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刃:1951—195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5:38:31

点击下载

作者:白文辉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断刃:1951—1953

断刃:1951—1953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断刃:1951—1953作者:白文辉[主编]排版:昷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ISBN:9787208146266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志愿军彭德怀中朝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1898—1974)司令员兼政委陈 赓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03—1961)邓 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1910—1980)韩先楚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13—1986)洪学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13—2006)杨得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11—1994)杨成武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1914—2004)杨 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1913—1983)秦基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1914—1997)李德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1916—2011)“联合国军”马修·李奇微“联合国军”总司令(1895—1993)詹姆斯·范佛里特“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892—1992)马克·韦恩·克拉克“联合国军”总司令兼远东战区总司(1896—1984)令詹金斯美军第9军军长史密斯美军第9军第7师师长丁一权南朝鲜军第2师师长(1917—1994)马克斯韦尔·泰勒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1901—1987)序 言王树增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走进历史才能看清历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从来也没有无往不胜的战斗队。光辉夺目的八一南昌起义,远没有完成起义的最初设想,没有浪漫的起义宣言,更多的是困境中的追求与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不仅是群情激昂的火热场面,更多的是苦难中的磨炼与考验。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回顾历史,既要在辉煌的历史中回顾昔日荣光,更要在历史的荆棘中寻找前行的动力。民族强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翻开绵亘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曾两次与持续发展和再次崛起的时机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强盛统一的明朝对世界变化置若罔闻,错过了与世界交流、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时机;历经盛世后,一纸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断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中国正式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难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国家蒙受深重灾难。

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积聚在民众心中的不屈之火;毛泽东在天安门城头的庄严宣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孕育在中华民族之中的伟大力量;解放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从北打到南、从江边打回三八线,让世人真正见识了积聚在中国军人身上的无限能量。

英雄是图谱中的精神坐标,崇尚英雄方可砥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灵魂,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执着前行。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势,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如影随形,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真理舍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军人最宝贵、最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人却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是一个个身着褴褛军装、身后硝烟弥漫的身影。他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真正的脊梁。“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重温战争,就是要让读者、作者一起再重温英雄的人民走过的历程,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对革命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知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卷。长征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民风雨同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有倚天靠地,才能让事业之城永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赢得最终胜利、战胜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文以载道。只有浴血奋斗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继往开来,伟大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有人说:年代越久远,历史越模糊。其实历史并没有模糊,它一旦发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真正模糊了的,是后人应该擦亮的双眼。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胜利丛书,力求用鲜活的文字语言、权威的数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实瞬间、讲述军史传奇故事,是爱好军史、崇尚正义的人们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愿借此与读者共同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是为序。前 言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此时,停战谈判提上了双方的日程,朝鲜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和边打边谈的新阶段。

为了配合军事分界线问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相继进行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反“绞杀战”。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依托野战工事抗击“联合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这次战役于1951年8月18日开始,至10月22日结束,共毙伤俘敌15.7万余人。这次战役的胜利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了其无理要求。

反“绞杀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粉碎“联合国军”发动的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封锁战役”,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于1951年8月开始,至1952年6月结束。在长达10个月的斗争中,志愿军后方部队和朝鲜军民一起,以无比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不仅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空中封锁”,而且在斗争中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基本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运输补给问题,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配合战俘问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先后进行了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粉碎“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在朝鲜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这场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此役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粉碎“联合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企图,而进行的一系列反登陆作战准备行动。这次反登陆作战准备于1952年12月开始,至1953年4月结束。它的胜利完成,使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整体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彻底解决了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顾之忧,使美国大规模军事冒险计划胎死腹中,同时也为我夏季反击作战创造了条件。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的第三次进攻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进攻目标为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4个师的防御阵地。这次战役于1953年7月13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此役,共毙伤俘敌5.3万余人,重创了南朝鲜军4个师,给了南朝鲜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同时,加深了美国同南朝鲜当局的矛盾,对维护朝鲜半岛战后局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的作战,敌我双方都是以配合停战谈判为基本作战目的,充分体现了军事斗争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的特点,是典型的军事政治仗。一 打破“海空军优势补偿论”——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交战时间| 1951年8月18日—10月22日

|交战地点| 三八线至“三八点五线”之间地区

|交战双方| 1.夏季防御战役

我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47军、第64军,第9兵团第26军、第27军,第42军;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5军团。

敌方:美第10军第2师,美陆战第1师,南朝鲜第7师、第8师,南朝鲜第1军首都师、第11师,南朝鲜军第5师

2.秋季防御战役

我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47军、第64军、65军,第20兵团第67军,第9兵团第26军,第42军,第68军;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第5军团

敌方:美第1军,辖美第3师、美骑兵第1师、英联邦师、南朝鲜第1师,美第9军,辖美第7师、第24师、第25师、南朝鲜第2师、第6师,美第10军,辖美第2师、南朝鲜第5师、第8师,南朝鲜第1军首都师、第9师

|指挥将领| 彭德怀、杨得志、杨成武;李奇微、范佛里特

|交战装备| 我方:苏军1个歼击航空兵军(主要装备米格-15)参战,志愿军2个歼击机师、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参战,飞机(主要是图-2轰炸机和米格-15歼击机)200余架,36个师已装备苏式步兵轻武器,第二批60个师的苏式装备开始逐步装备,同时使用日制38式步枪、美式M2重机枪、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等轻武器,各种火炮(60毫米炮、92毫米步兵炮、火箭炮、迫击炮)3 000门(其中榴弹炮320门、高射炮36门),100挺左右的高射机枪,反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燃烧瓶,运输车不足700辆“联合国军”:美式M2重机枪、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等步兵装备,各型军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登陆舰、扫雷舰)200余艘,各种作战飞机(舰载的F9F海盗和F4U豹式战斗机、AD天空强盗轰炸机,空军F-80C“流星”战斗机、F-82全天候战斗机、P-51野马战斗机、B-29空中堡垒远程轰炸机、B-26轰炸机、RF-80A照相侦察机、RB-29空中侦察机、T-6蚊式战术控制飞机、C-46、C-47、C-54、C-119运输机)1 100余架,各种火炮6 049门(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2 300余门)、各种汽车26 000余辆

|交战结果| 粉碎了“联合国军”夏秋季攻势,迫使美方恢复了停战谈判,并最终放弃了关于军事分界线的无理要求

在“文斗”方面,我方有理。在“武斗”方面,我方亦有办法,依托坚固的阵地,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积少成多,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

到1951年6月,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共计歼灭敌军23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开始转入相持阶段。

这个时候的朝鲜战场,敌我力量逐渐趋于均势。从兵力数量来看,“联合国军”总兵力已增至69万多人,其中,地面作战部队有美军6个师和1个空降兵团、南朝鲜军10个师和1个海军陆战团、英军2个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个旅,以及其他国家军队共计55.4万人。中朝军队的总兵力亦增加到112万人,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77万余人,朝鲜人民军为34万余人,计有志愿军14个军、10个炮兵师、2个坦克团,人民军7个军团。[1]单从兵力数量来说,中朝军队占优,但从武器装备方面看,“联合国军”占有明显优势。这时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装备坦克1 130余辆、装甲车490余辆、轻迫击炮及以上火炮3 720门、3.5英寸火箭筒约7 080具。空中力量,作战飞机已增至1 700余架。海军力量,作战舰艇已增至270余艘,另有5艘航空母舰支援作战。而中朝军队只有少量的坦克和飞机,火炮的数量、质量也远不如“联合国军”。总的来看,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各有优劣,总体实力趋于均衡。“联合国军”虽然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兵力捉襟见肘和中朝军队的顽强抵抗,“联合国军”想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的目的已经不可能实现,甚至,在三八线一带保持明显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朝军队由于步兵占有巨大优势,再加上顽强的作战精神和有利的地形,作战能力不容小视,“联合国军”凭借现有力量,再像战争初期那样长驱直入已经不可能了。同样,中朝军队虽然炮兵、坦克部队和后勤保障工作也得到了一定加强,但由于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相差悬殊,制空权、制海权掌握在敌人手里,我军白天行动敌情顾虑较大,部队机动和物资供应均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和连续作战的优势,因而,中朝军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敌我双方都开始在更深层次上审视这场战争,都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美国是一个领导欲望很强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国家,它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特别是战争决策最终都会回归到这一理念。二战以后,大战期间结成的同盟国很快分崩离析,美国转而奉行遏制社会主义的政策,纠集英、法等国谋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为其称霸世界服务。从当时的世界格局看,美国称霸世界的关键在欧洲,主要障碍是苏联,所以,这一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而不是在亚洲,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不是中国和朝鲜。然而,自武装入侵朝鲜以来,美国动用了陆军总兵力的1/3,空军总兵力的1/5,海军总兵力的1/2,并动员了英、法等欧洲盟友卷入战争,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除了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外一无所获。现在,战争陷入僵局,胜利遥遥无期,对于美国来说,现在的朝鲜战争正在成为一块鸡肋,就像魏德迈在1951年6月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所说的那样,“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2]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也无益于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稳固。关于这一点,美国总统杜鲁门讲得也很坦率,他说:“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只要这一敌人还没有卷入战场而只在幕后拉线,我们就决不能将我们再度动员起来的力量浪费掉。”[3]种种迹象表明,五次战役后,不想陷入战争泥潭的美国开始寻求通过谈判来解决朝鲜问题,以实现其所谓“光荣地停战”。

5月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争取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就批准了这个建议。

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前驻苏联大使凯南在非正式拜会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时表示,美国政府准备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愿意恢复战前状态。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发表演说,建议朝鲜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作为解决朝鲜武装冲突的第一步。

两天后,杜鲁门在美国田纳西州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同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

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同意进行停战谈判,并建议谈判在元山港的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第二天,金日成和彭德怀通过广播答复:同意进行谈判,建议把双方会晤地点改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

7月8日,双方联络官商定了谈判日期和代表团成员。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自此,朝鲜战争进入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互交织的边打边谈的新阶段。2

对于停战谈判,美国人的心里是矛盾的。美国政府既不愿意继续付出巨大代价去打一场看不见希望的战争,又不想公平合理地实现停战,而是想“光荣地停战”,即在不管是既得利益还是未来发展都对美国有利的条件下停战。为达此目的,美国人一方面在谈判中采取强硬态度,另一方面,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对我发动进攻。

7月26日,双方通过谈判议程,共五项:(一)通过议程;(二)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地区;(三)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四)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五)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4]

7月27日,实质性谈判开始。一进入第二项议程,即确定军事分界线时,双方就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朝中方面基于战前朝鲜半岛现状、当前态势和谈判前各方立场,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这个提议公平、公正、合理,有益于朝鲜半岛长期和平稳定,但美韩却坚决拒绝了这一合理提议,并以所谓“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借口,提出了“海空军优势补偿论”,要求军事分界线“应在鸭绿江上的空军及海军战线与开城、平康、北汉江区域的陆军战线的中间某处”[5]。这个方案意味着军事分界线将划到中朝军队阵地浅近纵深几十公里地区,“联合国军”将兵不血刃一举攫取1 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公然的讹诈当即遭到朝中方面的严词拒绝。美方首席代表乔埃恼羞成怒,狂妄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关于美国人为什么会在谈判中提出如此荒唐的要求,美国军史专家约瑟夫·格登,在《朝鲜战争》一书中曾有过表述。当时美国考虑的是,即使在朝韩之间建立一条宽20英里的非军事区,“联合国军”仍能够有效控制“堪萨斯线”的有利阵地,以保证对中朝军队的有利态势。这个表述与当时的战场情况是吻合的。堪萨斯防线,始于汉城以北32公里的临津江口,沿着临津江的南岸向东北方向蜿蜒伸展,通过海拔逐渐升高的山地,在临津江穿过三八线的地方,堪萨斯线转向东,向华川水库延伸,然后越过南太白山脉折向东北,一直到三八线以北40公里的东海岸。从华川水库到东海岸的地形特别崎岖,山坡陡峭,几乎没有道路。有效控制堪萨斯防线对“联合国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基于这样的考虑,“联合国军”提出这样的划界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在谈判桌上双方各不相让,但自停战谈判以来,战场形势却一度趋向缓和。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多是小规模的前哨战斗,战线比较稳定,基本上稳定在西起临津江口,向东经高浪浦里、涟川、铁原、金化、登大里、月山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一线。

这一阶段,敌人采取的行动方针是:在谈判期间,不实施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而力求通过强有力的巡逻和局部进攻来塑造有利态势保持战场主动,或借攻势行动对我施加压力;同时,美军还制订了向平壤、元山一线——朝鲜蜂腰部推进的所谓“势不可挡行动计划”,准备视停战谈判进展情况,随时对我实施全面攻势作战。为此,“联合国军”一面加强防御阵地,一面积极进行向我发动局部进攻的准备。到8月中旬,敌人已经建立起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耳明线”,为敌我双方接触线。第二道防线“怀俄明线”,西起铁原西南的263.4高地,东经读书堂下、地境洞、大成山到北汉江西岸之小高飞云伊,全长60公里,为中间阵地。第三道防线“堪萨斯线”,西起临津江口之鳌头山,沿江而上,经积城、道城岘、华川湖南岸、杨口、兜率山、山头谷山至东海岸杆城以北之马达里一线,全长220公里,为核心阵地。每道防线都构筑了坚固工事,埋设了大量地雷,架设了铁丝网。同时,敌人还积极扩建金浦、水原、大邱等原有机场,新建了瓦草里、东豆川、永平、麟蹄等十八处前沿机场,增辟了原州、镇海、群山、济州岛等14处海、空军运输补给基地。

在此期间,美军还有6个师、南朝鲜军有4个师先后撤至二线,进行了1至2个月的休整。7—9月间,美、英、法等国军队还重新补充、轮换了近19万人。同时,美军还将空降第188团和2个轰炸机联队由美国本土调到日本,扩编了3个南朝鲜师,合编了1个英联邦师,以增强其机动作战力量。“联合国军”通过上述措施作好了随时向我发动进攻的准备。3

我军对停战谈判开始后可能出现的局面以及敌人可能的行动早有准备。早在停战谈判开始之前,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就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6]的指导方针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7]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用自己的文武两手应对“联合国军”的文武两手,通过积极主动的防御作战不断改善战场态势,打破敌人的图谋。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决策指示,志愿军于6月25日至27日召开了志愿军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作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部署》的报告。主要内容是:一、在全体指战员中普遍深入地进行长期作战的思想教育,克服速胜思想;二、在敌不增兵、不登陆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三八线至“三八点五线”地区,并构筑三道防御阵地;三、今后我军作战方式为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形式,即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战术,即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每次战役的企图不要太大,以平均一个军歼灭美军一个营或南朝鲜军一个团为原则,积小胜为大胜;五、在两三个月内不进行大的反击战役。在停战谈判开始后,准备坚持以三八线为界来划分军事分界线,决定以18个军分两批轮番作战,第一线9个军担任正面作战,第二线9个军置于东西海岸与阳德、谷山地区进行休整训练,防敌登陆,部队以轮番和换班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长期作战;六、努力改善技术装备,加强炮兵、坦克和空军的建设,加强后勤建设,改善供应运输条件。[8]这个报告总结了我军入朝以来的作战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

至8月中旬,我军构筑完成了西起土城里,经松岳山、五里亭、平康、登大里、艾幕洞、西希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之高城,东西绵延250公里的第一线防御阵地。在西起南川店,经市边里、安峡、玉洞里、新城山、云磨山、乍德山、昌道里、龙门山、竹叶山、国土峰至东海岸高城,构筑了第二线阵地。完成了熙川、孟山至阳德中间运输线和佳丽州至昌道里、法洞里至淮阳运输线,完成了阳德、成川、遂安地区,新溪、伊川地区的仓库设施建设。完成了作战部署调整。西线以第47军、人民军第1军团各一个师进入开城及其以南地区,保卫开城谈判会场区域;中线以第27军接替第20军防务;原在西线的人民军第6军团调至东线化川里地区,以加强东线防御力量。同时,全军已进行了1至2个月的休整,补充兵员十余万人,并储备了一个月的粮弹。通过加强防御阵地,调整作战部署,我军进一步作好了防敌进攻和适时反击的作战准备。4

军事分界线谈判陷入僵局后,为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方的无理要求,“联合国军”对我发动了夏季攻势。

夏季攻势的主要作战目的,是乘朝鲜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物资供应极端困难之际,向人民军防守的东线(北汉江以东至东海岸)阵地发动进攻,企图切掉杨口以北人民军阵地的突出部,拉平登大里、五味里至芦田坪地段的战线,以与其中部战线取齐,改善“联合国军”东线防御态势,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让步。

这场战役从8月18日开始,9月18日结束,持续时间一个月。作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18日开始,到31日结束。这一阶段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攻占水入川东岸至南江南岸地区,使东部战线更为坚固,同时夺取大愚山西侧高地,造成对“大钵盆地”的包围态势,为预定于9月间进行的进攻“大钵盆地”作战创造条件。为达此目的,“联合国军”以美第2师,南朝鲜军第7、第5、第8、第11师和首都师各一部,约3个师的兵力,对人民军防守的东线阵地实施全面进攻。进攻重点为朝鲜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的接合部。在第5军团与第2军团的接合部,“联合国军”使用南朝鲜第7、第5师各一部约3个团,美第2师4个营,在4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向第5军团正面项岭至第2军团右翼之后项谷15公里地段上阵地发起进攻,企图夺占983.1高地、940高地和773.1高地,以屏障堪萨斯线,并对文登里形成瞰制。在第2军团与第3军团接合部,“联合国军”使用南朝鲜第8、第11师及首都师各一部共2个多团,向第2军团左翼芦田坪至第3军团右翼新炭里13公里地段上阵地发起进攻,企图夺占884高地、924高地和965高地,威胁人民军南江南岸阵地侧背。在其他地段上则以部分兵力实施助攻。“联合国军”在进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航空兵、炮兵支援和坦克的配合作战,战斗异常激烈,在对884高地实施进攻时,美国海军甚至动用了“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战列舰406毫米的巨炮为南朝鲜军队提供火力支援,重达1吨半的炮弹几乎将人民军的阵地夷为平地。朝鲜人民军利用野战工事,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和积极的反击,激战3天,敌人以极其惨重的代价,夺占我部分前沿支撑点。

8月21日,由于伤亡惨重,“联合国军”被迫收缩战线,转入重点进攻,双方的争夺也更加激烈,有的阵地双方反复争夺达10余次之多。

至8月24日,朝鲜人民军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共毙伤俘敌16 000余人。

8月25日和26日,朝鲜人民军第2、第5军团为了夺回部分阵地,稳定防御态势,先后进行了两次局部反击。第5军团以第6师和第12师各2个团,反击进占杜密里以北之敌,第2军团以第27师,在第5军团第6师一部配合下,反击大愚山之敌。战至27日夜,第5军团先后收复了983.1高地、773.1高地、752.1高地、三台洞、陈岘、鸠岘等阵地。第2军团对大愚山之敌的反击,因敌以1个多团的兵力增援,实施连续反扑,根据上级指示,于8月31日主动撤出战斗。

夏季防御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给“联合国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983.1高地——美军俗称“血岭”的争夺尤其让人无法忘怀。

983.1高地位于大愚山和白石山之间,是一座孤立小山,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前期作战中,朝鲜人民军利用这个高地,不但对沿水入川和西川北上的两条公路进行了有效瞰制,而且,还在这个高地设置了观察哨,掌握了杜密岭一线“联合国军”行动的大量情报,并多次引导炮兵对“联合国军”进行火力打击。在夏季攻势中,“联合国军”视这一高地为“眼中钉”,发誓一定要拿下这个高地。如果“联合国军”占领了这个高地,不但可以屏障堪萨斯线,增大防御纵深,而且,还可以威胁文登里对我后方进行扰乱。所以,在这个高地双方注定会有一场恶战。

夏季防御战役中,对这个高地的争夺异常惨烈。据美国战史记载,美军的7个炮兵营支援了对983.1高地的进攻,在4公里的进攻正面上美军摆了200门火炮,美军第2师师长拉夫纳少将告诉炮兵“在这次攻击中弹药没有限制”。后来日本人统计,在9天的战斗中(8月18日到27日),拉夫纳仅炮弹就消耗了36万发。双方士兵的鲜血染红了983.1高地附近的几座山头,美军随军记者在山脚下看到,血水把几座山头全部包裹住了,他们惊恐地大叫“Bloody Ridge”(血染岭)。血岭,这是美军的常用词,太平洋战争期间每当有高地出现激战时都会用上这个词,但这个称呼对983.1高地而言,早已超越了“激战之地”的原意,而是对战地惨状的真实写照。

到8月31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这一阶段歼敌24 000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企图。

第二阶段,从9月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联合国军”损失惨重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作战目的。通过对第一阶段作战的反思,美军认为进攻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后期进攻被限定在局部地区,不能对朝鲜人民军整个防线形成整体压力,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实现既定作战目的,“联合国军”决定重新恢复对朝鲜人民军整个防线的进攻。为此,美第10军调整了部署。将预备队美陆战第1师由洪川调至第一线,接替了南朝鲜军第8师加田里以西部分防务,南朝鲜军第8师的防线则向北延伸至松支谷一线。同时,将位于县里地区的南朝鲜军第5师师部和一个团调至第一线,加上该师原配属给美军第2师的一个团,接替了美军第2师大愚山地区的防务,从而加大了其主要进攻正面上的兵力。具体部署:以美军第2师攻击983.1、773.1高地及以北851高地,以南朝鲜军第7师在983.1高地以西发起攻击,以南朝鲜军第5师攻击“大钵盆地”西北边缘高地,以美陆战第1师攻击“大钵盆地”东北高地。

为积极应对敌情变化和改善防御态势,朝鲜人民军也对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朝鲜人民军以第6军团接替通川、高城至新炭里第3军团两个师的防务,第3军团向西平移至新炭里至西希岭地区,接替第2军团两个师的防务。这一调整缩短了第2、第3军团的防御正面,加强了通川至西希岭一线的防御力量。

从9月1日起,“联合国军”各部,包括南朝鲜军第7师、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第5师、美陆战第1师、南朝鲜军第8师和南朝鲜军第11师,不断以营团规模的兵力,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支援下,向人民军3个军团整个防线发动了一连串的连续攻击。战斗非常激烈,特别是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防守的项岭、杜密里以北773.1高地地区,第2军团防守的大愚山以北加七峰、1211高地地区,第3军团防守的加田里以北地区争夺尤为激烈。战至9月8日,“联合国军”以惨重的代价,攻占了人民军部分前沿阵地,仍没有突破人民军的防线。

9月9日,“联合国军”被迫再次转入逐段重点进攻。重点进攻首先从黄基(加田里北5公里)至松鱼月4公里地段展开,南朝鲜军第8师每日以一个多团兵力对在该地段实施防御的人民军阵地实施连续攻击。在该地段防守的人民军第3军团一个团进行了顽强抗击,昼失夜反,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9月12日,该团向松鱼月南无名高地之敌反击,一举歼灭敌一个营大部。激战4天,南朝鲜军始终无法攻占人民军阵地。

9月13日,“联合国军”的重点进攻开始由黄基向道味岘一线延伸。美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军第8师集中了4个多团的兵力,在航空兵火力和猛烈炮火支援下,向道味岘至松鱼月12公里地段发动连续猛攻,激战一天,“联合国军”几乎毫无进展。与此同时,其左翼南朝鲜军第7师、美军第2师和南朝鲜军第5师各以1至2个营的兵力向杜密里以西581.7高地及其以北三台洞、894.3高地、930.6高地、加七峰以北高地实施连续进攻,虽然“联合国军”的攻势异常凶猛,但进攻行动收效甚微。

9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对道味岘至芦田坪四公里地段实施进攻,每日以4至5个营的兵力进行轮番攻击。人民军第3军团顽强防守,敌连续攻击4天,仍寸步未进。战至9月18日,“联合国军”除了在杜密里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段继续保持进攻态势以外,其他地段的进攻都被迫停止。至此,夏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结束,这一阶段共歼敌22 000余人。5

在东线朝鲜人民军抗击“联合国军”进攻的过程中,我志愿军第一线各军对当面敌军进行了坚决的战术反击,有力地配合了朝鲜人民军的作战。

9月1日至3日,与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相邻的志愿军第27军,以3个团的兵力,在5个炮兵营火力支援下,向注坡里(金城以南)东西一线敌7处阵地实施反击,夺占其中5处高地,歼敌1 900余人。稳定了阵地,直接配合了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作战。9月10日,第27军将防务移交给第67军。

9月5日,志愿军第64军1个团在1个坦克连、1个高炮营、2个炮兵团另1个营的支援下,向德寺里美军骑兵第1师前沿阵地发起攻击,激战1天,歼敌630余人。

9月6日,志愿军第47军一部对当面之338.1高地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美军骑兵第1师1个连共120人。

同日,志愿军第26军一部分两路对当面西方山和斗流峰之敌发起进攻,激战一天,歼敌440余人,残敌弃守阵地南撤。

9月7日,志愿军第42军一部向中马山之敌发起攻击,歼敌50余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配合了朝鲜人民军在东线的作战,占领了西方山、斗流峰等要点,改善了平康地区的防御态势,为下一步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联合国军”整个夏季攻势作战期间,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共歼敌78 000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企图。6

夏季防御战后期,为了有效应对敌人的进攻和准备对敌实施反击,志愿军进行了充分的作战准备。

9月4日至10日,志愿军召开了由军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局势和下一步作战方针。会议指出:当前,美国还不愿意放弃战争政策,停战谈判一时尚难有明确成果。因此,我军必须加强作战准备,坚持持久作战。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情况,会议还明确了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彭德怀司令员明确指出:“朝鲜战场上阵地战的形式越来越明显,运动战的机会已日益减少,我们必须学会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坚持持久作战。”[9]这次会议统一了志愿军广大官兵的思想。

会后,志愿军各部队根据会议精神和要求全面加强了作战准备。加强了第一线和第二线阵地的工事,并着手构筑东西海岸纵深工事和第三线阵地的工事,志愿军司令部要求重要阵地特别是核心阵地必须按隧道式据点的标准构建。加强了战场运输线建设,以保障供应运输顺畅。同时,为了增强防御力量,粉碎敌人可能的进攻,志愿军对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以第67军接替第27军在金城地区的防务,第27军撤至马转里、阳德地区整补。给主要防御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各军加强2至3个榴弹炮兵团,1个火箭炮兵团,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及1个坦克团。在便于敌坦克突入和空降的地区,各军均增强了防坦克火器和高射火器,设置了反坦克、反空降地域。

志愿军的这些准备工作为下一步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局部强有力的进攻行动,向北推进两军实际接触线,以此压服人民军和志愿军,要挟中朝方面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接受美方提出的军事分界线方案。但美国人过高地估计了“联合国军”的实力,过低地估计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决心和意志,“联合国军”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其军事目的仍未能实现。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联合国军”高层对军事分界线谈判问题的反思,反而变本加厉企图通过更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迫使中朝方面在谈判中让步。在9月25日的一份备忘录中,美国当局坚持认为“朝中军队在军事上还没有紧迫到最后关头,因此,没有理由改变谈判的基本路线”。这一判断为下一步的秋季攻势定下了基调,即继续通过军事进攻行动压服中朝军队。

为达此目的,1951年9月下旬,范佛里特制订了“兰格拉”(WRANGLER)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0月中旬以美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军的1个师在朝鲜东海岸的库底、通川地区登陆。与此同时,以美第9军、第10军和南朝鲜第1军从正面发动进攻,前后夹击,歼灭朝中军队,将战线推进到平康—淮阳—库底一线。但是,范佛里特的“兰格拉”计划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这个计划需要有效控制和使用汉城—铁原—金化—金城—昌道的铁路,而铁原—金化段的铁路,却被占据了“铁三角”地带高大山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控制,这对“联合国军”行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是要实现与在库底登陆的美军陆战第1师协同作战,美第9军必须经金城、昌道附近向朝鲜半岛东北部机动,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可能会乘机对西部防线的美第1军发动进攻。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范佛里特制订了一个前期作战计划——“大棒作战”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在发动“兰格拉”作战之前,美第1军、第9军首先在正面对志愿军防线实施有限目标的攻击,将战线向北推进约15公里,在击破志愿军可能发动的攻势的基础上保证铁原—金化段铁路线的安全。

单从军事角度看,“兰格拉”(WRANGLER)计划是一个很大胆的计划,如果这一计划成功,范佛里特可能会名扬世界,朝鲜战争的结局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写,但范佛里特对“联合国军”的实力显然过于自信了,并且,他的计划与白宫的战略并不合拍。在“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看来,“兰格拉”计划和“大棒作战”计划势必会引起“联合国军”与志愿军在“铁三角”地区的决战,而此时的杜鲁门要的是在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停战,而不是与中朝军队死磕。因此,李奇微没有批准这一计划,而是在几天后,批准了由美第1军军长奥丹尼尔提出的作为替代方案的“指令”作战计划。“指令”作战计划设想:美第1军和美第9军的1个师,于10月初开始进攻,夺占志愿军防守的临津江左岸至铁原西一线阵地,将战线平推到“詹姆斯敦线”,为“堪萨斯线”新添置一块突出部,以解除志愿军对涟川至铁原交通干线的威胁,同时从侧翼威胁开城。“指令”作战计划被批准后,10月1日,范佛里特下达了作战命令:

①第1军从10月3日开始进行“指令”作战。

②第9军以左翼之美第25师进行攻击,协同美第1军右翼的北进。

③美第10军于10月5日再次发动进攻,进攻文登里—1211高地—南江弯曲部一线,修正战线之弯曲部分。

④南朝鲜第1军团在东海岸公路正面采取策应攻势,以便使第10军的攻势容易进行。

作战命令下达后,美第9军和第10军也很快作出了自己的进攻计划。美第9军拟以第24师、南朝鲜军第2师和第6师夺取金城以南一线高地。美第10军拟定了旨在夺取“伤心岭”的“底线得分”进攻计划,即在北汉江以东以美第2师、南朝鲜军第5师和第8师,继续夺取851和1211一线高地,并推进到文登里东西一线。

至此,“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正式拉开了序幕。8

9月29日,“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首先在西线开始了进攻,企图迫使我军放弃临津江左岸至铁原以西一线阵地,解除我军对涟川至铁原交通干线的威胁,并从侧翼威胁开城,为尔后夺取我开城要地创造条件。

当日,美第3师2个团,在100多门火炮和60辆坦克配合下,向我第47军阵地夜月山、天德山至大马里地段猛攻。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敌向我阵地猛攻21小时,我防守夜月山的一个连,在炮火支援下连续击退敌人14次冲击,最后,由于工事全部被敌摧毁,阵地方被敌占领。此战,共杀伤敌人800余人,我坚守主峰的一个排全部壮烈牺牲。

10月3日,敌军集中美骑兵第1师全部、美第3师2个团、英联邦第1师,在200余辆坦克、300余门口径105毫米以上火炮和强大航空兵支援下,向我第64军、第47军防守的防内洞、高旺山、高作洞、天德山至大马里一线40公里正面发动了猛烈进攻。

第64军防御正面,进攻之敌为英联邦第1师和美骑兵第1师第5团一部。这是两支大名鼎鼎的王牌部队。英联邦第1师第28旅“皇家苏格兰团”有着悠久历史,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精锐部队,连以上的军官大都在“二战”中立过战功,是世界公认的王牌部队。该师第29旅“二战”时曾在蒙哥马利元帅麾下立过赫赫战功,也是英军中的精英部队。美军骑兵第1师更是了不得,这支华盛顿亲手打造的“开国元勋师”,它的历史比美国历史还要长,在入朝作战前16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但是,在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所有这些王牌部队都被迫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在我第64军的防线上,英联邦第1师和美骑兵第1师第5团一部集中力量主要向高旺山、马良山进攻。经过5天激战,在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后,第64军防守部队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此战,我毙伤敌2 600余人,英联邦第1师因伤亡过大被迫停止进攻。这次战斗非常激烈,我第64军表现出了极其强悍的战斗作风。

据时任第19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回忆:马良山三一七高地和二一六点八高地,仅四个小时的时间就落弹两万多发,地面被削平一米之多。同时敌八架飞机轮番轰炸,投掷凝固汽油弹,而后实施步兵进攻。我有的工事虽遭破坏,但我指战员仍顽强抗击,白天利用弹坑战斗,夜间组织反冲击。守卫在二一六点八高地的五七一团七连,在副连长阎志钢的带领下,打退了敌人二十三次集团冲锋。英联邦二十九旅丢下了六百多具尸体。守卫在另一高地的一等功臣班全班负伤,弹药将尽,仍继续抗击,全歼敌人一个连。电话员朱德禄二十七次接通被炮弹炸断的电话线。最后一次查线时左手四个指头被打断。他忍着剧痛以牙代手,接通了线路,保证了指挥所的指挥,使前沿部队获得了杀敌一百五十多名的胜利。敌人逐点攻击,我军逐山坚守,经过节节抗击,反复争夺,每个高地前面都横七竖八躺满了敌人的尸体。后来“志司”首长表扬马良山阻击战是“一座山岭一个堡垒”。[10]第47军第141师第422团第5连,坚守天德山阵地,歼敌800余人,荣获“天德山英雄连”光荣称号

在第47军防御正面,进攻之敌为美骑兵第1师、美第3师等共5个多团的兵力,其进攻重点首先是指向天德山及其以西418高地。我防守阵地的第141师1个营,每天抗击敌人2个步兵团的连续进攻,平均击退敌10余次冲击。10月6日以后,敌开始每天以一个团以上的兵力,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支援下,逐点攻击我334高地至高作洞地段。我第47军防守部队在该地段与敌展开反复争夺,给了敌人大量杀伤。18日,我主动放弃该线阵地。

47军防守部队官兵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战斗胜利,也赢得了志愿军首长甚至对手的赞誉。时任第19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47军打得很好。他们以坚决的抗击与连续的反冲击大量杀伤敌人。每一阵地均经数次至十数次反复争夺。射击英雄郑月光一天中就击毙敌人112名。守卫在某高地上的七班,巧妙地躲过敌人上千发炮弹,击退敌一个营的7次冲击。我俘虏的美炮兵校正机驾驶员西弗冷说:“当我在空中侦察时,你们的阵地真变成一片焦土了。而在我被俘的时候,我才看到遍地是你们的人。”[11]

以47军的胜利为标志,敌在西线发动的攻势被迫停止。西线防御作战,我共毙伤敌22 000余人,敌仅前进三至四公里。9

10月5日,在西线之敌转入重点进攻之时,东线美军第2师2个团、南朝鲜军第8师1个团,向人民军第5军团正面的文登公路两侧防御阵地发起进攻。鉴于人民军第5军团久战疲劳损失较大,志愿军司令部决定以第20兵团第68军接替人民军第五军团防务。接防行动从10月7日开始,至10月10日,第68军全部接替了人民军第五军团西起北汉江东岸至文登里以东635.8高地一线的防务。

在东线,第68军的防御重点是坚守文登里至杨口公路一线,第68军抗击“联合国军”进攻的战斗主要在文登里地区展开,其中,最经典的战斗是文登里地区反坦克作战,以我军的重大胜利被载入史册。

文登里位于金刚川与杨口郡之间,东依加七峰,与被敌称之为“伤心岭”的851高地相邻,西靠鱼隐山。因该地域内有一片南北走向约3.5平方公里的川地,故亦称文登川,美军称之为“蒙德尼山谷”。山谷中有末辉里至杨口公路,直贯敌我纵深,便于机械化部队机动,“联合国军”一旦从这里突破,将在我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对我实施纵深突贯,这样整个东线战场的态势就将发生变化,对我十分不利。文登里,敌必攻,我必守,因此,这里必然会有一场恶仗。“联合国军”对文登里进攻的方式是“坦克劈入战”,其主要作战方法:每次以20至40辆坦克组成一个集群,在大量飞机掩护和步兵、工兵伴随下,一面以阵地上的火炮和坦克炮实行密集轰击,一面沿山路迂回割裂志愿军前沿各个高地的防御阵地,再由其步兵进行“逐山占领”。美军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主要是欺我志愿军反坦克火力弱,很难对坦克集群构成威胁。

在文登里,面对有勇有谋的志愿军,“联合国军”还是失算了。

早在第68军接防之初,第20兵团就对文登里地区的地形特点及“联合国军”可能采取的战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作出了反坦克对我阵地稳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要特别注意防止敌集群坦克进攻的判断。基于此判断,兵团司令部专门发出了反坦克的战术指示。强调大力构筑工事,做到工事与火力(包括反坦克地雷)结合,勇敢与技术结合,以相互弥补不足;防坦克壕、战壕、交通壕互相贯通,以利于反坦克小组机动灵活地作战;打坦克与打步兵结合起来,以对付敌人的连续进攻。[12]

第68军坚决贯彻了兵团作战意图与指令。在其防御区域构设了以鱼隐山为核心的主阵地,在文登里地区设置了障碍、火力、兵力相结合的反坦克区,一切俱备,专等敌人上钩。

从10月8日起,美军第2师(附法国营)、南朝鲜军第8师全部,在大批坦克引导下,向第68军防守部队阵地发起猛攻。

10月11日,美军第2师10余辆坦克在飞机、火炮支援下,引导步兵向第68军610团阵地进攻。志愿军沉着迎战。首先,以加农炮、山炮实施直瞄射击,待敌坦克靠近,以隐蔽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前出实施抵近射击。同时,打坦克小组迅速前出,在近距离上,以手雷攻击坦克。此战,击毁敌坦克2辆,击伤3辆,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0月12日,美军首先以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对610团防御前沿及纵深阵地进行攻击,尔后以30余辆坦克对610团前沿阵地进行了约1个小时的破坏射击,然后,集中48辆坦克在炮火掩护下,成梯队引导步兵向610团阵地发起冲击,企图一举突破我防御阵地。这一天的战斗很激烈,防守阵地的610团官兵勇敢顽强与敌人斗智斗勇,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的一份作战记录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天的战况:七时——敌第七十二营和战车三十一大队进至杨村地区,坦克约七十八辆。八时——敌仍以两个连的兵力,继续向我“六三五点八”高地攻击。八时三十分——敌机开始出动,先后十六架次,对我纵深柏砚岭、大酒店地区轮番轰炸。敌炮兵对我重要地段实施摧毁性射击。敌坦克三十辆展开于杨村北侧,对我公路两侧阵地炮击一小时之久。十时——敌坦克四十八辆展开成人字形,以此进彼打、互相掩护、交替前进的战术,在其炮兵护送射击的配合下,沿公路两侧向我纵深方向楔入。干率里之敌第二十三团开始向盃岩运动,企图借坦克之势向我纵深突击。十一时——敌坦克进至下深浦我反坦克区,我采取打头、截腰、斩尾的打法,对敌坦克予以猛击,击毁三辆,击伤四辆。敌遭我打击后,以坦克炮火压制我阵地,掩护其抢修被我击伤的坦克,其余的仍继续前进。此时,我除两侧阵地火力对敌射击外,“七六点二”野炮分队奉团的命令进至前进发射阵地,以直接瞄准射击阻敌前进。进至下深浦以北约七百米处的敌先头坦克,被我击毁二辆。激战到十六时——敌坦克又被我击毁三辆、击伤二辆,敌见势不利,即施放烟幕调头逃窜。我反坦克分队的一个班长(靳秉奎)和一个排长(杨仁芳),利用山脚有利地形击毁坦克二辆;我步兵二营反坦克小组以手雷击伤二辆回窜的坦克。十七时——突入我防御地域之敌败退,丢弃坦克十八辆。其中十辆被击毁,八辆被击伤。此后,敌对我进行长达一小时的报复性炮击,落弹二千多发,我部分工事被炸毁。[13]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看,一战击毁击伤敌坦克18辆,胜利无疑是重大的,令人鼓舞的。

10月14日,美军再次发动进攻,8辆坦克交替掩护攻击前进。进到志愿军阵地前200米处,志愿军隐蔽配置在附近的反坦克大队无后坐力炮突然开火,击毁其中1辆,接着转移到预备发射阵地,向冲击的坦克抵近射击,又击毁3辆。其余4辆坦克,在回撤途中被反坦克大队以火箭筒、手雷、爆破筒和地雷全部击毁、击伤。

此后,美军坦克改变战法,沿公路两侧的河边、沟渠、稻田,采取逐段破坏、逐段前进的战术继续进攻。志愿军反坦克大队调整部署,将反坦克火器前推至防御前沿,同时,在敌坦克可能出没的地方大量埋设地雷,至20日,又炸毁敌坦克多辆,有效地遏制了美军坦克的进攻。

在文登里反坦克作战中,志愿军第68军创造了13天击毁敌坦克28辆、击伤8辆、毙伤敌7 600余人的辉煌战果,挫败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粉碎了敌人夺占文登里的企图。10

在我第68军正面之敌把进攻重点转向文登公路以西的同时,从10月13日开始,“联合国军”以美军第7、第24师,南朝鲜军第2、第6师共4个师的兵力,在14个炮兵营、200余辆坦克及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向我第67军西起芳通里(金化东北7.5公里)、东至旧岱以南24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猛攻。企图摧毁我67军的防御,然后夺取金城、昌道里,控制淮阳,进而东出元山,配合西线部队将中朝军队赶至北朝鲜中部蜂腰地带以北,以缩短其防御正面并建立坚固的防线,阻止我军今后可能的反击,为其以后大举北犯创造条件。

进攻开始后,敌人首先进行炮火准备,向我前沿阵地足足轰击了两个半小时,然后,敌人利用炮火准备效果分多路向我各阵地发起冲击。由于这一地区道路、山沟较多,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的条件,敌人广泛采取了以大量坦克引导步兵实施战术迂回的战法,首先对我防守阵地实施密集火力准备,然后集中兵力实施轮番攻击。敌每天发射炮弹达50 000至100 000发,出动飞机最多时达130架次,我第67军配属炮兵6个营依托阵地顽强阻击,战斗十分激烈。在战斗中,该军特别注意了对敌坦克的作战,第一梯队师、团均组织了反坦克部队,在便于敌坦克通过的道路上均设置了大量的防坦克障碍物,从而有效地抗击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坦克不敢大胆楔入,并给了敌以大量杀伤。鏖战三天,我即毙伤敌17 000余人,敌仅前进2公里。美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被迫于15日撤至二线休整。

敌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6日起,被迫转为集中兵力、火力对我金城以南地区若干要点逐次进行重点攻击,主要目标为月峰山、602.2北无名高地、梨船洞东北无名高地、芦洞里北山等要点。

为了加强防御,16日夜,志愿军第67军经兵团首长同意调整了部署:以第201师接替了第199师防务,以兵团预备队第68军之第203师接替了第200师防务,并调兵团预备队第68军之第202师(欠一个团)进至炭甘里(金城以北六公里)地区作为第67军预备队。

敌转入重点进攻后,战斗更加激烈。敌对每一重点目标的进攻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