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去梯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1:42:51

点击下载

作者:盛安之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去梯言)

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去梯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去梯言)作者:盛安之排版:小不点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ISBN:9787542944276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PREFACE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大智大勇,是一种智能拓展,是破旧立新的循环式上升。看一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想一想若干年前的地球,我们不难想象,假如人类没有了创意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橡胶帮手公司是《财商》杂志所评选的年度最受钦羡公司中的第一名。这个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活跃,也没有高深的科技,却在企业设计的竞争中享有盛名,与微软并列全美第一名。橡胶帮手公司丢掉旧式经济中奉为经典的品质持续改良观念,它们采用的是持续创意的宗旨:新产品不断产生,旧产品不断再生。尽管他们大部分的产品价格都只有几块钱,但公司却能够经常通过创意,不断满足顾客目前的需求,同时不断开掘出顾客新的需求,进而创造了公司持续不断的收入。例如,它可以让顾客高高兴兴地付钱买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型垃圾筒,这个垃圾筒非常轻、有轮子,有着吸引人的柔柔的淡蓝色,可以避免小猫小狗掀开盖子乱翻垃圾。

网络革命的先驱者吉姆·克拉克,在以光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中总能领导产业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计算机行业从主机向个人电脑转变时,克拉克就想到要用电脑处理图形信息。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芯片使计算机能够迅速地显示三维图像。那时的IBM和DEC这样的公司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因为没人关心电脑三维图形的制作。而15年后,克拉克创办的硅谷图形公司经过发展,年收入达2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电脑工作站厂商之一。然而克拉克并没有止步,1994年4月,他同刚刚设计出Mosaic浏览器的年轻大学生马克·安迪森一起创立Mosaic通信公司,即后来的网景公司,开始制造“导航员”浏览器。1994年8月9日,初次上市的网景公司,仅仅凭思想理念上的力量,顷刻之间就聚集了20亿美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可举出很多,如果说在过去,创意带给了我们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的话,那么在以后,创意将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起来置之不理,应该将脑袋打开哪怕一毫米,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意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增加业绩、改善生活。

你是要做一个等待创意到来的人,还是要成为一个促使创意出现的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有的人抱怨:“我没有机会来进行创意。”其实进行创意的机会每天都会从你的脑子里产生,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抓住它,愿不愿意让它留下来。很多神奇的创意,就是能把常见的东西用不常见的方法想出来。

创意能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面对什么问题,拥有活跃创新思维,都是你能否快速走向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享有世界盛誉的百年名校哈佛大学英才辈出,培养出了无数成功人士和时代巨子。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思维,塑造具有超常思维能力的人。对于哈佛大学这样的百年世界名校来说,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其重要性远排在教授具体知识技能之上。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学子,以其先进的观念、敏锐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在教育、学术、经济、管理、商业等各领域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一个创意时代的奇迹。

本书以简明精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案例,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哈佛大学创意学的原理、创意对象和主体的特征、创意运行的过程,让你不上哈佛就可学到哈佛大学创意课的精华。本书还提供了哈佛大学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引导你打破思维禁锢,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掘奇思妙想,碰撞出创意火花,开创更有发展潜力的未来。本书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人们阅读,既可作为思维提升的训练教程,也可作为大脑潜能的开发工具,使读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思维更敏锐,让大脑更聪明。

未来的社会是充满诱惑与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创意,我们将没有生存的资格。创意,使赤手空拳打天下、跻身精英圈不再是梦想,也不再是奇迹。学习哈佛大学的创意课,解开创意的密码,感受创意思维的力量,开启成功之门,把握命运玄机,受益一生,成功一生!

现在,展开你的创意翅膀,想飞就飞吧!导读篇创意创造世界——走进创意新时代经济创意:创意出财富

在现代市场经济——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和社会的运转轴心转为经济。经济生活成了全社会的核心领域,是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商品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渗透到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感这类它本不该插足的角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以经济为本位”的思维方式便应运而生。

人类智慧的进步,让我们有可能既过得舒适,同时又能够享受富足的生活,不再依靠沉重的劳动强度,这要归功于建立在这种智慧基础上的技术和效率。现实早已经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劳多少,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却是他们远远不能相比的!这要归功于什么呢?显然,勤劳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经营这种有别于一般性劳动的行为,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疑问,这也是我们要为经营歌功颂德的理由。

还是那句老话:与其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不如多动些脑子!

掌管着美国好乐公司30亿美元资产的副总裁艾丽莎·巴伦,20岁时曾当过一家糖果店的店员。来到店里的顾客特别喜欢她,总是等着她给自己售货。有人好奇地问艾丽莎:“为什么顾客都喜欢找你,而不找别的小姐,是你给的特别多吗?”艾丽莎摇摇头,说:“我绝对没有多给他们,只是别的小姐称糖时,起初都拿得太多,然后再一点点地从磅秤上往下拿。而我是先拿得不够,然后再一点点地往上加,顾客自然喜欢我了。”

大量的事例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下之所以智囊辈出、创意如潮,就是因为创意能够得到丰厚的报偿。社会以各种形式奖励那些有创意思想的人,不断激励着个人、组织和企业想办法,出主意,巧策划。

考泽是美国衣阿华州的一个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生。他时常幻想着这些金黄色的玉米会变成金灿灿的黄金。他相信,那些玉米一定潜藏着人类未发现的价值,如果能改变玉米的价值,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考泽在互联网上偶尔看到一则消息:德国和日本生产出了燃烧乙醇的汽车。他立刻把这条消息和玉米联系到了一起。当时,人们意识中的玉米只是一种粮食,没有人想到蕴藏在玉米中的乙醇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考泽却产生了利用玉米来加工乙醇的念头。

新的发现让考泽兴奋不已,他找到周围的其他农民,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道来实现这一梦想,但是很多农民听了之后都认为不可行,因为他们认为玉米根本不可能产生汽车的燃料。考泽后来找到了一家科研机构商谈合作事宜,该机构的负责人对考泽的想法很感兴趣。2006年5月,玉米脱胎换骨为乙醇汽油后,其附加值开始成倍增长,考泽那个玉米变成黄金的梦想成为现实。

因为乙醇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所以,从玉米中提炼乙醇将成为解决美国能源短缺的新办法之一。凭着这种创意,农民考泽成为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对他的评价是:这个农民,依靠智慧的魔法,把普通的玉米变成了“黄金”。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投资创业,事实上就是创意的竞争。富人往往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突破思维定势从“无”中生出“有”来,从而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

乔治·哈姆雷特曾在伊斯诺州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他的时间很多,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维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

乔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烫好的衬衣领加上一张硬纸板以防止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厂商洽询,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美元。他的构想是,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再以每千张1美元的低价卖给洗衣店,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立刻着手进行,并持续每天研究、思考、规划这一构想。

广告推出后,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衣领的纸板丢弃不用。

他问自己:“如何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际。他在纸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涂色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结果,有一位先生抱怨洗衣店的费用激增,后来他才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食谱,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洗!

乔治并未因此满足。他野心勃勃,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把每千张1美元的纸板寄给美国洗衣工会,工会便推荐所有的会员采用他的纸板。因此,乔治有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给别人你所喜欢的美好事物,你会得到更多!

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为乔治带来可观的财富,他认为一段独处的时间,是获得财富必要的投资。

乔治这样说:“不论你是谁,不管年龄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够获得财富,也可以走出贫穷。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维的价值。即使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规划,也能致富。”

与乔治异曲同工,杭州的一个年轻人也通过思考掘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当地报纸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最近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30多家打印店都推出了免费复印的服务,只要签个名字,一天可以免费复印10张,这对消费能力有限、复印需求巨大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我们要复印学习资料、笔记、学生社团活动材料,原来复印每张1毛钱,后来涨到两毛钱了,这个开销不小。现在有了免费复印,我们当然选择不要钱的。”大二女生林玲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果真有这等好事?记者昨天走访了下沙多家打印店,一看到免费复印所采用的纸张,一切恍然大悟。

天上真掉馅饼了,你看广告我出复印钱。免费复印的纸和一般的纸不同,它只有一面是白纸,另一面是广告。打印店老板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小伙子送过来的,其实打印的钱,小伙子已经给了,而且还多给了。

老板所说的小伙子叫顾代茂。他说,你看广告我给你出复印钱,这是他的一个创业项目。免费复印是真的全免费,让学生留电话只是为了方便作回访,对外绝对保密的。其实学生免费复印后也不用担心是不是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只要在复印之后留意复印纸背后的广告,就算是支付费用了。

免费午餐不用白不用,大学老师也力挺这个点子。一面白纸,一面广告,愿意采用这种纸复印的人会多吗?顾代茂连声说“多多多”,他一个月花在纸上的成本就有10万元,也就是说下沙高校那么多学生每月至少花上六七万元在复印上,这个数据连他也很吃惊。

对此,杭州工商大学潘同学的说法也许颇具代表性:“反正我只看自己需要的资料,而社团活动的一些宣传单背面带广告更没关系了,能省钱就行。”

顾代茂说,学生复印打印有很大一部分是交作业,最近,不少老师为了工作去打印店复印时,也用了他们的纸。这使免费复印量近期提高了很多。据说老师们是觉得这样做环保。

本来广告传单也要用纸,现在合在一起等于节约了能源,老师们挺支持的,还说以后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可以采用这种广告纸。

等模式逐渐被接受,小伙子反而开始担心了。顾代茂和伙伴们刚开始在下沙推广免费复印的时候,没人理他。“我们几个搭档分头去找打印店洽谈。一天下来之后,三个人都空手而归,打印店的老板都怀疑这东西是否会有人愿意用,用了是否会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意。”

后来,好不容易谈妥了,纸张又出现了问题:“一般的纸背面印了广告,复印出来字就看不清楚了,厚一点儿的纸呢,有些复印店会卡机。我们找了多家印刷厂,试验了无数次,才找到合适的纸。”“现在复印店的点全铺到位了,大家都慢慢接受这种新型的复印模式了,我反而有点害怕了。现在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

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接受并使用这种广告复印纸,这让顾代茂压力忽然大了起来,他说他不能断货,不能让人来复印时却说没纸了,但是如果广告客户数量没有跟上,那么每月那么多纸张的成本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免费复印营销的广告效果好,留存时间长,广告易被接受又可以相互传播。最重要的是,复印广告受众群体非常精确,17~25岁的年轻消费者是一个产品最容易形成忠诚度的时期,高等教育注定他们是未来的高消费群体。广告绝对不会出现超出客户目标市场的浪费。我们今年已经拉到好几个大单子,合计有100多万元的广告费了。”

顾代茂滔滔不绝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说,他要成为下一个江南春。

不要误以为创意思维只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要误以为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地去思索,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创意思维都能够施展拳脚,并且都能够获得应得的报偿。社会创意:创意出和谐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迅猛增加。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20世纪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如果跳出狭隘的经济领域,从全社会的层面来观察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新世纪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饱和与知识爆炸,这使得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应对这种新的社会环境。

但是我们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惯了的人,对于世界的变化往往反应迟钝,对于那些致命的威胁习焉不察,不能及时地变革与创新,以致错失良机,甚至一败涂地。有一则煮青蛙的寓言说,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进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待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温,当温度从华氏70度逐渐加热,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东西限制它脱离困境,但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对于外界的反应太迟钝,最终导致了自身生命的丧失。

据《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分析,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的汽车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占有绝大部分北美市场。但这样风光的日子渐渐改变。1962年,日本车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低于4%,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厂商完全不把日本汽车看做生存的威胁。1967年,日本车的占有率接近10%的时候,这样的威胁也不曾被正视。1974年,日本车的占有率达到略低于15%的时候,三大汽车厂仍悠然自得。1980年代初期,三大汽车厂商开始以认真的态度检讨他们自己的做法,但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上升到了21.3%。到了1989年,日本车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美国车只剩60%左右。

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蜂拥而来的新情况、新信息,如果我们适应太慢的话,环境的变化就会压倒我们。《幸福》杂志每年列举出美国最领先的500家公司,这个名单一直在变化。年年都有许多公司被淘汰出局。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是自愿退出的,它们是被那些在变化的环境中操作力更强的公司取代了。

对付信息饱和与知识爆炸的唯一方法就是创意,因而在知识爆炸越剧烈的领域,知识创意的呼声也越高。

诺贝尔奖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中最受人类关注和重视的奖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人文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荣誉,因为它是颁发给“世界最有成就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从1901年至20世纪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一共有162人,其中美国70人,占43%;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135人,美国50人,占37%;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169人,美国78人,占47%。

获奖的美国人中有许多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巴丁、布拉顿发明的晶体管,开创了微电子时代;福勒成功地解释了恒星的演化等。

化学奖:美国的斯莫利、柯尔发现碳元素能以非常稳定的球的形状存在,创造出神奇的“布基球”,使人类找到了一种物美价廉的崭新超导材料;毕利发明了碳-14年代测定法;吉尔伯特发明了精确测定DNA的方法等。

美国在科学发明上的成就举世瞩目。究其原因,科学家们曾说,万能的美元和“美国梦”,确保了美国人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被教导要相信: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你只要有梦想,敢于提出疑问并努力工作、开拓创新,那么,你就能做成一切。

美国是一个善于为你制造梦想,并为你的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的地方。

为什么其他条件相同,而如果你在纽约上学,成才的概率或许比在中国还要高?因为美国先给你梦想,中国先教你遵守传统的规则,差别就在这里。

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人员标新立异,这一点几乎成了他们尊崇的个性。硅谷是指北加州从斯坦福大学开始到吉尔罗里地带以北这块地方。这个以研究集成电路板为主业的高科技世界,代表着即使美国人也不敢全部认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它成了反对崇拜偶像者以及创意主义者的天堂。这些人被传统主义者讥骂为“疯子或精神病患者”。

他们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因为他们敢于向传统挑战。他们的背叛态度使那些恪守陈规的大多数人感到不快,认为他们这些人古怪得很,难以理解。其实,他们是从不愿接受成见定论的现代的爱迪生、毕加索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创意才能就是他们的力量,有了这个专长,他们就不会恪守教条和安于现状。硅谷就是因为有那么多创意天才,并不断对过时的定论提出挑战,才得以成为新思想、新事物的发源地。

中国社会尽管脚步迟缓,但也同样在迈向信息社会,同样面临知识爆炸的问题,因而同样需要创意。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曾在《中国基础科学》杂志首发式上指出,基础科学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正确的政策支持,二是科学界能不能克服自身的惯性思维和惰性,只有开放的思维体系,才真正有利于创意。

谈到中国基础科学的创意,周光召认为,破除科学界自身的弱点和惯性思维非常必要,因为创意往往出现在那些交叉学科点上,但目前中国科学界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自觉。现在的情况是,虽然讲的是自主创意,而实际上对国外的东西“唯马首是瞻”,使有创意想法的人难以得到支持,这种不适合进行重大创意研究的心理状态和惰性要坚决克服,否则投入再多也可能不会有结果。有些事实已经说明,光靠钱并不能解决影响创意的根本性问题。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必须进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大变革。因为教育是一项远期工程,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创意思维并不需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因为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创意思维的方法。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直到研究生院,所强调的依然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智力的开发。小学生考试要背诵教科书,博士生考试同样要背诵教科书;一个人极为宝贵的创意思维,便在这朗朗的背诵声中消磨殆尽。

有位创意学家做了这样一次实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点,问在座的高中学生:“这是什么?”高中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粉笔点。”创意学家来到幼儿园,用同样的问题问在座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是圆面包。”“是小纽扣。”“是天上的星星。”“是大灰狼的眼睛。”……答案竟有几十种。

创意学家感慨地说:“儿童们在受教育之前像一个问号,而在毕业之后却像一个句号。我们的教育,辛辛苦苦十多年,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幸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展所引发的客观需求,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加上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呼吁,以及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创意思维正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由系统的创意思维训练所培养出来的“点子大王”,正在各种部门和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识之士都已形成了共识,只有把创意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在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思维素质,才能昂首阔步走进创意思维的新时代。

丘吉尔曾经预言:“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韩国提出“头脑立国”;美英等国家都把脑科学研究纳入国策;日本将心灵教育写入了文部省的文件,而且其右脑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说脑科学是21世纪的“皇冠”的话,那么“想象”就是构成这一“皇冠”的主要“材料”,因此,说未来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想象力的较量,未来的竞争是大脑中的想象力的竞争,想象力是最为稀缺、昂贵的资源,这是毫不为过的。个人创意:换个想法,你就是第一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在他们看来,差不多就行啦。

他们随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认为“枪打出头鸟”“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下来变成他们的信念,这种对事物的习惯性看法,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的选择态度,积极、进取、努力等十之八九不会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他们对待工作的行为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他们到点就下班,分外事他们不会主动去做,更不会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平平淡淡!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积极思维者得到积极的结果,消极思维者得到消极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请读者朋友回顾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其中有哪些创意?然后认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你的头脑中是否经常有创意出现?创意之间的间隔是几天?还是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2)最近一次的创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昨天、上星期、上个月,还是去年?(3)这个最近的创意是什么?实施了没有?(4)这个创意(如果实施的话)对于你个人、你周围的人,乃至全社会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具有多大的效益?

思索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也许你会大吃一惊:啊,我已经陷于日常事务很久而没有产生创意了;应该赶快开动脑筋!也许你会无动于衷:这个世界已经安排得很好了,何必还要费心劳神地想办法去改变它?

经常能遇到不满现状的人:他们爱发牢骚,抱怨这个世界不完美;自己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工作单位效益差,奖金发得少;同事朋友太自私,不肯帮忙;等等。他们也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寻求更大的发展,但总感到无能为力。

其实,每个人自身都有一座宝藏,一座几乎被遗忘的宝藏,那就是人的头脑;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意,创意能改变世界——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认真地挖掘这座属于你自己的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纵观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干”。因此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思维上的守旧与创意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社会的体制下,个人是淹没在群体之中的,因而个人没什么能动性,也无法进行创意。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群体一致”便成了至上的原则,由此产生的思维观念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群体是真正的实体,个体只是其中的附属物,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东西。个体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体。群体的价值远在个体之上,因而代表群体的少数个体,其价值也远在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个体之上,二者不应等量齐观。第二,个体与个体之间应尽量减少差异和差距,不管是能力、品行,还是收入、衣着,都应整齐划一,不分彼此,借以保持群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果有人敢于“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出风头”,那就难以逃脱受排斥、被铲平的厄运。这种过分偏重群体一致的传统思维观念严重挫伤了个体的能动性,阻碍个人创意精神的成长,导致了全社会性的分配“大锅饭”、普遍懒散、效率低下,使社会发展步履艰难,社会面貌死气沉沉、数十年不变。

现代化社会之所以如此蓬勃发展,重要原因就是它激发了个体的能动性,挖掘出潜藏在个体内的创意力量,把个体从过去的压抑状态中解放出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展,人们的思维观念也从“群体一致性”转向“个体能动性”,认为后者在当代社会中比前者具有更大的价值。这种新的思维观念首先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群体中的个体在能力——主要是体力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不是均等分配的,我们常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忽视这一事实,像传统社会那样一味追求“群体一致”,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压抑优秀者、铲除冒尖的人才。而新的思维观念认为,为了让能力不同的个体都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必须在平等的前提条件下展开竞争,而市场经济就是进行这种竞争的最好场所。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其中充满着复杂、尖锐甚至残酷的争斗,是对人们的体力、智力和潜力的严峻考验。只有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中,个体的能动性和创意才能毫无遗漏地发挥出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个人能动性和创意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人们终于认识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创意思维由此大行其道。

许多年以前,美国某城市的大街上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28万美元。好奇的记者一打听,方知此人是个艺术家。不过,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来说,他叫的价格简直不可思议。于是,那位艺术家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就应该值28万美元。他的创意说法打动了华尔街一位金融家,结果那块铜最终制成一尊优美的胸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

同一块铜的价值从9美元增到30万美元,其间的差额就是智慧的高低之别,或者说是人的创意的区别。“简直是哥白尼!作者是什么人?他在哪儿?”素以严格稳重著称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看了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也就是狭义相对论)后猛然跳起来叫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爱因斯坦的父亲到学校询问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时,主任这样回答。“怎么会是他发现了相对论呢?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怎么可能会发现颠覆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相对论呢?”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问世时,尽管全世界仅有12个人能够懂得这一新的理论,但是很快整个世界就为之震动了,反对的浪潮汹涌而来。然而,最终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真理前进的步伐。爱因斯坦不仅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且他的理论也改变了世界。

瓦特发明蒸汽机,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要引发工业革命,只是要对效率低下的机器予以改进,发明出一种效率高的蒸汽机而已,这一想法丝毫也没有超出一个工人技师的想象力。然而,当新的蒸汽机诞生以后,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在工业领域开始了。

一个小小的想法,创意的想法,改进的想法,就足以改变世界,就足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瓦特身为一个工人技师,并没有想到自己一双普通的手会推动世界,会启动工业经济的腾飞,然而,他不经意地做到了这一点,使他跻身伟人之列。

回过头来看一看被人们推崇备至的电脑,起初人们研制电子计算机并不是为了启动信息革命、信息文明,只是美国军方为了解决庞大的数字计算而发明的,而谁知随着其功能的优化,它的角色也如鲤鱼跳龙门般迅速转变,它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文明的跑道上。

什么能够改变世界?谁能够真正地推动人类进步?难道只有政治家、军事家这些大人物吗?不!大人物的确在推动世界前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小人物的力量决不可忽视,小人物的小想法、小主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意也能够引发社会的大革新、大进步。

在这样一个创意思维的时代,个人在实践生活中确实是“有智者事竟成”,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个人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创意首先是头脑的创意,是一种“自己当家做主”的活动。

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有位神秘的智者,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洞悉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能力。他答复任何问题从来不会答错。

有一个调皮的男孩对其他男孩子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定可以难倒那个智者。我抓一只小鸟藏在手中,然后问他,这只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他回答是活的,我就立刻将手里的小鸟捏死,丢到他脚边;如果他说小鸟是死的,我就放开乎让小鸟飞走。不论他怎样回答,他都肯定是错。”

打定主意之后,这群男孩跑去找到那位智者。调皮的男孩子立刻问他:“聪明人啊,请你告诉我,我手上的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那位智者沉思了一下,回答说:“亲爱的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掌握在你手中!”

思维上的创意也是这样,自己的头脑能不能创意,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如果你决心跟上当今的时代,做一个出色的创意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将你走路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吧,因为身体动作往往是心态的结果,人们的步伐与心理和思维状况有极大关系。极度缺乏自信心的人,其步态缓慢涣散,表明了他对待自己、工作及他人有一种消极和不愉快态度。这些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姿势,加快步伐频率而达到改变心理状态的目的。富有信心的人,其步伐敏捷,看起来像是在竞走中的冲刺阶段。他们走路的姿态即向整个世界宣告:“我必须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非常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我要做的事情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这样,你会信心倍增地去迎接这个创意思维的新世纪。

你是一个小人物吗?一个农民、一个小学生、一个小商人吗?请不要自卑,不要自贱,请多多开发你的思想资源,多些小想法、小主意、小创意、小发明,说不定你就是21世纪的瓦特!上 篇破译哈佛创意密码,感受创意思维的力量思维的力量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确实,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而想到保存火种,进而钻木取火;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只需挖一个陷阱,在陷阱口上盖些茅草,便能让最凶猛的野兽束手就擒(如果野兽也有想法的话,它们肯定是老大地不服气);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奇妙玩意儿,并把这些玩意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们来自动物界,又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人类已经发展成了高居于动物界之上的“地球之王”。人类凭着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炸平高山,开挖河渠,围海造田,建起蛛网般的公路、铁路,修起一座又一座耸入云霄的高楼……这种气魄和力量使任何其他动物望尘莫及,自叹弗如。那么,人类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头脑,来自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

哈佛大学指出,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哈佛大学创意课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第一课解读创意对象的性质创意对象,就是人的思维所指向的目标。你在思考的东

西、想解决的问题、想改进的产品中的“东西”“问题”“产

品”就构成了创意对象,通过对创意对象的思考,你可以从

中获得某种创意性的结果。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创意对象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无

穷多”。这个特点分别表现在三个方面:无穷多的属性、无

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变化。创意具有无穷多的属性

所谓“思维对象的属性”,也就是每一种事物或现象所具备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的事物。当两个以上的事物在一起作比较的时候,它们各自不同的属性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

从整体上来说,创意思维的对象具有无穷多的属性。从每一个具体的思维对象来说,它所具有的属性也是无穷多的。比如,一块普通的面包有烤黄的、松软的、有香气的、有甜味的、长条形的、白面做的、温热的、特定面包厂生产的、特级师傅做的、在特定季节做的、在特定时候做的等,这些都是面包的属性;又如,冰箱的高度、颜色、价格、产地等是用来描述这台冰箱特征的,这些都是冰箱的属性;再如,在你隔壁房间的某个人,他是男性,是黑头发,是平板足、中等身材、高鼻子、态度和蔼,既是爸爸也是儿子,有时是学生有时是教师,是某女士的丈夫、某男士的朋友,还是乘客、旅客、顾客、观众、消费者,某学会委、某书作者等,这也是他的属性。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把对象的某一属性提到首要地位去研究,即人们可以从特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对象。例如,“水”这一对象具有物理方面的本质属性,也具有化学方面的本质属性。当人们从物理性质方面来考察“水”时,是研究它的物理形态:液体、具有涨缩和压力,它是无色、无味、密度为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冰点为0℃的液体;而当从化学方面考察“水”时,就应首先考虑到,它是由氢和氧构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其化学分子式HO……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根据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要,2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水的属性的表现。

创意对象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对象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创意对象的特有属性来进行创意活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发现,每一种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不同于任何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给当时的国王讲哲学。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相信,就让宫女们到后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不用说,宫女们折腾了半天,一个个空手而回。

别看一片小小的树叶,如果细细考究起来,它所具有的属性同样是无穷多的:长短、宽窄、厚薄、色彩的浓淡、边缘的锯齿形状、中间的脉络走向……其中的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再细分出许多种。要想找出两片其各自无穷多的属性完全吻合的树叶,显然是办不到的。

树叶是这样,每一种事物是这样,每一种现实问题也都是这样。然而,我们的创意思维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对同一种事物和现象只能够看到它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属性,并且以此为满足。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对某个问题能够找到一种答案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这些想法都限制了创意活动的进行。创意具有无穷多的数量

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意识或精神不过是物质形态的属性。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产生着无穷多的现象。在自然界,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尘埃微粒,无穷多的事物散布在我们周围;在人类社会,春种秋收、集会游行、杀人放火……有无穷多的事件发生在我们周围。正如希尔伯特所言:无穷是一个永恒的谜。而破谜、揭秘是人的天性,它为人们的创意提供了无穷多的可能。

所有这些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意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意的素材遍地都是,创意的机会是无穷多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思考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都能够产生创意。这方面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有一位教授洗完澡后,拔下澡盆的活塞放水。他发现水流在排水口形成了漩涡,是向左旋的。这件不起眼的事引起了他的好奇。他又拿其他器具做实验,并且观察河流中的漩涡,结果发现它们都是向左旋的。教授于是联想到,这种现象大概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果然,在南半球国家,孔道水流的漩涡是向右旋的;而赤道地区的孔道水流并不形成漩涡。最后,这位教授总结出了孔道流水的规律,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在研究台风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当我们的头脑只思考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同样面临着数量无穷多的可供思考的对象。因为实际事物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着、制约着。比如说,今天你喝酒喝醉了,除了要考虑酒的问题(度数太高、数量太大),还要考虑菜的问题(是否解酒),还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还有喝的时间等因素。从追根究底的观点来看,造成一次醉酒的因素其实是无穷多的。

一个商场只要对外营业,就会树立起自己的社会形象。请读者朋友认真想一想,构成或影响一家商场的社会形象的因素有多少种呢?第一,从商场的一般特征来说,其因素有:经营历史、社会知名度、在商界范围的渗透程度、商场的目标市场等;第二,从商场中的商品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品种齐全的程度、商品的质量、商品的适应性及其更新速度、商标名称的使用等;第三,从商品的价格特征来说,其因素有:总体价格水平、质量价格比、与同行业竞争者的比较等;第四,从职员的服务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员工的仪容仪表、售货员的态度、业务技能、服务方式和设施、对消费者利益的关心程度、消费者的反应等;第五,从商场的物质设施来说,其因素有:商场建筑的外貌、所处路段和周围环境、内部装修水平、顾客的走道和升降设备、商品的布局和陈列、清洁卫生程度等;第六,从商场的宣传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广告媒体的使用、发布商品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宣传的真实程度等;第七……

如果邀请我们设计或者重塑这家商场的社会形象,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实是无穷多的。

面对周围如此多的事物或观念,我们究竟应如何展开创意思维活动呢?其实,我们在自觉地做任何事情时,心中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创意的龙头,其他所有思想和行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面对众多的事物或观念,我们的头脑首先要围绕某一目标对它们进行筛选,选取与目标相关的若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原本无穷的可供思维的外界对象就变成数量有限的对象了。

这样一种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许多人认识不到呢?在很多人的眼光中,这个世界上的东西绝大部分都已经完美无缺,没有改进的必要。他们认为,椅子就是椅子,设计椅子就不必考虑桌子的问题。当我们能够打破这种狭窄的目光,而把更多的事物和现象纳入我们思维的时候,新奇的创意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

一杯咖啡的味道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我们可以列举出如下一些:产地、品种、成熟程度、采收质量、炒法、粉碎程度、存放时间、水的品质、水的硬度和温度、咖啡与水的接触方式、煮过后的保温度、放置时间等。其中的每一种因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小更多的因素,比如“炒法”,就有方式、温度、用具、环境、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区别。我们可以说,能够对一杯咖啡的味道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际上是无穷多的。因而,我们对于咖啡味道的改进就具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或者说,具有无穷多的改进方法。比如,种植一种新品种,产生了一种新口味;换了一种烘炒法,又产生了一种新口味;采取不同品质的水,口味又发生了改变……客观对象无穷无尽,创意思维也就永远不会枯竭。

从创意的对象上看,由于事物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它不仅仅以链式形态存在,而且现象间更以立体的链式网状结构存在着,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着、制约着。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准确地选取与特定问题有关联的外界对象,是获得新创意的基本前提。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进入思维过程的对象并非所有的对象,还有无穷多的对象,因为我们主观上认为它们与目标“无关”而遭到舍弃,但舍弃的对象却不一定与目标真的无关,在一定的情况下,打破常规,扩大选取范围,把原先摒弃的对象重新纳入选取,有时会产生奇妙的创意。创意具有无穷多的变化

辩证法告诉我们,那些乍看起来凝固不变的事物,其实都是漫长变化过程当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其自身也在不停地变动。所以恩格斯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当我们眼盯着一件物品,想对它进行改良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绞尽脑汁想解决它的时候;也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件物品和这个难题,是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任何人都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的面前站立着一位权威,他金口一开,便“句句是真理”,他巨手一挥,便横扫千军如卷席。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他以前曾经不是权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说过错话,办过错事;他以后也不会永远是权威,他的学说会陈腐,他的力量会消逝。目前的这位傲然而立的权威,不过是从一个普通人走向另一个普通人的过渡阶段而已。我面前是一张书桌,稳稳地站立着,丝毫看不到变动的迹象。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它曾经不是书桌,而是一棵柳树;它以后也不再是书桌,而是一堆朽木。所以说,我眼前的这张光滑而明亮的书桌,不过是一棵绿树变为一堆朽木的漫长过程中间的一个短暂的阶段而已。

1948年秋,瑞士工程师梅斯特拉从森林中散步归来,发觉袜子上粘了很多刺果。他想:别的植物并不挂在衣服上,刺果的刺是不是和一般植物的刺不一样呢?果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刺果刺的端部呈钩状。不久,他就发明了尼龙搭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年轻人特别讲究卫生,几乎到了“人人成洁癖”的地步。年轻女人尤其如此,在她们眼里,到处都沾满了细菌。她们不坐公园的椅子,不坐地铁的座位,而宁愿站着,双手抓住用手绢包着的扶手。

当这股“洁癖潮”流行起来的时候,精明的企业家立即意识到赚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三菱铅笔公司推出了杀菌圆珠笔,每只售价100日元,而每月销量将近一百万支。杀菌袜、除臭鞋、香味内衣之类的产品供不应求。最奇怪的是一种“除臭药片”的问世,服用这种药片能消除大便的臭味。本来它是专为长期卧床的病人使用的,没想到“除臭药片”在普通人群中也流行开来,特别是受到女秘书们的欢迎。

相反的例子是,那些对事物的变化无动于衷的人们,终究要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

春秋时代,楚国准备渡河去攻打宋国。傍晚派人测量了河深,发现水很浅,但是当凌晨大军涉渡时,却淹死了1000多人——因为当晚上游的洪水下来了。

当汽车发明以后,欧洲生产马具的工场受到了影响。但是,只有极少数精明的马具商看到了那场变动中的历史意义,转而生产皮鞋、提包等革制品。而漠视变革的大部分马具商们都落得个破产负债的下场。

事物的变动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对于充满创意的头脑来说,变动意味着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头脑来说,变动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第二课剖析创意主体的特征什么是创意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头脑,它是有理

智、能思维、可以进行创意活动的总司令部。对于人的头脑,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生理

学和脑科学的角度;二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以下内容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创意思维主体的主要内容,及

其对创意思维的影响。大脑是怎样运行的

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头脑在认识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无一物的,就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当需要认识的东西——如自然的事物、社会的活动或别人的思想观念等——进入头脑之后,便能够清晰地印在这块“白板”上。外界有什么样的东西,“白板”上就有什么样的东西;反过来说,“白板”上所有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按照“白板论”的观点,比如说,我闭上双眼,任何东西都看不到,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然后我猛一睁眼,那么处在我视域之内的所有东西——图书、稿纸、眼镜、水杯、圆珠笔等都会毫无遗漏地通过我的双眼进入头脑。而我的头脑对于来自外界的“客人”则是一视同仁,兼收并蓄的。如此一来,便很难产生“创意”“发明”之类的事情了。

然而,头脑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如此。人脑是地球、宇宙的全息照片。这是脑科学研究者作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并引起巨大反响。

根据全息论,人脑跟全息照片是同一原理。全息摄影能将整体的任何部分、任何片断都摄下来,产生一种真正的三维空间效果。假如你拍摄一张桌子,然后把照片撕碎,每一个碎片显示的不是这桌子的部分,而是显示桌子的整体。科学研究者和心理学家们考虑,全息照片应当与人脑相似。他们坚持认为,人脑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作的——它的部分,甚至小到一个脑细胞,都可能反映整个大脑的活动。而且人脑是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全息照片。约瑟夫·契尔顿·皮尔斯在《奇妙的幼儿》中写道:“新生儿的大脑,作为一张全息照片的碎片,必须接受地球全息照片的感光,并与地球相互作用,以达到清晰化,或者说调整好人脑照片的焦距,如果把一个初生儿的大脑隔绝在屋子里,不让它与地球相互作用,那么清晰化就不可能达到……人脑越是长大,越是精致,全息效果也越好,人脑与地球相互作用的智慧或能力也越大。”

另一位心理学家普里伯姆把这种全息摄影的纪录进一步引申,他认为:假如人脑中真有这种全息照片,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信息频率在人脑中储存事物。然后我们就可以用线性的或空间的方式把这些信息读出来。线性的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陆续进行的,空间的方式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空间和时间并不存在于大脑中,它们是从大脑中读出来的……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包含着整体。这样,全部信息都在其中了,只是观察角度和观点略有不同罢了。

既然我们的大脑是对地球、宇宙的全息摄影,底片就存于脑中。那么摄影、摄像就一定是大脑运行的重要方式了,也可以说,通过使大脑摄影、摄像、拍照,可以数以百倍地提高用脑效率。那么大脑的摄影、拍照功能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就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像电影胶片似的记入右脑的。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把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所以左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它负责把右脑的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

被人们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可见,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需要右脑非语言化的“信息录音带”(即记忆贮存)描绘出具体的形象。

左脑的功能可以为电脑取而代之,那么人对大脑的开发的必然选择就是开发右脑,启动全脑了,而右脑的功能突出表现为类型识别能力、图形认识能力、空间认识能力、绘画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像”,有的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心像或心理图像。

可以说,右脑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像的功能,它能够大显身手、大显神威的就是摄像、显像的功能。“思想”是左脑的功能。那么右脑的以呈“像”为主的功能,我们称为什么呢?称为思像。思像主要指的是右脑的运行状态。

如果说右脑有个软件的话,那么这个软件就是思像,是思像软件,它区别于左脑的软件——思想,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提出思像这一概念,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说思像是右脑的软件、思想是左脑的软件,并不是说思想与思像、左脑与右脑就毫不搭界,彻底区别开来,而是思想与思像,左脑与右脑是相通相连的,其逻辑语言功能也好,显像功能也好,并非单独左脑的运动或单独右脑的运动,而是左右脑并用的全脑的启动。如果把左脑、右脑割裂开来看,那就错了。因而,思像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考虑了右脑的像的功能,二是同时考虑了左脑的语言逻辑功能,其中以像为主,也就是说思像包含着“思”与“像”两重意思。“思”指语言逻辑,“像”指思像。这样,思像反映的就是以启动、开发右脑为主而带动、激活全脑的用脑过程。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脑科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大脑尤其是右脑的认识不断深化,美国艺术家兼教育学家奈德·赫曼提出了一种新全脑理论,同时开发出相应的全脑技术。这种全脑理论重视了脑部的边缘系统。脑部的边缘部位是个相当小而复杂的组织,分跨在大脑的左右两半边。这部分组织在人脑上是看不见的,只有将脑部细细解剖开,才可以发现。边缘系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被称为“大脑中的大脑”。这种新全脑理论不是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而是分为左上脑、左下脑、右上脑、右下脑4个象限。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多项全美大奖,被誉为是“划时代的贡献之一”,并且相应的全脑训练已在全球推广。头脑中的调色笔

经验证明,我们的头脑并不像一块“白板”,而是更像一块“调色板”。头脑把外界输入的各类信息经过调色处理之后,进而画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这也是头脑能够产生创意思维的现实根据。

每个人的头脑都拥有许多种调色笔,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种是: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等。一、头脑中的实践目的

就是我们在思考事物或者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其语言表达式就是:“为了……”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指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的的存在,并能想象目的实现以后的美好情景。

我投稿发表文章,是为了交流学术观点,或者仅仅是为了拿到稿费;你报名参加函授,是为了学到知识,或者是为了获得文凭;他夜以继日地搞些小发明,是为了造福社会,也许是为了讨好女朋友……于是,我们的头脑就产生了“偏心眼”:对于符合自己实践目的的事物和问题,将会给予加倍的注意;而对于那些与实践目的无关的东西,那就对不起了,一律拒之于千里之外。

在某国警官学校,毕业班学员正端坐在三楼的教室里,神情紧张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毕业考试。只见考官走进教室,迈向讲台,对学员们说:“全体注意,现在考试开始!请你们立即跑步到一楼,然后跑步返回教室!”

学员们尽管迷惑不解,但是只能服从命令。他们赶快跑到楼下,并接着又跑回三楼的教室。学员们刚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问题已经出来了:“请问:从一楼到三楼,共有几级楼梯?”

这次警官考试是意味深长的,能够考满分的学员大概不会有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楼梯只是上楼下楼的通道,能够达到这个实践目的就行了,而没有必要关心它究竟有几级;但是对于一名警官来说,他应该具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打破通常的“实践目的”对自己眼界的约束,以便发现与“侦破案件”这一实践目的相关的各类信息。我们读《福尔摩斯探案》时便经常看到,福尔摩斯的创意思维主要表现在,他能够从普通人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案件的关键线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非真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请想一想,为什么“熟视”却“无睹”?某些事物一千次、一万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域内,我们却“视而不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事物不符合我们的实践目的,头脑感到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比如,你家碟子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希特勒的“纳粹党标志”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类似的问题有许多,你大概都回答不上来。

再想一想,为什么“充耳”却“不闻”?某种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我们却听不到。原因同样在于,那种声音是实践目的之外的东西,头脑没有义务去感受它。比如,你家冰箱多长时间工作一次?每次工作多长时间?你在读小说或写文章的时候,还能听见身边闹钟的“滴答”声吗?对于这类问题,你的回答大概都是否定的。二、思考之前的知识储备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芝加哥市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然后,费米自己解答说:“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按每个家庭4人,而全市1/3的家庭有钢琴计算,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1/5的钢琴需要调音,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1/50。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钢琴调音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得思维创意的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在这种推论中,需要很多预备性知识做基础。比如,你应该知道“有钢琴家庭”所占的比例、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做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