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3:03:56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易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

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针对青春期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而做出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自卑、羞怯、自闭、抑郁、冷漠、逃避、沮丧、好胜、焦虑、恐惧、多疑、自负、嫉妒、易怒、自我、逆反、依赖、虚荣等各种不良性格习惯。书中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加以解析,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以克服这些成长中的障碍。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01 走出心灵的阴影

关键词:自卑

自卑是对自身评价过低的心理表现,是自身不能正确客观地判断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性格缺陷,表现为自己贬低自己,待人接物缺乏信心勇气,没有主见,畏首畏尾,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当自卑心理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人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怯于表现自己,逃避现实,甚至会自我封闭,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自卑心理不可小视,它往往是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的诱因。内心私语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我就是一只丑小鸭,永远也变不成白天鹅。我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我一无是处,只会给爸爸妈妈丢脸。身边的故事之一:我什么都不如别人……

张华,14岁,是海南省某中学的学生。张华的家在偏远的农村,他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生活朴实勤俭。张华自幼头脑聪明,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的时候,以很高的分数考到了城里的中学读书。他是家乡人眼里的骄傲,是父母的宠儿。

然而到了中学之后,繁华的都市、高耸的楼群,让他感觉非常迷茫。这里的所有事物都和家乡不一样,都比家乡要气派、豪华。张华在惊异之余产生了心理落差,认为自己很落后,什么都没有见过。

在校园里,张华和城里的孩子一起生活,让他自叹不如的感觉更加强烈。这里的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的生活也都是他从来不敢想像的。有的孩子家里经常开小车来接送,有的孩子穿戴都是名牌……相比之下,张华心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觉得自己穿得比别人寒酸,吃得比别人差,连用的东西都很土,哪一点都不如别人,哪里都比别人差,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和他的同学们站在一起。

在这种自卑心理的笼罩下,张华开始变得孤僻和压抑,他经常独来独往,不和同学说话,不跟任何人交流,就连吃饭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他怕自己吃的东西没有别人好,会被别人笑话。

他从来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当同学们组织一起去郊游、爬山、野营的时候,他都不参加,终日把自己闷在宿舍里看书学习。

他从来不敢进学校周围的快餐店、超市,害怕自己寒酸的穿戴和那里的豪华气氛格格不入,更怕别人取笑他。他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怕人们看出他是农村来的“乡巴佬”,整天郁郁寡欢,沉默不语。

即使同学们主动和张华聊天,他也不愿意和人交流,班干部和老师要主动帮助他,也被拒绝。他整天被自己心底的自卑感压抑着,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

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张华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竟然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这更令他难以接受。于是,在放暑假前的一个晚上,他一个人走到学校的湖边投湖自杀了……心灵解码

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了张华最后的悲剧。他本来可以是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本来可以享受欢乐美好的校园生活,本来可以成为栋梁之才……但是,只是自卑心理,就剥夺了他的这一切,让他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张华的自卑来自于自己的贫寒,来自于和同学相比较后的落差,来自于都市繁华的迷茫……贫寒和落后让张华产生了卑微的心理,让他自我评价降低到了极点,将自己贬低得一无是处,因此导致了孤僻、冷漠,以致到了不和人交往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加剧了他的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终于让他不堪忍受,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所有自卑感的产生,都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将这一缺点无限扩大而导致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很快,开始独立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他们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们发现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自身又无法弥补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会自我憎恨,跟自己过不去,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张华的行为背后就是自我憎恨的心理在作怪,他恨自己家境不如别人,但是他自己又无力改变,所以只能逃避与同学或老师们的交流。

我们一定要明白,张华的认识是错误的。家境的贫寒不能说明此人自身有缺点,家庭条件、物质条件都是身外之物,人们不会因为这些而鄙视和嘲笑一个孩子。一个人自身的魅力和智慧才是真正的财富和资本,才是获得人们肯定的砝码。但是张华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最后毁了自己。其实他的自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他只要大胆地和别人交流,走出自我的世界,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以前担心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大家会接纳和欢迎他。但是很可惜,他的心灵已经被自卑感占满,乃至最后被压垮。

自卑就像毒药,能摧毁人的意志,毒化人的心灵,令人们失去自我,失去理智。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卑的情绪远离我们。身边的故事之二:我是一只丑小鸭”

深圳市某中学一名高一的女生为了跟父母要钱去做整容,竟然不惜赌气离家出走。在父母焦急的寻找下,很长时间才重新回家。

王蕾16岁,是个皮肤略黑、容貌平常的女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王蕾都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生活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烦恼。她学习成绩也很好,对人也有礼貌,从来不让家长担心。总体上来说,她就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但是家长和老师有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女孩子变了,变得经常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学习成绩更是直线下降。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但是不明白是何种原因导致王蕾这样的改变。

老师主动跟她谈心,父母也几次问她,但是她一直闭口不答。后来,王蕾跟家长要两万元钱去整容,家长才明白她是因为自己外表不如别人而自卑。

原来,以前王蕾与班上女同学在一起时,并未在意自己的外表。但是进入高中后,随着进入青春期,很多女孩子外貌开始有所变化,男女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男生们开始关注容貌漂亮的女生。有的男孩子开始向容貌漂亮的女孩子送礼物,表达好感。这让王蕾逐步感受到容貌和外表的重要性。但是她看到自己略黑的皮肤和平常的容貌,感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差距,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更让她难过的是,班里有的男同学经常在背后取笑她,叫她“黑姑娘”,她就越发感到自己皮肤黑是丑陋的,深感痛苦。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是一个被人们遗弃、没有价值的人。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她整日郁郁寡欢。如此心境使她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眼看就要参加高考了,她整日愁眉苦脸,觉得自己“完了”,没什么前途可言,整天为自己的容貌而担忧,导致性情也改变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去做,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和价值。

后来,她看到一张报纸上有整容广告,里面写着“打造一个完美的你!让你一夜之间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等等诱惑性的语句。这个广告让王蕾很动心,她就决定用整容来重拾自己的信心。但是,她看到做一个完整的整容手术需要两万多元的手术费,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于是,她开口向父母要钱。

父母刚开始以为这只是小孩子一时的突发奇想,并没有当回事,一口拒绝了她的要求,并且让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是没想到,第二天,王蕾就赌气不回家了。家里人到处找也找不到她,不得已向警察、媒体求助。

经过半个月的苦苦寻找,王蕾回到了家,但是她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她还是认为自己的容貌太难看,想要整容,弄得父母手足无措……心灵解码

这是一个因容貌而自卑的典型例子。就是因为皮肤比别人黑,同学起外号,就改变了自己的性格,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甚至产生“我完了,没有前途了”这样的消极情绪。王蕾因为外貌的一点缺陷就哀叹怨世的表现是信心不足,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反应。

其实,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外貌必然开始重视和注意,这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这是人寻求“尊重”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从年龄很小时就开始发展,并不断得到强化。人们常觉得一个漂亮的小孩比一个丑的更讨人欢喜,也就给予他更多的爱,而“丑小鸭”因为容貌丑而难以得到关注。人的需要越是得不到满足越会变得强烈,同时,在心理上所遭受的挫折也就越大。忧郁痛苦、自卑自弃、灰心绝望等情绪日渐强烈。

其实我们说王蕾这种感受是主观的。人的容貌固然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绝对因素,时间长了,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学识和能力才是真正赢得人们尊敬的主要因素。容貌只是在交往刚开始的时候赢得好感的一个原因而已。所以,注意自己的外貌仪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把它看成是人生的全部就实在是太荒唐了。况且人们对美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现在看起来美的就永远是美,也并非看起来丑的就永远是丑。

外表和家庭出身一样,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幸运,正好有一个漂亮的外貌更好,但这也不能代表我们就拥有了一切;如果不幸,没有一个漂亮的外貌,也并非代表着我们失去了一切。而且容貌美丽的人往往因为自己先天条件优越就放弃了努力,反而不容易取得成就。而那些容貌平平的人,则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容貌的不足,勤奋努力,相对更能取得成功。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貌平平甚至丑陋的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获得了成功和荣誉,如我们熟悉的葛优、潘长江等等。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外貌而痛苦,应该注意到发挥我们外貌之外的其他长处。

案例中的主人公王蕾,因为皮肤黑一点就自怨自艾,甚至跟父母要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去整容,这是不可取的。即使真的通过手术变美了,很快她会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缺陷,又会苦恼了。重要的应该是修复自己心理的缺陷,应该正视自己的容貌。“自然就是美”,或许自己的容貌并不美丽,但是它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珍视这种独特之美。更重要的是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通过其他方面的成就去弥补自己容貌的缺憾,才是获得别人尊重最好的方法。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自卑心理是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和厌世等不良情绪。它由和别人的对比而产生,是由心理上强烈的落差而形成的过激情绪和心理。当我们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时,就感觉自己很差,没有希望,进而产生自卑感。

说到底,自卑感是由自身的缺点或者环境的不如意而产生的,如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外表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等等。但是我们如果从客观的角度去看的话,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和一帆风顺的,都有他们的缺点和不如意之处。如果我们有缺点和困难,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尽力去克服或者改变,而不是逃避和自怨自艾。

自卑在很多人的成长道路上都出现过。历史上许多创造过辉煌的大人物,都曾经有过自卑情节,如我们熟悉的一代枭雄曹操,他曾经因为自己的出身不好而自卑;还有被后人称颂的汉武帝,也曾经因为自己母亲的身份卑微而自卑……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连这样的大人物都如此,何况我们平凡人?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会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无谓的嗟叹,进而妄自菲薄。

要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愈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成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摆脱自卑。

自卑除了能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之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我们青少年的美好生活才刚刚起步,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一时不如人,也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鼓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超过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当然,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不得不承认,自卑感是一种很差的情绪体验,容易让人消沉。但是自卑心理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问题。其实自卑并非绝对坏的心理体验,适度的自卑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唤起人积极上进的决心和勇气。俗话说“自古英才出贫家”,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物质匮乏,往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历史上很多名人,如司马光、于谦等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别人达不到的成就。自卑发展到极端,也可能让人一蹶不振,丧失斗志,整天生活在抱怨和绝望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对待自身的缺点,那么我们就能将自卑顺利地转化成自信,将消极转化成积极,努力拼搏,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下面介绍几种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自卑的方法:1.客观求证法

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寻找判断自己优秀证据的方法。每个自卑的人都会从各方面寻找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差,从而陷入自我感觉很差的恶性情绪当中。比如,自己家境不好,就会到处搜集别人比自己家境好的例子,哪位同学家是富翁,哪位同学家住豪宅,这种例子搜集越多,当事人就越感到自卑。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自卑的人并不是真的比别人差,而是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劣势和短处,用自己的劣势去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自然自我感觉越来越差。如果当事人可以客观地看问题,看到那些同学家庭环境虽然比自己好,但是常常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人和人之间的温情;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往往不懂得珍惜自己现有的条件,学习成绩很差等等。其实,只看到自己跟别人不足的地方是偏激和狭隘的,应该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能看到对方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对方的缺点,也能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的认知观才是正确、合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只要我们适当地弥补自己的缺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一个精彩的、丰富的人生。2.实践法“实践出真知”,要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努力实践是最好的办法。很多人因为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就感到失落,往往失去做事的信心和勇气,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抱怀疑的态度,遇到事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样导致了自己什么事情都不敢做,自卑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其实,自信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逐步培养的。每个人不是天生都能做好一切,而是在不断实践和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赢得更多的自信。有自卑心理的同学不妨先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再做一些难度高的事情,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进步对于自己都是一种信心的支持和自信的建立,当这种感觉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卑感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了。

自卑其实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意识当中,天下没有哪个人是生来就很聪明或者生来就很笨的,所有的成绩和优势都是在实践当中培养和锻炼的,所有的自信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建立的。青少年朋友要想摆脱自卑,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去做,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卑。3.弥补法

人生其实很公平,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不足时,必然在另一方面比其他人强,问题是我们如何发现我们强的那部分。比如生理上就有“盲人尤聪、聋者尤明”的补偿现象。所谓的弥补法,就是通过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消除自卑情绪。比如说,有些同学虽然外表很平凡,不出众,但是他们头脑灵活,比一般人聪明。这些同学就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学习上表现出众,弥补自己外表的缺憾。还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是身体素质强,身高力壮,这些同学可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在体育场上,通过体育成绩来弥补学习成绩上的不足。另外,我们还常见的,很多男同学语感差,语文和外语成绩很低,但是他们逻辑思维和空间想像力很强,他们的数学、物理成绩非常优异,将来可以在工科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紧盯着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自怨自艾、扼腕叹息,而是从另一方面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缺点。

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子,春秋时期的晏婴,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是个“侏儒”,以至于常常遭到别人的取笑和嘲讽。但是他同时又巧言善辩、心思机敏,帮助齐国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外交难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还有拿破仑、亚历山大,他们虽然都身材矮小,但是却成为横扫千军万马的军事家。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缺点时,一定要知道,在这缺点背后还有一个优点等待着你的发现,用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弥补方法,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4.心理战胜法

很多人的自卑心理,其实并不是自身真的有致命的缺陷或者不足,而是心理潜意识所致。很多青少年朋友经常无缘由地自我感觉很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也是心理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最主要的是战胜自己的心理,除去自己自卑的阴影,从新的立场和角度审视自己,获得充分的自信。战胜自己的心理,首先要找到自卑的根源,追溯自己的自卑情结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开始,从这个事件和根源开始,客观全面地重新看待它,消除这件事情在心理深处的影响。其次,战胜自己的心理,要在打破原有的心理后,树立一个全新的自我,纠正自己过去对自己的恶性评价,代之以积极客观的评价。最后,战胜自己的心理,要向自己向往的目标或者理想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重新获得自信。5.自我激励法

科学调查结果显示,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暗示能够指导人的某些行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做好,并且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他就能够做好;可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可能就真的做不到。其实,人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评价就是人行为的指南针,很多有自卑感的人,大多是自我评价低的结果——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人与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慢慢来我会想出办法的。”6.性格训练法

长时间的自卑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性格,如多疑、敏感、过于内向等等,如果任其发展,会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要消除这些不良性格的影响,就要从自卑感的本质入手,训练自己良好的性格,将不良的性格从自身剔除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第一,找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第二,想像自己希望成为什么人或者拥有什么样的性格;第三,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和希望去做;第四,展示自己的新个性。

相信通过不断地训练和改正,内心的自卑感可以慢慢消除,成熟良好的性格会逐步养成,最终让每个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健康、健全、心智成熟的青年。【写给父母】

作为父母,都是“过来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卑心理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及时、正确地引导孩子,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让孩子恢复自信,健康地成长。

首先,作为家长,和孩子随时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有了自我意识和自己独立的想法。作为家长,不能还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去对待他们,认为他们的一切都只是“小孩子脾气”,一定要给他们更大的尊重,和他们交朋友,能够敞开心扉地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知道孩子有什么心理困惑,进而去帮助他们解决。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多留心。当孩子出现孤僻、怯懦的表现时,或许就是自卑感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及时发现。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就不可能知道他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烦恼,更谈不上去帮助他们。

其次,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精神上的重视和关爱,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自卑心理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被忽视,觉得自己可有可无,这种感觉是非常可怕的。其实,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爱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通过物质,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和态度,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建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通常在被重视和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

再次,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应该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疏导。要让他们纠正自己偏激的想法,以正确客观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孩子毕竟是幼稚单纯的,他们的思想容易偏激,走极端。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只是指责和批评,而要耐心地教导,让他们有正确的思维和行事方法。

最后,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美。教育专家认为,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自信和取得成就。相反,经常受到批评和责备的孩子,则容易滋生自卑感。所以,或许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作为家长,只要看到他们努力了,就应该给他们鼓励和奖励,让他们有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鼓励有助于孩子提升自我优越感,有利于孩子消除自卑。如孩子外表并不出众时,你可以告诉他们他在你们心里是最美的,或者赞美他外表优势之处,会改善孩子的心境,让他们消除自卑。自卑心理很多都是来自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家长如果对孩子过于苛责和严格,就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形成心理负担。

社会和家长的关爱是消除孩子们心理自卑的良药。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坚定的信心。

02 对社交恐惧说再见

关键词:羞怯

羞怯是内心的胆怯和害羞的外在表现,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手足无措、紧张不安等,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它经常表现在陌生人面前,通常是行为表现极不自然,脸红、心跳加速,甚至于口吃、行为紧张等,严重的甚至表现为孤僻,害怕单独外出等。羞怯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不正常的性格表现。内心私语一和陌生人说话,我就心跳加速。我一看到人多,就忍不住脸红。一到众人面前,我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我害怕见人,宁愿一个人待着。身边的故事之一: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刘红,14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刘红的父亲是一名军人,经常跟随部队的调遣在全国各个军区到处跑。刘红也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经常转学,常常是一个学校待不了几个月就会离开,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新的学校和环境里学习生活。

渐渐地,刘红形成了经常沉默不语,不爱说话的性格。她从来不主动和陌生人交谈,也不愿意跟新学校里的同学接触。如果别人不和她说话,她总是低头不语,别人即使和她说话,她也是脸涨得通红,用几个简短的字回答。同学们都觉得她很奇怪,渐渐的都不愿意和她交往。

刘红的学习成绩很好,考试经常排班级里的前几名,老师委任她做班干部的工作,但是她总是推辞不做。勉强担任了班干部,她也没有办法胜任。因为她不敢和同学说话,同学当中有调皮捣蛋的,她也从来不敢上前去制止,有作业不交的,她也从来不会去向老师汇报。有时,老师让她上讲台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有益的学习经验,她竟然在讲台上沉默了十多分钟,涨红着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让老师十分不解。老师上前鼓励她发言,她竟然抑制不住自己紧张的情绪,在讲台上大声哭了起来。

据刘红的家长反应,在家里也是如此。有父亲的同事或者家里的亲戚来访,她总是很紧张,很害羞,不敢说话。无论别人对她表现得多友好,她都远远地躲开。平常也只是与父母或老师有些交流,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跟人接触。心灵解码

刘红的表现是典型的羞怯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是由于缺乏和外界的交流,自身没有充分的自信形成的。其实,这种心理又往往是制约自己行为的屏障,在女孩子身上发生比较多,她们因为从小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加上身处陌生的环境,就会出现明显的胆怯和恐惧的心态。

我们每个人在心理上首先都在寻求一种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能从容自如地去做任何事情。而每个人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因为对环境不了解,对其他人也不熟悉,我们经常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我们就会产生恐惧和羞怯感。身边的故事之二:父亲带来的恐惧

张亚,16岁,某中学高一的男生,与人交谈就会紧张,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在学校里从来不敢主动向老师提问;性情暴躁,常常为一些事情跟同学打架;痴迷网络,在家里与父亲关系紧张,动不动就对父亲发脾气。

然而张亚这样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这样描述自己性格的形成:“我上小学前,经常被关在家里不许出门,爸爸说出去不安全,他为此还经常打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作业没写完就跑出去和小朋友玩,爸爸发现了,气势汹汹地冲过来揪住我就打,我被打得疼了好多天。爸爸还经常谩骂、威吓、讽刺我。我成绩不好,他逼我做练习,做错了就打。大冬天把我从被窝里揪出来,让我穿着单衣站在门外。我从小很怕父亲,怕他打我,但我从来不哭。为了蒙混过关,我就常常说谎。有一次老师表扬了我,我当时很开心,回来告诉爸爸,可他却笑我,说老师只不过是在哄我。慢慢的我再也不相信自己。现在,爸爸有时说我这好那好,我觉得都是假的。在学校里,我从来不会跟同学心平气和地说话,谁惹我发火,我就打骂谁。但同时我又很自卑、胆小,不敢主动跟别人交谈,怕看别人的眼睛,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现在我长大了,爸爸不再打我了,可我心里还是有些怕他……”

张亚的爸爸为此也觉得非常苦恼,他诉苦道:“我自己是个工人,没有机会读书,一心指望儿子能争气,可他成绩常常不及格。我不管又不行,也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对,但我也是一心希望他能学好啊!没想到现在他成了这样,在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出口伤人,我真是伤心啊。”心灵解码

孩子与父母之间玩的是一场教育游戏和成长游戏。游戏的规则本来是父母先来确定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规则,制定相应的参与策略,获得相对应的参与效果,继而质疑规则,躲避规则,最终挑战规则。这个过程的渐变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

很多父母相信: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想通过体罚起到精神威慑的作用,但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恐吓产生恐惧,恐惧则阻碍孩子正常的判断和做事。处于恐惧状态的孩子一心想着要逃遁,会失去天真、率直,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信心,变得怯懦、自卑、紧张、不安;但同时他又在无意识中向强制粗暴的父母认同,希望自己变得像父亲一样强大,也用强制粗暴的方式对待别人。由于自己没有体会过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也不知道怎样尊重别人,孩子会变得迟钝、疲倦、自卑和强烈的攻击性。所以案例中的张亚到了青春期以后执拗地反抗父亲,父子的冲突非常激烈而导致关系紧张。他在家中不再只是一个被管制的对象,他开始反抗父母的高压。但同时,童年的成长模式深深地影响着他,塑造着他的个性。他自卑,恐惧交往,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这都与童年的阴影有关。在无意识深处,他依然恐惧父亲可怕的眼神。所以,粗暴、强制的教养方式,无形中给孩子的成长制造了障碍。为了摆脱这一障碍,孩子无论从行动上还是从情感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父母在游戏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家庭游戏中,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身份寻找着角色定位,所有成员都共同参与,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而家庭文化的好坏,一般都是由父母的行为来决定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他一生中最早的人际交往,决定了他以后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父母要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孩子信赖父母,同时也渴望父母的信赖。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适时地调整角色,转换角色,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态给予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允许孩子尝试失败,尝试挫折,不再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的成长。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羞怯是一种交际障碍的表现,是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时,行为不自然甚至发生过激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羞怯在青少年人群中是很常见的。他们往往内向、胆小,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更不愿意和别人深入交往,只是生活在个体自我的生活和家庭的狭小空间中,长此以往,对发育和成长十分不利。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羞怯心理,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容易寻找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环境和人去接近,这样他们不会产生陌生和恐惧感,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人们更容易释放和发挥自己,表现更自然。而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的环境,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警惕和戒备心理,会想像这个环境或这个人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和危险,这其实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人保护自己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和自己过去的同学、老乡接近,或者更喜欢回到自己童年时期生活的地方。适当的羞怯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羞怯心理太过,对人对事都表现得极端恐惧和害怕的话,就属于一种心理疾病了。它会妨碍我们正常地生活和成长,甚至会让我们陷入孤立、自闭的境地,对我们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都非常有害。所以说,作为青少年朋友应该意识到羞怯带给自己的不利影响,调整自己的情绪,客观地面对他人,消除自己的羞怯心理。

有羞怯心理的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1.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和态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在等待着别人先和自己打招呼。尤其是有羞怯心理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在遇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不敢主动上前攀谈,感到害怕或者恐惧,甚至于逃避,长此以往,羞怯的心理就会日渐加深。所以,要克服羞怯心理,一个很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过去的待人处世态度,主动向别人打招呼。其实陌生人并不是很可怕,正好相反,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友好和善的。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心理比较单纯、直爽,是不会拒绝别人的好意的。积极主动地对人打招呼,刚开始可能会觉着比较困难,但是你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你会发现不是所想的那么困难。很多人还是很乐意跟人交往的,而且他们也更容易对主动跟自己交谈的人产生好感。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自己在陌生人面前不再羞怯,而能够应付自如。2.培养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和人交往,一定的勇气和信心是必要的。人们大多喜欢和开朗、自信的人交朋友——这也是羞怯的人最为缺乏的。他们因为缺乏勇气和信心,通常会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种不正常或者怪异的行为,比如案例中的刘红同学,竟然站在所有同学面前长久不说话,甚至放声大哭。在别人眼里看来这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其实,任何事情都没那么可怕,只要我们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对人对事表现自如,在众人面前能够毫不畏惧、侃侃而谈,都是可以做到的。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否消除羞怯心理的影响,勇敢地面对自己。3.在放松的状态下和人交谈

有羞怯心理的人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就是一遇到人就紧张,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这种表现其实都是正常人的生理反射性反应,而事实上,你所面对的人根本没有那么恐惧,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要消除羞怯心理,就要让自己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保持放松的状态,消除紧张感,才能够表现自如。很多人都会说,面对陌生人就紧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很难克服。其实你只要在感到紧张时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想像一些能让你感到轻松的事情和场景,紧张感就会有所减轻或消失了。像很多运动员在面临重大的比赛之前,常常会听听音乐或者想想家里做的美食,他们就会忘了自己的紧张,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放松自己,消除紧张的情绪。4.记住那些让人感到羞怯不安的情景,各个击破

不同的人产生羞怯不安的情景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在陌生的异性面前感到羞怯,而有的人在面对大庭广众的时候才会感到不安。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不妨记住自己曾经在哪些场合表现出不安和羞怯,不断地在头脑中重现这个场景,之后再想像一下下次自己在这个场景中如何表现。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胸有成竹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羞怯和不安了。5.时常对人露出微笑

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它能消除隔阂,避免矛盾,它能够展示一个人对别人的真诚和友好,并且能够吸引别人前来跟你交谈。所以说,如果你想和别人交往,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露出微笑,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和真诚。羞怯的人往往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拘谨、很严肃,让人们望而却步。其实他们在内心是愿意和别人交往聊天的。所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向人打招呼的时候,你就微笑。青少年朋友往往都是非常热情和诚恳的,只要你友好地对待别人,相信别人会回馈你更多的友好。6.慢慢来,逐步改善

一件事情的改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改变自己的羞怯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逐步地、循序渐进地调整和改善。只要你不断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表现你的真诚和友好,展示你的微笑,真诚地和别人沟通,就能克服羞怯的心理,展示你自信大方的笑容。【写给父母】

培养一个自信大方、人见人爱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羞怯、害怕、孤僻的性格特点时,作为父母都会忧虑和担心。不过,羞怯并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顽症”,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的羞怯心理是可以克服的。1.待人友好大方,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往往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要让孩子培养起自信大方的待人习惯,父母首先要做到对人友好,待人大方,让孩子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就会培养起孩子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很多父母其实在这个方面做得并不好,他们因为成年人之间的猜忌或者芥蒂,经常表现出待人冷漠、对人苛刻的态度,这种行为不知不觉影响了孩子,让他们感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而僵硬的,甚至是敌视和仇恨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羞怯和恐惧的态度。因此,要让孩子克服羞怯,成年人必须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2.多采用赞美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西方教育学家调查发现,对一个孩子多赞美,比经常批评更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西方的父母很注意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待孩子所做的事情,大多持赞美和肯定的态度。如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画了一幅画,他们都会报之以肯定和赞美,以鼓励孩子做得更好。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不能让孩子太骄傲,即使他做得已经很好了,还是要挑出一大堆毛病来批评他,即使他有很多优点,还是要时刻批评他的不足……这种教育方法下,让很多孩子觉得痛苦,认为自己的进步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容易灰心,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灰心反应在待人接物上,就表现出羞怯,认为自己会让别人看不起或易被人讥笑,进而不敢和别人交往,其实这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导致的一种错误的判断。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高一等或者低一等之说。所以,作为父母,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的有效方法,要经常鼓励孩子,而不是紧抓住他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一个内心深处充满自信的孩子,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方面才能表现出更多的自信。3.营造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土壤,家庭的日常氛围是影响孩子心理和性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将直接决定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一般在一个平等、理解、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容易感受到关心和爱,也更容易产生友好、热情和自信的性格和心理,他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情绪传达出来,带给别人温暖和鼓励,别人也更容易和他接近。这对于孩子正常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在一个专制、粗暴、气氛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对别人产生敌视、偏激和怨恨,遇到事情更容易走极端,从而待人冷漠,遇到人会感到不安和紧张。要想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待人处世方式,家长首先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土壤,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用理解、平等和宽容对待孩子,他们才能成长得更顺利、更健康。孩子就像果实,而家庭环境就像土壤,我们为了果实的成长应该加倍地去改良和营造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

03 敞开心灵的大门

关键词:自闭

自闭是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拒绝人际交往、自我安慰的一种心理表现。自闭多表现为不跟人交谈,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一个人长期躲在自我的世界里。自闭多产生在青少年人群中,轻者可自愈,重者往往不能生活自理,发展成“自闭症”。内心私语你们都别理我!我喜欢一个人待着!我讨厌和人接触!身边的故事之一:我的世界里只有他

小雪是一位18岁的女生,在妈妈的带领下去看心理医生。据妈妈讲小雪现在某重点高中上高三,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她就是不喜欢与人交往,总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其实,这种情况小雪在高一的时候就出现了。除了吃饭和必要的事情,她连和父母都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和学校的同学或老师来往,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对学校的事情也很少关注,除了学习,就只是把自己关起来,看书、上网等。她日常的起居作息还是正常的,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父母以为她是功课紧张太累的缘故,也就没有过多地在意。然而两年来,这种情况却越来越严重了,小雪现在不仅很少说话,回到家里后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一躺就是一天,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父母与她讲话,她也只是看看你,什么表情也没有,像个木头人似的。即使不躺着的时候,整天也是无精打采,这种情况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实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担心这样下去小雪迟早会出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拖着孩子来看心理医生。

通过交流得知小雪在高一有一个非常要好的男同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勉励,而且他们的兴趣爱好非常相似,很谈得来。两个人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学习之余,在一起探讨人生、追求、未来、事业等,渐渐萌生了感情。然而他们都知道中学生是不能谈感情的,因此打算把彼此纯真美好的感情先珍藏起来,等到一起考到某所名牌大学,以后永远在一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男孩竟然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小雪悲痛欲绝,往日亲密的伙伴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就这样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留给她的只有两个人曾经的回忆和共同的理想……她无法承受内心的悲痛,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此就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了,不再和任何人交流,也不再和任何人交朋友。她认为那个男孩就是她的惟一,那个男孩死了,她所有的生活乐趣也全被带走了。但是她还记得他们共同的承诺,她要去完成他的心愿,上国内一流的大学。

因此,小雪在这两年里学习非常刻苦,以至于从来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也从来不和同龄人一起谈心、玩乐,而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只有书的世界里,拼命地学习。支撑她继续生活的,就是他留给她的愿望和理想,她一定要为他达成心愿。但是,长久以来她却走不出这个封闭着的世界,越来越痛苦,带给父母的也是越来越深的担心……心灵解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雪本来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非常健康正常的孩子,但是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无法自拔,只是停留在对自己伙伴的思念和追忆里,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不跟人接触,对外界事物没有任何兴趣。而她这种封闭自我的心态又导致了她更加体会不到外界生活的乐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小雪的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非常亲密的同学和朋友突然去世,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年少的她无法从这个残酷的事实中解脱出来。因为以前的记忆太美好,快乐太多,一旦突然失去后,反而会更让人难以接受。我们可以看到,令小雪产生自闭心理和行为的,是她所经受的感情伤害。

自闭心理背后必然有原因。小雪无法承受痛苦,就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用过激的行为来补偿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但是她的方法是错误的,越补偿反而越觉得痛苦。

我们说现实虽然是很残酷的,可是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正视它。人生在世,要认识很多人,结交很多朋友,不能因为某一个人的离去就失去了自我。更何况人生是自己的,不能过多地依托在别人身上,更不能依托在一个已经不在的人身上。小雪要做的,应该是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更多的同龄朋友走进来,去发展更多的友谊,拓宽自己的交际圈,才能逐步从自闭的世界里走出来。身边的故事之二:缺少关心让我自闭

一个15岁的少年,本来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希望的寄托,但是却经常闷闷不乐,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甚至于撒谎、欺骗、暴力,最后被学校开除。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

白净的皮肤,秀气的面庞,阴郁的表情,茫然无措的眼神……这是乐乐刚到某寄宿学校时的样子。妈妈把他送到学校,红着眼睛恋恋不舍地说:“乐乐,妈回去了。你在学校要照顾好自己。”乐乐无一丝反应,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乐乐15岁,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境优越。因为父母工作忙,不能及时照顾他,更为了他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花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将他送到某寄宿学校就读,这所学校是该市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但是乐乐却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学习兴趣,相反,他却表现出苦恼和不满。

来到一个新环境,一切都那么陌生,也没有朋友,本来就性格内向的乐乐每天几乎不说一句话。他不和同学老师交流,整天一副矜持高傲的姿态,甚至很少去上课,老师多次上课点名都不见他的人影。

后来乐乐开始经常脑袋疼、肚子疼,请假越来越多,最后就干脆假也不请直接逃课。老师多次批评无效,要请家长到校来商量,结果,乐乐在大街上随便请了一个人冒称是自己的爸爸,想以此蒙混过关,被老师识破了。气急败坏的乐乐动手打了老师,结果乐乐被学校劝退。

退学后,乐乐哪里都不去,整天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时能听到房间里传出乐乐的吼叫。妈妈说,已经有半年多没看到过乐乐笑了,孩子已经不会笑了!“我们都是为了乐乐有优越的成长条件和美好的未来,才拼命地挣钱,就是想让他过得比同龄人好。但是没想到这个孩子还是这么不快乐。我们该怎么办?”

可是乐乐不这么看,他说:“从来没有人关心我。他们(指父母)只知道挣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在那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感觉特不自在。周末回到家里,父母也经常不在,只有保姆给我做饭吃。回家和不回家都一样……”心灵解码

优越的家庭条件、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出众的外表……看起来乐乐很幸运,得到了老天的眷顾,轻而易举就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东西,但是乐乐却依然不开心。不仅如此,他反而表现非常反常:自闭、逃课、说谎、暴力……直至最后被学校开除。其实乐乐的表现都是“心病”所致,那就是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

从乐乐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优越的物质生活其实并不能带来快乐。在青少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上的滋养和哺育才是最重要的。乐乐虽然什么都不缺,但是他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便拒绝和周围的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导致了恶劣的结果。

乐乐的父母本以为自己已经提供给乐乐最好的条件,但是没想到却适得其反,没有让乐乐感觉到优越,却令他更加郁闷和痛苦,这其实是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的结果。他们只用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抚养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我们从乐乐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脆弱的,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满足。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这个时候,人因为接受不了外界的意外或者刺激就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自闭其实是个体和世界的沉默对抗。这其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自我逃避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看到生活的内容还有很多,不应该为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放弃自己,浪费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与恐惧,主导自己的人生。只要有勇气,我们就能从自闭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开创丰富多彩的人生。1.消除对社会的恐惧心理,多接触社会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必然要接触社会,如果保持心理自闭,必然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只有适应社会及变化,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走向成熟。因此,努力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很有必要,逐渐学会当众讲话,锻炼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消除对社会的恐惧心理。2.妥善沟通,拓展交往范围

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和艺术,接纳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朋友,拓展交往的领域,从中受到启发,借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各方面能力。3.宽容和善,妥善处理矛盾

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有了挫折,要正确面对,辩证地看待与人相处的关系,这种方法十分重要。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以宽宏大量的心态去面对各种问题。4.到大自然中,放松精神

人的天性是热爱大自然的。在自然中,可以释放压抑的心情,使人变得豁达、开朗。要学会在自然中改变单调、乏味的都市生活,调整生活的节率,忘情地感受自然,放飞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自闭的心态。【写给父母】“每朵鲜花都需要阳光雨露,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自闭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成长的辅助者和见证者,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自己所不能克服的障碍而陷入自闭时,我们要尽全力去帮他们从自闭的世界中走出来,让他们重新燃起人们交际的欲望,拥有生活的信心和勇气。1.面对有自闭症的孩子,保持耐心

我们知道,心理自闭的孩子除了冷淡自己周围的朋友,也会冷淡父母。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无动于衷。这个时候父母就容易着急,很可能会用一些极端的方法,如暴力和训斥去应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要知道这除了加重孩子自闭的症状之外毫无帮助。自闭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丰富和敏感的,应该用父母最大的耐心去教导孩子,包容孩子一些看似反常的行为。先能保证他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自然放松,对外界不会产生提防和戒备。在放松的状态下,自闭是会有一定缓解的。2.要和孩子及时沟通,找到自闭的原因

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正的心理根源。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应该首先和孩子沟通,找到使孩子自闭的真正原因。自闭大多是对现实不满或者恐惧,这是未成年人心理脆弱的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最熟悉和了解的,只要细心一些,仔细观察,找到孩子自闭的原因并不是什么难事。即使实在找不出原因,也要多和孩子沟通,走进他的内心,让他有机会倾诉自己的苦恼和烦闷。3.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导思想

心理疾病其实说到底也是思想疾病,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进而影响到人的心理。每个自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原因,其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找到原因后,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开导他。其实成年人都明白,任何困难都会过去,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远存在的苦恼。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是敏感脆弱的,很难理解到这一点。那么就要针对他痛苦的原因为他讲解相关的道理和实例,让他从内心接受事实,进而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4.爱是最好的药,用心感化孩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就是爱,没有比爱更好的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作为父母,我们当然都是爱孩子的,并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经常用一些关注的语言:“你是爸爸妈妈最珍贵的宝贝”“我们时刻都在你身边”等,让孩子了解他在父母心中的位置,让孩子燃起对生活的渴望,让他明白世界上还有最美的礼物——爱。也可以用一些关怀的行为,比如送孩子最喜欢或最向往的礼物,或者帮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逐步让孩子消除冷淡,融入家庭环境,才能进而融入社会环境。5.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和他人的机会

自闭的孩子往往很排斥和他人接触,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他有不可避免地和人接触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改变他自闭的心理。这包括多带他到社交生活比较集中的地方,如聚会、生日会等,让别人多接触他。也可以在家里多举办一些活动,用活跃轻松的气氛去感染孩子。还可以经常让同龄的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同龄人有意识地去帮助开导他。或许刚开始表现不理想,但是时间久了,相信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影响,帮助他从自闭的世界里走出来。

04 战胜心灵的“隐形杀手”

关键词:抑郁

抑郁也称忧郁,是心理学上最常见的一种病症,被称为“心理学上的感冒”。它经常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精力丧失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它是主观地感到强烈的压抑和悲伤的心理体验。患有抑郁症的人一般表现为情感脆弱和心情不好等,长期或者周期性以及不定期地处于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当中,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和欲望,感受不到生活的激情乐趣,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内心私语真是愁死我了!我太痛苦了!每天都在煎熬和痛苦中渡过。活着真没有意思。身边的故事之一:“我什么也学不会,不如一头撞死得了!”“妈妈,我什么也学不会,不如一头撞死得了。”每次听到儿子小月说这样的话,妈妈的心就紧紧抽动着。孩子才8岁啊!

小月在某地一所小学上三年级。平时,孩子开朗活泼,外号“小老虎”。

本来小月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全班成绩最好。但半年前的一次考试,小月的英语考试成绩从上次的100分突然滑到了53分。回到家,小月就对妈妈说,自己不想活了,啥也学不会,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接下来小月的种种表现,让母亲更紧张了。“孩子明显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以前特别能吃饭,现在几乎要爸爸妈妈追着才能吃几口。以前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卫生,现在根本不在乎了,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每次只要说到英语两个字,孩子就显得很焦躁,说自己恶心想吐,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掉。”小月的妈妈描述道。心灵解码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导致的抑郁的例子。因为以往都是英语学习的佼佼者,但是一次考试不好,便让小月大受打击,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悲观失望,失去了以往的开朗活泼,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小月是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而且一直表现非常出色。但是一次较大的挫折让孩子自己无法调节,导致了一些反常的行为和表现,如食欲下降,不爱洗澡,对任何事都不在意等等。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当中还是很多见的,一般都发生在学习成绩比较好、比较优秀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赞美与骄傲中生长惯了,接受不了任何意外的失误和失败。一旦有自己不理想的事情发生,如成绩下降、比赛失利等,他们就失去了自信,变得抑郁、消沉、沮丧。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告诉他们学习成绩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让他们正确积极地看待发生的事情,调动他的积极性,更多地表扬和鼓励,才能够让孩子重拾信心。身边的故事之二:“未来让我忧虑”

2009年2月,某大学大三的女生刘某因不堪就业压力的重负自杀身亡。据刘某留下来的日记看,在自杀前她患有长期的抑郁症。

据了解,小刘来自河北农村,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为了支持她上学读书,父母日夜操劳,并且到处借债。这些债务让小刘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她一心希望毕业工作后能够尽快还清债务,回报父母。然而临近毕业,参加了几个招聘会之后,令小刘非常灰心,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让她做出了轻生的选择。

而在此之前,她一直都处于非常苦闷、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小刘的悲剧不能不说和长期的抑郁有关。

在她留下来的日记中写道:“感觉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总是没有信心,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这样消极地度日……再这样下去,不知道将是什么样的恶果……”这是小刘生前最后一篇日记中记录的心灵感受。“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老是看着周围人的生活方式,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人变得神情恍惚,有时真想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它不再让我眷恋,可是,惟有含辛茹苦的父母让我放心不下,我不能对不起他们,自己再痛苦也要撑着,虽然很累,很累……”这是小刘在2008年的日记中第一次模糊地提到“轻生”的矛盾念头。“心总是静不下来,想学却力不从心,大三了,按理说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应当尽快从学校向社会转变,或者备战考研……结果呢?却是如此地无奈、痛苦……每天压抑着自己,想要出去疯,出去喊,可又不知道该向哪,如果再这样下去,整个人非得崩溃不可,真的撑不下去了,我必须改变,否则,只能自己毁了自己,没有人这么傻,自己折磨自己,何苦呢?”“逃避现实,是最无奈、最懦弱、最愚蠢的表现,而现在的我却一味地逃避。想着辍学,可又一想,亲人、邻里会怎么看,堂堂正正一个大学生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出来了,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自己已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这样折磨自己了,再这样下去非得崩溃不可,总是胡思乱想,害怕找不到工作,心里总是一百个担心,结果,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一无所用……”“就是为了自己将来能生活得好点,为了让别人高看咱,家里负债累累依然坚持上学,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的辛劳之上。为了我,父母省吃俭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而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辍学打工去了,逢年过节回来给父母带些城市里的新鲜东西,也让身为农民的父母尝尝鲜儿,开开眼界,饱饱口福,而我却没有能力为父母买任何东西……”“每年花着高昂的学费,不但没有学到本领,反而变得郁郁寡欢,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一边花着钱一边受着罪,这是干什么呢?毁了自己也负了父母……当初就是因为想做个大学生,过过瘾,让别人羡慕一下,虚荣心占据了上风,就为了面子,明知道家里穷,还硬要上学,全然没考虑父母的痛苦,然而现在却异常痛苦。唉,真的很懊悔啊……”心灵解码

小刘虽然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但是可以看出她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面对社会和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压力。她对未来担忧的心理压力是抑郁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抑郁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令她整天忧心忡忡、精神恍惚,又得不到别人的开导和疏解,长期积蓄,最后酿成了悲剧。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压力的,要正确地看待这一切。当自己充满信心去克服困难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容易,事情发展总是会有转机的,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问题。

承受自己承受不了的压力,是产生抑郁的常见原因。这种心理会让自己心灵长期痛苦、郁闷,备受煎熬。她的郁闷无从排解,自己又缺少良好的发泄方式,最终感到力不从心,最终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压力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压力和困难本身,而是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有足够的精神和信心去战胜困难。的确,压力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这同时也是社会在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不能把外界的困扰当成我们人生的全部内容,要能从困境中及时摆脱出来。要看到所有的危机其实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过去的。我们也一次次地在危机和困难之中成长,只要不断努力,我们会赢得我们想要的荣誉和财富。在压力面前,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它,而不是被它所压倒。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抑郁是心理长期无明确原因的压抑,它和感冒一样,是一种疾病。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抑郁是一种“恶劣情绪”,是情绪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社会上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领导,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总认为抑郁症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就曾深感自己患抑郁症时不被周围人理解。

其实抑郁症不仅不是罪,反而是一种“有积极因素”的心理症状。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如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恰当反应。轻度抑郁可能起着积极作用,它促使个体在逆境时积蓄力量,在安静时陷入反思与内省。这就如同痛感,尽管它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但失去痛感的人连生命都难以保障。

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抑郁与活力、创造力及魅力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历史名人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都患过抑郁症。情绪困扰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状态,就像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一样,快乐和悲伤,开朗和消沉都是在人的生命中交替存在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抑郁症,并且尽力能够自我调节,从抑郁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健康平衡。以下是几种自我调节的方法:(1)主动与他人交往,如简单的打招呼,不是要你一下子侃侃而谈,而是能主动地向别人问个好,我想别人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只有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你才会体会到快乐,不要总是寄希望于别人主动与你交往,这一点很重要。(2)与别人的交往,要注意肯定认同对方,自己不喜欢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这是你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3)多找一些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朋友交往,这样可能相处得会更广泛一些,更长久一些。(4)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让别人觉得有你无你无所谓。(5)可以到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因为有一些个性或认知的因素,得到专业的心理指导才能取得进展。【写给父母】

抑郁症在青少年人群中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生病的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感到忧虑、痛苦。青少年处在人生的生长期,心理发展还不是很健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用我们所掌握的经验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积极正确地面对生活。1.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

心理疾病不同于生理疾病,它产生在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易被察觉,等到真正形成恶果的时候,已经无从补救了。因此,我们首先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一言一行中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其实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可以从一些表现反映出来的,如说话声音低沉、有气无力,透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做事情没有任何行动力,动作缓慢;精神状况差,食欲差等等。通过观察,我们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可以想办法及时解决,以免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更严重的影响。2.要用乐观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很多抑郁症的发生,是因为生活在一个沉闷环境中,缺少交流导致的。我们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令孩子受到影响,进而摆脱悲观绝望的心境。3.要经常和孩子深入沟通

青少年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偏激,很多原本并不严重的事情被他们看得很严重。我们就要及时地开导、帮助他们,让他们客观地去看待问题,而不要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待。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随时变化的,只要有信心,困境会变成顺境,要让孩子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决心。4.要从各个方面帮孩子减压

抑郁症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承担的压力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我们要关心孩子,及时让孩子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境,不要太松懈,但是也不能太紧张,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而且发现孩子压力过重的时候,从各个方面想办法帮孩子减压。比如告诉他:“这件事情没那么糟,不用成天放在心上。”令他能够放松和愉悦。5.帮助孩子求助医生和社会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作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向社会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这不仅仅能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和抑郁,更有助于增强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05 让心灵的沙漠变成绿洲

关键词:冷漠

冷漠是指对自身发展以外的事情都表现出冷淡、不闻不问的态度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因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冷漠心理的人对别人关心较少,对身边的事情充耳不闻,缺少同情心,缺少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差;人际关系冷漠,个性强,自私,不讲团结友爱及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薄弱。总结起来说就是,经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跟别人接触,不关心任何事情,自我意识与社会融合程度低。以这样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带来困难和障碍。内心私语别理我,烦着呢!关我什么事?别人的事情我不感兴趣……身边的故事之一:妈妈,快来给我做饭……

一个14岁的少年,学习成绩优异,却从来不懂得关心周围的人,甚至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漠不关心。在母亲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他竟然走到母亲床前说:“妈妈,起床给我做饭。”这是发生在江苏某地的真实事例。

小林是某中学初二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婚后,他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妈妈为了弥补小林失去完整家庭的遗憾,对小林百依百顺、悉心照顾,平时什么也不让他做,只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本来以为一切都为他做好,不让他分心。”小林的妈妈这样说。的确,小林在学校功课一直很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没有让母亲失望。而母亲对他也就更百依百顺了,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他,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替他安排好。“可是没想到,这孩子竟然从来不会体谅我的辛苦,没有一点人情味。”妈妈发现小林除了学习,对周围的事情都不怎么关心,非常冷漠。有一次,小林的外公生病了,妈妈带他去看外公。但是他到医院后没有表现出一点关心外公的样子,而是自己躲在角落里玩电子游戏。“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孩子还小,对很多事情不懂,就没有在意。”小林妈妈说。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对其他事物都漠不关心,长时间生活在母亲的溺爱中,养成了小林的这种性格。直到后来,发生了最让母亲寒心的一件事。“我生病了,病得在床上起不来。他放学回来竟然没有看到我生病,说的第一句话反而是:‘妈妈,起床给我做饭,我饿了’。”这句话让小林的母亲伤透了心,她终于发现小林的冷漠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心灵解码

一个从小享受母亲关爱和呵护长大的孩子,竟然对母亲没有半点感恩之心。在母亲生病卧床时,不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竟然让病中的母亲起床给自己做饭。小林的表现是对人和人之间情感的漠视,是内心冷漠的表现。

冷漠,在如今的青少年身上越来越普遍。他们就像一个个从沙漠里来的冷血动物,对人间的情感不闻不问,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别人的关爱,却从来没想到去关爱别人。似乎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都不用去理会。这样的心理不仅仅会伤害到周围的人,也会伤害到他们自己。

其实,从小林的其他方面看,他都算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也从来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发生。但是在这背后,却是一颗冰冷的毫无感觉、对人麻木的心,他没有学会去爱别人,更没有学会去体贴别人。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只有一颗苍白麻木的心的话,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相反,这种冷漠自私的个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仅会伤害母亲的心,还会毁掉自己的前途。

小林出现这种局面,跟母亲的溺爱有很大关系。母亲总认为自己的离婚对孩子有伤害,因此想尽办法加倍补偿孩子。但这种心理让孩子从小只学会了接受,而从来没有学会奉献。享受的爱太多,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更不顾别人的感受了。教育孩子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要从各个角度去教育,而不是给予爱越多就越好。身边的故事之二:16岁的少女杀人犯

2008年6月16日,内蒙古包头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个16岁的小女孩为了能带两个男孩回家,嫌77岁的奶奶碍事,竟然杀害了自己的亲奶奶。

事发后,在公安局有人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正在吃面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睛还不时地四处张望。她明知奶奶死了,仍若无其事,内心已经冷漠到如此的程度。

据这个女孩交代,6月15日晚上六七点左右,她回到家见奶奶躺在炕上看电视,就跟奶奶说她要领男孩子回家睡觉,奶奶不让并说了她几句,她便与奶奶发生争吵并动手打了奶奶,然后用左手掐住奶奶的脖子,用右手把棉被捂在奶奶的头上。连掐带捂,长达十几分钟,导致77岁的老人窒息死亡。见奶奶不动了,女孩用手摸奶奶的脉搏确定其死亡后,把老人的尸体拖到凉房放在一把旧椅子上摆成坐姿,然后锁上凉房,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出去找到在录像厅认识的王某某和王某(王某某和王某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同样辍学在家),并把二人领回家。

次日早晨王姓二人走后,女孩便去家附近的浴池洗澡。上午9点多,女孩的姑姑来看望母亲,发现母亲不在,而且凉房门还锁着。打开凉房门后发现母亲已死亡,便报了警。

为了能和两个男孩在一起过夜,竟然对自己的亲人施以暴力,最后还导致了奶奶的死亡……在奶奶死后,她竟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丝毫内疚和悔恨,若无其事,我行我素。在这起令人震惊的案件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少女扭曲了的内心世界。她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冷漠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心灵解码

冷漠其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表现还是很突出的。他们不接受任何关于道德和原则的束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想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扰。即使要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他们仍然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在他们心里,一切都无所谓,甚至于亲情的流失、生命的消亡……他们已经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任何重要的东西,只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的实现受到阻碍,他们就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这样的孩子不仅仅漠视道德、亲情,也无视法律的存在。在他们的思维里,做什么都和别人无关。

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情绪和情感极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热闹、新鲜刺激的东西,尤其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在自认为无人管束的情况下,自己就认为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这些任性的孩子,需要正确的教育让他们悔改,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仅仅是物质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支持。在我们的一生中,难免和各种人交往、接触,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我们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麻木、冷漠地对待一切的话,人生、事业都会离我们而去。青少年时期是塑造性格的黄金时期,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第一步就是先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冷漠的心态对于人际关系显然是极为不利的,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为自己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1.要懂得感恩

每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父母赐予的;每个人能够健康成长,都必然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对于我们的父母、亲人首先要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之所以能每天看到朝阳升起,享受到丰盛的食物,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父母和家庭给予我们的。对于此,应该懂得感谢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2.要与人多接触、多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生活没意思是因为我们缺少对别人的了解,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人是群居的动物,只有在集体中才会感受到许多生活的乐趣,也只有在和人的交往当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情的真挚和美好。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主动大方地和别人接触,老师、同学、邻居,都是我们可以接触并且走近的对象。多了解他们,我们的内心也会慢慢变得充实快乐。3.要自知、自爱

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也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短处。心态冷漠的孩子往往不能自知、自重,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估计过低或过高,常用别人的特长或缺点来和自己相比较,这样自然就形成了相形见绌或自高自大的观念。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也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而看不起别人。4.要为自己树立信心

心态冷漠往往是由于屡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怀疑,除了正确评价自己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含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我们的自卑冷漠心理。【写给父母】

冷漠症又叫“空虚症”、“情绪减退症候群”,主要表现是对周围事物冷漠麻木,做什么都嫌麻烦,有些人会对学业也不感兴趣,并造成成绩严重下降。这些其实是一种异常心理变态,或称“心理障碍”,在当今的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比较多。这主要和这一代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某些缺陷有关:1.适应性差

适应性是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顺应能力,虽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能力,通过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使之协调。今天的很多青少年,往往缺乏生活的磨炼,甚至面对激烈的竞争也退避三舍,逐步形成冷漠无欲的病态心理。2.自制力差

自制力是人的优良意志、品质之一,是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它不仅能控制消极的情绪,防止矛盾的激化,也善于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绝不自暴自弃。而有些青少年只能一帆风顺,一旦受挫情绪便一落千丈,心理失衡。3.自卑意识强

青少年朋友往往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容易夜郎自大,而一旦受挫后又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上下悬殊的落差往往容易令孩子产生逃避心理,躲避亲人、同学,乃至周遭一切对他的嘲讽、问责、帮助、关心。长此以往,必然形成冷漠心理。

如何才能克服孩子的冷漠心理呢?

一方面家庭教育必须发挥功能。采用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克服孩子冷漠心理的首要条件。家庭是子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孩子不仅需要呵护,更需要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诸如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礼节、待人处事和兴趣、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好吃的东西总是给孩子,差的给大人,家长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也欣然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对“不谦让,不为别人着想”习以为常,并随着年龄增长,自私、霸道表现得越发突出,甚至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意识到要抓道德教育时,孩子的道德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已经很难改变。所以,父母应教会孩子回报大人的爱心,激发他们的感激意识,对于情感健康十分重要。这种意识使人们能够“感恩知足”,越来越意识到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并且将这种感情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在心灵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抚慰。孩子内心空虚与苦闷有一个发泄的时空,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让他们心灵世界由荒漠变成绿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风尚,培养文明素质,使其勇敢、善良、有爱心。

06 走不出的“心理围墙”

关键词:逃避

逃避心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是采用躲避的方式去处理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来源于内心的软弱和怯懦,不敢直面现实。通常表现为:用其他方式来逃避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或者屈从于现实和困难,任由其摆布。这种心理是非常有害的,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长时期任其发展,将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内心私语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学习太痛苦了,我不想学习。我只想玩电子游戏或看漫画书。如果我永远都不用长大该有多好。我可以永远不离开爸爸妈妈吗?身边的故事之一:我在国外逃避了两年……

小峰是上海市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里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初三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英国的某所中学去读书。到英国后,家里一直和他打电话联系,他跟家里说一切都很顺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父母通过其他人的告知知道了他在英国已经休学两年。

原来他到英国的两年里根本就没有进学校,而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逃避了两年。

自从小峰到英国后,一切都要重新认识和适应,令他感到恐惧。从小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要自己去找房子住,自己解决衣食,让他感到非常吃力。更糟糕的是,他的英文并不好,尤其是口语,几乎不能和外国人交流。在学校里,身边所有的人都用英文对话,他很多时候都听不懂,更没有人来替他讲解。刚开始他还能勉强坐在教室里听课,可是有一次,老师点名让他起来演讲。其他同学都讲得很好,但是轮到他,他根本就不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甚至连问题本身都没有听明白。这件事让他很尴尬。从此后小峰就不再去学校了。而是从学校宿舍搬了出来,自己租了一所房子,每天就在自己的屋子里上网打游戏。

他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很少和外界交流,饿了就吃口面包,渴了就随便喝点饮料,清醒的时候就在网上打游戏……长时间的封闭生活,让他严重的营养不良,几乎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能力,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他都向家里随便撒个谎。就这样,他在英国过了两年封闭的生活。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教堂里认识了两个中国留学生,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经过。这两名学生为了帮助他,才和他的家人取得联系,告知了小峰的事情。心灵解码

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上的不适应,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用打电脑游戏来逃避现实,结果浪费了整整两年的学习时间,并且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困扰……他的这种表现是逃避心理在作怪。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和变化很快,导致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敢正视和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就采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尤其是如今的独生子女,他们心理承受力差,适应能力差,常常容易产生回避心理。小峰正是在家庭里受到过分溺爱,到了国外缺乏独立生活、应对困难的能力,就选择了一种很极端的方式——休学,来逃避学习和适应国外生活的困难。

通过小峰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遇到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无论如何逃避,该来的问题还是要来,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要解决。逃避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因此,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要勇敢地直面它、解决它。身边的故事之二:只知道看电视的女孩

露露今年12岁,是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露露性格内向,很少说话,也比较听父母的话,从来不跟父母顶嘴。但是露露有个坏习惯,总是坐在电视机前,常常什么都不干,而且一看就是一天。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提高难度很大,家人和老师、朋友都为她担忧。

露露说,她讨厌上学,讨厌听老师讲课。她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就是看电视还有点意思。于是,她一有时间就看电视,总是趁父母不注意就打开电视机,而且经常一动不动。有时候整个寒假暑假,她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不跟小朋友玩,也不跟任何人交流。

露露的学习成绩不好,总是排在后几名,为此,父母很为她担忧,让她少看点电视,并且花重金给她请了一名家教。

露露没有反对父母的安排,但是家教来的时候,她只是坐着,一言不发,问她什么问题也没有反应。有时候让家教很生气。露露对家教老师说:“我只喜欢看电视,别的什么都不喜欢做,你在这里只是浪费时间。我不喜欢听你讲课,我也根本听不进去。”等到家教走了之后,露露又走到电视机前,高高兴兴地看起电视来。她的表现让父母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平时,露露在学校和同学有什么矛盾,回到家里从来不跟家长说,而是一回家就去看电视。她的成绩不好,作业经常出错,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找她谈话,她也是从来爱理不理,没有什么反应。

她没有朋友,没有爱好……似乎她的世界里只有电视机。她为了看电视,拒绝学习,拒绝和父母交流。

有一段时间,父母把电视机拿走,不让她看,她就什么都不做,整天在房间里发呆,仍然不学习,甚至连正常的饮食起居都变得迟钝了……露露的表现让父母非常发愁: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呢?心灵解码

露露的现象是典型的逃避心理所致。她借助电视机逃避学习和成长的压力,逃避生活的困难。在她的心底深处,是对困难的恐惧和对自己的不自信,于是采用一种消极的方法——看电视。她抱着“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生活,拒绝成长。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只有快乐,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压力,只有勇敢地克服这些困难,人才能够长大。伴随着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升学、考试、人际关系等压力,等到走上社会,又会面临着就业、婚姻、家庭的压力。人总是在压力当中成长的,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人正是在一次一次克服困难、战胜压力的过程中才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露露显然是个生活在顺境当中的孩子,她从来没有考虑过现实的问题,而只是想追求快乐和轻松的生活。但是当现实的学习压力无可避免地来临的时候,她就借助看电视来逃避。

但是,露露迟早有一天会明白,人生就是要面对很多问题,电视机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也不可能帮她解决所有的问题。问题逃是逃不掉的,不是因为逃避它就不存在,而是越逃避问题的严重性就越大。就像学习,也许露露现在及时补课,还可以来得及,如果到了初三,面对中考,那么后悔都来不及了。

所以,逃避是个陷阱,只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迎面出击,或许可能解决问题,获得真正的心灵的安定和满足。身边的故事之三:沉湎于追星的女孩

全国各大媒体都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15岁的女孩杨某,因为痴迷歌星刘德华,竟然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十几年,整日沉湎于追星梦当中。

杨某15岁的时候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父母都是某中学的教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自从她一次参加了香港歌星刘德华的演唱会之后,就被他的魅力吸引,陶醉于刘德华的歌声里,开始成为刘德华的一名忠实“fans”。

从那之后,她再也无心学习,而是整天忙于搜集刘德华的信息,到处去买关于刘德华的画报和CD,搜集刘德华所有电影的碟片。据说每有刘德华新的唱片或者影片推出,无论多贵,她都要买到手。

在这种状态中,她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只好休学在家。父母看到她无心做别的事情,百般劝慰又无济于事,竟然也转变态度支持她“追星”。她的父亲甚至到处奔走为她买刘德华演唱会的门票。

就这样,杨某在自己的“追星梦”当中逃避着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承受的一切,当同龄的孩子都去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时候,她仍然是一个无怨无悔的“追星族”;当别人都结婚成立家庭的时候,她依然沉湎于自己的“追星梦”中……现在的她,已经是年近30岁的成年人了,却依然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明星的身上……心灵解码

杨某的案例是比较特殊的。她以“追星”为理由逃避现实的一切,最终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未来……表面上,杨某是自己选择的这一切,其实她的表现也是一种逃避。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到一定的年龄要承担痛苦和挫折。但是有些人只想寻找欢乐,只想把自己置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中,去逃避痛苦和责任。因为在自己喜欢甚至迷恋的事物里,能够得到快乐,忘却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他们就痴迷于这件事,而不管这件事能否给他们带来好的结果。杨某就是典型的一例,因为躲避在追星的世界中,能使她免于承受成长的苦恼,也能够让她逃避压力,让她快乐。于是,她就把这件事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忘我投入地去做。明知道这种追寻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她自己无法停止。

杨某的事例比较极端,但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可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整天痴迷于搜集明星的海报和签名,整天讨论关于明星的各种事件,总是觉得学习太沉闷痛苦,借追星的快乐去逃避。其实他们这么做得到了什么呢?最终还是要自己长大,自己面对社会,而那些他们痴迷过的明星,不过是他们人生当中的一道景观而已,对他们的前途和生活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不能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任何帮助。

人生的命题是面对,而不是逃避。去面对,你会得到很多乐趣和利益,而逃避,会让你起初的快乐也变成痛苦。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从本性上来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都有去逃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逃避心理,尤其是遇到令自己感到痛苦或者苦恼的事情的时候,人就想去逃避它。这就如同在行走,前面遇到一个大石头,如果这个石头很小,人们会搬开它,继续前进,但是如果石头很大,自己的力量难以搬移它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要绕开走。逃避心理其实源于人们寻找安全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适当的逃避心理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哪种方式,只要没有严重的后果,都是可以的。但是逃避一次两次可以,如果事事逃避,就是一种疾病了。而更有可能的是,当走到只有一条路,已经无处可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逃避心理是非常有害的,它令人意志消沉,会降低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终日沉湎于毫无意义的事情当中,无法真正地面对现实生活。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会阻碍身心健康发育,对人生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看到逃避心理的巨大危害,从各个方面去调试自己的心理,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为生活真正的强者。1.强迫自己必须面对

很多孩子之所以有逃避心理,完全是由于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而父母从小又溺爱他们,让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于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难免就要逃避了。要克服逃避心理,就应该适当地学会强迫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如我们想偷懒不学习的时候,可以说“我必须学习”,或者在想放弃某项活动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必须坚持”。有时候,适当地逼迫自己一下,有可能问题就解决了。2.求得帮助,寻找办法

很多孩子自信心很足,对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但是等到他们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感到力不从心,而又不愿意向大人或者其他人请教,寻求帮助,只用逃避来面对。前文故事中的小峰就是一例,他过分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应付,可是到了国外,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等等困难向他袭来的时候,自己无力解决,却又不愿意告诉家长和朋友,只好用逃避的方法解决。其实,如果小峰早一些向家人或学校、朋友求助的话,他的问题是很容易得到解决的,他也没有必要浪费两年的时间。3.确立自己的人生意义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逃避,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克服困难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所以稍有困难,就有了放弃和回避的念头,在他们的心里可能在想:“我不做又怎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生活,我们必须有维持自己生存的本领,还要有各种生活的能力和技巧。我们都想要获得尊重和理解,就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去证明。

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奋斗的时候,即使遭遇一些困难,也会认为我们值得付出。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去逃避了。4.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现在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事情父母都做好了,自己不用再操很多心,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很好地生活。长此以往,养成了依赖心理,遇事只会逃避。

其实,如果我们成熟一点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自己亲自去完成。人生的道路必须自己走,如果哪天当所有事情别人都能代替你的时候,只能说明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更严重的说法——是个“寄生虫”。为了避免那一天的到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培养自己亲自动手做事的能力,这也是克服逃避心理的最实用方法。比如自己做一次饭,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洗一次衣服。当你感受到劳动的辛苦时,你会培养起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总之,我们或许可以逃避很多事情,但是自己的人生是不能逃避的。逃避,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而正面迎接才能让我们跨越障碍,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写给父母】

孩子出现逃避心理的原因,往往是教育、教养方式不对而导致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孩子预防和克服逃避心理:1.不溺爱,适当给些吃苦的机会

溺爱是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父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会加倍呵护、疼爱,什么都替他们做好,什么都替他们做到,让他们风吹不到、雨淋不到,一点委屈也不能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孩子自然什么都会依靠大人,什么都会想有人替我做。于是,自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就降低了。

可以适当给孩子些吃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才能想到不依靠别人,自己去解决。如上文故事中追星的杨某,从很大程度上,她的结局和她父母的溺爱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对她严厉一点,让她吃点苦头,她就会成熟一些,也就不会如此不计代价,沉湎于“追星”了。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孩子选择逃避,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困难。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多给他们帮助,让他们建立自信。如通过经常的鼓励,或者制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和克服困难的自信。3.用正确的人生观去引导孩子

很多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怎么走。当现实中的教育方式或者学习内容让他们厌烦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所以,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引导孩子,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以后的人生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了解人生的意义,那么他们就会自己产生克服困难和积极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07 展开青春的笑靥

关键词:沮丧

沮丧,在医学上称为“精神性萎靡症”,指情绪低沉,无论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都无法真正开心起来。这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患有这种病症的人整日愁容满面,难见笑容,精神上长时间地感到烦躁、空虚。严重者还会影响精力的集中和睡眠,是一种有害的心理障碍。内心私语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就是觉得不开心。我早已经不会笑了。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高兴的事。身边的故事之一:不会笑的女孩

婷婷是北京市某中学的一名初一女生。她从小有一个毛病,就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她的同学在背后叫她“林妹妹”,她经常莫名其妙地沮丧、感伤,让大家觉得她是一个“怪人”。渐渐地,很多人都疏远她,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婷婷自己也想摆脱这种“沮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经常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平时同学们总是看到她拉长着脸,对谁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而且总能听到她的抱怨,比如:“这次新换的老师讲课真糟糕。”“今天的作业太多了,真烦人!”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一件开心的事,总是不停地抱怨,抱怨完这个又抱怨那个,更难得看见她笑,同学们都说她根本不会笑。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联欢会,大家都兴高采烈地为联欢会张罗,只有婷婷不开心,她说:“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节目,没什么好看的。”开联欢会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很高,可婷婷显得无精打采,抱怨节目不好看,抱怨游戏太老套……这样高兴的场面,她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每次考试的时候,她也同样,一会儿担心考试的题目没有复习到,一会儿又担心考试题目太难,自己做不出来……长此以来,大家也就不太喜欢跟她在一起玩了。

这样一来,婷婷的情绪更加不好,她经常上课开小差,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慌慌忙忙地站起来,低头不语。做作业也是马马虎虎,经常做错,被老师满纸打红“叉”……

如此一来,婷婷的心理已经恶化到经常失眠,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的程度了。心灵解码

婷婷的问题,就是总是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总是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和事,情绪总是低沉、消极,这些都是“沮丧心理”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注定要面对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无非是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们无法左右什么事情会降临在自己头上。谁都不希望不幸和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这是个人所无法选择的。所以即使我们担忧害怕,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不如就抱着乐观自然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一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热忱,是不会被生活中的不幸打倒的。而沮丧纯粹就是自寻烦恼,其实对现实毫无帮助。

心灵沮丧的人,其实是害怕不幸和烦恼,不愿面对不幸,向往快乐和光明的人。但是越是害怕,越是紧盯着那些不好的事物,心灵就会被这些事物所占据,心情也就越来越糟糕。就像婷婷,她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作业做不完……但是她越害怕,就越没有信心和勇气。害怕和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应该积极去面对。

沮丧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体验。遇到天气不好、不如意的事情,人们大多都会感受到沮丧,心情低落,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但是一般人的这种情绪是暂时的,很快又会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如果长期的、无理由地陷入沮丧之中,将沮丧持续并且带到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中的话,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

沮丧不仅仅对自己身心成长有害,对别人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经常情绪消沉,别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也觉得很不舒服,会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障碍。心灵处方【写给孩子】

世间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比如天气,艳阳高照固然好,可是雨雪霏霏不能不说又是另外一种景致,只是人们欣赏和对待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事物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沮丧是人的一种态度,快乐也是人的一种态度。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外界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当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心情低沉、态度沮丧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从低沉和沮丧当中走出来,而不是让低沉和沮丧的情绪笼罩自己。我们要选择的应该是快乐,而不是沮丧。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向外界求助,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改变它。我们应该相信社会和他人的力量。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失败者——酗酒、罪犯、自杀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从而对生活产生强烈的沮丧情绪”。有沮丧情绪的人,都是不相信社会合作,对生活绝望的人,然而事实并非他们想的那样残酷。

其实外界的刺激只是一个条件,真正能决定我们心情和态度的只有我们自己。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积极,也可以选择消极;如果你选择悲伤,浑身会充满凄凉的感觉;如果你选择恐惧,你会感到毛骨悚然,浑身冒冷汗;如果你选择失去信心,那么失败就会接踵而来……这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选择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权力,就看你自己如何使用它。只要我们每天勇敢面对,努力调整,就能摆脱困境。如果我们消极逃避、紧张害怕,那么情况只能越来越糟。所以,沮丧对于我们,其实是一副毒药。它破坏了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破坏了我们享受快乐的权利,也破坏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它呢?

我们处在花一样的年纪,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憧憬美好的未来,为自己的理想实现去奋斗。这样的年龄,应该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龄,我们又为什么总要让那些不好的事情围绕着我们,心情忧郁而沮丧呢?开心和快乐其实很简单,但是它不会自然而来,需要我们去选择。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向着积极光明,敢于选择就能得到。

当发生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去锻炼、去跑步,去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自我调节让心情开朗起来,进而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尽量拥抱快乐,露出你青春的笑靥吧,让沮丧的阴云散开,给心灵一片灿烂的阳光!【写给父母】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快乐活泼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并不能由我们的愿望决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现在的孩子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他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和变化剧烈的时代,很多问题和压力都会伴随他们,因而会出现沮丧、忧郁的现象。作为父母,我们发现孩子有这种现象,就需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境。1.耐心开导

沮丧心理往往是因为一些小事想不开,越积越多,最后形成持续的严重的心理障碍。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开导。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从思想上开导他们是帮助他们走出沮丧的最直观也最好的办法。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看问题的深度还很有限,总是把一些小事看得很严重。作为成年人,我们就应该用成熟和多角度的眼光帮助他们去理解问题,让他们从思想上摆脱沮丧的包袱,轻松快乐起来。比如,孩子担心考试考不好而沮丧,父母就应该告诉他,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什么,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不要太在意结果,让他轻松下来是最重要的。2.做出榜样和表率

很多心情沮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人格不成熟,遇到问题总是往坏的方面想,喜欢抱怨的话,那么孩子沮丧的可能就大得多。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都来自父母。父母的人生态度灰暗,那么孩子也会那么认为;如果父母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孩子更会对周围的事物绝望。要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的好孩子,首先自己的态度就要积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很多消极的东西,让孩子心理受影响,而是应该更积极乐观,为孩子做出表率。3.营造温馨的氛围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在爱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乐观和积极”。感觉到被关心、被爱护,从属感增强,自然充满信心,更会积极乐观地看待一切事物。所谓,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要想让孩子充满积极健康的思想,首先应该给他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成员彼此互相关爱,氛围和谐,开朗热情,那么孩子就会很少被沮丧的心情侵扰。即使有偶尔的不愉快,也会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下化为乌有。所以,让孩子摆脱沮丧,家庭氛围非常重要。4.多参加户外活动

长时间独处的人容易心情沮丧。因此,多带孩子外出活动,比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