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2:11:45

点击下载

作者:安藤俊介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焦虑了

不焦虑了试读:

前言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一好习惯傍身,将会受益无穷。但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能够真正拥有缓解焦虑习惯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想,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渴望焦虑的。焦虑的危害众所周知,例如,焦虑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让人感觉疲惫,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可以说焦虑是一种没有任何好处的状态。

丢掉焦虑的习惯

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曾经用驯象师和大象来比喻情感机制。

在我们人类身上,驯象师(理性)和大象(感性)所代表的两种心理机制是共存的。为了防止大象暴走,驯象师努力对其进行掌控和引导。然而,因为大象身体庞大,一旦它进入暴走状态,驯象师将很难对其进行控制。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

在我们的身体中,如果“大象(感性)”一直压制着“驯象师(理性)”的话,我们就会沦为情感的奴隶,被情感操控。尽管你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情感总是先行一步,使你无法冷静思考。

当身处这样的状态时,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想生气、不想发火,但在面对身边其他的人和事时,仍旧不受控制,于是焦虑就成了日常状态。

虽然有时我们会被情感控制,但大多数的时候,理智应该占主导位置,这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要明确的是,控制你情绪的主人是你自己,而非你的情感。

掌握缓解焦虑的习惯,目的就是将理性占主导位置的时间拉长,让情感越来越受自己控制。

可能大家会认为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人只要稍微花些心思,了解其中的原理,就能够简单地让理性回到原本的主导位置。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的生活小窍门。同理,在控制焦虑、生气等情绪方面,也有一些小小的技巧。其中之一便是了解让自己产生焦虑的一些坏习惯,并有意识地戒掉它们,这就是养成好习惯的诀窍。

养成好习惯的小方法

在本书的开头,我说过,“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一好习惯傍身,将会受益无穷。但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不过,养成好的习惯还有一个简单的小窍门。

这个小窍门就是,不论多小的事情,都要每天坚持做下去。每天坚持下去,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某天不做的话反而会让人心里不舒服。

举个例子,就拿刷牙这件事来说。基本上很多人都是每天刷2~3次牙,这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所以我们每天刷牙都不觉得痛苦。相反,如果有一天没刷,大多数人都会感觉怪怪的吧。

那我们把刷牙假设为“一周两次”的事情又如何呢?这样一来,恐怕刷牙就会变成一件令人很痛苦的事情。究其原因,是一件事情一旦中断,想要重新开始就需要更大的能量。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健身。我相信有不少人会选择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我平时也特别喜欢去健身房锻炼,可如果有一个星期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中断了的话,再去就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虽然心里真的很想去,心情却莫名其妙地变得沉重起来。

其实去了也就去了,但踏出第一步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每天都去健身房锻炼的人估计屈指可数,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周去2~3次吧。这样一来,就能够看出健身和刷牙的区别了。

而那些我们想要将其培养成习惯的事情大抵都是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儿,抑或是觉得有必要一直做下去,但又觉得是很麻烦或是费心,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要拖延的那些事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虽然心里明白坚持做一件事会收益颇丰,但总坚持不下去。

所以,我们倾向于设定目标,几天一次或是一周2~3次。但是,频繁设定目标反而不利于养成习惯,甚至会把难度提高。其实,人往往不擅长做那些偶尔才去做的事情。

日本著名的搞笑艺人西川洁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从小事开始好好干”,养成习惯的方法就在于此。养成习惯不是放下狠话说“从明天开始,我就一定要怎样怎样”,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天坚持做那件小事,这样坚持下去,直到某一天突然中断反而感觉内心不舒服。这个时候,习惯

就算是养成了。

什么是愤怒的管理?

本书中所介绍的缓解焦虑的小习惯理论是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愤怒情绪管理的心理训练方法的基础上的。

愤怒情绪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说再也不生气、不焦虑,而是在该生气的时候能够好好地发泄情绪,而对那些不必生气的事情能够一笑了之。

其实,愤怒情绪管理理论最早是用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矫正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理论逐渐应用到方方面面。例如,针对公司高层的情绪管理课程、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儿童的情操教育、夫妻情感补救以及针对父母进行的育儿讲座,等等。

我在日本愤怒情绪管理协会担任代表理事。协会成立于2012年,从第二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统计参加情绪管理讲座的人数。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2016年来听讲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2万人次。累计有超过60万人次来听过讲座,他们都有愤怒情绪管理的需求。

82个缓解焦虑的小方法

在本书中,我将结合愤怒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介绍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小方法,使我们摆脱情感的控制,缓解焦虑的情绪。

例如,“不追赶信号灯”“每天乘坐不同的电车”“不买打折的东西”“不看八卦综艺”,等等,这些是任何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小事儿,只要我们养成习惯,就能够帮助自己从愤怒的情绪中逃离出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就是导致我们产生焦虑情绪的缘由。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主动去改掉这些影响我们内心情绪的坏习惯。

挑战新事物难度通常都很高,心中会堆积很多压力。而在本书中,重点不在于挑战新的事物,而是为逐渐改掉平时那些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小习惯或是出于懒惰而形成的坏习惯提供方法和技巧,以达到缓解焦虑情绪的目的。

不过,虽然说要改掉坏习惯,但并不是说戒烟、戒酒、戒掉喜欢的甜点,每天活得就像苦行僧一样。

这里所说的要改掉的坏习惯,只是那些缘于自己的惰性,不愿意改变的小习惯而已,不用下多大的决心,甚至你可能看了之后会想,“这么简单啊,要不就试试”。都是些日常特别细小的事情。

另外,本书中介绍的82个方法,没有必要都去试一遍。这样反而会更累,大家可以挑选几个自己做起来感觉很轻松的,然后一直坚持下去就好。

当我们和坏习惯告别之后,接下来就是开始养成好习惯了。例如,我在本书中介绍了对付拖延症的“2分钟定律”“远离社交软件”“不囤货”“改变每天早上看的电视节目”,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费不了多少精力。

不过,我在前面也多次说过,所谓养成习惯的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坚持做。所以,对于那些和你平时的习惯相差甚远的方法,或是感觉自己坚持不下来的技巧,可以选择跳过。

然后每天坚持做这些小小的事情,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焦虑过了,也不会胡乱发脾气了。这就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状态。

当自己焦虑不安时,周围的人也会不开心。同样,如果身边有人心情不好,你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愤怒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故而非常容易影响身边的人。

如果自己带着负面情绪回到家中,也会让心爱的家人跟着不开心。所以,焦虑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同样会对你身边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自己、为了自己重视的人,要养成缓解焦虑的习惯。

本书如果能够帮助大家摆脱焦虑的烦恼,减少工作的压力,为带来健康的生活贡献一份力的话,我将感到非常荣幸。一般社团法人日本JAMA协会(Japan Anger Management Association,即愤怒情绪管理协会)代表理事安藤俊介Chapter1第一章不为钱焦虑的习惯1不去便利店

其实我自己也经常光顾便利店,所以这条内容也算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提醒吧。

便利店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即使没有需要,路过时也会进去转一圈吧。

在里边漫无目的地闲逛的时候,可能会突然想起来家里的纸巾没有了,抑或是突然看到了一种新品糖果或者是没有喝过的饮料,随手就会买很多东西。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其实,明明去超市或者杂货店买纸巾更便宜,而将那些糖果、饮料买回来后其实是先放进了冰箱,并不是立马就要吃的。

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临时性的冲动消费。冲动消费是使人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焦虑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例如,有的人在生活或工作不如意时,会有暴饮暴食或喝闷酒的习惯。其实,这样不仅仅浪费钱,而且只要导致焦虑的原因还在,这些方式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的是,如果想要避免因为焦虑而产生暴饮暴食或喝闷酒的行为,那么到底该怎么做。这样一来,有了解决的办法,喝闷酒就会变成品尝美酒佳酿了。

其实,在便利店里总是有为些不必要的东西而散财的人,他们是自己掏钱为自己制造了焦虑的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去便利店花多少冤枉钱才能够解决你目前的烦恼。

例如,电脑启动响应缓慢或经常性卡顿,你就可以想一下:少去几次便利店,不就能快点换一台新的电脑了吗?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抑制你的冲动消费,将你从焦虑的情绪中解放出来。2把钱花在刀刃上

那些不焦虑的人,他们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用钱来解决问题”,在我们从小看的电视剧中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了解什么问题能够用钱解决,实际上能够大大缓解焦虑的状况。也就是说,该掏钱的时候,就算东西很贵,也得毫不犹豫地掏钱。

而那些并不太会花钱的人往往不能合理地分配钱财。在那些不重要的物品上花钱大手大脚,但到了该花钱的关键时候又斤斤计较,最后问题也解决不了,故而变得焦躁不安。

例如,对于那些苦恼于自己刀工不是很好的人来说,买一把易上手的菜刀或干脆买一些方便的厨房小工具就能解决问题。又例如,每天因为长时间的通勤路途而焦虑的人,直接搬到公司附近住就好啦。

但是,焦虑的人往往会忽视这些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总想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或是认为“旧的还能用,凑合凑合用吧,现在买新的心里有罪恶感”,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这些想法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反而会让自己持续焦虑下去。

所以,那些不会焦虑的人为了创造不让自己感到焦虑的环境,会尽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用金钱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认为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就会毫不犹豫地花钱去改善。

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有在使用、流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价值。那些擅长“用钱解决问题”的人,能够熟练地将钱变成价值。

当然,这里并不是推崇大家去过度消费。但是,如果是为了创造一个使人平和的环境的话,在自己收入的合理范围内花钱就是一笔非常好的投资。3不过分节约“为时尚早”。每当我想要做一件事时,脑海中总会飘过这几个字。

举个例子,我需要乘飞机去某个地方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坐经济舱,并且安慰自己,虽然挤是挤了点,不过毕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还是可以忍耐的。这种时候我就会觉得以我的年纪而言,“坐头等舱”这件事情还“为时尚早”。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住酒店的时候、选餐厅的时候、买东西的时候,等等,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感觉我还是配不上这些贵的东西,于是经常性地望而却步。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46岁了,已经过了感觉“为时尚早”的年纪,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享受之前不敢触碰的东西。那么,这中间是否存在一个节点,来判定我们是否“为时尚早”呢?

后来我发现,之前我判断这件事情是否“为时尚早”,其实并不是按照我自身的情况来判断的,而是隐约地考虑到世人的标准,觉得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某个年纪做某件事情是不太合适的。

我们总是太过节约,结果就限制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我想请大家首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节约≠奢侈浪费”。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节约是美德。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节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有目标的节约,那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省钱,那就等于抹杀了生活的多样性。

为了节约而放弃内心所渴望的,等某一天猛然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在自己的人生中已经找不到能够取悦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在无意识中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生也无甚乐趣。

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为了节约而节约”。否则,你的人生会失掉很多的色彩。4分清消费和投资“浪费钱”。

当我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除了前面讲到的“为时尚早”,我还会想到这三个字。虽然可能针对的事情不同,程度也有所区别,但大家多多少少也会有类似的经验吧。

在生活中,我不经常买东西,在旅行和美食上的花销却挺多的。但是,去旅行的时候买一张高级车厢的票我感觉还是“浪费钱”。

最近我决定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将这样的消费当作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做的一项实验,即对于任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消除一切金钱上的限制,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感触最大的就是自己变得从容了。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不论花多少钱,都不会像最开始的时候那样,心中充满胆怯。

其实认为自己在“浪费钱”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层情感,那就是“对那些并不认为是浪费的人产生的羡慕之情”,会在潜意识中觉得“那个人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为什么自己就不行呢”。但是,经过这次实验,我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可,反而不会在意别人是怎么样的了。

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花费可以大胆地砍掉。但是,只要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顾虑钱,不要妄自菲薄,怕自己配不上。

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区分一个东西是否值得自己花钱去买。分不清的人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花了这笔钱,那么是算投资呢还是算消费。

所谓投资,就是我们所购买的东西能够在未来产生价值,我们是为其未来的价值而花钱。相对地,消费就是花钱换取当下的价值,之后并不会再次产生价值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大家在想着利他的同时,一定要多多为自己投资。5电影无聊的话就离开电影院

我当年住在美国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一年去看70部电影,而我确实做到了。

当时美国的一张电影票大概是7美元,单张来说并不是很贵。但是,70张电影票的钱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数目了。

而且,要看这么多部电影,难免会碰到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当时我对自己说:“如果觉得这部电影无聊,那么绝不留恋,起身就走。”

正因我有我自己的规则,我才能在那一年中做到专注于电影欣赏这件事情本身,才能毫无负担地达成看70部电影这个目标。

每次看电影之前,我都会跟自己说一遍:“不要觉得是浪费电影票钱,碰到无聊的电影不要勉强自己坚持到最后,幻想后面会变得有趣。不高兴就走。”

在日本,一部电影通常是2~3个小时,普通成人票约1800日元。很多人即使觉得电影不好看,通常都会看到最后,否则就觉得自己的1800日元浪费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考虑到,你强迫自己看了2个小时的无聊电影,这2个小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啊。

大家仔细考虑一下,这1800日元和2个小时哪一个更有价值呢?这1800日元的电影票钱,一旦你支付完成,就再也退不回来了。但是,电影看到一半,剩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显而易见,这部分时间要比1800日元的电影票更有价值。

对我们普通大众而言,似乎电影就是需要从头看到尾的,既不能中途放弃,也不好从中间开始看。

但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普遍规则是谁制定的呢?抑或说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条规则,只是我们的自尊心、羞耻心在作祟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够跟随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地进出电影院。能够在自己不想继续看的时候,轻松地起身离开。6不要考虑性价比

在我看来,怕浪费钱是产生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代表铺张浪费就是正确的,就可以什么都不考虑而大手大脚地花钱。首先大家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浪费。

我在前面也讲过,这不单纯是指钱的问题。

例如,去游乐园的时候需要买门票。我们假设游乐园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不从开园玩到闭园,难道就是浪费吗?

去餐厅用餐也是如此。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每道菜的价格代表的是这道菜的价值,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价格是对每道菜烹饪时间价值的衡量。

例如,在一家高档餐厅里,坐10分钟的话大概需要花费1000日元,那么如果要在这家餐厅里吃一顿时长为2个小时的饭的话,大概需要花费12 000日元。

有一个词叫作“性价比”,它表示的是所得到的成果、满意度与价格之比,是反映我们对所要购买物品的满意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

我认为,人们过于考虑物品的性价比,是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与其考虑价钱与效果的比率,不如换个角度,用时间和效果进行考量,这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享受当下。7不因为打折而买东西

读者朋友们,你们有因为打折而购物的经验吗?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吧。毕竟店里一打出打折的名头,人们总是遏制不住自己购物的冲动。商家也是深谙此道,故而时不时地就会进行促销活动。

可是,春装打折过后还有夏装打折、秋装打折、冬装打折,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开业促销、店庆促销和清仓大甩卖,等等。留心就会发现,其实每天都有店铺打折。

那么,人们为什么看到打折就按捺不住了呢?无非就是因为便宜,见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有一点点折扣就觉得很划算了。

但是换言之,那些因为打折而便宜买来的东西,其实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东西,不管打不打折都是要买的,不是吗?

也就是说,那些仅仅因为打折而买回来的东西,除了价格,并没有其他让你心动的理由。所以即使你买回来也没有想要穿、想要用的欲望。

最后,只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样的东西回来,没用还占地,这种后悔进而变成了焦虑。大家仔细想一下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此外,我不建议大家在促销的时候购物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但凡有打折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少人都快“杀”红了眼,想着趁打折无论如何都要买。在这种闹哄哄的环境中,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只会徒增自己的焦虑。所以千万要远离打折区。

在打折的商店里,甚至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想要的东西卖完了”“没有适合自己的尺码了”“想要的商品不打折”,等等,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变得焦虑。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变得焦虑,直接绕开就好了。8真心想买的东西就按照定价买

有的朋友在买完东西之后,还会在网上搜一下评价,来看自己买得合不合适。

抑或在各类比价网站上对比各个平台上的价格,看自己买的是不是最便宜的。

像这样的朋友,一旦在网上发现一些不太好的评价,或者发现更低的价格,就会非常有挫败感。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一般被称为“认知不协调”或“认知失调”。认知不协调的人为了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会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来了解他人的态度,以佐证“自己选择买这个是没有错的”。

反之,认知协调的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独立判断,就算是按原价买了也不会产生后悔的情绪。而且,不论别人如何评头论足,也不会否定自己的判断。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上,在打折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东西合适、漂亮、质量好、耐穿等原因,仅仅是因为“便宜”就心动买下来。

换句话说,对方,即商家已经看透消费者“只要稍微打个折扣你就会买下来”的心理,可以说其实你已经是在商家的掌控之中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又怎么能不焦虑呢?

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也会提到,因为他人的言语行动而使自己的心情产生波动的话,是非常容易焦虑的。在本节内容中,打折就是那个使心情产生波动的行为。

所以,大家如果遇见真心想要的东西,售价正常的话就买吧。如果买的时候有一点点不情愿,那么这就证明你其实并不需要它。9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复仇

钱到底是什么呢?

钱可以让我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所以说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用以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但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对金钱的感情非常复杂。我很小的时候就总是听父亲念叨“没钱”。我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虽说挣不到什么大钱,但绝不至于很穷,就是非常普通的小康家庭。但是,父亲那句口头禅似乎成了魔咒,使得我的父母经常因为钱而吵架。

所以我长大之后对钱有着强烈的欲望,但同时一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金钱支配。”

我带着对金钱近乎憎恨的情感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当时我的年薪是240万日元,每个月到手165 000日元。住着月租51 000日元的公寓,每天都为到底该吃650日元的素食套餐还是750日元的荤素套餐而烦恼。这样认真盘算着手里的每一分钱过日子,心里真的是越来越难受。

再后来我开始创业,情况也有所好转,手头逐渐宽裕了。但是那种因为钱而焦虑的心情不曾改变,我仍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

就算是现在,当我看到有人开的车比我的好,住的房子比我的大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嫉妒,然后会愤愤地想:“凭什么他就能比我有钱!”人啊,一旦开始和他人攀比起来,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后来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Living well is the best revenge(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复仇)”,它成了我的座右铭。

那些从小生在富裕人家,没有为钱发愁过的人可能不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是,我们普通人在努力挣钱的同时,要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钱”,这才是正确的金钱观念,不能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10没有钱,只要去赚就好啦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有一天,她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真希望我的男朋友有辆车啊”,让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毕竟谁都向往有钱人的生活,但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更希望能和喜欢的女孩子一起过上“虽然不富有但仍然很幸福”的生活。

就算是现在,我仍然希望能挣更多的钱。当我看到《东洋经济》上刊登的《上市公司平均年收入排行榜》时,不免赞叹别人家的公司挣得真多啊,抑或看到能够登上TBS电视台《情热大陆》节目的嘉宾时,心中不由得对他们又是忌妒又是羡慕。

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呢?

几乎所有的世人都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自负心和无能为力的现实中来回挣扎,每天都想着干一番伟业,但仍然碌碌无为。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日本人一般都不怎么喜欢谈钱。但俗话说得好,“有啥不能有病,没啥不能没钱”。钱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么,不想为钱所困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就两个字——挣钱!

是不是非常简单粗暴啊?

毕竟,我们越没钱,就越容易对这个世界产生怒意和恨意。但同时,这样的怒意和恨意会催生一种逆反心理,推动自己去做所有能挣钱的事情。而在这种状态下,挣钱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生气、愤怒这种情绪往往非常容易摧毁一切,但另一方面,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它将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原动力,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运动员中,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他们将曾经的失败、懊悔、生气等负面情绪转化成练习的动力,最终在大赛上成为黑马,摘得桂冠。

如果无法排解生气这种情绪的话,不如积极地面对,将其利用起来做一些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11在健身房雇个私教

世界上有很多难以坚持的事情,去健身房锻炼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我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吧,在健身房有促销活动时办了张卡,几个月之后,便放弃了去健身房锻炼的机会,然后再等待下一次促销活动的机会。我认为无法坚持去健身房的一大理由就是动力不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会动力不足。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那一屋子器材的作用是什么,每个器材又该怎么用。因此,我们不清楚每天去健身房于自身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我年轻的时候也办过几次健身卡,都没能坚持很长时间。偶尔去一次也是一头雾水地开始锻炼,盲目地练两天之后仍然不清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

自从我找了私教,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为什么要来健身房,每个阶段都需要怎么练,练什么,最后应该练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我已经明确了健身的目标和方法,因此,对现在的我来说,去健身房就不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自发地去做的一件事情了。

还有一些朋友也明白请私教的好处,但是,因为种种缘由而不愿意去请私教。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再固执了,去请一个吧。既然决定去健身房了,那么就请一个私教好好练,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

私教毕竟是专业的,我们为他们的专业性付出一定的费用,相应地,就能得到他们专业的帮助。

请大家一定要形成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快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一来,也能够避免一次次试错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并且能避免产生自我否定这样的负面情绪。12专业的事儿花钱找专业的人

不会无端焦虑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他们懂得花钱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这样才能够最高效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徒增自己的烦恼。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专业人士,但在接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专业人士来对待。这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上一节,我讲到了去健身房要请私教的例子,生活中像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效率、有效减少焦虑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去理发店找专业的理发师,去餐厅找专业的厨师,等等,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

当然,虽然都被称作“专业人士”,但其中一定会有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比起外行的我们来说,多数情况下,这些专业人士在其专业的领域都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我们要尽早养成借助这些专业人士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完全没有必要觉得自己目前的水平配不上这些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这种毫无意义的谦逊只会给你带来牵绊。

而且,找专业人士就是“浪费钱”这种念头也需要赶紧扔掉。相反,在专业的事情上不舍得花钱,最后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徒增无数烦恼,最初掏的那些钱也只是打了水漂。

因此,如果身边有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话,而你正好有需求,那就不要犹豫,付出相应的价格来接受专业人士的服务吧。“我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哪敢请人家帮我办事儿啊”,这种妄自菲薄的想法也要不得。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分工已然更加明确,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在接受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了,只是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甚至我们这种对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无视,也可以说是对他们专业性的一种轻视。

我们掏钱买专业服务,专业人士尽自己所能提供等价或超乎所值的服务,这样的消费模式才是健全的。Chapter2第二章不为人际关系焦虑的习惯1结束那些不咸不淡的人际关系

邻居、同事、朋友、同学等,不论是已经工作了还是仍然在学校读书的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逃不过人的“社会属性”。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我们作为无数种身份的集合体,相应地,也会建立多种多样的关系。

在许多关系中,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因为恰好离得近就变得熟悉起来”或者是“找不到什么特别的理由来主动断绝二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与人交往并不是一件坏事儿。但是,如果因为这些无足轻重的人而耽搁了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那么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了。

而且,就算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相处的时候也难免会有分歧,这多多少少也会给自己造成一些压力,更别说是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了,可以想象,有多么劳神费心。

即便如此,也要去应付这些不喜欢的人,那多半是出于不想让他人讨厌自己抑或不想特立独行、怕惹事儿的想法。

大家在潜意识里是不是也希望能够成为“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人”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或者不讨厌,估计除了金钱,谁都做不到吧。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其他的选择——只为自己喜欢的人花费心思。

所谓的人际关系,不是靠别人的想法、喜好来维持的,而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人——这个标准来确定的。

就算是放弃那些不咸不淡的关系,人生也不会因此变得糟糕,反而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真正的朋友在一起。2只在自己喜欢的人身上花费时间

只和自己想要主动去交往的人交往,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约时间。

毕竟时间对待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只有24个小时。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算不上多亲近、于我们而言不太重要的关系占用这些有限的时间。

当然,如何对待这样的人际关系,想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认为,“虽然谈不上有多深的交情,但怎么说也是交情,还得维持下去啊”,抑或是“这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我自己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有时间的话,与其劳心费神地和这些不重要的人相处,不如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愉快地度过。”这样一来,自己的幸福指数也会噌噌上涨。

以前遇到一些蠢人蠢事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暗暗鄙视、吐槽:“那家伙干的都是些什么事儿啊!”“真的很不喜欢这家伙。”现在想来,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其实,我们不想交往的那些人根本不值得让他们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中,花费时间吐槽、鄙视都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在意那些人都说了什么、干了什么,毕竟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现在会经常检查一下手机里的通讯录,删掉一些好几年都不曾联系的人。

在翻看通讯录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和这个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找不到继续下去的理由,就果断地把这个人从通讯录里面删掉。我把这个过程称作“人际关系的新陈代谢”。虽然有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些可惜,但实际上,这对自己和对方的生活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生不是人气投票,谁通讯录里的人多就能成为赢家。对那些不想交往的人,那就不交往,没什么大不了的。抛弃怕被对方讨厌的恐惧感,好好地问问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人吗?和这个人继续维持友好关系的理由呢?”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清醒的认知,分清楚其中的主次,之后你会发现生活的品质真是显著提升了。3就算被期待,也不过分努力

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小伙伴,当他们被委以重任或是他人对他们有所期待时,会特别高兴,同时也会非常努力来回应这份期待。

这种不想让看好自己的人失望而不断努力的心情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自己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无能,从而产生罪恶感,陷入深深的自责,这就很有问题了。

在经济活动中,等价交换是最基本的常识。用100日元就只能买到价值100日元的东西。

一瓶普通的果汁,如果卖500日元的话,肯定没人买。这个时候想要卖出这瓶果汁该怎么办呢?既然500日元卖不出去,那么只能降低价格到消费者觉得可以接受的程度,这样果汁就能卖出去了。

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买方和卖方都是在评价对方的价值、价格,觉得合适了之后才进行交易的。可以说,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等价交换。

但在人际关系中可不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一个人付了100日元,对方就必须返回价值100日元的东西。

如果在友情和爱情中存在这样的计算方式的话,你就完全没有必要责备自己了。就算是因为没有达成期待而对自己失望,那也仅仅让失望停留在这件事情本身,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否定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罪恶感的程度,请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差别。4就算没有达到他人的期望也没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他人对你有所期待,希望产生某种结果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要利用你的价值来达成某种目的,所以说,这样的期待并不是纯粹的期待,不如说更像一种经济活动。

当然,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而努力,这件事情是没有错的,它反而会对我们自身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对其要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当面对这样的期待,想着“一定要做到……,才能对得起这份厚望”的时候,你反而将这种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

我们来换一下视角。假设你是那个给予他人期望的人,而对方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如果这个时候你只是觉得失望的话,那就代表其实你们俩之间并不是纯粹的情感上的人际关系。这就和你去餐厅吃饭,结果呈上来的食物却让你感到不值它的价钱一样,二者之间的道理是相同的。

朋友之间并不是那种你付100块钱就得到100块钱的友情那样可以用量来衡量的关系。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友谊,那也只是伪装在友情下面的金钱关系而已。

如果支付的是时间或是金钱的话,作为等价的数字,什么东西是合适的,也许容易计算,但是对人的期待,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在面对他人的期待的时候,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结果才能回应这份期望,这是很难计算的,也没有办法计算出来。

那么,朋友,你现在所肩负的期待,是来自纯粹的人际关系呢,还是一种经济活动呢?我相信,能够清晰地区分二者之间差别的人,不会无端地因此焦虑的。5不要特意去挖掘他人与我们的不同之处

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喜欢上一个人或是想要讨厌一个人其实都非常容易,只要稍微多留意一下就能够做到。

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去选择讨厌一个人。其中的缘由让我细细道来。

首先,大家看下面这两件事情,哪一件你觉得更容易做到呢?

● 寻找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 寻找他人和自己的相同之处

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大概有“意见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历不同”“价值观不同”,等等。

那么,相同点大概会有“年龄相同”“户籍地相同”“喜欢的食物相同” “兴趣相同”,等等。

那么,这两件事情哪一件更简单一些呢?

恐怕找不同之处这件事情更容易一些吧。

实际上,发现别人身上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会让你变得更倾向于讨厌这个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身边让你觉得难相处或觉得很讨厌的人,平时你脑海中都是怎么想他们的呢?

可能是“想法不一样”“工作方式和自己的不同”“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意见相悖”或“人生的追求不一样”,等等。身边的人和自己不一样的这些地方,都会促使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

所以说,当我们不断挖掘一个人与我们自己的不同之处时,就会在心里感觉到强烈的距离感,因此,这个人就很可能成为我们产生焦虑情绪的一个源头。6能够迅速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共同点

发现一个人与自己相同的地方,是喜欢上一个人最简单的办法。虽然说这要比找不同点难一些,但也没有难到无从下手的程度。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是和自己的另一半一样的。“喜欢相同的电影”“来自同一个地方”“笑点一样”“想法一样”,等等,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儿,但还是能找出好多。

而且,除了这些两人之间本来相同的地方,自己也会故意耍一些“小心机”,让自己展现出与对方相同的一面,让自己的另一半更喜欢自己。

在恋爱中,故意展现自己和对方差异的人,就是不会谈恋爱。

人都会对和自己有相同点的人产生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也就意味着对这个人有好感,不排斥。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又怎么会因为他们而感到焦虑呢?因此,迅速找到他人与自己的共同点,是避免人际关系焦虑的最佳方法。相反,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你不喜欢的人,那么不论他们做什么你都会觉得不顺眼,进而每天都会因为他们而感到很烦躁。

那些不会轻易因为周围的人或事而产生焦虑情绪的人,不会特意去寻找他人与自己有多少不同之处,而是积极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迅速拉近关系,这样就能避免很多麻烦,碰到事情的时候也能更顺畅地解决。拥有这种人际关系的人,又怎么会每天因为人际关系而焦虑呢?7远离社交媒体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所处社会的整体氛围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我们不必说古人十年磨一剑的耐性,就说三十年前,我们父辈身上踏实、坚持这些宝贵的品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近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科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早上起床刷一刷微博、朋友圈,就能够了解到很多人的动态。

社交媒体在带给我们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交焦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生活,同时也更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他人朋友圈里展现出来的生活总是那么丰富多彩,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模样,我们反观自身,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那么枯燥、无趣。我们开始羡慕甚至忌妒,通过各方面比较找到自己超过他人的地方,比不过又自己生闷气,陡然多了许多负面情绪。

而那些内心强大,足够关注自我的人并不会在意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要成为这种能够专注自身的人,我认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want)

● 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must)

● 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can)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我们就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左右。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认清自己人生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只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无须在意他人的目光。

可能一下子说不在意他人的言行并不现实,倘若发现自己还是非常在意别人的动向,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关掉这些社交软件。最初可能会有一些不习惯,但是我们也因此从焦虑的情绪中解放了出来,能够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和学习。

我之前也主动选择过暂时脱离社交软件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其实没有了这些软件,我的生活仍然能够正常进行,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反之,因为减少了看手机的时间,我能够看见生活中的更多美好。8经常聆听他人的幸福故事和成功体验

在这节内容的一开始,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是更擅长“追寻快乐”,还是更擅长“逃避痛苦”呢?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学生时代的你,是更擅长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懈努力,还是更擅长为了偷懒而想出各种鬼点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逃避痛苦”。毕竟比起追寻快乐,逃避痛苦是人从远古时期就刻在基因中的本能。

会这样选择的不仅仅是人类,动物也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在动物身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对野生动物来说,影响整个种族生存率的不是食物的缺失,而是天敌和捕猎者的追杀。举个例子,一只小猴子花了好长的时间学会了摘苹果,但如果它不懂得如何躲避巨蟒的捕食的话,分分钟就会被吃掉。

所以说,人们更容易掌握如何逃避痛苦的方法等更偏向负面的内容,这种现象被称为负面偏好。

但是,这种本能和天性对野生动物来说是活下来的必要手段,而对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来说,这种偏向负面的习惯和思考并不利于我们展开社交和控制情绪。负面的内容过多,甚至会让我们的自信心大大受损,令我们不安,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健康的生活造成阻碍。

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锻炼朝着主观意识的方向进行变化,这叫作“神经的可塑性”。最新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会随着人的思考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负面情绪思考问题,那么他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反之,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地看待事物,那么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既然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只需要远离那些自带负面情绪的人,就能够减少我们自身焦虑的可能。

那些不会无端焦虑的人总是会积极地去聆听他人幸福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或许他们是无意识而为之,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来培养这个习惯,使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积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9不要盲目乐观

你的周围有盲目乐观的人吗?有的时候看着他们,自己都会觉得累。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求我们“积极向上地看待问题”,所以,一旦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很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对自己产生厌恶感。但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并没有错,它们也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所以不必觉得有负罪感。在愤怒情绪管理理论中,并不是“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就是最好的”。

虽然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与其消极地看待所发生的事情,不如积极地去面对,这本是没有错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是说乐观要建立于现实之上。

例如,如果某人欠了一大笔债,却幻想着“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欠的钱会自动清零,所以今天晚上就可以继续花钱买酒喝”,这种荒诞的乐观并不可取。

为什么说不可取呢?是因为这样的乐观已经脱离现实,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不管找到多少个这样的乐观的借口,最终自己都不会相信。

这些脱离现实的乐观,可以说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知更让人无法看清现实。而人一旦无法看清现实,每天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左右,内心无法安定。所以我们不必什么事情都想着要积极应对。

与其编造谎言骗自己,不如去努力练习如何认清现实、辨别事实真相。无论什么事,都是由事实、主观意识、客观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大家可以从自身的事情着手,从事实、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能够养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大有裨益。

顺便在这里说一下,在用这三个角度分析新闻报道时要格外注意。一篇新闻报道其实已经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在分析新闻报道时,要格外注意区分事实和主观意识。

反言之,新闻报道也是我们用来练习区分事实和主观意识的好素材。10不用理会少数人的意见

如果有人说“不用去关心那些少数人的意见”,你是不是就会觉得他既无情又冷血?但现实确实如此,我们无法去照顾每个人的情绪和想法,所以有的时候,这些少数意见就没有关注的必要。

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短语——noisy minority。这个短语指的是,对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偏偏要大肆表明自己的不满,向周围人表明自己受了很大委屈的那类人。

例如,在小区旁边新建一所幼儿园时,施工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问题。但是,与幼儿园给居民带来的便利相比,对噪声问题的一些抱怨就可以忽略掉。

其实,这些少数派意见并不是说完全是不合理的,只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他们说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已。

不论是谁,都讨厌别人对自己抱怨、对自己发火。就算是我,一个做愤怒情绪管理的人,当接到他人的投诉时,我也会不高兴。因此,不是所有生气的人、有怨言的人的话我们都得听。当自己觉得没有听的必要时,忽略它就好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只想息事宁人,怕这些麻烦事儿再找上门来,于是,仍然会去听这些少数人的抱怨。

虽然他们也会觉得很烦,觉得这些人不讲道理,但硬着头皮也要听下去。尽管自己的心里已然烦躁不已,但为了日后的安宁,只能劝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

然而,放任这些少数人兴风作浪,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自我。正因为失去了自我,那些声音大的人、强硬的人才敢对你“攻城略地”,逼着你一步步后退。这和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毫无差别。

如果一味地如此下去,人生就不是自己的了。长此以往,自己的生活就会被他人影响,愤怒的情绪也常常会失去控制,自己也会失去对人生的掌控权。

那些不会无端焦虑的人,不会管对方的声音多大、态度多强硬,只会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判断是否有听取的必要。如果他们认为这种意见不合理,那么就会态度坚决地直接拒绝。

我们只要果断地拒绝那些无理的要求,心中的焦虑就会大大减少。11自己挑选朋友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演说家、作家吉米·罗恩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

伦敦经济学院的行为科学教授保罗·多兰也在《设计幸福》中讲道,“要和幸福的人做朋友,并且远离那些永远唉声叹气的朋友”。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更愿意去亲近和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对方的生活和自己的相差很大,那么虽然你可能会对他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但待在一块儿的时候还是会莫名觉得不舒服。朋友们,你们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

就拿我来说,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交晚宴。如果突然某天有人让我去参加这样一个宴会,那一开始我可能会特别激动,和身边的小伙伴一块儿讨论谁会去。但最后真到了现场,我只会默默地找一个墙角待着。

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如果待在一个地方让自己感觉不舒服,那么是待不了太长时间的。人们更愿意和自己相近的人在一起,这会让内心感到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也算是天性使然吧。

当然,有些人特别注重积累人脉,努力去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但如果这些人与自己之间存在很大的水平差异,只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仅不会持久,还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和焦虑。

朋友贵精不贵多,不论你有多少朋友,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朋友和你都是同一属性的话,那么你的世界不会因为朋友数量的增多而发生更大的改变。

因此,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比自己等级高太多的人脉,抑或是只去交那些跟自己拥有相同属性的朋友,而是要主动去和那些能够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幸福感的人做朋友。12就算对方是父母,也不要去迎合他们的价值观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这一基础上的。只有去做那些我们坚信对的事情,心里才不会有违和感。

在愤怒管理情绪领域,心中所坚持的这种东西被称作“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规定了我们“必须”“一定”“应该”要做的事情。

核心价值的建立离不开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其中,我们从一张白纸到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价值观,父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父母的出发点本是好的,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多走冤枉路,怕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往往会替孩子做好选择。于是,在无意识之中,他们便一点一点地建立起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认为“应该”这么做。但是,父母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了孩子的负担和痛苦的来源。

在无意识中就成为负担的价值观有很多种。例如,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结了婚就必须得要孩子”,从小接受来自父母抑或是世俗的洗脑,当自己想要选择“不要孩子”或“不结婚”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另外,还有“男生必须有男生的样子”“女生就必须有女生的样子”,等等。这些固有的观念,让许多孩子饱受折磨。

在日本,大部分的人认为子女应该“回应父母的期待”。但是,其他国家的人似乎并不这么想。

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而烦恼。明明是我自己的人生,却感觉不是我自己选的道路。然而我的那些外国朋友都不这么想,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决定的。有了孩子的朋友对我说:“这难道不是你自己的人生吗?”

毕竟没有人想活成行尸走肉,一辈子只按照别人的要求活下去。就算是父母,他们也不能对你的人生负责。

人生的路还得自己来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