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的物理教学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6:39:2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同洋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视角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创新视角下的物理教学模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创新视角下的物理教学模式作者:张同洋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206143656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物理教学概述“好的物理教学至少和好的物理学研究一样重要”,V.威斯科夫的话态度鲜明地说明了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本章将从物理学的定义、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物理教学的应用现状、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以及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五个方面对物理教学进行阐述。第一节物理教学的定义

教育的本质是传授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学会自己掌握所学学科的规律。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教给学生的都是唯物主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

物理教学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物理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以期对物理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一、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要研究物理教学首先要了解普通教学论,因为普通教学论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以下简要说明普通教学论。

随着教学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苏联学者和我国学者多数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西方教学论研究者多数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例如,唐肯(M.J.Dunkin)和比德(B.J.Biddle)在他们合著的《教学研究》(The Studying of Teaching)一书中提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先在变量、过程变量、情境变量和结果变量这几种教学变量。

两种观点各存利弊:前一种观点,虽然探索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最基本任务,但并不能由此就将教研任务和教学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后一种观点,研究对象虽然具体、清晰,在研究中容易操作,但以简单枚举为主要研究方法,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难以真正反映教学论研究的全貌。

我们总结以上两种观点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认为,教育领域中教与学的活动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并细化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活动虽然多由多种教与学的因素构成的,例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等,但我们认为,教学活动中最本质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知识授受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学的过程的主要矛盾,并且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正是这一主要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论研究过程中,教学论的根本问题是教与学本质关系的问题,抓住了教与学的本质,也就掌握了教学论的基本规律。(二)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条件

所谓教学的条件,主要就是指教学活动所需的以及对教学的质量、效率、广度和深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一定教学条件的支持与配合。不同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又要求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的发生总是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基本条件的影响。因此,教学论应当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进行一定的研究。然而,我们在具体意义上教学论所谈的教学条件,更主要的还是指那些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教与学产生着更为直接、具体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如教学设施、班级气氛、教学手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准备和认知结构、教材以及教师的学识和能力等。(三)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

教学论主要要注重研究教与学的实际操作问题。它既要研究教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研究教学中的条件,还要研究如何将此原理和规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条件设计、组织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论要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具体实践要求,如教学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模式,教学评价工具的编制技术和使用规范,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环境因素的调控策略,等等。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造成理论研究不能直接指导实践操作。形成这种状况与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论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认识的片面性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既要加强教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又要重视对教与学操作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也有利于教学论的学科继续建设和发展。

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以及教与学的操作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制约,共同构成了教学论完整的研究对象。分别可以产生教学的原理、教学的知识、教学的技术三大块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二、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的重要学科,物理教学又是普通教学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因此物理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理教育的全过程,即在物理学科范围内研究教育以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研究全面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功能的规律。物理教学是在普通教学论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具体地论述物理学科的特点,具有独有的特性、独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物理教学论和普通教学论是普通教学论的特例,既拥有普通教学论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物理教学的特殊性表现之一,在于它的研究范畴是物理教学,研究对象是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很多,但它主要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两类。物理教学着重研究物理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揭示其一般性规律和特点。物理教学是高高在上的纯理论,它的研究成果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具有能发挥指导和预见作用,使人们对物理教学实践的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三、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物理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是物理教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开设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准备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未来老师,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具备初步的物理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为顺利从事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物理教学对物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起基础作用,学好这门课程对一直想从事物理教育事业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节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一、物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学过程的概念和特性。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的相关理论,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原则,为确定选择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一)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认识基础、认识目的以及认识过程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过程应受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律影响和制约。

教学过程具有除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共性之外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性。教学过程的认识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是学生独自完成的;

2.间接性。教学过程是运用间接的方式学习和掌握间接的经验;

3.有序性。人类的认识过程往往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曲折性,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系是将物理学的逻辑性和学生年龄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较强的有序性;

4.简捷性。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传授前人创立知识的过程,而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简化的、缩短的认识过程。

显然,认识教学过程的这些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来组织教学。(二)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既是一般教学过程特点的反映,又是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是由物理教学目的和学生物理学习特点共同决定的。具体来说,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观察和实验作为一种手段,特别是作为一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点,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研究中的观察和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必然影响和制约着物理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它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他们学习的物理知识不至于迷茫。

有效地地利用观察和实验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可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问题: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实验装置和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控制方法”;要求“学生动手做好实验并重视收集实验数据,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时代特征”;要求“物理教师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并鼓励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以数学方法为研究方法和手段

数学方法的运用具有独特的优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数学方法的高度概括性特征,为描述具有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了最佳表达方式;

其二,数学方法简捷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为简化和加速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进程提供了助力;

其三,数学方法作为计算工具所具有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性,在物理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充分发挥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在处理、分析、表述和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将物理问题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

物理教学必须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使之成为教学的中心之一。学生能有效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手段之一。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的系统化。

由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注重学生抽象思维的的发展,因此,它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素质能力。

4.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科学严谨的哲学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物理思维的方式和进程以及人们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物理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揭示和阐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只有这样,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既传授了物理的基本知识,也自然而然地树立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

5.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和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不仅如此,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磨砺学生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使其心智全面发展,并且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全体学

生,但学生之间会有个体的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利用情感的渗透,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形成对正确的正确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物理学是自然基础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渗透于各个自然学科,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尊重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上面的论述,在物理教学个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大量的物理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及影响的实际例子,丰富课堂,让学生对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当然,教师不可能将数量庞大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因此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而有的可以点到为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补充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让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甚至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物理教学方法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和规律统称为教学方法。特定的物理教学方法也叫教学模式,在接下来的章节将会详细阐述。教学方法具有服务性、多边性、有序性三个主要特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决定知识是否有效传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效率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简要说明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方法。(一)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的环节有三个:引入、展开与总结。在这些环节中伴随老师的指导和监控。以下从这三个环节具体说明。

1.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指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学生从别的思绪和注意力中引导进入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当中。成功的课堂引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目的,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成功的选材是课堂的成功引入的关键。所选的材料要紧扣课题,且是学生熟悉的,与实际生活贴近和接下来要讲的知识紧密连接。生活中有趣、新奇的事例,紧迫的问

题,这些都有助于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成功的课堂不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为成功地切入接下来的课程。

实际教学中,物理教师常采用:直接引入法、资料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实验引入法、复习引入法、猜想引入法、类比引入法等。下面就其中几种方法简要说明。

直接引入法是指直接道出本节的课题。该法操作简单容易,但效果一般。因为新课内容对学生是陌生的,这种方法既联系不了前概念,又引不起知识的迁移,更激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一般很少采用。

资料导入法是指用各种资料(如物理学史料、科学家轶事、故事等),依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选择和编排来引入新课。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注意成功引入,思维顺着故事的情节进入学习物理的轨道。

问题引入法是指针对所要讲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物理知识,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是指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来展现物理现象引入新课。它使抽象知识被物化和活化,而且创造的情境让学生由惊奇、沉思到急于进一步揭露实质,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复习引入法是通过温故已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方法。通过复习,找出新、旧知识的关联点,然后提出新课题,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它能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顺利的课堂引入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为“探究式学习”的开启打开正确的方式。

2.课堂教学

成功将学生引入课堂以后的带着各种疑惑和不解开启了课堂正式授课的过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所以然。接下来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整节课的关键内容所在。

具体到物理教师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如何将物理问题展开,把已有的物理知识体系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方式巧妙地传授,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对物理问题的展开有逻辑展开和实验展开两种方式。

逻辑展开,即“问题—结构—原理—结构—运用”的模式,突出逻辑结构的分析,由物理问题引向知识的建构。

实验展开,即“问题—实验—观察原理—运用”的模式,突出以实验为主要手段,创设与物理问题对应的物理情境。

凡能用实验展开的物理问题,都尽可能采用实验展开,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物化和活化,求得感知。

对物理问题展开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说明、论证和反驳等方法。(1)说明

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释义、举例、描述、比喻、比较等。一些用实验或逻辑方式得到的概念,不是用一句简短的话就能定义,就需要释义;一些十分抽象的概念,就要举例说明,使学生有一个鲜明印象;在叙述物理现象、事实和原理时,为了形象、直观、生动,运用合理的修饰,这就是描述;为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利用贴切的比喻;为揭示易混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概念,可运用比较。(2)论证

论证是指从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推断出另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语言表达过程。比如,用实验呈现的某物理现象或事实,要通过它们寻求规律,至少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才能总结出来;有些物理规律需从已知的原理、定律运用演绎方法推出;为了给抽象的物理事实提供一个类似的比较形象直观的模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常使用类比推理。归纳、演绎、类比等都是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展开时常用的论证方式。(3)反驳

确立某个论题虚假性的论证即为反驳。比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就要反驳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运用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对错误的理论进行反驳。为了使反驳具有说服力,要找到真实、充足的论据,确立明确的立论。

3.课堂总结

对物理知识的阶段性总结不仅能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的

统化,使学生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并强化记忆,还能适当地将知识引申拓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展开,激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堂课后都要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小结。物理课堂总结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式、系统归纳式、比较记忆式、针对练习式四种形式。(1)首尾照应式。首尾照应式就是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设置悬念,通过课堂对新知识的讲解以求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解释此问题,在课堂的结尾引导学生解答此问题,达到课堂首尾呼应的教学方法。(2)系统归纳式。系统归纳式是指在课堂活动结尾时,将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总结的语言力求简洁、明了,可以借助图表图像的形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这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又有助于学生把新知识和以往所学知识产生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及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利用。这种系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用得较多。但此种方法不够生动活泼,偏于死板,在知识密集型的时候才独具优势。(3)针对练习式。针对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定的习题,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复习新知识,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新知识有一个了解。(4)比较记忆式。比较记忆式是指将本节课讲授的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加以对比。同中求异,掌握事物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异中求同,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加以深化。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去掌握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关系进行系统化记忆。

4.课堂提问与调控

在引入阶段、展开阶段和总结阶段,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思考和回答,这是课堂提问;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带有约束性的管理,这是课堂调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注意力易分散,尤其是对时间长、内容单一的活动易产生疲劳和厌烦,于是难以抑制约束自己。这种自控能力较低的表现,使物理教师的课堂管理调控能力显得极其重要。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还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更为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调控。

由此可知课堂提问的对调动学生和课堂活跃性的重要。因此课堂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产生探究的动力;课堂问题要难易适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问题力求题意明确,不要因为选词选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充分了解学生,是问题设计是否成功的又一因素。设计问题时,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根据课堂情况,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提问是面向全班学生的,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而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照顾到班里低水平的学生,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切实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才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一个对物理学习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也就形成了。这时,无需任何严肃的指令,学生都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思考,这也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管理调控。(二)教师的教法

物理教学具有一般教学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在物理学有限的基本教学方法当中物理教师可以加以挑选,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物理的基本教学方法有以下6种: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主要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适当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如图片、幻灯片、板书等,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讲解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合于教学内容系统、理论性强的知识讲解。它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解释物理概念,又可以论证原理,阐明规律。

讲解法的优点是它能系统地讲解复杂的密集的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但讲解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等待老师知识的灌输,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学生习得的知识不易保持。尽管如此,在当今信息社会里,讲解法仍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也正是整个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讲解法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揭示问题的要害,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同时,要适当地配合利用挂图、板书、板画、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配合。教师讲的内容不仅包括结论性的知识,也包括相应的思维活动方式。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引的思路之下,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并从中学到一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就找不到适当的、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观念,从而使新知识不能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便成为机械接受、机械记忆。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变式,从新的角度、视野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不是机械式地简单重复知识。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讲解不能平铺直叙和强行灌输,而要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疑问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诱发剂和促进剂,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就是讲解法应该具备的特点。

2.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以某种角色来感受实际,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对已有的观念行为进行抉择、判断,让学生的个体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得以外显的教学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体验真实环境的机会,让他们站在特定的角色立场上,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观有一个直观和切身体会的感受,以及同老师赋予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及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正确用电知识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提出安全用电以及节约用电的方案。

角色扮演是将物理学的问题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学生在参与社会决策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判断,从而在扮演、体验和决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获得教益。

3.资料搜集与专题讨论法

在现代信息环境逐渐发展和日益普及的大环境下,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比如有传统的图书馆资料查询、通过上网来搜集与物理学科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或者阅文献资料。教师在此过程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自己所需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关于期刊论文、专利、技术标准资料的查询方法。教师在此过程兼具答疑解惑的角色,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不仅要及时解答,还要敏锐地预见学生将要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查找一次文献,整理加工成具有目录、文摘、索引的合集;了解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的区别和查阅方法。

物理课程的新理念包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学发展等内容。围绕这些概念,物理教学采用专题讨论。专题可以是学生尚未学过的某个物理知识内容,也可以是物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专题,也可以是其他与物理知识相关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采用资料搜集与专题讨论教学法,首先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专题,学生独立阅读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原有认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接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加讨论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就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从中获得比课堂教学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专题研修报告。报告最后由老师给出总结和评价。

资料搜集与专题讨论法在倡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今天,为许多物理教师所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了解,以及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因此这种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并且大力提倡。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运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包括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

实验法主要是靠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所做实验的现象,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运用实验法时,教师主要是创造实验条件和环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法直观性强,物理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生动,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实验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5.调查法

具备一定社会活动能力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可以设计一些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到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展览馆、商店、社区等地方去参观、访问,并就一些能够使学生在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获得教益的问题或现象展开调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要指导学生制订调查计划,在调查对象、内容结果处理等方面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计划;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教师在审阅调查报告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在调查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进行评定和总结,帮助学生从凋查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并且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类似于资料搜集和专题讨论法,不过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有关书籍而获取知识并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此方法是资料搜集方法的特殊例子。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便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是学生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时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于难度较小的章节或段落,有利于叙述性和推证性的知识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限制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与认知上的及时反馈。(三)学生的学法

好的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会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心理能动过程,就是学生的学法。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功效性。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要经过反复实践,并在良师指导下扩充和完善逐步形成。

1.善于阅读与思考

善于思考和阅读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要具备的素质。同理,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同样需要对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阅读的。而教材和有关资料上的文字符号往往是一维空间性质的信息,其图示、照片充其量是二维空间(或时空)的信息。现实中的物理研究对象大都是四维的,即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紧密相连的客体,且它们在四维时空里不断发展变化着。物理科学此种特殊性给物理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阅读时要按照其中文图叙述的逻辑顺序实现上述转换的逆转换,即将低维信息在头脑中还原成原本存在的高维信息。然而,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通过上述行为来活化和物化的,一些通过思维加工抽象的物理概念及规律,需要学习者也经历同样的思维过程才能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因此,阅读与思考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

物理学习中出类拔萃的学生,阅读时能够比较全面领会其中的内容。除了阅读教材的内容,他还喜欢读物理方面的课外书。经常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分辨,从什么地方能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面对众多类似的乃至书名相同的读物,他们大致有几种阅读的方法:浏览书名、作者、出版者、前言和书中的目录,大体知道该书研究些什么,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是否是自己最需要阅读的,然后决定取舍;将阅读获得的新知识与原有的

旧知识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加深理解;会通过实际应用检查学习效果,必要时还会再次阅读。

2.善于观察和喜欢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习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主要来源于对物理对象的观察与实验,即使是抽象思维总结的内容,最终也须经受观察与实验等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为物理理论。

但也并非所有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就能探究。由于许多物理的发生和变化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探究其物理对象的功能和属性,要经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实验可以活化和物化研究对象,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渗透物理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甚至锻炼其意志品质。

基于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不重视实验的学生学好物理是比较困难的。勤于动手的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上才能显得熟练而从容,他能比别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确定实验目的,明确操作要求和步骤;如何选择实验原理表述和测量的方法、测量用的仪器没备;如何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

3.具有合作精神

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是物理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知识构建,以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更加全面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汇聚众长补己之短。无论是分组讨论或是分组实验,不断地与同学思想发生碰撞,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当同学学习上遇到困难,要乐于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在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的同时,自己的学习水平也得到提高。通常情况下,物理优秀的学生更加具备合作精神。(四)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教学方法的选择

如前所述,教学方法纷呈繁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会有许多新的有效的方法产生。因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如何正确选择一种乃至几种教学方法是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有客观基础的,不能单凭主观意向来确定。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依据教学目的

不同的教学目的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的相适应、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着导向作用的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即由总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分解出来的每个学期、单元、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方面的目标都需要有与该项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懂得有关目标分类的知识,能够把总的、较为抽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

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来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全班主体,但全班学生是由一个个独具个性和特点的个体组成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条件的制约。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直观法,有利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的传授,并且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在低年级阶段大多采用此方法。教学方法还要依据情况不断变换更新,这样有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抽象、独立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适用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比如高中。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讨论法、实验法、问题探讨法、演绎法等。除了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别外,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构成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依据教材内容

应依据具体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为一门学科的内容总是由各方面内容构成的内容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特点,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探索法和讨论法等。(4)依据教师的特点

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具有各自的优点、各自擅长的领域。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适应学生和教材,还要根据老师的个性而定。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生动的语言表述,可以把问题的事实和现象描绘得形象、具体,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则善于运用直面的内容,也包括发展认知技能、认知策略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培养态度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他们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为了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懂得有关目标分类的知识,能够把总的、较为抽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来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5)依据客观条件

全国各地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客观条件也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一个因素。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充足、实验室宽敞,则可以选用学生一人一套器材做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设备不足,就应该采用几人一套仪器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有多媒体,并且每个教室都能够上网,则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如果没有多媒体没备,就要采用传统的投影仪等教学手段。

2.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各自条件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教学中正确地运用。为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娴熟运用各种基本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活动的方式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系统构成,他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每种方法的使用是随着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基本方法,才能为以后在各种教学过程中自由娴熟地切换各种教学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掌握新的、更复杂的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2)善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树立整体的观点,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功能。(3)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现在采用的许多教学方法都包含着启发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启发性因素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若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运用讲解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运用教学方法,要始终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第三节物理教学的应用现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统观全局,目前教育素质有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从细处分析,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物理教学作为一般教学地特殊性的教学方法,也具有同样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而对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怀疑和诠释,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盲目地追求“背、多、分”,而忽略甚至是忘了教学的最初目的。二、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

忽视从整体上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辩证的统一,只知道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知道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三、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

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忽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具备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只专注对某些知识点强化训练的结果,导致学生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题库”,沦为做题的机器。四、命题只注重过度的抽象

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牵强附会,生编硬造,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并没有使学生通过训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此等现象不甚枚举。五、实验教学脱离实验本身的目的

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只管纸上谈兵指手划脚地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于是形成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造就很多“高分低能儿”,口上夸夸其谈而动真的却又手足无措。实践能力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很多人会在纸上对电路图分析得头头是道,实际生活中却不敢拆一只日光灯。六、应试教育之苦

应试教育下的老师疲于奔命,而学生不堪其苦,成了解题的机器。走了太远太久,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学会生存》中有一句话说“教育对人具有双重力量:一是开发人的创造精神,一是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显然,就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产生的力量是言而不喻的,归宿实在令人担忧。第四节物理教学的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此物理教学具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的正确性、准确性与先进性。一、教学思想的科学性

在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都应当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理念的本质和核心。实际经验表明,要使物理课程的教学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除了充分看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之外,还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加物理学习和探究。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一切努力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心理行为上发生自我调节,发生知识的正迁移,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另外,物理教学应当体现物理学科独特的基本观点。它们是:实验的观点,靠观察和研究物理对象一般不确切,难以发现内在规律和本质性的东西,只有实验,才能对被观察的客体做出较正确的判断;量的观点,物理学总是喜欢运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简化问题,总是力求能够定量分析,尽可能从数量的关系上去把握物理意义,去挖掘其内涵和开拓其外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规律;统计的观点,物理学认为物质的宏观特点是大量微观粒子行为的集体表现,宏观物理量是相应微观物理量的统计平均值,物理学研究物质客观现象的本质时,根据物质结构建立在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这一关系的基础上,一般都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守恒的、对称的观点,物理学认为,自然界运动及其转化的守恒性具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在质上也是守恒的,另一方面,改变空间地点、方向或改变时间,物理规律不变;而把物理规律做“平面镜成像”式的空间反演或者经“时光倒流”式的时间反演,有些情况规律不变,有些情况规律发生了变化,前者称为“对称”,后者称为“破缺”(即不对称)。研究表明,每一种时间变换的对称性都对应一条守恒定律。当物理理论同实验发生冲突或物理理论内部出现悖论时,往往会发生一些对称性的破坏。即破缺。这时从更高的层次上建立更加普遍的对称性。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存在的教材也包括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的内容。

首先,教材所体现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科学的,即教材中所阐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物理定理、结论的推导是有正确的逻辑推理。教材具有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方面:物理教材要讲清楚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以及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简要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关注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材内容的选择、知识结构的编排要符合学生智能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教材具有科学性具体到物理教学中的例子。例如,在初中,要“改变学科本位”,有意淡化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特有的逻辑结构;而在普通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中这种“淡化”应当减弱;到了大学阶段,为能科学地给物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则应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这是因为当教材的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一致时,学生就会对这种“心理化的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内容的科学性,包括两条:其一是表述的物理知识内容要准确无误;其二是阐述物理规律要具备逻辑思维的严密,要对每一个物理现象、物理概念、规律都能正确地解释,并能准确地运用物理术语或图示表达出来。三、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做到这两点的教学方法才是科学的。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能动性的活动,是否能调动学生,是否能启发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具备启发性的东西,才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思考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去领悟,去理解,去应用。

学生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索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的诱导、精心的组织安排,比如问题的设计、实验仪器的安排、物理情境的创设等等,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式学习。

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都有存在的价值。就科学性而言,“循序渐进”是不应当被忽视的。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是按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步步深入的。经常地复习巩固,及时发现和补救在知识与能力中的缺陷,使教学连贯进行下去,使中学生学习物理从不懂到懂,从懂到熟练掌握,从学会到会学……这就是循序渐进。

总之,不论是教师教物理还是学生学物理,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才是科学的。第五节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因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比如物理学和化学交叉产生化学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和地理学交叉产生地理物理学,等等。由此可见,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地位,因而物理教学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物理教学的很多重要性表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坚持主动性、趣味性、有序性以及实践性原则。一、主动性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贯彻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其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它是在各种动机的影响下进行的,经常受学生的认识、愿望、情感的心理活动的支配。所以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他们学习的内部诱因。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有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意义和学习目的认识越明确,学习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学习效果就越好。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责任感。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本身的情感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的问题开始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为此,教师要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第三,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仅表现在对物理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和具有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和需求上,而且还表现在能开展独立思考,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谈话、讨论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把握方向、认真钻研、获取结论,逐步减少

对教师指导作用的依赖性。二、趣味性原则

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成比例,有组织,呈对称,简单,和谐与多样统一的内容,它们被表现在理论体系、科学概念、数学方程的结构和系统中,表现在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丰富多彩的相互联系里;表现在若干观察与实验的新鲜奇妙上。物理学所蕴含的趣味性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恰当地呈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物理学中蕴含一种“科学的美”,正确的引导、合适的材料选择都有助于学生悟出这种“科学美”,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要求做到教学过程中美感的互通、敬业的互通。教师要怀美而教,学生要求美而学,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挖掘中学物理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各种充满趣味性的内容,适时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

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期待的美意表现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巧妙构思的设问或演示,还有规范的操作、工整的板书、和善的态度等等,从而激励和感动学生。学生学习时对祖国、人民和老师的责任感、信任和爱戴的美意表现在对物理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既专注又主动,通过积极认真的钻研,进一步感悟学物理的乐趣,从而支持和感动教师。三、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有序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上。它要求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容必须保持最合理的体系和结构,要依据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顺序特点编写。教科书的每一部分都要有逻辑联系,后面的内容应建立在前面的内容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把书本内容具体化为适合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时,应把学科结构改造成适合某一学习阶段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使其范围、深度、进度能同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在教学中,贯彻有序性原则,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有序性原则还要体现在拟定教学进度计划、安排阶段总结、组织课外学习活动等过程中,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的顺序。一般说来,课堂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秩序,但教师又不能把课堂教学基本阶段的某种顺序绝对化,而是要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程度和教学的物质基础条件来安排讲课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教科书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坚持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深入浅出地讲授,使学生顺利地掌握。

第二,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内容体系,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并把它很好地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使新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密切联系起来,逐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理解难点,就可以突破学习障碍。所以教师应在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上多下功夫。

第三,学生学习的有序性。有序性原则,既要体现在教师的活动上,还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日积月累、系统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通过系统传授知识和必要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踏实、系统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地规划学习活动;对所学知识的漏洞或缺陷应及时弥补;坚持在掌握前一段知识后,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才能顺利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指由物理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规律所决定的教学实践;还有由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紧密联系所决定的教学实践。

通常,物理学家总先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物理对象特征,再凭借理性思维提出假说,建立理想模型,运用数学对假说进行定量描述,最后还要用观察与实验对定量描述的内容加以检验和修正,使假说成为科学结论,即完成第一层次循环。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出现一些理论解释不了的新问题,需要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手段,从而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循环,以达到认识的深入和理论的更趋合理和完善。可见,物理学是以科学观察与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物理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物理学的概念、规律都植根于观察与实验。

中学生学习物理要先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再现生动、鲜明的物理事实,使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物理知识被活化和物化,这对智力发展水平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不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重视观察与实验的学生是难以学好物理的学生。

实践性原则还要求我们,要坚持物理与技术、社会联系的教学实践。物理科学提供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物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真正造福于社会。众所周知,技术的设备、工艺和相应工程都运用到物理学知识。然而,物理与技术的结合,并不全是造福于社会的。比如,核武器是物理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至今仍在威胁着地球的生存与人类社会的安宁。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用得不好,它不仅不能造福于社会,反而会祸害社会。虽然物理科学理论本身不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物理知识的应用要面向社会,应用物理知识的人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的物理教育、教学必须坚持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把学习与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全面性原则

物理教学中,全面性原则是指师生在认识和做法上要考虑周全。(一)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物理知识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乃至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学生各种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渗透于其中。学生通过演示和各种类型的实验教学,培养自身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自身的各种思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