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3:02:13

点击下载

作者:敬坤,左玉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

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敬坤 辽宁本溪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浙江衢州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世界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却是个例外。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我们一直对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本源地位视而不见,这一问题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日常生活本身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就是希望将这种育人的功能开发拓展、综合利用。本书尝试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本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角色定位”以及“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否以及怎样发挥适当的育人功效”这三个问题作出回应。序

本书作者敬坤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2012级博士生,并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在此期间,我担任她的指导教师,见证了她的成长过程和博士学位论文艰难的写作过程。今天她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深加工而成的《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一书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答允。

敬坤从事大学教育13个春秋,经历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教研室主任等不同的教书育人的岗位,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有着较为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于是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就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为切入点而展开。在本书中,作者重点论述大学生日常管理育人的内涵和途径。作者首先从哲学理性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主题,汲取日常生活作为联系生活中所有其他活动的纽带的哲学本源意义,并结合大学生生活的基本轨迹,整理和界定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将其定位为一种“社会化的学校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几个学科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管理育人手段发挥作用的延展时间和空间,就此给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及外延,宣告将其作为独立的领域进行专门化研究。

同时,作者也具有问题意识,她首先考察了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现实发展状况,总结了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成就,更着重指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现代大学生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脱节的现实困境和问题,同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可能成因,进而提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目标系统,为这项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作者按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轨迹,并结合管理育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公寓管理、班级管理、社团管理、网络管理列为开展育人工作的基本载体,并深入分析了其各自发挥育人作用的依据,提出了各载体具体的育人形式。比如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应当花更多时间关注校园人际的交流;生活时空转换时应多提倡并关注网络教育平台、图书馆管理文化、学生公寓管理文化的体验,倡导丰富社团服务等。作者尝试将生活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方法在相互糅合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形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方法和具体方法体系,来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棘手问题,进而合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模式,作为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途径。最后作者设计了育人工作的评价机制和参考指标,以此确保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工作成果能够得到检验和保存,从根本上保障了大学生日常管理育人的过程衔接性和系统完整性。

纵观此书,论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观点明确,是一部关于对大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优秀作品。相信《走进象牙塔里的日常生活世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的细致化、科学化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对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起到裨益作用。

当然,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和本人的能力有限,著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专家和学者多多赐教。也希望作者以此为起点,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教书育人方面的问题,以期取得新的成果和成绩。

是为序。倪素香2017年2月9日于武汉武昌珞珈山(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摘要

日常生活是任何人类个体的必然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日常生活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本体论上的基础地位,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世界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理应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实际的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却忽视了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本源地位,将其放置于附属层面,甚至加以漠视,任由大学生群体遵循一种去生活化的神圣生活模式,这正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所在。日常生活本身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就是希望将这种育人的功能开发放大,综合利用。这就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需要回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本质面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角色要如何定位。然后纵深研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否以及怎样起到了适当的育人功效。这样看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确是个层次繁多、要素多元、学科交叉、影响复杂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沿着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第一,它作为一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需要吸收生活教育(尤其是生活德育)这种非正式教育的育人理念,遵照其育人的规律和方式行事。因此,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具备非正式教育的一切优势,可以在广泛的实践领域中应用展开,只要我们每天完成与他人的共同生活就能获得这种教育,它尤其能克服正式教育的诸多弊端。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活动并不完全同生活教育的轨迹相一致,它还作为管理发挥特定功能的产物而存在,要受到作为外力的管理行为作用规律所影响。因此,从育人的内涵而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不仅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基本义务,还肩负着综合立体育人的全面任务目标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其在实施育人路径上的差别,不能同传统的非正式教育一样只停留在依赖间接的、偶然的、无意识的方式来发挥育人作用。而是需要同步有效地激发并运用管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起到有意识的、直接的、必然的育人作用,以吸收正式教育的优势资源,将传统的生活育人功效加以放大,这样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就把两种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教育类型包容性地纳入自身的作用范畴,并汲取两种教育之所长为其所用。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平衡,适当地回应了“教育哲学”这一基本命题。基于此,本书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基本视域,而将“管理育人”作为建构思维框架的基本依据,在明确界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从整个管理育人的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专门的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现状、目标系统、构成要素、现实载体、工作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的多维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体系构建做出了尝试性的探索。其一,明确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定位。其二,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尝试给出成因分析。其三,结合当前育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功能和确定未来改革与完善的发展目标。其四,在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占有日常生活的目标指引下,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特征,开发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综合方法和具体方法;并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工作体系完整,并能落到实处,保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

Abstract

Each individual of human being lives in daily life. And their lives start and end in their daily life. Daily life is basis of ontology in social life. Daily lif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ach individual. World of daily life as background world of human being existence has been widely noticed.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should be noticed similarly in their social life; however the source position of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ignored. In the eyes of college management people, the daily life is something subordinate. The management people allow the daily life to go in the divine way. Their daily life is developing far from the real world. It is the source of various problems of the student group. Daily life itself can naturally be a teacher of the students. Management of the daily life is to develop and exploit the function of daily life comprehensively. It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for people who is researching on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First we must know the essence of their daily life. Secondly position or role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daily life. Then we deeply research and ensure if management of the daily life can work on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how will they do it.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research target with many and complicated aspects, many elements and complicated influence. It is the elementary? proposition of the project. It must be researched on with multi-disciplines. In the research, we must go along two parallel clues. The first one is to take it as something melted in life. We must learn life education (especially learn moral education from life). The concept of informal education goes with its own rules and style, therefore, daily life management has all advantages of informal education. It is universal in various practical fields. Whenever we live together with others, we are educated by it. It can overcome shortcoming of formal education. Secondly we must know that the management can not symmetrically with daily life itself. Its function is different and special. As a outside force, the management go with its own rules. Therefore, in view of its connotation, daily life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education of Synthetic Cubism. It is different from any kinds of common education. It does not rely on indirect, accidental and unconscious style. The management must be able to do it by encouraging conscious activity and have the education be conscious, direct and necessity so that the superior resources can be exploited and exemplify validity of traditional life education. Along the way, the balance can be got. Student management will be developed in a healthy way. The balance properly answers the elementary proposition.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 our basic research field. Basi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is “Education in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By clearly defining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Management of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college managing system and taken as a independent and special research target. The research will be done by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basic situation, target system, the realistic carrier, management ways and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the daily life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result chiefly includes: Firstly, Definition and extension of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condly, Conclud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iscover its shortcoming and mistakes whose causes are analyzed. Thirdly, By analyzing current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ic function of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researched on and given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Reform target is set up. Lastly, Carrier platform of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eveloped to reach the target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upervising every aspects of the daily life by referring to current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life. Comprehensive and concrete methodology is discovered and invente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is designed to ensure integrity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measures or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to keep bal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Key words: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1)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研究有助于发挥“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实现管理服务育人的本源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教育培养,把德育作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即成为树人的立足点。因此,不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立德都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逻辑起点界定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校园生活的日常性回归,改变高等学校一切以“学习”为衡量指标的理念,注重校园日常道德教育,将其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管理渠道,在内容上实现由忽视向重视校园日常生活的转变,管理的重心由课堂学习向日常课余生活转变。(2)科学界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切实完成“三育人”的有效衔接,盘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研究中的成败得失。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这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一文件从2004年到2014年,刚好颁布10年,这10年间,大学生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弄清楚这些实践中变化的现状,是否依然存在管理与教育之间相脱轨的问题、出现了哪些有效的管理育人的办法、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从而共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全方位需要。(3)观照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群体,就是在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多面性更充分反映人的本质、释放人的天性,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健全生活人格,如大学生闲暇时间的闲暇教育也在本研究之列,日常管理中的闲暇管理也是内容之一。日常管理生活化研究,可以丰富并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探寻大学生日常管理生活化的哲学意义,形成一种更突出人性的管理模式,让管理更接近人的本质,更能满足真实人性的需求。(4)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载体中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加以看待,重新界定其自身的内涵外延,以及其独特的发展活动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改变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刚性及政治性因素长期存在并已根深蒂固的状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管理载体的优化,并对完善管理学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拓展研究做出探索,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交叉领域做出自己独特的探索。(5)完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宏观理论,尤其是核心概念、基础理论、整体框架与政策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生日常管理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地,追根溯源都与其基础理论研究和若干元理论、元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位有关。因而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将大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的价值、功能、逻辑起点以及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界定,这有助于结束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的混沌和混淆的局面。这些理论上的整合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明晰的研究维度和较为精准的逻辑起点,成为整体性的研究参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向科学化和学科化的方向发展。

2.现实意义(1)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改变原来的高校日常管理远离日常生活轨迹,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失衡状况,并从教育观念的根本上对其加以重视,这样能更充分合理地配置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各项资源,实现按职能科学分配资源而不是按个人喜好和经验来决定。这样才能满足目前在年龄结构、心理素质、家庭背景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的当代教育管理对象的现实需求。大学生日常生活应是一种以“教育”为核心内涵的、高尚、丰富、有意义、被尊重的生活。要引导大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消费生活、社会交往生活;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引导其在校园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感知、体验、体认;要加强对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的引导,引导他们摒弃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与追求,确立具有自主意识、锐意进取的生活态度,促进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让大学生在这种更好的生活世界中得以更好地建构和生成,人性的可能性得以充分展现。这些都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回归大学生生活实际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如今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已经是“95”后,他们更敏感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导致管理工作状况百出。同时由于招生制度的调整、高等教育的改革,为现代的大学生日常管理赋予了很多新增内容,如何将这些变化和需求添加进日常管理的话语体系并发出声音,是目前全面研究日常生活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2)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理念科学化、内容条理化、方法现代化、载体丰满化、评价合理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进行一种回归性的本源探究,拨开层层面纱,使其呈现出原有真实面目。追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教育属性,厘清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管理特性和模式,整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撇清认知偏见和思维定式,从整体上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理论和实践的建构结合。本研究尝试在扩充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内容上有所建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管理载体的优化,如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队伍出现的“瓶颈”,提供管理主体维度以及管理功能维度的完善措施和方法;同时可以正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在日常管理中直面这些问题,解决如学习危机、生活危机、心理危机、人际危机、感情危机、就业前景危机和不可预见危机。这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管理当中给予观照和思考的,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危机预警机制。(3)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制度化。以大学生日常管理为突破口,引起学界对于大学精神与大学管理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更大关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大学的定位和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同大学精神共存共生,基于这种内在发展动力与存在价值和理由,可以激起更多的研究兴趣,期待从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上为大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以日常管理的改革来推进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在微观制度领域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探索,不能因为日常工作的琐碎性和细节性,就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可以随意处置,用临时的、口头的通知、意见、办法来指导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我们需要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4)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系统化、立体化。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在日常生活管理当中找个切入点,将很多不甚相关的内容论述开来,通俗地讲就是“日常管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种研究往往将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附属途径和周边载体、次要工具来对待,具有很强的情境依附性,而并没有对日常管理这一事物现象进行独立的无依附的探究,因而无独立性和系统性。笔者将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现象开展客观研究,尝试以大学生日常管理如何实现亲民化、人性化、个性化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改变其从前冷漠、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等面貌。原有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出现的,管理意义上的内涵和外延并未得到发挥,本研究希望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整体性上有所突破。大学生日常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管理、细节管理,更是一种知识管理,这更要突出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取向。

(二)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列斐伏尔说:“在现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着潜在主(1)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坚持日常管理的话语和模式创新,做到既能回归日常生活,又不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所俘获和沉沦。重视日常生活的“客体”作用,投射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实践当中,必然要求我们以日常生活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育人的逻辑起点,重新设计目标和功能,重塑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容体系,合理定位其在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管理学中的身份认同,并思考如何运用日常生活管理反映大学人文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目标。

2.中观背景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调整,应将日常管理本身也理解为一种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并非是简单地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承担起全面的生活化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主阵地。现有的研究不利于指导日常管理实践工作的展开。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实践中人们都意识到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时却又发现很多工作的展开都无凭无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经验判断,这充分地暴露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研究的短板。众所周知,对核心概念含义的解读是理论建构和逻辑论证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因此,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研究也必须建立在对这一概念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日常管理从其属性上看,其产生之初就是个跨学科的产物。其在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交叉影响下成长,但是,由于传统的理解和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这些学科中对日常管理最具有话语权,影响也最为深刻。这使得后续研究出现了较为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能将日常管理同管理学或是高等教育学的技术手段方法相结合,便是极大的创新了。而实际上,这类研究应当是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本源的一种回归性探究,并没有推动其真正向前发展。当然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术界对日常管理的理念认识的一种深刻和合理化,主要动力还是来源于实践的强烈需要。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经历了从不完善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形成了融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于学生的行业。

3.微观背景

关注校园人际关系的畸形现象。大学校园治安案件频发,仅2013年就先后出现了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刺死室友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男尸案,这一系列的事件引起公众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巨大关注,同时也伴随着对高等教育的讨论和批判。校园人际生态环境恶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寝室关系冷漠复杂、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美誉度降低等现象,使公众发出了“大学生怎么了”的惊呼。这些奇怪的变化还伴随着网络等及时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更为校园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畸形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微观背景。除了个人偶发性的因素之外,不言而喻,这些事件都对当下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将研究的视野投射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中去,看看他们在学习之余的大量闲暇时间内是如何度过的,以此来探寻这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管理原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育人主体存在的认知困惑和障碍,以及日益增多的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事宜,让管理者目不暇接、分身乏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内容将与日俱增,管理的难度也会逐步增大。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形,原有的经验式、人格式、强制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的逐渐弱化和管理程式的不接地气,引起大学生的不解和反抗,对现有校园日常生活不丰富、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状态,大学生则采取特定的方式发泄不满和牢骚,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师生关系紧张。大学生生活重心的转移、生活模式的自由化选择、日常秩序的个性化安排、集体主义价值观向个体化价值观的转移等现象,更需要有个性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功能的存在,并对症解决,这些都要求学界给予合理的理论指引和方法指导。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的基本情况(1)基本内容。

纵观我国学者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表现出数量总体不多却日益增长的态势。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截至2014年6月,共计有155篇、硕士学位论文26篇,并未见以此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

以此为主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为数也较少,并且大多是在研究其他相关的问题领域如生活教育、生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管理作为环境渗透育人的影响要素来研究)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研究中有所涉猎。而在大学生日常管理领域展开的日常生活管理研究,拘泥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边界限制,对其概念的理解相对狭隘,其育人功能的延展范围也就十分有限。

虽然研究的篇数较少,但研究的历史较长,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的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数目较少,每年在2篇以下,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这一时期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主要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特色。苏朝善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记二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色》(1994年),就具体工作的吉林电子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并提出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三项基本要求。这可以看作国内最早的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实践研究。第二,学者们带着强烈的时代意识,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迫切性和改变的必然性。如向遵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探讨》(1995年)一文中就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不适应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分(2)离。”“日常思想教育要发挥其差础性的功能,一定要与学生管理(3)相结合。”这应该是探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开山之作。另外,高文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1998年)一文中倡导,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向深层发展新的形势,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提出两点完善建议:①面向市场经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②面向市场经济,建立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每年的研究篇数有所增加,但总数仍然未能突破两位数。具体而言,这10年的研究建树颇多,为后续的研究高潮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铺垫。这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策略研究上,从具体的刚性方法上升为艺术,如王时龙、沙雷在《如何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2000年)一文中提出,要正确把握日常管理中的严与宽的“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4)饱满的热情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默契的配合”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朱兰芝、赵强在《谈大学生日常管理》(2005年)一文中,则是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及不同特点,在明确学生管理主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加强学生纪律管理和学生几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婷婷、刘慧卿《浅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2010年)一文指出:“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学生(5)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应该充满管理的艺术和智慧。”李晓蕾、张恬在《浅谈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求同存异”》(2010年)一文中也对日常管理的艺术进行了原则性的归纳。第二,此阶段的研究明确提出了以辅导员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体和骨干力量的认知,并针对这一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展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如闫向东《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2002年)一文提出,“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只有有了清晰的角色观念,才能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才能在工作中真正遵循辅导员的工作原则,履行辅导员的职责,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如上观点首次较为全面地概述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语境。徐晓霞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及素质要求》(2005年)一文中对辅导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具体应该掌握的工作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使日常管理工作更有效果,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做到知行相统一、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同类的文章还有秦良斌《论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做法》(2007年)等。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真正研究高潮,近3年年均发表文章的篇数均突破20篇,研究的视野、维度和方法等均有所创新,反映出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和多元化的研究视野。具体研究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性做了一系列探索,并十分重视日常管理的实效性。代表文章有武月明《浅议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与途径》(2011年);陈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实效性探究》;苏久青《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关于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1年)一文,则是跳出原有研究的束缚,将日常管理的主体多元化;郑建锋《解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等文章从具体的管理实践的经验中抽取获得管理实效的真知灼见;张艳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日常创新管理》(2011年)一文中提出要改变以往不适应现有大学生的管理模式,要在日常管理中有所创新,让大学生在新的模式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袁云岗在《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浅析》(2012年)一文中提出,需要从学生自我管理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利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创新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发挥思想上的导向作用,并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周宏波《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几点思考》(2014年)一文,则在分析日常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基础上,侧重从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管理途径,构建大学生日常管理网络新阵地和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同类文章还有岳磊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创新》(2012年)。第二,从整体上审视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理念定位。如左超《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2014年)指出:“辅导员应该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提高新时(6)期大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做出自己的努力。”首次明确将日常管理的理念高度提升到“立德树人”的制度层面。高博在《论大学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体现》(2012年)一文中,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日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对策。谢庆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探讨》(2012年)等文章也体现了这方面研究的趋势。第三,对大学生日常管理较大力度地开展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李云龙《博弈论视角下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思考》、《非认知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关联分析》(2012年)、张庆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探析》(2012年)、《儒家“礼”文化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及人格塑造关系探析》(2012年)、柯思璇《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常见问题中的探索应用》(2012年);陶芳蕊、刘洋、马爽《无意识教育渗透下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2012年);朱文琰、张光勤《生态学知识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2013年)。这些研究的贡献让大学生日常管理变得丰满且具备极强的可塑性。第四,探讨现代传播媒介和新兴技术手段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孔玲玲等《浅谈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周杰《即时通讯软件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以QQ群为例》(2011年)都集中探讨了如何利用QQ的即时通信功能建立学生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列举了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于纪航《创新微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网络舆情干预中的应用》(2014年);徐秀云、王孝琴《物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周静《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对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等均从各自的崭新视角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添加了新鲜资源和内容。以上研究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2)基本特征。

①从研究视角上看,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成果,如从生态学维度、博弈论维度、心理学维度、管理学维度、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维度、传统的儒家礼学维度等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体现了比较深刻的对于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理论的积极思考。尤其在管理学科上普遍开始运用各种现代管理理论模型去检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环节,观照日常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如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

②从研究内容上看,围绕如何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维度的研究较多,探讨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文章居首,较大数目的文献集中探讨日常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细节管理的艺术,如宿舍文化培养、班级模式建设、管理实效性的发挥等;同时一些学者还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多元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及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如微信、微博、物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使用;还有学者结合社会转型期等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理念创新进行了一定探索。整体上遵循了从实践问题出发开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再升华指导当下具体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③从研究主体上看,大部分研究者的身份都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最真实,因而研究的成果往往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最新的动向、最真实的写照、最亟待解决的困境。

④从研究方法上看,采取对策性研究和归纳演绎研究的较多,历史研究较少,理论支点和科学范式的研究较少;大量的研究都是跟着流行趋势,在喊口号、表决心、谈感想、述经验,很难说有实质性的理论突破,即使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经验的系统总结也还做得很不够,从而使得现有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

2.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1)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

目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学与管理学领域,个别研究有所涉猎其他交叉学科,虽有一定创新,但都较为浅层,不能深入,无法开展可持续、能衔接的后续研究。然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比如,政治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只有不断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研究的视角,才能有新的创新和发现。与此同时,我们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应注意结合大学生管理研究领域的特点。如目前本领域的研究大量借鉴了管理学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管理学领域一旦有新的理论动向和理念创新,学者们就迫不及待并不加选择地应用到本领域中来。这样的做法有时未必注意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往往可能会水土不服,在实践应用中自说自话,与实际的大学生生存和成长状况不能完全匹配,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和分歧。(2)实证性的研究较为欠缺。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研究仍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性研究较少。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之后,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具体的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是当下急需开展的空白研究领域。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对以往事实及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现有研究虽然从一线管理工作中来,但研究的话语体系均集中于浅尝辄止,介绍性、总结性、口号性的较多,系统性、学理性的思考以及有推广价值的案例经验总结较少。(3)宏观性的理论层次研究较少,针对性的对策研究相对欠缺。

如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体系做一个完整的概括,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①宏观的理论研究(如概念、基础理论、整体框架与政策研究等);②中层的理论研究(如各种子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等);③微观的对策研究(如各类学校的日常管理计划、具体管理方案、管理行为的选择等)。从对现有资料的整理来看,国内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中层理论的研究,而宏观理论和微观对策的研究比较欠缺。宏观理论方面,缺少一个明确统一的对日常管理基本概念的界定,进而就没有全国性的日常管理的基本框架,使得各类各级学校的日常管理机制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体系。而在微观领域,各类学校具体的、操作性的对策研究与制定的进程比较缓慢,因此,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宏观理论和微观对策的研究是以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4)研究主体力量过于薄弱和单一。

从事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的大家对此课题的研究参与较少,骨干的研究力量仅为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具体从事实际的学生管理事务工作,工作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这有可能导致现有研究的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多呈现就事论事的事务性和对策性的探讨,这不利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的理论化和科学化。同时,由于围绕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工作维度的研究较多,研究者将日常管理的主体默认为广大基层辅导员。这也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如何将大学生日常管理主体多元化并且合理化,也处于理论的空白境地,不利于其他主体的共同参与日常管理模式的形成。(5)情境依附的研究较多,独立研究较少。

情境依附研究尤其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载体出发进行研究较多,认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就等同于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管理,片面研究较多,整体综合梳理研究较少,想当然拿来使用较多,出现了日常管理领域内容“大杂烩”,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如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大学生日常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具体研究时多遵从狭义的定义,回归其相对于课堂生活之外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由于概念界定的性质,大多研究均集中于这一事务性的维度,而没有其他突破。文章发表的规格不高,大多集中于一般省级期刊,而在北大或者南大等核心期刊上基本没有建树。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研究未运用“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这一名词,而本研究界定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与国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服务”,即“student affairs”或“student sevices”拥有较多的研究交叉领域,具备一定意义上的共同覆盖性,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做文献综述,以整理其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所借鉴。

目前,国外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其中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是美国。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其发展的200多年里,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进行了认真持续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一系列协会和组织报告。美国教育委员会于1937年发表了《学生人事宣言》,该宣言对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使美国高等学校同意并且确立了文化学习的理念,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发展,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为国家以及社会做贡献。在该宣言中,还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生。这意味着学生观的转变:要把过去只注重学生智力的观点转变为注重智力、情感、品德以及社会关系等全面发展的观点。1972年,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自己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的发展——回归学术》,该专著是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实施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成果之一。在专著中,布朗对高校行政人员以及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重新思考教育目标的设定,要求他们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该专著还对所实施的工程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该专著也对学生事务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对学生事务的各方面进行了新的界定。美国全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协会(NASPA)于1987年发表了《学生事务观点》报告。该报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报告梳理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影响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理论类型及其内容;其次,报告明确了学生事务管理的责任以及地位,提出了对其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最后,报告通过调查和系统的研究,为学生事务管理输入了新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以促进它的长足发展。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和美国全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协会于1997年发表了《优质学生事务实践原则》报告。该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优质学生事务实践原则的内容以及理论依据,并且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其宣扬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气氛;其次,充分利用学生事务的咨询功能,使得学生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积极的互动关系;最后,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具有支持系统和包容系统的校园环境。美国校园活动标准改进委员会(CAS)于2001年对学生活动发表了看法,指出:学生活动是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活动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其最终目标应是提升学生在校园内的全面体验。同时,它也要求学校应把学生活动的范围由校园扩大到社会,以更多地促进在校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关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包括《为学生事务注入灵魂:组织理论和模型》(Infusing Soul into Student Affairs: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Models)、《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看加利福尼亚大学》(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在学生事务实践监督中学习》(Learning Through Supervised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利用娱乐媒体将学生事务教学与实践和学生发展理论相结合》(Using Entertainment Media to Inform Student Affairs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lated to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是谁在推动学生事务前景的改变》(Who Is Driving the Changing Landscape in Student Affairs)、《应用理论和研究提高学生事务实践:最近的一些事例》(Us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Some Current Examples)、《全球视角下塑造学生事务领导者》(Shaping Student Affairs Leadership through Global Perspectives)、《学生事务专业人士多元文化能力的报告:理解意识,知识和技能》(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 Self-report of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Skills)、《从事42年学生事务工作的个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