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2:03:10

点击下载

作者:指南针七人特工队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试读:

序 言

这是一本关于西部的风光图鉴,这是一篇关于西部的珠玑美文,这也是一部关于西部旅游的精品指南!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撩开了我国西部神秘的面纱,用虔诚的目光仰望那梦幻般的奇境异域,感觉语言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无力到我们无法描述那一路的传奇。只有这苍凉的唐蕃故道的驼铃、艰险的茶马古道的神秘、雄壮的布达拉宫的经幡、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留恋、漫长的丝绸之路的落日、广袤的塞外草原的风光……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人陶醉,令人入迷。《双足无疆》渗透了一双双年轻的旅游者睁大渴望的眼睛,注视西部这辽阔广袤土地的惊喜,凝视西部这贫瘠荒凉土地的忧虑,透视西部这神奇瑰丽土地的期待;这本书里,渗透着每一位跋涉者扬起的青春歌喉,倾注了对西部这块滋润了华夏文明故土的激情,涌动着对西部这块充满期望的热土的热情。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而是我们年轻岁月的回忆与感悟,是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随想,而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考察,对自己挑战艰难困苦能力的一种考察。

走进西部,使我们的思想特别地空灵与飘逸,可是脚步却实实在在地走在现实中,走在西部厚重的历史中,走在西部的宗教中。西部之旅,也是我们对于生命中神秘的文化内涵进行的一种思考,一种对历史的探索和追寻,以及对自然和人类的追问,一种对西部文明的仰望。《双足无疆》一书,可以说是引得春风渡玉门的一枝羌笛,也可以说是唤来春色满人间的一串风铃。

背包游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如今背起背囊到异乡探奇或远离都市长途跋涉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自助旅行的行列。那么,作为一名“背包族”除了热情和幻想之外,在出发前还应具备哪些相关知识呢?

首先应该意识到,简单地确定旅行线路和目的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更详细的资讯:包括途经地段的海拔、气候、民族分布、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居住条件以及流行病状况等。不同的地区在各方面的差别很大。比如在炎热的7月,青海鸟岛或天山天池早晚的气温也相当低,在高海拔的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更大,有时一天仿佛经历四季。在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因地域不同形成的差别。如果在这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不仅可以避免因违反当地禁忌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增加旅行的人文色彩,使其更有意义。此外,还要了解可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时刻表以及在各地方上的特例。例如在南疆的某些地区长途车周日停开;在川西有些公路是单行线,每天只允许通过驶向同一方向的汽车,第二天再交换方向行驶。熟悉了这些情况,安排行程时才不会延误行期。旅行路线的季节因素也不能不考虑,像云、贵、川地区的公路在夏季会经常因为塌方而造成断路,西藏和新疆的几条主要公路在冬天常常会被大雪封住。

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旅行信息呢?①气象、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从地图册中获取。②人文及其它方面的特殊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导游手册或旅游方面的杂志获得。③向有旅行经验的朋友请教。④准备长途旅行的“背包族”最好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千万别怕麻烦,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不要以为别人在旅途中有趣而难忘的经历你就一定会碰到。相信自己的旅行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样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此外,如果你打算进行“软性探险”,寻求刺激性的旅行,出发前一定要向专业人士学习相关技能,如野外生存技能、自救技能、攀登技能等,否则旅行对于你很有可能是一场灾难。

背包旅游出行前的准备

旅游前一定要做好计划,选择好路线,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也就是说要备好旅游的行装及物品。

外出旅游,行装应以轻便舒适、简单实用为原则,既要全又要精。当然,所带物品的种类和多少应视旅游季节、旅程长短、个人生活习惯及目的地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因素来确定。为避免遗漏,最好先拟出一张明细单,然后照单准备。除个人爱好不同而需要的专用物品(如摄影爱好者的照相机、美术爱好者的画夹和画纸之类)外,旅游必备的物品是不能缺少的,主要有这样几大类:(一)旅行证件

包括个人身份证件、工作证件,如果出境旅游,则要备好护照等。夫妻共同旅游,要带好“结婚证”;车票、机票、信用卡等也要妥善保管好。(二)服装

旅游服装要讲究舒适、方便、保暖、透气。一般内外衣有两套换洗,保持个人清洁即可;御寒衣服可根据个人体质和旅游区气候,酌情携带。夏、秋季时,我国南北温差不大,所以不必带太多衣服,但到山地旅游则要增带御寒衣服。喜欢游泳的游客可带游泳衣、裤。冬季我国南北温差悬殊,要根据往北还是往南旅游决定所带衣服。(三)鞋袜

旅游鞋袜是否合适,对旅游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旅游要选择具有柔软、防滑、结实、高帮等特点的鞋。柔软可以使走路轻快,防止腿脚扭伤和疲劳。防滑的鞋底在险要地段行走可防止发生危险。结实的鞋子才能适应长途旅游的需要。高帮鞋不易进杂物,还可避免鞋口磨脚、掉鞋等麻烦。袜子以线袜为宜,它不仅具有较好的吸汗作用,还可调整脚与鞋的间隙,减少摩擦。(四)书籍资料

携带旅游指导书,如景点资料介绍书、消闲图书、列车时刻表等交通资料都是必要的。有兴趣者还应带上签字笔、写作用笔、日记本,以备撰写旅游日记,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另外,必备的还有通讯录、名片等,以供联系、交往所用。(五)日常生活用品

针线、水果刀、小手电、水壶、化妆品、药品、消闲食品、晴雨两用折叠伞。(六)照相机、胶卷

旅游摄影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活动之一,一定要备上适用照相机,胶卷一定要多准备几卷,随身携带。因为现在旅游景点出售的胶卷不仅价格高,而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一旦买到劣质或假冒胶卷,使你的一番辛苦全都白费,对于你的旅游热情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七)背包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背包的要求。我们知道,背包是最重要的旅游装具,任何人出门旅行都离不开背包。正因为旅游背包的重要,所以,对背包的要求是:

第一,结实耐用。一般的长途旅游,一个人所带必需品总重大概在10公斤左右,有时更多一些,而一般的背包是不能长期地连续地承担这个重量的,如果背包不结实,一旦在路上有所损坏,就会造成种种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出发前要选用一个结实耐用的背包,特别要检查一下背带与背包连接处是否牢固,各个接缝是否有开线的地方。

其次,背包应能背、能提两用。这样,背时可以使双手放松,利于行动;提时可以使肩膀得到休息,胸部放松。轮流交替使用,既可减轻负担,又可延长背带的寿命。当一方损坏时,另外一方可以继续使用。

第三,背包要有一定的容积,既不要过大也不要太小。同时要多设几个口袋,专袋专用,便于查找物品。最后,背包还应具有一定的防水防盗功能,这样可以避免挨雨淋或起到防盗作用。

重走文成公主走过的故地——唐蕃古道游

从唐朝文成公主徒步穿越青藏高原,到今天的青藏铁路筹划修建,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西藏和内地从未断过交往,那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时空的穿越中越来越稠密。

在著名的拉萨大昭寺前,传说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下的“公主柳”枝条依然繁茂。公元7世纪,这位伟大的女性来到了西藏,为西藏人民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更带来了汉族人民的友谊。时至今日,从高原各地来拉萨朝佛的信徒们,忘不了为这“团结树”挂上洁白的哈达。

从过去的传说来看,文成公主进藏有多个途径。最主要的路线便是:出长安,沿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至鄯城(西宁),西行翻过日月山,过通天河,经过金沙江、怒江上游,穿过茫茫的羌塘草原,始抵拉萨。

文成公主的车辙碾过这块苍茫的冰冻大地之后,长长的车辙印在这片高原上再也没有消失过。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吐蕃王朝因内乱而崩溃,先后200余年,汉藏民族往来密切,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多达142次。而到元朝,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版图,这道车辙印更加深刻而再也无法抹去了。

——编者语

线路简介

线路特点:古道游记、体会雪域风情

起迄点:西宁-拉萨(途经日月山、共和、玛多、通天河、那曲、拉萨等)

里程:3000多公里

日程:15-20日

交通方式:汽车

主要支撑资源:日月山、倒淌河、班禅讲经坛、赛宗寺、黄河源头第一桥、鄂陵湖、扎陵湖、托索湖、牛头碑、黄河源头国际狩猎场、措日尕什则山、巴颜喀拉山口、竹节寺、歇武寺、结古寺、新寨玛尼石城、隆宝滩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文成公主庙、莱巴沟、通天河、晒经台、天葬台、直门达大桥、囊谦猕猴自然保护区、娘荣谷、尕尔寺。

线路综述

穿越千年的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000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我国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早在汉代以后就已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初年,即公元7世纪中期,唐太宗执政以后,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吐蕃人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壮大,进而统一了西藏地区的许多部落,并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逻娑(逻些)建立起地方政权。当时,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灿烂的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联系,使藏汉之间能够长期友好相处,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吐蕃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禄东赞携带黄金、白银及其他珠宝数百件,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

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从而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源,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像是一条情意缠绵的纽带,联结着汉藏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它曾给中原和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过繁荣和兴旺,曾给汉藏人民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带来过友谊和幸福,同时也给古道本身带来了众多的胜迹和传奇。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建筑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汉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沿途风光

宗喀巴的传说——塔尔寺

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据省会西宁市26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碑书汉藏两种文字,并存于寺内。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国家多次拨款修缮,使古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塔尔寺已成蜚声国内外的藏传佛教圣地和旅游的名胜古刹。

昆仑神话——西王母瑶池

这是一座天然高山平湖,海拔4300米,东西长约12000米,南北宽约5000米,湖面最深处达107米。湖水粼粼,碧绿如染,清得透亮。水鸟云集,或翔于湖面,或嬉于水中,湖畔水草丰美,珍禽相伴为戏,乐不可支。湖旁有一平台,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六西王母在此设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触景生情,也确实感受到昆仑神话妙不可言的韵味。

天生仙人洞——西王母石室

关角山下有一座玲珑的小山,高仅20多米,西侧有一神奇的山洞。洞内有一个可供四人并坐的天然石炕,天生一个仙人洞。距此不远处有一座山,山顶如斩削的平台,而石室所在的这座山峰传说是美猴王与二郎神大战被斩削下来的山尖。许多美妙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感叹不尽大自然的奇巧与神秘。

回首故乡的地方——日月山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

日月山唐代称赤岭,得名于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岭改名日月山。现在,日月山脚下还建有文成公主庙。

日月山虽没有险峻的峭壁,峥嵘的奇峰,却也有雄伟的风姿和磅礴的气势。山顶有一块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两个山头日亭、月亭遥相互应。古老的日月山也记载了血泪斑斑的历史。昔日,它一片荒芜,“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的民谣,正是日月山荒凉的生动写照。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日月山悲怆的音韵早已被昂扬高亢的旋律取代了。

日月山是青海农牧区的分界岭。登上峰顶极目远望,东麓是富饶美丽的湟水流域,清澈的响河水蜿蜒曲折,盘山绕岭,滋润着两岸丰腴的田野,养育着这里勤劳的人民;而西北方便是波澜壮阔的青海湖;西南,山峦绵亘,草原无际,帐篷点点,炊烟袅袅,数不尽的牛羊骏马犹如五彩班驳的珍珠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滚动;距日月山40公里的西山脚下,便是闻名遐迩的倒淌河了,南面几十公里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和举世瞩目的龙羊峡。日月山,正是这一系列景观的制高点,青海高原的皇冠!

文成公主的眼泪——倒淌河

倒淌河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原是一条东流入黄河的外流河,后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因众河皆东流,唯此河独向西淌,故名倒淌河。一脉清凌凌的水,静静地、悄悄地、温柔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见滔滔,不闻哗哗,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条流动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莹,涓涓绵长,这便是倒淌河,一条从东往西流的河。

倒淌河地处青藏、青康公路交汇点,东距西宁102公里,为通往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和青南地区的交通要冲。乡境北部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城子古城、察汗城遗址。

关于倒淌河的传说,人们众说不一。一山之隔,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皇帝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108条河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海心山神泉被堵塞后,为不使湖水干涸,莲花大师便从周围引108条水入青海湖,最后还差一条,于是便把东流的一条水,由神蛇开路,引进了青海湖,从此便有了这条倒淌河。

每一个传说都为倒淌河增添了一分神秘。春天,它纤瘦孱弱,蜿蜒曲折流动着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一片春愁,秋天它丰满宽阔,奔腾中不失温柔宽厚。它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巨浪滔天,势不可挡,露出雄性逼人的英气。它满怀情感,却从不恣意泛滥;它温顺地随四时而变化,但又执著坚韧地沿自己的流向前去,百折不回。

高原双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它们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多县境内,上距黄河源头卡日曲190多公里,下距玛多县城6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地区众水汇聚之所。

黄河从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流到这里,被巴颜郎玛山和错尔朵则山所阻,形成了黄河源头第一个巨大的湖泊——扎陵湖。黄河在扎陵湖中经过回旋喘息之后,从湖东南的草滩上散乱地流出,中间又经过一条长约20公里、宽约300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4300多米,这里地势高,寒冷、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无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地飘荡着棉桃似的朵朵白云,显得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山是那样青。蓝天白云之下,起伏连绵的青山和熠熠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嘻戏飞翔,数不清的牛羊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扎陵湖和鄂陵湖,古称“柏海”,又叫“查灵海”和“鄂灵海”。分别意为“白色的长湖”和“蓝色的长湖”。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两湖的形状和景色而起的名字。

扎陵湖和鄂陵湖自古以来就以美丽富饶而著名,这一带不仅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放牧养畜的天然牧场,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大道。

找不到位置的地方——玛多

要指出玛多精确的相对位置实在并不容易,因为它邻近的四周并没有大的城市,我们只能说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面遥远的地方。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气候恶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却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为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就位于此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纷纷来此寻根溯源。

在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草原

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将人们带到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曾在此驻足。如今这歌、这草原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使之成为青海湖畔又一特色景观。

原野风光——都兰国际狩猎场

都兰国际狩猎场分巴隆、沟里两个狩猎点,座落在玛多县境的西南部,分别划地19000公顷和25000公顷。猎场海拔3000-5000米,属昆仑山余脉布尔汗达布山区。猎场区内,山体高峻,表面多为风蚀岩。随山势走向,山坡有急有缓,阳坡陡峭,阴坡平坦;其间沟岔曲折,冈峦并立,晨雾氤氲,溪水潺潺。山柳、茅草丛生,岩羊成群出没,是猎手觅兽射猎的好场所。都兰狩猎场内,分布有各种数量众多的动物,主要有名贵的珍稀动物雪豹、盘羊、白唇鹿和藏原羚、岩羊,还有马鹿、麝、狼、赤狐、高原兔和雷鸡、毛腿沙鸡、石鸡、环颈雉等。其中,岩羊数量较大,经常有四五百只的群体漫游活动。狩猎场有车有马,有骆驼有牦牛,任由客人选用,还有热情的向导为猎人带路。

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

在青海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峡山,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是长江北源所在。巴颜喀拉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色的山”。

巴颜喀拉山海拔五六千米,北坡平缓,南坡幽深,多峡谷。山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寒荒漠草原,人烟稀少,只有藏人在此从事畜牧。山间谷地上,牦牛、绵羊远近成群。向阳的缓坡上一块块草滩,像翠绿的绒毯,偶见零星牧民房点缀其间。

这里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处处冰河垂悬。每年春天以后,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渐渐消融,融水汇成一股股溪流,滋润干燥的沃土,为长江和黄河供水。

黄河源流细水涓涓,清澈平缓,注入星宿海。在这片广阔的沼泽流过时,速度缓慢,不成河道,从前一般以为星宿海是黄河源头。

格萨尔的故乡——措哇尕泽山

沿中华民族的巨龙黄河上溯,在巨龙起步腾飞的黄河源头地区岿然矗立着十三座“神山”,名留榜首的要数措哇尕泽山了,其风景也最为绮丽。

措哇尕泽为藏语,意为扎陵湖和鄂陵湖两湖间的大山。是布青山逸出的一座独立山峰,系东南西北走向,海拔4610米,有两个主峰,一大一小,呈骆驼形。她在当地藏族牧民心目中极其神圣,被尊封为“神山”。听人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所叙述的抗暴除妖、保卫家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就居住在措哇尕泽草原上,长大之后,当他看到故乡这块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穷荒险地”,深为父老乡亲的疾苦所打动,遂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奇力量,从遥远的天际挑来了两个湖泊放置在这里,取名为扎陵湖和鄂陵湖。丰盈的湖水滋润了干涸的草原,从此,赤地千里的措哇尕泽水草丰美,人畜兴旺,声名远扬,各地慕名投奔的人络绎不绝,部落也渐渐壮大起来。

悠悠岁月,花开花落,多少年过去,河源人民一直对格萨尔这位英雄怀着敬意,感念祈祷。遂把措哇尕泽山比作格萨尔的化身,并把该山较大的峰峦称为格萨峰,较小的峰峦称为周毛峰(周毛系格萨尔王之妻)。

措哇尕泽山雄伟峻崎,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气势。夏秋季节,这里绿草如菌,繁花似锦,清秀素馨。自唐代以来,措哇尕泽又是中原和西藏沟通的交通要道,就在这个“唐蕃古道”的驿站上,过往商旅使者肩背相望,促进了藏汉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那些善男信女们一年四季通常是结伙搭伴,不畏路途遥远,风餐露宿,以“虔诚”之心翻山越岭,涉河爬坡,千里迢迢去拉萨佛教圣地求神拜佛。途经措哇尕泽时,必定要煨桑祭祀,绕山一跪三拜,亲吻“神山”泥土的芳香。此情此景,给措哇尕泽山增添了神秘莫测的庄严气氛。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措哇尕泽山以青藏高原之独特风姿,伴随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矗立在母亲河的源头。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要溯源而上,追逐大河踪迹,一睹河源风采,然千里之遥,高山挡道,河流阻隔,交通不便,大部分人祭奠河源的夙愿只能成为梦幻。

现在,辽阔的黄河源头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格局,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瞻游玩,饱览河源风光,领略藏乡风土人情,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沐浴黄河源头的山川灵气。为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在措哇尕泽山顶修建了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依偎在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围栏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遥遥在望,高耸入云,皑皑雪山下,草原碧绿如洗。那撒满山冈、湖畔的牛羊,安然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上,似扁担,如蘑菇,青烟缭绕,牧笛悠悠。这优美恬淡的绝佳风景,使人乐而忘返,回味无穷,顿生心荡神驰之感。

活佛的家园——结古寺

结古寺位于结古镇东,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名僧高徒而在我国藏区闻名遐迩。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高耸于山岗之上。结古寺的玛尼石堆闻名于世界,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时定居于镇东新寨村,并在此修建玛尼堆,人称“嘉那玛尼堆”、“新寨玛尼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大,200多年间堆积25亿多块玛尼石,堪称“世界第一大玛尼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六字箴言的海洋——新寨玛尼石堆

新寨玛尼堆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境内,距西宁850多公里,海拔450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新寨玛尼堆的经石据说已达20亿之多,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

新寨玛尼堆的创始人是加那多仁,明朝时期开始堆经石,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同胞就在玛尼堆旁相聚,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而后围绕着玛尼堆跳舞,场面宏大,情绪热烈,是极富感染力的广场舞蹈,相信您也会被感动的。

永远的怀念——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座落在白纳沟(又称柏沟)口不远的地方。庙宇坐北朝南,背靠嵯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澈见底、冽如甘露的青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中间一箭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白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

越过小溪,踏进石壁锁道、岩石嵌门的寺庙,里面是一个白粉刷墙,卵石铺地的小院,庙门旁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简略地记载修筑文成公主庙的原由和大体时间,其中写道:“为了祝愿万民众生,赤迭祖赞父子幸福平安,祝愿佛教昌盛广大,依照佛中年时的容貌和体形,依岩壁雕刻了佛像,修了此庙。”院内左侧是手持刀、身披盔甲、体魄雄壮、面目威严的武将;右侧是身着戎装、头戴禅帽的骑虎壮士;影壁小墙上面有飘飘欲飞的骑鹤仙子。小院正面,紧靠岩壁的是三层高的土筑石砌的藏式平顶建筑。这是这座庙宇唯一的建筑——公主庙堂。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公主庙堂设计巧妙,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庙堂外表共分三层,内部实为一堂,底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又开一排六扇藏式窗户。这两层窗户平时不能开启,完全是一种独出心裁的装饰。庙宇的窗户和墙壁全部刷成褐红色,天晴日丽时,远望庙宇,红光闪闪,犹如赤霞一片。庙宇顶部的石罅里,一颗老态龙钟的古柏树,挺立在岩崖之上,仿佛是盖在庙宇上的一把保护伞。

推开庙门,进入堂内,是三间高敞幽深的殿堂,堂前有两根巨大的方柱直撑庙顶,另有两根巨柱,支樘着正面浮雕佛像下的莲花宝座,初来乍到的人们,见如此高大的届堂,竟然只由一根方柱支撑,觉得十分稀奇,其实另有几根方柱嵌在庙堂的墙壁内看不见罢了。

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上,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佛像由两只背向伏卧的雪狮驮着,呈莲花宝座状。宝座又由两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撑。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主佛像头顶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箴言,头顶后部嵌有象征“光明普照,佛慧无量”的五彩光环。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这八尊侍者佛像,个个手持宝物,有的手拿莲花,有的手持金刚杵,有的手捧牡丹,有的手托宝瓶,有的手端如意宝食碗,有的手握七星上方剑,姿态各异,表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主佛与侍佛之间,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那种主仆之间、师徒之间鲜明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关系,但也不过分降低佛门弟子的身份。整组浮雕佛像,依山就势,安排巧妙,布局合理,构图新颖;人物造刑大方、体态丰满、容貌秀美,形神兼备,立体感很强,加之堂内光线暗淡,香烟袅袅,猛看上去,给人一种飘飘欲落之感。佛像两边,从上至下雕有三尺宽的藏式花边图案,与佛像群浑为一体,整个浮雕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此外,庙堂内东西墙壁上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当时文成公主进藏路过白纳沟时,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如何隆重欢迎的动人情景。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山神砍树清道、龙王现世迎驾等。

失信的代价——通天河晒经台

通天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横贯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树草原的万物,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相传,唐僧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时,由于忘记了老龟的嘱托,老龟把唐僧一行掀下河去,上岸后,他们在此地晾晒淋湿的经卷,谁知经卷上的字都印在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

入藏的咽喉——唐古拉山口“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海拔5231米,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

万里羌塘——那曲镇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俗称:万里羌塘),东依昌都,南与拉萨、林芝、日喀则相连,西接阿里,北与新疆自治区、青海省毗邻,处于青藏高原腹心地带。区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地处高寒地带的藏北高原年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并且常年多风、缺氧,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干旱刮风期。藏北的黄金季节是6-9月,这期间气温可达摄氏7-12度,风和日丽,牧草丰美,牛羊成群,景色尤其宜人。

那曲镇是中共那曲地委、那曲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是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贸易中心。

每年8月(藏历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届时,旅游观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贩等云集此处。旅游者可以领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风光、节日气氛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参观游览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天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的当雄与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每年都有许多前来转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和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牧民的假日——赛马节

8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草原上最肆虐的狂风在这时悄无踪影,夜间偶尔下一点雨滋润草地,但白天总是万里无云。一年一度的草原赛马会就在8月的上旬举行。藏北是格萨尔王驰骋的疆场,藏北人个个都是马背上的英雄。当及此时,那曲9县最健美活泼的姑娘、最潇洒剽悍的年轻人都涌向这里一展风姿。一些远道的牧民往往带上帐篷举家来到这里狂欢。

那曲镇北面有一片宽阔的草坝子,当地人叫它“冲钦卡多”草场,逢到快要举办赛马盛会的时候,这片绿草坝上会突然冒出成千上万顶各式各样的帐篷,仿佛兴起一座小城镇,而且规模竟然可与有几百年历史的那曲镇相比。逢到盛会,连周围地区的寺庙也都派人千里迢迢赶来参加,而且“小城”中最豪华的帐篷就是寺庙的。那曲东边227公里有个索县,索县的赞丹寺是藏北最大的一座黄教寺庙。那曲是黄教流行的地区,有赞丹寺这样的黄教大寺也属稀罕。绝妙的是那曲赞丹的喇嘛仿照寺庙的格局,用白色帆布缝制成一大四小的帐篷群落,成为这片暂时性“城镇”的流动庙宇。

佛光普照的地方——拉萨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

藏王松赞干布时,除兴建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外,在拉萨及其周围还营造了不少神庙和宫堡。

松赞干布王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相继去世后,拉萨城市建设并无太多的发展。第四代藏王都松芒波杰(公元676-740年)时期,从祖国内地引进了茶叶和瓷器,因为藏人酷爱饮茶,茶叶在拉萨市场上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都松芒波杰死,其子赤德祖赞(公元704-754)继位,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这是唐蕃友好史上又一盛事。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拉萨早先不叫拉萨,而叫吉雪沃塘,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很快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拉萨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年降雨量约500毫升,集中在7、8、9三个月,夏秋雨季是拉萨最美好舒适的季节,雨水多在夜间降落,形成了“拉萨夜雨”的独特气象。往往白天烈日高照,晴光炫目,夜幕降临,好雨淅淅沥沥从天而降,一洗白日的暑热尘埃,使林园街市一片光洁。

拉萨的空气非常清洁,在拉萨城内,仿佛人们的视界远了很多,呼吸的空气特别纯净,走在大街上,可以几天不用擦皮鞋。

线路之旅

感悟唐蕃古道

从西宁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日月山,据说这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翻越的一个大关口,过了日月山,松赞干布的人就在那边迎着她了,这意味着她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在西宁时还风和日丽的,没想到爬上日月山,天空居然就飘起了雪花。冷风挟带着五月的雪从车窗外飞速刮过,把一种难以想象的寒冷楔入我(指代笔者,全文同)的心里。考验会来得如此之快么?我有一点点惊讶。过山口的时候,一队戴头巾的藏族妇女在一个铁栅栏门后面看着我们,而我们没有停车。我不知道她们在张望什么,所以,她们那引颈的样子成了一个类似梦魇般的意象,作为日月山的回忆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到现在还栩栩如生。我看到路的右侧高处有一块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唐蕃故道”四个大字,蓦地感觉到岁月倒流,而我自己正在和历史遭逢。视野所及,周围的山头上有一层薄薄的积雪,黑色的牦牛仍然意兴悠闲地啃啮着草皮。

我们的第一站是一个叫做德令哈的沙漠孤城,我对它一无所知,但是我读过诗人海子写的一首诗《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出发前,我曾试图从我的书堆里找到这首诗,但结果未能如愿,虽然不能记起所有的句子,但诗中那模糊的凄凉况味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有这首诗,我感到德令哈与我精神上有某种亲近,它见证过一个孤独的身影,见证过一种没有目的的思念,而我的脚即将踩在这种见证上。

我们走的是青海湖南线,这多少让我有点遗憾。如果走北边,我们将经过哈尔盖,在那里,西川曾经像一个领受圣餐的孩子般仰望星空,“放大了胆子,但摒住呼吸”。但这没什么,这并不能破坏我的好心情,一切都刚刚开始,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有我所不曾认识的人们在等待着我,那才是岁月赐给我的真正的圣餐。

看到青海湖时,我一点准备也没有,突然,一道蓝色的堤岸就横亘在车窗上,没有遮拦,没有掩饰,没有一点铺垫。我们的先导吉普一直开到了水边,我大口地呼吸着,然后在礁石上坐下来,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我一点都不知道我要写什么,但是我打算写,好象我还必须写,我无法阻拦自己的心情。大家纷纷在四周照相,有人撩起湖水尝它的味道,我们走在碱地上时,已经略略感到一些气喘了。我在地上看到一种很小的野花,是紫色的,很妩媚的紫色,开得既内在又蓬勃,我不知道她怎么能够在这种地方生长着,而且开放得这样妩媚,除了那无知的羊群,谁能看见她呢?她的美丽不为人知。

中午,我们在一个叫黑马河的地方打尖。那是一个小镇,但准确地说,只是一些依着马路的饭铺而已,马路正在修,尘土飞扬,很像电影《双旗镇刀客》里描述的情景,不过黑马河没有刀客,只有一些闲散的妇人、孩子和喇嘛,脸色一概的黑红。这里的喇嘛头上戴着一种簸箕样的帽子,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典故。路边有很多台球桌案,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尘土中玩着。趁着等饭吃的工夫,我和同路的两个小伙子去找地方传稿,在一个小卖部里,我们反复向店主解释说,我们用的机器叫电脑,我们用它来给北京打电话,店主是个中年男人,他有些将信将疑,但也很好奇,他对一个年轻女人说了句什么,很快就围上来好几个人,看着我们忙乎,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也过来凑热闹,我摸摸他的脑袋,他胆怯地闪开了。等我们忙完回到饭店的时候,大队人马已经吃完了,据说很美味的青海湖黄花鱼只剩下了很不美丽的骨架。

在热辣辣的阳光中,我们接着赶路。我换坐在大车上。道路仿佛一条河,在山脉中间流淌。那些山形状很是丰富,先是线条柔和的、像母牛后背一样的,然后就是棱角锋利、剑拔弩张的。一条很小的河始终跟着我们。枯黄的草坡从水边一直向远山延伸,偶尔能看到牦牛和羊群,一只小马驹令人爱怜地依偎着母马,一切都是岑寂的,只有我们的车里响着高亢、悠远的藏族歌曲,这歌曲与粗犷的世界是那样和谐,让人情怀激荡。这是安静的荒原,这是缄默而隐忍的大地和山峦,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这大地和山峦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追问没有依据,在世界面前,我们的思想是轻飘的,我们的呼吸,我们的爱情,我们激荡着的生命都像是风中的尘埃。很晚,我们才到达德令哈,那时,它的面孔在夜色中已经很模糊了。

青海湖的思绪

当我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正坐在青海湖边,风把湖水一层一层推向我的脚底,但始终并没有打湿我的脚。是的,传说中的青海湖就在我的脚边,几天前它还是一个传说,几分钟前它还是一道蓝色的堤坝,而现在它是一只温驯的牲畜,在我的脚边轻轻喘息。吉普车就停在我的身后,我看到湖水是一种难以描述的色彩,从近处看是浅淡的绿,到远方就是青蓝,直到更远处,变成蔚蓝。湖水是这样的躁动,不肯停息,仿佛我间歇澎湃的内心。在我的左前方,是一线绵绵的山脉,是浅黄色的没有植物的山脉,而牦牛和羊群却在啃啮着什么。

我坐在石头上,想忘记人群的存在,想忘记生活的存在,甚至想忘记自己的存在,我只想听着水声,任凭它进入我灵魂最深、最空旷、最柔软和最致命的地方。我想这样不停地言说着,变成一头言说的牲畜,因为我知道,一旦我离开,一旦这水声成为回忆,一旦我回到喧嚣的生活中去,一旦我重新成为城市的杂质,我就不再有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散漫,这样的干净和谦卑。

而此时阳光落在我的手提电脑屏幕上,让我的工作变得困难,但我的内心轻快,有如从风中掠过的水鸟的翅膀。然后,人们开始在我身边照相。我回过头,我必须回过头。我看到白浪层层叠过来,就像我昨夜的失眠,和失眠时的胡思乱想。让我安静吧,让我空旷吧,让我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让我只有听觉,只有眼睛,让我只有无知的感官,我只想这样活着。

略略停顿。我抬起头来,我的语言变慢。云彩被散漫的风拉得绵长。风是带着咸味的,而我会带着这咸味离开。

难忘德令哈的月亮

狂奔500多公里到达德令哈,原以为能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没想到我们提前预订的宾馆被据说来自上面的领导给占了,我们只好临时下榻在德令哈汽车站招待所。很晚,我们才在招待所隔壁的一家清真餐厅吃上了饭。这是辛苦的一天,有人已经开始出现了高原反应,所以大家好象都没有什么胃口,炒烤羊肉和大盘鸡差不多没人动。正吃饭的时候,我接到了南方的一个网友的电话,心里很是快乐,因为我是在德令哈,因为我在旅行,我走到餐厅外边,在初升的月光下,像一只吐出肺部泥沙的鱼一样说着什么。接那个电话时的心情是那样清凉和舒适,所以我一直在微笑。打完电话,回到餐厅吃牛肉汤粉的时候,突然就停电了。这据说是全市大停电,它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招待所的水也停了,不光没有热水,连冷水都没有,厕所也锁了起来。停水让大家有些消沉,因为很多人本来还惦记着到了德令哈好好洗涮一番的,就着蜡烛的光亮,大部分人都脏兮兮地睡下了。我还惦记着德令哈,惦记着明月,就独自走出门去,我努力让自己下楼的动作柔和起来,以便不吵醒别人。

我所看到的这个月色中的小城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也没有诗意可言,只有几栋不高的楼房隐匿在广大的幽暗里,看不到沙漠,也看不到沙漠中的孤独,多年前从这里经过的诗人连一个脚印都没有给我留下。讲述这样的城市是困难的,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荒凉,如果你眼中并没有雨水,如果你对世界的苍茫一无所知。当你穿越荒原,来到这样的城市里,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诗意都只在人的内心,而沙漠中的孤城不过是一张素白的稿纸罢了。不过,我还有月光,我走出楼道的时候,月光泼了我一头一脸。因为停电,月色显得更为皎洁,夜空蓝得没有一丝云翳。我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月光了,它广大无比,如命运一样笼罩在一切之上,却又忽略了所有的细节。月光不讲述细节,甚至慈悲地给予世界以细节,她让悲哀得以悲哀,让羞耻得以羞耻,让卑琐得以卑琐,她以一个清凉的拥抱接纳了一切。我想起自己多年前写过的一首诗:

无论走到何处,都有你的影子跟随着。

太阳从我的眼眶落下去。

眼眶苍凉,堆积着累累的卵石。

细小的湟水,细小的布哈河沉下金子,一路相随。

我把青海湖含在嘴里,如衔果核,那咸味

触动古老的乡愁。

云朵压下来的一瞬,

我唱起来,像盐碱地上一朵紫色的野花,

像再也无法恪守沉默的牦牛。

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连续的失眠简直要把我压弯了。很早,我就爬起来,在薄如锡箔的晨曦中去寻找德令哈。几条非常简单的街道,只有上学的孩子梦游一般地走动着,不知道什么民族的妇女从帐篷里爬起来生火,准备开始卖小吃。我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跟踩车的汉子说我要到市中心看看,汉子把我拉到巴音河桥,说,这就是市中心。我下车,看着空荡荡的十字路口,笑了起来。德令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巴音河在小城的腹部婉约流淌着,听不到一点水声,桥上也没有哪怕一个人影,只有我这个异乡人在这里踯躅,什么也不找。

在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上,我和一个河南籍的中年人聊了很久,他告诉我,德令哈是海西洲的首府,城市虽然不大,但管着很大一块地方。他的话题丰富而零散,如果完整地记下来几乎就是德令哈的历史提纲:一种能做成扫把的野草,蒙古王爷的后代,不远处的几个金矿,他的老军人父亲……德令哈的地理、人文、政治与经济他都涉及到了。和他谈话,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早晨的阳光里翻一本卷边缺页的书。

留恋唐蕃古道的风情

16号是平淡的一天,唯一不平淡的是索南多旦的歌声。

从德令哈开出之后,车队一直在漠漠荒原上行驶,看不到边际的戈壁滩让人厌倦,很少的一些骆驼刺也是灰头土脸的样子,仿佛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雨水。在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处,我们停了下来。从巴音河引出的一条水渠从这里流过,把荒漠和绿洲分开了,北边是没有生机的沙子和乱石,南边却有葱葱翠绿的杨树。大家都去看拍MTV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疲倦,不愿意动弹,在大车上跟冬措大夫待了一会,但也没有什么话说,便走下车,和几个本地的村妇聊了起来。她们有些忸怩,说的话我也不太懂,但她们好象一直在微笑。

我走进村子最北边的一户人家,院子很大,种了些蔬菜,刚刚冒出点绿芽,门前停着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拖拉机,让我很有些意外,我没想到在这荒漠之所,人们的日子过得竟也殷实。打了个招呼,我走进房子里,看见两个男子正坐着唠嗑,一个岁数不大的女人忙乎着些什么。姓朱的主人请我坐下,既不很热情,但也丝毫不冷漠,他那黑红的脸色、木讷的举止里似乎埋藏着一种天性的羞怯,那应该是从童年起就积淀下来的。我看见茶几上放着一个很大的面包,就问,这是你们的早餐吗?朱回答说:“就是”。然后请我尝尝。我本来很不习惯吃别人家东西的,但这天好奇心特别重,就从大面包上掰下来一块,那面包吃起来很像是晾得半干了的馒头,上大学时,我吃过那种扔在桌子上已经一两天的馒头,味道就跟这差不多。我又问他,是不是自己家做的,他还是回答说:“就是。”我提出要看一看他们家的烤箱,心想,那一定是一种很有西北特色的家什?

朱大哥带我走出屋子,一直走到院子外面,他的女人正在用一种类似爪篱般的东西把碎麦草往烟火堆里扒拉,朱指着那烟火堆说,就在这里烤。我一脸的惊讶,这怎么可能呢?朱又走进院子里,拿出一种用黑铁铸成的、模样跟飞碟差不多的东西,他把它打开,一手拿着一半,告诉我,把面团放进去,把盖子盖上,然后放在烟火堆里,烤上那么几十分钟,馍就烤好了。哦,我这才知道那不是面包,是馍。

这个村子叫乌拉干沟,蒙语,意思据说是“永红”,村子里的女人大多来自西宁郊区。这个村子以前还经营牧业时,一度是很富裕的,所以女人也都愿意嫁过来,现在只种点麦子,收入少多了,但西宁郊区的女人仍然习惯性地嫁到这边,似乎只是为了扎堆做伴。我望着村子北边远远的宗务隆山,感到人的命运真是神奇,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被什么驱使着,而那些毫无道理的事情往往决定着你的一生。

在地头,我向朱大哥询问地上那些草的名字。从小我就喜欢了解一切事物的名字,这好象已经成了一种怪癖,那些说不出名字的事物让我疼痛。一种模样很像麦子或者小葱的叫做冰草,这真是美丽的名字。还有一种高大些、颜色枯白的野生植物叫做白刺,长得很茁壮,看上去似乎能炒来吃的叫辣姜。知道了这些名字让我很满足。

傍晚时,我们到达了格尔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人请我们吃晚饭。饭菜非常丰盛,出发几天来,我们还没有吃到过这样好的食物,但是,藏族同胞的歌声却让我几乎吃不下什么东西。索南多旦和他的同伴们一直在唱,有汉语的,有藏语的,有低回的,也有高昂的,很多歌曲我都在大车上听到过。那种纯粹的、粗野的、不加修饰的男声汇集在一起,具有一种摇撼心魄的力量,它仿佛触动了你最原始的记忆,它牵动你的衣襟,让你情不自禁想脱掉文化的外罩,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舞蹈?“喝一碗奶茶,滚烫得像妈妈的话,多少年来陪伴着我的梦、遥望白云深处的帐篷”……有一瞬间,我担心自己再也不能控制泪水。

青海省玉树州境内有两条路可以通往西藏的拉萨:一条是青藏公路,另一条是青康公路,亦称唐蕃古道。唐代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肩负着历史使命,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这是从长安至逻些(拉萨)中原人首次踏上进藏的道路。从此,沿着大致相同的路线,使臣、商贾、僧侣来往络绎不绝,终于踏出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蕃古道,它不仅是汉藏文化交流渊远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和古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联系的交通纽带。

在恰卜恰(共和镇)汽车站,有西宁发往玉树的长途班车。

从海南州首府恰镇到玉树州首府结古镇共678公里。出了恰卜恰便是一塔拉,古时称此地为大非川,是当年薛仁贵与吐蕃兵交战的古战场。薛仁贵在此地损兵10万,不得已与吐蕃签订和约,而如今古战场早已成了沃野农田。二塔拉、三塔拉还是草原风光、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合理地使用草场资源,加上人为地破坏,只能见到已沙漠化的草场,看了让人心疼至极。

车至河卡镇,眼前突然一亮,公路两边种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美丽的油画。

花石峡,因深谷山崖上的石头具有独特的颜色和花纹而得名,海拔4210米。两边山峰隔路对峙,地势异常险要,同时也造成此地的气候变幻无常。一天中常常是飞雪、细雨、冰雹、烈日、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交替出现,瞬息万变的天气和高寒缺氧,一般人都不敢在此地留宿,连藏民都称它为“鬼门关”。

过了黄河源头玛多,天色好象渐渐亮了起来,前面即将到达巴颜喀拉山山口。巴颜喀拉山山口海拔5082米,藏民到此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此时漫山遍野都已银装素裹,地上到处都是湿湿的泥浆。汽车开至山口,纯朴的藏民们都奔下车,跑到山口的玛尼堆前,从口袋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龙达(印有吉祥图案的小纸片),伴随着喉咙里发出特有的声响“哦嗦嗦嗦……”抛向天空。

翻过巴颜喀拉山山口,地势逐渐开阔起来,眼前所见到的景色也越来越迷人。草原上黑色或白色的牛羊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远处,时常还能见到路边的黑色帐篷上冒起一股白烟,一束阳光透过厚厚的铅色云层,照射在远处的草原上。嫩黄的草地上有一群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丰润而美丽的巴颜喀拉山脉作背景,仿佛是美丽的童话世界。

车过雁口山山口后,地貌和植被大为改观。这里能见到湍急的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