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临证效验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0:08:15

点击下载

作者:贺哲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方药临证效验录

方药临证效验录试读:

前言

本书由贺子轩、马涵博、马兰兰执笔,朱亚南、李娜、贺锦丽、朱锐、王金晶、刘娇对所有的原始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全书不仅包含了贺哲先生部分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医话内容,更根据所选病案分为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六科,大部分医案有辨证、治则、方药、按语等,编辑成册。同时,鉴于当前中医病名、名词术语不够统一,此书本着统一中医病名的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一律加以订正,并且有西医病名对照。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同道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市中医医院原院长、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李乾构先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姜良铎先生,中国光明中医杂志社社长、中国光明中医名医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范竹雯教授分别为本书题词。同时,范竹雯教授审阅原稿并作序。陕西省榆林市广济堂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医馆主任医师、原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院长史志宏也为本书作序,谨此同表感谢!

此外,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陈国良先生、解利芬女士、冯光宏先生、朱占飞先生、李世义教授、吕静教授等的热情帮助,特别还有广大患者的支持,积极提供病情治疗反馈,以及广大同仁们的广泛帮助,特此感谢!著者二〇一六年三月一日第一部分 贺哲学术思想与医话学术思想乳房应归属“奇恒之腑”

中医学文献早就有“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的记载,但没有乳房归属之载。乳房形体中空,位于躯壳之外,由肌肉、经络组成,具有“收藏”与“排泄”乳汁的功能,是哺育婴幼儿的重要器官。根据中医学脏腑学说分析,我认为乳房定期“藏”“泻”乳汁,类似奇恒之腑,提出乳房应归属“奇恒之腑”之学术思想,分析如下。一、乳房的生理

1.乳房与经络的关系

从经络的分布来看,整个乳房外连肌筋,通过纵横交错的经脉,内通脏腑。循行乳房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冲脉之经隶于阳明,联与乳,《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致胸中而散也”;《内经》指出:“乳房属胃”;《甲乙经·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指出:“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足厥阴肝经,上布胸胁,绕乳头而行,故女子乳头属肝;又《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生血气”;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同时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别、足少阳胆经、督脉、任脉、阴脉、阴维脉亦与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们既沟通脏腑,又联系乳房,保证了乳房气血供给,为乳房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乳房与脏腑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乳房与脏腑的关系

脾主运化,生气血,主肌肉,乳房又是脾之肌肉;胃主受纳,乳汁禀气于胃,藏之于乳内,赖脾的不断化生来补充;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乳房又是肝之肌筋所组成。正因为有着脾、胃、肝与乳房的内外联系,才能体现出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贮藏脾之气血生化之乳汁。但乳房体表血管肌筋表浅,同样也能反映出脾、胃、肝之盛衰。当气血充盈,乳房光滑丰满,排乳正常;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肝气郁结,乳房得不到气血的充盈滋养,就会变得松软,乳汁减少,青筋暴露,甚至乳汁全无,萎缩下垂。通过上述的理解认识,乳房不仅为“脾胃之外候”,而且“排乳之腑”与《内经》乳房属胃,脾主肌肉化生气血,充盈乳房,变化为乳汁相吻合,但必须靠肝的疏泄,心的主宰,肺气的推动,肾精的转化,脾气的统摄,冲、任二脉的通盛,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所以说生乳在脾胃,排乳在肝胆,调节在冲任。女子之所以乳房膨隆并能够排泄乳汁,是因为在生理上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哺乳、妊娠月经等特点。二、乳房隶属于奇恒之腑的理解认识

我认为乳房不仅是脾胃之外候,也属奇恒之腑范畴。所谓奇恒之腑,就是不同于一般的传化之腑,乳房更有藏乳汁和排泄乳汁的功能特点。如怀孕前,乳房的作用是属于“脏而藏”的阶段。也就是怀孕前的准备阶段。当怀孕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在肝的疏泄作用下,逐步充盈乳房,使乳头、乳晕逐渐膨胀增大,这种异化也同样属于“脏而藏”的阶段,二者共同的这一阶段似“脏”,“藏精气而不泻”。当分娩后乳房开始排泄乳汁,新生儿获得了体外哺育食品,这个过程,即体现了腑的作用,即是“泻而不藏”。所以说孕前、孕后期间乳房似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分娩后乳房似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既体现了“脏”的功能,又体现了“腑”的功能,并与“奇恒之腑”——胆的功能一致。胆的生理特点是非脏是腑又非腑,贮藏胆汁和排泄胆汁,助脾胃消化,靠肝的生化和不断补充。而“乳房”的功能也属非脏非腑,贮藏乳汁和排泄乳汁,靠脾胃不断化生和补充,变化为乳汁。二者之所以发挥其各自的正常功能,都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但其功能只为排泄胆汁和乳汁之不同,“胆”所表现的作用是在体内,而乳房所表现的现象在体外。它们的功能比类于地的收藏生化万物,有“藏”有“泻”,其功能又与“五脏六腑”有所不同,通过考究认为,乳房定期“藏”“泻”的这种特殊功能属于“奇恒之腑”较为恰当。三、乳房的病因病理与治则

通过理论,指导临床,深深体会到,乳房是通过经络联系与脏腑、气血、肌筋产生联系,因此乳房部的病因大都不外乎六淫、七情。如外邪侵袭,或饮食不振,情志抑郁,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痰浊凝聚,胃热壅滞,阳络损伤,或冲任失调,肝肾不足,心脾两虚,或乳汁蓄积都可影响乳房“藏”与“泻”的正常生理功能。故治疗时,虚则宜补,实则宜泻,郁者宜达,结者宜散,坚者宜软,壅者宜通,佐以活血通络清热,从而保证乳房“藏”与“泻”的相对平衡。兹举一例如下:

杨某某,女,25岁。1988年6月23日初诊,分娩后一月,乳汁排泄正常,近2天因和爱人发生口角,默默不郁,时感两乳作胀,逐渐乳汁全无,甚至胀痛难忍,心烦,饮食不振,纳差,咽部有异物感,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细。证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克伐脾土,脉络不通,阻滞乳窍。宜疏肝理气,通络下乳为先。

药用柴胡6克,杭芍、路路通各12克,当归、郁金、王不留行、皂刺、穿山甲各10克。3剂,日一剂,分2次服。二诊服药后患者精神好转,乳房胀痛减轻,乳汁开始排泄,但量少,守法守方再进六剂,乳房胀痛消失,乳汁排泄畅通,配逍遥丸巩固疗效。

按语:分娩后,乳汁开始排泄,哺育孕儿,表现了乳房似“腑”泻而不藏的功能,但泻的表现为乳汁,又来源于乳房似“脏”的“藏”故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状态。乳房之所以有了“藏”,才能有“泻”的外在乳汁,如不“藏”则何以来“泻”,这就是乳房非脏非腑的奇特作用。由于在病理上,肝气郁结,脉络闭塞而致“该泻不泻”,引起乳汁壅塞,不致外泄,故在治疗上疏其肝,解其郁,通其络,排其乳,使乳房发挥其正常的排乳作用,即“泻”的作用。

以上即为我所认识的乳房归属思想,对乳房隶属于“奇恒之腑”的认识探讨还很粗浅,错误观点难免,请诸位批评指正,更欢迎各位同道一起探讨学习。参考文献:

贺哲.乳房归属的初探[J] .吉林中医,1989,6:51.“遗尿病”当从肺论治

遗尿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存在于一些成人患者之中,治疗颇为困难,长期患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为严重,也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关本病的治疗,国内尚缺乏成熟的治疗经验。对本病的治疗只有零星的报道,且主要应用中药汤剂和抗利尿剂等西药及针灸治疗,但尚无确切疗效,且西药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基于这一点,我提出并确立了遗尿病研究。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为:

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乃津液之余,小便的排泄与贮存,全赖于肾阳之温养气化。患者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而为遗尿。

2.肺脾气虚,膀胱失约,闭藏失职

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属中土,喜燥而恶湿而能治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肺气虚弱,治节不行,气虚下陷,不能固摄,则决渎失司,膀胱不约,津液不藏,若脾气虚弱,不能散津于肺,水被制约。所以当肺脾气虚,上虚则不能制下,下虚则不能乘上,致使膀胱无权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或睡梦中小便自出。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若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遗尿。《素问·经脉别论》对于尿液的生成,有如下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杂病源流犀烛·尿色》“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明·张介宾提出遗尿必须治肺肾,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指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必须治气,治肾必须治肺。明·李梴在论述脏腑相通论中提到:“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景岳全书》中有“治水必须治气、治肾必须治肺”的论述。我受之启发,认为肾气虚弱,肺脾气虚,肝经湿热都离不开“气水”二字,故提出了遗尿病当从肺论治的观点,设计了宣肺开水之上源一法。以启下开上为治疗原则,突出了中医特色,遵循辨证施治的理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肺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久,遗失不禁,敛肺用五味子等,温肺用益智仁等,解表用麻黄等。《灵枢·九针论》“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遗尿候》“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约水故也”。《医学心语》“火性急速,逼迫而遗”。《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我受上启发,自拟复方遗尿方来治疗小儿遗尿,药物组成:麻黄、菟丝子、益智仁、五味子等。经国内专家鉴定,属国内首创,并按国家三类新药研制为“小儿复方遗尿冲剂”成方,并于1995年获联合国TIPS科技之星发明创新奖。

虽然此方在临床上取得了卓效,对大部分小儿遗尿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少则1个疗程治愈,多则两个疗程治愈。但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我亦从西医药理方向对该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

小儿遗尿常因夜间睡眠过深,使大脑皮质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在膀胱充盈不足时引起逼尿肌收缩,导致不自主排尿,或者膀胱逼尿肌张力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兴奋过度抑制的大脑皮质,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膀胱逼尿肌收缩而自主排尿。实验结果显示,方中麻黄含有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引起精神兴奋,五味子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故可消除疲劳,改善人的智力活动,可直接提高大脑皮质的调节作用。复方遗尿冲剂缩短戊巴比妥钠催眠小鼠的睡眠时间,提高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表明复方遗尿冲剂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减少遗尿,或提高皮层对膀胱张力感受器的兴奋性,从而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受到抑制,以维持大脑皮质和膀胱括约肌的动态平衡。使患者在清醒后主动排尿。参考文献:

贺哲.遗尿散治疗遗尿病63例[J] .中医杂志,1990,31(11):26.

贺哲.复方遗尿冲剂毒理、病理的实验研究[J] .中医杂志,2002,43:24.

贺哲.复方遗尿冲剂药效学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3,23:118.巧用二陈汤治疗“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有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临床上多采用辨证论治,以清胃养阴、制酸行气止痛、温胃暖脾等方法来治疗。几十年来,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我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二陈汤加减以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论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我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及“胃脘痛”等范畴。西医学认为其病理变化为胃黏膜所含腺体受损与萎缩,故胃之泌酸功能降低,使胃酸缺乏,而中医学早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已对脾胃病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气以升为健,胃为阳土,主管受纳腐熟,胃气以降为顺,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振,过食辛辣,寒温失节或情志不遂,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调,发生本病。临床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瘀血四型。而胃中痞满,隐隐作痛,饮食不振,身体消瘦则为共有症状,治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化浊清热。一、治疗方法

以二陈汤加减为基础方。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白术、砂仁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直入脾胃二经,淡渗甘补,健其脾胃;直入血分,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酸分泌;再根据辨证,加减化裁。

1.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中痞满,隐隐作痛,呕吐清水,喜暖喜按,寒重热轻,神疲乏力,体瘦纳呆,舌质淡,脉迟。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方药:基础方加桂枝、干姜各10克,乌药、吴茱萸各6克,扶助阳气,温散寒邪。

2.脾胃湿热型

症见脘腹痞满胀闷,口渴饮水不多,口黏腻,大便黏滞不爽、灼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治宜芳香化浊,健脾燥湿清热。方药:基础方加藿香、黄芩、佩兰、秦艽各10克,滑石30克,草豆蔻6克,除积解郁热,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脾运得健。

3.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方药:基础方去砂仁加香附10克,柴胡6克,杭芍12克,疏肝固胃强脾,使郁散而平,胃气而通,化之有源,诸病自退。

4.脾胃瘀血型

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黯紫,脉涩,治宜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基础方加乳香、没药各10克,加强主方丹参、红花化瘀散结,通行血脉之功效,而痛自止。胃脘胀甚者,加木香6克、枳壳10克。

所接受余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后对比,70%患者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的萎缩由重度转为轻度,肠上皮细胞化生由重度转为轻度。2%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黏膜颗粒无改变,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萎缩由重转轻,肠上皮细胞化生由重度转轻度。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二、验案摘选

刘某,男,42岁,1987年3月20日初诊。胃脘痞满15年,加重25天。患者于1972年和他人发生口角,突感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服中药一年,时轻时重。近25天来,身体消瘦,饮食不振,胃脘痞满作痛连及两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气滞,克伐于胃,宜疏肝和胃。

方药:陈皮、半夏、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杭芍12克,每日一剂。服12剂后,诸症大减,再进9剂胃脘疼痛消失,饮食增加,唯感胃中痞满,守方再进23剂,胃中痞满消失,饮食增加,精神充沛。将上药制蜜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服月余,巩固疗效。

半年后胃镜复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下血管可见,提示: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萎缩由重度转为轻度。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老中医贺清义运用“二陈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8例[J] .北京中医药,1990,1:5.医论医话五味异功散加减治疗“小儿流涎”剖析一、对流涎的认识

我认为,脾主运化,生津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之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津作用下,使津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饮食不振,损伤脾气,致化源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于是口涎随之而出,久而久之,四肢筋骨肌肉不足津液的濡养,出现痿弱不用以及饮食不振等病理现象。二、流涎之证治

流涎以口流涎水为主症。其病发于脾,张口随出,闭口即止,白天加重,夜间减轻,常有语言低微,乏力自汗,身体消瘦,胃纳不佳,神疲倦怠,面色淡黄,舌质淡、苔白或黄,指纹淡或红。对其治疗,注重脾胃。余认为脾为阴土,赖中阳温运;胃为阳土,得阴而自安。如此,气血生化有源。只有脾气充足,才能统摄津液,使之不致溢出口窍之外,故采用补而不滞,收而不伤脾胃之品。据其流涎之由来,或补益健脾,或清泄脾热,或柔肝健脾,依其辨证加减治之,则每能治愈流涎。常用之方是以五味异功散加减。三、对五味异功散的认识

组成:党参9克,白术、五味子、芡实各5克,山药、白果、陈皮、麦冬各4克,茯苓8克,乌梅10克。

功效:健脾益气,扶助中宫,收敛津液之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加减变化:脾胃蕴热,郁而化火迫津外溢,出现口流涎水、弄舌、口疮、口臭、舌红、指纹色红,可加黄连、栀子,以其苦寒泻脾除湿热。肝气乘脾,出现口流涎水,胁肋胀痛,舌红,脉弦细,可加柴胡、白芍,以疏肝柔肝。四、验案摘选

例1 王某,女,4岁。1976年5月3日初诊。一年前,因进食生冷,脾胃受损,即发胃脘胀痛。经治疗而痛止胀消,尔后口流涎水(张口随出,闭口即止),白天加重,夜间减轻,持续不止,伴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吐逆,舌质淡,苔白略腻,指纹色淡。诊为脾胃虚弱,气不摄津。治以补益脾气,摄津敛液。给予五味异功散加减方12剂,口流涎水消失,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2 张某某,男,6岁,1978年9月12日初诊。自幼以来,体质虚弱,饮食或多或少,口流涎水已3年,时常唇口干燥,口渴,家人给予羊尾巴等肥甘食等治疗一月如故,故请我医治。其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为脾虚不运,水湿停滞,郁久而不解,化热伏于脾胃,迫津外出口窍。治以补益中气,兼以清热。给予五味异功散加减方加黄连5克、山栀6克,3剂后口流涎水减轻,舌苔由黄转白,宗方再进3剂,口流涎水减轻,口渴消失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孟培霞.张鹏举治小儿流涎经验[J] .江西中医药,1991,22(1):13.养胃汤加减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

我在1979年8月至1988年12月期间,采用养胃汤加减,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100例,获得满意效果。一、治疗方法

以养胃汤加减为基础方:麦冬、天冬各6克,百合、百部各8克,玉竹、石斛、青蒿、桑叶各4克,牡蛎10克。辨证加减:脾胃虚弱加党参6克、白术4克;肾虚加枸杞子4克、紫河车3克;热盛伤阴加乌梅10克、天花粉4克、生石膏8克、地骨皮6克;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加白茅根8克、小蓟6克。水煎服,日1剂,一月为一个疗程,根据体征,X线片情况可行第二疗程,将上药制成蜜丸,每丸6克,早晚各一丸服用。二、验案选读

王某,女,6岁,1987年4月23日初诊,潮热盗汗3个月,曾在某医院(具体不详)行X光透视,确诊为肺门淋巴结核,服西药少效,近一月来,咳嗽无痰,口渴喜冷饮,身体消瘦,夜间手足心发热,盗汗加重,听诊左肺上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X线片示左肺门有密阴影,血液检查:血沉:33mm/h,舌质红,脉细略数。辨证属肺阴虚,宜清虚热,养肺阴调治。方用基础方加乌梅6克、天花粉8克、生石膏10克、地骨皮7克。服1个疗程,诸症消失,改为丸药调治,半年后X线片复查,肺门结核病灶钙化,血沉14mm/h而愈。三、医者的话

小儿肺门淋巴结核,属中医“童子痨”范畴,其病因病机是小儿脏腑娇嫩,机体功能较脆弱,以致痨虫乘虚居肺,致肺气不宣,肺阴受到损耗,不能四布水津,引起的一种消耗性疾病。故以养阴为本,佐以消肃肺气,退热杀虫。养胃汤为基础方,方中麦冬、天冬、玉竹、石斛养阴清肺,固护胃阴,以资化源;青蒿、桑叶养阴透热,引邪外出;牡蛎清热敛阴,固涩止汗;百合、百部滋阴保肺杀虫。全方共奏养阴清肺,生津退热杀虫之功效,从而使阴液得滋,肺热得清,痨虫自消,病自愈。参考文献:

贺哲,贺清义.中药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100例[J] .陕西中医,1991,12(1):15.医案医话大剂量应用细辛治疗“右侧半规管偏瘫”的神奇功效

宋·陈承《本草别说》中记有:“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过钱则气闷痞塞,不通而死。”直至今日对细辛的过量还是不能定论。细究之,陈承所谓:“细辛不过钱”即是指单味用药,更没有在配伍中不能增量,说明细辛在药物的配伍中可以超过这个界限,用他药即可相互制约,又不致于发生不良反应,因此我通过临床多年观察,在方中增加细辛用量,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典型病例摘选如下:

张某某,女,36岁。1990年11月14日诊。头痛1年。1年前,由于情志不遂而致头痛如裂,浑身紧缩,视觉模糊,恶心欲吐,约两个小时后其势渐减。曾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确诊为“右侧半规管偏瘫”口服豆腐果苷片、五味子合剂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近3个月来病情逐日加重,头痛如裂,视觉模糊,每日发作一次,每次持续2小时,经省一八五队医务所介绍余中药治疗。刻诊时患者正值头痛,视不知人,待清醒后,面目发青,烦躁不安,查:舌质青紫、苔白而滑,脉弦涩。

中医诊断:头痛。

西医诊断:右侧半规管偏瘫。

证属:痰瘀壅结,壅闭头窍。

药用:胆南星、半夏、白芥子、香片茶各10克,川芎、丹参、白芍各20克,细辛25克,全蝎4克(研面冲服),石决明30克(先煎)。

服药6剂后,痛势已减,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再进3剂而愈,至今未复发。

医者的话

本病是由情志不遂痰瘀壅结,蒙闭脑窍,遂成痛症,引起血管紧张增高,血管阻力增大,致局部血流量减少,发生缺血缺氧,致右侧半规管偏瘫,在治疗上着眼“痰瘀”二字,据此,重用细辛,使瘀袪窍开,疼痛自止。据近代药理研究,大剂量用细辛,有扩张脑血管,促进循环建立,增加血流量,减低颅内压、眼内压的作用,是治疗头痛、眼病之要药;配川芎、丹参、白芍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用全蝎、石决明息风解痉,潜头中之余邪,香片茶(含有抗肾上腺素、扩张血管)调理气机、轻清向上,上行头目,解头中之郁,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燥湿健脾,配上药袪头中痰结。全方伍用,重用细辛具有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颅内压、眼内压力之功用。参考文献:

贺哲,王康社.右侧半规管偏瘫治验[J] .现代中医,1994,2:108.平淡的二仙汤加减治疗“红斑狼疮”显神效

思某,女,26岁,内蒙古乌审旗牧民。1987年6月15日诊。一年前,双下肢突然浮肿,随即右侧面部出现一片紫红色斑片,表面粗糙附有鳞屑,不易剥落;一月后面部两颧又出现三片紫红色斑,相互融合成片,伴背部发凉,腰痛,体疲肢倦,月经提前、量多、色淡。经内蒙古乌审旗蒙医院诊断为“红斑狼疮合并肾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来我院以“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收入住院。

检查:血压:180/110mmHg,双眼皮肿胀,面部两颧见三片境界清晰3cm×2cm、3cm×1cm、4cm×2cm大小深红色斑,表面粗糙附有鳞屑,周边见紫红晕,腹膨隆,大如鼓,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9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10/L,血红蛋白110g/L,血沉26mm/h,血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一个。尿常规:红细胞(+),管型少许;B超提示:双肾增大;心电图:窦性心律。

中医诊断:红蝴蝶疮。

西医诊断:红斑狼疮。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型。

治法:补阳摄血,利水。

药用:威灵仙、仙灵脾、川断、菟丝子各10克,附子6克(先煎),肉桂3克,益母草、杜仲各18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7剂,每日1剂,煎300毫升,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血压130/96mmHg,腰痛发凉减轻,浮肿消退,面部红斑边缘颜色变淡,原方去益母草、白茅根继服七剂。

三诊:血压130/92mmHg,精神振作,体重增加,面部红斑缩小,再行七剂。

四诊:血压110/80mmHg,面部红斑消退,化验全部正常,患者要求出院,配带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一年后来我院复查未复发。

医者的话

本病多见于脏器受损,临床需借助实验室检查。中医学中无同一病名记载,故根据中医学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红蝴蝶疮的病理: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湿毒蕴结化热,阴津亏耗,气阴两伤,脉络瘀阻,脾肾亏损。临床上大多着重区别,阴虚与燥热湿毒及阴损及阳的病理转机。余就上述病历治疗中体会到,患者久病体虚,热盛阳虚,逐渐阴损耗气及阳。致火衰不能助脾气而摄血。柯韵伯谓:“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必温命门之火”,故采用温肾补阳,摄血消斑,引水下行,调节阴阳法中拟以二仙汤加减进行治疗。患者住院25天,服药21剂收功,使肾得阳而土自生,气得阳而血自摄,阴得阳而寒自散,水得温而肿自消。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二仙汤加减治疗肾炎合并红斑狼疮一例[J] .新疆中医药,1989,2:61.话说自拟祛风通络汤治疗“脑震荡后遗症”

脑震荡后遗症临床较为多见,但一般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效果多不肯定,易复发。据多年临床实践,自拟祛风通络汤,从风祛瘀自化的角度来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疗效可喜。

以祛风通络汤为基础方:丹参、川芎各18克,蔓荆子、白芷、地龙、路路通各10克,桃仁、羌活、防风、薄荷各6克,血竭、甘草各3克。心烦失眠加合欢皮、夜交藤15克;兼有痰湿者加菖蒲、半夏各10克。待症状消失后,改服补肾滋脑汤(牛膝、桑枝、山茱萸各12克,紫河车6克,当归、郁金、熟地各10克,党参、黄芪各18克)以巩固疗效。

例1:张某,男,38岁,1985年2月18日初诊。3个月前,患者与人斗殴时,被砖头击伤右侧头部,当时昏迷。某乡医院诊断为脑震荡,经治疗后外伤痊愈,尔后常感头痛,痛如锥刺,遇劳累暴晒则加重。刻诊:心烦,失眠,恶心,头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中医诊断:头痛。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证属:破伤之后,风邪趁虚而入,与血相搏,闭阻脉络,瘀阻脑窍,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方用祛风通络汤加合欢皮,夜交藤。治疗20天后,头痛、头晕、恶心消失,精神转佳。唯感记忆力减退。给予补肾滋脑汤,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患者健好。

例2:康某某,女,37岁,1987年5月23日初诊,半年前,患者行走不慎滑倒在冰地上,头部着地,尔后经常头晕、头痛,伴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恶心乏力,迭治不效。察舌质紫黯,苔白滑、略腻。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治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兼以燥湿。方用基础方加菖蒲、半夏。治疗12天后,诸症消失,唯感耳鸣健忘。再给予补肾滋脑汤调治1个月,痊愈。

医者的话

对于脑震荡后遗症,前贤大多以活血化瘀论治。余采用“活血兼祛风”“风祛瘀自消”的治疗方法,拟出祛风通络汤治疗此症,收到了满意效果。待病情基本恢复后,根据“肾与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投以补脑填精滋肾的补肾滋脑汤治疗,以到达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诸病自愈的目的。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贺清义治疗脑震荡后遗症[J] .四川中医,1990,5:26.自拟滋肝补肾、活血熄风通络汤克治“帕金森病”出奇迹

患者申某某,男,17岁,榆林市佳县乌镇人,家贫,2003年14岁时准备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时,突感双手、面部肌肉震颤,全身抽搐,两眼流泪,口流涎水,行走困难,不能写字,做细小动作困难,说话缓慢单调,半月以来,愈发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接近瘫痪。在乡卫生所医治无效后,家人多方筹措药费,就诊于榆林市星元医院,效果不显后分别转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就诊,均确诊为“帕金森病”,经中西医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2006年6月3日经多方打听来找余治疗。

查体:血压130/76mmHg,精神萎靡,营养差,面部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被动体位,口及颜面抽动不止,颈项强直,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3次/分,律齐,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上肢手指关节畸形,肌力减弱,双下肢皮肤有轻度压凹性水肿,双下肢膝反射减弱,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心电图:窦性心律;B超:未发现阳性体征。

中医诊断:颤证。

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证属:阴虚风动型。

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活血通络。

药用:生地、玄参、钩藤各20克,天冬、麦冬各15克,夏枯草、天麻、焦栀子、地龙各10克,丹参30克,杭芍12克,煅牡蛎、煅龙骨各25克,全蝎6克,每日1剂服7天。同时服普萘洛尔、盐酸苯海索各一片日两次。服药7剂后诸症大减:四肢颤动、面部抽搐明显减轻,睡到半夜,自觉眼睛酸痛明显好转,流泪减少,腿抽筋较前大为缓解,且有正常便意;再进10剂,流涎减少,并能行走和做一些精细动作,饮食增加,继用上方20剂,病愈。2016年10月份随访并未复发,与常人无异。

医者的话

肝藏血主筋,主风易动,为罢极之本;肾藏精,主骨,为髓海之源。故颤证常见症型有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型。患者体虚久病,损伤正气,而致精血不足,精空则不能灌注,血虚则不营筋骨,经脉失去濡养,故渐而生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出现诸症,证属阴虚风动型;故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活血通络。自拟白癜汤配合外治法施治“白癜风”显神功

患者徐某某,女,现年42岁,陕西延安市人。2000年开始,面部、颈部皮肤出现小块白斑,其后逐渐加重,4年间,先后就诊于延安、宁夏、西安、北京等地医院治疗,并遍访各地名医和民间偏方,花费10多万元,疗效甚微。其后面部白斑逐渐扩大,并逐渐蔓延至双上肢。2004年经榆林亲戚介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余门诊就诊。刻见:面部、颈部、双上肢有散在性白斑,精神不振,烦躁,舌红少苔、脉弦。

中医诊断:白斑病。

西医诊断:白癜风。

证属:肝肾阴虚型。

内服方:旱莲草、何首乌、沙苑、蒺藜、刺蒺藜各15克,白芷、紫草、重楼、丹参、苦参、苍术各10克。水煎服30剂,日1剂。

外用方: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用法:将肉桂、补骨脂浸泡在75%乙醇500ml中1周,取其液外涂患处,每日3次。

二诊:用药1个月后,白斑轻度减轻,微有色素沉着,继用上方1个月,白斑有明显减退,继用外用方外涂8个月,白斑全部消失。

三诊:2015年患者前来榆林复诊,看到患者面部、双上肢白斑消失,皮肤与正常人无异。

医者的话

白癜风总属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临床常有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营卫失和之分型,此患者精神不振,烦躁,舌红少苔,脉弦,一派肝肾阴虚之证,故属肝肾阴虚型。该方内服的药物主要是滋阴活血,配外用药促进黑色素生成,内外合用,因而起到治疗目的。桃红清血丸、三七片、连翘败毒丸三药联合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患者张某某,男,62岁,榆林佳县乌镇人,2011年6月4日初诊。自述:发病时全身皮肤起红色斑块,时隐时现,遇凉,碰触速起成块,夜间加重3年。曾在佳县、榆林、北京、西安等地医院治疗,3年间花费近8万余元,效果不明显,一般治疗方法为口服抗过敏药物,药停即复发。经同乡好友介绍,来余门诊治疗。症见:胸前、胸后,双上下肢皮肤起散在性红色丘斑,融合成片,并有搔抓的血迹,情绪激动烦躁,夜间瘙痒不能入睡,舌质红,脉弦细。

中医诊断:瘾疹。

西医诊断:荨麻疹。

证属:血虚风燥。

治法:祛风止痒,凉血活血。

方用:三七片(北京同仁堂)4片,连翘败毒丸(北京同仁堂)1袋,桃红清血丸(吉林双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18粒,每日两次,半月为一个疗程。

复诊:瘙痒起红色丘斑减少,但时隐时现,继服两月而愈。

医者的话 

我认为荨麻疹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食物结构的改变,工作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患者越来越多。荨麻疹有虚实之分,一般说,急性荨麻疹或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期为实。它们以风寒、风热、风湿热、血瘀、痰湿、气滞证为主。慢性荨麻疹为虚,多因正气虚亏而受邪。故中医多分为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型。余分析此患者斑疹时隐时现,遇凉,碰触速起成块,夜间加重,情绪激动烦躁,夜间瘙痒不能入睡,舌质红,脉弦细,故辨为血虚风燥型,方中三七片活血化瘀,补血为血中之王,连翘败毒丸清热祛风止痒,桃红清血丸清热凉血搜血中之邪,三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化疮、祛风止痒凉血搜邪之功效,故病痊愈。

西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先天性过敏体质,在某种物质作用下引起的过敏反应,或非过敏性的刺激因素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包括组织胺,五羟色胺,迟缓反应物质,白细胞凝集素,激肽和其他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或上述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荨麻疹。但使用氯苯吡胺抗H1组织胺类药物对荨麻疹尤其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并不理想。我用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百余例患者,皆已痊愈,故以治本扶正为治疗此病之要理。第二部分 贺哲临证医案内 科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纯《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金·李杲《东恒试效方》砚序)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肺系病证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又为娇脏,故风、寒、燥、热等六淫外邪易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又因肺居胸中,其位最高,覆盖诸脏之上,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故内伤诸因,除肺脏自病外,他脏有病亦可影响到肺。因此,其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

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气宣降失常,实者由于邪阻于肺,肺失宣肃,升降不利;虚者由于肺脏气阴不足,肺不主气而升降无权。如六淫外侵,肺卫受邪则为感冒;内、外之邪于肺,肺气上逆,则病为咳嗽;痨虫蚀肺,则病肺痨;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则为哮、为喘;肺热生疮则成肺痈;久病伤肺,肺气不能敛降,则为肺胀;肺叶痿而不用则为肺痿。

此外,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与大肠为表里,可助心主治节,肝肺升降相因,脾为金母,金水相生,故其为病可涉及心、脾、肝、肾、膀胱、大肠等脏腑,与其他多个相关病证有密切的关系,临证应标本兼治,联系处理。但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故应时时不忘宣降肺气;肺喜清凉,不耐烦热,故时刻不忘顾护肺之气阴,此为治疗之关键。风温医案:上呼吸道感染

杭某,男,32岁,榆林米脂县人。2013年5月4日初诊。自诉3天前受凉,恶寒发热,随即流鼻涕,打喷嚏,口干舌燥,咽痛,咳嗽无痰。检查:体温38℃,双侧咽腔充血,心率83次/分,律齐,未闻及9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4×10/L,淋巴细胞25%,中性粒细胞70%。舌质红少苔,脉浮数。证属:外感风热之邪,外束肌表,治宜疏散风热,发表解肌。方用:

柴胡10克、黄芩10克、青蒿10克、大青叶10克、秦艽10克、僵蚕10克、冬花10克、地龙10克、川贝10克、板蓝根12克、桔梗12克、山豆根12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30克。

水煎服2剂,日1剂。二诊:

药后发烧已退,咳嗽咽痛减轻,原方加减续服。方用:

柴胡10克、青蒿10克、大青叶10克、秦艽10克、僵蚕10克、冬花10克、山豆根12克、地龙10克、川贝10克、板蓝根12克、桔梗12克、鱼腥草30克。

水煎服2剂,日1剂。

药尽诸症除,病愈。按语:

风温在临床上,大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以出现咽痛、咳嗽、恶寒发热、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为主。此案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而致肺气不宣,上蒸咽部,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利咽。方中柴胡疏散风热,黄芩、大青叶、板蓝根、秦艽、鱼腥草清热解毒治咽痛,僵蚕、生石膏清热退烧,我认为感受触冒风邪,无不影响肺气之宣降,故善用冬花、地龙、桑白皮、川贝宣肺止咳,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上药合用,具有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止咳,利咽等作用。几十年来,我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得心应手,收到了满意效果。厥阴病医案:上呼吸道感染

刘某,男,26岁,榆林横山县人,2012年3月12日初诊。自诉高热之后,神志昏蒙、四肢厥冷、头痛目眩、口苦咽干、恶心欲吐、体痛无力已四天,经输液小柴胡等剂(具体不详)治疗七日不效。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数。证属:酒肉之后、痰湿内停,房事不节,肾气亏耗,复感外邪,表气郁闭,内湿更甚、进入半表半里,治宜解表达邪,健脾补肾祛痰。方用:

甘草60克、干姜45克、附子30克(先煎)、猪胆汁半个(另冲)、烧裈散一条(另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