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文库·教育当恒远—一位校长的教育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6:28:08

点击下载

作者:钟丽香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品牌文库·教育当恒远—一位校长的教育思考

学校品牌文库·教育当恒远—一位校长的教育思考试读:

绪论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正静下心来撰写这本专著的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回想起如诗岁月、花样年华,那还是1989年7月,我从广州市花都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狮岭镇杨屋村第一小学,从此踏上三尺讲坛,再也没有变换过职业。“位卑未敢忘忧国”,岗位虽平凡,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且行且悟,且行且珍惜。我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小学思想品德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首批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校长、广州市名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心中颇多感慨。

回想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使我能有所成就的因素很多,比如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环境的优化、上级领导的支持、学校同仁的帮助、自身的努力等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其本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静下心来,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踏踏实实地去做,持之以恒,方能走远。“教育当恒远”,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好学校,一定要有好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先进理念的校长,是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校长;没有用先进理念构筑主流文化内涵的学校,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冠华小学之所以有今天,关键在于我和其他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努力践行一种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的优秀办学理念。

2004年以来,在教育国际化和基础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冠华小学从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资源优势,先后开展了“主体个性化”教育、“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盘古文化精神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校本研究”等课题研究,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精神的学校文化内涵,最终创建了以盘古精神为内核的“恒远教育”特色。对教育梦想的不懈追求使得冠华小学由一所普通的农村镇办小学逐渐成长为质量优、效益高,在花都区辐射效应大,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学校。这种进步来源于我们对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认真思考。一、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如何看待教育的民族性?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全球化不仅仅是全球范围内资金、市场、技术、人员等经济要素的交流,还包含了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沟通与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定义的表述仍然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观点的表述大体上是一致的,即教育国际化是这样一种过程: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或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等途径,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在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这些普遍性看法的形成说明,三十多年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已经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比如:在教育观念上,我们强调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在教育内容上,我们增设了一些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在已有的课程中也增设了许多国际性的内容;在教育手段上,电化设备、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等教育资源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国际共享;在教育合作方面,学校互访、师生互换、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国际性的教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下,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应当关心、也必须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特别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按照目前普遍流行的说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与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以上这些,本人都赞同,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学习和掌握了世界的先进文化之后要为我们的学生所用,即学以致用;我们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应该成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者,更应该成为促进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教育国际化一定要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让本民族的文化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弱势变为强势、从强势走向更强;教育国际化一定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得到世界人民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须面对国际化的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优秀文化不能丢,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们的民族特色不能丢。正如江苏省教科所马维娜女士所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舍弃,也是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穷尽所有的外国教育理论。因此,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并不是完全国际化,更不是非合理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必须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国教育特色的基础之上,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从形式到内容的国际化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国际素养,借鉴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在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存续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必须注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优秀理念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不矛盾,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中国教育应该抓住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融入我们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主动地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向外辐射,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中国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在这个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中,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播,让更多的外国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在当今的国际化潮流下,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二、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由社会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时期,必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这就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健康的体魄,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自由度,善于选择生活,并接受生活的选择,成为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任务是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是有区别的,中小学的教育任务划分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中学教育相比,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因为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小学教育,还包括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同时,小学教育的可塑性更强,因此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小学生可能发展和应该发展的角度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这种理念,小学教育的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才能找准工作的重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教育的功能。

如果中学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学科入门的话,那么,小学教育应该有两大任务要完成,即文化入门和性格养成。个人以为,在这两大任务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小学教育是创造未来的教育,是为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其关键就在于道德修养、文明意识、思维品质的培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今天的小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文化入门,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上。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没有公德意识、群体意识、人文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一生的发展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很危险的。“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俗语,告诫我们一定要重视儿童品德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哲学高度来认识小学教育。个人以为,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小学生文化入门的任务,更要完成小学生品德教育和性格养成的任务。《论语·阳货篇》有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互相接近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是后天的环境、学习和发展使得人和人之间的性情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孔子的主张不仅告诉了我们教育的重要性,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的性情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刚刚出生的孩子,本性是相近的,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与动物界相同的性情特征,如追求欲望、适应快感等,而通过后天的教育,我们可以把孩子改变成有着美好品德的人。《论语·学而篇》又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寡言少语,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在“行有余力”的状况下,也就是在首先完成提高品德修养任务的前提下去学习文化。因此,只有在品德修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学习,才是有效的文化学习。小学教育首先要使小学生达到“行有余力”的状态,也就是说,对小学生施行教育的前提不是简单地为他们讲授初级层次的文化知识,而是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很多人都会说,性格即命运。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性格不仅仅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狭义的性格,其外延还应该再扩大一些,凡是人已经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性格。性格的外延,应该包括小学生所形成的对现实世界的符合实际的一些看法,比如能够并愿意承担责任,能够寻找并发现一些达到目标的方法,有比较丰富的、情感的、美的感受力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承担责任、掌握方法、发现和感受美。当一个人知道应该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那么他就不会再一味地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不考虑其他;当一个人知道为了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去主动寻找方法,那么他就不会只是一味地适应世界而不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当一个人学会用人的情感和美感来感受现实世界,那么他就不会只是一味地满足于动物般的快感体验。相信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交给小学生们一些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好。

综上所述,个人以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在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让小学生完成文化入门目标。或者说,文化入门和以下三个目标应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但是以下这三个目标更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小学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负责任。正如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大思想家康德所说,人的价值在于他有德性,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道德是人的最高价值。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德行之一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有自我责任感的人。因为,人只有具备了负责任的心态才能做好一切。在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就应该逐步教会小学生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进而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才会勇敢地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才会理智地面对自己遭遇的一切,而不是怨天尤人;才会信心满满地走进学习和生活的缤纷世界。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阶段性特征,我认为,小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担负起一些必要的生活事务责任,比如自己洗手绢、叠被子、擦桌子等一些比较实在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学会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第二,小学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人们在改造世界、发展自我的历程中会总结出一些策略和方法,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方法的运用。作为小学生,他们用自己还很单纯的眼睛观察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他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理解世界、适应世界。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最要紧的不是教给他们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怎样去理解世界。这种理解就是策略,就是工具,就是方法。只有具备了一些认识世界的策略和方法,拥有了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小学生才有可能更有条理地去寻找世界、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小学生所要学习的那些文化知识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当中也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如认真的方法,个人以为,认真既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认真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会有更高的效率;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才能为未来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小学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要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不仅需要掌握方法,敢于承担责任,还需要主动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世界,善于发现世界的美,产生对世界的爱。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发现了世界的美,就会加倍地爱世界;当你爱上了世界,就会发现世界上有太多令人着迷的美。小学教育是孩子们所接受的最初的正规教育,只有激发小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他们才能爱上学习。美感是吸引小学生爱上学习的最佳途径,这样的途径一旦构筑成功,小学生想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便很容易形成。小学生的这种美感体验是基于有效的责任和良好的方法之上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高峰体验。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美丽和魅力,才能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爱上学习;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并爱上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树立起自我责任的大旗,他们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比较有效的约束;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构筑起自主方法的丰碑,他们就拥有了比较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武器;当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感受到来自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美丽和魅力,他们就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之后,小学生就会用最有效的方法约束自己,以确保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用比较持久的兴趣和动力做支撑,运用最有效的武器来探索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奥妙。

总之,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文化入门时,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身娴熟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如此,小学阶段的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进而为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三、盘古王山下的冠华小学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

在广州市花都区北部与清远市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宜工宜农、宜商宜居、环境优雅的迷人城镇——狮岭,它是全国重点镇、广东省省级中心镇和广州市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狮岭镇素有“中国皮革皮具之都”的美誉,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多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镇每年生产的各类皮革皮具制品数以亿计,远销欧美及阿拉伯地区。短短的二十年,狮岭镇由当年的两条街发展到现在的几十条街,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小镇发展成高楼林立的广州市中心镇。皮革皮具的迅速发展造就了狮岭的经济腾飞,它的演变过程,或者说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狮岭人那种“勤劳勇敢、敢拼敢闯”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意识,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狮岭镇不仅是“中国皮革皮具之都”,还是“全国盘古文化之乡”,而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唯一以“盘古文化”命名的乡镇,具有丰富的可选择、可利用的人文环境资源。据史料记载,“盘古文化”在花都生根已有1500年的历史,迁移到狮岭也有近300年的历史。狮岭镇西北部有一座盘古王山,气势奇特,清代已是花县(今花都区)八景之一,称“盘古烟霞”。这里是古代“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之一,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留下的古迹和民间故事十分丰富。民间风俗中,每年的“盘古王诞”,数以万计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会聚于盘古庙前庆贺,跳长鼓舞、唱盘古歌、放花炮、耍花棍,通过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争相展示盘古王开天辟地的英雄风貌。作为盘古文化的核心区域,花都县(区)和狮岭镇两级政府早在1984年就启动了对盘古王庙的修复工作,1986年重开“盘古王诞”民间庆典活动,1993年在盘古王山开辟了盘古王公园和龙口泉、妈祖庙等一批景点,成为广东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目前的“盘古王诞”民间庆典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一连四天上演大戏。十二日当天,四乡狮子队到盘古王庙前会演,还有抢花炮、闹华灯等民俗活动。经过千年的变迁,狮岭盘古文化从兴盛到沉寂,如今又开始重放光彩。

冠华小学是狮岭镇的中心小学,坐落在盘古王山下,处于狮岭的繁华闹市地带,毗邻皮革皮具城,因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区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构建以校为本的特色课程体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给予冠华小学的机遇。2004年,我开始担任冠华小学的校长,职业生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肩头的担子也更重了。我不再仅仅是一名教师和普通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而是学校的掌舵者、发展的领路人。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引领学校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

首先,在新世纪教育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好学校必然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管理理念、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学校文化以及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的综合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它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带有整体性并产生良好效果的个性风貌。学校特色的确定需要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脱离学校实际,或者不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特色是不成熟的。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拓宽视野,充分利用冠华小学所处的地域优势,准确定位于家乡的盘古文化,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盘古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盘古王开天辟地的大无畏气概,体验狮岭人勤劳勇敢、敢拼敢闯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意识,激发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进一步走进中华传统,打造冠华小学“弘扬盘古文化,营造民族精神”的特色品牌。我认为,我们对全校师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是对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盘古精神的进一步弘扬。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这些盘古的后人就能无愧于我们所处的这个变革和进取的时代。选择狮岭区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了冠华小学课程的多样性,又使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体现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选择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我们在开设国家新课程的同时,开设“皮革皮具”等诸多社会知识类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并特别注重以下几点:①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②在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同时,注重社会最新信息的学习与培养;③在使学生奠定坚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其次,处在时代变革大潮下的我们必须沉下心来,办出真正的好学校、好教育。真正的好学校、好教育,必然有自己深刻的核心文化内涵。十年前,我和冠华小学行政团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制定“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名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提出“建设高品质的个性化省级名校”的办学目标,并将教育科研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旗帜。十年来,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追梦不止的冠华人先后开展“主体个性化”教育、“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盘古文化精神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校本研究”等的课题研究,引领学校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精神的学校文化内涵,最终创建了以盘古精神为内核的“恒远教育”特色。

在学校核心文化逐渐凝练的过程中,校园建设所蕴含的“恒远教育”内涵也日益丰富、愈加深刻。根据“冠华小学”的校名和“恒远教育”的主题,发掘“冠华”校名中“扬长成冠,振兴中华”的内涵,我们将校园的三栋主体建筑分别命名为“风华楼”“育华楼”“菁华楼”,将两条主要校道命名为“恒远路”“明远路”,将整个校园规划为“风华厅”“磬华园”“砚华阁”“趣华园”“砺华园”“彰华廊”“芳华园”“皮革园”八大文化园区。学校还建立了盘古文化生态园,每年定期举办盘古文化节、盘古书画节、皮革皮具艺术节,以“皮革皮具创作实践”系列活动、“传承盘古,诗意冠华”系列活动和乡村少年宫系列活动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创造多维度、多途径的才华展示平台。这样,学校的特色文化物象实现了生态化、洁净化、美丽化,到处弥漫着优雅的人文气息和书香意蕴,在“传承盘古精神,培育恒远品格”的“恒远教育”办学理念下建成了“怀恒常之心,立明远之志”的学校精神家园和诗意化校园。

最近十年,冠华小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效果显著,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日益扩大。学校先后被评为(或被确立为)全国德育实验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实验学校基地、全国少先队“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示范学校、全国少先队特色小队、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科学、社会课程开发与实验的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试点教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绿化先进单位、广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广州市体育达标单位、广州市优秀红旗大队、广州市优秀学生记者站、广州市百所读报用报先进学校、花都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花都区首批特色学校、花都区特色示范学校、花都区安全文明学校、花都区“创强”先进单位、花都区学校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每年都获得花都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冠华小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拓进取、追逐梦想的行政团队和教师队伍使冠华小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精神的学校文化内涵和特色办学理念的形成,再加上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文化品位,彰显了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有机地融合了社区和学校资源、注重特色发展、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诗意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冠华学子,传承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盘古精神,持之以恒,勤学致远,健康地发展自己的身心,健全地发展自己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顺利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成长为感恩父母、奉献社会、富强国家、振兴民族的栋梁之材!  第一章优秀理念,孜孜求索——追逐梦想不停歇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好教育、好学校必然有自己的优秀理念,好教育、好学校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构建优秀理念、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实际上正是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每所学校的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的思路上必须有所区别,必须体现个性。唯有建设特色、彰显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年来,冠华小学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名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资源优势,开展富有成效的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以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载体,探索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冠华小学经常“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外校,甚至是外国的先进经验,注重传承而又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传承盘古精神,培育恒远品格”这一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内涵,创建了以盘古精神为内核的“恒远教育”特色。

致力于教育教学变革,以特色和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冠华小学由一所普通的农村镇办小学迅速成长为教学质量优、办学效益高,在花都区辐射效应大、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产生影响力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的一流学校。十年探索,冠华小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8年,践行“主体个性化”理念。我们开展“主体个性化”教育和“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研究,探索以皮革皮具创作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主体个性化”教育理念,打造“皮革皮具创作实践活动”品牌项目,使学校由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发展为花都区的品牌学校,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花都区首批特色实验学校。

第二阶段:2009—2012年,倡导盘古文化的传承。我们开展“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原有基础上举办系列化的“传承盘古,诗意冠华”盘古文化传承与皮革皮具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整体特色,“皮革皮具创作实践活动”品牌成为学校一张耀眼夺目的名片,在市内外形成了较大的辐射效应。

第三阶段:2013—2015年,形成以盘古精神为内核的“恒远教育”理念。我们对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将盘古文化与小学教育深度结合,提炼出“传承盘古精神,培育恒远品格”的“恒远教育”办学理念和“恒德立品,远志立人,扬长成冠,振兴中华”的育人理念。“恒远教育”既能体现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又能反映小学素质教育的育人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成熟的办学理念。本阶段,冠华小学成为广州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花都区特色示范学校,“冠华品牌”在一流学校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第一节面向主体,发展个性——回归本质的价值追求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步步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化、主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

创办特色化的学校,应当根据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为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的优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己任。2004年,冠华小学确立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名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结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开展“主体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并坚持以“主体个性化”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一、主体个性化:体现丰富的人本内涵

我们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认知基础,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搭建良好的舞台,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优化个性中发展综合素质,成为人格健全、合作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从文化根源、理论建构、时代特征、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看,“主体个性化”教育均体现出丰富的人本内涵。(一)文化寻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批判继承“主体个性化”的人本观可以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人文思想。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的重要代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应该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庄子》中有“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的话,认为教育者的非凡之处,就在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去顺应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早期儒家思想中也有人文精神的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的关爱;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和冠华小学矢志找寻适应本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与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前提下,提出构建“主体个性化”教育模式,强调学校教育要唤醒“人自身在自然中沉睡的潜能”。“主体个性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既超越了老庄的唯心主义观念,又摒弃了孔孟的伦理色彩,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二)理论建构:现代教育思想的理性借鉴

借鉴教育理念,不仅要懂得“古为今用”,也要善于“洋为中用”。“主体个性化”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既严谨又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主体个性化”教育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在界定“主体”和“个性”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个性发展学说的研究成果来构建“主体个性化”的理论假说。在各个子课题的研究中,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Vogotsgy的建构主义理论、A.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S.D.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Ellis的输入与互动假说、A.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等西方教育理论,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

在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思想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19世纪初西方创立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经历过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洗礼而形成的科学、民主、法制精神,催生了一批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家,推动着西方教育制度的变革。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同时,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观念的变革不够重视。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发布《学会生存》的报告,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这标志着世界教育思想的又一次变革。当时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又一次与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

到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界才开始研究和实践“生本教育”“和谐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因此,我们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理智务实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当然,如果我们不考虑自己的实情,囫囵吞枣地照搬别人的抽象理论,显然也是不合实际的。个人觉得,冠华小学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在广泛吸取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懂得立足本土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取舍、去实践、去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理论架构,实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校本化。(三)价值追求:师生双方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是特殊的教育性社会活动场所,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都是具有主动性和发展能动性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关怀,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学校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关注生命个体,把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作为价值取向,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

我们首先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生命价值的实现。“主体个性化”在人的本体论层面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上提出和践行这样的观点:主体是人的发展的本体,主体教育基于人的身心素质潜能的开发和塑造;主体教育又从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开发和唤醒每个个体的潜能,发展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的个性化。基于这种观点,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基础素质为核心,建立了个性化的学校教育目标体系;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探究、创新”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建构班集体的自我发展教育活动体系。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为学生生命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不仅如此,我们还追求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同步和同构。个人以为,管理的真谛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在于实现从“管理人就是制约人”到“管理人就是发展人”的观念转变。学校领导班子尊重教师人格,关心教师前途,积极挖掘学校内外各种资源和潜力,开展校本化、全员化的队伍培训,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促使教师向事业型、专业型、综合型、科研型、个性化的目标发展。冠华小学建立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实施以赏识为主的教师激励评价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向人本化方向发展。这种满足教师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实现了统一与共赢。(四)教育个性:本土资源摄取与对外交流合作的有机融合

一所学校要想铸就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个性,必须善于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冠华小学是狮岭镇的中心小学,坐落于著名的“中国皮革皮具之都”——花都区狮岭镇,毗邻皮革皮具城,教师、学生、家长都有相对丰富的皮革皮具制作知识,在学校开展特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区资源。因此,学校以校本课程“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为载体,开展皮革皮具制作系列活动,特别是直接参与了在狮岭镇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的展示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思想有多远,步伐才能走多远;目光有多宽广,胸怀才有多博大。冠华小学是花都区最具有开放精神的学校之一。在教师培养方面,冠华小学是区内第一所大规模、长时间派出行政干部和教师到区外先进学校跟岗学习的学校。几年来,学校不断派出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长、科组长和普通教师,到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沙面小学等学校跟岗学习。跟岗学习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而且直接促进了我校行政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学生教育方面,冠华小学虽然地处农村乡镇地区,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走出狮岭,走向世界”的志向和“走上世界舞台与世界对话”的抱负。从2006年起,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前往香港参加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成为花都区内第一所组织学生走出内地参加国际性比赛、第一所获得国际性比赛奖励的学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广州的日语学校与日本小朋友交流,组织学校舞蹈队前往北京表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坡造镇中心小学联合举办“体验艰苦手拉手,两广学生心连心”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主体个性化: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特色”,《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由此推理,“学校特色”应该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色学校的创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在特定的学校里,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校长和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对办学形态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创造,以最优的协调方式使学校与外部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是学校优化组合的过程,是学校探索及形成本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第二,特色学校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的内部、外部特点,譬如鲜明的个性化办学理念、特殊的办学模式、特长突出的学科、有特色的活动等。而这些特点应该是长期存在、稳定发展的。

第三,特色学校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坚定的素质教育方向。

第四,特色学校的“特色”必须符合学校的客观环境与人文环境,只有如此,它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可行的,并能让学校走向成功。

基于以上思考,冠华小学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了“主体个性化”教育理念。“主体个性化”的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更加强调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个性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特点,强化个性优势,进而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搭建舞台,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优化个性中发展综合素质,成为人格健全、合作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在“主体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校从办学方向、办学特色、教育科研、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并逐渐归纳总结出“主体个性化”教育所包含的四个主要特征。

1.“主体个性化”教育体现人文色彩

素质教育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体个性化”教育尤其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差异,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佳发展。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提供学生个性张扬的土壤。

践行“主体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步,是着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师生心智模式等都在这种大氛围里被重新构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逐渐由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努力从一点一滴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提问和解答,有意识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探究”“讨论”“对话”“表达”“体验”“感悟”“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行为动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变得如此喜爱学校、喜爱课堂、喜爱老师,他们甚至喊出了“我和冠华同成长”的心声!我认为,只有身处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态开放、主体凸现、个性张扬、善思好学。(2)从培养情商入手,发展学生的智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创设氛围的同时,学校一贯注重和提倡情感教育,主张从培养学生的情商入手来发展智商。国内外关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表明,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或个体特征对于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体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个性特征,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对所谓的“好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比较容易,困难的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并为这样的“弱势群体”寻找、创设每一个发展机会。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冠华小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不仅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更应当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情商足、智商高、创新思维能力强的新一代祖国未来接班人。我们致力于通过设置创新性思维情境,组织“我是小小发明家”“读书活动月”“科技创新节”等跨学科的专题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中因地制宜地渗入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课,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能力,尊重、保护和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3)搭建多元化、有特色的发展平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服务。

学校以“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为抓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按天分“剪样”、率本性而为,相继创设了手工制作班、电脑班、外语班、艺术班等兴趣特色班级,保护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尤其在每年的“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上,学校推出“冠华小学皮革皮具艺术节”开放活动,展现全校师生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受到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除此之外,开展以皮革皮具为载体的校本实践活动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底蕴的“书香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学生们在参加“皮革皮具跳蚤市场”活动中感受诚信,增长才干;在参加广州市电视台举办的“智力才艺百分百”竞赛活动中一举夺冠,感受成长的乐趣;在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发现成功、体验成功,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自信、增强自信。

事实证明,只有从多个角度来关怀、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实施“主体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才不是一句空话。

2.“主体个性化”教育注重实践探索“实践”,尽管从字面上看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它仍然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内涵。因而,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学以致用,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团结合作、交流分享、取长补短等优秀个性品质的突破口。(1)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帮助学生面向生活并学以致用。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把课堂变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生活融入现代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学生意识、童年意识,是否能按照学生的思维来思考教学,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教学的资源。要求教师力求使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让我们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渴望做更进一步的探究。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生提出了与狮岭皮革皮具产业相关的环保、销售、资金和人员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鼓励他们去探究、去实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2)让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走进课表,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学校为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精心编制了以“走进皮革皮具之都”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校本德育课程,这些课程能随时为不同的学生增补发展爱好特长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常常以课题小组的探究形式出现,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不同的课题小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上课地点,校内或校外都可以。这些课题有“走进家乡的成功人士”“崛起的皮革城”“多姿多彩的皮具节”“我们设计的皮具工艺品”“我们开发的家乡品牌系列”等,精彩纷呈的课题探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给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实现了许多在过去的课程中所无法实现的教育理想。(3)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高雅的文化来滋养学生的心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积累的教育,更是心灵、精神和人格的教育。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最具意义的改变就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主体核心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以高雅的文化来滋养学生的心田。为此,学校经常邀请一些科学界、艺术界、体育界的杰出人物来校和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加强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到各地去游览,到街上去漫步,到工厂去参观,到实验室去探究。从喧嚣的都市到寂静的田野、从现实的生活环境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都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大课堂,都是学生个性飞扬的广阔天空。

例如,我们组织师生到广西贫困山区学校去体验生活,开展“手拉手”活动,冠华学子与当地的同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同在一张桌子吃饭,同在一片蓝天下劳动、欢笑,手拉手,心连心。这些活动实现了德育的最佳要素:不经意、兴趣浓、参与广、感受深,孩子们的人格、情感和价值取向便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臻于完善,这些活动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对实践探索的高度重视,无疑是对我们国家过去长久以来注重“坐而论道”、忽视生活体验和实践能力的传统教育的创新,使冠华小学的“主体个性化”教育能够根植于实践这块肥沃的土壤,栉风沐雨,开花结果。

3.“主体个性化”教育追求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身心这个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一切教学、活动、环境对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志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意志,成为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目标。只有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起来,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的效果才能巩固和发展,“不教育”的理想状态才能实现。

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的至高境界,学校确立了“六自”方针:自尊、自信、自强、自学、自律、自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反复研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我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不断丰富自我教育的活动载体,开拓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渠道,探索一条“变他律为自律、变管教为引导、变规范为需求”的教育内化的路子,再努力将其提升为一种模式加以推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我们除了借助平时的课程学习以外,还通过各种载体,如“HANDSON”体验活动、创建绿色学校、校园值周、班级法庭、学生社团、家校互联平台、班队自主活动等,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又如,插花艺术比赛、水果拼盘比赛、“六一”艺术节——“飞扬的红领巾”“冠华小学皮革皮具艺术节”“环保小天使”等活动的开展,使教育有了灵动的载体。自我教育的实施与探索,高度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心智模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倾向性的良性调节,使得“主体个性化”教育培养出个性缤纷、自信自立、自主创造的冠华学子。

人本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从三个层面上诠释了“主体个性化”教育所包含的主要特征。在这种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的探索就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在社会上、在家长们心中享有很好的声誉,要求就读本校的学生络绎不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