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说庄子系类(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5:17:11

点击下载

作者:梁冬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冬说庄子系类(共2册)

梁冬说庄子系类(共2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封面

版权信息

梁冬说庄子:养生主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目录

CONTENTS

岁月不是一把杀猪刀

第一章 冥冥中,是谁在掌控我们的命运

第二章 过分地做好事或者坏事,都很危险

第三章 解题和解风情的本质都是“解牛”

第四章 最好的相遇是神遇

第五章 与自己十指相扣的感觉也是久违的爱

第六章 永远对事物保持善意的好奇

第七章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拥有在人世间游走的智慧

第八章 “自在”最养生

第九章 读完《庄子》,还有什么不能兼容

梁冬

返回总目录一切的矛盾、对错、好坏在庄子的世界里都不重要,“养生主”正反而言亦是。就如您在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看到的一样。所以,您在小梁的笔记里看到的一切矛盾、对错、好坏也是自然的了。岁月不是一把杀猪刀我们为什么活得不自在

自在最养生,自在最养命,因为,自在虽然世间罕见,却是人一生中拯救老病死的唯一灵丹妙药。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为什么自在世间罕见?

人不自在的原因是,我们内心里“应该成为的人”与“活该成为的人”产生了矛盾,而又没有足够的智慧把“活该”活成“应该”。

当下,我们在任何社群中都隐隐地被要求,比如朋友圈的一些“潜规则”。你会发现,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被社会关系网所操纵。大家觉得“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但你在骨子里面又不甘心于此,这是每个人内在的矛盾,表现出来就是“不自在”。

比如,大家是同学,一起毕业。一段时间之后,有个人比你的官职高,同学聚会的时候,你就是不自在的,你觉得自己应该跟他一样都混到局级,结果却还是个副处级。反过来,那个混到局级的人在一个副处级同学面前,他就自在了。

再比如,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的钱都差不多。然而,别人由于种种原因,早早被逼着在北京三环以内买了一套房子。你呢,当时没有被逼着买房子,而且你自己也犹豫了一下,现在,你连北京五环以外的房子都买不起了。那个人还常常很不经意地说,最近又有中介打电话问他,三环以内的那套房子一千五百万卖不卖。这个时候,即使你有八百万存在账上,都会觉得难受——本应该有却活成了没有,于是就不自在了。

这些都只是表象,还有一种状态,假设大家有一样的房子,有一样的车子,有长得一样漂亮的爱人,有一样健康的身体,有一样聪明的孩子,也就是什么条件都一样的时候,结果你发现,他还是比你快乐,你又不自在了——他跟我一样,凭什么还觉得自己很快乐,觉得自己很幸福?于是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就又不自在了。其实,这就是你暗暗地给自己捅了一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伤害你,真正捅刀的都是自己。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保险推销员第一次拜访客户的时候,被别人赶出来了,他觉得很受伤。然而,时间长了以后,再被别人赶出来,他也不觉得受伤。为什么之前觉得受伤,现在就不会了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当时被赶出来是应该的。

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活在了一种期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心态中。当你有了“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心态时,就跟“自己活该成为什么样”的状态产生了矛盾。谁的人生没有委屈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矛盾?有两个方法:

第一,努力地活成你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第二,你觉察到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想法很虚幻,没有意义,并且看到表面比你幸福之人不幸福的那一面,你就舒服了,就自在了——这是因为你建立了“多元视角”。

为什么看过很多厉害人物不幸的一面的人总是活得比较自在呢?是因为他们能够像一个多维度的透视镜一样,从好多维度看到在一个维度上看不到的东西。可以从前后左右来看,甚至从里面看到种种,这就是佛学的观想法之一种。比如,如何跳出对美女的执着呢?你可以观想,她其实只不过是一堆白骨而已——白骨观。

我们总是不能看到各种人生的状态,其实,当你越能够了解别人风光背后的不容易时,就越能够释然。

现在,很多人因为看了别人在国外山清水秀的地方拍的照片,都在问是不是应该移民。他们看到别人一会儿开着游艇出海,一会儿去打猎,一会儿去打高尔夫球,一会儿去加拿大钓阿拉斯加蟹(一天用一些虾能钓一筐蟹)……你看到这些就觉得国外特别好,但你没有看到他们活得有多苦——没有淘宝,没有滴滴,没人陪着喝酒,没有麻辣小龙虾,没有熘肥肠,吃个火锅还要开一百公里的车,连在朋友圈里和中国朋友聊天都要熬夜……

还有很多人羡慕孩子成绩很好的父母,那些孩子都是学霸,考上了哈佛或者剑桥。但是,你不知道那些孩子面对的都是最优秀的各国学霸,而且他们还每天通宵达旦地写paper(论文),据说哈佛的学生平均只能睡五个小时……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认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非常风光,能够和领导、成功人士交谈,在电视屏幕上展现智慧与美貌,其实……

当年,我们在凤凰卫视的九楼讨论稿子。突然,一个同事从屋里面冲出来,说:“啊,有人倒在地上了!”原来,某著名女主播由于太累,从屋里走出来的时候晕倒了。然后,很多人帮忙掐人中、打电话叫救护车。身为主播,长时间熬夜加班,有时早班、有时晚班,生活没有规律,为了被观众看到屏幕上那种饱满的精气神,他们真的很拼命。

所以,每当有人对我说做凤凰卫视主播多么好的时候,我会说:“别的我不知道,起码我知道你们看到的风光背后都是疯狂。”

演艺更是严重透支体力的职业,拍戏是很辛苦的。有时候,凌晨三点钟就要起来化妆。甭管演员在现实中多么愉快,他们拍戏的时候,做的可不是一般的体力活,是累到吐血啊!还有一些相声演员,即使家里面正在办丧事,一旦需要上台去抖包袱让观众笑,他们也必须展现欢乐的一面……

大部分时间,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欢乐的一面,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别人很多面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深切的同情、悲悯,而非妒忌。我祝愿你一百个梦想都不会实现……“自在”就是当你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既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任何很好都可能很坏,任何很坏也可能很好的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沉默状态。

当你自己也经历过荣辱之后,那种追求“应该”的状态就没有了,因为你知道世界没有应该,全是活该活成那个样子。

简单地说,这个活该就是和合,是各种因缘和合之后的相。而那个应该,只是你内在想象的那样。

智者说,我祝愿你一百个梦想都不会实现,我祝愿你按照内心的想法去认真地活好每一天,所有你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就会以奇迹般的方式实现。所以,努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努力不是内心念念不忘你应该要成为的样子,而是你现在就应该专注做件事儿,活该就做这件事儿了,至于这件事儿会以什么样的结果呈现,其中有很复杂的因缘,不能强求。

我越来越理解姚仁喜先生(《正见》译者)说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有宏大视野的人,从本质上来说,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看到了各种可能性,所以就没有那么纠结。

我们现代人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活该的活法,不知道什么是虚妄的,不知道现实和理想的差别。读书主要读“人书”

有一段时间,我自己有体会:真正读书还是要读“人书”,去和真正活明白的人共同生活,看他们日常的状态——听其言观其行,看他们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复杂的问题。

蔡志忠老师(漫画家)就是这样的人,他好像做什么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比如,他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起床了,但你不觉得他累,他也不生病;夏天穿一件衬衣,不出汗,冬天也是这件衬衣,也不冷;而且他还不穿袜子,也永远是穿那条裤子。但是,他想跟谁聊天就能跟谁聊天,他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他想赚五千万就能赚五千万(但他不起妄念),想捐钱就能捐钱,他很自在。

他收我为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做我的学生没有压力,因为不需要定时来。我没有手机,你不需要找我,你也找不着我。逢年过节,你不需要给我钱,不需要给我请安,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承认,我是你老师,你是我学生就可以了。”

当时,我刚动了一定要做他学生的念头,他就和我说:“我可不可以收你为学生?”所以,我们就达成了这件事——其实,古代都是老师找学生的。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切事情都是这样的。

除了读人书,还要读历史、读经典,而且要读古书里面的各类书,不能只读《庄子》,还得读《大学》《中庸》《易经》等,你还得知道历史真相的A面和B面,否则,只读《庄子》的人很容易活成鲁迅所批评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有了阿Q的味道。但是,光是“争”的时候,你又不自在,所以读书就需要杂,精神膳食也要营养均衡。这样才能不争而争,无为而为。随时让自己聪明,随时让自己变笨

以前,我们觉得世界是无常的,甚至还有点儿无奈。然后,把自己内心的无常,转化为一种入世的技巧,随时让自己成为君子,随时让自己变成小人;随时让自己聪明,随时让自己变笨。

基本上,在庄子的世界观里面,世界就是一款超级VR游戏。在这款虚拟游戏里面,你可以不受游戏规则的控制来玩这个游戏。但是,游戏总是有bug的,一些真正的游戏玩家玩通关好几次之后,就会试着跳出游戏,看别人傻傻地玩的样子。

所谓有智慧的人,他们出入世间很多次,就像已经玩过好多次游戏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有开始玩游戏时不那么慌、结束游戏时也不那么惨的心智状态,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游戏结束了还会再次开始,开始后必然饱受 折磨。

在《养生主》里,庄子认为,岁月不是一把杀猪刀,你才是,为什么?因为你要像一把游走于世间的刀。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被问题和麻烦所伤害,几十年下来,居然还能像新磨出来的那样,完好如初。《养生主》真正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要想活得好好的,要想自在,你就要在世间游刃有余。

这仅仅是梁同学的私房笔记,必有各种不究竟,恳请斧正。梁冬(太安)2017丁酉年秋于自在喜舍第一章    冥冥中,是谁在掌控我们的命运

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歇着,另一种态度是学一点儿,

并赶紧将其转换成某种能力。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究竟养的什么“生”

现在,当我们凝视“养生”这两个字的时候,总是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因为养生这些年被极度庸俗化了。不过,养生本来就是一个至广大、至神圣又至平凡的事,全民都在养生不是一件坏事。其实,这只是一个概念,而我们人生真正要做的事,就是破除一切概念对我们的精神绑架。“养生”究竟是什么呢?我做了差不多小十年与医疗相关的投资,在前前后后与数千位大夫或修行者的交谈中,我常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养猫、养狗,甚至在手机里养贪吃蛇、养宠物小精灵……那么,请问养生和养这些小动物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把“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养生”是一件神奇而有趣的事情。“养者,阳也”。汉字有一个特点,发音类似的汉字可以相互做注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抚养的“养”和阴阳的“阳”有类似之处。在身体里面的“阳”负责生发、生长,恰好“养”也有令其生发、生长的意思。

那么,“生”是不是某样东西呢?它需要我们像养孩子或植物那样去养吗?“生”,是什么意思?其实各有解释。有一种观点:有可能“生”的意思是上面一个“牛”,下面一个“一”,视为“牛一”。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玄牝之门”的时候,讲到大道是这样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是比喻的说法。“牝”就是母牛,“玄牝”就是母牛的产道。老子把产生宇宙的大道比喻为牛。“牛”就是无名大道的状态,重新生出一, 一生出二, 二生出三, 三生出万物,万物又会群龙无首,又会混沌,混沌之后又重新回到无序,所以是这个过程。“牛”下面的“一”,就是从无到有的“一”,那一刻甚至是很临界的状态。所以,“牛”就是无相无形的大道,下面的“一”就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于是叫“生”。

如果“生”是名词,也许是我们生命的各种生长素、免疫系统的总称。

如果“生”是副词,那也许指的就是随时让系统变化的状态。“生”和“神”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和“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神”不是现代西方宗教里的“God”,而是我和徐文兵老师在讲《黄帝内经说什么》的时候,他理解的“引申万物者可视为神”。“神”字右边的“申”就是引申万物的意思。

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切得以生发?那个让任何事物得以生发的原始驱动力,如果是名词,它是什么东西?如果是动词,它又是如何发生的?生命在身体里是如何运行的?它可以改变宿主吗?它有独立意志吗?《养生主》就是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

试想一下,是什么让手机开机之后,就可以按照流程设置密码、连接WiFi、发送信息……我们买回来的手机里面什么软件都没有装的话,它还是手机吗?如果有一天,手机里面的一切信息甚至连驱动程序都没有了,那么它还能够被称为手机吗?想必它只是一块由玻璃和金属材质构成的扁扁的长方体而已吧。

那个让硬件变成可以上网、可以存储朋友圈照片、可以让你的手机号被其他人辩认出来的东西,和“生命”有何相关呢?“养生主”除了“养”和“生”以外,还有一个“主”。什么是主呢?解读文字的最后一页告诉你。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排除出去,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吸收进来

庄子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令一个人或者有生命的东西可以被驱动,可以与其他生命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可以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自我变化,可以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排除出去,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吸收进来?

曾经,我花很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令我们的体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差一公斤左右?你可以在浴室里面放一个体重秤,每次洗完澡、擦干水、不穿衣服去称净重的话,你会发现体重几乎差不多。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暴肥或者暴瘦,都不是因为多吃了几个榴莲,或者多吃了几包泻药导致的。这肯定是内在某个机制发生问题之后产生的结果。《养生主》的文章不长。一开始,庄子就抛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墙上看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字幅。所以,我总是认为,面对无穷的知识应该努力、积极地去学习,哪怕辛苦一点儿,总是可以从此岸到彼岸。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庄子并不是让我们去超越、去努力。其实,他的意思是,别折腾了, 歇吧。

冯学成老师在《禅说庄子》中讲过,如果是超负荷地运转,不要命地去搞这些学那些,还认为自己聪明能干,自不量力地去做,去有所为,就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一样拼命去追求,那就是费力不讨好,搞不好,还会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

但是,《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反复强调,人类必须对自己不知道的部分保持清醒的认识。你要知道,绝大部分事情是你还未了解的,所以一定不要骄傲自满。

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歇着(庄子),另一种态度是学一点儿,并赶紧将其转换成某种能力(孔子——学而时习之)。知识多点儿少点儿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能力才有价值。

而《未来简史》里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性:明明知道未来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我们还是永远需要keep hungry(保持饥饿感),去持续学习。这就是现代科学所提倡的世界观,于是有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小梁并不认为以上哪种态度更高级一些,学习《庄子》,就是要破除对哪个特别好、哪个特别不好的判断。“解决不了又如何”“吾生也有涯”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有点儿像你买了一部16G内存的手机,却要下载各种视频和APP,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内存满了,手机崩溃了。

讲到这里,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互联网时代。因为庄子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用互联网的生活体验来寻找到某种对应。

一旦想到所有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解决不了又如何”,反复地念这句话,你自然而然就会释然许多。

不会又如何,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你保持一颗出离心的话,真的不会又如何呢?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可以让你今晚睡个好觉。第二天早上起来,昨天没有解决的事情,还放在那儿,但你的心情不一样了。你有一种不知道哪里来的似乎可以解决它的信心,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任何困难。

窃以为,这一晚死睡长出来的信心和态度(仅仅是信心和态度)就是一种形态的“生”。人生内存有限,要学会上传、下载和及时清除信息

一个人的内存空间和运行时间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但是,云端的数据实在太多,而且每天还不断地涌现新的知识和应用,即使用一个16G、32G、64G、128G乃至256G内存的手机,也是装不下的。

其实,庄子一开始就告诉你,你的手机是有固定内存的。所以,你已经知道内存有限,还想不停地下载各种应用,不是很危险吗——“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现在,就连孩子都知道,不需要把所有东西都存储到电脑里面,我们只需要学会两件事情:第一,随时下载;第二,随时连接网络。

我见过一些有收藏癖的人,他们在家里面用几十个大硬盘存各种电影,并分别在上面贴上照片和标签用来分类。

还有一些人,他们用容量特别大的内存卡,把手机里的照片全部储存下来。我们家“领导”由于不知道如何将苹果手机里面的照片导进Windows系统的电脑里,甚至还专门买了一台苹果电脑——用来储存苹果手机导出来的照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是储存照片还好。如果很快要发展到3D全息影像,那个数据量才叫可怕啊。

不管你有多大的本地存储和运算能力,面对永无止境的云端,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庄子在很多年前就提醒我们,要学会上传、下载和及时清除信息。

最近,我常常收到一些人在微信里发的消息,“×××(我的网名),我正在清理朋友圈,勿回。”看到这里,刚开始我还很生气——他还要清理我。后来,我特别理解,其实人家就是定时清理一下内存,因为手机内存不够用了。

一旦理解了本地存储容量小和运算效率低下的客观事实,你就能够理解小程序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微信的小程序就是“用完即走”(不需要下载安装)的应用程序。当然,目前在一些关于互联网的评论里面,常常对小程序的运用是否成功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我坚信,张小龙兄(微信创始人)设计这个理念,就是充分理解了现代人对于把任何东西都下载到本地的恐惧。

试想一下,我们的手机里能装下多少个APP?一些人下载了好几屏的应用,时间一长,连自己都不清楚到底装过了哪些APP。

我可不是在跑题,我讲的恰恰是《养生主》开头讲的事情。庄子就是告诉我们要做“轻终端”,只保留上传和下载功能,把存储、计算、服务等功能都扔到云端。

亚马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之所以都在大力发展云存储和云服务,就是因为任何本地化的存储服务,都会面临“殆而已矣”的情况。做了善事不贪图名声,做了坏事却不至于受到刑戮的惩罚

后面,又有一句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也就是说,做了善事不贪图名声,做了坏事却不至于受到刑戮的惩罚。遵从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常法,这样才可以保全自身,保全性命,可以赡养父母,享尽天年。

南老(南怀瑾老师)在《庄子諵譁》中讲:“做善事应该做到没得名气,人家不晓得你在做善事。做坏事,有时人也难免,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私心,或生活上总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是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那个边缘。换句话说,就是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个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也不算太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这两句话。”

为什么庄子会突然说出这两句话?我可以将其转换为现实的场景帮助大家理解。

假如你关注了一些讲好人好事的微信公众号,并下载了其中一些片段,你也不要到处跟别人说自己又经历了几个小时的优秀思想熏陶。如果你偶尔看一看朋友圈里面发的一些不宜传播的图片或视频,也不至于因此感到惴惴不安。

道家在很多方面都“不尚贤”,既不认为好人有多么好,也不认为坏人有多么坏。

同样的道理,站在人世间的大舞台上,面对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仅仅是一些角色和情节而已。很多在电视剧里面演好男人的人,不也被“朝阳群众”举报了吗?在电视剧里面演坏人的人,在被送去八宝山的时候,不也被认为是表演艺术家吗?他们就是扮演了坏人的角色而已。为了让大家看得过瘾,他们无数次在电影和电视剧里面被枪决,其实也不容易。

HBO的电视剧《西部世界》(West World)讲述的是某游戏公司创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都是机器人,可以任人杀戮。我们在看HBO编剧编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团队在做游戏公司的故事设计,设计故事的人又设计一些人在虚拟世界里做游戏……就是这样以一层层的故事延展下去。如果把每一层故事里的好人或者坏人,放在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都是没有意义的——好坏都只是某个层面上的相对价值。

理解这些以后,你就不会那么坚定地对好人抱持某种傻傻的崇拜。同样,你也不会对坏人抱持“腾”一下子起来的怒火中烧。因为你明白,我们都只不过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演员罢了。

道家就是这样看世界的,所以才有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善恶态度。

请放下关于善恶的标准,做好事不要沾沾自喜,偶尔做点儿小坏事也无须纠结。这不是道德的产物,而是智慧和眼界的结果。

庄子开篇用了“无涯”和“善恶”两句话,讲了不要作(zuT)和不要因善恶而纠结伤身的无上心法。第二章    过分地做好事或者坏事,都很危险

任何一件事情被过分地强调,

都很有可能走向这件事情本身的对立面。

原典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大致靠个谱儿

通过上一篇讲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知道道家对善恶没有清晰的界定,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而是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层面看待所谓善恶。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呢?庄子给出了很有意思的答案——“缘督以为经”。“督”是“督脉”,指的是身体背后的中轴线。以此为基准,就可以保护身体、保全生命,活一辈子而保持身体不受到伤害。另外,还可以养护精神、尽享天年。

我是一个口头的“巴菲特主义者”——未必能做到,但我终身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论作为自己内在价值观的一部分。

什么叫作“价值投资论”?巴菲特这一派的投资者倾向于:无论市场内部消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环境如何,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是有基础价值的,就是公司长期产生利润的能力。简而言之,当买入或者卖出某只股票的时候,你必须沿着一条价值基本的中轴线来做判断——这是巴菲特的“督脉”。

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大致靠个谱儿,大致还是要遵循中道。对于做坏事做得太过分会受到惩罚,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做好事做得太狠,也会受到惩罚,你相信吗?做“好”事做得太狠,也会受到惩罚

以前,小梁很不自量力,碰到一些自己很喜欢的人,便非常狂热地逢人就表扬他们,恨不得到处推广他们的能力,认为自己承担着推广好人好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前些年,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在推广拉筋拍打的医术。我自己也试过拍打,并拍出过很多瘀点,甚至导致身体的某些部位非常疼痛(不过之后会有所缓解)。于是我很兴奋,便积极地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推广这位朋友(居然纯义务)。

后来慢慢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诚挚而毫无利益去做的这件事情未必是对的。因为这位朋友已经把拉筋拍打神化了——包治千病万病,没有人不适合拍打。

当他这样讲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处都充斥着关于他没治好病,甚至由于拍打把人拍死的新闻。他从台湾拍到欧洲,从欧洲拍到美国,又从美国拍到澳洲。如果拍打真的没有任何效果,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学习并使用呢?但是,如果说它能够治一切病、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成就三世诸佛……肯定就过分了。

这就是没有“缘督以为经”。不以基础价值为核心轴而过分地做好事或者坏事,都是很危险的。任何一件事情被过分地强调,都很有可能走向这件事情本身的对立面。

现在,我总是非常谨慎地向公众推荐中医大夫,因为我终于理解了“医不叩门”意味着什么。我常常在医馆里面说:“好火锅自己会说话,好大夫自己就有病人,无须推广。”所以,我们会一直注意节省地使用推荐大夫这种能力。

不过,读书也不能读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庄子》的真实感受。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庄子并不是永远像他在书里面所呈现出来的那样逍遥。以我的观察,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他是逍遥的,而不写这些内容或他老婆站在旁边的时候,他可能是很不逍遥的。

第二,我对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基本认识是,他讲的对世界相对不努力、不积极的态度,可能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角色以及物质程度有关。我们学习《庄子》,并不是对它的思想全盘接受,而是去体会当时的状况并对照自己,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第三,庄子所谓“督”——中轴线,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庄子也是有对手的,那个人就是惠子。他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逻辑学家,如果把他放在古希腊,估计他能够成为亚里士多德似的人物。惠子是庄子的对立面,他们亦敌亦友。如果当时没有惠子的话,庄子可能会把道理讲得更有逻辑。

一般情况下,在家庭里面,妻子往往是丈夫的对立面。正因为妻子太勤劳,才养成丈夫在家里面好逸恶劳的习惯;正因为妻子太正直,才养成丈夫是非不分的习惯;正因为妻子太果敢,才形成丈夫不够爽快的局面。其实,丈夫也有勤劳的地方、正直的部分以及果敢的时候,只不过这些都被推到了对立面。

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庄子》的全然。

在读《庄子》的时候,小梁常常会享受到和一个遥远的聪明朋友调侃的乐趣。当学会调侃比自己聪明一百倍的人时,你就获得了超越对知识执着和自卑的能力。

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体会写书人的生命状态。他写的每个字都代表了他的愿望,也反映了他还没达到这种状态的无奈。养生的好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提到“养生”这个话题,他认为只要你能够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话,就表示养生养得好。

养生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保身”,身体不至于受到伤害。

古时候,一个人不小心的话,很可能会被挖掉一只眼睛或被砍断一根手指,这件事很可怕。有一次,王东岳老师讲汉字的时候,谈到“人”和“民”的区别:在甲骨文里面,“人”,一撇一捺,是立于天地之间全然的人;而“民”,指的是被利刃刺瞎一只眼睛的人。郭沫若所著《奴隶制时代》一书中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

可惜的是,现在好多人还花钱把自己的身体变得“不全”。比如,本来下巴长得还挺正常的,非要把它磨尖不可;从一张圆盘形的原配脸磨成非原配脸,这就不叫“保身”。第二,“可以全生”。“生”通“性”,“全生”就是保全天性。

一些人天生是处女座,他们能够这一辈子都保持处女座的贞洁、洁癖和秩序感,永远能够从朋友身上看到不完美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天性。如果社会化的过程太强烈,或者受到的外来环境冲击太凶猛,或许他们的性格会变成射手座的性格——不修边幅,没有原则,对秩序感要求不强烈,这就不能叫“全生”(全性)。第三,“可以养亲”。

对此,原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亲”通身体的“身”。但是,我认为前面已经讲过“保身”,这里就不应该再是描写有关身体的状态。

另一种说法是,“养亲”指和亲朋好友互相滋养,侍奉父母到天年,把孩子抚养成人,与老伴儿“执子之手”行走街头——即使得了老年痴呆症,也有人把在街心花园看漂亮女孩的自己拖回家吃晚饭。

如果用手机来打比方的话,“养亲”就是指一部手机还可以与相匹配的电脑或其他智能硬件互相连上,互相同步iCloud信息。第四,“可以尽年”,就是可以终享天年。

什么叫“尽年”?就是将自身用到不能用为止。现在,很多手机都没有尽享天年,本来功能还挺强的,就因为市面上推出了一款新手机,我们就希望这部手机被摔坏,或者直接就买了一部新手机。然后,生生把手机SIM卡一拔,插在新的手机里面。那部还挺好的旧手机就被弃之不管了。人也是一样,没用到生命周期的末端就不用了,就不是“尽年”。

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敢把旧手机拿到二手手机店里面卖掉,生怕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出去。于是,很多朋友家里面就像手机博物馆一样,存放了家族成员“历朝历代”的手机。

我大致数了一下,迄今为止我最少买了一百部手机给自己和亲戚朋友。也就是说,我的手机号码历经了几十代的轮回。但是,对于那些手机来说,它们都没有尽享天年。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个现象,其实是很浪 费的。

粤语中有一个词语“好折堕”——折了的福报,就是说你的福报是打了折的,你的灵魂维次是从上面往下掉的。这句话有着很深刻的含义,所以,你别说广东人没文化。

其实,粤语里面有很多词语都是古语。比如,古时候,人们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叫“你食未”。直到现在,粤语里面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还说“你食咗饭未”。

如果去广东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有一种既古代又超现代的感觉,去福建也会有类似的感觉。这些地方的语言保持了上古时期的很多语言习惯,特别有意思。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养生养得好,可以保护身体不受伤害,可以保全自己的天性,可以与其他亲密关系保持长期良好的沟通,可以尽其天年。

你是不是觉得庄子用区区十六个字,就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类健康几千字的描述全部讲完了?

其实,这十六个字里面还有八个字是重复的,把四个“可以”都省略的话,只剩下八字口诀:“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真正“养生”主义的核心内容。

庄子在《养生主》的第一段提到,一般人在物理层面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阶段,我们如何让自己活得好并尽享天年呢?

按道理说,像庄子这样的人应该不屑于讨论怎样才能够活得长这件事情。老婆死了,他不会痛苦;朋友死了,他觉得就这样了。所以,按照他的逻辑来说,对于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活得很久这件事情,他并没有那么执着。但是,他却在内七篇里面专门讲“养生”这件事情。

于是,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庄子说的“养生”,仅仅是针对一段有限的生命吗?这个问题我准备留到最后再来讨论。第三章    解题和解风情的本质都是“解牛”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是不是几于道,不一定看他读过多少书,而是看他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节奏感。

原典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岁月不是杀猪刀,你才是

在我看来,当庄子闭上眼睛独处的时候,他是一个超级脑部使用VR深度用户。别人都戴着眼镜进入VR世界,而庄子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进入。他可以在自己梦游的过程中,去体会生命在整个宇宙当中的自由和广度。所以,在《养生主》里,他一定想要借“养生”这个话题,去触及和宇宙相关联的宏大命题。

那么,这个宏大的命题是什么呢?庄子用难得的大篇幅故事来讲解这个话题。只要上过语文课的人大概都听过庖丁解牛——就是庖丁为文惠君解剖牛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庖丁到底是怎么解牛的,反正就记得老师说庖丁拿一把刀伸到牛的身体里面。试想一下,一把刀伸进牛的身体里面,这头牛居然没有感到疼痛。(他怎么做到的?)庖丁将刀顺着牛的骨节、筋膜往前行进,避开有神经的地方——无论牛还是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全身都布满密密麻麻的神经,总有一些部分处于神经和神经之间。如果不碰到神经的话,可能确实不会感到疼痛。

以前,我们听这个故事也就听了。现在,我试着把其中美妙的状况给大家讲一讲。

你知道庖丁是从哪里将刀切进去的吗?为什么将刀切进去的时候,牛没有感觉到疼痛呢?你想过这些问题吗?我认为,庖丁在入刀的一刹那,没有让牛感觉到疼痛,只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庖丁是从牛身上没有痛点的地方入刀。

第二,庖丁的刀法速度非常快。

第三,庖丁用刀插入的角度非常巧,力度非常妙。

以前,我有针灸眩晕恐惧症——刚看到别人把针拿出来,我就已经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甚至冒冷汗。(我大学的一个男同学有血液恐惧症,他只要看见别人流鼻血,就浑身发抖冒冷汗。)

但是,有人用针的方法就很不一样。有一次,我有点儿感冒,请一位老师帮我诊治一下。于是,他以极快的速度从很特殊的角度在风池穴进针。我还没有感觉到进了针的时候,他就把针拔出来了。从此,我再也不害怕扎针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体会到进针和出针都没有感觉。因为他的针法角度、速度和力度都恰到好处,而且将针扎在特别精巧的位置。

以上讲的是“入手式”,怎么能够在牛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刀切进去。那么,这把刀究竟是怎么进去的?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真正的高手从你的身上把钱包拿走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他是怎样将手伸进背包里面,把钱包拿出来,反手递给身边的同伙;更有甚者,还顺手帮你把包的拉链儿给拉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如何让别人在根本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完成一切的。如果刘谦在你面前,把一枚硬币放在手上,一合手再打开,硬币不见了——这就是 速度。

那么,这把刀是从牛的眼皮、脚底,还是胳肢窝进去的?能够让一头牛根本感觉不到一把刀进入自己的身体,庖丁得在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速度,用多么小的一把刀,在什么样的位置平行于神经切进去呢?如果没有刻苦钻研,没有合于道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我们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而庄子会说“才怪,岁月不是杀猪刀,你才是”。试想一下,如果这头牛就是我们面临的纷繁人世间,而你是那把刀,你会如何以别人还没有来得及理解的无创方式进入人世间呢?

有一些五十多岁的人,他们的身体、精神和外貌,看起来都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做到就像刚刚磨出来的刀一样,在类似一头牛的人世间扮演着一把既锋利又巧妙的杀牛刀?《养生主》最大的秘密在于告诉你,岁月不是杀猪刀,你才是;而且你要成为一把不受损的杀猪刀。一个杀牛的人,居然也深得“解”字的奥妙

讲“庖丁解牛”故事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感到兴奋,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岁月不是杀猪刀,我们才是。那头牛是我们面临的人世间的种种困难,而那把刀是游走于世间的我们。

庄子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如果你是一把刀,你要知道如何进入一头牛,并把整个问题解决了。而你还像十九年前刚刚被磨出来的样子,散发着光芒。这个故事真是精妙啊。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入刀法”——怎样才能够以合适的角度,以及从哪个位置快速地切进去。无论解决任何问题,创业也好,夫妻关系也罢,假设已经形成死结,我们要从哪个地方切进去?

假如你将刀切入岌岌可危的夫妻关系中,作为妻子,可以想着自己的老公其实也是另外一个母亲的儿子,你和他的关系,就变成了你和另外一个女人的矛盾。而老公只不过是一个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下的可怜孤儿。你内心的恨也就少了,彼此的伤害也能弱了一些。

话说回来,刀进去以后,如何能够开始一段完美的解牛历程呢?让我逐段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在古代,像庖丁这种宰牛的人,还有像伊尹那种熬汤煮饭的人,其实都非常受尊重。就好像日本流行的各种寿司之神、料理天王,等等。

在这个社会里,无论你做什么,如果不合道统,就不高级。假如你是做蛋糕的,或者宰猪、宰牛的,只要合于道统,你就可以成为花道、剑道、茶道乃至味道高手。

尤其是“味道”这个字眼,我们见得太多,以至于忽略了。其实,味道,是一种真正高级的道,是以味入道的。

庖丁是一个几于道的人,他和刀成为整体,就像我们和手机成为整体一样。当你拿着手机在玩儿,而手机正在充电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就像是被链子绑住的一只狗吗?这时,你和狗唯一的区别就是,狗想离开这条链子,而你却害怕这条链子断掉。

人世间的快乐、悲哀,莫过于此。

庖丁是一个人刀合一的道者,他为文惠君展示如何用行为艺术——在快乐、无声无息、不伤害刀的情况下,把一头牛分解成一大摊肉,而这头牛却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没有任何反抗!

想想这个情景,你就不禁会感受到中国古人无不以为道的快乐。想想看,古代的时候,一个杀牛的人居然用的是“解”。这个“解”字极其精妙,就像解题。

有过中学解题经验的人都知道,面对同样一道题,有些人连题目都没看懂,属于下下等;有些人解半天也解不出来,属于下等;有些人解是解出来了,但过程很复杂,属于中等;有些人用简单的方法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后,快速得出答案,属于上等;有些人通过揣摩出题老师的用意,直接看出选项A、B、D都是错误的,然后选择C,属于上上等。你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会说自己也不知道选项C为什么是正确的,反正知道选项A、B、D都是错误的。

所以,解一道题的过程,可以被分成下下等、下等、中等、上等和上上等这五个等级。

我在上高中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数学成绩不错。那个时候,我疯狂地做练习题,甚至拿出一张卷子从后往前做。看到四个选项,直接删掉两个错误的,再对比其他一些参数,然后排除一个选项,选择剩下的选项。这种做题方法的正确率可以高达70%。其实,做对的选择题,都不是因为我知道正确的选项,而是我知道其余三个选项肯定是错误的。我居然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以全年级前三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后来,我才知道,这分数可以上清华。我对于几于考试之道的精妙太不自信了,连清华都不敢报。解题是一门艺术,解风情也是一门艺术

话说回来,解题是一门艺术,解风情也是一门艺术。

把自己当作男生的女生和把自己当作“畜生”的男生都有一种习惯,就是在社会上解题解得太多以后,由于总是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于是就渐渐地不解风情。总有一些人被认为挺能干的,但大部分人就是不喜欢他们。为何呢?由于总是解题,他们已经变得不解风情。

那么,什么叫“解风情”?就是“只要你一个眼神的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解牛”亦复如是。

所以,解题和解风情的本质都是“解牛”。一头牛,就像一道人生的复杂算术题一样,需要用高级的方法来解决它、料理它。想要理解什么是解风情,就需要瞬间脑补,古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为君王杀牛的情景。

杀牛这么血腥的场面,肯定不能登于庙堂,而这个中年男子深知如果牛被杀得难看,他也会被杀头。这个时候,可能下一分钟脑袋就被挂在城头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一定极度自信,既不谄媚也不慌张,动作既不快也不慢。面对一头牛,他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情绪。

但是,这种没有情绪的状态,一定基于对这件事情充分了解和自信后的“定”“安”“正”——“正安”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正安中医诊所”“正安文化”“正安生活”和“正安聚会”名字的由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保持“正安”状态的时候,就像打太极拳时的状态。眼睛微微闭上,膝盖微弯,双手慢慢地抬起来,再缓缓地放下,然后又抬起来,再缓缓地放下。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调整呼吸。

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需要调整呼吸。每个动作都要在呼吸的节奏上,这样才不会令自己气喘吁吁。如果气喘吁吁或者手抖的话,牛就跑了。

简而言之,当庖丁一边安抚牛,一边把刀伸到牛的身体里面,伴随着阵阵“唰唰”的韵律响起。而这个韵律类似商朝的高级音乐《桑林》的节拍。庖丁在解牛的时候,大脑里的VR系统自动升起了《桑林》的音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类似“”的响声。每进一次刀,就会响一次,像弹琴一样。

什么叫“解风情”?解风情的女人,走路都踏在点儿上,回头都合于“夏天夏天悄悄过去依然怀念你”的旋律和节奏。

庖丁在随时被牛踢、随时因为解不好牛被砍头的情况下,闭着眼睛,哼着小曲,活在自己与牛同频共振的世界,就是一种解的风情。(突然在想,有没有人解手也很风情呢?)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在解牛的时候,手所触碰的地方,肩膀顶着的地方,脚步踩着的节奏,膝盖顶着的位置,无不“砉然响然”——这个词讲的是两种声音,都是指解牛时发出的或重或轻的声音。“奏刀然”,是刀在牛的身体里面游走的声音。“莫不中音”,没有不合乎音调的。

音调是什么呢?在庄子的时代,一种是《桑林》之舞,这是殷商时期的音乐。另一种是《经首》之会,据说,《经首》是尧舜禹时代的音乐。

总之,庖丁解牛时如行云流水般的过程符合一首歌“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的节奏。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是不是几于道,不一定看他读过多少书,而是看他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节奏感。

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面的佟掌柜,每次从楼梯上下来的时候,她都踏着步点儿。别人是身未动心已远,而她是身未动腰已远——那种妖娆是很有意思的。

我曾经问过“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先生(肖全先生拍过崔健、陈凯歌、张艺谋、三毛、杨丽萍、窦唯等很多人物照,这些照片被大家誉为“一辈子拥有的最好的照片”):“肖老师,你在拍照捕捉别人神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个内在的节奏感?”

他说:“1991年,天还比较冷的时候,我在慕田峪长城的烽火台上拍了一组照片。当时的天就是这么蓝得明明白白,有一朵云笼罩着我们。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不仅仅是摄影师和拍摄对象在场,就连老天也出来帮忙;就觉得如果自己心里面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的话,只要安静下来,好像整个天地都在参与你的拍摄,它们都在帮助你。你可以感受到周围的所有生命、长城上的城墙、抬头看见的天空和云朵,都在开心地看着你们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和天地是很容易接通的。”

什么是天籁?它不仅仅有声音,还有云的节奏、石头的节奏、人心的节奏以及风的节奏和合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听不见但会影响到你的旋律。而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这个旋律里面,你就合于道;你就会觉得怎么做都对,随便怎么做都好。第四章    最好的相遇是神遇

当你真正在做有意义或几于道的事情时,你根本不需要用眼睛看。

原典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真正的“以神遇”,无需用眼睛来看

在庖丁非常漂亮地解构了这头牛之后,文惠君就跟他说:“,善哉!技盖至此乎?”意思就是,文惠君说:“你的技术,怎么能够如此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什么意思?就是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这个人啊,真正用心去感受的是道,然后再把它转化为与技术完美的结合。我刚开始从事宰牛这项工作的时候,眼前见到的无非就是一头完整的牛。这样解剖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再是整头牛了。”

南老对“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解释是:“这个就是养生的道理,也就是告诉我们,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读书考试也好,都像庖丁杀牛一样,那就好了!进考场也无所谓,解答题一拿来,随便一画就是了;考完了把笔一丢,出来,很有把握,再来一杯冰淇淋,这就是庖丁解牛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其中,“方”是一直到现在的意思。“方今之时”就是方才、刚才的意思。讲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应该向肖全老师请教。

有一次,我和肖全老师去云南的抚仙湖畔吃鱼。当我走在一座小桥旁边的时候,肖全老师拿出他的手机拍出了一组惊艳的照片,而我只是里面一个小小的配角。

后来,我就问肖全老师:“为什么你能拍得出来,而我用同样的手机却没有拍出来?”

肖全老师说:“因为你没有看见这个景象,而我的心里面就有这个景象。但当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时,会发现整个身体跟天地是接通的,那时候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我认为庄子讲的与天地万物相连的节奏,其实有时候就是心里的节奏。那一刹那,看到融入天地之间的万物,让我既意外又感动。我觉得,当时我拿出手机拍照,已经纯属下意识的动作。”

我说:“这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啊!”

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两点:

第一,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心里面有旋律,你的动作就具有美感。

第二,当你真正在做有意义或几于道的事情时,你根本不需要用眼睛看。

有一次,扮演过“紫霞仙子”的朱茵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在买最喜欢的衣服时,她都是进到试衣间里面,然后把里面的灯关掉,只是感受衣服穿在身上的感觉。她不看穿上这件衣服后镜子里的样子,只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一刹那,我觉得,怪不得她是朱茵。

试着闭上眼睛,用你的神与内心相遇而不要用眼睛看,感受一下此时在你的心里面浮现出的样子。

实际上,庄子是在问:“如果你是那把刀而世界是那头牛,你该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自由行走?”

最好的答案是:既把问题解决,又让自己没有受到伤害,得以保全身体、保持天性、侍养双亲以及尽享自己的天年。就像那把十九年前磨过的刀一样,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受到一点儿损害。

现代人喜欢关注细节、关注故事。其实,在中国文化里面,向来有一种东西叫“道统”。就连这个世界,也只不过是用来演绎“道”的工具而已。

庖丁正是用“解牛”来演绎他的道。当把刀伸进牛的身体里面时,他感受到那头牛是宇宙,而他自己只是游走在宇宙当中的一粒尘埃。他不是像现代的医生那样戴着内窥镜去做手术,而是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变化。

设想一下,大学时期在电影院里面,你伸出手触碰到旁边女生的手。黑暗之中,哪容得你认真去看她的手指甲涂着什么颜色的指甲油,指甲缝里面是不是有脏东西。你只能在黑暗之中去触摸并感受那只手轻微的颤抖,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条眼镜蛇出门时忘记戴眼镜。它碰到另外一条身材和它相似的蛇,而那条蛇的身体比它的稍微冰冷一点点。这条蛇就用自己的身体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可是蹭了半天,对方都没有反应。它稍有些绝望,不是由于别人没有反应生气,而是对自己魅力不够充满深深的绝望。然而,第二天早上它发现,自己昨天晚上碰到的只是一根废弃的胶皮管。

如果你是那条蛇,发现昨晚“以神遇”带给你的快乐和沮丧,只不过因为自己没戴眼镜,将一根胶皮管错认为同类的话,你会不会怀疑自己的内心?

这件事情的重点不在于它是不是胶皮管,而在于为什么要对一根没有反应的胶皮管动感情。难道你感受不到它的冷漠和决绝吗?即使不用眼睛看,你也知道它是不是自己的“菜”,因为真正的“以神遇”无须用眼睛来看,而是借由内心的感应去了解对方。至于它是一根胶皮管或者真的是一条蛇,如果你对它无感的话,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时候,我们的孩子笨拙地写“爸爸我爱你”或者“妈妈我爱你”。如果你看到之后没有反应,他还会再写一次;下一次,你依然没有反应或将其随手一扔,也许他就不会再写,因为你们的神没有相遇。几十年之后,或许你才知道,与儿童最真诚的爱相遇是生命中最美妙的巅峰体验。不懊恼过去,不妄想未来

庖丁握着一把刀,闭着眼睛,用心神全然去感受刀锋经历牛的身体时,我相信他一定全神贯注,因为他可以感受到牛的身体里面每个细胞的颤动。

传说,佛陀入定的时候,感受到了心跳的声音,感受到了血流在自己血管里面“呼呼”流动的节奏;反观内视,感应到细胞的生灭,看到念念相续,你会发觉生命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细胞的生灭、成住坏空的连续而已。

这一刹那已经和下一刹那不一样,而我们之所以觉得世界还在连续,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惯性。你还活在对上一秒的留恋和对下一秒的期待中,忘记了这一秒的当下。

睡不着觉的人,如果不是在想着过去的懊恼,就一定是陷入了对未来的妄想中。在这一刹那以神汇集,把心装到腔子里,让意识回归到自己的身体里面,试着去感受自己的呼吸,看看它是在嗓子、胸、肚子、膝盖还是脚后跟。

有人说:“我连胸都没有,哪能感受到自己呼吸有没有到胸?”——我的意思是往内看,以神会之而不以目测之。我是一个有小肚子的人,也不一定每次都知道自己的气是不是到了肚子。

我们应该经常和一些特别敏感的人聊天。坐在饭桌上,他们就知道谁是自己的贵人,谁在敌视自己;谁喜欢自己,谁在默默地和自己较劲。这种体验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中国一切艺术的核心法门。

钓鱼竿一般有四五米长,鱼线有八九米长,而鱼钩是一个很小甚至垂直的钩子。较小的一条鱼大概比你的食指还短。但是,你居然知道什么时候它轻轻地用触须碰了一下鱼钩,并且知道是三个长音和两个短音。如果你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无论是钓到还是没有钓到鱼,又怎么样呢?去市场买一条鱼的成本远比钓一条鱼的成本低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大费周章地专门去钓鱼呢?因为钓鱼是一门观想与入定的艺术。

实际上,钓鱼的艺术不在于钓到鱼这件事情本身,而在于让我们能够用一种遥远的方式,完成与鱼之间的神会,而不是目视。

其实,在亲密关系间亦复如是。两个人同床共枕各自修行,同桌吃饭各刷微信……谈何神交?

有时间的话,回家和家里人吃一顿饭,让孩子讲一讲内心的梦想,这比什么都来得愉快。不要相信自己的主观,要跟着大趋势走

接下来,庄子为我们讲了精彩绝伦的“官知止而神欲行”。

什么叫“官知止”?有时候,把刀切入牛的身体里面,会碰到敏感的器官,主观上你认为应该停一停,这就叫“官知止”。但是,有一个隐隐的声音却不断地在说“不要怕,不要怕,继续往前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手中的刀“唰唰唰唰”地就进去了。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拿自己身体做针灸试验的例子。

有一天,我扎了足三里这个穴位。神奇的是,当我想取下针时,却怎么也拔不出来,就好像针头上面有一条鱼,咬着针头使劲儿往里拽。我明显地感觉到,那根针虽然像姜太公手中钓鱼竿的钩一样是直的,但它上面好像真的有一个像鱼的东西嘬着针头往里拽。当我把手放开的时候,针在足三里的穴位上不停地晃动,就像有一条鱼在下面“咔咔咔”地晃着一样。

你觉得那个时候我应该强行把针拔出来吗?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官知止而神欲行”。从主观上来看,已经扎了十五分钟,也该出针了。但是,“神欲行”——它就牵着你,让你无法自拔。

庖丁拿着刀,伸着手,隔着一张牛皮。人在牛皮外,手和刀在牛皮里,在牛的骨缝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部分行走时,他突然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

从理论上来说,庖丁解剖牛的时候,要用力才可以。但是,一旦走上正确的气脉之路后,他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用力,完全被牛本身的气脉推着刀“唰唰唰唰”地顺着走下去。

这个时候,你要停下来吗?你要和这头牛的气脉对抗吗?你要比这个速度更快一些吗?都不需要。你只需要“与道同行”。

在这个时候,“道”就是牛的身体里面有缝隙的小路。任何两个东西,既可以被分开,又可以合在一起

当年,鬼谷子在给苏秦和张仪讲述国际政治格局的时候,就是教他们如何在缝隙之间游走,因为国与国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总是可以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或不同步,寻找国际关系当中的机会。所谓合纵和连横,就是由这样的思想而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国际大舞台上,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在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同时,对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需求也很强劲。我们来看看当今中国互联网消费市场的格局变化。

曾经,新浪、搜狐和网易被公认为三分天下。后来,又出现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强大的巨头对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有着不小的冲击,使其难以发展壮大。对于创业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一些创业的人就开始把将自己的公司做好后卖给这些巨头企业作为人生目标。

另外一些人却说:“不,他们之间也是有缝隙的。”比如,摩拜单车。之前,我对摩拜单车的分析是不入法的,我没有看到摩拜单车更重要的价值,包括它对消费者数据的收集、作为移动的储蓄所、每部单车对应的预存款等。

另外,摩拜单车如何一步一步地与微信小程序结合?微信小程序非常需要线下的应用场景来打通,所以摩拜单车迅速地找到微信的需求。虽然,摩拜单车可能已经拿到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的英文首字母)其中某家的投资,但它并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家。类似的例子还有今日头条(被BAT投资之前)。

当大家都认为智能手机已经没法做了,因为有了苹果还有三星,有了三星还有华为,有了华为还有小米,还有联想、vivo、OPPO……难道真的没有一款新手机能够出现吗?难道不会出现一种状态——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种品牌的手机,才出现的新价值吗?

大家都知道,苹果的iOS系统和Google的安卓系统构建了两大APP的生态。现在,还有微信构建出来的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的生态。面对这样的形势,大家都觉得还能够做什么平台?

然而,最近几个月,在互联网业界被人讨论最多的是亚马逊的音箱Echo,居然把音箱变成交互平台。PC时代,人们用鼠标和键盘与电脑交互;手机时代,人们直接用手指头和手机交互。亚马逊开创的Echo音箱时代,人们可以利用这款音箱直接用语音交互,实现更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