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职场:中国本土 CEO给职场新人的忠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9:17:03

点击下载

作者:廉小天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制胜职场:中国本土  CEO给职场新人的忠告

制胜职场:中国本土 CEO给职场新人的忠告试读:

前言

你还在为明天的面试而不安吗?你还在工作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吗?你还在怀疑你为人处世的能力吗?你还在心理陷阱中挣扎、忍辱负重吗?你还在为薪水低而郁郁寡欢、束手无策吗?你还在为难以晋升而诅咒上司的不公吗?

如果此刻你正在翻阅本书,碰巧你心中也有上面类似的疑问而不得其解,那么从此刻起,随着你阅读的深入,中国本土顶级CEO将扮演你的贴身顾问,你的疑问将不再成为种种困扰,你的工作与生存的压力将不会再继续恶化,反而,它们将成为你以后制胜职场的关键。

职场是什么?有人会说,职场就是江湖。不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是职场远比江湖小。江湖虽大,大多数人却不在其中;职场虽小,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职场没有江湖的血腥与可怕,但它也会使人感觉苦恼、窒息、残酷……然而,你只要浇注一点智慧,职场便是另一种场景,掌声、鲜花、荣誉,以及理想成为现实。

其实,我们眼前的职场困局,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和一盏点亮职场的明灯。中国本土顶级CEO的切身体验与金玉良言,将陪伴着你步入职场、帮助你职场突围、指引你走向卓越,成为你获益一生的人生哲学。

第一部分 初涉职场

第一章 如何在面试中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相信很多求职者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几十份简历投出去之后,好不容易接到一个面试通知,但当你如获至宝一样,兴致勃勃地前往参加面试时,还没说几句话,用人单位就客气地告诉你:“今天就先谈到这里,你先回去,等有了消息我会及时通知你!”结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你永远也等不到那个所谓的消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刚刚走出校门的你,一次次地徘徊在职场的大门之外呢?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就是你没有在面试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机会,并抓住机会。所以,在本章中,我们将告诉你如何在面试的过程中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或者主动创造机会,从而顺利敲开职场的大门。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和开拓的人。——苏格拉底

1.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小伟在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在一次招聘会上,小伟发现一家著名的外资企业正在招市场营销员,便毫不犹豫地投了一份简历。但是,负责人收到他的简历后,只是告诉他,让他回去等候面试通知。小伟回家后,便开始等待那家外企的面试通知,但他整整等了一个月,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小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主动“出击”,那么这个机会就真的没有了。于是,他便鼓起勇气带上自己的简历直接来到那家公司要求参加面试。虽然他这一次“冒昧”的前往并没有得到公司HR的接见,但两天之后,他便收到了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两轮面试下来之后,小伟觉得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理想,但HR并没有任何的表态。于是,小伟决定再次主动“出击”,他亲自跑到各大商场去了解这家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同时向自己的朋友、同学、邻居征询他们对这些产品的意见。最后,他便根据面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精心编写出一份详细的销售方案。结果,在接下来的最后一轮面试中,小伟顺利地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赢得了那个职位。

从小伟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刚开始是没有什么机会的,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却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机会,最后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那个职位。当然,小伟之所以最后胜出,与他积极的准备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小伟没有亲自到商场去看,如果他没有征询别人的意见,仅仅靠纸上谈兵,那么结果一定是可想而知的。

2.营造聊天的氛围

在面试的过程中,营造聊天的氛围,对于创造机会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些在平日里威风八面、掌握着求职者生杀大权的HR们,他们的工作实际上是既枯燥也很辛苦的。就像求职者不喜欢每天都在招聘会上奔波一样,HR们也不喜欢每天去面试别人,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重复地对求职者进行公司介绍和岗位说明,对方所问的也都是一些程序化的、毫无新意的问题。这样的工作,换成谁都不可能喜欢,但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是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不喜欢也得做。

而这时,作为求职者,如果你能够抓住机会,利用面试的机会营造出一种聊天的氛围,那么HR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因你而不同,他们会发现自己灰色的天空中飘过一片美丽的彩云,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也吹进了一丝新鲜空气,包括你那张与众不同的笑脸,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所谓的聊天,并不是让你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而是要从严肃的面试提问开始的。比如,HR看完你的简历之后,会很自然地问道,你是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人大毕业的啊?这时,如果你仅仅应了一声“是的”,然后便呆若木鸡似的等着下一个问题砸下来,那就完蛋了。但是,如果你用轻松自然的表情说:“嗯,是呀,我是×××大学毕业的,我们那所学校有很浓郁的学术气氛,校园的风光也很不错,周边环境也很好,人口也不是很多,挺适合学习的。”这样,聊天的氛围就开始营造出来了,而一旦开始聊天,你们之间的距离也很快就拉近了,本来是对立面的两个人,渐渐就变成了盟友。

可以说,会聊天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尤其是此时的HR,他们可能会一边和你聊天一边在心里暗想,要是将来能够和你成为同事,你一定是个可爱的人,而且也很好相处。

当然,聊天归聊天,HR们也不糊涂,接下来等待你的,就是专业的面试题了。可以说,这一关才是真正的龙门关,因为问问题的人往往是该企业的业务骨干,他们对专业知识往往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工作体会,所以要想蒙混过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专业问题的提问往往都是从简单的入手,然后层次分明地深入下去,一直到你没有了解的层面。比如从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书本上的一个公式、一段叙述谈起,然后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地问下去。很多曾经很自信的求职者,就是在这些专业的问题上,被问得哑口无言,或者满口胡言乱语,最后带着学艺不精的悔恨离去。

其实,专业方面的面试题,并不是面试官要对你进行专业考试,而是要看看你对专业思考的多少、你的专业广度及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看你能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而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真可谓是要命的一关。

那么,对于专业的问题,应该如果回答,才能顺利地通过呢?记得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面试进行到最后一轮时,面试官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有投资价值吗?”对于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来,可以说是极为平常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暗藏玄机。于是,那位学生稍微思考了一下,才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中国股票的投资价值是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然后进一步说出当前中国的市盈率是多少,韩国的是多少,日本是多少,台湾是多少,美国又是多少。同时,还强调了美国当年的情况也跟当前的中国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考虑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预期,那个时候的市盈率又是多少。总之,就是报出了一串数字。本来,那位面试官在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怎么批驳他了,可是被他一通数据说出后,只好用佩服的眼神看着他,示意自己的问题已经通过了。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专业的面试题,如果冒冒失失地从问题的本质去回答,那么十有八九会被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回答,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王丽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次,她到一家电视台去参加播音员的考试。但是,由于她的外表实在过于平常,缺少亲切和甜美感,所以,当她播完了试题之后,几乎所有的评委都在她的名字后面打上一个“×”。突然,只见王丽谦虚而又诚恳地说:“各位评委老师,请允许我占用各位两分钟时间,让我用英语再试播一遍……”还没等评委们反应过来,王丽便开始声情并茂地用英语演讲起来。尽管很多评委们听不懂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她那眉飞色舞的面部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他们能够感觉到她的英语水平确实很棒!等王丽演讲完之后,评委席上有人问道:“你英语考级了吗?”“嗯,专业八级。”“那你愿意到机关工作吗?”“愿意!”“那好,请你下周一到×××局人事部报到……”

原来,那位评委就是某机关部门的领导,正在寻找一位外语过硬的人才。此时,他正好遇上了王丽。

对那个机关部门来说,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对王丽来说,更是学以致用,求之不得。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对王丽来说原来就是比当播音员更理想,也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她却这么简单地实现了。

这里,我们稍加分析一下,王丽之所以如此巧合地遇上这么好的机遇,无非是她不失一切机会,勇于表现自己才得到的。如果她循规蹈矩,按照考试规定,仅仅把一篇播音稿子读完,便静候电视台的录取,那她就完了。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不由得又想起报刊上曾登载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经济学家,刚到美国时,经常去大学听讲座,他发现,每次开讲前,周围的同学总是将一张用浓重色彩写着自己名字的硬纸卡片立在自己的桌上。对此,他不解其意,便问人家,告之曰:“来这里讲座的都是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大腕’,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他可以直接看纸卡提问你,如果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者十分精彩,就会给‘大腕’留下良好的印象,没准儿会给你带来很多发展的机会。”后来,那位经济学家果然看到周围的几位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最终被那些一流的企业所录用。这位经济学家认为,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下,机会一般不会去主动找每个人,只有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只有抓住机遇,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注意你,你才会脱颖而出。

在求职的路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伯乐的赏识。但是,无论是评委、专家,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优中选优,选用更优秀的人才。你若想得到别人的垂青,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机遇。

4.用细节去打动对方

有一家著名的企业,本来想招聘一名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财务人员,但结果却破例招了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家企业之所以改变主意,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当时,女孩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在笔试一关就遭到了拒绝,但她并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吧!”主考官想想,反正也只是笔试,于是就让她参加了。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人事经理对她颇有好感,因为她的笔试成绩是最好的,但让经理感到失望的是,她是应届毕业生,唯一的经验就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的财务。而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工作,显然不是他们的意愿。于是,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说:“不管是否录取,请您一定要给我打个电话。”经理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从未见过这种情况,于是就问她:“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女孩的话让经理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问:“如果你没被录取,我打电话给你,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您告诉我,我在什么地方还达不到你们的要求,在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那这两块钱……”女孩微笑着说回答:“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来支付电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也笑了:“请你把两块钱收回吧,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或许有人会问:“仅凭两块钱就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录用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呢?”其实,那位经理之所以当场就录用了那个女孩,并不是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是冒险。而是他很清楚,这些面试细节反映出了作为财务人员应具有的良好素质和人品。也就是说,相比于人品和素质,资历和经验显然要轻一些。

那么,这个女孩拥有什么样的人品和素质呢?

第一,虽然一开始参加面试就被拒绝,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再争取,说明她具有坚毅的品格。

第二,她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说明她很讲究诚信,这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

第三,即使不被录取,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评价,说明她具有直面不足的勇气和勇于改进的思想。

第四,女孩自掏电话费,说明她具有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这更是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

所以,很多机会,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因为如果你不去争取,它永远也不会自动送上门来。而如果你积极去争取,尽管有可能会遭到拒绝,但也很有可能被接受。

5.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在一家软件公司干了八年的史蒂文斯失业了,在这家公司里,他一直都是程序员,本来他还以为自己可以干到退休的,但公司倒闭了,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这一年,史蒂文斯的儿子刚刚降生,他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工作,因为作为丈夫和父亲,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妻子和孩子们过得更好。于是,他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出去找工作。但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除了电脑编程,他一无所长。终于,有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家软件公司要招程序员,而且待遇也不错。史蒂文斯很高兴,于是他揣着资料,满怀希望地来到公司。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前来应聘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很显然,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经过简单交谈后,公司通知他一个星期后前去参加笔试。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史蒂文斯在笔试中轻松过关。公司又通知他,让他两天后去面试。他对自己八年的工作经验无比自信,坚信面试不会有太大的麻烦。然而,考官的问题是关于软件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他无言以对,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被录用。然而,虽然没有被录用,但史蒂文斯仍然觉得这家公司对软件业的理解很独特,令他耳目一新,感觉收获不小。他觉得应该给公司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于是他立即提笔写道:“我虽然没有被贵公司录用,但贵公司花费人力、物力,为我提供了笔试、面试的机会,让我通过应聘增长了见识,使我获益匪浅。衷心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劳动,谢谢!”这是一封与众不同的信,因为通常情况下,没有被录用的人,没有表现出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就不错了,怎么还会给公司写来感谢信呢?这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于是,史蒂文斯的这封信被层层上递,最后送到了总裁的办公室。总裁看了信后,一言不发,把它锁进了抽屉。三个月后,新年来了,史蒂文斯收到一张精美的新年贺卡,贺卡上写道:“尊敬的史蒂文斯先生,如果您愿意,我邀请您和我们一起共度新年。”原来,这张贺卡是史蒂文斯上次应聘的公司寄来的。这个时候,公司有了一个空缺的岗位,于是他们想到了史蒂文斯。这家公司就是闻名全世界的美国微软公司。十几年后,凭着出色的业绩,史蒂文斯一直做到了副总裁的职位。

这个故事中,史蒂文斯的成功看似很偶然,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必然的因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史蒂文斯应聘失败后没有给微软公司写感谢信,那么当微软公司后来出现空缺的岗位后,他们会想到史蒂文斯吗?所以,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吧!包括失败、打击和挫折,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即使是竞争异常激烈的职场,也会充满了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并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案例 “打工皇后”吴士宏的面试经历

虽然自从2002年淡出TCL之后,吴士宏在职场上便一直沉默着,但她的名字却没有因此而被人们遗忘。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一个从“生而自卑”到“个性飞扬”的传奇故事,更是因为她曾经代表本土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历程。

吴士宏不但没有任何高深背景,甚至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多年在歧视中感受地位的卑微。她曾在北京的椿树医院当过护士,在还未全部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的情况下,进入IBM公司,从沏茶倒水、打扫卫生等这些杂活做起,直至1997年出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1998年,她从IBM跳槽,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但到1999年6月又辞职;1999年12月1日,她又加入TCL集团,出任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TCL集团总经理,在2002年离开TCL。

吴士宏的故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就是令美国人狂热的“非凡的埃玛”,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成为商业巨子的传奇。在美国,《一个真正的女人——非凡的埃玛》一书仅平装本首印数就达140万册。而吴士宏的自传《逆风飞扬》一书,其销量和影响甚至比《一个真正的女人——非凡的埃玛》还要更胜一筹。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吴士宏的影响是多么大了。

那么,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吴士宏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演绎出这段辉煌的传奇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退回到二十多年前吧!“狂妄”的求职信

1985年3月底的一天,吴士宏在《北京日报》上看到IBM总公司的一则招聘广告,招聘英、日、德各语种人才,将外派至驻北京的各国商社,学历要求大专以上。

吴士宏看完这则招聘广告,马上就写了第一封求职信,这是她唯一的一封求职信。在她的自传《逆风飞扬》中,是这样记录这封信的内容的:尊敬的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人事部领导:本人吴士宏,现职北京宣武区椿树医院护士,自学英语,除最后一门英语口语以外,已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科所有规定考试。由于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期缘故,我要到×月后方能参加英语口语考试并得到大专同等学力文凭,特申请报名参加贵公司招聘考试,望能予以破例考虑,文凭后补。随信附上免冠一寸近照一张,如贵公司对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望赐还照片为感。

一个月后,吴士宏接到外企服务公司通知,让她去参加考试。后来,同事告诉了她对她“破例考虑”的原因。当时,外企服务公司人事部每天收到上百封求职信,都是打印的,干净漂亮,还有香水信纸,从来没见过用处方纸写的,没有文凭,还要还照片。大家传看了一遍照片后便开始议论,谁也没看出来这人凭什么这么狂,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让她来吧,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吴士宏总结道:“真的好险呀!我是无知又无畏,侥幸走成了偏锋。如果事先知道考外企的多是些外贸、外语学院的高材生,我可能根本不敢动这个念头;如果看了求职大全这些书,或者咨询了专家意见,我的求职信可能与大家一模一样,不可能引起注意了。”鲤鱼跳龙门

除了那封“狂妄”的求职信,吴士宏表现得最为精彩的,当然就是那一次的面试过程了,可以说是她的职业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所以称之为“鲤鱼跳龙门”也并不为过。

参加面试那天,吴士宏早早地来到面试地点——长城饭店。她站在长城饭店的玻璃转门外,足足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观察别人是怎么从容地步入这扇神奇的大门的。

那天的面试进行得还算比较顺利,两轮的笔试和一次口试,吴士宏都顺利通过了。最后,主考官问她:“你会不会打字?”“会!”吴士宏条件反射般地说。“一分钟能打多少?”“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当时说出了一个数字,吴士宏当即承诺说可以。因为她当时环顾四周时,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果然,考官说下次再考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于是,面试结束后,她便飞也似的跑了出去,找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然后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个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了,但她竟奇迹般地达到了考官说的那个专业水准。几个月过后,她才还清了那笔债务,但公司却一直没有考过她的打字水平。

从此,吴士宏开始了一段传奇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吴士宏的这次面试经历,后来曾经被一位中国留学生效仿,而且也获得了成功。当时,那位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总之,只要能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

有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突然眼前一亮,因为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北京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在寄出了自己的求职资料后,公司很快就通知他前去参加面试。他的表现很出色,过五关斩六将后,眼看就要得到那份年薪五万的职位了。没想到,主考官却又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时常外出,如果没有车是寸步难行的。”

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于无车族。但为了争取到这份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那好,四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考官说。

只四天的时间,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那位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来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朋友学一些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他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模拟练习;第三天,他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真的开着那辆车去公司报了到。

如今,他已是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从吴士宏和这位留学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如果没有胆识,如果只是畏首畏尾,不敢向自己挑战,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成功。那一刻,他们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他们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所以,让自己置身于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

第二章 如何化解面试官设下的陷阱

在面试的过程中,考官的那些看似随口的提问、貌似寻常的问题,背后却往往暗藏着陷阱。对于这些问题,虽然不见得有什么标准的答案,但如果应征者没有意识到这是考官设下的陷阱,往往就会稀里糊涂地一头栽进去,最后只能遭到淘汰后,在失望和迷茫中继续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是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呢?或许你会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或许你会愤怒地指责考官过于狡诈。然而,一味地抱怨与指责,不但对你的求职没有任何的帮助,反倒让你逐渐产生厌世的心态,最终被自己彻底打败。其实,作为新世纪的人,我们应该明白,当今的企业所寻求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因此,为招到合格的人才,一些精明的企业考官便在面试时,通过故意给应征者设下圈套,以声东击西的方式从应征者的回答中来判断他的性格、胸怀、智慧、办事能力、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测出应征者的真才实学与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最后决定是否录取。因此,对于每一个应征者来说,能否识破考官设下的这些陷阱,并巧妙地化解,是决定你最后能否被录取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将列举出一些在面试中最常见的陷阱,以帮助求职者轻松绕过这个关键的关卡。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误导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我上学的时候,某门功课经常考不及格,而你的这门功课好像也学得不太好,你能谈谈这是什么原因吗?”

分析: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考官的心里早就有答案,而他之所以这样问,其目的是想考验一下应征者是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因此,如果你来个“顺水推舟”,回答说“那门功课太难了”,或者趁机和考官套近乎,回答说“说明咱俩有缘嘛”,那可就大事不妙了。因为考官问这样的问题,他绝对不是在和你套近乎,而是在考验你面对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比如你是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还是喜欢推卸责任。因此,如果你因此而讨好考官的话,那么正好陷入他的圈套中,你自然就会被列入淘汰之列。

对策:对于这样的问题,应征者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既不推卸责任,也不要一味地自责,而是直面现实。比如可以这样回答:“是的,这门功课我的确学得不太好,但我相信这不会影响我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好。”

2.原则性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如果你作为财务部的经理,而且正好碰上公司的效益不好,这时如果总经理要求你在一年之内逃税一百万元,你打算怎么做呢?”

分析:这是一个考验应征者是否具有原则性的问题,因此如果你列举出一大堆逃税的方案计划,那么你就正好陷入了考官的圈套。

对策:实际上,考官在抛出这个问题时,他真正要考核的,已经不是你的业务能力了,而是你的职业道德,因为遵纪守法是任何一家企业对每个员工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你可以这样回答:“我想您的这个问题只能是一个假设,因为我确信像贵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是绝对不会干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当然,如果您的假设成真,那么我就只有一种选择——辞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遵纪守法都是我做人的第一原则。”

3.保密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你在原来的公司也是负责这项工作的,请你谈谈那家公司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他们目前是如何拓展市场的呢?”

分析:这是考官在考验求职者是否具备保密意识的问题。因此,如果你滔滔不绝地将原本该保密的原单位的东西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当做炫耀自己的资本,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对于轻易泄露公司机密的应征者,考官会联想到此人今后也会将自己公司的机密泄露出去。

对策:你可以这样直接地回答:“对不起!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相关的商业机密,所以我不方便谈,但我在那家公司确实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4.态度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在过去的工作中,你认为自己取得的哪些成绩最值得骄傲?你怎样看待这些曾经取得的成绩?”

分析:考官问这样的问题,其目的绝对不是想让你彰显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而是在考查你的态度。如果你趁机将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地一一罗列开来,那么只能给考官留下一种好大喜功的印象。

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过去我曾经在和同事的协作下取得过……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决策。”这样的回答,既显示出自己积极主动、团结协作的一面,同时又把功劳的大部分归于别人,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而且显出你为人谦虚、进取的一面。

5.责任感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你什么时候能来我们公司上班?”

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征者听到这类问题时,都会高兴的地认为自己已经被录用,但实际上考官是在考查你的责任心。毕竟一个人要离职,必须要将手中的工作交接完毕后才能离开原来的公司。因此如果你立即回答说“随时可以上班”,则会被认为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会尽快做好原单位的交接工作,按时前来报到的。”或是说:“我原来的工作已经交接好了,随时都可以正式上班。”

6.压力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请你谈谈在你成长的经历中曾经的失败经验和对你的影响。”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陷阱,考官的目的是想了解你的抗压能力,因此你回答这个问题时,如果有意夸大那些失败对你造成很大影响的话,考官往往会认为你的抗压能力太小,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

对策:实事求是地列举出一些失败的经历,并对考官说:“经历过那些失败之后,我从中学习到不少东西,而且也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以后不会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了。”

7.激将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说:“你的经历太少,而我们需要的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人”、“你性格过于内向,根本不适合干这份工作”、“你就读的那所大学根本就不是名牌大学”、“你所学的专业与所申请的职位根本不对口”等。

分析:这是考官用来淘汰应征者的一种手法,因此考官往往会故意用一种怀疑、尖锐、咄咄逼人的目光摧毁应征者的心理防线,然后再故意用明显不友好的语气激怒对方,以考验应征者的心胸。面对这种极不友好的语言,如果你被激怒,那么就正好钻入他们的圈套里。

对策:首先要识破这只是考官设下的一个陷阱,然后从容而充满幽默感地回答:“我确信如果我有缘加盟贵单位的话,我很快就会成为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贵单位能够给我这个机会”、“我听说比尔·盖茨也没有毕业于哈佛大学”、“据一些专家调查显示,21世纪最受欢迎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也许会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被那些条条框框限制住自己的思考范围”。

8.诱导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以你现在的才能,应该比较容易找到比我们公司更好的地方吧?”

分析:这是一种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你回答说“是这样的”,那么考官会认为你“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踏两只船;但如果你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考官又会认为你没有自信或怀疑你的能力有问题。

对策:对于这类问题,应征者千万不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要学会“打太极拳”。可以先用“我相信我的能力没有问题”来肯定自己,然后再正式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的地方,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十全十美的企业,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企业,比如贵公司在××方面的优势,就是我比较看重的。另外,我认为珍惜已有的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回答,虽然看似很模糊,但精明的考官已经从你的回答中看出你的智慧。

9.选择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重要?”

分析:这种问题乍一听起来,似乎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但不管你选择金钱、名誉或者事业,都正好掉进考官的陷阱。

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我认为这三者并不存在矛盾,而且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拥有大量的金钱,并将这些钱用对地方,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名誉,而金钱和名誉实际上正好帮助我们成就事业;反过来说,我们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金钱和名誉,会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获得成功。因此,我认为这三者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10.测试陷阱

考官可能会这样问:“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

分析: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你回答说“喜欢”,那么考官会认为你虚伪或者没有出息,但如果你回答说“讨厌”,似乎每个职位又都有琐碎的工作要做。而且,按照普遍的心理反应,人们是不愿意做琐碎工作的,而考官之所以明知故问,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工作态度也。

对策:你可以先说出琐碎的事情是绝大多数工作都不可避免的,然后再正式回答:“很多难事都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的,而很多大事也都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做起的。所以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细致、耐心地把它做好。”这样的回答,既充分肯定琐碎工作的重要性,又委婉地表达出不喜欢琐碎工作的普遍心理,同时还强调自己的敬业精神。

11.刺激陷阱

面试结束后,考官可能会这样对你说:“真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

分析:考官之所以当面和你摊牌,使你陷入尴尬的境地,实际上是在考验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试图撕开你那彬彬有礼的外表,使你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被对方击怒,或者就此失去信心,那你就正好掉进人家的陷阱里面了。

对策:面对考官的咄咄逼人和百般刁难,不管他是假戏还是真做,不管他把你置于什么尴尬的境地,千万不要冲动,而是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你可以这样微笑地回答:“没有关系,谢谢您能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如果方便,您能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吗?以便我今后进一步改正!”

总之,在面试的过程中,考官也许会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陷阱,但只要你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轻松地识破面试中的各种语言陷阱。

最后,请一定要记住,不管面试的结果如何,一定要让自己面带微笑地离开。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永远保持气定神闲地微笑。

案例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诚信为本,摆正心态

创新工场成立时,招聘消息发出来之后,一下子就收到了7000多份求职简历,这让我们在惊叹李开复人格魅力同时,也不禁产生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李开复和他的团队会怎样从这7000多份求职简历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人才呢?换句话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进入李开复的法眼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把目光投向过去吧!早在李开复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他就曾经主持过招聘会,当时微软(中国)研究院招聘的信息发布出来之后,收到的简历是1000多份;后来,李开复到了谷歌(中国)之后,也开始招聘新人,当时收到的简历是3000多份。虽然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在谷歌(中国)所收到的求职简历远没有创新工场多,但李开复选用人才的标准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给应征者设下各种“陷阱”,以考验应征者的情商和诚信度。

比如,李开复在其所著《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本书中,就曾经披露了微软公司在面试时会问到的一些奇怪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估计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个加油站?如果你和自己的导师发生分歧时怎么办?给你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你将怎样去解决它?两条不规则的绳子,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为1小时,如何在45分钟内烧完两条绳子?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说很奇怪,甚至很刁钻,而且没有标准的答案。而他们之所以设计出这些问题,主要是想从一个人的答案中去考察他的人品,考验他的情商。

当时,有一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应聘者在听到面试官问到“如果你和自己的导师发生分歧时怎么办”这个问题时,他马上就开始声讨自己的导师如何压榨学生,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委屈,然后开始抱怨学校的环境不好,不够开放,没有给博士生提供应有的科研环境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位应聘者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优秀,但微软公司还是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从这位应聘者的回答中,他们看到了这位应聘者带有负面的心态和情绪,而一旦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工作,无论公司再给他多么好的工作环境,他还是会不停地指责和抱怨。

还有一位应聘者,微软公司在考察了他的各项指标之后,觉得都不错,但李开复却坚决不录用他。原来,那位应聘者在跟李开复面谈时,曾经很神秘地悄悄告诉李开复:“我在以前的公司做了一个项目,如果能来微软上班,我可以把这个项目带过来接着做!”在这之前,李开复本来是很看好他的,但一听到他的这几句话后,李开复的态度马上就变了,因为他意识到将工作交给这样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放心的,因为他随时可能带着公司的成果“出逃”!那位应聘者注意到李开复的表情变得很凝重,便立刻改口说道:“您放心,这个成果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的!”但这样的亡羊补牢,显然已经太晚了!

李开复还讲了自己在谷歌招聘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谷歌的一些面试内容是通过电话的沟通来进行的。当时,有一位应聘者在电话测试时表现得很优秀,李开复当时几乎已经决定录用他了。但是,几天之后,他却发现这位应聘者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透露了自己面试的经过,说他当时是一边在网上搜索答案,一边回答问题,并为此而扬扬得意。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这位应聘者永远地失去了进入谷歌的机会。

其实,不管是在微软、谷歌等这样的跨国企业,还是在创新工场,李开复都多次强调,职场新人刚进公司时,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而为人处世之道的根本,就是诚信。“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们坚决不考虑”,这是李开复在校园中进行演讲时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

实际上,很多面试官提的问题虽然很“怪”,但其本质并不是一定要听到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在应征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思维方法,以及他们的诚信度。

第三章 世上没有天生的CEO

两千多年前,陈胜和吴广在走投无路之下,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他们揭竿而起,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并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虽然陈胜吴广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但紧随他们而起的刘邦,却最终推翻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并建立起了更加强大的大汉王朝。那么,刘邦是天生的皇帝吗?当然不是!非但不是,甚至出身也十分卑微,但他最后却经过自己的努力,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事实上,纵观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才干都不是天生的,没有哪个人一生出来就注定要当皇帝,或者当宰相,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反观当今的职场,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每一个顶级的CEO,都不是天生的。很多杰出的CEO,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比我们还普通。那么,他们到底是凭借着什么驰骋职场,并一步步走上顶级CEO这个宝座的呢?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与时间赛跑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经过无数杰出人物的验证之后,这句话已经成为真理,很多人就是因为信奉了这句话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在某家医院五官科的一间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病人甲说:“如果我患的是鼻咽癌,我就什么也不做了,立即出去旅行,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拉萨。”病人乙听了,说自己也正好这样想。化验结果出来了:病人甲得的是鼻咽癌,而病人乙则只是长了鼻息肉。病人甲于是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然后就离开了医院,病人乙则在医院里继续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城楼;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一共是27条。最后,病人甲在这张生命清单的后面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接着,甲马上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先去了一趟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最后,开始集中精力写一本书。有一天,病人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就打电话去问甲的情况。甲在电话中兴奋地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呢?过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当时在医院时所说的要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为自己患的不是癌症而将其抛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咽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会活得更久。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从呱呱坠地之时起,每一个人就开始与属于自己的那几十年光阴赛跑,我们渐渐发现,若想在一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多的价值,唯一能凭一己之力去改变的,就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2.把事情做到极致

所谓极致,就是当我们把工作的结果汇报给上级领导时,这个结果无限接近了性价比最高的那个点。这是一种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追求,却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但正如庄子所言:“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只要我们抱着这个态度去做事情,那么我们就会无时无刻不在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会弄不明白,为什么同一家公司的同事,工作能力和学历相差不多,有的人却能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和办公室的明星?有调查表明,把事情做到极致是这些脱颖而出者最主要的特质之一。

这种特质来自于他们内心的自我驱动——不是把每个任务当工作,而是把每个任务都当成机会,并通过每一次的机会来锤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特质的表现,就是他们能在开始行动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在完成工作的时候,不急于收工,而是再审视一遍——还能不能让这个结果再有点滴的提升?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尽力了”。既然尽力了,别人当然也就不愿再苛责,但当你说出这句话时,实际也在承认“我无法做得更好了”。而如果你能够保持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在你的眼里就永远也没有极致。这样,你自然就会从多个角度,想尽各种方法,去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更好。多年前,有一位雄心勃勃却又郁郁不得志的美国小伙子,进入了当时方兴未艾的石油行业,却天天重复着一份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终于磨灭了他的耐心,于是他向自己的主管提出调动工作岗位的要求,但主管却冷冷地对他说:“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那一瞬间,他涨红了脸,真想立即辞职不干了,又苦于找不到其他工作,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地回来。但是那一刻,他突然灵光一现,问了自己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不是自认能力很强吗?那我为什么不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证明自己的优秀呢?于是,他开始仔细研究自己的工作,他一遍遍地问自己:“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在无数次的思考后,他终于发现,有一道工序每次都要花三十九滴油。有没有办法减少几滴呢?那样的话,对整个公司来说,省下的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当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之后,老师傅们却都摇摇头,然后告诉他:“这已经是千锤百炼之后的结果了,别说几滴,就是少一滴也不可能了。”但小伙子并不服气,他开始兴致勃勃地试验。终于,在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只需三十八滴油就可使用的机器,并将这一发明推荐给了公司。这一下,公司终于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因为这一滴油,可以给公司节省上万美元的成本。而在过去所有人的眼里,它的价值都被忽略了。这个拥有着追求极致精神的年轻人,就是洛克菲勒。后来,他成了美国最有名的石油大王。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事物都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次提高的这么一小步,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是对个人品牌的一次累积,而到最后,将汇聚成为超越他人的一大步。

3.不轻易承诺

不要轻易许下承诺!这一条并不是技巧,而是原则。只要你遵守了这条原则,它就能帮助你在职场上左右逢源,迅速受到青睐,成为可靠的员工、可信的合作伙伴、有威信的领导。就像银行有个人信用档案一样,能否兑现承诺,也将被记录在你无形的职场信用档案之中。这份信用档案决定着你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信任。

人们从来不会因为你谨慎承诺而觉得你无能,倒是很容易因为你说了不做,或者做不到而觉得你不可信。只要你有一次让人觉得不可信,那么即使你再做十件让人觉得可信的事情都难以挽回了。职场生涯,实际上就是与人协作的生涯,人们是否愿意将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是否愿意与你协作,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准时、高质量地完成他人的嘱托。

初入职场,或许你难免担心自己“人微言轻”,为了提升自己的所谓“影响力”,你可能会经常以不假思索的承诺让别人相信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事实上,所有承诺在兑现以前都不会被人们重视。

李嘉诚以他自己的经验,曾给年轻人提出过这样的忠告:“做不到的,宁可不说。”所以,即便是在仔细评估之后拒绝别人,也比轻率承诺、最后失约要好得多。

4.保持学习的心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极为迅速的社会,而我们要想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而充实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参加工作后,只要好好工作,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可以了。再说,平时工作又这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呢?”其实,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且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终究也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再学习,才能真正把学习和运用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把知识变成力量,让知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实际上,从我们自身来讲,学习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充实。因为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会得到不断的升华。可以说,年轻时,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中年时,学习是为了补充我们那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习则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更上一层楼的风景。

其实,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且有的人虽然贵为国君,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平公,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学问也相当不错。但是,晋平公到70岁的时候,还希望自己能够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太有限了。但是,我们也知道,古人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算是老人了,更何况此时的晋平公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呢?这个时候再去学习,姑且不说会不会有收获,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晋平公对自己的能力虽然也很自信,但对于学习,他还不至于那么自负,于是他去询问一位名叫师旷的贤臣。师旷也是一位老人,而且双目已经失明了,但他却博学多智,虽然眼睛看不见,心里却一直很明亮。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很想再多读一些书,多长点学问,可我现在已经是70岁的人了,确实是老了,到现在才想起学习是不是太晚了呢?”师旷回答道:“您既然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晋平公不明白师旷的意思,便责备道:“我现在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有你这样当臣子的吗?”师旷见晋平公生气了,便赶紧微笑着解释道:“大王,您误解我的意思啦,我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又蒙大王错爱,怎么还敢跟大王瞎扯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啊!”晋平公一愣,说:“哦?跟我谈学习的事?此话怎讲?”师旷说:“大王,我听说,人在少年的时候学习,就如同获得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学到的东西也保持得很长久;人在壮年的时候学习,就好比中午的阳光一样,虽然阳光已经走了一半,但力量还很强,而且时间也还有很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学习,虽然已经日薄西山,没有了阳光,但还可以借助蜡烛,虽然蜡烛的光亮很有限,可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啊!”晋平公一听,顿时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的确是这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是的,对于学习,只要你愿意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而且从来就没有学到头的时候。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物,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他是到27岁时才开始发愤学习的,但他学了一年多之后,就自以为差不多了,于是就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这才使他意识到学习的确不容易,要取得成果,非得下苦功不可。于是,苏洵从此谢绝宾客,日夜攻读,手不释卷,这就是《三字经》所描述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样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努力,苏洵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助,成为一名杰出的散文家。

而在当今的职场中,我们的学习压力实际上远大于在学校。比如,刚刚进入一家公司时,我们要学习公司制度,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掌握市场方向,洞悉客户心理,适应团队协作,学会与同事沟通,熟悉公司的渠道策略、产品研发、销售策略和竞争策略;走上管理岗位后,又要开始学习如何制订目标、制订战略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地学习和再造的过程。

因此,只有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使我们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和人际沟通风格。

5.不要孤军作战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与他人相处。在学校里,很多人其实都是单兵作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求职、升学、考试、评优、奖学金评定,甚至自习课占座位,这些实际上都是单兵作战。

而在公司里,一切工作要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展开。你是团队的一分子,与你的同事以及其他部门之间是协作而非竞争的关系,你必须依靠你的同事,也必须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人。只有经由团队合作,你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美国著名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所以,如果你无法适应团队协作,你就无法被团队接纳,受到同事们的欢迎。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很早以前就曾经向国人介绍了“公司”的概念。他在《海国图志》中对公司的解释是:“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从魏源的这几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通力协作恰恰是公司的本质。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可以这样说,有一个能够把事情做到90分的明星员工,远远不如一支能保障事事不低于60分的团队。同样的道理,一支明星团队所能发挥的力量,也远远不及各个部门之间的顺畅配合与协作。

所以,是否善于利用身边所有能利用的资源,是否善于与人协作,标志着你是否是一名公司真正需要的成熟的员工。当然,“不要孤军作战”同时也意味着你要学会与公司的同事和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无私的分享,主动为团队协作贡献个人的力量。

6.主动培养人才

由于身处新兴市场,机会层出不穷,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在经历高速甚至超高速成长,这也给身处职场的年轻人以快速成长的机会。目前,很多有实力的公司,其员工的平均年龄基本上都在25岁左右,很多人在参加工作两三年后就当上了主管、经理、高级经理甚至更高的职位。

所以,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当你除去业务职责,还负有管理职责时,任用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抉择,甚至是两难的抉择。不少职业经理人担心新人的脱颖而出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事情发生;而任用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往往又会陷入为下属“救急”和“善后”而无法脱身的窘境。

事实上,作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岗位上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所管理的人有多优秀。很多著名跨国公司都明确规定,要想获得升职,就必须为自己原来的岗位找到至少两名优秀的接替者。这样的规定,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对于管理者本人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蒸蒸日上的公司内部,如果你的部门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会成为整个公司前进的掣肘,这也将直接导致你自己的成长脚步会放缓甚至停滞。

所以,任用最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胸怀,更需要眼界。寻找比你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最终会成就你自己,因为这样才可能让你放开视野,着眼更高的目标,你的团队才会是公司里最有竞争力的团队,你的公司才会成为整个行业里最具潜力的公司。

案例 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还没有创建百度公司之前,李彦宏就已经跻身全球最顶尖的搜索引擎工程师行列,其拥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创建百度公司后,李彦宏更是多次被评为“全球最佳商业领袖”、“中国最具影响商界领袖”等荣誉称号。那么,19岁就进入北京大学读书,23岁远渡重洋赴美国求学,31岁创建百度公司的李彦宏,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最终成为中国顶级CEO的呢?从他的经历中,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们,又会得到哪些启发呢?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2006年,在《鲁豫有约》节目采访中,李彦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起了自己的“成功秘诀”。

二十年来,李彦宏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

2005年,百度公司上市后,就不断有人来劝李彦宏:“百度现在有钱了,应该涉足网络游戏,多个赚钱的业务……”那时网游在中国已经非常热,国内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跻身网游运营商的行列。然而李彦宏的回答始终是“No”,理由很简单,这不是自己所擅长的。

2007年,中国一家门户网站自主研发的在线游戏收入达到上千万美元,在纳斯达克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条清晰的坐拥用户群就可以赚到丰厚回报的赢利模式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个行业更热了,业界的大公司纷纷把网游定为战略级产品部署重兵。

这天,有人拿着一组数据翔实的调研报告来找李彦宏:“从百度社区的用户来看,其中很多人都是网络游戏的玩家,他们每天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比在搜索和社区上的都长,既然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是不是可以着手尝试涉足网游,让他们在百度平台上得到满足?”

李彦宏仔细地看完数据,平静地反问:“数据确实证明了需求,但是我们做网游的优势又在哪里?”“我们有这些用户啊!其他这些网站也都谈不上什么优势,只要有用户、有需求,就可以运营起来了。”

李彦宏缓慢地摇了摇头,坦白地说:“刚回国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网民对网络游戏的热情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特殊形势。但我自己从来不玩网游,很长时间都搞不懂网游。我想,对于这种自己都不喜欢,更不擅长的事,即使商业机会摆在那儿,我也肯定做不过真正喜欢它的人。所以我选择了搜索。今天你让我选,我还是会这样选。”“这个行业的利润比我们做搜索高多了!我们有这么充足的用户需求却不做,实在太可惜了。”

李彦宏想了想说:“那么,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合作的方式,为网游厂商提供一个推广平台,让真正喜欢的人来做他们擅长的事,我们只在里边起间接作用吧。”

于是,作为推广方式的第一步,百度游戏频道诞生了。业界很多人分析百度要进入网游领域分羹,分析师们也总是不停地探问,百度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网游行业?而李彦宏从不为之所动,他的回答是明确的:“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出于同样的原因,在2003、2004年好多人劝百度投入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业务“捞钱”时,李彦宏都以“这不是百度擅长的事”为由拒绝了。正是这样的取舍,才使百度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搜索领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诚恳的回报

1999年冬的一个深夜,在北大资源宾馆内,李彦宏正带着几个工程师赶项目。此时,手机骤然响起,电话是美国的一位投资人打来的。寒暄几句后,对方突然问:“这个项目要多久可以完成?”“六个月。”李彦宏回答。

对方停顿了一会儿,似乎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接着又问:“四个月行吗?如果可以,我们给你追加50%的投资。”

当时刚刚创业,公司需要很多资金来购买设备、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有了更多的投资,能多做很多事,但李彦宏拒绝了:“对不起,我们做不了。”

他的理由是推出一个有把握的产品,时间是六个月,减少两个月,不是没有可能做出来,但质量会打折,他不能冒险。

几秒钟的沉默后,对方突然一阵开怀大笑,对李彦宏说:“对您诚实的拒绝,我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反映出您是一个很真实和稳重的人,把钱投给您这样的人,我们很放心。”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位投资人的判断——由于诚实守信、质量可靠,百度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从一个小网络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随着百度的上市和迅猛发展,短短几年,这位投资人的投资获得了上千倍的回报,创下了全球私募基金在亚洲有史以来投资回报的最高纪录。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人才

2003年底,时任百度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旭阳问李彦宏:“百度走到今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彦宏说:“这事我还真想过。大概有这么三条:第一是专注;第二是商业模式的适配性;第三是人才。”

紧接着,李彦宏又补充说:“我一直是找比我厉害的人,找业界最强的人。如果我有一个位置空出来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如果说全世界的人随便我挑,我会让谁来坐这个位置,第一候选人是谁,第二候选人是谁。我们要尽可能让最优秀的人加盟百度。”

这个故事被另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听到后,连连赞叹,“李彦宏了不起!”有人问:“为什么?”那位老板说:“我招人,眼睛最多盯着中国,不会想到全世界,可李彦宏挑选人才,一开始就站在全球高度上了。”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李彦宏的全球选才之道,才使百度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两任CFO就是典型的例子。

2004年初,李彦宏希望公司建立起严格的、公开的、透明的财务制度,为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作准备。他需要一位好的CFO,便委托一家全球最顶尖的猎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为百度寻找一位这样的人。

海德思哲找来了很多的人,李彦宏一轮一轮地面试,都不很满意。直到有一天,当时是普华永道亚洲区合伙人的王湛生出现在李彦宏面前,在谈了两个小时后,李彦宏意识到,这个人就是当时百度能在业内找到的最好的人选。因为这个人不仅财务好,而且年轻,又是个网虫,他看得到互联网的前景,也知道搜索引擎的价值所在,更为难得的是,还是个非常富于创造力和激情的人。

那天,由于王湛生急着要去赶飞机,所以两个人匆匆道别。

王湛生刚出门,猎头公司的人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李彦宏说:“我们又找到了几个候选人向您推荐,什么时候您有空儿可以安排见面?”李彦宏笑了笑,说:“后面的不用见了,我已经找到了最好的CFO。”

王湛生加盟百度之后,用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精彩一幕向全世界证明了李彦宏的眼光,他的确为百度请到了全世界最好的CFO。

遗憾的是,2007年底,王湛生因为一次意外而不幸去世,这对百度是极大的损失。

这时的百度已经很有名气,许多猎头公司都盯着百度这单大生意,一些在此行业中颇有资历的人也主动找到李彦宏想来坐这个位置。

李彦宏心中虽焦急,却自有他的方寸——百度已经上市,公司大了,财务制度的规范透明已不成问题,而财务管理控制成了头等大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拿到了Jennifer的简历,这个人虽然没有互联网行业的相关背景,但推荐人告诉他,这位在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主管财务多年,并担任过中国通用汽车CFO的中国女性,有着大型公司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丰富经验,而且极为敬业。李彦宏眼前一亮,他立即与Jennifer约定在旧金山见个面。

这次专程的美国之行中,Jennifer的职业精神给李彦宏留下了深刻印象。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办公地点在底特律,为了既见李彦宏又不耽误工作,她安排了当天往返的行程,来回一共飞了十个小时,而面谈只进行了两个小时。

李彦宏回国后不久,Jennifer就加盟了百度,在此后的一次公司内部沟通会议上,李彦宏开心地与大家分享了请来新任CFO的经历,他说:“我相信,这样一个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一定能把百度的财务管理带到国际的高度。”

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之际,Jennifer用她优秀的财务管控能力为百度向纳斯达克交出了令人信服的业绩;不仅如此,她更以她出色的沟通能力,让投资人重新认识了百度的价值,对百度充满信心,在市场仍然一片肃杀之际将百度股价推上了新高,为纳斯达克留下一抹惊艳的中国红。

正如对这两任CFO的挑选,李彦宏一直力争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找到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百度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把分享当成习惯

2004年年初,负责百度商业搜索产品研发(简称Ecom)的员工子正遇到了个挠头的问题。

随着百度商业产品的发展,原来推广结果的精确匹配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客户的需求了,Ecom准备立项开发“智能匹配”系统,希望只要是跟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匹配的相关推广结果都能呈现出来。这个匹配的相关性,就成了这项任务成败的关键。

让子正着急的是,Ecom之前的经验主要是如何搭建商业产品的管理信息系统,怎么“把关键词给匹配好”对他来说完全是个新课题,不仅要从头摸索,而且也无从下手啊!他正在发愁,Outlook里飞来一封邮件,来信者不是别人,正是李彦宏。

李彦宏在信里说,“在相关性方面,网页搜索(PS)和搜索新产品(NS)团队都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Ecom不必再从头摸索,可以向他们请教。”同时,这封邮件也抄送给了PS和NS的相关人员。

子正皱了几天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他赶紧开始给PS、NS写信约时间当面请教。谁知这信才写了两行,PS团队的邮件就跟来了:“听说Ecom的新项目也涉及相关性了,PS多年来在这方面有不少积累,包括分词等基本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能够以基础库的形式直接调用;这些积累还包括一套能提高查询串与一段文本的匹配相关性的方法,具体是……“做相关性一开始可能会遇到×××问题,还可能有××××困难,其中×××是最重要的……”

子正后来对团队里的工程师说,看到这封信,简直就像张无忌遇到《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的神功开始在他脑子里从一团虚无缥缈,转化成代码雏形。

这时,桌上的电话响了,是NS的一位经理打来的:“嗨,子正,你们也开始做相关性啦,我们当时做的时候,从PS那儿学来好多东西,我们又发展了一些,我们有个内部培训的PPT,你看你什么时候有空儿,我们给你介绍一下吧。”“好啊,谢谢!谢谢!”子正非常兴奋,赶紧定了时间和会议室,在邮件里也不用过多地客套,直奔主题,约好大家一块儿讨论就是了。

开完会,子正激动地回信给李彦宏:“PS和NS的同事真是太nice了,他们提供的那些‘相关性’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感觉自己一下子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现在我们对完成任务已经有了信心和思路!”

不久,李彦宏回信:“很好,Ecom在相关性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也请主动拿出来和其他团队分享。每一次分享,都会使百度更快、更强。”

要问百度人这种主动分享的精神从哪里来,还得从“七剑客”时期说起。百度刚刚创立之时,李彦宏就把主动分享的习惯赋予了它。他常常跟大家讲:“无论你是获得了新的知识、教训,还是遇到了困难,都应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要让别人重走弯路,这样我们的速度才能更快。”

在李彦宏的带动下,百度人话都很多,早上,聚在小会议室吃油条、喝豆浆的时候,会嘻嘻哈哈带点儿自嘲地分享昨天某某写代码时犯的错;工作中突然遇到一个问题,卡住了,就去打扰一下身边的同事,一起辩个结论出来;独自在家时突然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灵感,马上打开电脑梳理思路,兴奋地给大家群发个邮件请求拍砖……

这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百度发生着,于是,主动分享就成了每个百度人的习惯。永不满足

百度的牛人多,随着百度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大,在行业里一骑绝尘,一些大牛儿们说话时也越来越牛。

一次,李彦宏在一个产品讨论会上问起大家对竞争对手的一项新技术的看法,没想到,好几个人都非常轻视地表示出“我看没啥前途”的态度,另外一些人则表示还未来得及关注研究。

没有人察觉到,李彦宏轻轻地皱了一下眉头。就在下一个总监会议结束前,李彦宏走上前台,专门给大家分享了他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那是苹果公司创始人、CEO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这段演讲的题目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李彦宏说:“当我们满足于现状的时候,倒退、挫折就会到来。每一个百度人,永远不要满足,永远要记住,始终保持‘饥饿’与‘愚蠢’,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样,公司才能更迅速地发展,每一个百度人,也才能跟上公司的成长。如果我们不能不断学习,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2009年7月,李彦宏在一次公司全体经理以上员工参加的战略沟通会上宣布了百度提拔干部的三个重要标准,而“保持学习的心态”赫然列于其中。

在百度工作时间稍微长一点儿的人都知道,李彦宏本人就是一个非常热衷学习的人。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他从来没有离开网络超过二十四小时,每天早上起来,他都会上网看看业界新闻和产业动态,看看有什么新的知识和现象需要学习和研究。一直到今天,李彦宏这种持续学习的激情都没有改变。

第四章 不可或缺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对了职业,你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获得极大的提升。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说:“如果我们选择了并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社会使命的人,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妄自菲薄。”那么,初入职场的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呢?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松下幸之助

1.为何而工作

有时候,为何而工作比做什么工作更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呢?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我毕业了,当然要工作。”有的人说:“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养家糊口。”有的人说:“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有的人说:“我有工作能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有人说:“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回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我们不能否认,工作的直接目的确实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但这绝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事实上,从一个人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他就在为自己所服务的社会提供一定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他无法再提供这样的价值,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你能够为他人提供某种价值,你才能被认可,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而这也正是工作的原因。如果你忽略了这个问题,就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心态,也享受不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更别说实现自我价值和取得成功了。一个城市人病了,亲朋好友来探病的时候安慰他说:“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你就放心养病吧,家里的事情有我们!”老板和同事来探病的时候安慰他说:“工作上的事你什么都不要担心,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了,你只要好好养病就好了……”一个农村人病了,他妻子和孩子来看望他,妻子认真地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家里很多事情都需要你来拿主意。”孩子对他说:“爸爸病了没有办法工作,也不能陪我玩了,爸爸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几个月后,城市人在亲人、朋友、老板、同事的一声声“你放心吧”、“你好好养病吧”的安慰声里,认为已经没有人需要自己,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了。最后,他在失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农村人在妻子和孩子的“我们需要你”的呼唤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希望自己要尽快好起来。最后,在强烈的求生欲望的驱使下,他终于战胜了病魔。

可以说,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一个人的价值之所在。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所需要,他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当你的工作不被公司需要,即使不被公司辞退,你也会因为感觉工作没有价值而最终选择离开。所以,要想创造更多的价值,你就必须在工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挖掘个人的价值,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你才能通过工作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有想清楚自己为何而工作,你才能知道自己工作的真正意义,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将工作做得更出色,从而实现从平庸走向卓越的目标。因此,当你抱怨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请先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你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你能创造多少价值?你所能创造的价值与雇用你的公司所需要的有多大差距?你又该怎样去缩小这种差距?等你想通了这些问题,你就不会对工作和未来感到迷茫了。

2.职业生涯规划比努力更重要

人的一生有五个重要时刻:出生、死亡、求学、求职、求偶,这里面包括事业和家庭的建立。生和死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求学、求职、求偶是可以选择的,而这三大选择,实际上也影响着你的一生。尤其是求学和求职,更是息息相关的。

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家雪恩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三个旋律构成的交响乐,工作职业事业、感情婚姻家庭和个人成长。所以,工作和职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立足之本。不工作行不行?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中了一个大奖,能令你一生衣食无忧,你还工作吗?结果大部分人的回答还是要工作的。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选择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对了职业,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认识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社会有很多分工,只要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乐在其中。我们经常和别人比,却忘记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比如,上大学之前所有人的目标都非常相似——考上大学。但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从此就分化了,没有什么可比的,每个人走自己不同的路,谁好谁坏没有具体的标准,谁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人生。只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你就是生活的幸运儿。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总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兰奇大学毕业四年了,在这四年里,他已经换了七八份工作。兰奇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他不排斥也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兰奇通过亲戚的关系在本地一家事业单位做了文员,但是一直是合同工性质而没有编制。一年后,该单位进行人事调整,兰奇没有悬念地成为了最先被调整掉的那部分人之一。在之后的两年里,兰奇断断续续做过行政助理、市场专员、销售助理、客户经理等工作,但是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他不清楚自己下一份工作是什么、能做多久。看着同一年毕业的同学一个个都有了家庭和自己的事业,没有创业的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事无成的兰奇感到很难过,但又无可奈何。

兰奇因为缺乏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以及长、中、短期规划,所以往往被工作牵着鼻子走,遭遇职业危机便茫然失措,不清楚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只能去碰碰运气。由于没有能力也没有确定自己的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兰奇只能选择托关系进了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的单位和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遭遇人事变动后,重新求职时,却没有一份工作能做得长,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自己的长、中、短期能实现的职业目标又是什么。如果兰奇不先针对自身的情况结合职场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剖析,确定自己的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找对方向和平台,脚踏实地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接下去还是会重复以前的路径。这样一来,遭遇职业危机的几率就更大了。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职业上求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盲目的努力,都不会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像大海上没有目的地的航船,不管花费多长时间,都难以到达目的地。很多人之所以到了40岁仍然在职场上默默无闻,原地踏步,甚至碌碌无为,混日子等退休,时刻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没有更好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人说“没有计划,就是计划失败”,这话一点不错,而且也非常适用于职场。如果没有计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从来不曾想过作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那么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代价。小榄找工作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从2004年大学毕业开始,小榄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拼,从最开始的助理技术员到后来的项目经理,小榄走得比较顺利。但是因为金融危机,小榄所在的公司被兼并,小榄“光荣下岗”了。突如其来的职业危机出现,毫无准备的小榄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榄开始找工作,但并不是很顺利。因为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小榄找了三个月工作还没有结果,就开始焦虑起来,最初他精挑细选,但现在已经开始大量投递简历,只要和自己搭边的岗位,小榄全部进行了投递,但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如今小榄已经待业一年多,不但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也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而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小榄虽然有自己的大方向,但是没有去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道路,也没有制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出现职业危机后就完全乱了阵脚。

一个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合理规划的结果,读书的时候,要有学习计划;工作的时候,要有工作计划。职业生涯同样需要计划,有了计划,你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而没有计划,你将会陷入失败的沼泽地。

事实证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计划,我们的勤奋、敬业、忠诚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上的空中楼阁,谁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坍塌。所以为自己制订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

3.创业还是打工

如果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刚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的必然选择就是先找一份工作。同时,大多数人都想过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能一辈子打工。如果条件具备,那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出来自己创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很多人的想法是,给人打工有点不甘心,自己创业又有点底气不足,于是他们在打工和创业之间摇摆不定,始终下不了决心。程依和木子在同一天进入一家企业担任不同部门的经理。程依在好几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他聪明、有潜力、有创意,但是做事不太稳重,希望通过打工学习经验,等条件成熟,他想自己出去创业,然后做出一番不凡的事业。木子以前在两家外企分别做过两年,与程依相比,木子虽然显得才智平凡,做事中规中矩,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而是比较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也有很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进入公司后,两个人有相同的职位,业绩也不相上下,却有着不同的工作心态。程依想学习经验为创业作准备,于是仅仅关注工作的质量和个人的成长,对于企业的一切规范和礼仪都不放在心上,他认为将来要自己创业,关注这些是没有用的。但有时他也觉得这家公司很有发展前景,待遇也很好,长期做下去也可以。再加上他的聪明和创意,很快他就成为企业上下公认的“怪才”。木子则每时每刻都注意言行,只要有同事在场,他都会用开会讨论总结发言的风格来说话。这让程依觉得木子有些做作,但木子的成熟得体却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同。几年过去了,木子被提拔为区域经理,成为程依的上司。程依对这次提拔有点不满,因为他的工作做得都不比木子差,甚至有些方面他的能力和业绩比木子更好。但长久以来,由于程依的态度,使得上司只看见木子的成绩,对程依则不是那么满意。当程依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时,才发觉自己离创业的目标依然很远。因为他只是想创业,却没有真正为创业作过多少准备。再看看现在这份工作各方面都不错,创业的冲动似乎也不是那么强烈了。程依开始困惑,以后的路,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

有人说过,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那么最后就很可能从椅子的中间摔下来,因为两把椅子比一把更不容易保持平衡,摔下来是必然的。可在现实中,不少人却同时“坐”两把椅子,甚至同时“坐”更多的椅子。从上面的这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之所以要提拔木子而不提拔程依,很大程度上就是程依自己的想法影响了他的行为,觉得打工不如意的时候,自己还有一条后路去创业,创业没机会的时候自己还能旱涝保收地打工,左顾右盼以至于影响了工作。所以,是打工还是创业,你一定要尽快作出决定。

那么,到底是打工还是创业?要明白这一点,你就要明白成功创业所必备的条件。

(1)要有足够的资源。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资源都是十分欠缺的。资源不足,使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一般来说,创业资源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码的资源,二是具备差异性资源。如果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客户资源:谁来购买;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经营管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行业准入条件:某些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与限制,需要有资格才能进入;人力资源条件: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

以上这些资源,虽然创业者并不需要100%的具备,但至少应具备其中一些重要条件,其他条件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获取。创业者如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其他资源欠缺也可以弥补;如果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其他资源的欠缺也容易改变。

(2)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除了要有足够的资源准备外,心理准备最重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好好地思考。

第一,为什么要创业?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去承担风险?如果需要创业的话,已经取得的利益是否舍得放弃?

第二,自己的核心资源优势是什么?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是有足够的资本和行业经验,还是有了足够的客户资源和技术创新?自己是否具有商业运作能力?是否拥有战胜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优势?

第三,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度过创业期的消耗?走过创业瓶颈阶段需要多长的时间?

第四,自己创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如果创业失败,那么自己会面临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你是否承受得起这样的结果?

当弄清楚上面的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决定是否创业了。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创业前心理准备不够就匆匆忙忙进行创业,以至于失败得一塌糊涂。

4.不要轻易跳槽

如今,跳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流行语,很多人在公司待了不过几个月,就开始想要不要跳槽,该不该跳槽。特别是一些有一技之长或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一个地方,明天又跳到了另一个地方,曾有人幽默地说,如今的人就像脚底踩了风火轮一样,一年不见面,到原单位找人找到的概率还不如到广场上兜风碰上的概率高。这话虽说夸张了些,但也从另一面反映了现在跳槽频率之高。

跳槽,几乎是每一个职场人都会遇到的职场经历,合理的职业流动能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下更好地引入合适的人才。然而社会的浮躁风气,让更多职场人变得急功近利,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频繁跳槽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生的积累,那么,他们的这些愿望能够实现吗?何琳是2005年某名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喜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毕业时为了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她进入了某制造企业开始了他的HR从业历程。由于公司管理混乱,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许多方面都做得不够专业,她希望自己能够在HR这个职位上全面发展,于是2008年初她辞职跳到一家国际货运企业做了招聘专员。但跳槽之后没多久,她发现该企业承诺的薪酬始终无法兑现,于是半年后她再一次跳槽到了另一家民营公司担任培训专员。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何琳所在的民营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春节前,何琳所在的公司宣布破产,何琳一夜之间丢了工作,无奈的她只得加入了金融危机下求职的大潮,但求职近百次之后也没有找到工作。身心俱疲的何琳不得不反思自己频繁跳槽所带来的恶果。

频繁跳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对求职者心理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稍不留神很可能就导致整个职业生涯受到影响。因为跳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你以前获得的成就和工作经验就此一笔勾销,你将开始重新创业。因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当你想跳槽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有些求职者只看跳槽后的职位高低,却不去考察新公司的环境和文化,结果与新公司的企业文化很难融合;有些求职者跳槽时只认准了一个热门行业,却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结果导致求职失败;也有一些求职者一味追求高薪,却忽视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职业规划,放弃了眼前的工作选择跳槽到陌生的领域,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频繁跳槽本身对用人单位就像是颗“定时炸弹”,企业往往会对其稳定性产生疑问。所以跳槽者在频繁跳槽的过程中又无形中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因此,当跳槽成了一种随性行为,跳槽也就变成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致命杀手了。国际金融专业出身的江雨在一家有三四十人规模的公司从事文秘工作。她已经在这家公司做了四年,每月的工资已经上调到了四千,但江雨知道,这个工资水平已经是这家公司这个职位的极限了,所以随着“金九银十”的职场黄金季节的到来,很多同事都跃跃欲试,江雨也想试一试。她想换一个工作种类,因为她觉得文秘毕竟是一个青春饭碗,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文秘。但是她不知道做什么好,因为她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公司杂务中忘得精光了,要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根本就无从做起。最后,江雨想到市场营销的进入门槛较低,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比较大,再加上她自己也很喜欢和人打交道,于是很快就转行做了市场营销。但她没想到,营销工作根本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做,由于没有经验,江雨在一家销售公司做了三个月的销售之后,就因为一直没有业绩被辞退了,更不要提赚钱了。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江雨这样的经历,本想跳到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换一个工作种类和环境,结果却事与愿违。其实这些人只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或是不安于现状,很想要有所改变,而事实上,他们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或是应该往哪里跳,拿什么资本去跳等,结果栽了大跟头。

其实,幸福与不幸福原本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甚至还可能是你的束缚。如果不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你就很难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此,在跳槽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什么。

要想跳槽成功,必须先具备三个因素:需要、方向和资本,如果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你最好还是待在原地。

(1)先考虑好有没有必要跳槽。很多人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但事实上,改变薪水的不是跳槽,而是你的职业发展。如果你的跳槽无助于你的职业积累和发展,那么这样的跳槽就是不理智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感觉处境不妙,不但无用武之地,可能连开展正常工作都很困难,无法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那么你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要及时做好跳槽的准备工作,然后付诸行动。

(2)要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错误地肯定自己能干什么,比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还要糟糕。很多跳槽没成功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确定好方向或是方向不对,以至于跳来跳去总也找不到归属感,甚至还会越跳越往下“掉”。因此,即使你有很好的跳槽动机,但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就突然跳槽,你就没有足够的求职优势,甚至还会碰一鼻子灰。因此在你还没确定好方向时,不宜跳槽。

(3)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能果断跳槽。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或是无法利用原有的工作经验,那么你再怎么跳也于事无补,甚至是越跳越糟。

总之,跳槽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我们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方法之一。如果能在跳槽前做好职业定位,充分考虑好自己的职业取向和个人独特的价值,了解新公司的企业实力、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做好准备再跳,这样,获得的新工作就自然会变得稳定许多。所以,跳槽之前务必多作一些准备,才能让自己跳得更理性。这是跳槽者以及准备跳槽的人都需要特别注意的。

案例 新东方集团总裁俞敏洪“另类”的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创富17年,俞敏洪一直在苦心孤诣地树立一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为理想主义鼓掌和欢呼的新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和气韵足以揭示新东方成功的所有奥秘,也足以给职场新人带来一种全新的启发。

那么,俞敏洪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是如何看的呢?他又是如何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让我们先来看看他写的一篇文章吧!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你不知道这辈子能够走多远》:“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俞老师,你当初想到过自己能够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当初我知道新东方会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一定吓晕过去了。我当初做新东方,仅仅是为了生存。新东方的第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我怎么敢想象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年培训学生达一百多万人的教育集团呢?如今,回头看去,自己也有大吃一惊的感觉,很多自己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人们做事情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一辈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有些人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或政治家,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而奋斗。而第二种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他们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往前走,未来一定要比今天更美好。“我大概属于第二种人。一个农村孩子很难去设想自己的终极理想,能够吃饱就算万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向往土地之外的生活,梦想自己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走进大学读书。所以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第一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二年;第二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三年;前两年连普通大专院校都进不去,第三年却意外地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人生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生,而这一惊喜又是和我持续不断的努力密切相关的。“抱着这种态度,我一直努力到今天。在一场严重的肺结核之后,我意外地变成了一个乐观的人,因为我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所以更加珍惜每一缕阳光;在联系出国屡次无望的情况下,我意外地收获了新东方学校,拥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在经过了很多的生死考验后,我意外地把新东方变成了美国纽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在经过无数次的蜕变和洗礼后,我意外地把自己从一个书呆子、教书匠变成了管理着八千员工的还不算太糟糕的企业领导。过去,我没有预料到也没有设想过新东方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今天,我懂得了生活充满无穷的可能性,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辈子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骆驼一样在沙漠中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心中的绿洲前进。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意外的惊喜。”说得多好呀!高考,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在痛定思痛之后,他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二是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做一只骆驼

1993年,俞敏洪开始着手创办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他在赌一口气,就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耐把一所学校办起来。他一个人往来奔忙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和培训班之间,为了金钱,为了生计,为了自己那朦胧而遥远的未来奋斗着。那一年,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到美国去”成为那时期中国青年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之下,英语培训急速升温。

机会来了,抓住它,就这么简单。俞敏洪牢牢地记得刚开始办英语培训班时,上课地点设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间平房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个冬天还未刷完小广告就结冰的胶水桶。当年俞敏洪人生的理想是赚够10万元,去美国留学。

从199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5年年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俞敏洪创业的第一个奋斗期。这期间对俞敏洪的最大挑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想方设法去化解诸多复杂问题,比如跟政府各部门领导打交道,包括公安局、卫生局、环卫局等,面对那些公职人员,俞敏洪时常惶惶然不知所措。那时候,后勤行政管理也由俞敏洪亲自抓,管到最后他终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常常是这个教室停电,那个教室资料不够,东奔西跑,疲于应付。与社会打交道和办学教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为此,俞敏洪经历了很长一段痛苦期。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俞敏洪:“如果用一生去丈量,马和骆驼哪个走得更远?”这真是个奇怪而无趣的问题,俞敏洪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一定是马。”朋友干脆地回应:“你错了,骆驼走的路远远比马多,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下来的。”

这则故事启发了俞敏洪,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头始终行走、永不倦怠的骆驼。俞敏洪自言:“我走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我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从高考那天开始每天如此。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你的未来,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获得你所意想不到的收获。”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读俞敏洪的文章,总是会让人生出一种深切的感动,总是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力量的传递。而精神激励、心灵励志等,一直都是俞敏洪一直着力培育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也已固化为新东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并且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致富”的形象。

今天,对于新东方绝大多数人来说,新东方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家园。不过,俞敏洪也承认,理想主义是靠利益驱动来实现的,新东方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体的。但是,所有的理想都要靠人才去创造,而人才是需要利益实现去维系的。新东方能有今天,是拼死拼活干出来的,是利益实现、情感维系、理想驱动的结果。新东方的理想主义不是理想化,因为他们的理想主义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俞敏洪说,他每次去西藏都会很感动,因为他看到很多藏民穷苦了一辈子,为了一次朝圣甘愿“五体匍匐十万计”,一路磕头磕到拉萨,然后带着无比愉悦的心灵满足离开布达拉宫。虽然他知道,公司不是宗教机构,很难达到靠信仰支撑的境界,能做到理想感召就已经是极限了。经营新东方这些年来,俞敏洪就一直不停地向员工们灌输一种价值观和事业理想。

俞敏洪认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矛盾,理想主义的实现可以依凭多个载体,比如你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你可以是私人化机构。这些年来,新东方的公司属性不断变化,从个体户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但是对于俞敏洪来说,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从未改变。这使他直面现实时,不再绝望,不再痛苦,而是努力、专注地寻求生活与事业的空间,以一种人文情怀给予中国最广大学生群体以精神的鼓励和人格的培养。也就是说,新东方的理想主义是建构在对中国教育、中国学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在俞敏洪看来,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一个机构,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只是自顾自地埋头赶路,而是要经常仰望天空,因为这是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成功的信念。

第五章 积累人脉,为明天的成功作准备

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人际关系越好,机会就越多,成就就越大。因此,从踏入社会,走上职场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因为拥有良好的人脉,你就拥有了一笔重要的潜在无形资产。在以后的奋斗过程中,你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也会更加如鱼得水。可以说,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积累更多的财富,就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去认识和接纳更多的人。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的机会的手段……企业家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创新的源泉,去寻找表明存在进行成功创新机会的情况变化扩其征兆。他们还需要懂得进行成功的创新的原则,并加以运动。——彼得·德鲁克

1.四海之内皆朋友

在中国的收藏界,提起“火花首富”吕春穆,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成功靠的就是人脉的积累。他原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就决定收集火花。首先,他通过各地火柴厂家,收集到了几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火花。此后,他主动走出去,以“花”为媒,以“花”会友。1980年,他结识了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花友”。这位热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的一位花友索购一本花友们自编的《火花爱好者通讯录》,这一下让他结识了国内100多位未曾谋面的花友。他开始与各地花友交换藏品,互通有无。同时,他还利用寒暑假,遍访各地花友,并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外的集花爱好者联系。就这样,在广泛的交往中,他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享受,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成功创造了机会。后来,吕春穆凭自己20多万枚中外火花精品,跻身于国际性的火花收藏组织,成为英国皇家火花协会和香港帆船火花协会会员。同时他也被誉为“火花大王”而名满京城,独领风骚。

很显然,吕春穆的成功得益于交际。如果没有以“花”为媒,结识朋友,通过朋友再认识朋友,那么他就仅仅只是一个火花爱好者而已。

事实一再证明,搭建丰富有效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到达成功彼岸的不二法门,是一笔看不见的无形资产!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子,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网,为成功做好准备!

2.和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一个人的人脉圈子往往都是先从对身边亲人的接触和积累开始,然后再慢慢发展到老师、同学、朋友、老乡、同事,最后再突围到更大、更高端的圈子中。其中,因为熟悉和了解,来自身边的人脉圈子,往往也是最牢固、可靠的圈子。亲戚、老乡、同学、战友、同事,也都可能成为你事业发展中的“贵人”。董剑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报社广告部工作。工作期间,他时常接触到海尔、春兰、百事这样的大客户。董剑在给这些大客户搞创意或争取版面时很卖力,从来不偷懒,而且还会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客户对他的态度很满意,因而彼此间关系十分融洽。后来,董剑出来自己创业时,自然想到了这些过去的伙伴。当时,春兰空调恰好在该市还没有专卖店,他就跟销售部的负责人谈起此事,由于有了前面的一层关系,所以春兰空调在众多条件差不多的经销商中,把独家销售权给了他。

从董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系就是机会,关系越多意味着机会也就越多。即使你并不想创业,即使你还只是一个每日在为一个小单子而忙碌的小老板,即使你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员,即使你还只是一个学生,好好规划自己的人脉圈子都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你只要和那些关键人物有所联系,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寻求支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从哪里入手、该向谁求助。这样,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比如,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启动资金就来自于他的亲戚、学生、死党朋友以及几个曾经跟他从杭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回杭州的老部下。因此,一定要和自己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3.结交关键和重要的人物

在西方曾有一句著名的格言:“重要的不在于你懂得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这句格言看起来虽然很势利,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不断地认识那些能够改变或帮助你的人,才能构建起有用的人脉资源库。

美国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怀特,在儿子还上学的时候就对他说:“在学校里要和一流的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也许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世俗,但事实上与优秀的人为伍是促使一个人迅速成长的捷径,而这也正是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最好的诠释。美国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于是,他跑到纽约,并在早上7点就去拜访大企业家威廉·亚斯达。亚斯达有点讨厌这个不速之客,但他还是听完了华卡的问题:“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后来,他们谈了很久,随后亚斯达让这位农家少年去访问其他的名人。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虽然他得到的忠告对他赚钱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他们给了华卡很大的自信。几年后,24岁的华卡成为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

也许华卡这个结交名人的方法我们是无法效仿的,但是他的信条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向那些成功立业的前辈进行请教,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机运。所以,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多结交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曾经有人认为,保罗·艾伦是一位“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的人。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保罗·艾伦成为富翁的真正原因是,他年轻时就与比尔·盖茨志趣相投,所以在一起干事业。当初他们在波士顿注册微软公司时,总经理是比尔·盖茨,而副总经理就是保罗·艾伦。作为比尔·盖茨的好友,作为微软公司的副总,成为亿万富翁是理所当然的,怎么会是意外的呢?

认识关键和重要的人物,当然首先要开放你自己,从各种渠道入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你经常接触的圈子,除非你本身已经是一个很高端的人物。比如,在校的学生可以争取以志愿者或义工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各种重要活动、讲座、校外的会展等;毕业生应该争取进入一流的大公司,以结识更多杰出的人士;有一定积蓄和工作经验者,就可以多多参与有顶尖人士出席的会议和论坛。

4.学会和陌生人说话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和陌生人说话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但从规划人脉的角度上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要知道,每个人在用尽自己的资源却依然难以取得成功的情况下,都会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而很多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的也往往是陌生人,如果我们对于接触陌生人和外界社会抱着完全排斥的心态,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呢?因此,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和交流,当然也包括陌生人。成长青从加拿大麦蒂尔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加拿大亚历山大咨询公司从事企业咨询工作。1991年8月,他从美国旧金山机场飞往蒙特利尔,并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过去在聚会中见过的人。随后,他主动过去打招呼,一番寒暄过后,两人开始互相交流起来。成长青在飞机上遇见的这个人,正担任多伦多道明银行的人事部经理,他在了解成长青的性格和能力后,主动邀请说:“你很优秀,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到银行工作?我们银行正需要一位你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成长青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便加入了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担任该银行的高级客户经理,主要负责电信业和矿产业,协助这些企业做融资业务。而在多伦多道明银行的两年,更是为成长青今后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成长青已是渣打银行中国投资部的总经理。

5.维护好人际关系网络

人脉网常常是变动的,我们需要对之进行维护和检修。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而要维护和管理好人际关系网络,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填写记录卡片。经常记录在什么活动中结交的人,不要只写下名字,或者把名片收好就行了,而是要写下自己对他们工作最感兴趣的方面,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包括一些特别的事物。虽然没有多少细节,但需要的时候,它肯定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第二,保持背后的忠诚。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则是尽可能地让人感受到你是值得信任的。这需要我们做许多事,比如在他的背后赞美他,不要担心这些赞美的话传不到他的耳朵里。

第三,特殊日子的祝福。小事也可以有大影响,在特殊的日子里,别忘了送上一条短信、一封电子邮件等,这个特殊的日子包括对方的生日、婚礼、升职等,当然,在别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你也不要忘记说一些鼓励的话,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实际的帮助。

第四,保持沟通和会面的渠道。与同行每个月在聚会上碰面,这种内部聚会会有不少免费的内部消息;与朋友能够保持见面和交流的渠道,你会发现感情因此不褪色,而且当别人有什么信息的时候,也肯定不会忘记提供给你。

6.学会有选择地交朋友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清末曾国藩也曾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结交好友的重视程度。

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实际上比古人更需要朋友。因为朋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而不同的朋友对人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和爱吹牛的朋友在一起,你最终也很可能会染上这种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毛病;和不学无术的人交朋友,你最终也很可能会丧失斗志,甘于平庸。相反,如果能够和宽容大度的朋友在一起,你会变得宽容对人,不再斤斤计较;和乐观快乐的朋友在一起,你会更多地看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而不是紧抓生活中的那些阴暗面不放。因此,在选择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上,一定要慎重考虑。

被犹太人视为经典的《塔木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和狼生活在一起,那么他只能学会嗥叫;如果和优秀的人接触,那么他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吧。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钱人,那么无论你有多穷,都要坚持让自己站在富人堆里去。因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们致富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你自己致富的梦想。

案例 请听阿里巴巴CEO马云一言

2007年11月6日,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日子,阿里巴巴B2B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了!

而且,在震荡成为股市主旋律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旗开得胜,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了122%,一举成为中国互联网界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其筹集到了16.9亿美元,更是超过了2004年谷歌上市的融资额16.5亿美元,创下了全球互联网融资额的新纪录。

阿里巴巴B2B公司上市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对马云1999年首创的中国B2B模式的认可,也让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人原创的互联网公司的伟大力量。

那么,从马云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创业时要找最合适的伙伴

200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团队荣获“2007年最聚人气团队奖”,马云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时,作了领奖感言:“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这个团队。8年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很多,但是每次面临压力的时候,这个团队都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很多鼓励……“这帮人是跟我从杭州到北京的。到了北京,我们在前14个月里干得那么出色,到第15个月的时候,方向不一样了,很痛苦,我决定回家。他们一开始很震惊。我给他们3个选择权:第一,你们去雅虎,我推荐,雅虎一定会录取你们的,而且工资会很高;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荐,工资也会很高;第三,跟我回家,只能分100块钱人民币,你们住的地方离我5分钟以内,你们自己租房子,没办法打出租车,没办法上下班,而且必须在我家里上班。你们自己作决定。我给你们3天时间考虑。这些人出去后,3分钟后就回来了,说:马云,我们一起回家吧。”

这支在困难之中仍对马云不离不弃的团队,成为了马云创业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柱。平时,马云说到他的团队时总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我身陷困境的时候,总能遇到好人。这一切都是人际关系,是友谊,是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在一起合作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他们就没有阿里巴巴,而没有我的话,还会有另一个阿里巴巴。”

而作为给创业者的建议,马云更加强调的是——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

马云认为,创业时期不要找明星团队,不要把一些成功者聚在一起,尤其是那种35岁、40岁就已经有钱了、成功了的人。马云认为,已经成功过的人,在一起创业很难,所以创业初期时,一定要寻找那些还没有成功、渴望成功的团队。等到事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请一些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最合适的人”呢?马云认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根据企业而定,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必需的。

(1)人品好

这是合伙人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刚开始创业,没那么多经验或精力去规范和约束,更多的是激情和自发。选择人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2)互补性强

进行团队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清楚每个人的长处,而对于一些小的缺陷要学会包容。

选择互补性强的团队并非只是说性格上的互补,而是每个人的长处的互补,因为这涉及分工的问题。

(3)善于沟通

企业是个利益共同体,因而双方都有责任主动去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强大的执行力的前提。只有把每个人的想法理解到位了,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而理解的前提则是有效的沟通。

(4)能共同承担责任

创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学习改正的过程。总结错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每个人都要为错误承担责任,而不是互相指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让心浮气躁的人离开,让意志坚强的人留下

1999年大年初五,马云趁春节放假大家都回杭州的机会,把十几个朋友拉到自己家里开了一次创业动员会。对于这次动员会,现为阿里巴巴副总裁、“十八罗汉”之一的金建杭是这样回忆的:“马云主讲,其中讲到三点: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就是说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这三点目标已经成为公司的远景目标。”

金建杭接着又说:“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当初照的照片,才发现大家的眼神都是迷茫的、空洞的。”之所以迷茫,金建杭分析道:“因为我觉得对我们这十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十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投入,所以也觉得路比较远。‘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舒服,但这个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为什么会提出80年的目标?原来马云还有另外一层用意:“我们原先2000年的口号是做80年,这个‘80’是定出来的,我是拍脑袋说出来的。1999年的互联网,很多人在公司上市8个月后就跑掉了。全中国人民都在讲,互联网可以上市圈钱,然后大家就跑。而我提出我们要做80年的企业,你们待多久我不担心,反正我肯定要办80年。直到今天我还在说我不上市,所以很多人,为了上市而来的人,他就撤出去了。所以,提出要做80年,就是要让那些心浮气躁的人离开,让意志坚强的人留下来。”

在阿里巴巴5周年庆的时候,马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诞生于20世纪最后一年的阿里巴巴,如果做满102年,那么它将横跨3个世纪,阿里巴巴必将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至于你能走多远,第一天的梦想很重要,阿里巴巴第一天出来就是要走80年。现在我们又有明确的目标出来,要做102年。这个时期我想活100年,下个世纪我们再活2年。在102年之前,任何一个时候我失败了,就说明我没有成功。”

做一个102年的大企业,阿里巴巴必须经历3个世纪。马云不仅要做一个商业王国,还要做一个屹立3个世纪不倒的大企业。

2006年,马云再次强调了要做102年企业的决心:“很多企业为了赚钱寻找机会,而我们为了102年这个目标,就研究全球具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及他们的体制与机制的组织力量。体制建设、文化建设、体系建设这种组织力量的建设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我们的绝对不是什么电子商务B2B,而是财务部门、运营部门、执行层面的制度的建设,从员工的招聘培训成长到整套的体系建设。“所以我们不会为了近期套利海外上市,现在阿里巴巴只有7岁,还有95年的时间,必须要苦练基本功才能上大学。我希望踏踏实实的,我不奢望阿里巴巴在我马云的手上变成世界上伟大的企业,我没这个能力,但我坚信阿里巴巴以后的人有这样的能力。”

最后,马云坦白地承认,102年的任务不是自己一人就能完成的,这就好比跑接力赛一样,必须要几个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完成,而他自己跑的只是第一棒。学会和聪明人打交道

2000年,阿里巴巴又开始着手进行第二轮融资,由于之前曾经有过一次融资的经历,加之阿里巴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其具备了底气十足的对话资本,所以这一次的融资对于马云个人而言显得更为轻松与愉快。

这一次融资的合作对象便是业界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孙正义。孙正义是互联网的投资巨人,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和通信行业都曾接受过他的投资。马云说,他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因为和聪明人在一起,不用多说什么,他就能听懂你。在马云眼中,孙正义就是这样的聪明人。

孙正义,1957年8月11日出生,父母在日本九州岛经营小生意。小时候孙正义曾从垃圾箱中寻找垃圾,养猪为生。但贫穷并没有压垮这个家庭。父亲教育他的方法非常独特,经常对他说“你是个天才”。父亲的这番激励也的确产生了效果,孙正义从小就有的许多“狂想”后来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孙正义后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一切都是从这儿开始的。”

孙正义于高中时迁居至美国北加州,智慧聪颖的他越级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主修经济。20岁,孙正义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元。21岁大学毕业,他卖掉公司返回日本,一切从零开始。1995年,在他38岁的时候,他看准了网络产业,决定在此方面进行巨大的投资。当时,他选中了雅虎公司,给雅虎公司第一笔投资就是200万美元。43岁,孙正义成为亚洲首富,资产达3亿日元。他的目标是在30年内超越微软与英特尔。孙正义被《新闻周刊》评为亚洲年度风云人物,被誉为“日本的比尔·盖茨”。他只手掀起日本的网际网络海潮,投资了中国许多著名IT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网、新浪、网易、盛大、携程旅行网……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因此把孙正义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

马云和孙正义的第一次会面堪称经典。1999年夏末,马云接到来自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资深分析师古塔的电话,他向马云询问了有关阿里巴巴及其融资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月之后,马云收到了古塔的电子邮件,在邮件中古塔告知马云有一个人“想和你秘密见个面,这个人对你一定有用”。第二天,马云去富华大厦赴约。

然而,这次秘密约会并不是马云想象中的二人会谈,而是一次规模巨大的项目评介会。而这个需要见面的人令马云大吃一惊。因为,他竟然是软银总裁孙正义。在孙正义约见的人物中,马云只能算个小角色。因来访的人太多,孙正义只给了每人20分钟时间。

投影仪调出阿里巴巴网站的页面后,马云就开始了演讲。6分钟以后,他被叫停。孙正义当即表示他的投资意向,他问马云需要多少钱,然而在这位投资家面前,马云的回答十分令人吃惊:我并不缺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显得有些孩子气:“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已经获得了500万美元的投资,这成为马云“不缺钱”的理由之一。但是在那个互联网疯狂的年代,500万美元又算什么呢?无数的“.com”公司都在为融到更多的钱而努力向投资商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正是这样反常的回答,刺激了孙正义,他请马云一定要去日本和他面谈。

多年以后,不断有人问,那6分钟里,马云究竟讲了什么?马云说他自己也忘记了,但是主要的内容,一定离不开关于阿里巴巴的故事。那时马云讲了什么,没有资料显示,不过,对于如何和投资商打交道,马云有精彩的论述。为什么只讲了6分钟,马云认为,孙正义很聪明,悟性特别高。“我跟他一讲他就听懂了”,而且每次说话都是“我要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一点跟我脾气蛮像的”,马云这样说。

马云对于自己的融资能力非常自信,他说:“我相信孙正义喜欢我,所有的投资者都喜欢我,是因为我说了我想做成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的结果一定会带来很多钱,所以他看见的是我这个眼神。全世界有钱的人很多,但全世界能做阿里巴巴的人并不多。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投资者你不给我,另外会有人给我,我就找愿意给我的人。全世界有很多投资者,但全世界马云就一个,没办法。”

孙正义也曾说过:“马云,你是唯一一个3年前对我说什么,现在还对我说什么的人。”

马云称他与孙正义的合作属于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他说:“孙正义个人承诺协助阿里巴巴的业务,为阿里巴巴增添莫大的价值。我们十分钦佩软银在扶助新企业发展方面成为行业领导的业绩及全球实力,并对软银成为我们的伙伴深感鼓舞。“我们洞悉B2B(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的潜力,互联网将彻底改变我们所专注的国际贸易局面。全球贸易总额高达六万五千亿美元,这个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商机。与软银建立伙伴关系给予我们一个强劲的支撑,从而有利于深化及扩大我们的业务,为全球贸易商提供更多价值。”

阿里巴巴在2007年11月6日上市,12日,阿里巴巴最早的投资机构之一、软银中国CEO薛村禾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当年软银选择阿里巴巴的一些内幕。

薛村禾说,2000年软银在决定选择哪家中国互联网企业进行投资时,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阿里巴巴的未来,但为什么最后选择马云这个团队?“当年我们放弃别的机会,集中精力投资马云这个团队。了解马云多点儿的人就知道,他能把很多人聚在周围,团队非常厉害。VC(风险投资)很看重团队。”

孙正义也是这样认为的,有一次他这样评价马云:“我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看中的并不是对方有多少钱、多少人手,而是看企业领导者的‘气质’,比如我当初在马云身上就看到和杨致远类似的‘气质’。”

马云则认为,孙正义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神色木讷,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仿佛武侠中的人物,但是只需要6分钟,他们就都明白了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一是迅速决断,二是想做大事,三是能说到做到。

第六章 爱拼才会赢

十多年前,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而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除了唱得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歌词也写得好:“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正是这首歌,激励了无数的人,使他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越挫越勇,一往无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首歌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的,爱拼才会赢!那么,作为职场新人的你,应该怎么去拼,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呢?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莎士比亚

1.永不放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点儿残忍的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部是金属的,然后给笼子的底部通上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不会致命却相当痛楚的电击。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板上猛地撞一下,然后被挡回来。再重复给笼子底部通电,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碍。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匍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时,即使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门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

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习惯性无助”。

习惯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荡起伏。

也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肯一试。这个结论在类似刚才那个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换一种情况,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惯性无助”。

命运之神也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我们,然而人却不一定要像小白鼠一样活着。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

做一个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勇者,关键在于自己的抉择。因为在人生奋斗过程的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笼子里的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而是挡住自己的心门。所以,我们只有激发出自己百折不挠的勇气,才能成为一个成就事业的英雄。1948年,丘吉尔应邀到牛津大学作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专题讲座,面对充满期望的牛津学子和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丘吉尔作了一个极为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演讲:“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丘吉尔说完这几句话后,转身就走了!会场一片凝重,台下的听众在沉寂了足足一分钟后,才对着已经没有演讲者的讲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丘吉尔的这次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简短的一次演讲了。但是,他却用这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执著的意志,揭示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永不放弃,就会获得成功。

2.不要为失败找理由

在美国的一次中国同乡会上,有两位中国人相遇了。可以说,他们的经历很相似,都是中国的血统,都出生在外交官家庭,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而且都是三十八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资产丰厚;另一个则一直在一所中学当中文老师,收入微薄。互相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这位中文老师更加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于是,他又开始充满幽怨地讲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我虽然出生在外交官的家庭里,但我并没有过上让别人羡慕的生活。由于父母长年在国外,从小我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直到我高中毕业时父母才把我带到美国上大学,但等我一毕业,我的父母又回国了,根本就帮不上我什么。我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份中文老师的工作,谁知干了十几年,工资没涨,物价却暴涨,这日子真没法过了……”由于都是离家在外,这时餐桌上的人都被他的讲述打动了,所以都表现出了同情之心,可是随着他的怨气越来越重,大家开始觉得不耐烦了。这时,那位跟他背景相似,而此时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CEO的人站起来,说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也已经都回国了,我是独自一个人留在美国打拼的。记得刚开始创业时,面临着接二连三的挫败,我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时,我不但恨透了这个世界,更恨所有的人,因为我觉得他们都在跟我作对!可是,当金融危机来临,很多家企业纷纷倒闭而我却支撑下来时,我才突然发现,我应该是心怀感恩的——如果没有年轻时的多次挫败,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承压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不可能幸运地躲过那次金融危机。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我们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那位CEO的一番话,说得大家都沉默了,那个中文老师更是惊得哑口无言,羞得满脸通红,同时也被这番话深深地震动了。

是的,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我们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与其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不如思考一下那些苦难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财富。虽然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却可以坦然地活在当下。因此,只要活着,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拼搏的资本!

3.相信总会有出路

有这样一个农民,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只读了两年中学就辍学回家帮父亲种田了。就在他1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而且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从此,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到20世纪80年代时,农田开始承包到户。为了尽快致富,他把一块水田挖成了池塘,打算养鱼。但当地政府却告诉他,水田不能用来养鱼,只能种庄稼。他没有办法,只好又把那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好的池塘给填平了。为这事,当地人没少挖苦过他,因为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想发财却又非常愚蠢的人。后来,他听说养鸡可以赚钱,于是就向亲戚朋友借了500元钱,办起了养鸡场。但随着一场洪水的到来,鸡瘟也随之而来,他养的那些鸡在几天之内就全部死光了。看着他东挪西借来的500块钱转瞬间就打了水漂,母亲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很快就抑郁而死了。后来,他又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炮眼……可是这些都没能让他的生活有所好转。转眼间,他已经35岁了,但还娶不到媳妇,因为他家里除了一间土屋之外,其他的一无所有,所以连那些离过婚而且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但是,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又开始四处借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去给别人拉货。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上路还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这次事故虽然没有要了他的命,却让他失去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辆拖拉机也变得支离破碎,只能当废铁卖掉了。这时,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这辈子真的完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却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总,并拥有几个亿的资产。他传奇般的创业经历传出去之后,很多媒体纷纷前来采访他。其中,有一位记者采访他时,这样问他:“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