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人故居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4:22:36

点击下载

作者:胡志翔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文化名人故居巡礼

世界文化名人故居巡礼试读:

学界泰斗和人世楷模

——寻访蔡元培先生故居和墓地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奠定了我国新教育制度的基础。他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为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先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现为绍兴市)笔飞街13号。该故居现被辟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传统的绍兴台门建筑,道光年间为其祖父购置。坐北向南,前进一室二厅。座楼东为蔡先生的书房和卧室,陈列着当年的家私,包括他的书桌、书柜及家塾时的三张桌子。蔡先生幼年在这里开始他的学习。

大厅内有他的塑像,其旁的对联为“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

后进第一展厅讲述他在故乡度过的青少年时代。17岁中秀才,23岁及26岁先后中举人和进士,28岁被授翰林院编修。厅内展出他朝考和殿试的部分试卷,还介绍了他1899年结识的杜亚泉。杜极力主张改良社会和革新政治,蔡先生任绍兴中西学堂时聘之为数理科教师。

第二展厅展出他分别与鲁迅、竺可桢的画像。1912年他通过许寿裳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1936年10月23日鲁迅丧礼时,蔡元培任主任委员,亲为执绋。他写的挽联为“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以后上海各界成立鲁迅纪念委员会,筹备出版鲁迅全集,他被推为纪念委员会主席。1938年与茅盾等编辑《鲁迅全集》,他在序中写道:“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 蔡元培像(1904年在德国留学时)才!又是何等学力!”厅中展出这篇序的手稿。此厅也展出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员证第三号。

以后按编年展出他各个历史时期的事迹。

1.从事民主革命投身教育事业1901年蔡先生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司。南洋公学为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特班章程称:“特设一班以待成材之彦之有志于西学者。课程重在西学。”黄炎培、李叔同等为学员。1902年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潮时,蔡先生随特班生一同退学。为接纳公学退学学生,与中国教育会共同创办爱国学社),以后接办爱国女学。1903年创办《俄事警闻》。1904年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1911年去莱比锡大学深造,主要听讲《心理学》、《哲学史》、《文明史》、《文字史》、《美术史》等课程。◎ 蔡元培故居(绍兴)1912年3月29日中华民国诞生,被组阁的唐绍仪委任为教育总长。7月14日不满袁世凯专政,坚决辞去教育总长职。1915年与李学曾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促进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1916年12月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是当年的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着手整顿北京大学。旋即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图案。

2.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1918年12月10日为《北京大学校刊》撰写发刊词,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翌年4月2日复函教育部长傅增湘,再次强调兼容并包原则对学术的重要性。他还在《北京大学月刊》上称自己有两种主张:(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校外之活动,悉听自由——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还展出当年诸教授像: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马寅初及来访的俄国盲人作家爱罗先珂。

3.争取民主自由致力科学事业蔡先生支持五四运动。展出他率领代表团与北洋政府交涉释放被捕学生的木刻作品。1919年5月7日徐世昌被迫释放被捕学生,蔡校长率全校学生欢迎勉慰他们。1928年4月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30年召开研究院年会。馆中展出他与研究院得力助手杨杏佛的合影。1932年12月与宋庆龄、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展出该同盟的宣言,揭露国民党任意践踏民主,摧毁人权,表示要为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而斗争。许德珩、侯外庐被捕时,报章刊出他为营救致电蒋介石的信。1933年廖承志、史良、陈赓被捕,他也出力营救。何香凝致以感谢信。◎ 蔡元培塑像◎ 蔡元培书房◎ 蔡元培与鲁迅画像◎ 哀悼鲁迅的挽联◎ 北京大学校长任命书也展出他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同往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暴行的黑白画,及刊行于报纸的他在上海作的《日本对华政策》的讲演。1933年2月萧伯纳访华时,在上海与宋庆龄、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的合影,是大家都熟悉的。◎ 蔡元培先生之墓

4.功垂百世德跃千秋1937年11月蔡先生由丁西林陪同离沪去香港,在九龙租屋居住。1938年2月28日在香港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1940年2月底感身体不适,3月5日于香港病逝。10日吴铁城主祭,治丧会主席王云五致悼词。追悼大会的照片上,执绋的包括当时的香港总督代表罗旭和爵士。蒋介石、林森均题词。全城学校、商店下半旗。中共中央于3月9日发出唁电。馆中也展出万余群众在南华体育场内公祭大会的巨照。1968年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时,他的铜像揭幕于台湾的中央研究院。1980年10月15日北京大学校园内,蔡先生的铜像落成。蔡元培的墓地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墓场。墓表介绍了他的生平。落款是中华民国67年3月5日香港台湾*国立北京大学同学会敬立。2000年9月24日由商务印书馆(香港)主办祭墓活动,纪念先生去世六十周年。主礼嘉宾为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教授。北京大学代表、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及蔡先生后人蔡英多均先后致辞。*该两地名并列

世界上最为人拥戴的女科学家

——造访居里夫人纪念馆

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市罗里奇(Roerich)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爱因斯坦说:“我对她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会给自满留下任何的余地。”她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为人拥戴的女科学家。

玛丽娅1867年出生于华沙。她的父亲斯克罗多夫斯基先生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自然科学,后来在华沙一所中学教数学,在玛丽娅出生前不久,被任命为物理教师和副督学。母亲在女子中学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很快当上这所中学的校长。

波兰在十八世纪末,先后三次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瓜分。1863年波兰人民起义,历时28个月,以后沙皇政府成立“波兰王国事务委员会”。从此,波兰王国的下级政权和机构一律取消,城乡所有官府一律使用俄语,官办学校一律用俄语教学。但学校机构中的教师,私下讲授波兰语和波兰历史。◎ 居里夫妇像(1895年)◎ 玛丽娅·斯克罗多夫斯基·居里纪念馆

1873年妈妈的肺病越来越重。沙俄派来的校长伊凡诺夫罢免了任职六年的斯克罗多夫斯基的副督学职务。他要自己去校外租房,他将租来的房子收了几个住宿的学生。1876年华沙流行斑疹伤寒,玛丽娅的母亲因肺病去世。当时她正在一家私立女子寄宿学校念五年级。以后姐姐布罗妮雅给了她母亲般的照应,这两姊妹在家庭中最为接近。

每星期六晚上,爸爸朗诵波兰著名作家的诗和散文。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塔杜施先生》中,流亡国外的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热烈的怀念。又讲大科学家哥白尼的故事。玛丽娅最喜欢的纪念碑是波兰科学院前的哥白尼纪念碑。

1881年玛丽娅转学去公立高中(私立学校无资格发有效文凭),成绩总是全班第一。高中老师讲课时常常提到波兰的历史和优秀人物。即使是那位俄国老师也因玛丽娅成绩好,奖励她一本涅克拉索夫(1821-1877)的诗集,其意义深长。俄国老师也未必都忠于沙皇。

1883年6月玛丽娅高中毕业,获得了第三枚奖章。由于家里钱不足,玛丽娅身体也不够强壮,父亲让她去克拉科夫附近的乡下生活一年。这一年乡村生活培养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她终身难忘。

自乡下回到华沙后,她找到家庭教师的工作,得以资助姊姊去巴黎读书。以后姐姐完成学业后再资助她升学。那些富有家庭傲气凌人,她也只能忍受。她结识了比她年长十来岁的中学女教师皮娅塞茨卡小姐。在她的帮助下,她开始熟悉实证主义创始人康德(Conte1798-1857)、哲学家斯宾塞(Spencer1820-1903)、巴斯德、达尔文及生理学家伯纳德(Bernard1813-1878)。她读了康德的《实证主义概论》、斯宾塞的《科学的起源》、《生物学原理》等,还和她的两个姊妹,参加一种公开的“流动大学”,听一些有学识的教师讲课。也到工厂等地去传授知识。◎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1886年1月她去离华沙100公里的一个富有人家教两个女孩子,三小时火车加上4小时的雪橇路程。她给两姊妹上课之余,还给穷孩子扫除文盲。这家的大儿子从华沙大学回家度暑假时,爱上了这位谈吐优雅的女教师。正如无数中外小说那样,门第悬殊把鸳鸯拆散。那位父亲对大儿子训斥:“我们绝不能同意你娶一个卑微的家庭教师。”因为这触动社会最根本的等级制度。

玛丽娅慢慢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从失望和迷失中寻求前进的方向。她勇敢地继续在这大户人家任教。

1890年3月布罗妮雅从巴黎写信告诉玛丽娅,第二年她即可去巴黎读书,住在自己家。“我担保你两年后即可当学士。”父亲立刻要玛丽娅向表兄勃古斯基求助。勃古斯基正领导着一个“工业博物馆”。馆内有设备简陋的实验室,正是在这个实验室,玛丽娅遇见了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Mendeleiev1834-1907)。

1891年她去巴黎。当时的法国,无论是封建制度,或是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政府,都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资助也十分优厚。在巴黎她进索尔本巴黎大学,为理学院学生,注册时以法文填了“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由于姐姐家离索尔本太远,她在拉丁区另找了一间4楼顶的小阁楼。高强度的学习,简单的食物,终至有一天虚脱。姐夫认为这是由于饥饿引起,每天她仅仅靠3法郎度日。

1893年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物理学学士学位。

由于得到一笔“亚历山大奖学金”600卢布,她再次回到巴黎,参加李普曼(Lippmann1845-1921法国物理学家,1908年获诺贝尔奖)领导的科学研究。困难的是没有合适的实验室供她使用。这时一位瑞士来的物理学教授科瓦尔斯基在巴黎访问。这位教授也是波兰人,从小认识玛丽娅。他想起一位在理化学校工作的年轻教授可以帮助她。他指的就是比玛丽娅大8岁的彼埃尔-居里。彼埃尔18岁时成了理科学士,23岁已被任命为巴黎市理化学校的物理实验室主任。◎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彼埃尔带玛丽去见理化学校校长,让她在彼埃尔实验室内做实验工作的请求获准。这两位年青人就天天见面,在实验室工作。

一个星期天,玛丽娅跟着彼埃尔去他家。两位老人很高兴儿子找到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姑娘。两个家庭都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追求,都热爱大自然。玛丽娅的天才、勇气和埋头工作,深深地吸引了彼埃尔。

1894年7月玛丽娅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数学学士学位的考试。她去波兰时,彼埃尔要她答应三个月后一定回巴黎。

1895年彼埃尔的博士论文通过,立即被任命为理化学校教授。7月26日两人结婚。1896年玛丽娅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资格考试。漫游法国归来后,她在理化学校得到一个职位,与彼埃尔一起在实验室工作。

在发现铀不是自发发出射线的唯一元素后,居里夫人提出”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一名词来描述此现象。由于在矿物中铀和钍的含量不能说明她观察到的异乎寻常的辐射强度,她设想更强的放射性当然表明有新元素存在。

1898年7月他们在铋的化合物里,找到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祖国,将之称为钋(Polonium),论文为《沥青铀矿中的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

1898年12月的第二篇文章《论沥青矿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很强的物质》中,指出在沥青铀矿的含钡化合物里,找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氯化物的放射性,要比类似的铀化合物强900倍,建议将此元素称为镭。镭的发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比铀强几万倍的射线源,因而使放射线的研究变得活跃起来。

为了提炼出纯净的钋和镭,居里夫妇在以后的四年中,进行了科学史上最艰苦的奋斗。因为沥青铀矿十分昂贵,他们想到可利用沥青铀矿的矿渣。一位奥地利教授为他们从圣约阿希姆斯塔矿那儿弄到一吨矿渣,不过他们得借钱支付运费。理化学校校长同意用一个暂不用的仓库可存放这吨矿渣,大部分炼制工作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无怪得美国物理学家里塞格雷认为该实验室如同一间漏雨的棚房。

玛丽娅从矿渣中提取纯的镭盐。她每次要把20公斤矿渣放进锅里加热至沸,然后把这些溶液倒进另一个罐子。由于没有通风罩,这道工程要在院子里露天进行。为此彼埃尔放弃了使他入迷的晶体研究。

1900年日内瓦大学有意请彼埃尔当物理学教授。法国数学界的头面人物彭加勒向有关方面商量,于是巴黎大学文理学院聘请彼埃尔为副教授,居里夫人被接纳到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当教授。他们在法国留了下来,但实验条件毫无改善。

居里夫人用她自己创造的分体结晶法,从每吨沥青矿渣中提取10至20公斤的硫酸钡,然后将之变成氯化物。这些氯化物的含镭量约为万分之三。◎ 实验室设置◎ 居里夫人纪念碑(华沙镭研究所)

1902年终于将提炼出来的0.1g纯净镭盐送到德马赛那里,请他检验是否纯净。3月28日她记下的原子量是225.93。这第1克的镭,她将之赠给她的实验室。以后正式出售的镭,是1克75万金法郎。

1902年5月赶回华沙,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来自女儿的父亲已去世。

1903年6月25日居里夫人论文答辩。论文有一百页,题目是《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评审委员会主席李普曼教授宣布巴黎大学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给以“极优”的评语。

鲁迅于10月10日以“自树”的笔名在《浙江潮》月刊上发表介绍镭的文章。11月5日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居里夫人戴维奖章(Davy Medal)。

11月14日瑞典科学院常务秘书通知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和放射现象的发现所作的杰出贡献,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将授予他们。夫妇同时获奖,是诺贝尔奖金史上唯一的一次。因健康问题,法国公使代表他们从瑞典国王手上领取奖状和金奖章。以后新闻记者纷至沓来。法国总统卢贝(Emile Loubet)也来棚屋参观——使他们劳累不已。◎ 居里夫妇墓地

居里夫妇放弃了生产镭的专利,正如十多年前伦琴(Rontgen1845–1923)也拒绝了X线专利权的建议。居里夫妇不仅把所掌握的有关镭的知识,告诉给所有来求助的人,还把艰苦劳动所得的镭盐无偿地送给许多医院。1905年2月把再次提炼的一克镭盐送给维也纳医院,以感谢当年奥地利政府慷慨供应沥青矿渣。

1904年10月彼埃尔被任命为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教授。11月居里夫人被任命为物理实验室主任。1905年7月彼埃尔终于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巴黎大学才决定拨款为他修建两间实验室。

1906年4月19日彼埃尔在穿马路时被马车撞倒身亡。警察从伤重不治者身上的名片,才知是院士。居里夫人6时回家时得知噩耗。

4月21日下葬。居里夫人坚持不举行任何仪式,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来。教育部长白里安不顾居里夫人婉拒,悄悄加入送葬者行列。

法国政府主动提出发放国家抚恤金,如十一年前对巴斯德遗孀那样,但居里夫人拒绝了。

5月理学院会议决定保留为彼埃尔-居里开设的教席,让居里夫人以代课的名义继续授课。这是法国第一次把最高教职委任一位女性。

1907年居里夫人提炼出400毫克氯化镭。1910年终于提炼出纯金属镭元素。那些怀疑镭是一种化合物的人,即使是英国著名科学家开尔文(Lord Kelvin1824–1907,热力学奠基人。他曾特地自英国赶来为彼埃尔送葬),也无法再反驳。

1908年整理修订后出版《彼埃尔·居里的著作》,厚达六百页。她自己的两本专著《论放射性》也于1910年出版。

1910年底在数位法国著名科学家支持下,她申请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但院士的竞选竟然扯到女性和民族问题上去了(德雷福斯事件即在那时期发生)。发明无线电的布朗利(Branly)以三十票当选,居里夫人以二十八票落选。

191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由比利时企业家索尔维创立的国际物理研究所主持。期间玛丽对爱因斯坦的论文极支持。在1911年,她将21毫克纯氯化镭封好后,送去巴黎附近的国际度量衡标准局,此即后来通用的计量标准。

她测量出放射能量的单位。每秒钟1克纯镭自然射线的能量,被定为1居里。

1911年12月居里夫人与姐姐布罗妮雅,带上大女儿伊伦娜来到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在授奖时指出:“镭和钋的发现——导致科学的一个新分支的诞生,即放射学的诞生”,“在颁发诺贝尔奖的十一年里,这是第一次将殊荣颁给以前的获奖者”。

居里夫人在演说中,赞扬了前人贝克勒尔(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896年发现铀的放射性)和卢瑟福(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和放射现象)的贡献,也提到钋和镭是由彼埃尔和她共同发现的。在放射性领域中,有几种基本研究要归功于彼埃尔,由他独立或与他的学生们共同完成的。离析纯镭盐以及断定它是一种新元素的工作,是她自己完成的。她的演说既驳斥了一些轻视女性者的中伤,也表达了对丈夫的尊重和思念。

1912年5月一个波兰教授代表团,给她带来了波兰作家显克微支(Sienkiewicz1846–1916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封信,欢迎她回祖国工作。她在回信中,请他们原谅她不能即刻回祖国。她会尽最大努力指导波兰科学家,在华沙建立一个放射学实验室。

巴斯德研究所与索尔本大学同意共同建立一所镭研究所,包括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为研究放射学的实验室,由居里夫人领导;另一个部门为研究放射疗法和生物学的实验室。

1914年8月战火纷飞中,居里夫人自巴黎坐火车去临时首都波尔多,将1克的镭存放在银行保管箱。一战期间她弄到了汽车和资金。每辆汽车都装上一台小发电机,一台手提X射线机及必要的照相器材,并配备了医生、助手、司机各一名。她装置了二十辆这样的汽车,还装备了二百个X射线室。她常常自己开车,在战场上奔驰。又办X线机技术人员和放射科护士的短期训练班。战争结束后她写了本《放射学与战争》。

1919年3月凡尔赛和约签字后三天,罗曼·罗兰发表《精神独立宣言》,号召知识分子联合起来,防止新战争。高尔基、爱因斯坦赞成,居里夫人、萧伯纳反对。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受托于白宫会客厅,代表妇女界赠送给居里夫人一克镭。总统夫人、法国大使、波兰公使和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都参加了。这是一年前美国著名杂志《写真》(The Delineator)记者麦隆内夫人(Meloney)访问时问起居里夫人最大心愿时,居里夫人答以为了继续研究,需要一克镭,以后麦隆内夫人向美国妇女募捐而购得。赠前居里夫人还连夜找律师修改文件,明确把镭赠予实验室,并非给她本人。

以后六个星期从东到西,在美国各地参观著名大学和实验室,接受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在内共十九个大学的名誉学位。麦隆内夫人还请裁缝为她赶制了一套长袍和一顶方帽。◎ 居里夫妇骨灰迁葬先贤祠的盛大仪式

1922年2月,居里夫人自动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的“自由合作”院士。5月国联理事会请她担任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当选为副主席。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科学符号和术语,统一科学出版物的开本,统一各杂志发表的著作摘要,拟定各种常数表……

1923年居里基金会庆祝镭的发现25周年,议会两院一致通过给居里夫人4万法郎年金作为国家酬劳,并规定她的两个女儿有继承权。教育部长莱昂·贝哈尔还特地指出:”政府和议会两院不得不决定承认居里夫人的谦虚和大公无私。”

她要在华沙创建一所镭研究所,人们争相筹款。1925年奠基典礼上,研究所的第一块砖是总统砌的,居里夫人砌第二块,华沙市长砌第三块——建成后无经费买第一克镭。1929年10月前往纽约接受美国馈赠的又一克镭时,胡佛总统主持仪式,还邀请居里夫人住在白宫。居里夫人也与麦隆内夫人8年后重逢。她生日时收到无数鲜花、书籍和礼物。参观劳伦斯大学时,大门上饰有她的浮雕石像。◎ 先贤祠内居里夫妇陵墓的说明◎ 哥白尼纪念碑

1932年华沙镭研究所开幕,这是她最后一次返回祖国。

1934年5月的一个下午,她感到不适而入院。7月4日去世。死因是白血病,这显然与长期接受辐射有关。

全世界报道她去世的消息,各国大学、科学家、研究机构纷纷发来唁电。中国北平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也致唁电(1921年3月8日居里夫人在巴黎曾会见蔡先生)。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在大公报上发表《悼居里夫人》。

7月6日被安葬在Sceaux的彼埃尔的家族墓地里。姐姐布里妮雅和哥哥约瑟夫从波兰带来一抔祖国的泥土,撒在她的棺木上。

华沙古城附近弗莱塔街16号是一座十八世纪的建筑,玛丽娅·居里在此诞生。这座三层楼房棕色大门旁的灰白色墙上,镶嵌着的铜牌上刻着“玛丽娅·斯克罗多夫斯基纪念馆”。1968年1月23日居里夫人百年诞辰纪念时,波兰化学协会将她的故居建为纪念馆(1924年起居里夫人即为化学协会名誉会员)。开幕典礼时她的女儿艾芙及其丈夫,和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参加。

馆内展出图片、文件、实验室设施和个人物品,阐明了她一生和谐地投入科学、家庭及社会活动三个方面。

二楼门厅墙上悬挂着她1911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证书的放大复制件。接着展出她作研究时的照片:手持试管观察、伏案疾书、端坐小桌前凝视……也展出她与居里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的照片和油画,甚至木制的小模型;还展出当年用的仪器和讲课时的提纲。

她多次参加科学工作者会议,会见各界人士。1927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她与爱因斯坦、郎之万都参加了。也展出1921年美国总统哈定接见她的照片。

她热爱自然、花朵、绿树、新鲜空气、山中散步、海里游泳、骑自行车——必要时在战场上驾驶装有X射线机的救护车。

爱因斯坦认为她是他唯一所知的,不沉醉于追求美名的人。

1992年法国社会事务部长韦伊夫人建议将居里夫人的遗骸迁往先贤祠,居里的家属希望居里夫妇合葬。国家批准此建议。1995年4月20日居里夫妇的遗骸自巴黎郊区公墓迁葬,共和国卫队护送,密特朗总统主持典礼,波兰总统瓦里萨应邀参加。

先贤祠入口上方刻着“祖国念先贤”。居里夫人是在此安眠的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的并非出生于法国的人。旅游资料·居里夫人纪念馆(华沙)·地址:弗莱塔街16号UlFreta16·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10:00–16:00星期日10:00–14:00星期一闭馆

印象主义派音乐家

——走访德彪西纪念馆和墓地

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生于巴黎附近小镇圣日耳曼昂雷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萧邦的钢琴老师弗勒维尔夫人(Fleurville)欣赏他的天才,义务教他弹钢琴。

1872年考入巴黎音乐学校,开始他正规的音乐学习。1880年在作曲班上为恩奈斯特·吉洛(Ernest Guiraud)老师赏识,并引为知己。这位恩师是追随法国作曲家比才(Bizet1838–1875)及马斯奈(Massenet1842–1912)的主流派法国作曲家,在德彪西因骄傲险遭退学时庇护他。上学时代德彪西敬仰柏辽兹(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及马斯奈的歌剧,又曾在古诺(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指挥的合唱会上任钢琴伴奏,古诺很喜欢他。

1879-1882年他在梅克夫人(Nadezhdavon Meck曾是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家当家庭教师。她带他去佛罗伦萨、威尼斯及维也纳旅行,在威尼斯时见到瓦格纳。梅克夫人将他的《波希米亚舞曲》寄给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说写得不错,只是太短了。

1884年以《浪子》获得罗马大奖。1885年去罗马学习二年。在罗马及米兰分别遇见李斯特及威尔第。当时他爱读波德莱尔(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莎士比亚及斯宾诺莎的作品。1886年创作交响组曲《春天》。

1887年回到巴黎,与诗人彼埃尔·路易(Pierre Louys)交往。在拜莱(Edmond Bailly)的名为“独立艺术图书”的书店里或在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家中,以及在黑猫咖啡室的周五文学聚会上,经常与艺术家、雕塑家、画家、诗人一起琢磨。他勤于思索,希望能在音乐中,把各门艺术融为一体。

1888及1889年二次去拜鲁伊特观看歌剧,成为瓦格纳的崇拜者。李斯特的钢琴技巧与瓦格纳的作曲手法,对他深有影响。

1891年完成《苏格兰进行曲》。1894年根据马拉美的诗,完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作曲家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这部印象主义的典范作品,显然受到印象派画家莫奈和塞尚的影响。首演时受到欢迎,成为他第一部真正成功的作品。马拉美听后即兴在一份乐谱上写了:如若牧笛演奏优美森林的精灵之气将会听到德彪西为他注入的所有的光线

1895年去伦敦旅行。在英吉利海峡遇见法国作曲家圣·桑,共度了一段欢乐的时光。

1901年他的《夜曲》三乐章(“云雾”、“节庆”、“海上女妖”)全部上演。“全曲由水的溅泼声组成”,获得空前成功。布鲁克纳(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称德彪西专注于表达他所追寻的梦境中超脱世俗的印象。◎ 德彪西纪念馆◎ 德彪西塑像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对于命运掌握个人生命的力量深感兴趣。德彪西读了他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et Melisande)后,专程去根特(Ghent)访问他。梅特林克授予德彪西全权可对该作品作必要的删节。1902年德彪西完成同名歌剧。首演时罗曼·罗兰说这是法国音乐史上杰出的成就之一。但由于更换女主角演员,作曲者与剧作者发生争执。梅特林克在费加罗报上声明,表示与该剧制作断绝关系。

此歌剧使德彪西一夜成名,他以该作品将法国歌剧从瓦格纳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法国政府颁给他荣誉十字章。

1905年完成《海浪》(LaMer),副标题为三首交响素描:(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2)海浪嬉戏(3)风起海舞。该作品部分灵感来自日本画家北斋以抽象的风格作的一幅《海浪》版画。该画也为此乐谱出版时的封面。

1906-1908年的《儿童天地》,是他为正学钢琴的女儿所写。1910年他被委任为巴黎音乐学院音乐部最高委员会委员。该年纽约大都会歌剧团在巴黎城堡歌剧院登台,彼此都仰慕已久的德彪西与托斯卡尼尼满怀热情地会面。他感谢托斯卡尼尼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介绍给意大利人,并安然承受各种反应,包括1908年在斯卡拉大剧院引起的一场暴动。

1911年为意大利诗人邓南遮(D’Annunzio1863–1938)的《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作曲,具瓦格纳式和法国大歌剧的特质。同年会见理查·施特劳斯。

1912年完成交响小品《意象集》,包括《伊比利亚》、《春之轮舞》及《基格舞曲》。1913年的芭蕾舞剧《游戏》,只获得少许好评。1915年完成一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及《大提琴奏鸣曲》和《长笛、中提琴、竖琴奏鸣曲》。◎ 德彪西与萧颂 德彪西为朋友们弹琴◎ 北斋的版画《海浪》

1917年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小提琴奏鸣曲》。9月与小提琴家普雷(Poulet)一起演奏该曲,这是他最后一场演奏会。1918年3月25日在一场空袭时去世。法国教育部长走在送葬行列前面。先是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以后迁葬帕西墓园(Cimetierede Passy)。

印象派音乐是连接浪漫派音乐与现代派音乐的一个环节,开辟了梦幻般的音乐意境。音乐上的印象主义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德彪西认为既然象征主义者能用隐喻、暗示和尖刻的诗篇来表达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种种感受,那么他也能用含蓄、清淡、深刻的音乐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他开创以诗和散文谱曲的新风格,包括对朦胧气氛和幻想印象的感受。

印象派绘画的特色在于以光和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借助光和色彩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形象。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是音响和音色。音响的强弱是自然界中光线强弱的音乐表现,音色的变化是光线照射物体的音乐描绘。朦胧的色彩,模糊的轮廓,难以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标志,开辟了一个梦幻般的音乐意境。创造音乐中光和色彩新理论的德彪西,开辟了象征派音乐之路。

德彪西常在桥上观察阳光在一天不同时刻投射在塞纳河的水波中的倒影。无怪乎二十世纪的艺术评论界中,不少人将德彪西与印象派画家莫奈这二位大师放在一起分析。两人虽未见过面,但互相尊重,原因即在于艺术气质上相通。

印象主义音乐较印象派绘画创作时间晚。莫奈创作《水中倒影》时,德彪西才7岁,德彪西43岁时创作钢琴曲《水中倒影》。莫奈以明暗色彩对比的手法描绘在水面上的光线,德彪西以音色对比的手法表现这一景物,同样是波光粼粼,涟漪不绝,显得两人风格上的一致。德彪西的创作原则是“捕捉某一事物瞬间景象的特质,将其变化着的外观以流动着的音乐与之相称”。◎ 德彪西给莉莉的信及与她的合影

他在管弦乐作品中,试图描绘大自然确切的内涵。“我把神秘的大自然当作我的宗教”。他聆听大海的声音、树叶的风声、鸟鸣等。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与大自然有关的标题:春天、月光、雾、落叶、倒影……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大海是可以听闻的。

人们对他音乐的了解,往往从他的钢琴作品开始,他也的确偏爱钢琴。他不仅创作出可观的优秀钢琴作品,也为钢琴艺术拓展了新的领域。在演奏风格上他与萧邦相似。

受他影响较深的作曲家是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俄国作曲家)、拉威尔(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巴托克(Bartok1881–1945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梅西昂(Messiaen1908–1992法国作曲家)。

德彪西喜欢阅读字典,这提高了他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他经常为报刊写音乐评论文章,叙述自己的音乐观点,这带给他不少欢乐。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敬仰他的音乐,他的著名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人物Vinteuil,据说即以德彪西为蓝本。

在他出生的城镇圣日耳曼昂雷旅游办事处的楼上,即是德彪西纪念馆。展出他的像、半身塑像及死后面模,以及他童年时的照片,演出时的礼服。也展出他与作曲班老师萧颂(Ernest Chausson1855-1899)在瑞士卢塞恩(1893)的合影。马蒙退尔(AntoineMarmontel1816–1898)教他钢琴课程,也是经他结识梅克夫人。馆内还专文介绍了他幼年时的老师弗勒维尔夫人。

德彪西对美国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Poe1809–1849)极为喜欢。纪念馆由展出他根据爱伦坡的小说《亚夏家的没落》(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作的曲谱。他与大都会剧院订了演出合同,但未能完成。根据爱伦坡的另一小说《钟楼里的魔鬼》之作曲同样未竣工。

日本画家北斋的版画《海浪》,作为德彪西同名交响素描乐谱出版时的封面。画中浮现出的映象与德彪西的脑海中要表达的画面,汇成了《海浪》的末乐章。

展出他夫人莉莉(Lilly,全名为罗莎莉·泰西埃Rosalie Texier)的画像及德彪西给她的信。他们于1899年结婚。1903年因教钢琴德彪西结识他所教学生的母亲爱玛·巴泰克(d’Emma Bardac),两人于1904年私奔,1905年还逃去泽西岛。德彪西提出要与莉莉分手时,莉莉将子弹射向自己的胸口。她被送去医院后,德彪西未去探望过,也未为之付医疗费,倒是他的朋友们筹款帮她。◎ 德彪西墓地

帕西墓园近巴黎的地铁站Trocadero,半圆形的墓碑犹如一座枱钟,顶部刻着德彪西的姓名。旅游资料德彪西纪念馆(圣日耳曼德St.Germain-en-Laye)地址:38ruean Pain开放时间:星期二至五14:00-18:00星期六10:00–12:3014:00–18:00交通:自巴黎搭RERA火车去St.Germain-en-Laye。下车后走去旅游办事处仅数分钟。

二十世纪杰出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走访西贝柳斯之家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这位芬兰作曲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交响曲充满浓郁的民族情调。《芬兰颂》广为人知,名扬天下。

1865年12月8日西贝柳斯出生于芬兰海门林纳镇(Hameenlinna)一个医生家庭。少年时一心想成为小提琴大师。1885年放弃学习法律,入赫尔辛基音乐学院。院长魏格柳斯(Martin Wegelius)教他正统的作曲原则,既是他的导师,也是他的好友,且鼓励他出国深造。

在柏林听了芬兰作曲家卡约努斯(Kajanus)的《艾诺交响曲Aino Symphony》,激发了他对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Kalevala》的创作灵感,埋下了民族主义的种子。

以后去维也纳,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也欣赏布鲁克纳(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的交响曲。

1891年回到芬兰,根据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的部分篇章,写了《库勒沃交响曲Kullero Sym.》。该曲深受俄罗斯传统影响。1892年他亲自指挥首演成功。但他不再让该曲上演,原因不明。

1892年与出身于芬兰爱国将领家庭的艾诺(Aino)结婚。

原想作为歌剧《造船》序曲的一段管弦乐旋律,于歌剧被弃置后一直保留在《图内拉的天鹅The Swan of Tuonela》中。它的特色是乐曲的旋律结构,尤其是天鹅唱出哀歌时,中音双簧管奏出长而旋绕不已的不对称旋律。此种乐曲表演方式,后来成为西贝柳斯的特色。

1898-1899年完成《E小调第一交响曲》,4月28日他亲自指挥首演。这是第一首建立他音乐史上名声的作品,作品显然受到柴可夫斯基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第一乐章抒述北国大自然的幽静,第二乐章显示充满爱国激情的英雄没有获胜,第三乐章是充满热情的诙谐曲,第四乐章在重现北国悲歌的阴影后以狂风暴雨结束。

俄国当局发表二月宣言后,对芬兰人民进一步施压。1900年西贝柳斯创作了多首爱国歌曲。该年发表了为受压迫的芬兰人民而作的《芬兰颂Finlandia》,向全世界诉述这个沙俄统治下的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该曲有一段时期被沙俄禁止在芬兰演出。

1901年自意大利归途中,去布拉格会晤德沃夏克。回国后参加海德堡音乐节,与理查·施特劳斯成为知己。随后开始创作第二交响曲。1902年3月8日的首演也是成功的,触动了芬兰人民的心弦。

1903年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显示早年希望成为国际小提琴大师的心愿。该乐曲的柔板乐章,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中美妙的浪漫曲之一。该曲1905年1月在柏林首演时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

1905年为比利时法语作家梅特林克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et Melisande》配乐,使他声望益甚。其中一段名为《在城门边At the Castle Gate》更是名扬一时。《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他的交响乐中最为古典的一章。1907年在赫尔辛基首演,演出未受到欢迎使他失望,称之为“我钟爱我不幸的孩子”。◎ 西贝柳斯像

1908年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白天鹅》配乐。同年他的喉部出现肿瘤,以后长期生活在对癌症的恐惧中。

1912年最有代表性的《第四交响曲》在伯明翰首演,由他亲自指挥。同一时期完成交响诗《森林精灵》、《游吟诗人》。1912年又在英国完成《隆诺塔尔》(Op.70),一首女高音配上管弦乐的作品。

1913年访问美国,耶鲁大学赠他荣誉学位。1914年在美国指挥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交响诗《大洋的女神》。

1915年12月五十大寿时《第五交响乐》首演,沙皇授予他教授头衔。

1918年谱写爱国主义的合唱作品《祖国》。《第七交响曲》以生命的欢愉和活力为主题,以宏伟的单乐章写成。名指挥家斯托考斯基在美国指挥该曲。勋伯格(Scho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认为西贝柳斯与萧斯塔柯维奇(1906-1975)同为当代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 西贝柳斯之家《塔彼奥拉Tapiola》讲的是芬兰神话中的北方森林之神,这是他最后一首也是最成功的交响乐。1925年月的《暴风雨》是他最后的戏剧配乐。《第八交响曲》未见闻世,很可能是胎死腹中。◎ 客厅

西贝柳斯认为自贝多芬以后,除了勃拉姆斯以外,其他所谓交响曲,或多或少是交响诗。(交响诗灵感来自民族的诗篇。交响曲不论构思或表现,仅取决于音乐,而没有文学上的考虑。)因为作曲家多半会说明他们写此曲时的想法,或者提示观察一个想象的方向。他自认理想不大,他的交响曲绝不用文学作基础。

自50岁起他的生日被定为国定休假日。1926年起进入退休状态。1934年正式宣布退休。以后30年中他的健康还不错,但他酗酒成瘾。他健谈,但不谈自己的音乐。他不知道他的音乐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支持,特别在美国,他主要的拥护者是英、美的指挥家。德国的指挥家多不支持他,在南欧也不出名。名指挥家卡拉扬(1908-1989)很晚才是他的主要支持者,录制了几乎他所有的交响曲。伯恩斯坦录制过他作品的全集。◎ 西贝聊斯纪念碑

1957年9月20日因脑溢血去世,其时赫尔辛基乐团正在演奏他的《第五交响乐》,由萨金特爵士(Sargent1895-1967英国指挥家)指挥。

西贝柳斯于1904年在离赫尔辛基30公里的耶文佩埃,买了一块离湖不远的土地建屋,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为艾诺拉(Ainola)。他非常喜欢这个住所。1926年起在此过退休生活。他爱在附近的树林中漫步。

他与夫人每天在宽敞的客厅中读报。墙上挂的芬兰艺术作品不少是他的画家朋友所作,有一幅他的画家朋友盖伦·卡素莱为他作的象征主义画像未画成。他的书桌上放着笔和陈旧的公事包。

展出了1914年他获得耶鲁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照片。他也是牛津、海德堡和赫尔辛基等大学的名誉博士。

1952年时善于诠释他作品的挪威歌唱家弗拉格斯塔德(Kirstan Flagstad1895-1962)来访。匈裔美籍著名指挥家奥曼迪(Ormandy1899)也来做客过。

他就读过的音乐学校,在他去世前数年改名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芬兰许多街道、公园以他的姓命名。

他85岁生日时,芬兰总统帕西基维(Pasikivi)来别墅祝贺,这位总统曾一度是活跃的唱诗班成员,赫尔辛基举办第一届“西贝柳斯音乐周”。以后这个音乐节每年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成为国际性的音乐节日。

还建立了西贝柳斯奖学金。斯特拉文斯基和萧斯塔柯维奇都是这个奖金的获得者。

九十岁生日时,芬兰举国上下举行庆祝会,他收到一千多封贺电。丘吉尔一如二战时,送来雪茄。伦敦为他举办了由比彻姆爵士(Beecham1879-1961英国指挥家)指挥的广播音乐会。

1957年他去世后,他夫人在此居住到1969年。以后女儿们将此屋售与政府(1972)。1974年纪念馆向公众开放。西贝柳斯的墓地在故居的花园中。◎ 西贝聊斯纪念碑

他的出生地在海门林纳镇。1965年12月8日他百岁诞辰纪念时,3个女儿都参加了纪念馆的开幕式。这里展出大量他和家人以及同学的照片。在他出生的房间内展出的家具,都收集自他年轻时的居所。也可见到他的第一件乐器簧风琴(Harmonium)。◎ 西贝柳斯墓地

他的纪念碑位于西贝柳斯纪念公园中,由六百多条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好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旁边赤色岩石上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作曲家的非凡气魄。这非常有特色并引人注目的纪念碑,是女雕塑家希尔图宁(Hultunen)费了六年心血于1967年西贝柳斯去世十周年时完成的。其小型复制品在联合国大厦永久展出。

土库(Turku)位于赫尔辛基西165公里。这里的西贝柳斯纪念馆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展出大量资料,包括他的乐谱及各种乐器,是首屈一指的西贝柳斯参考资料馆。旅游资料一、西贝柳斯之家(艾诺拉Ainola)·地址:耶尔文佩埃(Jarvenpaa)·开放时间:5月至9月星期二至日10:00-17:00·交通:赫尔辛基中央车站搭640号公共汽车,在Ainola下车,车程约1小时二、西贝柳斯出生地纪念馆·地址:海门林纳(Hameenlinna)·开放时间:5月至8月10:00-16:009月至4月12:00–16:00·交通:赫尔辛基搭火车前往约90分钟

忠实地表演作曲家构思的指挥家

——寻访托斯卡尼尼纪念馆和陵墓

托斯卡尼尼(Auturo Toscanini1867–1957)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指挥家之一。他指挥过十八至二十世纪多名作曲家的交响乐和歌剧,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惊人的音乐演绎者。他创立了忠实于原作的指挥艺术体系,对乐队严厉认真,要求每次演奏都全力以赴一如首演。他认清形势后没有被法西斯主义所吓倒,他同情和帮助受压迫者,站在为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世界人民一边。

他出生于意大利小城帕尔马(Parma)一个农民家庭。1876年进当地的音乐学校学大提琴。1880年在皇家乐团任大提琴手。1885年毕业于大提琴、钢琴和作曲班。1886年6月3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演出歌剧《阿伊达》时,原来的指挥声称要辞职,助理指挥想承担指挥职务被轰下台,托斯卡尼尼这位大提琴手被迫举起指挥棒。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即是合上谱架上的总谱。第一幕结束时,掌声雷动。从那晚起他即担任指挥,解除了大提琴手的合约。

回意大利后先是在都灵的卡利兰诺剧院指挥歌剧,以后在意大利诸城市指挥歌剧和交响乐。1895–1898年指挥都灵新建的皇家管弦乐团演出瓦格纳的一些作品,还指挥过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希米亚◎ 托斯卡尼尼画像人》)之首演。1898年被任命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总监,指挥了多出歌剧。1903–1906年去阿根廷。1908年以后相继在纽约大都会剧院指挥瓦格纳、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及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回到意大利参加义演和去前线指挥军乐乐团。他因在战火中英勇指挥而被授予勋章。一战结束后,他领导了斯卡拉歌剧院的整修工作,使之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歌剧院。

以后托斯卡尼尼频频带领乐团四处出访。1925年率领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去瑞士开音乐会,又在威尼斯音乐节后带领纽约爱乐乐团去欧洲巡回演出。1929年带领纽约爱乐乐团自纽约出发,去欧洲各地演出。

1930年托斯卡尼尼接受齐格非·瓦格纳(歌剧作曲家理查·瓦格纳的儿子)的邀请,去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不能不说是不寻常的事。因为拜罗伊特人认为外国人对瓦格纳的音乐有着天生的敌意。这是第一个非德国人在拜罗伊特指挥。不久齐格非去世,托斯卡尼尼于1931年再次去拜罗伊特指挥上述两剧。1933年纳粹上台,他的指挥家朋友被赶出德国,他拒绝再去。(1932年拜罗伊特的瓦格纳音乐节停办)1935–1936年于萨尔茨堡指挥《福尔塔夫》、《魔笛》、《纽伦堡的名歌手》及《费黛里奥》。这些是他在剧院指挥的最后几部完整的歌剧。

1937年去美国音乐界为他挑选优秀演奏员组成的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任指挥。他多次义演和购买公债。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时,斯卡拉歌剧院贴出“托斯卡尼尼万岁”的标语,他的名字成为反法西斯胜利的象征。◎ 托斯卡尼尼纪念馆

1946年他回到意大利,5月11日为重建剧院指挥一场音乐会。1948年开创维也纳第一届音乐节。1952年斯卡拉歌剧院举行他在那里的最后一场音乐会,诠释瓦格纳的作品。同年11月在伦敦指挥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交响曲。1954年4月14日他最后一场音乐会是指挥NBC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整场演出瓦格纳的作品。

1957年托斯卡尼尼去世于纽约附近的里浮达尔(Riverdale)的寓所。遗体运回意大利,安葬于不朽者墓园。上万意大利人民在大雪中送葬。

托斯卡尼尼被人们称之为大师、伟大的指挥家,绝非偶然。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称:“他以如此的忠实、热情和谦卑把自己奉献给音乐事业,这是我们在任何其他创作领域中难能见到的。”

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在指挥前他脑中已彻底地研究了总乐谱,对作品的诠释在走到乐谱架前已决定了,上台后他凭记忆指挥。如果是原来他不知道的作品,他只需在演出的前夜拿到歌剧的总乐谱,整晚研读,第二天上午排练,晚上即凭记忆指挥演出这部作品。◎ 托斯卡尼尼纪念馆◎ 托斯卡尼尼的衣帽及公事包

托斯卡尼尼了解所指挥的每部歌剧的每个声部,不论是乐器的还是声乐的。据称他能记得250部管弦乐曲和100部歌剧的每个音符。一次在音乐会前,第二巴松管手说他的乐器的降b音键坏了。托斯卡尼尼想了一下,要他放心,因为当晚这个音乐会上不必奏这个音符。果然如此,托斯卡尼尼的记忆力真是惊人。另一次指挥一场《托斯卡》的义演,排练时园号手因乐谱上的休止符而停奏,托斯卡尼尼责备之余发现乐谱上确是如此,于是为圆号补写了八小节。以后找到总谱上确有此八小节,是出版社的错误将它遗漏了。

托斯卡尼尼对乐团成员的严格和粗暴,是闻名的。他指挥时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他。瓦尔登戈(Guiseppe Valdengo)在《我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歌唱》一书中称,为了达到完美,有时排练时间很长,有的排练人员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表示不满意,发牢骚称太累,此时托斯卡尼尼会暴跳如雷,训斥及尖锐批评他们。一次瓦尔登戈在NBC唱《梦》,当唱“Eallorailsogno”这句时,E音前的半音阶稍稍快了些,大师大声呼叫,说他可耻,葬送了杰作。也无怪得瓦尔登戈的书中,有一章节名为《疾风暴雨般的排练》。

托斯卡尼尼称“歌剧永远是我的至爱”。排练《奥赛罗》时,他把着手教演雅戈的演员手势如何,怎样走动,和面部表情,来表演雅戈灵魂的卑劣。他有塑造歌唱家的惊人能力。他培养成长好几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除瓦尔登戈外,尚有佩尔蒂莱(Auretiano Pertile1885–1952男高音)、斯塔比莱(MarianoStabile1888–1968男中音)、达尔蒙特(Toti DalMonte1893–1975女高音)等人。

托斯卡尼尼认为一部作品永远属于原作者。他不喜欢人们对演奏家、指挥家的崇拜。

位于帕尔马的托斯卡尼尼出生和度过童年及少年时代的故居,现辟为纪念馆。进门后首先见到的是世界诸乐团、协会等授予的证书和奖状。其中最显眼的有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一百多人签名的证书,纪念与他的艺术理想合作的辉煌时光。◎ 托斯卡尼尼像,卡罗索作◎ 与指挥家沃尔特、作家茨威格合影

馆内展出多幅托斯卡尼尼的照片和画像。他最早的照片是1902年在故乡帕尔马拍的,他1917年在前线指挥军乐团时卡西诺将军(Cascino)也在场。

也展出他夫人的照片及两人的合影,以及他们的女儿梵达的画像和外孙女桑妮亚的自画像。但未见女婿、著名钢琴家霍鲁维茨(Horowitz)的像。托斯卡尼尼于二战时最后一次指挥演出,即是1939年8月在瑞士卢塞恩(Luzern)与霍鲁维茨一起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我们还可见到他分别与男高音卡鲁索、瓦尔登戈和小提琴家保洛(Enrico Polo)的合影,保洛是大师的妹夫和好友。还有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Joachim1831–1907)、德国指挥家沃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和美籍德国女高音莱曼(Lotte Lehmann1888–1976)送给他的照片。

信件方面也有很多珍贵史料。爱因斯坦于1936年3月给托斯卡尼尼的信中,赞扬他是世界音乐艺术无敌的诠释者,又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显出人类无比的尊严。

茨威格给托斯卡尼尼的信(约1935–1937期间)中,邀请他及威尔斯(G.H.Wells英国作家)去他家(在萨尔茨堡)共进晚餐。当年在萨尔茨堡,托斯卡尼尼也经常与托马斯·曼、沃尔特见面。得知茨威格夫妇1942年在巴西自杀后,托斯卡尼尼表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爱他,但我决不原谅他自杀。”

牛津大学音乐教授,皇家音乐院院长艾伦(HughAllen)1937年给他去信,为提名一位名誉院士及感谢他为牛津大学义演事。

托斯卡尼尼1949年给意大利总统艾诺第(Luigi Einaudi)的电文中,婉言拒绝被选为国会终身议员。◎ 托斯卡尼尼塑像

托斯卡尼尼曾被授予多种勋章、纪念章、奖章等,兹列举如下:

1998年意大利王国政府册封他为骑士。以后意、奥、波兰等国政府相继授以十字勋章或饰针。纪念银杯分别为美国伊里诺州春田县(Springfield)音乐爱好者(1921)及圣路易市但丁协会(1921)所赠。丹佛市民(1922)送的是银碟。1934年在维也纳国家剧院指挥威尔第的《安魂曲》,以纪念奥地利大法官道尔福斯(Engelbert Dolfuss)去世,也获赠银碟。◎ 庄严肃穆的托斯卡尼尼陵墓

1930年法国音乐学院授予纪念章。1931年美国布鲁克纳(A.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纪念章上刻着布鲁克纳头像。1933年2月获拜罗伊特市荣誉市民证书。1935年、1936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授予奖状。由于他促进美国基督徒与犹太人的谅解,1937年获得希伯莱奖章。1977年他去世二十周年时,圣马利诺共和国发行纪念章。

走廊展出他在斯卡拉剧院指挥音乐会及歌剧的海报(1921–1930)。也可见到多种演出的节目单,如帕尔马的皇家剧院(1920)、纽约爱乐乐团(1930)、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城市)剧院(1931)等的演奏会。托斯卡尼尼起草节目单时,常常把威尔第的作品放在重要地位,也会介绍那些被遗忘的作曲家。

纪念馆的展出物显示托斯卡尼尼对威尔第的情谊和对其作品的重视。可见到威尔第的画像、照片、纪念章、信件集(副本)、临终画像及死后面模。1899年威尔第题词送给托斯卡尼尼的照片,当年即放在钢琴上。威尔第与托斯卡尼尼两个头像并立的纪念章铸于1970年。威尔第的《福尔斯塔夫》是托翁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这里展出1926年威尔第去世二十五周年时,托斯卡尼尼于威尔第的故乡布塞托(Busseto)的剧院指挥《福尔斯塔夫》演出后,于隆科莱的威尔第故居前与乐团的合影。托翁还为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再在该剧院指挥一次《福尔斯塔夫》而遗憾。

托斯卡尼尼深刻理解瓦格纳的作品。这里也展出瓦格纳的照片、画像、以及他夫人科西玛的照片和合影。同时展出《帕西法尔》(Parcifal)的手稿以及托翁在都灵(1897)及拜罗伊特(1930)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海报。

也展出普契尼的照片、纪念章、及1910年托斯卡尼尼与普契尼于纽约大都会剧院首演《西部女郎》时的合影。普契尼说过:“托斯卡尼尼指挥一部作品,不是按照总谱书面的指导,而是按照作曲家的想像。”

最后一部分展出物为佩尔蒂莱基金会所捐赠。佩尔蒂莱于1921–1937年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主要男高音,托斯卡尼尼最欣赏的歌唱家之一。展出物包括托斯卡尼尼1934年送给佩尔蒂莱的亲笔签名照片,1952年给佩尔蒂莱的电报以及佩尔蒂莱本人的多幅画像、漫画、半身塑像和在多出歌剧中的戏装照片(部分歌剧为托斯卡尼尼指挥)。也展出由佩尔蒂莱和瓦尔登戈捐出的戏装。我们还可以见到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中叶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的照片,门德尔松、罗西尼、比洛、马斯卡尼(Mascagni1863–1945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等的半身塑像以及约三十种歌剧的总乐谱(印刷本)。

这个纪念馆不仅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师托斯卡尼尼,也重温了他那个时代的音乐,特别是歌剧。旅游资料(一)托斯卡尼尼纪念馆(帕尔马Palma)地址:Borgo Rodolfo Tanzi13开放时间:9:00–13:0014:00–18:00星期一闭馆交通:自米兰坐火车去帕尔马约80分钟(二)托斯卡尼尼陵墓(米兰)地址:不朽者墓园交通:近地铁站Montenapoleone

卓越的文艺复兴家和工程师

——造访达·芬奇的故居和墓地

列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和科学家。他自幼刻苦钻研艺术和科学,在绘画、天文、地理、物理、力学、数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等方面,成绩卓著。“文艺复兴”这个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重被唤醒,表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魅力之渴望,也意味着探索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研究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实践,使他无愧于“卓越的文艺复兴家”这称号。他善感的心灵,又使他成为热爱生命的诗人。

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尼山区亚诺河谷的芬奇镇,该城市的名称就是他的姓。父亲是公证人,母亲是农妇,父母亲并未结婚。出生后在乡村度过四年充满阳光的生活。父亲与一位有钱女子结婚后,他跟祖父母住,回到镇上,接受那个时期上层家庭的孩子们所受的教育:读书、写字、学习数学和拉丁文。叔叔教他预测天气及各种植物和药草的用途。他在山间的生活使他喜爱大自然。祖父去世后,十四岁的他被送往佛罗伦萨父亲那儿去。父亲见到他背包中的绘画后,即送他去艺术家韦罗基奥(Verrochio1435–1488)的工作室去。一见到他的画,韦罗基奥即明白这位年青人会成为比自己更出色的艺术家。先是安排他打扫,磨制颜料,给铜像抛光及参与为大教堂顶部加建铜球体。他渐渐明白艺术与工程学需紧密联系起来。韦罗基奥让他在正创作的◎ 达·芬奇像《基督受洗图》中,画其中一个天使。韦罗基奥观看芬奇的画时惊呆了,发誓再也不执画笔了。

芬奇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佛罗伦萨的湿壁画、神庙和雕像,还向不少学者讨教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他常去波拉约诺的画室。波拉约诺是文艺复兴早期研究人体解剖学的画家。

他三十岁时听说米兰学者云集,大公斯福查(Ludovico Sforza)是艺术的赞助者。芬奇以军事工程师的名义自荐,立即被聘用。以后他在宫廷里工作,长达十七年。

1495年应圣玛丽亚感恩教堂修道士之请,芬奇被大公斯福查派去在教堂餐厅的墙上绘制《最后的晚餐》。在画中每一个门徒对基督所说“你们中某一个人将背叛我”都有不同反应。芬奇要通过人物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描绘来展示每个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怀疑、恐惧、愤怒、震惊……他认为画家的任务是既要画人,也要画人的灵魂。

过去的艺术家常把耶稣和十一名忠实信徒,安排在长桌的一边。芬奇画了大量草图后,最终握着钱袋的犹大,虽被安排在众信徒之中,却能被人一眼认出。据说芬奇曾去闹市或罪犯出没的地方,去寻找一个卑鄙的面容。现在此画只留存有临本。该画完成后不久,因教堂餐厅与厨房间需开个门,把画中耶稣和三个使徒的脚截去了。拿破仑入侵意大利时餐厅又成了马廐,士兵们向画中使徒们的头投石块嬉戏,原画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法军入侵意大利,1499年9月他仓促离开米兰去威尼斯。他建议威尼斯人使用水闸和水坝将山谷淹没,以溺死土耳其军。

1500年春回到佛罗伦萨。他放下修道院请他画的《圣安娜》,1502年去意大利中南部干军事工程的工作。他设计运河、水库、壁垒、护城河……他绘制区域的地图,画下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城堡。1503年他结识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马建议芬奇画《安加利之战》,与米开朗琪罗的《卡西诺之战》正好成了竞赛。可惜这二幅未完成的作品,都未能保存下来。在往返佛罗伦萨与米兰途中,一位年轻贵族梅尔齐(Francesco Melzi)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且向他学画.◎ 吕赛园城堡

1503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历时三年。该作品成了举世公认的美术名作。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展出的画像前,天天人山人海,以致不让参观的人潮停滞在画旁。◎ 文艺复兴大厅◎ 文艺复兴大厅中的《蒙娜丽莎》

当年芬奇以虔诚的爱国心画《蒙娜丽莎》。三年期间让音乐家和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使她的心永远沉浸于温柔的愉悦中,使她的面容格外动人心魄。

这幅画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以12,000里弗(法国古金币)购去。此画在世上诠释之多,没有其他画可比。

蒙娜丽莎(Monalisa)原意是丽莎夫人,究竟何方人物,说法不一。最早有人认为这位女性是Lisadi Gherardini,一位丝绸商人的第三位妻子。当时她26岁,因刚丧子而穿深棕色衣服。

1506年他再次来到米兰。法国人给他高薪,但不命令他做什么,给予他相当自由。他画了《圣安娜》及又一幅《岩间圣母》。1507年他再次成为米兰的宫廷画家。

1512年法国人被赶出米兰,列奥那多失去资助者,离开米兰去乡村居住。1513年起在罗马度过数年,他的心境一度不佳。他的两名助手窃取了他的设计变卖。有一名甚至公然指责他宣扬巫术,因而芬奇被教皇下令禁止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在罗马他画了著名的白发苍苍的自画像。他的最后画作是《施洗礼者圣约翰》,画中圣徒微笑着将手指向天空。

弗朗索瓦一世再度占领米兰。他喜爱哲学、科学与艺术,久闻芬奇的才学。芬奇作了一个会活动的机械狮子送给法王。此狮能向国王走去,停下时法国国花百合花会自动弹出。

1516年他接受法国国王的邀请,去法国定居。他花了三个月时间,与祖国和朋友们告别。他的行李箱里放满各种工具和笔记本,以及三幅画:《蒙娜丽莎》、《施洗礼者圣约翰》、《圣母、圣婴及圣安妮》。◎ “机翼”和“直升机”草图◎ “装甲车”

弗朗索瓦将巴黎西南160公里处的吕赛园(LeClosLuce)送给他。该园距法王在昂布瓦斯(Amboise)的行宫仅半里地。芬奇在弗朗索瓦的宫廷,担任首席画家、工程师、国王的建筑师与机械师。他为王宫设计,又继续研究几何学。他有兴趣把流经昂布瓦斯的奥尔河改造为运河,为此画了简单的河流图。建于十五世纪的吕赛园1955年才向公众开放。展出的家具是同时代的,但不是原物。参观达·芬奇的故居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 “自行车”和“汽车”

气派非凡的沙龙装饰着威尼斯大吊灯,两张巨幅壁毯《雷诺与阿米德》、《突厥人攻克耶路撒冷》,桃花心木写字台,和镀金雕刻木桌。靠背椅的椅面饰以拉封丹寓言故事的图案织锦。写字台上放着打开的书。◎ “转动桥”文艺复兴大厅是接待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及王公贵族的地方。壁龛中陈列着弗朗索瓦披戴盔甲的半身像。窗户旁是《蒙娜丽莎》的复制品。壁毯取材于《罗兰之歌》及女神戴安娜狩猎的场面。据称后者与法王时常去森林狩猎活动相呼应。法王常来探望他,与他一起讨论哲学,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法王又说他不相信世上有◎ 达·芬奇纪念碑比芬奇懂得更多的人。传说中法王自昂布瓦斯行宫,可循地下秘密通道来与他会面。◎ 达·芬奇墓地

寝室中的卧床为文艺复兴时期有天顶式的,床架上刻着小天使和神兽。壁毯上是圣经故事内容。壁炉上方饰有法兰西纹章。十六世纪镶嵌着象牙的耶稣受难像,可能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遗物。

即使在厨房中,也有壁毯及古典风格的坐椅。芬奇常坐在石壁炉旁取暖。

达·芬奇是世界历史上有数的画家。他的绘画基于完整的艺术理论,他的创作和理论体现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思想感情。他确立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源泉的人文主义艺术观,把绘画的写实主义推向顶峰。可惜世界上留存的他的真迹不到十件,而且还是小幅或未完成的。这里没有他的绘画真迹展出。

他又是出色的工程师和发明家。他设计了成百种飞机模型,又设计了直升机和降落伞的模型。◎ 达·芬奇墓地

他设计的弩炮,长约70尺,内设特殊装置,操作时无声。两轮的战车,带有很多旋转的刀锋。他以古罗马的一种塔式战车,改良创制出乌龟形的坦克车,装配有大炮。也设计了一种能连续发36弹的大炮。他为之画的弹道图,显然其原理已属早期机关枪。

他的笔记本中有多项设计图:自行车、潜水艇、降落伞、起重机、挖土机、控制运河水流的水闸。

一楼的四间模型室中展出他设计的图纸,以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按照图纸用当年可能得到的材料做成的实物。这四十多台大小不一的模型,包括汽车、装甲车、飞行器(机翼幅度达12公尺)、旋转桥等。显然,第一个设计坦克、飞机、直升飞机的都是达·芬奇。

他对人体构造也感兴趣。1849年开始写《论人体的形态学》。他在医院里观察医生做手术,夜间在停尸室解剖过三十具尸体。他发现了动脉硬化症的病理变化。他也是第一位对人体进行科学描绘的画家。他画的人体脊椎、头颅、心脏、消化道等的解剖图,非常接近今天的水平。

走进植物园,可在林荫之下漫步,边欣赏小灌木修成的一方方几何形图案。芬奇常在此散步和休息。远处是一大片草坪,当年在此举办游园活动。

他喜欢画动物。他熟悉野生动物的习性,他曾研究鸟的羽翼。他购买小鸟是为了看它们自由飞回大自然。他在马房里可呆上数小时观察鸟。他也爱观察植物生长,他画的树木花草,有如刚自田野里长出来。

欧洲流行黑死病后,他认为疾病蔓延于脏乱的街道,与城市医疗条件差有关。他为城市设计了新的布局:开阔街道,开辟运河,合理的污水排放系统。

他发现眼的远视原理。还与数学家帕乔里(Luca Pacioli1445-1517)一起写《神圣的比例》(1509)。

他散步时带着纸和笔,把观察到的速写下来。他的手稿都是自右向左写的,必须用镜子反射后才能读。这些手稿在巴黎、伦敦以及个别私人图书馆保存着。

达·芬奇67岁时立下遗嘱,钱和土地分赠给同父异母的兄弟们、他收养的萨莱和仆人们;他的书、笔记及画给好友梅尔齐。

达·芬奇1519年5月2日去世,有幅油画描述他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怀中离开人间。他的墓地在昂布瓦斯城堡的小教堂内。石板上以意大利文及法文刻着:“列奥那多·达·芬奇的遗体埋葬于此”。他的大理石胸像在附近的草坪中。旅游资料吕赛园城堡(Chateau du Close Luce)·地址:昂布瓦斯(Amboise)·开放时间:每天9:00–19:00·交通:自巴黎的奥斯特里兹火车站(Gared’Austerlitz)乘火车去昂布瓦斯约2小时。再步行20分钟抵达吕赛园。中途经过昂布瓦斯城堡。

浪漫主义的狮子

——走访德拉克洛瓦纪念馆和墓地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是法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有“浪漫主义的狮子”之称。他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巴黎附近的夏朗东-圣-莫瑞斯(Charenton Saint-Maurice)。父亲是名律师和外交官,曾参加法国大革命,当过驻荷兰大使和拿破仑时代的马赛省长。有传说称他的生父是显赫一时的外交官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Talleyrand)。

母亲出身于著名的工艺匠人之家,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他的幼年时代深有影响。舅舅莱斯奈(Riesener)是著名画家大卫的门生,他不仅发现欧仁的艺术才能,还推荐他去巴黎美专葛兰(Geurin)的画室学习。他与舅父一起参观卢浮宫,还观赏舅父作画。

他爱好文学、绘画及音乐,这铸就了他诗人的气质,也是他浪漫主义的源泉。在葛兰那儿,他学习历史画家或风俗画家必须具备的风景艺术的美学基础,受到严格的风景技法训练。他的启蒙者是比他年长七岁的画家席里柯(Gericault1791–1824)。他喜欢阅读,拜伦、但丁、莎士比亚都是他喜爱的作家。“有些书本和雕塑作品,必定会引起我的灵感,如但丁、拉马丁、拜伦和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作品。”“在困难之时阅读一下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可以使你得到安慰。因为它为你提供了一幅人们所经受的忧患与困苦的图景。”他欣赏勒萨日(法国作家1668–1747)的《吉尔-布拉斯》,但他认为大仲马的《安热·皮杜》内容坏透,《皇后的首饰》也不好,读完《基督山伯爵》后,“实际上却像什么也没有读。”司汤达是最早欣赏德拉克洛瓦的天才之人中的一个,他鼓励画家“切勿轻易放过足以使你成名的一切”。音乐在他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甚至强调色彩也同样具有音乐性。“绘画这门艺术与音乐一样,比思想要高一筹。它由于需要意会,难于言传,所以更胜于文学。”他又认为绘画更胜于音乐:即使是一幅巨大无比的作品也可在一瞬间尽览无遗。他与萧邦关系密切,钦佩他的为人。他认为萧邦是他所知道的艺术家中一位最纯正的榜样,“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莫扎特”。那幅著名的曾分割成两部分的油◎ 德拉克洛瓦自画像画,题材是萧邦弹钢琴和桑在倾听,即是德拉克洛瓦所作。1849年4月萧邦病重时,他曾前往探望。10月获悉萧邦去世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他的死,是多么大的损失啊!一些混蛋却留下在世上捣乱,而精英却反先消逝。这是多么可悲啊!”

他认为莫扎特敢接触事物悲伤的一面。他能把作品处理得哀而不伤,使你在欣赏时,心情也能像欣赏欢乐作品一样高雅和泰然。

德拉克洛瓦读过《罗西尼传》,也曾于1856年往访罗西尼。他欣赏罗西尼那种“既快捷而又富有概括力同时又不受习惯约束的那些序曲和乐章”。

他欣赏恩斯特(Ernst1814–1865捷克小提琴家)的演奏,也曾为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画像。

德拉克洛瓦认为美术上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已在十六世纪解决了。拉斐尔解决了素描的完整、风格高雅与构图的问题;提香解决了色彩、明暗烘托的完美问题;鲁本斯的画能表达最动人心弦的内容,力量、激情和才华使鲁本斯在创作时根本无需去考虑作品是否优美动人的问题,他一遇到色彩问题即找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的《迪耶普的海景》在莫奈等印象派艺术家成功前三十年,已找到描绘在动态的海浪上反射的光影所需的笔触和色调。◎ 德拉克洛瓦纪念馆◎ 德拉克洛瓦的画室◎《自由领导人民》(1830)

他在19世纪二十年代的重要作品,都是反映历史的,现在都于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展出。《但丁的渡舟》(1822)此画受席里柯描绘海滩之《梅杜萨之筏》的影响,描述维吉尔引导伙伴但丁乘小舟在黑夜中穿越地狱。此画一举成名。《希奥岛的屠杀》(1824)描述1821年的发生的希腊反抗土耳其压迫的事件。首先在雅典,以后希腊全岛出现抗暴。1822年希腊宣告独立,很快再次被土耳其人侵占。画家满怀同情心,描绘土耳其人屠杀基督徒的事迹,色彩极为醒目,明亮的背景与昏暗沉闷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这位浪漫主义画家在色彩处理上的惊人才华。司汤达评论此画为一幅“集哀伤与凄惨之大成的画”。《萨达纳巴尔之死》(1827–1828)其人物来自拜伦的长诗。但在拜伦的诗中,萨达纳巴尔与他的爱妃米拉一起在火葬场殉葬。德拉克洛瓦参照文学家的著述,增添了部分情节。萨达纳巴尔所处,是画面上唯一安定的角落。他显得如此平静,对面前所见的纷争完全无动于衷,似乎成了一个从物质享受和感情欲求中寻求解脱的人,也成了德拉克洛瓦看破一切的写照。不过雨果对此画曾作无情的批评。《自由领导人民》(1830)国王查理十世企图限制人民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人民纷纷走向街垒起义。1830年7月27至29日,巴黎市民与保皇军展开白刃战,最后占领王宫。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一马当先,在街垒高举象征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巴莱尔把这面旗插上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在血泊中。画家目击这一悲壮的巷战,决心作大画来描绘群众运动的壮举。位于画中心的是寓意自由的女性形象。德拉克洛瓦把自己也画进去。头戴高礼帽,身持长枪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是他本人。此画的意义在于浪漫主义开始不再从历史或古代人物找主题,而是转向现实生活。当时皇家博物馆收藏该画,因怕会鼓动群众滋事而收起来。1848年重新在卢森堡宫展出。1874年改为卢浮宫收藏。◎ 《猎狮》(1855)◎《处女受教育》(1842)

1832年他去摩洛哥及阿尔及利亚,发现自然之美,对当地日常生活和人文环境也印象至深。阿拉伯马的狂野使他入迷,他画了不少骑士打猎用的马,描绘了人与猛兽的充沛生命力。他那时期的重要作品是《猎虎》、《老虎攻击野马》、《伺机猎狮的阿拉伯人》以及《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被侍从护卫的摩洛哥国王》等。《阿尔及利亚妇女》画中的诗意与异国情调给法国人带来梦幻的感觉:画家塞尚说红色拖鞋的色彩,在人们眼中像要吞下去的一杯酒;雷诺尔(Renoir1841–1919)说他走近这画时,像是闻到了香味。

自摩洛哥归国后受托从事壁画装饰工作,在巴黎卢森堡皇宫图书馆、波旁宫议事厅中的国王沙龙、圣苏尔比斯的天使教堂等地,几乎占了他后半生。

1855年间万国博览会时,他与安格尔(1780-1867)、维尔纳(Vernet1714–1789)、德康(Decamps1830–1860)同被认为法国最伟大的画家。当时展出他三十五件作品。大会又要求他另作一大画,主题自定,他作了《猎狮图》。

1857年1月10日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专注创作,终身未婚。他最后的作品是《厩中斗马图》(1861)。他在后半生还编写了《艺术与绘画辞典》。

1863年6月“恶性喉炎”复发,身体衰弱。8月3日口述一份长遗嘱。8月13日安详去世。

去世后,在寓所发现油画853件,水彩画1,525件及6,000多件素描作品。

德拉克洛瓦被公认为法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他的艺术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最后一个企图表现崇高思想的伟大典范。在以后的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属于他作品中所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法国艺术史学家佛西昂(Focillon1881–1943)在《十九世纪绘画》一书中称:“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所展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与卓越的才华之间的绝妙的结合。”“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是整个法国浪漫主义的灵魂。”

文艺批评家波德莱尔(Baudelaier1821–1867)认为:“德拉克洛瓦生性豪迈——但他只将这种豪气奉献给充满梦想的绘画与他的艺术。”他的艺术评论文章使年轻画家能以德拉克洛瓦为典范,从他的画中汲取营养。

他也是十九世纪前半叶中,最能传达对大自然感情的伟大诗人。他在历史画、肖像画、文学与宗教题材画外,更表现面对自然所引起的情感变化,将自然的◎德拉克洛瓦纪念碑感情诉诸彩笔,画出超越的风景画。

塞尚(Cezanne1839–1906)称:“德拉克洛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可惜在他去世后,塞尚未完成《德拉克洛瓦的殊荣》一书。

德拉克洛瓦的日记几经周折,经巴黎大学艺术图书馆负责人安德烈·求宾整理的三卷本,于1932年出版。这是比较完整的版本。李嘉熙先生的中译本也已于2002年出版。◎ 德拉克洛瓦墓地

巴黎弗斯坦堡街6号是德拉克洛瓦最后的居所及画室所在。该处原是St.Germain-des-Pres修道院长公馆的一部分,与他当时负责美术设计的圣苏尔比天使教堂很近。经友人帮忙谈妥租住,于1857年12月迁入。庭院中央的楼梯为他专用。花园非常恬静,可听到教堂的钟声。他在花园内扩建一画室。他住得很满意:“我醒来时,迷人的阳光普照窗前,小花园及画室给了我无比欢乐。”

1928年业主拟将之建为停车场。德拉克洛瓦学会求助于巴黎市政当局,得以每年在此展示他的画。1971年德拉克洛瓦纪念馆改为国家纪念馆,2004年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结为共同体,因而参观者络绎不绝。

购票后进入前厅,向花园侧通向起居室和卧室。楼梯旁通向画室的小房间用作图书室。另一侧通向女管家珍妮(Jenny)的卧室及现为文献室的昔日餐室。

起居室内陈列着画家的半身塑像,与卢森堡公园内的德拉克洛瓦纪念碑都是雕刻家Jules Dalon所作。这里见到他的画像与自画像以及他的好友大仲马、乔治·桑及对他忠心的女管家珍妮的画像。桑的画像为画家Tournachon所作,纪念馆于1992年购得。德拉克洛瓦与桑相遇于1834年,正是她与缪塞分手后。1842年画家常去桑的领地诺昂,他认为诺昂是快乐、安静和使他感到安慰的地方。他在那儿画了《处女受教育》,也为桑的小说《莱莉亚》作了几幅插图。他又教桑的儿子莫里斯作画。他遗赠给桑一把土耳其小刀。

当年的画室窗明几净,展出他画的《戴头巾的黑人》、《人与虎》、《处女受教育》等画,还展出银烛台、伏尔泰式椅子、路易十六时代的钟、儿童伏在海豚上的大理石雕刻、波希米亚的圣餐杯等。

与售票的办公室相通的资料室中,挂着一张巴黎大地图。上面注明他的画室和住过的地方、他设计的多处公共及宗教建筑以及工作过的法国诸美术馆。

卢浮宫收藏的德拉克洛瓦的画最多,主要来自收藏家Morean Nelaton1927年的遗赠。本馆所藏多为近年购入或来自捐献。

德拉克洛瓦的纪念碑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内,像下方三个人物分别代表艺术、时间和荣耀。他的墓地在拉雪玆神父公墓,简朴的黑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