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帝王:希尔顿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2:26:2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咏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酒店帝王:希尔顿传奇

酒店帝王:希尔顿传奇试读:

序言

中国经济30年,有多少人酣畅淋漓,多少人欷歔饮恨?

太平洋对岸金融飓风横刮,又刮疯多少人,醒了多少梦?

教训也罢,求新也罢,储备也罢,国人对财经知识的需要还真是一浪一浪的。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纠结不清时,往往有一种想喝一碗鸡汤的渴望,最好这汤里还有几剂“心灵抚慰”和“过滤烦扰”之类的佐料。越是乱世,越多文人;越是危机,越重娱乐。君不见中国战乱“培养”出多少文学巨匠,美国大萧条偏偏催熟好莱坞?

因此,我们当下,可以静静翻些书页,好事者如本书作者们,在翻书页的同时,还尝试着写点文字,和哥们姐们齐分享。没必要像有的人发誓一辈子不信佛,而落魄时,却见佛鞠躬,见庙烧香。

站在30年的门槛,立在对岸吹来的风中,我们看点或写点什么书呢?说起财经,人们总觉得复杂陌生!好像非要有什么专业知识才可以从事这一行业。听着那些所谓“专业人士”讲解,耳中塞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恐怕听者只有点头称是了,虽然听不懂,可是也不想让人家觉得自己怂,只好硬着头皮不懂装懂。

不知不觉间,财经书变成了一个嘴巴说是心里说不的东西。

还好,读历史书的人首先不信这个邪。那些泥于史料的著作堆满角落的时候,《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个作者东东,借个性化的解读方式,甚或主观的理解,创作出明白畅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众历史文本!

谁说这不是好事呢。认为非好事者,你能说泥于史料的书籍就是纯粹的他者立场?绝对客观描述?可能吗?否则何以存在春秋笔法,何以一代代人终于无奈明白“所谓历史就是一部解读史,一部接受效果史”?!

那就让我们自由解读吧。

解读现实人物敏感。那么,财经领域的写作,我们不妨学学写史的人,避开敏感,去解读那些老外?或者睡在故纸堆里的历史财经人物?

本来嘛,财经不应该是一系列冗长的数据,也不应该是一堆所谓复杂的“原理”,它应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浅显“道理”,就是每天都要接触的柴米油盐。

因此,我们几个冥想了一个说法,叫“素阅读”。

听到这个“素”,各位可别误会。当然不是说我们的书没有内容。

就写作手法来讲,素就意味着质朴,草根化,不华丽。书中肯定没有什么惊艳世人的修辞,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语句,就像讲故事,话家常,唠闲嗑,希望大家读到某段时,还不忘赞一声:瞧!书里这傻逼,跟我们单位谁谁谁一个操性!所谓讲得跟真事儿一样,就是说我们有极大可能讲错了,和史料不符,那就请饶恕则个!我们写作的字里行间是有自己的感想和臆想,是再创作,甚至我们写者的笔端常在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时间点上跳来跳去,东牵西扯一些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代表人物来拉平视角,所谓跨时空,比较式,这种写法会让你的阅读横生出一种另类的乐趣吗?

素,就读者阅读效果来看,它意味着易消化,口感好,重在感觉阅读过程。那各位可能又要问了,什么消化?还口感?你当这是吃饭呐?

没错!读书当然可以像吃饭一样愉快。那些专业复杂,内容冗长的图书当然好,那是荤菜,口味重,身体好的人才好消化。但现在社会“三高分子”那么多,大鱼大肉并不是人人都乐于承受的,往往一些风味独特的土菜野菜,小碟装,却是人人都愿意品尝。

因此,这素呢,意味着简单,通俗,不大补,没有文本的功利性,不承担所谓教育、认知、道德等等外在功能。读书的目的就是“读”,过程就是目的。书翻完了,该干嘛干嘛。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阐述过于啰唆,那我们就学学某些学者型官员,习惯在讲话结束时奉献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上联:总喜欢,用朴素眼睛打量财富;

下联:不敢说,以阅读快感定义写作。

横批:萝卜青菜。2010年冬天

第一章 有一种东西叫“冒险基因”

荒漠边的枣树丛,商人在深深地想着赚钱;沙卡洛的畜栏里,娃儿的奇哥累死在里面;学校里的那个老神父,还在咿咿呀呀祷告个不停;就这么缺钱、就这么冒险,就是希娃子的童年。

当工作狂爱上信教徒

梦想多远,就走多远“梦想”都从这儿开始。

希娃子他爸是,希娃子也是,到底谁的梦想大呢?废话少说,故事开始!

当然,先从唐拉德·希尔顿他老子的梦想说起。

希娃子他老子——格斯,26岁时在道奇堡做一名普通的职员,省吃俭用,可是,仍然没存什么钱。

这时候他正在追女孩子,钱对他来说很重要,并不是陪她去吃饭、看电影要花钱,因为他们是远距离恋爱,这些钱是省下了;格斯想存点钱主要是想向未来的岳父大人证明自己的荷包实力。

为什么格斯发不了财呢?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吃苦耐劳、稳扎稳打这些东西在他身上一样都不缺,除此之外,格斯还有一样很特别的性格,那就是喜欢冒险,很man的个性。

这不,两年后,格斯就离开了道奇堡,他要去哪里呢?不知道。

但是,方向是明确的,一路向西!

对的,去西边取经。

但是,格斯想取的经和唐长老想要的有所不同:唐长老取的是普济众生的佛经,格斯还想赚钱娶老婆,佛经不是他要的,他要取的是“财经”。

他先来到了因开采煤矿而发展起来的城镇——科罗拉多州的李德维尔。格斯到那里后,李德维尔因为金矿的开采已经变得繁荣得不得了了。

金矿虽然诱人,但是格斯认为采金矿的人太粗野了,由一群粗野的人形成的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也比较混乱,整个气氛就给人不安的感觉。格斯的直觉告诉他,未来的老婆肯定不适合在这个地方居住,因为自己未来的老婆是一个淑女。

就这样,格斯毫不留恋地舍弃了这里的金山银山,继续向西。

沿着圣大非铁路,他来到了当时刚刚回归祖国的边陲——新墨西哥地方。

这里得郑重地介绍一下这条圣大非铁路。格斯很走运,铁路刚修好,他就有幸享受到了第一趟列车,格斯在车上也希望这是一趟开往幸福和财富的快车。在那之前,墨西哥地方是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偏僻地带,既没有铁路,又不能通航,只能靠马车和外面的世界联系。

由此可见,圣大非铁路的兴建对于这一片土地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到这之后,格斯发现这里和他所期望的差距太大了。

此话怎讲呢?

一个新兴的城镇,机会确实很多,可惜,机会大多由现有的商人掌握着,潜力并不大;再加上到处搞施工,到处都是工地,市容市貌和道奇堡一个样儿——差。

因此,格斯背起行囊,决定继续向前探索。

他前行来到了当时新兴的铁路中心阿尔布格。在新墨西哥来说,它和沙卡洛是两个较大的城市,各据一方,互相竞争发展,但是,阿尔布格离煤矿、铜矿产地太远了。于是,格斯离开阿尔布格城,最终,在沙卡洛落脚了。

当地人说,沙卡洛是一个能鼓动男人肾上腺素和想象力的地方,这话听着有趣吧。因为,这时候并没有铁路支线通到莫大拉的玛利亚山矿区,由集结的马和骆驼向西送去补给品,同时载运回铜矿石,在沙卡洛的精制冶炼厂加工。城里有1家银行,1家歌剧院,1家好几层高的市场和6家沙龙,酒店成天营业,歌剧院经常有“纽约原班人马”表演。

来到这后,格斯心潮澎湃,他认为这里就是希望无穷的天堂。

圣·安东尼奥的买卖人

马上,格斯就在沙卡洛找了一份工作——替一个距镇3公里路、新建的精炼厂转运矿石。假如格斯当时不接受这个工作,那希娃子他们家的历史就得改写了。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早上,在一条幽深的峡谷地带,格斯和他同伴一行6个人准备往厂里运矿石。突然跳出一群阿帕奇人,一个个心狠手辣,拿着各式各样的凶器迎面杀来,结果,除了格斯和另外一个同伴跑得快幸免于难,其他4个全都因工殉职。

虽然格斯喜欢冒险,喜欢寻刺激,但是他要的绝不是这种刺激。

况且,还得为自己未来的老婆着想,看来,沙卡洛是呆不下去了。

于是,另外一个安静的、较少吸引力的小村子——圣·安东尼奥跃入了格斯的视线之中。

圣·安东尼奥尽管不比沙卡洛繁华,但是,在里奥格兰河上,有座桥可以通往3公里外的迦太基煤矿。同时,东南方偏远地区来的人常聚在河对岸,他们在找寻着通往新铁路的捷径,因此这里成了贸易中心,八方好汉云集:猎人、矿工和放羊人等等。

在河的这边肥沃的山谷,农民种了很多粮食、蔬菜和野葡萄,在另一边的山坡上,也有供牛、羊吃的牧草。

在格斯眼里,这简直就是一片陆上宝岛,它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单纯的原住民,更难得的是,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哟!总之,只要你有才,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格斯花了所有的钱,买了各种货物,有五金、干粮、杂货……准备在这扎根了,甚至连棺材也备好了,而且是两副(嘿,想的真周到,女人还没追到,就把后事安排好了)。

就在这里,格斯开始做起了生意,也可以说是下了一场赌注。

一开始,人们都很热情地叫他“做买卖的”。

长久以来,当地人是这里拓荒的主要力量,他们都是依靠自我判断来做生意,所以对于格斯的这种合法交易形式,他们不但感到新鲜,而且执行起来也很是满意。

作为一个很勤奋的买卖人,他不像其他的生意人那样守在店里等顾客上门,他会主动出击,常常到偏远的山区向猎人收购狐狸皮、鹿皮等各种毛皮,然后运到当时的毛皮交易中心——圣路易,将毛皮换成现金。

那些山区里的人长期脱离文明社会,在山里过着寂寞无聊的日子,对格斯能供给他们的面粉、烟草、食盐等任何东西都饥渴若狂,甚至对能跟他谈话都感到欢喜不已。

格斯也将货物运到迦太基去换煤炭,或者运到偏远的牧场,卖出五金,收回牧产品——羊毛、兽皮和牛肉。这些几乎都是只赚不赔的生意,这一切都让他开始喜欢上“买卖人”这个称号了。

如果谁现在硬要在这个称号上加一个名词,那一定就是“圣·安东尼奥的买卖人”。

嘿嘿,他要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五月皇后

格斯一手在抓事业的同时,另一手正在抓爱情。没错,两手都要抓!

1878年,希娃子他妈17岁,正值花一样的年纪。班上举行了一场班花选举大赛,希娃子他妈,一名叫做玛莉的姑娘,艳压群芳,一举夺得班花的荣誉称号,别名“五月皇后”。这个称号一打响,就惹来了一大把“草”。

这时候,格斯也是其中的一棵“傲草”。众所周知,那是个书信时代,追女孩还得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可是格斯在这方面不是很在行,软件不行,只得在硬件上下点功夫。格斯在墨水中掺了一些料,使得墨水成了充满梦幻色彩的紫色,花了一个通宵,冥思苦想,终于熬出了一封情书。珍妮维夫小姐:去年冬天所有参加俱乐部舞会的年轻人,都要在下星期五晚上去史威夫人家参加化妆舞会。如果你不是有约在先,而且愿意参加的话,我希望有这个荣幸做你的舞伴。静待佳音。希尔顿敬上1878年3月29日

信写好封上后,格斯突然又想到了一句好话,只好把这句话加在了信封背面。Ps:如果你接受我的邀请而想化妆的话,在星期二晚上我会到府上来共商其详。

女人在谈情说爱方面,往往会比较被动,她的回信就比较简短,这可以表明她目前所处的优势地位。希尔顿先生:我非常乐意接受你的好心邀请,多谢。玛莉上1878年3月30日

邀约成功!

以后的日子里,格斯每逢生意不好的时候,他就习惯地写情书给玛莉。

在这种远距离的追求中,格斯掌握了不少技巧,他很少在信中提到阿帕奇印第安人的事情,只是大量描绘西部的原始美景。当然还少不了加上一些女孩儿爱听的甜言蜜语,当时的希娃子他妈还真被这样诗情画意的话给打动了,而且把每一封信都收藏起来,不过,很遗憾,岳父大人那一关有点难过。

原因很简单,自己没钱,谁会把自家的宝贝女儿放心交给你呢?

格斯很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得先立业,再成家!

于是,经过两年的苦干,格斯在圣·安东尼奥取得了一点成就后,便鼓起勇气给未来的岳父大人写了一封具有关键意义的信。信中格斯把话挑明了,就是要娶他女儿做老婆。寄过去后,格斯心里又忐忑不安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全看未来岳父大人的一句话了。

两个月漫长的时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回信:希尔顿先生:4月10日的来信已经收到。本来想早点答复的,但是因为工作忙,另外还想多听听你对现在住的地方的评价,结果很遗憾,我没听到一句关于你那边的好话。不要想着我是嫌弃你没钱或者什么的,我不看重这些。我希望我未来女婿的人品好,他那里的居住环境要好就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考虑,就是宗教和信仰问题,这可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我是过来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很抱歉,暂时我还不能肯定地回答你。C·劳佛斯威勒上1884年5月20日

天哪!

什么意思?同意还是不同意?

至少,未来的岳父大人并没有完全拒绝格斯,至少他的人品得到了劳佛斯威勒的肯定,那扇婚姻的幸福的大门还在向格斯敞开着。现在棘手的事情是宗教问题了,那下一步目标很明确,解决它!

过了一段时间,格斯酝酿了一番后,他马上回了一封信过去,这次他向未来的老丈人在宗教问题上做了保证。

格斯知道,未来的老丈人是天主教徒,而玛莉她妈却不是。格斯在信中保证尊重玛莉的宗教信仰,还发誓永远不变心!

生活不让他坐着等待回音了,格斯一边等一边到山里忙自己的生意去了。从山里回来后,信也就到了。亲爱的希尔顿先生(这次称谓又客气点了):1号的信已经收到了,不过,我还是得说几句。尽管你对你居住的处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但是,我的感觉还是和以前一样,我和玛莉也谈过了。你喜欢冒险,玛莉和我都不反对,如果她执着要跟你过日子,我也没必要阻拦了,当然,她自己也得承担一切后果。不过,我们希望你能到大城市或这附近来定居,如果现在你不想考虑搬到我这来,那将来玛莉过不惯那边的日子了,还希望你能考虑搬回来住。我很清楚你这个年纪的人,喜欢冒险,喜欢到处走,而且喜欢往远的地方走,但是生活在一个半开化区,尤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不好的策略。说真的,如果不是玛莉的意志坚决,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劳佛斯威勒上1884年9月15日

就是说,他同意啦!

小希尔顿来啦

玛莉算是铁了心了,不计后果地踏进了格斯那个半开化的荒凉地带。

她和格斯找了一个良辰吉日——1885年林肯诞辰日,结合了!

那么,这个不计后果中的“后果”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人的出生也算是一种“后果”的话,那“后果”在一年后就来了。第一个“后果”就是费莉丝的降生,紧接着,在1887年圣诞节,我们的主角唐拉德·希尔顿也在地球上报到了。(国情不同,咱就私下给他换个中国风的昵称“希娃子”。)

在希娃子2岁的时候,伊娃出生了;希娃子4岁时,弟弟卡尔也来到了人间;到希娃子懂事时,已经有一大堆小希尔顿在家里围着玛莉,每天早晚一起咿咿呀呀地祷告了。

在希娃子8岁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里安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家里这时候已经盖了5间房子了,玛莉还特地在地上铺了地毯——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孩子们祷告时跪得舒服。

希娃子这时候也开始上学了,他念的学校实施的是双语教学。当时,在他们村里只有6家人是来自美国的,学校里讲课是西班牙语和英语并行的。也许是双语教学太纠结的原因,总之,整个四年的小学生活中,希娃子对学校的事几乎没什么印象,只知道自己是把这四年糊里糊涂地读完了。

读书的时候,每天姐姐费莉丝带着他去学校,还为他准备了一张干净的白手帕,但是希娃子总会日复一日地把它丢掉。

还有一件事情他记得很清楚,就是,在卡尔会走路后,希娃子经常带着他和另外一个西班牙混血儿一块儿逃学,跑到学校后面山上的一条小沟渠里洗澡玩。

有一次,他们几个在沟渠里洗得正起劲,爸爸格斯骑马经过离沟渠10米的地方,可是他装作没见到他们。这件事让希娃子很纳闷,只要是自己平时干活时不偷懒,不“逃工”,爸爸好像不怎么管自己的学习,自己逃学他根本就没当回事。要是换作是妈妈看到了,那肯定得挨一顿批了。

这件事后,希娃子就开始下决心,跟老爸混,以后要多干活,少念书!

巧的是,不久后,格斯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五金店铺沿着道路两旁从火车站一直延伸到了镇中央,格斯还在外面不停地接受订单,向外发货,交易范围和影响达到了半个新墨西哥地方。

同时,家里建了很多畜栏和马圈,分配到希娃子头上的任务就是到外面去割草喂牲口。

让我欢喜让我忧

奇哥之死

在这个喂养牲口的过程中,希娃子倒是收获不少。其一是懂得了怎么分辨牲口的公母,还有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是希娃子在马群里相中了一匹良驹。由于希娃子工作表现不错,格斯还把这批马奖励给了他,这件事让他失眠了好几夜。不单单是高兴,希娃子觉得为马取名字也是件很伤神的事情。一天,格斯教希娃子骑马玩。由于希娃子年级还很小,手都够不着马背,于是,爸爸就先让他坐到篱笆上面,再跨到马背上去。等希娃子抓好缰绳刚坐稳,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爸爸一拍马屁股,小马就放蹄向前奔去。爸爸说:“到乡下外婆家去玩几天吧!”结果,小马就真驮着希娃子来到了他外婆家里。这件事无疑刺激了希娃子的灵感,立马为它想到了一个很棒的名字——奇哥,神奇的哥(因为希娃子认为马比他大,所以叫它哥)。

外婆家在郊区,鸟语花香,丛林茂密。希娃子现在有方便的交通工具了,所以他经常到外婆家那边去陌生的地方探险,当然也经常痛快地忘记回家。急得老妈在家里念经保佑他能平安无事,姐姐费莉丝也开始唠叨希娃子了:“你老是这样到处飘,让妈在家里急得半死,不知道你以后会遭什么报应!”

希娃子哪听得进去,还是像以前那样骑着奇哥到处游荡。

然而,不久后,姐姐的那番话还真灵验了。

希娃子9岁那年,陪伴他闯荡江湖的坐骑,希娃子忠实的伙伴——奇哥,终于吃不消他过度的骑用,英年早逝了。

希娃子站在奇哥的遗体面前,痛哭不已。他要他妈解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奇哥这么快就离开了自己?

他妈很无语,但是,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么伤心,不好怎么说。于是,她指着远处一栋白色的小教堂对儿子说:“儿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去祷告吧,把你的疑问告诉神灵,也许他会告诉你答案的。”

希娃子相信了妈妈的话,他怀着沉痛而悲愤的心情朝着教堂走去。进去后,希娃子感觉自己仿佛马上被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气氛给感染了,他把心里所有的疑问统统告诉了神灵。半个小时后,希娃子怀着感激而平静的心情出来了,他万万没想到神奇的事马上就要发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刚好一个阿帕奇人放牧碰上了他。就在他放养的那一群马中,希娃子马上又相中了一匹带斑纹的小马,毫无疑问,它取代了奇哥的位置。

希娃子从此相信了,世界上真有神这回事。

神父与弥撒

那阵子,让希娃子兴奋的事情除了有马骑外,还有一件恐怕要算是上教堂做弥撒了。

为什么希娃子会兴奋呢?因为奇哥死后的这次祷告让他觉得这玩意还挺灵的,再一个原因就是那个神父是个很有趣的人,希娃子很喜欢听他讲故事。

神父叫裴尔瑟,是个比利时人,眼睛碧蓝碧蓝的,以前一直是在法国做神父,所以说话时还带着一口浓重的法国口音。他自己住在圣·马歇尔,每个月来一次圣·安东尼奥。

每当神父坐着星期六的火车到达圣·安东尼奥的时候,都会在城里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因为当地人都会挤到车站去迎接他的到来。去车站接人是正常的,但是这些人是抢人的,想把他抢着回自己的家里留宿。

可见,当时这些人信教确实是信到了一个境界,神父在他们那儿的魅力和财神爷在咱们这儿的魅力差不多是一个级别的。

不过,往往最后裴尔瑟会选择在希娃子家过夜,谁的魅力这么大呢?

这不关希娃子的事,一切和他妈有关。

原因一,玛莉人长得好,曾经是班花。

当然这只能算一个充分条件,镇上长得好的哪可能只有她一个啊!所以,还得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玛莉在镇上生活的教徒中扮演着一个很特别的角色。

原来,在玛莉还没到圣·安东尼奥之前,教堂里的风琴只是一个充数的摆设而已,是玛莉赋予了它生命,让它再度发出了优美的声音。现在,每到星期六做弥撒的时候,都是玛莉来做司琴,她能使古老的风琴发出动人的音律。这样,神父和希娃子他妈差不多就是半个同事关系了,理所当然选择住他们家了。

格斯也不反对,因为,神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每次神父来,格斯都感觉找到了知音一样,他们俩都爱侃,经常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

最先一段时间,格斯就很爱讲一些教堂里面的野史给神父听,他最拿手的故事是这两个。

一个是关于劫富济贫的:以前有个神父很喜欢赌博,手气老好了,常赢钱,在修圣·安东尼奥这个教堂时,他把赢来的2000银元全投进去了。

还有一个宗教故事:主教向一位犹太人贷款来建教堂,到还款的时候,主教还没筹到钱。犹太人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让他在教堂的入口处用刀子刻上几个字,他就愿意把债一笔勾销。主教找不出钱来还人家,也没什么办法,就答应了。结果,这个犹太人刻的是希伯来文的“耶和华”三个字。

每次神父来他们家,格斯就搬出这几个故事来接待他,神父每次听完都感触特别深,像听新故事一样。奇怪的是玛莉也不阻止他,这让格斯很有成就感。

第二天,他们全家都要坐着马车去教堂,玛莉还要特意带上一个插着羽毛的漂亮帽子,怀里抱一个小弟弟,这天玛莉会高兴得不得了。

逃学歪传

对母亲来说,什么都可以不做,但是决不能不去教堂做弥撒。但是,对希娃子来说,除了上教堂外,还是有很多美妙的事情可做的,比如逃学。

之前说过,希娃子已经决定少花时间读书了,厌学情绪多了,跷课自然成了家常便饭。他很喜欢利用这些时间和镇上的有意思的人唠嗑,卡尔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是一名铁匠兼牙医,但是在希娃子眼里,他似乎不仅仅会这两样,从换马蹄到拔牙,卡尔什么都懂。

有一次,希娃子带着弟弟来拔牙,他发现卡尔用来拔牙的钳子就是他以前换马蹄用的那个钳子,这不可思议的事实让希娃子一想起牙齿就打冷颤。

所以,以后希娃子很注意保护自己的牙齿,他的牙一直没疼过。此外,希娃子还很喜欢听卡尔骂人,他觉得听起来特溜,特顺耳,像京骂一样,而且在造词和创新方面卡尔绝对是有天分的:他骂人的时候说的字眼总要远远多于常人,希娃子对此崇拜不已。

不过很不幸,这种英雄崇拜在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中终止了。那是在一次晚餐上说漏了嘴,孩子他妈知道希娃子不但不爱读书,反而跟一个粗鄙的人频繁往来。向来温柔的淑女陡然发起了大飙,格斯也停下手上切牛排的工作,瞪了希娃子一眼,嘟哝道:“以后离那个疯子远点!”

以后,除了有母亲陪着,希娃子就真不敢踏进卡尔家的门了。

不过很快,希娃子又找到了新的崇拜对象,他是一个德州佬,养蜜蜂的老人。简单,希娃子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到底是这个德州佬养的蜜蜂格外温柔,还是他的皮特别厚。

因为希娃子从来没看到过他被蜜蜂咬过,希娃子很佩服这一点。

而且,这个德州佬好像比其他成年人都要“聪明”,因为无论希娃子有什么荒诞古怪的想法,他总是能静静听完。德州佬默认的态度让希娃子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他确信自己又找到了一个知己,只要,希娃子不发现他有点失聪的话。“总统”同去道奇堡

每到夏天,玛莉都要带着希娃子他们去道奇堡看外婆和外公。道奇堡在南方,夏天闷热,所以,每次他们都是坐头等车厢的卧铺,那里头舒适凉爽,对小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件快乐的事。

但是,一到了道奇堡,希娃子他们却都不顽皮了,也不敢乱来,全都得乖乖的,因为外公是个不爱开玩笑的人。

家里这么多孩子,玛莉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费莉丝现在大了,在这趟旅程中,她就会帮妈妈分担一些工作。可是,对于希娃子这副爱寻刺激的脾气,两双眼睛仍然是不够的。

这不,马上就要出事了。

有一次,希娃子为了逃出妈妈和姐姐的视线范围,爬到了房顶上,准备偷偷溜出家里。很不幸,操作中出现了失误,希娃子从屋顶上摔了下来。还好,外婆家隔壁就有一个赤脚医生,希娃子摔下来的落点正好是他家前面的院子里,所以,希娃子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当玛莉赶到的时候,他的腿上已经绑上了绷带,夹上了夹板。所以,爱闯爱拼的希娃子最后没有当成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他没能参加残奥会,转而办酒店了。

由于一家子庞大的人口在等着老爸来养,他生活的重心还是放在赚钱的买卖上,所以,他一般不和他们一起去外婆家。但是,一年中偶尔还是有那么一次机会是格斯带着希娃子他们去外面旅行的。和爸爸出去玩比和妈妈出去玩要痛快多了,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约束了。

老妈毕竟是个淑女,她认为坐车的时候,双腿应该交叉,乖乖坐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且,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和爸爸一起时,一家人简直就是一个马戏团。爸爸和妈妈完全相反,做生意的人在外面就是爱和陌生人说话,他在旅客间穿梭,甚至把玛莉介绍给车厢里的每一个人,就想让全车人都知道这位就是他的老婆。介绍完老婆,他又会把希娃子他们一个个抱起来给车上人看,玛莉等到下车后要松一大口气,整整衣裙后又会告诉孩子们不能和陌生人说话,然后,她还会说上一句精辟的话来概括爸爸的性格,“我觉得和你爸爸一起去旅行,就像和一位总统候选人去拉选票一样,老喜欢吸引人家的眼球。”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格斯这一特点,他从来就经不住游行和起哄的诱惑。不论多远的地方,只要他听到有人起哄游街了,他马上就回去冲到队伍里面,他不帮忙举旗子,也不去压轴,他径直跑到队伍的最前面,领导队伍游行活动。

身高6尺有余的格斯,有大手、大脚、大把胡须以及宏大的音量,那时候,他实实在在是个大人物了,往队伍前一站,那是绝对的领导范儿。

玛莉遇到这种场合也是高兴的,虽然她表面上嘟着嘴,但是看到这么man的男人是自己的老公,她当然高兴。

美国派

毫无疑问,格斯和玛莉都是优秀的人才,所以,在圣·安东尼奥他们有一个很良好的社交圈子。

他们经常五六个家庭开一个家庭party。每逢家庭有人结婚、受洗或举行宗教庆典,希娃子他们家都会穿上最好的衣服,挤在一架马车上,全家出动。不管路程多么远,他们都玩个痛快,有些时候,一家人会一连玩上几天。

如果说旅行的时候玛莉表现的仅仅是一种含蓄的喜悦,那么在参加party时,她就毫不掩饰了。作为圣·安东尼奥最大商店的老板娘,自然是引领着当地的最新潮流:她会来个华丽转身,扯下平时穿的围裙,换上让所有姑娘都争相效仿的时髦打扮。

每到有人结婚的时候,希娃子会high上几天,当然不只是因为有喜酒喝。希娃子对舞蹈特别着迷,每到婚礼上人家跳舞的时候,希娃子会凝神地望着一对对绅士美女翩翩婆娑起舞,看着看着,就会梦想着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绅士,从容不迫地向旁边可爱的女性恳请下一支舞。

没错,穿开裆裤的希娃子已经到了会做梦的年纪。这种现象可以用科学的《生理与卫生》来解释,咱们现在把上面隐晦的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小伙子已经到了罗曼蒂克的年纪,他们会做带有奇幻色彩的、难以启齿的梦了。

不久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使得希娃子的罗曼蒂克幻想中断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也是希娃子他们家第一次遭遇到真正的悲剧——希娃子两岁的小弟弟朱利安夭折了。

玛莉跪在教堂里不愿起来,父亲不想面对现实,跑到山旮旯里去工作了。

希娃子和爸爸一样,每天放学回家之后,书包一放就跑去店里清理物品,他只想通过努力工作来忘掉沮丧。可是,在悲伤弥漫的屋子里,时间好像凝结了一样,过得超慢。

希娃子就要求爸爸划一块地给他,他想借着不停地劳动来打发这段沉重的日子。希娃子在那块地上种上了玉米和青豆,锄草、播种、浇水,每道工序希娃子都力求完美。这块地当然不能发财,但是,希娃子的种地水平却提高了不少。忙完收割后,希娃子就像送信的邮差一样挨家挨户地去叫卖,可是,没人买,最后只得全扛回家自己吃,那阵子家里的饭桌上总少不了玉米和青豆这两道菜。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这话不会错。

渐渐地,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可是,希娃子总还是觉得少了点东西,是什么呢?

直到第二年春天,露丝玛丽出生后,摇篮里终于又有了“东西”,家里又充满了温馨的味道。

希娃子终于结束了沮丧的玉米和青豆时期,现在,他又有了精力干点别的什么了。

没有上帝,冒险等于冒失

一喇叭把音乐细胞都吹死了

欢乐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家庭,格斯和玛莉看着这些小希尔顿们一天天长大,于是决定给他们各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这跟眼下父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是一样的。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只不过,有些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应对高考;有些则像希娃子爸妈那样纯粹。

来自城市的玛莉弹得一手好琴,于是,她的钢琴被作为奢侈的陪嫁品,一同来到了圣·安东尼奥。老爸格斯虽然是半个粗人,但是,他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有能力去加高一点孩子们的上层建筑了,所以,他也希望孩子们能向母亲那样优雅高贵。

格斯让每个孩子挑一种乐器。

希娃子从来就是一个挑战高难度的人,所以,当他看到华美的钢琴,娃儿就决定是它了。

等到学有所成,希娃子觉得自己是时候出山了。

不久,他欣然地接受了别人婚礼司琴的邀请,他选择了一首当时很流行的《我在爱的花里摘了一个柠檬》,懵懂的希娃子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相当冒失的决定。

他很好奇,为什么一曲过后就再也没有人请他弹钢琴了。

格斯不忍心揭穿事实,不过,这件事促使他决定结束这种不正规的音乐教育。于是,他慷慨地花了一笔钱,专门邀请了一位淑女每星期从沙卡洛过来,教小孩子们音乐。

这钱用得值,好几位小朋友都没有辜负父亲的钞票,尤其是伊娃,她的小提琴才华几乎是马上外露。只是,我们聪明的男一号,似乎并没有这个天分。

这次,他选择了喇叭,一个比钢琴更令人悲剧的乐器。

一个月后,淑女对格斯汇报了情况:“您的长子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吹喇叭的。”这个汇报一度惹恼了孩子他爸,他坚信孩子们都拥有母亲的天分,希娃子只是缺少练习罢了。他不愿相信,这个孩子没有继承他妈优雅的艺术细胞,而是遗传了父系的血统——自信而冒失。

在他爸的督促下,这种盲目的练习持续了好几年。最后,连格斯也要承认那位音乐老师具有诚实的美德。

看来唱唱跳跳的这一套,果然不适合生意人,希娃子是,希娃子他爸也是。前思后想,希娃子他爸想通了:无法优雅——这个孩子应该去学点彪悍的东西。

高斯的夜生活

按咱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来度量,希娃子现在到了读初中的年纪了。

先前说了,圣·安东尼奥只是个小村镇,它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现在希娃子要去外面学习真正的本领了。

他坐火车来到了阿尔布格市。无论他做过了多少奇幻的梦境,这时候的希娃子还是懵懂少年,除了知道总统叫威廉·麦金利外,对其他的事总是迷迷糊糊。哦,对了,他还知道吉姆·吉佛瑞击败了对手鲍勃,当上了世界重量级拳王。

希娃子离家求学,不过,他读的不是初中,而是这里的军校。

高斯军校规模并不算大,它座落在一座山丘上。在那儿,希娃子接受了所谓的“三R教育”(reading读,writing写和arithmetic算),穿上了一套裤管上缀有黑条的制服,看上去很洋气,但是希娃子不喜欢这些东西。

咱们说过,他喜欢的是寻刺激。

一天晚上,寝室熄灯后,希娃子和另外一个男同学偷偷溜出寝室,跑去看了一场巡回演出。这两只鸟烦透了笼子里的枯燥生活,想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们跑来看的这个演出是少儿不宜的脱衣舞,这时候希娃子才12岁。

剧院座位不是阶梯式的,从后面根本看不到舞台,于是,他们俩就在大人们中钻来钻去,挤到前面的空隙里偷看。

就在好戏准备上演的时候,希娃子却无福消受了。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一双大手,迅速地提起了他们俩的衣领,接着一个威严的声音传来:“好啊,你们两个兔崽子,偷偷跑来看这玩意儿。”

这人不是舞厅里的保安,是他们学校的110。

就这样,希娃子他们这两只小鸟就像两只小鸡一样被捉了出去,舞厅里的好戏此时不再是舞台上的脱衣女郎了,观众都把眼球聚焦到了“老鹰抓小鸡”这一幕。

出人意料的是校长居然大发慈悲,在纪律严明的军校,也只是随意的通报批评了一下。

这种“慈悲”仍然让希娃子觉得难堪,事后,他总想找出背后的告密者,不过他一直没有查出究竟是学校报警说学生失踪呢,还是那个爱管闲事的寝室楼管大妈跑去告的状。

此后不久,学校遭了一次火灾,希娃子目击大火把学校烧个精光,那刻他觉得大仇得报,心里不禁暗喜。但是,当校长又决定换一个地方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他还是忍不住问候了一下纵火犯他妈,因为,学校被搞得更偏僻,更严格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暑假,大家都一溜烟地跑回家去了。

暑假惊魂

就在希娃子离开家的这段时间里,圣·安东尼奥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首先,开采了40年,供给美国多个据点用煤的迦太基煤矿关门了,因为煤被采完了。专门开设来运煤的圣大非铁路也停开了,幸运的是,希娃子搭上了末班车回家。

叫人开心的是第二个重大变化:爸爸有了一个新的外号——格斯上校,因为他的杂货铺事业促进了圣·安东尼奥的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没多久,家里的大门又重新刷了一遍漆,希娃子又多了一个小弟弟卡尔。

当然,变化的还远不止是这些,希娃子他们家的希尔顿商店里还新增了邮局、电报机。为此,格斯上校还特意请了一个专人来操作电报机,他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此外,他还兼职卖面包的工作,每天要为往来的车上的顾客提供热乎可口的面包。

总之,这个镇子上的钱,大多都落到了上校的口袋,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让这个资本家老爸榨取了剩余价值。

暑假,希娃子的工作是当商店里的助理店员,可不管他是在畜牧栏里,还是在商店里,他爸似乎永远都只愿意给他5块钱的月薪。

这娃子跟他爸一样,也有发财的梦想,5块钱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希娃子了。他总想为店里做出一番超过自己年龄阶段的贡献,他要加薪!

一天,希娃子看着店里林林总总的货物,灵感一闪,想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词:您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

这话还真不是吹的,希娃子他们家的杂货店卖的东西确实够杂,从火腿、锄头、胸罩到棺材,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结果,广告词被采纳了,却并没有给创作者希娃子带来多少好处。

漫漫长假,还发生了一些难忘的事情,希娃子就在这个夏天经历了一幕电影上才看得到的惊心画面。这是一笔远比5块或者50块的月薪更动人的财富。

一天晚上,妈妈叫希娃子到酒店去喊格斯回家吃饭,希娃子一走进酒店门口,看见爸爸站在场子的正中央,位置非常醒目,根本就不用希娃子找。那一刻,空气仿佛凝结了,那画面就像一部西部战争电影被摁了暂停一样,格斯站在酒吧的柜台前,一个喝醉了的农场工人正举着一把枪对着希娃子他爸的胸口,希娃子看着这一幕,大气都不敢出。“还剩半分钟让你祷告,准备等死吧!”那醉汉说话了。

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时,格斯开始说话了,他的神情是那么温和、镇定、冷静,和电影里的“英雄”在“就义”前的表情完全一样,至于他到底说了什么,希娃子没听清楚,因为,他没敢靠近,他不敢直视那悲壮的一幕。

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只见那个醉汉的枪口开始抖动,然后掉在地上,最后竟然趴在格斯的肩上痛哭流涕起来,还发着莫名其妙的誓言说爱死希娃子他爸了,爱他比爱自己的老婆还深。

世间无奇不有,这件事不仅狠狠吓了希娃子一跳,也扎实教育了希娃子一课。

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下,经常会碰到一些醉鬼、暴徒和土匪,这种情况下,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永远带枪,还有一种就是永远不带枪。不带枪依靠的就是你的机智,而带枪是靠你拔枪的速度。只要你带枪,就免不了要拔枪,但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拔枪速度慢了对方半拍,结果就应声而倒了。

像希娃子他爸这样爱刺激的人就选择了不带枪。那晚回来的路上,格斯就告诉希娃子那个醉汉说爱他,确实是实话——如果他也带了枪的话,当晚肯定有一个人会躺下。

当年的格斯选择不带枪,没想到,他会给多年后的孩子做了榜样。希娃子面对同样的情形,他很庆幸自己学到了格斯的那套以静制动的功夫,他得意地总结道:哥冒险,靠的是智慧。

一封来自新墨西哥的情书

很快暑假就过完了,可是希娃子已经到了青春叛逆期,他根本就不想去学校了,他觉得读书是浪费他的青春和生命。

不过,所有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以后当科学家,当医生。玛莉也一样,她一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甚至还搬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番道理出来哄希娃子。唯有这番道理让希娃子听进去了,他觉得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于是,再次背起书包决定继续上学去。

铁路停运了,去学校的事情变得有点麻烦,因为几百里路需要三天两夜才可以走完。

甲之砒霜,乙之熊掌。在别人眼里很麻烦的事情,希娃子却走得很欢。一方面,是因为有面子,格斯为娃儿上学打造了一支专业的欢送队伍:一匹健壮的马,一辆马车,一个专业的车夫;另一方面,是因为一路上希娃子和车夫两人扎营生火、幕天席地,简直把这当成了野外生存游戏。

这一学期,希娃子没有辜负他妈的希望,在书本里还真找到了“颜如玉”。

期末考试后,希娃子再次以露营加马车的方式回到了家里,他还特意穿着自己在学校回头率超高的镶金制服回来。

一天早上,也就是在希娃子回家的几个星期后,当时希娃子正在吃饭,玛莉在整理他的房间。突然一阵诡异的笑声飘进他的耳朵里,希娃子听着心里冷森得紧,抓着餐巾跑进房里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映入他眼帘的是——他妈拿着一封喷有香水的精巧的粉红色信封,笑得腰都弯下去了。“你偷看我的信!”希娃子愤怒地指责他妈。

玛莉根本就不鸟他,径自念出了其中最精华的一句:“我这一生中,再也没有像我爱你这样爱过别的男孩。”念完后,又笑得身子都弯下去了。“很好笑吗?”希娃子严肃起来了。

玛莉还在笑,“这小姑娘的一生是多长啊?”

希娃子不由地恼羞成怒了,“她快14岁了!人家喜欢穿裙子,头发梳得干干净净的,是个很规矩的女孩子。”一边说还一边从柜子里翻出了她的照片来佐证。

没错,这就是希娃子的第一个女朋友,美姬·享生,挺漂亮的一个女孩,一副可爱的脸庞上有一对带笑的酒窝,雪白的牙齿,乌黑发亮的头发,平时喜欢戴着一顶白色的水手帽。

玛莉看完照片后,觉得确实不错,所以并没有当场发表什么意见。希娃子以为女友的外表过了妈妈“初审”这关了,接下来就是等着自己长大和她结婚了。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是对的,可是希娃子根本没意识到当时他妈只是拿这句话来哄他去上学的。现在没想到的是,自己花了一学期心思泡到的漂亮女朋友,会遭到妈妈的反对。玛莉做了一个让希娃子几乎心碎的决定,她准备在下学期给希娃子换一个学校,接受第四个R(即宗教religion)的教育,然后,才能结婚。“这无疑是间接拆散我们俩嘛,异地恋的存活率有多低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何况,希娃子接受的是六根清净之类的教育。

唉,天下做妈的都这样吗?

宗教教育

还好假期有事情忙,不然的话,希娃子肯定会为间接失恋的事愁死。

这时候,希娃子不再是学徒了,薪水翻了一番,每个月可以拿到10块钱了。不过钱不是白拿的,格斯给他的工作自然也加倍了。

期间,格斯和玛莉又造出了一个人,希娃子他们都叫他小弟。看着可爱的小弟,希娃子想到了自己以后和美姬也会生孩子,所以他特别疼小弟,平常很留心学习妈妈是如何照顾小弟的。日后他发现,一切很值得,至少,在小弟和他之间,发展了一种深厚浓郁的感情,隐约貌似有点“父子”之情。

在小弟和工作之间打转,暑假就这样飞逝而过了。开学时,希娃子被送上了火车,这回不是到罗斯威尔了,而是到圣大非的圣迈克学校。

奇怪的是,希娃子发现美姬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已经不及“学习”和“工作”重要了。在遥远的圣迈克,希娃子第一次领受圣餐,渐渐有了正确的宗教信仰,这也是人生大事——他感到上帝无处不在。

玛莉以她那娟秀、清晰的字体写了一封信给希娃子:“儿子,谨守圣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有它能给你力量。”

在学校,希娃子已经拜了上帝做老大,显然,认识几位跟随老大已久的师兄,就很有必要了。

他的第一位告解神父是宙斯·狄拉齐,这个神父也是希娃子的守护神父。狄拉齐神父不断培养希娃子的自信、乐观精神,这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通过狄拉齐,希娃子又认识了另一位牛人约瑟夫,圣子之父,同时也是工人们的守护神,谦虚、勤劳、博爱,还是个优秀的木匠。

刚开始,希娃子根本看不上这个木匠。但是,当希娃子的第一家旅馆建成时,他深深领悟到了工人们是那么迫切地需要一位天上的朋友了解和安慰他们的辛劳。狄拉齐神父告诉希娃子:“每天朗诵三遍赞美诗,赞颂我们高洁的圣母玛利亚,说‘先圣约瑟夫,请替我们祷告’,她就会一直保佑你的。”

从那时起,尽管希娃子他们的祷告内容经常发生点变化,但是这句特殊的话一定不会漏。

从圣迈克回来后,希娃子的书包里装的照片,已经从美姬的大头照换成了圣母玛利亚的肖像。他妈甚感欣慰地想,从此以后,这孩子上面有人罩着啦。

我的老板是老爸

一双鞋子引起的加薪

回到家里后,还是得帮家里干活,而且活又多了,因为格斯和别人合股在迦太基矿脉中找到了新的矿源,取得了所有权,于是,镇上炼煤炉的炉火又旺了起来。这次,村民们都跑到希娃子家来炼焦炭了。

格斯上校生意越来越红火了,甚至连道奇堡的外公也听到了他的名气,他想,女儿果然有眼光啊,现在应该是圣·安东尼奥的上流人物了。

不过,上流少妇仍然还是一副老样子,一条围裙不离身,脚边总有几个小跟屁虫。但是多数孩子都长大了,清闲的时间相对还是多了一些,她就玩起了摄影,还经常拉这些孩子当模特儿给她拍。

希娃子眼看着父亲的产业一日日壮大,他觉得自己更有必要做点什么出来。这不,机会就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一个西班牙的老寡妇走进了店里,她想买一双鞋子。对这个老顾客,格斯也是十分头疼,因为她曾经用几张邮票的钱就把店里的鞋子提走了。

格斯想,正好用这个机会来练一练希娃子,让他来接待这个寡妇,格斯还特别交代了他要沉着应战。

这里先允许咱插入一些有关当地讨价还价的知识。

由于当地还是半开化状态,并不流行城市里明码标价的那一套,加上圣·安东尼奥的还价风气由来已久,所以,绝对需要你懂规矩又有耐心,如果棋逢对手,那种刺激绝不亚于一场欧冠球赛。还价的关键在于了解货色,这样才能提供一个有弹性的起价。当然咖啡、盐这类比较日常的商品不在还价的范围内,还价买卖一般发生在衣服还有女性用品等商品上,棺材这类大件物体也算。

顾客有杀价的权利,老板呢,有赚钱的义务,所以,归根到底,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买方和卖方,就是在“买”和“卖”的一个价格关键点上大做文章。

好了,现在回到现场。

好戏现在开始。那个寡妇问了价钱后,竟然虚张声势地骂了起来:“不知羞耻的贱人!卖这么贵!”边骂边抓紧了她的花边围巾,好像希娃子要去抢她的似的;然后口里嘀嘀咕咕了一串西班牙语,希娃子虽然听不懂,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嘴里没一句好话。

等寡妇嘴停了下来后,希娃子保持淡定,压低声调客气地说:“大妈,您放心,您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我们家的东西质量绝对是没的说,这双鞋子更是无懈可击。”

没想到寡妇根本不吃这套,不仅依然骂他,手还指到希娃子头上来了,“你们这些人做生意我还不清楚,就知道用这种价钱来欺骗人,丧尽天良!”

希娃子一听这话,虽然心里也冒起了点火,但是他外表表现得异常淡定,还让了她10分钱。“大妈,您还真需要一双鞋子。你看,从沙卡洛到这里,哪家店能找得到一双这么好的鞋子啊?”希娃子试着和她说理。

便宜了10分钱,老寡妇的态度缓和了一些,不过她可不会这么容易满足,竟然哭了起来。边哭还边说希娃子欺负她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寡妇。

希娃子无语了。看着她身边的身材肥壮、穿戴得光鲜亮丽的儿子,希娃子铁定了心,不再对她让步了,一口价,不买拉倒。

果然,老寡妇妥协了,她突然大吼一声:“该死的,算你狠!”根据格斯以往的经验可以推测出这场戏到了高潮接近尾声了。

不过,希娃子觉得“该死的,算你狠!”这句话是对他的赞美。希娃子胸有成竹,稳扎稳打地把价钱降了25分钱,最后,老寡妇满足地走了。希娃子买卖做成,也满足地笑了。她买到了一双称心的好鞋子,希娃子呢,赚到了钱的同时还赚到了一次加工资的机会。

这次成功的买卖,让他的月薪直飙到15美元。

世界第八大奇迹

读到这里,好像希娃子在学校读书压根就没学到什么东西,平时用上的全是跟他爸在家做生意时学的。当然,话是不能这么说的,这也太冤枉人家学校了,希娃子在学校还是学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做人要厚道,不厚道是要吃亏的。”这就是希娃子在学校里学到的。

我们知道希娃子以前读的是军校。在军校读书时,最看不起的人就是那些不厚道的人。曾经有一个同学打破了一个窗户,却说是别人干的,结果被全班同学鄙视,一直到毕业。

不知不觉,希娃子也15岁了,这时候他也喜欢读点书了。以前在学校老是逃课和玩,现在懂事了,希娃子还在书里找到了一个崇拜的偶像——海伦·凯勒。

那时,海伦·凯勒在美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和长城是一个级别的。

一个23岁的年轻姑娘,出生第二年就又瞎、又聋、又哑,完全活在一个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姑娘,居然能考上哈佛大学。希娃子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从她写的一本书上剪下来她的一张穿长袍、戴小帽的照片,小心保存在自己的钱夹里,把以前圣母玛利亚的肖像换了下来。

海伦写了一本叫《乐观》的书,书里有一句这样的话:“乐观是存在于人和神之间的一种和谐,表示着神的创造总是好的。”当时稚嫩的希娃子不仅领悟了这句话,还升华了她的理论,海伦只讲了乐观,希娃子却提出了悲观是一项罪恶。希娃子一直谨遵这番教诲,因为在希娃子的内心深处,知道这是对的,是伟大的,无论以后面对什么困局,他都坚信。

辉煌的夏天

希娃子的第16个夏天,是他自娘胎出来以后最辉煌的一个暑假。

格斯把煤矿卖了,赚了11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因为,那时候工人的工资也就块把钱一天。1904年,这一笔财产使希娃子他们家一夜之间成了墨西哥地方的巨富之一。

发了这么大一笔,肯定是要庆祝庆祝的。

格斯带着他们全家到圣路易斯参观世界博览会,他们就住在斯塔特拉的一家旅馆里。当时,正赶上第三届奥运会也在那里举行,希娃子带着弟弟卡尔每天骑着马去凑热闹。(估计那时的希娃子做梦也没想到,50年以后,他会以1亿块钱买下他所有的连锁旅社。)

那一年,那个地方的大事接二连三。希娃子最崇拜的偶像海伦·凯勒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她在圣路易发表了一次演讲。

但是,希娃子此时很矛盾,他非常想见一面自己的偶像,可是,一到那里,却不敢靠近她,连站到讲台下去听的勇气都没有。希娃子只好站在一个很远的角落默默地看着她的离去。

回到旅馆,希娃子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海伦·凯勒的信心、努力与乐观。学来干什么呢,当然是赚钱,赚钱,赚大钱!

等格斯一回来,希娃子就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不想再去上学了,他准备在家里好好做生意,赚钱。“好吧,我现在正式聘请你为正式员工。”格斯竟然爽快的答应了,月薪定位25块。

更出乎希娃子意料的是,玛莉也同意了他的决定。对于妈妈这次意外的决定,并不完全是耶和华(天主的名字)指引她做的,因为卡尔已经到学校去寄宿了,两个女儿也离家到印第安纳州南湾的圣玛丽学院接受宗教教育了。家里只剩下4岁的露丝玛丽和2岁的小弟,做妈的也希望有个大点的孩子在身边帮忙照料家事。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希娃子经常和格斯出差,主要是进货,这对希娃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格斯那时候已经有所成就,所以,他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玩点小文艺了。

他偶尔会在鲜亮的卡片上即兴创造一些小诗、箴言之类的充满哲理的句子,还要签上自己的大名,大老远地走几十里路送给一些不会说英语的老墨西哥朋友或是一些文盲印第安人。

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深度的营销手段,类似于现在的文化营销。

第二年,年刚过完,格斯就放手让希娃子一个人去外面办货。于是,赶着两头驴,一车货,希娃子开始了十天半月的出差生活,悠闲自在地驾着车,尽情地欣赏着路边的美景。

因为有格斯前面的交情做铺垫,出门在外,希娃子一般能得到贵宾般接待。到那些西班牙贵族的牧场去进货,他们先是扯些家常,谈谈天气,喝上几杯后,带着他去参观参观农场,然后才开始进入交易阶段。虽然彼此也会毫不留情地讨价还价,但是最终总是以一连串的称谢和鞠躬作为买卖的结束。

所以仍不失为一件愉快的差事。办完事后,希娃子又一个人驾着车,夜宿在空旷的原野里,在星光下自己煮点熏肉、咖啡,过几天露营的逍遥日子,慢悠悠地一路逛回去。

只是,有时候一个人在不见人迹的野外,希娃子还是有些怕黑的。

这时,希娃子还会想起自己崇拜的偶像,亲爱的海伦·凯勒姐姐。只要一想到海伦姐姐,希娃子心里立马光亮不少:她都能满怀信心,乐观勇敢地迎接黑暗,而自己不过是暂时与黑暗为伍,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这样一想,便释然了。

这次独自冒险结束了,希娃子差不多有“七分熟”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即将到来的第二年秋天,等着希娃子的,将是全新的旅程。

第二章 穿过人生的丛林,哪里是冒险家的乐园?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是满地都是金子,你还知道自己是哪颗吗?政客、银行家、军人……顺势而行的希尔顿似乎总是不上不下,找不到出路。

穷得只能开旅店了

所谓贵族

存款多了,地位高了,女人有了,孩子大了,显然,圣·安东尼奥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都不能满足现在的希尔顿家族了。

这跟当下人口流动是一个道理。手里有储蓄了,就要去更繁华的地方享受享受,顺便争取把农业户口城市化,再把小城户口大都市化。

——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啊。

往后的两年里,希尔顿一家的重心就不再是如何扩张财富,而是如何最好地享受这笔财富。

然而,一向英明神武的格斯上校这回就显得有些短浅了。

他领着全家搬到了长堤以后,马上把财产分成了积累和消费两块。积累的部分毫无新意,就是把积蓄当成了流动资金,继续经营他在圣·安东尼奥的生意。消费部分更是让人惋惜,他既然没有圈地盖楼的意识,也没有像暴发户那样买上两栋豪宅显摆,只是花了大把的钱购置物件,以及租用一栋临海的豪华别墅。

常年居住在小地方的上校先生对大城市房价缺了心眼,忘了还有不动产投资那么一回事儿。

长堤没有固定资产,这大概也是在后来的经济危机中希尔顿家族不得不再搬回去的原因之一吧。

由此可见,生来激进的人一旦原地踏步现世安稳,总是要吃些亏的。

尽管有些遗憾,但是这两年他们还是尽情享受了一阵子。

咱们的希娃子正准备去东部的学校主修经济学,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绅士,他也想再拿起书本来,接受东海岸的文化熏陶。妹妹伊娃也在著名的波士顿音乐学院进修,努力地朝着职业小提琴手的方向发展。

总之,小希尔顿们纷纷搬出了老地方,跳槽到长堤的学校,这帮小家伙往人堆里一站,个个都成了根正苗红的花朵。

在这段日子希娃子又找了一个新的目标——白雪公主。不过具体的故事,咱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这一生所经历的红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完全是咱们这些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这些太小菜的情节一时之间实在是难以找到可考史料,所以,关于他的爱情故事的笔墨还是着重落到后来出场的上流名媛、高官儿女、纯情小红帽、风骚大明星身上吧。(呼呼,这美女太多了,数得人腰子疼。)就这方面说来,希娃子是一点也没有传承老爸的专一血统,因为格斯从始至终也只钟情于他妈玛莉。那是标准的“老婆一个,孩子一大堆”的传统男人。

说到老婆、孩子,这里不得不提美国地广人稀的国情,尤其是西部,相比连绵不绝的矿产,人口才是稀缺资源,怎么办呢?

鼓励生育呗。

一切的因素都促使希娃子他爸妈决定顺势而为——小宝宝海伦的到来就是他们日日奋战的结果。不难想象,那时的希家是如何的快活哟。

事实上,整个美国都是一片喜庆,那时资本经济正在迅速扩张。人们哼着“风流寡妇”四处找乐子;奢侈的旅馆在纽约市区高高耸立起来;巴拿马运河上开始游走生生不息的运输队伍。

20世纪初,似乎大家都有大把大把的钱用来挥霍。

马祸

日子虽然好,可是与生俱来的不安分因子使他并不甘心于流年平淡。在深知有钱的好处以后,他一边念着高中,一边卖报纸赚外快。本来送报也没什么大不了,换了别人,送报就送报吧,可希娃子就没那么老实,不给你整个车祸出来,就给你弄一个马祸。

故事要从一个奇怪的早晨说起。至于到底是怎么个奇怪法,各位大可尽情发挥想象,如果不是雾太大,那就是天色灰暗,总之,他借着天色的掩护成功地匿了。

话说那早正在下雨下雾下一堆的天气现象,主人公左手拍着马屁,右手抓着马鞍在一片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的朦胧之中狂奔。谁知,这时拦路走出一个路人甲,等希娃子定睛看清楚的时候,急刹车也不行,内行超马也来不及了,在一片混乱之中,行人“中马”不支,负伤倒地。

作为一个信徒,希娃子本不该肇事逃逸,可是转念一想,妈呀,我送个报才赚多少钱,搞不好全搭上也不够医药费的一个零头。万一碰见难缠的主儿,不被他狠狠宰一刀,回家也是被格斯吊起来打一顿……越想就越后怕,还是溜了吧。

希娃子逃过“初一”,“十五”马上就到了。

第二天,希娃子一如往常去送报,可是,不对啊,每张报纸上都有好大的篇幅谴责昨天某个不道德骑士。仔细一看,更是把希娃子吓得冷汗直流,怎么事发路段好眼熟啊,正文内容仿佛如昨啊。

敢情那个路人甲也是不好欺负的主儿,没有抓到肇事者就改用群众的力量,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唾沫掩埋法”。

报纸事件让这个自负的小青年觉得怕怕了,从那以后,别人家报童都是策马狂奔,可怜的希娃子跨在马背上却是诚惶诚恐。他甚至跟另一个报童交换了送报路线,尽管路程不好走,他也认了。

当然,尽管报纸对那名骑士狂轰滥炸,却没有人怀疑到积极上进的希娃子。只是希妈妈义愤填膺地向娃娃们读报的时候,他心里还是虚得很。

作为一个忠诚的天主信徒,希娃子明白什么是天知地知,上帝正在俯视他,他做过的亏心事都被上面记载下来了。所以这种怕怕一直潜伏在希娃子心里,直到52年后,长堤一个民间团体邀请年迈的希尔顿发表演讲,他终于释然了。“有一件事我一定要说出来”,他闷得太久了,内伤了。

在希娃子的人生哲学里,可以冒险,可以激进,离经叛道也不坏,但是不诚实是不行的!

很多时候人们做了亏心事,以为自己忘掉了,其实它仍然藏在你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它随时准备唤醒你,它会惩罚你的自以为是,让你内疚到死。

旅店开张

开张了?

如果你认为希娃子此时大业将成,那要恭喜你,猜错了。

孟子他老人家很早就说过:上帝降大任之前,不跑断他的腿,不扒下一层皮,不把他囧得要死,怎么可能?!

奢华的希尔顿旅店不是现在问世的,不过,这家旅店的营业或多或少地为希娃子未来的事业做了一点伏笔。这里咱们暂且称它为“希尔顿家庭旅馆”吧。

好好的为什么要开家庭旅店呢?当然——是不好,这话要从1907年10月纽约信托公司的倒闭事件说起。

众所周知,20世纪初资本扩张得厉害,那时候经济危机的概念还没有被重视,为了刺激生产,鼓励消费,国家胡乱发行钞票,通货膨胀就成了一枚随时准备引爆的炸弹。几乎是一夜之间,“嘭”的一声,看似雄厚的信贷机构就倒闭。灾祸山洪猛兽一般迅速席卷全国,那叫一个壮观啊,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恐慌就这样爆发了。

坚挺的格斯上校并没有彻底破产,不过,灾祸引起的后通货膨胀使得钞票根本不抵用,直接导致了他们家许多店面入不敷出。最后,格斯上校快刀斩乱麻,果断地退回老巢,只留下了一家远在圣·安东尼奥的五金店——反正房租也付不起了,希娃子的绅士梦泡汤了,希妈妈也没有心情再造人了,希尔顿一家就退回老家从头再来。

格斯长期以来就是干日杂买卖的,而且干的很好,一个金融危机怎么就逼得他转行了呢?

咱们也可以这么说:他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是下招里的上上策——现在突然转行正显示了格斯作为拓荒者的智慧。

让咱来清算一下,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产,一共剩有4项:五金店的日用品,一间面对车站的大房子,小希尔顿们的劳动力,以及希妈妈的厨艺。这些要素刚好构成了家庭旅馆的原始积累。

再说说这些本钱,确实也值得咱们分析探究,这四项为数不多的资本,其中有一半(后两者)并不是以实物的方式兑现的,可以说是希尔顿家庭通过探讨总结而来的。是的,他们并不富裕,他们只有一堆卖不掉的日用品和小镇的老房子。在今天看来类似的事情依然在重演,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就是被困境蒙蔽了双眼,忽略了自身的高附加值。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一败涂地,当自己主动妥协的时候,往往与失败无异。

理论很好很强大

在孩子的投资上,玛莉是非常精明的。她虽然默认孩子们把大多数的精力用于实践,但是,她始终也没有放弃正规教育这块儿。

希娃子他妈简直就是一名具备发展眼光的家长。她给孩子的学习模式像极了今天的“学历+技能”,非常有慧根。

经济大恐慌肆虐的时候,希尔顿家都穷得只能开旅店了,还硬是咬咬牙把孩子们都送到了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这跟很多经济困难的家长供孩子读书是一个道理。家长有眼光,深谙教育兴国兴邦,再不济,也能推动家庭事业发展。可谓是又环保又有高附加值,是照顾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希娃子家庭条件已经不允许他去东部进修了,但是他还是被送到了沙卡洛的新墨西哥冶矿学校。由于学校离家不远,他周末还能常常回家给希尔顿家庭旅馆帮工,有些半工半读的意思。

通过研究希娃子的自传,咱大概可以猜到他是不喜欢采矿专业的,不过,那时候他已经20岁了,通过实践,他已经渐渐发现自己理论根基薄弱。他也不再像16岁那样认为自己可以一味地干老爸的事业而不需要念书,他的确感觉到自己应该去学习点什么。

在这里,咱们要引出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咱中国的7天酒店的CEO郑南雁先生。这位出生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的知青与希尔顿从事着一样的行业,也与希尔顿有着相似的遭遇。

以下是一些关于郑南雁的简介:1968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这个很平常);199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尔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计算中心(就是事业编制嘛,也很平常);1993年,离职创业,扔掉“铁饭碗”(这个就有点牛了);2000年,事业正火爆,突然就“变心”转行了,加盟携程旅行网(又牛了一回);2005年,获得风险投资,创办7天连锁酒店(……);2009年11月20日,7天连锁酒店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成为纽交所首家中国酒店企业。(总结:牛人一枚。)

一路下来,中国的郑南雁也从事过很多工作,一开始还是与专业很有关联的,到后来就频繁转行,最后整出的公司还在纽约成功上市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境遇,怎么就成就了这么辉煌的结果呢?其实只要稍作推敲,它们之间就已经千丝万缕。到底是什么把这些贯穿起来的呢?

在此,咱要着重向大家推荐的是:理论,实践的伟大奠基。

从简历上看,2000年郑南雁就放着好好的软件公司老板不干了,跑去干旅游网的确有点说不通。殊不知,这一转却给他将来创办7天酒店积累了很多理论基础。

他是这么说的,在携程网的5年里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也学到了很多思维方式和先进理念。比如说使得决定的效率更高、用电子化手段营销等等。

如果你也稍微关注过7天酒店,相信你知道在7天酒店投宿的客人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注册的会员。郑南雁的电子化营销手段几乎成就了7天酒店最主要的客源,而且,这么做,他成功了。

理论根基是成功的奠基石,这说得一点都不浮夸。

鉴于中国早期的国情,很多富商巨贾都没有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这使得很多人侥幸地认为不读书、不学习也没有关系。可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侥幸获得的成功通常不会长久,经不起实践检验。于是乎,咱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F姐红了,知名度一时暴升,久而久之,仅有的一点破名声也就随着时间飘走了。同样,由于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美誉度,C先生红了,纵然时过境迁,人们想起他依然是赞叹不已。

理论的武装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成就了今天的郑南雁,也成就了100年前的希娃子。当年在冶矿学校他学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知识——高等数学。

有些人也许会反驳,经营旅店一定要懂得微积分或者是代数吗?

诚然,这并非咱的初衷。希娃子在《自传》里提到,高数没有教他管理旅店,但是锻炼了他的大脑,使得他在无形中学会了化繁为简的本领,从那以后,不论遇到多么千头万绪的事情,他总能很快地从中理出头绪,做出重大决定。

柳暗花明

话说他们郑重决定开旅馆,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尽心尽力。

先前提到过,他们的大房子是面对车站的,而劳动力却只有希家的孩子们,所以揽客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希娃子和兄弟们的身上。

勤劳如希娃子,他要求自己只要有火车进站,不管白天黑夜都要前去招揽;更牛X的时候,他和兄弟们甚至会把路边打盹的也拉进去歇歇脚。总之,那段时间,只要是口袋里有两个小钱的顾客,他们都没有放过。这招在当年可谓称绝,那些疲惫的旅客本来就想找地儿投靠,哪还经得起一帮孩子的软磨硬泡。

可是,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这种招数,似乎就不行了。

眼下人们坑蒙拐骗的事情看得多了,同样的拉客招数,在今天,如果车站有陌生人拉着你去住店,甭管他是大人小孩帅哥美女,估计大家都撒丫子跑了。大多数人宁可流离在车站大厅,也不愿意被随便拉去落脚。

早在100年前,偏僻的新墨西哥民风淳朴,只要勤快,招揽客人的问题倒是不大,不过像希娃子这样的业务员兼服务员,到手的钱却少得可怜,那里,给小费的风气也并不盛行。他们得很久才能获得一点5美分、1美分的小费。

有一次,一个男人付了5美元的小费,希娃子不敢置信,他甚至认为是那客人发疯了,或者是把5美元当成了5美分!

现在住到希尔顿酒店得给多少小费,当年的希娃子肯定不敢想象,就是今天的小老百姓们,估计也是不敢想象的。

当年5块钱的厚待,并没有激起希娃子心里的涟漪,他是个勇于尝新的娃儿,家庭旅馆的经营模式完全是生活所迫,他觉得这也不是他想要的。

好在种瓜得瓜。不久以后,一切终于有了起色,他们家的旅馆渐渐出了名,牌子在那一带打响了。

最直观的原因是物美价廉,这一招也是很多旅馆在使用的,在今天咱们亲切地称呼它——经济适用型。便宜归便宜,还是有利可图的。

后来旅馆生意太好了,全家人都为此忙得团团转,不到几个月的功夫,他们就发展到非得请帮手不可的地步了。于是,他们就着旅馆又发展了旅馆的副业,也就是先前的老本行——杂货铺。

经济上宽松起来,希娃子又开始堆砌他的上层建筑。那段时间,他学会了打网球和桥牌,并一度对跳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痴迷曾经让他无法自拔。咱想这大概与舞伴有关,因为跳舞拿手的男士更能吸引优秀的异性伴侣。不过幸好只是一度无法自拔,最终还是要拔出来的。不然以希娃子的魅力,估计沙卡洛和圣·安东尼奥的花朵们都大片大片地痴死了。

Anyway,这一家人终于又尝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亏钱明星和空头经理

陪姑娘们唱歌去

希娃子已经不满足于给家里打工了,20出头的男人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前程,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彼时妹妹伊娃正值豆蔻年华,已经学成音乐回到家乡。对待女儿,格斯上校这时候就显得比较爸爸情怀了。他一直鼓励家人培养音乐修养,看到女儿学有所成,他甚至出资支援她和同学们组一个“希尔顿三人乐团”,他希望孩子们把东部的文化传播给西部的新墨西哥地方。再顺便地,扩大一下希尔顿家族在新墨西哥的影响力。进行过广告策划的希娃子马上顿悟到:这是一种隐藏得很深的文化营销!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25块月薪和旅馆的小费,抓住契机当上了乐团的经纪人。遗憾的是,希娃子的音乐细胞似乎有所欠缺,它多少带有盲从父旨的意味。不过,文化营销的魅力太大了,他已经来不及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就开始了他的经纪人旅程。“希尔顿三人乐团”的首次巡回演出,第一站定在秋天。

据说第一个场地是热衷文化和音乐的希爸爸提供的,就在希尔顿五金行举行。这对于圣·安东尼奥的土包子们无疑是新鲜的,大家看到本区巨富在自家门店里开音乐会自然都一股脑地去凑热闹了,所以,首场在大本营举办的演出热闹非常。

第二站在离家不远的沙卡洛举行,由于人们新鲜好奇劲还未过去,以及格斯上校在当地的知名度,姑娘们一行还是获得了成功。

后来,他们到了更为偏僻的矿区。地虽偏僻,胜在那里民工多。试想一下,一群粗野的挖矿的工人,听到漂亮小姑娘要光临表演,还不把会场门都挤爆了。所以,这场演出更是盛况空前。

三场演出下来,攒动的人群、掌声、喝彩声使得希娃子和姑娘们的满足感空前膨胀,尽管疲累,但是这群孩子们依然意气风发、精神饱满。

不过,幸运之神并没有一直眷顾他们。

得意忘形的孩子们脱离了父亲的辐射范围——在新墨西哥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斯拉克鲁斯,他们遇到了第一次冷场。这场演出不仅亏掉了场租,而且极大地打击了这三个小姑娘的热情,她们恹恹地唱了一首歌,就把门票钱退还给了仅有的6名在场的观众。

作为音乐白痴的希娃子显然缺少对演艺事业的高度敏感,演唱会结束后,他只好去了电报局给格斯拍了一封求助电报。

格斯上校的回应是:班师回朝。

将歌曲演唱到底

在此请允许咱发挥一下八卦精神,聊聊大美女帕里斯·希尔顿。这位兼大明星、富家女、大老板于一身的尤物,耀眼得简直让人怀疑,是否继承了希尔顿家族的多方血液,比如其中是否有她曾外祖母伊娃的表演天赋。

伊娃一行在斯拉克鲁斯受挫后,格斯仍然慷慨地拿出一笔钱支援他们下一步。格斯说,娃儿们,去银城做最后一次努力吧。

希娃子听从了父亲的指示,不管怎么样,银城那边熟人还是很多的,面对极少宣传费用,他们只好选择在熟人中先建立起口碑来。

虽然没有多少宣传费用,但是他还是领着姑娘们了做了一次简单的游行宣传。至少,他做到了让大多数人知道“希尔顿姑娘们来了”。尔后,银城的熟人帮他们卖了不少票,加上在演出之前希娃子为姑娘们做的宣传,演唱会的知名度一下就提高了许多。

后来的演出效果很好,可是算起账来,仍旧是入不敷出,但是孩子们被观众的热情所感动,士气提高了许多。

银城演出的成功让希娃子有所领悟,于是,他为乐团选择的下一站定在格斯上校定期买货的必经之地,他相信希尔顿家族在这儿的名气并不小。事实上,他们又成功了。有一场表演甚至还没有开始,他们就坐收50个铜子。

格斯上校看到儿女们大有作为,于是下令他们继续前进。

娃儿们没有辜负上校的期望,稍作休整,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新墨西哥地方的一线城市——阿尔布格市。

希娃子深知要在大城市做宣传肯定得花不少费用,就他们演出的收益来说,宣传费用无疑像个无底洞,拿他们全部的钱砸下去,也许都唤不起一声响。于是,他转而把目标锁定在一位年轻的记者身上。

无独有偶,那名记者确实是可托之人,也可以说是阿尔布格巡回站的恩人,他受到孩子们热情的感染,自告奋勇地帮助了他们。

一系列的利好条件成就了他们在阿尔布格和圣大非两地各入75美元的成绩。

阿尔布格市的行程之后,他们凯旋还乡了。之所以说凯旋,是因为他们此行长了不少见识,三个姑娘也因此出尽了风头。但是,就利润上来计算,这不能算得成功。此番经历,他们只换来一本贴满了希尔顿演唱的新闻的剪贴簿,以及亏本24美元。

尽管希娃子一路探索,小有收获,但依旧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他不是当经纪人的料。

狗屁经理

转眼又过了一年,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希尔顿家也不必依靠家庭旅馆维持生计了。

更喜庆的是,希娃子在21岁就获得了一个体面的头衔:经理。

不过,如果非要在这个头衔前面加一个形容词,那应该用:狗屁。

格斯上校通过对希娃子长达数十年的观察,他已经肯定了这个孩子工作勤奋踏实,他想也是时候让希娃子独当一面了。

格斯上校汇总了孩子他妈的意见,两老决定搬回沙卡洛享受生活,把圣·安东尼奥门店的经理一职交给了希娃子。授职之后,希尔顿全家立刻展开了搬家运动,迁回到格斯最初所向往的沙卡洛。

此后的两年,经理的光环笼罩之下,希娃子已经不再被书本知识吸引,他开始学习接手各种各样的业务。从度量信用到讨价还价,他都修炼成了个中高手,最重要的是,此间他学会了在紧要场合尽快地保持冷静。

那时的五金店的小买主们大概都不会想到,这个年轻的经理以后会用对付他们的这一手去对付美利坚合众国的金融行业的老油条们。

Anyway,理论的武装以及在自家产业里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他日后的成功。

话虽如此,但是这个年轻的经理还没有顾及到如此长远的未来,他还是有郁闷的时候。

他太年轻了,格斯上校并不能完全信任他,加上格斯的事业刚刚回暖,实在经不起另一次的重大打击,所以,对于希娃子的经理工作,他总喜欢时不时地进行干预。

希娃子觉得自己还真成了货真价实的狗屁经理:身居要职,责任重大,但就是没有实权。

这种情况一度让希娃子恼火。也许就是在21岁那年,他尝到了有职无权的苦,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当他任命旁人的时候总是慎选人才,一旦决定,就放权让他们去干。

他只在一旁观看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这样,被选中的人们也有足够的机会去证明自己是好是坏。

在这点上,咱们国家7天酒店的管理模式和希尔顿的用人模式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7天的CEO郑南雁对酒店采取的就是“放羊”式的管理,乍看之下是离经叛道,其实,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此就先卖个关子,咱们继续来说希娃子。

希娃子自打担任起圣·安东尼奥门店的经理一职,工作就越发尽心尽力,格斯的干预虽然令人不快,但总算是为自身营造更多的磨炼机会。这个狗屁经理和之前的杂役一职相比总算有了质的飞跃。

经理在职期间一边服务于圣·安东尼奥,一边娱乐于沙卡洛。每逢周末,他都会骑马回去,或者与家人团聚,或者继续在沙卡洛跳舞泡美眉。事实上,不止是希娃子,希家所有的孩子们都不乏吸引异性的魅力,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开始恋爱了。尤其是小音乐家伊娃,不止和当地的年轻人频频交往,还与一位波士顿的青年关系密切。

这就难怪帕里斯·希尔顿的桃色新闻满天飞了。试想,作为希家优良结晶,不成为话题女王,才怪呢!

篡老爸的位

新墨西哥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领域,它遭遇过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地,在大约200年前,归属于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

在此之前,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咱一直称呼它“新墨西哥”,而不是现在常说到的“新墨西哥州”。那是因为美利坚的过去,新墨西哥就被称为“地方”长达63年之久。

但是,没政治地位,彪悍的西部人民不干了,他们有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在就想争取一些文化认可。民众们呼喊着要加入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州。最后,总统塔夫脱先生受不了西边日以继夜地吵,答应了群众的请求,签署了一个独立法案。

此后,咱才开始尊称它为新墨西哥州,联邦政府的第47个州。

希娃子感觉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要到来了,随着新墨西哥州的成立他得开始重新规划人生。他也需要让某人签上重要的落款,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职权。

这一类事件,咱们通常叫它篡位。

格斯·希尔顿和唐拉德·希尔顿彼此在生意场上对立了一年多,一面是亲友也一面当着敌人。

格斯上校打心底认可这个娃儿,更多的时候,他觉得希娃子其实是可造之材。每当他看到希娃子有成绩的时候他会忍不住地赞叹:这是个有天分的孩子!

只是格斯白手起家,几经风雨,他又舍不得放手不管。

一天,格斯上校心情甚好,他对希娃子说:“你实在工作得太好了。”换了平常,他的话到这里也就打住了,但是,说这话之前格斯多喝了两杯。末了,他还酒气冲天地补充了一句:“我要再给你一些股权。”

这话对希娃子来说并不新鲜,因为格斯心情好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说过了,只是过后又绝口不提。希娃子早已摸透了话里忽悠的成分,不过,这次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耳旁风。“那请您兑现诺言吧,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请您多签几张纸,越多越好。”说罢,他很速度地拿出一支笔,递给格斯。

这下轮到他爸蒙了,不过,他也只是蒙了一下,碍于个人威信问题,咬咬牙,借着酒劲签了一大把授权股票。

两个星期后,格斯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被授权的希娃子要给他的门店搞装修!

要知道,搞装修就得花很多钱,而且自己才是真正买单的主儿,他怎么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看来,他不能让希娃子这样搞下去了。

这次希娃子并没有理会格斯的干涉,而且还像个大人一样理直气壮地与他理论。希娃子得意地说:“您忘了,您说的小家伙现在是这里的大股东了。”

这话其实说得还很客气,聪明如格斯,他听出来了——这事是不能再追问了。不然别说你是我爸爸,就是我爷爷,只要我是大股东,你还得听我的。小兔崽子这是先礼后兵,他想不服气也不行了。

第二年,好在家里乖女儿让格斯舒坦了一把。希娃子的妹妹伊娃果然为希家招来了好女婿,就是先前提到的波士顿青年。全家人都对他很是满意。从此,伊娃丢弃了小提琴,一口气为这个青年生了4个孩子。

这个妹夫的事情也很刺激希娃子,因为妹夫是一个东部标准的绅士,就是希娃子一直以来期待的那种。据说,这个波士顿男还是个钻石王老五,他在马萨诸塞州经营纸张生意,而且拥有数幢豪华的别墅。

希娃子不仅羡慕他的绅士风度,更是膜拜他的财富,感慨之余,他不禁想起自己:我今年23了,有11年的工作经验,虽然长得帅,不愁没有美眉喜欢。可是到现在我还只有一家店铺,还是骗了老爸来的,以后真要讨老婆,怎么得了咯?

这种惶恐让他重整了一下人生规划。他忽然觉得即使成功篡位也没多大意思,自己绝不能满足于眼前小小门店的利益。

那么,堂堂七尺帅哥,就应该从事最有前途的事业!

没有钱,就用口水灌溉天下

从狗屁经理到狗屎的政治家

什么才是最有前途的行业?

吕不韦曾经就说过:种田去吧,种子会变得十倍大;经商去吧,利润可以翻一百倍;当官去吧,一本万利。这话虽通俗易懂,但是有一件事吕不韦并没有挑明,就是其中利润越大的,难度系数就会越高。

希娃子是没有机会去讨教这位大名鼎鼎的政坛阴谋家了,他想了想,决定去请教自己的堂兄。

堂兄早年在他们家五金店打工,还只是个小店员,不知是他运气好,还是眼光好,辞职之后,他居然选择了在毫无政治影响力的新墨西哥地方走仕途,这一走,就走到了新墨西哥州独立。而今,他已经是身居共和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沙卡洛荣誉郡长了。

堂兄的进步让希娃子对政客这条康庄大道充满了信心,适逢老罗斯福总统在退出政坛的4年后要重新问鼎白宫,他阿Q式地想着,我的帽子只不过比罗斯福小一号罢了。

就这样他决定了:他要从政去,他要去竞选州议员!

这并不是因为盲目崇拜而决定的,当时的新墨西哥州刚刚独立,成为“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