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金融常见术语实用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4:40:59

点击下载

作者:余源鹏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经济·金融常见术语实用手册

投资·经济·金融常见术语实用手册试读:

前言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现代人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扮演一个自然人和一个社会人的角色之外,还应该是成为一个财经人,即懂得基本常见的财经知识,能看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态,在股市、楼市和各行业的起伏波动之中不随波逐流,在收集足够的信息之后能够作出恰当的判断,以指导自己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理性合理地进行投资理财,使财富不断地得到保值和增值,使自己和企业能骑上牛市之头而避过金融危机之险。

由于财经知识在我国的各级教育中并不是必修课程,广大国民也大都不是学经济学或财会专业出身,因此对于财经知识的了解都十分片面,也就是通过平时在看、听有关财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中粗略了解一些,所以大部分人对于经济走向的判断和投资理财的选择都是感性的、随波逐流的。

为了满足广大国民对于全面系统学习财经知识的需求,并使得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能够读懂,我们本着专业实用的原则,集合了一批财经专业的资深人士,经过一年多对众多术语和知识的认真挑选,最终编写了这本书——《大众投资理财常用术语手册》。

本书在编写时力求做到以下六大特性:

第一,实用性。本书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我们编书的实用性风格。实用即常见、常用,而不是少见或少数人才会接触到的知识。所以本书摒弃了许多有关财经方面的“专业”但不“实用”的知识。

第二,全面性。本书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知识的全面性。本书收录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股票、基金、期货、债券、投资、理财、贸易、藏品等十多大类的财经知识,这都是现代人进行投资理财时所需要了解的。

第三,工具性。本书编写脉络清晰,编写时将重要的术语放在各节的前面,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随时快速地查阅所要了解的知识和问题,因此本书具有财经工具书的性质。

第四,最新性。由于我们所处时代变化快速,致使许多新的术语和名词层出不穷。为了让读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本书力求收录这些最新的实用知识,如“大小非”、“次贷危机”等等。

第五,简明性。由于广大国民大多工作繁忙,简明到位地阐述问题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该知识点,又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本书针对一些常见常用的术语和名词,除了给出其定义和解释外,还对其实际操作进行了适当的展开说明。

第六,易懂性。本书所面对的读者,除了专业的财经投资者外,还有广大的没有财经知识基础的国民,所以本书在表述上尽量做到易读易懂,并贴近实际操作,使以前没有投资理财经验的人士也能看得懂,从而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投资理财的要诀。

本书是所有现代国民立身经济社会所必备的实用财经宝典,是您快速、系统学习财经知识的最优选教材,也是您明辨财经趋势、洞察投资先机最可靠的参考工具用书,所有有意提升自身资产价值的现代国人都应该拥有它!

第一部分 金融

一、货币

■货币

1.货币定义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2.货币的本位(1)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2)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3)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3.货币的种类(1)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2)纸币

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法币是政府强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3)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货币。(4)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这些存款虽然不能以开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预先通知银行可以把它转换成现金。(5)准货币

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6)货币替代物

货币替代物是指能够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种货币替代物。

4.货币的职能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货币所表现出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概述

货币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1)货币金属。即法律规定用哪种金属作本位货币,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生产水平与发展程度决定的。从历史上看,曾经历了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金本位制,再到不兑现本位制的过程。(2)货币单位。即法律规定货币的名称与含金量。(3)货币的铸造或印刷、发行、流通制度。(4)货币储备制度。即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或政府,为保证货币的稳定,要储备一定的贵金属、外汇。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1)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2)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4)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

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国家对各种货币形式支付能力的规定不是十分的明确和绝对。(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概述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狭义货币政策与广义货币政策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2.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3.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4.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他们同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3)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5.货币政策工具(1)货币政策工具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其中一般性工具由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组成。中央银行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尚有质的控制,或称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如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2)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3)我国的从紧货币政策

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现在讲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流通中的现金较多,另一个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太多。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太多,表示银行手里的钱太多。

2)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

■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也叫“货币增值”,指资本主义国家增加本国货币含金量,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的比价的政策。货币升值是货币不稳定的另一种表现,它不意味着提高本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而只是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货币升值,为升值国家带来许多不利之处,具体为:首先,随着升值国家的货币同外国货币比价的提高,它们在国外出售商品的价格也要提高,从而影响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其次,升值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从国外调回的资产,折成本国货币,也会相应减少;最后,货币升值也会影响本国商品的内销。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

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

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

■货币危机

1.货币危机定义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的现象。

2.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1)汇率政策不当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2)外汇储备不足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他众多不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币危机。(3)银行系统脆弱

在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危机的一个可靠先兆是银行危机,银行业的弱点不是引起便是加剧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收入过分集中于债款收益,但又缺乏对风险的预测能力。资本不足而又没有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向国外大肆借取贷款,再贷给国内有问题的项目,由于币种不相配(银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贷出去的通常是本币)和期限不相配(银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资金,贷出的往往是历时数年的建设项目),因此累积的呆坏账越来越多。(4)金融市场开放过快

许多研究材料表明:一些拉美、东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过快开放金融市场,尤其是过早取消对资本的控制,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场开放会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入,在固定汇率制下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极易扭曲国内经济;而当国际或国内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时,则会在短期内引起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由此不可避免地爆发货币危机。(5)外债负担沉重

泰国、阿根廷以及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就与所欠外债规模巨大且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6)财政赤字严重

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财政赤字问题,赤字越庞大,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政危机直接引发债市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危机。(7)政府信任危机

民众及投资者对政府的信任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同时赢得民众及投资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范、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8)经济基础薄弱

强大的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防止金融动荡的坚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许多国家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9)危机跨国传播

由于贸易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的便利化,一国发生货币风潮极易引起临近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

■货币存量

货币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存在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数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将货币的范围扩展到一些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等,因为它们可以容易地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而成为现实的购买和支付工具。

■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准备长期持有一种作为国际清偿力的货币。传统的储备货币是美元,英镑和法国法郎。一种典型的储备货币发挥好几种作用:交易货币(作为周转资金用);干预货币(中央银行用以进行干预活动);资产货币(用以持有私人资产);标价货币(用于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标价)以及钉住货币(用以联系其他货币的汇率)。

■货币流通

1.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4.货币周转率

货币执行交易媒介职能时,从买者流向卖者,再到新的买者,如此不断进行。它的“周转率”指的是这种运动的速度。货币的收入周转率定义为名义GNP除以货币总供给。

■货币体系

货币体系是囊括涉及货币的创造和分配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这部分金融体系。

■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概念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2.基础货币的属性(1)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2)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3)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4)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3.基础货币的调节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乘数效应,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贷,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本指非真实的货币。在虚拟跟现实有连接的情况下,虚拟的货币有其现实价值。知名的虚拟货币如腾讯公司的Q币,Q点、盛大公司的点卷,新浪推出的U币米票(用于iGame游戏),侠义元宝(用于侠义道游戏),纹银(用于碧雪情天游戏)。

■网络货币

网络货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送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具体而言,网络货币就是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现今主要形式为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

■电子货币

1.电子货币定义

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械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2.电子货币特点(1)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2)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3)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4)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5)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3.我国电子货币的类型(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账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致使现金需求余额减少,并可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另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该类电子货币具备现金的匿名性,可用于个人间支付,并可多次转手,是以代替实体现金为目的而开发的。该类电子货币的扩大使用,能影响到通货的发行机制、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缩减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

■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定义

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信用货币之所以能够取代金属货币,一是由于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能满足扩大货币供应对其的需求,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交易使用金属货币极为不便;二是由于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时本身就包含着信用货币出现的可能性。作为交换媒介,人们关心的是借助于它能否换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货币本身,只要人们乐于接受,货币就完全可以用价值较低的商品甚至没有价值的符号去代替。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银行券和政府纸币。前者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后者可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2.信用货币特征(1)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4)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货币效应

货币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区

货币区是货币一体化的较高层次,它是指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建立紧密联系的地理区域。货币区的初级阶段是固定汇率制度,包括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的货币安排,其最高阶段是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如欧盟的欧元。

■区域货币

区域货币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流通的货币。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任意两个区域,他们可以使用各自的货币,也可以使用共同货币,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货币。这取决于是否好处多于弊端。一般说来,区域是一个国家或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地区。

■代用货币

一般来说,代用货币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这种纸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或金属货币。

二、金融

■金融

1.金融的定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2.金融的内容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3.金融与信用的区别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概述

从一般性意义上看,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2.金融体系的内容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3)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4)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括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5)金融环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3.金融体系的功能(1)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3)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4)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5)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6)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4.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必须具备的能力(1)稳定能力。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应对各种潜在威胁,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货币稳定,没有过度通货膨胀或通缩、过度扭曲性融资安排和过度金融泡沫。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代价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定价体系的紊乱会扰乱实体经济领域的交易秩序,破坏正常的生产活动;其次,社会信用会受到影响,融资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从而影响投资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再次,不稳定的金融体系使人们产生不确定的预期,极易导致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集体行动,对正常的经济活动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因而金融保持自身的稳定对整体经济的稳定意义重大。金融稳定要求定价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币值、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指标保持稳定;要求具备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识别、转移、控制、分散风险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的冲击,化解风险,解除危机;要求具有约束微观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保证它们能够被遵守的机制;要求建立对金融体系进行宏观监管的机构、监管规则和监管手段。(2)适应能力。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其各项功能的,金融体系必须适应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同时经济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金融体系也必须同步变化,即应该具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3)经营能力。金融体系必须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实现其各项功能,除了初期必需的投入以外,它不能依赖于政府或任何个人的连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这样的金融体系才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是指金融机构利用经济资源实现经营目标的程度。由于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导致了经营目标的多元化,经营绩效是多元化目标的综合反映,是经营能力大小的反应。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提供负债工具、信贷资产使用权、股票、债券等金融服务或者工具来达到经营目的。(4)配置能力。为了发挥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的功能和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能够将非流动性资产变成流动性资产,并且能够将资产进行最优的配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换句话说,是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和行业的能力。(5)传导能力。各国都将金融体系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传导政策意图的途径,金融体系必须具有传导能力,才能实现这种用途。金融体系是政府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够承担起这一传导政策意图的职能,是因为它同时与经济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测量、能够控制的特点。(6)流动能力。流动性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作用,资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动。资源的充分流动对经济运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能被投入运用,使得运用效率低的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用途。金融体系的流动能力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将固定的、不流动的资产变现为流动资产的能力,二是流动性资产在不同投资者之间流转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呢?一是当全部有效资金供应都流向了需求方,全部有效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不存在闲置资金,也不存在未满足的有效资金需求时,货币资金的供求就达到了最佳的均衡状态。二是配置在各种用途上的资源的边际价值达到均等,使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7)定价能力。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价不仅要考虑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同时要考虑其风险价值。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较公开的竞价方式形成,通过这种竞价过程,金融市场能够在迅速平衡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同时,为金融产品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基于此,金融市场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增量金融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源的调整。因此,金融体系对金融资产准确定价是配置资源和消化风险的前提。(8)创新能力。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没有也不可能存在能够脱离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的金融体系。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日益增多,现代经济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现代经济中所蕴藏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经济中发挥枢纽作用的金融体系必须具有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只有如此它才能够正常行使其所承担的各项职能,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提出的各项要求。(9)信息能力。金融体系传导信息的功能特别重要,正是由于金融体系发挥了这一功能,市场才真正被连接到一起。与单个投资者对代理人所管理的企业的独立监督相比,投资者联合起来组成联盟,由联盟派出代表进行监督成本更低。这个联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在监督企业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金融市场在信息获取和汇总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5.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框架

我国金融机构中国有银行系统占主导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壮大,保险业发展迅速,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等不断成长壮大,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个空白,但这个空白迟早要得到弥补。

■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一国的金融总体主要由金融各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各种信用方式下的融资活动、各种金融活动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等。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作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2.金融市场的构成

金融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但是,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3.金融市场的形态

金融市场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市场,即交易者集中在有固定地点和交易设施的场所内进行交易的市场,证券交易所就是典型的有形市场;另一种是无形市场,即交易者分散在不同地点(机构)或采用电讯手段进行交易的市场,如场外交易市场和全球外汇市场就属于无形市场。

4.金融市场的分类(1)按地理范围可分为:

1)国际金融市场,由经营国际间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组成,其经营内容包括资金借贷、外汇买卖、证券买卖、资金交易等。

2)国内金融市场,由国内金融机构组成,办理各种货币、证券及作用业务活动。它又分为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或者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2)按经营场所可分为:

1)有形金融市场,指有固定场所和操作设施的金融市场。

2)无形金融市场,以营运网络形式存在的市场,通过电子电讯手段达到交易。(3)按融资交易期限划分为:

1)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供应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如股票与长期债券的发行与流通。

2)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是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短期债券及可转让存单的买卖。(4)按交易性质划分为:

1)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是新证券发行的市场。

2)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处在流通中的证券的买卖市场。(5)按交易对象划分为折借市场、贴现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6)按交割期限可分为:

1)金融现货市场,融资活动成交后立即付款交割。

2)金融期货市场,投融活动成交后按合约规定在指定日期付款交割。

5.金融市场的功能(1)融通资金的“媒介器”。通过金融市场使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进行资金融通,把多渠道的小额货币资金聚集成大额资金来源。(2)资金供求的“调节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剂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并有利于使用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3)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资金协作,有利于开展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外商等等,即能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也能从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这是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2)信用工具。这是借贷资本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如各种债券、股票、票据、可转让存单、借款合同、抵押契约等,这是金融市场上实现投资、融资活动必须依赖的标的。(3)信用中介。这是指一些充当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人,起着联系、媒介和代客买卖作用的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和经纪人等。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

第四类,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银根

银根指的是市场上货币周转流通的情况。紧缩银根也就是市场需要货币少而流通量大,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的流通量。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央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等。那么紧缩银根的政策就是:(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央行基准利率;(3)调高再贴现率;(4)买卖国债或外汇。

■外汇

1.外汇概念

外汇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外汇的概念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动态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为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态外汇同于国际结算。静态外汇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静态外汇是外国外汇管理法令所称的外汇,它泛指一切对外金融资产。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狭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外汇的分类(1)按是否按时候可以自由兑换分:自由外汇,记账外汇。(2)按外汇来源和用途分: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3)按外汇管理的不同要求分:居民外汇,非居民外汇。

3.外汇的交易方式(1)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汇交易,是交易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2)远期交易,又称期汇交易,外汇买卖成交后并不交割,根据合同规定约定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3)套汇,是指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不同的货币种类,不同的交割时间以及一些货币汇率和和利率上的差异,进行从低价一方买进,高价一方卖出,从中赚取利润的外汇交易方式。(4)套利交易,利用两国货币市场出现的利率差异,将资金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以赚取利润的交易方式。(5)掉期交易,是指将币种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交割日不同的两笔或者以上的外汇交易结合起来所进行的交易。(6)外汇期货,是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用来回避汇率风险。它是金融期货中最早出现的品种。(7)外汇期权交易,外汇期权买卖的是外汇,即期权买方在向期权卖方支付相应期权费后获得一项权利,即期权买方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后,有权在约定的到期日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协定汇率和金额同期权卖方买卖约定的货币,同时权利的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

4.如何预测外汇行情走势

炒汇的难点,一是分辨行情是多头,空头或盘整形态,二是克服逆市操作的人性弱点,为此既要不断积累经验增加认知,又要对基本面积技术面勤加研判,舍此并无捷径可走。(1)让趋势做你的朋友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任何一种外汇的行情只有三种,即上升行情、下降行情及盘整行情。在外汇市场中,盘整行情约占每年交易日的70%-80%,其余的20%-30%才属多头或空头行情。有盘整行情中,投资人要先分辨出盘整的区间,再于区间的上档卖出,下档买进,即所谓的低买高卖,才能获取利润,而且风险也不致于过大。投资人若能理性执行停损策略,甚至可增加投资金额,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是市场上多数人仍然想适时掌握20%-30%的多头或空头行情,顺势操作。主要原因在于顺势操作的利润非常可观,而且停损出局的次数又较低、因此附加成本大为降低。更何况顺势操作者只是实行家而非发明家,只需依照既存的市场趋势进行买卖即可,是属于“知行皆易”的类型,所以市场人士认为“趋势是你的朋友”。但是在实际交易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分辨行情是多头、空头或盘整型态;二是“逆势操作”是极难克服的人性弱点。对于人性弱点的克服,通常可经由经验累积、蒙受亏损而增加认知等方式来达成。至于如何分辨行情是多头、空头或是盘整型态,则必须由基本面及技术面切入判定。投资人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不论是买方或是卖方,基本前提应先对投资标的物未来的价格有所预测,再根据其预测决定投资策略及操作方向。例如当投资人看好美元对日元时,表示投资人认为美元将走多头市场的格局,而日元相对走空头格局,所以应买入美元,卖出日元,亦即站在美元的多方,日元的空方。若这项预测正确,则投资人将可获利。(2)掌握数据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认为货币的强弱反映该国经济状况的好坏,其强弱虽可能受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干扰而有暂时的波动,或产生与经济体质相反的走势,但就长期而言,其价位终将回归到与经济状况相称的地步。至于一国经济状况的好坏应如何衡量,则又得采取相对比较的方式。例如美国1996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估计可达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这一数据并不能判断美元应该走强或走弱,必须将之与前一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做比较,并与德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相比较。如果前一年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而1996年度德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约在1.5%的水准,则这个3%的数据提供给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国的经济日渐好转,其经济增长状况较德、日两国为佳,美元对马克或日元应相对走强,以反映其经济实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据此作为外汇买卖决策的指标,买入美元,卖出日元、马克。

5.个人携带外汇的规定(1)携带外汇入境的管理

1)居民携带外币现钞折合2000美元以上,非居民携带外币现钞折合5000美元以上者,入境时应向海关申报,规定金额以下的不需申报。

2)短期内多次往返(15天内入境或出境超过一次)携带外币现钞折合1000美元以上入境时,应向海关申报,规定金额以下不需申报。

3)当天多次往返(当天内入境或出境超过一次)携带外币现钞入境的,不管金额多少,均应向海关申报。(2)携带外汇出境的管理

1)有本次入境申报数额记录的出境人员携带外币现钞出境,不超过入境申报的数额的,不需申领“携带外汇出境许可证”,海关凭其本次入境时的申报记录放行;超过入境申报数额的,按无入境申报的办理。

2)无本次入境申报数额记录的出境人员携带外币现钞、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出境的,居民在折合2000美元(含2000美元)以下,非居民在折合5000美元(含5000美元)以下的,不需申领携带证,海关准予放行;居民携出金额折合2000~4000美元(含4000美元)的,非居民携出金额折合5000~10000美元(含10000美元)的,应向银行申领携带证,海关凭携带证放行;居民携出金额折合4000美元以上,非居民携出金额折合10000美元以上的,应向当地外汇局申请,银行凭外汇局的核准件签发携带证,海关凭携带证放行。

3)当天多次往返的出境人员携带外币现钞、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出境,海关凭本次入境申报数额记录放行;无本次入境申报数额记录的,不管金额多少,均必须向银行申领携带证,海关凭携带证放行。

4)短期内多次往返的出境人员携带外币现钞、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出境,海关凭本次入境申报数额记录放行;无入境申报数额记录的,携出金额折合1000美元以下的,海关予以放行;超出1000美元的,必须向银行申领携带证,海关凭携带证放行,无本次入境申报记录和携带证的,不予放行。

■汇率

1.汇率概念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2.汇率的种类(1)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有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1)固定汇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并只能在一定幅度内波动的汇率。

2)浮动汇率,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其涨落基本自由。一国货币市场原则上没有维持汇率水平的义务,但必要时可进行干预。(2)按制订汇率的方法划分,有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1)基本汇率,各国在制定汇率时必须选择某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对比对象,这种货币称之为关键货币。根据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实际价值的对比,制订出对它的汇率,这个汇率就是基本汇率。一般美元是国际支付中使用较多的货币,各国都把美元当作制定汇率的主要货币,常把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

2)套算汇率,是指各国按照对美元的基本汇率套算出的直接反映其他货币之间价值比率的汇率。(3)按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有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1)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即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少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则相反。

2)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即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多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则相反。买入卖出之间有个差价,这个差价是银行买卖外汇的收益,一般为1%~5%。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时使用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也称同业买卖汇率,实际上就是外汇市场买卖价。

3)中间汇率,是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

4)现钞汇率,一般国家都规定,不允许外国货币在本国流通,只有将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够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产生了买卖外汇现钞的兑换率,即现钞汇率。按理现钞汇率应与外汇汇率相同,但因需要把外币现钞运到各发行国去,由于运送外币现钞要花费一定的运费和保险费,因此,银行在收兑外币现钞时的汇率通常要低于外汇买入汇率。(4)按银行外汇付汇方式划分有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1)电汇汇率,是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即以电报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由于电汇付款快,银行无法占用客户资金头寸,同时,国际间的电报费用较高,所以电汇汇率较一般汇率高。但是电汇调拨资金速度快,有利于加速国际资金周转,因此电汇在外汇交易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2)信汇汇率,是银行开具付款委托书,用信函方式通过邮局寄给付款地银行转付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由于付款委托书的邮递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因此,信汇汇率比电汇汇率低。

3)票汇汇率,是指银行在卖出外汇时,开立一张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寄往国外取款所使用的汇率。由于票汇从卖出外汇到支付外汇有一段间隔时间,银行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占用客户的头寸,所以票汇汇率一般比电汇汇率低。票汇有短期票汇和长期票汇之分,其汇率也不同。由于银行能更长时间运用客户资金,所以长期票汇汇率较短期票汇汇率低。(5)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有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1)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2)远期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协议双方按预订的汇率、金额进行钱汇两清。远期外汇买卖是一种预约性交易,是由于外汇购买者对外汇资金需要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了避免外汇汇率变动风险而引起的。远期外汇的汇率与即期汇率相比是有差额的,这种差额叫远期差价,有升水、贴水、平价三种情况,升水是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贵,贴水则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平价表示两者相等。(6)按对外汇管理的宽严区分,有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1)官方汇率,是指国家机构(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公布的汇率。官方汇率又可分为单一汇率和多重汇率。多重汇率是一国政府对本国货币规定的一种以上的对外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限制资本的流入或流出,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市场汇率,是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在外汇管理较松的国家,官方宣布的汇率往往只起中心汇率作用,实际外汇交易则按市场汇率进行。(7)按银行营业时间划分,有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1)开盘汇率,又叫开盘价,是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刚开始营业时进行外汇买卖使用的汇率。

2)收盘汇率,又称收盘价,是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使用的汇率。

3.外汇的标价方法

确定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便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外汇汇率标价方法。(1)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也叫应付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2)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叫成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跌,即外汇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4.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1)国际收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如果为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下降。(2)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低。(3)利率。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则汇率高。(4)经济增长率。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高。(5)财政赤字。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则其货币汇率将下降。(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5.关于汇率相关知识问答(1)分析汇率的方法有几种?

答:分析汇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基础分析是对影响外汇汇率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状况,世界、地区与各国政治情况,市场预期等。技术分析是借助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以往汇率的研究,预测出汇率的未来走势。(2)决定外汇汇率走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外汇汇率的波动,虽然千变万化,但和其他商品一样归根到底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当某种货币的买家多于卖家时,买方争相购买,买方力量大于卖方力量,卖方奇货可居,价格必然上升。反之,当卖家见销路不佳,竞相抛售某种货币,市场卖方力量占了上风,则汇价必然下跌。(3)大众的心理预期对外汇市场有何影响?

答:和其他商品一样,一国的货币往往会为人们的预期而影响其对外汇价的升跌。这种人为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力,有时甚至比经济因素所造成的效果还明显。因此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分析家、交易员和投资者往往根据每天对国际间发生的事,各自做出评论和预测,发表自己对汇率走势的看法。(4)政治因素对外汇市场有影响吗?

答:有。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对其经济,特别是货币的汇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军事冲突、还是政治丑闻,都会在外汇市场留下重要的痕迹。(5)中央银行如何干预外汇市场?

答:由于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往往会对该国的国际贸易、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供求状况、甚至于政治稳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当外汇市场投机力量使得该国汇率严重偏离正常水平时,该国中央银行往往会入市干预。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对付投机者的四大法宝是:

1)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卖本国货币或美元或其他货币。

2)提高本国货币的利率。

3)收紧本币信贷,严防本国货币外流。

4)发表有关声明。

各国中央银行通过以上的措施,使得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迫使它们止损平仓,铩羽而归,以使汇率回到合理的水平。以上四种方法,尤以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短期效力最为明显,同时也往往是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个人实盘外汇买卖的客户对此一定要非常敏感。

6.单一汇率

单一汇率是“复汇率”的对称,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凡是一国对外仅有一个汇率,各种不同来源与用途的收付均按此计算,或本币对各种外币的即期外汇交易的买卖价不超过2%者,称为单一汇率。

7.复汇率(1)复汇率的概念

复汇率又称“多元汇率”,是“单一汇率”的对称,一国在外汇管制情况下,对同一外国货币,因其目的不同,而规定不同的汇率。(2)设置复汇率的主要目的

1)鼓励或限制某些商品出口;

2)鼓励或限制某些货物进口;

3)鼓励某些商品在国内生产;

4)借高价卖出或低价买入以充实国库。

8.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的、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名义汇率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价值,是随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而变动的外汇买卖价格。

9.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指在名义汇率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10.套算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为交叉汇率,是指两种货币都通过各自对第三国的汇率算出来的汇率。世界外汇市场只公布按美元标价计算的外汇汇率,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要换算出其他各种货币的汇率,就要用各种货币对美元汇率进行套算。一个国家制订出基本汇率后,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可以按基本汇率会算出来。

11.中心汇率(外汇平价)

中心汇率也称“外汇平价”,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官方对它们货币之间的汇率规定的固定比价。各国为了保证汇率的稳定,一般都规定了市场汇率围绕外汇平价波动的上下限。在金本位制下,各国都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由于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汇率总是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之间波动。这种体制下的汇率是相对稳定的,称为固定汇率制。

■汇率风险

1.汇率风险的定义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汇率风险的种类(1)交易汇率风险,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场合:

1)商品劳务进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风险。

2)资本输入和输出的风险。

3)外汇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头寸的风险。(2)折算汇率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损失的可能性。功能货币指经济主体与经营活动中流转使用的各种货币。记账货币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通常是本国货币。(3)经济汇率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

3.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措施

银行界人士认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关键是要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其中包括与交易对手通过协议方式直接锁定汇率风险,或者选用银行的衍生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及人民币掉期业务,使用贸易融资、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产品,乃至银行根据重点客户的需求度身定做个性化的理财避险方案。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政策相比,金融手段对短期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物(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类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还期协议。

■金融稳定

1.金融稳定概念

金融稳定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但并不是说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

2.金融稳定问题的重要判断

有关金融稳定问题的重要判断有三个:(1)价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保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欠缺价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升高,储蓄转化投资的机制易遭遇“梗阻”,从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难以保持金融稳定。当然,价格稳定并非实现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金融失衡或不稳定的情形在稳定的价格环境下有时也会累积和发生。(2)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银行业是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行业。银行业的重要金融媒介功能、在金融业的规模和分量、与支付清算系统的“天然联系”及其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决定了银行业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表明,较之于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和校正纠错机制方面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其发生不稳定的情形进而危及金融体系的概率也大大高于证券和保险行业。(3)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确保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在一国出现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受阻、不少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等金融不稳定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任何金融安全可言的。当然,金融稳定并不必然带来绝对的金融安全。运行稳健、效率良好和结构合理状态下的金融稳定可以为金融安全奠定有力的基础;过度管制、效率低下和结构失衡状态下的稳定状况则会损害金融体系的中介功能,增加其脆弱性,酝酿着金融风险。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尝试确定金融稳定的目标为:保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3.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

国际上认为,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监测支付结算系统、宏观审慎分析、紧急流动性援助、危机协调管理四种手段;二是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包括货币信贷政策、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息交流与窗口指导;三是运用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包括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四是运用风险补偿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即以货币换取其他的金融性资产,而在许多的金融资产中,以货币的流动性为最优。因此,流动性的降低意味着资产风险持有的提高。所以,在这样一种流动性降低,且持有资产风险上升的同时,应当获取的报酬,即为利息。

■金融稽核

1.金融稽核概念

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它是由管辖行的稽核机构派出人员以超脱的、公正的客观地位,对辖属行、处、所,或业务领导范围内的专业机构,运用专门的方法,就其真实、合法、正确、完整性,作出评价或建议,向派出机构及有关单位提出报告。

2.金融稽核的分类(1)从对象上可分为中央银行外部稽核和内部稽核,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的内部稽核,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2)从方式上可分为现场稽核、报送稽核、委托稽核;(3)从内容上可分为专项稽核和全面稽核、业务稽核和财务稽核等。

3.金融稽核的作用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金融稽核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家通过对自身财务、业务的查错防弊,及时揭示其内部管理方面的弊端,进而采取措施,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金融稽核部门通过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稽核,纠正违规违纪行为,保护其正当利益,同时将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情况反馈给决策机关,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

■金融期货

1.金融期货的定义

金融期货指是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以约定的时间和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合约。

2.金融期货的分类

与金融相关联的期货合约品种很多。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品种主要有三大类:(1)利率期货,指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利率期货主要包括以长期国债为标的物的长期利率期货和以二个月短期存款利率为标的物的短期利率期货。(2)货币期货,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是借此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际上货币期货合约交易所涉及的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法国法郎、澳大利亚元以及欧洲货币单位等。(3)股票指数期货,指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股票指数期货是目前金融期货市场最热门和发展最快的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货不涉及股票本身的交割,其价格根据股票指数计算,合约以现金清算形式进行交割。

■金融期权

1.金融期权概念

金融期权是指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具体地说,其购买者在向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规定期限内以某一特定价格向出售者买进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的权利。金融期权是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或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2.金融期权的种类

场内交易的金融期权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利率期权和外汇期权。股票期权与股票期货分类相似,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和股指期权。股票期权是在单个股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选择权,股指期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股指期货衍生出来的股指期货期权,例如新加坡交易所交易的日经225指数期权,是从新加坡交易所交易的日经225指数期货衍生出来的;另一种是从股票指数衍生出来的现货期权,例如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225指数期权,是日经225指数衍生出来的。两种股指期权的执行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执行得到的是一张期货合约,而后者则进行现金差价结算。

3.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的区别(1)标的物不同

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的标的物不尽相同。一般地说,凡可作期货交易的金融商品都可作期权交易。然而,可作期权交易的金融商品却未必可作期货交易。在实践中,只有金融期货期权,而没有金融期权期货,即只有以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金融期权交易,而没有以金融期权合约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交易。一般而言,金融期权的标的物多于金融期货的标的物。随着金融期权的日益发展,其标的物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少金融期货无法交易的东西均可作为金融期权的标的物,甚至连金融期权合约本身也成了金融期权的标的物,即所谓复合期权。(2)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

金融期货交易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称,即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既有要求对方履约的权利,又有自己对对方履约的义务。而金融期权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期权的买方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而期权的卖方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3)履约保证不同

金融期货交易双方均需开立保证金账户,并按规定缴纳履约保证金。而在金融期权交易中,只有期权出售者,尤其是无担保期权的出售者才需开立保证金账户,并按规定缴纳保证金,以保证其履约的义务。至于期权购买者,因期权合约未规定其义务,其无需开立保证金账户,也就无需缴纳任何保证金。(4)现金流转不同

金融期货交易双方在成交时不发生现金收付关系,但在成交后,由于实行逐日结算制度,交易双方将因价格的变动而发生现金流转,即盈利一方的保证金账户余额将增加,而亏损一方的保证金账户余额将减少。当亏损方保证金账户余额低于规定的维持保证金时,他必须按规定及时缴纳追加保证金。因此,金融期货交易双方都必须保有一定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以备不时之需。而在金融期权交易中,在成交时,期权购买者为取得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必须向期权出售者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但在成交后,除了到期履约外,交易双方都不发生任何现金流转。(5)盈亏的特点不同

金融期货交易双方都无权违约也无权要求提前交割或推迟交割,而只能在到期前的任一时间通过反向交易实现对冲或到期进行实物交割。而在对冲或到期交割前,价格的变动必然使其中一方盈利而另一方亏损,其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因此,从理论上说,金融期货交易中双方潜在的盈利和亏损都是无限的。相反,在金融期权交易中,由于期权购买者与出售者在权利和义务上的不对称性,他们在交易中的盈利和亏损也具有不对称性。从理论上说,期权购买者在交易中的潜在亏损是有限的,仅限于所支付的期权费,而可能取得的盈利却是无限的;相反,期权出售者在交易中所取得的盈利是有限的,仅限于所收取的期权费,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却是无限的。当然,在现实的期权交易中,由于成交的期权合约事实上很少被执行,因此,期权出售者未必总是处于不利地位。(6)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不同

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都是人们常用的套期保值的工具,但它们的作用与效果是不同的。人们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在避免价格不利变动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必须放弃若价格有利变动可能获得的利益。人们利用金融期权进行套期保值,若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套期保值者可通过执行期权来避免损失;若价格发生有利变动,套期保值者又可通过放弃期权来保护利益。这样,通过金融期权交易,既可避免价格不利变动造成的损失,又可在相当程度上保住价格有利变动而带来的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金融期权比金融期货更为有利。这是由于如从保值角度来说,金融期货通常比金融期权更为有效,也更为便宜,而且要在金融期权交易中真正做到既保值又获利,事实上也并非易事。所以,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可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现实的交易活动中,人们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组合或搭配来实现某一特定目标。

■金融超市

1.金融超市的定义

金融超市是指银行将其经营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与保险、证券、评估、抵押登记、公证等多种社会机构和部门协作,向个人客户提供的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2.金融超市的作用

金融超市在发达国家已不罕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没有“银行储蓄所”这个概念的。散布在街头的金融网点,可承接几乎所有的常规金融业务。当国外的消费者进入多功能的金融超市后,就如同进入一个超级商场。从信用卡、外汇、汽车、房屋贷款到保险、债券甚至纳税等各种金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在我国,由于银行产权结构的封闭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较少。1999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接收原中国投资银行的债权、债务和同城营业网点,走出了我国银行业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产重组的第一步。随着光大银行收购原投资银行所产生的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将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走上兼并重组的道路,产生一批资本充足、资产雄厚、业务范围广的大型银行。

金融超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经营过程,也就是强调服务。我国目前银行的服务方式是做到了“来来来”的方式,还有工商银行你身边的银行,要买房到建行,都是“来来”的,实际上在国外是“找找找”,在所有的客户中找到哪些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哪些是我的忠诚客户,来把它开发出来,这种方式的不同,保险是最好的表现,在中国保险表现得最好,他们就是用找的方式,虽然他敲你家门你很反感,实际上它是一种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的一个改变。

3.金融超市的功能和运作模式

与国外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超市几乎能向客户提供任何金融产品不同,我国金融超市受分业经营模式的限制,一般不得直接办理保险、证券经营业务。主要功能是全面办理以个人存取款为主的负债业务,以住房、汽车、综合消费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和体系较为庞杂的以代收代付、人民币结算、银行卡、个人理财咨询、财务顾问、保管箱、担保为主的结算性、代理性、担保性、咨询评估性中间业务。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还将增加开放式基金代销、个人外汇实盘买卖、外汇期货、金融租赁等功能。

金融超市在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保证营业安全的前提下,与公证、保险、抵押登记机构和经销商联合办公,开放式办理业务,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内部业务流程,合规有序地完成业务的咨询、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过程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不仅要提供咨询、办理存取款、结算等传统业务,还要以消费信贷为龙头,带动个人理财、代理开放式基金等个人中间业务;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金融超市要办出特色,推出住房、汽车和综合消费贷款精品店等一批专业典型。此外,有条件的金融超市还可以开办与个人业务紧密相关的公司业务和机构业务。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金融寡头的全面统治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汇率政策

1.汇率政策概念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

2.汇率政策的目标(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2)稳定物价。(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3.汇率政策的工具

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

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

■金融危机

1.金融危机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金融危机的特征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同时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金融危机的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1.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我国台湾地区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1.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和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2.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1)直接触发因素: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时,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2)内在基础性因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3)世界经济因素主要: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3.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概念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贷款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节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时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三、银行

■银行

1.银行定义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2.银行业分类(1)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2)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BRC),简称银监会。(3)自律组织:如中国银行业协会(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CBA)。(4)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3.银行的作用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业务,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在这里,银行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它又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概述

中央银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是“发币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由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

2.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结构(1)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2)中央银行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其职能上,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3)中央银行的结构即中央银行制度的结构,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和权力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程序和内容

完整的金融监管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它由市场准入监管、日常运营监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相关要素和环节组成。(1)机构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以及运作、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该机构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2)市场准入。广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指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3)业务运营监管。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主要是通过监管当局(如中央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以及借助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及时发现、识别、评价和纠正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风险。这是监管当局日常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4)风险评价。风险的综合评价是金融监管人员在综合分析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结果及来自中介机构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被监管机构所存在风险的性质、特征、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的及时、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5)风险处置。金融监管当局要针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包括纠正、救助和市场退出。

4.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1)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中央银行需要自行交易以转移资金,主要包括通过支付体系清算公开市场操作,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政府债券的支付结算(包括发行和兑付)。(2)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中央银行可以代表自己的客户(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收付。(3)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这些服务包括为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的运作提供结算账户;单独或与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一起,为支付体系提供系统硬件、软件、操作程序或通信网络。(4)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这个作用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它包括支付体系管理者;支付体系各成员的监督者;为支付体系提供管理和计划;仲裁争议和处理赔偿,提供技术标准。另外,还可以作为结算的担保人。

5.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1)提供账户服务。在各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实践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作为银行间清算中介人,为银行提供清算账户,通过清算账户的设置和使用来实现银行间转账。(2)运行与管理支付系统。除了提供账户服务以外,中央银行参与和组织行间清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即是运行与管理重要的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一个稳定的、有效的、公众信任的支付系统,是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中央银行运行的支付系统通常包括账户体系、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3)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很多国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私营清算组织,而一些私营清算系统尚在实施差额清算,为了实现清算参加者间的债权债务抵消,很多清算机构乐于利用中央银行提供的差额清算服务,后者通过账户进行差额头寸的转移划拨,即可完成最终清算。(4)提供透支便利。中央银行不仅运行管理整个支付系统,还以提供信贷的方式保障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大额支付系统是中央银行提供信贷的重点,尤其是当大额支付系统所处理的支付指令为不可撤销的终局性支付指令时,中央银行的透支便利更为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

1.中国人民银行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职能。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其原来商业银行的业务。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立了其作为中央银行的法律依据。

2.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与业务(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证货币币值稳定。(2)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3)维护支护、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4)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5)代理国库和其他金融业务。(6)代表我国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政策性银行

1.政策性银行的定义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1)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向金融机构发行。资金用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项目;直接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高新技术在经济领域应用的重大项目跨地区的重大政策性项目等。(2)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来源以发行政策金融债券为主,还以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资金用于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办理与机电产品出口有关的各种贷款以及出口信息保险和担保业务。(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为主,同时发行少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资金用于办理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为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定义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是其最显蓍的特征。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其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管理,通过谋求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使银行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目的。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除农行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和大型建设项目。

3.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交通银行得以重组,成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随后,又成立了深圳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本以企业法人和财政入股为主,它们以商业银行机制运作,服务比较灵活,业务发展很快。

4.城市合作银行

城市合作银行是指在对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组建成。其依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投资银行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事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一种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它与银行信贷、保险并称为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营资金和财产委托、代理资产保管、金融租赁、经济咨询、证券发行以及投资等。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金融性公司的要求,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限于信托、投资、和其他代理业务,少数确属需要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兼营租赁、证券业务和发行一年的专项信托受益债券,用于进行有特定对象的贷款和投资,但不准办理银行存款业务。信托业务一律采取委托人和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的方式进行,信托投资公司受托管理和运用信托资金、财产,只能收取手续费,费率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信托投资公司业务特点:收益高、责任重、风险大、管理复杂等。

■证券机构

证券公司又称证券商,其主要业务有:推销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代理买卖,自营买卖已上市流通的各类有价证券,参与企业收购、兼并,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等,如华夏证券有限公司,中国国泰证券有限公司等。

证券交易所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证券的集中和有组织的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并履行相关职责,实行目律性管理的机构。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登记结算公司,是指确保证券交易过程的准确和资金及时、足额到账的机构。

■财务公司

我国的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入股,向社会集中长期资金,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其主要业务有:吸收集团成员的存款;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对集团成员发放贷款;办理同业拆借业务;对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买方信贷等。财务公司的定位,应以筹集中长期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而企业集团成员所需短期资金转由商业银行贷款支持。

■信用合作组织

1.合作制定义

合作制是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为了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某种服务,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2.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别

■其他金融机构

(1)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以个人为服务对象,以经办储蓄和个人汇兑等负债、结算业务为主。(2)金融租赁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筹措资金,提供以“融物”代替“融资”的设备租赁;租期内承租人只有使用权。(3)典当行:以实物占有权转移的形式为非国有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临时性质押贷款。

目前能规范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法律法规主要为《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

■存款准备金

1.存款准备金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3.存款准备金影响(1)对银行的影响:由于资金减少,贷款利润会减少,这对于目前仍然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业绩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会催促银行更快向其他利润来源跟进,比如零售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这样也会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稳定性和盈利性。(2)对企业的影响:资金紧张,银行会更加慎重选择贷款对象,倾向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这会给一部分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强者更强。(3)对股市的影响:影响非常有限,幅度比预期低,而且就目前大部分银行的资金来说,都还比较充裕,这个比例对其贷款业务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市场很早就已经预期到人民银行的紧缩性政策,所以股市在前期已经有所消化,只是在消息出台时的瞬间反映一下而已。(4)对基金的影响:没什么影响,基本上是随股市走的。(5)对期货的影响:短期有利空影响,对一些商品期货会有较大利空影响,我国目前还未有这种类型的金融期货,所以基本上影响不大。(6)对存款的影响:银行会加大力度推陈出新吸引存款,但对于老百姓而言,没什么影响。

4.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分析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此次上调后,准备金率将达到13%,已经达到历史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朱总理当政采取的最高限。对于提高存款准备金对股市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是否会彻底改变资金流动性过程问题?我看不会。先看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为1.43万亿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2009年年底外汇储备将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提高利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则会加快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热钱流进。从内部环境看:目前中国国内的活期存款和现金加起来有39万亿,可以说中国的钱多得用不完,而国外补给源还在不断地流进,所以大家目前不必对弹药发愁。(2)为加息做铺垫,再次加息是迟早的事。从最近每月提高1次利率来看,提高存款准备金是为加息做准备,相对提高利率来说,提高存款准备金是非常温和的。

■利率

1.利率概述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利率的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

2.利率的种类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3.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利率的主要因素(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使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又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4)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2)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3)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4.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中存在的各种利息率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系统。

5.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基准利率首先要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有广泛的市场参与性,能够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次他要是一个传导性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联度强,影响大;最后它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便于控制。

6.固定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接待其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

7.拆借利率

拆借利率就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主要用于弥补临时资金不足,期限较短,最短只有半天,有1至5天的,也有几个月的,但最长不超过1年。拆借利率是根据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它能比较灵活地反映资金供求的变化情况,是短期金融市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其他短期借贷利率通常是比照同业拆借利率加一定的幅度来确定的。

8.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

9.名义利率(1)名义利率概念

名义利率r是指计息周期利率i乘以一年内计息周期数m所得的年利率。即r=i×m。显然,计算名义利率时忽略了前面各期利息再生的因素,即忽略了“利滚利”。(2)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

简单的说,实际利率是从表面的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公式为:名义利率-通胀率(可用CPI增长率来代替)。一般银行存款及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都是按名义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储户或投资者收到的利息回报就会被通胀侵蚀。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

1)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2)名义利率不能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以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i=r-p,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i=r。

4)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10.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

11.法定利率(1)法定利率概述

法定利率是市场利率的对称,是指中央银行或金融行政管理当局规定的利率水平。又称官方利率。在不同国家,法定利率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由政府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或由法律规定并在其所辖范围内实行。(2)法定利率包含的范围

法定利率通常包括:

1)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再融资利率,有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

2)有价证券利率,包括债券、国库券等债券发行利率;

3)商业银行存贷款的高限利率。(3)法定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它的变动将影响到社会资金的供求量,中央银行必须控制利率水平的变动权及最高限,形成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

法定利率对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起到指导和参考的作用。法定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到贷款者对市场利率高低的预测,从而预算出借款成本的高低,确定借贷的数量,以获取较高的利润率。当法定利率较高时,借款成本就会提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则增加。因此,法定利率的变动可以控制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和投资规模,起到调节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等作用。

12.浮动利率(1)浮动利率概念

浮动利率是一种在接待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浮动利率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多用于3年以上的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2)浮动利率的特点

1)利率调整可以及时反映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

2)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变动的风险小;

3)有助于金融机构及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及企业融资决策;

4)有助于中央银行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利率期权

1.利率期权概念

利率期权是指买方在支付了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有效期内或到期时以一定的利率(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面额的利率工具的权利。利率期权合约通常以政府短期、中期、长期债券,欧洲美元债券,大面额可转让存单等利率工具为标的物。利率期权是一项规避短期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借款人通过买入一项利率期权,可以在利率水平向不利方向变化时得到保护,而在利率水平向有利方向变化时得益。利率期权有多种形式,常见的主要有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

2.利率期权的种类(1)利率上限是客户与银行达成一项协议,双方确定一个利率上限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率上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高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高于协定利率上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2)利率下限是指客户与银行达成一个协议,双方规定一个利率下限,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的率下限的差额部分,若市场参考利率大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没有任何支付义务。作为补偿,卖方要向买方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3)所谓利率上下限,是指将利率上限和利率下限两种金融工具结合使用。具体地说,购买一个利率上下限,是指在买进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卖出一个利率下限,以收入的手续费来部分抵销需要支出的手续费,从而达到既防范利率风险又降低费用成本的目的。而卖出一个利率上下限,则是指在卖出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买入一个利率下限。

■复利

1.复利

复利是根据上一期所有的利息和本金来计算利息的方法。例如年复利利率为10%,存入100美元本金。在第一年底,得到10美元利息,而在第二年底,得到的利息是11美元,其中10美元是来自原始本金,另外1美元则来自第一年的10美元的利息,以后以此类推。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未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i)其中S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i代表利率。

2.复利终值

复利终值是指一定量的本金按照复利计算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单利

单利是指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其计算公式:C=P×r×n,S=P×(1+r×n)。

注:C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贴现

1.贴现

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或者说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或折扣。具体程序是银行根据票面金额及既顶贴现率,计算出从贴现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这段时间的贴现利息,并从票面金额中扣除,余额部分支付给客户。票据到期时,银行持票据向票据载明的支付人索取票面金额的款项。

2.贴现率(折现率)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举个例子:贴现率为10%,今年的100块到了明年就相当于100×(1+10%)块钱,到了后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说,今年用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相当于明年11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

3.再贴现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储蓄

1.储蓄概念

储蓄是指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2.储蓄的分类(1)活期储蓄

活期储蓄指不约定存期、客户可随时存取、存取金额不限的一种储蓄方式。活期储蓄是银行最基本、常用的存款方式,客户可随时存取款,自由、灵活调动资金,是客户进行各项理财活动的基础。活期储蓄以1元为起存点,外币活期储蓄起存金额为不得低于20元或100人民币的等值外币(各银行不尽相同),多存不限。开户时由银行发给存折,凭折存取,每年结算一次利息。活期储蓄适合于个人生活待用款和闲置现金款,以及商业运营周转资金的存储。(2)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存款是约定存期,一次或分次存入,一次或多次取出本金或利息的一种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存期越长利率越高。我国各大银行的定期储蓄主要包括: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存款、定活两便储蓄存款、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存款、通信存款。(3)华侨人民币储蓄

华侨人民币储蓄是专为华侨和港澳同胞举办的一种储蓄。华侨和港澳同胞把从国外和港澳地区汇入或携入的外币、黄金、白银卖给中国银行,用所得的人民币参加这种储蓄。存储时凭外汇兑换证明(或侨汇证明书)办理开户手续。存款到期只能支取人民币。(4)其他储蓄

包括有奖储蓄、保值储蓄、邮政储蓄、代发工资储蓄、住房储蓄等。

■财政性存款

1.财政性存款概念

财政性存款主要是财政金库款项和政府财政拨给机关单位的经费以及其他特种公款等,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

2.财政性存款构成

财政性存款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国库存款是指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存款。其他财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国库存款的各项财政在专业银行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财政部指定存入专业银行的专用基金存款等。

3.财政性存款管理原则

由总预算会计负责管理,统一收付,并遵循下列原则:集中资金,统一调度;严格控制存款开户;根据年度预算或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转账结逄,不得提取现金;在存款余额内支付,不得透支。

■透支

透支是指银行允许其存款户在事先约定的限额内,超过存款余额支用款项的一种放款形式。广义的透支概念还包括财政透支,即财政部门在财政存款支用完毕以后,在规定限额内继续签发支票,其款项由银行垫支。存款户对透支放款应支付利息,并有随时偿还的义务。透支有以下3种情况:1)透支时提供抵押品的,称抵押透支;2)不提供抵押品的,称信用透支;3)银行同业间相互融通资金的透支,称同业透支。

■贷款

1.贷款概念

贷款是指在资金有问题时,以你的财产作为抵押向银行借钱的一种融资方式。

2.贷款的分类(1)按贷款主体划分

1)自营贷款,是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

2)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3)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2)按贷款期限分

1)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

2)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

3)长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5年(不含5年)以上的贷款。(3)按贷款有无担保分

1)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2)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a.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b.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c.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3)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

3.建设银行对个人的小额消费贷款的规定(1)贷款对象:年满十八周岁至六十周岁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2)贷款额度:借款人提供建设银行认可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或具有一定信用资格后,银行核定借款人相应的质押额度、抵押额度、保证额度或信用额度。质押额度不超过借款人提供的质押权利凭证票面价值的90%;抵押额度不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信用额度和保证额度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确定。(3)贷款期限:抵押额度的有效期最长为5年;质押额度的有效期届满日不超过质押权利到期日,最长不超过5年;信用额度和保证额度的有效期为2年。额度有效期自借款合同生效之日起计算。借款人同时申请质押额度、抵押额度、保证额度或信用额度中两种以上额度的,建设银行按照期限最短的额度核定借款人个人消费额度贷款的额度有效期。额度有效期截止后不允许继续支用剩余额度。(4)贷款利率:按照建设银行的贷款利率规定执行。(5)担保方式:以建设银行认可的抵押、质押、第三方保证或信用的方式。(6)需要提供的申请材料:

1)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2)当地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的证明材料。

3)借款人贷款偿还能力证明材料。如借款人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借款人纳税单、保险单。

4)借款人获得质押、抵押额度所需的质押权利、抵押物清单及权属证明文件,权属人及财产共有人同意质押、抵押的书面文件。

5)借款人获得保证额度所需的保证人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

6)保证人的资信证明材料。

7)社会认可的评估部门出具的抵押物的评估报告。

8)建设银行规定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信用卡

1.信用卡概念

信用卡由银行或公司签发的证明持有人信誉良好,可以在指定商店或场所进行记账消费的信用凭证。普通信用卡尺寸大小如身份证,一般用特种塑料制成,信用卡上印有持有者的姓名、号码、有效期限等,均为凸字。为了防止冒领,近年来有的信用卡上印有持卡人照片。当顾客购货结账时,只需将信用卡交给商店,由收款员把信用卡放在压印机上压印一下,那些凸字就会印在一式三联的单据上,然后持卡人在单据上签字,商店收款员将单据上的签字与信用卡上的签字式样核对相符后,即承认记账消费,持卡人不必付现金就可以购买所需的货物。信用卡的持卡人除了可以在特约商户凭卡签字购买各种商品、就餐、娱乐、住宿外,还可以向发卡机构指定的银行透支一定限额的现金。特约商户和指定受理银行凭持卡人签字的账单向发卡机构收款,再由发卡机构送持卡人核对,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清。至持卡人付清时,发卡机构按规定计收透支款项利息。如到期未付清,则要计收罚息。

2.信用卡的分类(1)按照信用卡发行机构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2)按照信用卡信息存储媒介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3)根据清偿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和借记卡;(4)按照信用卡结算货币不同,可以分为外币卡和本币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