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彩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4:16:44

点击下载

作者:鸿恩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上下五千年(彩图)

中华上下五千年(彩图)试读:

前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过往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生存的智慧。

在这五千年中,充满了各种传奇瑰丽的神话、惊心动魄的战争、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而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历史。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有助于小朋友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

为了帮助小朋友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中华上下五千年》。全书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朝代分期,以故事形式精彩扼要地讲述了中国历史演进过程,包括了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使小朋友在愉快阅读过程中得到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本书选取了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些经典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书中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小朋友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精美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小朋友面前,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增加并拓展人生阅历。 第一章传说时代历史概貌

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神话传说有很多的虚构成分;但是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黄帝手下的大臣仓颉发明文字等内容,说明传说并非完全是虚妄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而这些记载和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的。故事链接盘古开天辟地伟大的神话传说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谜”在未解开之前,几千年来只能靠神话故事来回答。

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天地还没有形成,宇宙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既不分上下左右,也没有东西南北,没有光,也没有声音,犹如一颗浑圆的鸡蛋。蛋清中间有个蛋黄,人类始祖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一万八千多年,终于像鸡蛋孵化出的小鸡一样,破壳而出。出生后的盘古氏挥舞起一把神斧,把这一团混沌之气劈成两部分,一部分清而轻的气往上浮升,一天能浮升一丈,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蓝天;一部分浊而重的物质往下沉,一天能沉一丈,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大地。而盘古氏一天也能长一丈高。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厚很厚,盘古氏也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盘古氏成为巨人之后,他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而天地也随着他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盘古氏高兴的时候,天空就很晴朗;当他发怒的时候,天空就变得阴沉起来;当他哭泣的时候,天空就下起雨来;当他呼吸的时候,大地上就形成一阵阵大风;当他睡下来,发出的鼾声,就是轰鸣的雷声。

也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这位伟大的巨人死了。他躺在大地上,头东脚西,他的头化为东岳泰山,脚化为西岳华山,左臂化为南岳衡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他的肚子化为中岳嵩山,他的一只眼睛化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化成了月亮,而他的五脏六腑、头发和汗毛就化成了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女娲补天为民造福的女神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她与伏羲是兄妹,人首蛇身,相传她曾炼五色石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传说女娲造人之前,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出羊,初四创造出猪,初五创造出马,初六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这样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并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共工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子断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出现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天上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撑起来。

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猛兽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洪水止住了,龙蛇猛兽匿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安乐的生活。神农尝百草勇敢无畏的神农氏

远古的时候,人们靠采摘野果为生。人们由于不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常常误食一些有毒的果子而生病,甚至中毒死去,生活过得十分艰辛。这时出现了一个勇敢能干的神农氏,他的肚子光亮透明,心肝肠肺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神农氏很想为人民做些事,于是决心尝遍所有能吃的东西,看看它们在自己肚子里的变化。于是他不辞劳苦走遍很多地方,亲自品尝各种野草和野果。它们中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有些是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同时他还发现有些果实落在地上,竟然在第二年能生出苗来,到了秋天,又长出了更多果实。神农氏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人们,人们在他的带领下大量栽种起来。他们还用木头制造出一种耕地的农具,叫作耒耜。用耒耜来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人们为了感谢神农氏,就尊奉他为首领。

传说中的神农氏就是炎帝。他不但是农业之神,还是太阳神,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着颇多贡献的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了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等技术。华夏族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合并

远古的时候,在氏族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逐渐形成了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三个大部落。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西北的陕西一带。后来,黄帝族定居在现在的河北涿鹿附近。

传说黄帝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他发明了车、船,制造了一种叫“弩”的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他还叫仓颉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抽丝。

炎帝族最后来到山东地区。传说炎帝族和蚩尤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发生过一次战争,炎帝族被打败了。他们向黄帝族求援,炎黄两族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族。于是,蚩尤族的一部分与炎黄两族合并,留在了北方,另一部分向南迁移到湖北、湖南一带,与当地的部落相结合。后人认为这就是苗族的祖先。这三大部落互相征战,互相融合,共同开垦着这片广阔的土地,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后的华夏族。尧舜禅让历史上的禅让制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尧、舜、禹。他们原来都是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人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他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欢兜的人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样的人,我不放心。”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大家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便说起了舜的情况。

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很早就过世了,他的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十分傲慢,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却待他的父母、弟弟很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很高兴,决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看见起火了,想找梯子,可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儿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后,瞽叟和象就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扬扬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他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看见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哪!”舜也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的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作“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舜接位后,又勤劳,又俭朴,跟大家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去世,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的千秋功绩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在黄河水的滋润哺育下生活着。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大水灾。洪水滔天,浩渺无际,淹没了广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许许多多的村庄,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逃往高山上或躲入深山岩洞中避难。

尧在位时更是连年降雨,黄河水势猛涨,泛滥成灾。于是,尧任用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鲧办事果断,但刚愎自用。他在临行前胸有成竹地对尧说,治不好洪水甘愿受罚。鲧采用了堵的方法治水,前后费时9年,虽然历经艰辛,但黄河水仍然没被治住。那时尧已经很老了,便将首领之位让给贤明的舜。由于鲧治水不利,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舜便将其免职,发落到羽山,不久又将其杀掉。

百姓的惨状使舜寝食难安,经多方调查了解,他决定任用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决心平复水患,拯救万民。但他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首先父亲的死无形中给他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其次,如果他再治水不力,对于早已无家可归的百姓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他沉思了很久之后,请来几位有威望的长者,共商治水大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禹一改过去用堵的方法,决定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走。禹在婚后第四天就告别了妻子,带着契、后稷等助手踏上了漫长艰险的治水之路。

那时人烟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沟和荒山野岭,禹所到之处只能边开路边前进,他几乎踏遍了当时整个中国。禹凭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测量、规划,并和人们一起运石伐木、开河挖渠,治水这项宏伟浩大的工程在风霜雨雪中缓慢艰难地进行着。

禹风餐露宿治水13年,人累瘦了,腰压弯了,手指甲磨秃了,脚底生了茧子。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有一次他从家门前经过,恰逢儿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没有进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劳动的百姓见了,都十分感动。

禹率领百姓从甘肃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他们走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交界地),发现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浩荡的黄河水盘旋回流,将高高的孟门山淹没了。禹当即命人将山劈开一个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黄河水开闸般吼叫着狂泻而出,水声震耳欲聋,黄河从此畅通无阻。当时禹将此处命名为龙门,人们为追念他的功绩,称龙门为禹门口。

禹顺着水流的方向继续前进,走着走着,发现又有一座大山挡住了水道。禹命人将此山凿开三道门,并分别命名为“神门”“鬼门”“人门”,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门峡。禹的足迹遍布黄河两岸,最终治服了黄河水患。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在舜死后,被大家一致推选为继承人,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历史研究室

远古之最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在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他们生活在现今云南省元谋一带,那里是一片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元谋人用石器捕猎动物为生。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元谋人可能还是最早会使用火的人类。

研究远古时期最珍贵的书籍

它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却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天文、地理、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方面的内容。它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直到汉武帝时才被公之于众,但实际上它却是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它的作者经后人努力研究,仍无从查证,它就是我国研究远古时代最珍贵的书籍—《山海经》。

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医生

他天生肚子晶亮透明,心肝肠肺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不忍心看老百姓误食有毒的野草或野果而死,于是他不辞劳苦地走遍万水千山,亲自尝食各种野草和野果。他从中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他堪称中国最早的医生,他就是神农氏。 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周历史概貌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夏朝总共传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自商汤至商纣王,共十七代、三十一个王,延续近六百年。

西周从周武王灭商建国,到周幽王失国,共历近三百年。它创造的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故事链接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此“家天下”

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相传禹曾带着生产工具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奚仲发明了车,仪狄首创用粮食酿酒。这些发明创造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禹统治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学会了酿酒和冶铜,也开始了商品交换,社会上渐渐地产生了贫富分化,同时也出现了犯罪。这令禹感到很痛心,他认为这是自己治理不善所致,于是指示地方官吏对百姓加强教化,避免犯罪的发生。可是伴随私有制的出现,人们的观念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常常在你抢我夺中发生冲突。禹万般无奈,只好制定禹刑,设置监狱以惩治罪犯。监狱这种机构的产生,需要一部分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看管监狱的工作,而他们的生活又要依靠从事生产的人,于是又出现了征税。

为掠夺财富和奴隶,禹即位后不久,不与任何首领商议,便发号施令,调动人马对南方三苗人民发动战争。禹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涂山大会,其间用各部落献出的铜铸成象征九州的九个大鼎,并运回宫中,称为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在觐见时还要对九鼎膜拜。九鼎显然成了权力的象征。

涂山大会之后,大禹又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茅山大会。大会开始后,防风氏的首领才慢腾腾地步入会场。禹十分恼火,当即派人将防风氏首领斩首。其他部落首领均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对禹俯首帖耳,唯命是从。此时的禹已不仅仅是部落首领,实际上已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国王了。

禹越来越老,按惯例该选继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间吃苦耐劳、献计献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时的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启做继承人。可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好破坏,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把真正的实权交给儿子启。久而久之,启在百姓心中渐渐有了威望。

禹死了,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当年禹为舜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但没被接受。这次,伯益效仿大禹的样子,假意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谁知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地接受了,并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朝贺。

伯益正在等启来请他继位,未料美梦化成泡影,不禁恼羞成怒,率部攻打启。启早有防备,从容应战,将伯益杀死。

启这种有违祖规的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有扈氏联合其他部落攻打启,同样惨遭失败。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其他各部落首领都变得驯服了,不敢再有反叛的念头。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帝王,史称启的继位为“夏禹传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了。中国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当了帝王的启(又称为“夏启”)将权力使用得淋漓尽致。他大兴土木,修建了王宫和钧台。在王宫中,他听音乐、赏歌舞,过着令人羡慕的、神仙般的生活。他在享受的同时,没有忘记学父亲禹的样子召开首领大会。他把地点定在钧台,让众首领聚集在他的脚下,其威风之显赫是以往历代首领无法比拟的。

在宫中待腻了,夏启带着王公大臣,驾着车,浩浩荡荡去各地巡游。当年尧、舜、禹巡游四方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真正为百姓做事。而夏启的巡游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他在所到之处恣意玩乐,尽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夏启常年不理朝政,渐渐引起众人不满,时有叛乱发生。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爆发了夏启五子争夺王位的斗争,其中尤以小儿子武观的行为最为激烈。夏启派大将彭伯寿统兵平叛。叛乱虽被镇压下去,夏王朝却因此而元气大伤,其统治已遭到严重削弱。

几年后,夏启死于重病,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交给了长子太康。太康的劣性较其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全然不把国事放在心上,整日领着几个大臣到森林中打猎。一天太康又去打猎,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猎兴也越来越浓。他在外面待了很久才想起回宫,但为时已晚,都城早已被有穷国的国君后羿占领了。

后羿是个神箭手。相传尧帝时,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河流干涸,大地裂开,草木干枯,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后来有位叫羿的神箭手射落九日,拯救了百姓与万物。由于有穷国国君箭法高超,人们认为他是神箭手羿的再世,便称他为后羿。

太康见大权被夺,才想起是自己多年荒废国事所致,但后悔已晚。他想与后羿抗衡又有心乏力,只好差人求后羿给他一个容身之处,却遭到后羿拒绝。太康无奈,只得返回昔日打猎的森林之中。此时的他已毫无打猎的兴趣,在懊悔与沮丧中过起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流亡生活。太康因荒废国事而失位的历史被称为“太康失国”。商汤灭夏一个王朝的覆灭

自“少康中兴”以后,夏朝的江山的确稳固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孔甲当王的时候,他整天荒淫无度,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衰。

就这样,到了夏朝第十七代王履癸的时候,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桀。

桀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为人粗野无比,胸无点墨。当上夏朝的君王后,桀整天不思国家大事,而是想着自己怎样享乐。他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选美女来供他享用。诸侯们也摸到这位大王的习性了。

有一次,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将国中最漂亮的女子妺喜献给桀。桀一看妺喜,当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宫去了。

桀自从得了妺喜之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并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为她建造一座宫殿。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了,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倾宫。倾宫的内部装饰也华丽无比。夏桀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妺喜嬉戏游乐,欣赏歌舞,大臣们要进宫报告事情,一律被挡在宫外。

桀别出心裁,在倾宫的边上挖了一条河,河里全部注满了酒。他把这条河叫作酒池,还在酒池旁边垒了一座完全用肉堆积而成的山。

桀的荒淫无度,让忠臣贤士寒心。大臣关龙逄规劝桀应以国事为重,桀竟将他赶走,不久便将他杀了。而奸臣们投桀所好,为他尽情享乐出谋划策。

桀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财富都填进了这个暴君的欲望之口,而这个暴君杀人如儿戏,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人民实在无路可走,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

正当夏朝日益腐败、气势日渐削弱之时,在黄河下游,有一个诸侯国渐渐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商。商的国王叫汤,他贤良无比,以仁义治国,以礼待人,商国百姓都说遇到了一个明君,周围的诸侯国也都和他和睦相处。

汤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他加紧以仁德宽厚的政策收揽人心。一天,汤到国都外游历,忽然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着罗网,跪在地下祈祷说:“天上和地上的猎物,都快快进我的罗网。”汤听后走到那人的面前,说:“你的意思不就是一网打尽吗?”那人点头称是,于是汤就命令他撤掉三个方向上的罗网,然后重新祈祷,让他说:“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入我的罗网。”汤与猎人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知道汤对禽兽都这么善良,都称赞他是仁慈的国君。

桀有一天知道有一个诸侯王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大多数诸侯都听他的,有些害怕了,就令人将汤抓来,囚禁在夏台(在今河南禹州南)。汤的大臣伊尹这时正在辅佐汤,见到商国无君,心急如焚,就生了一计,派人到国内去广搜财宝,挑选美女,并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

那使者到了夏都,用许多金银财宝去买通桀的佞臣赵梁。赵梁一见到这些财宝,马上就心动了。第二天,赵梁带着这个使者来到桀的面前,向桀呈献了一队美女,外加上许多金银财宝,于是桀就把汤给放了。

汤一回到自己的国家,就着手准备灭夏。他训练军队,准备粮草,打通各个诸侯国的关节,尽力形成一种共同讨伐桀的联盟。但是当时有一个叫葛国的诸侯国不听汤的建议,而且明显要跟汤作对,所以汤就选择这个小国先下手。两军刚一交锋,小小的葛国就被打败了。

汤利用各种不同的借口,先后灭了豕韦、顾等小国,又灭了较强大的昆吾国。这时汤的国力就更加强大了,具备了和夏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讨伐桀之前,伊尹给汤献上一计,要汤不再向夏进贡,看看桀到底会作何反应。这一年汤没有像往年一样,向夏进贡大量的物品。桀知道此事后,以为汤要造反,马上派兵攻打汤。这正给早就准备灭夏的商汤提供了机会。

汤见桀已完全陷于孤立,立即动员自己的所有力量讨伐桀。出兵前,汤举行了誓师大会,并作了一篇《汤誓》在大会上宣读。汤说:“众兵士,我率你们去攻打夏桀,我不是发动兵乱,而是因为夏桀的罪太多了,现在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啊!”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汤统帅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都开去。汤的大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直逼夏朝国都。

汤和桀的军队在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以东)相遇,夏桀大败。桀带着妺喜和金银财宝一起向南方逃去。汤乘胜攻打了偏向夏的一个小国,最后也大获全胜。

桀带领人马一直逃到南巢(在今安徽巢湖附近)。汤的大军也追到那里,最后将桀生擒。汤并没有杀桀,而是把他囚禁在南巢。不到三年,桀就死在那里。

夏朝自大禹传子、夏启废禅让制登上王位,至夏桀败亡,其间历经十四代、十七个王、四百余年,最终在深刻的内外矛盾中灭亡。

汤在消灭夏桀,推翻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于亳,建立了商王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奴隶制商王朝统治时期。盘庚迁殷迁都的壮举

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经过多方筹划,认为只有迁都才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决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盘庚认为将国都迁往荒凉的殷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避开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其次,殷地尚未开发,在那里建都,一切须从头做起,奴隶主们无法过分享受,这样有利于去除反叛势力,有利于都城的安全和统治的稳定。

迁都的决定公布之后,人们一片哗然,反对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留恋在奄的奢侈生活,纷纷反对迁都的决定。有的贵族甚至威胁盘庚说:“你是我们拥立的,我们也可以罢黜你。”盘庚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绝不因有人反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撰写了《盘庚》两篇,告诫奴隶主们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时,盘庚也以强硬的口气警告那些煽动闹事的奴隶主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否则将予以严惩。

在盘庚的胁迫下,奴隶主贵族被迫随同盘庚迁都到了殷。初到殷时,地方荒凉,杂草丛生,生活艰难,大家都不习惯。于是,一些奴隶主贵族便趁机发难,鼓动大家迁回老家去。盘庚又召集奴隶主,宣读了《盘庚》第三篇告诫,以更加强硬的语气再次警告那些奴隶主,又一次将奴隶主们的反对压制了下去。经过数年的反复斗争,随着新国都的逐渐繁荣,局面才最终稳定下来。

盘庚迁殷之后,强行推行商汤时确立的德政,加强统治,政治上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盘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亲自视察农田作业外,还命令大臣和奴隶主们监督农耕。当时的农作物禾、黍、稻、麦等已被广泛栽培,人们耕田时采用合力耕种以及火耕,并已使用粪肥肥田。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商王命令将收割后的粮食放入仓库中贮存,以备灾年食用。

农作物的再生产品主要是酒类,当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风气盛行。酿酒业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

园艺业和蚕桑业在盘庚迁殷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殷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并有广大的桑树种植区。奴隶们采集桑叶,饲养家蚕,抽出蚕丝,使用陶制纺轮织成精美的丝、帛,供奴隶主贵族们使用。

盘庚迁殷之后,青铜器

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时青铜作坊规模之大,冶炼青铜技术之高超,产品制作之精美、种类之复杂繁多,都令人惊叹。

盘庚迁殷之后,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日夜赶修新国都。不久,一座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都城拔地而起。新国都中王宫部分为城市的核心,有五十多座宫殿。都城外围有人工挖成的壕沟,形成了一条保护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围是居住区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们生活和劳作。在盘庚的严厉督促和广大奴隶平民的艰辛努力之下,殷迅速成为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

盘庚迁殷,使得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也使得商王朝一度复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商朝不再迁徙国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时至今日,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还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人们将之称为“殷墟”。无道的纣王一代昏君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生性残暴,荒淫无度。据说,他为了观察正在成长的胎儿,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砸骨验髓。还有像宠幸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从不叫他的名字,只称其为“商纣”。

纣王特别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女人。妲己尽想出一些坏主意,叫纣王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例如,她叫商纣王用一种叫“炮烙”的残酷刑罚来惩治那些反对他的人。

纣王这样荒淫残暴,经常有人劝阻他,但他从来不听。他的异母哥哥微子启对他说:“我们这样拼命喝酒,败坏了先祖留下的美德。喝酒这样的坏风气,眼看就要使我们殷朝灭亡了。”纣王不听微子启的劝告,微子启只得偷偷离开他。纣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规劝他悬崖勒马,他居然命人杀死比干,剖开肚子,取出比干的心来观赏。

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都离心离德,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商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代贤臣——姜太公

商纣王时期,姜太公经常到渭水边去钓鱼。他钓鱼的钩子很特别,用的是直钩,并且从不在钩上放鱼饵。他一边钓鱼,一边唱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虽然从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然每天按时来到渭水边垂钓。一天,一位叫武吉的砍柴人好奇地坐到姜太公身边,与他聊了起来。姜太公自我介绍说:“老朽姓姜名尚,字子牙。”武吉听了便说:“像您这样用直钩钓鱼,不要说鱼,只怕连虾也钓不到。”姜太公听了武吉的话,只淡淡地一笑。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出谋划策。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的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地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了起来。

聊完后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周文王把姜尚接回去后,尊他为师,又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民间传说称他为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过了三年,周文王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户县东)。崇国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周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作丰邑。没过几年,周国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周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到周文王年迈的时候,周国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商朝——“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他在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不幸患重病去世了。

这样,消灭商纣的大业就落在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肩上。国人暴动与共和新政暴虐失江山

西周第十个国王是周厉王,他是个贪图享乐、十分暴虐的君主。

周厉王一上台就大造宫殿楼宇,供自己享受。那时,国家并不富裕,可是他却挥金如土,把国库里的钱全部用光了,然后到处敲诈勒索,搜刮民财,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朝廷日益不满。周厉王得知国内乱得一团糟,流言蜚语四起,就命令一个叫荣夷的宠臣化装成平民百姓,混到百姓当中,专门监视老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人散布对朝廷不满的言论,就马上抓起来,有的甚至杀头。一时间,人心惶惶,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时,有位叫召伯虎的大臣,常常听到城里百姓(又称国人)的怨言,他忧国忧民,便大胆地劝说周厉王:“大王,汹涌的河水虽然一时可以堵住,但堤坝一破,水一泻千里,那损失更大。如果堵住百姓的嘴,百姓忍受不了的时候就要反抗,出了乱子可不好收拾啊!”可是,周厉王却执迷不悟,根本就听不进召伯虎的忠言劝谏。

果然到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残暴的统治,终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暴动。接着,不少奴隶和士兵也纷纷响应,参加了暴动。暴动的国人首先包围了王宫,周厉王见势不妙,连忙带上一批人马,从小门逃走,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州一带)。接着,起义军冲进王宫,点起火来,烧掉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随后,起义军又赶去东宫,捉拿太子静。哪知太子静早已逃到了召伯虎的家中。起义军紧接着包围住召伯虎的家,要他交出太子静。召伯虎左右为难,最后,只好将自己的儿子假冒太子静交给了起义军,太子静这才保住了性命。周厉王逃走了,假太子静被处死了,起义军一片欢呼,无不拍手称快。

这时,周朝一个小诸侯国的国君共伯和率领大军开进都城镐京。周厉王出走后,朝中无主,怎么办呢?大臣们经过商量,暂时让共伯和主持贵族会议,行使天子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新政”。烽火戏诸侯昏庸的周幽王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朝统治的近八百年中,最腐败、最衰落的年代就出现在他执政的时期。

周幽王是个昏君,他继位后不理朝政,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他命令大臣选各地美女送到宫里,让他尽情玩乐。选来的美女当中,有个叫褒姒的,美貌绝伦,周幽王非常宠爱她。

褒姒是个平民百姓的女儿,被抓来以后,常常思念自己的亲人,过不惯宫中的生活,整天眉头紧锁,哭哭啼啼,闹着要回家,这可把周幽王急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想使褒姒有个笑脸。然而,办法倒想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周幽王无计可施。一天,朝廷里有个叫虢石父的大臣来了,此人奴颜媚骨,专会奉承拍马,出鬼主意。只见他低头弯腰,跟周幽王耳语了一阵,周幽王听了之后连连称赞说:“妙!妙!真是妙主意,事成后一定重赏。”

这天,周幽王带着褒姒来到骊山的城楼上,城楼上备满了许许多多的水果、点心。周幽王便和褒姒对饮起来,接着,又命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火来,一时间,狼烟四起。

在古代,为传递军事情况,往往于军事要地,每隔一段距离建一座高大的台子,谓之“烽火台”。一旦有敌进犯,白天则举烟,夜里则举火报警。烽火台上狼烟升起来了,四方的诸侯以为北方的敌人犬戎打过来了,便带领人马,一齐奔向骊山救援。当各路大军赶到骊山脚下时,才发现这里太平无事,根本没发生什么军情,抬头朝城楼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在一边喝酒,一边让舞女跳舞助兴呢!诸侯和士兵们见了非常气愤,掉过头来就往回走。可是,后面仍有毫不知情的援兵朝骊山脚下开来,进的进,退的退,成千上万的兵马在这里乱成一团。诸侯上当受骗的情景,终于使褒姒笑了起来。周幽王第一次见到褒姒的笑容,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当场重赏了虢石父。

不久,犬戎真的对周幽王发动了进攻。犬戎大军一直打到骊山脚下,周幽王连忙命人点起烽火。

狼烟又升起了,可是,这次诸侯们都以为是跟上回一样,不再相信了,没有一路援兵来救。结果,犬戎的军队攻占了骊山一带,杀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接着又攻下了都城镐京。

周幽王死后,他的儿子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历史上把周朝迁都前称为西周,迁都后称作东周。历史研究室

夏商周人物之最

最高洁的隐士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二人认为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所以极力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以食周粟为耻,宁愿隐居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此。他们高尚的节操为后世人所敬仰,声名甚至远播到日本和朝鲜等国。

最博学的老师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博学多才,受人敬仰。他是中国古代教育开创时期的杰出代表,后世的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周公生活在三千多年前,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人,那么周公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开创者。

最早的贤相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伊尹自幼聪明颖悟,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乐于尧舜之道;既掌握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做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做贵族子弟的“师仆”。他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余载,治国有方,世称贤相,是商的开国元老。 第三章争霸与兼并——春秋战国历史概貌

春秋和战国合称东周时期。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最终形成了“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是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国。各国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故事链接管鲍之交至交好友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时期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富有,本钱出得多,管仲贫穷,出的本钱少,但赚了钱后,管仲分到的钱多。鲍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贪财。鲍叔牙为管仲分辩说:“管仲家里等着钱用,是我乐意多分给他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怎么能说他贪钱?”

管仲领兵打仗,三战三败三次逃跑,许多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为管仲分辩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为的是母亲老弱多病,不能不让自己活着去侍奉她。”

最能体现两人友谊之深的,是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争位之战。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不幸死于内乱之中。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都心急火燎地赶回齐国争夺国君的位子。管仲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领先公子纠赶往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挠。管仲张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公子小白的带钩罢了。待到公子纠等人兴冲冲进入齐国的时候,公子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公子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被委以掌管国政的重任。管仲感动地说:“在我因公子纠囚禁受辱的时候,鲍叔牙并不以为我无耻。生我者是我的父母,真正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尽心尽职地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了。孔子的故事千古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一个武官之家。他出生时长得很是怪异难看: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像一座山丘。孔子的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孔子的父亲在他7岁时就去世了。他从小由母亲养大。孔子的母亲颜氏很贤德,经常教他识字、读书。孔子自幼聪明,母亲教他说话、识字,学一两遍就记住了。

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对礼仪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总是问个不休。3岁那年,一天狂风大作,雷声阵阵,孔子的母亲颜氏正忙着收衣服,却看见孔子一个人拿着俎豆走到家门前。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孔子回来,母亲一看,孔子在门口用土堆和草模拟祭祀的仪式,口中还念念有词。她招呼孔子说:“要下雨了,快别玩了,赶紧回家来。”孔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母亲说:“我不是在玩,我是在学习如何祭天。”

孔子的母亲愣住了。她仔细看着一招一式都很认真的孔子,觉得他确实不是在玩。心里暗暗思量:这孩子的兴趣很好,不如趁机引导他。于是她把孔子送到了他外祖父家里。孔子的外祖父是个很懂礼法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孔子进步更大了。

因为家境贫困,孔子从小就很懂事,就知道体贴母亲,他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孔子7岁时就上山去砍柴了,开始母亲不放心,总是叫哥哥和他一起去,但因为哥哥的腿有毛病,孔子让哥哥在家做活,还是自己就一个人每天去山上砍柴。

有一天,孔子砍好了柴正在歇息,忽然被远处传来的一阵美妙琴声给吸引住了。以前,孔子也经常听别人弹琴,比如他的外祖父就会弹琴。但他觉得今天的琴声比自己以前听到的那些琴声更浑厚有力,更动听,指法高超,犹如天籁。他听着听着就像入了迷一样不知不觉中就顺着琴声找了过去。翻山越岭之后,他看到了一位穿着古雅的老人正坐在树下弹琴。他怕打搅了人家,就坐在一边悄悄听。老人其实已经看到了孔子,但没理他。等孔子从恍若仙境般的感觉中醒过来的时候,老人已经不见了,孔子觉得刚刚就像做了一个梦。看到天色已晚,他顾不得多想,赶紧回家了。

第二天,他在砍柴的时候又听到了琴声,尽管他告诉自己不要打搅老人,但实在忍不住又找到了那里。像昨天一样,当他睁开眼睛时,弹琴的老人又不见了,孔子心里很惭愧,觉得自己打搅了人家。第三天的时候,孔子没敢出来,悄悄藏在树后屏住呼吸听。老人这次弹琴后没走,他把孔子从树后叫了出来。孔子很不安地对老人说:“我每天听您弹琴真的是打搅您了,但您弹得实在太好了。请您原谅我的莽撞,如果您不希望我出现,我以后就不来了。”老人见孩子很诚实,笑着问他的来历。孔子说:“我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三岁丧父,哥哥的腿有毛病,我们靠砍柴度日。”

老人想考考孔子,就问了史书上的一些事,结果孔子对答如流。老人很满意,就问他:“你很喜欢琴吗?”孔子回答:“母亲对我说,‘六艺’是立身的根本,琴为乐,是‘六艺’之一。”老人问孔子:“你愿意学琴吗?”聪明的孔子马上拜倒在地,声音洪亮地说:“孔丘愿意拜您为师。”就这样,孔子跟随老人学琴。为了能学好,他刻苦地练习,无论冬夏都坚持不懈。因为白天要砍柴,他晚上很晚才能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他的琴技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形容他的琴声“似行云流水,百鸟齐鸣,风听了不吹,鸟听了不飞,绕梁三日不退”。他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鼓琴大师。

16岁时,孔子的母亲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孔子不得不学各种手艺来维持生活。贫穷的生活不仅没有使孔子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发愤学习的志向。孔子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他向名人学习,也向平民百姓学习,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据说,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觉得人家唱得好时,一定要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着人家唱。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就是说30岁时他已经确立了一套立身处世的原则思想。他会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六艺”范畴,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孔子在曲阜城西进行习射活动,人们听说是孔子在习射,都纷纷赶来观看,围观的人简直像一堵墙。

孔子要向天下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前后大概有3000多人。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他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他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72人。这些学生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君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道德君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希望国家的政权掌握在高素质的文化人手中。他将教育普及于平民,培养出了许多出身下层平民的人才,被天下人尊为“圣人”。

孔子要复兴周代文化,志在行道,虽曾一度为鲁国司寇(司法部长),政绩卓著,可惜不久就被免职。于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14年,历经磨难,仍无结果,只得返回鲁国。这时他已68岁了。

孔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误走了“克己复礼”的道路,四处碰壁,一生不得志。直到晚年,他才明白了社会发展只能顺应潮流而动,不能违背。遗憾的是当他明白的时候,他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力量去更换他那套实用儒学的内容了。他将古代文献做了一番整理,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逝。孔子的一些弟子为他守丧,在他墓旁建房的有100多人,并各植树一棵,因此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孔林”。

他的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侯,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将孔学发扬光大,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卧薪尝胆历经艰辛之后的成功

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兴越灭吴、报仇雪恨的故事。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末年在长江下游先后崛起的两个国家。它们就像一个山头上的两只老虎,都想吃掉对方,因而发生了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亲征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被越军射伤。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为我报仇。”

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范蠡谏阻说:“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

勾践不听劝阻,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结果大败越军。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他们团团包围。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和文种建议越王向吴王夫差求和。越王勾践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贿赂了吴国的太宰。吴王在太宰的劝说下,答应讲和撤兵,但越王必须留在吴国。

勾践率妻子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给夫差做人质。勾践抵达吴都后,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甚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除粪、洒扫。就这样勾践在吴国屈辱地度过了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勾践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的样子,他的表现大大胜过了夫差手下的仆役。

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诊断夫差的病情。勾践所做的这一切终于博得了吴王夫差的欢心,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上吴国太宰接受文种不时派人送来的重礼而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在吴国待了3年后归国。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他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柴草,还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休养生息之策,使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岁、女17岁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一壶、狗一条,生女奖酒一壶、猪一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勾践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富民兴国。他亲自耕作,与百姓一同劳动;提倡节俭,从不奢侈浪费;开垦荒田、训练士兵。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越国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报仇雪耻。

在国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恭谨事吴,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让夫差贪图享受,消除其对越的戒备;迎合夫差急于求霸之心,诱导吴王率精兵北进中原,耗损其国力、军力;勾践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同时,勾践继续贿赂吴国的太宰,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消息,散布谣言离间吴国的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忠良。勾践又以越国遇到灾害为由,向夫差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存减少,而越国则储备充足。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运去特大木料,说是“神木”,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规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勾践又施美人计,为夫差的姑苏台选送美女。其中有一个名叫西施的,由范蠡在苎罗山上选得,不仅美貌无比,且有才识。夫差得到西施,对她极其宠爱,甚至言听计从。

吴臣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的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太宰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太宰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准备起兵伐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还须等待。

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越王勾践想乘此时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主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勾践乃率5万大军攻打吴国,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他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灭了吴国的守军,攻破了吴的都城。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焚姑苏台。这时,夫差打败齐国,正与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夫差十分懊丧,只好派太宰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认为吴国还有实力,一时消灭不了,答应讲和,退兵回国。

公元前478年,范蠡、文种趁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百姓饥饿的机会,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越军大败吴军于笠泽(在今江苏苏州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的力量对比。后来勾践对吴都实施了长达3年的围困,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于是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抛弃前功吗?”他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求和不成,见大势已去,准备自杀而死,临死时他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就这样勾践终于灭了吴国,一雪耻辱。

随后勾践又乘胜率兵北渡淮水,会齐、晋等国诸侯于徐州(地今山东滕州南),诸侯尽来朝贺,勾践完成霸业,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三家分晋水攻为上

晋国到了晋顷公时,国君的权力已日渐转移到了卿大夫们的手里。到了晋出公的时候,历史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时掌握晋国实权的,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和智伯4个卿大夫。

晋出公见四卿的权力太大,自己倒成了他们的傀儡,心中很不情愿,就秘密地派人向齐、鲁两国借兵,想消灭掉四卿。哪知齐、鲁两国出卖了他,不但没有借兵,反将消息告诉了智伯。智伯就和另外三卿共同出兵将出公赶了出去,另立晋昭公的曾孙为国君,这就是晋哀公。

智伯挑头赶走了出公,哀公又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于是,他的野心越来越大,想独占整个晋国。一日,智伯召集他的亲信秘密商议这件事。谋士疵说:“要达到目标,先要削弱三家的力量。”“怎么个削法呢?”智伯问。

疵献计说:“现在东南方的越国势力越来越大。我们就假传哀公的命令,说是为了与越国争霸,让三家各献出100里土地充作军饷。他们如同意,我们白得300里土地;如哪家不同意,就出兵攻打哪家。这办法叫作‘吃水果先削皮’。”

智伯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让自己的兄弟智开去通知三家割地。韩康子听了,心中十分恼火:明明是你智伯这只老狐狸敲诈勒索,还要打着哀公的牌子!他正要发兵对抗,被手下的谋士段规劝住了:“我们和他硬拼不合算,不如先给他土地,待他再向赵、魏两家要。他们要不乐意,与智伯打起来,我们坐收渔翁之利。”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意见,将100里土地割让给了智伯。

魏桓子见韩康子没有抵制,也装傻卖乖,将自己的100里土地割出去了。

只有赵襄子不肯割地。他说:“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怎能随便割让?让韩、魏去讨好智伯吧!”

智伯大怒,就让韩康子、魏桓子与他共同出兵去讨伐赵襄子,并且与两家约定,灭赵后,赵氏的土地由他们三家平分。

赵襄子见三家人多势众,就听从了谋臣张孟谈的建议,撤至晋阳(在今山西太原一带)据守。晋阳是赵氏的封地,城池经赵氏几代的修筑,十分牢固,粮草储备也很充足。更重要的是,城内的百姓保卫家园的士气很高。但是有一个问题使赵襄子着急起来:由于撤退仓促,所带武器太少,剑戟弓箭十分缺乏。而此时城已被围,根本无法从外面取得。赵襄子急得团团转。还是张孟谈沉着,他到城内的百姓中去了解情况,请大家出谋划策,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将城内宫室大殿上的大铜柱锯下来铸剑戟和箭头;又扒开宫室的内墙,里面都是用荆条、苇秆筑成的,正好拿来做箭杆。这样,武器问题也解决了。军民同心守了一年多,智伯等三家还是攻不破晋阳城。智伯见一直相持不下,便出了一条毒计:将晋水上游离城十里处截断,筑堤围坝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