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2:58:16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作者:萧枫排版:辛萌哒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9-01ISBN:978780711711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我们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都有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与成就。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我们中国文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那就是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就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在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即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这种诗体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到了唐代,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初具了文学的特质。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这时期散文、有感情激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清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在戏曲方面,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第一章历代笔记第一节先秦两汉笔记

女徒良梦《汲冢琐语》

晋冶氏女徒病,弃之。舞嚚之马僮饮马而见之。病徒曰:“吾良梦。”马僮曰:“汝奚梦乎?”曰:“吾梦乘水如河汾,三马当以舞。”僮告舞嚚,自往视之。曰:“尚可活,吾买汝。”答曰:“既弃之矣,犹未死乎?”舞嚚曰:“未。”遂买之。至舞嚚氏,而疾有间,而生荀林父。【赏析】《汲冢琐语》“为诸国卜梦妖怪相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多记占梦、预测吉凶之事,本篇写冶氏女徒梦乘水的故事,情节曲折完整,结局出人意料,颇具情趣。全篇紧扣一个“梦”字做足了文章:女仆做梦、说梦;马僮问梦、传梦;舞嚚信梦、验梦。女徒是不幸的,病重被弃,命悬一线;女徒又是幸运的:因梦得救,喜得贵子,梦想成真,富贵双全。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信夫!

务光隐山

刘向《列仙传》

务光者,夏时人也。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殷汤将伐桀,因光而谋。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汤既克桀,以天下让于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遂之,请相吾子。”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人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非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位’,况于尊我,我不忍久见也。”遂负石自沈于蓼水,已而自匿。后四百馀岁,至武丁时复见,武丁欲以为相,不从。武丁以舆迎而从,逼不以礼,遂投浮梁山,后游尚父山。【赏析】

殷汤在讨伐夏桀的时候,想让务光替自己谋划,但务光却说此事与自己无关,后来殷汤战胜夏桀,又将天下推让给务光,务光依旧坚决不纳,最后以死来表现自己的决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四百年后的武丁时代,务光却奇迹般的生还过来,武丁也想起用务光,但再次遭到拒绝。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三请而不入,幡动心不动,务光真隐士哉!后世那帮施展迂回战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读此不知有何感想?

江妃二女

刘向《列仙传》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干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南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于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菖,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南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赏析】

汉水是条神秘的河流,在传说中,这条河里除了有叫做江黄的美人鱼外,还有许多男神、女神,如江郎神三兄弟,江渎神奇相,和两位不知名字的女神江妃。江妃的故事很优美,很富有诗意,说的是有个叫郑交甫的人在汉水边上遇见两位结伴游春的美女,郑交甫大胆地向她俩倾诉了自己的爱慕,那两个女子并不生气,还笑着解下系在身上的玉佩,赠给了他。可是一转眼,两位美女不见了,郑交甫接在手里的玉佩也不见了。作者把这次神奇浪漫的邂逅描写得飘逸虚幻,富有空灵之美。

江妃,一说为传说中的仙女,一说为天帝之女,居于洞庭之山,容貌美丽,天性活泼,常游于长江、汉水碧波之上,偶与世人相遇,颇有凡人之情。她们与郑交甫的一段文雅戏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郑交甫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作者在塑造他的时候,又使他具有文人风度。他偶遇美丽的江妃二女,便不顾仆人的劝阻,毅然下马,请求江妃二女解下身上的玉佩赠送给他,以作留念。选举动已经十分“轻佻”,但是作为文士,他在与江妃二女的谈话过程中,又不失礼貌与风度,因此他的轻佻举动并没有引起二位神女的不满。江妃二女客气的答话,俨然以江汉主人的身份,以礼相答,话中虽带有调侃,但却不失和善与温情。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得佩失佩,人去佩空,留给郑交甫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把一段缠绵相思留在了后人的心中:“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阮籍《咏怀八十二》之十四)

吹箫引凤

刘向《列仙传》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风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焉。【赏析】

这是一段拨动了无数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箫史,秦国一级“鼓箫”家,紫红的乐坛“明星”,翩翩少年;弄玉,秦朝第一公主,一位萧乐爱好者,狂热的“追星族”,如花似玉。

有一天晚上,弄玉独坐在“凤楼”中,对着满天的繁星吹箫。夜里静悄悄,轻柔幽婉的箫声好像一缕轻烟,飘向天边,在星空中回呀荡的。隐约中,弄玉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独奏。因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缕箫声,正与自己合鸣。当晚,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英梭少年,吹着箫,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箫声悠悠,听得弄玉芳心暗动,于是也拿出箫合奏。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的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成全了这对梦中情人。知音相遇,伉俪情深,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处处回荡着优美的箫声。“此曲只应天上凝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箫声凤鸣,终于引来凤凰一群,萧史和弄玉双双乘鸾跨凤,载着他们一路箫声,飞入万里晴空……

从此,凤凰就成为夫妻美满婚姻的象征,也成了文人骚客笔下常见的意象。鲍照有《箫史曲》云:“箫史爱少年,嬴女宏童颜。火粒愿排弃,霞雾好登攀。龙飞逸天路,凤起出秦关。身去长不返,箫声时往还。”又江总诗云:“弄玉秦家女,箫史仙处童。来时兔月满,去后凤台空。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长篇铺衍。

吹气如兰

郭宪《洞冥记》

帝所幸宫人名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如兰。身轻弱,不欲衣缨拂之,恐体痕也。每歌,李延年和之,于芝生殿唱《回风》之曲,庭中花瓣皆翻落。置丽娟于明离之帐,恐尘垢污其体也。帝常以衣带系丽娟之袂,闭于重幕之中,恐随风而去也。丽娟以琥珀为佩,置衣裾里,不使人知,乃言骨节自鸣,相与为神怪也。【赏析】

宫人丽娟,年轻、貌美、聪明伶俐,体态轻盈,歌艺出众;雄主刘彻,潇洒倜傥,风流多情。作者在描写丽娟体态轻盈时,用“玉肤柔软”,手不能触摩,衣带不能束身;汉武帝伴她游玩,需用衣带系着她的衣袂,或者二人联袂而行,否则丽娟就会“随风而去”,宛如一对世间情侣。在描写丽娟的容貌时,没有使用倾城倾国之类的形容词,而用了“吹气如兰”四个字;写丽娟出众的歌唱天才时,用“声振花木”来形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丽娟,汉武帝的宠妃,一位红歌星,颇似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我们眼前似乎飘动着曹植笔下“洛神”的倩影:“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洛神赋》)

高山流水

韩婴《韩诗外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莫景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于世无足以鼓琴也。【赏析】“高山流水遇知音”,家喻户晓;伯牙子期,千古流传。琴声嘈嘈,你怎知我心巍然激昂?琴声切切,你又怎知我心洋洋忧思?源源的琴声淌成悠扬的音溪,涓涓的音溪又汇成音乐的长河。洋洋浩浩,汤汤广瀚,飞翔的琴声在巍峨的山峰下,在清江芷岸边汇成一个古典的商籁,一个心与心瑜璧互映的典故。寂寂高山巍巍在,逶迤流水去不还。伯牙绝弦而去,与其说是是对故人长辞的心恸,无宁说是于浊世中意外的满载而归。“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是乐声的魅力呢,还是承载其中的情意?

金屋藏娇

班固《汉武故事》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赏析】

这是发生在汉武帝年幼时的一件趣事,汉武帝出生于乙酉年的七月初七,正和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七夕”节是同一天。“七夕”是指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其意义恰似西方的“情人节”。汉武帝在四岁的时候,被封为胶东王,有一次,长公主问他是否想要娶妻,武帝回答说想,长公主遍指周围长御百余人,但汉武帝皆说不行。后来问及长公主自己的女儿阿娇,汉武帝说:“若得阿矫为妻,当建造金屋以保藏。”长公主听后大悦,亲自请求汉景帝答应这场婚事。后世常用“金屋藏娇”来形容男子对女子的珍爱之情。

七十欲学

刘向《说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丽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赏析】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师旷以诗一般的语言,把人生三个阶段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能不为这种严肃的生命态度而肃然起敬吗?这位终年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乐师,内心充满光明的火焰。师旷不盲哉!

李冰斗神

应劭《风俗通》

秦昭王听田贵之议,遣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无复水旱之灾,岁大丰熟。江水有神,岁须取童女二人以为妇,不然,为水灾。主者白出钱百万以行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当以沉江水,径至神祠,上神座,举酒酹曰:“今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为进酒。”冰先投杯,但澹澹不耗,冰厉声曰:“江君相见,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冰还,汗流,谓官属曰:“吾斗疲极,当相助也,若欲知我,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后复无患。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赏析】

李冰是我国古代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利科学家,笔记为我们讲迷了他勇斗江神的故事。李冰在秦昭裹王任命他为蜀郡郡守后,便领着群众,治理危害人民的岷江,修建都江堰,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篇中的“江神”,是自然灾害以及吞噬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罪恶化身。李冰是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的勇士。面对江神的无理要求,李冰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江神得寸进尺,在反复退让后,李冰“化牛斗江神”,但因力量有限,败阵后又请下属官员帮助,方才除死了江神。

如今都江堰前有一座二王庙,供奉的是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李冰父子已经被打扮得像个冠冕堂皇的帝王。李冰是西蜀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厅级领导;当时,周朝天予也不能称帝,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只可称王,小小一任地方官员,有什么资格称“二王”呢?神是人造的,后世的皇帝为了表白自己的圣明,往脸上贴金,不惜搬出死人,封赠名号。当然,李冰父予和这个是两回事,他们做了对社会有益的大事,祭奠他们的是感恩戴德的老百姓;一帮皇帝却偏偏跑来凑热闹,反正王位是虚的,白白送给死人,既做了顺水人情,又骗取了臣民的信任。皇帝们的小算盘一打,李冰父子便双双升王了。如果他在天有灵,一定觉得这一身装束滑稽可笑。一方百姓的顶礼膜拜虽说有些夸张,但真诚可信;而那些治家无方、治国无德、骄奢淫逸、鱼肉黎庶的帝王们,却滥用前贤的名声来愚弄百姓。面对李冰,能无愧乎?

举案齐眉

皇甫谧《高士传》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遭乱世,受业太学,博览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其所亡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为少,鸿又以身居作,执勤不懈。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归乡里,执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丑,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下请,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孟光”。居有顷,乃共人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远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居皋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赏析】

提起“举案齐眉”这句成语,眼前自然会浮现出成语的两个主人公——梁鸿和孟光。梁鸿在平陵一带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慕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不知有多少怀春少女,早已将芳心暗许;又不知有多少上门提亲的人,踏坏过多少他家的门槛。同县孟氏有女,生得黑胖,并不笑貌,却力大能举起石臼。家中几次为她择偶,她都不满意,年纪三十仍未出嫁。就是这样一桩在今人看来颇不般配的婚姻,居然成就一段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奥妙何在?

全篇近500多字,作者首先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梁鸿的性格。他淡泊名利,视功名富贵如敝屣;他为人耿直诚恳,不以利损德。这样一位黄金“王老五”,赢得孟氏女的芳心,发出了非伯鸾不嫁的誓言。婚后俩人志趣相投,互相体谅、互相敬重。即便在隐居的日子里,男耕女织,乃至靠“为人赁舂”为生,日子虽然清苦,但依然鱼水相得,其乐融融,堪称亘古第一“模范夫妻”。

举案齐眉,是属于自己的敬重。这敬重中体现着婚姻的质量和人的质量。柴米夫妻多年的平凡生活会磨蚀去很多情调、很多浪漫,但每一对夫妻在岁月的返璞归真中都会留存属于自己的互相敬重。这敬重不会因岁月而磨损,是因为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更好的情操,保持美好的情操。那情操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基本,那情操是为人之本,也是为妻为夫之本。——对举案齐眉的理解便是这样。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笔记

富豪饿死

邯郸淳《笑林》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赏析】

读这段文字,如同欣赏一幕喜剧演员表演的讽刺小品,令人捧腹。这位“汉世老人”真可谓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家富钱财,生活富裕。十个铜钱,对吝啬老人来说犹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然而他却不肯施舍给乞讨的人。“自堂而出,随步辄减”,走到乞讨的人跟前时,手里就只剩下五个铜钱了。就这区区五个钱,也心疼得要命,“闭目以授”,简直像割了他的心头肉一样。还要嘱咐借钱人不要告诉他人,免的其他人也找他借钱。这就深刻地揭示老人的内心活动,不仅吝啬,而且虚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守财奴死后,他所积攒下来的那些财产,落了个“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的下场,使人在开怀一笑之佘,也不难体味其中的深意。

天河通海

张华《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赏析】

这是一个优美奇异的传说。汉代一个心怀奇志的人,乘着竹筏抵达天河,看到了天上的织女,遇到了牛郎,又安然返回人间,表现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篇幅虽短,却充满奇思遐想,首尾完备,变幻多姿。写景处,轻笔点染即有无限深情画意;写人时,描写简洁而神态毕现。由于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经不断敷衍,形成了后世“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的浪漫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既拨动了无数少男少女温馨的情愫,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留下了华美的词章:“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宋之问《明河篇》),令人神往;“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三首其一),一往情深;“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李商隐《海客》),缠绵凄恻;“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沉郁激昂。

叱石成羊

葛洪《神仙传》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土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赏析】

这里讲的是一个道家修炼故事。丹溪牧羊人黄初平(又作皇初平),民间称为“黄大仙”,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自幼家贫,进山修道,成仙后与家兄重逢,其兄见道术如此神奇,便从弟学道,从此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均成仙,合称为二黄君(或作二皇君)。度兄成仙东山叱石成羊的故事。其中“叱石成羊最为生动传神,脍炙人口。”相别四十余年,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指着满山白石,呼喝指挥,足有数万头之多。这是一个古老、美丽、浪漫的民间传说,最早记录此事的是葛洪的《神仙传》,而后唐孟松年的《仙苑编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都载有牧羊儿叱石成羊的故事。“叱石咸羊”的典故,历来都受到文学艺术家的传颂而千古流芳,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题材。李白《古风》:“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来去发已白。”苏东坡《卧羊山诗》:“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过《牧羊儿土鼓》:“群羊朝牧逼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土鼓枹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清人赵翼诗云:“初平叱石仙踪在,安得相寻醉碧筒。”历代画家也喜用“叱石成羊”为创作题材,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据北宋《宣和画谱》载,东晋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明代文人胡应麟也画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清末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任熊、任伯年等都精心作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花鸟山水画家也同样为“叱石成羊”喝彩,我国近代著名花鸟画家王梦白,曾画过《羊》图,并题诗云:“岁月蹉跎如梦眠,那知梦里已变迁。金华山上寻仙迹,叱石成羊又一年。”

中国是神仙的国度,仙人在中国为最受崇拜者,羊在我国是财富的象征,羊、祥谐音,因而羊是吉祥之物。仙人把石头变成羊,显然与点石成金同义。这种神奇之功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尊崇所向往和企盼的。或许“叱石成羊”会因人而异,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思索与寄托。

金牛产金

罗含《湘中记》

长沙西南有金牛岗。汉武帝时,有一田父牵赤牛,告渔人曰:“寄渡江。”渔人云:“船小,岂胜得牛?”田父云:“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人牛具上。及半江,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既渡,渔人怒其污船。以桡拨粪弃水,欲尽,方觉是金。讶其神异,乃蹑之,但见人牛人岭,随而掘之,莫能及也。今掘处犹存。【赏析】

这则小故事虽然仅百余宇,却写得颇有风趣,耐人寻味。故事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实上,我国古代有关金牛的传说很多,每一个有关金牛的传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传说大都是金牛出现时,人们先是没有眼力,轻看了它,后来等到认清金牛的真实面目后,却为时已晚,金牛早已无影无踪。这里所表达的实际上人们希望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望,然而“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一场白日梦而已。

神剑显灵

王嘉《拾遗记》

汉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其字难识,疑是殷高宗伐鬼方之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里,有人欧冶铸,上皇息其傍,问曰:“此铸何器?”工者笑而答曰:“为天子铸剑,慎勿泄言。”上皇谓为戏言而无疑色。工人曰:“今所铸铁,钢砺难成,若得公腰间佩刀,杂面冶之,即成神器,可以克定天下,星精为辅佐,以歼三猾。木衰火盛,此为异兆也。”上皇曰:“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俦,水断虬龙,陆斩虎兕,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斫玉镌金,其刃不卷。”工人曰:“若不得此匕首以和铸,虽欧冶专精,越工砥锷,终为鄙器。”上皇则解匕首投于炉中,俄而烟焰冲天,日为之昼晦,及乎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铸工问上皇何时得此匕首,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余行,逢一野人于陌上授余,云是殷时灵物,世世相传,上有古字,记其年月。”及成剑,工人视之,其铭尚存,叶前疑也。工人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常佩于身,以歼三猾。及天下已定,吕后藏于宝库。库中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于户外,状如龙蛇。吕后改库名曰“灵金藏”。及诸吕擅权,白气亦灭。及惠帝即位,以此库贮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也”。【赏析】

古代帝王“发迹”后,总要编造“异迹”以显其“神权天授”。这里所写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发迹前其父刘执嘉的一段“奇迹”。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为“汉太上皇”刘执嘉,另外一个为铸剑工人。刘执嘉在没有发迹以前,就有了发迹的征兆。秦昭裹王时,他曾在路上遇到一个村夫,遇到一名工匠正在铸剑。“有人欧冶铸,上皇息其旁”,便站在一旁静立观看。工匠的动和刘执嘉的静相比较,表现了工匠聚精会神的劳动态度,以及刘执嘉平静随和的状态。紧接着,太上皇问铸剑公说“此铸何器?”工匠笑而回答道:“为天子铸,慎勿泄言。”篇中的铸剑公,显然不是普通人,原因有三:一是他已知道刘执嘉的儿子刘邦要成为皇上;二是他所铸神剑需要有刘执嘉的匕首,才能有神气;三是铸好的剑需刘执嘉转交于刘邦。但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却极富人情味,他的劳动精神、谈话风度以及举止笑貌,都是相当真实具体的。

夫人三绝

王嘉《拾遗记》

吴主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画,巧妙无双。能干指间,以采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江湖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虽棘刺木猴、云梯飞鹚,无过此丽也。权居昭阳宫倦暑,乃褰紫绡之帷。夫人曰:“此不贵足也。”权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穷虑尽思,能使下绡帷而清风自入,视外无有蔽碍,列侍者飘然自凉,若驭风而行也。”权称善。夫人乃扸发以神胶续之。神胶出郁夷国,接弓弩之断弦,百断百续也。乃织为罗,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时权常在军旅,每以此幔自随,以为征幕,舒之则广纵一丈,卷之则可内于枕中,时人谓之“丝绝”。故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后有贪宠求媚者,言夫人幻耀于人主,因而致退黜。虽见疑坠,犹存录其巧工。吴亡,不知所在。【赏析】

赵夫人不愧一个是秀外慧中、心灵手巧的奇女子,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编织的三件稀世珍品。第一件绝技是“机绝”。她能用色彩缤纷的丝线,织成大到一寸,小至一寸的织锦,锦上彩云飞霞,龙竞蛇舞,形象逼真,因此被誉为“机绝”,第二件绝技是“针绝”。她能用一块丝织品,绣上魏、蜀二国的山川河海、域池以及军队布防等情况。第三件绝技是“丝绝”。赵夫人的工艺制造的幔帐,“能使下绡帷而清风自入,视外无有蔽碍”。赵夫人的三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明才智。虽然谗毁,孙权听信了小人谗毁赵夫人之言,赵夫人被罢黜,但她的灵慧与超绝的创造,不能不使我们叹为观止。

相思之树

干宝《搜神记》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赏析】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相思是人生的一道靓丽风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相思树”的故事,即源于此。

韩凭夫妇恩爱甜蜜,宋康王依仗权势夺走韩凭之妻何氏。韩凭夫妇生不能相爱,而以死殉情。他们的爱情在他们死后还创造了奇迹,两冢相合。“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彻底实现了韩凭夫妇生不能相爱,死后也要相依相偎的志愿。这一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尤其是结尾部分,不论是“两树相交”,还是鸳鸯雌雄各一,都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这是一则凄美的爱情神话,至性至情感人至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也为之抒写赞颂。王勃《春思赋》诗云:“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李商隐《咏青陵台》诗曰:“莫许韩凭为蛱蝾,等闲飞上别枝花。”韩凭夫妻用真情植下的那两棵传奇的相思树,千百年来在天下有情人的心头滋生成“爱的绿荫”,一代又一代,演绎着新的感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兄弟奇遇

祖台之《志怪》

晋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有社,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额下,聚地两处,各有升余。祚与从弟齐声喝之,灭而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散。【赏析】

丁祚兄弟途中遇鬼,但两兄弟并没有被鬼所吓,反而将鬼吓得纵横飞散,令人惊叹不已。东晋末年,社会动乱,人们企图利用这种鬼神思想来解释压力,以求的心理上的平衡。基于这一社会基础,志怪故事在这一时期异常盛行。其中不乏宣扬鬼神超于常人能力、鬼神胜人的宿命思想,这则笔记则恰恰相反,它在承认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有否定了原有的宿命论思想,认为人只要心中无惧,就一定能战胜鬼怪。

壶中有人

荀氏《灵鬼志》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从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之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耶?”其人答云:“君若见许,正欲人君此笼子中。”担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笼,便是神人也。”乃下担,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担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笼中,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反呼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卧。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妇便以外夫内口中。夫起,语但人曰:“可去。”即以妇内口中,次及食器物。此人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贵,财巨万,而性悭吝,不行仁义,语担人云:“吾试为君破奴悭囊。”即至其家。有一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见马在五斗罂中,终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往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一方穷乏,马当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器,忽然见父母在泽壶中,不知何由得出。复往请之,其人云:“君当更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也。【赏析】“壶中人”故事,在魏晋时流传颇广。主要通过一个担人所见所闻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来自国外的道人所特有的奇异功能。前半段主要写担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外国道人,他自称自己走路走的太累了,想寄住于担人的所担的小笼子中,担人觉得他的要求很奇怪,但是外国道人却真的这样做了,而且笼子并没有因为他在里面而加重。于是二人这样走了数十里,外国道人便邀请担人与他一起吃饭,还没吃一半,外国道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与他一起吃饭。饭后,外国道人便睡了。这时,这名女子又从嘴中吐出自己的情夫。后来女子看到外国道人快要醒了,又将这名男子纳入口中。幻中出幻,颇为离奇。这则故事当取材于《旧杂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佛教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无意中用之。”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之浸渍。

田螺姑娘

陶潜《搜神后记》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憨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的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不可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任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赏析】

这是一则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青年农民谢端“少丧父母”,“恭敬自守”,但到头来穷困不堪,连老婆也娶不上。谢端的美德和遭遇感动了上天,于是,天帝便派天河中的“白水素女”下凡,帮助谢端过上好日子。神女藏于田螺之中,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帮助谢端操持家务,并帮助他发家致富。没过多久,谢端就对家中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怀疑。在谢端的追问下,田螺姑娘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勉励谢端“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然后就飘然而去。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谢端贫困的生活。从此以后,谢端的生活果然富裕起来,又娶妻生子,并作了“令长”之类的小官,获得幸福。作者笔下的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人情融融,勤劳必然致富,好人必得好报。谢端的忠厚老实和白水素女的善良、热情表现得很生动,特别是索女的形象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亡母怜子《杂鬼神志怪》

水嘉中,黄门将张禹曾行经大泽中。天阴晦,忽见一宅门大开。禹遂前至厅事;有一婢出问之;禹曰:“行次遇雨,欲寄宿耳。”婢入报之,寻出呼禹前。见一女子,年三十许,坐帐中,有侍婢二人。余人衣服皆灿丽。问禹所欲。禹曰:“自有饭,唯须饮耳。”女敕取铛与之。因燃火作汤,虽闻沸声,探之尚冷。女曰:“我亡人也。冢墓之间,无以相共,惭愧而已。”因歔欷告禹曰:“我是任城县孙家女,父为中山太守。出适顿丘李氏,有一男一女,男年十一,女年七岁。亡后,幸我旧使婢承贵者。今我儿每被捶楚,不避头面,常痛极心髓。欲杀此婢,然亡人气弱,须有所凭。托君助济此事,当厚报君。”禹曰:“虽念夫人言,缘杀人事大,不敢承命!”妇人曰:“何缘令君手刃!唯欲因君为我语李氏家,说我告君事状。李氏念昔,承贵必禳除。君当语之,自言能为厌断之法。李氏闻此,必令承贵莅事,我因伺便杀之。”禹许诺。及明而出,遂语李氏,具以其言告之。李氏惊愕,以语承贵,大惧,遂求救于禹。既而禹见孙氏自外来,侍婢二十余人,悉持刀刺承贵;应手仆地而死。未几,禹复经过泽中,此人遣婢送五十匹杂彩以报禹。【赏析】

已成为“亡人”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想办法借张禹的帮助,除掉了丈夫的后妻,很是奇异。后妻承贵残忍冷酷的对待丈夫前妻所遗儿女,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最终被孙家女的鬼魂杀死,罪有应得;张禹与孙家女本是萍水相逢,但在听过孙家女的倾诉后,便仗义而出,伸张不平,体现了疾恶如仇的性格本色。围绕孙家女的复仇,展开描写,整个复仇过程,前后连贯,不蔓不枝,在复仇过程中又夹杂了许多生活化的描写,亦真亦幻,又非真非幻,真切感人。

华王优劣

刘义庆《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乘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赏析】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危急之时见真情。华歆和王朗同船避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乘他们的船。当这个人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华歆随即犹豫不决,然而王朗却非常爽快地说:“船上所剩的地方还很多,有什么不能接纳别人的?”但是到后来,当他们快要被贼人追上的时候,王朗却想要将这个人抛弃掉,华歆认为,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托,在危急时刻就不能抛弃他。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处平则以和美德,遭变则以义断事。”(曹植《辅臣论》)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呢?

雪夜访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赏析】《世说新语》里,有很多魏晋文人的潇洒故事,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雪夜访戴”这段佳话。他在一个大雪之夜,忽然想到戴安道,便立即前去造访,但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后,没有进去就回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却回答道:“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而进行这次旅行,兴致尽了就回来,为什么非要见戴安道呢?”乘兴而去,去到了;兴尽而返,回来了。说白了,去,等于没去,说等于没去,可实际又还是去了。这位名士要的就是这份意思,见不见到戴逵,那是无所谓的。在意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过程既然有了,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要论潇洒,能玩到如此令人叫绝的程度,从古至今,还无人与之颉颃。

石崇宴客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祟。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承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赏析】

石崇每次宴请宾客,都要让关入劝酒,如果客人不喝的话,当即就斩杀美人。这种行径简直骇人听闻。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前去做客,竟然“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当宰相王导责怪他时,他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他认为杀的是石崇家里的人,和自己有没有什么关系。笔记通过细节,以对比手法,丞相王导儒雅温良的品性和武夫王敦凶狠残暴的性格,得以鲜明呈现。

石王争豪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祟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赏析】

国人间许多人几乎都拥有“一阔脸就变”的潜在劣质,假若令其一旦发迹,便会陡生以挥金如土来摆阔显富的恶念,并制造出一个个故作惊人的“壮举”。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像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与王恺争富,奢华到连皇帝都卷了进来,可见当时声势之大。皇帝为了支持王恺,赐予王恺一珊瑚树。这个珊瑚树高二尺有余,“枝柯扶疏,世罕其比”。但当王恺得意的将这棵珊瑚树显示给石崇看后,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击毁了这棵罕见的珊瑚树,王恺认为他是因为嫉妒自己有此宝物才有这样的举动,所以便厉声责备石崇,但是石崇却不屑地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赔给你。”于是他吩咐下人将自己所收藏的珊瑚树悉取出来,“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王恺见此情景,怅然若失。因为比阔,石崇最终为赵王伦所杀,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见《晋书·石崇传》)。反观如今某些“达官显贵”,某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某些“一生荣耀”但晚节不保的老者,正是在这种畸型“比”的阴影之下,上演了一幕幕同一类主题的悲剧,其情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使人警醒不断。

焦湖庙祝

刘义庆《幽明录》

焦湖庙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一小坼孔。县民汤林行贾,经庙祈福,祝曰:“君婚姻否?可就坼孔边。”令林入坼内。见朱门,琼宫瑶台,胜于世。见赵太尉,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选林秘书郎,俄迁黄门郎。林在枕中,永无恩归之怀,遂造违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为枕内历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赏析】

这是一则梦的故事。主人。公汤林,以商贩为生,处境窘迫,连老婆也讨不上。一天,他到焦湖庙祝向神灵“祈求幸福”。管香火的人,告诉他从一小孔钻进柏木枕里,就会收获幸福。果不其然,汤林进去以后,另是一番天地,富贵功名,娇妻美子都有了,大有乐不思蜀之势。然而好景不长,“遂遭违忤之事”,一觉醒来,繁华尽失,不过春梦一场而已。

梦是虚幻的,但梦反映的愿望却是真实的。故事深刻处在于,它通过汤林的奇特经历,对那些热衷功名利禄,一心向上爬的人浇了一桶冷水。汤林钻进柏木枕里的宦海生涯,荣华富贵,是偶然而得,又骤然而失,结构奇特,想象丰富,亦虚亦实,亦幻亦真,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焦湖庙祝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著名的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以及明代汤显祖的《邯郸梦》,都是受了《焦湖庙祝》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黄苗失信

祖冲之《述异记》

宋元嘉中,南康平固人黄苗为州吏,受假违期。方上行,经宫亭湖,入庙下愿:希免罚坐,又欲还家,若所愿并遂,当上猪酒。

苗至州,皆得如志,乃还。资装既薄,遂不过庙,行至都界,与同侣弄船泊宿。中夜,船忽从水自下,其疾如风,介夜四更,苗至宫亭,始醒悟。见船上有三人,并乌衣,持绳收缚苗,夜上庙阶下。见神年可四十,黄白,披锦袍,梁下悬一珠,大如弹丸,光耀照屋。一人户外曰:“平固黄苗,上愿猪酒,遁回家,教录,今到。”命谪三年,取三十人。

遣吏送苗穷山林中,锁腰系树,日以生肉食之。苗忽忽忧思,但觉寒热身疮,举体生斑毛。经一旬,毛被身,爪牙生,性欲搏噬。吏解锁放之,随其行止。

三年,凡得二十九人。次应取新淦一女,而此女士族,初不出外,后值与娣妹从后门出亲家,女最在后,因取之。为此女难得,涉五年,人数乃充。吏送至庙,神教放遣。乃以盐饭饮之,体毛稍落,须发悉出,爪牙堕,生新者,经十五日,还如人形,意虑复常,送出大路。

县令呼苗具疏事,覆前后所取人;遍问其家,并符合焉。髀为戟所伤,创瘢尚在。苗还家八年,得时疾死。【赏析】

这则笔记内容单纯集中,但是情节有波有折,极有情致。主人公黄苗“受假违期”,受到上司惩罚,本足理所当然之事。但是由于他在途中祈求庙神保佑,又向神灵许下呈献猪头米酒之愿。所以在庙神的庇护下,黄苗回到州府后非但没有因超假受到惩罚,而且又再次获假回家。许下的愿望全都得到了实现。事后,黄苗本该“言而有信”,许愿当还,有恩当报。但是他却以自己身上银两不多为由,“遂不过庙”,径直回家,失信于神,因此遭到报应,被鬼神捉去变兽五年。故事借黄苗被庙神捉去变成兽,后又复还为人,宣扬了人必须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道德观念。虽然充满了怪异色彩,但内容本身却显示出古代社会交往中,人们对正直、诚实这一道德品质的尊崇。

石虎降虎

沈约《俗说》

桓石虎是桓征西儿,未被举时,西出猎,石虎亦从猎围中射虎,虎被数箭,伏在地。诸将谓石虎曰:“恶郎能拔虎箭不?”石虎小名恶子,答曰:“可拔耳!”恶子于是径至虎边,便拔得箭;虎跳越,恶子亦跳,跳乃高虎跳。虎还伏,恶子持箭便还。【赏析】

这则笔记讲的是桓石虎打猎时的壮举。桓石虎射中猛虎后,猛虎一时之间没有气绝。于是周围的人便问石虎是否敢于将老虎身上的箭拔出来,石虎说“可以。”在他拔箭的过程中,石虎随着猛虎的跳跃而跳跃,而且他比猛虎跳的还要高。最终制服了猛虎,持箭而还。全文短小精悍,在短短百余字中,将石虎矫捷绝伦、英勇无畏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

伯仁之死

沈约《俗说》

殷伯仁为何无忌参军,在浔阳与何共樗蒲,得何百万便住,何守语求,决不听。何大怒,骂殷曰:“戆子敢尔!取节来。”殷犹傲然,谓何曰:“朝廷授将军三千羸兵狗头节,以威蛮獠,乃复拟议国士,异事!”何便令百人收殷付狱中。殷啸歌自若,经一日,遂恚死。【赏析】

这则笔记主要记述了殷伯仁的旷达行为。全文不过百余字,却能够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将殷伯仁的性格特征刻化得十分逼真。殷伯仁作为何无忌的参军,何无忌有不当的要求时,敢于拒绝。当何无忌恼羞咸怒,派人将殷伯仁收入监狱时,他还能“啸歌自若”,但是,表面上如此旷达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悲愤与怨恨。所以,殷伯仁在被收入监狱的时候虽然吟啸自若,但一天后竟然愤恚而死。他的死,正说明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性以及不堪忍受不义行为的正直性格。

郡守化虎

任昉《述异记》

汉宜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呼之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语云:“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夫人无德而寿则为虎,虎不食人,人化虎则食人,盖耻其类而恶之。【赏析】

苛政猛于虎。为官一任危害一方,无异于“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文中的封使就是一个“吃人”的虎狼之官。官吏之苛剥于民,正如虎之食人,其凶狠冷酷,毫无人性,令人发指。“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事虽匪夷所思,作者的态度却是严肃的,心情是沉重的。明人张禺山诗曰:“昔者汉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食人”;“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惭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动牙齿”;“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载《杨升庵全集》卷六)。官虎一体,残暴贪婪,“虎官”不除,国无宁日。

天下廉士

殷芸《殷芸小说》

汉武帝见画伯夷、叔齐形像,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古之愚夫。”帝曰:“夫伯夷、叔齐,天下廉土,何谓愚夫邪?”朔对曰:“臣闻贤者居世,与时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堂,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俱游,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乎?”上喟然而叹。【赏析】

伯夷叔齐二人为商代孤竹君之后代,伯夷为长,他与其弟叔齐互让君位,逃亡到周;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伯夷、叔齐二人叩马谏阻,认为以臣伐君是不义之举;商亡后,伯夷兄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认为伯夷兄弟的义行非常高尚。因此,当汉武帝听到东方朔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之愚夫”时,便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东方朔便将自己认为“廉士”的标准说了出来。他认为士人应与时俱进,时代变了,“廉”的标准也就变了,“隐”的方式也随之变了。居华屋,饮美酒,我心悠悠做“朝隐”不是蛮好吗?何苦要到那荒凉的首阳山上去饮浊水,吃蕨莱呢?识时务者为俊杰,东方朔聪明人也。

弘氏复仇

颜之推《还冤记》

梁武帝欲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采访。先有曲阿氏姓弘,家甚富厚。乃共亲族多赍财货,往湘州治生。经年营得一栰,可长千步,材木壮丽,世所稀有。还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绳墨。弘氏所卖衣裳缯彩,犹有残余,诬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过制,非商贾所宜。结正处死,没人其材,充寺用。奏,遂施行。

弘氏临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黄纸笔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将陈诉。”又求少卿姓名数十,吞之。经月,少卿端坐,便见弘来。初犹避捍,后乃款服。但言乞恩,呕血而死。凡诸狱官及主书舍人,随此狱事署奏者,以次殂没,未及一年,零落皆尽。其寺营构始讫,天火烧之,略无纤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赏析】

这是一篇暴露统治者残暴虚伪,赞扬反抗黑暗、正义复仇的檄文!

梁武帝萧衍为文皇帝修造寺庙,缺乏上等木材,便命令下层官员寻找。为了讨好皇上,官员们不择手段的寻找上等木材,甚至不惜滥杀无奉,弘氏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罹难的。孟少卿看到弘氏有一堆上好的木材,就诬陷弘氏为盗,置弘氏于死地,然后又将弘氏的木材充公。但弘氏死后,不甘心忍受这种受侮辱的命运,化为厉鬼,向那些害他的人一一寻仇报复,就连用这些木材所建造的寺庙都不能幸免,也在一场大火中烧为灰烬。佛家宣传的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作“寺奴”,每次都要由郡臣用巨款把他赎回,用来建寺院、做功德所用款项,竞沾满了民众的鲜血!看来,释家教旨他是一点也没领悟到,也不过是又一个“好龙之叶公”罢了。其实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大的佛并不是释迦牟尼,而是他普天之下的万千子民;要想使江山永固,唯一的办法不是参禅信佛,不是高压暴政,而是亲民。

王绚早慧

侯白《启颜录》

晋王绚,彧之子。六岁,外祖父何尚之特加赏异,受《论语》,至“郁郁乎文哉”,尚之戏之曰:“可改为‘耶耶乎文哉’。”绚捧手对曰:“尊者之名,安得为戏?亦可道‘草翁之风必舅’?”【赏析】

这是一个有关早慧“神童”的故事,王绚的父亲名“王彧(音‘郁’)”,与《论语》中“郁郁乎文哉”之“郁”同音,而吴越人又称父亲为“耶(爷)”,所以,王绚的外祖父故意要王绚将“郁郁”改读为“耶耶”,来戏弄他。王绚立即反唇相讥:“可道‘草翁之风必舅’,”。因为何尚之的儿子叫何偃,《论语·颜渊》中有“草上之风必偃”之句,“偃”与何偃之名同字,王绚称何偃为舅舅,所以将“偃”改读为“舅”。“神童”之聪慧灵敏,如在目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