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2:11:46

点击下载

作者:宋兆友,宋宁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作者:宋兆友,宋宁静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ISBN:9787513231664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多学勤用,勇于创新

中华医学,千古流芳。中医皮肤科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皮肤科学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公元前200年,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中医皮肤科学理论与实践日趋完整统一。现在皮肤科医师精英辈出,成就辉煌,为我国人民的皮肤健康和世界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中药外用制剂特色突出,贡献巨大,是中医学宝库中一朵绚丽奇葩,其与内用制剂一样,备受我国与世界人民的厚爱与青睐,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复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中华医学,是千百年的伟业。为了全面挖掘整理研究中药外用制剂的独特作用,笔者结合五十五年的证治经验,并收录了大量国内的经方整理编写了本书。本书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融古汇今,弘扬国粹,内容经典,新颖实用。“看松柏不知岁月,见杨柳方觉春来。”如今我年已八十,愿把我的医术整理成册出版。也希望我国年轻的皮肤科医师与药师多学勤思,开拓创新,将制剂瑰宝,再创辉煌,使皮肤科外用制剂更加璀璨,并走向世界,贡献人类!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敬请读者斧正。宋兆友2015年7月1日于珍珠城编写说明

一、《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是一本以制剂为主的专业性著作,是《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的姊妹篇。

二、本书分为三篇:基础篇、制剂篇、进展篇,其中基础、进展篇多为笔者的临证心悟。

三、制剂按方名(出处或笔者经验方)、配方、制法、功效主治、用法加以简介,均为基本方。中成药无剂量,临证时需辨证加减。近年来的新产品尚无杂志书籍可查,出处均为“药品说明书”。

四、制剂中的同名、错名、无名、怪名等方,笔者均做了必要的修正。

五、制剂的原料药、辅料等均按原卫生部《医院制剂管理办法》执行,计量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执行。

六、制剂必须由临床医师按辨证论治原则规范诊疗后应用。第一篇 基础篇第一章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概念第一节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的特点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则后,遵循组方规则选择单味或多味中草药加工而成的药剂。中药外用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已获得迅猛发展。

1.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特点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具有以下的特点:(1)疗效好:如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手足癣、五妙水仙膏治疗血管瘤、祛疣浸泡液治疗跖疣、清热祛湿液冷敷治疗急性湿疹等均疗效显著。(2)剂型多:除西医一般剂型外,尚有熏洗剂、硬膏剂、熏汽剂、面膜剂、贴穴剂等。(3)毒性小:中草药多为天然绿色药品,相对而言毒副作用较少发生,如清热药物中黄连、黄柏、黄芩、板蓝根、紫草等,在临床上疗效极佳而毒敏少发。(4)结合好:中西药物互搭配方,中药与针灸、拔罐、封闭、包封、激光、手术等协同治疗,已取得明显疗效,如中药拔甲膏拔甲后外用癣醋液外搽疗效良好,微波治疗尖锐湿疣后外用清热解毒中药熏洗可防治复发,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或黄褐斑较为满意。(5)药源广:我国研究中草药外用的历史悠久,资料丰富,我国地广药多,气候各异,山高水广,草虫矿多,是资源丰富的伟大国度。(6)特色多:中草药的药理学、制药学等刚开始探研,如丹参、雷公藤、人参、黄芪、干姜等药理作用明显。(7)发展快:现在全国研产相结合,正在全面开展各项研究,已取得辉煌成果。

2.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药物动力学与药理学特点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的药物动力学与药理学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药物特点:如清热剂、化瘀剂等吸收率各有区别。(2)皮肤特点:皮肤是一个保护器官,是药物渗透和异物进入活体的屏障,其中附属器对经皮吸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3)整体特点:病人皮肤的生理病理变化(如年龄、性别、部位、血统等)也可影响药剂的功效。第二节 皮肤病外用中药的分类

皮肤病外用中药制剂中的中药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型。中药既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还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目前我国皮肤病中药外用分类学正在研讨中,笔者在临床中大致分类如下:

1.皮肤病外用中药功能分类法(1)祛风止痒药:樟脑 冰片 薄荷 地肤子 蛇床子 白鲜皮 何首乌萹蓄 蛇蜕 夜交藤 明矾 苍耳子(2)收敛燥湿药:儿茶 乌贼骨 松花粉 松香 苍术 密陀僧 五倍子蜂蜡 滑石 海蛤壳 炉甘石 石榴皮 黄柏 熟石膏 明矾(3)养血润肤药:芝麻油 獾油 桃仁油 胡桃仁油 蓖麻子 白芍 熟地黄 花生油 菜籽油 熟猪油 蛋黄油 杏仁油 蜂蜜 蜂王浆 葵花籽油(4)温寒通阳药:艾叶 川乌 草乌 川椒 吴茱萸 干姜 丁香 骨碎补 补骨脂 甘草 黄精(5)清热解毒药:黄柏 青黛 紫草 车前草 西瓜霜 金钱草 半枝莲青木香 三白草 白蔹 山慈菇 石蒜 蜘蛛 蜈蚣 紫花地丁 大黄 蒲公英地锦草 金沸草 金果榄 鸭跖草 野菊花 蓝靛叶 蓝矾 草河车 牛黄 苦木 金银花 连翘 漏芦 四季青 千里光 鱼腥草 土茯苓 蜀羊泉 龙葵蛇毒 白花蛇舌草 土牛膝 穿心莲 野荞麦根 乌蔹莓 马兰根 天葵子(6)攻毒杀虫药:硫黄 藤黄 轻粉 水银 铅丹 官粉 红升丹 朱砂百部 雄黄 蟾酥 土槿皮 胡蒜 蜂房 大枫子 鹤虱 木鳖子 蛇六谷 苦楝根皮 鸦胆子 苦参 白矾 蛇床子 樟脑(7)刺激发疱药:斑蝥 松节油 巴豆 桉油 全蝎 红娘子 壁虎(8)蚀肤化腐药:信石 乌梅 硇砂 石灰 毛茛 血竭 鸦胆子 京红粉 密陀僧(9)活血生肌药:乳香 没药 牡丹皮 白附子 珍珠母 赤石脂 虎杖毛冬青 五灵脂 郁金 蛋黄油(10)散结消肿药:商陆 皂角 海龙 海马 马齿苋 芙蓉 麝香(11)止血定痛药:土三七 象皮 大蓟 小蓟 闹洋花 断血流 芥菜籽枫香脂 马钱子 虫蜡 血余炭 地榆 仙鹤草 白及 蒲黄 紫珠草 侧柏叶羊蹄根 槐花 茜草 三七(12)活血化瘀药:丹参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水蛭 川芎 郁金 姜黄乳香 没药 牛膝 鸡血藤(13)软坚散结药:五倍子 食醋 莪术 三棱(14)发散风寒药:麻黄 桂枝 紫苏叶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白芷羌活 藁本(15)发散风热药: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浮萍 木贼 柴胡(16)平肝息风药:珍珠母 牡蛎 代赭石 刺蒺藜 珍珠 地龙 全蝎蜈蚣 僵蚕

2.皮肤病外用中药药理分类法(1)抗细菌药:黄连 黄柏 黄芩 金银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草 马齿苋 大黄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败酱草 土茯苓 天葵子 白蔹 青黛重楼 牡丹皮 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菊花 野菊花 龙胆草 蜂胶 诃子 藏青果(2)抗真(霉)菌药:黄精 土槿皮 蛇床子 苦参 花椒 五倍子 白鲜皮 百部 苦楝子 苦楝皮 食醋 黄连 麦芽(3)抗病毒药:板蓝根 大青叶 青黛 牡丹皮 贯众 黄柏 甘草 木贼 香附 马齿苋 夏枯草 薏苡仁(4)杀虫类药:百部 土槿皮 苦参 杏仁 桃仁 苦楝子 硫黄 大枫子 雄黄 轻粉 铅丹 官粉 朱砂 蟾酥 木鳖子 鸦胆子(5)抗过敏药:甘草 苦参 黄芩 漆大姑 棕榈炭 白鲜皮 龙骨 茶叶 荆芥 防风(6)护肤润肤药:人参 珍珠 当归 薏苡仁 木瓜 玉竹 灵芝 益母草 紫河车 杏仁 蜂蜜 蜂王浆 黄芪 蛋黄油 月见草油 沙棘油 杏仁油芝麻油 橄榄油(7)抗衰老药:灵芝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何首乌 珍珠 益母草 紫河车 杏仁(8)皮肤收敛药:炉甘石 黄柏 滑石 黄芩 熟石膏 明矾 儿茶 乌贼骨 松花粉 苍术 密陀僧 松香 海螵蛸粉 石榴皮 五倍子 地榆(9)皮肤腐蚀药:鸦胆子 乌梅 石灰 砒石 京红粉 白降丹(10)祛斑美白药:白僵蚕 白芷 芦荟 当归 杏仁 灵芝 柿叶 珍珠益母草 银杏 人参 紫河车 三七 五倍子(11)消除粉刺药:丹参 土大黄 大黄 柿叶 金银花 黄芩 蒲公英紫花地丁 水蛭 枇杷叶 芦荟 地榆 龙胆草 姜黄(12)护发生发药:人参 丹参 川芎 水蛭 天花粉 何首乌 皂角 芦荟 侧柏叶 蜂胶 补骨脂 花椒 生姜 肉桂 红辣椒 党参(13)防裂愈肤药:白及 甘草 蜂胶 芝麻油 地榆 苦楝果 大豆油(14)消除色斑药:白及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蔹 白薇 黄芪 珍珠人参 丹参 甘草 芦荟 三七(15)光感生色药:补骨脂 白芷 石榴皮 紫草 何首乌 骨碎补 菟丝子 乌梅 黄连(16)除臭香身药:广木香 丁香 藿香 细辛 香附 金银花 荆芥 蛇床子 洋金花 土大黄 天仙子 枯矾(17)保湿防皱药:鹿茸 珍珠 灵芝 木瓜 红参 蜂王浆 紫河车(18)皮肤着色药:紫草(紫红色)姜黄(黄色)黄精(黄色)茜草根(橘红色)黄连(黄色)丹参(淡红色)红花(红色)何首乌(黑色)(19)防腐抗氧化药:大黄 黄柏 黄芩 牛膝 白花蛇舌草 虎杖 决明子 白芍 赤芍 桉叶 薄荷(20)香料类药:丁香 苍术 木香 沉香 檀香 香附 玫瑰花 梅花(21)精油类药:肉桂油 芹菜籽油 香紫苏油 丁香油 芫荽油 云木香油 桉叶油 苦杏仁油 小豆蔻油 小茴香油 松针油 香叶油 姜油

以上为外用中药两大分类法,应牢记在心,这样才能合理合规地调配制剂,尤其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称作“配伍”。正如《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由此可知,分类时对配伍中的“七情”是必须认真掌握的。第三节 皮肤病外用中药提取物

1.人参浸膏  护肤美白,抗衰生发。用于酒剂、乳膏、化妆品中,浓度为1%~2%。

2.三七提取液  活血止血,祛斑止痛。用于酒剂、乳膏、生发水中,浓度为0.5%~8%。

3.大黄提取粉  抗菌消痘,减肥祛脂。用于涂剂、乳膏、凝胶、酒剂、减肥化妆品中,浓度为2%~5%。

4.丹参提取液  活血化瘀,生发去屑。用于酒剂、乳膏、发用化妆品中,浓度为5%~10%。

5.丹参酮浸膏  抗菌消痘,生发去屑。用于酒剂、乳膏、发用粉刺化妆品中,浓度为0.5%~1%。

6.五倍子提取液  消除瘢痕,祛斑敛疮。用于水剂、酒剂、乳膏、祛斑消瘢化妆品中,浓度为3%~8%。

7.仙鹤草提取液  消炎止血,除脂祛痘。用于酒剂、乳膏、生发消痘化妆品中,浓度为4%~8%。

8.玉竹提取液  抑菌抗衰,养颜美容。用于酒剂、乳膏、护肤化妆品中,浓度为5%~10%。

9.甘草流浸膏  抗菌抗敏,消炎护肤。用于酒剂、水剂、乳膏中,浓度为5%~10%。

10.四白提取粉(白及、白术、白芷、白僵蚕) 抑菌燥湿,祛斑美白。用于乳膏、乳液、护肤、祛斑退色化妆品中,浓度为0.5%~8%。

11.龙胆草提取液  抗菌消炎,消除脂溢。用于水剂、酒剂、护肤、生发化妆品中,浓度为3%~5%。

12.地黄提取粉  抗菌护发,去屑止痒。用于沐浴剂、乳膏、软膏剂中,浓度为4%~8%。

13.地榆提取液  抗除脂溢,消除粉刺,抗菌收敛。用于水剂、酒剂、熏洗剂中,浓度为4%~6%。

14.当归提取膏  活血镇痛,润肤增白,抗衰祛斑。用于酒剂、水剂、乳膏、涂膜、软膏剂中,浓度为4%~8%。

15.红花提取粉  活血散瘀,抗衰护肤。用于涂膜、酒剂、乳膏中,浓度为4%~6%。

16.何首乌提取膏  养血止痒,息风去屑,生发乌发。用于酒剂、水剂、熏洗剂、发用化妆品中,浓度为0.5%~6%。

17.三黄提取液(黄芩、黄柏、黄连) 抗菌止痒,抗敏防晒,抗衰护肤。用于水剂、涂剂、糊剂、乳膏中,浓度为3%~8%。

18.芦荟提取液  抗真菌去头屑,清热美白护发。用于酒剂、水剂、乳膏、涂膜中,浓度为0.5%~5%。

19.珍珠水解液  抗炎抑菌,祛斑护肤。用于乳膏、乳液、涂膜中,浓度为2%~5%。

20.海藻提取粉  清热消炎,生发除斑。用于酒剂、乳膏、面膜中,浓度为5%~6%。

以上外用中药提取物多为单味,配制更加科学,有效方便。第二章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剂型第一节 按制剂形态分型

任何中药外用制剂都会由基质(赋形剂)和有效中草药成分组成,两者具有同等重要性,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外用制剂有以下几类:

1.液体制剂  湿敷剂;浸泡剂;沐浴剂;振荡性洗剂;气溶剂(喷雾剂);酊剂;涂剂。

2.固体制剂  粉剂;栓剂。

3.半固体制剂  霜剂;凝胶;软膏(水溶性软膏、乳化性软膏、防水性软膏);糊剂。

4.创伤敷料  多糖敷料;半透明敷料;现代泡沫敷料;水凝胶;水胶体敷料;硬膏。第二节 按制剂靶位分型

由于皮肤组织结构及皮损的多样性、混合性、变化性,因此中药外用制剂必须具有多种剂型方能更好地辨证用剂。同一种中药被制成不同剂型也会产生不同疗效,如黄连溶液可作冷敷,多用于急性湿疹;而黄连软膏可作外搽,多用于脓皮肤病。当然同剂型而基质或赋形剂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黄精醋可杀真菌治疗手足癣,而黄精酒有生发作用可治疗秃发。因此结合中药作用皮损靶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剂型。

常用剂型:溶液剂;洗剂;酊剂;醑剂;涂剂;搽剂;药物香波;乳剂(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软膏与乳膏剂;油剂;糊剂;凝胶剂;涂膜剂;胶浆剂;光棉胶剂;膜剂;栓剂;散剂;气雾剂和喷雾剂;硬膏剂;凝胶膏剂(巴布剂);醋剂;棒剂;线剂;条剂;熏洗剂。第三节 按制剂临床分型

中药外用制剂是应用不同的药物配成多种剂型,依据皮损特点及自觉症状,进行对症或对因治疗。同一皮肤病的皮损不同,制剂也不同,即所谓同病异治;不同的皮肤病,其皮损表现相同,制剂可以用同一种剂型,即所谓异病同治。中药外用制剂可以减轻病人的自觉症状,而且还可以使皮损迅速消退,以至痊愈。故在皮肤病治疗中,制剂的分型应用相当重要。

1.散剂  又称粉剂,是一种或多种干燥粉末状药物混匀而成。有清凉干燥、收敛安抚的作用。多用于急性皮炎的早期,如祛湿散(大黄粉、黄芩粉、寒水石粉各30g,青黛3g)。

2.水剂  又称溶液剂或湿敷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粉溶解于水中,或煎煮成水剂。有消炎散热、清洁保护的作用。多用于急性糜烂性渗出性皮肤病,如苦参水剂(苍耳子、地肤子、土槿皮、蛇床子、苦参、百部各15g,枯矾10g,水3000mL)。

3.熏洗剂  是以温热的中草药水煎液,先熏洗后坐浴、洗敷、沐浴、外搽。有祛风利湿、润肤止痒、杀虫解毒的作用。多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皮痒熏洗剂(蛇床子、地肤子、白矾各30g,苦参15g,花椒10g,水5000mL)。

4.水粉剂  又名洗剂、混悬型洗剂,由水与不溶性粉剂混合而成。有清凉止痒、收敛保护的作用。多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的初期或末期,如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片各100g,石炭酸10mL,蒸馏水加至3000mL)。

5.醋剂  是将中草药放在食醋中浸泡1周后滤渣存药醋即成。有杀虫止痒、消风燥湿、解毒收敛等作用。多用于表浅真菌病、局限性瘙痒性皮肤病,如黄精醇醋(黄精100g,75%酒精250mL,米醋1500mL)。

6.酒剂  又称为酊剂。目前临床经常应用的有以下几种:(1)醑剂(含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如樟脑醑)。(2)涂剂(系以水和醇作溶媒,亦可添加其他有机溶媒作赋形剂的外用液体制剂,如桉油香精液)。(3)搽剂(以醇和二甲亚砜作溶媒,可加丙二醇或氮酮作促透剂,专用于无破损的皮肤病,如莲草砜醇)。

酒剂有杀菌消炎、杀虫止痒的作用。多用于瘙痒性或浅部真菌病,如银屑大黄酒剂(生大黄、熟大黄各300g,白酒1000mL)。

7.糖剂  又称糖浆剂、糖浸剂、蜜用剂,一般为中草药放入白糖、红糖、蜂蜜中制成。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多用于带状疱疹、皮肤溃疡、麻风反应等,如消痘蜜(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g,黄连1.5g,冰片5g,蜂蜜适量)。

8.袋剂  又称葛布搽剂、药布袋剂,是将中草药药粉和油质核仁捣泥袋装外用。有疏结润燥、杀虫止痒的作用。多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酒渣鼻、局限型银屑病等,如斑秃袋剂(硫黄、雄黄各25g,地肤子、穿山甲各15g,滑石粉30g)。

9.油剂  又名药油,将碾碎的中草药放入矿物油、动物油、植物油中浸泡,煎枯去渣存油。有除屑润肤、去痂生肌的作用。多用于亚急性湿疹、脓皮病、溃疡等,如润肌油(当归150g,紫草30g,黄蜡150g,芝麻油1200mL)。

10.软膏剂  是将药物与基质调成膏状,基质中有凡士林、蜂蜡、羊毛脂、豚脂(猪油)、蜂蜜等选配。有软化鳞屑、除去痂皮、润肤保护的作用。如牛皮康软膏(青黛30g,轻粉、冰片各10g,凡士林100g)。

11.药膏  一种或多种中草药细粉加入食醋、果仁捣汁,再加甘油、蓖麻油等混匀而得。有破瘀软坚、清热解毒的作用。多用于瘢疤、瘰疬、疖痛等,如乌梅鸡眼药膏(乌梅肉100g,白醋50mL)。

12.糊剂  又称糊膏、药糊、泥膏、油糊等,将适量中草药粉末(30%~50%)混入基质中调均而成,常分为油脂性糊剂、凝胶剂、药糊。有软化痂皮、除去鳞屑、滋润收敛的作用。多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皮肤病,如白癜风糊剂(冰片30g、硫黄、密陀僧、枯矾、雄黄、蛇床子各60g,凡士林650g)。

13.乳膏剂  为中草药与乳膏基质混匀制成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分为两型:油包水型(W/O,俗称冷霜)、水包油型(O/W,俗称雪花膏)。有软化滋润、消炎止痒的作用。多用于湿疹皮炎等,如婴儿湿疹霜(黄连15g,青黛、枯矾各100g,冰片35g,泼尼松片1500mL,冷霜1000g)。

14.膏药剂  又称硬膏剂,将生药放入植物油中炸枯去渣,炼至蘸取油液滴入水中成珠为度,加入铅粉炼膏。有保护黏合、消炎收敛、止痛止痒的作用。多用于肥厚性皮肤病以及皲裂疣类,如黑豆馏油膏药(黑豆馏油1500g,芝麻油1500mL,铅丹750g)。

15.药膜剂  又称膜剂,系将中草药溶解或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薄膜状,可分为单层膜、夹心膜、多层膜。有清热消炎、祛腐生肌的作用。多用于皮肤或黏膜疾病,如冻疮药膜剂(紫草、当归各25g,654-2粉25g,黄明胶50g,甘油15mL)。

16.创新外用制剂  近20年以来,中药制剂的剂型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创新外用制剂,估计再经过药理学、临床学、制药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成果将更加辉煌。

常见有以下几种:面膜剂;熏汽剂;贴穴剂、冬夏剂(冬季皮肤病夏季治疗,或相反,即三九天与三伏天疗法);按摩剂;足疗剂;沐浴剂;协同剂(中药外用与针灸、拔罐、推拿、刮痧、封闭、包封、激光、冷冻、微波等协同治疗);药物香波(主要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头部银屑病等);凝胶剂(透明软膏);涂膜剂;胶浆剂;栓剂(阴道栓、肛门栓、中空栓);气雾剂(喷雾剂)。

17.最新外用药物载体  现代制剂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已不断将中草药的制剂推向更高水平,特将国际上最新外用药物载体简介如下:纳米球(nanophere);葡萄微球(glycosphere);脂质体(liposome);传递体(transfersome);微球(microsphere)等。

总之,目前我国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分类见表1。表1中药外用制剂分类简表第三章 皮肤病外用中药药理与制剂第一节 药理与制剂

最常用的外用中药基础药理一定要掌握,否则学习制剂难于深入及创新,见表2。表2十种外用中药药理简表续表

其他常用药还有:桂枝、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木贼、寒水石、夏枯草、黄柏、黄芩、苦参、白鲜皮、连翘、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土茯苓、鸦胆子、生地黄、紫草、青蒿、地骨皮、芦荟、徐长卿、乌梢蛇、秦艽、苍术、厚朴、泽泻、车前子、吴茱萸、萆薢、丁香、花椒、山楂、地榆、白茅根、白及、乳香、没药、丹参、鸡血藤、血竭、儿茶、百部、桑白皮、当归、何首乌、黄精、枸杞子、乌梅、石榴皮、山茱萸、雄黄、硫黄、蛇床子、樟脑、炉甘石等,可自行查阅,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介绍。第二节 药理与临床

为了说明中药药理与临床关系,试举例说明。

药物1——黄连

根据黄连的中西药理作用,可在临床上做成多种制剂,治疗多种皮肤病。例如0.1%~0.5%黄连溶液可作冷湿敷(用于急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等);1%~5%黄连油膏可外搽外敷(用于毛囊炎、脓疱疮、足癣感染等);1%~5%黄连油(用于轻度火烫伤、虫咬皮炎、单纯疱疹、鳞屑型手癣等)。

药物2——马齿苋

例如5%马齿苋溶液可作冷湿敷或外搽(用于急性湿疹皮炎、单纯疱疮、破溃性脓皮病、日光性皮炎、化妆性皮炎等);复方马齿苋溶液(马齿苋、板蓝根、木贼、香附各10g,加水200mL煎煮而成;用于扁平疣、跖疣、手足癣伴湿疹等);马齿苋浸膏油(马齿苋200g,浓煎去渣存浸膏,加芝麻油调油剂;用于脓疱疮、异位性皮炎、颜面扁平疣等)。

药物3——紫草

例如5%紫草水冷湿敷可治疗破溃性脓疱疮、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皮肤慢性溃疡等;复方紫草酒可以治疗面部白癜风(配方:紫草、菟丝子、乌梅、白芷、黄连各10g,白酒200mL浸泡);紫草油(紫草30g,芝麻油200mL,文火煎枯去渣存油即成)可外用治疗毛囊炎、脓疱疮、慢性湿疹、皲裂症等;紫草糊剂(紫草细粉20g,氧化锌细粉40g,黄蜡20g,凡士林120g,加热调成)可治疗亚急性皮炎、湿疹等。

药物4——侧柏叶

10%侧柏叶溶液洗发,可治疗脂溢性脱发(早期);复方侧柏叶酒剂(配方:侧柏叶10g,何首乌10g,丹参10g,党参10g,红参10g,毛姜10g,红辣椒10g,白酒300mL,浸泡)可治疗各种脱发症(如斑秃、脂秃、早秃、产后秃、久病秃等);上方加入红枣、黄芪、黑芝麻各10g,加白酒500mL浸泡,也可治疗白发症(秃发、新生白发、少年白发、劳累白发);侧柏叶亚砜(二甲基亚砜100mL,920片(赤霉素片)20mg,侧柏叶2600g,将侧柏叶加60%乙醇1000mL,用渗漉法制成)可治疗脂溢性皮炎。

药物5——红花

红花酒(红花、当归、桂枝、丹参、薄荷各50g,白酒200mL浸泡)外用治疗冻疮(未破型);红花油(红花20g,花生油200mL,煎枯去渣)可外用治疗结节性红斑等;复方红花液(红花、白芷、白薇、白僵蚕、白鲜皮各10g,加水1000mL,煎煮成300mL药汁)外搽可治疗黄褐斑、色素沉着斑等。

本章第一节已介绍了10种常用药物,其他常用药均应牢记其药理作用等,才能在临证中得心应手,疗效更佳。第四章 五十五年中药外用总则心悟

中药外用制剂是利用中草药独特的药理作用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的皮损局部,以达到防治目的。其在皮肤病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不可缺少的措施。

晚清吴尚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一部外治疗法专著《理瀹骈文》,该书所载外用制剂包括敷、洗、熏、浸、擦、坐等,大体上包括了古代的各法。由此可见,在祖国医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外用制剂及方法,亟待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创新提高。

笔者在皮肤科临床上已工作五十五年,认为外用制剂与内用制剂一样,要进行辨证论治,这是总则,具体证治心悟,简述如下。第一节 辨疾病论药物

皮肤病经过询问病史、体检化验等程序后,首先要辨病。例如生物性皮肤病(真菌、细菌、病毒、虫类等)或非生物性皮肤病(湿疹、皮炎、水疱、色变等)。目前诊断病名统一为西医病名(后附中医病名为佳)。明确病名(诊断)即可选择药物,例如脓疱疮,可选用清热解毒药(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瘙痒症,可选用祛风止痒药(薄荷、地肤子、苦参等);亚急性期湿疹,可选用燥湿收敛药(龙胆草、五倍子、苍术等);阴虱病,可选用杀虫止痒药(百部、苦参、蛇床子等);急性渗出性湿疹,可选用清热利湿药(金银花、连翘、儿茶等)。第二节 辨皮损论剂型

皮肤病诊断明确后(病名已定),就要分清皮损特点:

1.原发疹(原发损害) 红斑、瘀斑、丘疹、结节、风团、肿物、水疱、大疱、脓疱等。

2.继发疹(继发损害) 鳞屑、痂皮、糜烂、溃疡、皲裂、瘢痕、萎缩、革化(苔藓样变)、硬化等。

因此辨皮疹(皮损)就能确定剂型。例如急性湿疹早期为红斑丘疹时可选用散剂或洗剂,如湿疹散、三黄洗剂;而急性期有糜烂渗出时,一定要选用湿敷剂,如皮炎湿敷水等。亚急性湿疹多有痂皮等,可选用油剂、乳膏、糊剂等,如湿疹油膏、止痒去湿霜、锌氧糊剂等;而慢性湿疹多干屑、肥厚等,宜选用酒剂、贴膏等,如皮炎酒、肤疾宁贴膏等。具体见图1。图1辨皮损论剂型(湿疹)第三节 辨药物论调配

明确了诊断、药物及剂型后,应考虑药剂的调配方法,这里主要是主药与基质或赋形剂的选择及加工方法(中药制剂要求严格)。目前我国存在三种方式:

1.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工艺,保持了中草药的原汁精华,加工精细,药品质优,但产量不高。

2.中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半机械化生产,限于本单位临床应用。

3.中药厂及化妆品厂一般都是自动化生产。在临床中要求制配的药物疗效佳,质量高。例如油剂中的芝麻油要求极品,醋剂中的食醋要求陈醋,等等,具体见图2。图2辨药物论调配(中药)第四节 辨动态论化裁

皮肤病在中药制剂治疗期间,会发生各种变化,如女阴湿疹(亚急性期),采用清热燥湿药物配成乳膏外用,3天后洗烫多次后,可见渗液增多,表面有溃疡,阴痒严重,故改为溶液剂作冷湿敷;如有溃疡加大青叶、蒲公英各15g;如有渗液加黄连、车前草各15g;如有外阴皮肤角化加红花、当归各10g;如有外阴脱屑加石榴皮、地肤子各20g;病久加赤芍、土槿皮各20g等熏洗;又例如小腿外伤引起的红肿溢脓,如不治疗,3天后可见扩大潮红、糜烂、渗液等,诊断为“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所以先以清热利湿中药溶液做冷湿敷,2天后皮肤干燥脱屑,外用紫草油外涂4天可痊愈。第五节 辨部位论引经

由于皮肤病发于皮肤黏膜处,中药外用时常需加入1~2味“引经药”。常用引经药为:

1.头面部

头部——桔梗、藁本、川芎;

头面部——白芷、白芍、升麻、桑叶、桔梗;

颈部以上——白芷、柴胡、川芎;

颜面部——菊花、牛蒡子、桑叶;

眼部——谷精草、决明子。

2.躯干部

躯干——柴胡;

胸部——厚朴;

胸背部——川楝子;

胸腹部——桂皮、杜仲;

腰部——杜仲。

3.四肢

上肢——姜黄、桑枝、桂枝、羌活;

下肢——牛膝、木瓜、独活。

4.阴部

女阴——龙胆草、车前子;

阴囊——龙胆草。

例如带状疱疹,在原方中加入“药引子”(即引经药):发于头皮者可以加桔梗,发于头面者可加白芷,发于颜面者可加菊花,发于眼部者可加谷精草,发于胸背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上肢者可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又如湿疹皮炎在不同部位,均应加入引经药,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之一。因为中药作用的定位与经络密切相关,即称归经。中医经典对“引经药”的定义是“引经诸药,直达病所”,有学者比喻“药引子”是“先遣”,引领药物扫平“病灶”,使中药在病变部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第六节 辨感觉论加减

皮肤病的自觉症状(主观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痒  痒是由于风、湿、热、虫等因素客于肌肤所致,也有因血虚所致者。常见者有风痒(发作急,游走快,变化快,痒无定处)、湿痒(糜烂多,浸淫四窜,缠绵久,痒轻微)、热痒(潮红多,肿胀重,灼热感,痒痛兼)、虫痒(线状红,红斑块,痒乱行,遇热重)、血虚痒(肤干燥,多细屑,肥厚久,病程久)。

2.疼痛  疼痛有瘀痛、肿痛、酸痛、灼痛、刺痛等。

3.麻木  多为气血不通,经络瘀阻所致。因此外用药应注意“痒、痛、麻”的感觉。例如痒重者,可加用地肤子、白鲜皮、葎草、苍耳子、冰片、薄荷、樟脑、苦参、蛇床子等;痛重者,可加入丹参、当归、赤芍、三棱、黄连、黄柏、黄芩、连翘、山栀、金银花、蚤休等;麻木者,加入黄芪、红芪、甘草、丹参、红参、胶股蓝等。例如急性荨麻疹者,可加白鲜皮、冰片等;慢性荨麻疹者,可加地肤子、苦参等;又如股外侧皮神经炎,可同时加镇痛祛麻药物丹参、黄芪等,配制成酊剂外用。第七节 辨整体论浓度

制剂的浓度在临床上必须要重视。例如颜面、股内、女阴、阴囊等处宜先用低浓度,妇女、儿童及老者宜先用低浓度。因此中医整体观点必须要重视,因性别、年龄、气象、部位、感觉、他病等都要考虑周全,一般是女性、儿童、屈侧、阴部、微痒、脏病等,都要使用低浓度为宜,可以减少外用药的毒副作用。例如股癣使用癣药水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而用在足癣处却无此反应,类似病例临床上非常多见。第八节 辨地域论简治

我国地域广大,笔者曾在巡回医疗中发现在边疆或农村基层并无大中城市里的高精尖药物,因此要因地制宜,其中以单方及复方最为方便而有效。例如藤黄酒(藤黄30g,白酒70mL,治疗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麦芽酒(生麦芽40g,白酒80mL,治疗手、足、体、股癣),乌梅酊(乌梅10g,75%酒精90mL,治疗白癜风),甘草油(甘草10g,75%酒精70mL,甘油20mL,治疗皲裂症),半夏粉(生半夏粉50g,贴敷,治疗鸡眼),生发灵酊(鲜侧柏叶10g,何首乌10g,红辣椒10g,生姜10g,75%酒精240mL,治疗脱发症),三黄粉(黄连、黄柏、黄芩各100g,冰片50g,研粉,可外撒,配油膏、软膏、糊剂,治疗脓皮病等)。因此单味方与复方是中医的又一特色,很受病人欢迎。

以上小结具体见图3。图3中药外用总则(辨证论治)第二篇 制剂篇第一章 皮肤病传统外用制剂第一节 经典外用制剂

1.一扫光

配方:苦参 黄柏各500g 烟胶500g枯矾 木鳖肉 大枫子肉 蛇床子点红椒 樟脑 硫黄 明矾 水银 轻粉各90g 白砒15g

制法:共研细末,熟猪油1120g,化开,入药搅匀,做丸如龙眼大,瓷瓶收贮待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主治头癣、疥疮、头皮部脂溢性皮炎等。

用法:涂擦皮疹局部处,每日1~2次,防止过敏反应。(《外科正宗》)

2.八宝丹

配方:珍珠9g 牛黄1.5g 象皮 琥珀 龙骨 轻粉各4.5g 冰片0.9g 炉甘石9g

制法:各研极细末,搅拌均匀后装瓶备用。

功效主治:生肌收口。臁疮腿溃疡面已无渗脂时应用。

用法:撒于溃疡面上,纱布块包扎,每日2~3次。注意溃疡面有无药物过敏反应。(《疡医大全》)

3.九一丹

配方:熟石灰90g 升丹10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装瓶。

功效主治:提脓去腐。主治下肢慢性溃疡(臁疮)或其他皮肤溃疡,创面仅存少许渗脂者。

用法:撒于疮口表面,或用药线醮药插入后,外盖消炎药膏(如黄柏软膏等)或消毒纱布块,每日换药1~3次。(《医宗金鉴》)

4.三品一条枪

配方:白砒9g 明矾120g 雄黄14.4g 乳香7.2g

制法:先将白砒与明矾二物研成细末,放入小罐内,煅至青烟尽白烟起,片刻后,约见上下通红,住火,放置一宿,取出共研成极细粉,可得净粉60g左右,再加入雄黄与乳香二药,共研成极细药散。厚糊调稠,搓条如线,长约1~2cm,阴干后存放盒中待用。

功效主治:腐蚀作用明显,可使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可酌情治疗寻常狼疮、皮肤癌等。

用法:将药条插入患处,条数视皮损而定,一般先少后多。防止渗血或损伤血管。(《外科正宗》)

5.升丹

配方:水银30g 火硝120g 白矾30g 雄黄 朱砂各15g 皂矾18g

制法:混合搅匀成丹,存用。

功效主治:提肉祛腐。可治溃疡疮面脓腐较多者。

用法:以熟石膏按2:8比例混合后,放敷少许后加盖纱布块包扎,每日1~2次,并可应用0.1%黄连水溶液清洗冷敷,应用中防止过敏反应。(《医宗金鉴》)

6.生肌玉红膏

配方:当归60g 白芷15g 白蜡60g 轻粉12g 甘草36g 紫草6g 血竭12g 麻油500g

制法: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4味,入麻油内浸3天。大勺内慢火熬微枯,细绢滤清,复入勺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入白蜡,微火化开。用茶盅四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盅内,候片刻后,下研细轻粉,每盅投入3g,搅拌均匀后备用。

功效主治: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肌。主治肌肤慢性溃疡,此表脓腐不脱,疼痛不止,新生难生者。

用法:将本膏均匀涂于纱布块上,敷贴患处,并依溃疡局部病况,可掺提脓祛腐药物于膏上同用,疗效更佳。(《外科正宗》)

7.阳和解凝膏

配方:鲜牛蒡子、根、叶、梗1500g 鲜白凤仙梗120g 川芎120g 川附子 桂枝 大黄 当归 川乌 肉桂 草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及乳香 没药各60g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各30g 苏合油120g 麝香30g 菜籽油5000mL

制法:白凤仙梗熬枯去渣,次日除肉桂、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锅煎枯,去渣滤净,称准剂量,用菜籽油5000mL加黄丹(烘透)210g,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撤下锅来,将肉桂、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入膏搅和,半月后可用。

功效主治: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主治局限型硬皮病等。

用法:摊于纱布块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外科正宗》)

8.回阳玉龙膏

配方:草乌(炒) 干姜(煨)各90g 赤芍(炒) 白芷 天南星(煨)各30g 肉桂15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后装罐存用。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主治局限型硬皮病、偏侧面部萎缩症等。

用法:细末加入热酒调糊后敷患处,每日1次。亦可掺入膏药内贴敷局部。(《外科正宗》)

9.红油

配方:红砒3g(打碎成细粒) 芝麻油30mL

制法:药油同入砂锅内火煎,至砒枯烟绝为度,去砒存油待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去痂润燥。主治手足癣伴慢性湿疹者(干性)。

用法:用药油搽患处,每日1~2次。亦可加电吹风机加热微烘。(《外科全生集》)

10.苦参汤

配方:苦参60g 蛇床子30g 白芷15g 金银花30g 菊花60g 黄柏15g 地肤子15g 大菖蒲9g

制法:水煎法。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主治女阴湿疹、女阴瘙痒症等。

用法:水煎去渣后,临用时亦可加入猪胆汁4~5滴,一般每日洗敷2~3次。(《疡科心得集》)

11.金黄散

配方: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各250g 天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各100g 天花粉500g

制法:各药烘干,各研极细末,和匀装袋备用。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主治疖疮、痈肿、脓疱疮等。

用法:可用葱叶、酒、醋、麻油、蜜、菊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每日1次。

[附]金黄膏: 金黄散20g,凡士林80g,调匀即成20%金黄膏,外搽外敷均可,治疗毛囊炎等化脓性皮肤病均可。(《医宗金鉴》)

12.柳花散

配方:黄柏30g 青黛9g 肉桂3g 冰片0.6g

制法:各研极细末,和匀装瓶。

功效主治:清虚热以引火归原。主治口腔慢性溃疡、口腔念珠菌病等。

用法:每日少许细粉,搽掺在口腔内疮面上,每日3~4次。(《医宗金鉴》)

13.润肌膏

配方:当归15g 紫草3g 麻油120mL 黄蜡15g

制法:前二味与麻油同熬,药枯滤清,将油再熬,入黄蜡化尽,倾入碗中,待冷备用。

功效主治:润肤,凉血,止痒。可治皲裂症、皮肤干燥症、鱼鳞病、脂溢性皮炎等。

用法:外擦患处,每日2~3次。(《外科正宗》)

14.桃花散

配方:白石灰50g 大黄片45g

制法:先将大黄加水煎汁,白石灰用大黄汁泼成末,再炒,以石灰变成红色为度,待红色药粉烘干后,将石灰药粉过筛,存极细粉装罐密闭待用。

功效主治:止血作用。多用于疮口出血,或皮肤瘀血渗血者。

用法:撒于患处,纱布紧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5.清凉乳膏

配方:风化石膏500g 清水2000mL

制法:将石灰(陈者佳)与清水搅浑,待片刻澄清后,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间清水,后将清水1份加芝麻油1份,用玻璃棒搅调百遍,即成乳液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润肤。可治烫伤初期(皮肤潮红者或刚有水疱者)。

用法:以消毒棉球蘸药涂擦伤处,每日多次。(《医宗金鉴》)

16.密陀僧散

配方:雄黄 硫黄 蛇床子各12g 密陀僧 石黄各6g 轻粉3g

制法:共研极细末,混匀存储。

功效主治:祛风杀虫。主治白癜风、花斑癣、狐臭等。

用法:米醋调糊外搽,或干扑患处。

[附]石黄即石门产的雄黄。(《医宗金鉴》)

17.黄连膏

配方:黄连 黄柏 姜黄各18g 当归30g 黄蜡240g 芝麻油720mL

制法:上药除黄蜡外,将前四味药物浸入芝麻油内一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化尽,文火徐徐收膏,备用。

功效主治:润燥,清热,解毒。主治烫伤焮红作痛者、脓疱疮、足癣感染等。

用法:烫伤者将药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或直接外搽亦可,每日2~3次。(《医宗金鉴》)

18.鹅黄散

配方:石膏(煅) 黄柏(炒) 轻粉各100g

制法:共研为极细末。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梅毒溃疡成片、脓秽多而疼甚者。

用法:干扑烂处,每日2~3次。(《外科正宗》)

19.腊脂膏

配方:大枫子仁18g 木鳖子肉12g 水银18g 枯矾粉3g 樟脑12g

制法:各研细末,和匀后加腊月猪油(或芝麻油)调成糊状后待用。

功效主治:杀虫,解毒,收涩。主治酒渣鼻。

用法:将药膏摊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调换1次,或用纱布一层包裹药膏,擦于患处,每日1~2次。(《外科启玄》)

20.锡类散

配方:象牙屑9g 珍珠9g 青黛(水飞)3.6g 冰片0.18g 壁钱40个西牛黄0.3g 人指甲0.3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装瓶。

功效主治:祛腐生新。主治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等。

用法:用吹药器喷入患处,每日2~3次。(《金匮翼》)

21.雄黄解毒散

配方:雄黄30g 寒水石30g 生白矾12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储存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慢性湿疹、多发性毛囊炎、脂溢性湿疹、虫咬皮炎等。

用法:可单独撒布,或配成其他剂型,如加芝麻油(油剂),凡士林(软膏),白酒(酊剂),蒸馏水(洗剂)等,浓度约为5%~20%。(《证治准绳》)

22.二妙散

配方:苍术500g 黄柏500g

制法:共研极细末,存储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样荨麻疹等。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调糊后外搽。(《丹溪心法》)

23.三妙散

配方:苍术500g 黄柏500g 槟榔500g

制法:共研极细末,存储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等。

用法:直接干撒,或鲜芦荟蘸药末外用,或芝麻油调糊外搽。(《医宗金鉴》)

24.京红粉

配方:朱砂15g 雄黄15g 水银30g 火硝12g 白矾30g 皂矾18g

制法:先将二矾研碎,炖化研面,加水银、朱砂、雄黄研细,再入火硝置阳城罐内,泥纸固封,炭火烧炼成丹,研细备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软坚脱皮,化腐提毒,祛瘀生肌。主治银屑病(静止期)、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手背部扁平疣、胼胝,或痈症溃后腐肉未净者。

用法:外撒,或捻成药捻,或配成软膏外用。

[附]过敏者禁用。(《医宗金鉴》)

25.白降丹

配方:雄黄6g 水银30g 硼砂15g 火硝45g 食盐45g 白矾45g 朱砂6g 皂矾45g

制法:先将朱砂、雄黄、硼砂共研细末,加入食盐、白矾、火硝、皂矾、水银研匀。用阳城罐一个置炭穴中,徐徐将药粉入罐,化尽,用微火焙干,再用阳城罐合上,外加盐泥封固,炭火烧炼,刮下研细即成。

功效主治:腐蚀坚皮,化腐提毒,提拔瘘管。主治鸡眼、寻常疣、疖痈成脓未破者、陈旧性皮肤窦道等。

用法:水调少许涂点脓点,致破溃引流,或加入红升丹内,或单独做成药线外用。

[附]外用时有刺激性疼痛,故应少用薄涂,剧痛时应即时除去;对过敏者禁用。(《医宗金鉴》)

26.银粉散

配方:黑锡36g 水银60g 淀粉60g 朱砂12g 轻粉30g 冰片(每30g药粉中加1.2g)

制法:先将锡熔化后,加入朱砂,搅拌炒至枯,去砂留锡再熔化,投入水银,待匀倾出,加入淀粉共研细末,再另以草纸卷药,点燃一端,使药与灰皆滴入一器皿内,去灰;再于药内加入轻粉、冰片,共研成极细末即可。

功效主治:祛瘀收干,固皮生肌。主治皮肤慢性溃疡(有水肿及增生的肉芽疮面)。

用法:直接外用,或配成膏剂、药线外用。

[附]阴疮慎用,对有过敏者禁用。(明·胡公弼方)

27.柏叶散

配方:侧柏叶15g 蚯蚓粪15g 黄柏15g 赤小豆6g 净轻粉9g 大黄15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装瓶备用。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芝麻油或凉开水调糊外用,每日1~2次。

[附]疖痈疮面禁用,对有过敏者禁用。(《医宗金鉴》)

28.颠倒散

配方:大黄500g 硫黄500g

制法:各研极细末后混匀,备用。

功效主治:破瘀活血,清除油垢。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等。

用法:用凉开水或鲜萝卜汁、鲜芦荟汁蘸药粉外用,每日2~3次。

[附]药散切勿入口入眼。(《医宗金鉴》)

29.粉霜神丹

配方:白粉霜6g 人参6g 甘草6g 轻粉6g 丹砂6g 槐米6g 煅石膏12g 冰片1.2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保藏。

功效主治:收敛解毒,止痒定痛。主治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等。

用法:可配成多种剂型(如软膏、酊剂、洗剂等)外搽。

[附]对溃疡肉芽面禁用,对有过敏者禁用。(《疮疡经验全书》)

30.羊蹄根散

配方:羊蹄根120g 枯矾30g

制法:各研磨成极细粉后,混匀备用。

功效主治:杀虫,收敛,止痒。主治脚癣、体癣、股癣、汗疱疹等。

用法:直接外撒,或用豆油调膏外用。

[附]羊蹄根即土大黄。(《医宗金鉴》)

31.抑阴散

配方:草乌500g 南星500g 狼毒500g 白芷500g 独活500g

制法:烘干后各研极细末,搅匀装罐存用。

功效主治:回阳抑阴,温化寒湿。主治慢性溃疡持久难愈者,即寒性脓肿(阴疽、流注)。

用法:葱白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敷贴疮面上,每日1~2次。

[附]此散切勿入口。(《外科证治全生集》)

32.狼毒膏

配方:狼毒9g 川椒9g 五倍子9g 蛇床子9g 大枫子9g 枯矾9g 硫黄9g 凡士林240g

制法:先将前七味药物烘干研成极细粉面,加入凡士林内搅拌均匀,装罐备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收敛脱屑。主治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涂搽患处,每日1~2次。渗液腐烂者禁用。(《医宗金鉴》)

33.凤仙花膏

配方:凤仙花末(白色者最佳)150g 蜂蜜150mL

制法:上两味调匀成糊膏状,现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主治甲癣。

用法:将已现配的糊膏堆敷在病甲上,厚度约3毫米,外用塑料纸覆盖,再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只宜外用,切勿入口。(《外科证治全生集》)

34.灰米膏(水晶膏)

配方:生石灰15g 糯米50粒 浓碱水适量

制法:石灰浓碱水浸糯米1~2日,泡后取出糯米,捣成糊状备用,或用20%~30%氢氧化钾溶液和糯米适量浸泡在一起,糯米呈透明时取出捣糊。

功效主治:蚀皮去痣。主治黑痣、鸡眼、疣赘、胼胝等。

用法:取糊膏少许点敷皮损处,根据病情适时除膏。本膏勿涂正常皮肤或眼口处。(《医宗金鉴》)

35.百部酒

配方:百部180g 75%酒精360mL

制法:将百部碾碎置酒精内,浸泡七昼夜后,过滤去渣存汁备用。

功效主治:解毒杀虫,疏风止痒。主治阴虱或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用棉棒或毛刷蘸涂患处,每日2~3次。(《医宗金鉴》)

36.蛇床子洗方

配方:威灵仙15g 蛇床子15g 当归尾15g 缩砂壳9g 土大黄15g 苦参15g 老葱头7个

制法:将上药碾碎装入纱布袋中,煎煮后待用。

功效主治:散风祛湿,杀虫止痒。主治阴囊慢性湿疹、阴囊瘙痒症、女阴溃疡、女阴部念珠菌病等。

用法:坐浴或冷后湿敷外搽。患处抓破渗出津水者禁用。(《医宗金鉴》)

37.芫花洗方

配方:芫花15g 川椒15g 黄柏30g

制法:共碾成粗末,放入纱布袋中,加水3000~5000mL,煮沸30分钟后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多发性疖肿。

用法:用软绵毛巾蘸汤溻洗,或溻洗后加热水浸浴,每日1~3次。

[附]芫花有毒,切勿入口触目。(《医宗金鉴》)

38.如意金黄散

配方:天花粉48g 黄柏48g 大黄48g 姜黄48g 白芷18g 厚朴18g陈皮18g 苍术18g 生天南星18g 甘草18g

制法:各研极细末,混匀,包装。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疖肿、丹毒、淋巴结炎等。

用法:用清茶或米醋调敷患处。已破者禁用。(《外科正宗》)

39.珍珠散

配方:白石脂(煅)120g 龙骨(煅)150g 石膏(煅)60g 石决明(煅)750g

制法:以上烘干各研极细粉兑研:麝香6.5g,冰片30g,珍珠粉6.5g,混匀即成。

功效主治:解毒消肿,生肌长肉。主治慢性皮肤溃疡等。

用法:取粉敷撒患处,每日换药1~3次。(《外科正宗》)

40.紫草膏

配方:当归120g 紫草120g 白芷120g 红花60g 黄蜡240g 香油1500mL

制法:药物入油煎枯去渣,滤油加蜡化尽,搅拌成膏。

功效主治:凉血活血,解毒消炎。主治疖肿、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

用法:直接外涂患处,每日2~3次。(明·薛己外科方)

41.大黄汤

配方:大黄15g 桂枝20g 桃仁30g

制法:共研极细粉,纱布包煎。

功效主治:润燥养肤。主治鱼鳞病。

用法:加水1000mL,煎成500mL,温洗患处,每日1~2次。(《圣济总录》)

42.万宝代针膏

配方:硼砂 血竭 轻粉各4.5g 全头蜈蚣1个 蟾酥1.5g 雄黄3g 片脑少许 麝香1.5g 槟榔0.3g

制法:共研极细粉,蜜调成糊膏。

功效主治: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主治毛囊炎、疖肿、痈肿、丹毒等。

用法:糊膏涂于纱布块上,贴敷患处。(《证治准绳》)

43.五香散

配方:沉香100g 檀香100g 木香100g 零陵香100g 麝香100g

制法:各研极细粉,拌匀存放。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主治花斑癣、足癣(腐烂型)等。

用法:水调或米醋调糊,外搽患处,每日2~3次。(《外科正宗》)

44.马齿苋膏

配方:马齿苋干粉50g 蜂蜡10g 熟猪油40g

制法:先将油蜡共熔,兑入马齿苋干粉,调匀成膏备用。

功效主治:杀虫解毒。主治深部真菌病、病毒疣等。

用法:外涂或外搽,每日2~3次。(《证治准绳》)

45.五倍子汤

配方: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 荆芥各30g

制法:水煎成200mL药水。

功效主治: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主治肛门湿疹、肛周瘙痒症、外痔等。

用法:熏洗患处,每日1~2次。(《疡科选粹》)

46.丹参膏

配方:丹参 芍药各60g 白芷30g

制法:以上三药以白酒浸渍一夜,再用熟猪油180g,微火熬煎,去渣成膏,待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主治结节性红斑、变应性血管炎、乳痈早期等。

用法:敷贴患处,每日1~2次。(《刘涓子鬼遗方》)

47.百部酊

配方:百部20g 高粱酒80mL

制法:百部粗粉入酒,浸泡1个月,滤渣存酒,备用。

功效主治:杀虫解毒,疏风止痒。主治虱病、疥疮、结节性痒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2~3次。(《医宗金鉴》)

48.青蛤散

配方:蛤粉30g 煅石膏30g 轻粉6g 黄柏15g 青黛10g

制法:共研细粉,调匀装瓶。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主治慢性湿疹或皮炎、脓疱疮等。

用法:可用芝麻油或调和油调糊,外涂患处,每日2~3次。(《外科大成》)

49.黄连膏

配方:黄连9g 当归15g 黄柏9g 生地黄30g 姜黄9g 芝麻油360mL 白蜡120g

制法:除白蜡外,其余药物入油内浸泡2日后,煎熬至药枯,滤渣存油,入蜡文火收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润燥止痛。主治脓皮病、手脚癣感染、水火烫伤、慢性湿疹等。

用法:外搽或外敷患处,每日1~2次。(《医宗金鉴》)

50.鸡苏散

配方:滑石300g 甘草50g 薄荷50g

制法:共研细末,密装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止痒。主治痱子。

用法:外扑患处,每日多次。(《河间六书》)

51.熨风散

配方:羌活 防风 当归 细辛 芫花 白芍 吴茱萸 肉桂各3g

制法:研成细末,存用。

功效主治: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主治结节性红斑、下肢结节病、SLE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用法:取赤皮葱连须250g,捣烂,同药末和匀,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疡科选粹》)第二节 名家外用制剂

1.祛湿散

配方:川黄连24g 川黄柏240g 黄芩144g 槟榔96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调成油膏、软膏外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2.龙骨散

配方:龙骨90g 牡蛎90g 海螵蛸90g 黄柏380g 雄黄9g 滑石粉30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主治:解毒收敛。主治湿疹、皮炎、脂溢性皮炎、足癣(糜烂型)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油调外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3.普连软膏

配方:黄柏面30g 黄芩面30g 凡士林240g

制法:前两味研极细粉,放入加热后的凡士林中搅匀,直至冷却时停止搅动,分装备用。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疼。主治脓疱疮、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烫烧伤、单纯疱疹、红皮病型银屑病等。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上,或用软膏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或加入其他药粉作为软膏基质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4.普榆膏

配方:生地榆面30g 普连膏270g

制法:药粉放入膏内,调匀即得。

功效主治:解毒止痒,除湿消炎,软化浸润。主治亚急性湿疹或皮炎、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阴囊湿疹、Ⅰ度烧烫伤等。

用法:涂敷患处,每日2~3次。(《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5.紫色消肿膏

配方:紫草15g 升麻30g 贯众6g 赤芍30g 紫荆皮15g 当归60g 防风15g 白芷60g 草红花15g 羌活15g 荆芥穗15g 荆芥15g 儿茶15g 神曲15g

制法:共研细面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面3g、山柰面6g、乳香、没药面各12g、凡士林120g,调拌均匀成膏,分装备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消肿,止痛。主治慢性丹毒、淋巴结(管)炎、结节性红斑、新生儿头皮血肿等。

用法:外敷患处,每日1~2次。(《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6.清凉膏

配方:当归30g 紫草6g 大黄面3.5g 芝麻油500mL 黄蜡120g

制法:以芝麻油浸泡当归、紫草三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黄,离火将油滤净去渣,再入黄蜡加火熔匀,待冷后加大黄面(每500g油膏加大黄面3.5g),搅匀成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主治多形性红斑、银屑病等炎症性干燥脱屑性皮肤病。

用法:外敷患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7.芙蓉膏

配方:黄柏250g 黄芩250g 黄连250g 芙蓉叶250g 泽兰250g 大黄250g

制法:以上共研极细面,过重罗,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分装待用。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丹毒、蜂窝组织炎、疖痈、脓疱疮等。

用法:外敷患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8.祛湿药油

配方:苦参120g 薄荷90g 白芷90g 防风60g 荆芥穗120g 连翘120g白鲜皮150g 鹤虱草90g 大黄90g 苍术90g 威灵仙120g 大枫子(碎)300g 五倍子(碎)150g 芝麻油10000mL

制法:将上药放入芝麻油内一昼夜后,文火炸黄焦,过滤,每500g药油加青黛面0.5g,搅拌均匀,分装备用。

功效主治:除湿润肤。主治湿疹皮炎、瘙痒症、鱼鳞病等干性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外搽患处。本品也可作清洁剂,也可调药粉外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