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文库·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9:47:06

点击下载

作者:吕洪刚 主编 殷丽萍 梁银妹 副主编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品牌文库·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

学校品牌文库·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试读:

前言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中小学校而言,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虽然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但普遍适用的教育模式是可以借鉴的;虽然班主任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但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经历却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一书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项目:2015—2016年度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课题编号:2016JKDY33)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汇集了48位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以及其成员的个人成长、典型教育案例,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广东省近十年来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成就。这里汇集了他们最绚丽的人生轨迹、最精彩的教育探索、最深刻的教育感悟。

本书共两篇,前一篇讲述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专业成长历程。这里有“临危受命 踏实创新 玉汝于成”的何汝玉校长,有“穿越时空”的边远山区班主任陈君玲老师,有全媒体时代“创新研发GLOBE项目”的刘静老师,有“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退休后仍然坚守岗位的杜巧老师,有“以小见大”引领团队共同成长的王剑平老师……

本书后一篇主要是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学员的个人成长历程和典型教育案例。在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学员从迷茫走向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一步步提升,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面对“喷眼风波”,工作室主持人曹铭珍老师智慧亮剑,面对“受挫学优生”,工作室主持人张妙龄老师的耐挫折教育、游戏疏导,面对“学困生”“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各位班主任各施奇招,坚持家校共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为广大一线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操作模式。

在《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的策划、编辑、出版过程中,吕洪刚老师负责总策划并负责全书的统编工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殷丽萍教授、梁银妹老师在组织、协调、编辑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协助工作。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李季教授为本书作序,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蒋青、陈妤、何汝玉、杨青兰、韩宜奋、张妙龄、麦艳贤、汪宏亮、杨灿媛、沙桂香等老师收集和整理了工作室成员、学员的稿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书在编写及出版过程中,得到暨南大学出版社苏彩桃老师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主编2017年4月历程事迹篇

在广东省实施“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和启动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后,各地市积极响应,推动了工作室的区域性发展。工作室在引领区域德育、学校德育,提高班主任专业发展水平、教育学生和班级管理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作室成为班主任培训的基地、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

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走上了一条“主动学习—实践反思—科研引领—总结提升”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1全媒体时代“创新型”名班主任之路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相处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班主任传统的身份和职能也衍生出新的意义,知识、信息爆炸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被“OUT”。在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式裂变的今天,师者做“慈母”“辞海”,不如做一个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研究型班主任,做一个通过教育多维互动促成生命共同体形成的连接者。

深圳市高级中学是深圳市四所名校之一,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紫色城堡”,但它并不是每天上演童话的梦幻王国。深圳这座城市特有的“创新”文化以及名校承载的各界厚望,赋予了“紫色城堡”特有的教育使命。作为“紫色城堡”的一名班主任和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在这个实践教育梦想的城堡里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展“以课程为载体构建未来课堂”的研究。作为一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我庆幸自己一直有实践德育课题的一线平台,我也庆幸能汇聚全国有志于“以课程为载体构建未来课堂”研究的同仁,这让我的德育科研工作有更广阔的视野。此课题在研究中以“GLOBE教育项目课程”为载体,从理论到实践历时三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融入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以课程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建构出具有校本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这一整套体系的构建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角色的反思与确认。

在基础教育领域,对于班主任专业性的探讨由来已久,更有很多一线同仁会自嘲是中国最小的主任,却替家庭、社会承担了所有教育的责任,班主任似乎成了教育领域里最大的“弱势群体”,但静心反思后我们会发现,班主任工作的这种边界模糊的特点恰恰为班主任提供了探索的无限可能性。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探索出属于自己三尺讲台上的“新常态”。未来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不做“慈母”,不做“辞海”,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班主任组织团队开展德育研究,起初并非易事。一线的班主任大多工作琐碎而繁忙,加之在大城市生活的中青年教师又有比较大的家庭和生活压力,所以“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很难成为一种常态。但如果没有研究意识,我们的育人经验就会永远停留在“农耕社会”和“手工作坊”里。这种“手工作坊”可能产生独一无二的“匠人”,但他们的“手艺”往往很难被传承和普及,所以“优秀班主任”常常是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的“一枝独秀”。如何让“一枝独秀”变为“万紫千红”,是近几年我在德育研究中思考得比较深入的问题。我本人的工作室是对全省开放的,因做项目结缘,也陆续加入一些外省的成员,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城市的不同学校,有的是一线城市名校,有的是偏远山村学校,但大家对未来教育、未来课堂充满希望,并且愿意携手共建。工作室的第一次会议是视频会议,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口音各异,但没有影响工作的效率。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首先确定了“为所能为,无能为之,借力而为”的工作原则,工作室的成员致力于去做“社会活动家”,而不是只当埋于作业、苦口婆心的“念经佛”。做“社会活动家”的前提是我们要意识到班主任所承担使命的重大,班主任是学生生命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人物,育人不是凭一方之力、一己之力能完成的,所以班主任责任重大。做“社会活动家”的目的就是去寻找那些可以解决孩子们成长之困、分享孩子们成长之乐的资源。在一次次学生自发的活动中,班主任的专业自觉开始渐渐“苏醒”。2012年深圳某名校开展一次学生社团活动,我从校金融社社长卢灼菲同学那里知道了这个活动,就想带几个老师去看看,他很惊讶,没想到老师们会关注他们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当时“邦德教育机构”的CEO周宝林老师,他为学生们做了非常精彩的公益演讲。演讲快结束时,我鼓励旁边的小吴老师去结识周老师并邀请他到我校给学生做讲座。小吴老师几乎是被我推上台的,结果周老师欣然答应。后来他不仅来我校开展了大型公益讲座,还带来了残疾人励志演讲家李智华(歌曲《隐形的翅膀》中的人物原型)。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在雨中为两位老师送行,都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动情的讲座。此次活动结束后,在工作室例会上我让大家总结此次活动,当时被我推上台结识周老师的小吴老师主动说:“刘老师,我有一个导师是礼仪专家,下次可以请他来给我们社团做小型沙龙吗?”我故意说:“你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怎么认识这个导师?”他说:“同一个学校的,我可以通过我的导师联系他。”我笑笑说:“看来你人际交往的小宇宙要爆发了。”现在这位不善交际、大学毕业三年的男孩成了我工作室的外联骨干。我们每天都在告诉学生要挑战自我,但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令人信服。我的工作室以及项目团队的成员能否加入团队的第一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外联”能力,在这样的锻炼中,我们不仅为学生们寻找到了好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们成长,也实现了班主任的自我成长。工作室管理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式,每个成员在大项目之下都有独立的项目,而每个项目都可以互相置换,没有“缺了谁就难以为继”的“用工荒”问题。我希望在工作室里培养出“U盘式”人才,可以自由连接“移动终端”,这样的人才需要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发现教育机会,创造教育情境。我们总是在鼓励学生做“复合型”人才,该有的素养都要有,但如果我们自己陷在无法自拔的窠臼中,又如何能培养出这样的未来人才呢?所以我们自己要先走出去,做一个“复合型”班主任。未来课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做学霸,不当学渣,成就“创新型”人才

一个学校最核心的文化应该是“课程文化”,有好的课程才有好的育人载体,所以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借工作室平台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校本课程是我研究的主攻方向,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体系较为完整的课程。目前课程在我校和部分兄弟学校推广,并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被《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等诸多媒体关注和宣传,还被立为市级和省级重点创新课题。回顾小小收获,我心中不禁无限感慨当时研发之路上的一段段“囧途”:顶层设计完成后开始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主体是校内班主任,但班主任们工作琐碎而繁忙,对于实践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常常出现“应付之作”,交上来的课堂实录也有“流水账”的感觉。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每个班的课代表来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并把课代表群体发展成了“创课社团”,学生们每周参加研究例会,和老师们一起做方案、写计划、设计教案、进班上课。一年下来,社团已经建立了专业的研发和管理机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运用ADDIE模型的操作系统进行研发。ADDIE课程研发模型是美国及西欧国家广泛应用的课程研发模型,此模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研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评估(Evaluate)五个阶段,根据GLOBE教育项目课程研发的实际需求,将此模型细化为研发项目立项、课程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课程集成制作、课程验证、课程修订、讲师培养等几部分,同样在工作室的教师团队里也设置了相应的项目负责制。2015年7月20日晚,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创课社团”美编曾媛同学发的几张QQ聊天截图,截图上是他们几个担任美编的同学于子夜一点多还在讨论开学课程实施方案和海报宣传的聊天记录,同学们戏称他们的群为“德育狂魔”。夜深人静时,看到孩子们的分享,我很激动,没有人要求他们暑假还要半夜做这些工作,而且是几个孩子一起奋战到凌晨,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让人激动的景象。这几个学生只是“创课社团”的一部分,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个社团成员热情地投入课程开发工作之中,目前这个社团已经能在班主任和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开发、实施课程。如果我们把课程比喻成产品,那么这支学生课程研发团队已经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推广、售后服务、自负盈亏”一条龙运作。去年他们带领全年级开展了一次以“与他人交往”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公开课,分别有400多人的两个课堂,欢声一片。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社团的成员根据主题的不同而随时形成新的研发团队,但团队理念和操作模式是一致的。这种“U盘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我们在开发课程中积极探索的。

暑假期间他们自主“加班”数次,开学初他们完成了GLOBE教育项目课程LOGO和宣传明信片的设计。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被印刷、自己设计的LOGO出现在校园的角落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师生在共同设计、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点亮智慧,激发彼此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这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的课程建设,是将教育的目光远望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把今天的课堂拓展到未来的课堂。未来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高远的教育理想落地开花

GLOBE教育项目课程研发团队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课程实践中构建了主题论坛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研究型社团课程三大经典课型。“创课社团”主要修习研究型社团课程,主题论坛和主题活动课程均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三大经典课型在实践中都积极践行问题导向、合作探究、多维互动、敢于批判、认知互联、阅读演讲、价值提升、文化引领、点亮智慧九大原则。主题论坛课程

主题论坛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师通常先给出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构架,讲课的重点不在于案例细节的问答,而是着力分析事实背后的问题及其含义,最后给出若干带有普遍意义的论点。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课堂中对案例分析的能力、速度、毅力、辩论技巧、发言次数、提纯原理的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过程等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主题论坛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流中进行选择、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

第一期论坛是主题“我眼中的春节——从‘吐槽’春晚开始”。论坛话题是从2014马年春晚“吐槽”现象开始,拓展到“春节”的民俗文化,以及社会不同人群对这种文化的不同态度,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反思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国家认同感、责任意识、独立思想、创造精神、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后的课程反馈调查中达成的共识是对大到国际、国家、社会,小到学校、班级的焦点、热点事件不能只是空发议论,甚至是发泄情绪,而是要给予建设性意见,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积极改变。我校高一(7)班丁浩同学在论坛中以郎朗在春晚中的钢琴表演为话题,从时尚音乐谈到古典音乐,并辅以精美PPT和视频展示,给同学们上了一次古典音乐的通识课程,这些课堂片段都是我们课程设计者在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惊喜。此期论坛主题与稍后进行的2014年“北约”高校(“北约”高校共有13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自主招生文科考试中的题目“吐槽春晚”高度吻合。首期论坛引发了学生们的高度热情,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舆论素养的第一节课。主题活动课程

主题活动课程是主题论坛课程的拓展课程,是学生们在主题论坛课程中所做决策的具体实践,在此课程中学生需要将观点、想法变成行动方案并且根据活动项目需要自主组织团队完成项目。品德与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认知,更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将其内化,主题活动课程就是基于品德和素养形成的规律来设置的。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们根据主题自主设计、实践了若干活动项目,其中“公益课程创新设计大赛”“公益产品设计大赛”成了公益主题精品活动项目。在活动中社团领袖组织学生、家长和专家开设课程,开发活动项目,带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项目中来。本学期学生们以“公益”为主题设计出“公益产品”,通过学生和教师评委团选出优秀作品,并且生产后在校园内售卖,获得的资金用来成立项目公益基金捐助贵州贫困儿童。学生们为筹集产品生产的资金,调动社会企业资源来投资,并且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做义工实习,将项目活动与职业生涯体验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完成了职业预科学习。我校金融社社长卢雨同学在参与项目资金筹备活动中渐渐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申请出国深造金融专业,家长非常感谢学校为孩子们开发了这样的体验课程。很多家长得知后主动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成为GLOBE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社会资源。研究型社团课程

研究型社团课程是针对学生领袖设计的课程。本学期11月30日和12月8日开展的面向全省及其他部分省市的两场“未来课堂体验课”全程以学生设计为主体,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系列性,在空间上鼓励多维互动,在组织形式上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在组织策略上建立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未来课堂实践探究。高一年级学生经过说课比赛的初选,组建了“未来,我是谁?”主题论坛项目团队,对整个活动项目进行了专业的分工,并且充分调动了家校和学长资源来设计课程,得到了省市级领导和兄弟学校同仁的充分肯定。参与公开课辩论赛环节的高一(11)班张轩同学在说课时说道:“我们的生命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所以我认为我们该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至少要在投入工作后能爱上这一个职业,否则我们的人生是可怕的,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首场体验课结束时,来自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的张丽丽主任点评时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听课的感受。这次活动延承了工作室对学生和一线班主任的“孵化”目标:“以活动带项目,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养文化。”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孩子们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是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线班主任的我们首先要有能力根据业务需要组建不同的团队,充分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这也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工作室引领一线班主任和学生们在合作中成长,在体验中提升,在反思中改变。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要靠核心人才支撑,更需要一群平凡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件不平凡的事。我们现在教会学生“乐学”“乐做”,将来在工作中他们才会“乐业”,项目团队和工作室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也是建设师生生命共同体的“孵化器”。时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很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但教育的本质从来没变过,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命往来,而班主任的任务就是架起一座桥梁,让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生命共同体。(深圳市高级中学 刘 静)  2德育从心灵开始

作为班主任,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平时处理学生问题,往往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遍又一遍,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不明显就再教育,再教育还是不明显,或者一开始有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样,为此,许多班主任感到很无奈。在身体上,我们可以看着学生们长得越来越高大;在知识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但是,在内心世界里,我们却感觉和学生们越来越疏远。出现上述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我们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肯定有关。教学讲究有效性,德育同样追求有效性,我相信“大道至简至易”,认为德育的大道就是“德育从心灵开始”。“德育从心灵开始”是岭南师范学院培训学院、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张妙龄工作室的指导思想。要科学地、以一种专业精神爱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事情的好处和必要性,愿意自觉遵守或改进。“德育从心灵开始”就是把德育工作从心灵做到心灵,在我们的心和学生的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深入了解学生,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前提

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是简单时越愿意对外开放。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也很容易接受我们这些大人的观点和建议。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会逐渐对我们封闭。这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标志,是个性的发展,但也使我们和孩子们的交流难度加大了,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是很困难的,我们要考虑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年龄、学段、个体特征等,还要对各种因素加以具体细化和个体化,比如同一个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和下学期不一样,今天和明天可能也不一样。我们要用深入的、独到的、变化的、善解人意的眼光观察、了解并欣赏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正在教的或者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对我说:“老师,我们喜欢您,因为您最懂我们,因为您总是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知道我们的心思、知道怎样引导我们,您总是能走进我们的心里。”晓燕是个粗心大意的女孩子,我知道她之所以粗心是因为她想提高效率,所以我想办法帮她改进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调皮捣蛋的路波经常被同学投诉,但他喜欢跟在我身后,帮我做事。我知道他之所以调皮是想引起我和同学们的注意,所以引导他通过为同学们服务来获得同学们的好感。萌萌的成绩总是提高不了,我知道她的智力没有问题,只是自卑束缚了她进步的勇气。我知道明成不是冷漠,他默默地关心着大家,默默地为大家付出,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我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灵上都有一把锁,只要我们找对锁孔,就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二、“兼爱”,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基础“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它主张没有等级差别地爱所有的人,应用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上就是不受相貌、家境、智商、成绩、性格等因素影响,在情感上平等地爱所有的学生,在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具体对待,因材施教。只有对学生“兼爱”,才有可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班里有三个特殊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霸小蕾、成绩糟糕但被称为“跳高超人”的小滕和喜欢做木工的小萌。同时面对这三个不同特质的学生,我的态度就是“兼爱”,即在情感上平等地爱他们,不会因为小蕾的成绩好就偏爱她,也不会因为小滕和小萌的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掌握其各自特点,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挖掘其潜力,动员他们在分班时选择不同类型的班级,让他们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其个体发展,使成绩优秀者更优,同时也适当提高动手能力和锻炼身体;让跳高者跳得更高、喜欢做木工者实践能力更强,当然也要增强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的尺度永远不会是单一的,没有必要太苛求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软肋,真正的挑战往往在考场之外。我爱像橡树一样高大挺拔的学生,喜欢像玫瑰花一样娇艳可人的学生,就算是像小草的学生,我也要让他们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兼爱”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喜欢学生的体现,“兼爱”体现了对教育对象平等的爱,“兼爱”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观,“兼爱”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个体的尊重和因材施教,“兼爱”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换位思考,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良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从而很难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时如果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便能达成谅解。换位思考是达成谅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

小敏看起来文静而秀气,平时学习也很认真,但就是每周迟到三四次,这让我非常生气又无可奈何。经了解我发现,原来小敏的父母都是上夜班的,每天早晨小敏都是家里起得最早的,她要先送弟弟去学校,然后自己再去上学。站在小敏的角度去思考,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姐姐和学生啊,她的迟到变得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让小敏站在老师的角度,明白迟到的害处。如果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共同寻找解决迟到问题的良策,迟到就不再是烦恼。四、德育从心灵开始,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沟通本领则是软本领。”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沟”?肯定有!不可逾越吗?当然可以!只要在“沟”上架起一座“桥梁”就可以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呼应与沟通,同样需要筑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而“德育从心灵开始”便可以构筑起这一神奇的桥梁。

例如,你的学生喜欢做眼保健操吗?如果学校和老师没有组织检查,他们肯定不做;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玩耍、课间小睡或其他。我的学生也不喜欢做眼保健操,为什么不愿意做?他们普遍回答:“做眼保健操没用又麻烦!5分钟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小睡!”我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做过眼保健操。难道做眼保健操真的没用?我决定自己先用心尝试。我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习眼保健操涉及的穴位和按摩方法,用心体会其中妙处,然后用主题班会课的形式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做眼保健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它是确确实实可以保护眼睛的。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件事的好处后就喜欢做眼保健操了,甚至不用老师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地、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了。

主题班会课后,我以为我们对穴位的学习告一段落了,但没想到,这节班会课引起了学生对中医的极大兴趣,学生经常和我一起探讨常用穴位,如风池穴和风府穴在预防感冒方面的功用等。一天,一个学生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网上说日本的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敲打“足三里穴”,这可是人体的第一保健大穴哦,“每天敲打足三里,胜过吃只老母鸡”呢!我鼓励地笑笑:“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实验,再在全班推广,好不好?”他干劲十足地去操作了。一天,因为某件事,我在班里大发脾气,在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内向的女孩子走上来小声和我说:“老师,刚才我们惹您生气了,对不起。您大动肝火,这样对身体不好,建议您回去按按‘太冲穴’和‘行间穴’,对消除肝火的坏影响效果很好的。”我心里感觉热热的,我狠狠地批评孩子们,但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厚望,不但不怨我,还心疼我,怕我气坏了身体,小小穴位见真情啊!

过了几天,隔壁班的班长很郑重地邀请我到他们班开“有关眼保健操”的讲座,结果他们班的学生也喜欢做眼保健操了。然后是同年级其他班级的邀请、其他年级的邀请……我的很多已读大学的学生依旧喜欢做眼保健操,因为他们养成了习惯,做眼保健操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小小的眼保健操可以做成大文章,可见教育中无小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我的“德育从心灵开始”就是在贯彻这样的宗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四层,即“接受”“顺应”“确信”和“内化”。“接受”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指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愿意接受。“顺应”是第二层,指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变化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属于直观的、暂时的表现。第三层是“确信”,就是对事件和人物给予评价。第四层是“内化”,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平时的情感教育一般局限于第一和第二层,也就是学生“感”而不“动”,“德育从心灵开始”是深化情感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德育内容更丰富、更鲜活,效果更好、更有生命力。

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吧,没有真实的了解,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教育。(岭南师范学院培训学院 张妙龄)  3成学·成长·成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幸福教育“教师的教育理想、热情、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育的品质。”当代教育理论家朱永新的这句话,犹如无形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为人师者,成之贵人,抑或匠人,都源于师者的教育理念与智慧。教师应当始终保有一颗谦虚精进之心,博览群书,以文化滋养提升班主任的哲学素养、文化价值、知识底蕴;善于从教育现象洞察问题本质,能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方法,能捕捉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引领其健康幸福成长。一、成学·寻经问道——明德弘道,和乐至善

我任职于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每当接手初一新班,看到那些重点中学“小升初”考试落榜,带着委屈与情绪来到我的班级的孩子,我心头总是一阵酸楚。看着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颓废无望地坐在新的班级中,恍如被判了终身失败似的,我不禁一次次地追问:“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育让孩子始终保持一颗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好奇心、爱心与欣喜;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成败与得失,都能坦然面对幸福地度过一生。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幸福地度过一生的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一生幸福地生活?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寻经问教育之道,《大学》的纲领道出垂教立世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规》总叙:“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道”即自然也,是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一例外;换言之,一切事物非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经典告诉我们教育者:传道为己任,以德为本,止于至善。《尚书·大禹谟》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和谐之目的。与现代教育学讲的教育规律“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还是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的身心与社会和谐发展,过上幸福和乐的生活!

从古代先贤孔子与弟子的言谈对话到西方古哲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思辨争论,从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到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无非就是解决人与自己、自然、生活、社会、宇宙万物的关系,寻求安乐与和谐发展。二、成长·循道探法——穷理正心,自觉觉行“以智启迪心灵成长,用爱构筑幸福人生”,成了我教育的理想。爱孩子就要为其扎下一生幸福之根——明德,即扎下德之根本。智慧的老师能循道探法,即明了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适时动之以情唤醒自我认识、晓之以理明辨是非、笃之以意取舍正确、导之以行自觉完善自我,启迪学生由内而外地自主自律、和乐成长!(一)循道明理,培德养性

欲穷其理先知其道,正如《学记》中所说,“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常言道:“三岁看八十。源于三岁养其习、七岁成其性。”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其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二)穷理正心,唤醒自觉1.严循大道,格其外物,正其心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好动、厌学、打架等行为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是学校教育上的严而无道和严而无格,使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怀,有的只是啰唆、埋怨、指责,久而久之导致师生感情疏淡或对立。

欲明明德于学子,须先穷理正心,后修己治人。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欲致其知,先格其物也。穷理即格物也,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换言之,引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自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进而引领学生明辨明理,实现自我觉醒;学会调控自我情绪,调和身心发展,协调与家庭、集体、学校乃至自然社会的关系。2.溯其根源,家校合力,静待花开

教育语言背后往往流露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自我与事物的认识。单一地以分数进行评价,既无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也往往让大多数的学生因学习上的否定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只停留在成绩表面好坏的评价,或偏差行为的一味指责,无法真正启迪引领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偏差行为的背后,总有其深层的原因,而且每个学生原因各异、对待自身错误的心理层面也不尽相同。师者须溯其根源,拨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自我认识的阀门,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动力,关注学生知行合一的态势,不时诚其意、笃其行。

根据不同的程度,教育点、教育策略应不同。但其中有教育共同点:首先勇于认错,其次辨其错因,再者正其心,接着导其智择,最后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折射,要真正有效地引领孩子成长,同时也得引领家庭教育的改善并得到家长的同步教育与支持,那班会主题活动与家长会、家访、微聊等中的教育理念、方法就必须达成一致。主题时间主题班会家校共建初一上学期我的初中生活与孩子一起成长初一上学期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思想决定高度初一下学期习惯、方法、思维习惯、方法、思维初一下学期我的对手,我的方向我的进步让你看得见初二上学期我的责任,我的担当心与心的交流初二上学期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伴孩子走过花季雨季初三上学期放飞理想 青春留金爱孩子就助飞吧初三上学期时习寻法 丰满羽翼陪伴了解 静培养分初三下学期笃志拼搏 实现自我呵护心灵 静待花开初三下学期无悔青春岁月 相约毕业庆典(三)以爱育心,以智觉行

爱学生,就应以学生的一生幸福为本。师者,明道、循道、传道,既是职责,更是智慧;循道顺势构幸福班级,因材施教点亮心灵;有幸福的集体,才有幸福的个人成长!

何谓幸福班级?幸福班级就是这个集体能让每个学生、老师乃至家长都有满足感,在爱与被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幸福班级的特点:

1.充满爱的班级。师生和谐友爱,身心愉悦。

2.舒适的人文环境。整洁舒适的环境,人文栏目引领并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灵动的青春生命,汇成向善向上的氛围。

3.团结协作的集体。团结协作中追求共同的目标,进而凝聚班级力;个体从中学会感恩、宽容地面对学习与生活,有勇气改良心灵,实现自我成长。

怎么构建幸福班级?教育目标、策略、核心要明确。以“明德、育慧、唯和、笃行”为教育核心,通过下图中的五个途径为策略,构建“有爱心、向上、同心”的幸福班级!幸福班级构建示意图三、成全·循道修心——恕对学生,幸福教育

瞬息万变的时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贫富分化的分配,多元取向的价值,零碎无根的文化,“分子裂变”式的家庭结构,“一网情迷”的网络生活,唯分是重的单一评价,三番五轮的教材更换,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是教师层出不穷应运而生的问题学生,一边是思想跟不上变化的家庭教育,一边是新教材新理念的消化运用;一边是社会的高要求,一边是义务教育下任性的学生,一边是待遇无法养家糊口。这些浪潮一波波地向教育者涌来,吞没他们对教育的信心,更使他们无法奢谈教育理想与智慧。教育者的身心疲惫,我感同身受。

教育者不幸福,何谈幸福教育?这是个很现实的话题。但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物品,不可废弃之。这是每个人的良知!

育人之路漫漫兮,其修远兮;求索中困惑兮、无奈兮!而道中人依然步履坚定兮,何也?“除去名利权威的教育,最迷人!生命成全生命的过程,最幸福!让我们在成全的过程中多引领少控制,多陪伴少埋怨,多等待少焦虑。”

因此,我提出“恕构幸福教育”的理念。“恕”,一是“本心”。“恕”字,“如心也”,即良知:善与精一,知行合一。二是“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我,减少怨气,悦纳一切;成学成长,与时俱进。三是“恕人”,仁以待生,推己及人,保持爱与快乐的心育人。(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 丁炜烨)  4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结缘班主任

记得,在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典礼的大会上,我作为党员代表发言,许下了这样一个誓言:“今日我以华师为荣,明日华师以我为荣。”虽然现在我还没有做到最好,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我,当年应聘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负责校园网络建设的,也就是说作为后勤职工,非教师编制。但是,在我入职的第一年,由于校园网络硬件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我便被安排在初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由于我的努力和业绩,我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两年后,校园网络终于建好了,学校领导曾考虑让我到网络中心工作。但是,当时主管德育的校长说:“网络的维护和建设可以让一个技术工人去做,但一个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班主任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我留在了教师岗位上,并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些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于是,除了教学工作,我也由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德育生涯。可以这么说,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在和我的学生们打交道中,和他们一起成长。

学校给予所有老师的平台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你勤劳肯干,只要你愿意付出,不管你是什么学科背景,你都一样拥有展示你优秀之处的平台。我非常珍惜这个平台,也非常努力地维护这个平台,甚至力争能为这个平台添砖加瓦。入职学校十多年来,我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和提高,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找到了除教学之外更加广阔的属于自己的天地。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珍惜一切学习的机会,多交流,促进步,这是我成长的阶梯。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家长学习,我所学到的远远不止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个教育的新视觉新理念、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还有的就是充满正能量的鼓舞之力。

一直以来,“累并快乐着”一直都是班主任的真实写照,但这句话却多少令人感到辛酸。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一方面又要做班级和学生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重大的他们,还经常会面临学生、家长甚至是同事领导的不理解而感到心力交瘁。所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甚至有些教师为了逃避当班主任而不惜以牺牲某一批学生的成长为代价。面对这样一种怪现象,我有一段时间也深感迷茫,觉得当班主任的压力特别大。可是,通过看书、参观学习,还有与同行交流,我又重新认识了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们是否能真正快乐,是否能因为当班主任而更有幸福感,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

多年前,当我从以上所述的种种班主任困境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与其说那是因为之前年轻没有经验,还不如说那是缺乏智慧、缺乏耐心之故。近年来,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终于为我一直在倡导和努力的“和睦互助、和谐共进的兄弟姐妹式”的班级文化建设打开了新思路,学到了新方法。(一)班主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万般教育总关情。”用浓浓的师爱感召学生:用诚心、信心、耐心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辛勤的付出、良好的心愿和深沉的爱;用深厚渊博的学识滋润学生:师生的关系因教学而起,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知识底蕴作为根基;用扎实过硬的作风影响学生:教师言传身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能给学生带来启发;用“永不言败、勇争第一”的精神塑造学生:以班主任的不断进取、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目标和决心来影响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共同成长;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感染学生:人生虽苦,学习虽苦,但要苦中作乐、苦中求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并付诸实践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二)班主任要有文化引领的理念

一个集体,需要有愿景和目标。班级的建设目标是一个蓝本,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培养群体的凝聚力的参考标准。这个目标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形成对集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依赖感。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领导核心,而其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塑造,实质上是对所有学生内心的一个积极暗示。如果大家能共同遵守,势必会造就积极的舆论。有了统一的大家认可的班级文化,就等于有了所有行为的参照标准。(三)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制定好班规

众所周知,个人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遭受到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样的从众现象。同样,在班级中,青少年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周围同学保持一致,从众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如果班级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有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就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控制约束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风气。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也要遵守班规,和学生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相应的权利。(四)班主任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发动每一个孩子,开启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发挥每一个孩子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集体的建设中来,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集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集体荣誉自然也要靠他们自己去维护。而班主任,则在不远处看着,永远做孩子们的坚强后盾,永远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然而,理念是可以被复制的,好方法、好技术却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每个班主任所面对的群体不同,学生特点不同,时空也不同,自然就有不一样的操作方法。但不管是什么方法与技术,都需要班主任的智慧,需要班主任及早做足工作,做好准备。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需要冷静,不要让冲动蒙蔽了眼睛,避免对孩子造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成绩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不要被表面的失利左右了判断,避免让孩子们失去真正的发展后劲。

班主任要懂得“牵手”之爱,同样也要懂得“放手”之爱。当我们立志于打造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体、打造一个“自主管理”的班级时,请我们冷静下来,陪着孩子慢慢成长,要适时走出来“牵手”,也要适时“放手”。三、俯下身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我常常思考以下这些问题:何谓教学生“做人”?何谓“成人”?何谓“成功”?我想,只有拥有生存的技能,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能对生活、生命持有积极态度,具有良好心态的人才能算是“成人”,才能算是“成功”。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爱孩子”,可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有没有条件?如果是为了班主任个人的体面、个人的所谓“业绩”,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抛开这一点,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状态呢?事实上,我们有时在无意之中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了学生。也许,今天的我们更加完美的愿望是,希冀从文化的视角去建设班集体,以求在充满正能量的美好集体中激发所有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四、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很多时候不能期待它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教育更多的是具备隐性功能。以班会活动的设计为例,如果我们重视教育本身的隐性功能,并能挖掘其背后的隐性价值,那每一个教育活动都可以造就精彩。(一)设计班会活动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进行班会活动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如下几个问题:①学生是否有意愿、是否乐于参与、是否有兴趣参与到班会活动中;②所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有时间去体验、有体验的空间,并能有所触动;③所设计的活动目标是不是易于实现的,是不是能聚焦于某一个小问题,能否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能渐进地推进;④所设计的活动是否有整合的功能、是否有系列的跟进和深化。(二)做一名有心人,积累各种有用的新鲜的教育素材

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能让体验活动有所依托,通过素材的组合,再辅以画龙点睛的文字,就能尽量淡化教育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在意识上不至于反感,进而能对体验活动充满期待,这就为教育的实效起到根本的保障。(三)班会设计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对于每一个班会活动,都需要认清教育背景,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进而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要认真做好班会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并重视活动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充分体会到“隐性教育”的意义,班主任就不再是急功近利,不再是盯着常规评比的分数,每天生活在焦虑之中的班主任,而是做真正具有匠心而又充满浓浓温情的班主任,用足够的敏感、足够的智慧去引领孩子们成长。五、科研引领,内涵升华

在我作为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我得到了非常专业的科研方面的指导,这使我能够用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优化了自己的工作,从而让自己得到了提升。

由于有“作业”的要求,我在自己的德育工作中,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搭建各种家校信息互动平台,并在实践的环节中进行分析、选择、加工、实验、总结、反思,探讨实验进程的有效性,并记录、整理各种实验数据和成果,形成如何利用信息互动平台提高德育成效的阶段性小结经验类文本资料。在我的课题“基于信息互动平台的中学家校合作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并实现相应目标,具体如下:①行动研究法: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经过多次分析、判断、反思,反复实践论证,通过螺旋向上的实践论证找到一种可操作的互动方式,并总结出具体的操作方法;②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家庭不同特点学生的个案研究,从特殊经验里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③教育叙事法:以教育日记或反思日记为载体,对家校互动的实践操作过程加以叙述、体会、反思,得出经验。

为此,我认真撰写了班级博客《经营明天》,并在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整整一年下来,百来篇的博文,写实、叙事,记录着班级的点点滴滴。如今,课题顺利结题了,可每每看到博客里的文字,我和学生们都无比感动。我突然觉得,一个人要从“工事”向“工程”迈进,科研的引领非常重要,只有用研究的态度,我们才可以在做完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之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将之迁移运用到其他工作细节中,从而提高工作成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