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一级 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8:00:23

点击下载

作者:吴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一级 第四版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一级 第四版试读:

前言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同时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为使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应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的要求,2003年我们组织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培训工作的有关专家与教师共同编写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根据技术发展和教学需要,2006年和2009年我们对教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分别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

随着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原来的教程已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要,特别是涉及图像处理与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内容亟需更新。因此,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人员编写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第四版)》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第四版)》。与前3版相比,第四版重点突出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由CS3版升级到CS5版,信息技术工具软件Microsoft Office由2003版升级到2010版。第四版教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编写体例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在内容上更加精练,在教学上更加实用。第四版教程将丰富的教学实例贯穿于知识点的讲授之中,加大了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切合了教师的教学需要,能够让读者以“DIY”的方式迅速掌握有关内容。在叙述方式上,第四版教程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方法,使读者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案例式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设置将读者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所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论、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熟悉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掌握微课与教学技能的应用以及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重点掌握电子文稿、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图像处理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部分 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篇模块一 现代教学理念

教育现代化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现代教育体系。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第一单元 教育技术理念

主要内容

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探索和构造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核心,实际是采用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的支持下,进行“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观主要存在于以往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形态下,以知识、经验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学就是教育者(教师)实施教的行为的有关教学的观点与看法。现代教学观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和思想、理论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受唐代教育家韩愈《师说》的影响,认为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l”,意为“引出”“导出”,其英文为“Education”。在西方,教育侧重个体的发展,强调人人都要接受教育,而且通过教育的引导,可将个体的优势发挥出来,使蕴藏在肌体中的潜力得以显露和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所著的《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从做中学”,促进儿童本能的自然生长。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年长者对年幼者进行行为和活动的直接传授,年幼者跟随年长者劳动,积累各种生产和生活的经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产生使教育范围扩大了,也使教育成为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专门领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教育制度出现了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由小学到初中再到职业学校,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生产需要、掌握一定文化技术的工人。另一种是由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担当管理国家重任的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地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个性化及教育国际化的现代化特征逐渐得到发展。二、传统教学观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路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各种历史形态。

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观主要是指存在于以往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形态下,以知识、经验传授为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学就是教育者(教师)实施教的行为的有关教学的观点、看法。传统的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知识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通过教师的灌输来完成,学习知识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认为只要理解、记住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2.只重学而不重实践

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对于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3.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只会呆读死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

4.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传统教学重在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缺乏充分的引导。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三、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是指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教学内涵、教学模式、教学控制方式的总的观点与看法。和传统教学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

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在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这一切有力地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关于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现代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两种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到,因此,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当代流行的一种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在传统社会中,学校教育把传授书本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即所谓“授人以鱼”。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速度加快,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受到了严峻挑战。人们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人以渔”。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法,而教法重视的是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经验,忽视教给学生有效地获取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学生的学法也往往强调对已有知识经验获得的方法,缺少探讨如何更新认知结构、不断调控自身学习状态的方法。现代观念认识到,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一个认识过程,特别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重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人们发现知识甚至智力并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情感,进而提出了情感智慧的新概念,于是,超越唯一的认知,重视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的结果,表现为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一教学结果作为根本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质量。现代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已有知识经验。重视教师、重视知识、重视教法、重视认知以及重视结果,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传承功能和完成学生继承传统的任务。在现代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一般性劳动上,而且体现在创造性劳动上和创新性生活上。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在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现代化显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教育现代化的目的是要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构建超越性的教育新机制,使教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从当代社会的部门或行业发展来看,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必须完成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也就是说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至今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从这个事实来看,教育部门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教育事业承担的历史责任很不相称。要想从根本上改革这种状况,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

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革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因此,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化的程度纳入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之中,有利于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变革和创新旧的范式或体系,更好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误区和困境,有效地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尽快地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优秀人才。四、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含了两个要素:一个是有形技术,另一个是无形技术。前者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包括传统教具、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后者指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巧、方法和理论。

1.从教学媒体的应用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自古以来,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技术,原始的教育技术是口耳之术。口用于输出信息,耳用于输入信息,大脑是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枢纽。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口述、面部表情、手势和展示实物等方法来进行教育活动。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口耳之术一直是主要的教育技术。

17世纪中期,根据一切真知均始于感官的新思想,提倡运用实物和图形改进单纯的书本教学。直观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改善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语言是口耳之术传递的主要信息,所以,口耳之术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直观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技术。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教育者在实践中获得的主观能力)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应用。

19世纪末,以电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幻灯、录音、电影等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教学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大效果,视觉教育运动随之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标志,初期仅仅注重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入教学领域,教师可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教育技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媒体技术阶段。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如图1-1所示。图1-1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如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系统等)和软件(与硬件相配套的软件),也包括潜件(思想、方法、模式和管理)。

2.从技术范畴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包含3个层次的技术:第一层次是基于电子学、光学、材料学等科学原理的技术,称为原理技术;第二层次是基于设备、媒体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称为操作技术;第三层次是基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进行媒体应用的设计技术。原理技术、操作技术是基础,是支撑;设计技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是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早期的教育技术更多局限于前两个层次,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技术必然会越来越重视设计和理念,即第三层次的技术。这3个层次的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它们始终是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发挥着教育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种整体融合性会越来越强。

3.从学习理论基础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学习理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理论和学习行为的认知与反思。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教育技术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为主义理论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予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小步子的程序教学,把学习看作纯粹的被动接受和强化训练。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教法是满堂灌,学生的学法是死记硬背。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技术水平低下时期的产物,是与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心理学逐渐发展起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随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成熟,人们开始重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看重知识结构的建立,认为人的认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至80年代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注重启发学生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现后,广播、电视、录音和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媒体被迅速地应用到教育中,这些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作为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它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的。

多媒体和互联网进入课堂后,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材的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古至今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人性化的趋势,相应地,学习理论的演化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行为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认知主义侧重于学生的学,人本主义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建构主义看重协作学习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再到建构主义,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只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到开始关注人的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学习理论越来越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接近于人的本质。五、教育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在教育学科中,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和系统设计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讲者,而学生则是接受灌输的被动群体。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以及人格上的相互平等上,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强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师生之间最多的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从教育技术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由于“技术”形态呈现的先后不同以及学科自身范畴的不断扩展,教育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最初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强调的是对物化技术的应用,此时的教育技术是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解决的是同硬件技术相配合的软件制作和开发利用问题。随着人们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既不是单纯的物化技术,也不是单纯的系统技术,而是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

1.AECT 94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该书是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齐总结成文的。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 94定义)的英文全文如下: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其中文可表述为:“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而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领域定义可用图1-2表示。图1-2 教育技术领域定义图

2.AECT 94教育技术定义的特点(1)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认知过程。这里所说的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而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通常又称为教学过程,所以,更确切地说,学习过程是学与教过程的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生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习同伴及管理人员等。非人力的学习资源则包含学生可以利用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潜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教学场地、设备、设施等。软件环境主要指的是教学媒体,即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媒介和媒体,分为视觉媒介和媒体、听觉媒介和媒体、视听觉媒介和媒体以及计算机交互媒介和媒体。除此之外,建设教学环境不仅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教学环境,还要建立现代化的潜件环境。潜件环境主要指的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提法,体现教育技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学生创建有效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2)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设计技术”

教育技术需要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设计技术两个方面。

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教学内容(信息)需要借助于媒体承载并传输,这种传递引申为传播。传播与传输技术包括卫星电视技术,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具有时空无限的特性。

②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存储与检索技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建立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

③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技术有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声、形于一体,多媒体系统的形象性与交互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网,能使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与处理能力加大。

④教育信息的显示技术。显示技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要符合教学规律。

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的教育设计技术,也称潜件技术。教育设计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教材和教具的选用,教学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分组,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育系统技术。这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技术,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从教育技术的观点看,“教学”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与协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②教育过程技术。这里主要指的是教育思想、方法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即把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技术。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提供学习材料的研究上面,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学法研究。(3)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AECT 94教育技术定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5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①设计。这里指为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的设计,其中设计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教学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生特征4个子领域。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包括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等步骤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学信息设计与媒体和学习任务的性质有关,主要是指设计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等。教学策略是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学生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生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

②开发。这里指为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的开发。开发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和综合技术4个子领域。印刷技术主要是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包括文本、图形和照片等形式的呈现,即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的开发。视听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来进行制作以呈现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利用微处理器和有关的教学资源来制作和发送材料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网络通信、多媒体、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正在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把信息资源、在线帮助、监测系统和教学管理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环境中,这种方法就是综合技术。这种技术的特征是学生可以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高度交互活动。

③应用。应用是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应用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媒体的利用以及成果的推广、实施和制度化,还包括相关政策与法规。为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各类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充分利用,并要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④管理。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管理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4个子领域。项目管理是指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资源管理是指计划、监督和控制资源分配以支持系统和服务。教学系统管理包括计划、监督和控制那些组织教学材料分发的方法,是用于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和使用方法的组合。信息管理包括计划、监视和控制信息的存储、转换和处理,其目的是为学习提供资源。

⑤评价。这里指为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的评价。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个方面。

教育技术的5个范畴,即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应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另外,这5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4)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内涵与目的

强调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1994年的教育技术定义反映了当时国际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的看法,各国教育技术界的学者都在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且纷纷发表自己对这一定义的认识。

3.AECT 05教育技术定义

10年后,为了更好地概括这一领域,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又在酝酿新的定义。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了新的定义。

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4.AECT 05教育技术定义的特点(1)定义所处背景与条件不同

首先是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AECT 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AECT 05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次是技术基础不同,AECT 94定义提出之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而在AECT 05定义提出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2)定义中使用的术语不同

①将“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用“教育技术”取代了“教学技术”。教育技术定位在教育概念上,而教学技术则定位在教学概念上。教育指的是支持学习的各类活动和资源,而教学指的是由学生以外的人组织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动。

②将“theory”改为“study”,用“研究”代替了“理论”。原因在于“study”的含义比“theory”更宽泛,特别是包含有“reflective practice(反思实践)”的内容。研究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不断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实践”来建构其理论体系。教师要学会和善于反思,对自己的“所教”与“所做”进行反思。比如,我们在讲“教学设计课程”的时候,不仅对教学进行了设计,而且更进一步思考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再如,当我们讲“课程整合”的时候,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整合,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学科内容、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还有,在我们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时,是不是反思了“我自己是一名成功的学习者”。

③将“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改为“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AECT 05定义将AECT 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整合为三大范畴(创造、使用和管理),这三大范畴形成一个统一的、互相衔接的整体,而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3)AECT 05定义中新增的内容

AECT 05定义特别强调了“提高绩效”与“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对AECT 94 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运用教育技术能更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绩效(即学生能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教育技术而言,“提高学习绩效”就意味着对效力的要求,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时间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AECT 05定义还特别明确地指出了实践要符合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告诉我们做技术的人一定要关心人文和道德问题。这一内容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无论是学生标准、教师标准还是管理者标准,都无一例外地被写了进去。道德和职业规范的问题轻视不得,因为这是从业人员与专业本身得以生存的基础。

AECT 94定义和AECT 05 定义的相同点如下。

①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②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媒体技术和设计技术。

③强调了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AECT 94定义和AECT 05 定义的不同点如下。

①“教学技术”被“教育技术”所取代。

②“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被更改为“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③“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个研究对象被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

④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5个研究范畴被缩减为“相关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3个范畴。

⑤把原来的“为了学习”改变为“促进学习”。“为了学习”强调的是学;“促进学习”既强调学,也重视教。

⑥除了强调相关过程和资源要促进学习以外,还强调要提高绩效。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观念是前提。教育现代化的目的是要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构建超越性的教育新机制,使教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更新教育观念也是21世纪高校教师的重任。

教育技术强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学习过程,二是学习资源。如果我们只关心学习资源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或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而不去关心学生、教师,都是非常片面的。正确处理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是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而软件水平和潜件水平的提高远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的。要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潜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服务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项目的培训和管理把潜件水平真正地提高上去,从而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第二单元 教学 方法

主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着重于教师如何去教,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一、教学方法的含义与意义

1.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学”的适应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而定。因此,当我们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时,指的是这种教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而教学效果的真正获得,则仍然取决于后者。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教学方法,并非只是单一的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是更为重要的另一半,即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教学方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都要求各项工作讲求效益,提高效率。教学工作同样要求讲求效益,提高效率,但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二、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着重于教师如何去教,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上教师念教案,学生必然要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课上教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储存知识,从而束缚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一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按先后次序制成序列化的教材,使学生的学习按一定的程序规范地展开。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程序时,因学科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首先,要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答案,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

按照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这里是指以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与人类教育教学活动一起产生,先以口头语言作为主要媒介,文字产生以后又增加了书面语言作为媒介,至今仍然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这里是指教师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这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实习等活动学习、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类方法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三、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教和学的手段。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它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他们分别使用的手段。

2.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特征

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入式,另一种是启发式。注入式教学方式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的目的。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则是完成教案。所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教学方法的启发式教育结合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特点(1)强调学法研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研究教的方法,忽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研究,即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控制职能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察和阅读的学习法。总之,它包括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双方的活动,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意学生活动的外部,只注意他们听课是否集中注意力,观察是否细心,实验是否有秩序。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通过教师讲演、示范和学生模仿,使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现代教学方法既要借助于学生的模仿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又需要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它不仅重视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第三个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和信息量的空前扩展,人们面临着“学会生存”的严峻挑战,而要学会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与学习化社会中生存,其前提则是“学会学习”。教学不仅要探讨教师怎样去教,而且更须探讨学生怎样去学。教师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者,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明确提出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创立是以研究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为前提,从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从单一的教法转向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从单纯追求学生“学会”转向“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注重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统一、强调集体,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个体的研究,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品质,这些也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内容上也很广泛,有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的差异,也有性格类型的差异。针对上面的差异,在教育上就要设法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中,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高等生能够“吃饱”、困难生可以“消化”、中等生也能“解渴”的效果。(3)注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随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必须克服片面性,不能机械性地、固定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必须全面地、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一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非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方法当作一个有机系统,由多种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组成,并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科学根据地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最优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效果。四、教学方法的种类

现代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1.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先前的学习水平和他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是部分学生。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掌握学习法听起来过于理想化,但是其核心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要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取其可行之处,在教学中注重对学习目标的过程性测试,进而找出弥补办法,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掌握学习法的一般实施步骤如下。

①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

②实施教学计划。

③测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内容。

④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

⑤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难点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为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暗示学专家洛扎诺夫提出的。他认为,一切意识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无意识状态其实是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心理潜力具有特殊的功能。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只注意调动和组织学生清醒的、理智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却忽视在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外围还存在着模糊的、非理智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放松状态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力和创造力。暗示教学法即根据这一原理提出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启发、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时,学生的有意注意的中心是教学内容,同时也受到教师的语调、教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者属于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范围。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悦耳怡人的音乐等暗示因素,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配合,学生就能保持思想的高度集中。学生精神完全放松,就能发挥出超强记忆力,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贯彻暗示教学法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不能讽刺、打击学生,使他们充满自信,愉快而不紧张。

②用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

③精心设置多种教学情境。

④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3.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或探究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大力倡导的。他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既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又要经过新知识的学习或综合利用才能解决。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所有可能的假设,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起学生的探索要求,明确发现目标。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多方搜集资料,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就能达到“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智力才会得到发展。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对知识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师以具体直观的方法解释作为案例的“典型事物”,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即对“个”的认识。

第二阶段:讲清案例的类型和种属关系,使学生从对“个”的认识上升为对“类”的认识。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掌握案例所属类型的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所在,使学生达到对更为本质的关系——规律的认识。

第四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进一步获得更直接的经验,拓展案例空间,提高对客观世界行动的自觉性与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该阶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争、辩论、协同等多样化的方式,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案例的引导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与学生的兴趣、认识能力紧密结合,而且并不要求封闭式地寻求统一答案,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意识、创造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播放教学法

在播放教学法中教师以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接受教学信息。传输方式分为远距离播放教学和课堂播放教学两种。(1)远距离播放教学法

远距离播放教学法通过电视广播的开路系统和有线电视闭路系统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远距离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场直播,即直接播放现场教学实况;另一种是先编制好录像教材,然后通过播放系统有计划地播出。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授课,还要有与教师授课配套的文字教材或辅导教材供学生阅读。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辅导教师组织对学习和集体授课演示中学到的内容开展讨论、回顾、检查、强化和应用,学生还要相互报告自己学习的体会,以弥补没有教师面对面交流的不足。(2)课堂播放教学法

课堂播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①提示法: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及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

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的幻灯、投影、录像带和VCD 等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密切配合。

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两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

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技术手段,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供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五、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构建“走向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也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学内容现代化,也要求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特征。

1.主体教育方式

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教育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

主体教育方式着眼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并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配合。诱导、发挥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是教育活动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教育方式的特征如下。

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②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创造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③以兴趣为桥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学习。

④以鼓励为手段,使学生产生创造、发展的欲望与理想。

⑤以成才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2.个性化教育方式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更多地强调了统一,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