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9:05:01

点击下载

作者:高守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宝典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宝典试读:

第一部分 国考篇

第1篇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

A卷

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此卷

给定资料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肯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劈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涝有山冈丘峦可退。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所指的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浪花飞溅,波涛奔涌,浑浊的河水被两岸的石壁无情挤压后,又返身冲向河水中央,形成了白色V字形的雪浪,翻滚着从壶口落下30多米深的谷底,愤怒的河水发出震天的怒吼,同时腾起了冲天的水浪和白雾。白雾中又幻化出了美丽的彩虹,若能在这里聆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你定会觉得空前庄严神圣,热血沸腾……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她的交响乐中最华美壮丽的乐章。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浓缩了中华古都的繁华盛况,弥散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世界绘画的瑰宝。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与愿景,世代流传。屹立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而黄河经济的发展又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60多年来,当代治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战胜了花园口1万至1.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7次,1.5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3次,确保了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在黄河流域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全河引水工程已建成4600多处,引黄灌溉已由解放前的1200万亩,发展到11000万亩,增长了8倍,黄河水的利用多达307亿立方米,为全国各江河利用率之首。60多年来,有计划地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口居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险恶局面;随着河口流路的稳定,黄河三角洲由过去一片荒凉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回报。但黄河毕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广义地说,黄河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包含着对黄河的治理。为了抵御河患、造福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修建黄河大堤。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既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黄河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化工和矿业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改道26次。究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长期的淤积抬高,使黄河下游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黄河底床比河南开封市地面高13米,比新乡市高20米,一旦堤防决口,就是灭顶之灾。

3.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工程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地表水排放有毒废水量最大的有15个州,其中5个州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这里很多河段都达不到美国政府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中有关适于鱼类生存和人们游泳方面的水质标准。调查表明,排入上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化学物质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废水。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但计划中的工程仅完成60%左右,实际还只能勉强防御一般性大洪水。航运一直是上密西西比河重要的商业活动。明尼苏达州到密苏里州之间的河段建造了27座船闸和大坝,虽然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但很少考虑到这些大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航运与其他活动的相容性仍是密西西比河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过量泥沙使水生植物的光透射性减少,并淤填在上密西西比河的回水区。上密西西比河的渠化、一系列船闸、大坝以及通航水库也形成了一个拦截冲刷泥沙的系统。湿地减少也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上密西西比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但尚未根本解决整个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依然存在。

科学家警告说,森林砍伐已经使亚马逊河众多支流的水文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受到影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亚马逊河的7000条支流正逐渐干涸,另外肥料和农药也对这些支流的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近年来,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速度较以前加快,一些森林开垦为养牛场,还有很多林区则开垦成农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大豆的种植面积很大,而大豆如要在赤道地区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浓度很高的农药,势必引发水质污染。为使亚马逊河免遭干涸的命运,巴西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禁止农民砍伐沿河岸50米以内的森林;另一项法律则规定,只能伐20%的森林,其他80%的森林可以根据政府批准的林业管理规划有选择性地进行砍伐。但是,在这个面积超过整个欧洲的亚马逊地区,上述法律以及其他环境法规常常受到漠视。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形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曼扎拉湖治污工程于1992年开始实施,人工湿地的工程包括扬水站、污水沉降池、污水处理池、幼鱼池和养鱼场等,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已经基本消除了其中的污染物质,如富氧物质的70%、总浮游物的80%、氮磷总量的50%和粪便的98%都已不复存在。记者在参观这一人工湿地工程时看到,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池,经过多次过滤和清污处理之后再引入幼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池中悠闲地游动。经过鱼池流入曼扎拉湖的已处理过的水便不会再污染湖水。如今,这里的生态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4.“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就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更是他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毛泽东在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毛泽东接着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个雄伟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毛泽东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在视察时只是殷殷嘱咐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2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的专列上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负责水利工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探讨。1954年冬,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1955年6月,毛泽东又听取了河南省委有关治黄工作的汇报。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黄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黄河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支持。1980年7月23日,他来到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在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就防止泥沙淤积的问题与有关同志交换意见,他感慨地说:“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5.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已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这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弋于陕北和内蒙古之间,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便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6.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黄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三门峡水库自规划修建之日起便承载着国人“黄河清”的千年梦想。由于黄河下游难得一清,古人把“黄河清”作为一种瑞征。南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中首次提出“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发的河流,人们盼望圣主的诞生,以便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也本无可厚非。在封建社会,许多大臣曾上书奏称黄河变清,如清雍正年间的河道总督齐苏勒曾奏称黄河变清,雍正皇帝非常高兴。然而,由于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清”从未真正实现,只是萦绕于人民心中的梦而已。当年,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之时,美国巨型大坝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胡佛坝、大古力坝相继而起,苏联也先后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上建起高坝大库。因此,很少有人怀疑这样的构想: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大坝拦截泥沙,再附之以水土保持措施,从而既能让下游变清,又能综合开发。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时,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99年8月以后,我国从黄土高原开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草还林,停止了坡地开荒,至2007年年底,全国累计退耕面积约3.2亿亩。据估计,黄土高原要占到一半左右,这在治黄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回顾历史,在北宋年间,黄土高原上就出现了开垦坡地的记录,以后此况曾愈演愈烈,而在约一千年之后的今天,其坡地开垦终获停止,这无疑是一次惊天的大逆转,人们希望以往治黄的大困局将由此而全盘皆活。

7.为治理黄河而奔波半生的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资深黄河环保专家、1978年就曾经探访了黄河源头的Y某指出,黄河源头长期屡禁不止的盗猎、金矿开采以及过度的林区资源开发,导致了黄河源头的“美丽童话”正渐渐消失,保护黄河,关键是治理黄河源头的水和沙,因而,对黄河源头的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假如黄河源头都受到污染,那么黄河的断流、污染就更难解决。文化学者R教授踏勘黄河源头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依归;对于环保,R教授对“黄河区域的移民一定会带来黄河的污染”的说法则不予赞同,他说:“关键要看移的是什么民,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决定黄河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地理学会M教授的观点也很明确:要重新认识黄河,为此,他引入了“大黄河”概念。他说:“如果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致力于黄河文化研究的Z博士提出了弘扬黄河文化的四个关键控制点:首先,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其次,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与维护;再次,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最后是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准确、有逻辑性;(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真题剖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是让考生谈谈对黄河规律自身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对规律本身的认识,也就是黄河的规律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二是对黄河规律这一概念的总体认识,也就是对黄河规律是怎么认识的,怎么把握黄河规律。答这道题,要把这两方面认识都答出来,绝不能只答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给定资料体现黄河规律的除了“三善”外,还有四个方面:一是黄河从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大海;二是黄河含沙量很大,“一碗水半碗沙”;三是黄河险恶,经常给两岸人民带来灾害;四是黄河把中下游冲积成富庶的黄河三角洲,养育了两岸中华儿女,创造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这里要注意一点,不能狭义地理解规律的概念,申论考的不是哲学中的规律概念,它考的是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不要用太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申论考试。【一类答卷】

黄河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含沙量大,容易淤积泥沙,抬高下游河床;容易决口溃口,水旱灾害频发;河道容易迁徙改道。黄土高原的植被水土保持得越好,黄河的含沙量越小,反之越大。黄河上游污染,下游污染会更加严重。黄河泛滥能冲积形成广袤、富庶的平原。黄河规律是人们几千年来治理黄河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治理黄河,要尊重黄河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黄河的事办好。【阅卷点评】

善,在古代词语中有易于、容易的意思,“善淤、善决、善徙”就是指黄河容易淤积,容易决口,容易改道。这是题目中给出的,也是黄河的自身规律,首先要答出这一点来。在谈完黄河规律后,又答出了对黄河这些规律是怎么认识的。作答了三点:首先指出“这是人们几千年来治理黄河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这是对规律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其次谈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从哲学层面谈了对规律的认识;再次联系治理黄河实际,谈了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最后,一句“只有这样,才能把黄河的事办好”作结尾,升华了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自己对黄河规律认识的结论。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通过“给定资料5”可知,王景治河后黄河之所以安澜800年,一方面是治河比较成功的缘故,另一方面是那一时期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植被和水土保持得比较好,风沙也小,输沙量也少,下游也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黄河不经常泛滥。作答时要善于归纳、总结,答出特色,答出加工和处理的痕迹。【一类答卷】

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好”:一是工程措施采取得好。治理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效果显著,修建了黄河大堤,治理了漕运的主要通道汴渠,使河行新道;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延长了行河年限。二是行河路线选定得好。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三是植被水土保持得好。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恢复,草原覆盖率高,水土没有流失,风沙小,黄河的输沙量少,使中游无暴雨,下游河患少而且有分支,两侧又多湖泊洼地。【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将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概括出了“三个好”,然后一二三地阐释出来。这么答,一是内容全面,把“给定资料5”中提到的原因都概括了进来;二是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达到了题目要求;三是进行了概括、加工,每句都出自材料又没有照抄照搬材料。此外,这道题的作答角度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概括,也可以从工程角度、河段角度、水土植被角度来概括,也可以从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方面来概括,等等。总之,要学会并且运用好这种作答概括类试题的形式和方法。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启示的意思是指某件事情对自己的启发和有所领悟之处,是高于事件的,是对具体事件的总结、领悟和启发,一般有正面启示(要……),反面启示(不能……)两类,正面启示通常称为经验,反面启示通常称为教训。作答启示类试题是要有高度,但这种高度是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而不是脱离材料的。对于申论来说,脱离材料的启示是没有意义的。根据题目要求“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尤其是有一个“并”)可知,此题是要求答两部分,一是对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生态危机和本国政府治理举措进行归纳;二是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受到的启示。【一类答卷】

密西西比河生态危机是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主要是因为污水排放、大量的航运设施和航运活动导致,美国通过建设大量的工程进行治理,但效果不佳。亚马逊河生态危机是支流逐渐干涸,原因是砍伐周边森林开垦为农田和养牛场,并使用大量的肥料和农药,巴西通过制定法律限制森林砍伐,但相关法律常受到漠视。尼罗河生态危机是水质恶化,主要来源于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流入,埃及的治理措施是治理曼扎拉湖,建设人工湿地,治理结果是生态恢复。我国在治理黄河时,一要注重水质保护,严格控制两岸的污水流入河道;二要适度开发利用,根据黄河承受能力开展航运、坝区建设等开发利用工程;三要注重生态保护,严格保护两岸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对三个流域进行了分别概括,每个都是先指出生态危机是什么,然后分析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接着概括治理的举措,最后指出治理的成效。事实上,“给定资料3”对每一条河流都是围绕以上这些内容介绍的。作答虽然寥寥几句,但确实达到了题目要求的“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的目的,归纳概括得非常全面。归纳完给定资料的所有内容之后,又答了对我国治理黄河的启示。启示分为水质保护、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来答,这些都是根据三条河流污染和治理的实践提炼、升华得到的,完全符合启示的作答要求,同时整篇作答也是内容具体,表述清楚,全部达到了题目中的要求。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准确、有逻辑性;(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关于“内容要点”试题,2010年国考A类试题出现(第三题)了,2011年又再次出现,应引起考生的重视。对于如何认识和答好“内容要点”试题,在2010年试题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参见本书第二篇)。这里需要作答的“内容要点”是宣传手册中需要有哪些主要内容,而不是宣传手册的主要内容。按此题要求,四个部分每部分的平均字数才100字,是不可能也无法写出宣传手册的主要内容的,所以此题要答每一部分应该写哪些内容,对具体的内容不必也不可能都列出。【一类答卷】“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黄河的自然情况,包括起源、成因、流经地区、黄河水的特点、水量、水质、灾害情况;黄河的河道情况;黄河一泻千里壮观的自然景观。“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内容要点:黄河两岸人类的起源、生活、生产和发展情况;黄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字、建筑、科技、农业技术、诗词歌赋、书法舞蹈等文化艺术情况;黄河两岸出现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传说。“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要点:黄河水的污染和泛滥情况;历史上的治黄人物、工程、治理措施和主要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情况,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治黄的做法和成效;退耕还草还林情况;黄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思路和前景。“黄河精神万古传”的内容要点:黄河精神的内容、产生和精神实质;黄河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情况;黄河精神的现代内涵;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的意义和举措;号召青少年继承、弘扬和发展黄河精神。【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从四个方面分别列出了宣传手册的内容要点,思考得比较全面,既来源于给定资料,又“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突破了给定资料的范围,答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按照这个内容要点去写的话,应该是一个很全面、很系统的宣传手册。除此之外,这份作答又是一个完全达到题目要求的答案。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答题思路&要点】

这是规定主题的文章,要求写弘扬黄河精神。黄河精神的产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与黄河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治理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时是农耕时期,与黄河斗争的工具是简单工具,靠的是人的意志和精神。进入现代文明后,治理黄河是靠科技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任务也不是单一的治理而是保护和开发利用,让黄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这种条件下,如何弘扬黄河精神,是一种深刻思考。如何认识、怎么样评价、思考到哪些内容、有哪些深刻的见解,需要我们论述出来,这就是此题的总的要求。此外,还需要参考给定资料,需要在这个大的主题下选择一个角度,需要拟定一个标题。写申论文章,首先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把中心论点清晰、明确地写在文章的最显眼处,一般情况下第一自然段就要亮明中心论点。其次,题目要求“有思想高度”,文章不能思想空洞,要有真知灼见。最后,题目要求“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这说明在文章写作中一定要有说理由的部分。【一类答卷】

弘扬黄河精神:必须将其时代化

黄河精神,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在治理黄河与大自然斗争中创造、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团结、拼搏、奉献的生动写照。黄河精神亟须弘扬。在新形势下,弘扬黄河精神必须将黄河精神时代化。

黄河精神时代化,是指将几千年来形成的这种传统的黄河精神,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内涵,让黄河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将黄河精神时代化,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黄河精神本身所决定的。黄河精神应该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它诞生于我国的农耕时期,属于农耕文明,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文明,所以黄河精神也相应地要发展,不断丰富新的内容,扩大新的内涵。二是弘扬黄河精神的内在要求。一种精神的弘扬,前提必须要对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有影响,黄河精神要弘扬光大必须要符合时代特征,切合年轻人的需要,只有融入时代特征的精神,人们才能将其传承、弘扬出去。三是时代特征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精神,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时代需要黄河精神,但是时代需要的是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这就要求黄河精神必须时代化,必须具有时代意义。因此,黄河精神弘扬的好与坏,首先要看时代化的程度是强还是弱。

将黄河精神时代化,要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传统的黄河精神是在治理黄河、与黄河斗争中形成的,现在治理黄河的主要武器是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技术和先进工艺,所以现代的黄河精神要增加新内容。要将时代的新观念、新理论,包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新内容,提炼和升华后融入黄河精神中去,以不断丰富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

将黄河精神时代化,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黄河精神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所以也应该在实践中实现时代化。要把传统的黄河精神融入到水域治理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黄河精神,使黄河精神在实践中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将黄河精神时代化,要从青少年抓起。一种精神要想发扬光大必须靠年轻人,弘扬黄河精神要从青少年抓起,将黄河精神时代化更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要将黄河精神教育纳入到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教材中去,成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针对青少年开展各种形式的黄河精神教育活动,借助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宣传黄河精神,使黄河精神深深植根到青少年的头脑中。

伟大的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伟大的黄河精神,博大精深,万古流芳。让我们携起手来,把黄河精神融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奔涌洪流中去,让黄河精神放射出时代的光芒,照亮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康庄大道吧!【阅卷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第一,立意高远,有思想高度。题目要求“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这实际上是要求文章落笔在“弘扬”上,也就是说要把立意定在如何弘扬上。如何弘扬,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看谁的方法更好,谁的思想更有高度。我们多次强调,申论综合论述题一定要小角度切入,从一点写进去,把它写深写透,尽量不要把角度选得太宽、太大,1000字左右的篇幅,写角度大的是写不好的,这一点一定要切记。这篇文章角度选得很好,怎么样弘扬呢?把黄河精神时代化,赋予它时代特征,与当前形势任务融合起来进行弘扬,这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而且角度小,更重要的是有思想高度。申论就是考查这种能力,是不是比别人思考得更深、更远,是不是比别人更胜一筹,通过这一道试题就检验出来了。考生平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第二,中心论点明确。这篇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在第一自然段的最后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文章从第一自然段到最后一自然段的每一段、每一层次都是围绕着中心论点写的,时时处处突出中心论点。

第三,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文章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首先写了黄河精神的内容、产生、意义和作用,几十个字把这些都阐释得很清楚,一起笔就让人知道黄河精神是什么。接着一句“黄河精神亟须弘扬”引入正题,然后提出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紧紧承接第一自然段段末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提到要将黄河精神时代化,什么是黄河精神时代化?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给予了阐释,这一点写得很好。阐释完之后就开始分析原因,分析弘扬黄河精神为什么要将其时代化。分析完原因后,一句“因此”作结,这一句话恰是中心论点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是通过另一种句式再次回扣和重申了中心论点。第三、四、五自然段是对策部分,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怎么样将黄河精神时代化。三段中都有格式一样、内容对称的小标题,并且每一段论述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先是写为什么,然后写怎么样,最后写要达到什么目标,仅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传统的黄河精神是在治理黄河、与黄河斗争中形成的,现在治理黄河的主要武器是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技术和先进工艺,所以现代的黄河精神要增加新内容”,这是为什么“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要将时代的新观念、新理论,包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新内容,提炼和升华后融入到黄河精神中去”,这是怎么样“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以不断丰富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要达到的目标。最后一自然段,是结尾,写得也很好。总之,考生要认真体会这篇申论文章的内容、结构和逻辑。

第四,有说服力。这篇文章本身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充实的内容就很有说服力,但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原因分析。弘扬黄河精神必须将其时代化的理由,阐述了三点,分别从黄河精神自身方面、弘扬黄河精神方面、时代特征方面进行说服论证,都是从自身规律、内在要求等“根”上去剖析原因,所以很有说服力,文字很简洁,论述也很完整。

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篇文章不是脱离材料的。表面看,这篇文章没有提到和用到给定资料,是不是不符合作答要求呢?不是的,大家要注意审题,此题要求是“参考”给定资料,而不是“结合”给定资料。参考和结合,这两个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参考”的意思是为了学习或研究而查阅有关资料,只是查阅,可用也可不用;而“结合”的意思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这要求必须得用给定资料,所写文章要与给定资料有密切的联系。“参考”也不是说与给定资料不发生一点关系,文章的所感所想、所引所议,还是要源于材料的,不能与材料的主旨相违背,比如这篇文章的许多观点、论述,包括原因分析、对策办法都是由材料得来的,都是在对给定资料深入理解上总结提炼出来的。考生在作答“参考给定资料”试题时,一要避免完全结合材料的狭隘思想,二要防止天马行空,完全不管不顾脱离材料。

B卷

报考行政执法类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此卷

给定资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戴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做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L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L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L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L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长心存疑虑。L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L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L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L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L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饭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L县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L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L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致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延店则村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延店则村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做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舍,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柳延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56.7亿元,资助346万名家庭困难青少年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940所希望小学,为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行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伴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据2010年10月25日报载,截至2008年12月,G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这样的情况随着“撤点并校”的政策大规模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镇小学或中心小学合并,因个别条件无法合并的,直接被闲置。部分校舍被当地村委会再利用,作为临时教学点等,服务于周边村民。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做仓库,有的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来自Y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25日,Y市某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兴建的京温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红枣产品加工厂。这里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办主任张某介绍:本世纪初,生源开始锐减,2001年,有一个镇在校学生2400多人,可现在不到1100人,这个镇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记者采访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做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7.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生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的这一根本性的忧虑。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追问的。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真题剖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题目要求作答的是“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而不是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在作答申论试题前,要弄明白答什么后再下笔,不要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看到有“问题”两字,就马上答存在的主要问题。答问题的表现前,必须得把问题找到,先明确是什么问题,然后才能答表现。【一类答卷】

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难”:入学难、上学难。入学难的具体表现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少、条件差,而公办学校门槛高、收费贵,又因无本地户籍,常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入学很难。上学难的具体表现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教室简陋、无场地和办学许可,学校时刻可能被关停,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保证,经常发生转学、辍学;在公办学校上学,融入不到城市孩子中去,常有孤独和自卑心理,教材不统一使学、考不一致,家长无时间辅导。【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有两点:第一,答得非常准确、全面。这是完全按照题目要求作答的,答的是问题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只答“问题”。一方面问题找得很准,并且概括得也很精练。“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无非就说入学难、上学难这两点,通篇都讲入学时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上学后又遇到什么什么问题。另一方面具体表现也概括得很准确,基本上把这“两难”问题的表现都概括和归纳了出来。第二,答得非常有条理。这份作答没有只就表现答表现,而是先用一句话将问题概括出来,然后再分别答具体表现,显得层次很清晰,达到了题目中“有条理”的要求。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答题思路&要点】

对一句话的理解,近几年的试题中经常出现。作答时首先要对出现这句话的地方前后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准确地掌握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其次要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分析出关键词所指向的内容,比如此题的关键词就是“不绝希望”,“不绝希望”所指的是教育,然后再进行作答。作答时,就答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答,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述清楚,让人明白为什么说这么一句话即可,其他的诸如怎么解决问题、如何做到在困境中不绝希望等内容不要答。【一类答卷】

面对贫困和高昂教育费用的困境,许多农民仍然将希望寄托于教育,他们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孤注一掷地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他们明明知道即使这样,孩子也不一定能摆脱现在的困境,也未必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对教育绝望,仍然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在艰难中仍然坚守着,对教育充满期望。【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首先指出困境是什么,然后用一句“农民仍然将希望寄托于教育”说明“不绝希望”指的教育,一开始就把最关键的内容答出来,然后答具体的做法,接着分析为什么这么做,最后用了三个“仍然”强调“不绝希望”,使得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

这道题的实质是,通过“给定资料3”介绍的情况,要求考生知道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是怎么回事,在L县是怎么开展的,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写一封致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向群众阐释、宣传这种办学模式。基于这种认识,以宣传办学模式为目的的这封信就应该有如下这些内容:什么是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办学模式,怎么样采取(要做哪些工作)、采取这种办学模式有什么好处、呼吁和号召家长做什么。只有把这些内容写进去,才是真正、全面地宣传了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才符合题目的作答要求。【一类答卷】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为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我县将在农村中小学采取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将各村学生集中到较大规模的学校以寄宿的形式就学。采取这种模式,一是响应国家发展边境教育的需要。为响应“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一号召,我县将采取寄宿制教育。二是适应我县农村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生源又逐年减少,联村办学势在必行。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将分散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可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整合资金,利用“义教工程”等项目资金完善了学校各项设施;二是整合学校,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了学校布点;三是整合教师,根据学校规模精干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师资水平。对学生来说,一可以有大量的学习时间,二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辅导,三可以接受集体教育;四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希望您们能够支持这一办学模式,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L县教育局【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就完全符合题目要求,把应该有的内容都答了出来,把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阐释得非常清楚,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一开始,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出我县要在农村中小学采取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没有拖泥带水。然后阐释这种办学模式是什么意思,让各位家长知道这个办学模式是个什么样的模式。接着分析为什么采取这个办学模式,用了“三个需要”,分别从国家、教育工作实际、教学质量三个方面阐释采取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原因和必要性。接着写出了做了哪些工作,也就是介绍怎样采取这种办学模式,通过资金整合、学校整合、教师整合“三个整合”的概括来阐明。接下来,指出这种办学模式对学生来说的好处,也是用了“四个可以”这种高度概括的形式阐述的。最后,提出了希望和号召。整个作答,浑然一体,逻辑性、条理性和概括性极强。此外,作答无论是介绍为什么采取,还是阐述怎样采取,抑或是阐述办学模式的好处,都处处落笔在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上,尤其是开头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以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起笔,以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收笔,真正达到了题目中要求的“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的假定身份是受组织指派到农村支教的人员,所答的原因和建议是供上级部门参考的。作答前,一定要把这个定位找准。希望小学遭废弃,一方面说明当初建设希望小学时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说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民脱离土地走向城镇,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希望小学遭废弃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原因的时候,不能只就问题表面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背后时代的发展和大环境的驱使。【一类答卷】

希望小学遭废弃,表面原因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些学校包括希望小学被撤并。深层原因是农村儿童随打工父母到异地就学,使生源锐减,农村税费改革使教育经费降低。更深层原因是城镇化速度加快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对已经废弃的希望小学,建议要维护好、利用好。村里要制定制度,将维护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由村委会进行检查监督;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村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校改建成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或出售、出租用于发展村级产业,避免闲置浪费。二是对今后希望小学的建设,建议要从实际出发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城镇化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趋势,有长远和科学合理的规划,立项前还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严格论证,避免盲目乱建,再次出现过剩、废弃。三是对希望工程经费使用,建议改变投入方向,将更多的经费由侧重校舍建设转变到侧重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上来。【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答得很好。分析原因部分,虽然写了三点,但是从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更深层原因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使作答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很具体,具体到村里制定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出售或出租,考虑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征求各方面意见,经费改变投入方向等这些层面上来,并且每一个建议前都以“对……”开头,一方面增加建议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显得作答十分全面,而且还使得条理清楚。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的立意较为宽泛,只要答出对这句话的深入思考即可。要理解好这段画线部分,首先要理解“给定资料7”的内容,“给定资料7”主要提到的内容是乡村文化衰落,乡村教育文化缺失,传统生活方式在消亡和日常生活形态在解体,乡村失去了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和乡村社会文化精神,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农村人们特别是农村青年人对乡村文化缺少亲和力、归依感而城市文化却没有建立起来,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相互纠结,等等。这些都是令人忧虑和引人思考的,对此我们应该有如何的认识和思考,把这种认识和思考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就是本题的作答宗旨。【一类答卷】

紧紧扼住乡村文化衰落的咽喉

对于乡村文化,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文化的衰落。

放眼现在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乡土、单一和淳朴,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紧张、利益至上和金钱万能。在悄无声息、浑然不觉中,一些乡村几千年积淀下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和崩溃;农村的邻里乡亲关系变得利益化,道德价值也用钱来衡量了;社会治安失去了安全感,夜不闭户也被冰冷的铁锁取代;文化生活也摈弃了传统曲艺,追捧起暴力、色情和“三俗”;一些原本可爱的青少年也失去了善良、朴素的“基因”,变得趋炎附势、急功近利。在这些乡村,优秀、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消失,乡村文化危机四伏、岌岌可危。

乡村文化的衰落有内外两种原因:一是外界的冲击。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普及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外的、城市的文化形态涌向农村,严重冲击和影响了乡村文化。二是农村长期忽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农村片面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的教育、发展和弘扬。

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务之急是应该紧紧扼住乡村文化衰落的咽喉。

第一,要遏制住传统文化形态的消失。要大力保护好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对风土人情、戏曲曲艺、传统工艺和民间习俗要采取抢救性保护,进一步加大传承和弘扬力度。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培育发展的“土壤”,使这些传统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村和农民之中。

第二,要遏制住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要采取“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对先进的文化,要积极吸收融入到乡村文化中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容;对落后和不良的文化,要坚决抵制,同时要防止乡村文化中的落后和糟粕部分孳生,不断净化乡村文化,让乡村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高地。

第三,要遏制住忽视发展乡村文化的错误思潮。对排斥和忽视发展乡村文化的要予以纠正,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繁荣。

第四,要遏制住文化“失根”现象的蔓延。乡村文化的衰落导致了人们的“失根”,要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夯实文化的根基,弘扬文化传统,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培养人们对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再也不让这些乡村少年、农民工和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无家可归”。“失根”的人们,呼唤着衰落的乡村文化;衰落的乡村文化,期待着人们的回归。我们要挽起手来,共同去挽救这日渐衰落的乡村文化,努力让这渐行渐远的乡村文化归来,使我们都“有家可归”。【阅卷点评】

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和立意都非常准确,完全切合给定资料和题目要求。“给定资料7”第一句就指出“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最后一句又指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追问的”,通篇都是说乡村文化衰落的,所以把论述的主题选择在乡村文化衰落上是完全符合给定资料的。再者乡村文化衰落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遏制住它的衰落,所以选择“扼住乡村文化衰落的咽喉”这个角度也是非常合适的。标题用“紧紧扼住乡村文化衰落的咽喉”,既醒目响亮,又切合主题,有实际内容,是非常好的标题。

这篇文章内容非常充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直入主题,提出乡村文化衰落的问题,把论述的“火力”集中在这一点上。然后,第二自然段是谈乡村文化衰落的表现,这是联系实际部分,都是联系现在农村文化衰落的实际,用分号隔开分别谈了文化衰落的几种现象,最后一句把问题的严重性提升,指出这是危机四伏、岌岌可危。第三自然段,分析问题部分,分析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是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分析的,虽然是两方面但属于“全包含”,分析得非常全面、深刻。第四自然段,又是一句话,承上启下,提出中心论点,这种写法一方面突出了中心论点,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中心论点。下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四条对策,是解决问题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个段落标题拟得很好,四个“要遏制住”与标题“紧紧扼住……”相对应,使文章标题和内容协调一致,突出体现了是紧紧围绕中心和标题而论述的。最后一自然段,是结尾,写得很精彩,失根的人们和乡村文化的衰落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号召和呼吁,又扣在了题目中提出的“无家可归”上。

第2篇 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

A卷

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此卷

给定资料

1.全球海洋面积大约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亿吨。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进行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根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有30亿~70亿吨,有关部门测算,整个南海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有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

国家海洋局某负责同志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经常用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大概是120名;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界排名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的长度和国土面积比。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排名90多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84公里,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渤海是中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

濒临渤海的二界沟是某市最大的渔港,过去城里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都到这儿来上海货。可眼下,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船都停靠在码头上没有出海。“去年上冻之前,船上坞,一直停到现在。”一位码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污染,渤海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都不愿意出海了。有些大船一停就是半年,只有零星几条小船还出海打鱼。正说话间,一条出海的渔船回来了。

记者:“出去多长时间了?弄到啥了?”

船老大:“哪有鱼啊,两天就那点虾爬子。”

记者:“是不是你这船不行,不能到远的地方去?”

船老大:“这船能跑十多海里呢,远处也没有什么货,油用得多,赔得更多嘛。”

船老大告诉记者,出去两天,走了五海里,打上来的东西就卖个几百块钱。可工钱、油钱,再加吃喝,一天就得一千块钱,倒赔。

船老大:“三四年前这个季节,我一网下去就能打上四五百斤虾爬子,真能致富哟!可好光景太短啦。眼前这些小的可怜的海货只配做饲料,卖不上价。”

根据某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

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查显示,2003年到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污染、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000年到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权威部门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积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资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截至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接近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9.87%,并且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三大五小”的经济区域整体布局,为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可能达到11.11%,2020年将达到15.84%。

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根据《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蓝色经济区将被打造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但是,该省目前存在着实施“集中集约用海”的障碍,所谓“诸侯经济”发展态势明显。沿海各地申请用海项目大都局限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遍地开花,重复建设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有望打破这一瓶颈。

该省知名专家W分析:“如果从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来审视,需要明确一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策略;放在黄河流域来定位,则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他认为:“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的大港口、大交通、大钢铁、大能源、大电力、大石化、大造船基地,将拉动整个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猛崛起……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并非仅仅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要争取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都已陆续进入国家战略。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它依托唐山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京津等大城市的区位、人才优势,发展潜力极大。根据国家批准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其工业区产业确定的功能定位是: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的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W呼吁:“我省也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另一方面,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经相当高,为我省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有识之士都赞同把原来分散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域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地,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半岛地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悉,该省拟打造蓝色经济区主体区“两城七区”,包括两个海上新城以及重化工业集聚区、机械制造业集聚区、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海洋化工业集聚区、海洋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海洋能源产业集聚区、石油产业集聚区7个工业区。“两城七区”的功能定位有交集,但主导产业在其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各有所异,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中的比重将得到大幅提高,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目的。

3.日本濑户内海是半封闭的内海,曾是天然的鱼仓,日本列岛最富足的海港。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为全力发展经济,将濑户内海沿岸选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此后,这里便逐渐成了工业部门的下水道,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随意排入内海。1955年以后,濑户内海的污染日甚一日,原来十几年一次的赤潮,后来发展到一年几百次,鱼虾绝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熊本县水俣湾的百姓吃了从濑户内海中捕捞的被高毒性的汞污染的海产品,导致痴呆麻痹、精神失常。只有4万居民的水俣湾镇,竟有1万人得了这种病,更可怕的是水俣病还具有遗传性。水俣病震惊了世界。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下决心着手治理濑户内海,首先,颁布实施《水质污染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还针对濑户内海特别制定了《濑户内海保护临时措施法》,决定对排入濑户内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工业废水负荷量减少一半,并规定3年之内,逐步将与工业废水有关的污染负荷量减少到规定程度。该《措施法》实施了3年,又延长了2年,事实证明它对恢复该海域的良好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不使前功尽弃,日本国会通过决议,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改为永久性的法律,更名为《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为了切断污染源头,政府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迁离濑户内海,并大大减少填海造地的面积,濑户内海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划为国家公园,建立了800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还协调建立了该海区沿岸13个府县和5个市的知事、市长参加的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制度。在治理海洋污染的过程中,这种联席会议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时,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投资,各种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一年到头连续在海上观测,并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污染综合调查,对濑户内海的污染现状、如何治理了然于胸。通产省成立了防止濑户内海水质污染研究会,海洋生物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其他许多省厅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以及大学和民间团体也都从事着与治理海洋污染有关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半官方的濑户内海环境保护协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民间环保组织更是大量诞生,规模之大居世界首位。社会各阶层都在宣传保护濑户内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30年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濑户内海水质已基本恢复到良好状态,海洋渔获量明显增加。日本有关专家指出,现在回头看,以前日本在海洋利用的环保问题上,的确缺乏先期的规划和管理。现在,“综合性海域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学者都很重视和关注的课题,一些国际学者最担忧的情况是对海洋的无序开发,希望各国政府能以此为鉴,因为无序开发将给海洋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还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特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这项“退耕还海”计划是对西斯特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特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特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疏浚西斯特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特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们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水道。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

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的面积均大幅度减小。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的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5.1962年,在“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的鼓舞下,南方某市数万名士兵、学生大搞围海造田,历时4年,西郊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10多平方公里的大海变成了一个大型军垦农场。1969年7月28日,一场12级台风突袭,数层楼高的海浪涌入海堤,市区平均进水一两米,一艘外轮甚至被从港口抛到了山上。牛田洋军垦场的海堤被削得所剩无几,抢险队员以肉身筑成人堤,欲阻挡滔天巨浪,结果,一眨眼队伍便被冲入海中。30多个小时后,他们耕作的地方成为一片汪洋,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殉难。一场台风,大海夺回了本就属于它的土地,夺回的速度比数万名狂热军民围海造田的速度快了几千倍。“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一个轮回只有7年!这真是“奇迹”,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奇迹”!

6.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我国领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全部区域,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领海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千个岛屿,最大的为台湾岛,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2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开发海岛,是树立现代国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海岛保护法(草案)》首次提案审议,10月27日,再次提请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预计该法案于年底出台。

阳光、沙滩、蔚蓝色的海水,珊瑚礁石垒成的渔村,停泊着几艘小渔船的渔港,这里是南海的西岛。2002年以来,南海某市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海岛管理制度,涉及海洋海岛开发保护规划的编制、海岛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属地对海岛的有效监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岛能出现令人欣喜的状况,正是该市通过尝试一些新的制度和做法,协调了海岛开发和保护关系的结果。

海岛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又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非常困难。比如珊瑚礁,它是岛屿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要在清洁且温度适宜的海水中才能生存,珊瑚遭受到污染、破坏,不但岛屿整体环境会恶化,海岛的存亡也会受到威胁。有关专家指出,《海岛保护法(草案)》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把海岛和海岛周边的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来保护,这里面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岸带、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海域等等,陆地周边的环境对于海岛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在海岛资源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性质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充,从岛屿扩展到整个海洋环境及各种资源,从有居民的海岛扩展到无居民的海岛。草案规定,无居民海岛所有权属于国家,防止随意侵占和开发无居民海岛的行为,保护的目标更加充实和明确。可以这样说,《海岛保护法(草案)》提供了一种认识海岛价值的新思维,它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是极为重大与深远的。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言语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

真题剖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问的是“死海是什么意思”,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通过阅读给定资料要对“死海”这一词作出准确的理解和解释。作答此题要注意三点:(1)一定要把作答内容落到“死”上,正确全面地阐释“死”这一含意,不要面面俱到,答什么缘由、表现、怎么开发保护等,冲淡主要作答内容。(2)要尽量使用一些与“死”相呼应的词,比如丧失、没有、不能等。(3)要注意简短,作答不能太啰唆,把主要意思尽量地用最少的字数表达出来。对于字数要求少的题,一定要答精,把有限的字数都答在最核心内容上,不要为可有可无的内容浪费字数。【一类答卷】

死海的意思就是丧失海洋功能、不能发挥海洋应有作用的海。虽为海洋,但不能涵养环境,不能养育鱼虾等生物,不能承载海洋生态,丧失自我净化功能,无法在短期内恢复生态,不能给人类带来益处,只能带来赤潮等灾害。【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不到100字,但把“死海”的意思解释得很全面、很准确。第一句总说,指出死海的意思就是丧失了海洋功能、不能发挥海洋应有作用的海;然后连续用了四个“不能”,还有一个“丧失”、一个“无法”等与“死”相对应的词具体描述死海的“死”,寥寥几语就使“死海”的“死”以及严重性、危害形势跃然纸上。对解释词语类试题就应该这样作答,要尽量把所要解释的词语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评卷老师的面前。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是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考生要答出对这句话的本质理解和深层次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两个“毁灭”,而作答重点应放在最后一个“毁灭”上。我们知道,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两点:一是海洋污染的危害十分严重;二是人类要警觉。作答此题,就要从这两点出发去谈理解。作答时思考问题要深、要远,要更准确、更本质,这就是《申论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所以此题不能答得表面化,不能泛化,既要看到表面的含义,又要看到深层的含义;既要看到现实的危害,又要看到长远的危害;既要看到对海洋持续发展利用的危害,又要看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危害,等等。【一类答卷】

这句话是说海洋污染危害严重性的。海洋污染不只是危害鱼虾等海洋生物,而且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使海洋丧失功能,成为死海,带来灾害;更有甚者还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应引起人们的警觉:高度重视海洋污染,从我做起,加强整治,减少污染,大力保护海洋。人类保护了海洋就等于保护了自己。【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就是按照题中“这句话”的两点主要意思答的。第一句话(每一句话为一句话)指出题中“这句话”是说海洋污染危害严重性的。然后,从三个层面解释海洋污染的危害,使危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谈到了人类要警觉,要重视海洋污染,加强整治,尤其是结尾一句“人类保护了海洋就等于保护了自己”从更实质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了更深的解读。“这句话”说海洋污染严重性的背后就是这层意思。总之,大家要记住作答此类试题不要表面化,不能简单阐释一下海洋污染情况,浅尝辄止地谈一下危害就算了,这样答不足以构成对这句话深入、本质的理解。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对于此题,就是让我们答出从我国和荷兰围海造田、退耕还海的具体事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领悟,今后应该如何去做等这些内容。因此,作答“启示”类试题,一定不能就事说事,由海谈海,由湖说湖,应该由此及彼,谈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谈对今后工作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东西。比如此题的启示就应是由海由湖上升到整个自然,上升到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这才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启示。【一类答卷】

这两个例子启示我们,对待自然要坚持四个务必:(1)务必尊重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时,要对自然怀有崇敬之心,尊重自然,不能不顾自然规律而恣意妄为,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2)务必科学开发。在对自然开发利用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开发,要根据实际慎重开发、适度开发、科学开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发利用。(3)务必保护为先。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注意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为先,在开发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4)务必加快补偿。对已经破坏的大自然要加快补偿,加大治理力度,尽快恢复自然生态。【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答得很全面、很深入,完全符合启示类试题的答法。一是这种启示上升了高度,没有就围海(湖)造田、退耕还海(湖)一事就事论事,而把这一具体事例上升到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上,这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真正的深入领悟和启发。二是对这些启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提炼,用了四个“务必”,不但使层次更加清晰,而且回答得有特色,每一点都有小标题而且都是六个字,对仗工整。三是作答得全面、深入,层层递进,由尊重自然规律写到怎样开发,再到怎样保护,最后又对已经破坏的应该怎样补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呈现出很强的逻辑性。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

作答此题首先要搞清让我们答什么,对于一份报告(公文)的内容要点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报告内容的要点,是指这个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比如基本情况、工作目标、重点举措等;二是语句内容要点,是指这个报告有哪些语句,比如积极争取、加强协调等提纲挈领式的具体语句内容。这道题要求我们答的是报告内容要点,而不是具体一句一句的语句内容要点。实际上,这个报告如果要写的话得一万多字。这绝不会是让我们在400字内把语句内容的要点答上的,题目要求内容全面,如果作答语句内容的要点,400字是绝对不能做到“内容全面”的。自去年开始《申论考试大纲》增加了一句话,是“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也说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来分析这样一个报告应该写哪些内容。我们谁都没有看到这个报告,也不知道这个报告是怎么写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报告,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推测这个报告应该具有哪些内容要点。搞清这一点后,再看这个报告,应该写四部分。第一,先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包括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半岛经济情况等等,先让阅读这个报告的上级领导机关有一个总体印象。第二,要写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对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让上级机关认识到确实应该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三,要写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就是要做哪些工作,怎么去做好这些工作,包括工作目标、原则、任务、措施等等。第四,要写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的前景规划,包括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把这些整理出来,就是这道题的答案。【一类答卷】

内容要点包括:(1)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我省海洋经济的基本情况、半岛现状、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状况等。(2)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现实需要;二是推动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等建设的现实需要;三是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破“诸侯经济”,防止重复建设的现实需要;四是加快发展黄河流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乃至东部沿海进一步崛起的现实需要。(3)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写半岛地理位置、海洋资源、海岸地貌、产业基础、周边环境等适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近几年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4)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我省要做的工作,包括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以及近期和远期规划。【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就正确理解了题意,从报告的内容的要点上去答,指出了这个报告应该具有的内容,作答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也考虑得比较全面。先是介绍总体情况,这是一篇报告一定要有的,也应是在第一部分出现的。题目没有告诉我们哪个省,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省的情况,我们作答只能把一些要写的内容列上。然后写重大意义,这一部分应该展开写,把一些报告语句的要点答出来,因为整个“给定资料2”都谈为什么要纳入,纳入有什么好处的,所以考生能够从中归纳总结出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意义,这是应该作答的内容。接着又写可行性分析,这是必须有的内容,请求纳入国家战略一定要深刻阐明纳入的可行性,但对于可行性分析考生掌握的材料太少,时间少,是不能分析出来的,所以只要把应作答的内容列上即可。最后是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这一点也是必须有的内容,但具体干什么资料没有给出,资料中没有给出的,我们就等同于不知道,只要把要写的内容列入即可。

作答申论试题千万不要照抄材料原文,给定资料可以用但要用得巧妙。大家用最朴素的思维想想:作为能力测试,作为全国第一考的公务员申论考试,它会出一道20分的题考大家查找和摘抄资料原文的能力吗?它会容易到不假思考抄写几句就能得分的程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么摘抄作答几乎是得不到分的。大家一定不要相信一些培训机构、网站、辅导书上那些所谓专家们所鼓吹的试题的答案都在资料上,要到资料上去抄等诸如此类的论调,这些都是误导。大家记住,真正的答案内容是在资料外的,是需要大家根据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思考、判断后得来的,是需要你动脑,动智慧的,而不是轻而易举去材料中摘抄就能得到的。这一点,不是谁说的,而是这种考试性质决定的。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言语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围绕“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自选角度,不是非得写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能理解得太狭隘了。此题的立意范围可以是写海洋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也可以写海洋的保护,还可以写海洋的开发。写文章时要注意四点:(1)要拟有实质内容的实标题,实标题的意思就是看到标题就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2)要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最好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所写的内容要围绕中心论点去写。(3)要参考给定资料,不能脱离材料而夸夸其谈,一定要运用好给定资料。选择材料一定要围绕中心,选择那些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对于那些偏离中心的素材是不能使用的。(4)要尽可能避免论述关系类文章。关系类的文章不好写。申论考场时间紧、题量大、字数有限,是不容易把关系类文章写好的,只要大家不是对要论述的关系十分熟悉,只要大家文字功底不是很高,就不要在考场写关系类文章。【一类答卷】

海洋开发: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显示,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天然气资源储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储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为240亿吨。

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需要我们充分开发利用。那么对于海洋开发,我们应该走什么路呢?走按需求开发之路,有什么需求就开发什么,有多大需求就开发多大吗?前些年,为发展经济追求GDP增长,过度向海洋攫取,造成了海洋污染,几乎变成了“死海”。1962年,南方某市搞围海造田,历时四年建成了一个10多平方公里的军垦农场,最终一场台风巨浪,把这个围起来的农场夷为平地,还造成了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殉难。国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日本濑户把内海当做工业部门的下水道,使内海海洋污染严重,导致灾害不断,疾病频发,后经多年治理才得以恢复。荷兰“围海造田”几百年了,现在为了保护海洋生态不得不“退耕还海”。这国内国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海洋开发走按需求发展之路是行不通的。

海洋开发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也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的开发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换言之,海洋开发要走一条这样的路:以促进海洋发展为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条件和因素。

第一,海洋要全面开发。不但要开发海面资源还要开发海底资源,不但要开发海洋资源还要开发沿海城市、海岛资源,不但要开发海洋产业还要大力发展临港、涉海产业。只有全面开发,才能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第二,海洋要协调开发。海洋开发要协调推进,不能避重就轻,顾此失彼,各种海洋产业都要协调发展,特别是沿海省市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协调推进机制,避免“诸侯经济”和重复建设。

第三,海洋要可持续开发。海洋开发要适度、适可,注重环保,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使海洋不但能为现在利用而且能为今后所用,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宝库。

第四,海洋要统筹开发。海洋开发不能盲目,要权衡、兼顾各方面因素,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海洋的承受能力;既要兼顾海洋地理地质条件,又要兼顾开发的科学技术条件;既要兼顾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又要兼顾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等等。只有坚持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才能使海洋开发科学、适度、有效。

科学发展之路,是海洋开发的一条正确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海洋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阅卷点评】

这篇文章标题拟得很好,一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时代特色和政治高度;二是围绕海洋开发而写,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三是标题是实标题,标题内容就是中心论点;四是标题中引入冒号,增加了标题的亮色,显得新颖、别致。大家要记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不能随随便便拟个标题就算,一定要多动脑筋,把标题拟得亮丽、丰满,有色彩。

这篇文章线索选得好,以“路”为线索,重点论述了不能走什么路、应该走什么路、这个路是什么路、怎么样走这条路、走这条路会怎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围绕标题(中心论点)层层深入。

这篇文章对给定资料运用得很好,结合得很成功。写申论文章一定要结合给定资料,我们的思考、观点、主张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阅读、理解和分析给定资料基础上得来的。所以,我们作答内容一定要与给定资料有天然的联系,绝不能不着材料边际,不顾材料内容,而大写特写。但是,又不能照抄照搬材料,不能大篇幅地摘抄给定资料原话,要巧妙地运用,巧妙地结合。

文章一开头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资源丰富,并且用给定资料中的有关数字进行了说明,为下文展开论述做了铺垫。正是因为资源丰富才要开发利用,正是因为要开发利用,才要探讨怎么样开发利用(走什么样的路)。

第二自然段先是承上启下,引出“我们应该走什么路呢?”然后从反面论述,证明走其他的路不行,进而引出中心论点“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一段写得很精彩,都是用给定资料的例子,很好地结合了实际,结合了给定资料。

第三自然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指出了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且详细阐明了海洋开发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什么样的一条路。写得很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接下来,连续四个自然段对怎样进行海洋开发,也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进行了论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和一个根本方法,每一条都紧扣在科学发展观上。最后一段结尾,短小精悍,再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并且用一个条件复句展望了走科学发展之路所达到的效果和前景,以一种展望的形式收笔,使文章浑然一体。

B卷

报考行政执法类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此卷

给定资料

1.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内,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海洋污染愈益严重。海洋污染的治理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像渤海这样的内海,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渤海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但近30年来污染加剧,情况堪忧。调查显示,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2000年到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联合制订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碧海计划》),旨在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碧海计划》总投资500多亿元,实施项目427个,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实施区域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和渤海海域,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实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拟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2001年至2005年要实现的近期目标是: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科学调查与检测结果证明,陆源污染对渤海威胁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泄漏、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在近期治理阶段,为遏制陆源排污,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渤海沿岸有分属在三省一市的13个城市,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多行业在渤海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都对渤海负有监管职责,但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监管范围,“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渤海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实现管理体系、检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的对接统一,这也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2004年渤海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污染范围比上年扩大。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较上年面积增加约0.6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35%。其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4%、56%和57%,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近年来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渤海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度、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显然,《碧海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但是很多专家也指出,不能否定实施《碧海计划》的积极意义,它毕竟为其后《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而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城市成为适宜所有居民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家园。

扼守渤海海口的W市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宜居城市”称号。W市为了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准备扩大城市的“宜居”范围,决定把污染海水的养殖业逐步取消或迁出市区,此项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如W市城区东侧的海湾,以前有成片的养殖区,远遥村的村民在这里搞养殖,多年过去了,养殖业富裕了村民,却造成了污染,沙滩上到处是垃圾,如今一下雨,污水冲刷着垃圾堆,向大海直扑下来,沙滩脏得没处下脚,海水散发出扑鼻的恶臭。新码头的修建已经动工,眼下正在用建筑垃圾填海,渔港码头搬迁到这里,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村民们说,它们会转移污染,会把这里的海水弄脏,村子弄脏,村里的小渔船也就将没有生存空间,另外,远遥村的村民们还养着几千亩扇贝,等渔港搬来后,这项生产也难以为继了。W市对海岸环境的整治,是从“景观治理”的角度来搞的,而市区周边的渔村,没有主打的旅游项目,常年以传统的渔业、海水养殖业为支柱。“远遥村的人也是W市人呀,他们什么时候也能过上‘宜居’的日子?”

W市所管辖的银滩自然环境优美,于2002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转为4A级旅游区。银滩开发初期的定位是建立一个旅游区,后来外省某大油田在此处投资4亿元买地盖房,准备将4000户油田职工家属搬迁过来。紧跟着,又有几家石油化工企业也来开发房地产,盖楼卖给自己的职工,相关石油、石化产业也准备搬迁过来。大喜过望的W市提出口号:“把银滩打造成不出石油的石油城!”据称,如果这些油田所开发的楼盘全部售出,可以安置60万人,现在整个银滩开发区大约只有2万居民。银滩管委会宣传科科长告诉记者:“某大油田投资5亿元,正在银滩以北建一个工业园,已经奠基了。”

W市今后怎样发展,怎样建设“宜居城市”,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市民认为,这里的城市建设年年上项目,名气越来越大,收入肯定越来越多,前景应该看好。一位出租司机说,十年前W市还破破烂烂的,现在真像个大城市了,来这儿旅游的人很多了,钱也好赚了。记者问他:“你们就不担心人多了,这里就不再清静了吗?”这位司机说:“挣不到钱,怎么生活,光清静有啥用?”

3.兵库县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区和港口区,沿海岸线的许多地区,工厂林立,许多海岸都被砌成了高大笔直的混凝土大坝,而这些工厂所在的陆地,很多都是填海形成的。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开始规划填海造地,从1945年到1975年,日本政府总计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并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内,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中转运输费用。日本有关专家指出,港口与工业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布局不仅使能源消耗量大的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汽车业成本下降,促进这些行业以及造船、机械和建筑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使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生物活动。整个日本的近海海域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严重工业污染,尽管后来政府立法要求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情况得到了一些缓解,但要恢复到以前的情况非常困难。由于工厂和城市长期排放污染物,海底大量滋生细菌,导致赤潮频发。其次是滩涂不断减少。日本环境厅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1945年至1978年,日本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过度的填海还导致日本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由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因此日本政府现在又不得不投入巨资,希望能够恢复生态环境,国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基金,并且引导地方政府、居民、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变和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环境。例如20世纪80年代,地处神户地区的日本钢铁公司搬走后,兵库县及下辖尼崎市政府马上把空地买了下来,经过20年的改造、建设,原来的大型钢铁厂变成了一块综合性绿地。在治理工作中,兵库县政府还鼓励大家在自己家周围和工厂区种植植物,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提供,并且在树木种植之后政府还提供三分之一的管理经费给一些民间组织进行维护和管理。当地官员表示:“我们计划用100年来彻底改变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难怪环保专家这样说:“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现在,日本的各种海洋环保研究机构正在不断进行各种实验,希望能够找到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更好的办法,这些实验包括人造海滩及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等等。经过把各种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实验,各种小鱼小虾、贝壳和海洋生物已经出现在人造海滩、海岸周围,显示着环境的改善。日本专家介绍说:“我们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难度,这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而且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关于恢复海洋环境的工作思路,日本专家表示:“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海洋和人类三者的和谐,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4.A市早在宋代就享有“东海明珠”的美誉。眼下,这里正在打一场保卫“蓝色国土”的扫黑战役。此“黑”非黑社会势力,而是污染所致“黑水”,A市海岸带流淌的黑水是漂染、造纸、电镀等企业排放的废水。J市与S市均为A市所辖的县级市。早在1997年,濒临海湾的J市准备在郊区西滨镇兴建“电镀集中控制区”。当时环保专家对选址作了这样的评估:“西滨镇位于J市城市上风向,地面水的下游,沿岸没有重化工产业,排污口较少,适于建设电镀集中控制区。”当时环保专家首要考虑的是当地海域环境尽量不受污染。至于会不会危及下游S市,那是其次的问题。事实上,兴建“电镀集控区”,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集控区电镀、造纸、漂染、制革等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具有严重化学毒质,对水产资源有毁灭性的破坏。二是A市所属的几个海湾都是内海腹地浅水湾,海水自净能力差,工业污水将随退潮排出,随涨潮返回,难于排向深海。三是海湾一带是省级蛏苗生产基地,也是红膏鲟、海鳗和虾类的产卵、成苗地,海水污染不仅严重损害上述珍贵水产资源,也给该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四是贝类具有附集重金属的特点,受污染贝类上市后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省水产厅发文,明确提出“按环保的条件评估,不宜在J市西滨镇设立电镀集控区”。但是,就在为选址争议期间,西滨镇已经陆续兴建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使下游S市附近的水头村深受其害。水头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蛏苗生产基地,80%的村民从事水产养殖,正常的年景,全村的养蛏收入都在四五千万元,所缴纳税款比一些乡镇的数额多得多。自从村里的溪流注入了来自上游西滨镇的污水,就成了墨汁一般的臭水沟,几千亩滩涂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至2004年,全村蛏苗近乎绝收,经济损失三四千万元。村民们失去了固定收入,年轻人被迫外出打工。多数人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癌症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对滩涂养殖区蛏苗死亡原因进行监测的结论是:受蛏苗培育区内海水高浓度铜的影响,其他超标污染物铅、锌、挥发粉、多氯联苯等也起到了协同作用,这也是培育内水质、底质环境逐年恶化的结果。

2006年1月,A市人代会通过《关于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确定将:“A市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列为政府必须无条件完成的一项“铁任务”。《决议》内容简洁明了,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措施和目标:市政府组织开展近海水域环保状况勘察调查,制订年度治理计划;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近海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理成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征收超标排污费;监督企业完善治污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确保达标排放;落实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和重点乡镇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制度,督促本地区污染源治理。2月政府通过了市环保局主持编制的《A市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方案》。3月有关部门完成了全市近海水域的污染源调查。4月政府出台了对近海海湾沿岸进行综合治污的具体规划。

市中心的生活污水有望得到妥善处理,最令人鼓舞的是“西滨镇电镀集中控制区”项目已被政府彻底否决,污染源头将被切断。S市政府也出台了“专项整治方案”将全市70家企业列入污染源监控名单。市政府还计划在四五年内投入3.4亿元用于海水治污,并将在5年内逐步淘汰全市的畜禽养殖业,尽力减少污染源。该市政府呼吁,对一些重污染企业将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如此作为,方可保证将整治工作“进行到底”。

5.天津地处环渤海中心,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滨海新区是海洋开发的主要地区,在临港工业区的施工工地,记者看到,一根硕大的管道将几公里外港口疏浚航道的泥沙源源不断地抽吸过来,在这里吹填造陆。工程负责人说:“这样做的话,既疏浚了航道又进行了吹填造陆。”临海工业区总体规划填海造陆80平方公里,而工业区在建设之中就始终坚持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围填。目前一期20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临海工业区主任说:“天津的南面污水一直影响到整个滩涂,形成一个浅滩,适合围海,既会改造这块的生态环境又可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那么在这里围海造地,到底有没有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呢?记者注意到,在新建的陆地上,原来被污染的海滩,已经变成了绿洲,草坪、树木随处可见,码头作业区的海水也变得清澈碧绿。

假日的天津港东疆港区,人们纷纷来到海边游泳度假,孩子们在柔软的沙滩上嬉戏游玩,但谁也想不到脚下金黄色的沙滩是人造的,沙子是天津港的建设人员千里迢迢特意从广西运过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天津港负责人介绍说:“东疆港区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港口布局按三大块布置,既有生产区又有物流加工区,还给天津市民留有十公里的生态岸线。”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上的一大亮点,而在规划中将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形成互补,则是滨海新区海洋开发的又一特色。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海洋部门为了鼓励围垦企业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于企业预留生态岸线,给予使用金的相应减免”等等。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根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20分)

要求:(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20分)

要求:(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社会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事例,请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

真题剖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根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不难,只要大家认真阅读,把相关内容找到,并加以归纳、提炼就能把这种原因概括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作答时要多答出几条来,把原因进行合理分类。作答此类试题要把握三点:一是要把原因找全,不要丢掉内容,也就是说概括要全面。二是要严格按照材料进行概括,不要把给定资料没体现的内容概括进去,也就是说概括要准确,人为主观推断的不要答进去。三是概括得要有特色,不要把原因找到后简单地罗列起来,也就是说要体现出自己加工处理的痕迹。这是最主要的,概括一定要突出特色这一点,平铺直叙地一二三,绝不是作答概括题的好方法。【一类答卷】

这多方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差”。“三多”:(1)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多,比例达90%以上;(2)污染源多,有陆源污染、船舶石油产品泄漏和海上石油开采等污染;(3)涉及部门多,影响地方政府治理积极性。“三差”:(1)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很难更新;(2)监管效率差,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不管排污;(3)法律约束力差,该计划是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很难实现各个体系的对接统一。【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把多方面的原因都答到了,并且将这些原因总结归纳为“三多三差”,这样很好,很有特色。“三多三差”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并且还使得条理清楚,内容全面、完整,十分符合概括类试题的作答要求。作答概括类试题一定要注意特色,体现自己的加工痕迹。实际上,所概括的内容大体都是这些内容,如果一句一句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下来,也可以,但是没有特色,不会得高分。如果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在作答形式上下工夫,同样是这些内容,稍微经过提炼、归纳,用一种别样的形式作答出来就不是一样效果。我们知道,申论所要测查的也正是大家这种归纳、提炼、加工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作答形式更加真切地体现归纳、提炼和加工能力。

2.“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答题思路&要点】

我们通过材料理解可知,渤海污染严重,是当时在开发利用渤海时没有注重环保,所以出现了“环保错位”。“错位”一词是指位置发生了倒置,该出现的时候没有出现,不该出现的时候却出现了。那么“环保错位”也就是该环保的时候没有加强环保,想环保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其实质也就是没有重视环保,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是一味地向海洋索取。因此,此题所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这一内容,我们作答这道题时,就要认认真真、全面深入、准确简明地把“环保错位”的实质阐释清楚,但不要作答怎么样避免“环保错位”,怎么样注重环保等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一类答卷】“环保错位”的实质是环保倒置,该环保的时候没有环保,想环保的时候已经晚了。环保应是与开发建设同步进行,一边开发建设一边加强环保,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实质是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重视环保,过度向海洋索取,导致海洋污染严重。【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准确地把“环保错位”的实质意思阐释出来。一是作答逻辑性很强。先阐释表面意思,把最直接的解释放在第一句,先答最主要的,把最关键的话放在最前面,这是作答此类试题的技巧。然后通过一个“应是……而不是……”句式对环保错位进行了深入阐释,把开发建设和环保的关系(或称位置)进行了详细解释,使“环保错位”的内容更加明晰。最后,阐释了环保错位的实质内容,是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重视环保,过度向海洋索取等造成了环保错位,再次把“环保错位”进行了解读。二是作答简洁明了。整个作答总共三句话,不到150字,把“环保错位”的实质阐释得十分准确、清楚、明了。

二、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20分)

要求:(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这道题的题目出现了两个“具体”,一是具体问题,二是具体建议。这告诉我们B类职位是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的,是执行机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具体问题,所要提出的解决措施办法是具体的措施办法。所以作答的内容不能太宏观,太原则化,不能是思路性的东西,也不能是指导性的东西,而应是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作答的内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和职位要求。就给定资料,W市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共有三个:一是养殖业污染海水,养殖区附近脏乱差。二是渔港码头要搬到养殖区远遥村那里,村民不满。三是对海岸环境的整治是从“景观治理”角度搞的,没有旅游项目的村子覆盖不到。这些都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是十分具体的问题。至于石油化工企业在银滩盖楼,建工业园,还有司机的说法等都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给定资料没有表明这是问题,材料中没有态度,我们就不能妄加认为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在考试中,我们无论分析问题还是作答试题都要严格遵循给定资料,给定资料提供我们多少信息,我们就知道多少,没有提供的就等同于不知道。退一步讲,即使这些是问题也绝对称不上具体问题。【一类答卷】

针对养殖区污染问题,一是环保部门牵头,水产养殖、海洋监管等主管部门配合,组成综合整治组,对养殖区环境进行限期整治。二是乡镇政府要组织村民对垃圾进行清理,减少排放,提高村民保护海洋的意识。三是水产养殖主管部门要逐步规范养殖业发展,并尽快迁出市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渔港码头搬迁问题,一是规划部门和码头管理部门要进行科学调研论证,不应搬迁的,马上停止搬迁;适宜搬迁的要做好当地村民的解释工作。二是有关部门严格监督码头搬迁工作,保护好环境不遭破坏。

针对“景观治理”问题,一是调整和完善“宜居城市”规划,做到全市“全覆盖”。二是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上要向没有旅游项目的渔村倾斜。【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对三个具体问题都一一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些建议都非常具体、实际,有执行部门,有工作分工,有完成标准等等,针对性强,切实可行。从B类职位角度看,这份作答完全符合职位要求,也符合题目要求。每一条都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每个具体问题都提出了具体建议,是一份很优秀的作答,大家要认真体会这种作答要求,分清A类职位和B类职位在作答对策建议类试题时的不同之处。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20分)

要求:(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社会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是一道情景模拟试题,考查考生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具备的实际能力。题目要求对一项“推进对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行动进行宣传,草拟出宣传纲要。在工作实践中,政府对一项工作行动进行宣传,就是要告诉群众政府要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目的是统一群众的思想,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此题的作答内容应该包括:为什么要采取这项工作行动,怎么样采取,分哪些阶段或步骤,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群众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此外注意要站在政府角度,体现政府精神,作答要真实、客观、实际,有分寸,内容不能太漂浮,文学色彩浓的言辞要尽量避免。【一类答卷】

市民朋友们,现在我市近海水域的污染十分严重。往日素有“东海明珠”的蓝天碧海,现在被流淌着的黑水所污染,这给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进行彻底整治。市政府把推进近海水域污染整治作为必须完成的一项铁任务,四五年内计划投入3.4亿元作为整治资金,整个工作分为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完成污染源调查、出台具体规划、全面实施整治四个阶段。市政府在整治过程中坚持“四个坚决”:一是对不符合环保的项目坚决否决;二是对列入污染源监控名单的企业坚决控制排放;三是对畜禽养殖业5年内坚决淘汰;四是对重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市政府有决心、有责任、有能力带领全市人民打赢这场攻坚战。市政府希望广大市民关心、支持我市的污染整治工作,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投身到这场污染整治的会战中来,为实现我市碧水蓝天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非常好,完全符合政府的宣传纲要内容。一开头就直面现实,指出我市污染严重,已对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这是陈述为什么要采取这项工作行动。然后又指出举全市之力、四五年内计划投入3.4亿元、整治的四个阶段、市政府的“四个坚决”,这些都是写怎样采取这项工作行动的。可贵的是,这些都是给定资料里的内容,经过了整理、提炼和加工,材料运用得很好,所总结的四个阶段、四个坚决都很好。最后,市政府的希望是写需要群众做什么、怎么做的。“为实现我市碧水蓝天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既是号召又是这项工作行动要达到的目标。这份作答是把所有的宣传要点都进行了提纲挈领地陈述,并且十分明确地体现了政府精神,也达到了使全社会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的目的。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事例,请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是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一定要围绕着题目去写,“海洋的健康”这个题目比较宽泛,考生可选择的角度比较多,最好选择维护海洋健康这一角度,因为这种角度是最符合给定资料主旨的。选好角度之后,还要确定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再确定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论证,怎么开头结尾等。最后,要把握好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文章写完。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一定要结合给定资料中的事例,一定要让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一定要条理清楚,语言畅达。【一类答卷】

海洋的健康

海洋是人类的重要家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海洋的健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维护海洋的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维护好海洋的健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海洋。

可是,现在海洋的健康却正在受到威胁。海洋污染是最大的杀手,仅以渤海为例,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高达90%以上,沿岸的1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残渣的大量排放以及船舶石油产品泄漏、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添加剂的污染,使海洋不堪重负。据调查显示,渤海近30年来污染加剧,从1983年到2004年,短短20年间就有33种鱼类灭绝,每年都发生赤潮10余次。

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强调GDP,忽视环保,为发展地方经济舍去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三是人们对海洋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思想和行动上一放松,污染的闸门就会被打开,海洋的健康就惨遭破坏。

海洋的健康需要我们精心维护。那么如何维护好海洋的健康呢?答案很简单,一是“治病”,二是“防病”。“治病”,就是对已经污染的海洋要进行集中整治,把“病魔”除去。为此,要集中力量,政府带头,企业参与,动员群众,加大投入,采取集中攻坚会战的形式对海洋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务求“药到病除”,使海洋的肌体重新恢复健康。“防病”,就是预防,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海洋不至于再被污染。为此,要建立海洋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水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近海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企业超标排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海洋保护意识,使我们的海洋永远保持碧水蓝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的健康,针对污染较重的渤海,先后出台实施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治理和保护海洋。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我国的海洋保护好、建设好、开发好、利用好,把我们伟大的海洋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海洋事业繁荣而美好的明天。【阅卷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角度选择得很准,“我们要维护好海洋的健康”的中心论点确定得也非常正确。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把中心论点提出,然后用了一个比喻,很形象生动地把中心论点提升到事关自己生命这样的高度,并且还强调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第一自然段只有三句话,由海洋入笔,直击海洋健康,提出中心论点,又把中心论点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第二段起笔提出海洋已经不健康了,然后接着把海洋污染提到论证层面上来,因为给定资料是讲海洋污染的,所以这一句把海洋健康和给定资料核心内容海洋污染联系起来。紧接着论述了海洋污染的严重形势,进而论证了海洋的不健康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这一段是结合给定资料,所有事实和数据都是来自给定资料。

第三自然段,分析了造成海洋不健康的原因,从三方面分析,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比较全面和实际。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由分析问题部分转到解决问题部分,语言精练,承转自然。

第五、六自然段,写解决问题的。它用了“治病”和“防病”这两个比喻,恰好与海洋健康相对应,这样写既恰当又形象生动。大家要记住这种写法,解决问题没有写一二三四五,罗列一些措施,而是把这些措施进行分类归纳,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

结尾,写得很讲政治。起笔写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然后写了我国已经采取的措施,这也是来源于给定资料。最后一句,以“相信”起头,表达了信心和决心,由海洋健康上升到整个国家海洋事业,在视野顿时开阔之后收笔结束,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3篇 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

1.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肯定了该集团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创品牌,让我们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贴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温县农科所,总书记勉励科技人员为粮食高产稳产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焦作市隆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总书记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把储备粮食管好。

9月3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安徽考察。在滁洲市凤阳县小岗村,他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今年10月,记者就广东产业转型问题进行专访,决策专家C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它所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去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越“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间将超过韩国。这种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一句话,广东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然而,广东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二三十年广东及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计算机电源线,怎么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工序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为成品卖到海外市场。在严格意义上说,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权的会计和设计部门全是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近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七八美元。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代化重工业的启动将成为广东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特色,珠三角地区改革将利用湛江、汕头等地缘优势,向南拓展与东盟合作,向东搭上台海经济合作快车。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湛江钢铁厂一期建设规模为钢产能1000万吨;广州南沙开发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300万吨造船基地也已开工生产,此前广州地区船厂只能制造6万吨的船舶。广东省以轻工业起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工业增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重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02年全省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

在广东省近期公布的新十大工程规划中,规模庞大的高速轨道交通项目引人注目。湛江、汕头、韶关等相对边远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之间的运输时间,将控制在两小时左右。2010年前后,湛江到广州市铁路交通用时仅为1个半小时。这些,将珠三角传统的产业链条大大扩大,同时也将减少石油消耗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3.东莞某鞋厂的林老板,2003年来东莞办厂前,在台湾地区打拼了20多年。他说现在很糟,最近赔了几十万元。他已经不再接美国鞋子大卖场和贸易商的订单了,觉得风险太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合计增加的成本超过了20%。“广东山区对我来说太陌生,我没有太大的兴趣内迁,到一个地方又得从头再来,需要很多时间。补给线拉得很长,对我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林老板这样回应记者提出的是否借这次广东产业转移的机会,内迁到粤西北山区投资的问题。

有朋友劝他将工厂迁移到越南。但林老板看得很清楚:“越南劳动力缺乏,税收各方面也跟这里差不多。我一些朋友搬到那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几年我估计他们也会走。”

当记者问林老板,有没有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林老板有些无奈地笑着说:“还没有这个能力。”

4.“13年了,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很正确。”作为香港某电子集团董事、总经理,徐老板一脸庆幸。他一再跟记者提起依然在东莞等地办厂的朋友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尴尬境遇,庆幸自己提前13年向广东山区罗定市的迁移。

该电子集团1971年成立于香港,是电源供应器制造商。1988年,出于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两方面考虑,集团进入深圳宝安区开设工厂。但到1995年,徐老板发现深圳本地可供调配的资源越来越少,生产成本已经很高,于是决定将工厂迁入罗定。

1995年深圳已提出着重培养和引入高科技企业,加工生产型企业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而罗定地区的综合生产成本要比珠三角和其他内陆城市低很多。集团迁到罗定后,劳动力成本减少了30%,运输成本只增加了5%,节约了25%的生产成本。另外,集团的产品过去主要是出口,但今年以来内销的部分有所增长。因此,将工厂迁到罗定,实际为这部分内销产品节省了不少物流成本。集团在罗定13年,从1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20亿元,以后还要扩大到40亿元的规模。徐老板到东南亚地区做过详细考察,他认为,不管人力还是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中国依然是最佳选择。

目前让徐老板最为头疼的是高级技工的缺乏。他建议市政府想办法把在珠三角务工的技术成熟的工人吸引回家乡就业,特别是吸引那些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们回来建设家乡。

5.东莞在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当时,在成本上升的不断挤压下,香港繁荣了几十年的出口加工业迫切需要转移,一线之隔的广东成为首选。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采取简政放权措施,吸引外资的审查权下放给各个地级市,东莞则进一步把招商引资权下放到乡镇。凭借地缘优势、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外资提供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莞迅速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农业县发展成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有个说法令东莞人自得不已,“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2007年,东莞的GDP达到创纪录的3151亿元。东莞的经济奇迹,是中国近20年经济奇迹的典型代表。

其实2004年后,东莞已面临巨大危机。先是“民工荒”,接着是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增加了加工成本。由于村自为战,东莞土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却无法整合,电和水的资源也很紧张,电厂污染也很厉害。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2007年,东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企业迁厂或倒闭现象。有关部门估计,倒闭、迁移或不辞而别的企业大概占总数的10%~20%。

种种迹象表明,“东莞模式”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如何实现转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路径。低水平的劳动力、旧产业离开东莞,高层次的劳动力、新产业从何而来?

有人认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它们会成为东莞转型的推动者。但也有人尖锐指出,外资企业是逐利而动的,哪里有利可图就到哪里去,不大可能费心费力地参与自主创新。只有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当地企业,才更有可能和本地经济同甘共苦。港资企业没有转型的历史,只会搬迁或倒闭;台资企业的设计、研发都在台湾地区,大陆只是制造部门而已。

某专家认为,东莞为了产业转型不断探索而仍不得其门而入,全国其他地方的“东莞化”却如火如荼地进行。长三角地区被人津津乐道的“昆山模式”,其实和“东莞模式”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引进的制造业相对环保、高端而已。其他地方,包括武汉、成都、重庆、天津这些城市的新特区,也不乏类似“东莞化”的克隆者。内地省区提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口号,实非明智的选择。

6.在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中,稻盛和夫是一位靠加工制造创业的著名企业家。他1932年出生于鹿儿岛的一个贫寒之家,1959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凭借自己研发的新型精密陶瓷原材料技术,在十几年间,便把一个小规模的工厂发展成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稻盛和夫说,早期,日本制造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评价是:虽然便宜,却质量不好。他认为,没有技术开发上的革新就一定要碰壁,不断学习、创新,掌握世界上最好的技术,这是日本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所在。

1973年和1978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两次石油危机,日元急剧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过去曾以经济实惠驰名世界市场的日本产品,一下子变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贵族。日本企业如何面对高成本的挑战呢?稻盛和夫说,当时订单减了一半,公司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办法就是跟员工一起共同克服这个难关。为了削减成本,员工们充分发挥智慧和才智,提出了很多改善的建议。当时日本政府曾经有一些支援,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重要的问题是,企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超越。困难,往往能成为产业升级的一个最好的推进器。

7.生产加工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汽车、仪表、电器、电子、服装、鞋帽,以及医药、食品、粮油等等,几乎涵盖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外资的进入,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能促进粮食加工业的体制改革,但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尽快出台应对措施。在这个问题上,食用油加工业的情况发人深思。

同粮食市场不一样,我国食用油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许多油品和主要原材料从国外进口。Y集团是国外某大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为主的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设厂,为中国引进了小包装食用油的概念。此后十几年间,Y集团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广州、上海、武汉、西安、成都等主要城市投资设厂和开设贸易公司,成为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成功塑造出一批著名品牌,为推动中国粮油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后,小包装食用油逐渐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也成为整个食用油市场附加值最高、最赚钱的行业。有数据显示,Y集团国内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令人关注的是,Y集团先后在中国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以及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构成了在中国庞大的经销网络。有关人士认为,Y集团的利益扩张,使中国的粮油企业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换来一个无比强大的竞争对手。

8.当前,粮食问题举世瞩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说,全世界新增加了1亿缺粮人口;粮农组织说,37个国家因粮价飙升而导致骚乱;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食品价格上涨83%。4月19日,全世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素称世界级粮仓之一,人们一直坚信,那里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粮食都是上帝赐给阿根廷人的礼物。但在现实的冲击面前,阿根廷政府不得不考虑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的出口关税。

莫尼克是埃及的一名清洁工,每月工资80美元。“带5美元去市场,只能买到3千克大米,剩下不到几个钱,根本买不了其他东西。”莫尼克说,因为有好几个孩子要养活,她家里现在每天只吃一顿饭。

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处境艰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400家国营粮店门口,每天一早就排起等候的长队。由于粮食工作不力,H国总理在一片指责声中黯然下台。

9.下面是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摘录。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国家粮食库存的情况?

Z先生:这几年粮食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连续几年大丰收,所以到年末库存相对稳定。国有粮食的销售,不算2008年的收购,也可销售1年多。

记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的粮库库存有假,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Z先生:我们这几年的抽查,包括我们当前掌握的情况,都表明我们的粮食库存量是真实可靠的。

记者: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您对此怎么看?

Z先生:耕地是在减少,但党和国家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不能破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保证。18亿亩耕地,意味着我们能够保证粮食产量至少在1万亿斤以上,从现在的消费水平看,这能够让我们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记者:2008年大家对粮价问题都非常关心,您觉得粮价什么时候会见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水平?

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也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了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但是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解决好粮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粮价问题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10.据悉,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但某专家认为,我们绝不可高枕无忧。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将一直被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伴随着生物能源大面积铺开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是明显的例子。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

他认为,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随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耕地荒废,我国农民的种粮意愿在下降。政府补贴赶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的速度。今年,化肥与农药价格等均处于上涨期,即便在政府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前提下,部分双季稻主产区仍有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趋势。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为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作答要求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现,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指导政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4)1000~1200字。

真题剖析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在作答此题前首先要清楚,此题要求概述的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是“给定资料”反映出来的,是主要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些问题是存在的问题但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答此题,我们就应该答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至于怎么解决不要答,这道题是测查考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还没到考查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一见到问题,都要写上几句怎么解决它。【一类答卷】

在经济发展上: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变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模式需要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改革地区发展模式,要统筹沿海和内陆、重工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问题。

在企业发展上:需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品牌,需要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结构需要调整优化,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扶持。

在粮食生产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特别是要解决靠政策和科技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问题、储备粮需要进一步管好,农村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需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需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调控好农资价格,需要提高种粮补贴。【阅卷点评】

这份答卷答得很好,基本上答出了从给定资料中反映出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但有表面反映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深挖材料背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答形式上,分了三个自然段,分别从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粮食生产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并且每段开头都标明“在……上”,再用冒号引起下文,显得特别有层次,特别有逻辑。此外,“需要”一词频繁使用,步步紧扣题目要求的“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作答内容不至于跑偏,这一点值得借鉴。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对特定社会群体,是需要分析他们心态的,通过分析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然后对症下药,实施管理,这是公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技能。作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答出心态的复杂性。任何群体的心态都是复杂的、多样的,在表述中可用“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既不想这样,也不想那样”,等等。二是要答出心态的利己性。人的心态往往都是利己的,总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客观现实,答题中要注意把握利益倾向原则。三是换位思考。假定我们自己就处在那个位置,我们会有什么心态,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来分析心态。四是要简单对心态作出评价。公务员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答出对心态的认识、评价,往往是测查的目的之一。【一类答卷】

林老板的心态是,既不想进行产业转移,也不想走出低端化生存、迈向高端发展之路。他想维持现状,维持既有利益。他认为这种赔钱的不利局面会过去,即使不转移,企业仍有可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发展。这种心态是保守的,不思上进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没有看到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依然存有幻想。这种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在产业转移工作中,中小企业主因缺乏开创意识和应对危机能力会成为阻力,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扶持好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他们应对危机,进而推动产业升级。【阅卷点评】

这份答卷答出了林老板的心态,分析得也很准确、深入。林老板是一个中小企业主,在东莞投资建厂,前几年经营不错,到2007年以后受到成本增加的冲击,赔了钱。通过对给定资料的理解,我们知道,成本增加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问题是东莞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东莞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需要调整,说白了就是有一些企业要进行产业转移,搬出东莞,另谋他地发展。对于林老板的工厂,这个靠低端化生存,不适合东莞产业发展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选择或者是进行产业转移,搬出东莞;或者是走出低端化生存、走高端发展之路,使之符合东莞的产业发展方向,继续留在东莞。可是,林老板的想法却是怕冒风险,不想折腾,不愿意进行产业转移;走高端市场没有能力,说明他基本上没有计划走高端的意思。实际上,林老板心态是保守的,内心深处还是想维持原先(2007年以前)那样,既不迁移,又不走高端市场,但从给定资料的主旨和精神来看,这是不可能的。由以上分析可知,林老板的心态是希望维持现状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更不是中小企业主在产业转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见解”一词的意思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此题要求考生谈见解,主要是测查考生正确认知能力的。考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能片面,不能算简单的账,误入出题者设好的陷阱,一定要用哲学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分析、判断。考生要用发散思维来看待问题,要懂得“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道理。要知道,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目标,是使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既不大涨也不大落。“给定资料11”网上文章提出的对策,实际上是一厢情愿,没有站在全局上考虑问题,是不具有可行性的。【一类答卷】

这种观点没有道理。粮食作为基础性产品,价格涨跌牵一发而动全身。粮食价格即使是微小的涨幅,也会导致下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上涨的几毛钱,反映到国民经济中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不简单地是购粮需要多支付的那几毛钱,很可能是在购买其他产品时要多支付几倍、几十倍的价钱。再者,如果单纯提高粮食价格而不降低种粮成本,不解决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种粮还是不能增收。就我国目前而言,种粮农民是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所以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仍然很大。“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粮食价格应该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既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阅卷点评】

在网络时代,公务员对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意见、建议,要有准确的认知和明确的是非判断,这是新时期对公务员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这份作答态度鲜明,见解正确,考虑问题客观、全面、深入,看得出考生的认知能力很好,能够明辨是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落俗套、人云亦云。作答先是说明粮食价格不能随便上涨,上涨会引起其他产品价格上涨。接着又说明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不只是多支付粮价上涨的那几个钱,还影响购买其他产品,直接驳倒了“提高粮食价格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这一观点。然后又用反证法,表明即使提高粮食价格,也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这里有一句分析得很恰当的话,就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指出种粮农民是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这是正确的。我国的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是远远高于农村的,我国13亿人口,有8亿是农民。尽管城市中也有一些低收入群体,但主体却是农民。这一句话,既达到了“分析恰当”的要求,又给评卷者一个很好的印象,这位考生能从国情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真是既着眼大局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立足实际,从实情出发脚踏实地。最后,答出自己的见解,阐明对粮价上涨的看法。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对谈见解这类试题,一定要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全面考虑,既要看到有益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考生要注意此题与上一题虽然都是谈见解的,但是不一样,上一题问的是观点有没有道理,作答只能是有道理或无道理,不能是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此题是对口号提出质疑这一现象的见解,所以作答时不能盲目相信这种质疑有道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没有道理。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看到这个口号的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口号后隐藏的危害。【一类答卷】

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有一定合理性。内地省区为发展经济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转型,将一些不适于沿海地区发展的产业转移到内地,既满足了内地需求,又优化了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而且还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内地省区在“欢迎”时,一定不能盲目,不能一揽子都引来,要有选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引进那些经过升级改造、附加值高、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的产业。对那些沿海地区淘汰的产业,高耗能、高污染、没有发展前景的粗放产业,要坚决制止,避免得不偿失,重蹈沿海地区的覆辙。【阅卷点评】

仅从口号上“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这是没有问题的。好的产业转移到内地省份,这是好事,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这一点,这份作答很好地予以体现。另外,为什么对口号会提出质疑呢?就是担心盲目转移,简单地复制,不加选择地把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粗放的产业转移到内地省份,造成新的浪费、新的污染和新的破坏,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份答卷的可贵之处,就是把这些都体现出来了,见解很深刻、很全面。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对于一个对策,我们的考量标准应该是三个方面:一是看对策的针对性,是不是针对问题,不针对要解决问题的对策,再好也没用。二是看对策的可行性,是不是在实践中能操作,雾中花水中月,操作不了的对策也是无用。三是看对策是否切合实际,符合不符合实际情况,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对策,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作答此题,也要按照这三个标准去分析,去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一类答卷】

存在问题:(1)对策太绝对化,单纯地加大农业投入,不能保证我国粮食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2)对策不现实,不具有可行性。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复杂格局下,不可能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3)对策不具有针对性,提非所议。研讨会是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我国粮食问题的,“其四”谈的却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问题。(4)不符合对策的表述方式。对策应主要讲该怎么做,不应主要谈为什么这么做。

修改意见:(1)“其二”、“其四”内容删掉。(2)“其一”、“其三”去掉论证内容,“其一”中加入如何加大农业投入等内容;在“其三”中加入如何开展粮食节约的有关措施。(3)补充以下内容:一是深化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提高粮食单产;四是继续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阅卷点评】

在公务员工作岗位上,经常需要对一些有问题的稿件进行修改,修改稿件是公务员尤其是大的领导机关的公务员(此题是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职位类的考生作答的)经常性的工作。作答此类试题,考生最好现场进入角色,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作答,就会把题答对、答好。我们设想,有人拿了这四点对策请你修改,你怎么办呢?是不是首先要指出这份材料存在的问题,指出哪不对,为什么不对,然后再告诉他怎么修改,比如删掉哪些内容,哪部分需要调整,哪部分需要补充,补充哪些内容,等等。因此,对于此题,这么作答是正确的,是符合要求的。这里还要注意,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只要点出需要补充什么就可以了,不必要把补充的具体内容都写下来,因为有不超过400字的篇幅限制,补充出具体内容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行,更不是题目的本意。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4)1000~1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从这道题来看,表面上,自拟题目,整理自己的思考,立意很宽泛,只要写出思考性的东西就行,其实不然。因为题目要求紧密结合“给定资料”,也就是说作答只能在“给定资料”给出的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的范围内进行思考,不是泛泛的“思考”什么都行。给定资料给出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了三个地方,一是考察了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反映的问题是有关企业发展的;二是考察了河南焦作市,反映的问题是有关粮食生产的;三是考察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反映的问题是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偏离这三个问题,去谈思考都是跑题的。考生要知道,在公务员工作岗位中,材料是很严肃的,任何思考、见解都不是随意发挥的,都是有要求的,都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的。【一类答卷】

抓好粮食生产关键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13亿人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鼓励大家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现实看,眼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冲击日益加深。粮食作为基础的农产品,既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保障,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际上看,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粮食得不到保证,其他的都无从谈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要想保证国家安全,首要的要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抓好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关键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国内看,我国有13亿人口,以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育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况且我们刚刚解决温饱,粮食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放松!

目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荒废,部分地区出现了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趋势。尽管我国有一些大型国有农场,但绝大土地还是由农民耕种,不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想抓好粮食生产,是不可能的。农民出现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种粮成本提高。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农民种粮入不敷出。二是种粮风险大,常因其季节原因影响收益。三是种粮效益低。农民进城打工的收益,种植特色作物的收益远远高于种粮收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继续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适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防止谷贱伤农。重点扶持种粮大户,通过增加补助的形式促进土地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种粮。

二是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资是粮食生产的必需品,农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种粮成本。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管,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建立、健全农资补贴制度,做好农资明码标价和宣传工作,加强农资质量监管,防止伤农害农现象发生。

三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抓好耕地保护,搞好土地复垦。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种粮,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抓好生态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及抗灾救灾工作,确保高产稳产。

四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民培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建立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失农者失粮。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关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调动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切实依靠农民,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阅卷点评】

这份答卷写的是有关粮食生产问题的,符合题目要求,并且写得很好,是一份值得考生认真揣摩和仔细研究的答卷。考生一定要对这篇文章好好研究,会在其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文章一开头,提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粮食生产,仅一句话就把论题提升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一起笔就着眼于中央全局。接着写到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考察粮食生产,既是用总书记的关切来再次提高论题的视野,也是紧扣给定资料,把论题引述到题目要求上来。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心论点提出得很好,为避免顾此失彼、过分强调一点,而用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关键是……”,看得出考生用笔很成熟。第一自然段,仅三句话,但字字珠玑。

第二段谈意义,写得很精彩。起笔总括“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后分别用了“从现实看”、“从国际看”、“从国内看”,对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刻阐述,寥寥几笔,就从现实说到长远,从国内说到国际,从民生说到安全,既有现实的金融危机,又有长远的国家粮食安全;既表明了具有全球视野,又体现了未来的战略眼光,真正达到了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中间一个引证用得很好,是借用“给定资料”给出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句话,用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紧密结合给定资料,灵活运用给定资料的目的。最后一句,以感叹句结束,总结上面对意义的论述,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写得很好。

第三段论述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原因,写的很客观、真实,不浮华。三个原因分析得很好,字数不多,却把原因分析得很清。这一段“尽管我国有一些大型国有农场,但绝大土地还是由农民耕种”这一笔写得也很老到,排除了其他情况,把论述的集中点集中到农民种粮积极性上来,希望考生在考场上要尽量使用这样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用设问句进行了过渡,轻松一笔带过,使整个文章结构有张有弛。这里要说的是,考生要转变写文章的心态,不要把它当做嚼蜡,当做任务,干憋硬挤,要把它看做有生命的活物,可以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带着感情,用理智把你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忧所虑“倾诉”给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个美女一样,该丰满的地方丰满,该纤细的地方纤细,凹凸有致,婀娜多姿。这个女子的容颜美貌、丰腴秀丽,与其说是靠你的笔去塑造,倒不如说是靠你的心去感悟。写文章一定要用心去写,用心积累、用心思考、用心感悟、用心倾诉。用“心”是申论最好的经验。

第五、六、七、八自然段,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举措都很实际,思考得也很全面,条理清楚,每段字数大体相当,结构匀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这几段写得都很好。最后,是收尾,再次强调农民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并且对这种重要作用进行了升华,上升到了粮食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连用了“三个关乎”,层层递进,最后一句以“我们要……”号召句式结束全文,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此外,这份答卷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用语很谨慎。例如“关键是要”、“适当提高”、“适度增加”、“一些地区”、“大部分”、“一定程度上”等等,看得出考生文笔很老练。这些词的运用,说明考生分析问题、看待事物客观,有尺度,切合实际。这在评卷老师眼里,很有优势,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第4篇 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

1.我国的水能资源丰富,能用于发电的将近5.4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实际开发的水电在1.29亿千瓦左右,利用率不到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用电负荷比较集中的东部省市,火电项目四处开花。大量利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在我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的大幅项目地图前,可以清楚地看到,西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被大坝拦腰斩断。例如:在岷江,正在建设的紫坪铺电站,装机76万千瓦,坝高156米,紧邻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大渡河整个流域规划建设356座电站,最大的瀑布沟电站,装机330万千瓦,估计移民15万。在澜沧江,规划了14级梯级开发,已建成的漫湾电站装机125万千瓦,目前是云南最大的电站。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也已规划开发。

2.2004年8月,云南省怒江州的规划报告提出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与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等梯级组成两库13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可达2132万千瓦,超出三峡工程装机容量300多万千瓦。报告指出,13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增加51.99亿元,地税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0多万个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

3.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92.2%,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文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怒江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没有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02年,怒江州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05亿元,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04年怒江州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村有11个,农民人均年收入978元。

位于滇西横断山脉纵谷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条大江,在东西150公里内紧密地排列依偎着,群山嵩耸,峡谷深切,构成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雪山和冰川环抱其间,古老的孑遗植物在这里延续生命,珍稀的动植物在其间繁衍生息,这是地球精心营造的一个最雄奇瑰丽的自然宝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我国这一“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准备在这里实施的“两库13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刚一出台便引发巨大争议。

4.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写道:力争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测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生态脆弱区,严格控制开发,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

对引起巨大争议的怒江水电工程,2006年水利部门某负责同志表示,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但原先提出要充分利用怒江水资源,建设13级水电站,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虽然当地希望尽早开发,但即便是没有争议的一两个水电站,也要在严格前期工作审查的基础上实施开发。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工作。

5.怒江峡谷全长316公里,以其2800米至3800米的相对高差,被誉为“东方大峡谷”。其间高山湖泊星罗棋布,江河瀑布奇丽壮观,处处有雄关要隘、奇峰异石、飞瀑流泉、急流险滩、雪山雄峰和茫茫原始森林。怒江区域分布着植物1300多科,900余属,3000多种。其中,竹类10属50种;花卉250多种,光杜鹃花就有90多种,兰花150多种;药用植物近1200种;动物505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活的博物馆”。这里是“三江并流”核心区域,是亚欧和印支两大板块的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层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怒江地区特有的土著居民,传统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澡塘会、沙滩埋情人、“上刀山,下火海”、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密期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此外还有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融共生的歌舞说唱文化、伙食文化,以及怒江特色的过江工具——溜索等等。

怒江州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建支柱”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旅游经济持续增长。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怒江州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7.9%,国内旅游者年均增长率达18.6%,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率达73.13%,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已成为怒江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6.某水利水电职能部门收到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大量意见。

政协委员A先生说:有什么根据认为建水坝就可以提高怒江老百姓的生活?这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当然一部分人可以致富,水电公司的人可以致富,地方官员可以搭车致富,但当地老百姓真能致富吗?完全靠水电站发电,用救济的方式解决移民问题不是长远之计,长远之计是必须给老百姓一个生计。他认为,移民问题不是轻易能解决的。现在报道大量三峡移民特别是到外省市的移民出现回流问题,就是证据。当然牺牲一部分人利益不可避免,但要权衡。另外还有污水问题,修了水库后,活水变成死水,污染会加剧,怒江也会有类似的问题。

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指出,全国1600万水库移民现在仍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当中。她说:这1000万贫困移民都没有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怒江建坝就能改变怒江老百姓的贫困?怒江被人类学家认为是民族的走廊,说明有很多民族,有很多的传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B女士说: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在那里生活,为什么政府在沿江给他们盖房子他们不住,而要回到山上去?如果只看到了一个季节的怒江,而且根据几天的考察就认为老百姓不能在那里生活是欠缺考虑的。

某学报C主编提出: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与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进行对比,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他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了大坝的建设。

环保专家D教授认为,不反复论证地质情况的可行性就贸然施工已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在金沙江建水坝,不是要解决能源问题,三峡上游所有的电站都是为了拦截泥沙,这只能说是在为三峡工程买单,目前研究三峡泥沙的专家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真的修了多梯级水库就能解决泥沙问题吗?泥沙一层层拦上去,上游该怎么办呢?

7.云南大学E教授说:“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的确不是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怒江州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怒江地区生存条件的恶劣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水电开发,至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

某经济研究所F所长认为,只有开发怒江才能有资金进行生态移民,也才有可能使植被不再被当地百姓出于生存需要而破坏,怒江水电建设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上海某大学地理研究所G所长指出:“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

云南省政府某研究室H主任说,滇西北的怒辽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至今仍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该地区72万亩耕地大部分是挂在陡坡上的“大字报”地,每亩地的产值回报仅33元,10亩地养活了1口人,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也在天保工程实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科院一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怒江建水电站能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老百姓的贫困不可能靠国家救济解决,库区5万移民的代价还是比较低的。从发电角度说,怒江的装机容量可以达到2100多万千瓦,超过长江三峡1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怒江的投资只有长江三峡的一半,因为怒江的地理条件好,可以用较小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回报。这个院士强调指出:“2100多万千瓦不是小量。”他还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是优先发展的地方,这里发展水电,一部分输出华东、华中,一部分可输出缅甸,从国际形势看,有其战略意义。

8.在瑞典,几乎所有未被大坝截流的河流均被法律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在美国,大约有16000千米的“杰出”河段在1968年通过的联邦《国家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NationalWildandRiversAct)中得到了保护,还有许多河流也受到州一级的立法保护。

在加拿大和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生态资源一直是当地居民在使用,所以采用居民以生态资源入股的方法,个人入股大约占30%。只要电站还在发电,还在创造经济效益,失去土地的当地居民就不会为生存担忧,他们一直与电站、与电力企业贫富与共。

20世纪70年代,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几千年来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冲积形成了富饶的三角洲。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截断尼罗河,阻挡了尼罗河夹带的大量淤泥,使两岸土地日渐贫瘠,尼罗河两岸绿洲失去了肥料的来源,没有足够的淡水冲刷土壤中的盐分,土地盐渍化、沙漠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埃及这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日渐消失。同时,高坝下游河段沉积物日积月累,使污染情况更加严重,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1965年地中海产沙丁鱼1.5万吨,而大坝建成后的第二年(1971),埃及海域已见不到沙丁鱼了。尼罗河下游成了静止的“湖泊”,为血吸虫、蚊子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阿斯旺地区附近居民的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

9.漫湾水电部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从漫湾电厂获得1亿多元,其中,云南省财政获得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获得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得1.2亿多元。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对移民的扶持显得十片微弱。漫湾电站实际移民7260人,移民经费实际支出5500万元,其前期补偿严重不足,人均不到80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调查,在库区淹没前,漫湾地区移民人均纯收入曾高出全省平均值11.2%,1997年库区淹没后,这些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值的46.7%,收入大幅下降。田坝村距离漫湾电站大坝800米,漫湾大坝截流,村庄被淹,村民们不得不东一家西一家地撤至群山众壑之间。有的村民说:“以前在河边的土地灌溉很方便,而现在山上的土地没有水,种不了粮食,要抽水上山就必须买设备、付电费,可是我们哪里有钱呢?”由于无工可做,无地可耕,一些人只能翻山越岭背井离乡去打工,有的人只能依靠捡电厂的垃圾为生。漫湾水电站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漫湾电站的周边地区,类似田坝村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困难悬在空中,反映、上访多次都得不到解决。

漫湾水电站建成后出现的许多问题,超出了工程建设者的预料。移民普遍搬到了山上,开垦地,砍伐树木,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在1993年蓄水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100多处崩塌滑坡,财政拮据的当地政府找电厂交涉,电厂认为这是后期滑坡,自己没有责任。

10.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干流主长约1050公里,地跨弗吉尼亚、密西西比、田纳西和肯塔基等7个州。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该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由于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加之交通闭塞、水运不通,环境恶化,疾病流行,文化落后,成了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33年,该流域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enressee Valley Authority,通称TVA)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治理工程,从在田纳西流域建设水电设施开始,到40年代末,TVA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站。目前,TVA电力经营年收入达57亿美元。TVA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洪水泛滥,扩大灌溉面积,通过航道建设,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水运通航能力。1945年以来,水道吸引了30多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加速了地区工业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工厂为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多个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服务机会。

经过40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区域经济得以振兴。到1977年,全流域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34倍。可以说,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TVA改变了田纳西人的生活,把一个贫穷的田纳西,建设成了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田纳西。水电工程带动了田纳西流域农、林、渔、煤矿、旅游等行业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这里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其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

11.负责水利水电的某职能部门,就反对在怒江建设水电站的意见(即“给定材料6”)准备予以答复。讨论后,形成该部门答复意见的初稿。下面是初稿的基本内容:

慎重考虑生态问题。力求对每条河,每个大坝的规划设计都慎重对待生态问题,严格按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做好环评报告,就每座大坝的生态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国家生态功能区等需要进行保护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的大型工程建设,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水电建设必须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慎重对待资源开发问题。在生态脆弱、生态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尤其不能走片面的资源开发道路。某些经济落后地区有资源优势,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是否一定能够转化为地区的全面发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弄清。对以前那些资源开发规模上去了,但经济发展水平并未相应提高的案例要总结教训。(节选)

参考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节选)

坚持生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作答要求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该观点,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四、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五、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给定材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六、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总字数1000~1200字。

真题剖析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主要是测查考生提炼加工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试题,要求指出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主张方和反对方争议的焦点,并对双方理由进行概述。答此题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要透彻理解给定资料。这是答好此题的关键,也是首要环节。考生在考场上一定要仔细阅读资料,对重点部分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40分钟的阅读资料时间一定要保证,这个环节不可“偷工减料”。考生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才能答对、答好申论试题。第二,要分析好什么是争议的焦点。争议的焦点一定是争论的集中点,而不应是问题的本身。争议的焦点和问题本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否开发怒江水电站项目这是争议的问题,至于争议的焦点应该是怒江开发水电项目是否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群众贫困问题。因为主张方和反对方主要是围绕着这一个点展开争议的,主张方说能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群众贫困问题;反对方则持否定态度,认为不一定能。第三,要概述好主张方的理由和反对方的理由。这是本题最主要的部分。考生在解答概述这类试题时,千万不要将各方面的理由进行简单罗列,不进行加工而平铺直叙“摆”在答卷上。要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处理,体现出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一类答卷】

争议的焦点是:开发怒江水电资源是否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群众贫困问题。

主张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四个“促进”:(1)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怒江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可供开发的其他资源有限,水电开发几乎是当地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2)能促进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贫困问题。开发水电项目可以有资金进行生态移民,可以不用靠国家救济,可以致富当地百姓。(3)能促进环境保护,使百姓不因生存而破坏山上植被。(4)能促进电力供应。开发水电投入少、回报大,对节约能源,对华东、华中供电和国外电力输出具有战略意义。

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四个“难以”:(1)难以保护好当地原生态环境和特有的地域民族风情。开发水电,可能对怒江地区良好的生态、秀丽的风景、丰富的物种和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破坏。(2)难以真正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贫困问题,各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移民问题不容易解决,百姓能否因水电项目致富不能保证,无法为当地百姓提供长远的生计。(3)难以发挥原生态江河的对照物和参照系作用,对国家生态江河评估不利。(4)难以解决好拦截泥沙问题,容易误入为三峡工程买单的窘境。【阅卷点评】

争议的焦点提炼得很准确,主张方和反对方就是围绕开发怒江水电资源是否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群众贫困这个问题展开争议的,是争议的焦点。

四个“能促进”、四个“难以”找得很全面、很正确,是经过自己提炼、加工之后的答案。这两个“四”用得很好,用这种形式答题不但内容完整,而且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主要是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对一些情况和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并逐渐上升到一定高度,这种能力十分重要。本题就是测查考生是否具备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一点查全局、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首先,解答此题时要明白“启示”是什么意思?启示的词语释义是“启发指示,有所领悟”,也就是说,从“给定资料9、10”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千万不要写成给定资料中两个水电站的做法有哪些好处,解决了哪些问题,也不要答成意义或作用。启示所答的内容应该是基于给定资料又高于给定资料的经验性启发,不能就事论事。【一类答卷】

搞好水电开发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一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利益。把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好项目收益中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移民问题和当地群众就业问题,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好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二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注重长远发展,推动水电项目、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阅卷点评】

两个“充分考虑”符合启示要求。实际上,“给定资料9、10”主要就是从正反两方面说了开发水电站要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和全面发展问题。答卷从政治高度和时代高度对这两个材料中的两个例子进行了概括、提炼,升华为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两个原则,答得很好,符合本题的测查要求。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该观点,不超过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主要测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从这一比喻句中分析理解某一专家的观点,并用准确、恰当、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此题不难,大多数考生都能够理解G所长的观点,只是在表达上会存在差异,有些考生表达的可能不全面、不彻底。答此题时一定要体现三点:第一,要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将G所长对怒江水电开发项目的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第二,要体现出根据当地情况,从实际出发来进行决断的意思,这是G所长观点的核心要义。第三,表达中要围绕怒江水电开发项目,不要言及其他。【一类答卷】

对于怒江地区来说,进行水电开发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如果地区经济发展好,人民生活富足,可以不用开发,保护好原生态环境,这固然很好。但怒江地区情况是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难,又无其他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地区经济发展和百姓生计几乎就指望着水电开发项目了。在这种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更应从生存角度出发,适当开发,先解决温饱问题。【阅卷点评】

此答卷开宗明义,将G所长的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评述。作答时紧紧围绕怒江水电项目开发问题,仅就事论事,没有脱离问题。实际上,此题不难,考生大多都能够理解G所长的意见,尤其是G所长话语之后又加了一句“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使此题的难度大大降低。G所长的话出现在各界对水电项目开发的争议中,显然G所长是用鲸鱼借喻“生态环境”,美国人民喻指“发达国家”,非洲难民则喻指“不发达国家”。“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可以看做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开发项目;“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则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G所长认为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发达地区的保护生态环境值得肯定;不发达地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人的生存问题,只有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才可以谈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由此可知,G所长对水电开发项目的意见是:对于怒江地区来说,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难,又无其他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在这种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应从解决生存需要出发,开发建设水电项目。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答题思路&要点】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他人的意见做出答复。一名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类和基层的公务员(这题是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的考生作答的)大部分工作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作为一名掌握政策、执行政策的公务人员,会经常遇到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些群众对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做出答复,是公务员必备的业务技能。比如,此题就是行政机关对某一问题做出答复的题目。答此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身份定位,考生虚拟的身份是水电规划部门的公务员,代表的是履行项目规划职责的行政机关。第二,要针对问题。是对已有的意见进行答复,一定要针对具体意见(C主编的意见)。第三,要保证答复意见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一类答卷】

怒江不可能作为生态江河保留,不予开发。现在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即使当做生态江河予以保留,也不能成为江河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所取得的数据也不能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大坝停止建设的问题也很难实现。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况且怒江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生存条件恶劣,水电开发可以说是解决当地群众贫困的重要途径。水电开发并不一定就破坏环境,如美国田纳西流域的综合开发就是成功的典范。

对怒江水电开发项目,我们一定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论证,在严格前期工作审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科学开发,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阅卷点评】

此答卷一、二两点是针对C主编的意见,并对意见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和说明,用事实委婉而明确地指出了C主编意见的不合理。第三点,向C主编表明了部门的态度和工作原则,角色定位符合水电规划部门的职能,语言委婉流畅,巧于辞令,非常符合行政机关答复的行文风格。

四、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要求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是命题作文。答此题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就怒江水电开发说怒江水电开发,而要将重点放在“说开去”上,往“开”了说,也就是要将怒江水电开发这件事往深了说,往宽了说,往开了说,千万不要就事论事。第二,要紧密结合给定资料,也就是怒江水电开发这件事,不能脱离材料,说得太“开”了,要把握好这个“度”。第三,一定选个角度,要有个观点,不能没有目标,没有原则,信马由缰说下去。【一类答卷】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能用于发电的将近5.4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为开发水能源,各地都纷纷上马水电建设项目。云南省怒江州要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开发建设“两库13级”怒江水电站,这一规划刚一出台,便引起了巨大争议。无论最后该项目能否开发,这场争论的意义远比这件事本身重要。它给人们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人们无论是在项目开发建设中,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怒江水电开发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怒江地区,有着雄奇瑰丽的群山峡谷、古老珍稀的万物生灵、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传统风俗,无论是地理自然禀赋还是人文景观,都得天独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如果不适当地进行水电项目建设,势必会造成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会使这些弥足珍贵的自然和人文宝藏付之一炬。生态效益绝不能视而不见!20世纪70年代,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但由于没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尼罗河两岸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土地盐渍化、沙漠化十分严重,往日美丽富饶的绿洲变成了贫瘠的荒漠,成为污水横流、蚊虫肆虐、血吸虫病高发的地区。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怒江水电开发绝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严格审查,确保生态安全。

其次,一切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在所有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时,要把生态效应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在看到工程项目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更要看到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一个工程项目会破坏生态环境,即使有不菲的经济效益,我们也要放弃。因为生态的欠账是难以偿还的,一个失误的工程项目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有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恢复,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在自然界里,任何区域内动植物之间都是相辅相生的,一个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些工程项目所获得的那点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这些损失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

最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生态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又要注重人文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风土民情,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都要注意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些人文生态文明,让这些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态在“四个文明”建设中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阅卷点评】

此答卷答得完全符合要求,真正做到了“说开去”。“首先”写的是在怒江水电开发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其次”是延伸到在任何工程项目上,都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最后”又延伸到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层层往“开”了说。

观点很明确。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然后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这个观点,每一个角度既论述了为什么,又论述应该怎么做,逻辑性很强。

论述得有理有据。在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论述过程中,既有观点(段中小标题即为观点),又有论据,举例子、列数字、反证法等等,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每个观点都论证得合情合理,充分有力。

语言流畅。作者文字功底很好,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极富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

五、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给定材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答题思路&要点】

此题较难,解答此题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要明确此题是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是提出解决问题措施或建议的另一种形式(以修改的形式)的试题,所以,解答此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一测查目的进行。第二,要明确机关公文中答复意见的本身要求。这种要求包括:(1)定位要求:职能定位要准,所答复必须得站在部门职能的角度上;(2)内容要求:所答复要针对反对意见,要言之有物。(3)措施要求:所提措施要切实可行;(4)行文要求:所答复必须态度鲜明,符合机关公文的特点。第三,要明确答复措施或建议的三大要求,即措施全面,有针对性,有可行性。【一类答卷】(1)内容不全面,缺少解决当地群众贫困问题的措施。补充如下:慎重维护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水电开发要把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及时足额发放移民资金和经济补偿金。通过电站招工、劳动力转移等方式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和长远生计问题。尊重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建立合理的电站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国家、当地政府和群众三方共赢。(2)在慎重考虑生态问题上,针对性不强,意见过于笼统。修改补充如下:对水电站开发涉及的每条河、每个大坝生态问题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反复研究论证,降低生态风险。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预案。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解决好污水问题和泥沙问题。(3)在慎重对待资源开发问题上,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修改如下:资源开发前,要建立健全项目评估体系,不在生态脆弱和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地区进行项目开发。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坚持边开发边保护的原则,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资源开发后,要建立资源补偿机制,拿出一部分项目收益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阅卷点评】

所答复意见中的措施科学合理,全面周到。如对于解决当地群众贫困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发放移民资金和经济补偿金、电站招工、劳动力转移、解决长远生计、尊重民族习俗,建立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举措,既全面又可行。只有做出这样的答复,才能使对方满意。所答复意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慎重对待资源开发上,分资源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措施,合情合理,让人信服。这样修改后的答复意见才更加符合行政机关的行文要求。

六、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总字数1000~1200字。【答题思路&要点】

这是综合性论述试题,是全方位测查考生综合能力的试题。要求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关系类的文章不好写。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四点:第一,要确立一个观点,对于关系类的文章一定要先确立自己的观点,将文章基调定下来,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第二,要参考给定资料,千万不要就题而写,一定要紧密结合怒江水电开发项目,不能偏离给定资料。第三,一定要达到题中给出的各个要求,如一定要在“人与自然”问题上对某种或某几种错误倾向进行阐述,还要予以澄清。第四,要注意结构、语言、字数、卷面等因素,争取做到结构完整、紧凑,语言流畅、生动,卷面干净、整洁。【一类答卷】

人与自然

云南省怒江州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生存的自然条件较差,但是水能资源却很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江河资源,怒江州欲开发建设“两库13级”水电站,但争议很大。对怒江来说,一边是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一边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为富民强州实施开发,还是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开发,成为“两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当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度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作用,认为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无条件地向自然索取,而不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一种是过度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关系,在他们看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人要为自然让路。反映到怒江水电开发项目上,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前者会积极要求开发项目,后者就会绝对反对开发。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生、和谐统一的。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养育了全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人应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保护了自然,自然也会给人类更大的回报;相反,人类如果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自然也会以它特有的方式惩戒人类。

在怒江水电项目开发上,我们既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为解决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贫困问题而不顾自然生态环境;也不能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置人的生存发展于不顾。我们要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坚持生产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前提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从怒江水电项目开发的争议可以看出,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项目开发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慎重。

首先,项目开发要科学。从怒江水电开发项目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项目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才是怒江水电项目开发的根本出路所在。

其次,项目开发要适度。针对怒江地区的实际情况,放着投资少、回报大的大好江河资源不开发,也不合适。如果进行大肆的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必然带来影响,这种掠夺性的开发,也不足取。合理的方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程度,适度开发。

最后,项目开发要慎重。在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有局限的时候,要慎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怒江水电项目的开发,目的是要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贫困问题,然而该地区生态环境又十分重要,“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观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这种项目的开发,稍不注意,不但使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会破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得不偿失!因此,项目开发一定要慎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有全面坚持慎重、适度、科学的项目开发原则,才能真正使项目造福一方,才能真正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阅卷点评】

文章一开头,直接从给定资料入手,开宗明义指出资料的关键内容,就是怒江水电项目是开发呢,还是不开发呢,这一“两难”问题。后面,引出了文章的观点,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文章第一段,作者将两难问题提了出来,但对赞成开发还是不赞成开发没有表明观点。这样处理既引发了悬念,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观点是既不赞成又不反对,是一种适度、辩证的态度,用在文中开始,不好体现,只能在文中逐渐流露,这里用笔很老道。

接着第二段,阐述了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用的是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第三自然段,将这种错误倾向给予澄清,指出危害,并提出了正确对待的态度。

随后,将文章内容又拉回了材料中,全面地阐明了对待怒江水电开发的主张,巧妙地回答了给定资料中的“两难”问题,同时也是告诉评卷老师,我把材料的主旨理解透了。此段增加了得高分的可能。有许多答卷说了半天,也没有对给定资料中的“两难”问题做出回答,也没有对材料主旨进行体现,这是答综合论证部分试题的大忌。

最后,文章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方面,并且每个都以怒江水电站为例进行分析、论证。结尾第一句,进行引申到任何项目开发,并用了一个条件关系复句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观点,升华了主题。

此外,文章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一段一个层次,紧紧结合给定资料,语言生动流畅,用词准确,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

第5篇 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

1.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北的北焦村,是市二环路内45个城中村之一,有1200多户、3000多人,一些外地人在村里租房做生意,多数村民靠收房租生活。

1968年2月,河北省会从保定迁至石家庄,市区迅猛扩张,近郊土地被征用的速度急剧加快,修铁路,盖生活区,建机关、厂矿、医院、学校,都要征地。71岁的原村支书陈某说:当时土地征用,政府不给钱,但一亩地拨2~3个名额给村民,身份由农民转为工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征地越来越多。省政府的外贸、内贸、轻工业和化工等七个厅局级机关先后来到北焦村扎寨,村中布满机关宿舍。北焦村因此号称七局宿舍。

1975年,陈某还是生产队大队长,他记得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征地有了补贴。这些补贴主要归生产大队,用于发展集体企业,村民进企业做工,北焦村靠土地补贴盖起了旅馆、商店,办起了塑料厂、鞋厂等20多家企业。

当时国家规定土地按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来补偿,补偿分为土地补贴、劳动力补贴和青苗补贴三种,1971年,一亩地补贴240元;1976年,每年一亩补贴1000元。陈某说,补贴增加是因为村民改种粮食为蔬菜,土地产值增加了。

1986年陈某卸任时,北焦村还剩下三四百亩地。之后,北焦村剩余农地陆续被征用,目前只有30多亩自留地,供村民种点菜,但多半荒草丛生。《财经时报》2004年报道,中国过去10年间转让土地达一亿亩。《中国改革》杂志2004年引用一项调查表明:被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40%~50%,村级组织25%~30%,农民仅占5%~10%。地方政府采取强制性土地征用政策,低价征地,高价出售,从中获取巨额土地资本增值收益;同时,城市化进程又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被媒体大力地宣传。在商业利益和政府双重利益的驱动下,城郊农民大量失地,而不法之徒也由此以权力寻租的方式继续征地。

从北焦村乘车行驶不到半小时,可到达西营村。西营村处在石家庄市城市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厂不让进,企业也不让进。但2002年8月经省里特批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准备在石家庄市北郊征用土地新建校区。

西营村村委会主任杨某说,当时为了争夺学校进村,其他村都相互压价,贱卖土地。最后,学院倾向于在西营村征地920亩。2003年西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对学院征地一事进行民意测验,89%的村民同意征地,11%的村民不同意征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据此成立谈判小组,与学院正式谈判。双方达成的结果是,学院为每亩地支付征地补偿费7万元,还有其他补偿。

但在2004年4月一份集体上访的材料上,至少有360多名村民签字画押反对上述征地方案。西营村现有村民2000人左右,反对者占18%以上。按《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委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也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该建设被确定为河北省2004年重点建设项目。3月,省国土资源厅和石家庄市政府同意该项目进行工程用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但为平整土地,学院和村委会跟村民多次发生冲突。结果是,学院派施工人员用履带拖拉机将土地推平,村委会派人把耕地下面用来灌溉的地下水道挖断,致使大部分耕地闲置至今。学院原定2004年9月新生入住新校区,而到了11月,还未破土动工。

眼瞅着十几亩的果树一棵一棵干死,村民高某很心疼。100多亩蔬菜大棚,菜秧都长出一寸了,他们说拆就拆。村民傅某说,一家5口共有5亩地,其中2.7亩被征用。他说2.7亩地若种小麦和玉米,年收入有两千来元,种蔬菜年收入也有两三千元。5亩地一年收入一万来元,勉强够全家一年的开销。他说,家里的粮食,两个小孩上学,日常花费,都是从地里出。村里连一个企业也没有,我们都指着土地吃饭。一想到所得补偿也不够几年花销的,我就发愁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

据村委会主任杨某介绍,到10月,学院仅付款2350万元,只占总额的三分之一多。其中,2000万元平均分给2000多个村民,每人1万元,剩下300万元先由村委会保管。杨说,等省国土厅发布公告,征地款才能全部到账,到账后也将全部分给村民。现在村里欠每个村民2万元。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人的补助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按照这个标准的最高倍数乘以2000元的亩产值,西营村村民每亩地最多获得土地补偿费2万元,安置补偿费1.2万元,总计3.2万元。《土地管理法》还规定,依照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而西营村村民每亩地最多可获得6万元补偿费。

如此计算,政法职业学院向西营村支付征地补偿费每亩7万元,似乎村民已经占了便宜。2003年4月,石家庄市政府公布了市区土地基准地价,将商业用地分为八级,一级每平方米为4723元,折合每亩94万多元;八级每平方米为497元,折合每亩9.9万多元。这意味着,西营村被征用土地所获得的补偿,比用于商业开发,每亩最低少2.9万元,最高少87万元。西营村部分村民一直想按照商业用地的市场价出让土地。但政法职业学院建新校区不属于商业用途,村民的愿望在现行法律和法规中找不到依据。事实上,村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

西营村的情形在中国农村非常普遍。据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2年,全国占用耕地4736万亩用于非农建设,今后每年非农建设用地仍需要250万~300万亩。这些非农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那里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每占用一亩耕地就会造成1.4人失去土地,依此推算,13年来至少有663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专家认为,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低,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不足以创业,政府又没有为他们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失地农民大都成了无地可种、无正式工作岗位、无社会保障的流民。而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动荡,流民都成为隐患。

2.北焦村的土地所剩无几,村办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相继破产,从2000年起,北焦村就陆续有村民上访,开始六七人。到现在已有几百人集体上访,累计上访1000多人次。石家庄长安区南高营镇西古城村,有关部门为搞土地开发,造成380亩耕地、菜地无法耕种,至今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已闲置了四年。村民上访无效后,自发组织起来,在耕种地旁搭了间瓦房,日夜轮流看守,反对圈占。《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大量营利性商业项目,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制征用土地,从而引发农民的群体性上访和干群冲突。调查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一家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术机构收集到2004年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87起因土地问题引发,造成数百名农民受伤,3人死亡。专家认为,土地是农民生存保障,土地涉及巨额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土地争议具有对抗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某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提出,农村城市化进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全部解散,农民以独立的家庭个体进入城市经商、打工,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公平分配;另一种是保留原有的农村社区组织,并对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彻底改造,以适应城市化的进程。

2004年10月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该《决定》对农民最关注的征地补偿作了新承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县级以上政府应当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这意味着各级政府要将土地出让金部分转移给被征地的农民。

部分媒体称这个决定是“土地新政”,并给予较高评价。但部分上访农民则有更高的期待。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霞阳村的许某说,村里的3000多亩地都被征光了,他希望中央政府真正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政府要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不要与农民争利,更不能把农民的土地抢走给开发商,他期望征地制度改革能让农民拿自己的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有的专家,倾向于根据土地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以保障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这位专家还指出,目前存在两级市场,政府对一级市场具有垄断权,土地交易先由国家或集体收回,再进入二级市场交易,这导致转让利益分配严重不均。

3.以占江苏不足4.7%的面积,承载了占江苏6.2%的人口,产出了占江苏14.8%的经济总量,以保护土地资源来保障发展,以保障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保护,成为写在无锡大地上的辩证法。据统计,江苏全省GDP每增一个百分点,用地量为2.4万亩。2003年,无锡GDP实现1901.22亿元,增幅达15.4%,而用地增加仅15.6万亩,土地资源消耗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无锡4787.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山丘与水域占47.7%,人均耕地仅0.55亩,为江苏地级市中最少的城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无锡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无锡市政府用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将耕地占一补一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每年以“市长令”形式下发土地复垦方法,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明确“谁复垦谁受益”。连续多年来,无锡每年都召开土地复垦流动现场会,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热情。宜兴原茗岭镇是人均粮田不足0.4亩的山区乡镇,他们向涧滩要地,向荒山要地,不仅10年建设没占用一分良田,而且增加耕地3400多亩,这里实施的国家级“丘陵山区万亩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被联合国列为在我国的11个示范区之一。2001年至今,无锡关闭了沿太湖地区200多家矿山企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新增耕地4.3万亩,相当于10余个中心商务区。目前,正在建造28层高的农民公寓。据测算,原来农民散居时户均占地超过0.5亩,住进公寓后户均占地不足0.15亩。

4.首钢矿业公司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大石河铁矿尾矿库、新水选矿厂尾矿库、裴庄土场、羊崖山土场等一大批复垦项目,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经多年覆土植被,大石河铁矿尾矿库,如今处处郁郁葱葱,长满了紫穗槐,三四年前还是一座沙山的新水尾矿库,如今1200余亩沙棘长势旺盛,已结出沙棘果;裴庄土场覆土种植的刺槐已经成长为一片参天大树,好像一座森林公园。

首钢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破坏土地,主要是采矿中形成排土场和在选矿中形成尾矿库,针对不同的条件,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排土场是采矿过程中排出的岩石堆存场所,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废石山,岩石裸露,坡度较陡。公司对排土场采取了平整、覆土、绿化的办法。一是在采矿过程中,将采矿剥离的表土单独存放,以备复垦利用。二是待排土场停用后,用推土机平整,为减少工作量,做到小平大不平,平台四周做出0.5米的土挡,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将存放的表土覆在上部,厚度0.5米,栽种以刺槐、紫穗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首钢采用此方法先后使2950亩排土场披上了绿装。

首钢公司目前有尾矿库3座,尹庄尾矿库是1996年投入使用的新库,不具备复垦条件,另外2座尾矿均已进行了复垦。为防止水土流失,首钢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沿坝面堆成10—15米平台,砌有排水沟,保证了汛期雨水沿排水沟排走,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在平台和平台后斜坡上覆盖20厘米厚的土,种植以紫穗槐为主的坝面水土保持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完成尾矿坝绿化600余亩,给库区周围的群众建起一条绿色防护带,有效地控制了二次扬尘污染,也为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5.从2004年起,河南省开展了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工作,计划用5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用于县城经济发展用地或重新恢复为耕地。截至目前,整治出土地46万亩,净增耕地总量26万亩。全省已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不久前,郸城县王拱集村的李老汉得到了一份“大礼”,他家从村里多分了两亩地。“空心村”整治后,该县许多农民都像李老汉一样享受着这份喜悦。目前,郸城县已完成了19个“空心村”的治理,新增耕地7801.7亩。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人均耕地只有1.23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从“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中可挖掘出土地223.4亩,可复垦耕地183.3万亩。

6.现实的土地供应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地荒”?某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仍要提供土地,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需求,要严格控制大户型和低密度的住房建设,坚决停止别墅建设。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地区的用地虽然非常紧张。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统筹,来自于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通过存量土地的调整和再调整,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能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用地占了全国供地总量的30%左右。一边是建设用地的追加,一边是开发商叫喊“地荒”。问题在哪里?闲置问题实在是“地荒”的一个顽疾。

2001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区依法取消了184个项目,收回土地达6760亩。仅2005年,苏州市盘活存量土地2505宗,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5.7%。

一位业内人士说,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

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最高定额,一般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标准是100平方米,首都和特区城市最多是120平方米。但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4个城市中,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已达到133平方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是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是83.3平方米。

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今后土地利用必须保证60%以下是存量土地。据了解60%的提法是新的表述,以前的表述是要求地方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农民用地,而没有量化标准。

7.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正在增长的千千万万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严重的危险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而对具体的每一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的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全世界膳食供给量的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将集约农业方式转移到贫穷的农民所居住的边际和近边际地区,经常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灾难。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些土地必须保护起来。

施肥、灌溉和其他投入,可以继续获得可观的成功。但生态环境成本将越来越高,如目前化肥投入区,已经发生了地下水硝酸盐富集现象,长期使用农药,使病虫产生了抗性,也污染了环境。如进一步加大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不但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人们正在探讨既能继续增产,又不破坏水土资源环境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方法,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就是维护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因此,有必要就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制定评价标准,用来检验和检测土地开发、利用是否是持续的。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二、“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四、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五、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真题剖析

一、根据“给定资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答题思路&要点】

答此题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容必须要有北焦村和西营村的情况介绍。给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首要的是要有来龙、有去脉,不能让负责同志看了你的整理后,一头雾水,看不懂。如果这样的话你的整理就是失败的。二是不能仅就两个村的情况说两个村的事,也不能不谈两个村而说全国土地征用占用情况,正确的是先由两个村的情况谈起,然后再谈普遍情况,作答中要体现出由个案上升到普案的情况。三是概述内容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加进给定资料中没有的内容和自己的主观判断。考生要知道,你概述的材料是供领导参阅的,你的角色是为领导服务,是为领导提供信息参考,你所做的只是把情况和问题反映清楚,事情的是与非应由负责同志来判断。领导在没有看到给定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你概述的这个材料,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理解得和给定资料所写的意思一致,不让领导造成歧义,这就说明你概述得好。四是要客观公正地陈词。申论考试中切忌加入自己的情感,观点不能偏激。给定资料大多都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时材料叙述得会令考生同情和激愤,在答题中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把隐藏在文字内的观点和主张表述出来,甚至用词过激,这是万万不可的。概述的材料就是把表面的情况说清讲明,要客观公正,不要掺杂感情色彩,对不公问题不能义愤填膺、慷慨陈词。虽然题目要求观点鲜明,但作答时要做到,给定资料肯定什么,你就肯定什么;给定资料否定什么,你就否定什么,观点和给定资料要完全一致。【一类答卷】(1)北焦村位于石家庄西北,1200多户。从1968年开始该村土地就被征用,现村里仅剩30多亩自留地。在征地时,尽管给了村民不同形式的一些补偿,但仍不能很好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使村民上访不断,集体性事件频发。(2)西营村有2000多户,位于石家庄市水源保护区内。2002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征该村920亩地建校区。起初89%的村民同意征地,院方每亩支付征地付补偿费7万元,现仅支付三分之一的征地款。到2004年,村民反对者上升到18%以上,后来学院、村委会和村民发生冲突,学院将土地推平,村委会把地下水道挖断,致使耕地闲置,村民意见很大。按《土地管理法规定》,村民每亩最多可获各种补偿费6万元,可校区建设不属商业性用地,按石家庄市商业性用地规定,该村土地每亩少征2.9万到87万元。(3)北焦村和西营村问题虽然是个案,但目前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全国性征地仍在进行,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土地纠纷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问题突出。国务院已下发决定,严格了土地审批权,对征地补偿作了有利于农民的规定。有关专家也倾向根据土地的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市场交易,保障农民在土地征用上的合法权益。【阅卷点评】

这份作答分三点,前两点分别介绍了两个村的情况。有人说,对两个村的基本情况可以不用概述,假如不把这两个村作简要介绍,这也就说明你考虑问题不周详,该交代的不交代,情况没头没尾。需要清楚的是,现在申论试题的概述不像前几年就单纯考你概括能力,不仅要考在理论上对概括的理解,也要考查在实际中对概括的理解。对于北焦村的概括,是从历史上说起,这种承接、溯源得很好,让人看得明白。

用了这种通过数据说明问题的概述方式,很好,数字能说明问题,又节省篇幅,可信度高,使参阅更有价值。

第三点概述了全国普遍的情况,由特殊上升到了一般。专家的意见也概括上,各方面的意见都摆上,提供给有关负责同志参阅,这也很好。概述得很客观,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实事求是,基本将情况概述清楚,使不知情的人看了这份概述的材料也能理解,达到预期的目的,材料功用性体现得很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