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6:22:13

点击下载

作者:李宗浩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

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紧急医学救援/李宗浩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

ISBN 978-7-117-17584-5

Ⅰ.①紧… Ⅱ.①李… Ⅲ.①急救-职业培训-教材 Ⅳ.①R45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42231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紧急医学救援

主  编:李宗浩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584-5策划编辑:再学责任编辑:再学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的特点,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卫生应急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自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加快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充分显示出我国卫生应急能力的长足进步。

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培训规划》、《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要求,我办组织卫生应急各个领域的百余名专家,结合卫生应急工作特点和近年来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应对实践,历时一年多,编制了这套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系列教材。全套教材由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置、紧急医学救援、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处置、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等6个分册组成,立足卫生应急岗位需要,突出实用性,凸显科学性,提高可操作性,对各级各类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好这套教材,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考核,大力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各位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在本职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查阅和收集大量资料,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编写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同时,教材编写也得到了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EID)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内容多、涉及面广,此系列教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请给予批评指正。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公室2013年8月19日前 言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级综合医学救援队的业务要求,依照紧急医学救援队在现场能够展开抢救的基本原则,为了训练救援队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迅速、科学有序地展开救援工作,我们编写了这本《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紧急医学救援》。本书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实用性强的急救教材,包括平时组织急救队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接到指令奔赴现场,展开抢救,途中转运,送达医院全过程的基本内容。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抢救,直接关系到灾害现场伤病员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现场抢救、医学转运是全书的主体部分。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医学救援工作高度重视。在原卫生部应急办公室的领导下,邀请国内在灾害医学救援工作上有影响的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组成编委会,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书稿,并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补充。

本书作为系列培训教材之一,编写的思路是根据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各类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进展、科学共识。认为现场抢救时段是事件发生后三天内,即“黄金72小时”;必要时延至一周。抢救技能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基础,因此,“心肺复苏、检伤分类、创伤救护、医学转运”被称之为新的四大抢救技术。作者将国内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洪涝、矿难等现场大救援的理念、组织、实践及医学临床救治必备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力求在本教材中作较充分的阐述,突出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本书可作为各级卫生应急队伍和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编委会还将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急办的安排和实际培训需求,组织编写与本书相配套的培训教案和典型案例分析。

本书稿形成后,利用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论坛、会议征求意见,并据此在京组织了几次小型讨论修改。但由于编写时间有限,编者分散各地,编写风格及内容不同,本教材难免有疏漏之处,望予指正,以便再版时能进一步修订完善。李宗浩2013年8月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紧急医学救援总论 (一) 自然角度(二) 社会角度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国内外形势及现状第三节 突发事件的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第四节 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参 考 文 献第二章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人员组成第二节 基本装备第三节 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工作流程第四节 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保障与防护第三章 检伤分类与后送 第一节 搜索与营救第二节 分级救治第三节 检伤分类第四节 医疗后送参 考 文 献第四章 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 第一节 心肺复苏第二节 胸外心脏按压第三节 呼吸复苏第四节 心肺复苏的实施与停止第五节 早期心脏除颤参 考 文 献第五章 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第一节 止 血第二节 包 扎第三节 固 定第四节 补液通道的建立第五节 搬 运第六节 医疗转运第六章 常见创伤急救 第一节 休 克第二节 挤 压伤第三节 颅脑损伤第四节 胸部损伤第五节 腹部损伤第六节 四肢脊柱损伤第七节 烧 伤第八节 多发伤第九节 复合伤参 考 文 献第七章 救援现场的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环境卫生(院感)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第三节 灾后危机心理干预参 考 文 献第八章 自然灾害的医学救援 第一节 地 震第二节 泥石流第三节 水系灾害第四节 水灾特殊伤参 考 文 献第九章 事故灾害医学救援 第一节 矿山灾害事故的特殊性与救援原则第二节 矿山救护院外急救第三节 石油石化灾害事故第四节 石油石化火灾救援第五节 井喷事故第六节 突发急性化学物质泄漏事故第七节 交通伤院外急救第八节 火 灾参 考 文 献第一章 紧急医学救援总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突发灾难性事件几乎每天都以各种形式发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3年中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传播、2011年日本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事件等特大突发事件。我国具有特有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聚效应不断增强,存在着诸多产生突发事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是自然灾害和人为所致的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是现代城市医疗服务、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我国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等事故频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急性中毒等事件明显上升;重大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暴力等事件呈上升趋势,恐怖袭击成为潜在致灾因素。其危害程度严重,影响和波及范围大,处置协调难度加大,对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要求。频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科学的应急管理、高效的紧急医学救援已成为任何国家和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一) 自然角度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严重、关注度高。受灾影响人群大体在2亿人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并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损失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上千亿元。(二) 社会角度

我国目前既处于社会经济的关键发展期,同时又处于各类矛盾的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巨大威胁。

此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危机有可能随时暴发。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安全隐患日积月累,成为一个个定时炸弹。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一、 突发事件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与突发事件定义相近的、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public emergency)”的解释,“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2007年8月30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了明确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各类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学救援事件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突发事件分级的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特别重大(Ⅰ级)医学救援事件由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处置,如四川汶川大地震、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等;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医学救援事件分别由省级、市级、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处置。在分级标准中有一条共性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人员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为特别重大;伤亡50人至100人,且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为重大;伤亡30人至50人,且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为较大;伤亡10人至30人,且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为一般。具体确定时要结合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情况和其他标准具体分析。二、 突发事件的分类《应对法》及我国应急管理总体预案中,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但这四类事件常相互交叉、渗透。具体而言,事故灾难同时也可以是社会安全事件,而一起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是一次自然灾害引发而来,如水灾后发生传染病流行等。

不同类型事件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同的外在表现。表1-1是我国国家级应急预案中对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具体描述,表中罗列了各类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常见事例。表1-1 四类突发事件的特征及事例三、 突发事件的特点

根据突发事件定义,突发事件是非预期的,其突然发生的特性决定了其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采取果断的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 突发性和紧急性

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或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如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等,如不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人员财产损失将会不断扩大。(二) 不确定性

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缺乏规律,无法用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预测。人们对许多灾害和风险难以准确预见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有些灾害和风险,如地震、台风、旱灾、水灾、疫情等虽能做出一定的预测预报,但这些灾害风险发生的具体形式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难以完全准确预见。(三) 复杂性

事件往往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总是呈现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多变性、处置不当可加大损失,扩大范围,甚至转为政治事件。突发事件防治的组织体系也较复杂,包括中央、省市及相关职能部门、社区三个层次。(四) 危害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社会造成破坏、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时间及信息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和社会危害。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突出地表现在: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造成社会局部动荡和混乱等。此外,突发事件还给人们心理造成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负面效应。(五) 持续性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总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一个突发事件常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次数,减轻其危害程度及其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六) 机遇性

突发事件存在机遇或机会,但不会凭空掉下来,需要付出代价。机遇的出现有客观原因,偶然性之后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或变革,才能捕捉住机遇。但突发事件毕竟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不应过分强调其机遇性。是机遇,更需要有忧患意识。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国内外形势及现状

受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报告显示,因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水灾、俄罗斯森林大火以及酷暑天气等重大灾害频发,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220亿美元,已超过2009年的3倍。此外,2010年全球有26万人因各种灾害丧生(表1-2,表1-3)。而在2009年,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90亿美元,死亡人数为15万人。表1-2 2010年部分突发事件一览表(国际)表1-3 2010年部分突发事件一览表(国内)第三节 突发事件的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一、 概述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 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讨论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 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1月1日,该法作为应急管理基本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的应急法制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实现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法治化。二、 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构成

我国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主要由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图1-1)。图1-1 我国应急法制体系构成图(一)《宪法》

我国《宪法》中的条款确立了应急法制的基本原则。如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并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列举,为应急管理权利保障原则确立了宪法依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入宪,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进入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危机事件的全面法律治理阶段。(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0条,主要规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涵盖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并与宪法规定的紧急状态制度和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其他法律作了衔接。《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目的和基本功能就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三) 专项法律法规体系

按照突发事件的分类,我国目前应急法制中专项法律法规主要概括为四类:

1.自然灾害类应急法律法规

20部,其中法律7部,行政法规13部,主要涉及地震、洪水、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等。

2.事故灾害类应急法律法规

43部,其中法律14部,行政法规29部,主要涉及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与设备事故、环境与生态事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应急法律法规

11部,其中法律7部,行政法规4部,主要涉及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4.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法律法规

42部,其中法律22部,行政法规20部,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信访条例》等。(四) 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统一部署,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从2003年年底开始启动,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制定各类预案130多万件。目前形成了1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共21个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其中,公共卫生类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57个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体应急预案。加之省和省以下还有其他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共同形成了一个宝塔形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分别经过法定程序成为我国应急法制的基础部分。第四节 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制一、 概述

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同时,对其他突发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卫生救援,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要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通常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的原则。二、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的构成

我国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主要由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的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组成(图1-2)。图1-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组织体系示意图(一)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领导、组织、协调、部署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省、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领导、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工作。由政府分管领导为总指挥,分管秘书长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任副总指挥,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发生突发事件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事件现场设立卫生应急现场指挥部,由现场的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指挥,统一组织、协调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二) 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卫生应急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三) 医疗卫生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事件中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各级院前急救机构、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紧急医疗救援专业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和伤员转运工作。三、 我国卫生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具体运行流程、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调查督导评估机制(图1-3)。我国正努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图1-3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结构图(一) 应急指挥决策机制

指挥决策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的神经中枢。目前我国指挥决策机构主要由政府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几个部分组成。指挥决策的运作程序包括监测、预警、信息收集、拟订方案、指挥调度、调整评估等步骤。(二) 组织协调机制

有效组织协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和能力。目前我国组织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间及卫生部门间的组织协调,通过信息报告和通报、措施执行方式实现联防、联控。(三) 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预测、预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包括监测预警系统的具体运行流程,监测、预警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监测机制与预警机制两者密不可分。2004 年1月1日,我国已成功研发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国网络直报系统,网络覆盖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院。网络直报系统由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及艾滋病、结核病等单病种的专报系统共15个子系统组成。(四) 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保证应急处置快速、有效的关键。目前我国应急响应处置的能力和水平正在迅速提升,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部门联动、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响应过程、响应分级、响应程序及相应措施等几个方面,其中响应过程是指应急响应行动的措施、步骤和时限。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按事件发生过程可分为应急准备、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终止四步,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过程分为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扩大应急、应急终止六个步骤。(五) 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

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是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指挥决策与应急响应实施过程的始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应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具体报告流程如图1-4所示。图1-4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示意图(六) 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基础,是顺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构成如图1-5所示。图1-5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构成(七) 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国际与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机制由我国与WHO等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内地与港澳台联动机制两方面组成,包括信息沟通及资源共享、技术合作、联防联控等内容。目前我国与WHO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共有69个WHO合作中心。(八) 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

落实责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建立严格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者,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均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应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九) 社会动员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社会动员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交流、对话机制及伙伴式合作共事的过程,是将社会学方法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2003年我国抗击SARS、2009年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实践就是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动员案例。(十) 恢复重建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完全终止,只是表明应急管理进入了恢复、重建阶段。政府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重建的主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重建机制包括善后处置、调查、评估及恢复、重建,主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遭受影响人员的安置、疾病预防和环境污染消除、危害评估等短期恢复重建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长期恢复、重建两方面内容。(十一) 督导和评估机制

督导和评估是指调查、监督、指导和评估,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防和控制的全过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督导和评估、事件后的督导和评估以及应急管理评估。通过督导和评估,可及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助于找到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类似事件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督导和评估工作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导和评估制度,包括督导和评估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及成员、评估方案和指标、具体评估、考核办法等。通常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病人救治、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参 考 文 献

1. 孔令栋,马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安,陈宁.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二章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组织与管理第一节 人员组成

灾害伤病员的救治与日常医疗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是灾害突然发生,伤员众多,伤病种类复杂。因此在组建救援队伍时要考虑全面,涉及的专业科室尽可能满足救援要求,在队员的年龄、性别、专业、外语、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一、 救援人员的编成及任务

1.指挥人员 一般由具有一定救援经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担任,根据救援队伍的规模,确定1~3人组成指挥小组。主要任务是:(1) 下达集结指令;(2) 组织指挥救援和训练;(3) 通信协调;(4) 抢救物资、药品保障;(5) 信息上报。

2.检伤分类人员 由医生、护士、担架员组成。医护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救援知识。主要任务是:(1) 对现场伤员实施紧急处置;(2) 根据病情按危急程度分为四类并挂放标识牌;(3) 组织抢运。

3.不同标识牌的含义(1) 红色标识牌:危重伤员;(2) 黄色标识牌:重伤员;(3) 绿色标识牌:轻伤员;(4) 黑色标识牌:死亡伤员。

4.外科救治人员 由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医生组成。主要任务:(1) 气管切开;(2) 脊柱、四肢骨折的临时固定;(3) 止血,包扎,处理伤口;(4) 对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严重损伤实施紧急手术,抢救生命。

5.内科救治人员 由心内科、监护室医生组成。主要任务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进行心肺复苏(CPR)急救;对休克、昏迷伤员实施综合抗休克处理,救治和观察危重伤员,协助后送。

6.留观后送人员 由医生、护士、司机等组成。主要任务是:留观和后送伤员。

7.护理人员 由不同专业科室的护士组成,根据救援任务分配到外科救治组、内科救治组、检伤分类组和留观后送组。主要任务:协助医生进行救治,负责建立输液通道,药品准备,文字记录等。

8.后勤保障人员 负责救援队伍的吃、住、行等生活及工作保障。

9.辅检人员 熟练掌握检验、B超、X线机的使用,协助诊治。

10.其他 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宗教习惯,宜吸收妇产科医生(以女性为好)参与救援队伍。

11.另外在灾害现场,若消防救援队伍尚未到达,医疗救援队到达后不能消极等待,可配备具有一定消防救援知识的人员参与到现场勘查、有毒气体检测等工作,为尽早尽快救援提供条件。二、 救援队伍的规模要求

救援队伍的规模,应根据灾害事件的大小和伤员的人数灵活组成,可以组成10人、30人和60人的救援队。

以30人的队伍为例,组成人员包括指挥小组3人,内科医生4人,外科医生6人,妇产科医生1人,护士10人,辅检2人,后勤保障2人,司机2人。三、 救援人员的基本要求

应选拔年龄在25~50岁的医护人员,基本要求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外语水平高。男女比例2∶1左右。医护比例1∶1左右。体能要求见表2-1、表2-2(国家地震救援标准)。表2-1 救援队员体能训练标准续表注:40岁(含)以上队员参照指挥员体能训练标准执行表2-2 指挥员体能训练标准第二节 基本装备

灾害现场的特点是现场破坏严重,救治设备匮乏,工作条件困难,生活条件艰苦,因此救援队的装备除了必要的急救物品、药品、便携式设备外,还要具备队伍自身生存的生活物资,以及基本的救援设备。一、 医疗救援物品

主要包括现场急救所需的止血、包扎、固定、气管插管等物品,可以根据需要分装成数个急救箱,并做好明确的标示牌。

1.外科急救箱(表2-3,表2-4)

2.急救药品(表2-5~表2-8)

3.辅检装备(1) 心电图仪:

可以及时进行心电检查。(2) B超:

便携式B超,携带方便,可以在灾害现场进行即时的检查,便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及时判断。(3) X线机:

对于伤员比较多,估计救援时间较长,或是转运到后方医院暂时有困难时,需要就地建立临时医院时应考虑配备便携式X线机。(4) 血液分析仪:

能够满足基本的血液化验要求。(5) 一次性耗材:

为满足医疗需求的一些基本耗材,如试管、胶片、试纸等。表2-3 外科急救箱表2-4 麻醉、骨科急救箱表2-5 急救箱备用药品、物品一览表(一号箱)表2-6 医院急救箱备用药品、物品一览表(二号箱)表2-7 医院急救箱备用药品、物品一览表(三号箱)表2-8 医院急救箱备用药品、物品一览表(四号箱)二、 运输装备

1.手术车

具备基本的手术设备,包括手术床、照明灯、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供氧设备等,以及消毒手术器械。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开展损伤控制手术。

2.危重伤员转运车

车内应装备监护设备、呼吸机、供氧设备和心肺复苏设备等。

3.轻伤员转运车

可以同时转运多名轻伤员,及时疏散,车内配备基本的救治药品和包扎用品。

4.通讯指挥车

具备卫星通讯设备,便于和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及时对救援作出判断和指挥。

5.物资供应车

配备野外救援所需要的生活、救援物品,要根据救援时间做好充分保障。三、 通信设备

1.车载通信。

2.单兵通信。四、 后勤保障装备

1.帐篷 伤员救援队员使用。

2.净水设备。

3.发电设备。

4.消毒装备。

5.餐饮装备 携带7~10天食品。五、 个人物品装备

1.睡袋。

2.生活必需品。六、 搜救设备

1.按国家救援的轻型装备记量(参考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2.有毒气体检测仪。

3.防毒面具、防护服。

4.雷达生命探测仪。

5.可视生命探测仪。

6.破拆工具。

7.顶撑装备。

8.动力工具。

9.搬运装备。第三节 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工作流程

紧急医学救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科学地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并突出重点。平时应把各项工作拟成多种保障预案,编好程序,储存在计算机内,以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案;把应急准备工作的程序和主要内容绘成统筹图,以便分清主次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准备工作往往是交叉进行,有些工作要提早安排,有些要齐头并进,有些要自始至终进行,所以要通盘考虑,分步实施。一、 主要工作程序与内容

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灾难救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应急响应阶段、展开救援阶段、撤收总结阶段。而这些工作是以平时准备工作为基础的。平时的准备是否落实,预案是否切合实际,训练是否有成效,物资是否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对于能否顺利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至关重要。如果平时的应急思想、组织、制度、物资和训练都能得到落实,一旦接到命令后,稍加调整即可快速反应,顺利完成任务。否则必将手忙脚乱,造成工作被动,甚至延误时机。因此要立足平时,常备不懈。

1.应急响应阶段

从接到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示、命令起,到完成集结、开赴灾区、抵达指定地域止,这一过程为应急响应阶段。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破坏性大,准备时间缩短,为此,应预有准备。启动应急预案后,要简化程序,突出重点,灵活实施,迅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情况紧急时,应在开进中边走边动员、边布置,抓紧时机迅速完成各项准备。(1) 受领任务、进行动员:

医院和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领导接到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任务通知。上级部门通常会通报灾情或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和严重程度,传达紧急医学救援任务、上级首长的指示和卫生主管部门领导的要求。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接受任务时应明确:①紧急医学救援的地区、对象和重点。②救援力量加强的程度和协同单位。③医疗及保障物资(车辆)补充的品种、数量和时机。④救援队开进方式、时间、路线、中转地、联络人员及信号、到达指定的地域。⑤院领导的指示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⑥完成应急准备工作的时限。

受领任务后,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及时传达上级命令、指示,进行思想发动。及时掌握灾区情况和需求,提出行动计划,组织分工落实。(2) 调整组织、收拢人员:

根据紧急医学救援保障的需求程度,适时对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规模、编组形式进行调整和对人员进行调配:一是紧急医学救援队扩编时,根据新的编制计算出各类人员、物资的需求量,并合理分配使用。二是针对本次任务,对应急卫生组织进行调整,使组织形式、人员数量、物资装备与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相适应。三是根据应急相应等级的转进情况和收拢预案,召回探亲、休假、进修及执行其他任务的外出人员,收拢外出的车辆。(3) 筹措药材、补充物资:

根据救援任务和预计通过伤员的数量,请领补充药材。通常采用自身携带、体系供应和就地筹措(自行采购、加工自制、合理调配)相结合的方法。血液、氧气、液体需要量大,适当加大储备。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宿营设备、卫生运力、通信器材、取暖防暑器材及生活用品等。上述物资平时应有一定的储备,应急准备时根据保障任务的需求,向医院后勤申请,必要时自行采购。(4) 修订预案、强化训练:

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达到预有准备的目的,平时应制定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应急准备时,应针对不同性质的任务、时间、要求,对原预案进行修订。比如,在执行抗洪抢险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救援队编组中可减少外科人员,适当加大内科、防疫人员的比例,并增加胃肠道疾病用药、防疫药品和器材;当执行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任务时,则应加强手术和抗休克力量及增加相应的药材。

根据承担任务的性质,利用有限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可于机动前在医院组织,也可在到达集结地域后进行,训练应突出重点,注重提高“四个能力”:一是伤病员救护能力。对各类医务人员,重点抓好内外科、卫生防疫、卫生防护训练,熟悉野外条件下伤病员的救治规则和救援队的救治范围,提高创伤救治水平。二是组织指挥能力。对救治机构的领导重点抓好应急响应等级转换,救治机构的机动、展开、撤收与转移,大批伤病员分类、救治和后送组织的训练。三是卫生装备的使用能力。卫生人员要熟悉本级救治机构卫生装备的性能,掌握使用方法,具有维护保养技能。四是环境适应能力。全体人员应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在恶劣的自然气候、艰苦复杂的灾害现场环境中,完成各项紧急医学救援保障任务。(5) 检查落实、组织机动:

应急准备工作,不但要有布置,而且要反复检查落实。检查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任务有所侧重,主要有:人员编组及各组室的任务是否明确;各组室装备的管理、保养情况;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是否适应本次自然灾害或应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需要;机动过程中的通信联络等落实情况;强化训练的质量如何;全体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思想状况等。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将检查情况向上级报告。

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指令后,由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地区的行动称机动。机动的基本形式分为行进与输送。行进的方式分为徒步或乘车。输送方式又分为铁路输送、水路输送和空中输送。陆路机动时要对车辆进行编队,并组织好物资装卸。要做好途中遭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准备,既要组织好自身机动,又可能要在机动过程中实施救援,要保持途中的通信联络。

2.展开救援阶段

从抵达指定地域起,到主要救援活动结束止这一过程为展开救援阶段。(1) 现场勘察、组织展开:

现场勘察是对救治机构配置地点、伤病员前接后转道路、水源等情况进行的现场调查活动。紧急医学救援队到达指定的地域后,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同时视情况进行现场勘察,选择适于紧急医学救援队展开的场地,总的要求是便于工作和安全可靠。

展开的场地要有足够面积,避开危险建筑物、污染物、山川、河流,靠近水源、道路,便于伤病员转运和生活必需品的补给。确定展开地点后,划分好各个功能区,尽快组织展开。(2) 伤病员的医疗后送:

组织好大批量伤病员的检伤分类,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各组室的力量,强化紧急救治,适时组织伤病员后送。

3.撤收总结阶段

从接到准备撤收的指示、命令起,到返回医院、完成总结止,这一过程为撤收总结阶段。(1) 清理整顿、有序撤收:

在紧急救援的后期,伤病员减少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清理整顿,保持驻地环境卫生,积极主动参与当地卫生防疫。接到准备撤收的指示后,抓紧现有伤病员的救治后送,安排好分流和交接工作,有序组织撤收。(2) 休整补充,进行总结:

完成一次任务之后,应及时调整补充力量,损耗的物质器材应及时修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表彰先进,鼓舞斗志。做好救治工作的分类统计并进行分析,上报上级部门,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和完善卫生应急工作。二、 卫生应急物资管理

卫生应急物资是做好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任务的基础,是卫生应急的重要内容。为在野外条件下展开救治工作,完成大批伤员的救治任务,平时要储备并管理好各类卫生应急物资。

1.卫生应急物资种类

卫生应急物资通常可分为:应急药材类、医疗文书类、宿营和通信器材类、运输工具类、其他物资类等。(1) 应急药材类:

包括应急救援药材、基本医疗装备等。(2) 医疗文书(标志)类:

有病历、后送文件袋、伤病员登记簿、分类牌等。医疗文书各单位可自行制作,也可参照国际通用的灾害医学救援文书。(3) 宿营和通信器材类:

主要包括:

1) 卫生帐篷:

各级救治机构需要有足够的宿营器材,以保证对伤病员救治、休养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

2) 睡铺:

应按救治机构展开的床位数为伤病员准备睡铺,工作人员的睡铺按实际人数的1/3~1/2计算。

3) 卫生被服:

按展开床位数储备,并适当加大作为预备。

4) 通信工具:

如电话、对讲机及无线电通信设备。

5) 其他物资:

如发电设备、照明器材、取暖设备、炊具等。(4) 运输工具类

1) 担架:

主要用于救治机构内部各组室之间搬运伤员。

2) 运输汽车:

用于救治机构的机动和伤病员的转运。(5) 其他物资类

1) 机降标志:有红旗指示、T字指示、圆圈指示和烟雾指示器材。

2) 卫生标志旗:有卫生指挥旗、分类旗、组室标志牌与路标等。

3) 宣传、摄像、照相器材,地图和绘图工具等。

2.卫生应急物资管理

为保证紧急医学救援队能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平时不仅要储备足够数量的紧急医学救援物资,而且还要按“二分四定”的办法加强管理,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1) 二分:

就是将应急物资分成两类保管。第一类:携行物资。是为了保证接到命令后,在道路被破坏、车辆不能通行的情况下,随身携带的急需药材,以便迅速到达指定地点,能立即展开救治工作。因此,这类物资要求轻便,既要适合车运,又要适合人背。第二类:运行物资。为了保证救治工作的进行,将大量需要的物资用车辆运送。(2) 四定:

就是将应急物资实行定人、定物、定位、定车。定人,就是有专人保管、搬运和押运;定物,就是把携行、运行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固定下来;定位,就是有固定地点存放和定位装载;定车,就是机动的物资、人员要有固定编号的车辆。(3) 注意事项:

一是所有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器材力求配套,凡配套的物资在装箱时不能拆散,以便随时展开使用。因此,平时应研究几种固定的配套装箱方法,各种功能箱应品种齐全配套,补充药材可按单品种分类装箱。二是应急物资装箱后,必须有装箱单,一式2份,一份放在箱内,另一份由使用单位保存。三是所有的箱、囊、包必须统一编号,不同品种的箱、囊、包,要有显著标志。四是所有应急物资从消耗登记、请领、补充、定期检查到保养维修等,要有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五是对剧毒、麻醉、易燃、易爆药品,要分别包装,专人单独保管,定期检查,以免发生事故。六是对易潮易霉、生锈的药材物资,应适时晾晒和擦拭,以防损坏。七是对效期药品,要定期轮换更新。未经批准,不准动用应急储备物资,经批准动用后要随时补充,对将到效期的或有变质损坏的应及时更换,以保证应急物资经常处于质优量足状态。三、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是紧急医学救援队为执行可能的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或应对突发事件,于平时制定的工作文书。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是迅速组织好应急工作的基本依据。

1.救援队应急收拢预案(1) 基本依据:

主要依据是上级指示,本级任务和要求,完成准备工作的时限等。(2) 主要内容:

①收拢对象、通知方式和完成时限。收拢对象主要是人员和各种车辆。人员收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居住点位于医院附近,得到通知后很快到达;另一种是远离单位进修、探亲、休假或因公出差,得到通知后数小时至1~2天才能返回。所以通知方式和归队时间应因人因事而异。车辆收拢主要是指外出执行任务的车辆,在接到执行任务预先号令后,要通知迅速返回。②收拢集中地点。收拢集中地点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救治机构内将人员、车辆收拢,物资装车待命。二是集中到上级指定的地域,尤其是与其他单位统一行动时,救治机构要到本级后勤统一编队。当外出人员短时间不能归队时,可通知到指定地点报到。③收拢要求。一是落实收拢人员。收拢方案主要是对人员的收拢,通常人员处于流动状态,特别是对外出进修、探亲、出差者,临行前要落实外出人员的姓名、外出地点、通知方式,难以落实的应及时更换。二是明确任务分工。收拢之际是救治机构由平时工作状态向应急(或突发事件)状态转换之时。医院的人员平时由三处一部(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护理部)或各科室(所)管理;应急时人员由救援队负责组织。通知任务应明确具体。三是符合应急响应等级规定。不同响应等级要求完成准备工作的时间不同。收拢方案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相应要求,切合实际并注意留有余地。(3) 注意事项:

收拢方案要明确具体。如某医院位于某城市,救援队的人员中有1/3的人员居住院外,收拢方案对院外每一个人员居住的街道、楼门号均登记入册,并规定通知方式、到达医院的便捷交通工具和时间。收拢方案的有关事项要通知到个人,便于落实。

2.救援队编组预案(1) 基本依据:

抽组人员、床位的数量;卫生和后勤装备情况;本级的任务和救治范围;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的具体要求等。(2) 主要内容:

主要是各功能组室人员的组成、任务、救治范围、卫生装备、人员分工、工作方法、具体要求等。(3) 注意事项:

一是力争一案多用,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二是各组室的任务要具体、明确,便于执行。三是各组室的装备要落实到人,做到定人、定车、定位。

3.应急救援保障预案(1) 基本依据:

应急救援保障预案是诸方案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预案,它适应性强,使用范围广,能一案多用。其基本依据是:在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或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承担的医学救援保障任务;本级救治机构的人员、床位数量和装备状况;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执行医学救援保障任务的时间、地点;院领导和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的指示、要求等。(2) 主要内容:

①人员的编组及各组任务。该部分可参照救援队编组预案,但应针对不同的任务、时间、地点,对编组方案作相应的调整。②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组成及使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撰写。主要写救援队的组成和任务。③携运装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主要包括:a.药材。有基本药材、基本医疗装备和药材品种数量等。b.帐篷和睡铺。c.其他物资。如担架、被服、发电设备、通信器材等。④车辆分配、行进序列及路线。主要包括:a.车辆的分配,应定人、定物、定车、定位。b.车辆的编组。c.车辆行进序列。(3) 注意事项:

①要与灾害实际情况相吻合。预案制定的时机有二:其一是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做好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准备,但对执行任务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的需要量等要素尚不明确,此时,预案只起到预有准备的目的。其二是救治机构在受领具体任务之后,保障任务已明确,并了解到灾害现场的有关情况,此时的预案要注意针对性、可操作性。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应以首长的决心、保障意图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制定、修改和补充,使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更符合实际要求。②要与本级救治能力相适应。救治能力的要素有:昼夜伤员通过量;展开手术台数及每张手术台昼夜完成的手术量;卫生运力昼夜转送伤员的数量;药材和基本医疗装备等的数质量等。③要与执行任务的时间、地点、机动方式等情况相衔接。执行任务时间长短可预计出药材的需要量;执行任务地区的社情、疫情可确定是否要编设防疫力量;不同的机动方式,则可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第四节 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保障与防护

灾害可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发生,各种灾害往往使灾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员大量伤亡,公共设施无法运行,交通中断,断水、断电,食物、药品匮乏等。紧急医学救援必须准备在各种困难条件下迅速展开工作,承担紧急救援任务的医护人员,需要知晓一些常用的野外生存知识和应急救援常识,加强自身的保障和防护,更好地完成救援任务。一、 紧急救援前的准备工作

灾害的突发性和灾区的特殊性,要求救援队在平时有所准备,配备必要的装备,加强针对不同灾区环境救援的训练。装备配备包括救援队员个人携行装备配备和救援队伍装备,灾害医学救护队可针对不同灾害类型、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等因素来制订装备方案和训练、使用方案。(一) 紧急医学救援队员个人携行装备

1.个人携行装备的配备原则

个人携行装备的配备原则应着重权衡其种类齐全和便携两个方面,提前做好常规个人物品的准备,由于灾害的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紧急医学救援队应提前做好常规个人物品的准备,定时更换和补充。队员从接到命令到出发时间有限,常常发生在晚间,一旦任务来临,要在最短时间内打包出发,因此平时要收集整理好小包装便携日用品,如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适合救灾期间的生活需要。

2.针对灾区环境特点补充个人物品

不同地域灾害存在不同复杂的环境。根据受灾地区气候、温度变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必需物品。如在热带雨林气候中进行救援,潮湿、雨量多,日光照射强烈,所带物品必备雨衣、雨鞋、防晒霜、墨镜、蚊帐、清凉油、风油精等;灾区早晚气候温差大时,需要多带1~2件保暖衣物。

3.根据灾害性质准备功能物品

灾区因地形、垮塌物、废墟等因素,在援救及转运伤员、巡诊中,易发生脚扎伤,宜选择越野登山类鞋;箱包应具备防雨功能。灾情所致的生活不便,尤其是水源污染、用水困难时,应携带口香糖或漱口水代替刷牙;建议携带拖鞋,休息时放松足部,缓解疲劳;同时选择棉袜,透气、吸汗,防止脚气。女队员根据需求备好个人卫生用品。

4.备好救生保健物品

针对野外作业危险因素,配备必要的救护绳、救生烟火棒、口哨等起救生装备并学会使用;为保障救援人员身体健康配备常用药品,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外伤、抗过敏、解热消炎等药物;带好工作相关的个人物品,包括通用充电器、笔、纸张、地图、指南针、工作手册、灾害资料等。灾区正常饮食受限,常以方便食品为主,随着救援任务中体力的消耗,营养素丢失,摄入蔬菜、水果不足,可配置一些高热量功能性食品和维生素片,使队员保持良好精力、体力、耐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二)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装备配备

由于受灾后,灾区的生活、交通等设施会受到严重破坏,灾区救援队伍初进入灾区时,必须立足于自身保障。因而,在平时必有预先准备的必要装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食品及生活保障类

主要用于队员及部分伤病员生活保障,包括帐篷、折叠床、被服、发电机、照明、取暖设备、炊具、净水设备、储运水罐等内容。食品包括矿泉水、制式压缩饼干、脱水果蔬、罐头食品和自热食品等,并优先高热量、高蛋白方便食品。

2.通信与防护类

主要用于保持联系、个体防护和机动转移。通信工具主要包括对讲机、卫星电话、GPS和野外充电设备等。卫生防护类主要包括防护服、帽子、鞋、口罩、手套等。为防范洪水、落水,必要时配备救生衣等装备。

3.医疗器械和运输工具类

基本的医疗装备强化其携带、运行能力和实用可靠性。同时拓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