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封锁:粉碎美国指使台湾对大陆封锁禁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1:26:5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忠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冲破封锁:粉碎美国指使台湾对大陆封锁禁运

冲破封锁:粉碎美国指使台湾对大陆封锁禁运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突破海上封锁

●周恩来强调说:“目前的重点是先打通珠江和长江的出海通道!”

●“海上霸王”慌作一团,左一炮、右一炮地乱开火。“先锋”号的前后左右,激起了冲天水柱。

●陈毅把双手朝张爱萍一拱:“请你转告指战员们,就说我陈毅拜托了!”

新中国面临海上封锁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了上海。国民党军队向台湾和舟山等沿海岛屿撤退。由于我军没有海、空军和缺乏海上作战经验,10月26日,金门登陆战受挫。

节节败退的国民党转守为攻,依靠海、空军优势,向大陆发动了反扑。

国民党统帅部制订了反攻大陆方案:以台湾、舟山为基地,“一年反攻,三年成功”。

为了遏制新生的人民政权并准备卷土重来,蒋介石开始了“闭港政策”。依据这个计划,舟山岛国民党军开始对大陆实施海上封锁和破坏。

国民党封锁了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其中包括秦皇岛、天津、永嘉、宁波、上海等重要口岸的沿海区域。并向全世界宣布:在上述海区“严禁一切外籍船舶驶入”,“一切海外商运均予停止”。

随着东南沿海省市的相继解放,台湾当局实施海上“闭港”的区域,也逐步扩大,凡是他们能够到达的沿海港口、近海航道和岛屿都实施封锁。

美国对台湾当局的“闭港政策”从默认到公开支持。尽管美国的商船也遭到过袭击和截留,但美国政府依然从“大局”出发,采取一切措施支持台湾当局。

就这样,国民党在渤海、长江口、华东及华南沿海布放水雷,查缉前往大陆的各国商轮,没收与大陆通商的货物。重点查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轮船,并巡逻台湾海峡。

执行封锁长江口任务的是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舰队司令刘广凯指挥“太和”、“太康”、“太昭”、“太平”4艘驱逐舰及“永丰”、“永泰”等炮舰,从舟山出动百余次,拦截过往的美、英籍货轮41艘,捕获汽船25艘、机帆船200余艘。

有媒体就报道了,国民党军队阻止外国商船同新中国进行贸易的例子:

1949年11月下旬,英国“宁海”号、“怡生”号等7艘商船,在英国远东舰队驱逐舰队队长杰伊率领的“黑天鹅”号、“布里迪斯贝”号、“蒙茨贝”号等4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到达长江口,试图进入上海港。

11月24日,当船队航行到长江口外九段沙灯标水域时,遭台海军“太康”号、“永泰”号两艘军舰的拦截,英船被迫停航。

随后,台海军“太和”号和“太平”号两舰也在第一舰队司令刘广凯率领下赶到。4艘军舰在英舰上游2000码处一字排开,拉开作战架势。英舰也不示弱,将所有炮口对准台湾军舰……

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在关键时刻,杰伊向刘广凯提出质疑。

刘广凯声称:“台湾海军舰队奉令执行关闭港口任务,任何出入长江口的船只,绝对无权擅自放行。英舰队应立即呈报英国政府向台湾当局交涉,由正式外交途径解决。”

杰伊无奈,只好向远东舰队司令部报告情况。在等待上峰命令期间,英方一方面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让3位商船船长出面直接与刘广凯交涉。

11月27日,船长们登上“太和”号,直接与刘广凯面谈。

船长们首先质问:“我等奉各公司之命,满载客货驶往上海,为何不许我们进港?”

刘广凯答道:“我军奉令执行关闭港口政策,任何船只无命令均不得出入。”

船长们指出:“贵海军一定要阻止我们英国商船去上海经商,恐怕要引起英国政府从速考虑承认中共政权的问题。如果英政府真正承认了中共政权,那么贵海军在国际上就失去了地位,那岂不变成海盗了吗!”

刘广凯声称:“本人只知就军事上的观点就事论事,未奉命令就不能准你们去上海,至于英政府承认中共政权与否,这是属于英国外交政策问题。”

双方的谈话最终不欢而散。就这样,台英双方互不相让,僵局持续了3天之久。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自长江口外驶来,不听台海军的警告,强行疾驶进入长江口,台军舰鸣炮示警,该船毫不理会,台军舰瞄准射击,几乎将其击沉,但该船还是勉强驶入上海港。

见此情景,英舰队为避免发生海战,于27日中午主动退出长江口。

英国船队见国民党海军如此野蛮,被迫驶向外海。为了遏制外轮进入上海港,国民党海军于12月24日继续在长江口布雷。

据统计,从1949年6月至12月,仅半年时间,台海军就向长江口派出舰艇100余艘次,阻截外国商船41艘,多是欧美商船,劫夺大陆船只25艘,机帆渔船200多艘。

对于国民党的阴谋,新中国也开始做应对准备,想尽办法突破封锁。早在6月17日,陈毅在市政府一次政务会议上提醒说:

国民党对失败并不甘心。他们知道上海困难,没有原料,也缺乏粮食,因为火车船只都不够。没有棉花上海200多万纱锭就不能开工……要注意,他们到处钻空子,肯定还会从各方面整我们!

当时上海工业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如棉纺业需进口原棉60%,毛纺业的毛条全部要进口,面粉业所需小麦全部靠进口,造纸业所需纸浆也靠全部进口。卷烟业所需的烟纸、烟丝一半以上要靠进口,上海人赖以为生的粮食有一半也是靠进口。此外,动力生产所用的80%的油料和20%的煤等等,都需进口。

依赖进口的还有许多生活消费品。国民党的封锁使上海经济陷入困境。上海解放时,全市的存煤只有5000吨,粮食储备只有4000万斤,只够市民半个月的用量。国民党搬走了工厂设备,拖走了轮船,破坏了大批带不走的船只和机器,使上海一片狼藉。

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原来使用燃油锅炉,每月消耗燃油3万吨,全部依靠进口。进口来源断绝后,燃油储备很快陷入恐慌。

北方煤炭源源不断运到后,上海的几家发电厂都改造锅炉,从烧油改为烧煤。

公共汽车原来都是烧进口汽油的,由于汽油紧缺,公司将汽油、柴油等其他油按比例混合使用,减少汽油的消耗。

有的职工还制造出烧木炭的锅炉,拖在汽车后面。这样改装的40多辆公共汽车走在路上,颇为别致,也反映了解放初期国民党封锁给中国造成的困难。

当时,印度和美国的原棉、南洋的橡胶及许多已买到手的工业原料,搁在各国港口运不进来,私营纱厂存棉量只够10余天消耗,停工的纱厂从5家发展到100多家,正泰橡胶厂这样的大厂也要求停业……

这时,国际上反动势力联合封锁。帝国主义纷纷表示说:

共产党只会搞政治,只会打仗,就是管不了经济,管不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上海是冒险家乐园!

共产党在这里维持不了3个月,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的进来,白的出去……

上海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工厂的烟囱若不冒烟,全国经济将垮掉一半。上海市场混乱,将导致全国财经工作失去控制。

上海经济陷入了困难,陈毅说:

这样下去,工厂要关门,工人要失业,物价要高涨,市场要冷落,税收要减少,生活要困难……

大家纷纷说:“怎么办?”

有的商家担心:“没有原料,我们的工厂拿什么去生产啊,敌人太无耻了!”

工商界许多人惊慌了,有人准备跑香港、台湾。这时有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说可以用他们的商船帮他们运棉花到上海,但要由对方的军舰护航到吴淞口。

工商界有人心动,跑来告诉陈毅,陈毅几乎不加思索地一口回绝了。陈毅说:

这是利用我们的困难,想打开我们的缺口。他们过去攻打广州虎门,炮轰四川万县、南京下关,中国老百姓死了成千上万,他又想到我们海域来干什么?

中国海域让外国军舰自由出入,还不是出让主权?这扇门决不能开,不能接受这种变相的侵略!

陈毅虽然很着急,但他却很冷静,他将上海解放之初所遇到的这种困难与“长征中的困难”、“三年游击战争的困难”相提并论。

他这样说:

困难,我们都见过,要说困难,长征不困难?三年游击战争不困难?建国初期,要米没米,要煤没煤,头上飞机炸,下面不法投机商起哄、捣乱,怎么不困难呢?

困难!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干什么?我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原则,坚持斗争。

到底该如何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呢,如果任敌人这样嚣张下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将雪上加霜。

这时,共和国领导人开始思考对策了。

周恩来命令打通珠江口

1950年的一天,北京中南海阳光明媚,周恩来伏在办公桌上埋头整理文件,这时,他见聂荣臻走进门来,就立刻起身迎了上去。

原来,中央也十分关注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多日来,周恩来忧心忡忡,特别是听说万山守敌、舟山守敌依靠强大的舰队和匪徒封锁珠江口、长江口,让新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时,很气愤,就找聂荣臻来商量对策。

这时,周恩来面带着微笑对聂荣臻说:“荣臻同志,快坐下!”

周恩来招呼聂荣臻坐下后,警卫员倒上了一杯热气腾腾茶水,然后说:“找你来,是同你商量打破敌人海上封锁的问题。”

小小的房间里被茶水的热气笼罩着,但是聂荣臻却看到了总理脸上的忧虑,不知道会有什么任务向他交代,莫不是派海军打通航道?

两人坐定之后,周恩来向聂荣臻传达了几位常委的决策。周恩来说,中央常委们在一次会议上,分析了敌人对海上封锁所出现的情况。

周恩来说了如下问题:

由于敌人海上封锁,国内外贸易受到重大影响,闽、浙、粤对南洋、港澳的航行已经中断。通往上海、广州等地的海路很不安全,一些外轮不得不在吞吐量极小的一些偏辟小港卸载货物,致使物资大量积压,无法疏通。

为了开展必要的对外贸易,我国政府在经济极端桔据的情况下忍痛以高价租用外国轮,每月支付租金人民币1750亿元,指旧币,一万元旧币等于一元新币,而这些外轮仍不时遭到国民党海军的扣留和袭击。

同时,渔业生产也受到重大损失,有50万渔民不能出海捕鱼,被劫走渔船达2000余艘,被抓走渔民一万余人。这一切,都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为此,常委们决定,要尽快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周恩来强调说:“目前的重点是先打通珠江和长江的出海通道!”

聂荣臻点点头说:“明白!”

周恩来又问:“你们有什么想法?”

聂荣臻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我们也多次作过研究,并拟定了一个方案。”

周恩来笑着说:“什么方案啊?”

聂荣臻说:“我回去后,根据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再进行修改上报。”

周恩来点点头说:“好!好!”

很快,周恩来就接到总参谋部的方案。

周恩来报请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这个方案后,也表示同意,并嘱托要快速行动。

后来,周恩来一面敦促聂荣臻抓紧实施,另一方面又给叶剑英打电话,和他商量解放万山群岛的事情。

在电话中,周恩来对叶剑英说:“你们那里的海军力量比较弱,但是也要千方百计把万山群岛拿下来,打开珠江的出海航道,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叶剑英表示说:“我们会立刻筹备的!”

叶剑英给洪学智交任务

叶剑英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后,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怠慢,他马上把江防部队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叶剑英向洪学智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和总参谋部的计划,让他们必须解放万山,从而打通珠江的出海航道,突破国民党的沿海封锁。

洪学智显得很兴奋:“是吗?太好了!”

叶剑英笑这问道:“好像你已经有了什么想法?请说说看。”

原来,洪学智对解放万山群岛早有想法。因为敌人依靠万山进行海上封锁,做了很多坏事,他早就忍无可忍了,很想给国民党一点颜色看。

当时国民党海军舰队进驻万山群岛以后,在珠江口无恶不作,敲诈勒索渔民,向来往于香港、澳门的商船要“买路钱”,死死地封锁了航道。

后来,万山岛上的敌人竟然抢劫香港拖轮“新生”号,劫去客商黄金562两,引起了轰动香港的一桩“海鲨诉讼案”。

作为江防部队司令员的洪学智,时刻关心着打通珠江口的事情,他已着手进行了研究,临来前,还与兵团司令员邓华交换过意见。洪学智坐在叶剑英的身旁,端着桌子上的热水轻轻地喝了一口,然后就谈了自己的初步设想,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珠江口的形势。

叶剑英说:“你们的想法很好,你回去后,先拟订一个作战方案送给我,我也要马上向中央军委写报告,待批准后再行动。”

洪学智大声说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临走的时候,叶剑英再次强调说:“在拟订作战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敌人的兵力,特别是要搞清楚敌人舰队的活动情况和部署,不能打糊涂仗啊!”

叶剑英继续说道:

对我们的陆军,我很放心,只要能登上岛,敌人再多也不难解决。对于我们的江防部队,由于装备很差,又没有海战经验,所以要慎重行事,只有搞清楚敌人舰队的情况,才能拟定对策,掩护和运送陆军登岛作战。

对于上级的嘱托和安排,洪学智铭记在心,他回去之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信心百倍,决心要像解放海南岛那样解放万山群岛。

在解放军准备打通珠江口的时候,国民党也做着准备。一天,台北的天空一片阴沉。在草山脚下“士林”别墅里,蒋介石正听着桂永清关于封锁大陆的汇报。

原来,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于1949年6月成立了以阎锡山为首的“行政院”。

蒋介石命令阎锡山:封锁大陆海区,摧毁大陆经济。

阎锡山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拟订了封锁计划,规定了封锁范围,明确了封锁重点:华南地区以珠江口为主要对象,华东地区以长江口为主要对象。

蒋介石和美国对海上封锁寄予很大希望,1949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断言:关闭匪区港口,断绝航运,摧毁匪区经济……

但是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国内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国民党的势力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已经岌岌可危,其封锁的威胁也未能改变战争的局面。

到了1950年,在海南岛等岛屿相继被解放军占领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美梦正走向破灭,所以万山群岛成了他最后的寄托了,希望这里能成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和中转站,进而封锁大陆。

为此,他决定召见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准备让他去守卫万山群岛,如果万山群岛丢失,那么国民党封锁也就破产了。

桂永清得知蒋介石要召见自己,就让司机开着车子来到了蒋介石的住处。

在路上,桂永清还在琢磨,总裁会有什么重要任务向自己交代呢,莫不是和万山群岛有关吧。

因为国民党的军队刚刚从舟山撤军,如今也只有万山群岛的敌军还可以和解放继续对抗。

唉!做最后一次挣扎吧!桂永清在心里叹气道,但是他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对蒋介石唯命是从,如果总裁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以后肯定会得到器重,或许他还可以官复原职。

来到蒋介石的住处后,蒋介石就迎面走了过来,示意他坐下,之后就跟桂永清长谈了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一些忧虑,桂永清也汇报了海军封锁大陆的进展。

蒋介石问:“率真,你下一步有何打算?”

桂永清报告说:“在长江口,打算增加兵力,并进行布雷,在珠江口,进一步强化万山群岛防务,我打算亲自去珠江口一趟。”

蒋介石强调说:“对,这两个方向是我们封锁的重点!就目前而言,守住万山群岛尤为重要,你亲自去一趟很有必要。”

蒋介石说完,桂永清起身告退。他刚走几步,蒋介石又把他叫了回来。

蒋介石望着窗外说:“率真,那次给你的‘撤职留任’处分,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决定撤消对你的处分,你就放手地干吧!”

桂永清谢过蒋介石就离开了,回到家里稍事安排,就驱车来到码头,登上一艘“太”字号护卫舰,向广东珠江口驶去。

桂永清乘着“太”字号护卫舰,来到了万山群岛垃圾尾的马湾港。之后,他就召集各级指挥官开会,转达蒋介石的嘱托,并部署有关事宜。

桂永清带着自己的傲气对大家说:“我刚从总裁那里来!总裁亲自给我下达了继续封锁珠江口的指示。你们要把目光放远一点,不要只是盯着几条商船,几条渔船,我们要看到广州市,看到广东省,看到整个大陆。一定要封锁大陆的航道,困死他们!”

海军顺利打通珠江航道

1950年5月24日,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即江防部队司令员洪学智,下达了攻击万山群岛、打通珠江口的命令。

这个命令确定在5月25日发起攻击。

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有大大小小共40多个岛屿,遍布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海面上。敌人占据在这里,也就封死了珠江口。

敌人退守万山群岛的目的是:封锁海口,策应大陆,准备反攻。为此,国民党在这里部署了海军第三舰队、第四巡防处和一个巡防处、一个陆战团、一个由海匪组成的“广东突击军”,共3000余人,并设有“万山群岛防卫司令部”。

在万山群岛诸岛屿中,有一组岛屿叫垃圾尾岛。它位于珠江口东侧,是广州、黄埔及珠江各港出海的门户,香港和澳门居其左右,是海上、空中航线的要冲。由于它所占位置的重要性,敌人的“万山群岛防卫司令部”就设在那里。

敌人的舰艇主力就驻泊在垃圾尾岛的一个可以停泊10多艘舰艇的港湾,即马湾,国民党就视其为“海上封锁堡垒”。

逃窜到这里的国民党残军,经常抢劫来往于香港、澳门的商船,奇袭“海上封锁保垒”敲诈勒索渔民,无恶不作。

国民党的800万军队都被打垮了,要解决这3000余残匪,要是在陆地,对人民解放军来说,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了。

可是,现在要越过大海去,才能消灭敌人并打通航道,这样做不但要有船、有舰艇,而且要有会操纵舰船、敢于战斗的人。

5月25日深夜,解放军经过一系列准备就出发了。解放军火力舰队的“解放”号、“桂山”号、“先锋”号等6艘舰艇,先后分两批从广东省中山县的唐家湾起航。凌晨4时许,悄悄地摸进了马湾。

黑夜笼罩着港湾,那里一片寂静,只有海潮击船拍岸的“哗哗”声。透过朦胧的海雾,隐约可见有20多艘敌舰停泊在海湾里。果然,其中千吨以上的就有5艘,最小的也比“解放”号大。

指挥“解放”号的是火力队副队长林文虎,他坚定地下达了两道命令:“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开进去,打他个肚里开花!”

艇长梁庭魁观察了一会儿,决定对准距离800米远的敌旗舰“太和”号攻击。他下令:两挺机枪打指挥台、打炮位;火炮打敌舰的舵机、油舱部。“解放”号像只小老虎,直冲到“太和”号跟前100米处。艇上所有炮火像无数火龙向“太和”号扑去。炮手顾振华“轰”地一炮就撂倒了指挥台上的敌舰队司令齐志鸿。“太和”号被击伤,“中海”号坦克登陆舰也中炮起火。只见两艘敌舰的甲板上一片慌乱,水兵们光着脚。提着裤子像老鼠似的东逃西窜,爆炸声中夹杂着绝望的哭喊声。有几艘炮艇顾不上解缆,就炸断缆绳仓皇外逃,有两艘炮艇还挂起了白旗。

当“解放”号等袭击马湾的时候,正按预定方案在垃圾尾岛以东海面担任侧翼警戒的。先锋号突然与敌二十五号炮艇遭遇。

这条在珠江口无恶不作的家伙,号称“海上霸王”。解放军“先锋”号虽比敌二十五号炮艇吨位大,但是火炮小,又是木壳艇。两相对比,也是敌强我弱。

敌二十五号炮艇一下没有识别出是解放军的“先锋”号,首先发信号询问。“先锋”号一面回信号迷惑对方,一面快速迎敌。“海上霸王”慌作一团,他们也顾不得向“先锋”号瞄准,左一炮、右一炮地乱开火。“先锋”号的前后左右激起了冲天水柱。“先锋”号毫不示弱,对准敌艇的指挥台、炮位猛烈射击。敌艇长当场毙命。

当敌我两艇相距近10米时,排长商善禄一挥手喊道:“靠上去,抓活的!”

还没等两艇相靠,商善禄就端着冲锋枪跳了过去,当场击毙两人,其他几个抱头钻舱。

简善禄大喝一声:“再跑,打死你们!”

7个敌人乖乖地举起双手跪在甲板上。这时,班长孙元禄带着几个战士也跳上了敌艇。就这样,“海上霸王”连同上面的蒋军官兵,都被我方俘获。

奇袭垃圾尾的海战告捷,攻破了这座所谓“海上封锁堡垒”,减轻了敌人对珠江口的封锁,从根本上动摇了敌人守岛的信心,迫使其仓皇弃岛撤逃。

5月27日,解放军全部占领了垃圾尾岛及其周围的牛头岛等岛屿。解放军乘胜追击,又先后解放了三门岛,外伶丁岛及其周围岛屿。

解放军顺利打通了珠江口航道,各国的商船就可以自由航行,大大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压力。有了原料,很多工厂也开工了。

周恩来命令打通长江口

1950年的一天,打通珠江口的战役正激烈进行时,周恩来又接到上海市政府的报告。

报告说:

由于长江口被封锁,上海的经济一直处于滑坡状态……

长江口是万里长江的出海口,是上海港和长江流域各港口对外贸易的咽喉,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中国东大门”之称。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蒋介石立即下达了命令:

利用海空军优势,封锁长江口,摧毁大陆经济。

敌封锁范围,几乎覆盖了东南的所有沿海港口、近海航道以及能够控制的全部岛屿,长江口就是其中之一,上海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国民党海军在长江口圆圆沙、新港、横沙东北江面及南航道上布设了水雷,妄图使上海港变成一个死港,将新中国经济扼杀在摇篮之中。

国民党《中央日报》幸灾乐祸地报道说:

上海的生产将因此日益陷入瘫痪之中,而共产党又缺乏扫雷舰及人员,使共产党政权更感到问题的复杂。长江口乌云密布,巨浪翻滚,新中国备受煎熬。

当时,偌大的江面一片萧条,商船和稍大一点的货轮基本停航,偶尔有三两艘小船通过,却不敢在主航道航行,只能战战兢兢地紧贴江岸行驶。

告急!

告急!

长江口被封锁以来,上海经济就一直不振。

1950年1月2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马寅初在上海某电台广播讲话说:

百货业有了东西卖不出去,机械业几乎濒于崩溃,纺织业的成本超过了卖价,粮价上涨,其余物价也跟着上涨……

长江口被封锁,不仅影响着上海经济的滑坡,还影响着整个国内经济的恢复。

周恩来认为,必须迅速打破敌人对长江口的封锁!

周恩来拿起桌上的电话,叫通了南京,呼叫着华东军区。

电话通了,周恩来问道:“你是粟裕同志吗?我是周恩来。”

听到是周恩来的声音,粟裕连忙说:“我是粟裕,周总理有什么要吩咐?”

周恩来介绍了当前国民党对长江口封锁的严峻形势,接着又说:“你找张爱萍同志谈一谈,要求海军迅速组织力量,扫清水雷,打通长江口航道,扫荡苏浙沿海残敌。在舟山建立海军基地,加强战备,彻底摧毁国民党对大陆的封锁。”

粟裕在电话里表示:“请总理放心,我会认真安排的,一定打通长江口航道。”

周恩来说:“好,希望上海能度过眼下的难关!”

陈毅令张爱萍加快扫雷

和周恩来通过电话后,粟裕就把张爱萍叫到办公室,然后把周恩来的指示告诉了张爱萍。

粟裕用期待的眼光问:“这个任务艰巨,你一定要出色完成啊!”

张爱萍当即表示:“一定想办法打通!”

粟裕说:“你快去行动吧,等你的好消息!”

为了便于对部队的指挥,张爱萍就把华东军区海军机关搬到了上海水电路522号。这里原是国民党的装甲兵司令部。

几天后,张爱萍被一个紧急电话召到陈毅市长的办公室。陈毅面对着墙上的上海市区图,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

一见张爱萍进屋,他便急切地问:“爱萍同志,长江口扫雷的情况进展如何?”

张爱萍回答道:“已经让孙公飞同志筹建扫雷大队,不过由于缺少器材,加上又不懂技术,困难应该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陈毅急了:“我现在不是要你汇报有什么困难,而是要你告诉我,什么时候能把长江口的水雷给我扫清?你看,昨天又有一艘商船触雷沉没……”

说着,陈毅将一份通报递给张爱萍。

上面写道:

沉没的商船是我国租用的一艘香港商船,载有大批从香港采购来的急需物资。

在人民海军组建初期,主要靠缴获敌人舰艇作战张爱萍可谓是海上英雄,而此刻,他心里像压了无数块铁石一样沉重。

陈毅面带忧虑地说:“爱萍同志,你们要加快进度。上海有大量物资要运出去,外面也有大量物资急需运进来。再这样困下去,恐怕连饭也没得吃了,你叫我这个市长当个什么样子嘛!”

在如此紧要的关头,陈毅市长也不失本色,他把双手朝张爱萍一拱:“请你转告指战员们,就说我陈毅拜托了!”

张爱萍了解老首长的性格,不是情况特别紧急,他是不会说这种话的。

张爱萍只好说:“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一定要把长江航道的水雷清理干净!”

陈毅严肃的表情舒展开,笑着说:“爱萍同志,你是海上英雄,我相信你!”

在这之前,张爱萍为了打通长江口航道已经奔波了很长时间。崇明岛以内的海匪清除以后,张爱萍就指示司令部拟订了“打通长江口通道”的作战方案。

这个作战方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扫除长江口的水雷;二是攻占长江口外的苏南诸岛。

早在1949年12月初,张爱萍就把孙公飞和另外几个同志叫去,要求由孙公飞牵头,组建成立扫雷大队,并抓紧做好扫雷的各项准备工作。

接下组建扫雷大队的任务后,孙公飞几个人非常激动,回到教导师就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从教导师三团和侦查营抽调干部战士,从原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和招商船上选调一些技术骨干,还从新参军的同志中要来一批有技术、有知识的青年,并请了两位苏联专家。

此外,他们把刚从国民党军缴获过来的“联”字号登陆舰改装成扫雷舰,很快就有了“古田”、“枣庄”、“周村”、“张店”、“秋风”等舰船。

到1950年4月8日,新中国第一支扫雷舰大队就这样正式成立了。扫雷舰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是原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参谋长孙公飞,副政委是李兰森。大队下设2个中队。

在装备上,匆匆组建的扫雷大队没有一艘正规的扫雷舰艇。扫雷编队的指挥舰是征用招商局的“中字一一一”号坦克登陆舰,将10艘25吨登陆艇用作扫雷船,仅有的4条扫雷索只能将就使用。

大队成员大多数是从陆军调来的,以前谁也没有上过军舰,更没有见过水雷是什么样子。舰艇技术设备数量不多,也很落后,要以这样的条件去完成扫雷任务,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全国刚解放,形势很好,部队士气非常高涨,具备完成新的使命的信心和决心。

任务一布置下来,大队本着急学先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各舰艇除了学习本部门业务知识,还组织学习航海知识和扫雷技术。他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际演练。

在请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讲课的同时,战士们发扬优良传统,开展官兵互教互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基本上掌握了有关航海知识和扫雷技能。

接着,他们就拉到海上进行编队训练,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提高了指挥员的组织指挥水平,使部队熟悉了舰艇生活,增强了适应能力。

大队成立后,孙公飞首先调查了国民党布雷的情况。据情报证实:

1950年1月,桂永清曾亲自登上一艘“永”字号布雷舰,布了大约20多颗水雷。雷区主要是在长江口南航道九段沙灯标至福庆沉船浮标一段。

周恩来和陈毅、粟裕的指示,使张爱萍更加感到打通长江口航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张爱萍从陈毅那里出来后,就驱车来到了吴淞口的扫雷大队。他听取了孙公飞的汇报。

张爱萍急切地问孙公飞:“你们现在能不能马上出去扫雷?”

孙公飞说:“能!”

张爱萍侧身问两位苏联顾问:“你们的意见呢?现在这样出去行不行?”

苏联顾问:“根据现有条件,也只好这样了。”

张爱萍笑着说:“好,马上行动。”

扫雷失利商船多次触雷

1950年6月19日,朝霞映红了天,在张爱萍一声令下,从招商局征用来的“中字一一一”号坦克登陆舰作为临时指挥舰,与10艘“扫雷舰”成正三角队形,驶进了长江南航道。

到了雷区后,孙公飞等人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让10艘“扫雷舰”排成“三三四”编队,拖着长长的扫雷索前进。

长江口航道狭窄,流速非常快,加上风大浪高,扫雷舰像一只只小瓢似的剧烈地摇晃着,很多战士都晕船呕吐了。但是,一想到这是中国海军实施的第一次扫雷任务,他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纷纷下定决心打它一个漂亮仗。

这时,孙公飞站在指挥舰上,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命令各舰保持好拖带队形。编队在海面上犁出两条银灰色的航迹。

编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来回不停地清扫着。

一个来回,再一个来回。3个小时过去了……5个小时过去了……

孙公飞奇怪地说:“真是见鬼了,竟然不见一颗水雷的踪影。”

天快黑的时候,中国租用的巴拿马商船“伏虎”号,载着一批货物从入海口驶进。

战士们停止了作业,望着“伏虎”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地经过雷区,全都为它捏着一把汗。

突然,一声巨响,海面上飞溅起几十丈高的水柱,“伏虎”号触雷!

孙公飞见状,马上指挥部队抢救商船。“扫雷舰”官兵纷纷扔下救生圈,有的干脆跳下海去相救。当他们将24名船员救上艇时,“伏虎”号很快就沉没了。

战士们的心里失落落的,一个星期后,孙公飞率部队再次进入雷区。水雷依然没有扫到,而在航道上航行的侨商“香山”轮再遭厄运,触雷沉没。

第一次扫雷,宣告失利!

扫雷编队回到码头的时候,张爱萍带着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兼技术部长曾国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获悉扫雷失败后,张爱萍马上召集大队干部开会,分析原因,总结教训。

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孙公飞及大队其他干部分析了扫雷失败的三个原因:

1、长江口风浪大、水流急,25吨的小登陆艇犹如一片树叶,难以进行扫雷作业。

2、自己制造的三号扫雷索太细,拉不动水雷,4条扫雷索拉断了3根,也没有把水雷拉上来。

3、部队热情虽然很高,但是缺乏技术。

当大家热烈讨论时,周恩来从北京又打来电话,询问扫雷情况。

陈毅、粟裕和肖劲光也打来电话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清扫水雷。”

张爱萍放下电话,心情感到格外沉重。但是,他望望大家沉闷的脸色,却鼓励说:“这次扫雷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有不少的收获。”

张爱萍说:

熟悉了长江口航道和雷区情况,摸清了水深、流向、流速及雷区位置。

对扫雷的组织指挥和扫雷技术进行了一次练兵,从中得到了有益的经验,学到了本领,找到了教训。

打消了一些人的思想顾虑,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张爱萍接着说道:“同志们,只要你们认真研究一下教训和收获,进一步作好准备,扫雷就一定能成功。”

张爱萍最后表示:“我把曾国晟部长留在这里,同苏联专家一起,帮助你们解决技术上的难点。”

张爱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把第一次扫雷情况及下一步打算,专门向周恩来作了详细报告,报告中还提出从苏联进口一批扫雷具的请求。

就在扫雷大队进行准备期间,又发生了三起轮船触雷事件:7月20日,“新宁海”号轮触雷沉没;8月16日,“济南”号轮触雷后被抢救回来;8月21日,“捷喜”号轮触雷沉没。

商船连续触雷事件,在经济上、政治上、外交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关注。而且对人民海军舰艇出海训练、作战也构成了重大障碍。

这五起船只触雷被炸事件,震惊了党中央、军委。

战士们的压力更大了,要扫除长江口水雷的决心也更大了,他们一定要完成任务。

张爱萍又来到了华东军政委员会。

他说:“必须迅速制止这种轮船触雷事件的发生!”

荣毅仁建议不要封港

一天,张爱萍来到上海市政府,同马寅初、黄敬、荣毅仁等上海财政、交通、工商方面的领导商量突破长江口的对策。

张爱萍向马寅初建议:“为了防止商船触雷事件再次发生,在海军实施第二次扫雷之前,暂时封闭长江口航道,禁止所有船只通行。”

在这以前,马寅初已经与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研究过这个问题了,所以,他不同意张爱萍的做法。

这时,荣毅仁首先表态说道:“上海自2月大轰炸以来,市面萧条不景气,近来略有转机,为便利物资交流,活跃市场,繁荣经济,长江口不宜全面封闭,我们要打通和外界的联系。”

张爱萍申述说:“过去由于不封闭,又接连发生三起商轮触雷事件。现在再不封闭,将会产生更严重后果。我们是不得已而为之,请马副主席再考虑一下,我回去也作进一步研究。”

马寅初接着说了4点不宜封港的理由:

1、上海如果封港一个月,不但影响财政收入,而且物价又会发生波动,损失就更大。

2、华东贸易部在香港购得的一批物资,由于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英国扬言要冻结这批物资,因此,必须尽快运回,以防不测。

3、北方也有大批物资急需运来上海。

4、如全面封锁航道,千万渔民的生计也将陷入困境。

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早在8月24日,中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就加强长江口外扫雷工作,致函中央军委,内容如下:

据交通部8月19、21两日报告:自舟山解放后,上海港外曾连续发生伏虎、香山、新宁等轮触雷沉没事件,损失巨大。现华东海军扫雷工作时断时续,至今已停顿一个月,长江以及由沪待运北洋货物拥塞。

北洋来沪货物以青岛、连云港、营口之煤、粮、盐、棉花、石油及工业品催运尤急。据悉,青、连两埠铁路已有两三星期停拨车辆,影响江海物资交流极为严重。

查关于长江口外扫雷问题,交通部送来报告,以该项工作关系江海货运至为重要,要求迅速解决。因此特再报请军委转海司设法积极加强扫雷工作以利航运,并望将扫雷进行情况查询示复为荷。

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李富春1950年8月24日

张爱萍对此十分理解,他回机关后,就立即召集会议讨论。大家感到,全面封闭不行,不封闭也不行,是否可以寻找一个折衷方案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