程就能发现孩子其实是在模仿妈妈的动作。由此不禁让人感叹,孩子所在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

13.喜欢散步,难以适应新环境

● 外出散步时,喜欢牵着大人的手。

● 在外面显得比较安静胆小,但是会喜欢沿着道路边缘和狭窄的堤坝走,同时还会经常触摸电线杆、垃圾桶等路边的东西。

● 去往与平常散步的路线不同的地方时会感到害怕、厌恶。

每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开始会无法融入这个环境,边哭边咕哝“回去吧,回去吧”。然而一旦对环境中的某件东西感兴趣后,就会停住哭泣静静观察。不过一旦发现这个东西并不有趣后又会接着哭泣。

家长有时候是想让孩子开心才带他来到某个地方,然而孩子却哭个不停,对此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时候甚至会感到生气。此时,与其斥责孩子不如反省是否是自己挑的地方不对。

b生活习惯

1.睡眠

中午

● 孩子有时候睡午觉,有时候不睡午觉,有时孩子可能会睡上两三个小时。事实上,要求孩子每天睡午觉也是很难做到的。

有的孩子不睡午觉,而是利用午睡时间来玩耍,也有的孩子每天一定要睡午觉。因为睡午觉这个习惯本身就因人而异,所以,就算孩子从不睡午觉也不用太过担心。

● 当孩子午觉醒来发现周围没人时,往往会磨磨蹭蹭不起床,赖在被窝中。

晚上

● 孩子白天活动量比较大,可能还没到晚上睡觉的时间,就感到困意了,并且能够很快入睡。有的孩子会说自己困了,有的孩子则会一声不吭直接趴在饭桌上睡着了。

孩子能否养成早睡的习惯,与其白天的活动量和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活动量较少的孩子晚上入睡慢,早上有时会起得很晚。特别是在午觉睡太久的情况下,晚上更加难以入眠。因此,控制好午休的时间长度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托儿所还是家里,午休时间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 睡觉的时候,会把玩具或者故事书带上床,这是孩子的一大乐趣。特别是对于喜欢看故事书的孩子来说,妈妈在枕边给自己读故事简直是无比幸福。

● 害怕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有时会要求开着灯睡。如果灯光太亮又会睡不着,因此最好选择较为微弱的灯光。在孩子睡不着时,可以为其整理好被子,不让两肩周围空出来,这往往有利于孩子安稳入梦。在入睡前,孩子往往会翻过来翻过去,折腾很长一段时间。

● 有的孩子整个夜晚都睡得酣甜,有的孩子却会因为憋尿起来好几次。有的孩子还容易尿床,所以应该给这样的孩子提前穿好纸尿裤。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体差异较大。另外,还有的孩子会被细微的动静惊醒。

早上

● 大多数孩子会在六点半至七点半这一时间段醒来,在吃早饭前,孩子会自己玩耍。

上面所说的睡眠时间,在欧美国家相对更好地得到了保证。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社会中每个家庭的时间表也大致相同,这也就更加容易保证孩子的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在日本,由于职业原因(特别是商业),下班的时间往往很晚,父亲到家时间一晚,就寝时间就没法得到保证,起床时间也随之受到影响。

2.吃饭

● 乳牙长全,能够利用双颔和舌头,将嚼碎的食物下咽。

● 比起混合搅拌的食物,更喜欢保持本来样子的食物。

● 对格外喜欢的食物会通过在食物的名字前加上“我要吃”来进行请求,对不喜欢的食物则会加上“我不喜欢”来表示拒绝。

● 并不是一天中的每一顿饭都有好胃口,午餐往往是食欲最佳的一餐。

● 有的孩子能在吃饭的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清洁,而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会将饭菜洒出来。有的孩子还会因为被洒出来的饭菜吸引了注意力而放下碗筷。这个时候,应该提醒孩子继续吃饭。

● 开始熟练地使用勺子,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勺子并顺利将食物送入口中。

● 能用单手拿杯子或茶碗,并用另一只手扶住。并以这个姿势喝水,也能原样放下。喝水的时候经常有水顺着嘴角流出。

想要自己吃饭,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去那边。”吃完后再把妈妈叫回来。

● 喜欢点心,想要吃更多时会说“我还要”,听到“已经没有了”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贪得无厌地说“我还要”的话,家长则应该反省是否过于听从孩子的要求。另外,还应当规定一个界限,教会孩子认清这个界限。

● 看着妈妈在做饭时,能够在一旁乖乖等候,有时还能够帮一些小忙。

让孩子帮自己做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十分重要的。

3.大小便

大便

● 想要大便前能向家长传递有关信号并顺利排便。当然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这种情况多在饭后。

因此,到这个年龄段孩子还不会表达排便的意图或者孩子老拉在裤子里的话,其实都是不正常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是太早教孩子相关规矩导致诸多失败。大人在让孩子放手去做时,还是应该尽量陪在孩子的身边。

● 一般都是家长帮忙脱下裤子,有的孩子可以自己脱内裤。

给孩子脱完裤子后,孩子会说“要拉了”,然后自己坐上马桶,上完后会告诉家长说“拉完了”,将下身完全脱光孩子排便会更方便,还有的孩子会要求把上衣也脱掉。

小便

● 能分清“臭臭”和“尿尿”。

● 能在准备工作做好前憋住不尿。

●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和睡前督促孩子小便,孩子往往会乖乖照做。

● 有时孩子会沉迷在游戏当中,就算有尿意还是会玩儿个不停。这样往往会尿裤子,有时还会连续几次尿裤子。

尿裤子后,孩子会因为不舒服而哭鼻子,但也有的孩子会自己脱掉尿湿的裤子。孩子尿裤子时,一定注意不要骂孩子或者数落孩子。

起夜

● 半夜让孩子起床尿尿能够避免孩子尿床,对于容易半夜尿床的孩子,建议父母还是要准备好纸尿裤。

半夜被叫起来后,有的孩子能够乖乖去厕所,而有不少孩子讨厌半夜去厕所。所以,与其强迫孩子去厕所,不如在房间内准备一个夜壶。

4.穿衣脱衣

● 尝试自己穿简单的衣物,戴帽子,戴无指手套。

● 常常将两条腿套进一条裤腿里,把帽子戴反,而孩子自己却并不在意。

另外,当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穿复杂的衣服时,孩子能分清衣服的正反面;提起裤腰时,会一边请妈妈帮忙一边自己学习。培养孩子这种态度至关重要。

● 能够自己脱长袜和裤子。另外,外出的时候会记得拿外套和帽子。

这一类衣物最好放在孩子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

5.洗澡

● 喜欢在玩耍后和晚饭后洗澡。

● 爸爸妈妈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会学着自己给自己涂抹浴液,自己搓身体。

当然,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还显得笨手笨脚,但父母还是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来。

6.卫生习惯

● 早上起床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洗脸刷牙并乐在其中。

此时,让孩子乐在其中的同时帮助其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 玩耍之后带孩子洗手。

洗手时玩玩水也会觉得趣味无穷。

c.运动感觉

1.运动

● 能在奔跑的同时不跌倒,奔跑时学会身体前倾,跑步姿势平稳。

● 走路的时候,膝盖和肘微微弯曲,双肩略耸,大幅摆动双臂。

● 捡起地板上的东西时,膝和腰同时弯曲;站起来时,先微微前倾,上身直立起来,接着抬头。动作几乎和大人一样。

● 跳跃时弯曲膝盖。懂得在运动中熟练运用关节。

● 要坐较高的椅子时先爬上去,再把屁股坐上去。

● 上下楼梯时,两步一个台阶。可以发现,孩子到这个年龄很多的运动都不需要大人帮忙了。

● 会 自己踢球。

● 会学打棒球的姿势:手臂甩圈,前后挥动。

● 虽然喜欢秋千,但没有大人帮忙自己坐不上去,更没法自己荡起来。

● 会随着音乐和节拍做有律动的运动,喜欢跑跑跳跳。

因此,放着音乐时要让孩子尽情地跑跑跳跳。在这个年龄段,如果把孩子锁在家里,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机会,将会影响其今后运动能力的成长。

● 能够自由地转动眼珠,会上看和斜看。

2.感觉与手的运动

● 眼睛与手十分协调,眼睛看到的同时手能够做出相应的动作。

● 对积木很感兴趣,会扔积木和推倒积木。会用两个以上的积木来拼成交通工具,并喜欢搭好后推倒。有的孩子会把沙发的边缘当作车轨,但这只是少数。

● 会用六七个积木做成塔的形状,会把被子中装满积木。

● 会把小物件抓在手里玩耍,经常把小石头或者玻璃珠谨慎地拿在手中,还会自己整理收拾它们。

● 能够一页一页地翻书。这一点意味着孩子的手已足够灵活,能够控制手指的运动。

● 画画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所画线条更富有变化,会学着画四边形和圆形,还能画点。此时能够固定手腕进行作画。能用两手拿着蜡笔画画。然而大多数孩子还是对色彩没什么兴趣,多是用一个颜色进行作画。所选的画笔颜色往往也是任意挑选。画画时候容易走神,有时候会离开画纸站一会儿再回到画纸前。

● 开始学习使用橡皮泥。其使用方法主要还是把所有橡皮泥揉成一团,并用两手按压,或者切碎后揉成团。

● 对沙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往桶里装入水和沙,然后做成团状。有时能玩一个多小时。

● 喜欢将一件物品塞入另一件物品。

3.言语

● 词汇量剧增,达到500个以上。

● 边看绘本边念书中所画食物的名字,同时喜欢问有关书中插画的问题。

● 终于能用三个及以上的词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然而,语言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孩子在一岁九个月的时候就能够说出包含三个词语的句子,有的同龄孩子却只能使用一个词语。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时间前后的差异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其实是无关的,草率地判断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很危险的。

● 喜 欢自言自语。

孩子喜欢在玩玩具的时候自言自语,说的都是一些自身的经验。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会说得不亦乐乎,这其实是孩子在进行语言的练习。

● 能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

比如,自己的玩具被别人乱动时,孩子会说:“这个是小亚的玩具!”还会说:“小亚正在读书。”另外,对兄弟姐妹和其他的孩子开始以各自的名字称呼。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学会使用名字这样的固有名词了。

● 会将自己的要求用“给我”一类的语句进行表达。另外,当孩子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有更多的需求的时候,会巧妙地使用“再要一个”“再来一次”这样的表达方式。由于说话的方式实在过于可爱,大人只能乖乖满足要求了。

● 能够熟练地区分助词。

表述地点时会用“这个里面”或“朝那边”一类的短语,表述时间时会使用“现在开始”“快要”一类的短句或词语。

● 在使用“现在”和“今天”一类表示时间的词时,能够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它们。然而在使用“昨天”等过去式词语时常常会犯错。两岁半至三岁的孩子

a.情绪与社会性

1.难以管教

● 这是一个难管教的年龄段,你刚以为孩子会乖乖听你话,他便突然变卦,我行我素的做法往往令家长疲于应付。一边答应着父母的要求,一边又做着相反的事情且表现得云淡风轻。当你问他“要不要玩玩具”时,他回答“要玩”,转头又说“不玩了”。这些行为把大人折磨得十分恼火。

● 通常会以傲慢的态度向父母提出很多任性的要求,一旦被父母说两句就开始发脾气,变得不听话。

● 自己的行为一旦遇到阻碍,或自己的东西被人碰过后马上大发雷霆。一发怒便焦躁不安并开始大哭大闹,或者破坏东西,或者把椅子弄翻。

此时,不论父母是顺着孩子,还是大声斥责孩子都没有什么用。因此,父母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妨幽默一些,让孩子的情绪得到一定安抚。

这种强烈的情绪波动是怎样引起的呢?一般来说人们会用“叛逆期”来解释,然而,其背后必然不只有叛逆的因素,孩子自身一定带有某种焦躁的情绪。

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先让孩子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因为此时如果和孩子搭话,孩子有可能再次发起脾气。等到孩子的情绪稍稍平和下来,再坐下来跟孩子沟通。如果经常顺着孩子的意思来,孩子往往会变得任性自大。

2.吮手指的频率明显减少

● 只有在肚子饿和想睡觉的时候会吮手指。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经常吮手指,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一些欲求没有得到满足。具体原因有:平日里的活动受到了限制,独自玩耍的时间不够,因弟弟妹妹的降生而感到被忽视,等等。

● 会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玩偶或毛巾等随身携带。

这种情况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身上更多见,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应该从生活环境中找,这与吮手指其实是同一个原因。

3.害怕的对象开始变化

● 这个年龄段之前的孩子往往会对声音感到恐惧,而进入这个年龄段之后的孩子面对诸如皮肤颜色不同的人、皱纹多的人、长得吓人的人,会通过视觉感受在脑海中加深恐惧的印象。

● 会对父母口中所讲的虐待小孩、虐待动物的人产生恐惧感。

需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令孩子感到恐惧的对象也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有的时候,孩子会通过面部判断对熟人表现出恐惧感,这常令家长感到吃惊和担心。

● 害怕父母在晚上出门,甚至会为此大哭。

4.不愿分享自己的玩具

● 在大人看来,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吝啬鬼。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让别人看一看没关系,但绝不会借给别人玩。另外,为了不让别人碰自己的玩具,会事先将玩具藏好,不时还会检查一下。

● 尽管如此,有时却会抢走别人手里的东西。要不就是“借我玩玩!借我玩玩!”地缠着别人,想要把别人手里的东西拿到手,然而拿到手里后并不会马上玩。

看到这样的孩子,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人往往会觉得孩子吝啬、小心眼或是占有欲太强。然而,这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是对自己的所有物有强烈意识的表现。到下一个时期,便会愿意将自己的所有物给朋友了。

5.骄傲自大

● 热衷于自我夸奖,在堆好积木或者用蜡笔乱涂乱画后,自信满满地向人展示:“看看看!是不是很棒?”

● 会偷偷使用父母的东西,比如眼镜、烟斗、手表、化妆品等,并大摇大摆地使用。有时还会模仿爸爸往口袋里塞钱的样子,向他人表演。看的人往往会被孩子的样子逗笑,但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自己所拿东西的正确用法。

● 喜欢穿经常穿的衣服,排斥穿新的衣服。

6.对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

● 为了吸引家庭成员的注意,话变得多起来,尽管还是会跟爸爸妈妈撒娇、发脾气,但是跟以前相比,对妈妈的依赖明显减少。

● 妈妈说要给孩子帮忙时,孩子会说想要自己来做,对妈妈表示拒绝。但是上床睡觉的时候还是想要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陪在身边,只要身边有人就能感到安心。

● 有趣的是,在双亲关系和睦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爸爸比较疏远。

比如说,半夜醒来的时候会想要妈妈来身边陪,则会对爸爸说:“不用来了。”不过一会儿又会转变主意。

逐渐理解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作用后,会对家庭成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这个难以应付的时期,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7.经常嫉妒弟弟妹妹

● 对于弟弟妹妹的嫉妒愈演愈甚。

就算有时候会有体贴弟弟妹妹的表现,但那也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思想上对弟弟妹妹们并不感到喜欢。

● 为了向妈妈争宠,有时会有婴儿的表现。

比如说,会对妈妈唯唯诺诺,想要使用奶瓶,故意把哭声弄大,使用婴儿用语。另外在一个人玩的时候会假扮婴儿。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求要有“哥哥姐姐的样子”其实是过分的。不如对孩子体贴一些,孩子要奶瓶的时候就给他奶瓶,这样其实更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相反,如果斥责孩子让孩子觉得羞耻,反倒会令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胆小畏缩。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娃娃,把娃娃放在膝上,给娃娃“喂奶”,一举一动都有模有样。

8.主动结交朋友

● 孩子会很喜欢跟着家长去公园,因为那里总是会有很多小朋友。孩子在一旁看着显得饶有兴致。然而,有很多孩子只是喜欢观看,但并不能快速地融入集体游戏中去。

● 当孩子渐渐对这个环境熟悉后,便开始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模仿其他孩子的游戏。

看上去大多数孩子还是各玩各的,但有时孩子们也会做一些相互协作的游戏。孩子想要玩其他孩子的玩具时,会学着拿自己的玩具跟人家换着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便一点点了解如何与朋友建立起关系。而且与在室内玩耍相比,在室外更容易与朋友进行长时间的游戏。

虽然孩子身上会出现以上这些倾向,但大多数孩子还是不怎么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也很难同意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别人,一起游戏时也无法做到耐心按顺序等待,每个人都想要争先,结果便是发生冲突。

● 这是最容易发生争吵的年龄段,特别是在争抢某一个东西时。

这种时候往往不是简单的动口,而是实打实的动手动脚,最后较弱的孩子只能落败哭泣。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较弱后,每当对方一靠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