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改造者:米秋林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4:55:29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自然的改造者:米秋林的故事

大自然的改造者:米秋林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引言

伟大的俄罗斯生物学家伊凡·符拉基米罗维奇·米秋林(Michurin,lvan Vladmirovich,1855-1935)1855年生于一个热爱园艺的家庭里。

米秋林最伟大的贡献是改造植物的品种,将原来无用的植物变为有用的植物,将原来品种不好的植物变为品种好的植物,使它们对人类更有益处。

米秋林改造植物品种的工作主要是在果树方面。他一生培育出了300余种新植物。这些植物都比旧的品种好,有的果实长得大;有的味道更鲜美;有的能耐寒,不会被冻死;有的能够储藏的长久,不会坏。这些新植物都是根据他自己的主张,经过长期的试验、观察、改造培育出来的。因此,我们提到米秋林时,往往称他为“自然的改造者”。

让我们走进米秋林的果园去看看吧!

那里有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果树,五光十色的花草。他的苹果不但好看,而且大得异常——一个苹果就有1.5千克重;他的梨吃在嘴里像奶油一样能化开;他的李子有鸡蛋那么大。有一种名字叫“北国美人”的樱桃,一张嘴里只放得下两颗,你说这种樱桃大不大?他的果园里还有一种“北极葡萄”,这种葡萄不怕寒冷。他的果园里满是玫瑰,是米秋林作杂种交配试验用的。可是这些玫瑰也和别人家的不同,颜色多种多样,不但有鲜红的、金黄的、紫色的、雪白的,而且还有蔚蓝色的,叫做“蓝母亲”,你想这有多奇怪!

米秋林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专家。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不能等着大自然赐给我们东西,我们应该向它讨,这才是我们的任务。”米秋林就是这样一位敢于向自然索取的伟人。

园艺世家

米秋林的故乡是在俄国中部略桑州普隆斯卡城郊外的一个村庄。那村庄叫“峰顶”。米秋林的家原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兼小地主,到米秋林的父亲一代,已经是很贫穷了。

米秋林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喜欢种植果树,有一种很有名的梨子,叫“米秋林种梨子”,便是米秋林的祖先培育出来的。

米秋林的父亲符拉基米尔,曾在土拉兵工厂任机械验收员,退役后又在县里当过小官。不久便辞职,来到“峰顶”村居住,专心从事园艺和养蜂。他的思想很进步,参加了当时代表进步农业思想的“自由经济社”,推广良种,宣传进步的耕种方法。每年秋冬两季,他都把附近的农家儿童集中起来教他们识字。

米秋林4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从此以后,他同父亲相依为命,时常跟着父亲到果园和养蜂场去,帮父亲干这干那,成为父亲的一个小学生和小帮手。对于栽种树木,他非常感兴趣,时常锄地、播种、种树、采集和收种,他很喜欢做这一类的事。米秋林从小不仅喜欢园艺,而且还喜欢养鸟和养鱼。但在这一切工作中,最使他感兴趣的便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种子。凡他觉得果实味道好的和果实肥大的种子,都搜集起来,把它们晾干,收藏起来。

米秋林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一本书也不放过,见到了就一定要把它读完。他先在家里跟父亲识字读书,后来到普隆斯卡城县立小学读书。那时他一有空闲,便专心做园艺方面的事。他8岁时,就已精通芽接法、枝接法、压枝法等植物嫁接法了。

米秋林十分喜欢大自然,大自然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每逢星期六他总要回家去一次,但他总是步行回去,从不让家里派马车来接,因为他在步行时,可以一路欣赏自然风光。尤其是“峰顶”村附近的一草一木,他熟悉无比,什么树开什么花了,什么树接什么果了,都是他向村里居民所讲述的内容。

1872年6月,米秋林在县立小学毕业。父亲准备把他送到彼得堡去读专科学校,可是就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父亲突然患了重病,又因负债累累而宣告破产。家庭生活没了着落,陷入悲苦的境地。他的父亲也终于在这一年去世了。

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的米秋林,由他的姑母抚养。他的姑母也是一个酷爱园艺的人,米秋林幼年受他父亲和姑母的影响很大。可是他姑母的家境也不好,经济困窘,度日如年。后来由他的伯父列夫把他送到略桑州立中学去读书。

米秋林进了中学后不久,便被开除了学籍。起因是有一次米秋林正在街上走,因风雪太大,耳朵又患着病,碰到校长,只打了招呼,而没有将帽子脱下敬礼,校长说他没礼貌,对师长不敬,因而将他开除学籍。其实,说来可笑,原来真正的原因是校长奥朗斯基曾向米秋林的伯父讨过贿赂,而他的伯父不肯给,并和校长吵了一架。校长便怀恨在心,竟然在米秋林身上进行报复。

艰苦创业

米秋林失学后,便在这一年的年底,来到乌拉尔铁路的科兹洛夫车站的货运营业所,当上一名小职员。薪水很低,每月只有12卢布。到了1874年,米秋林开始做助理站长,年仅20岁。这一年的8月,他结婚了,爱妻是酿酒工人的女儿,名字叫亚历山得拉·瓦西里耶芙娜·彼得洛西娜。婚后,夫妻俩的感情一直很好。

那时,米秋林每天都要工作16小时,既单调又繁重,有时还要忍受铁路长官的指责和谩骂。

沙皇时代,路风很坏,收贿受贿之事屡见不鲜,再用这种不干净的钱去吃吃喝喝更是司空见惯。可是米秋林为人正直,绝不同流合污,对站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惹怒了站长,他被开除了。

米秋林在车站工作期间,曾研究过电报、信号机及钟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了维修这些东西的技术。助理站长职位被解除后,便被聘为钟表、信号机械修理技师。助理站长职位的失去,经济来源的减少,使米秋林一家的生活更为艰难。自1874年至1876年,结婚3年来,儿子尼古拉、女儿玛丽亚的先后出世,也使米秋林肩上的生活重担愈发沉重了。然而,米秋林没有被压垮,却以其钢铁般的意志继续着他的园艺研究工作。繁忙的工作间隙,全部被他用来学习和研究植物学,研究本国果树品种的地理分布。

1877年,米秋林来到祖国的中部和北部,对本国的果树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了一次考察。考察的结果使他惊讶,偌大一个国家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果园,没有一所专门的园艺学校。

米秋林觉得当时俄国的果树园艺需要来一次革命,他勇敢地肩负起这一重大的使命。他在科兹洛夫城里租了一个荒芜的园子,虽说只有500平方米大,租金却高达每月3个卢布。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米秋林开始了他那充满艰辛的创造性事业。

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米秋林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在工作之余,他几乎将全部时间都花费在这个园子里。他竭力减少家庭支出,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搜寻各种植物和植物的种子上。

米秋林实验的初期,因为知识的缺乏和经验不足,他的科研事业经历了种种坎坷,这使他感到,首先必须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植物的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尤其是气候、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等。

为了补充自己的知识,他把国内外有关园艺方面的书籍和报纸杂志都找来,进行仔细查找和研究。可那时有关改良植物品种的文章非常少,收效甚微。他陷入苦闷和失望之中。

与此同时,资金的匮乏也使他的事业陷入了困境。租用他人的果园要付租金,实验种植果树要买农具,要买国内外优良的植物种子和苗木,这一项一项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而米秋林当时不过是一位普通的机械维修技师,收入不多,怎么能够负担得起这样庞大的支出呢?于是,他只能在工作之余,再找工作以获取额外的收入。

给人家修理钟表和各种仪器,是米秋林经常做的,往往干到深夜。他把这笔收入完全花在科学实验上。

俄国通俗科普作家伊林描写这一时期的米秋林,是“钟表匠的米秋林,热衷于园艺工作的米秋林”。

米秋林除找零活增加收入外,还竭力节省家庭的费用。他把支出一笔一笔都入了账。家人经常吃的是放在盐水里浸过的黑面包,喝清得见底的汤。所有省下来的钱,都被用来订购外国的优良苹果种和梨种。

米秋林无论什么事都十分认真,又精于研究,总想做一番改良。就说修理钟表吧,米秋林也不是一个普通的钟表匠。他有独到的零件,采用独到的修理方法。但是,他最心爱的工作,却是改良果树的品种。他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门科学呢?因为他觉得原有的植物品种对人类贡献不够多,应该加以改良,使其对人类贡献更大。

米秋林因为工作繁重,而又营养不良,他的健康受到了损害。他不得不在1880年到森林中去养病。在这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森林附近的自然环境对该地野生植物的影响。当年秋季,他又回到科兹洛夫城的果园。

经过多年的努力,米秋林已经搜集到600余种果树和浆果植物及其种子,并栽种在他的园子里。

可是不久,园子里很快长满了各种植物,密密麻麻的,使他的实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又因为植物太密,一部分被挤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有个新的、更大点的果园是十分必要的。租或买土地都得需要很多的钱,怎样才能够积攒这样一大笔钱呢?

他无法再增加收入了,只能尽量节省,把日常开支减少到最低程度。可要想积攒下一大笔本钱,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办到的,暂时他只好另想办法,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沿着果园篱笆的边沿,他也种下树。树木中间的间隙地里,又种下了苗木。此时,树与树的间距只有4.5厘米左右,他将园子里的每寸土地都利用上了。

但是,这种方法也维持不了多久,过了三四年,园子里的植物又拥挤得要命,无法正常生长。米秋林很是着急,他的家庭收入更少了。他要节省每一分钱,尽早买来一块更大一点的地。

1885年,米秋林搬家到莫斯科街。在他家附近有一处果园出卖。由同学担保,他向银行贷了钱,买下了这座果园。不久,因负债太多,果园和房子又抵押给了别人。

米秋林就在这小小的果园里,培育出了他的第一批新品种的水果。可是这园子还是不够用。

1887年秋天,米秋林听说在科兹洛夫城郊的克鲁契山脚下有一块土地要出卖。他到那个地方仔细看了一番,感到非常满意。这是一块13公顷的土地,其中只有一半能用来种植植物,另一半则由石块、泥塘组成,不能用。

米秋林决心把这块土地买下来,由于缺少钱,从1887年秋到1888年初,尽管四处借钱,也没能凑足这笔款子。情况迫使他一方面卖掉了莫斯科街的那座果园,一方面又将尚未买进的土地的一半当做抵押而借到一笔钱,这样买地的钱才终于凑够了。1888年5月,签订了购买这块地的文书。15年来米秋林一直梦想能有个自己的果园,至此,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买地契约签署后,米秋林全部的钱款就只剩下他口袋里那5个卢布了。现在,他就要凭这5个卢布为俄国的园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事业来。

米秋林有了自己的新果园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将科兹洛夫城内果园里的苗木移种过来。这两个果园相距很远,他想雇辆车,可连车费都付不起,只好打消了这一念头,用自己和妻子的双肩,把这些苗木扛过来。

当时,米秋林经济实在拮据。为了搬运苗木,每天步行往返数次,腰酸腿疼,非常辛苦。早晨只能喝一点点茶,中午和晚上只能吃自己种的菜和一点点黑面包。有时回家晚了,只好吃上一块夹葱盐水饼来充饥。

由于家穷得厉害,搬到新果园以后,自然是无法盖新房,有半年之久全家都住在帐篷里。后来才在果园的中央盖起一间简陋的小屋。

1889年,米秋林34的时候辞去了铁路上的职务,专心致志在这个果园里干起他喜爱的果树选种工作来。

可是俄罗斯的冬季太冷了,米秋林果园中的果树冻坏了很多。事实证明,他用嫁接法来改良植物品种的尝试失败了。米秋林决定用人工杂交育种法来培育植物的新品种。什么是人工杂交育种法呢?那就是要用人工授粉的方法使两种植物交配,培育成一种新种植物,这种新种植物要具有它父母的优点,克服父母单方的缺点。

米秋林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法培育新品种,获得很大成功。1893-1896年的4年中,他的果园里已长成了好几千株杂交的李子、杏、樱桃和葡萄等苗木,这些果树的苗长势喜人。可是,米秋林观察到苗木长势好的原因,是这里的土地太肥沃了。他认为土质肥沃,生长环境过好,是培育不出真正的优良树种的。他决定搬迁,把果园搬到土质贫瘠的地方去。他的新打算被村民知道后,无不耻笑他,说他傻,说他发了疯等等。果园搬家,势必要损失许多宝贵的苗木,但他不顾这些,也不顾他人的讥笑,毅然决然要搬迁。为此,米秋林寻找了好久,终于在科兹洛夫郊外的顿斯卡雅村找到一块适宜的土地,这是一块有13公顷大小的贫瘠的沙土地。

1899年冬,米秋林卖掉了原有的果园,拆除了那间简陋的小屋,搬到顿斯卡雅村的果园新址。他们一家克服了冬季的寒风和大雪,直到1900年夏,才盖起一座茅屋,生活条件才稍有改观。同时,要把原来果园里的树木搬到新果园里来,也是件十分不易的事。米秋林为此耗用两年的时间,终于把全部树木搬了过来,但也损失了不少珍贵的苗木。

从此以后,米秋林便一直在这里工作着、忙碌着,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这里,他培育出了许许多多果树新品种,为祖国的园艺事业开辟出一条新路,一直到他逝世为止。

米秋林去旅行

1877年,米秋林22岁。这一年他决心参观一下俄罗斯境内有名的果树园,于是,他就到祖国各地旅行去了。

那时候,米秋林很穷,穿着很俭朴,甚至可以说很寒酸。但是他却有一副令人敬仰的外貌,他通达而充满自信,不向任何人低头,不向任何人卑躬屈膝,他坚信自己的才能。

当时,在俄罗斯有不少果树园,但都像米秋林父亲那座果树园一样,都是不怎么出色的。果树园艺非常落后,农业技术也不高明,果树的种类特别少,到处是一些野生或半野生的品种。在这些果树园里,苹果最多,个儿虽大,味儿却是不甜的;硬邦邦的,毫无光泽并有条纹;咬着直响,好像木头似的,算是最好的苹果了。还有些苹果树,像什么“别里”、“吉托夫卡”、“考里奇诺伊”、“巴布什金诺”,它们结出来的果实既小又不甜。

可是米秋林却幻想栽培出更好的苹果和梨来。他很想知道在俄罗斯是不是已经有人栽培出了如他所想象那样的苹果。如果这样的苹果已经有了的话,那么他就去看一看,向他们讨教一下果树栽培的技艺。

在这次旅行中,米秋林的感受实在不少。

一次,他听说离库尔斯克城不远的地方有座很大的果树园,果园的主人名叫阿维纳里乌斯,绰号“胖猪”,是个德国人。据说,在这座果园里生长着一株优良的“彼品”苹果树,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苹果品种之一。

米秋林一到果树园,正赶上那里干着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是的,在这座果园里确实生长着一株“彼品”,但它是怎样生长的呢?“胖猪”——阿维纳里乌斯为了获得荣誉,到处说他的“彼品”是自由地生长着,没有任何的掩盖。实际上,米秋林一进果园就看见几个园丁在管理员指挥下,把“彼品”掩藏在专用来保护过冬的小屋里面。园丁在苹果树的左、右、前、后和上面都钉上木框,框里镶上玻璃,以防严寒侵袭“彼品”。“真骗人!”米秋林心里想。“要把每株苹果树都这样掩藏起来过冬,老百姓怎么能办得到呢?”

后来,米秋林又找到一个姓萨布鲁科夫的俄国地主。萨布鲁科夫也是由于他的果园里仿佛结出奇异的苹果而出名的。

年轻的米秋林来到他那里的时候,地主把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瞧了瞧他那朴素的衣着,发觉米秋林的目光大胆而真诚。“我不能放你进入我的果园!”萨布鲁科夫对米秋林说。“为什么?”米秋林问。“就是不放!”他气汹汹地又说了一遍。“我讨厌你,你简直就像一个捣乱分子,像个敌人。”“我也讨厌你!”米秋林立即回敬他一句。“你像只狼狗,地主先生……”

萨布鲁科夫火了,操起鞭子,向米秋林抽了一鞭。米秋林忍受不住这样的侮辱,把地主按倒在地上。

仆人都跑过来了,好不容易才把地主救了出来。米秋林被他们捆绑起来,锁在贮藏室里。地主连忙打发人去找警察,而警察要到第二天的早晨才能来。米秋林没等到天亮,在贮藏室的墙壁上打个洞,穿过果树园逃走了。

终于,他找到了一座真正罕见的果树园。果园主人克列契特尼科夫跟别人不同,他亲切地招待了米秋林。

他亲自带领这位年轻的客人参观了整座果园。这儿的确有可看的东西,种植在这里的苹果树、梨树和其他的果树跟别的果树园里的迥然不同,都是奇形怪状的。有一株似树非树的东西,躯干不高,躯干上面有一根横枝向两面伸出去……横枝上头有几根小干向上伸展,与墨西哥的仙人掌很相似。“这棵小树好吗?”克列契特尼科夫眨眨眼睛,轻轻地拍拍米秋林的肩膀问。

米秋林和主人在这座罕见的果树园里走着,他心里觉得很奇怪:“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

克列契特尼科夫向他解释说:“我不愿意我的果园和别人的果园一个样子。我要使一切都按照科学方法……”

米秋林本想对他说,科学并不是魔术,但又不敢触怒这位善良的主人。

可是那个人总是自认为有学问:“我用特别的烟来熏树木,用特种液体喷洒它们,冬天用特种麻把它们包起来……一切都按照科学方法!”“不对,这还不是真正的科学!”米秋林寻思道,“只有当树木不再需要任何麻屑,不怕寒冷并能结出优良的苹果和梨的时候,那才算真正的科学啊!”

当克列契特尼科夫请米秋林品尝,他的确实不错的苹果时,米秋林想把苹果的种子带回去,他偷偷地把这些种子塞进了口袋里。

他吃完一只苹果,就把它的种子保留起来。

这一秘密被主人发觉了,就问米秋林:“小伙子,你这是怎么了,拿了种子打算做什么?按照科学的说法,用种子是栽培不出优良的苹果树的,这难道你不知道吗?”

米秋林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不是容易的事,而是要经过杂交,即用另一株苹果树的花粉使它的花授粉。

米秋林把这种想法告诉了主任,于是主人沉思起来。

后来,园主人叫人把纸和胶水递给他,他粘了几个小纸袋,叫米秋林把种子分别放在小纸袋里,并在纸袋上做了标记。“一切都要按照科学方法去做!”他对米秋林说。

当然,在当时,他也不可能猜想到这位年轻的客人——米秋林,在后来会创造出真正的园艺科学,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

沙皇政府不理他

米秋林的事业在沙皇时代,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关注和帮助。他虽然培育出许多优秀的果树品种,但也得不到推广和采用。起初,米秋林也并没打算得到沙皇政府的资助,如果从沙皇政府那里领到了补助金,便要受到沙皇政府的种种限制和管辖。

沙皇政府的官员对米秋林改良果树品种的重大意义一概不懂,还专门打官腔,摆官架子。米秋林若领取政府的补助金,反而要妨碍他的事业。但到后来,资金的缺乏对他果树改良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阻碍,第一果树需要保护;第二要扩大果园面积。做到这两项得耗用大笔的资金。米秋林没有能力去做到,于是有2/3的新果树死亡了。这个辛辛苦苦培植起来的果园荒废了。米秋林看到这般情景,想到自己多年来的汗水和心血付之东流,是何等的伤心啊!

米秋林在他自己的文章里写道:“那时社会对于我的事业还不理解,沙皇政府对于我的事业更漠不关心。”他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一点点物质上的帮助,只能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支撑这一伟大科研事业。

1905年春天,农业部农业视察员玛尔芬来到米秋林的小屋,热情洋溢地会见了米秋林并劝告他,写份报告给政府的有关部门。米秋林便同玛尔芬共同起草了一份报告给农业部。报告一方面阐述改良果树品种事业的重要,一方面提议在他的果园附近设立一个果树园艺学校。

米秋林这个请示报告送到农业部去后,好像石沉大海,一点反应也没有。农业视察员玛尔芬对此十分焦急,一方面觉得对不住米秋林;另一方面对农业部长官很是气愤,曾公正地批评了他的上司,并责骂上司没有知识,玛尔芬因此得罪了上司而被免了职。

事隔两年三个月,即1907年夏,报告书经过长时期的公文旅行之后,米秋林终于得到了农业部的回音了。他们说了一堆废话,不准米秋林的请求。

米秋林为了挽救他的事业,接着又在1908年和1910年两度向农业部递交了报告。可是农业部里的大官们认为米秋林只是一个说大话的冒险家,把他的报告搁了起来,连回音都不给他了。

米秋林陷入了无限痛苦之中,他多么希望帮助之手伸向他呀!

一直到1912年的夏天,沙皇政府才派了一位大官沙洛夫将军来访问米秋林,可是这位将军既不懂得改良果树品种,又对园艺科学没有兴趣。因此他的来访只是敷衍塞责,就连米秋林果园的门都没有跨进去,只是看了看米秋林所做的计划书,就开始吹毛求疵,说些无关紧要的夸夸其谈,甚至还说了些侮辱米秋林人格的话。至于资助米秋林的事业和建立园艺学校的事,连一个字都没提到。

沙洛夫将军来访一个月后,科兹洛夫城的大主教勃泰契夫突然闯进米秋林的家里来,开门见山要求米秋林停止果树的杂交育种工作。勃泰契夫主教说,米秋林的杂交育种工作违反了教会的道德思想,把果园变成了妓院。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树木也应该守节,不可以杂交,把这种树的枝芽接到另一种树的枝芽上,也是不道德的举动。由此可见,沙皇时代的官僚和神父是多么迷信、多么愚蠢,多么可笑呀!

另外,米秋林曾写过一份报告给“俄国园艺协会”,述说他的事业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一点帮助,以致他的果园一天天荒芜下去了。1913年,米秋林接到“俄国园艺协会”副主雅契夫斯基的一封信,信中对米秋林对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寄以极高评价,并对米秋林的种种困难十分同情,但又实在是无力支持。同时还转告米秋林,“俄国园艺协会”已通过聘请米秋林为名誉会员,表示对米秋林的敬意。

雅契夫斯基请求米秋林把他的科研经历写成一份报告书,同时附上果树的照片图表寄给他,登在“园艺协会”的会刊上,宣传米秋林的科研成果,这样做或许会引起农业部的注意,以求政府拨给临时救济金。

不久,米秋林写了一封长信给雅契夫斯基。感谢“园艺协会”聘他为会员,感谢“园艺协会”和雅契夫斯基对他的鼓励,并表示要继续为俄国的园艺事业做贡献,为祖国、为人民造福。

关于写报告书这件事,他并不愿意做。因明知沙皇政府是不会支持他的事业的,更何况连维持果园的正常开支还不够,哪里有钱拍照来准备报告书!

米秋林对沙皇政府是绝望了,他知道这样一个不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是不会帮助他的。沙皇政府的那些官员们只顾自己的得失,哪有谁会有时间去注意米秋林的事业呢!

米秋林和玫瑰花

在米秋林的果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朵。

在他的园子里生长和开花的有绛红色的百合花,有雪白的水仙花,有粉红色的和浅蓝色的风信子花,有鲜红的唐菖蒲,有深色的天竺牡丹,有各种颜色的姬里白、山慈姑、紫阳花……

但是,米秋林在研究玫瑰花上所花费的功夫最多。

米秋林研究玫瑰花当然是有目的的。他极力想要培育出一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玫瑰花,即各种颜色不同和大小不一的玫瑰花。伟大的自然改造者正是在这些花上研究植物异种交配的技艺的。

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借助于花朵授粉的方法。

人们大都知道颜色是怎样配合的吧?如果把红色和黄色配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橙黄色;如果把红色和蓝色配合在一起,就变成紫色;如果把粉红色和浅蓝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淡紫色;如果把鲜红色和浅蓝色混合在一起,那么就会变成紫红色……

米秋林大致就是这样做的,但实际授粉技术却困难得多。

他把红玫瑰的花粉移到黄玫瑰花上,使它们交配起来。米秋林使用经过异种交配的种子,逐渐地培育出新的深橙色的玫瑰。他又把白玫瑰和橙色的玫瑰交配后,得到了非常美丽的奶油色玫瑰。鲜红的玫瑰和白玫瑰交配后,变成一种差不多是淡紫色的美丽玫瑰。

新培育的淡紫色玫瑰,还不完全是浅紫色的,稍微缺少一点浅蓝的色调。既然世界上根本没有过蓝色或浅蓝色的玫瑰花,又能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到它呢?

这是不可能的。

米秋林萌发了要培育出一种浅蓝色玫瑰花的想法。他开始观察他的白玫瑰花,他要寻找花瓣上稍微带点浅蓝色彩的玫瑰。

这样的玫瑰找到了。米秋林把这种玫瑰互相交配起来,得到了一种浅蓝色更为明显的玫瑰,玫瑰花当然还是白色的,可是它的花瓣上很明显地泛出了有点带浅蓝色的色调。

这是米秋林获得浅蓝色玫瑰试验的第一步。大家可能知道,玫瑰的生长和开花都是挺快的,它的植物界的姊妹们——苹果、梨和李子就不同了。米秋林之所以喜欢玫瑰,就是因为玫瑰具有这种特性的缘故。玫瑰对于他在异种交配的试验方面,是有极大便利的。

米秋林又把带点蓝色的玫瑰相互授粉了几次,他终于得到了一种玫瑰新品种——“蓝玫瑰之母”。虽然它的花是白色的,可是它带浅蓝的色调更明显了。

经过一个阶段的试验之后,米秋林决心要把他所有培育出来的这种带浅蓝色的玫瑰,和鲜红色的玫瑰授粉。他希望获得杂交新品种,也就是说这些玫瑰花的杂交品种所泛出的浅蓝色彩应该更加鲜明。

然而,所得到的结果跟他原来所希望的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仍然很高兴,因为培育出来的玫瑰花既不是鲜红的,又不是白色的,而是真正的淡紫色,这样的玫瑰也正是他所幻想得到的。

这个胜利已经不算小了,可是米秋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尝试把淡紫色的玫瑰花和带浅蓝色调的白玫瑰花相互授粉,培育出来的玫瑰花,与其说是白色的,还不如说是浅蓝色的。米秋林成功了!这种玫瑰花新品种是世上首见的。

米秋林历经艰辛培育玫瑰花新品种的事迹,广泛传播开来,不仅传遍了整个俄罗斯,还传到了国外。爱好玫瑰花的俄罗斯人和外国人都纷纷来到科兹洛夫城访问米秋林。一时间,米秋林的果园车水马龙,高朋满座。

对于外国人,他照例是加以拒绝,他不肯把自己那奇异的玫瑰花小枝卖给他们。可是对于自己的同胞——俄国人,他却允许他们把玫瑰小枝拿回去栽培。

奇异玫瑰花的故事传到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娅·安德列叶芙娜·托尔斯塔娅耳朵里后,她亲自来到米秋林住处,要求卖给她几株奇异的玫瑰花。她要拿回去送给丈夫——托尔斯泰,作为生日礼物。因为列夫·托尔斯泰非常喜爱玫瑰花。

米秋林很敬仰列夫·托尔斯泰。他们还差不多是邻居。列夫·托尔斯泰的庄园“雅斯纳亚·波尔纳”离米秋林所居住的科兹洛夫城并不远。

米秋林对他的贵客索菲娅说:“我的玫瑰,不但一束也不卖,而且连一小枝也不卖……但是,如果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喜欢我的玫瑰花,我可以把园中最好的玫瑰花送给他。”

不管索菲娅·安德列叶芙娜跟米秋林争论了多久,劝他把钱收下,可是米秋林坚决不肯收。无奈,索菲娅只好离开了米秋林的果园。

索菲娅离开后,米秋林挑选出玫瑰花丛中最好的花,把花子和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